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专业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专业概述

第1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效果

一、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探索

当前,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技工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首先根据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从相关企业的岗位分析入手,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总结出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景模拟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同一性原则,形成职业性专业体系,接着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依据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知识和技能要求。

该专业需要学习电气识图、电工基础、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技术、无线电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安全用电、无线电调试等课程,经过改革的教学过程以模块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拉近校企距离,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依据模块化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适时性原则编写出教材。学校电气系已初步编制出校本教材,同时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建设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基地。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全部放在实验室进行,由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知识+操作技能”的全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此,将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整合为2个模块10个子模块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都给出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达到的操作技能。在使学生掌握常用专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熟悉电子元器件特性、电子技术、手工焊接技术等专业基本技能,能分析判断各模块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和部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组装各种电路的水平,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各模块的知识点及对各模块电路的功能测试、分析与应用。

理论知识点安排应合理。对于每个模块中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有的模块要放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讲述,如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老师必须要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入门。有的则可放在实验后用讨论、提问、总结的等形式获得。

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要由浅入深,开始的几个模块都要将电路原理图中的元件与实物进行对照说明,引导学生使用导线和挂箱搭接线路,在万能板上设计电路装配图。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连接点,也一定要向学生阐述清楚。

三、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立体的,如讲解法、演示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和讨论法等等。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也需改革,制定与职业教育特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突出技能、能力考核,加强过程考核,构建能力考核、技能考核、知识考核、过程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行业用人标准,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制定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品为对象的考核标准。组建由学校、社会、企业、行业等多方参加的评价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四、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实施后,我们对试点班进行了测评。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制作,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仪器仪表的使用,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点和技能点均比传统教学的学生掌握得更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有很大的改变,喜欢参与到小组中来主动完成任务,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分析,一体化教学把枯燥的、难理解的电路原理变的更容易理解。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室、实训室为中心,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真正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职业院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全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

引言

在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若软土地基出现问题,则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如此一来,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软土地基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预防软土地基对水利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水利工程的软土地基施工非常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施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软土地基质量出现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概述

1.1软土地基概念

软土地基就是指建筑工程中地基含有的软弱土层。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比较低,可缩性很大,而且还含有很多的有机物质。从软土地基自身的性质来看,软土地基很容易发生变形,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水利工程的运行环境会使河流两岸经常受到流水的侵蚀和冲击,这种环境下就是软土地基问题加剧。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软土地层的施工,在整体施工中工程效率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相关项目负责人主要根据软土地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保证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强度[1]。

1.2软土地基特点

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有强度低、透水性差、下沉现象明显、均匀度低、压缩性强:强度低:软土地基中的主要成分是软土,软土的强度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地基的强度造成干扰。若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不能很好的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导致地基出现裂缝或者塌陷等问题,对于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无法保证。透水性差:软土地基的主要成分还有淤泥质软土,淤泥质软土渗水性不强。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无法顺利的排出水分的施工难题。相关项目负责人需要对软土地基的薄弱性质进行深入了解,结合施工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排水措施,使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得以提高,为水利工程的施工打好基础。下沉现象明显:软土地基具有很强的压缩性,这种特性决定了软土地基很容易就会下沉。软土地基的下沉情况,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非常常见,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软土地基的下沉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将会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均匀度太低: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土质有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地基的强度和密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不同土体的受力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受到软土地基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难进行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以至于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整体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压缩性强:压缩性强和强度低是软土地基具有的两个明显特点,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中各项工序的深入,软土地基会受到多方面的施工压力,这些施工压力容易造成软土地基塌陷或者是沉降的问题,软土地基的塌陷或是沉降,将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2.1化学加固法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背景下,化学加固法可以借助相应的化学试剂,产生相应的化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软土地基的土质会有所改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受能力,使软土地基的强度得到一定的保障。项目施工人员和负责人应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工程情况来进行化学加固技术的合理运用。同时,在应用化学加固法之前,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应用化学加固法是否会对软土地基的土壤产生不良影响。在应用化学加固法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通常会选用氧化钙水溶液或者是硅酸钠水溶液,这两种溶液的凝固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项目施工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背景下,会合理的进行化学试剂的选择,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化学试剂的优越性。

2.2换填法

换填法主要是将挖出地面的较浅的软土层,使用强度比较好的施工材料分层进行充填,使软土地基的整体密实度得以提高,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在应用换填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助机械或是人工,来对软体土层进行振动可分层夯实,提高软土地基的性能。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对软土地基进行垫层设计,保证垫层材料不会被侧方向挤出,对土层的荷载进行有效控制。

2.3排水固结法

水利工程施工中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常用的方法是排水固结法,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排水固结法的应用原理就是利用相应的排水设备将地基中多余的水分排除出去,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就目前而言,有两种排水固结法使用得最普遍,分别是砂井排水法和水管排水法。然而,由于技术上起来不成熟,相关技术人员对具体的施工过程缺乏相应的认知,只是认为将多余的水分排出来土地即可,但这样也会对地基的性能造成影响,使地基土质太疏松,制约了地基的应用效果[2]。施工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性,必须要对相关的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流程进行规范和升级,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完善排水固结技术,保证软土地基的使用性能。

2.4旋喷法

旋喷法是一种很专业的方法,主要借助相应的机械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发挥出软土地基的防渗性能,保证软土地基压实度。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深入了解相关机械设备的操作,并明确施工要求和工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软土地基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保障软土地基的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泥喷射,使浆液和土体凝固。凝固之后,会形成旋喷柱(见图3),提高加固效果。

2.5加筋法

加筋法就是在软土层上用钢筋进行网站施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整体强度。主要是用钢筋进行软土地基的加固。加筋法一般是在不良水利工程施工背景下应用,有效的控制软土地基沉降问题。加筋法无法广泛应用,主要还是成本太高[3]。相关项目负责人必须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的考虑该方法的使用情况,之后再确定是否使用这种方法来加固软土地基,而不造成工程的资金浪费,还能发挥出工程的最大效益。

3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仔细勘察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要求,清除多余的杂物,确保现场整洁,使软土地基处理最整洁的施工状态下。项目负责人也要对各项材料以及设备进行检查,了解软土地基处理的要求,使整体工程效益得到保障。

3.2遵循施工规范

软土地基的处理会随着工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的工程背景,确定相应的工艺流程和施工顺序,提高软土地基处理的质量,落实相关安全工作。另外,由于地基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机械比较多,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的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施工机械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根据相应的施工要求以及设计规范,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案,保证让土地基的处理效果。

3.3做好项目工期控制

由于软土地基处理工作太复杂,所以项目负责人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施工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规划和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相关任务。另外,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工作应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针对性很强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施工操作,保证在公司范围内完成施工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会对水利工程多个方面的质量造成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软土地及其特点,并介绍了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最后,对水泥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郭雁.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7).

[2]刘阳.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

第3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数字化资源

一般情况下,数字化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堂讲授时,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现状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一、数字化资源概述

数字化资源就是指信息资源被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并存储于计算机内存、硬盘等存储设备之中,数字化资源主要分为网络资源和单机资源两大类,现阶段,数字化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教学之中,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就是指化学电子书、化学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视频、学生习题库等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在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外,还能够掌握更多课本材料中未涉及的知识[1]。下面重点探讨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现状。

二、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现状

1、数字化资源应用范围较小

现阶段,虽然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普及,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范围还相对较小,难以利用化学数字化资源补充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更好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存的数字化资源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学校及化学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2、没有良好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之中

在学习过程中,除教师的引导教学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进行良好学习,才能够得到相应进步。但是目前,化学数字化资源没有被良好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无法合理运用网络和电脑中存储的资源,影响了自身化学学习进程。

3、教师对数字化资源认识不足

在实际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导致化学教师不能使自己和学生良好使用化学数字化资源[2]。现阶段,还存在部分化学教师只注重初中化学教材的现象,制约了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发展,学生在化学教材上能够获得的知识相对有限,因此,限制了学生学习与化学知识的获取。

4、数字化资源应用缺少特色

虽然多媒体等技术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已经大面积普及,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化学学科特色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例如,在进行危险度相对较大的化学实验时,教师不能够充分体现数字化资源的特色,仍然采用传统做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讲授该实验知识,进行该项实验时,危险程度相对较大,会增加学生的恐惧感,影响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

三、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策略

1、主动开发,积极引入优质资源

通过上文对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数字化资源在应用中具有范围较小的缺点,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开发、积极引入优质化学数字化资源。例如,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引入优秀的数字化资源,初中化学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发现资源,引入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使化学教学得到有效补充。

2、加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学科本身就是刚接触而且化学知识在理解方面上存在很大难度[3]。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利用化学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该课前通过网络获取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设备等知识,更好实现自身的自主学习。

3、提高化学教师的应用能力

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更要提高自身对化学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能力,虽然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化学知识,但更主要是通过化学教师的讲解获取,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了解到更多化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化学数字化资源,并记录该资源所在网站,保证教师在日后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找到。

4、合理开发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

除上述三点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应用策略外,还要合理开发有特色的化学数字化资源,保证学生在接触到该资源时能够直接与化学知识进行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在“走进化学世界”教学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对化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化学小魔术视频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日后化学学习打下基础。初中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在学习过程存在一些难度,数字化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保证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

作者:罗橙 单位:贵州省黔西县铁石中学

参考文献:

[1]金誉华.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整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第4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 涂料课程教学内容方法

涂料是一种精细化工产品,具有装饰、保护、标志和赋予物体其它功能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高科技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涂料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涂料的主要原料逐步由天然树脂改成人工合成树脂。涂料课程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与表面物理、流变学、材料力学、腐蚀、粘结、微生物学、光学和颜色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但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有自身理论。随着国内涂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涂料行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人员,为满足涂料行业的这种要求,国内许多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继开设了涂料课程。然而,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可用的教材很少、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涂料行业所需的内容讲深、讲透。为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熟悉行业特点,成为行家里手,涂料课程的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涂料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经验,并结合涂料课程的特点,作了一些探讨。

一、特点及重要性

涂料是高分子合成的五大材料之一,涂料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光学、流变学、界面学、颜料学、工艺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综合的科学,但是它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加和,而是有自身的理论。如涂料用树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理论、溶解理论、成膜和固化理论、颜料分散理论、配方原理及其评价方法理论、流动与流变理论、施工工艺、分析测试方法和手段等[2]。由于不同涂料品种施工方法各异,同样的涂料品种在不同的底材上使用,其底材的处理方法和施工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使用底材和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涂料品种和合理的施工方案。

总体来说,涂料学科有如下特点:内容繁杂、涉及学科众多,实际应用面广。涂料科学对建筑、汽车、飞机、家电、造纸、印刷等行业中的有关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既保证一定广度,又保证一定深度、新度,遵循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材料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分析结合,唯象性讨论与数学分析结合的原则,少而精地设置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复杂的、深奥的知识点的讲解应尽可能地简单化和具体化,利用联系发展观,对大量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进行联系和统一,使学生迅速并全面地掌握涂料的基础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入学科前沿。近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迅猛,每年都有大量学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超越课本,在授课时穿插新进展。根据课程特点及重要性,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涂料概述

主要介绍涂料的概念、组成、作用、分类、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涂料和油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涂料的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懂得涂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对涂料的兴趣,投身于涂料行业中,为以后进行涂料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合成树脂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涂料用合成树脂也就是成膜物,是涂料中的最重要成分,对涂料的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本章重点介绍在涂料工业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合成树脂,如醇酸树脂、氨基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等品种,特别是醇酸树脂,因为它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涂料品种之中,要掌握它们的组成、合成原理、制备方法、性能和用途等。这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学习涂料课程的优势,因为这些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合成等其它课程中也有简单介绍,但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应讲清讲透,这是提高涂料性能的关键所在。

3.溶剂和溶解理论

溶剂用于溶解成膜树脂,涂料在成膜后,溶剂基本上全部挥发到大气中去,其中溶剂包含有机溶剂和水,由于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应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在涂料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溶剂的类型、溶解性、毒性、挥发性,学会根据溶解理论选用溶剂或混合溶剂改善涂料性能,了解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尽量使用无毒无害的有机溶剂,或使用高固体份涂料、水性涂料和粉末涂料,开发绿色环保涂料,减少溶剂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4.颜料及分散理论

颜料和填料赋予涂料所需要的颜色、遮盖底材,改变涂料的流变性能,降低成本。如何使之在涂料中稳定分散是教学的重点。

5.涂料的成膜理论

包括涂料施工在被涂物件表面和使其形成固态的连续的涂膜两个过程。主要讲授涂料常见的几种施工方法,如刷涂、喷涂、浸涂和静电喷涂,也介绍各种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学生通过教学能明白“三分涂料,七分施工”的道理,懂得涂料施工的重要性,掌握溶剂性涂料和乳胶漆成膜的原理。

6.涂料的性能评价

本章主要学习涂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检测方法,包括涂料的原始状态、贮存性能、施工性能、成膜性能、机械性能、粘结性能、户外耐久性等。懂得涂料检测的特点是以物理检测为主、以漆膜质量检验为主,学会使用各种涂料检测设备。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应视课程性质、特点和内容来定。教改目的就是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按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教师引导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让学生能进行课程衔接及为课后自学铺垫,每次课开始时应对上节课内容简单回顾,以勾起学生的记忆,结束时对下次课内容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自学。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欲望,如能正确引导,增加学生讨论环节,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限于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往往无法展开。

2.理论联系实际

涂料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晦涩,必须与实际结合才能使学得的知识深化和牢固,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艰深,兴趣不大,而当与实际背景结合,目前,涂料行业快速发展,油漆和涂料厂遍地开花,学生可以去涂料生产厂和使用部门参观和学习,学习涂料生产方法和检测方法,了解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设备,知道施工方法与涂装的产品。特别是与当前比较热的汽车、航天、生物、军事等结合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致,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将理论知识寓于合适的实际背景中进行讲授,效果明显。

3.采用多媒体教学[3]

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只能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开展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生动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知识,同时可以将可将涂料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施工设备和涂装后的工件等在屏幕上展现,将过程以动画展示,弥补语言的障碍,加深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领悟教师的理解。教师应利用网络对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多引用与课程有关的实例,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4.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涂料知识,教师除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外,也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目前已出版的涂料书籍和研究论文,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沿的内容,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使学生加深理解。

5.开设实验课

为加深学生对涂料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开设实验课。一般应开设的实验课有醇酸树脂的制备、苯丙乳液聚合、乳胶漆的制造、涂料性能检测等,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进行涂料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涂料行业快速发展,已渗透到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掌握涂料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这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要求。改革现有的涂料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涂料行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涂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啸吟,冯汉保.涂料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武利民.涂料技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37-03

《物理化学》是用物理的方法,借助于数学工具,研究化学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化工、生物科学、应用化学、药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每一位物理化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学校教育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1]。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引起了较大的影响,被很多学者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2]。笔者结合《物理化学》课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就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该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森林公园高中化学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提出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主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通过构建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完成预设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课下的讨论互动转移到课堂上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教学方式和对学习时间利用方式,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3]。

近年来,翻转课堂得到全球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4]。其思想起源于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在1991年提出的“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这两个学习步骤,而真正体现翻转课堂本质的就是教与学顺序上的颠倒。2000年,迈阿密大学开始尝试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自主观看教学讲解视频,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的教学方式。2004年Salman Khan的网络教学视频受到热评,随后,大量的全球视频公开课出现。2007年,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真正意义上的提出了flipped classroom的说法。从此,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育领域名声大噪,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从2012年开始,翻转课堂被更多国内教育者所了解,近几年,翻转课堂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中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5]。

二、构建《物理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导[5],真正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其教学过程的建构如图1所示。

(一)重构教学流程,创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中,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有指导、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准备学习资源包,制订教学计划,组织微视频资源,学习任务书,提供学习支架支撑,使学生在学习完视频和文字材料后,能够回答学习任务中的简单问题和思考,完成课中学习的认知能力储备。

2.课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也就是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讲授通过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预习教材等环节放在课前完成,而课后的知识内化通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典型问题的讲解、分析习题、小组研讨、自我测试等方式转移到课堂之中。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教师对课程的应用性或拓展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并且设置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或讨论学习,教师通过观察,适时进行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最终由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自主的实现知识吸收和内化。

3.课后教学反思和成绩测评。教师课后根据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和评分,并不断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进行修正。课后学生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挑战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将课内知识内化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这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与全方位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将借助翻转课堂教学平台,从《物理化学》课程的学科前沿知识与职业导航、行业现状与研发动态、技术瓶颈与创新突破、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等方面构建与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课教学中的思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5-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然而,在推广和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将贯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8]。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及自觉性上的差异,会出现个别学生课前准备不到位,课堂讨论不深入,解决课后任务达不到要求的状况,最终不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甚至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效果还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使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2.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课前微课自学完成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录制微课知识点的选取及录制质量、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活动组织等都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5]。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调动课堂气氛和掌控课堂秩序的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协调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及u价的能力,而且对教师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设计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注重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翻转课堂通过对课堂任务的重新规划与分配,加强了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互换,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教师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开发者、利用者及管理者的转变[5]。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通过制作视频、组织课堂、课后辅导来促进学生的学,将学生看成是具有较强能动性和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好微课视频等资料的研发者与搜集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及学生课后学习的辅导者等。其次,学生开始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变成了“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者和合作学习者”[9]。

4.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实施。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其本国的教学特点提出来的,在我们国家尝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时候,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实施。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查找相关资料,提出疑问,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在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既要注重该模式“课前自学、课中内化阶段”的运用,又要考虑学生实施翻转课堂的客观条件,比如硬件建设等,在“课后深化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的合理布置[10]。通过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实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5.注重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正面的作用,具有诊断、激励和调控教学效果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虽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综合测评的方式,但是测评的结果还是不够客观。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个体、小组、教师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情感方面的情况。这种评价涉及到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多方位的评价方式。

四、结语

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当前翻转课堂愈加引起高校教师的关注,我国已有多所学校正在进行相应尝试[2]。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此外,一种教育模式的实行,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那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力求在教育上有所突破,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可能在近期就能解决,但有些困难也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存在,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终将会找到一条真正适应中国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对翻转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为成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具有e极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我国高校实施《物理化学》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9-12,39.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5]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18-23.

[6]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1.

[7]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00-106.

[8]Flipped Classroom Offers New Learning Path[J].lectronic Education Report,2011,(11):1-3.

第6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结构化学”课程;建构主义理论;能动参与性;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56-02

“结构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出发,探究分子、原子、晶体结构、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结构和性质,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结构化学”相比其他课程具有综合度高、理论性强和内容抽象的特点。学好这门课,学生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较强的逻辑推导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扎实的数理功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要求对老师而言都很高,更何况是对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和自主性的引导,学生易滋生厌学情绪和抗拒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新旧教学理论的对比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构主义理论观点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的又一发展,是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强调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成的。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和协作性。”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灌输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观指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所以知识是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深化,会被新的知识所取代,我们不能将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接受。虽然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同样的知识针对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而言会存在不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基于个体经验的自主建构。福斯诺如是说:学习并不意味着有更多发现,而是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或结构去解释。

2.学习观指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老师的教授而习得,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是通过主动的信息吸收,然后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通过通化和顺应两种图式来实现知识量的一个丰富和质的一个提升。这种自我意义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强调特定背景下的主体能动性。

3.教师观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真理”的直接给予者,而是在一定的领域中,在学生概念的意义建构上给予引导和帮助,是“助产士”而非“工程师”。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建构中,教师从教学的决定者、权威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维持者、提供者。

二、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探究“结构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的恐惧心理和情感体验的缺失。可能在学生还没有开始正式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就从老师或高年级同学那里得知它的抽象难懂性,从心理上对课程产生了一种害怕和抵触情绪,它本身的高难度性也易滋生学习的厌倦和焦虑心理。而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仅仅将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们将无法体验和感受在知识形成中的愉悦感和合作、会话、交流的过程,进而难以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被尊重、被接纳的情感体验”。

2.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认识。一直以来老师把知识当成一种定论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虽然学生能够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能简单地运用,但是由于对知识习得的过程缺少体验和能动参与性,所以无法从本质上去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很难从整体上形成对知识的理解。

3.微观分析能力的缺乏。“结构化学”是以微观思维为主的课程,研究的是一种看不清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和运动规律,具有高抽象、强理论并且脱离生活实际的特性,需要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立足新的视角去找到学习的新起点。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且易受宏观思维定式的缚束,微观分析能力相对缺乏。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如果不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注重兴趣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的能动参与性,不仅学生难以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把握,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问题,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内化吸收所学知识,必须从新的视觉出发,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不把现有的知识当真理,而是对特定情境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长期以来,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形成了麻木接受的习惯,他们不会问“为什么”,不会怀疑,老师和书本就是权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土壤被移走,学生的能动性更是无从发挥。

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必须转变知识观。课堂教学,老师不能做书本的奴隶,把书本看成是对真理的一个系统整合,不能把知识的讲授看成是对书本的简单解读,原封不动地进行移植。直接向大脑转移的学习,压制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形成于复杂环境下的特定知识,需要深化,因地制宜地去应用,而不是满足教条式的掌握和复杂环境下的简单套用。

2.激发学习的能动参与性。“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性,老师通过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引导个体的主动建构。老师不能直接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也不能全盘机械地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接收,相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很重要。知识的建构和转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便是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随着认识的深化,也会出现局限性。对待知识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对知识提出质疑,来调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做统一答案的给予者,而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总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从思考和探索中获得启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把梯子,是学生向上攀爬的“工具”,学生借助这种工具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创造新的能力。

重视个体的主体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教师要因材施教,要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教师通过方法的指导、方向的引导和自我完善内在动力的激发,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在对现象或规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和新思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用探索的眼光去追溯事物的本源,培养学生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创新思维模式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核心要求,它是以演绎思维模式为主,以类比思维模式为基本元素,以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为指南针来进行架构的。回顾有关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应用于化学的发展过程,都不难发现只有敢于打破理论的缚束,基于实验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概念,才能真正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培养的基本过程要从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少不了公式的推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弱化推导的过程,强化对整体知识框架的认识,引导他们在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由得出的结论再对推导过程进行一个回归,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本质把握。学生在一个清晰的思路指导下继续向后学习,就不会出现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断层。在对知识本质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对概念和理论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核心。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迪,要有积极的心态情绪和丰富的形象化言语,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拓宽内容,丰富信息,把最新的科学成果纳入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这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活化,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一个强化。

四、结语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改变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如何在主动的学习中学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最优化仍然是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楠,王星.试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设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2]何克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字:中水杀菌 氨氮致垢因素

中图分类号:S482.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reclaimed water contains more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phosphorus, alkalinity and chloride, sulfate, etc., so when used as make-up water of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for the operation of power plant,more problems will be produced.If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that are needed by bacteria and algae are not controled strictly,more problems will be created because ofbacteria breeding and algae blooms,such as generating biological slime, dirt, accelerating the corrosion of circulating water pipes and condenser, and reducing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heat exchanger, etc. because calcium, magnesium, chloride, sulfate and basicity can cause system scaling, corrosion and other damage,so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 and water index.

Key words: reclaimed water, sterilization, ammonia nitrogen, scale inhibition

概述

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自2000年投产以来一直使用七台河桃山水库水作为电厂循环冷却水,但是2012年出现了历史性水资源危机,从2012年7月份开始采用七台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中水作为机组循环冷却水,从初期掺兑部分桃山水库水,到后期全部使用城市中水作为机组循环冷却水,完全满足了电厂生产需求。

以下是2012年7月水库水、城市中水及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城市中水,基本能达到电厂循环冷却水所需水质标准要求;再经过我厂的处理,则完全达到了电厂循环冷却水所需水质标准要求。

二、城市中水作为循环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水与水库水相比,中水中含有更多的有机物、氮、磷、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等,所以在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时,会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产生更多的问题。其中有机物、氮和磷都是细菌、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不加以严格控制就会因细菌、藻类的大量繁殖、增生而产生更大的问题,如生成生物黏泥、污垢,加速循环水管道、凝汽器的腐蚀,降低换热器传热效率等。而钙、镁、氯化物、硫酸盐和碱度等又会造成系统结垢、腐蚀等危害。因此,应加强对城市中水的处理和出水指标的控制。

1、营养物质及细菌微生物

城市污水含有较高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菌藻所需的营养物,而冷却水的温度长期保持在25℃以上,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滋生。若不加以控制,势必会造成菌藻繁殖、生物粘泥和污垢增加,引起设备腐蚀和系统堵塞等问题,降低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对此,一方面在凝汽器系统上加强胶球的机械清除效果,以防止细菌粘泥的沉积。另一方面应对所投加的杀菌剂加以控制,而杀菌剂的合理选择以及杀菌工艺的确定,都将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成本。

目前,在循环冷却水中常用氯气作为杀菌剂,但城市污水回用冷却水的实践证明二氧化氯杀菌效果较氯气杀菌效果要好,因为氯是氧化性杀菌剂,会与还原性的氨发生化学反应,降低了氯的杀菌效果,并且回用水中氨氮浓度波动很大,难以确定氯气的加药量。而二氧化氯杀生能力是氯的20-25倍,具有用量少、效率高、速度快、药效持续时间长、使用的PH范围广等优点,有实验显示2mg/L的二氧化氯作用30s后就能杀死近100%的微生物。最重要的一点,二氧化氯不与水中氨、有机胺类和酚类反应,消除了氨氮浓度变化对杀菌剂加入量的影响。二氧化氯由于不受回用水中氨浓度的影响,能有效地杀死回用水中的微生物,成为污水回用首选杀菌剂。

使用氧化型杀菌剂需要通过实验来控制剂量。因为,城市中水中碱度和硬度都比较大,容易结垢,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排污,需要通过加入阻垢剂来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氧化型杀菌剂对阻垢剂都有氧化作用,影响阻垢剂的效果。这就需要:一、控制使用剂量,作好杀菌和减少阻垢剂氧化的平衡。

二、在选择阻垢剂配方时,尽量考虑使用耐氧化的药剂。

2、氨氮

城市污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一般为10mg/L,90%以上以氨的形式存在,这大大超过了冷却水的回用标准(氨氮≤5mg/L)。 中水富含的氨氮,会对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污水中的氨在潮湿空气或含氧水中,对铜合金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引起铜和铜合金应力腐蚀开裂,其原因是氨能和铜表面保护膜的铜离子和亚铜离子络合,形成的铜氨络离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解性,使得铜表面的镀膜很快被破坏,从而引起铜合金腐蚀。

其次,氨氮与次氯酸反应,降低氯的杀菌效果,同时增加的氯离子会引起不锈钢晶间腐蚀,降低循环水PH值,加速磷系缓蚀阻垢剂的水解,消耗其有效浓度,增加正磷酸盐浓度,加速磷酸钙垢的生成。而氨是还原剂,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氮化合物,尽管这些化合物也具有杀菌作用,但其杀菌速度较慢,而且这些化合物在冷却塔的吹脱作用下将会逸出,没有起到有效的杀菌效果。

第三,氨氮还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在冷却系统内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使循环水系统产生生物粘泥、结垢增多,造成杀菌剂量的加大。

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用中控制氨氮的浓度尤其重要。

生产实践发现,氨氮在循环冷却水中不会发生积累,甚至会消失,对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其原因是由于氨在冷却塔内发生了硝化反应,被解吸和降解,不会在循环水中积累,而氮硝化产生的硝酸,还能缓解磷酸钙垢的沉积。

3、致垢因素

城市中水的碱度较高,比天然水含有更多的钙、镁和硫酸盐,更易发生结垢,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了防止结垢,就需要较大的排污量,增加了水量损失和杀菌剂、阻垢剂等化学药品损失,提高了生产成本。为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在中水处理方面需要采用完善的技术,提高中水水质。另一方面,在中水使用过程中,合理选用化学药剂。现在优质的阻垢剂可以保证循环水在硬度+碱度在≤1200mg/L甚至1500mg/L范围内运行,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城市中水作为循环水的实践

为了解决城市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厂采用加氯处理和投加专用阻垢剂将城市中水处理成适合电厂使用的循环冷却水。加氯处理是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成套设备,通过电解食盐水,生产出以二氧化氯为主,伴有臭氧、氯气、过氧化氢等多种强氧化剂同时起到杀菌效果的水溶液,定期投加入循环冷却水中,同时起到杀灭细菌、有机物,分解氮类和调节PH值的作用,将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在PH值8.5-9.0、有机物小于60 mg/L;阻垢剂处理采用化学药品A、B、C按照3:1:1比例自行配制的阻垢剂,连续投加入循环冷却水中,将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总磷在2.0mg/L以上,浓缩倍率4.0左右。次氯酸钠和阻垢剂加药量通过循环冷却水化验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城市中水经过我们处理后,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清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

循环水检测报告单

检测日期:2013年4月23日

我们近一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冷却、防腐、阻垢效果。

以下是我厂3月份#1机组和5月份#3机组检修时,检查凝汽器水侧时的图片及检查结果:

图片一: 2013年3月26日 #1机组凝汽器水侧检查图片

#1机凝汽器水侧检查结果如下:

(1)A、B水侧钢管光滑,无垢,A、B侧隔板呈灰白色光滑,无淤泥沉积。

(2)A 侧出口管间金属板表面稍有浮锈,B侧出口管壁光滑,内壁光亮。

(3)A、B侧水室有少量杂物,侧壁无淤积物,呈黑色,有少量腐蚀。

图片二: 2013年5月7日 #3机组凝汽器水侧检查图片

#3机凝汽器水侧检查结果如下:

(1)A、B水侧钢管光滑,无垢,A侧隔板呈灰白色光滑,无沉积。

(2)A、B侧出口管壁光滑,内壁光亮。

(3)A、B侧水室有少量杂物,侧壁无淤积物,呈黑色,无腐蚀。

与天然清水相比,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需要增加相应的水处理设备、投加杀菌剂和阻垢剂,处理起来更加复杂、监督、调整工作量更大、生产成本更高。但是,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可以不仅节约天然清水的用量、还可以减轻城市废水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是我们大唐、七电公司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用城市中水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是使用时间还很短暂,对城市中水的处理的比较简单、还不够完善,今后还可以采用机械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处理和反渗透等单独或者联合处理的方式来提高循环水水质,从而提高浓缩倍率,提供循环水的利用率,降低系统水耗。

作者简介

第8篇:应用化学专业概述范文

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本文重点就机械设备安装的概念,对常见的机械设备安装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特点和如何对其危害采取整改以及安装程序进行论述。

关键词:设备安装 设备调试 安装问题 分析

引言

机械设备安装是指设备由生产厂运输到施工地点,经过一系列必要的施工过程,把机械设备主体和附属部件安装到正确的工艺位置上,并通过调整试运转达到投产使用条件,这整个过程就是机械设备安装过程。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是处于土建工程和生产之间的一项重要工序,也是机械设备从工厂制造完毕到运行投产的必经之路。机械设备安装,是一项内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的种类繁多,技术条件要求各异,安装的程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它的施工方法和安装质量以及安装期间存在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设备安装概述

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械设备安装也脱颖而出。提前预防机械设备有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在没发生事故或没产生经济影响前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出现故障,乃至发生事故,影响生产。/而机械设备安装合理、质量优,那么就会从最本质的原则上防止不必要的设备故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即质量优的机械设备,假如机械设备安装中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处理或未妥善处理,那么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因为一个螺丝钉没有拧紧而产生振动造成机械设备外壳或内部损坏,缩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二、机械设备安装内容

1、机械设备安装前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主要包括按照设计文件、施工与验收标准规范和设备说明书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安排施工工序顺序和划分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等级,选用先进、实用、经济、安全的施工机械与测量工具,为机械安装创造有序的施工条件和质量控制条件。

2)现场施工条件准备

按照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方案规定,组织实施现场的平整、零部件存储场所、部件与组装场所、施工用水、点、道路、照明、消防措施的建设以及起重运输机械设备的准备等工作,为机械设备安装创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

3)基础验收

按照设计文件的规定,对设备基础的标高、中心线、地脚螺栓孔、设备坐标以及主要机器、设备的沉降观测点进行复验性测量。凡需要进行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应预铲平并清除污物,使机械设备与基础能准确和密实结合。

2、机械设备安装组织方案组成

1)施工人员组成:项目经理、材料采购员、安装人员、安全员。

2)机械设备安装配置:起重机、电焊机、氧乙炔切割具等工具。

3)施工程序:材料采购―施工准备―组织计划―现场施工。

4)机械设备安装执行的质量标准及验收标准。

5)机械设备进度计划。

6)安全技术措施。

三、机械设备安装质量要素

1、设计图纸:机械设备土建基础图纸尺寸要与机械设备工艺安装图纸尺寸一致。

2、合理的机械设备:

3、机械设备的安装队伍:选择相对较专业、有独立完成安装项目的安装队伍。

四、机械设备的安装问题及方案

1、机械设备安装的问题:机械设备与基础面直接接触;土建施工机械设备基础标高与图纸不符。 2、机械设备安装问题的解决方案

1)机械设备与基础面直接接触的解决方案

当基础平整时,采用一对斜垫铁找平机械设备;当粗糙时,先抹平接触面,然后用斜垫铁找平利用灌浆法固定设备。 2)土建基础不符的解决方案

土建基础标高达不到要求时,用凿子铲低 ;铲麻面后再补罐混凝土。基础偏差过大,改变地脚螺栓位置来调整基础中心。

3、机械设备安装操作人员

一是要收集大量的反馈反信息,用先进技术改造设备。根据设备在运行中,不断发生因设计、制造、安装不当、不周,而留下的故障,有针对性的用先进技术安装机械设备,把以往设备运行中存在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二是从事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施工负责人,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安装工程的基础要求:安装的内容、组织与准备;安装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各类设备基础的类型和特点;工程中常用材料种类和要求;设备的运输、起重、保管与验收;各类典型机械设备的安装方法和试运转规则;安装工程中常用的力学、机构学、应用化学的基础知识等;同时还要具有分析不同机械设备安装的特点,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和疑难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和技能。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胜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

四、严格机机械设备调试过程控制

1、安装前检查工作是避免系统调试出现问题的前提。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功;焊接件焊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

2、 严控安装过程中安装步骤和零部件的安装顺序是防止出现安装问题的关键。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安全帽,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具也无法摆放。安装要分工协作,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3、系统调试前的联动检查是影响安装问题的最重最后环节。 机电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以恢复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机电设备进行精心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 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以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把控好机械设备安装及与其紧密相关工程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影响机械设备安装质量要素,从土建基础、图纸尺寸、设备本身等多角度分析影响安装问题,并在过程中加强控制,才能使设备在安装准备、安装、及调试顺利进行,更快的投入生产,体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