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安全相关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途径
1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概述
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主要是立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政治转型时期的具体情况,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推动医院长远发展为目标,构建起相应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对政府部门和医院的责权进行明确划分,确保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等相关内容都可以得到规范,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运作,形成能够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医院管理制度。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医院本身所具备的公益性,重视对人民健康的维护[1]。通常情况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可以分成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部分,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强调对医院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权责划分,核心是构建法人治理,内容包含了法人治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等,通过对权责边界的明确,对医院管理中的人员、物资、财产和技术等进行梳理,促进医院运行绩效的提高;外部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体制与机制创新,强调对政府部门和医院的权责边界进行明确,主要内容包括了管理制度、监管制度、补偿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能够从宏观层面,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理顺医院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2]。
2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路径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现代医院想要得到长远稳定发展,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可或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需要在充分尊重我国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健康的现实需求,对公立医院所具备的公益性进行维护,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激发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活力[3]。
2.1创新管理体制
①应该对医院本身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划分进行明确,严格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统一外部管理权责,明确政府对于医院的所有权;②卫生计生部门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委托下,实施监管工作,成立相应的医院管理中心,代表政府来对医院进行管理和运营[4];③针对公立医院的资产安全、服务效率等,应该推行出资人监管机制,依照规划设计,对公立医院发展的资本性投入进行落实;④应加强智慧化医院的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构建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体现管理制度的技术性。
2.2完善法人制度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院长是独立法人,拥有决策权以及经营自主权。需要在医院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能够相互独立,形成彼此间的制衡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公立医院本身可以成为法人实体,实现政事分开,拥有独立经营权、法人财产权、认识自主权等权利,政府部门可以依法对医院进行监管[5];另一方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理事会,其本身由医院产权所有人和利益相关主体构成,属于独立的决策机构,可以在医院运营中体现民主集中制,在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充分维护其公益性。
2.3健全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作为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必须确保其健全性和完善性。①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需要向公立医院派驻总会计师,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同时也可以使得公立医院能够始终坚持本身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对于社会资本医院,应该对医院财务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维护出资人的合法利益,确保医院能够实现稳定可靠运行[6];②应该重视预算管理与财务分析工作,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实现收支平衡,规范医院资产运营,将收入用于医院发展而非盈利。同时,应该将全成本核算的优势发挥出来,做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为医院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支撑。③结合职工薪酬发放情况做好财务预算工作,改变原有的薪酬制度,根据工作量、危险程度等因素,对薪酬等级进行科学划分,为财务预算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并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2.4优化保障体系
①必须做好基础质量管理,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进行完善和落实,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行为,为病患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医疗质量[7];②应该进一步强化患者感受及体验考评工作,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运用病例医疗评价管理、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病种医疗质量管理等现代化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立足患者角度,做好管理保障体系的优化,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促进医院本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③应该适当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做好人事薪酬制度的合理设计,以此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医院的公益属性能够切实体现出来[8]。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人民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更是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一项核心内容。立足新医改,应该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能够让群众满意和放心的现代化医院。基于此,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仅仅关系着医院的发展,更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方鹏骞,张霄艳,张凤帆,等.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路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4-7.
[2]王发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3):15-20.
[3]赵莹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4):37-39.
关键词:内控 内部审计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76-01
一、医疗业务流程及资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外风险
1.医疗业务流程产生的内外风险。病人到医院的流程为:就诊病人来院挂号一诊疗――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离院。在这一流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内部风险。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是否做到规范服务,有规可循,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产生的风险。二是外部风险。医院在诊疗业务流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等,以及社会环境公众的评价,相关部门(财政、审计等)的认可,在诊疗过程中病人的满意信任度等。
2.医疗财务资金流动过程产生的内外风险。
资金流人过程(财政补助、业务收入、其他收入)――资金流出过程(人员费用、物质采购、管理支出)――资金结存情况。
(1)内部风险形成。内部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单位各岗位是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会计账务是否按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正确及时处理。
(2)外部风险的形成。一是收入风险。是否按预算取得财政差额补助款,是否按医疗物价规定的项目进行业务收费,是否按规定取得其他收入。二是支出风险。人员经费开支是否按规定发放,物质采购是否按预算,按规定招标采购。合同法履行职责,医院资金管理及财务成果是否按会计法、会计准则正确反映等。
3.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除上述流程中产生的风险,在当前医疗执业社会环境及医疗物资供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同的风险。如:医患之间缺乏互信,矛盾解决机制不完善等等,医院里出现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并发症或其它原因造成病员伤、残、亡等不良后果时。以及医疗收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等造成医疗纠纷;再加上病人及家属对医疗过程中的不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无论在解决哪种纠纷时,采取协商解决、调解、诉讼方法,都会给医院造成了医疗上和财务上的风险,其最终都会给医院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以及医院公共形象的损害。
在医疗物资供应方面,医院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保障医疗正常运行,购置医疗用品都受一定要素的制约,医疗成本的高与低直接反映到医院医疗收费情况,影响病人人均费用的高低,间接影响病人就诊情况。在制度及市场经济双重情形的作用下,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不按制度规定进行违规操作,一是滋长腐败行为,二是医疗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与完善内控制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通过上述的风险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经济组织,无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运营及组织内的不同层级都会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不同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与预防风险,就会影响医院财务的稳固、医院的公共形象以及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风险存在是必然的,医院要安全运行,就应该规范服务,根据工作流程建立内控制度并具有较强的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从而预防和避免风险发生。
1.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约束机制是否有效完善,都需要医院管理人员熟悉工作流程,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与规定等等。为此,很多医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医疗机构协调管理制度、门急诊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医疗行政、技术管理制度、医疗信息管理制度、药剂管理制度等。在资金管理上,建立健全了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维修与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物资采购与药品管理等管理制度与规定,以及医疗收费与物价管理制度等等。
2.依据相关的法规及内控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内部审计。有了制度能否控制风险,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以便督促医务人员按规定的工作流程、相关的制度进行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增加病人就诊量。物资供应及后勤管理也必须按规定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进行工作,就能降低医疗成本,预防腐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在制度执行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制度及规定,从而保证医院安全运行,使医院医疗风险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3.内部审计是医院安全运行的保证,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完善的制度是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医院内部审计不仅是检查、督促、评价,而更应该是预测、咨询、完善和保证;不仅是资金流动的审计,而且应扩展到经营业务的审计。在审计人员中既要有经济管理人员,还应有专业技术业务人员。所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是医院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随着国家卫生政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医院都面临着医疗市场经济、医疗机构竞争激烈、社会公众的监督、医疗技术的发展、后勤社会化及物资采购供应、基建维修等方面的挑战,无论是医院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给医院在医疗、理财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按制度审计,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昊红.内部审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举措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 高风险技术操作;授权定期评价;再授权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04-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增长,从而人们对服务医疗行业越来越重视。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当下日益增强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保障未来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加强对高风险医疗技术的管理,以及人员资质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手术的安全系数,缩小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通过对医院的高风险手术操作技术实施授权定期评价的管理制度,以及再授权管理体制的详细解说、分析,不仅为各医院带来了有效的发展运行管理制度,同时也给其他具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行业,带来有效的管理制度参考价值。
1 针对医院中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建立实施相应的实行授权资格体系
1.1 医院选取相关资深的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专业人士,和相关医护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一个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人员的,考察、分析、评价的专业团队组织。
1.2 对医院医疗管理相关部门,建立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医疗诊治操作项目的具体常规的操作流程以及考核评价的标准范围,同时对此开始实施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1]。
1.3 通过医院专业考评团队,对其操作高风险技术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在具体诊疗项目中的操作常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严格的考察评价,参加考评的相关医护操作人员自身必须具备熟练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掌握。
1.4 医院内专业的考评团队,对具体操作人员资格考评的标准参考资料,必须是具有超强的可信度的,是以书面形式正确、详细记录保存下来的,是可以随时查阅证明的。
2 对医院操作、实行高风险的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
医院为了强制规范相关医护人员在高风险手术临床操作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手术操作行为,针对高风险手术操作制定一定的授权许可范围,其内容是:医院所有具备进行本次诊疗操作技术有从业执照资格证明的医生以及医护人员。对高风险技术不具备操作权的个人,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其参加本诊疗操作,如果有紧急、特殊原因,在正当合理的原由下可对此进行酌情处理。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要对手术操作难度系数大,对患者生命威胁性高的高风险手术,应制定合理、明确的手术资格授权范围,对手术中每一个部分的具体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正确操作手法,提供具备精确价值的数据参考标准,医院的各科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其制度。
医院要对相关科室的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有效的追踪管理,对开展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相关科室从项目开始实施的那一日起,规定该科室每年都必须对其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将总结的报告送到医务科进行备案[2]。同时医院必须要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评,对达不到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须要的资格认定的符合标准的新人,和在高风险技术操作过程中多次明显故意违反操作规定的操作人员,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过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标准规定范围的操作人员[3]。对出现以上这一不正当行为现象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护人员,医院将会立即取消或降低其操作人员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资格[4]。在进行实际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人员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具备授权资格的医师完成的,除非是在有正当理由的危急情况下,一般人是不可以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5]。
3 结 语
通过高风险技术操作在各相关医疗机构的定期评价和具体授权范围的一系列管理体制,从而有效的证明了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有利于医院未来发展的。由此可见对高风险技术操作的社会各领域实行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在授权管理的体制是一种非常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应在社会发展存在高风险技术操作领域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建芳.邮政企业应建立授权管理制度[J].中国邮政报践,2009(7).
[2] 张少士.法人授权管理制度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9).
[3] 卫莉,李光.论信任与公众对风险技术的认知与接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县医院妇产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3286例患者资料,统计整理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者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医院感染均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1.2 方法
收集整理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住院病历表、医院感染登记表等,记录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时间、发生部位、易感因素等。同时对医院感染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医院妇产科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科室医务人员是否对院内感染重视,各项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状
通过对医院妇产科2016年间资料的整理分析,统计出发生院内感染者有47例,发生率为1.43%(47/3 286)。感染部位为:外阴切口感染19例(40.43%),上呼吸道感染14例(29.79%),泌尿道感染8例(17.03%),消化道感染6例(12.77%)。
2.2 医院感染相关高危因素
通过对基层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现状的分析认为,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既有患者自身因素,如女性分娩降低了阴道防御功能,行外阴切口后因靠近尿道与,易被污染而感染,或是患者防感染意识不强,在个人卫生上注意,造成感染。也有医院方面因素。当然,主要高危因素还是因妇产科感染管理存在问题所引起的:①科室感染控制意识不强:基层医院妇产科因经济、观念、历史等原因,医务人员配备少,基础设施较差,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对感染防控意识不强。②管理制度不完善:科室虽有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但并不是十分完善,管理制度与医院实际情况不符,无法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规范的指导,感染管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③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抗菌药物的存放、使用不当,不规范、滥用抗生素,导致一些患者出现耐药性。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规范:所用医疗器械如无菌消毒包、手术器械、物体表面的清洗、消毒质量不合格,未能重视对空气、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消毒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灭菌处理也存在漏洞[3]。
3 讨论
基于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现状及高危因素的分析,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加强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保证医疗质量。
一、公立医院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财务管理系统与企业相比,皆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特点,所以财务内部控制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下面对公立医院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意义进行详细说明。
(一)实现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
公立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经济活动合法开展。而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制度建设是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切实保障医院各项财务活动规范化、合法化开展,杜绝出现资金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从而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效率。
(二)保证公立医院资金运营效益的有效手段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内部控制覆盖到医院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保证医院资金有效运营。如,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规范会计工作,可以提高医院财务报告质量,使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医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为资金运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加强收入与支出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院收支标准,杜绝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随意审批资金支出、违规截留或占用资金等现象,从而保证医院资金运营效益。
(三)维护医院资产安全完整的必然选择
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医院必须加强资产监管,保障现金和银行存款安全,保护医院设备、医用耗材等实物资产的安全,做好资产使用分析评价工作,有利于增强医院管理国有资产的保值能力,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要做好公立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必须从制度建设上加以着手,其中包含健全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资金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下面就其体系展开具体分析。
(一)健全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收入是维持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收入管理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公立医院要加强收入内部控制,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各项收入及时准确入账。具体内控措施如下:一是物价管理制度:财务科、药学部严格执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药品收费标准,在HIS信息系统及时调整全院各项相应收费标准,负责对各个科室的收费情况进行监控,定期抽查和分析门诊、住院病人费用情况和趋势,并将检查结果、整改建议上报主管院领导和反馈相关科室,确保医院收入符合物价规定;二是票据管理制度:加强对票据的内部控制,明确票据管理岗位职责,规范票据专管员对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使用、核销等环节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规范票据的使用、核销能准确划清各项收入的界限和及时统一核算入账;三是医疗退费管理制度:制定退费的申请、审批流程,定期分析退费分布情况,防止退费金额的非法截留,强化对退费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二)健全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公立医院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难点,要想确保各项活动的资金支出具备合理性和合规性,就必须加强支出管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各项资金支出行为。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报销制度:规范医院支出(包括资产购置和维护)报销审批、审核的权限、程序;二是职工差旅费管理管理规定:明确职工公差的交通费和住宿的开支标准及报销的规定;三是重点费用开支管理制度:明确人员经费中的夜餐费、超时餐、职工福利费、职工探亲路费、电话费、交通费、劳务费、工会经费、党团活动经费的开支规定及报销流程。
(三)健全资金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要针对资金资产管理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切实保障其安全完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风险最高,医院每天的货币资金频繁进出,要确保收到的资金全部统一核算入账,预防"小金库”等不法行为,所以要规范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授权批准、程序以及银行存款的及时对账,明确涉及货币资金的银行票据、印章的管理办法;二是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对医院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应收、应付的各类债权、债务,特别是病人预交金、应收医疗款,指定专人稽核、催收、清欠、分析报告;三是职工借支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职工借支范围、方式及报销流程;四是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财产会计在耗材物资、固定资产各级账户的入账、盘点、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定期对物资库房进行监盘,指导各部门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四)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应强化事前预防,减少财务工作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为此,应实行内部牵制制度,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风险控制原则,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会计制单、稽核、档案保管、收支等账目登记等工作,使钱、账、物各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具体措施是实行内部稽核制度:主要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财务收支、相关资产等岗位的工作形成逐级稽核体系,明确各级稽核岗位职责,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偏差,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五)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
对于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岗位除了实行内部牵制制度,还要进行对关键岗位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例如对出纳、银行存款对账、票据管理、薪资发放、资产管理等岗位进行轮换,把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既有对医院经济行为的内部控制规范,例如物价管理制度、医疗退费管理制度、报销制度等,也有对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内部控制规范,例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力争通过对经济行为的多维度控制,最大程度发挥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要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除了建立健全以上五个方面的内部制度体系,还要定期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回顾和修订,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员工在工作中自我控制的风险意识,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测试和监督作用。
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11
[摘要] 按照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精神,根据集团安委会的工作部署,我院高压氧科以质量与安全管理放首位,就实际工作中相关安全的具体管理制度加以分析,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知识与安全素质,以保证设备、技术、操作、服务各方面的安全,从而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
[
关键词 ] 高压氧科;质量;安全;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128-03
Discussion on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Our Hospital
LU Guiling CAI Xiaohua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Shandong Province,26601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file on a current production safety work, according to the group to deploy the work of the Council,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our hospital must be placed first, specific management system related to security of practical work in the literatur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afety knowledge and safety quality of all staffs to ensure that the equipment, technology, service, operation, all aspects of security,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Hyperbaric oxygen department; Quality; Safety; Scientific management
[通讯作者] 蔡晓华(1976-),女,青岛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按照集团安委会2014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的下发,这对高压氧科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起到了进一步全面细致地推进工作。根据1999年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1];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编制,2004年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2];2005年颁布的GB/T12130-2005,《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国家标准》[3];2009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4]等法规文件以及全国其他医院管理经验,在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针对我院的现状制定了涵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高压氧科管理文件手册,将科室的管理分别以《制度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依法执业管理》、《技术操作规范》、《设备管理》及《培训考核》等进行分类,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精神,经过努力将科室的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升,也为日后常态化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中,我科进行了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的改变,按照PDCA循环理论,不断实践和完善、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精髓,将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1 制度管理
1.1 静态的制度
我们将全院的管理制度及我们科制定的管理手册一并归档,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依据。针对高压氧科的特点我们制定量《高压氧科安全管理制度》、《高压氧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制度》(附带《高压氧科质量控制目标及目标考核办法》)、《高压氧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高压氧科医嘱制度》、《进舱人员安全教育制度》、《危急重病人高压氧治疗陪舱制度》、《控制舱内氧浓度制度》、《高压氧科心理护理制度》、《高压氧科患者信息识别查对制度》、《高压氧科医疗纠纷预警及不良事件上报登记制度》及《高压氧科从业人员卫生保障制度》等。
1.2 动态的管理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组建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及院感控制小组,负责督促检查落实科室的制度落实,每周一次质量控制目标的检查,每月一次质控分析会,总结1个月各项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院感及医疗纠纷、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相应制度、流程等增添或修订,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对应的行政职能部门—门诊部每月一次对高压氧科质量与安全的督导检查,对反馈的内容进行整改落实。所有活动一并记录入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记录本。
2 医疗质量管理
2.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安排在每月第一周的业务学习时间,每半年一循环,提前半月拟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包括: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等。根据实际工作发生的状况增加培训内容,每循环末次培训结束进行半年培训内容的考核并存档。
2.2制定并检查落实工作目标
每年根据上年度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新一年的医疗工作目标,每月一次完成情况的总结分析。
2.2.1质量与安全指标 涵盖进舱人员安全教育普及率、治疗压力控制达标率、舱内氧浓度控制达标率、高压氧专科病历合格率、急救物资完好率等,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与上月环比。
2.2.2 工作效率指标 治疗舱次及治疗人次等效率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与去年同期比较、与上月比较。
2.2.3 分析与记录 对未完成目标及负性变化指标进行原因分析说明并记录。
2.3高压氧治疗质量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压氧治疗质量评价规范》,每月对结束治疗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分类评价总结并统计分析,与上月及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分析,每年一次汇总,总结分析变化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求提高治疗质量。
2.4 医院感染管理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质控小组负责,小组中设有院感监控护士负责督促落实科室院感工作。
①制定《高压氧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执行。②根据医院的总目标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年度工作计划。③每月进行一次院感专项知识培训,每季度一次考核。④每半月对科室院感工作进行一次自查:消毒隔离、手卫生执行(量化手卫生考核指标: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95%、洗手正确率100%)、医疗废物管理等。⑤每月一次氧舱空气细菌培养,检测日常舱室消毒情况。⑥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有专门的消毒隔离流程。
2.5 科室质控会
每月一次对上月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医疗纠纷预警机不良事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或修增相关制度、工作流程,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医疗安全管理
3.1全员质量与医疗安全教育
内容包括医疗安全意识教育、医患关系与医疗安全相关性的认识、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医疗技术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每半年一次,安排在科室学习计划内。
3.2 医疗纠纷预警管理
发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存在异议,或医疗工作存在某些缺陷以及某些特定情况有可能演变成医疗纠纷时,按照三级发出医疗纠纷预警,并作出相对应的处置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3.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
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损害事件及可能造成病人损害的缺陷及隐患,包括诊疗的失误、环节或流程的缺陷、相关设备、设施及用品引起的损害事件,以及管理、制度或流程在内的缺陷及隐患,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收集登记上报,质控小组进行原因分析,对相关制度流程必要的增修整改,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我科安全运行,保障患者安全治疗。
3.4 防火管理
每人每舱的安全教育落实包括口头及书面材料的宣教,每个进舱人员统一更换专用防止静电的进舱服,进舱前严格检查,杜绝一切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被携带入舱。
3.5 预防气压伤及氧中毒
严格按照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筛选治疗患者,接诊医生和操舱护士负责对每位进舱人员进行高压氧治疗常见副作用的宣教,指导进舱人员掌握正确的耳咽管调整动作,告知出现氧中毒表现时的应急处理,减压过程避免屏气,对新进舱及紧张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全程的观察指导。
3.6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
做到隐患自查,填写自查登记本,安全隐患实行分级处置,重大隐患提交院区或集团安委会办理,安监委对重大隐患整改项目进行监督与通报。
4 应急管理
4.1专科应急管理
制定《高压氧科预防气源伤人的措施及应急预案》、《氧舱内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分别就舱内人员突发气胸、心跳呼吸骤停、脑血管意外及舱内火灾的应急处理制定相关预案。每半年一次演练并记录,日常工作或演练过程发现缺陷和不足及时修正。
4.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断电、停氧气、停水及信息网络中断情况,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分别就病人进舱前及治疗中采取不同的处理预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4.3 制定《高压氧科消防、疏散应急处置预案》
发生火灾时的灭火疏散救援分工职责明确;针对氧舱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停舱抢修时,制定《高压氧科设备故障及替代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医疗安全落实。
5 依法执业管理
5.1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制度
包括《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及《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对科室开展的各项医疗技术进行规范。
5.2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包括《高压氧科医疗技术目录》、《高压氧科人员技术档案》(附有各类技术人员资格证及上岗证副本)、《高压氧科各类执业人员资质与能力要求》、《高压氧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考核记录》、《各类医疗技术资格申请审批表》就人员的技术资质及能力的审核档案规范管理。
5.3 科室排班表
按照资质安排24 h的值班及听班表,保证白天正常医疗工作需求,夜间及节假日听班人员急症随叫随到,每月末周提前排出下月听值班表。
6 技术操作规范管理
依据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制定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结合该科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各类技术操作流程规范,包括《高压氧治疗工作规范》、《高压氧科医疗常规》(附《高压氧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高压氧治疗方案》及《高压氧科病历评分标准》)、《高压氧科护理常规》(附《高压氧科主班护士工作流程》、《高压氧科副班护士工作流程》)、《高压氧舱安全操作规程》、《氧舱递物筒操作规范》、《控制舱内氧浓度流程》、《高压氧科心理护理流程》、《多重耐药菌病人高压氧治疗消毒隔离流程》、《移动式吸氧装置使用流程》、《高压氧舱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等,规范各类各级人员工作。利用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培训,质控小组负责督促检查。
7 设备管理
7.1 制度管理
制定《高压氧舱保养与维修制度》,分为日常保养制度、维修工作制度及定期维修制度。
7.2 检测检验管理
各种压力仪表每半年效验一次,安全阀每年效验一次,氧舱每年请锅检所全面检测一次,各种配套压力容器每3年检测一次,各种检测结果存档备查。
①氧舱及空压机每次使用登记。②氧舱设备日常保养及压力容器定期排污并记录。③氧舱按照要求每3年请厂家进行氧舱中修、9~10年一次大修,日常的设备部件更换及维修进行登记。④设备保养维修由高压氧科专职维修人员负责,科主任及医院设备科负责监管。
8 学习培训及考核
8.1计划安排
提前半月制定出下一季度的业务学习计划,包括时间,主讲人及内容。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在科务会后,每次30~40分钟。每月第一周为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第二周为质控小组分析会,第三周为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文献学习,第四周院感知识培训或业务学习内容考核(每季度末月)。
8.2 全员参与
轮流主讲并保存讲稿,重点强调、提问讨论、领悟掌握,不走过场。每季度末次为学习内容考核,由各主讲就学习的内容重点给出测试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起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在该科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9 人力管理
根据每个员工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发挥人人参与管理的能动性,各自都有主要负责的工作,职责细化分工明确。基于高压氧科人员配置的局限,急救工作或应急事件发生,要求既要各负其责,还要有团结协作、拾遗补漏,减少工作盲区,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工作流程。科务会主张畅所欲言,问题当面呈现,对事不对人,多肯定少指责,增加团队凝聚力。本着“舒心工作,开心生活”的原则,提倡人文关怀,打造“生命方舟”服务品,创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
高压氧医学现被广泛应用于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众多医学学科领域,就201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氧舱数量已达7000台左右[5]。据报道,氧舱火灾事故中,82.61%是由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及进舱须知、违章失职造成[6],因此必须加强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科学管理必须有制度、流程、培训、考核、执行、检查、反馈、整改、落实、成效,确保良好运行,这显得尤为重要[7],管理具有实时性,随着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应按文件体系的要求持续改进[8-9]。当然,高压氧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从而获得安全保障[10]。自我院高压氧科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以来,对氧舱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好地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
[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Z].1999.
[2]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Z].2004.
[3] GB/T12130-2005 .医用空气加压氧舱[S].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Z].2009.
[5] 杨晶,高春锦.正式高压氧医学教育的迫切性[J].中国病案,2012(1397):51-53.
[6] 黄怀,李宁,翁其彪,等.中国38起高压氧舱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探讨[J].重庆医学,2009,38(8):894-896.
[7] 王海东,潘树义,肖宏,等.高压氧舱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77-79.
[8] 李光明,王强,王勇.高压氧设备的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125-126,110.
[9] 冯帅赟.浅谈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J].山西科技,2010(4):103,105.
医院的物资大多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需消耗或销售的物资,一般是由药品、卫生材料和其他类型医药器材组成,它们构成医院的整体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当存货偏多,会占用医院的大量流动资金,财政上的压力会给医院资金流通、应急资金储备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当存货偏少,医院无法为病患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便捷的服务,会直接影响病患的治疗和恢复。
二、当前形势下公立医院存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制度相对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注重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非主流的存货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等方面,其受关注程度和改善力度严重不够,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存货入库验收制度缺失,导致采购的医用物资未能达到临床应用要求的质量标准,影响医院诊疗正常工作;存货出入库核算方法未能与财务制度相匹配,核算口径不一致,增加财务报告生成的工作量;没有针对卫生行业对医用物资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存货管理制度,泛泛的存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对实际工作指导和约束意义不大;月末盘点制度不完善,对账不及时,工作不到位,往往存在账账不符或账实不符情况,致财务报表失真,凸显存货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公立医院存货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二)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公立医院的存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仓管员是由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从医护岗位直接转入仓管员工作岗位,普遍存在仓管员未持证上岗、上岗前没有接受专业存货管理课程培训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卫生行业医用物资存货有别于其他一般存货,很多毕业于财务或相关专业的仓库员,虽然具备一般存货管理知识,而缺乏对医用物资性能用途和储存要求等重要因素认识,未经岗前培训即上岗,仍然难以胜任医院的存货管理工作。同时,职能部门对存货管理人员监管不力,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不高,甚至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形,让医院蒙受损失。
(三)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医院存货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存货统计和管理模式均以手工或半手工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医院现代化管理趋势不协调,与信息时代脱节。从存货申领到发出登记,仍然以传统人手填写单据、以人手相传的授权审批形式,存货日常统计核算,出入库频繁,仓库管理只能提供简单基础数据,不能准确计算采购计划量,往往会出现医用存货过剩或不足的情况,不能出具深层次分析研究报告供管理层决策参考。这种落后的存货管理模式,跟不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对相关管理软件配套支持的要求,存货等后勤管理模式亟待转变。
(四)购置成本偏高,监管措施不力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品和医用物资市场空前繁荣,生产厂商要获得市场和销售业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这无疑会推高医用物资的成本,直接影响的便是医院存货购置的成本。医用药品和物资从厂家到医院经过的中间环节太多,造就了医院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医院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医院的药品、医用物资等的采购中出现“回扣”现象;当前的招标采购模式,也存在各种弊端,导致医疗用品购置成本偏高。
三、公立医院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存货管理制度
提高公立医院的存货管理水平,让存货管理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就要完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存货核心管理制度:入库验收制度、出入库核算制度、库存管理制度、月末盘点对账制度等。二是工作责任具体到个人,确保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实时监控制度,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实时监察,确定整个环节公正、透明。四是建立健全动态数据更新制度,保证随时调取、随时抽查并且随时补救。同时,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存货管理要求,医院存货管理属于医院流动资产部分,建立医院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储备定额,定期进行盘点,年终查账保证账实相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二)提高管理人员存货管理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医院存货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存货管理水平高低,因此在仓管人员选拔时要经过岗位知识考核,上岗前进行卫生行业与仓管专业相结合的系统知识培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培养:其一,存货的正确归类、合理存放和如何高效运转;其二,如何加强存货核算,优化存货结构,务必使每个人都有清晰的思路;其三,制作库存报表和库存流分析,为采购决策提供正确的导向;其四,树立服务意识,谨记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设定仓管员岗位在职专业继教制度,确保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持续提高。
(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存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利用ERP系统,存货管理从申领到审批、从数据统计到专业分析报告的出具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细致、专业的参考依据;高值耗材运用条形码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条形码与高值耗材对应的数据库,对高值耗材进行流转全过程追踪、让其使用和库存状态处于可视控制管理之中,确保物资安全可靠;跟踪和控制医疗材料的使用和损耗情况,利用信息系统自动核对医用物资收费情况,对漏收费和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告,保证其合理使用和合理收费;医用存货临近过期提示,即在过期之前提示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其在保质期内得到充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过期物品的积压;通过系统数据准确计算安全在库量,保证临床需求,又不会积压,合理控制存货量。
(四)严格监督医疗材料购置,降低存货采购成本
建立存货管理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加强医疗材料的采购管理,首先要控制采购的数量,根据医院存货的实际情况采购适合的数量,避免存货偏多或偏少。其次要控制采购资金,采购医药用品的开支要严格计算,审批手续完备后才能支出资金。其次,成立医用存货物资采购管理小组,对采购价格进行“货比三家”,积极采用控制措施,合理降低存货采购成本;再次,要严格参照准入标准,保证医用物资来源合法、正规,把关存货入库验收环节,保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定期开展医用存货物资的跟踪审计,采购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控制,达到降低医用存货采购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共发生60件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其中有40件为一般安全事件,有20件为中度安全事件,其中一般安全事件属于医疗差错,中度安全事件属于3级医疗事故。
1.2方法
详细调查翻阅全部安全事件发展过程以及处理记录,根据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和法律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位、制定执行力度较低以及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是很强等来对安全管理事件实施归类统计,分类统计每一种因素所引起的安全事件等级。同时对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3,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来实施统计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与管理制度缺位为主要阻碍因素,与其他因素对比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处理对策
基于上述阻碍因素的分析,建议可采取以下处理对策:①构建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将其工资收入、个人评选、晋升机会以及奖金等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相挂钩。②制定并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形势予以修订,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可遵章行事,系统且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包含术前确认制度、各物品器械和药品管理制度、复核管理制度、患者交接制度、手术标本安全管理制度、防感染制度等。在管理期间,因手术室随时都有可能增加各种诊疗项目,且设备仪器也在相应的改进,医护人员也在更替,对此,在实施管理时,应对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地完善以及合理地修订,以保证手术的质量以及安全。③增强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按照岗位需求,定期将手术室护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手术室有关设备仪器操作的训练,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④加强非医疗安全方面的管理,结合易耗品来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成本较高的这些材料,可实施班班交接,且做好详细地使用记录,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火警意识,设立手术室配送组,由该小组每天对手术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实施检查,确保手术室各种物资供应及时,保证手术使用。除此之外,手术室附近环境必须要确保安静,以此提高手术成功率。
4讨论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和配发等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疫苗的使用及其质量监督管理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卫生、价格、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
(一)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
(三)药品采购、验收管理制度;
(四)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五)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六)药品计量器具及储存、养护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七)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八)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九)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十)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十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
(十二)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管理制度。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其规模和管理的需要设置药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落实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或者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
第六条医疗机构的处方审核人员应当由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药品调配人员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
第七条医疗机构的直接接触药品人员,应当通过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项目的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精神病、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从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配发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的药学技术人员和执业药师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各种药学情报资料,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参与临床工作,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药品。医疗机构从与其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经营企业(统称首营企业)采购药品,或者采购首次购进的药品(简称首营品种)和进口药品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索取并查验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药品,不得购进和使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
(二)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
(三)生产厂商、供货单位;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药品购进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药品有效期超过3年的,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1年。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依法批准的诊疗科目和药品使用范围设置相应的药库、药房(药柜)。
药库、药房(药柜)应当与诊疗、办公、生活等区域分开,⑾嘤ε渲靡韵律璞福?lt;/SPAN>
(一)便于药品陈列的设备;
(二)符合药品特性要求的常温、阴凉、冷藏和冷冻保管设备;
(三)保持药品与地面之间有一定距离的设备;
(四)药品防尘、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防霉变等设备;
(五)避光、通风设备;
(六)使用中药饮片所需的有关设备;
(七)其他保证药品安全使用的设备。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的药库实行色标管理制度。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以黄底白字标明;合格药品库(区)、有中药饮片配方的零货秤取库(区)以绿底白字标明;不合格药品库(区)以红底白字标明。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应当根据药品质量要求,采取冷藏、防冻、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等措施,防止药品污染、变质、失效。
医疗机构对储存的药品应当进行养护,不得使用过期、失效、淘汰、霉烂、虫蛀、变质的药品。
第十六条药品养护人员应当做好药库、药房(药柜)的温度、湿度的监测和管理。温度、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当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储存药品的常温库温度应当保持在10-30℃;阴凉库温度不应超过20℃;冷藏库(柜)温度应当保持在2-10℃;药库及药房的相对湿度应当保持在45%-75%。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的设施与地面、墙、屋顶(房梁)、散热器、供暖管道之间、药品堆垛之间应当有一定的间距或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中,药品与墙、屋顶(房梁)的间距不得小于30厘米,与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得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得小于10厘米。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的储存药品应当按品种、批号分类相对集中存放。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当分开存放;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危险品等应当单独存放。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检查储存的药品。对近效期的药品和易霉变、易潮解的药品,应当视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对质量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当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并将质量不合格药品放置在不合格药品库(区)。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调配药品的场所、设施和包装材料等应当符合卫生和质量安全要求,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影响药品质量。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乡村医生开具的处方调配药品。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依据处方调配药品,调配人员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退回开具处方的医生,经开具处方的医生更正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处方审核、药品调配人员应当在处方上签字或者盖章,处方按规定保存备查。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调配药品应当做到计量准确。需依法强制检定的药品调配计量器具应当经强制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需要对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并保存原最小包装。拆零药品应当在包装袋上注明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嘱使用期限、医疗机构名称等内容。有特殊要求的,应当书面说明注意事项。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不得向非本机构就诊者销售药品。
医疗机构不得以临街柜台形式或者以在本机构以外的场所义诊、咨询、试用等形式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药品。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疗业务广告进行药品宣传,其配置的制剂不得广告。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假药、劣药。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可疑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妥善保存并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在其检验结果确定之前,医疗机构不得自行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第三十条对已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的假药、劣药,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其依法处理。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第三十惶?lt;/SPAN>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可疑情况时,应当按规定做好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和处理,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内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集中报告。发现新的或者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于发现之日起7日内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省、市和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群体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当立即向省、市和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规定的,由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利用医疗业务广告进行药品宣传或者制剂广告的,由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六条单位或者个人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医疗机构名义使用药品的,由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年11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22号
《杭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年9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二00五年九月二十日
杭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和配发等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疫苗的使用及其质量监督管理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卫生、价格、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
(一)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
(三)药品采购、验收管理制度;
(四)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五)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六)药品计量器具及储存、养护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七)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八)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九)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十)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十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
(十二)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管理制度。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其规模和管理的需要设置药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落实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或者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
第六条医疗机构的处方审核人员应当由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药品调配人员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
第七条医疗机构的直接接触药品人员,应当通过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项目的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精神病、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从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配发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的药学技术人员和执业药师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各种药学情报资料,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参与临床工作,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药品。医疗机构从与其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经营企业(统称首营企业)采购药品,或者采购首次购进的药品(简称首营品种)和进口药品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索取并查验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药品,不得购进和使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一)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
(二)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
(三)生产厂商、供货单位;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药品购进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药品有效期超过3年的,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1年。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依法批准的诊疗科目和药品使用范围设置相应的药库、药房(药柜)。
药库、药房(药柜)应当与诊疗、办公、生活等区域分开,⑾嘤ε渲靡韵律璞福?lt;/SPAN>
(一)便于药品陈列的设备;
(二)符合药品特性要求的常温、阴凉、冷藏和冷冻保管设备;
(三)保持药品与地面之间有一定距离的设备;
(四)药品防尘、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防霉变等设备;
(五)避光、通风设备;
(六)使用中药饮片所需的有关设备;
(七)其他保证药品安全使用的设备。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的药库实行色标管理制度。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以黄底白字标明;合格药品库(区)、有中药饮片配方的零货秤取库(区)以绿底白字标明;不合格药品库(区)以红底白字标明。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应当根据药品质量要求,采取冷藏、防冻、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等措施,防止药品污染、变质、失效。
医疗机构对储存的药品应当进行养护,不得使用过期、失效、淘汰、霉烂、虫蛀、变质的药品。
第十六条药品养护人员应当做好药库、药房(药柜)的温度、湿度的监测和管理。温度、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当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储存药品的常温库温度应当保持在10-30℃;阴凉库温度不应超过20℃;冷藏库(柜)温度应当保持在2-10℃;药库及药房的相对湿度应当保持在45%-75%。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的设施与地面、墙、屋顶(房梁)、散热器、供暖管道之间、药品堆垛之间应当有一定的间距或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中,药品与墙、屋顶(房梁)的间距不得小于30厘米,与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得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得小于10厘米。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的储存药品应当按品种、批号分类相对集中存放。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当分开存放;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危险品等应当单独存放。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检查储存的药品。对近效期的药品和易霉变、易潮解的药品,应当视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对质量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当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并将质量不合格药品放置在不合格药品库(区)。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调配药品的场所、设施和包装材料等应当符合卫生和质量安全要求,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影响药品质量。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乡村医生开具的处方调配药品。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依据处方调配药品,调配人员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退回开具处方的医生,经开具处方的医生更正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处方审核、药品调配人员应当在处方上签字或者盖章,处方按规定保存备查。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调配药品应当做到计量准确。需依法强制检定的药品调配计量器具应当经强制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需要对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并保存原最小包装。拆零药品应当在包装袋上注明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嘱使用期限、医疗机构名称等内容。有特殊要求的,应当书面说明注意事项。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不得向非本机构就诊者销售药品。
医疗机构不得以临街柜台形式或者以在本机构以外的场所义诊、咨询、试用等形式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药品。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疗业务广告进行药品宣传,其配置的制剂不得广告。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假药、劣药。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可疑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妥善保存并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在其检验结果确定之前,医疗机构不得自行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第三十条对已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的假药、劣药,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其依法处理。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第三十惶?lt;/SPAN>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可疑情况时,应当按规定做好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和处理,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内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集中报告。发现新的或者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于发现之日起7日内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省、市和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群体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当立即向省、市和区、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规定的,由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利用医疗业务广告进行药品宣传或者制剂广告的,由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