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04-01
新疆塔城市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多种扶持政策,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农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之后,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在开展农业作业过程中,采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农业作业的工作效率,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机购买补贴的力度不断增加,我市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塔城市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现代化农机建设为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发展农机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发展过程采用的主要方式
首先,市领导对机构的强化。塔城市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了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改变了原有的建设模式,改革创新,做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其次,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塔城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全程对农机机械化的相应项目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的示范划拨出专用资金;再次,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水平也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建设过程中,市农机部门制定了合理的合作社标注,并明确了每一个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2.主要结构
塔城市自从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农机大户联合合作性质的、专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以及承包转让性质的集约经营方式。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经营规模问题与大型机械存在差距
塔城市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机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土地的分区经营化、作物种植方式的结构不同等特点,导致了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下,经营的成本增加。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械作业与经营的规模,对设备的工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合作社合理的发展。
2.扶持力度欠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和政府都拿出了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建设,但是资金的投入力度依然不足。资金支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是其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切实做好建设的资金投入,才能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
3.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水平较低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严重影响到了农机化高效的发展和发挥,从而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1.积极发展土地经营规模
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实行入股,在土地经营方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合作的良性发展。
2.加强对农机资金的持续投入力度
资金的投入需要当地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地方政府还应该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机惠农政策,同时当地的银行机构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当地的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建设。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机专业化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农闲时间,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和专业化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活力,最终使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4.改善发展环境,适应农业产业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新机械的支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机械的同时还需要将这些新设备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将农村专业合作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政府的年度计划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结语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高效转移,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1]荆红玲.对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机. 2010(12)
[2]孙玉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3]齐宏,马俊涛,尹秀珍.曲阜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06)
[4]张蓝水.重在施展特有的农机专业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刍议[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05)
一、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其实效性和实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2460个合作社,占全县总村数的97.4%,总农户数的61%。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到多行业、多层次。其中,种植业1525个,养殖业562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统”的功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是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社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老路子,又要“归大堆”,为此在宣传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更注重向群众讲明,现实的合作社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的宣传发动,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参观。通过学习先进村规模种养的好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外出参观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了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通过村民自我推荐,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明确合作社社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合作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民主选举社长,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合作社。
三是互换土地,化零为整。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群众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根据各村实际,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确定标准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以现金补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村里组织各合作社社长抓阄,将土地划分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从而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不搞行政命令,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适应那种合作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规模就组建多大规模。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可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合作,也可以跨村、跨乡镇搞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向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扩大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525个,其中,涉及粮食的151个,蔬菜159个,果品1068个,中药材60个,食用菌19个;养殖业合作社562个,其中,家禽养殖533个,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合作社所在区域划分,村及村以下合作社2154个,跨村239个,跨乡镇67个。按合作社兴办主体划分,农民自办2173个,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合作社牵头,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互换,化另为整,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既方便了群众耕种,又实现了成方连片,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适度规模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土地互换,由过去每户十几块,变成了几大块,截至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开垦荒岭300余亩,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风险与共”为原则,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种苗面积1500亩,各类种苗12亿株,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还销往淄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合作社为单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加大农业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县以合作社为单位,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投入总额5000余万元,新发展果品6.22万亩,其中,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合作社自建社以来,邀请水利技术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合作社,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美国红提、“美人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供给群众。当年,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按照章程和具体的操作办法,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产量达到40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新晨:
五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合作社从组建到运行,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始终贯串着民主意志,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一定的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是人数不少,规模不大,范围广泛,集中化程度不够,总的一个特点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起的不够充分。
一是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镇村两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是上级有关部门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出台相关政策,基层组织认识不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些鼓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现有的组织规模小,不规范,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四是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进行登记注册,没有章程,不愿风险共担,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有效约束,同农户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五是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贷款困难,自有资金不足,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作,但运行不畅,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在镇村两极领导班子中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根据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对合作社的职能,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作严格的规定。
3、优质服务,重视培训。一是搞好服务合作社有效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服务,物质供应服务及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二是重视技术培训。针对许多农民凭经验、按常规进行生产,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的状况,合作社要十分重视运用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4、提升质量,提高商品率。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人员要把课堂建在田间,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采用统一供种、供药、供肥,分片管理,建立田间档案,实施质量管理追究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
5、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合作社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6、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如中药材、果桑、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在农村所起的作用与成效。
1、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民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开拓市场营销服务拉动产业发展,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类;做法;成效;对策;贵州正安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1-0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按照全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的要求,正安县以“高速发展、加快脱贫、跨越进位”及坚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和加快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绿色生态与特色经济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新正安的“三化一新”战略为主基调,抢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机遇,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以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1 基本情况
正安县地处遵义市东北中部腹地,国土总面积2 595 km2,耕地面积7.53万hm2,全县总人口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68 8万人,占总人口的92.19%。为了强力推进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正安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以合作聚力,抵御市场风险的同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正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发展与规范同步进行,不断提升进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11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1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36家,完成市下计划的144%,其中:种植业类97家,养殖业68家,农机2家,植保8家,其他6家。入社农户7 240户,带动农户15 147户,使社员年均收入达6 584万元,高于非社员收入25%。各类龙头企业23家,其中庙塘正鑫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50佳合作社”称号,仡乡金叶农民种植合作社荣获“省十佳示范合作社”称号,正安县荣获“全国28个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称号。
2 合作社不同类型分类
2.1 按形式分类
根据发展形式合作社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1 专业大户领办型。由种养大户领头,合作社与农户联合运行,其中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有利于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如瑞溪镇正瑞禽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场镇黄秧坪茶叶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果比较显著。
2.1.2 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企业带头,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环节方面起纽带作用。如正安县黔蕊茶业有限公司、正安县泽英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2.1.3 科技人员领办型。即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农业科技人员牵头发起,吸纳当地有一定威望和有经济实力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在于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同时又不用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正安县清溪河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安县流渡辣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2.1.4 农户自愿型。依据优势产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发展成为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运作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正安县凤凰金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安县仡乡金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1.5 农超对接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与超市建立合作关系,定时为超市提供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如瑞溪瑞鑫合作社等。
2.2 按销售额分类
从合作社销售额来看,合作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年销售收入为100万~2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型的合作社有28家,其生产规模较大,有自己的加工厂,并且参与农超对接的经营渠道。二是年销售收入为50万~1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8家,其特点是入社成员多为大户,主要依赖自身技术与资金在本村范围内发展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市场拓展思维。三是年销售收入为10万~5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型共有63家,其特点是以生产为主,合作社只提供初级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的量不大,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才。四是年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型共有32家,其特点是合作社形同虚设,不以发展为目的,主要通过项目寻求政府扶持[1-4]。
3 主要做法
3.1 围绕主导产业,在加快合作社发展上求突破
一是围绕传统产业抓发展。依托传统种养殖产业,健全生产组织体系,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抓发展。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创并发展品牌文化,为产品注入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定位,产品推广采取精品路线,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三是围绕优势产业抓发展。依托茶叶、方竹笋、核桃等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由天池公司投资建设茶叶科技示范园,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周边栽培茶叶,建成正安县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四是围绕新型产业抓发展。加快建设农机、农民植保等专题专业合作社,力争提高农业服务水平[5-7]。
3.2 强化制度建设,在合作社规范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下发了《正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评定方案》《正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评定办法》和《正安县农牧局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重点规范成员登记与出资,成员账户与财务管理及农产品可追溯安全制度,做好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制度。二是争取扶持力度。在争取省、市扶持政策的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一是每年安排2 000万元贴息资金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荣获国家、省、市级表彰的合作社,分别给予3万、2万、1万元奖励。为有条件的合作社每年提供一定信贷资金,缓解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检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部署,并把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3 强化载体创新,在提升合作社质量上显水平
积极创新载体活动,努力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开展“五好”示范社创建活动。在全县开展各层次的“五好”示范社创建活动。通过项目扶持,健全制度,加强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积极培育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创建活动。围绕全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凝聚作用,广泛开展农产品创建活动。
4 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组织,在连接农民与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正安县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都是依托正安县的主导产业组建的。这些合作社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4.2 加快了农业产业升级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化合作生产,有效地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了产品数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组织化经营,引领农民自主进入市场,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增添了新的市场主体,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4.3 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
合作社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带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提升产品数量和质量,通过学习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逐步熟悉市场竞争规律,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现代农业理念,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存在的问题
一是数量少而规模小,合作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自身建设规模小且入社人员少,入社农户数只占了全县总户数的10%,合作方式主要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深加工环节合作较少。二是管理不规范。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领悟不透,导致内部制度不完善,组织不紧密,管理不规范,议事不民主,分工不明确。三是个别合作社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创建和市场品牌开发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四是利益联结松散。个别合作社与其成员未形成紧密的统一体,事务决断往往根据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盈利共享机制。五是期望值高。部分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组建合作社争取项目扶持,缺乏注重自身发展的理念,致使合作社出现明存实亡的现象。六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运作需要基本的维持资金,但当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建立盈利机制,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6 对策
6.1 强化宣传,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线,继续抓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为每位成员分别设立成员账户,准确记录成员的出资、交易、公积金变化等情况,依法严格实行财务公开,确保成员依法行使民利。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办好合作社关键在人才,一方面对合作社负责人和骨干社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合作社或作为兼职辅导员,发挥自身在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
6.2 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坚持合作社分类指导,规范提高,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一是要多形式发展合作社。紧紧依托正安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鼓励农村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农技人员、龙头企业老板等多种人才,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加快合作社建设步伐。二是要开展联合与合作。把“产业相同、有成立联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为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合作联社,使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6.3 加强规范化建设,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
一是要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对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健全登记准入制度,并建立健全“三会”治理结构。二是要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包括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等,实行民主化管理。三是要密切合作关系。对于社员以各种形式出资的应给与真实有效的出资证明。并保证社员生产的农产品中数量过半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根据成员(下转第328页)
(上接第322页)
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四是增强服务功能。强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合作社积极与各级农技部门加强协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6.4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重点培育一批符合正安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明显、运作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定期组织召开全县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全县每年重点培养10~20个不同产业类型的示范社,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且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此带动全县合作社全面发展。
7 参考文献
[1] 肖琴,李建平,李俊杰,等.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瞄准机制研究:基于东部某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5):100-105.
[2] 吴天龙,刘同山,孔祥智.农民合作社与农业现代化:基于黑龙江仁发合作社个案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37-43.
[3] 蔡晓琪.浅议农民合作社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57-60.
[4] 董晓波.资产专用性、市场结构与合约选择:企业领办合作社的动因与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5):118-119.
[5] 王忠海,赵国杰,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2 .
1.1自然条件及生产规模
兴平市是陕西省小麦产区之一。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地处北纬34°12′50″~34°26′53″,东经108°17′49″~108°37′7″,海拔390.0~541.8 m。东邻咸阳市秦都区,西连武功,南与周至、户县隔河相望,北与乾县、礼泉接壤,总面积507.43 km2。土地面积50 964.53 hm2。全市辖14个乡镇(办),2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4万人,国土面积507 km2,耕地面积3.54万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766.71 m2。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1 ℃。全年无霜期215 d,年均降水量585.4 mm,适宜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1-3]。全市常年种植小麦面积2.24万hm2左右,产量稳定在6 750 kg/hm2左右,总产量15万t以上,总产值3亿元左右,占全市国民生产总产值22.1%左右。
1.2小麦产业服务机构
有兴平市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良种推广服务站。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粮、棉、油、瓜、果菜等各类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指导以及新农化产品、新优品种、新农药器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4-5]。目前共有职工156人,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21人,助理农艺师36人),配备有土肥化验室、病虫测报室、种子检验室、机防队等专业机构,技术力量雄厚,机构健全,化验、分析、检测仪器设备齐全,具有独立承担科研试验、分析、检测及生产、示范推广的能力。
1.3发展小麦产业的优势
多年来,兴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2008—2011年被确定为“农业部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县”,在兴平市小麦、玉米生产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示范效果明显的10个乡镇确定了100个示范村、1 000个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帮助带动20个农户,辐射带动20 000户农户共同致富。通过科技入户工程,使示范户粮食产量增长率较前3年平均水平增长10.9%。二是扎实搞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200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小麦良种统繁统供示范县区,2005年又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优质小麦良种补贴实施县市。近年来,通过严把种子质量关[6-7]、抓点示范、小麦良种统繁统供等措施,大田用种多、乱、杂现象得到有效改善,骨干品种更加突出,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三是切实搞好“关中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2008—2011年该项目在兴平渭惠灌区水利条件较好的10个乡镇实施,3年来共推广面积1.02万hm2,小麦平均产量为6 567 kg/hm2,较项目区前3年小麦平均产量5 505 kg/hm2增产1 062 kg/hm2,按85%折算后增产16.4%。四是提升优质小麦生产水平。自2008年秋播开始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的“陕西省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08—2011年共推广面积7.25万hm2,总增产小麦7.81万t,总增产值13 280.1万元,新增生产费用4 187.5万元,节约生产费用2 062.5万元,新增纯收益11 155.1万元,新增投入产出比1∶3。五是2007年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共向购置农机具的农户补贴资金146.2万元。其中补贴大型拖拉机68台,补贴翻转犁3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产生了较大的政策效应,带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六是2008—2011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配方施肥普及行动,通过加大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工作力度,推动了配方施肥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得到应用,完成1 200户农户配方施肥技术入户指导服务,发放区域施肥建议卡6万份,其中核心示范区发放率达到100%,示范区达到95%以上。推广小麦专用肥4.35万hm2,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2 300 t以上,实现节本增效5 660万元以上。七是2007—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兴平市涉及58个组2 891户,实施面积1 359.13 hm2,平均产量7 636.5 kg/hm2,较项目区外大田增产1 201.5 kg/hm2,增产率19.3%。这些都为发展小麦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麦产业虽然从品种、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兴平市的集成技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水平还不够高,表现在抗灾能力不强,产量不够稳定,如遇洪涝灾害,病虫害流行,将会严重减产。二是水分亏缺、大水漫灌、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施用面积极小,是制约该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三是种地“老龄化”、“妇女化”、“兼职化”和“副业化”是劳动力转移之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导致种粮农民素质下降,接受培训、理解掌握技术要领有障碍,吸收应用有困难。四是从农民主观方面看,存在经验型或模仿型的问题。“看着电视选种子,照着邻家种庄稼”的现象非常普遍,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初级产品上市多,加工增值少,产业化经营工作滞后。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技系统内部还存在着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力量薄弱,手段落后,推广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技术应用率低等一些问题。
3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小麦产业发展的成效
兴平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其中小麦专业合作社有:兴平鹏达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兴平市马村粮食储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为农民着想、帮农民做事、促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抓粮食生产、创粮品”为动力,坚持走“政府投入+农技服务+粮食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深入推动小麦产业发展。兴平鹏达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拥有150 m2的办公和业务场所,下设有物资供应部、技术信息部、农机作业队、植保专业队,建有培训室,设有信息栏,定期农时资讯。拥有科技书籍1 000余本,电教片60多盘,供社员随时阅读。同时,以高产创建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桌凳30余套,配置电脑1台,复印、打印机1台,大型自走式喷雾器5台,机动喷雾器20台。基础设施的配备,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
3.1节约种植成本,增加社员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资、农技、粮食购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优势,为社员提供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社员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了社员收入。统一供应农资,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资带来的危害,也使成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2009年东温坊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 600元,加入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4 000元,比非成员农民人均高出400元,增长率为13.8%。
3.2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水平
粮食合作社成立以后,实施了统一的经营管理,提高了生产的科技含量。合作社内全部种植优质品种,实施无公害生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由于规模扩大,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通过实施科学种田和集约化生产经营,使社员的效率大大提高,单位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从小农生产到现代化的发展。
3.3合作关系紧密,粮食生产有保障
由合作社“搭台”,农技站“唱戏”,产前统一引进良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田间管理,产中统一技术指导,严格用质量标准规范生产管理,产后统一组织销售,把种粮大户整合起来,将社员有机联成一个整体,改变了农民生产经营势单力薄的局面,实现了在分散基础上的相对集约经营,将种粮农户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合作社辐射区农民弃耕抛荒现象基本杜绝,为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系上了保险带。
3.4壮大主导产业,种粮增收上台阶
合作社是农民利益共同体,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等特点,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提高粮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上狠下功夫,有力地推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合作社的“五个统一”,为农户节约了时间,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拓展家庭养殖业、转行三产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分工,进一步挖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能人发展经济的潜力。
3.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文明新风尚
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合作制的运行,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方面得到锻炼。既有利于农民的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又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进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文明新风尚形成,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 樊翠芹,王贵启,李香菊,等.醚苯磺隆在小麦田的除草效果及其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J].华北农学报,2006(S2):196-202.
[2] 程玉臣,白全江,张富荣.除草剂防除春小麦田杂草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27-29.
[3] 慕美财,张曰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1):167-172.
[4] 张建成,杜瑞霞,卫志刚,等.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21-24.
[5] 安玉麟,张玉贵.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及数学模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2):1-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74-04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极大挑战,在这种责任制度下,农村经济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等劣势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从2007年定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三年来,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在定安县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3月,全县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00多家,拥有会员600多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参股金额2000多万元,成为定安县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种发展模式
根据定安县的实践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目前,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
1.专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使分散的农民获得协作生产的能力,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合力,让农民从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分享丰收成果,由被动接受改革转变为主动参与改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定安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便是这一模式的代表者。翰林镇有槟榔种植户3000多家,农户间最初为争夺客源,竞相压价,加之槟榔果收购价格大起大落,家庭承包经营者效益下降。面对困难,该镇19家槟榔种植大户、销售大户、运输专业户自发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经营,通过提高槟榔生产销售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该社投入资金60万元,用于槟榔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机械购进改造、厂房建设、原料购进、购买办公设备、产品检验检测等。同时合作社组织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实行联户联销、联户联防、专业合作。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均衡上市,合作社通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了槟榔茶、槟榔酒、槟榔干花苞汤料、花苞泡菜等槟榔花苞系列食用产品。这样产业链条延长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相应的市场效益也就出来了。由于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开展专业化合作,仅产品附加值一项,农民一亩槟榔可增收1000元,定安县6万亩的槟榔就可增收6000万元。[1]
2.能人带动模式。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生产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尤其农业是脆弱产业,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亟需寻找好的“领头羊”,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从而实现一人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区。从定安县的实际来看,农村“能人”往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跑者。他们在组织中的主导地位来自个人人力资本,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是行政权威。与普通成员相比,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还是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定安县目前有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凡是规范运作好、服务功能好、分配机制好、增收效果好的合作社,都有一个能人领头。这些“领头羊”一般都是种养大户、运销大户,是同类行业中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能人与农户联合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能发挥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在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新竹镇白墩村群众素有养鹅、养鸭、养鱼的传统,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饲养,技术上也缺少指导,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白墩村饲养大户李南华真切地看到这一点,凭借自己多年的饲养和运销经验,牵头成立“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技术上,该社有养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3名,并常与相关部门专家及外地专业户联系沟通,不断改进养殖技术。销路上,合作社开辟可靠稳定的种苗、饲料来源,与海口等地客商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并实行专人负责制,由李南华专门负责肉鸭的销售,李植义负责罗非鱼的销售。在李南华带动下,有100多家农户以投入劳动力或土地的形式与合作社合股经营养殖业,养殖水面面积1200多亩,主要养殖罗非鱼及樱桃鸭,肉鸭年出栏25万只左右,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比当地其他农民收入高出2倍多。
3.专业化经营模式。专业化经营是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它把分散的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从而聚沙成塔,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能使社员利益共享。定城镇平和地区是海南省小有名气的养鹅专业村,过去农户单打独斗,不仅要同其他村民竞争,有时还会被收购商压价。通过成立“平和新安四季鹅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继而借助规模优势打通产、供、销环节,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衔接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短短两年,合作社已连结农民128户,创建基地131个,储存肥鹅基地1个(能储存肥鹅2万只以备调节市场),年产35万只肉鹅,占全省鹅出栏交易量三分之一左右。依托合作社的力量,社员养的鹅产量、质量、销量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高,销售旺季还需预定。目前,合作社每日平均有2000多只鹅被销往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区,收购价较其他农户饲养的鹅每公斤高3-5元。该地区仅养鹅一项总收入能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大优势
1.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对单个农户来说,新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辅导、市场的调查等等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注定了其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的弱势个体形象。而合作社有能力组织市场调查,搞新品种试验示范,开展技术辅导,组织产品统一包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这种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同担、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衔接市场,把城市与农村、生产与销售对接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状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降低风险、增加收入是农民加入合作社最本质的目的。最大化农产品附加值是农民增收的有效保证。合作社框架下的农民,可以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如翰林绿果槟榔专业合作社利用废弃的槟榔花研制出槟榔花酒这一全新产品,在市场上开创出一片新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自己的联系与合作,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社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使社员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据抽样调查,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年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3.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农业的科技化,说到底是农民的科技化。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模式,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农户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也为农民提供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其防风抗浪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能人便是新农民的代表者。不管是合作社中的种田大户还是养殖大户,他们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扩大其种植或养殖规模时,都会大量地聘请农民和其他具有某些特殊技能的劳动力,以保证其经营的规模化。同时合作社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向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并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条。这将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物流等分工分业,不仅能就地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吸纳大批因金融危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更能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如潭黎瓜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联合发展圣女果生产基地,其种植规模达3000亩,每亩圣女果可降低生产成本150元。每逢瓜菜上市季节,不少客商为了能找到工人打点瓜菜,除了招聘其他乡镇村民外,还请来定城居民帮工,有时甚至一工难求。“定安黑猪”是定安县标志性特色农产品,蜚声岛内。通过成立“定安黑猪协会”,发展会员120多户,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定单养殖黑猪数量由不足500头发展到6000头,成员户年收益由平均0.5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既增产又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三个问题
1.资金制约。万事起步难,资金是制约合作社做大的第一因素。从调研情况来看,合作社普遍反映资本金缺乏。定安县目前的60多家合作社,各自的投资总额多在100万元以内,有的只有几千元,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很多合作社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更无力扩大经营规模或发展新产业。造成合作社资金短缺的因素有农民收入低出资有限、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一是财政扶持少。今年定安县政府拨专款28万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平均到60多家合作社,作用将十分有限。如翰林绿果槟榔合作社2007年从本村19户农民合股起步,当时入股金额不到万元,目前种植“绿果槟榔”2000多亩,虽然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合作社并没有多少积累。苦于没有财力,槟榔花酒等特色产品后续市场开发一直未能更进一步发展。如果公共财政能对合作社的一个或几个薄弱环节、关键环节给予一定扶持和引导,其资金使用绩效会很大,不仅可以提高合作组织为农服务能力,而且可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二是银行贷款少。农业生产,无论以何种形式,总是要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波动始终较大,加之农民借贷的资金流动性低,因而贷款风险也相对比较大,银行放贷意愿低。目前主要是开展五户联保贷款,每户贷款额度3万元,已有10户向农行贷款30万元,相较于全县2000余户社员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几乎没有可抵押的动产或不动产,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重约束下,对农村依法可抵押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临着办理难、处置难、变现难等问题,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三是社员投入少。定安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但由于入社社员生活并不富裕,入股资金数额小,合作社资本金只能用于启动,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做大做强。
2.技术制约。一是技术人才有待增加。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突出。合作社中的“领头羊”多是种植大户、运销大户等专业户,普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有限等情况。由于人才缺乏,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技术培训有待提高。虽然县里有关部门对合作社、对农户也开展培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但总的来说,培训的视野还不够宽,培训的内容与农业生产实际还不能有效衔接,培训的技术含量也有待提高。
3.信息制约。从定安县合作社目前运作的模式看,主要还是以合作社中的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为龙头,实现联产联营,追求的还是规模优势。虽然这些能人基本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意识较强的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情较高,但由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考虑,特别是信息短板的掣肘,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局限在一定规模范围内,无法带领全体社员生产上规模、发展上档次、流通上台阶。个别合作社虽然配备电脑等电子设备,也多为摆设,使用频率并不高。目前定安县尚未构建统一的农产品信息网,合作社对市场供求和信息反应不足,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中易处于劣势。订单农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利益有保证。部分合作社乐于此道,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从定安县实践来看,订单农业的客户群主要还是几个相对固定的大户。如果合作社不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广开门路,实行县内与县外、省内与省外联动,建立多方保障机制,一旦这几个大户临时有所变动,将会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甚至给合作社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条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对策,齐抓共管,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和谐发展。
1.开闸资金“水龙头”。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分为无偿、有偿两种形式。无偿扶持方面,政府要继续将支农财政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10个龙头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并把合作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考核范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可以通过“绿箱”政策, 将扶持农业的政策性资金补贴给专业合作社。有偿扶持方面,考虑在城司旗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投资发展基金,采取政府独资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吸收各种社会资本,特别是一批先富裕起来、有志于乡土建设的本地成功人士。在不影响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前提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扶持,重点支持生产十大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并制定具体退出机制。操作上务求公开公正,对有扶持可行性的合作社,经论证后予以资金支持并进行公示。二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提供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减息贷款、长期贷款等优惠贷款,在五户联保贷款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对接县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畅通合作社在生产、收购、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融资渠道。三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鼓励农民入股集资,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扩大成员的融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多管齐下解决融资难题。
2.更新技术“升级包”。一是花钱买智。加强同各科研院校的联手,聘请专家教授加快农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重点高校联手建立大学生农业实习基地,对驻点的大学生给予一定补贴,务求实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难题。二是花钱培训。制定县、镇、合作社三级培训计划,县重点指导镇分管工作的部门及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镇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培训;合作社重点对社员进行合作知识、规章制度、权利义务、利益分配和生产技术培训。邀请农业厅专家、科技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基层解决生产难题。农业局要结合当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使其基本掌握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并使其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适应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取得明显提高,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复合性人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三是总结经验。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偏路子、好点子,合作社要定期组织社员召开经验总结大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农技人员要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包点服务,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总结田间经验,加以推广。
3.打造信息“千里眼”。一是信息到家。县工业信息产业局要及时编印农村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信息指导,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二是信息上网。合作社自购或政府赠送电脑等一批电子设备,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特别是产、供、销等环节的市场信息。县工信局要着手组建定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会员和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建立供求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定安县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林州市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并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7家,注册资金约1.9亿元,入社会员3万余人,约占全市农民总数的4%,辐射带动农户13.47万户,会员较入社前人均增收近万元,普遍高出非成员收入20%以上。总体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种植、养殖、沼气、加工、劳务、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遍布全市20个乡镇、街道的280多个村,覆盖农业、林业、畜牧、供销、农机等各行业。
地域特色明显。形成了包括三大类数十个品种的特色产业,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以黄芩、丹参、、柴胡、板蓝根、冬凌草为主的中药种植,以核桃、花椒、山楂为主的林果业。
经济效益突出。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肉蛋奶、小杂粮和干鲜果品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坡地种植亩效益核桃可达5000元,中药材可达3000元,小杂粮可达2500元。
服务质量更优。合作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合作社的服务区域也不断拓展,发展较快的合作社由对本村、本乡服务开始向跨乡镇、跨县域发展。如城郊乡合力养猪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其主要成员单位萌发科技有限公司曾获评“全国百强规模养猪场”,并通过国家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职责履行充分。各有关部门在宣传发动、指导建章立制、提供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方面,林州市成立了场区建设指导、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专业小组,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镇村两级畜牧协会的办公用地、用房全部由政府无偿划拨,并拨付启动资金;养殖场和小区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镇村两级为其办公场所无偿提供水电路三通和通讯设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在发展政策上,注重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林州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市新农办,协调各涉农单位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把合作社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与坡地经济、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等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农业、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扶持资金,对合作社发展工作及所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和信贷支持。
(二)在发展方向上,注重围绕特色,打造品牌
发挥山多坡广的优势,打造以核桃、花椒、中药材种植和坡地畜禽标准化养殖为主的坡地经济产业链条,种植类、林业类合作社共80多家,在品种引进、产中管理、产品质量等环节特色明显,形成品牌带动效应。如林州市东姚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小米、杂粮等20余种系列产品,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姚洪河”牌商标,年生产量5000余吨,是集小米、杂粮精深加工和优质小杂粮品种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在发展内容上,注重创新模式,扶强扶优
把畜牧业作为重点产业、富民产业来抓,养殖及相关加工、信息、技术类合作社达207家,约占全市62%,吸纳各类规模养殖场户入会入社约6000个,年购销饲料兽药、引进良种、销售畜产品价值30亿元以上,约80%以上的畜产品销往省外市场,成功创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目前,林州市已形成场户合作、小区联户、龙头带动、镇村联办等四种类型的畜牧业合作社和协会。
(四)在发展目标上,注重统一标准,增收促效
围绕“建一个组织,富一项产业,带一方群众”的目标,指导合作社在种植、养殖、加工的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防疫、技术指导、采购、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市场风险和生产成本,增加了社员的收入。如茶店乡胡家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乡乃至全市药材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收购、销售等服务,拉动全乡种植中药材达3万亩,年产值4000余万元,全乡人均增收1100元。
三、存在问题
注册门槛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的环保评估、防疫证明、食品卫生许可证等前置手续困难,如养殖业合作社注册登记要求必须有市级资质环评机构的环保评估,而农民自身没有能力搞环保评估,需要交纳2~5万元的费用,这对于刚组建、经济实力还较弱的合作社无疑是个高门槛。
筹资渠道窄。多数合作社办理扩大生产经营贷款十分困难,可用抵押品不多,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同时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配套政策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还没有正式出台。另外,法律解释权归属、合作社主管部门及司法调解问题没有明确,一些条文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发挥作用慢。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置章程、理事会于不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薄弱,设立监事会的寥寥无几。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这些因素导致合作社发育、发展过程长,在发挥作用上滞后于农村实际。
四、对策建议
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党委系统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具体到林州市,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管理,由市新农办负责督促、协调市直职能部门和乡镇履行管理、服务职能,采取例会、调研、培训等措施,切实做好支持、服务工作,提高合作社发展水平。
健全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社规范运作。具体要从政策、资金、管理、技术等环节入手,开展专项调研摸底,找准症结漏洞,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
开展专业培训。对合作社负责人、社员以及大户进行梯级培训,重点培养好理事长,不断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建议从省级层面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经营人才、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对优秀牵头人和专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培养先进典型。开展合作社示范社评比表彰活动,在各乡镇、各行业分别选树、培育一批典型。建议重点扶持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给予项目、资金、政策倾斜。
[关键词] 鄯善县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9-01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业机械作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重点是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力度。
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1.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鄯善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89家,占全地区合作社总数的28%,注册资金 3.7亿元,入社社员3781人。其中种植业 94个、畜牧业105个、林果业 53个、农机20个、农资6个、农技服务3个、手工业7个、果汁加工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7家,主要有“思路晓蜜”、“宇润”、 “三十里大墩”、“红”等。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示范社15家、地区级精品示范社8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劳作强度,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的重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自发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指导,政策帮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资金比较缺乏。国家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没有专项补贴,地方金融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但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1.3 解决对策
首先,强化领导,提高重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补贴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此外,还要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联系,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强化农机机械推广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紧密围绕地区农业发展趋势,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最后,抓住典型示范,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能力。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培育典型,通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和应用高效的经营经验,从而带动更多合作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鄯善县农业病虫害呈现严重爆发趋势,在每年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病虫害集中防治。在以前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大规模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防治效果差。但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病虫害防治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农药统防统治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控制了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展和发生,为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鄯善县棉花、林木和甜瓜、打瓜以及西瓜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的应用效率,对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分析,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年,鄯善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玲. “低保”党员+农机手的境界――记通山县黄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院生[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关键词:喀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45-02
近些年来,中央、自治区多次提出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使南疆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农民最深切的愿望,能够在农民与政府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互助合作拉近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距离,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喀什地区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使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高效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数量持续增长,产业集中于种养业。截至2009年底,喀什地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同比增加了97个,其中已在工商部门登记的89个;合作社成员数25 024人,是整个南疆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区(见表1)。种植业68家,占40%;林业45家,占26%;畜牧业36家,占21%;服务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很少。从中可以看出,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占八成以上比例,这主要是由于种养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加上喀什大部分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因而对合作社的要求动机就较强。
2.以农民牵头创办为主。由农民牵头创办的有129家,占75%,其中由村组干部牵头创办的有57家;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的有23家,占13%;由企业牵头的只有4家。由此可见,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农民自发、政府引导的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由农民大户、龙头企业牵头出资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寥寥无几。
3.创办卓有成效,提高了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喀什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达13 046.52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为2 147.8万元;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有12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8个。全区已建立13个各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6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了全区85%主要特色农产品。伽师瓜、莎车巴旦姆、英吉沙色买提杏和杏干、帕米尔冰川矿泉水、叶城薄皮核桃和喀什噶尔石榴等七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注册。
二、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大部分的普通社员都是农民,农民虽然有合作意愿,但是限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不知如何组织起来,因此在生产经营中大多数人都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政府的心理,希望政府能指导其生产经营、帮助销售农产品,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合作社呈现出由政府“独揽独包”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大多数农户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如新疆农民当中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占7.2%和42.8%,农民缺乏自我组织起来的知识和能力。二是由于当地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户致富的示范效应还未能发挥。
2.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从全地区来看,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合作社不多,大多都存在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对农户覆盖面积和带动作用有限的问题。从喀什地区12个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数据来看,有些县(市)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但有些也不太重视,如疏勒县有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不多,仅有13 957户;伽师县虽然只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带动农户最多,有51 957户。
3.资金瓶颈普遍,经营水平有限。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只有11万元。还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经营管理能力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多合作社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效益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后续发展。
三、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待合作社发展趋于成熟时,政府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督、规范方面,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主决定、自我选择。同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贫困且无优势产业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支持与农民自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有一定产业优势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协会+农户”、“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对于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可以采取“农户+合作组织+企业”以及“农户+股份合作组织”等发展模式。
2.注重示范引导,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为了加快喀什地区“一村一品”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对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关注,给予扶持,引导他们规范组织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并注意总结经验,从而在各县市进行交流、学习,发挥示范效应。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认识自己的组织,增加对合作社的信心,消除心理顾虑,全身心投入。
3.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兴办合作社。事实上,由农民大户、龙头企业牵头出资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力比较强,成功率也比较高。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规模小,由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很少,应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大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地区农产品主要作为产品或半产品,在别的地方加工后进人市场。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大户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周围农户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或产品,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展农产品购销和物资供应等,形成一批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基地。从而,大幅度增加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实力和专业大户的经济效益。
4.构建“农超”对接,完善销售体系。农超对接是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发展模式,即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政府部门在产地和超市中间起中介作用,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喀什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加工、仓储和运销性质的合作社非常欠缺,这类合作社所占比重水平仅为6%,表明喀什地区流通领域发展落后,产业链条短。这种形式下非常适合积极构建“农超”对接,可以建立灵活、高效的销售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后续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继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讨[J].农业经济,2007,(10):3-7.
[2] 何官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8,(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