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的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巧,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在新课改的冲击下,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的探究,分析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以进一步推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观念的落后影响教学

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在学习上他们要求孩子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课上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分数第一”的理念,因此在他们看来,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没有出息、不好好学习的表现,有的家长甚至肤浅的认为体育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孩子玩乐,而不会深入的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在他们的课程教学无法按计划完成时,首先想到的是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来进行文化类学科的教学。教师和家长对于小学体育课程的这些认识大大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从一定的程度上抵制了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都是按照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学生所接受,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渐渐失去了兴趣。很多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中国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等都不能带到体育课堂中来。教师没有合理安排教学,不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体育的教学还停留在照抄照搬的模式里。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体育教学停留在老师机械的教,学生单纯的学的教学阶段。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求,约束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

(三)体育器材不足、师资缺乏及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完善

我国的很多学校由于财力上的不足,导致体育器材严重缺乏,也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有的学校即使有足够的钱也不会去买器材。我国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普遍低下,再加上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体育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我国的体育教师在城市和大部分的乡村学校的分布不均云,导致某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另外,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得到完善,缺乏宏观的管理目标,以及微观的管理意识,以及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科学,而课外的体育活动是作为辅助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针对现况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转变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体育观念必须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增进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家长能从根本上支持学生的体育锻炼。第二,对于社会,应该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使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深刻的了解到初中体育教学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全体公民的体育意识。第三,对于学生,要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更重要的是对于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大教育力度,使教师制定好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几个方面的综合,改变落后的体育的观念,推动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的进程。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要求,科学的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在提高学生的对于体育科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从而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瑜伽、跆拳道、中国武术、健美操等等,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控制好体育项目的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浓厚的兴趣自由的学习。

(三)加强器材设备及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加强器材设备及师资力量的建设,必须在学校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的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从几个方面同时出发:向上级申请适当的拨款,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捐款筹钱,再借助社会的力量,争取社会的赞助,通过这几个方面解决器材的设备问题。此外,学校领导必须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还应该加强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把有用的科学的知识投入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让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并鼓励他们将体育与文艺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认真思考和总结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使体育教学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必须受到社会的重视。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出适合学生的系统而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宇艳.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4)

[2] 李 亚. 沟通互动交流 合作优化提升———谈如何优化武术课堂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0)

[3] 张经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结合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7)

第2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队列队形;快乐教学

近几年来,体育课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使得教学环境更加轻松,达到增添学生兴趣的目的。而队列队形在体育课程中是比较基础的部分,它可以将教学内容简介的联系在一起,并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的主体性,促进快乐式教学的发展。

一、队列队形训练的作用

1.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是体育课程队列队形的基本作用。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基本规划,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将学生联系到一起。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作课程内容的起始部分,也能贯穿到整节体育课。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的团结意识得到强化,也有了一定的归属,能够对自我进行约束,并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许多人认为它属于“自由活动”的范畴。因此,如果不给予他们一定的心理暗示,则是使得课堂相对混乱,甚至出现磕碰现象,威胁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而队形队列的方法则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将伤害降低到最小。2.有利于强化队伍的调动意识。队伍的调动意识是体育课程质量的评估标准,也是效率提升的必要保证。许多教师认为,队形队列不能够算的上是一种教育方式,并没有给予其高度的重视。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队形队列的组织方式看似简单,但其中包括许多要注意的方面。例如:教师要考虑到如何根据学生总数进行后续的课程安排,将他们分为一个小组最为恰当;如何能够将队形队列的重要性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按照具体要求来执行。

二、传统队列队形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首先,传统的列队教学一般是教师自身进行反复的演示,学生通过观看的形式来学习。但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也无法分辨出其中的重点部分,对队列队形的应用性不强。第二,教学方式相对枯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令学生反复的去操作,没有在其中融入一些小活动或者小游戏,无法将其兴趣激发出来。2.课程的连贯性不强。课程的连贯性不强主要是指教师没有将队列队形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当中,使学生顾此失彼,学会一个动作而忘记另一个动作。同时,一些学生认为,这些基本的队列方式他们都能够掌握下来,无需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使得课程的融入性不高。尤其在团队组织下,这种不协调性就体现了出来,使队列形式无法得到发展。3.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会将队列队形看作是一种“约束”方式,他们不乐于参与到其中,并无法从中感受到乐趣。因此,对于教师的一些指令,少数的学生出现了不配合的情况,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无法推行下去。另外,原有课程的枯燥性已经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中,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无法得到改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对列队方式也有所忽略。

三、提高队形队列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1.学合作法。教学合作法主要是指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能够相互配合,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队形队列的基本知识并融入到实践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采用“一盯一”的方式进行约束。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为学生们制定列队的口号,两组以相互比拼的方式来得到锻炼。一组学生在发号口令的同时,另一组学生做出相应的反馈,以最快的速度集合。教师可以在旁边计时,看哪组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整理好内部队形,对体现高度的一致性。最后,教师要以评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提出每组同学的优势,并使他们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领。同时,为了给学生纠错。教师也要进行队列演示。也可以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动作,使学生们及时的指出,并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中,令学生在列队时不犯相同的错误。2.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纪律性都不是非常的一致,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若想使学生得到锻炼,就要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例如:对于1到3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力量不是很大,摆臂的幅度可能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教师主要对其步伐的一致性进行锻炼,不对摆臂行为作出过多的要求。而对于3到6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从分组情况、左右间距、摆臂幅度、口号的力度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并作出严格的规范。这种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队形队列训练的兴趣,还可以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3.通过比赛,营造队列队形的竞争氛围。教师也可以以比赛的形式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并适当的加入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对自己所认识的列队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每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位充当体育教师、其他三位充当学生。学生向“老师”提出疑惑,“教师”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体现队列知识的渗透性。第二,也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教师在过道处设置障碍物,两组学生分别以并队、列队的方式快速通过障碍物,并保持内部队形不出现混乱的情况。用时最短、队形状况保持最好的一组为胜利方。教师会也要进行一定的奖励,增添教学中的乐趣。4.制定教学任务,体现灵活应用性。为了能够使队列队形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第一,教师要将队列队形中的重点和难点逐一列举出来,并令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以“齐步走”、“立定”、“走右转”等项目为例,学生练习10分钟后进行组内讨论,将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讲出来,其他同学可以为其解答疑惑。而教师则要使学生熟悉自己的口令,并作出相应的反馈。第二,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们布置任务。每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写下总结,并在下节课中说明。其他同学再次期间也要认真聆听,作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以达到激励的目的。首先,评价内容不仅要体现出期末分数,还要将平时的练习情况、活动参与度等部分综合进去,突出评估方法的灵活性。最后,学生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对教师教学方面提出几点要求,以便教育方法得到改进,使学生们得到学习上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中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充满新鲜感,注重小学生的健康锻炼,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面型人才。

作者:唐禾润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依果觉乡小学校

参考文献:

[1]车艳丽.烟台市小学体育游戏开展的现状调查与推广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田广.陇南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3]耿忠利.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张建华.快乐体操等级锻炼标准在海淀区小学开展情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第3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 学校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一代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本文论证了学校的教育人员与教育对象的管理,较全面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学校管理得法,必须探索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掌握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教育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对象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教师是文化科学、意识形态的传递者;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生产者。

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群体的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亲缘结构、专业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年龄结构中并非某个年龄阶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长的教币经验丰富,工作稳健,而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需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虽然对单位个人说仅看教师学历是不够的但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学历是十分重要的。

亲缘结构,学校在选用教师时,让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实验实习方法,学生管理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所学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要求达到相当一部分比例。

2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对于较重大的事,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直是管理的对象,即处于客体的地位,如果让学生参与管理,就会使其成为管理主体的一部分。既参与管理也参与决策,管理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学生能参与管理的应放手让学生参与。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要以学生的朋友身份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3 竞争意识,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要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要对照班上的特点去吸取外班的精华,相互学习,树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学生的称赞与拥戴。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各类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我认为学生管理改革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过去统一的培养规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对象变化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转变,教育不能只埋怨学生素质低,而要提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和安排合理地学习进程。改变传统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

第二、强化制度规范。学校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制订管理制度时要敢于创新与变革。教育要在办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常规,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生产实习设备。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一技多能,适应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大先进设备的投人,必须克服进入市场所带来的资金困难。高校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下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一环,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明社会,学生和广大家长对班主任寄予多种期望。班主任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总的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学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论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第4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小学体育 教育教学

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却被严重忽略,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失去体育教学应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义。

1.2教学目标单一模糊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技术怎么教,动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追求目标的广度,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3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4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对象或死板的“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教学体系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但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些困惑,如对教材尤其是对技术动作的教学深度不太了解,对讲授的多少与掌握程度难以把握。因而,大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旧大纲的教学模式,也有的教师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教学框架,但是在目前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难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练习的范围不确定,很容易导致“放羊式”练习。因此,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若按此教学,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会下降。

3.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着手点

3.1学生方面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并且在当前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意识会产生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体育教师对他们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3.2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者。首先,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佳锻炼时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点,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3.3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了解,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讨,使体育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正确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针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式教学要求,地方与学校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好的要推广。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

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的方针回归本位,以人(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

4.1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实行的是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正常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升学时的身体素质达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要保障学校体育课时数和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依靠法律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证其实施。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4.2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

我国以往的那种以学习体育技能技巧、提高运动项目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观念要进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绩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此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加强体质锻炼外,还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内容的教学。包括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学保健、运动健康效益、日常卫生知识等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在体育课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4.3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玩”上,这种“玩”是相对于室内文化课学习而言的,但如果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仅仅停留在“玩”上则层面太低。为适应新世纪的体育进一步向高度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玩,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玩”。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育人政策:①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培养;②增强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重视。

4.4体育课教学实行选修制

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修制,我们要有计划地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体育选修制教学,逐渐在全国普及,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转变,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5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

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双修日制度实施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潘绍伟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

第5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论”的影响下,传习式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技术为中心,满堂“灌”,在体育教学中颇为盛行。“统”(材、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和“灌”占据了全课的时间。学生就在教师的“主导”下,统一模仿教师的动作要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体能、技能、智力、兴趣爱好得不到重视,个性得不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失调状态,教师发令,学生强应,造成身体极度疲劳,精神状态低迷,学生学习体育就毫无乐趣。无乐何来“好”,无“好”就难以“知”。古代教育家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忽视了教学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致影响认识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四个因素中,对学生个体而言,除学生自己外,其他均可泛指为环境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体育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动态过程。“动”必然引起“变”(知、情、趣、意、行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动”是“变”的动因,“变”是“动”的结果,二者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因此,“动”和“变”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变化有:由于教学场地大,教学班组多,相互干扰严重,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由于室外教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容易激起情绪、情感;由于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因分组轮换,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疲劳的出现与积累,或教法组织不当,又容易引起动作变形。这些相互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

三、教育、教养、发展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任何偏颇都不符合体育与教育方针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定教学环境和特殊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群体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性格、气质和兴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课中自我实践与表现,个体差异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体、及时而突出地显露出来。寓教育、培养于活动之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培养和发展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的那种只注重传授技术或增强体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

总之,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与其环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这样,离开了学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仅以认识论的认知过程来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无疑是偏离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来谈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单一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和个性)教育、人才教育,这才能反映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双向性,群体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由于体育教学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

(一)体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动态教学为特殊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第6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 学校 学校 素材

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积累,多储备。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写作素材。

一、学校生活中

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启发,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

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和别人。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活动和所做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更谈不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积累到材料,这也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平时经历过的许多新鲜事,也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等到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来,一桩桩,一件件,任你选择。

例如有一个学生随父母打工转到我校,被安排在我班。刚来时,人地生疏,很少与别人接触,很少和同学们交谈。在一次自习课上,这个学生突然肚子痛,接着呕吐。

见此情景,许多同学都过来帮他,扶他去校医室看病拿药,帮他打扫教室里的脏物。他被同学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由于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触动很大,所以,他及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写了《集体的温暖》这篇文章。

另外,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以提供作文素材,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课间活动。以活动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像力,以活动的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课间虽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来说,课间十分钟的校园可谓是沸腾的校园。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先回忆口述活动的情景,再写下来。

如学生写《记一次拔河赛》时,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参赛的同学把比赛过程、紧张心情,写得非常具体,做到了言之有物;观看的同学描写了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赞美了双方的拼搏精神。 转贴于 二、家庭生活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又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如国庆节假日期间,我建议学生精心准备后,召开一次家庭联谊会。

有的模仿《直通伦敦》栏目设计了关于“奥运知识知多少”智力赛,由孩子纯真的心来碰撞那一颗颗早已在商海之战中,雄心激情被利欲好处淹没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诚。有的设计“亲情问答”,其中问妈妈、奶奶今年多少岁;问爸爸、外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系列必答题,把对父母长辈的关心从简单的问题提出,引起大人的深深思考。我今年的语文有多少篇课文,要学多少个生字?有的还设计《我学会了……》(一项家务活)、《帮爸爸戒烟》等活动,来作为写作素材。

三、社会生活中

第7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探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等。”以下是本人在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1)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自然兴趣会越来越高涨,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3)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质疑,不要盲从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并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质疑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积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阅读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阅读文章,如,“谁飞夺泸定桥?”“怎么飞夺?”“为什么飞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当学生针对某一知识提出疑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质疑能力。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想象力、口语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锻炼。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读书,家长们也经常给学生买书,但是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并能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首先,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中,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阅读方法就不尽相同。此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快读、默读、朗读等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言学科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本身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语文是母语,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改变自身,改变环境的应变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1)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其对生活不同的见解,多阅读,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营养知识。(2)个人能力的展示、每个人都是好强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才艺还是学识,都会令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社会要向上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多举办些才艺展示、读书心得、书绘画展等比赛。锻炼学生积极独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在五年级教学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11).

[2]丁先明.浅议如何改进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

第8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学习运用创新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可看到,课程十大目标中包含了“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内容。从中无不看出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培养和锻炼,新课标理念即重视为实践需要学习,也重视在实践中去学习,现就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进行浅显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

从“结绳记事”直到文字的使用、语法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会劳动中,为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明和应用的。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汉语拼音,汉字及汉语中的诗歌、小说,词曲戏剧都是中华民族在漫漫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正所谓“劳动创造了一切”,没有劳动实践就不会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不会积淀成相应的知识技能宝库。尽管文明已处在知识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今天的知识宝库已发展到电子网络时代,但对于一个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仍然需要自己的亲身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如我们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时,尽管a、o、e、b、p、m简单,但学生不亲自去进行读、写、记用的实践,要想学会汉语拼音是不可能的。汉字教学的情形依然如此。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一样,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实践。

二、为实践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必须的知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课堂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课本及课本外的知识。无论是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还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从中所学知识尽管是基础性的,浅显的,但却都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这些基础、原始的知识积累,就去谈运用和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知识积累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遇到的问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是解决不了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教给学生汉语拼音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各个声母韵母,而且还包括让学生能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识字也不仅仅是能识记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字去组词、造句,继而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新一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学家。而让更多普通的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后,能在今后熟练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学校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实现这样目标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实践而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抓好以下问题:

1、做好必要的知识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积累亦然如此。实际教学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应以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把课堂实践学习扎实抓好,使学生学到过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课堂外的其他学习实践活动夯实基础,否则,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都是空谈,因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具有指导性,而且还具有强有力的助推性。

2、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品质的形成。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包含了学习形式层面,即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更包含了学习方式层面,即被动学习与主动实践间的区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主动实践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外去学着解读知家名著,通过课堂提问、讲故事、即兴创作等不同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且都能感受到因参与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亲自实践、学习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兴趣保障,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易形成自己参与实践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样就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跨越。

3、实践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9篇: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58-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顺利进行了四个年头,在这期间,我们研训员为了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说费尽了心血。新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是需要从头学习,需要边实践边研究的。正因为有我们不懈的尝试与探索,现在不论走到哪所乡镇中小学,都不难发现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明显变化,师生参与课改的热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达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真穷,教师真苦,课堂教学真有问题”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再作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今年暑期,湖北省长阳县教育局针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明确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对乐教乐学,轻松愉快,高效低耗的教学模式充满企盼。研训员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要努力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搞好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也就达到了课改的一个根本目的。因此,尽快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或无效问题,帮助教师寻求一条轻负高效之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再次追问:有效教学的必备要素是什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多视角、多层面审视这些问题,并对我们已司空见惯、貌似合理的教学常规和行为予以深刻的反思。

一、多视角多层面认识“好课”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1.能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有效的课。现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一些 “表面繁荣”,教学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就科学课来说,经常是“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看起来似乎热热闹闹,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者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是无所得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有偏差。要知道,常规教育是课堂教学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放任的教育是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曲解和亵读。在2007年7月中旬《科学课》杂志社举办的福建武夷山全国小学科学教材教法研讨暨科学考察活动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的黄主任在研讨会上以课标的修订为话题,介绍了新课程标准将把科学概念和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将原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修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有利于扭转现行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盲目的、无意义的探究现象,从而使科学探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纠正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2007年,我县组织了以“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性探究”为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为追求真实的课堂作了一些尝试。通过教师论坛、专题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让科学教师明白,科学课应以“活动-体验-表现”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同时也让他们弄清楚自己作为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努力寻找证据,积极探寻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先弄清楚科学课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质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这也正是课改专家们所倡导的。

2.能把学生真正“卷入”的课就是好课

一线教师对好课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整堂课从“引入”到“过渡”再到“”最后到“小结”,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我认为这样精雕细刻的课未必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许多教学环节只是追求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学习效果又如何?很难说清楚。一节好课,应该能把学生真正“卷入”到教学之中,能看到学生生气勃勃、积极勤奋、专心致志地与教师合作,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应对自如,能有把握地了解到学生学到了什么,从而使教学过程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互补,不断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平时,我对小学科学常规课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的:一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状态;二是教学目标的把握;三是看是否符合科学课的特征,即尊重科学证据,符合科学逻辑,有质疑的精神;四是是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求教师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要是教学内容完成得好,学生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面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极为不稳定,学科骨干少而新任科学课教师又难于胜任的现状,我一方面鼓励科学课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开展“手拉手”研修活动,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研修沙龙、网络在线研讨等活动,为学校、为教师尽力搭建研学平台。但多次下乡听课,使我越来越感到任重而道远!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视导中,我听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任课教师是刚从中学到小学的,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他不了解科学课的特点,不清楚在科学课堂上怎样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整堂课仅仅就书上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了一番观察与讨论,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也缺乏思维训练活动。这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编者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安排教材内容的。这一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认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它属于综合课型,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可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课前和课后也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搜集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可能将学生卷入其中的。

3.能把学和玩整合起来的课就是好课

毋庸置疑,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那小学生对好课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我从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就科学课来说,他们所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这一点我们是能理解的。儿童天性好玩,他们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希望老师能把课堂和玩整合起来,在玩中学。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却往往是老师讲授的多,学生理解的少;老师教的多,学生发现的少。为了践行卢梭的理论,我有意安排了一些活动来引导老师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2007年4月份,我在高家堰镇组织了一次全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安排了四节研究课,其中庄溪小学唐永胜老师上的《力在哪里》一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这些活动如螺旋式上升,层层递进。第三个活动“争金夺银弹棋子”更把课堂推向了。这个活动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科学课上不能说我知道了就行了,得弄清楚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玩过弹棋子游戏?(学生举手)哦,这么多同学玩过,怎么玩的?还想不想玩?

生:想。

师:好,我们就来玩“争金夺银弹棋子”的游戏。大家听要求。(师将“游戏规则”用小黑板挂在墙上)。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尽快到达终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到游戏中去验证自己的预测。

这下学生可开心了,一个玩一个当裁判,再互换角色。五分钟后,教师开始统计到达铜、银、金牌的人数,拿金牌人数最少。最后老师让学生交流玩中的体会。有的说,弹棋子的时候要注意用力的方向;有的说,要想尽快拿到金牌,每次都要注意用力的大小、部位、方向和时机……那节课学生真是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这样的课,我认为是成功的课。它的成功就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领会科学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上,教师将比较抽象的“力”这一概念以活动的形式,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很高。

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研训员,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过一些培训,也组织了好几次教师培训,聆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也反复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参与过鄂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也指导过不同级别的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时还听了不少外地的观摩课,我越来越觉得要达到专家们所构想的、孩子们所期盼的那种理想的、有效的常规课堂,必须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因为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航标。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不重“研”;重“教”不重“学”;重“灌”不重“效”;重“记”不重“思”;重“知”不重“能”等不良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首先,要树立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节课,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完成情况,只在乎板书是否完整,只关注媒体运用是否正常,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收获,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只有“教”而没有“学”,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其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课的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及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9月底我在李家湾小学听了一位老师的《空气里有什么》这节课。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在实验设备不配套、实验器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用去底塑料饮料瓶罩住蜡烛,并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子。学生动手操作后认为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是很少,并且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是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接着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拧紧瓶盖,蜡烛会不会熄灭、水会不会进入瓶子里去?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经验,都认为蜡烛会熄灭,但水不会进去。为了验证猜测,老师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蜡烛慢慢熄灭,一部分水涌进瓶子里去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莫名其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全班六个小组有五个小组实验成功了,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不时发出惊叹,可是还有一个小组实验失败了,这个小组的同学非常沮丧,他们多么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点拨,然而,这位老师当时考虑的可能是教学进度问题,没有给他们以指导,甚至连课后补做的机会也没有给,就让学生进入到讨论环节。虽然学生后来知道了这一现象是由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造成的,但那个小组的同学仍不免有些遗憾。这让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中时时要装着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再次,要将知识灌输转变为 “学会学习”。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解放思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要通过启发使学生回答出一个个难度更大的提问,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这些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创设一些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之外,还要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曾经在一次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中,看到有一位参赛教师采用“轻松‘小品’,趣味导入”的办法教授新课,使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轻松透彻,这样的教法就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位教师上的是四年级《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开课之初,授课教师一边取出玻璃杯,一边介绍:“这是一只干净的杯子。”他又取出矿泉水,“这是一瓶矿泉水”。接着,他把矿泉水倒进杯子里,“杯子里的水能喝吗?”学生刚准备回答,教师已经端起杯子,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口――“味道好极了!”(学生先是惊诧,继而轻松地笑了)。接着,教师在杯子剩下的水里滴入墨水,问:“这杯水还能喝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水被污染了。”)

教师说:“‘污染’一词用得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和污染有关――《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科学课的内容是严谨的,但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鲜活的。就象上述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那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污染”一词,悄然揭示了课题,学生一下子就被融入到教学之中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和体验,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有效的课堂不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要求整齐划一,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研训员,我们应尽力解放教师的思想,帮助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正确解读新课程理念,正确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讲解、分析和总结,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以一颗忠诚、敏感的心,去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地发现,从而在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

最后,我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史根林.新全球化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思――从基础教育课程民族工作者说起[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4]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严卫林.谨防课堂提问中的“虚化现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