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环境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影响;重要性;保护对策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是区域性多目标水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对区域生态与环境影响涉及的范围、时间,影响因素都不同且复杂。因而,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监测,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工程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具体施工环境都不一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强度也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1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多方面,主要的自然环境影响有生物多样性、气候、水文泥沙、水温水质、水生及陆生生物、水土流失等影响因子,这里重点讲以下几个方面。1.1.1对土地的影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庞大,对于区域的占地较广,占用大量的土地。当水库中的水蓄满时,由于一些自然环境的作用使得水位的升降不断变化,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滑坡、崩塌等危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1.2对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影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其中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砍伐和处理工作,迫使原有的天然植被和灌树林消失,造成地表的状态,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是当雨季时,水土流失的状况特别严重。另外,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废弃物的堆放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1.2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也存在影响,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影响河流形态多样性,进而影响生物群落和周边的生态链。另外,在河流上建设大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形态发生变化,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包括河流上下游的生态平衡。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则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减免。另外,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地域较广,且影响的人较多,有些环境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3环境监测
3.1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准确数据。环境监测,能提高环境质量,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对环境监测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对策规划。通过长期监测资料积累,为研究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3.2环境监测的对象
和内容环境监测的对象是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质量变化起影响的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主要包括小气候、水文环境、水质变化、河道淤积、生态演变等方面。环境监测的内容是和监测对象相对应的,可分为3个方面: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影响监测。
3.3环境监测的方法与程序
环境监测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来确定,如:对水质监测通常采用定期采样方法。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监测点运用了自动监测系统,可以使一些特殊条件下难以监测的对象变得更为方便。环境监测程序分为:确定目的;现场调查;制定监测方案实施方案;结果评价;编制报告。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土石方开挖、废渣、生活占地、施工粉尘、污水等工程活动,如果措施采取不当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从工程设计到施工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才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1防止空气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爆破、机械燃油、尾气排出的污染物、施工粉尘和扬尘等施工活动都会对环境的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空气污染。爆破粉尘一般采用湿法作业、爆破前后洒水减少降尘。加大施工机械管理,对机械和车辆定期进行检修,施工时使用排气量50符合标准和具有高效除尘消烟设备的机器,不用报废陈旧的施工设备,运行车辆安装尾气净化器,以确保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开挖产生的粉尘和扬尘采用湿法作业减少降尘。另外,粉体物料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防泄漏措施,尽量采用管道输送。
4.2防止水质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会产生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如果直接排入附近的河道,会对河道的理化性质和河道中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各种不利影响。施工污水主要包括砂石加工废水、基坑排水、混凝土搅拌冲洗废水、含油污水等。对于施工污水都要采取沉淀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出,如: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混凝土拌合废水,要在废水排放点设置沉淀净化池,通过处理后水质监测达标才能排放。对于含油废水要建集水沟进行集中收集,经沉淀和除油处理后,排入附近荒地,不得排入沟河水体及农田。对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产生的食物残渣、洗用污水和含洗涤剂的生活污水,要在施工工地建设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后,由地下管网排出。
4.3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的土石方开挖、废渣堆放、生活占地、移民安置等工程活动,都会改变该地区的原有地貌和地表植被,会降低土体抗蚀能力,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应从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乃至工程竣工后都给予充分的重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施工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地貌及植被的破坏。施工过程中要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如土料场先修建挡排水工程,减少临时占地等。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水土流失,要采取的防治措施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进行,以便更快捷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工程竣工后应搞好护坡造林和种草。
4.4加强生态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水利工程要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尽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对于陆生动植物,可实行植树造林、建植物保护区、及时还林还草等措施进行人工保护。对水生生态来说,可以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站、人工孵化鱼苗等方式的保护措施。另外,还要开展生态监测和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复土、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5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周围区域生态与环境产生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面对和处理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问题,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测,从设计、施工中到后期工程运行都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鹏琳.浅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33(3).
[2]孙绪涛,薛文博.基于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期的环境监测与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12).
[3]安纾瑶.浅析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
摘 要 在电力环境监管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易于与监管者合谋。本文针对这种现实,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利用混合策略的方法来求解,发现降低政府成本和提高核查率,有利于防范合谋,从分权制衡和建立统一协调的电力监管系统的角度两方面来提出建议,认为通过权力均衡和制定协调的电力监管政策和手段以及通过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组织框架,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和提高核查率,从而有利于防范企业和监管者之间的合谋。
关键词 环境监管 Nash均衡 企业 政府监管
一、概述
近几年,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力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中国电力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电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促使各地燃煤机组大量建设,小机组关停步伐明显放缓,企业自建燃油机组现象增多,造成部分地区燃煤和燃油小机组比重增高,煤电比重进一步增加。2004年底,全国0.6~5万千瓦火电机组有3796台,共计4666万千瓦,另有不上网的单机0.6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近1500万千瓦,还有燃油机组约2500万千瓦,均呈上升趋势。这种状况恶化了电源结构,增加今后结构调整的工作难度,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环境污染严重
2003和2004两年,将近四分之三的新增发电能力来自燃煤火力发电厂,这些火电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了2160万吨,是1998年以来首次突破2000万吨。形势的突变使我国政府在2005年之前将硫化物排放量达降至1800万吨的目标无法实现。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许多都需要政府的参与。而现在政府的参与,很多都是通过委托成立独特的委托机构来进行管理的(以下称为监管者),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性,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对监管者的执行力度并不了解,易出现监管者与企业合谋现象。
当前,对环境监控文献很多如杨凤的《电力产业的监管需求及其变化》主张从电力价格和市场准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唐松林、任玉珑、甘文媛的《现在电力监管新视角-协调监管》一文中对电能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进行分析,主张从电能的经济与环境协调监管来完善现代电力监管机制,叶和平的《供电企业配合政府整治违法排污之策略》主张企业应依法办事,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周长益的《有效控制电力工业环境污染》主张采取严格的措施,要实行非常严厉的监管。
本文主要就电力环境监管中合谋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就模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电力监管博弈分析
在电力监管过程中,政府通过授权给监管者,让监管者负责监管企业,监管者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选择与企业合谋。企业为了更好的瞒过政府设定的环境达标标准,也会选择与监管者合谋,这样就需要政府介入,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
1.模型的假设和构建
(1)监管者和发电企业之间没有合谋行为,政府也不进行核查。则监管者和发电企业的额外收益(或支付)为零,政府收益为m(m规范了社会的诚信行为,社会总收益增加)。政府、监管者和发电企业(下同)的收益记为(m,0,0)。
(2)监管者和发电企业之间没有合谋行为,但政府仍进行核查。则它们的收益记为(m-c,0,0)(c是政府监管部门因核查而增加的成本)。
(3)监管者和发电企业之间有合谋行为,政府不进行核查。则监管者、发电企业的收益分别为n (因为合谋行为而获得的非法收入)、g(因合谋行为而获得的各类机会及额外收益),政府收益为0 (因社会诚信缺失导致),它们的收益记为(0,n,g)。
(4)监管者和发电企业有合谋行为,政府虽核查,但没有发现。它们的收益记为(-c,n,g)。
(5)监管者和发电企业有合谋行为,政府核查时查实,并给予暴光和惩罚,则政府、监管者和发电企业收益分别为m-c、-w(因合谋行为被暴光和惩罚而带来的总损失)、-y(因合谋行为被暴光和惩罚而带来的总损失)。它们的收益记为(m-c,-w,-y)。
(6)监管者和发电企业之间有合谋行为的概率为P0,政府进行核查的概率为P1,P2 为政府核查时查实其有合谋行为的概率。
三方博弈模型如下表所示:
2.计算模型
(1)企业和监管者进行合谋的概率为p0,政府进行核查和不核查,设核查的收益为h1,不核查的收益为x1,则依据混合策略可得:
h1=p0[p2(m-c)+(1-p2)(-c)]+(1-p0)[p2(m-c)+(1-p2)(m-c)]
x1=p0*0+(1-p0) m
当政府核查的收益与不核查的收益相等时达到均衡:
P1*=c/(p2)m(1)
(2)政府进行核查时,企业合谋的收益是h2,不合谋的收益是x2:
h2=p1[p2(-y)+(1-p2)g]+(1-p1)g
x2=p1[p2*0+(1-p2)*0]+(1-p1)*0
当政府进行核查时,企业合谋的收益和不合谋的收益相等时:
P2*=g/p1(y+g)(2)
(3)政府进行核查时,监管者合谋的收益会h3,不合谋的收益x3:
h3=p1[p2(-w)+(1-p2)n]+(1-p1)n
x3=0
当政府进行核查时,企业合谋的收益和不合谋的收益相等时:
P3*=n/p1(w+n)(3)
由(1)、(2)、(3)可得政府、企业、监管者三者之间的混合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
P1*=c/(p2)m P2*=g/p1(y+g) 或 P1*=c/(p2)m P3*=n/p1(w+n)
3.讨论
由(1)可知企业和监管者进行合谋的概率与政府核查的成本成正比,与政府的收益和核查的概率成反比,也是说政府核查的概率越高,企业和监管者进行合谋的概率就越高。另外政府核查的成本越高,政府就越不可能进行核查。
由(2)可知核查的概率越高,合谋的效率就越低,只有当p1< g/p1(y+g)就合谋,反之就不合谋。由(3)可知p1< n/p1(w+n)就合谋,反之就不合谋。因此,政府加大惩处力度,是减少合谋的关键。
三、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博弈论的分析中得出促使企业和监管者进行合谋的主要是政府防合谋成本及发现合谋的概率;政府进行核查的概率和合谋双方的收益;合谋交易成本与防合谋激励报酬。降低政府防合谋成本对于防范监管者与发电企业的合谋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措施。若政府的防合谋成本较低,通过恰当的惩罚机制就有可能保证监管者在固定报酬下也没有合谋的动机,而无须支付激励报酬;但若政府防合谋的成本较高,则要求对监管者支付激励报酬。而且,若合谋利益越大,发电企业越有动机收买监管者,政府就越需要向监管者支付较高激励报酬。因此有必要减少政府成本,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统一协调的电力监管系统。
制定协调的电力监管政策和手段在制定经济性监管政策和手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其它监管目标,这主要包括: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统一的电力监管框架中来。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组织框架
中国可以构建多层次的电力监管组织框架。具体来说,包括行业监管层、国有企业监管层、综合管理层等层次。
(1)行业监管层
行业监管层包括电监会和各级环保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授权,贯彻和执行电力行业的各项监管政策。作为专门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电监会的成立,对于建立和保持一个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电监会不可能单独承担电力监管的所有职能。环境监管职能就应该由专门的环境监管机构来承担。这样通过分权,使得政府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提高核查力度,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企业与监管者之间合谋的成本,这样有利于防谋。
(2)国有企业监管层
国有电力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大特点,并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得到改变。国有电力企业行为方式的差异使中国的电力市场与国外市场化国家的电力市场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改变目前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行政干预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的管理方式。
对国有电力企业的内部监管,使它们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就需要国资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与监管体系。
(3)综合管理层
与电力监管相关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发改委、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这些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制定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能源(发改委) 、产业(发改委) 、环境(环境保护部) 、财政(财政部) 及税收政策(税务总局) 等。相关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还需要对电力监管中的一些社会性目标,如能源安全(发改委)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部) 、社会公平(发改委) 等负责。另外,政府的财政和税收部门也需要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能源等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2.加强各监管机构及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在设计中国电力监管的整体框架时,应注意构建以下几个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机制:电监会与环保总局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经济性监管与环境监管作为电力监管中的两大重要职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IEA,2006)。因此电监会和环保总局应该在加强彼此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同时,对双方的监管措施进行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流及通报机制和定期的双边会议都是不错的选择。协调委员会对各监管及政策机构的协调。科林(2003) 指出,尽管沟通对于协调各参与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博弈过程中协调失败是普遍存在的。这时,就需要第三方协调(Third - party coordination) 电力环境监管中的协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电力监管机制需要与电力改革的进程相适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做相应地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凤.电力产业的监管需求及其演变.经济纵横.2008.10.
[2]唐松林,任玉珑.协调监管: 电力监管体制与理论创新.管理世界.2008.7.
[3]唐松林,任玉珑.电力行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国外经验与中国对策.经济问题.2008.8.
[4]任玉珑,甘文媛,唐松林.现代电力监管新视角――协调监管.科技管理研究.2007.7.
[5]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周长益.有效控制电力工业环境污染.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10.
[6]昌.国外电力规制对国内电力监管的有益启示.云南电业.2003.1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它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均为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它是指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积累质量监测数据,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原则
实用性原则、经济原则、代表性原则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三大原则。其中,实用性原则是指监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监测数据以实用为主,而非越多越好;监测手段强调精准、实用、可靠而非单方面先进。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前提下确定技术装备和确定监测技术路线。代表性原则是指监测样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1.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监测技术不够先进、监测工具精密程度不足、环境质量分析不全面、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极大影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影响政府正确决策的制定,因而为了规避此类问题,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严格管理,使监测部门对自身肩负的职责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改变对监测工作的懈怠态度,主动完善人员配置,购进精密监测仪器,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按照科学的监测步骤的来开展工作,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2、认识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人员老化严重,平均年龄43岁,大部分工作人80年代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经历了环境监测的多次变迁。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2.3、技术落后,影响监测效果
一是从很多基层监测站来看,监测技术与现代环境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一般只能进行几项常规监测,也只能分析主要的指标,无法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二是只注重指标监测与控制,而轻视非指标方面的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很多监测站难以开展现场监测。
2.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还有待加强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这一问题,我们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实验室部分的质量控制方法较为完善,主要采取的是加标样、密码样、平行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等多种方式。但是众所周知,环境监测牵涉的面广,影响因素较多,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还不够完备,管理上有诸多漏洞存在。技术规范和水平的发展表现出了滞后性,这些都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为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当前工作的需要,应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制度,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而且要根据这些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保证全国一盘棋。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同时,还应该应用制度的监督管理、法制约束能力,树立监测信息的法律地位,加强法制观念,保持监测结果的严肃性,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应加快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或体系的研究,并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量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等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3.2、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科学先进的监测技术是做好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竭力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要不断增加监测投入,努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要尽量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努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可能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再度升腾。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借助GPS、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建设环保专用平台,方便执法人员在相应位置登录环保监控指挥中心系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工作效率。
3.3、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3.4、完善监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既是技术性工作,又是管理性工作,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全国范围内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质量。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产品”因素,其生产过程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都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的外部监督,既可以促进自我监督,又能够统筹考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政策规划。强化分离管理和条块管理体制,全面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4、结束语
我们国家环境监控和检测的品质监管通过这些年的完善,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然而还是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不能够达到目前环境监控和检测任务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继续增强环境监控和检测体系的建设,改善有关的品质监管准则,并且完善品质监管的保护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国家环境监控和检测的品质监管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影响及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蓄水后所产生的水生物效应,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意义来讲,这在水文学的领域内也是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不仅会影响到陆上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到水下生态系统。若以水库的建设为主,则不会影响到包括库区在内的坝上控制河段的生态系统,而更重要的是会对下游相当距离控制河段的生态系统带来影响;不仅会影响到由低级到高级的植物群落和生命活动,而且也会对水生动物,例如鱼类的栖息繁衍带来影响。
在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对鱼类的伤害很大。?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神经传导速度(NCV) F波针极肌电图(EMG)
中图分类号:R745.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94-01
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确诊为GBS的32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GBS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7-61岁,平均35岁,病史3天-2月。全部患者均有肢体无力,起病即为四肢无力者12例,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者12例,首先出现双上肢无力者4例,以面部肌肉无力为首发症状者2例,均为对称性肢体力弱,不同程度腱反射减弱,四肢起病者下肢重于上肢,有感觉障碍者22例,出现呼吸肌麻痹2例。
1.2 检测方法
采用英国牛津的Medelec Synergy电生理检测仪,室温25℃,皮温34-36℃,环境安静,所有患者均采用表面电极检测双侧正中、尺、腓总、胫256条运动神经MCV, CMAP波幅及远端潜伏时;采用针电极记录双侧正中、尺、腓肠192条感觉神经SCV, SNAP波幅;采用表面电极检测双侧正中、尺、胫192条神经的F波,记录其潜伏时及出现率;共检测64块肌肉EMG,包括拇短展肌、胫前肌及股四头肌,分析肌肉在静息、轻收缩和大力收缩时的肌电图表现。
1.3 异常判断标准
参考崔丽英标准[1] :1.被检神经引不出CMAP、SNAP;2.两条以上神经NCV低于正常值低限,分为轻、中、重度损害(分别为减慢21%-30%、31%-40%、超过40%);3.一条以上神经有波形离散或传导阻滞(近远端CMAP波幅比低于70%);4.两条以上运动神经远端CMAP潜伏时大于正常高限130%;5.CMAP或SNAP波幅降低;6.1条以上神经F波潜伏时超过正常高限130%,出现率低于50%或一过性离散;7.EMG a.插入电位延长 b.静息状态下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c.轻收缩时MUP电压增高,时限超过正常20% d.大力收缩时募集差不能达到干扰相或混合干扰相。
2 结果
在被检的256条运动神经中有68.4%MCV减慢,22.7%出现传导阻滞及波形离散,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为58.2%、远端潜伏时延长49.2%、未引出为14.5%;192条感觉神经中有48.5%SCV减慢,复合感觉电位(SNAP)波幅降低14.1%、缺如27.6%、波形离散22.4%;192条神经F波潜伏时延长为47.4%,出现率下降为57.3%,未引出波形27.6%;64块肌肉针极肌电图(EMG)有12块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异常率18.8%。
3 讨论
GBS是周围神经及神经根脱髓鞘病变和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2],病变范围广泛而弥散,,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及随之而产生的轴索变性,主要侵犯脊神经、脊神经根和颅神经。脱髓鞘损伤的电生理特点是NCV减慢,CMAP潜伏时延长,CMAP、SNAP波幅正常或轻度异常,轴索损害以远端波幅降低甚至不能引出电位为特征,严重的脱髓鞘损伤也可继发轴索损害[2]。
本组电生理改变特点一为:
MCV、SCV减慢,潜伏时延长,波幅下降,严重者引不出波形,说明运动、感觉神经均受累,伴有不同程度轴索损害和传导阻滞,以四肢近端出现早而且明显,病变范围广泛,双侧肢体均受累,下肢异常改变多于上肢,这一结果与临床对称性的运动、感觉障碍及下肢重于上肢一致。
本组电生理改变特点二为:
F波可以测定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GBS常首先侵犯神经根,此时神经远端传导速度正常,而F波潜伏时延长,则提示病变在近端[3],往往是早期病变唯一的电生理改变。因此F波可弥补检测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与MCV、SCV共同检测有着不可忽视的互补作用。
本组电生理改变特点三为:
所检肌肉EMG只有18.8%提示明确的神经源性损害,这是因为其一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神经损伤时其所支配的肢体肌肉需2-5周后才出现失神经电位[3],其二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脱髓鞘性为主改变的周围神经病,但仍然有继发性轴索损害[3],因而EMG检测对于GBS近期意义远不如远期。
综上所述,本组GBS的电生理检测结果证实该病为广泛、对称性的周围神经病,神经的远、近端及运动、感觉纤维多同时受累。电生理改变以广泛的或多灶性脱髓鞘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索损害。电生理检测具有简便、易行、近无创伤及可重复性的特点,因而对GB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丽英.简明肌电图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4-377.
关键词:OA系统;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36-02
高校的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系统,是指在高校各党、政、教学等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具备公文处理、信息与传递、交流等功能的以实现单位内的公共管理事务为主要职能的办公系统[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各高校OA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各部门如何在OA系统环境下实现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
电子文件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出现,是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磁带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是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建设与发展的产物[2]。从电子文件管理的历史来看,我国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文件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虽然已经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只是在部分党政机关小范围应用,没有真正广泛普及。20世纪末,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领域,一个研究基础和管理实践经验基本空白的地带[3]。我国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在高校,电子文件管理出现这样一些特征: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观念意识不到位,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来管理档案文件。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有98%的文件(包括其他载体文件)已著录存档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4]。这给人们查阅档案带来极大方便,同时也使电子文件的管理得到不断规范,发达国家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反观我国高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仅仅用计算机来打印、修改文件材料。在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上,我们已经落后发达国家近40年。高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各部门各行其是,很多部门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自觉地保存电子文件,用过之后就不再理睬,让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没有专门的存储电子文件的设备,也没有配备刻录机、扫描仪、交换机等信息化设备,电子文件哪里来哪里放。基础差,设施落后还可以改进。但最主要的是各部门的文件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很多文件管理人员不是专职人员,而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兼职人员,保管电子文件观念意识不到位,存在消极对待电子文件的情况。部分文件管理人员已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但一涉及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领导没能看到它的长期性,难以痛下决心,使电子文件的管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高校涉足电子文件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只进行电子文件的收集、鉴定等基本操作,对于电子文件的安全保护、统计、归档、服务等工作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样,在电子文件的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问题。
二、高校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型的文件形式推广运用后,高校对OA系统的运用更为普及,使日常电子文件的管理更为有效,但是高校电子文件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电子文件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在高校,自运用OA办公系统以后,各部门实现了运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和办公管理,但有的只处于办公自动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电子文件让人产生不真实、虚拟感,在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中,纸质文件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纸质文件在各部门仍然占主导地位,电子文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有的只是用计算机草拟文件,一旦打印出正式纸质文件,作为草拟的电子文件就不会被存档,而是被新的电子文件不断覆盖,或因电脑存储有限而被删除。有些部门知道电子文件的重要性,把电子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但是没有进行整理、鉴定、归档,随着时间推移,日积月累,电子文件就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了。
(二)电子文件管理缺乏制度规范
高校电子文件管理起步时间还比较短,虽然国家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暂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但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有些高校没有意识到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对电子文件管理置之不理,未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把电子文件纳入规范化管理。特别是电子文件形成、收集、处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存在更改、丢失的危险,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给电子文件管理与归档带来被动。在OA系统开发时,未设计与档案系统相融合的归档管理功能,从而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电子文件管理的全局考虑。
(三)电子文件缺乏安全保障
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一方面是指电子文件以及它形成的相关文件数量齐全,另一方面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与背景信息没有缺损[5]。电子文件的安全是保证其真实、完整的前提,对以后电子文件的归档利用至关重要。在高校实际管理电子文件的过程中,由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机制不完善,一些部门将电子文件直接存储在接连互联网的电脑上,一旦系统被病毒入侵,极易造成电子文件丢失、损坏。由于电子文件在利用上缺乏制度的保护和约束,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因此,迫切需要用制度来维护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及其安全性。
(四)电子文件管理缺乏专业人才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部门电子文件管理人员不是专职文件管理人员,而是兼职的其他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强,没有固定人选,极易造成文件丢失。兼职文件管理人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文件管理工作中,只是在工作之余来管理一下文件。部门领导在选择文件管理人员的时候,鉴于成本考虑,也是选择一些业务素质不强的人员来从事文件管理工作,他们普遍认为文件管理工作是简单体力劳动,不需要动脑。因此,在高校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文件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严重缺乏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高校文件管理的对策思考
鉴于OA系统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诸多性能优势,高校必须长期坚持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不断提升内部办公效率。因此,针对电子文件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重视,强化电子文件管理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电子文件是档案的一个重要来源。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和归档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体会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一样重要,不能随意丢失,要按时归档。只有妥善管理好电子文件,才能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准确、安全,才能及时地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各部门的文件管理人员要强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档案文件管理工作不仅是自身责任,更是为学校做贡献,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二)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制度
各高校应根据国家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暂行管理办法》、《文件法》、《文件管理分类工具》等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在国家文件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和制度,明确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属性与作用、文件管理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文件分类与组织、电子文件鉴定与处置等。高校电子文件管理要按照集中统一的原则,从其产生的途径、类型和特点出发,制定一套包括电子文件的形成、整理、鉴定、归档、利用、保护为内容的科学、合理、严密的相应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管理,从制度上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完整性,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增强电子文件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纸质文件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各职能部门都设立了档案员,负责完成纸质文件的归档工作。由于纸质文件管理与归档大多采用手动归档,这与电子文件管理与归档方式有较大差异。电子文件管理与归档不仅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档案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定期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通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尽快了解电子文件的管理规章制度,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档案管理软件、数字通信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方面的技能,建立以档案人员为主的文件管理工作队伍,并吸收一些责任心强、素质好并热心文件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确保电子文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新的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和归档工作。
(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电子文件管理模式
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即“双轨制”管理,使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管理和归档。由于电子文件具有不稳定性和直观性,对于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将纸质文件与电子公文同步管理。在OA系统内下发电子文件的同时,文件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打印一份纸质文件,在电子公文移交归档时,文件管理工作人员把打印备份的纸质文件同时移交档案部门归档。这样既发挥归档文件的凭证依据作用,又可确保电子文件利用和资源共享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乃萍,冯桂珍,等.办公自动环境下高校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夏露.关于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的思考[J].山西档案,2011,(增刊).
[3]于英香.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三次转折[J].档案学通讯,2010,(1).
【关键词】电力电缆 线路 运行温度 在线监测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人民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用电需要,必须对电力电缆线路的运行进行监控管理,维护电力电缆线路的平稳运行。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目前电力电缆检测的几种技术手段,并提出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温度在线检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1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温度在线检测技术的概述和发展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电力资源作为国家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力电缆的运行管理和后期维护保养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步被人们重视。目前我国的输电方式主要采用高电压,大容量的输电设备,城市电网十分密集,负荷很大。另外,由于城市建筑和电网密集,想要重新铺设大量新的电网线路是十分困难和不现实的,因此,在现有电网的基础上,提高输电效率,增加输电容量,保障输电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安全高效的提高现有电力电缆的输电能力,必须对现有的电力电缆进行改造,以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电力电缆的输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电缆本体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建设社会节约型的电力使用模式。
由于城市电力电缆的分布很广,密度很大,距离较长,因此,要想提高现有电缆的输电效率,对现有电缆进行改造,必须对现有电力电缆的运行状态加以了解,这就需要用到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温度在线检测技术。对于电力电缆线路,它主要的运行方式有以下两种,即正常负荷的运行和超负荷的运行。而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电力电缆的绝缘都一直在系统的工作电压下运行。因此,电力电缆绝缘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到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而绝缘的寿命又主要取决于电力电缆运行期间水树和电树等的影响,而电力电缆的运行中的温度和电缆运行中的负荷大小并不对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起决定性因素。然而,正不是说温度的高低对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小,电缆的运行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电缆绝缘的老化速度。
2影响电力电缆运行温度的因素
电力电缆绝缘的寿命对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电力电缆绝缘过热又会加速电力电缆绝缘的老化速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必须对电力电缆的运行温度加以控制。
2.1 电力电缆超负荷运行时间过长造成电缆升温过快
电力电缆超负荷运行是影响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温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电力电缆超负荷运行,就会导致电力电缆运行温度的急剧上升,从而加速电力电缆绝缘的老化,甚至还会发生绝缘过热击穿,发生电力泄露和火灾等危险,这就对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同时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电缆的运行温度超过百分之八时,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将下降一半,如果电力电缆的运行温度超过百分之十五,那么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将仅仅剩下四分之一。因此,必须对电力电缆的超负荷运行的时间加以控制。
2.2电缆运行环境制约电缆运行温度
在城市的电网安排中,相当大一部分是采用直埋的方式,在直埋入地的电缆周围,土壤的湿度对电缆运行温度的影响极为重要。如果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都是恒定的,那么对这种环境下电力电缆运行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可以通过线性叠加法来进行。而在隧道中安装的电缆,其隧道中的空气对流、电缆本身加上隧道墙壁的热辐射等都会造成电缆运行温度的改变。因此,如果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环境模拟来模拟电力电缆运行中的实际环境,检验电缆运行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出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且,通过试验是模拟,可以很快的发现电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不正常状态,并对此提前做出应对措施,从而更加积极的应对紧急状况的发生。
3 目前我国电力电缆温度检测技术的主要介绍
3.1 点式温度传感技术对电缆运行温度的检测
点式温度传感技术是一种较为经济、实惠的电力电缆温度检测技术。它有着方案造价低,操作方便等优点,是一种目前常见的电力电缆温度检测技术。点式温度传感技术,就是预先在电力电缆的运行现场安装好特定的温度监测装置,通过对这些点的温度的实时监测,来分析推测整个电力电缆的运行温度。检测人员通过温度传感器将这些点的温度输入到电脑中去,在电脑上对这些温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预测推断整个电力电缆的温度。一般在采用这种温度检测技术的时候,要将确定好的点选取为电力电缆线路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或者温度最容易发生改变的地方,以此来进行区域性检测。
3.2通过热效应来进行电力电缆运行温度检测
利用热效应的电力电缆运行温度检测,即通过红外热像仪等设备测量出电力电缆的表面温度,再经过计算机软件的计算,从而推测出电缆线芯的运行温度。这样就可以不对电力电缆进行接触,就实时进行温度监测。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检测比较全面,缺点是易受环境干扰,准确性不高。
3.3新型线性温度传感技术检测电力电缆运行温度
这种检测电力电缆运行温度的技术是通过在需要被测量的现场铺设一条或者多条具有温度检测能力的电缆,这种电缆通过和普通电缆或合在一起安置,检测出整体电缆的运行温度,从而测得被测线路的整体运行温度。这种方式检测到的电力电缆运行温度比较准确、全面,然而,它的缺点是造价较高,安装维护都比较困难,很难大面积、大范围的采取这种检测方式。
3.4光纤传感技术检测电力电缆运行温度
光线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因此,利用这种技术来进行电力电缆运行温度的检测主要是通过石英在不同温度下对光的散射效应不同。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检测人员对电力电缆运行温度检测的需要,然而这种技术同样对设备和操作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后期维护保养的成本较高,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使用。
关键词:电力通信;电源故障;维护策略
1电力通信网中通信电源实际配置
当前,我国通信行业,在电力通信系统模块直流系统中广泛应用了蓄电池,其已成为电源重要的构件之一。由于蓄电池自身体积并不大,重量也很轻,在有序供电通信电源基础上,很多情况蓄电池都处于满电备用的情况,应用十分方便。在电力通信网中,通信站通常包括微波通信站、光纤通信站以及各级调度通信中心等等。光纤通信当前已经普遍覆盖了日常办公以及电力生产各大领域之中,并已经代替了传统载波通信形式。通信电源从之前的混合使用交流电(AlternatingCurrent,AC)和直流电(DirectCurrent,DC),逐渐转变成为单一DC模式,中心站因为存在很多网管设备。因此,对交流有着较高需求,通常都会为其设备配置UPS。通信电源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主要包括蓄电池、整流屏以及直流配电屏等等,无论是输入电源,还是输出电流,都采用双路形式,起到了1+1保护作用,并且平常由交流经整流模块对设备供电后,对蓄电池进行浮充,交流失压由蓄电组实施供电,结合电压等级的差异,对供电时间有着不同要求[1]。图1为具体的通信电源系统方框。在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稳定有序运作过程中,其系统所配置的蓄电池组尤为关键,当系统中交流供电有异常状况出现后,蓄电池组就需要发挥其具体的供应电流作用,确保电力通信系统正常稳定运作。
2通信电源出现故障的原因
2.1通信电源故障
(1)电源模块出现故障。在通信电源具体运作过程中,单个整流模块发生故障情况是一种常见的故障。导致模块出现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具体包括:产品老化、环境恶劣、元件质量差等等。(2)温度出现异常情况的告警。在通信电源运行环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其监控单元就会发出警告,以达到提醒有关人员来进行处理的目的。(3)交流电压太高或者太低出现的告警。对监控单元显示的交流电压值进行检测,检测其是否正常,若是处于正常值范围中,检测设置的交流电压告警上限值与下限值是否科学。(4)高频开关电源出现失压。若是电力通信主干线路网端有失压状况,应先检查开关电源,若是某个开关电源已给出告警信号,应对电源详细检查,如果有接近零的整流模块电压,就表明高频开关电源出现故障。(5)输出过压告警。对输出电压值是否过高进行检测,若是电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应对监控单元中输出电压告警上限值进行检测,检测是否被改变[2]。(6)蓄电池出现短路。在分析各种变电站事故之后,可对蓄电池内部是否出现短路情况进行检测,若是短路,电池容易出现爆裂,就会对电池组负极绝缘层有所损坏,从而引发蓄电池架爆裂。(7)输出欠压的告警。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电池放电之后引发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障。先是对输出电压值进行检查,若是电压值太低,就需要进行上调[3]。
2.2引发通信电源故障的具体原因
(1)管理中的问题。当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电力通信电源系统具体操作规范,也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规范,更缺少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工作者,造成我国当前电源维护情况并不理想,以至于对电力通信网稳定有序运行造成严重影响。(2)缺少专业的机房设施。在通信电源持续稳定运行中,良好、干净的机房环境是必需的,电力通信站应对主机房设备设施严格规范和设置,但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有关部门却常常忽视电源室建设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3)不科学的设计、不规范的使用。通常而言,电力通信电源设计就需要保证可靠性,若是没有完善的停电应急系统,也没有相应的备用电源,就会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进行通信供电,不规范的操作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在平常工作中高度注意。
3解决通信电源故障的措施
3.1规范使用方法,注重后期维护管理
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对安装电源与设计审查需要按操作流程进行,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而造成有关质量要求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出现。此外,需要通过规范化操作,并选择质量优良的制作材料,结合设备性能,对相关设备进行合理放置。认真对电缆接头有效处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结合通信设备电源制作材料的特征,并采用相应保护对策,对电源设备有效维护,提前预防电源中有可能会发生的故障,做好妥善解决故障的准备工作。
3.2完善机房条件,改善运作环境
结合实际情况,应保证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并确保运行设备的优良性,可在机房内安装监控设备,对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状况进行有效掌握,确保通信系统一直都能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并对通信电源机房环境有效改善,最好可以在机房中安装上空调设备,便于电源更好地散热,对电源的湿度和温度有效调节。同时,灰尘侵袭会影响设备正常稳定运行,这也是损坏通信设备的一大原因之一,应保证好机房内卫生,减少由于灰尘因素造成通信设备损坏。
3.3及时升级设备,强化设备性能
使用完善的、技术先进的电源设备,及时引进其他国家先进技术,并大力研究硬件设备,以便开发出新型的设备设施,及时淘汰传统落后设备,使电源设备与时俱进,进而大力提高整个电力行业发展实力。另外需要做好应急电源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在停电之后可以及时启动应急电源设备,确保通信电路的通畅。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通信技术水平得以普遍提高,电力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对电力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电源的状态关系着电力通信网实际发展,有着良好性能的通信电源能够确保电力通信正常稳定运行,并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广大社会公众营造了更好的通信环境。但在考虑如何降低成本的同时,应该考虑通信网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这就需要相关研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稳定性越来越好的电源设备。
参考文献
[1]徐宣.浅谈我国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及规划[J].通信电源技术,2016(6):143-145.
[2]朱涛.电力通信网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措施探究[J].通讯世界,2017(7):119-120.
【关键词】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实现途径
我国的输电线路设备检修方式大致可分为定期检修、事后检修、状态检修等三个阶段,伴随着社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的依赖增强,国内的电力事业也获得的快速的发展,各大电力企业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在现阶段,我国110千伏输电线路常见维修方式为电气维修,由于其缺乏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定期监控和判断,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大大浪费,大幅度增加了电力成本,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
1、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
1.1在线检测法
通过合理的状态检修设备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在线检测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最快了解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并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行参数或者线路的标准状态。检测人员通过分析在线检测所获得的数据,能够更加合理分析设备的整体运行状态,能够尽早发现故障,及时更换、维修故障设备。同时,通过在线检测,加强对设备状态的可靠性管理及,能够积累相应的数据,有助于促进电力设备状态管理的发展。
1.2状态巡视法
1.2.1线路绝缘监测 线路绝缘监测主要有线路中的合成绝缘子、瓷和玻璃的检测。激光多普勒仪是目前常见的线路绝缘检测仪器之一,具有高振动检测准确率的优点,缺点是造价昂贵,设备庞大,野外使用不方便。而对于电压分布法、绝缘电阻检测法这两中检测方法而言,必须登塔才能进行监测,工作强度大,操作风险高。
1.2.2绝缘子污情监测 绝缘子污情监测主要有等值附盐密度检测、动态绝缘子表面检测、光纤测污三种。在现阶段,绝缘子污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并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借助串联测量绝缘子串泄露局部放电脉冲个数、周环境风速、温度、湿度、降雨量电流等信息,然后通过GPRS实现与状态信息库直接的四是的实现数据传递,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还有待改善,尤其在进行故障预测时,还必须建立对应的模型加以辅助。
1.2.3雷电监测 雷电监测具有包括了准确查找雷击故障点、区分雷电反击、区分绕击导线等。雷击检测系统通过相关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定位,能够及时排查定位处准确的遭雷击线路的位置,具有高准确性的特点,不过这种准确性是基于密切分布的测量点安排,如果测量点少,则排查雷击线路的难度则会大大增加[1]。
1.3预防性监测法
1.3.1对输电线路环境的监测 线路环境监测一般含有气象资料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理环境实时监测三个检测系统,它们相互独立,却又因为资源共享,彼此关心密切。线路对环境的影响监测有两种,一是线路绝缘子、导线、金具等对无线电干扰的特性监测,二是地面静电感应场强的监测。大气环境对线路影响的监测主要有Cl2监测、粉尘监测、SO2检测、盐份量监测等空气成分的监测、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测、不同气象参数监测以及线路导线覆冰监测。
1.3.2对电力设备机械力学的监测 机械力学监测系统主要有基础监测、杆塔监测、金具监测、导线监测等,该系统拥有较为可靠的测量手段及工作原理,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然而在布设测量点方面实施难度较大。同时,因为机械力学容易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覆盖测量点的现实意义不大,然而设备故障一定发生,其危害又很大,所以,加强对故障发生原因的深入研究,科学选择正确的检测点,十分必要。事实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对电网设备状态的检测数据来制定检修设备的周期,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2]。
2、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实现途径
2.1超声波检测法
超声波检测法基本工作原理为:超声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在不同介质的交界面产生模式变换、反射以及折射作用。因此,可以在将线路终端表面安装超声波传感器,以收集超声波信号,并把其转换成电信号。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一是应确保超声波传感器能够紧密接触电缆的终端,以减小空气间隙,减少传感器承受的压力,保证其灵敏度。二是应安装前置放大器,放大信号,减少干扰,避免远距离传输导致信号失真。三是,根据实际的转换进度需求,科学利用A/D转换器把声信号正确转换成数字信号,四是利用计算机的专业软件对信号进行最后的处理,形成最终的设备检修判断依据。在现实应用中,超声波检测法常常用于电网复合绝缘子芯棒裂纹的检测,通过利用超声波在进入和穿出绝缘子介质时所产生的反射波,能够准确排查处缺陷在绝缘子中的所处区间及实际状况。尽管超声波检测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也拥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且实现不难,但却因为超声波信号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衰减性,使得检测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影响输电线路的检修效果。
2.2脉冲电流法
脉冲电流法起源于80年代,是一种成本低、接线简单、安全可靠的电缆故障测距方通常而言,绝缘子的实际绝缘情况可以通过测量其电晕脉冲来确定。劣质绝缘子,一般其绝缘电阻较低,因此所承担的电压也小,导致回路阻抗变小,使得绝缘子的电晕现象进一步加剧,增大电晕脉冲电流,然后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线路上的电晕幅度的变化或脉冲个数的增多,从而判断出不良绝缘子的实际所处位置。不过,由于该检测方法在识别故障点的反脉冲波形比较困难和复杂,因此,只有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该检测工作。
2.3红外成像仪测温法
在输电线路中,各线路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有热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或线路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生锈腐蚀等现象,导致接点的电流过大,从而发生区域内的热态异常,因此,故障点处红外能比平时明显增多。红外热像仪的无接触在线测温功能以及成像检测功能,不仅可以及时检测出设备出现的热状态异常,而且可以准确探测出潜在的故障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检测线路。当前,绝大多数的输电线路进行故障诊断都基本上使用非致冷长波焦平面红外热像仪,其优点十分明显,比如能够非接触诊断、图像直观、能够成像诊断、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带电在线诊断、检测面积大、诊断效率高、不受电磁干扰等。总之,红外热像仪的在线检测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可以大大节约维修费用,还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实现途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状态检修作为现代化的先进的输电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手段,可以克服周期维修导致的设备失修问题,能够有效节省财力、人力、物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输电线路状态检修人员,应切实掌握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技术,采用诸如超声波检测法、脉冲电流法、红外成像仪测温法等方法,达到检修110千伏输电线路状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