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
1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对于企业文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简言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表明的是企业组织这一特殊主体对自身和环境的一个基本认识: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样去做?这一基本观念被称为“核心价值观”,它隐藏在组织的潜意识中,我们也许并不察觉,但所采取的行动、制订的政策和制度、做事的方式背后都必然会有这一基本观念。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性格和处事作风,进而是一切管理过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解读企业文化,才能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订一切制度的基础,而制度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因此,二者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用制度来体现。其次,企业制度能体现企业文化,但不一定就能真实完整地体现企业文化。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但企业制度能否真实完整体现企业文化,还取决于企业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执行情况。第三,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屏障。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它,人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优秀的东西加以继承,对缺陷和不足及时修正,对照外界环境,汲取先进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人们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又会反对与制度相背的文化,一方面容易让企业拘泥于制度文化,而忽略企业的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又会让企业拒绝外来文化,抑制吐故纳新的过程。制度化过程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却又会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第四,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能扮演中层文化的角色,却不是中层文化的全部。根据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说”,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外在表现,中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运行机制,内层文化是指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指导和约束着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的行为,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但却绝不是唯一表现。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机制只是尽可能全面地用制度来表现,却无法用制度来完全表达。制度化过程与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过程总是存在着时间差,或是滞后,或是超前,制度化过程只是尽可能及时地反映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而无法同步反映。企业的中层文化实质是企业的运行机制或经营管理模式,而不仅仅是指企业制度本身或制度形成和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即制度文化。
2 正确处理文化和制度管理的措施
(一)以文化来构建管理机制
人们在探讨企业文化时更愿意拿一些有一定文化背景相对历史较长的企业举例,如国内的“同仁堂”国际上的“福特”、“杜邦”等等,即使探求新兴企业文化时也愿意去找那些体现着某种文化背景的企业。一个企业诞生时,最开始有的只是创业者的一些美好理想或目标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恰恰是这些制度的实施、完善、再实施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了企业文化。新兴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迅速体现,正是因为他们诞生之日就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他们在制度的订立与实施上通常更详尽更务实,更能体现出企业文化来。企业文化虽然无形,但是它决不是空中楼阁,它一定体现于有形的制度中。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与制度相互促进
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铸就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以“企业是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事业”为核心价值观的创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要求的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和旧企业文化的革新,让二者相互作用才能更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三)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
企业在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时,应该努力创造团结、进取、创新、人人敢于负责、愿意负责的文化氛围,更要为员工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其乐融融的氛围,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水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论怎么健全的企业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发挥的余地。
综上所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既不可相互对立,也不能混为一谈。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
3 华为案例分析
华为作为一家特大型的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很大一方面得益于华为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间关系的成功处理。首先华为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华为管理改进与提高。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就是从实际出发,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业务特点,进而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因为华为文化是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华为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也是华为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华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并可再次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用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过试行反复证明,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后,经过正式签发和颁布,为员工共同遵守。
实际上只有与华为人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才能与华为的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执行力。目前,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华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
4 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不仅仅只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同样在影响着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不论是人、还是企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可成为一种无形的发展力量,促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但就企业而言,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每个组织都应该将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紧紧结合起来,达到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可以把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凝聚成巨大的群体力量。从而使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议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辨证关系的应用.甘肃农业,2005(9).
但是制度化管理要完美地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的良好支撑工具,也不是无条件的、自然而成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企业制度众多,而影响的企业文化却并不多的缘故。
制度化管理在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千万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因为它正是从制度化管理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而通向这一步的核心就是把握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的问题,也就是把握企业文化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
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因为制度的最终效力在于人的认同,也就是“员工的认可”,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把握企业文化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是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产品质量、安全、客户关系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制度并不是越繁琐越好,也不能为严格而严格,制度必须体现对人有高度的约束和规范,但又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这就要求制度的产生必须是立足于需要之上的,立足于需要之上的制度即使再严格也是被人乐于接受的。
2、要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的利益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对于相对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同时,制度制约下的每一个成员既是受约束者,又是监督者,如果制度的内容是不公正的,就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3、要审视制度出台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制度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出台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强权管理范畴。而强权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指鹿为马”的结果,这就提出了制度创设程序的重要意义。制度文化客观上排斥强权,主观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倚重强权、彰显强权。在当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中渗入强权成份的情况屡见不鲜,试想,朝令夕改,出口成规的情况,在多少企业真正得到了彻底根除?而且管理越不规范,这种情况就越严重,而越是这样,就越是与企业文化建设背道而驰。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人为本
1.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统一于企业文明体系中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参照海外企业摸索企业制度。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引进”就可以在企业生根发芽的,它要通过员工的认同,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生效。多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仅注重企业文化层面的营建,忽视了从制度层面的建设。根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共生并存关系,任何企业都与企业文化与生俱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引进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国的企业才开始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企业文化才开始起步。我们目前倡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在什么文化真空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对传统企业文化的创新,是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企业制度之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导向和推动的作用
企业文化由倡导到内化为员工的行为,是每个员工个体的思想转化过程。受制于每个人的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个体的差异,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倡导企业文化的目的,最终是要求全体员工认同的,达到这一目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员工的自觉性。制度具有规范行为和强化认知的功能,对企业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由企业领导层倡导的企业文化观念,要在企业生根发芽,仅有宣传鼓动是不够的。企业文化精神要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最终成为员工行为的精神支柱,才能发挥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但,这不是预设的前提,不是仅有宣传就可自觉达到的目的,而是企业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只有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通过规章制度或职责规范予以公布,敦促所有员工遵守,才能使各员工对企业精神和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行为,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即使员工接受了观念,而如何化为行动,则需要制度规范来告诉员工该怎样做才是企业精神的表现。离开了制度规范,就难以把企业精神内化为行动,文化观念就仅仅是空头口号而已。比如,“服务至上,追求卓越”出现在许多企业的宣传资料中,而只有在制度层面严格产品质量和管理、规范服务细则,并配之以严格的落实措施,才能使这一意识最终成为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力,从而成为企业追求的现实目标。
2.2强化和保证作用
新的企业文化被员工接受以后,制度起到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从被员工认同接受,到成为企业长期乃至永恒的精神支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企业有持之以恒的制度约束。如要推广“日事日毕”的理念,既要宣传和引导,使之对员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但如果离开了相应的制度作保证,非但使宣传和教育的成本不断增大,也难以确保这种企业行为持久下去。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要推广下去,要使之潜移默化为企业和员工的自觉意识习惯,需要企业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对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贯彻与支持。如果缺乏制度力的支撑,就难以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即使一时被员工所接受也难以持久。
3.在企业制度创新中提升企业文化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企业制度建设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是企业文化思想的沉淀,具有惯性和持久性。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每一种企业制度模式形成和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对待国外企业制度模式,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加以考察。对海外企业制度建设经济的吸收和借鉴,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出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中国海尔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立足于世界制造领域,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分不开。海尔“真诚服务到永远”的理念,反映出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中国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延续。虽然许多传统的东西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但当代社会发展毕竟不可能割断历史传统,社会的进步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的,“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因此,在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3.2企业制度建设要注重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这使得企业制度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许多杰出的公司,正是以此不变的企业文化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捷径之一是学习其它企业的优秀文化。国外许多著名企业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中有突出的地位,他们有较远大的目标,其企业文化也历经锤炼,这些不是短期内照搬可以学来的。相反,许多国外优秀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如佳能、松下、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在中国立稳脚跟,无不与其将本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中国化”密切相关。他们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在本国和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直接搬过来,而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力求使本企业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整合和再发展。比如,国外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侧重于以理服人;而东方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是以情感为本。
3.3企业制度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观念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新的观念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可能通过确立新制度,促使人们在理解和适应新制度中形成新观念;一是外部灌输,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两种情况都强调“人”这一主体。制度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充分体现广大员工的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企业上层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含“以职工为本”的精神,体现员工利益所向。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要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它是否拥有一批具备了竞争力的人才资本,而企业家则是最关键、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人力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当代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以及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企业家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对企业家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本理念,努力构建有利于挖掘员工的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制度。
【关键词】企业;企业制度;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最先进形式和未来主流发展趋势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首要特征,两者之间既紧密结合又有所区别。
1.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制定的关于企业股权、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章程的总和。其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所谓合法性是指,企业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又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既要符合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维护股东权益,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有依法、依规处理的权利;所谓强制性是指,企业制度是企业作用于员工的规范性要求,企业员工必须遵守,企业制度不依员工的意志而客观存在,是对员工的客观要求;所谓普适性是指,企业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制度的效力范围不受企业人员的职位和岗位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丰富的。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传统、风尚、价值观、目标、信念等,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的作用。1984年,奎因等通过设计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得出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规则型企业文化、目标型企业文化;其中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描述为:寻找新信息、创造性对变革的开放性、预测、实验。[1]创新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主要途径。创新型企业文化包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的树立与培养要以创新为核心,要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不守旧,能够接受外部的优秀文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丰富。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
创新型企业文化具有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面,最里层也是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与企业制度既相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既共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层的表现和具体化。制度文化层面的含义比企业制度的含义要宽泛,不仅包括具体形式的制度条文,还包括非具体形式的制度思想、理念等,企业制度只是具体化了文化制度层面的思想。但是,只有具体的企业制度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否和优秀与否,更主要的是看制度在实际中的行为和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企业制度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度一般是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出现,在形式表现上是具体的。企业制度对于员工的约束是强制性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是企业价值观追求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意愿。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出于企业管理者或是企业所有者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包括员工的参与,员工在面对企业制度时,如果只是一种被动的执行或出于免于处罚的心态而规避制度责任时,这时的制度并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如果员工能够认同制度并发自内心的拥护并能自觉遵守且能够影响他人,这时的制度就体现了文化的涵义。企业制度中包含有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意愿,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推广和灌输自身文化理念的主要渠道,这样企业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其所独有的创新氛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由于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较多,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一部分员工的个人利益,会阻滞企业的创新活动,在这些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就表现为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引导员工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手段去规范和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制度层面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同时支持和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企业创新活动从目标、模式、过程控制、人员与物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制度性的支持,相比较企业制度而言,创新型企业文化制度层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是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在内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形成及其生命力源于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文化。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自觉,而制度则是对各种“不自觉”的纠正和规范。[2]
2.3以创新为纽带,做好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均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创新是一种破坏性活动,是新秩序对旧秩序的替换,新秩序能够利用比较优势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是在创新精神的指导和支持下形成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将企业的创新精神融于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企业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创新型文化的力量是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动力源泉,是能形成员工和企业创新凝聚力的最主要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驱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又是创新,这样创新就成为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创新型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企业就表现为创新特征。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创新活动而言是在企业文化引导下的规范、约束,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化表现。如果说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是以宏观指导和调控为表现形式的话,那么企业制度则是针对企业活动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具体规定,但这些具体规定的中心目的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所以说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这套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制度在运营中的效果反馈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的变动,会作为长(下转第86页)(上接第73页)期的指导思想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则是引导员工思想的,只有在思想上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员工才会有创新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要以现代企业为标准,发扬创新精神,既要搞好企业制度建设又要搞好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H·沙因著,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56.
大唐电力集团公司成立一年后,决定把2004年作为管理年,向管理要效益,我认为这是公司领导的明智之举,对于集团公司今后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但我们的管理工作应从何抓起?什么又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的管理年要出成绩,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我始终认为制度就是这个人的躯体,而文化则是他的灵魂。所以说一个企业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建立规范的制度,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制度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团体成员行为的准则。对于企业来讲,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以实现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厂是一个老的国企,很多规章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些老的框框在几十年前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过我厂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些制度落后了,特别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笔更是落后了,主要的表现就是既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造成整个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样的制度束缚了我们发展的步伐,照这个制度实行,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被市场所淘汰掉。所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机制,解放各个层次职工的思想,激励他们的干劲,还要让职工有一种紧迫感,确实的做到人人干事,天天进步。其次是通过制度的改变,改变我厂职工的意识,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起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当然,一套成型合理、公正公平的制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建立的,但只要我厂按照这个正确的思路发展下去,肯定会有希望的。
好的制度有了,是不是企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厂的大部分部门都有“禁止吸烟”的标语,但是大家读不吸烟了吗?没有。是吸烟对我们厂真的没有一点危害吗?恰恰相反,危害还很大。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大家都在吸烟前想想吸烟对电厂运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便没有“禁止吸烟”的标语,大家也不会吸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条例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但它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里似乎有一种隐形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下面要讲到的“文化”。有的事情很奇怪,一个企业汇聚了顶尖的人才,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结果不但没能制造出好的产品,却上演了惨烈的争斗。其实这也很好解释,缺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企业充其量是“一盘散沙”,人才越多内耗越严重,就会越快走向衰败。制度是硬件,文化就是软件,没有正确的安装软件,在高档的硬件也是一堆废铁。所以说我厂在建立全新的企业制度时,必须把它建立在以“积极友爱”“合作诚信”为重要内容的文化基础之上,让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个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风气。并通过对好的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和建设好的价值观,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版权所有
石油工程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对基层职工的关爱,会让职工感受自己在企业内是备受尊重的,精神得到极大满足后会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一定成效后,职工将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文化。
二、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创新路径
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亦称为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包括规范企业生产、经济、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条例、程序的集合。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其主要创新路径如下。1.创新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支撑,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物,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息息相关。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从对组织机构重组改制入手,实质是对企业制度的创新[2]。在创新企业制度中,组织机构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全新的委托关系、分权和集权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2.创新技术管理这是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技术问题,还是创新管理问题。技术创新应该从研发入手,逐步形成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广上市。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特定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利用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生存经营要素能随意转让,但只有人力资源无法自由转让,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往的管理体系,将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传统的财务管理转换成人力资本。
三、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创新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位一体”关系。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1.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石油工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现,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内部和单位之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都渗透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不仅是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石油工程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有石油工程色彩的文体活动,这是强化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能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企业职工之间的情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性质。可见,只有与石油工程企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企业管理只是企业管理者按照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的工作协调和合作,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的开展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导向[3]。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会逐步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部积极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发展贡献做大力量。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案例
1 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正直与道德观,诚实守信,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社会形象等,是企业的灵魂。而由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通过一套硬性的条文规定来约束和规范企业各部门、各个员工的行为,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减少经营风险服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文化培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保证。任何一个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都有几个必经的阶段,从企业成立时期,价值观的初步建立,到成长期,企业文化的识别和扬弃,领导的培育,再到成熟阶段,员工的学习与传承,可以看到仅仅依靠众多员工的道德品格来规范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刚性作用将企业文化细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指导员工工作,减少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辅助文化观念的传播。
2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影响促进企业发展”案例
2.1 案例简介
联想集团公司: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组成。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商品。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已跃居世界电脑销售量第二的宝座。2011年1月,联想与NEC合作欲改变笔记本电脑行业格局。正是由于联想两代人一直视优秀的联想文化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精神支柱,也成就了联想百年老店。
2.2 案例分析
(1)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凝聚力。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起点,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管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企业行为和价值取向。而联想将“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服务客户”被放在16个字的最前面;在联想使命中,“为客户”是联想四大使命中的第一个。联想将远景规划成,“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如今,联想在深化服务的同时,将服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服务文化”。联想认为,服务分两个层级。较低一层的是售中服务、售后服务、24小时热线、上门维修等,这方面的改进较容易,且已被绝大多数企业认识到。较高层级的是售前服务,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研究如何将用户的理念、用户的思维模式、用户的行为方式注入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去,尽量减少售后问题。为保障在两个层级上都能做好,联想提出“客户体验”计划,将“客户体验”视为服务转型的通行证。“精准求实”中“精准”并不是“刻舟求剑”,它是在尊重规范和标准,纪律严明的同时,做到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考虑事情的实质意义。运用于制度建设中,如果以目标导向定的目标考核体系,使得自己与部门发生了矛盾,联想就会考虑这个体系是否合理,如果定得太过刚性,可以适当调整。“求实”就是在管理中做到实事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公司实行分权体制,公司很快地发展起来,但是也导致了很多公司没有制定统一的战略,而联想在初期建立起来的“大船结构”非常适合当时所强调的高度紧密的管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后来,公司开始向事业部体制转换,2001年向子公司体制转换。这些管理体制的调整都是基于联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做出的。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也是对于国内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诚信共享”做到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尊重他人,注重平等,分享远景,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采用民主型管理方式。让诚信成为制度规范、流程透明的最佳土壤,滋养了联想宽宏刚健的文化品格。
(2)打造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品牌。“最成功的品牌不需要任何描述,它本身就代表一种语言。”这是美国当代设计大师,IBM设计者的总结。品牌的魅力,远远超过产品本身,品牌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亲情的联系,在感情的互动中,让一次顾客变为终身顾客。所以,在联想成立之初,品牌制胜的思想就已朦朦胧胧的在指导联想人,并为之奋斗了。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运作不规范,有很多欺诈行为。联想非常注意诚信,不骗人,不去说不落实的话。因为在联想的品牌中“诚信”是核心。同时,对于联想品牌的提升和推广,公司采取了很多好的方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每年都会有技术展示会,公司会积极地寻找展位,请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把它作为一个品牌大事来推广企业形象;当联想要向海外发展,公司全员到人民大会堂去开誓师大会;2004年联想集团将其英文名称修改为Lenovo Group Limited时,大到上百条生产线,数以千计的渠道、维修点,楼顶标示、上万名员工,小到一个纸杯、一个胸卡,都与品牌切换密不可分,联想要求每一个员工必须密切配合,并给予新品牌内涵充分的支撑。另外,香港圣诞晚会和国内年终的答谢对于推广和提升企业形象也有很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字号,还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理念、市场行为集中反映这个企业提倡什么、引导大家做什么,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现在的联想也面临着新的变化,以前集中精力在IT制造业,发展到今天需要进行转型,并且在产品层面上要赋予新的内涵,而联想品牌的内涵也面临着再丰富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的战略调整上来丰富企业的品牌内涵,要通过有效的渠道让受众认识和感觉得到新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所构成。同时,企业制度文化的中介性,还表现在它是精神和物质的中介。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企业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 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去实现,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 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作为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企业制度文化能够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所有企业都是有企业文化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探讨这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只能是一种空洞的、不真实的主观臆想。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的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缓慢的。任何企业文化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领导者一旦确认倡导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便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
三、当前我国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制度和文化“两张皮”
当前在很多企业,制度和文化存在两张皮现象,制度是制度,文化是文化。企业的制度并没有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关联起来,具体的制度条文也未能很好体现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度是企业文化得以落地的保障。而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制定制度时却没有将企业的价值观贯彻到制度中去。有的是专业技术欠缺,有的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了对企业价值观的坚持。这样的制度如果执行下去,必然导致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脱节。如果不执行,这样的制度就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长此以往,企业的制度也必将失去效力。
(二)制度可实施性差
在很多企业,制度很完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往往失效。这是为什么呢?企业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度设计的奖罚力度是否到位,制度执行的成本是否合适,制度执行是否有明确的度量标准。只有适合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通过综合权衡在企业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有明确的度量标准,有到位的奖罚力度,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当然,任何制度都有不完备的地方,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去补缺。制度缺失、文化又不能及时补位,千里之堤就可能会溃于蚁穴。
(三)制度僵化,缺乏变革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文化应该保持长久不变,企业制度也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是企业制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适时做出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企业的价值观也需要相应的补充。而一旦企业制度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价值观时,就需要做改进。而目前有些企业的制度,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价值观的调整和变化。僵化的制度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四、对于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制度建设同精神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精神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能够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反之,同精神文化相背离的制度文化则减弱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因此,制度文化的诊断、提炼和创新,都要以企业精神、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充分体现企业理念。 企业制度归根结蒂受价值理念的驱动与制约。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制度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只有认为制订或修改制度有价值时,企业才会去制订或修改该项制度。至于价值何在、价值大小,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些认知与理解同样也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个构成部分。由于不同企业对制度认知和理解的不同,会使完全相同的制度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是企业价值理念使然。 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审视各种制度是否是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为基础、是否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由于制度是一个企业基本观念的体现,反映了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制约的。 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增强企业向上精神、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管理制度,才能构成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因此,我们判断一条规章制度是不是企业所需要、一条规章制度是不是需要调整乃至摒弃,标准只有一个,即该制度是否同我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相一致,并能利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提升。
(二)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
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然而,管理制度要成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内容,还需要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都不要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员工认可是管理制度上升为企业文化的必备步骤之一。把握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把握好制度文化效力点所在,也就是把握好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有效结合的问题。把握好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一种基本的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要适当把握企业精神、价值观的 “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保证制度顺畅执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弱人与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各项制度执行中的反馈意见,广泛接受企业员工和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及时做好有关制度的调整工作,是坚持 “以人为本”;完善公开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让员工知情、参政、管事,使企(司)务公开工作更广泛、更及时和更深入人心,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制度化过程既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可能成为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相对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人们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又会倾向反对与现存制度相背的文化。这种现象一方面容易让企业拘泥于制度文化,而忽略企业的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又会让企业固守现存文化,抵制外在文化,从而很难实现吐旧纳新。制度化过程既能促使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行,也可能让企业走上按部就班的老路。 认识制度化过程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利弊,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清醒意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相对固化的制度给企业变革可能带来的阻力。企业变革前,我们要尽量预见变革后企业文化与现有制度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以便策划制度变革的有效方法,在企业变革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制度变革;企业变革后,我们要密切关注原有制度对新文化的负面影响,做到及时纠正、调整。
关键词: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阐释了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关系,这为企业探索提高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对企业改善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假设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巨大的内在资源Sehein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学习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综合的问题时所发现、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信念,这些基本假设和信念由于运作得很好而被认为是有效的,并且传播给企业的新成员作为感知,思考和感觉这些问题的正确方式。0"REILLY等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当这种价值观为员工所接受,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本文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企业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有关的实证分析。
2.知识型员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首先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其实他当时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根据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员工(或知识工作者。以下通称知识型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营人员、教育工作者等都可称之为知识型员工。
3.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这一概念是由Taylor于1912年首先提出的。对工作满意度本质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Hoppek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受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Smith等人在编制工作描述指数(JobDescirptiveIndex。JDI)研究中,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对工作情境各方面的情绪或情感反映”。同时他们又指出“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其实是一种态度测量”。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从工作中获取需求动机的满足导致工作满意度:ADAMS公平理论表明,工作满意度的产生来自于员工将自己的收益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研究者也提出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对其工作的感受或态度。基于以上,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l: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概念模型
2.问卷设计。为保证量表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笔者在进行量表设计时尽量选取了目前较为成熟的量表。企业文化量表主要是由Denison以及郑伯埙的VOCS量表进行适当修改而成,按照本文研究内容,笔者将企业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Substance)、制度文化(System)、行为文化(Con,duct)以及精神文化(Spirit)四个层次,共由16个题项构成。
subl: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司拥有独特的产品或技术;Sub2: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产品质量优越;Sub3: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司产品竞争能力强:Sub4: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工作条件科学适宜Sysl:公司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并要求员工严格贯彻以确保绩效的完成和目标的达到;Sys2:公司规章制度十分齐全,员工职责明确,运作十分有条理,且有规章可循;Sys3: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较为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Sys4:公司主要领导者对下属能充分授权。
Conl:公司员工之间相处十分融洽,犹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般温暖;Con2:公司的组织氛围十分开放,员工能够参与决策;Con3:公司有衡量行为对错的道德尺度;Con4:公司主要领导者身体力行,经常视察下属的工作进度。
Sptl:公司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Spt2:公司有明确的企业精神;Spt3:忽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将使您陷入困境;Spt4:公司中不同部门的员工有共同愿景。
工作满意度量表主要参考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innesota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MSQ)将工作满意度分为4个主要方面:工作本身(Job)、工作中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和发展(Development),共由l5个题项构成。
Jobl:工作地点的周边环境;Job2:工作场所的舒适性;Job3:生产/办公设备的配置及相关技术的支持情况;Job4:工作强度Rel1:同事之间的相处情况;Rel2: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Rel3:在团体中成为重要角色的机会。
Rwd1:与所做工作相比,我对所获得的工资水平:Rwd2: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与保障;Rwd3: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Rwd4:工作表现出色时,所获得的奖励。
Dlpl:目前的工作与我的个人能力、兴趣和志向的符合程度;Dip2:工作的晋升机会;Dlp3:工作中培训和进修的机会;Dlp4: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
本文测量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分别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以及“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对应标记为1、2、3、4、5分。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客观判断和选择。
四、统计分析与检验
1.描述性统计。2009年l2月份笔者在重庆大学MBA学员中,以班级为单位。共发出问卷200份,现场作答后立刻收回共计139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12份由于数据缺失或者填写前后矛盾等无法进行统计而予以剔除,最后实际可用的问卷为127份。实际问卷回复率为63,5%。其中男性71人,女性56人;年龄在25岁及以下者32人,26岁~30岁者36人,31岁40岁者l1人,41岁~5O岁者l1人;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者26人,大学本科88人;硕士及以上13人;高层管理者12人,中层管理者42人。基层管理者23人,一般员工50人:所属行业为制造业26人,服务业(含金融、电信、商贸等)31人,房地产业9人。高新技术产业(含IT、生物等)29人,公用事业(水、电、气、公交等)17人。政府机关7人,其他行业8人。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受访人群多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且都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育,符合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访人群主要集中为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且职务分布较为全面,他们针对问卷所涉及问题的回答能够较全面的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以上统计说明,调查样本基本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2.探索性因子检验。本文运用SPSS17,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得出企业文化与工作满意度的KMO值分别为:O,827、O,799,均大于0,6,且显著性Sig<0,05,满足因子分析条件。企业文化提取了四个特征值大于l的因子,分别是Sys、Spt、Con、Sub。工作满意度提取了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为Job、Rwd、Rel和Dip。
3.样本指标可靠性检验为了检验调查问卷数据的可靠性,作者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了各测试因素的可靠性系数(仅值),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企业文化、工作满意度的Cronbach'sa仅分别为0,863、0,781,均超过0,7,各自因素的a值均大于0,6。
六、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