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应用化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特点

第1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无花果 生物学特性 园林应用优点

中图分类号:F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26-01

1、无花果树生物学特性

1.1 生物学特性

无花果树因为花隐藏在果实内,外观上只见果不见花而得名“无花果”。无花果树已知品种中,绝大部分都是常绿品种,只有生长在温带的才是落叶品种。高2-10米,多分枝,是一种亚热带果树,树皮灰褐色,叶掌状3-5裂,呈绿色,大而粗糙,背面被柔毛。花单性,隐于囊状总花托内,果实由总和其它花器组成,呈扁圆状或卵形,成熟后顶端开裂,肉质柔软,味甜。果实单生叶腋,似梨形,直径3-5厘米,顶部下陷。花果期5-10月。果皮色泽有绿、黄、红、紫色,但多为黄色。果实尾部有一小孔,花粉由黄蜂传播。在内皮层或韧皮部均有乳液导管,因此,生长季枝叶断裂易流出白色汁液。无花果生长势强,并有多次生长习性;骨干枝生长明显,其上潜伏芽较多,寿命可达数十年。目前无花果树作为一种优良的绿化植物被广泛配置栽种在城市、乡村的园林绿化的人工林中。

2、园林应用优点

无花果树在园林中可以孤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等多种配置方式,还可以盆植。它在滨海盐碱地区的东营市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受人们的欢迎。其园林应用优点具体表现以下10个方面的优点。

2.1 易繁殖

无花果枝条极易生根、萌发根蘖,无花果繁殖容易,可以扦插、分株、压条及嫁接繁殖,尤以扦插繁殖为主,无论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当然冬季繁殖一般是在塑料大棚或温室内,可以硬枝扦插,也可以嫩枝扦插,只要具有两到三个饱满芽的枝条就可以扦插成活。居民常常自己繁殖优良品种,取1-2年生、具有3-4个饱满芽的无花果枝条,下端扦插到砂子里15-20天即可生根成活,也进行压条繁殖。

2.2 生长快

无花果叶片大,光合作用能力较强,光和积累量大,幼树的新梢或徒长枝年生长量可达2m左右,扦插苗第二年就可以结果。无花果的根为茎源根系,根系以水平根为主,无主根,只有数条较粗的侧根,大量的须根和不定根属浅根性。1年生苗根幅2.46m,垂直分布0.9m,其中15-70cm土层根量最多,达总根量70%[1,2]。无花果亦有多次生长的习性,因而形成树冠较快,进入结果期也较早,用于绿化栽培时见绿化效果明显。在东营市河口区河口采油厂维修大队庭院内15年生无花果胸径达35cm,高度达7.5m,树冠直径达6m,其中根系分布范围直径达10m。

2.3 病虫少

无花果在东营地区没有病害发生。食欲宽广、危害严重的美国白蛾及其它食叶害虫不危害这个树种,也没有发现蛀干害虫,对于枝干郁闭,透气性差的植株夏秋季容易滋生一些刺蛾、粉虱,进行药剂防治即可有效控制。因此,一般不用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是一个环境友好型树种。绿地中栽培无花果树木可以有效降低绿化管理的养护中防治成本。

2.4 耐盐碱

在东营地区盐碱地上,土壤含盐量偏高的土壤中表现出很高成活率,例如1999年在胜利油田原四十四中(现在的胜利一小院内的绿化带内)土壤盐碱较重的地块,PH7.8,土壤含盐量0.5-0.6%,往年栽种其他树种如白蜡等树种难于成活,但是我们栽种2年生无花果成活率达到98%。其枝叶茂盛,叶片大遮阴,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据实验调查,种植无花果3年后土壤含盐量可下降1-2%;无花果的根系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透气性,无花果根系代谢产物及大量落叶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对于改良盐碱地土壤十分有利。

2.5 抗污染

无花果是一种防污抗污的环境保护树种,能抵御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硝酸雾、苯、粉尘等有害气体的污染。在河口区河口采油厂集输首站化工厂周围的绿地栽种的500余株15年生无花果依然生长旺盛。它叶片大,具有良好的吸尘效果。因此无花果是厂矿企业、庭院、小区、学校、机关绿化的优良树种。

2.6 抗台风

无花果属于小乔木,抗击台风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加之树枝干中纤维韧性强,具有强大的根系,尤其是横向生长的侧根系,起到吸收营养和固定树木的作用。2012年8月初东营地区受“达维”台风影响,造成河口城区绿地内大片楝树、香花槐等树木倒伏,而无花果树没有一株出现折枝或倒伏的现象。

2.7 果期长、易加工

在|营地区,果实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6-10月五个月时间都可以结果实。目前已经开发出无花果果汁、口服液、乳饮料、蜜饯、冲剂、果酱、果酒、罐头等加工食品。从6月初到10月中旬,新鲜果实可陆续不断地供应市场,适合陆续加工,不需要堆积贮存。良种单果重一般在0.05~0.lkg,较大果可达0.15kg以上。因无花果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能够带来可观的收入,是良好的经济树种。

2.8 抗干旱

无花果发源于西亚干旱地带,对水分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较抗旱。东营市河口绿地中的无花果树栽种成活后,一般不用专门给予浇水,即使在干旱年份,也没有干旱死亡的现象。无花果根系极不耐涝,浸水2-4天窒息死亡[3]。建园宜选择地势高爽的山坡或排水通畅的平坝建园。

2.9 观赏效果好

无花果树姿优雅,是庭院、公园的观赏树木,一般不用农药,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树木[4]。北方地区一般做小乔木或灌木栽培,叶大浓绿,遮阴吸尘效果好,枝干虽然不算高大,但生长成型快,适于矮化密植;果实既可食用又可以观赏,果实奇特,夏秋果实累累,在枝条的叶腋间生长,花长内侧隐形,但果实圆形,在结果枝条上呈串生长[5]。自枝条下端逐渐挂果,通常“一叶一果”,枝条下端果实已经成熟,上端的果实还有纽扣那么大。秋末冬初,叶片冻干脱落,球形果实还挂在枝头,经久不落,颜色由绿变黄,甚是好看。

2.10 对气温的适应性。

无花果不耐寒,冬季温度达-12℃时新梢顶端就开始受冻;据资料记载东营地区最寒冷时出现极端低温为-23.3℃(1972年1月27日),无花果树地上部多年生枝全部干枯死亡。幼龄无花果树生长较旺,枝条易速冻害,需要防寒越冬。3年生以前的幼树越冬时,基部培土,大枝要进行包草保温;3龄以后,树体扩大,越冬能力增强,不必再行保护。据资料显示,它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日本科学家从无花果中提取了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质。

参考文献

[1] 吴兴国.无花果保护地栽培[M].金盾出版社2006.

[2] 刘振岩,李振三.山东果树[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 王博,翟光辉.无花果生物学习性及栽培技术.落叶果树 2016.48(3)47.

[4] 中国无花果的发展前景及建议,都市城郊与农业

[5] 李国强,郑小明.无花果生长习性及栽培管理技术.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4)83.

第2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第3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第4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应用化学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提高大学生快速获取英文信息的能力,中国大学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均开设专业英语,旨在通过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完成从基础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过渡,使学生具备阅读专业文献、查阅专业资料并获取相关专业信息的能力。然而,与很多专业课程一样,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也存在着学时数不断压缩、教学内容单调等尴尬局面,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1 专业英语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1.1 专业词汇多,派生词多,词缀多,记忆难度高

科技英语大量使用专业词汇,经常利用前缀、后缀构成派生词,并大量使用缩略词,应用化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它拥有科技英语的共同特点,又与化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专业词汇众多,词缀多,派生词更多,记忆难度较高。例如,thermochemistry意思是“热化学”,其中,thermo-“热的”,chemistry“化学”;monoatomic意思是“单原子的”,其中,mono-“单的”,atomic“原子的”;dinitrobenzene意思是“二硝基苯”,其中,di-“二,双”,nitro-“硝基”,benzene“苯”。

1.2 句子结构复杂,多长句,对逻辑准确性要求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和解决科技问题时尊重客观,重视事实、方法、规律和推理。为了使科技文章表达得客观而准确,专业英语中又多用被动句进行陈述。所以,在科技英语中,为了使表述的复杂概念逻辑严密、行文准确,句子中往往出现很多的“限定语”,这些限定语又往往以各种各样的从句、后置定语等形式出现,多使用复合句和被动句,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动词。因此,结构复杂的长句较多,对句意准确理解和把握的难度较高。

1.3 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高,教学难度大

应用化学专业背景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对于习惯了中文专业课的学生而言,专业英语课常常恍如天书,众多陌生的专业词汇成了很多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偏偏教学学时又不多,教师若偏重进度则学生连续不足,学习不扎实,但若偏重教学质量则又容易出现教学过程耗时而教学进度缓慢的问题。想要在32学时内兼顾较为全面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1.4 教学内容重复而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虽然专业英语教授的是英语,但内容载体不可避免的是专业知识及理论,且绝大多数都是学生专业课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重复使得很多学生基本可以由上句含义或个别关键字词,直接猜出下句的含义,甚至是整篇文章的大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虽然目前专业英语课程尚具有这样那样的主客观限制及不足,需要突破常规、尝试创新,去推进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硬件到软件,教学改革的空间不可谓不宽广。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性建议

3.1 教学目标的再定位

专业英语的交流工具职能,是建立在公共英语基础上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弥补公共英语在专业领域的不足,为专业领域的交流沟通去除障碍,而这些障碍无非是公共英语中没有涉及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述习惯、专业信息渠道及沟通方式等等。有鉴于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限定于: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凡有助于达成此目标的内容及方法,均有借鉴的价值。(下转第134页)(上接第89页)

3.2 教学内容的再更新

鉴于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沟通,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英语表达与理解,也包括了专业文献期刊等科技信息和时新专业动态的获取、科技论文的撰写、国内外专业学科发展历史及动态以及专业领域的就学就职过程中涉及的英语交流和沟通。显然,没必要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限定于专业文献的翻译和写作,大量专业相关领域都会涉及到专业英语的交流和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精心整理并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更务实地实现专业英语交流沟通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视野。

3.3 教学方法的再尝试

首先,对于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应尽可能抓住重点,讲清规律,简单明了,并引导学生多练习。例如,针对专业英语词汇中多派生词的特点, 在授课时注意着重对构词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分清楚前缀、后缀及词根,并准确理解其的含义。掌握了构词方式,学生就可以根据构词法及专业知识推测词义了。或者反过来,先多列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样可能更利于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再如,针对专业英语多长难句的特点,在授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讲解并分析长句的句子成分,并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进行成分功能分析或作用分析,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和次要成分,理清句法结构,有助于学生对句子含义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其次,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辅助和引导,多启发,多讨论。例如,可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选择一些内容相对简单且长难句较少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和讨论,并使之转换角色,对所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讲解的准确性进行把握,若有学生的讲解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在其讲解完成后进行纠正和总结。这样既增加了新鲜感,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思维活跃,更容易理解、接受课堂内容,教学质量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深深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应用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将部分授课内容做成PPT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之外,还收集了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课视频,这些视频都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比如关于热力学的、关于化学原理的等等。在播放这些视频时,学生能够在全英文的环境中,了解这些世界顶尖学府的教学方法、课堂状态以及教学效果。时间一般只有十来分钟,但学生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国外大学课堂所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项目资助:石河子大学教育改革项目,应用化学专业主干课程网络环境下教学与实践研究,2012-2014

参考文献

第5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64;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2-0145-03

物理化学是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学习之后,继续修学的又一门化学基础课程。[1]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手段,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工具和方法,是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生能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3],提高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4],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对构建完整的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5]

一、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深度、广度和综合度的要求不同于材料、冶金、成型、环境、生物工程等其他专业。东北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并掌握各种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研究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掌控实验进度和学习效果,实验中心为应用化学专业单独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化学专门化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过去曾经被师生们乐道的一些优秀的实验项目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表1中分别列出了过去和现在为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过去制定的培养计划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综合性实验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过去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比例为2∶1,即理论课课时是实验课的2倍。教学研究表明,虽然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验课时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验室的各种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各种实验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由于实验项目较少、内容不新颖等问题,学生对物化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课学习而轻视实验操作训练的现象,缺乏主动学习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技术的积极性。因此,亟须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二、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设置改革

(一)增加新的实验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东北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培养科研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重新修订了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大幅提高了实验课时在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实验项目也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2个,并允许学生选做其中的20个实验。原教学大纲中设置的实验项目中属于热力学模块的实验较多,而属于电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模块的实验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对后两个模块中的实验项目接触较少,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所以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好。因此,在修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时,除保留原有实验外,还增加了10个实验。其中包括热力学模块实验项目1个,电化学模块实验项目3个,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块实验项目5个,界面与胶体化学模块实验项目1个。增加了新的实验项目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在各个知识模块间的分布变得更加合理。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验知识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方案

除了增加新的实验项目以外,我们还对原来的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使实验方案更加合理。例如“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实验,原来的实验方案是通过测定毛细管的半径和水压计的压差值,再利用气泡最大压力法中表面张力的基本公式计算出水的表面张力。这种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高。通过反复的测试和调整,我们将实验方案修改为测定一系列浓度不超过0.1mol·L-1的正丁醇水溶液的界面张力,再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计算溶液表面的吸附量以及正丁醇的横截面积。实验内容调整后,学生普遍反映对界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界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了解得更透彻了。再例如“冰点下降测分子量”实验,原来的实验方案是分别测定水和浓度为0.3%的尿素水溶液的凝固点,再计算出尿素的分子量。由于尿素溶液浓度比较小,虽然选择的溶液满足稀溶液的条件,但测出的水与尿素溶液的凝固点之差不明显。为了加深学生对溶液凝固点降低这一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个物理化学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影响的认识,经过多次对比实验,我们最终确定将实验中所用的尿素溶液浓度提高到1%,从而使测得的凝固点降低值达到0.3℃左右,实验现象明显,获得比较好的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实验目的。

(三)重组实验内容

针对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我们对一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并整合了一些基础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一些经典实验内容,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例如在新增加的实验项目“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中,除了用电导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电导率以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外,还增加了临界胶束浓度的另一种测定方法———界面张力法———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确定相同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加深了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对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和比较。再例如在“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电位差综合测试仪取代了原来使用的电位差计和检流计,显著缩短了实验过程中仪器调试占用的时间,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充分利用这些节余下来的宝贵时间。经过对实验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组合,学生在测定了以铜/硫酸铜为半电池构造成的原电池电动势后,还可以继续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水溶液对溶液电导率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原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影响。因此,重组后的“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对理论课中学到的电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四)开设物理化学大型综合性实验

为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从2003年开始,我们又将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与教师科研成果相结合,面向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实验———聚苯胺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这个大型综合性实验总共包括6个子实验项目:聚苯胺的化学法制备、聚苯胺掺杂-反掺杂性能研究、聚苯胺的电化学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聚苯胺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聚苯胺气敏性研究、聚苯胺在不同pH值的酸溶液中的电化学响应。学生完成这个大型综合性实验需要24学时。在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经与指导教师讨论确认后,才能通过网上预约确定实验时间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学生在独立完成全部子实验项目后,应按照通用的学术研究报告标准写出综述报告,并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开展分组讨论。数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这项综合实验的设置,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多种电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例如,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以及CHI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对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课程设置改革后的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不断研究和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和积极性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重新设置后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培养科研拔尖创新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对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进展,2013(3):13-16.

[2]王岩,李三鸣.新课程体系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5-57.

[3]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及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03-105.

[4]张国林,韩莹,薛怀国,等.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1):23-25.

第6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教改探索;翻转课堂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是海南大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重要综合性实验课程之一。从2007年至今,海南大学连续多年开设了这门实验课程。该课程不仅颇受学生喜爱,教师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本文就我们开设《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以及教改措施探索进行扼要介绍。

一、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简介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是本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在学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是综合多门课程知识,进行化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及操作技能训练的专业实验课程之一。

本课程现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基础上,具有通过文献调研、独立思考,与老师、同学间的讨论,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方案的能力,并动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本课程的训练,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研究性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以及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相关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实践的一般过程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有:选题―开题―实验―答辩―提交实验工作报告。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主提出实验课题(选题),要求课题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创新性。

(二)对选定的课题,拟定适当的研究内容,并设计、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要求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开题报告,与同学们交流,并提交开题报告交老师审阅通过。

(三)在老师指导下,各实验小组自主完成所拟定的全部研究内容。

(四)实验完成后,实验小组提交实验工作报告,并进行现场答辩;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实验小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选题局限性

我们一直尝试鼓励学生结合已有专业实验室基础条件、所学专业知识和兴趣来自主选择确定实验课题。这样做对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实验兴趣确实可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是会经常出现实验用品缺乏问题,需要临时紧急采购或到别的实验室借用而严重影响实验,甚至造成学生产生挫败感。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选题,还会导致各实验小组确定的课题在研究意义、难度、新颖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到目前为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尽管我们已积累较丰富的实验课题,但实践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题效果较好,可以避免实验课题与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脱节,从而较好保障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

(二)影响实验教学成败的因素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在选题上就要求有一定创新性、探索性,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可见,选题本身是影响实验教学成败的一个首要因素。再者,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实验课程上课学时数是32学时(1学分),基本上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或下午的固定时间,上课时间跨度约两个月。由于两次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难免存在实验样品(如试样分析液、合成实验中间品等)保存中出现分解变质等问题,从而影响实验进展,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及时完成实验项目内容,不少学生强烈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做实验,而他们可利用的时间与老师的工作时间常常存在冲突;这种情况下若同意学生做实验,意味着实验过程中老师的现场指导和监管不到位,这样可能存在潜在的实验安全隐患。

四、教学改革探索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先后对《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安排做过一些调整。例如:将学时数由17学时(0.5学分)增加到32学时(1学分),将课程由第三学年下学期提前到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将课程选题环节由学生自主选题变更为学生自主选题、老师提供固定实验项目两者结合,等等。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对本实验课程深化教学改革。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上课时间适当集中,尽量缩短前后两次实验的间隔时间;这样的安排更具合理性,将有助于降低实验失败的风险。另外,从学生自主选题情况来看,教学培养计划将本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同时将《天然产物化学》理论课程提前到第三学年上学期,对本实验课程的教学较为有利。

(二)实验教学过程引入“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教育”时代即将到来,高校很快进入“教学+互联网”阶段[1]。在《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利用现行网络资源,可以对本实验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集中整理、整合和开发,形成优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到互联网上供学生使用。例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取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自学,利用微信、QQ及E-mail等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为了搭建学习平台,教师需要陆续收集、积累教学资源。例如:

1.历届实验项目清单及相关实验视频

2.现有实验用品(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清单

3.实验室使用要求与安全教育视频

4.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视频

5.相关具体实验操作规范(SOPs)及视频

6.相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视频

7.答辩现场录像视频

……

(三)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近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2~3]。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然后教师重点讲解知识的结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4]。我们学校开设的《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实践中较充分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受教学学时数局限,本课程的上课时间必须充分用于学生自主实验环节。鉴于此,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中,对保障实验进度和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本实验课程实施时,应以实验小组(2-4人为宜)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可在选题、实验开题报告及实验工作报告(或论文)等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意,提高教学时效,进而提高实验课题完成质量。教师课前将实验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在课前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自主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与指导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进而提出实验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实验课时间主要用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解决其提出的实验课题,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现场对各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指导和答疑,及时排除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障碍,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五、结语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对培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发挥着到重要作用。尽管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多年,但尚需要继续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条件的日益改善,特别是从实际出发逐步尝试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教学实践,预计可以又好又快地促进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家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及外语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2015-10-21,山西・太谷.

[2]王红,曾秀琼,刘秋平,等.基础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196-199.

第7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化学除草技术 林业育苗 探究

[中图分类号] S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59-01

除草在林业育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除草技术进行有效利用,使除草效果与成活率得到保障,促进林业加快发展步伐,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在林业育苗时人们经常应用化学除草技术,使除草效果达到最佳,发芽率得到提高。对此,笔者对化学除草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 化学除草技术在苗木种子发芽之前进行应用

林业苗木种子处于萌芽状态时,杂草已经开始发芽,而林木种子的萌发和杂草种子的萌发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对存在于他们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利用,选择那些触杀类除草药剂[1]。例如:草铵膦、果尔等,如果在樟子松、红松等林业育苗过程中应用此种除草药剂,可以获得非常明显的除草效果。在种植苗床时,当种子着床稳定后,要进行松土处理,确保喷涂的除草剂可以进入土壤之中,让除草剂在苗床底层将其除草作用发挥出来。当杂草种子开始萌芽,并快速生长时,就会与存在于土壤中的除草剂接触,从而及时被杀死。可在具体种植时,需要注意一点:当林业幼苗开始生长时会破坏土层中的药剂,会对除草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2 化学药剂在苗木种子发芽之后进行应用

2.1 化学药剂可以对杂草和苗木间的结构特点进行利用达到除草效果

当林苗发芽之后,应该针对土壤情况来进行除草工作。通常情况下,樟子松、红松和落叶松等的幼苗出土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将种壳脱落掉,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苗木的生长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油脂等物质存在于苗木的叶子上,这样触杀类药剂在叶子表面很难停留,也就不能有效的进入到苗木里层。所以,对此种林业育苗而言,对那些顶芽外露或是叶面较薄的杂草,可以应用杀草醚除草剂,它对马刺草有着较好的杀伤效果,还可以用其除去牛毛草和抓根草等。这时一定要注意,想要应用此种除草方式除草,一定要了解杂草和苗木的存在结构,这样才会使除草效果达到最佳[2]。

2.2 掌握苗木和杂草的具体发芽时间,然后再应用化学除草技术除草

不是任何林业育苗除草都应该根据苗木和杂草的不同生长结构来除草,如果能够掌握苗木与杂草的不同发芽时间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除草效果。通常情况下,根据苗木和杂草不同的发芽时间,完全可以应用那些短期杀伤性较强的触杀类除草剂,适当的处理杂草种子。譬如:在进行林业育苗时,培育的苗木为阔叶林型,应该在播种的前15天开始苗床种植。在准备苗床时期,可以让苗床保持湿润,利用这种方法使那些杂草种子快速发芽,之后应用一些化学除草药剂来对那些发芽的杂草进行处理,这样得到的除草效果一定会非常好,苗木发芽率也会随之提高。在处理发芽的杂草时,五氯酚纳的除草效果非常显著。应用化学药剂来对比苗木种子发芽早的杂草进行处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存在,那就是只能处理发芽的杂草,而对那些未发芽的杂草却不能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在将要播种苗木种子时,应该进行2次除草。

2.3 分析苗木与杂草的实际入土深度,然后再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

有部分苗木的入土深度与杂草不同,可以对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进行有效利用,因为此类除草剂在土壤与土壤的表层不易移动,可以清除那些小粒种子的杂草[3]。一般情况下,此种除草方法在那些针叶林育苗时较为合适,尤其是红松和油松这类有着较大种子粒径的苗木,其实际播种深度大约在3厘米到4厘米间,而那些较小种子颗粒的杂草,如牛毛草和灰菜等,一般生长在土壤表层下0.4厘米到1.2厘米处,当杂草种子开始发芽时,它们的根部就会将存在于土壤表层中的化学除草药剂吸收,因此,杂草顶部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达到了最佳的除草效果。

结语

在林业育苗的过程中人们广泛的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对杂草进行处理,这时一定要分析苗木的种类、具体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所需的条件、杂草的种类和生长特点等,然后再对化学除草剂进行合理选择,保证除草效果可以达到最佳。每种苗木都有它们独特的生长特点,当除草剂选择好之后,还应该明确药剂的使用量,使除草效果得到保障。笔者认为我国林业育苗过程中应用的化学除草技术会随着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而逐渐完善,我国的林业事业将会逐渐壮大,并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宇.林业育苗容器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赤子,2015(5):324-324.

[2]邓固平.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与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6):116-116.

第8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摘 要】 本文针对高师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述了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策略,指出理论课主要从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实验课从完善教学环节、考核方法以及调整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为了寻求良性发展,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院校也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原有的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业基础上,积极进行新专业的创办与建设。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以培养理工相结合的应用型化学人才为目标[1],近年来纷纷诞生于各高类师院校。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技术。由于特色办学的历史原因,高师院校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对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部分措施及成效。

一、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理论课教学

(1)基础理论部分比例偏多,内容繁琐。高师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程体系由于受师范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技术的深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在基本理论的安排上占有很大的篇幅。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以及沉淀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以及滴定分析法原理,系统而又分别独立地介绍,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掌握它们的共性。加上课堂教学过于深刻细致,公式推导繁琐,知识点分散,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介绍经常重视不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甚至对分析化学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讲述和黑板展示的教学模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记笔记,思考的时间很少。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了传递讲义的工具,课堂失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课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是以通过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操作意识不强,训练不够规范,技能掌握不牢固。(2)考核方法不完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结果,缺乏操作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考试抄袭数据、任意涂改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达不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

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

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各个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都在不同程度的压缩。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重组[2]。例如:四大滴定可以重组为统一的滴定分析理论体系。首先提炼共性知识进行综合介绍。其次,再介绍四大滴定分析法的个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共性与个性的完整统一。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滴定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对沉淀滴定内容要压缩。对特别繁琐的公式,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课堂可以略去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其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整个知识点的介绍以突出实用性为趋向。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重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绪论课是关键,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通过介绍分析化学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环境、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问题,介绍身边具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如食用白醋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等,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从分析化学开始的,分析化学是最具应用性的一门学科,几乎遍及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待身边观察到的现象,就会使分析化学变得有趣。学生对分析化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在授课中我们就能体现到分析化学向现实生活的倾向,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理论也就成了学生揭示生活奥秘的工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对分析化学理论课来说,板书教学是多数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但对大学课堂来说,板书教学传递的信息量偏少,给学生创造记笔记机会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某些用语言不好描述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滴定终点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等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并且印象深刻。还可以选用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分析化学应用实例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就在身边,人类生活离不开分析化学。

采用对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多年对学完分析化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知识点多而分散,公式记不准,课堂听懂了,课后不会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采用对比教学。例如四大滴定分析法本质上存在共性,但由于依据的滴定反应不同,而导致滴定体系中变量的不同。通过对比教学,对滴定曲线、滴定原理、以及终点误差计算等的共性及个性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再例如,络合滴定中的金属离子和EDTA的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看起来有4个独立的公式,其本质上可以按一个公式记忆:(被考察对象;为副反应影响因子;为络合比)。对例题的讲解也要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否则,学生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对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触类旁通,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注重章节教学内容的及时总结。知识点多、公式多是分析化学课的特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经常记公式不准确,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也是历来分析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课堂采用对比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学完后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将重要的公式、知识点罗列出来,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沿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由此及彼,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复习。

三、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3]。现行实验课由于在教学环节以及考核等方面不尽完善,对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必备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存在问题,笔者教研室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实际应用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

分析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分析对象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将这些分析对象引入实验课教学,可以拉近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例如,白醋中HAc含量的测定,补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工业混合碱的测定,废水中重金属铬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与生产、生活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这些实验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外,更深刻的是学用结合,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十分有效。由于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按照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4]。因此,适当减少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际操作,可以发展多种综合素质。

2、完善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强化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关键是准确获得物质的“量”,每一步实验操作的误差都会传递到分析结果中。因此,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是关键,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据此,我们从完善实验课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入手,突出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首先采取实验课前,教师必须对每个实验认真进行试做,并给出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试作结果。这样使教师不但能胸有成竹地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而且还为批改实验报告、评价实验课效果提供了数据参考。其次,实验课中,要从各方面强化学生的操作意识。包括台面的布局、仪器洗涤到样品的称量、溶解、转移、定容、滴定以及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并将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作为将来考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任何一点疏忽就会使实验数据变得毫无意义,前功尽弃。同时教师要做好逐项检查工作,对难度大的实验,要反复演示指导,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手把手指导,使学生的操作达到规范化。整个实验就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最后,教师在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时要在学生的报告中写上本次实验的标准值(即教师的试做结果),引导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自我评价和误差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考核方法

针对分析实验考试中出现的考核内容不全面,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我们从考试形式、考试管理以及成绩评定等三方面完善考核方法。(1)实验考试实行笔试+操作考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试是实验考试的核心部分,以既突出考察基本操作技能又突出测定结果准确度为原则,实行每个学生各持不同的样品,杜绝传统考试中所有学生持同一总体来源样品而造成的抄袭和涂改数据的现象;在内容上选取操作技能要求高,操作项目较全的实验,分操作和实验结果两部分评定操作考试成绩。其中操作部分从仪器洗涤、天平称量、移液和转液、滴定操作等四方面去考核。每一环节都设定科学而又具体的评分标准,占到总操作成绩的40%;实验结果结合数据记录的科学性,按误差大小去评分。操作分+结果分即为操作考试成绩。(2)在考试管理上实行全员出动,共同参与,责任到人,标准到位。由原来教师一人负责,统管全班、全程的考试管理方法改为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人分包几个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鉴定、监督和指导,指出问题所在。最后集体评定给出操作分。(3)实验课考试总成绩评定通过“操作成绩+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三方评价。操作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50%以上,结合笔试(30%左右)和平时成绩(20%左右),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改革后的分析实验课考试方法,严密细致,考核内容全面,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如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分析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平时打好基本功,考试才能到高分”,确实能达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该套考核方法曾得到本院其它实验课程的效仿和尝试。

四、成效及展望

通过这一轮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分析化学课堂不再存在学生缺勤现象;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关分析测试应用研究的选题率逐年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被后续正式发表;有关在分析化学专业方向考研的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历届省级以上各类化学技能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屡次获奖。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中,反映了实施课程改革教学的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强,成绩显著。这些足以说明了我们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对于高师新办的应化专业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是开始了万里长城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课教学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在学校学习就和在工作岗位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平.高师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0.3.

[2] 潘路,王凤武,鲍霞,魏亦军.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82.83.

[3] 陈龙,亓昭鹏,王溪溪.化学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0.11:433.434.

[4] 宗水珍.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9(4):51.53.

第9篇:应用化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 就业和创业能力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和化工专业承担着为地方化学工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影响着地方化学化工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但从理论上能指导专业技术,其各种基本技能操作在化工生产中也广泛应用,例如: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加热、冷却、结晶、萃取及粗产物的提纯在化工生产中都至关重要。同时,有机化学和实验能辐射出很多实用技术,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实用合成技术,物质结构鉴定技术等,也是应用化学、材料化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我校是一所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一般为96学时,实验项目数一般为20个,教学计划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时间显得不足,不仅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就业也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使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有限学习时间内和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更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两年来我们小组利用开放实验室,开设了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设置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和一些小化工产品生产的项目。有半数以上的在校学生参与了实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践,我们真正体会到:通过实验室开放,师生的专业技能大上一个台阶,增强了学生专业实验的兴趣,提高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可喜的是拓宽了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1.思路和实验安排。

1.1前提

第二课堂教学的开设,必须保证专业课的正常教学工作,在不影响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条件下,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和学生空余时间,尽可能地多做些提高专业技能的有趣实验。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机化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多开设天然产物提取和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化学和一些实用性技术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能力。

1.2人员选拔与老师指导

在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中进行自愿报名,学生要学习成绩好、爱钻研、动手能力强、爱护公物、热衷于实验活动。2008年度选拔了数名在校学生,根据题目大小和难易程度,每2―4人一组进行实验,由一名教师全面负责,其他教师分工指导。

1.3实验项目来源

由指导教师和实践小组学生共同商定。主要根据社会信息,可做科研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也可做社会效益好而在地方又不发展的成熟实验,或者是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有趣实验。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

1.4时间和地点安排

在不影响正常实验课开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有机实验室及有机合成实验室的利用率,原则是实验时间与大纲要求的课程不冲突。

1.5实验设计

对每个题目,在做实验前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对不成熟的实验要设计出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反应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和比较,求出最佳方案,做出最佳效果。

1.6药品和议器的准备

指导教师负责药品议器的使用和管理,在本实验室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课题成员由于积极性高,都会自想办法。

2.实验项目的选择。

课程的大纲实验都是基本操作和一些物质的合成,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够密切,学生在做实验时按方抓药,缺乏实验的兴趣,缺乏主动性,缺乏积极的思考动力。我们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提纯,不但能巩固和扩展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为此本年度设选以下实验项目:

(1)尼龙粘接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1]

(2)木柴纸张粘胶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3]

(3)杂醇油的分离和提纯[4]

(4)从毛发中提取胱氨酸[5]

(5)洗盘机用液体洗涤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6]

(6)蓝黑墨水的配制及效果试用

(7)新型涂料的制备及效果试用[2]

(8)低成本新型白乳胶的制备[3]

(9)褪色液的配制与试用

(10)脚气药水的配制及验证

(11)水溶性标签粘接剂的制备及试用

(12)海蛰条的制备

(13)猪蹄冻的制备

(14)化学制镜[3]

(15)菠菜色素的提取[4]

(16)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烟

(17)磺胺药物麻醉剂的制备

这些题目都是教学大纲中没有做的,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化工产品的制备。

3.在实验中提高师生的求知兴趣和专业技能。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实验如何设计,每一步如何操作,反应条件,物料配比,每个组分的作用,都要根据专业知识精心探讨和研究。由于是学生自己找的项目,项目与日常生活又有密切关系,学生积极性高,探讨兴趣大,动手能力和广泛思考的能力提高得就快。如:蓝黑墨水是早已生产并使用广泛的产品,但对学生来说,墨水的成分都是什么?制备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具有良好的亮度而且光滑不褪色,长久使用也不沉淀?这些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的心情积极参于这个项目。我们根据墨水具有的特点和各组分的性能进行分析。阿拉伯胶能使墨水不沉淀,但量多稠度增大,量小则变稀,产品不稳定;甘油使墨水滑润并色泽光亮;苯酚和福尔马林做防腐剂;丹宁酸和没食子酸做亚铁离子的络合剂。经过分析讨论和有关资料的帮助,设计出了两组配方分别进行配制和效果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涂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用量也越来越大。做为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有责任掌握和提高这门技术并推广到乡下,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但对这一成熟的技术,学生不亲手实验很难掌握和使用,更谈不上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着手涂料的制备和研究。根据涂料的性能和特点,学生设计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有甲醛参与反应的配方,一种无甲醛参与反应的配方。学生对不同配方涂料进行制备,对不同制备条件进行探讨,对不同配方的涂料性能进行试验比较,不但制备出了比较理想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浓厚了师生探讨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

4.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拓宽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好途径。

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在有限时间和有限实验条件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验项目,做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和一些多步合成实验。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像化学制镜,不但要掌握镀液的配制、玻璃面的洗涤,还要掌握银层的保护。制备海蛰条,不但要物美价廉,还要软硬适当、粗细均匀。制备猪蹄窘要求味道鲜美,价格低廉,还要色泽鲜亮,软硬度合适。所以在做每一个题目的过程中都有很多知识去探讨学习,又有很多问题去思考、去解决,有很多操作和设计自己去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师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上了一个台阶,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本领打下了好的基础,也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基层,为基础教育事业和“三农”服务培养了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安顺.有机化学实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11,288.

[2]程铸生.精细化学品化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298.

[3]邹宗柏.实用精细化工产品制造技术及应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9.

[4]王箴.华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12.

[5]王清廉.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