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自然环境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环境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环境重要性

第1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重要性

0引言

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给生态自然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雾霾、水土流失、赤潮、臭氧层空洞等都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因此,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当加强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在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被称为是环境预断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尽可能精确的评估某一个工程给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判定工程是否可以建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建造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增加。因此,在进行环境工程建造时,笔者认为也应当采用环境影响评价,以此来评估环境工程是否可以进行建造,从而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1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工程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的建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建造领域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缩短工期,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因此,部分施工单位采取了直接建设的方式来进行工程建设。然而,这种直接的建造方式往往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会采取破坏周边环境这样恶劣的手段来进行建设。这样不仅会破坏我国的生态自然环境,同样也对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就能够有效抑制这一类情况的发生。因为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工程的周边环境,同时对于环境与人类社会日常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量,以此更加长远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平衡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保护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2当前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排污处理

污水不但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性,其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合物,一旦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就排入到当地水体系统中,必然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来进行污水的处理工作。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环境工程并没有建造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行处理后就将污水排入到水资源系统中,从而造成污染,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2过多的生活垃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活垃圾过多也是环境工程建造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导致这样情况的发生,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从而使生活垃圾的堆放数量也大大增加。从相关数据来看,一个规模较大的二三线城市,每天就会产生出几千吨的生活垃圾。而这些生活垃圾若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就会对整个城区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在传统的处理方式中,对于生活垃圾都是将它们搬运到城郊较为空旷的地方或者直接就地焚烧。然而,当前各式各样的材料被应用到国民的生活中,若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焚烧,很有可能会产生出有毒的物质而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3工作人员问题

虽然已有地方政府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大力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然而,部分工作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需要保护的程度,对于如何进行保护一无所知。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时,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因此使环境工程的建设反而会对地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3加强环境工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策略

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要在环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而减弱工程建造以及运行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就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宣传工作,从而让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民众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认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督制度,来有效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的保护当地生态自然环境。

3.2进一步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审批

从当前环境工程的建造工作看,必须要进一步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审批,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环境工程进行更加精确的评估和判定。①环保部门需要严格把关,对项目各个流程的审批进行把控。②针对准备建设的环境工程,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综合性的环境服务,一旦发现项目工程存在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情况,就一定不能批准后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3.3开展多方主体的协调工作

在对环境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会对不同的主体单位进行审计。因此,要更加顺利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就必须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同时还能够尽可能避免经济纠纷的发生,确保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效益,以此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工程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时,必须要注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更加有效地做好当地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莉,祝茜.探究环境工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47):242.

[2]陈建华.环境工程对策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7):00197.

[3]陈建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工程对策的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1):00201.

[4]路瑞娟.关于环评工作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探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6,8(3).

第2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可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理解、准确的计算、科学的认知等。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工作的引领者,肩负着知识传授者的重要职责。(1)拓展教师的视野范围,深化环境教育。在经过大量的现状分析之后,我国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视野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无法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科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改善环境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就应该努力拓展教师的自然视野。(2)培养教师的环境意识,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沙尘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这一重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他们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进行渗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第3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自然环境 游戏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自然环境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独特意义,哲学上讲:“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自然环境,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环境保护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环保责任感,让他们以正确的环境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生活化、趣味化,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意义

1.1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是一种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自然,领略自然的风采。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仅仅要求知识过关,更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想问题更全面、更到位,培养出一批批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1.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你才会有动力完成这件事。因此,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也为幼儿们提供许多探索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环境下有很多幼儿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使游戏更具生动性、趣味性,让他们将学到的、看到的更好地融入学习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积极性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有了做事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让幼儿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于竞争性来说,因为游戏本身就带有竞争竞赛的含义,所以,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鼓励同学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完美[1]。

1.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是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且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可以对游戏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使游戏活动的开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措施

2.1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

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是回归自然,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更领悟到自然的魅力,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采野花,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可以让幼儿们在河边捉小鱼、小虾,让幼儿们在小树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例如公园设施、博物馆、人工或天然绿地等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其中进行游戏玩耍,等等,让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自然、了解自然。

2.2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特点。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积极作用,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游戏任务和目标,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2.3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关键是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幼儿教学知识之外。为了适应游戏活动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游戏活动的素养,因为这关系着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多参与相关的培训,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多样化、生动有趣、游戏化的方式增强游戏活动开展的效果。

3.结语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满足社会对于全方位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这种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服输精神,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媛媛.浅谈幼儿园自然游戏环境的价值与创设[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7-8.

第4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教学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在选取课文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很多文章都涉及到了环境教学的内容,大大拓展了小学生的视野。十中提出要将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牺牲环境来谋取社会更大的进步。环境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目标就是能够让小学生的环境思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适应,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环保意识,以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来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可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理解、准确的计算、科学的认知等。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工作的引领者,肩负着知识传授者的重要职责。

(1)拓展教师的视野范围,深化环境教育。在经过大量的现状分析之后,我国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视野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无法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科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改善环境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就应该努力拓展教师的自然视野。

(2)培养教师的环境意识,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沙尘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这一重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他们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进行渗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才可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让学生们体会到阳光、绿草等客观环境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们逐渐将环境保护观念当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2)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体验环境对人类的意义,并将那些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意识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们品读,并适当的给予写作者一些表扬,提高学生在培养环境意识方面的积极性。

第5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影响

全球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企业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环境污染问题也时有发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所以说,在发展国际经贸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问题。因此,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下发展经济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经贸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不断发展的背后,伴随着原料的输出与输送、巨大的物流运量、生产资源的开发与浪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甚至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都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的负担。比如,在初期进口商品时,若存在一些非常危险的化学工业产品,则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再比如,我国的商品生产方式,曾经长时间的处于一直比较粗犷的状态,很多企业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存在浪费生产资料的现象,这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还有,在物流运输时,因为国际经贸的不断发展,物流运输的要求和成本也不断增高,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在商品销售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的多样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就造成了过度包装等浪费生产资料的问题。所以,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承载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二、国际经济贸易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伴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相关政策所作出的调整,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定具体的环保措施上,还是不够全面,严重的污染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普通居民和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在具体措施上,先要强化防范自然环境污染的意识、而后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施加过分的压力,非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拖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在政治上还会引发连锁反应。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工作,更需要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合作,要认真考虑人民的意见,要让人民充分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同时要充分尊重有关专家的意见,提高环保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还要强化相关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在制度上也应该建立追责机制,对破坏环境、懒政怠政的相关人员要严惩不贷,而且还可以让企业监督企业,在行业内,扼杀肆意排放污染的风气。同时,也要鼓励在环保科技方面的创新,对节能减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者减免税收,以此推动技术方面的进步,这样既可以发展经济,还可以强化人民和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出口型企业。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比较进步的理念,基本上,已经成为出口型企业的共识。这样的理念,在无形中,就会促使出口型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环保相关的工作中。比如,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更多地使用比较环保的运料、应用比较环保的技术来进行生产。而且也只有这样,出口型企业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进行时,居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为环保标准更高,可以迎合发达国家的需要,产品的销路自然更广、销量自然更大、销售额自然也会增大。而且遵守发达国家的生产标准,有利于帮助出口型企业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相应的财政税收也就会增加,政府部门也就会有更大的力气,进行环保工作,对环境产生比较有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配套的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法律层面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使环保事业更加有秩序,在企业的行为与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冲突时,也可以有可靠的解决办法。当然,相关的法律一定要协调好国际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应该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根本目的。强化相关的宣传也是很有必要的,过去,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现在应该要重视起来,这需要政府的有关部门,加强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环保宣传,比如鼓励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要强化对进行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舆论监督,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要及时、充分的曝光,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进而促使企业不敢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敢做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消费行为对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消费带来的污染也在不断加重。所以,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行为,对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应当予以禁止,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在处理国际经济贸易和自然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时,也不能只重视环境保护,而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做出过分的限制,毕竟环保的前提也是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利益的平衡,是环保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关的立法工作应该秉承正确的环保观念,在意识上、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环境保护法》正在施行,在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法律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不完善的条款,要及时修改,以免一些企业钻法律的漏洞,破坏自然环境。同时,我国关于环保的各项标准,应该尽量与国际标准对接,让与环保有关的生产标准也不断提高,重视预防污染现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期,粗犷的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第6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意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教学

G633.3

初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表现为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方面。但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中包含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包含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建设,这些教育价值如何体现出来,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将生态意识渗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意识成为优秀公民必须拥有的一种个人品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承认自然之美,保护自然环境等行为和意识。

2.生态意识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是对未来社会公民素质进行准备性教育的过程。生态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另外,生态意识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审美以及环保等积极认知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生态意识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1.通过体验式阅读促进阅读情绪生态化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在自然的震撼下产生的审美感受,体会自然赋予人的多种情感价值,是生态意识教育的一种方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引起自然场景和学习情绪共鸣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环境,实现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生态意识相拟合。在对《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以及生态自然环境能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情。再截取几个其他地方湖泊资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生态和谐,同时产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环境进行描写,对自然环境进行探讨,使教学所得的感受更加深刻。

2.通过讲座交流实现学习方法生态化

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绪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生态意识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知模式,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改进,实现生态意识的深入教学。如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我所认识的海洋生物”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生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3.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结果生态化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环境保护主体明确的篇章,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必然会对自然保护这一意识产生明确的、积极的认知,这是生态意识的萌芽。语文教师应在这个时候趁热大打铁,将语文课内教学的结果进行巩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使学生的生态意识更加牢固,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对自身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可将“自然环境保护”作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班级内部的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身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效果显著。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丰富教学资源

生态意识是在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大环境中才能够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意识渗透教育要想全面开展起来,必须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家长和学校方面都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生态教育资料的提供,只有这样,生态意识才能够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2._展课外教学

语文教学教会学生从文字的层面领略自然之美,而这种学习结果需要回归到自然之中才能够得到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也是如此。初中语文应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的开放环境中,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地,通过课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生态意识教育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渗入教育使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方面,能够进一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各种方法突出教学材料中的生态性,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必要的课外教学也是突出生态意识教育之必须。

参考文献:

[1]徐红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J].知识窗(教师版),2016(08):131-132.

[2]张洁.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策略[J].好家长,2016(10):119-120.

第7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措施

前言:当前社会中资源减少,生态失衡已经成为了人类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式,人们不得不积极的进行城市发展理念的改革,只有遵循生态发展的基本原则,才能促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建筑工程中应建立起生态设计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平稳发展。下面将对做好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措施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生态建筑指的是在工程的建设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结束阶段都能尽量的减少能耗的措施。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充分而的利用能源,并建立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使建筑能既美观有安全,同时环保。可持续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生态建筑主要侧重于生态环保的角度,从生态环境方面出发进行设计。而绿色建筑则是主要重视健康性来达到环保的目的。因此,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融性,二者之间共同关注着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以说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从低层次逐渐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过程。

二、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一)地域环境独特性

生态建筑是在自然环境中运行的一部分,主要有生态环境进行决定,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人们对现代建筑中的光、热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已经有很多的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新的建筑形式。

(二)层次高品位性

生态建筑中重视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因此,建筑设计是不仅要对建筑环境提出更高的标准,同时也要重视起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不遭受到破坏[1]。同时,应认识到,在生态建筑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内容,例如:人、动物、植物、气候以及地理位置等等内容。在较高的科学文化技术上积极的运用现代化的建筑知识,就能为生态建筑系统奠定稳定的基础,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可持续利用性

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中以环境系统为对象进行的建筑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但事实情况表明,升天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矛盾点,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气候条件等都对生态建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对此一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稳定前行。

(四)环境尊重性

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当中有一点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自然的尊重性。无论是设计中还是调研或者施工阶段,都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场地限制和地理位置限制,要顺应自然发展,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其次,应对土地和植被进行保护工作,保证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尽量为建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尽量的增加自然采光量,使建筑使用者能在投入使用后感受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其次,应充分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建筑留有空地,节省自然资源,以备于未来发展所使用。此外,应充分展现出对用户的关心和体贴,不论对建筑进行怎样的设计和处理,都要尽量的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目的,使使用者能感受到建筑带来的舒适感。

三、做好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

在进行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尽量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建筑能与环境之间融为一体。对此,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用地周边的环境、地貌以及水文特点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同时应在此基础上行考虑到这些自然因素对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自然环境本身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2]。此外,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设计建筑类型,并选择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建筑工程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二)控制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怎样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对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作为基础,来进行方案设计。建筑的朝向和群落等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来进行布置,保证建筑内的通风和光照良好。同时,建筑物本身的能耗主要是由强和门传等结果进行传导的,这些结构的热传导系数越高就会给建筑物造成更多的热量负担。因此设计中应尽量的做好结构控制,采取合适的结构以及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控制结构的传导性能。

(三)积极利用新能源

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采取一些可再生能源应用,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可以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热能,以便于供室内取暖使用[3]。而在夏季天气较为炎热的情况下,能利用太阳能的隔热性能遮挡出太阳的辐射,降低室内温度,达到制冷的效果。此外,太阳能所产生的热能能为热水器提供能源支持,将热水转换到室内。也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室内的供电,从多当面来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四)加强绿化效果

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中,绿化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在建筑的周边应尽量的减少硬质材料地面铺设,而是应采取绿地的方式来尽量的拓展草坪面积。同时,应在墙面上适当采取绿色植被进行装饰,以此来减少阳光直射而造成的墙面温度过高现象。此外,可以从整体上出发,进行适当的绿色景观添加,使室内外的环境得到优化。

结语: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开始逐渐的认识到了可持续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对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全新的视角来进行设计,推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镔.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J].房材与应用,2011,(02):41―45.

第8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生态民俗学;环境民俗学

人类社会发展到上世纪中期,人类周围的环境质量开始普遍下降,并朝着持续不断恶化的趋势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条件、幸福与利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整体性趋势扩展。

环境危机的全球性与严重性,使得人类开始对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无节制地改造自然的近代化发展道路等进行反思。从而,展开了人文科学与生态学交叉研究的新学科领域,如生态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分支。近20至30年来,关于人文、社科、历史等的生态学视角研究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民俗学也不例外,在各个学科都展开了有关环境、生态视角研究之际,民俗学也开始了学科领域的反思与探索,学界的中坚力量更是力倡环境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本文以日本环境民俗学的发展为契机,思考中国现代民俗学对于生态、环境研究的可能性趋势。

一、日本环境民俗学的研究概况1

民俗学研究领域里的环境或是自然,是包涵人类自身在内的环境或自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或是自然,是只有客体存在的环境或自然。对环境民俗学的研究,就是“以自然这个整体概念被重新统合后所描绘的人民的新的生活面貌”进行研究,从而“对迄今为止的民俗学的思考方法,以及民俗学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的认识。”(菅丰)

日本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日本学者菅丰教授总结为三个潮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关于“生态民俗学”的民俗志研究。这一研究领域主要以野本宽一为代表,野本从其研究的“日本大井川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地区的民居屋顶的使用材料情况,发现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是各自从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中来选择适合于自身屋顶材料的植物来铺盖屋顶的”出发,并指出应把民俗现象放回到“自然和人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上,然后进行重新认识,这其实就是从生态学的观点重新认识民俗文化。他进而还指明了生态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以民俗学为研究主体,“把人重新置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之中,在自然环境中对民俗事项进行重新把握。”(野本宽一)

菅丰肯定野本在揭示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详尽信息,生动地描述在河川流域中生活的人们及其地域性,尝试作为整体性的民俗志的实践的同时,也对其研究上的谬误进行了批评。他指出,野本把现在的民俗和古代或者基层文化之类的东西轻易地联系起来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方法没能够从民俗学的恶习中摆脱出来;野本将民俗事象轻易地当作与环境相预定调和的东西来理解,但他并没有进行探讨和验证。(菅丰)

第二个时期是关于“民俗自然志”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首先以筱原彻为代表,对“民俗自然志”进行方法性探讨:有关自然的物质文化、技术志的研究;把有关自然的生产作为维持生存最低限度的活动进行探讨的研究;作为风险分散战略的多资源适应的自然生产论研究;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的对应中寻求生产复合意义的自然生产论研究(菅丰)。从这些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上,可以看出,皆是从生态的、经济的侧面,作为“量”的问题来进行研究的,从而致使有关生产的质的问题一直被忽略。

关于“质”的方面,主要是松井健“次要的生产”研究,探求生产活动的“质”问题:1)从生产到消费是直接相连的;2)与自然保持紧密关系的;3)在单纯的技术水准中要求具有高难度的技法;4)不能还原为简单的经济性的意义;5)受到空间性、时间性的限制;6)通过身体性,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之本来的位相关系(菅丰)。菅丰肯定了松井健关于“次要的生产”概念与分析,并指明“内在的乐趣”是开始或继续进行生产和劳动的原动力。

第三个时期是关于“环境民俗学”的研究。野本宽一在其《提倡生态民俗学》中已有提及,并认为生态民俗学是环境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和趋势。然而,将环境民俗学发展开来的却是鸟越皓之先生。他以对滋贺县琵琶湖的研究作为基础,提出坚持抽出生活者内在理念之立场的“生活环境主义”2概念,此概念是为解决居住者的生活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以生活者内在理念为基础的实践性意义。以这样的视角及主义,在民俗学中形成的研究即是“环境民俗学”(菅丰)。

鸟越认为,环境民俗学就是从民俗学的视角,对具有如此意义的“自然环境”(被加工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关系的巧妙机关进行研究的领域(鸟越皓之),并指出了环境民俗学研究的三个领域: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人类与环境“共生”;以环境为媒介的“人类相互的关系”。鸟越从加于人类之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相互的关系入手的研究方法,为环境民俗学成立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日本关于自然的民俗研究,可谓是“以传承的民俗为基础,对现代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实践性尝试”(菅丰)。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有关对自然的民俗研究,恢复了日本民俗学对现实社会作贡献的实践性研究方向,从而也确立了有关自然的民俗研究所应有的地位。

二、中国的环境民俗学研究概况

关于中国的环境民俗学研究,从环境民俗学的提出到发展至今仍较鲜见。至今为止,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有乌丙安和江帆两位学者对“生态民俗学”进行了论述。

(一)乌丙安的“生态民俗学”构想

1994年,乌丙安以文化人类学关于旧大陆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类型的研究为契机,点明了文化人类学在对中国北方麦黍、南方稻米的农耕文化分野的研究中,忽视了“对形成两大农耕文化分野的生态环境解析”,指出“从生态民俗文化的视角考察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从而以生态学中的食物链为桥梁,认为“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生态民俗的提法。

1999年,乌丙安在其所著的《中国民俗学》中,明确地将民俗划分为四个大的类别,(1)经济民俗:包括自然生态民俗、物质生产习俗、交易和运输民俗、消费生活民俗;(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与亲族民俗、乡里社会民俗、都市社会民俗、个人社会仪礼、婚姻的民俗传承;(3)信仰民俗:包括传统的迷信与俗信、岁时节日与信仰习俗;(4)游艺民俗:包括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及民间竞技4。这是国内学者在对民俗事象的把握中,首次将“自然生态民俗”作为一个细目明确地提出来。

2002年,在意识到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性之后,乌丙安有了构建中国生态民俗学学科的构想。他认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在繁荣发展的历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各民族人与大自然、人与动植物关系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和它们的民俗原形态,都和生态学的许多重要课题有着深层次的相关性,同时,这些关于生态的民俗对于认识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悠久传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5于是,他提出构建“中国生态民俗学”的学科设想,并从生态民俗学的视野、植物生态民俗、动物生态民俗、自然周期生态民俗、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五个方面,论述了确立中国生态民俗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江帆的“生态民俗学”构建

在认识到“生态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之时,江帆的《生态民俗学》一书将“构建生态民俗学学科”这一构想变为现实。江帆通过生态学视野中的民俗文化,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与生态民俗学的提出,围绕民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证:阐述了生态民俗学的研究视角与特点,并就民俗生成的生态型本原、经济民俗的生态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等内容进行了生态学视角的解读,系统阐发了生态民俗视角的多元视角及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价值观等。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生态民俗学具有学科的综合性、理念的整体性、研究的实用性等主要特点。

《生态民俗学》从两部分阐明了民俗学对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功用,即运用民俗学已有的知识系统对有关生态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描述与诠释;对民俗学者研究方向及其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在对第一个功用进行阐述时,作者以“功能生态位的视角”指出,民间信仰与禁忌中包含有民众对地方物种持续存在与永续利用的观念,这些观念内化为历代民众的精神信仰和行为规范,并以习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从而保持和维护了生态平衡,民间信仰的主要功能就在于维护和调节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以生态视角来理解民间信仰与禁忌的作用,阐明了民俗之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功能,并积极寻找其现实意义,这为我们对民俗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论述时,作者指出民俗价值观的指向,从来都密切关联着人类的生存需求,因而对于民俗价值观的探寻,唯有回到人与自然关系上来探讨。

作者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论证,既希望通过民俗学对环境问题的理论探索,构建对民俗事项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的学科视角,也希望借助于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让民俗学走出停留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和解释问题上的研究困境。

三、日本环境民俗学研究带来的思考

从以上关于日本环境民俗学的研究概况中不难看出,日本的环境民俗学正逐步朝着学科理论、实践的建设方向不断前进着,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由此可推测,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民俗研究,将是未来民俗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国内关于环境民俗学的探讨与研究仍然较少,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上。其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并不乏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民俗事项。

然而可喜的是,国内学界对长期忽视的民俗事项的生态学视角研究,开始有了普遍的关注与回应,并于2007年10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了“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的色音教授指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的社会行为始终受到各种知识系统的规约和引导,除了普同性知识外,各民族各地区的地方性民俗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人们群体的社会行为。因而推动民俗学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的交叉研究,提升民俗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进行国际前沿学术交流就成为一个热门6。此次大会就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与民俗知识、地理空间与民俗空间、环境演变与文化变迁、自然灾害与灾害民俗、区域环境与生态移民等7个专题展开了讨论,并对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的前沿理论和具体个案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虽然这只是一个“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的学术探讨,但我们可以从中嗅出国内民俗学界对环境民俗学的关注与探讨势必将“流行”开来。然而,从日本环境民俗学已有的研究来看,笔者认为,我们在用生态学视角、环境学视角等对民俗事项展开研究时,不能忽视人作为自然的主体这一关键要素,可借鉴日本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摒弃其中的历史还原论、预定调和论等缺陷。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国内自身的具体情况,思考在国家建构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性与当地民俗地方性知识的作用,摒弃传统的“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等陈腐观念,虑及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特点,关注我国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人文关系。从而使环境民俗学的研究在解决社会发展、环境危机等问题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可依据的理论知识,使环境民俗学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道路上走出的“实践性”一步。

注释:

1.本文所参引之日本主要文献:菅丰《关于自然之民俗研究

的三大潮流》,野本宽一《提倡生态民俗学》,鸟越皓之

《试论环境民俗学》,皆为课堂使用资料,即将在中国发表

2.生活环境主义,指在理解和处理环境问题时,重视生活者

的生活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得出的对环境的态度。宋金文,

《生活环境主义的社会学意义――生活环境主义中的“生

活者视角”》《河海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Ⅱ卷第2期

3.乌丙安,《生态民俗链和北方民间信仰》,《民俗研

究》,1994年第1期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24卷第3期

第9篇:自然环境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共生;策略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高效的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环境,造成生态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1.人口压力造成的环境破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的过激增长势必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就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工作或者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数量庞大,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太多有效的技术支持,很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另外,人口众多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异常庞大,粗放型的利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2.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在思想上就没有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作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导者,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管理偏颇,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另外,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法律不健全,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少执法力度,对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监管力度不足,行政处罚职权有限,不能有效地执行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

3.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缺乏理性认知。环境保护不是政府的特定职责,也不是企业的特定职责,而是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共同坚持的公众事业。由于人口众多,国民教育能力有限,人们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素质水平不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较低,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薄弱,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保护环境的规章制度。某些地方领导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知不足,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的策略

1.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稳定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国家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国家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工作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坚持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必须坚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的建设,通过法律制度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为环境保护提供根本保障。我国环保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通过规范企业的生产运行行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尽量的做到节能减排。对于贯彻落实法制要求,做到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破坏环境,不遵守环境保护制度的企业进行处罚,这样做到奖惩分明,就能够促进企业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m发展的法制化进程。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政府的引导行为,环境保护的工作单纯靠政府的行政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经济社会的发展普惠于广大人民,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时,也应该做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广大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应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地学习了解国家宣传的环境保护知识,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人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是遵循国家的行政规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4.坚持科技创新。传统的资源消耗多以煤炭、天然气、石油、水等为代表,这些资源不仅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利用不当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的环保能力。通过科技的创新研发可替代型资源,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国家必须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的研发能力,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先进的生产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解决这对矛盾主体,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运用科技的力量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1,05:74-80.

[2]温运力,刘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