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环境应急检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应急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应急检测

第1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应急监测 污染事故 应急程序及保障

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依据、原则

1.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进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1.2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依据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依据。

1.3 事件分级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通常情况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等,将其分为:Ⅰ级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Ⅱ级的重大环境事件、Ⅲ级的一般环境事件。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执行下达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任务,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等。

1.5 工作原则

为了确保应急监测预案落到实处,在执行过程中,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需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同时设立应急分队,对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负责。

2.1 建立事故预案指挥系统

2.2 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环保部门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制定的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政策和方案,同时根据当地县政府对环境应急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和要求等;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组织和修订,同时对县域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各相关部门要对救援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协调处理,为了将事件损失降到最低,各部门需要对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导。

2.3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职责

各成员负责对全县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掌握各污染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负责监督全县污染企业,对企业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负责组织专门人员和力量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2.4 应急分队主要职责任务

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上报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划定警戒范围,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完成应急指挥部赋予的其他任务。

3 环境污染报告程序

作为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县环保局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简单经过,事故的后续情况等;县环保局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按照相关的要求,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逐级向上报告。

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4.1 启动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后,县环保局需要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做出请示,由上级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并迅速通知指挥部的各个组成成员,协调处理应急事故。

4.2 赶往事故发生现场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事故的相关报告后,需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了解整个事件的相关情况,同时成立应急事故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救援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预警公告,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处置。

4.3 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人员进入现场后,需要对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人员进行转移、撤离、疏散处理,同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同时环境应急救援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对事故现场立即进行应急监测,随时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并向上级报告;通过封闭、隔离、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等措施,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处理,对危害可能扩大的行为和活动进行中止处理。

4.4 善后处置

应急指挥部要对受灾人员做好安置、安抚工作,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组织专家评估受灾范围和损失情况,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同时提出补偿方案和建议。

5 应急监测工作分类及程序

5.1 分类

一类情况,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同时污染威胁到敏感地区,需要对上述地区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监测评价;二类情况,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小,污染造成的危害不太严重,同时没有对敏感地区构成污染,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一般性测试和评估;三类情况,环境污染的范围很小,危害程度比较轻,只需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5.2 监测工作流程

①响应:环保部门接到应急办公室的报告后,应急监测领导小组需要迅速通知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环境监测组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立即赶赴现场。②现场勘查:赶赴现场后,勘查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立即了解事故的详细情况,并对现场进行勘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事件的性质、规模进行判断,同时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判断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③监测及采样:根据监测方案的相关要求,检测人员要身着防护装备进入事故现场,对事故进行监测和采样,同时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和采样与监测点位置进行详细记录。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采集到的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化验。④试验分析:根据相关信息,试验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待命,接到样品后迅速开展实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启动流动实验室方案,进而对现场进行连续检测。⑤结果报出:进行现场监测时,迅速将监测结果上报现场指挥员。实验室分析结果迅速上报应急监测指挥员。应急监测指挥员接收监测结果立即复核。⑥撤离和检查:事故现场的测试和采样工作完成后,接到撤离现场的通知后,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立即清理现场,对携带的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物品进行清点检查。⑦评估:在检测过程中,对于污染影响周期比较长、污染物分解比较慢的区域,通常情况下,由勘查人员制定后评估监测方案,根据检测方案,由监测组执行监测任务。

6 制订应急监测方案的原则

6.1 现场监测布点

在布点过程中,一般以污染事件的发生地和附近区域为主进行检测,同时需要考虑人群及生活环境,饮用水源地、住宅区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因素。

6.2 确定监测频次

在监测过程中,监测的频次需要根据污染的强度、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以及污染持续的时间,同时结合环境区域的功能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确定。

6.3 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①固定源。②流动源。③未知成分或污染物。通过现场特征、人员或动物的中毒症状等,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6.4 确定分析方法

①利用现场快速监测的方法。②国家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以及行业统一的分析方法。

6.5 确定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①易携带,可以直接读取数据。②国标指定的相关仪器设备。③能够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或者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等。

6.6 发送监测报告

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送的监测报告要及时、快速。审核后的现场监测结果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急办。

7 应急终止以及公众信息

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并且继续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应急指挥部向县政府做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报告,经县政府批准后,终止应急处理工作。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和应急终止后,需要的信息内容由县应急指挥部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对外进行。

8 应急保障内容

①资金保障,为了降低事故损失,提高应急处理效率,指挥部要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支出预算。②装备保障,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增加监测设备,对危险化学品加大检验、鉴定的力度。③交通运输保障,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作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交通运输和运输秩序的保障工作,及时对事件发生地的现场实施交通管制。④通信保障,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⑤技术保障,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薇.从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的变化趋势中总结应急监测的采样频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6).

第2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体系 应急检测 措施

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检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环境保护现实要求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质量体系是否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站均通过了计量认证和资质认证的“双认证”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了质控室,专门负责全站的质量控制工作,从布点、采样、运输、交接、分析样品的全过程,基本都按照QA/Qc规定操作,所有数据均通过三级审核,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存在的问题是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较少;仪器设备老化,灵敏度不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实验室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系统误差较大;质控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都承担有分析项目,造成内部控制的覆盖面不全面,效果相对较差。

1.2 环境要素监测难度大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已初步建立了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要素监测体系,按监测对象又可划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能够开展SO2、NO2、PMIO、TSP等基本的空气质量指标、大部分地表水质量指标和声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污染源监测方面,废气能够开展烟尘和粉尘监测,废水能够开展常规无机指标的监测,噪声能够开展厂界、场界、边界噪声监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表水监测中因无相关仪器而无法监测相应项目,如必测的汞、硒因无原子荧光分析仪而未监测,没有无菌室而不能开展细菌学指标的监测;

(2)废气监测中基本没有开展流动污染源(汽车)监测,部分监测站因仪器条件限制没有开展SO2、NOx、NH3、CO等指标的监测;

(3)废水监测有局限性,大部分监测站基本不能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4)仅能监测土壤中的极少指标,无法开展固废、恶臭、室内空气、放射线及电磁辐射监测,监测范围具有局限性。

1.3 环境监测信息与统计体系尚需完善

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与上级监测机构实现了数据传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工作中企业上报数据的逻辑陛较差,其数据真性难以核实;监测信息统计软件存在一些小问题尚需完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不健全,传输手段相对落后,尚未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此外,监测信息统计中缺乏一些技术规范作为技术支撑。

2 建立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应将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利用社会各类检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检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2.2 完善应急监测配套设备设施

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合理地选择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完善日常监测工作。

2.3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应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

2.4 编制翔实的应急监测预案

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确立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提前贮备资源。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以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应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查阅并选择正确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还应收集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以此作为应急资源,完善应急策略。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监测在为环境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连系,应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县级应急环境检测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监测站的作用,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使环境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孙健.县级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06,(23):33-34.

第3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 污染 环境监测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我们更加便捷,物质极为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好的因素,尤其是环境不断的恶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健康受到威胁。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既能够给人们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还能对一些违法排污进行监测,防止一些工厂非法排污污染环境。在环境监测中,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环境监测则显得愈发重要,能够有效的防止和扼制污染的加重。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能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2 环境监测技术得到应用现状

我们环境不断的恶化,为了应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我国制定了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而环境监测技术则能够为这些法律法规提供相应的标尺,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能够找出一些潜在的污染因素,能够将这些污染因素排除,具体来说,目前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室分析检测应用现状

实验室是环境监测的主要场所,实验室主要是从室外收集相关的样本,然后将这些样本拿到实验室进行监测,这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监测方法,在我国很多地方运用较为广泛,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我们过去的实验室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来检测,目前越来越转向为运用自动仪器来检测相关的样本。目前主要应用的检测手段包括比色和分光光度分析(包括分子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气象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电化学分析方法等等。而对于目前的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对一些地表水、湖库水、地下水的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和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运用较多,而且现在开发了一些快速检测仪器,使得相关的检测应用更为广泛。

2.2 通过网络监测手段的应用现状

通过网络监测手段的运用是随着数据传输技术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通过网络传输,或者卫星传输等技术,将最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远程的控制中心。这种监测有助于环保部门建立大范围的监测网络收集监测数据,以确定目标区域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另外,通过网络监控可以实现全天候24小时监测,防止一些企业偷排污水。在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监测的手段监测环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可以监控城市环境空气和企业排放废气、污水排放等相关的监测工作。水质的监测很多都实现了网络监控,纵观我国的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连续自动监测管理和技术体系,并已逐渐形成网络。

2.3 通过快速监测技术的应用

快速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备主要包括试纸和检测管、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便携式阳极溶出金属离子分析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水质综合毒性快速测定仪等进行相关的监测工作,目前主要运用有两种,一类是超市的食品监测,或者一些气候、污染预报的检测工作,超市对于农药残留等相关数据的监测,这种监测的成本相对来说较低,也能够比较广泛的运用,对于技术含量要求也不高,很多场合都能够使用,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另一类是突发性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发生一些突发性的威胁到公众安全的环境事件,这时候就需要比较快的获得相应的检测数据,就需要运用试纸和手持监测仪器等进行监测,在事故现场快速测定水中各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鉴别水样是否具有生物毒性,为下一步采取措施提供相应的数据。

3 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掌握环境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至关重要,了解了相关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将现有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些产品的建设中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国内外的环境监测的文献的研究,和对最新的技术的跟踪调查,我们认为环境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检测仪器向结构单元组合化、多台仪器连用等方向发展。结构单元组合化是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关键元器件的更新,传统的机械、光学部件被许多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所代替,仪器向模块化和组合化结构发展。一套仪器可分解成若干标准单元,然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积木式”组合,构成单功能或多功能装置。例如,离子色谱仪可分为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各自可以形成独立单元,用户可按需要配置。

(2)自动化监测工具和远程网络监测。在以往的监测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人工去干预,这就使得监测结果的误差可能加大,导致得到的数据也不够准确,通过自动化的监测仪器就能够消除这些人为的误差,或者人为的干预结果。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3)快速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说这些监测要求成本相对较低,而这类技术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需要普及,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等都需要,随着人们对所生活环境更加重视,对于环境快速监测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这是快速监测工作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翟宇.现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J].环保资讯,2011,3.

[2]王世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境监测,2011,9.

第4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应急监测;工作方法;取样;监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P18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污染和降低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危害性在逐年加重。因此,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相关部门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污染的物质以及事故的表现形式将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分成了4类:第1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在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使用和排放的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所引发的;第2类,毒气污染事件。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主要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第3类,爆炸性污染事件。这类事故是指由一些易燃易爆的物体引起的火灾或者是爆炸所形成的污染事件。此类物质主要有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木材、油漆以及硫磺等;第4类,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因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形式有很多种,所包含的污染因素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普通的环境污染属于常量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规律性。而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方式,难以预测,有较典型的偶然性和瞬间性。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污染事件来说,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破坏性更强,若没有事前采取相关措施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突发性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发展中过度追求高频经济回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频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破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事故的应急监测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当然发生事故的原因还有,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老化、交通事故等等。据相关部门统计,1993年发生在深圳市的危险化学品库燃烧大爆炸时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亿元,其后期长时间的整理和回复花费巨大,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除了经济损失之外,对于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外的居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压力,对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会有不利影响。特别是造成了人员伤亡的,还会引起纠纷甚至某种混乱,从而危害社会治安。

2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方法

突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之后,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监测需要简单有效的工作步骤,以便实现快速、准确、有条不紊的应急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的工作方法如下。

2.1 准备工作

应急监测工作一定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在事故发生时手忙脚乱,对于常见的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列于表1。

表1 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监测准备工作表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是要建立应急监测组织,环境监测站务必对应急监测这项工作引起重视,要制定监测责任制,配备专人、专用的通讯工具以及交通工具,监测人员要配备专用区域污染事件隐患分布电子图,专用的取样设备以及有效的防护设备等。对应急监测工作要设立专用电话,并且配备专人值班,当接到上级下达的应急监测任务或者是接到社会污染事件举报后,要迅速作出反应,根据举报情况立刻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勘察,对污染区域做好防护措施,然后通过分析现场的情况作出应急监测的方案,并迅速展开对污染物质的采样和监测。

2.2 现场的取样和监测

当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要迅速携带专用的取样工具。仪器和设备赶往事故现场,然后根据污染事件现场的状况立刻布点取样和监测,尽量在事故现场就得出监测的结果,其余的项目则应立即送到分析检测室进行分析,并且要及时、准确的报告分析结果。由于事故发生的现场,污染物的分布极其地不均匀并且没有规律,因此采样的点位要慎重选择,这是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级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检测中,点位的选择要根据以下几点来分析:第1点,事故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影响到的范围。第2点,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人口密集区等。第3点,事故发生现场的天气状况,特别是主意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布点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样点在事故发生点及其附近、主要附近人群的生活环境、合理设置参照点等。

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会逐渐地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在进行应急处理之后,污染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所要监测要根据污染物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监测频次。频次的确定原则见表2。

表2 监测频次确定原则

对于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问题,目前我国由于还处在应急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的初建阶段,所以还没有针对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相关文件。因此在此初级阶段,加强应急监测的质量保障工作是获得准确、有效监测数据的关键所在。这种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监测人员培训、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现场检测以及采样、实验室分析、结论记录、应急演习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在实际的应急监测中,监测人员要保持镇定,切不可应为事故情况严重而不知所措,盲目增加监测的频次,反而会有不好效果。要在保障监测质量的基础之上,去增加监测的频次,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3 处理监测到的数据并对分析污染的趋势

在现场监测到数据之后,监测人员将监测到的数据迅速输入计算机,从而进一步得到监测结果,并且根据气象条件和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用计算机分析出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及影响范围,从而推测出有可能的造成的危害。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是对前期监测工作的提升,将原始的数据经过分析成为可以参考的科学依据,对后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除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监测工作之外,在进行分析前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个简要的检验,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分析。

2.4 根据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

在监测得出结论之后,要将分析的结果整理成监测报告,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领导机关,以便领导机关及时作出批示,对污染事件进行处理,尽可能的抑制污染物的扩散。这是应急监测的最后一步,是对所有监测结果的归纳与总结,是一份实质性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报告。

3 相关建议

突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是非常难以预料和防范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通常在事故发生之后要经历一段时间污染物才会进入环境,所以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扩散速度,甚至有可能完全阻止污染物进入环境。

首先,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相应的宣传,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教育,增加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当污染事件发生时,只要能利用污染事件处理的方法和紧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也能减少事故现场的破坏程度,方便随后的应急监测。

重视档案的重要程度,虽然大气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每一次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记录存档,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相关应急监测的经验。这一方面可以对今后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也能将其投入到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当中。建立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监测预案要根据污染源影响程度和范围、气象条件、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监测的能力和条件来确定。对于监测人员来说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发生之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准确的监测污染源及其污染物、受污染的程度及范围;根据大气扩散模式预测事故发生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通过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及时的整理出应急监测报告。这些工作对于整个污染事件的处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报告可以作为政府等领导机关及时控制和解决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可以作为档案保存,可以对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4 结语

总之,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环境监测人员在短时间内科学、客观、准确地报告污染的实时情况,使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判别污染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研究,尽快完善应急监测处理机制,以降低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5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 应急监测: 影响因素

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事件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测定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范围、扩散速度危害程度,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正确决策争取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善后处理处罚提供科学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以快速、准确、定性、定量、服务决策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工作目标。

影响应急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数据库的完备程度、应急监测预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量值溯源的不间断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其中人员对技术规范等监测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计算机技术和仪器维护操作水平决定了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的质量,是应急监测质量的根本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方法确认等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基础。把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纳入现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人员、仪器设备、方法比对、量值溯源、期间核查、基础数据库维护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及时发现、纠正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使应急监测过程能连续地保持在准确度受控范围内,才能保证应急监测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技术支持和预警作用。

一、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环境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等特点,为保证应急监测的时效性,建立并不断更新基础信息库,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的各类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置(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措施。

3. 环境应急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制药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建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4. 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各类相关标准(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以便需要时调用。

5. 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二、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

三、人员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培训过程中,应急监测人员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素质和能力,增长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应急演习不仅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中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的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有效的节约了现场监测的宝贵时间。

四、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

应急监测仪器多而杂,包括现场采集,测试分析水、气、土壤、生物等样品的专用仪器及一些特殊设备。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是应急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重要一步。仪器维护保养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日常维护,如试剂和耗材的更新、仪器定期开机、便携式仪器的充电、定期更换干电池、更换干燥剂等;二是做好关键部位保养,如定期检查、维护现场仪器探头,定期检查和清洗气体分析仪管路。为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到位,质量管理部门应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作为例行质量检查的重点,在例行检查中检查快速检测管、试纸及其他耗材是否在使用期内,检查设备保养维护记录,抽查部分仪器设备的状态,通过监督检查,确保在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

五、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一般通用的是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爆炸、泄漏、火灾、非正常排放、非法丢弃等)、现场调查情况(危险源资料、现场人员提供的背景资料,污染物的气味、颜色、人员与动植物的中毒反应等)初步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结合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对获得信息的系统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现场首先可采用如下的快速监测方法:

1.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监测方法。

2.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在用的监测方法。

3.现行实验室分析方法。

实验室应优先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或行业标准。当上述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仪器设备条件,选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如ISO、美国EPA、日本JIS 等国外的分析方法。

六、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

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量值溯源对于保证测量或检验的准确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定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上,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和统一。对于测量原理与实验室仪器相似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和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可用委托检定的方式完成量值溯源。对于目前国家尚未建立检验规程的应急监测仪器,个别仪器可以通过自校准的方式来实现量值溯源。校准是对照计量标准,评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的一组操作,必须具备高出一个等级的标准计量器具,且使用处于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或样品。

期间核查的目的是在两次正式校准或检定的间隔期间,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期间核点之一就是对使用频繁或经常携带到现场监测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功能稳定性检验,应急监测仪器就属于此类。依据本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确定应急监测仪器核查清单。期间核查一般采用合理、简便、可靠的试验方法证明仪器是否持续稳定可靠,方法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与实验室同类仪器比对和使用标准参考设备,采用高一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作为核查标准。常用应急监测仪器期间核查方法见表2 。对期间核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仪器状况。合理的期间核查能及时预防和发现不合格的仪器,保证检测结果持续的准确、有效。

第6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033-01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于监测环境生态恶化与破坏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依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在监测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为依据,监测的内容不是很多,检测的范围也不是很大,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监测的范围将不断扩大,由微观检测向着宏观监测转变。其中3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在技术方面充分展现了快速、宏观和准确的优势,利用这一技术能够遥感监测和调查生态环境系统,得出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环境领域做出环境监测的完整评估方案;GIS技术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报、预测对各种生态环境系统所造成的威胁,进而能够保障环境恶化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止和解决。GIS技术系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及统一的技术路线、准确的规划要求和完整的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过程中,属于方向性的技术。这一技术通过预测产量、预报灾害、保持水土和调查资源等工作途径,不断对于监测环境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全面为监测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意义

环境一旦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生态系统,也会伤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要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切实保护环境生态为前提。首先环境保护要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现代技术综合性地监测环境中所含有的污染因子,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研究污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环境的质量及其发展的未来走势,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并充分利用环境为生产生活服务。除此之外,越来越宽的环境监测范围和越来越丰富的环境监测手段,也促进了环境监测能够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方案。

3在环境生态领域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以来,不断加快的环境破坏速度,要求不断提高相关的监测环境生态的技术水平,持续扩大监测范围。应该说,监测生态环境的相关技术既非常系统又十分复杂,同时外界因素也会常常干扰监测的过程,监测结果也会受到监测范围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的传统手段是利用仪器设备手工操作来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人工计算分析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并得出最后的结果。但是目前在融入现代化技术以后,将极大地提升监测环境的技术发展水平。在环境生态领域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GPS技术的应用

GPS技术是一种生态环境监测的新型技术,它随时可以进行定位和导航,具有很高的监测精度,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得出空间的数据坐标,并能够完成图形和图像数据库的构建,用图形和图像在在数据库中反映出观测传感器的平台与位置。在环境生态领域,与PS技术有所不同,GPS技术能够动态和实时地监测被监测物体,并准确地监测出被监测物体所处的环境和所呈现的状态。例如:采用GPS技术能够实时地监控城市中汽车的保有量,并利用所得的数据信息来进一步判断该城市所有汽车排放尾气的总量。GPS技术如果运用合理,不但能够实时地监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够在分析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判定,最终使环境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3.2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化,在当前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属于最大规模的系统,主要包括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输入和结果输出。该技术应用在拥有数据库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辅助决策与空间分析两个功能,能够在宏观方面进行快速和准确的动态监测、空间分析等的决策管理。GIS技术根据所处的监测环境所拥有的地理信息,可以准确分析该区域在地理方面具有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与管理该区域的地理资源和生态发展,预测、预警该区域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时,该技术可以更为真实、准确地监测环境生态。

3.3RS技术的应用

应用RS技术是以卫星作为核心内容的,通过卫星来准确监测既定范围之内的电磁波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最后再进行总结与反馈。变化的电磁波能够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S还能够通过高空扫描对监测范围内的物体进行拍摄,具有迅速准确采集信息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遥感物体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如果要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气温闭环情况、生长的植物情况以及森林的覆盖率,就能够发挥RS遥感技术的优势。其中,利用卫星拍摄来监测一定范围内所覆盖的森林面积,就可以准确判断是否森林的面积在缩小、是否已经被破坏,以及确定在预防和处理时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依照所监测森林上方的空气温度,来判断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森林是否有自然灾害发生,以及自然灾害属于何种类型,并根据突况提出最佳的处置方案,确定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生态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

4结语

第7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 快速溶剂萃取 有机污染物 样品前处理

一、前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环境中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有机污染物监测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斯德哥尔摩会议规定禁止或限制使用12种有机物,“加强环境调查,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该次会议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受到农药和有毒物质污染的食品,禁止出口,许多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出口食品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高效、快速地监测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沉积的归属地,污染物在水和底泥的两相间存在着迁移转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如洪水爆发、河道清淤)又会污染水体。因此有效地分析监测河流和水库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对于治理水体污染有重要意义。此外,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水体中的生物间还存在着二次污染问题,因而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源地特定监测项目中规定了68种有机污染物的标准限值,因此,迫切需要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先进技术普及与推广,特别是在水利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

有机污染物监测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两部分。而样品前处理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就是一项先进的用于固相、半固相物质中痕量有机物前处理的方法。

二、有机污染物前处理现状

固体样品有机物的前处理主要是采用液固萃取方法,即利用有机物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将待测有机物提取出来,传统的方法主要有索氏提取,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自动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等,但有机溶剂的用量仍然偏多,萃取时间较长,萃取效率不够高。

水环境监测具有采样点多、样品数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特别是需要一些应急监测措施,上述前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水环境监测高效、经济的现代化需要。近几年来发展的全新的前处理方法——快速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在提高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用于萃取固体物质中有机物的自动化方法,与前几种方法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有机溶剂用量少、快速、回收率高,该法已被美国EPA选定为推荐的标准方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是解决水环境中底泥、土壤等固相物质中挥发性、半挥发性和持久性有机物(POPs)分析、监测的有效方法。

三、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技术是根据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利用快速溶剂萃取仪,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溶剂,实现高效、快速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 在高温条件下,待测物从基体上的解吸和溶解动力学过程加快,可大大缩短提取时间;由于加热的溶剂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因此可减少溶剂的用量;在萃取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可提高溶剂的沸点,提高萃取效率,保证萃取过程的安全性。

3.1 技术原理

(1)升高温度。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克服基体效应,加快解析动力学,降低溶剂粘度,加速溶剂分子向基体中的扩散,提高萃取效率。该仪器的允许温度范围:50℃-200℃。常规使用的温度范围75℃~125℃,对于环境中一般污染物常用温度100℃。

在高压下加热,高温的时间一般少于10min,实验证明热降解不甚明显,可用于样品中易挥发组分的萃取。

(2)增加压力。液体的沸点一般随压力的升高而提高,增加压力使溶剂在高温下仍保持液态,并快速充满萃取池,液体对溶质的溶解能力远大于气体对溶质的溶解能力,提高了萃取效率,并保证易挥发性物质不挥发,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该仪器的允许压力范围:(1000-3000psi),常规使用压力一般保持在1500psi(10MPa)。

(3)多次循环。根据分析化学中少量多次的萃取原则,在萃取过程中利用新鲜溶剂的多次静态循环,最大限度的接近动态循环,提高萃取效率。常规采用2~3个循环,即可达到良好的萃取效果。

3.2 工作过程

(1)样品的准备。含水样品会降低萃取效率,萃取前需通过自然风干或加入干燥剂(例如硅藻土等)进行干燥,但不要使用硫酸钠,在高温下会凝结。样品颗粒的表面积越大,萃取的效率越高,萃取前需研磨颗粒粒径小于0.5 mm,聚合体样品最好在低温,例如液态氮保持低温状态下,通过加入添加剂后进行研磨。在萃取时要加入分散剂,例如颗粒较细的海砂或硅藻土,提高萃取效率。

(2)萃取剂的选择。合理选择萃取剂对于有效地萃取目标化合物有着重要的作用。除强酸(盐酸、硫酸、硝酸)外,有机试剂、水和缓冲溶剂均可用于ASE,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萃取剂的极性应接近目标化合物。不同极性溶剂的混合物可适用于多类型化合物的萃取。常规使用的溶剂有: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石油醚、丙酮等。

(3) 技术特点。溶剂被泵入填充有样品的萃取池,加温、加压,数分钟后,萃取物从加热的萃取池中输送到收集瓶中,经净化、脱水、浓缩处理,供色谱分析用。加速溶剂萃取仪的构成和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如图1)。

ASE有机溶剂用量少,10g样品只需15mL溶剂;快速萃取,完成一次萃取全过程的时间一般需15min;基体影响小,对不同基体可用相同的萃取条件;萃取效率高,选择性好,已进入美国EPA标准方法,标准方法编号3545;便于方法的开发和发展,已成熟的溶剂萃取方法都可用于加速溶剂萃取法的开发利用;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可达到12个样品连续自动萃取,全程自动化。

3.3 适用范围

ASE可用于底泥等固体物质中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的萃取,尤其对水环境中的有机氯和有机膦农药、氯代除草剂、多氯联苯类物质、二恶英、多氯二苯呋喃,总石油烃、柴油和废油等的萃取十分有效。

四、ASE与其它前处理技术比较

4.1与各种传统萃取技术比较

ASE方法可以完全取代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的液固萃取方法,如索氏提取、自动索氏提取、超声萃取等。表1是几种传统的萃取方法与ASE方法的对比情况。

从上表的对比数据可见,ASE萃取同样的样品量所用的溶剂最少,溶剂样品比仅为1.5∶1;其它方法的萃取时间用小时计算,ASE仅需12-20分钟。ASE是一个节省时间、节省溶剂、高效率的全自动萃取技术。

4.2与超临界萃取技术比较

ASE技术比超临界萃取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二者比较情况见表2。

由上表可见,ASE技术操作更简便,适用范围更广泛。由于ASE萃取池最大为100mL,故一次可处理大量样品,更适合于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萃取。ASE已列入美国EPA标准方法,符合标准化要求。

转贴于  4.3与索氏提取技术比较

索氏提取是传统的萃取方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方法。ASE可以完全取代索氏提取,并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二者比较见表3。

采用ASE技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萃取效率;萃取溶剂的用量明显减少,从而使得单个样品的提取费用也显著降低;由于采用密闭系统,大大降低了有机组分的损失,提高了回收率。

五、问题与展望

ASE是近年来发展的现代化萃取技术,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已受到环境污染监测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ASE技术在处理底泥等固相物质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但仍具有其局限性,它不适于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应进一步提高水中有机物监测技术水平。

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也应改变传统的顶空气相色谱法,发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于水中半挥发和难挥发、难降解有机物的监测,应发展固相萃取技术,促进水中有机污染物监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ASE技术的高效萃取性能及其仪器高度自动化的完美结合大大改善了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实现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水环境监测中,应系统地发展吹扫捕集、固相萃取、快速溶剂萃取(ASE)技术,这三种前处理技术的结合可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进行较完整的处理,再与色谱技术的联合使用,即可较全面地监测水环境有机污染状况,为进行污染趋势分析及研究控制对策提供可靠、全面的科学依据,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景明. 水样中痕量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方法. 中国环境监测,2001,17(3):31~33

[2] 牟世芬. 加速溶剂萃取的原理及应用. 环境化学, 2001,20(3):299~300

[3] 刘晓茹. 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 水利技术监督, 2002, 5:58~60

第8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监督

Abstrac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constraints of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monitoring frequency, monitoring point is not congruent phenomena have occurr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monitoring data obtained are not representative,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do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verview of the first legal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are describ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n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1.1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要对一个新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对该建设项目进行必要的环境状况分析:项目拟建地现有的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承受力。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环境现状的监测数据。

1.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虽然现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可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监督,但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方法之一就是环境监测。当项目建设后,要检测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是否环境可行,必须依靠科学的数据。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和证明。

1.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之前必须委托监测机构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值进行监测,然后对本底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在确保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再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在项目建成并试运行3个月后需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其中就包括环境监测。

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现状的影响情况。

由此可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需借用环境监测数据,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监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经济、实用的原则。

优化监测方案、准确选取监测因子、合理布置监测点位,提高效费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又节约费用。

(2)优控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控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若建设项目涉及这类污染物,应将其作为特征因子,优先监测,重点管控。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评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评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评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章节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决策层对环境监测的认知度不同,致使不同区域之间在监测能力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对以“吃饭财政”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难度大。

第9篇:环境应急检测范文

论文摘要: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城市,监测部门要抓住上级和社会各界对处理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十分重视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在能力建设中重点解决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本文就县级应急环境监测体系得建立作初步探讨。

1 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 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2 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形势现状,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先进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对多数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做到“平战结合”,发挥最大效用。

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1)实验室仪器部分,以增强室内分析能力,兼顾气体、水质、土壤分析方向;(2)现场监测设备,重点是气体、水质分析方向,有些地区可能还应考虑核与辐射现场监测设备;(3)应急监测车,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紧急和日常监测需要,可选“水气合一型”或水气分置型改装方案;(4)个人防护设备,至少要求能支持三个人能在中度和重度气体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乃至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应包括三套能主动供气的重型防护服,而适用面更广的轻型防护系统应添置更多;(5)其它辅助设备,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县适用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方案将另文讨论。

3 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

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预警监测与事故应急监测相结合,加强对本地区环境事故风险源的监督监测、预警监测。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苗头,从而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因此要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力争不出事。

4 编写应急监测预案

应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搞清各种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 所处位置与分布, 危险品、有毒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 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 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如事先拍摄一些全景性和关键地点的照片,还要注意监测站资源和厂方资源的充分整合。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制可分步实施,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重点行业为化工制造业、仓储业、码头、交通等,重点关注事故已发地区、沿江水源地上游地区、离敏感人群较近的地区、运输十分繁忙的地区等。

通过对全县环境风险源的摸底调查,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提前贮备资源,以应对一些项目采样、分析工作的爆炸性增长。应急监测关注的往往是几种甚至是一种污染物,但相关的采样、分析工作量可能会被急剧放大。

5 收集应急监测信息

要在平时工作中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 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和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 以备在突发性事故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还要收集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甚至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监测资源也要考虑在内。实际上,不少地区的疾控中心甚至县防空办也会建立部分应急监测调查能力,这些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应急资源,以便弥补监测部门在人力物力的不足。 转贴于

6 组织应急监测培训

不少县级站或多或少都曾组织过应急监测知识系统培训,但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如派一些同志外出参加专业培

训,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7 开展应急监测演练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毕竟难得发生,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演习要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反应规模,以期强化训练,常备不懈。

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 培养应急监测人才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环境应急监测战士。各地区监测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敢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我们能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迅速、准确地实施环境应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