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工作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水土资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
引言
水土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带来的乱砍乱伐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出现了相应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抑制水土流失现象的基础性工作,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际出发,这是一项提升水土资源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最主要措施。所以我们在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可能出现或是已经出现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所具有的基础作用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基础工作,在对我国的水土资源保持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基础作用有以下三种:
(一)根基作用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了一线水土资源的信息、数据和最新情况,对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能做到最新最细的把握,从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最好的应对政策,在水土流失前就做到主动出击,尽量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通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进行,提供积累大量有用数据,为科技人员有效分析水土流失情况提供有力的环境、生态、自然等方面数据,在确保准确分析现况的同时,节约了分析时间,缩短了生态工程的建成时间和资金投入。
(二)生态环境作用
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中,房地产建设、铁路建设、矿产工程建设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明显存在的,间接影响了水土资源的原来固有分布情况,如果对水土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必然会出现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况出现,这也是造成现今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大力开展,能从基础上实施监控,在适当时候提出预警信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控制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辅作用
在地方部门应对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时,需要最新的实时数据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做出应对水土流失的可靠性方法。所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起到了辅助决策的作用,打破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得到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思路,使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更加新颖化,科学化。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投入力度不足
我国由于对水土流失现象的认知程度较晚,这方面的工作相对落后,所以造成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地方政府的不重视,在已经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的基础上,有些甚至更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缺乏优秀的技术支持和专业人员支持,由于发展较晚,这方面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大力研究,这方面的专业技术高素质人才也没有得到大力培养,更是因为资金的投入不足使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分析和保护性措施建立,这样就加大了已经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的治理难度,也使即将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防范。所以这个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是现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制度不健全和标准参差不齐
在我国现今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其特有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今的水土保持工作制度不健全,也是社会对水土流失现象不正确认识的表现,一方面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一方面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所以相关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健全;在各个地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标准也不同,这就好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明显的区别一样,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利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没有良好的制度支持,就难以实现这项工作的权威性,而标准的参差不齐则难以发挥了这项工作的层次价值。
三、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对策
针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全面做出相应对策,为降低水土流失现象打下关键基础,也是对未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改进方向。
(一)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方面的投入
不管是在什么工作中,好的技术和好的技术人员都是良好工作的基础,我国应该从工作投入方面首先入手。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面积广,所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需要更多的投入,监测站的增加、监测质量的增加、监测力度的增加都需要资金来作为基础,只有做好了基础工作才能让监测事业更上一步,在监测技术方面,加紧研究先进技术设备也需要资金的大量灌注,好的治理技术更是需要最高科技人才的合理设计,所以间接的就需要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质量。
(二)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
相关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政策,制定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治理制度;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标准,在各个地方要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对水土流失程度不同的地方也要有特定的技术措施来进行有效保障,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愈加健全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监测技术标准,才能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行程一个良性循环,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看似基础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数据上的保证,而且也是后期水土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我国地广人多,水土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可利用资源,给社会发展带来基础物质提供的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的财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认知程度较低,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带走了仅存的水土资源,更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所以有效合理的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施开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或者以后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对水土流失进行全面控制,使自然、生态、环境达到有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松良,吴兴中.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现状及问题[J]. 水土保持通报,2009,02:58-61.
[2]高恒. 浅谈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改革与开放,2009,10:166+168.
[3]伊鑫,汤佳. 水土保持监测基础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学,2014,09:67.
[4]陈杰,齐实,王奇,杨芝歌.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03:118-122+126.
以党的十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为指导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南,以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依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机制,立足监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大力查处各类生态破坏案件,合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市环保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市环境监察支队、自然科、法规科、污控科、规财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我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具体的督导。
各县(市、区)要将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计划,落实年度考核。要注重队伍建设,指定分管领导,明确专人负责,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执法装备和经费保障。
三、工作目标
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网络,形成比较健全的执法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工作制度,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队伍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工作重点
生态环境监察重点围绕以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水利风景区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环境保护执法和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包括矿山、土地、湿地等资源开发)及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包括水利水电、交通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环境保护执法为重点,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察,重点查处各类违反环保法规的开发建设行为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
农村环境监察重点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农村污染减排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等工作开展环境执法,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察,大力推进执法下乡。
1、以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良好区保护为载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组织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生态敏感区内是否存在开发建设和资源不合理利用,依法严肃查处有关环境违法行为。
2、以资源开发项目及活动为重点,抓好重点资源开发项目、各类经济开发区、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和中小型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
3、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创建为抓手,开展“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政策实施情况的环境监察工作,重点加强对已获命名的各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已建成的各类环保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已纳入年度减排计划的农业源减排项目、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的现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实施步骤
按照“调研先行、发动宣传、逐步推进、总结提高”的思路,结合实际,区分重点,有序推进。具体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下半年)。采取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等方式,对全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各地按照市局部署,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全面进行动员和部署,宣传全面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请各地将工作实施方案于2013年7月30日前上报市环保局。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4年上半年—2015年上半年)。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工作实际,每年组织分别不少于2项的工作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逐步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各地应按照市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有序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
1、在2013年建立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网络,各地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有序启动。市环保局将组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调查摸底、矿山生态环境监管、秸秆综合利用调查等工作性调研,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
2、在2014年有序展开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矿山、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领域形成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监管。市环保局将开展相关调研,按照省环保厅统一部署组织相关执法检查,结合我市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工作,对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和存在环境隐患污染严重的矿山开发项目组织监察执法。大力推进执法“下乡”,指导各地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地区加大监察执法力度。继续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监察为重点,对丹江口水库、汉江流域污染隐患组织排查。配合污染物总量减排,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境监管。
3、在2015年继续拓展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的领域,对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和自然保护区实现常态化监管,农村环境监察进一步深入,有效参与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市环保局将结合实际继续开展相关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对全市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对农村工矿企业组织全面排查,并形成农村重点减排项目长效监管机制。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下半年)。全面总结三年工作成效和工作经验,市局将组成工作组,采取量化评比的方式,对各地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组织研讨和经验交流。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协调,统一监管。在环保部门内建立起环境监察、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污染控制、法律法规等部门之间良好的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联合开展重点工程及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监察活动,结合污控部门区域环境质量控制的要求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各部门应加强与环境监察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及时提供有关工作信息,制定有关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的政策和规定,为实施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提供依据。积极探索联合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管理、交通等部门对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监察;联合林业、建设、旅游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联合农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开展畜禽养殖、秸秆禁烧、禁挖发菜等方面的环境监察。并争取人大、政协牵头组织专项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活动。通过联合执法,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促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制度化、法规化。
2、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为切入点,下大力查处生态破坏的环境违法案件。重点查处中小型资源开发中乱采滥挖、乱搭滥建和乱砍滥伐以及在生态功能区乱排滥放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集中查处违反项目管理规定乱批乱立各类开发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促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关键词:农村 生态 环境监察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39-01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继城市环境之后也在恶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监管急需加强。
1 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现状
1.1 任务重、人员少
随着农村工业经济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加之农村生产所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调处、污染投诉举报等工作,农村环境监管人员经常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许多工作只能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开展。
1.2 装备差、经费难保障
受地方人事、财政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监管经费、装备远远达不到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执法要求。部分地区出现监察力度越大,资金缺口越大,缺乏经费,严重限制了农村监察工作。
1.3 素质低、业务不精
目前,虽然环境监察系统大专以上学历已达55%以上,但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级以下相当一部分人员素质低,且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对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生产工艺、生态建设等不熟悉,急需加强环保操作实务培训。
1.4 体制存在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客观上要求对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而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和其他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执法主体林立,权责分散,使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经常出现有法难依、执法难严和违法难究的现象。
2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监察要点
2.1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建立农村水源保护区,定期对引用水源地进行全面检查。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对乡镇建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加大监管力度,却保正常运行,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2.2 严控工业企业对农村地区污染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向农村转移,严防“十五小”“新六小”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2.3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首先,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察就是要把养殖场(小区)作为一个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同样实施环境监察。重点检查养殖场的“环评”审批、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和粪便、污水排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其次,对没有达到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采取限期治理或集中养殖治污。将分散的非规模养殖场集中起来,由养殖户按股份投入污染治理资金,以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资金集中用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2.4 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环境监察要与农业部门一起,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精确施药技术;推广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减少农用薄膜在农田中的残留;持续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大力发展秸秆机械还田、过腹还田、秸秆造纸、生产食用菌、制取沼气等技术,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
2.5 积极防治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农村环境监察中要特别注意企业开发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及采矿中和关闭后植被景观的保护、回填复垦等作业。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违法所得,直至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
3 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察的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
要加强乡村两级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指标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打破干扰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人为障碍,争取乡村两级干部的支持和群众认可。
3.2 建立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监察机制
当前我国环境监察机构大多建立在县一级或以上,难以适应环境生态保护向农村延伸的要求。许多县在加强农村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建立“乡镇环保所(中队)+农村聘请环保监督员”模式、推广“环境圆桌会议”等,解决了因力量薄弱而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监察的空白。
3.3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察监督能力
首先,要加强农村环境监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自上而下推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学习培训、岗位练兵、层层选拔、比学赶超,加快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其次,提升监察执法装备水平。要不断提高监察执法科技装备水平,配置先进实用监察装备,开展农村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提升执法效能。最后,要重视环境监察辅助力量的建设,紧紧依靠村级环境监督员和企业环境监督员两支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环境监察全覆盖,发挥公众参与监督的效应。
3.4 加强与各生态管理部门的协作
农村生态环境监察机构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时,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与农、林、牧、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关系协调与沟通,建立和完善联系会议制度、联合执法制度、案件报告和移送制度等工作制度,形成强劲的监察合力。明确职能职责,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5 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监察的观念
思想观念是工作的灵魂,只有改变观念才能有效地指导和开展工作。一是要提高人性化程度。从防范性监管向服务性监管转变,在监管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做好监管,统筹兼顾好企业、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二是要提高全面化程度。要实现从末端监管向全方位监管转变,从粗放式监管向精细化监管转变,从农村工业污染向整个农村生态系统监管转变。三是要提高专业化程度。组织监察人员对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和信息化等知识的学习,改变过去凭经验监察,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认识。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察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蛋鸡饲养;疫病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74
1 规模蛋鸡饲养疫病综合防控配套技术
1.1 做到疫病防控以“预防”为主
选址要科学。新建蛋鸡养殖场选址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相关规定,远离公路、城镇居民区、无害化处理场等可能对蛋鸡生产造成影响的场所。同时避开候鸟迁徙主要路线,有利于做好家禽的卫生防疫工作。
布局合理。蛋鸡养殖场各功能区布局要合理,场区周围有围墙;净道、污道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在场区入口处设置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更衣消毒室;配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及粪污处理设施。
禽舍结构良好。禽舍建筑材料要保温隔热,禽舍地面、墙壁应有利于清洁、消毒,舍内通风良好,各个禽舍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传播疫病的机会,禽舍周围要开排水沟,保持雨后场地不积水。
健全规章制度。蛋鸡养殖场应制订合理的免疫、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用药、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并保证各项工作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与常规免疫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严格按着免疫程序做好基础免疫和强制免疫。
卫生消毒要到位。“外堵”。做好入场人员、车辆及物品的消毒工作;养殖场区内不得混养,尤其应避免鸡与水禽混养;安装防护网,避免野生鸟类进入禽舍及活动场地,防止水源、饲料被鸟类粪便污染;“内消”。鸡舍进鸡前2周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进鸡后舍内每周进行1次带鸡消毒;鸡舍周围每隔2~3周消毒1次。污水池、化粪池、下水道出口每1~2个月消毒1次;定期对蛋箱、蛋盘、喂料器等用具进行清洗和熏蒸消毒。
1.2 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产品、养禽场的垫料、粪便、污染及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和其他物品,必须按规定进行深埋、焚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1.3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
根据蛋鸡的品种和日龄不同,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原则,分隔多个饲喂区间,确保禽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生产性能良好,避免营养不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饲喂、清粪、清扫、消毒、转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尽量减少对禽群的刺激,避免应激的发生及诱发疾病。
坚持全进全出制饲养,采用统一饲料、统一免疫程序、统一管理措施,出场后对整体环境实行彻底打扫、清洗、消毒。该制度的实施,有效切断了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从而保证下一批鸡的安全生产。
1.4 加强蛋鸡养殖业疫病防控工作的监管
建立监管、巡查工作制度。由动卫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任养殖场的防疫责任人和监管责任人,每月不定期到养殖场进行巡查,对养殖场疫病防控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养殖场防疫制度落实到实处。
严格执行“四报告”制度。养殖场户在畜禽的引入、发病、死亡、出栏时,必须及时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责任人报告,确保动物监管部门第一时间掌握辖区内动物存出栏的数量和病死情况,切实做到“内防外堵”,杜绝外部疫情的传入和内部疫情的扩散。
不断完善防疫设施。养殖场户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控O施的改造和维护,确保防疫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和规范使用。
1.5 适时做好监测工作
在免疫后21d,采血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监测中发现免疫抗体水平不合格(合格率低于70%)的禽群进行紧急补免。养禽场每日应对禽群进行临床观察,随时掌握健康状况,建立完整的资料记录,包括养殖管理、用苗用药、疫情监测、发病及死亡、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并将记录保存。如果发现家禽突然异常死亡,应尽快上报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6 完善禽流感防控体系、有组织开展工作
建立由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防疫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5个子系统组成的市、乡、村三级疫情处置体系。由市疫控中心承担监测预警;镇政府承担疫病预防控制、物资保障;镇动监所承担防检疫监督、技术培训;村委会承担免疫及各项工作的人员组织、实施;村级防疫员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病排查、防疫技术指导等。这一体系的建立,使防控工作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园林设计与施工企业资质制度、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然而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与人员资质认定问题,企业实力与园林建设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了政府职能在绿化行业管理上缺失,亟待加强。
2 城市园林管理问题的改善建议
2.1 加强对城市园林管理认识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要深刻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去破坏生态环境,尤其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所以相关部门要重视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积极调动与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形成管理意识,提高园林管理技术水平、提升管理效能,以做好园林维护工作。
2.2 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管理工作
城市园林规划统筹工作要以大量的调研分析为基础,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保障,从大局出发,用科学理论、技术来统筹规划园林管理工作,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长远性、科学性,使园林规划满足生态城市建设需求,与城市长远发展相适宜。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要按照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脉、审美情趣等因素,对园林布局、植物配置、景观视线等进行长远而科学规划。
2.3 建立与完善园林管理机制
传统的城市园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园林,从业者要及时转变观念,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去治理它,探索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长效工作机制,如监督机制、养护机制、奖惩机制等,还要利用网络协助园林管理,以提升管理效率。
2.4 充分调动发挥政府职能
在城市园林管理中,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为其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以规范园林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园林管理法制建设,使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严格惩处破坏园林景观行为,维护景观完好性。另外,还要制定园林景观养护标准,并按照标准定期监督、检查园林景观环境质量。
2.5 提高城市园林管理工作者从业能力
很多城市园林管理者缺乏科学、先进的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了园林管理质量。为此,要加大这部分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学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3 结束语
关键词:林业;林政管理;体制;执法;有害生物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一、林业林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林政管理是林业经营过程中所包括的管理问题,依照林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林业相关产业实施的业务管理。其核心内容为“六管理一执法”,即林业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林木采伐管理、木材流通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1]
二、林业林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制与资源林政保护管理体制欠缺完善,管理模式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管理单位不够重视林政管理工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使得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情况频频发生。林政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工作量较大,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管理力量的薄弱与不足,而管理薄弱又使得执法人员的空缺,进而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法制观念不强,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由于工作人员对林政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强,加上大多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贫困山区,使得管理人员与群众未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生态与社会效益,法制意识不强,进而出现不顾国家法律、法规,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
(三)供需矛盾突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森林与林地需求日渐增加,且呈多样化趋势发展。实质上,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也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社会除了需要木材外,也需要森林的生态功能,但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多以木材生产盈利为目的,这使得森林资源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在这样的分类经营活动中,森林供需矛盾更突出。
(四)林政案件查处难度大
《森林法》相关条例规定:凡涉及林地的土地审批手续,建设单位必须先办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手续,土地部门才可为其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却违规审批。此外,木材价格不断上涨,不少违法分子认为经营木材有利可图,进而违法收购,并采用隐蔽的手段进行,给林政管理人员的查处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三、加强林业林政管理的对策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管理方式
为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求,一定要将林政管理改革贯彻到底,改变管理方式,从根本上保护森林资源。在林业林政管理体制上,要出台一定的规范制度,规范管理工作的进行,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在管理方式上,要对林政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木材检查站方面,为适应现今交通条件的快速发展,要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木材检查站的布局也要适应交通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作成果的质量,提高林政工作人员的效率。
(二)加强法制思想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思想的宣传,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彻底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
1、林政管理人员
对于法制思想的宣传,一定要先从源头做起。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为其明确安排工作任务和目标,保证工作的质量。解决工作人员的所需,做好工作人的防护工作,要有一定的现代技术做保证,建立完善护林网络。
2、做好周边人们的工作
对于现在出现的占地抢地行为,要做好周边人们的思想工作。要给他们讲解法律法规,告诉他们这样做会造成的后果,会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多大的危害,要让他们做到自我教育,约束自己的行为,能为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一定的贡献。
3、偏远山区问题的解决
在偏远山区,人们是为了解决经济情况才会去砍伐林木,对于这一问题,就要先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其提供其他的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方法,如指导他们种植经济作物、制作工艺品等,再灌输一些法律法规,使其意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4、整体的思想意识提高
提高思想认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乱砍乱伐现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林业能够长远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林政管理中各个环节
1、严格执行林木采伐管理
简化办证程序,公开办证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制。要实行首问负责制,专人跟踪办理进程,并及时反馈给申请人等有力措施,对采伐证办理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加快办证速度,提高林木凭证采伐率。[3]
2、加强流通领域管理
关键是要加强木材运输监督管理和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管理。在继续与倒水木材检查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强国道木材运输管理的同时,还应当建立长洲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整合区内各部门的林业行政执法力量,统一行执法行动,减少和杜绝流通领域林业违法行为的发生。
3、建立健全护林员工作制度
要切实增加强对各村护林员的管理,将年轻、素质好、有群众基础、热爱林业工作的人充实到护林员队伍中来,并适当提高护林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护林员地利、人和的优势,及时掌握各村林业动态,将林业违法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4、采取严厉措施打击乱占地行为
从根本上打击乱占地行为,就要依靠法律的力量,采用强制的手段,彻底杜绝占地行为的出现。对于周边农民占地行为,在进行口头劝说与讲解之后还是没有效果的话,就要采取法律手段,使农民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再出现占地行为,不再破坏森林资源。相关的林业部门,要出台相关的规定,对于占地行为采用强制手段制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事。政府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要乱用职权,随意的占用土地。
5、要完善和健全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和执法监督制度
要使林政执法真正做到合法、高效,防止执法人员,减少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执法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林业行政案件管理制度,严格案件受理、移送、承办、处理的过程,做到有案可查;要实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和领导审批制度;要加强内部工作分工负责制度,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关系和协调机制;要对林政执法实行定期汇报和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自学接受社会监督;要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严格秉公执法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并在调资、任用和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执法违法,造成执法过错的要给予追究责任;要建立林业行政案件复议工作部门和工作制度,使确有错误的林业行政处罚决定得到及时纠正,争取主动,减少行政诉讼。
(四)认真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有害生物也是破坏森林资源的重要因素。因此,林政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有害生物破坏森林资源的严峻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首先,应认真做好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与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及时除治各种林业虫病,并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实行全程监测;
其次,做好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的防治策略,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等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蒋阳秋. 关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探讨[J].吉林农业. 2011(10)
根据《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暨生态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以及《2012年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任务》要求,2012年教育系统生态环境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区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创建市环保模范学校、省绿色学校为载体,不断提升环境教育品位,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进一步推进我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
一、工作目标
1.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扎实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策划编写区环境教育读本或绘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
2.完成1~2个省绿色学校和3个市环保模范学校创建,积极开展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3.按要求做好相应档案、台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完善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档案资料。
二、具体要求
1.进一步强化对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领导
各学校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加强发挥学校生态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对生态环境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使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力争我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
各学校要紧密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学校特色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要重视营造生态环境教育的浓厚氛围,在全体师生中认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提倡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和文明习惯,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环保知识,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方法与能力。要组织广大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主题鲜明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开创“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提高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实效
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各类生态环境教育系列活动,注重创新活动载体,营造活动氛围,重视活动效果,在系列活动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以增强中小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生态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2)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3、12”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系列活动。
(3)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学校根据《小学生环保行为规范》和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教育理念,做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刻。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环境,并将此纳入班级的常规管理。
(4)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要以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5.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区“绿色学校”、“环保模范学校”创建活动,引领更多学校积极参与省、市各级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硬件、师资条件和环境特点等方面的特色,发挥师生的共同智慧,找准切入点,确立突破口,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环境教育特色,并以环保特色活动的引领与辐射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同时各校要注重实施创建计划的基础工作,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以满足生态环保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为更高层次的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制订2012年区教育系统生态教育实施意见(3月)
2.开展“世界水日”节水主题宣传(3月)
3.确定2011年申报市环保模范学校名单(4月)
4.开展市环保模范学校创建单位培训(5月)
5.开展“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主题系列教育活动(6月)
6.组织少先队小干部参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低碳馆(10月)
一、局长就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何副县长作专题汇报。
1、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县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分为中山、低山、高丘陵、河谷阶地四种类型,是全省、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之一,全省重点地质灾害防范县有36个,我县是其中之一。全县地质灾害类别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性重、防治难度大,主要发生在主汛期,以群发性、突发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今年3月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资料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67处,其中滑坡220处、崩塌431处、地面塌陷9处、泥石流7处,列入县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处。进入汛期之后,通过巡排查,特别是近期联合排查督察,新增隐患点218处。
2、我局所作的几项工作。一是完善制度,严防死守各隐患点。年初修编了《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经过专家评审,并根据需要及时修编《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在我局的指导下,针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要求,及时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今年,我局补充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灾情登记和速报、汛期巡查、年度方案编制、地质灾害目标管理、避灾明白卡和群测群防等6项工作制度。完善了预警信息告知网络体系,增设124名村级协管员,11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预报群发对象、把矿山、高速建设纳入全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进行防控。强化了我局与各乡镇、村、隐患点责任人员和监测人员以及矿山、高速等预警信息的迅速互通,确保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早准备、早到位。二是广泛宣传,狠抓责任警示牌的制作和明白卡的发放工作。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地质灾害防御常识家喻户晓。在全县30处比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了永久性责任警示牌,并购置了相机、雨衣、手电筒配备到各乡镇,向全县每个村组和受威胁农户发放了避险明白卡、宣传画、光碟、防治书籍等资料1000多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885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937份,让每个群众都能防灾有数、避灾有路、处灾不慌。同时,在县电视台循环播放《珍惜生命、远离地质灾害》宣传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今年全县举办地质灾害知识培训4班次,培训人数达220人次。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全面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4.28”事件发生之后,我局迅速布置了开展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监测工作,制定了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包干责任制,要求班子成员分4小组,包干16个乡镇和矿山企业,带领导相关股室对自己包干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监测工作。全县重点查看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原地质灾害点动态情况;查看防灾明白卡的发放情况;查看重点地质灾害防患点警示牌设立情况;查看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员和协管员在岗在位情况;查看乡镇和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情况;查看乡镇和矿山企业巡查台账登记情况;查看汛期值班制度落实情况。从检查情况来看,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并落实了地灾防治工作制度,编制了地灾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队伍,各辖区内地灾隐患点都落实了责任人,并安排了专人巡查,全县61个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整体情况良好,有制度有落实、有预案有队伍,地灾巡查有安排有记录。各别乡镇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关田镇的“十个一”措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动员,做到不漏户;制定一套实用的应急预案;成立一支应急队伍;给农民发放一份防汛宣传单;在重点地方树立一块安全警示牌;筹备一批应急物资;争取一批民政政策;固定一部挖机和工程车;成立一个安全巡逻信息员队伍;建立一套防汛工作制度;金坑乡对每个隐患点都拍摄了图片,并对每个隐患点的住户张贴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公示牌”。但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乡镇没有明确地灾防治工作办公室,都是与防汛抗旱办公室合署办公;个别乡镇明白卡发放不到位和填写不规范,有模糊、缺项、漏填现象;责任心不强,村一级填发的明白卡,乡镇没有指定专人负责,存在业务不熟练、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与高速公路有关的隐患较多,主要危及住房、农田;地质灾害宣传不够,培训机会少,部分农户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四是积极开展地灾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为有效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采取了由被动防御变为主动避让措施。我县做好地质灾害预防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镇规划,有计划的安排了受威胁农户的搬迁,目前正在落实2012年1036人的地灾移民搬迁工作,争取早日全面完成2012年搬迁任务。
3、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范围广,需投入的治理资金多,筹集防治资金十分困难,主要是由于我县地质灾害大多以小型规模为主,很难争取到国家或省市立项治理资金,加上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筹集治理资金明显不足。目前,我们仅争取到和两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二是早期矿产开发造成我县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县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早期资源开发给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给我县地理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全县现有持证矿山61个,废弃矿山24个,未治理废石、砂堆100多处,部分区段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陷等地质灾害;三是高速建设为我县带来大量地质灾害隐患。高速在我县境内有50.8公里,因我县是山区县,工程建设高架桥多、隧道多,对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产生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我县地灾防治工作带来更大难度的压力;四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支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治理资质的专业队伍,预报、防治地质灾害的科技水平较低;五是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还没有得到落实。各村协管员和重点地质灾害监测员防治工作经费补贴没有发放到位。六是切坡建房问题严重。
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就下步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出目标和要求。
工作目标:绝不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工作方法:群测群防、主动避让、及时转移。
1、做到心中有数。矿管局班子成员要对全县有多少隐患、各乡镇有哪些隐患,重点是哪几个隐患,做到心中有数。班子成员对全县16个乡镇要实行包干制度,下乡镇巡查,对885个隐患点全部要过点,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函,明确责任。
2、全面落实各项措施,责任到人。群测群防主要是要落实县、乡、村、组及直接受威胁群众,明白卡要发放到位。
3、突出重点,定时看人。如遇大雨,定时查岗,主动下去,服务群众。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大力推行对水土保持、生态发展的建设,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规划过程中,也出现了水土保持方面的诸多问题,部分群体对水土保持意识过于淡薄,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问题和施工制度完善方面等等,这使得在推广水土保持工作速度缓慢,困难重重。由此可见,有效解决水土保持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水土保护工作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发展,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并提出应对措施,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2水土保持应采取的措施
2.1工程防护措施
2.1.1 在工程开展期间,应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可以采取护坡、开排水沟、导流沟等措施进行控制。在施工中,在弃土区背水面处设置成临时排水沟,这种方法可有效缓解在施工过程不当时遭受的水力侵蚀,同时,应在弃土区的迎水面设置由坡面至坡脚的截水沟,这样,可有效将弃水、废水全部排入引河。
2.1.2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时,要加强对取料场的水土保持防治与管理工作,因为在施工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建设原材料,往往工程建设方从施工方便性和成本角度考虑,会沿线取材,造成取料地开采深度不一,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为水土流失堤了隐患。所以,在开采深度与开采地的开采程度上,应有严格的控制标准。
2.1.3 荒坡取土采石场。在开采之前,应该选择合适的厚度剥离上层的腐质土,集中放置,以用于施工后续工作的绿化恢复。在施工期间,施工地两侧应设有排水渠,以保证附近坡面的地表水径流时可及时快速地流出。当采土工作完成后,需监管回填工作,保证恢复原地表植被。
2.1.4 河滩取土、取砂场。河滩取土、取砂场取料之前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污染规定,在获得当地河道部门审批后,方可在允许的地点设立开采点进行开采作业。取料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数量开采,同时,保证清淤疏浚工作同时进行,及时平整已施工作业区域,以保证汛期行洪畅通。
2.2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要发挥出指导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除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应加强保持水土植被的种植。应进行系统性的统筹和规划与科学的管理,做好监督与预防工作,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现象消失在萌芽状态,在抗旱防洪工作的同时,找到水土流失的初始原因,改善土壤,河流,植被的生态环境。
2.2.1 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尽可能栽种一些利于维持水土的植被和农业作物、经济作物、或一些根系发达适应施工环境的树木,如选择种植耐旱、耐涝的草种,这样可增加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机率。同时,对多种植被和作物采用先进的耕种方法,这样即有利于保护土壤稳固,在合理地优化农业产品的结构方面,也迎合了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全面而长远的保护措施和手段。
2.2.2 积极发展林业,农村应减少燃烧柴禾现象,积极采用其他能源代替,同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25°以上的山坡不得进行开荒,严禁对森林的破坏和砍伐,使原始的生态环境能够很好的保持。对水利工程中的稳固水土和坡面防护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2.3 加强防护林带的管护与防护是发挥水土保持永久性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水利工程长久性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所以,在工程管理范围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加强对坝前防浪林带及坝后防护林带的建设与抚育管理,以保证快速成林,并进行及时检查和补植,可有效降低风速,治理风蚀,达到防护效果和防护效能的目标。
2.3提高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水土保持在水利工作维护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在广大民众间适时大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升全民水保法律观念和生态环境意识,确保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应该加强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的监督与宣传管理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工作重点,在工程项目设计规划时期,设计方案应以不损害地表与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可以考虑架空、地埋和梯级结构等方法,以减少对地表的动工,避免挖填方及土石方,工程施工阶段控制临时占地的面积,加强水土保持的临时措施,在对地表有施工地区,提前完成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以最大限度、最高标准保护好林、木、禾、草以及绿化工作。
2.4对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化管理
为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各地《水保方案》的监督为切入点,组织各部门相互合作,积极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证相关方案、制定的顺利执行,杜绝因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