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应该兼顾国家战略和基层发展两个维度。在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域,国家基层战略关注的具体目标是:国家政权延伸至农村,以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和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党和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舒缓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压力,同时形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导向,使更多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等等。农村基层发展关注的目标是:基层公共事务的处理、公共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层面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利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目标分析矩阵(图1)来说明:纵轴表示的是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的关注程度,自下而上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横轴表示的是对农村基层发展目标的关注程度,自左向右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样,大致区分为四种目标类型:
第一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和农村基层发展目标的关注程度都很低。这是一个“盲目型”的目标模式,与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品性格格不入。
第二类:对农村基层发展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国家基层战略的关注程度较低。这是一种“基层取向型”的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着眼点专注于农村基层发展上。这种取向容易获得农村基层的认可,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关注度不够,也不可取。
第三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的关注程度较高,不在意农村基层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国家控制型”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着眼点专注于国家政权的延伸之上。乡村社会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感觉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层面的“实惠”。
第四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和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目标都较为关注。这是一种“多元协调型”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中介,链接国家基层战略和农村基层发展。具体而言,通过大学生“村官”的介入,一可以服务于国家基层战略,增强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既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和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又通过基层锻炼,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二可以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发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型力量促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与数量;三可以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多元协调型”目标模式有机协调、整合了多元主体的价值偏好和目标取向,也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特性,是可取的目标模式,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中必须明确和服从的目标前提。
二、长效机制的内容: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长效机制是属于“工具范畴”的,其合理性需要以“目的”为基础,只有服务于“目的”的“工具”才是合理的。工具理性指的是通过精确计算的方法选择行动方案的理性,用“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思维来判断采取何种行动实施何种政策。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是否行动、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该行动蕴含的价值意义是否合适,是否符合伦理需求。上文第一类既不关注工具理性,也不关注价值理性,属于非理性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如果遵循此类理性模式,将无法真正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长效”机制。第二类“价值取向型”理性模式强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人性化、伦理化和价值化,更多强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要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切实的工具予以实现。若一味强调目标而不关心工具(即长效机制)的科学化程度,目标也就无法很好实现。第三类“工具取向型”理性模式强调关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但是这种理性模式似乎忘掉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应该担负的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目标,属于是“没有目标”的机制。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建设更多属于此类。第四类“目标—工具融合型”理性模式以大学生“村官”工作应该担负的“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为目标前提,在此基础上科学设定有关体制机制,以科学化的方式实现目标。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长效化”——既被多元群体所认可,具有可持续性,又兼具有效性,能够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预期效果、效能和效率。
建设中的目标—工具关系
体现目标—工具融合型理性模式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应该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坚持差别化的选聘、培养机制。“差别化”的原因是实际情况具有多元化特征,村情有差别,大学生“村官”的个性、专长和价值偏好也有差别。因此,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单凭“行政能力”、“申论”考试成绩,而应该兼顾任职农村需求、应聘者专业特长和偏好;在任职安排时,也不能单凭直觉或随机进行,而应该结合村情、村需,结合大学生“村官”个性特点和意愿等综合考虑;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培养时,更不能实施“一刀切”模式,而应该根据创业富民、服务亲民、村务管理、专业技术和复合发展等五类分类实施。
二是基于农村公共需求导向的创业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必须保障农村基层公共需求的满足,并通过具体的创业行动切实满足这些需求。最终使得其工作能够符合农村的具体需要,让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层面取得发展;实现大学生创业与富民相结合、发展企业与发展农村事业相结合、自我实现与农村基层发展相结合;大学生“村官”顺利“进村”、有效“干事”,使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长、专业特长与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无缝隙对接等。
三是兼顾国家战略和基层发展的考评机制。考评具有引导、诊断、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是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当中的重要内容。据调查,现行考评机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更多针对大学生“村官”本人开展测评,而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的机制并不多见;更多笼统地、原则性地考核德、能、勤、绩等几方面,并没有切实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这一目标。因此,以后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考评指标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这一目标,重点考察大学生“村官”工作以及个人对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的贡献度;考核内容设计要详细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两个维度;考核方式、考核期限、考评主体、结果运用等方面要科学、规范、有效;不仅要建立针对大学生“村官”个体、群体的考评机制,而且要建立针对某地区、某部门大学生“村官”工作本身的考评机制等。
三、长效机制建设的组织实施:增强协调与统筹
在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统筹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效。这需要一定层次的统筹、协调,否则难以促成多元主体的配合,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机制的“长效化”。目前,应该增强省、市级的统筹力度,由省、市级组织部门牵头,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联动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需要着重提高如下几方面的统筹层次和力度:
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激励保障、干事创业机制的统筹。一方面,目前存在省聘、市聘、县聘、乡聘乃至村聘等各类大学生“村官”,在来源、选聘标准、“村官”素质、村官的身份、职能角色定位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各地各级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养、干事创业、激励保障等机制参差不齐。这种多层级、缺乏统筹的工作机制在本质上属于“粗放型”,工作整体绩效不高,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工作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在选聘、培养等方面的机制需要省级、市级统筹,实现整体上的协调和总体工作效率、效果的提升。
大学生“村官”工作监督管理的统筹。目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本身的监督管理不够,使得实际效果在不同地方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地方大学生压根就没有进入农村,而被乡镇“截留”;有的更多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人口普查、迎接上级检查、整理会议材料等;很多地方大学生虽然形式上“进村”了,但要么忙于自己创业,要么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并未真正担当起“村官”职责,等。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使这一工作切实生效,省级、市级有关部门要承担此类责任。
大学生“村官”出口机制的统筹。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明确其未来出路是保障大学生“村官”积极干事、促成工作绩效实现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在整体上形成了留任村干部、公务员选拔、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考学深造五条出路,但这五条出路过于宏观,在各地五条出路的各自“流量”和“拥挤程度”不同,对五条出路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持策略也不同,具体成效自然也参差不齐。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村官”整体的流动效率和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容易使得大学生“村官”在相互攀比中产生不公正感。因此,需要着重提升省级、市级在五条出路方面的统筹力度。
此事件经国内某主流网站转载,短短几个小时就吸引近500名网友在线评论。一些大学生村官也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而言,发生在乾相村的事,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有参照、可对比,“为村民办实事确有难度,但也并非办不成”。只要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
“求助报告”石沉大海是常事
看到网上流传的乾相村向县水务局递交的《修复堤坝资助资金申请书》,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曹河村村委副主任、大学生村官闫海波浅浅地笑了笑。类似的申请书,在他短短不到三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内已写过不知多少份,大多数申请都逃不脱石沉大海的命运,“每个村子都想向上级要支持,上级经费一共就那么多,哪那么容易?得认清现实”。
闫海波介绍,南岭乡地处晋城南部的贫困山区,“没钱搞基建”几乎是附近所有村子面临的共同问题,“求助报告”石沉大海也是常有的事,“却也没见谁像广东这三个村官那样,因为没钱给村里搞基建而辞职”。
再谈工作压力,闫海波所在的曹河村树干部们眼下就有一件棘手的活——年底考核,压力很大。“年初签了目标责任书,年底县、乡两级要下来——考核。”他说,考核成绩如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到财政转移支付下来的工作经费,村干部奖金也会受影响,“村干部一年工资才一万元,五六百元的奖金对他们来说也不少了”。
下村工作几年来,闫海波最大的感受是,村干部并不像网上传说得那样“肥得流油”,相反,他所接触到的村干部收入低、压力大。就拿曹河村去年刚刚修建的。30立方米蓄水池来说,总共花了四五万元,其中两万余元由村干部们自掏腰包先垫了,另有约两万元来自农业局“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扶持。
“不到一千元的月薪,要垫钱的地方却不少。还不如外出打工的村民,一个月至少挣两三千元。”前不久,村里要收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让村委会“先垫着”,“9月份垫下钱,第二年五六月份才能收回,有的甚至一年、两年都不一定能收回来”。
闫海波给村干部算过一笔账,30年村干部做下来,可能会有“红旗村”、“先进村”这些没有实际经济奖励的荣誉,但收入绝对不体面,很多时候还得贴钱,“村干部子女的日子可能还没有在外打工村民的孩子过得好”。
与闫海波一样,大学生村官徐亮(化名)也对广东省乾相村的现状表示理解,他告诉记者,自己村子与乾相村情况差不多,现在最盼望能与一个比较“强势”的扶贫单位结对、和一个县里的“大干部”结对,“结对单位最好是县财政、交通、环保、林业、农业等有项目资金的单位,结对的领导最好是县长、县委书记”。
结对政策是徐亮所在地区为了帮助贫困村发展出台的新举措,每个贫困村可以与县里一个局办和一名县领导结对,享受各种帮扶。
与“强势”部门和“大干部”结对效果显著。隔壁村与徐亮所在村经济条件差不多,对方与县委书记结对后,修了公路、改造了饮水设施、新建了猪场。“书记下来调研,带了一大帮局长,当面讲困难、现场办公、立即拍板,领导走后各个局长到了年底还要亲自过问这里的事办好了没有”。
手勤、腿勤、嘴勤,勤向领导汇报
乾相村村官请辞事件中,村官辞职原因中的另一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三千多元”尤其受到网民的关注。很多网民认为经济收入如此之低、村民生活如此困难,上级领导理应优先扶持。但这样的低收入在一些大学生村官眼中,根本算不上“穷得不能过”。
湖南省湘乡市栗山镇西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杰,2009年以大学生村官身份刚刚进村工作时,西山村村集体年收入约2000元,比乾相村还少1/3。但在去年,还是2000元的集体收入,西山村却在村口的重要位置修建了一条一公里长的公路,花了26万元。
“村垦自筹了15万元,向各个部门争取了11万元。”曹杰透露了向上要钱的“秘诀”——手勤、腿勤、嘴勤,还要勤向领导汇报工作。
为了修路,曹杰写了好几份针对不同部门的申请材料,往县里各部门跑了二三十趟,给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说了不少好话。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每次去局、办都盯着一件事跟领导“死磕”。
“每次去,都是跟领导打个招呼,聊聊天,谈谈近况,汇报一下工作。”“厚脸皮”是曹杰的一大优点,多大的领导他都勇于向其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村子。有几次上北京,他还厚着脸皮到中央部委向领导汇报过工作,“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是为村民、为村子争取利益,怕什么”。
但凡路过县政府、路过领导办公室,曹杰都会进去“打个招呼”,对方有空就聊几句,对方没空见上一面也好。时间久了,遇到项目申报时,累积的这些人脉关系就派上了用场,“大家都认识,碍于面子,多少会给点经费”。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香铺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喻峰也有一张“厚脸皮”,他所在的香铺村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村里几乎每年都能给村民办一桩实事。人脉关系同样是办成事的一个关键因素。村委会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哪怕村干部自己贴钱也要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过年过节,一定要请在外混得不错的返乡乡亲吃饭;上级机关干部下基层,一定要热情接待,以“热情”感动人;村里自产的便宜土特产多往外送送,一来让对方容易记得,二来推销特色农产品。
2012年村里变压器设施改建、安装路灯两个项目,就是喻峰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厚着脸皮在乡亲联谊会聚餐餐桌上筹措的经费,“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爹妈、亲戚都在村里,做做工作,再有人带个头,事就好办了”。
去年喻峰还厚着脸皮“磨”来了一个返乡创业项目。村里免费给投资人使用120亩村民撂荒的土地一年,用来种植茶叶、苗木,盈利后收取土地租金,“2013年可以收租金了,每亩300元,创去村民土地,村集体土地也能有收入了”。
向上要经费还须“因项目制宜”
与“手勤、腿勤、嘴勤”工作法相比,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维桥乡副乡长、永华村党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龚成向上级要经费的方法更有“技术含量”,“我们重点做好项目设计,这么好的项目让上级单位觉得不扶持太可惜”。
龚成所在的永华村是个典型的三无村一无集体收入、无集体土地、无集体资产。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村子可能才是真正符合“穷得不能过”的标准的贫困村。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村子,也从未出现过干了十几年的老村官辞职的现象。
“我们村的条件算是很差了,但在关键项目上也能自筹资金。”2012年,一个养猪致富项目给整个村子带来了希望。
这个项目本质就是盖猪圈,4栋猪圈需要资金40万元,县里扶贫资金扶持20万元,另有20万元由村委会自筹。自筹经费的一个妙招是,让打算承包猪圈的村民筹钱,然后以租金形式返还,每栋猪圈每年租金3万元。
这样算下来,村委会不用出一分钱,两年后还能保证每年12万元的收入。
项目方案一经报到上级部门,第一时间获得批复,“这样能够让钱生钱,20万元当40万元来用的好项目,上级部门很愿意扶持,他们也需要这种项目。”龚成说。申报项目不是单纯地谈困难,每个地方都有困难,而是要用创新理念设计好项目,“要先研究好上级单位想要什么样的项目,再看自己村里需要什么,两者结合来设计”。
凝心聚力,多一份关注
站点升级首先要在硬件设备上“强筋健骨”。张家口市共有远程教育站点4385个,其中70%的站点是农村站点,多分布于高原、山区和丘陵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致使地处偏远的站点设备老化、损坏、丢失情况严重。对此,张家口市党员教育中心组织各县区抽调电教远教系统干部、联通公司维修员和乡(镇)村干部,组成维护小分队,本着“山区站点重点查、普通站点不遗漏”的原则,深入掌握实际情况,分批次落实全市站点提档升级工作。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麓的张北县,是此次站点提档升级工作的试点。该县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370个远程教育站点进行了详细清查,统计出设备丢失站点42个、线路损坏站点78个、设备损坏站点36个,随后立即制定了具体的升级改造方案。最终通过县财政拨款和乡镇自筹的方式,更新远程教育终端设备42台、遥控器56个,配备会议桌20张、椅子100余把,并为乡镇的中心站点配置了55计桨宓缡印M时,协调县联通公司通过架设线缆和宽带直连的方式,将原先线路不通的40个远程教育站点全部连通运行。
开动脑筋,换一种方式
激发站点内在活力是进行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由于张家口市国家级贫困县较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较多,多年来形成的不少空心村、自然消亡村制约了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张家口市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中心户” 战略,把即将自然消亡村、空心村、网络不通村等条件不完善的村远教站点迁移到网络畅通情况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好的中心村和致富带头人家中,从源头上激发远程教育学用活力。
在实施“远程教育中心户” 战略的同时,张家口市注重转变学用工作模式,实施了现场实践教学培训工程。2014年,市党员教育中心在位于万全县的张家口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新农村教学区内,建成了张家口市远程教育总站,布置红色察哈尔革命历史展览,采取“站点+基地”的模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和党性教育。目前,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尤其是远程教育总站推广的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深受农民欢迎,仅万全县就推广发展冬暖式大棚一千多个。
孜孜不倦,多一份责任
“人人高素质,事事严要求。”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要求远教站点管理员的素质也要相应提升。多年来,张家口市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站点管理员队伍,注重把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等作为站点管理员队伍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优势,提高远教人员队伍综合素质。该市出台了站点管理员“三簿一册”管理制度,明确站点管理员工作职责:一要做好远程教育节目的播放收看工作;二要做好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三要做好远程教育内容的学用辅导工作。为提升站点管理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张家口市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每年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站点管理员示范培训,并评选优秀站点管理员和优秀站点。通过培训和评优,全市站点管理员操作达标率达到90%以上。同时,将大学生村官担任远教站点管理员的日常工作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管理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评奖评优的依据。
为了认真做好年度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生活垃圾处置考核工作,生态办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出台了《年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考核方案》。为切实使本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考核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该考核方案,从考核组织、考核办法、考核要求、奖惩措施以及专项经费安排等方面入手,分别结合各项工作实际情况,设定“定性”或“定量”指标,将考核结果与专项经费安排挂钩,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明确了考核工作要求。
(二)启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系列主题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由镇生态办牵头,5月底启动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系列主题活动,在小学成立了环保小监督员,旨在引导少年儿童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宣传员、小监督员,通过学生组成环保监督员队伍,把生态理念、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带入家庭,带动村环境保护工作,从而辐射整个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雅的言行勉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争做主动服务社会、参与家乡建设的小主人,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扮靓美丽、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
(三)加大整治力度,开展对污染企业的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
1、今年5月12日已责令该公司对沼气池、净化池的积淀物进行全面清理,对屠宰场生产车间采取收集干粪和高压水枪的方式进行冲洗,以减少用水量,严格规定该公司各类污水必须经过沼气池和净化池等过滤处理,达到Ⅲ类排放标准后再通过专用管道进入污水处理主管网。该公司目前雨污分流系统已基本完善,整改基本到位。
2、已责成该企业于今年5月12日前做好雨污分离措施,每天必须进行干粪收集,减少冲猪楼用水量;清污沼气池、净化池,6月底前建设一个大型人工湿地,并由政府进行检查验收。
3、村消毒餐具厂。村消毒餐具厂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大量洗涤剂泡沫,未经处理直接对河道排放,造成了严重污染。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该厂进行了关停,并停止该厂用电供应。与此同时,镇能源合作社分别与富饶和龙之华两家企业签订了环保合同,由能源合作社定期对两家企业的沼气池和“四池净化”设施进行清理,并将干粪运送处理,确保粪污分离。
(四)完成县生态办对我镇一季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考核工作,组织实施一、二季度镇对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考评工作
协调各村及社区完成县生态办对我镇一季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考核工作,我镇在北部11个乡镇中排名第5,总得分94.903分。开展了年第一季度镇对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考评工作。由镇生态办牵头,每村抽调一名村民小组长或妇女组长,另抽调3名大学生村官,分三个组对各村及社区等单位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生活垃圾处置进行了考核。考核均采用看现场、看村组户卫生评比公示、走访群众和查看资料等方法进行,将检查结果和排名在镇务公开栏及时进行公示。
(五)禁养区和一级限养区清零工作
我镇禁养区有227户,对其227户进行了镇干部包户督促,并在镇政府,村和农户中进行了公示,其中七个村禁养区反弹的有73户养殖户已于全部清零,对反弹养殖户猪栏进行了全部拆除,并加大了监管力度,防止“再反弹”。禁养区全镇227户已经全面清零,并通过了县生态办的验收,确保一级限养区92户生猪养殖数不超过20头。
(六)其他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
近十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被官方、学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学界的研究和官方的政策跟进往往是基于整体性、宏观性的考量,即把“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问题作为一个总体对象予以观照,而忽略了这一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结果导致许多事实得不到充分的揭示,一些普适性的政策也往往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迅速激增的农村籍返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
近十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被官方、学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到了今年更是达到727万人,故2014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年。当前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背景大学生就业大都趋向大城市,返乡就业的人数很少。据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后和90后的新生农民工中分别只有7.3%和3.8%的人愿意回家务农,并且有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知识。
由此可见,尽管农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在城市扎根打拼的理念,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较低。可现实中,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也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是不愿返乡但大城市的生活太过艰辛,人已身心疲惫;二是返乡就业但现状不乐观,甚至返乡无处就业。基于这些因素,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认为回乡就业没有成就感,没有挑战性,甚至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认为返乡就业是一种丢脸的事。
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农村传统观念对就业的制约。历经十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每每创历史新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态度,进入大学校门后,就不准备再回到农村去,更会觉得在城市会闯出一片天地,毕业时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环境。
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的思想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贫困家庭把考上大学作为“脱贫”门路,作为光宗耀祖的捷径;因此,部分家长及乡亲对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持不理解心态,甚至有时还看不起,给返乡就业的毕业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普遍报以不理解甚至看不起的态度,使得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承受着极大的负担,也为大学生就业增加困难。
(二)相关政策不完善,返乡就业大学生的权益缺乏保障。近年来,国家为更好扶持新农村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选拔大学生村官、“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举措。虽说政府还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少数基层政府还对这些政策不够重视,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使得一些农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帮扶。
(三)农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不足吸引。大多数的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多以第一产业为主,能为返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其实很少。由于实际情况,使得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会对返乡就业“望而却步”。另外,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城乡民营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特殊性,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持不信任态度,加上这些负责人的短视而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使得有抱负有激情有想法的返乡大学生“无法作为”,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以上原因,也使得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不得不慎重考虑,也阻碍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三、解决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就业思路。高职学院应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对农村学生开展目标教育、指导其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等,努力对他们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还要加大专业实训课程,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广大农村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与此同时,全社会都应该转变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看法,鼓励和支持他们返乡就业的态度,给他们给予多的关心与帮助。
另外,再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实训操作等活动培养专业基本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扩大知识范围等,扭转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思路,努力培养他们强大就业决心,主动转变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认清农村领域的发展空间。
(二)完善返乡学生的就业制度,保障就业权益。大部分小城镇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完善返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可以促使大学生既能奉献才干,又可以很好返乡就业。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把他们的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用制度来保障农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收益;二是政府要健全人才引进、奖惩、考核、提拔等制度体系,出台更加灵活便利优惠的方案,吸纳更多的返乡大学生加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计划,将他们作为党和国家后备队伍加以锤炼,并采取多元方案,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创造农村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返乡。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总量规模速度扩大,呈现较高水平的发展状态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才能是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需求的迅速扩大,两者相互相成。针对这个实际情况,一是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各类企业,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满足返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二是当地政府要出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做好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利用自身所学造福乡里,以创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当地政府要发挥属地资源优势,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如农产品、畜牧品、养殖品等产业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继华,李霞.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 ( 6) .
[2]伍中信.保障大学生基层服务后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 34).
作者简介:邹磊,讲师,研究生,杭州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芳芳,讲师,研究生,杭州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作目标
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目标,在已建立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充实村(社区)的劳动保障监督员、协管员网络队伍。科学划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管理和执法监督责任区域,把网络延伸到村(社区)和规模企业一级,逐步建立起“一级执法,二级监管,三级服务,四级网络”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依托现有的省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和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对比和动态监控,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内容
(一)建立网格
按照“每个网格内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200家,工业集聚区可按企业用工人数不少于10000人划分为一个网格”的要求,街道劳动监察设1个大网格,以村(社区)为一个网格,整合成20个小网格,帮助规模上企业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室,形成由大、小网格编织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全街道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
(二)落实人员、场地
按照区里的要求,街道大网格由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人员担任网格责任人。村(社区)劳动保障小网格原则上由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担任,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进行选调,可以从村(社区)两委干部、调解委员会成员和大学生村官中选聘;企业劳动保障员根据企业规模,可从人力资源管理或工会办公室人员中聘任。在场地上,街道、村(社区)设立劳动保障办公室和接访室,便于群众来访投诉举报;要配备必要办公设备,便于与市、区、街道联网,形成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
(三)明确职责
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要加强对网格内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及时受理并调处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完成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劳动保障协理员主要负责实时采集和反映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为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提供帮助和服务,并调处劳资纠纷;企业劳动保障员负责报送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材料,对企业内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自查,防范和及时化解企业内发生的劳资纠纷。
(四)完善制度
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工作程序、监督考核、信息报告和人员管理等内容。特别要完善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考评制度,将考核、考评结果与其奖励挂钩。
三、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
街道办事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启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11月底前完成监管网格划分,落实网格监管人员,连同实施方案上报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二)实施培训阶段
2010年12月15日前,街道办事处制成辖区内网格分布示意图和人员配置列表,将完善的各项制度在工作场所上墙公布。并组织开展一次对全街道网格内的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和企业劳动保障员的培训。劳动保障协理员对网格内的用人单位以“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动态电子信息档案,逐步形成全街道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0年12月底前,街道办事处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进行总结上报,全街道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全面运行。街道办事处将对村(社区)、企业单位网格具体实施情况组织考核验收,其结果作为街道综合考核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农学专业 改革
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安康学院教改项目(编号:JG03209);安康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0151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高校院校。这类院校很多带有以往师范专科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农学专业作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之一,面临诸如招生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老化等问题。如何改革地方高校传统的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众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备兄弟院系借鉴。
目前地方本科院系农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新建本科院系农学专业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建高校的不断增加,高考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甚至即便拿到一纸通知书对不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选择放弃。对这一问题,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对于“冷门”专业新生报到率更低,农学专业甚至到了难以开班的程度。从安康学院2006年—2009年四年的农学招生情况来看,2006年和2008年招生人数均为30人,而两届新生报到人数分别为16人和10人,2007年和2009年停招。招生的困难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办学资源闲置,学校办学声誉下降等负面影响,于是学校综合考虑对农学专业实行隔年停招。
2.传统农学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农学专业是由以往高职高专甚至中专农校升级而成的,形成了固有的培养模式,农学本科专业一般模仿其他院校本科的课程设置,仅讲授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其他院校差距较大,同时也存在与其他名牌高校农学专业同样的问题:(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技术,而对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2)知识陈旧,教学中照本宣科仍很严重,没有把现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中。(3)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偏多,实际动手和操作较少,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少,进入社会后适应期长,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4)教育方法死板,以灌输式为主,考核方式单一,造成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身处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地区的地方高校,农学专业还存在与当地农业生产脱离等问题,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投入不足,实习实践条件难以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实习条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安康学院为例,2006年升本建院以来,学校重点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在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在农学实验实习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约10万元,远远无法满足本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4.学科建设缺乏后续人才
以安康学院为例,从新建本科院校中农学专业的教师层次结构来看,虽然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以上,但学历多为本科以下且多数为高职高级讲师转聘而来,45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虽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但从办学的综合效益出发,对高层次农学人才引进相对较弱,致使年青专业教师人员比例较少,教师队伍人员缺乏后继人才,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搞好专业建设,离不开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和实践
1.政策调整为传统专业带来发展契机
2003年—2012年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要求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同时陕西省制订的“振兴计划”已实施了3年,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的支撑为我校的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院系召开多次研讨会,认为利用好政策,改造好专业,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开得好,办得稳,学生能学有所长,稳定就业。
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以农业为重要财政收入的地级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作为地方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再结合好的政策支撑正确定位专业方向,改革专业,才能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于2010年改革专业方向,确定植物工厂化生产作为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2010年、2011年两年的招生为30人,报到人数分别为26人和25人,报到率均超过80%以上。招生的良好局面,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专业,2012年学校下达的农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到40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培养出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这是我校农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训练
专业方向调整后,我们同样意识到专业要有特色,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实行“3.5+0.5”培养模式,即7个学期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农技实践和农业管理实习,近一步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课程设置方面作了大力的调整,以模块化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的课程实习。此模块化实践训练方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如植物快繁技术、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设施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都在第6学期,实习课程植物工厂化栽培管理实习模块开设3周,使学生掌握从植物组培、育苗和栽培管理的整个技术环节,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一项进行实习,学生动手少,效果不佳等缺点,提高了实习的整体性。2010年在2008级农学专业进行了设施园艺、植物生产学的课程实习的模块化试点,实习不仅进行了实地参观、还进行了蔬菜育苗嫁接技术的训练,学生均反映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实习效果好。同时学院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安康市农科所、汉阴县农业局、西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建立8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既能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又能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际,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4.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确定后,通过多次讨论和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形成了新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植物工厂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现念,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基层生产一线从事与设施农业产业有关的设施作物生产和管理、种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设施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改革后,对理论课程也作了大的调整,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炼专业课程,弱化深奥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比例,如将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两门课合并为植物遗传育种,提高设施园艺、设施栽培等课程的课时量,最终建立“专业课程精,实际应用强”的课程体系。体系重点以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和农业园区规划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开设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选修课,要求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一线生产的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现状,为以后到农村从事“村官”、“技术员”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后,招生报到率的不断增加和较高的就业率使传统农学逐渐走出停办的困境,学院在人才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也相应地增加投入给予扶持。专业改革是一系统工程,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才能真正使传统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新华网,2010-06-06.
[2]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2,(4):5-8.
[3]高贵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2,(03).
一、评检结合,查摆问题
“作风转变年”活动进入第二阶段的初期,我乡便采取措施,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问题查找。要求乡、村干部对照“慵懒散软、冷硬横推、吃拿卡要”三类突出问题和“三大要求四项务必”进行自查自检和互查互检,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分类登记,并针对各项问题制定初步的整改措施,由主要领导全程监督整改;开展开门评风活动,设置作风转变监督箱,制作作风监督民意卡,公布作风转变投诉电话,面向广大群众收集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对投诉进行认真调查处理,限期给予回复;对全乡十个村(社区)干部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掌控。
二、建章立制,狠抓落实
针对全乡在“作风转变年”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方案。要求乡、村两级干部严格按照《县乡镇工作手册》和《县(社区)工作手册》开展工作,乡党委、政府根据两本手册规定的内容,结合全乡工作实际,进一步制定了涵盖《乡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办法》、《乡村(居)干部工作考核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的《乡干部工作手册》,以手册为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增强了乡、村、社干部的工作责任心。
在建章立制的同时,为狠抓作风转变工作落实,乡党委、政府严格执行三个针对三个坚持:针对慵懒散软现象,坚持每周两到三次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情况随机抽查;针对冷硬横推现象,坚持每周查看作风转变监督箱,接听作风转变投诉电话;针对吃拿卡要现象,坚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的原则。
三、加强自身建设,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情况
为避免乡领导干部、权力部门、关键岗位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发生,我乡做到了以下几点:进一步细化领导分工,并对领导分工进行公示,便于群众监督;乡各部门,特别是便民服务中心,明确各岗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名单,实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政府工作为民、务实、高效;全面推行乡、村干部综合考评、季度述职测评及满意度测评制度,对测评满意度较低的村,乡党委给予支部书记警示谈话;落实“一线工作法”,要求乡、村两级干部工作重心必须下移,到一线开展工作,进一步关注民情、民生,融洽干群关系,要求机关干部每月下村处理事情、了解情况不低于7次,村官每周深入农户不低于2次,同时做好《民情日记》、《一线工作日记》的记录;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乡纪委委员、老干部组成的乡工作督导组,督导乡级各部门、村三委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四、多种方式相结合,消除官僚作风和利益至上思想
为避免机关存在官僚作风,部门利益至上的问题,乡党委、政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法制教育培训和行政执法监督,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二是收集民情民意,着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三是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严格绩效考评。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目标管理,强化跟踪督查,推动工作上台阶。四是坚持从严治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五、推动旅游项目建设,观光农业见成效
坚持德才兼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在考试、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聘用。
本次招聘拟为县直单位和卫生系统招聘45人。具体职位及条件见附表。
(一)应聘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无政治历史问题,无违法违纪行为;
3、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标准;
4、年龄要求30周岁以下(出生时间截止为1985年1月1日后),研究生可放宽到35周岁;
5、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应聘人员范围及要求
1、凡近年(含2015)毕业的全日制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均可报名,详细要求见职位表,职位表中的学历均含要求学历及以上;
2、在我县服务的或我县籍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青年志愿者、新农村建设者等不限年龄和毕业时间,其中分别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县财政局设立四项人员专项岗位3个,按上述招聘条件进行报名。
(一)公告
通过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等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招聘公告后,应聘人员可结合所学专业到现场报名。
1、报名时间:2015年6月__日—6月__日,上午8:30-12:00,下午14:30-17:30
2、报名地点:县人社局 (__文化广场古郡集团裙楼四楼)
3、笔试考务费:每人100元
4、报名要求:报名时须带身份证、毕业证、就业报到证原件复印件,报考医院护理专业的需带护士资格证原件复印件,2015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携带就业协议书(加盖院校公章),报名人员自行从网站(__)下载报名表并粘贴照片,同时带同版近期彩色小2寸免冠照片2张。每人限报一个职位。
5、准考证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认定。应聘人员应如实提交相关信息和材料,凡本人填写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或填写错误的,责任自负;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考试资格或聘用资格。
(三)笔试考试
1、笔试考试由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纪检人员全程监督。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的方式。
县直事业单位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
卫生系统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及专业知识。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依考试成绩高低按招聘职位2:1的比例进入面试,比例内末位笔试成绩并列的均进入面试。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本次笔试不指定考试用书,不委托任何单位举办考前培训班。
(四)面试
面试由县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行百分制,评委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他分数的平均分为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应聘人员综合成绩=笔试成绩×60%+面试成绩×40%
根据各职位招聘名额,按照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排名,同一职位综合成绩出现并列时,笔试成绩高者优先,笔试成绩并列时,学历高者优先。
(五)体检
根据应聘人员考试总成绩,按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选,到指定医院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并按总成绩高低依次递补。
(六)政审、考核
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政审、考核,考核合格的确定为拟聘用人员,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
凡在规定的时间内,未领取有关通知,未按时参加笔试、面试、体检,未按时报到的,均视为自动放弃招聘;对弄虚作假和违反考试招聘纪律的报考人员一律取消考试和招聘资格。
(七)聘用
对公示期间无异议,符合招聘条件者办理聘用手续。对公示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不符合招聘条件的取消其拟聘人选资格,视情况由公开招聘领导小组确定按成绩进行补录。被聘用人员列入县事业编制,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被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