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金融市场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市场的理论

第1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小微企业;区域金融市场;协同学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nd Regional Finance Marke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Synergetics

LUO Dongliang, JIAO Yumeng

Abstract: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eriously a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re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ancing problem is unavoidable for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ccording to the finance market theory,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re th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regional financial marke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must be connected with reg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light of Synergetics, th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could grow with the regional finance market in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manner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regional finance market, Synergetics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些问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是最为关注的问题。按照金融市场理论,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发展小微企业,必须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本文根据小微企业的特征、区域金融市场的功能,借用协同学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实现小微企业与区域金融市场协调有序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小微企业及其特征

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微型企业作为一种类型首次出现在我国的企业划型当中。按照划型标准,微型企业一般为未达到下列标准的企业,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工业从业人员20人或营业收入300万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或营业收入50万元、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可见,我国的划型标准为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

这与国外的划型标准不一致。美国和一些国际机构基于反贫困来定义微型企业。美国国际开发署将由当地人拥有、雇员(包括不领薪水的家庭成员)不超过10人、其业主和经营者为贫困人口的小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亚洲开发银行(ADB)则将雇佣工人(包括雇主及家庭成员工人在内,其中员工不包括专业人员及专业服务提供者)不超过10人的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可以看出,按照此定义,暗含着收入和资产的限制,微型企业被认为是穷人的企业,且不包括高科技企业。欧盟、日本则基于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法国将雇佣员工在9人以下的企业被称为特小企业,在西班牙则被称为微型企业。欧盟委员会把雇员人数在1~9人的企业称为非常小企业。日本把制造业中20人以下,商业服务业中5人以下的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又称零细企业。

可见,我国关于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最为全面,反应了我国的实际国情。虽然各国对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但是对微型企业的认知却是相同的。总体上看,微型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适应性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微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创办所使用的资源少,创办速度更快,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现代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或者说是生态经济,没有小企业(含微型企业)是很难想象的。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对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突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数目特别庞大,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微型企业的数目特别庞大,微型企业的数目众多,因此在总量上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拉丁美洲,5人以下微型企业的雇工占非农业劳动力的一半,在非洲占三分之二。在欧洲,中小企业提供了1.22亿个就业岗位,在2050万家中小企业中,93%的是微型企业,即雇员在0~9人之间。

3.资金有限且管理粗糙。微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主要是亲戚朋友和熟人。员工也以家庭成员为主,不具有正式的组织方式,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缺乏较为规范管理工作内容。没有采购、生产、存货和质量管理制度,缺乏质量管理。员工通常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因此员工权益缺乏保障。

4.工艺粗糙但运作方式灵活。微型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较少拥有机器、设备与专门的场地,无法规模化和机械化。虽然采用“前村后店”的模式组织生产运作,但运作方式灵活而富有流动性。依靠数量庞大和团队力量,会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或公司如微软和惠普公司就是由微型企业发展而来的。

5.微型企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微型企业采用直销方式,且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形成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或某个产业内形成的价值网络,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性。

6.微型企业没有正式的会计制度,没有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会计科目,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

二、区域金融市场及其功能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现的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系,即实现了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金融市场按照地理范围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市场仅仅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完备的区域金融市场应包括金融市场参与者(如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金融工具、金融中介、价格等四个基本要素,从而形成融资、调节、避险、信号、创新等功能。

1.区域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区域金融市场不仅扩大了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便利了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为各种期限、内容不同的金融工具互相转换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为筹资人和投资人开辟了更广阔的融资途径。

2.区域金融市场具有定价功能,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企业资产内在价值的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即必须以该企业有关的金融资产由市场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作为依据来估价,而不是简单地以会计报表的账面数字作为依据来计算。当然,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同样依存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市场的效率。

3.区域金融市场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金融市场的发展促使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金融风险分散化。发展金融市场就为投资多样化、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银行风险分散化开辟了道路,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区域金融市场选择多种金融资产、灵活调整剩余货币的保存形式,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4.区域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内部,各区域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金融间接调控体系必须依靠发达的金融市场传导中央银行的政策信号,通过区域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引导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整意图。

5.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工具是一组预期收益和风险相结合的标准化契约,多样化金融工具通过对经济中的各种投资所固有的风险进行更精细的划分,使得对风险和收益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能够寻求到最符合其需要的投资,从而使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

三、小微企业与区域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

系统科学理论为研究复杂的区域金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按照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区域金融市场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市场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市场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使金融市场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依据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孤立系统,其发展、演化只能是内部相互作用而自发引起的,那将是一种趋于消亡的死的系统。区域金融市场只有通过市场的开放,才能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向现代不断进化、不断产生新功能,实现金融市场或市场要素间实现协同(Synergism)即协调一致,共同合作,进而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市场结构和功能。有小微企业参与的区域金融市场将是一个开放的协调的系统。

1.协同的依据

(1)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上述小微企业的特征可以看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中不能缺少资金需求者,构成而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中主要参与者,是区域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

(2)区域金融市场的功能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单个小微企业的融资数额较小,但由于小微企业的数量之庞大,涉及面之广泛,因此,整个小微企业群体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区域金融市场五大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广大小微企业。

2.协同的实现路径

(1)小微企业的灵活性为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区域金融市场除了具有融资、调节、避险、信号等传统功能外,还具有创新功能。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特殊性,为区域金融市场实现创新功能提供基础和条件。由于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征的小微企业,需要创造不同的金融工具,才能适合当地小微企业的需要,因此,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存在促进了区域金融市场的创新,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密切结合小微企业的特征,才能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的区域金融市场。罗栋梁(2015)从小微企业的基本状况、营运状况、政策环境、融资渠道、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政府作用有待加强、融资渠道有待拓宽、金融服务有待加强,由此提出需要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三方共同努力,营造理想的融资环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融资环境中最为主要的是协调的区域金融市场,而不是全国性金融市场。只有能够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需要,区域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3)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的根本。由于小微企业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较为容易形成小微企业集群。按照谯薇和宗文哲(2001)的分析,企业集群的分工与协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1+1>2”。罗正英(2010)认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广泛运用基于小微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技术,特别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建立与小微企业集群信贷融资相对应的区域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结合小微企业的特点,适时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才能构建健康的区域金融市场,使得区域金融市场成为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Z].2011-06-18

[2]罗栋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调查研究――以江浙两省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5(2):1-7

第2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 理论创新 对比研究

一、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简介

2005年欧盟正式启动排放权交易体系,成员国以《京都议定书》为标准确定各自碳排放量和企业配额,EUETS实现了市场中资本与排放权的自由流通,成为全球首个和迄今最成熟的碳金融市场。

中国的碳市场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而发展,在CDM市场交易量中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1]。随着2012年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七省市推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碳金融市场建设逐渐起步。

目前对碳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案例和实践,即针对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制度设计、交易活动以及市场价格等问题,而对相关理论基础及创新研究关注较少。

二、碳金融市场相关理论创新

(一)碳排放权交易与分配制度理论

碳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是市场交易理论,即市场是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环境经济学中有三种减排途径:政府管制、碳税和市场交易,其中政府直接管制和征收碳税都存在政府干预,从而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市场交易制度越来越受到青睐。

“外部性”研究奠定了碳排放权可交易的理论支撑[2],为了使外部成本内生,国家应征收“环境税”――环境资源是一种政府所有的商品,政府可将环境污染物分割成标准单位即排污权,而污染者则必须购买这种“商品”,市场机制下供求均衡点即可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

目前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免费分配和公开拍卖。免费分配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其可获得的排放权量(“祖父制”)。其优势在于企业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来弥补减排成本,不涉及政府与排放企业之间的费用转移,但如果排放权初始分配额过多或不足,就会失去原本的约束效果。公开拍卖方式不会出现分配不当的问题,且拍卖所得收入可用于环境治理和税收调整,但在拍卖过程中,如果仅有部分地区拍卖,则可能出现竞争扭曲和碳泄漏等问题。

目前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拍卖方式,而实践中仍以祖父制为主。在碳市场形成初期,配额免费分配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排放交易的信心与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业竞争力。

(二)独立第三方()理论

碳市场商是指通过代行交易主体在买卖碳排放权或审核碳排放额度时的权利并从中获得一定报酬的独立组织或法人。根据理论,基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行为最优结果是委托人和人均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增加自身收益,即“帕累托最优”。为了达到这一结果,过程中会发生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等。

目前,EUETS的交易活动较活跃,特别是小排放量企业常通过中介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而大型排放权交易主体由于交易频繁且大型企业间联系密切,往往采取内部交易,因此行为很少[3]。在我国,商的主要任务是核准CDM项目减排量。目前该类组织的收益主要自于企业的合同分成,因此很难避免企业寻租下商的职能偏离。

(三)金融自由化和市场一体化理论

金融自由化最早由麦金农[4-5]提出,主张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包括利率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准入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逐步趋向于互联统一的整体趋势。基于金融机构形成的市场关联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交易量的攀升,金融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开始相互影响,同类金融工具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趋于一致[6]。

目前碳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层出不穷,为碳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7]。但从2011年开始,金融危机导致碳市场价格暴跌、交易量萎靡,也暴露出碳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自由化和一体化加重了金融脆弱性,在危机爆发时可能加速关联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衰退,这与我们对传统金融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分析是类似的。本文认为碳金融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理论可在以下几点加以完善:

首先,金融市场的发展须掌握好节奏,分阶段制定发展规划;其次,碳金融市场建立是从区域范围开始的,但减排必须在全球框架下实现,因此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对接是各区域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否则联合履约合作将成为一纸空文。但由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属性,一旦碳金融市场放开,又必然会通过资本流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国金融市场,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必须做好市场自由化的定性分析、阶段性部署准备和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小结

本文从市场交易和分配理论、理论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与一体化理论等方面,对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特点及相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与目前研究较多的案例分析相结合,为我国和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乔志伟.清洁发展机制及其面临的形势[J].工程研究,2011(01)

[2]林永生.碳金融市场: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2012(03)

[3]张利飞.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04)

[4]Ronald I. Mckinnon.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1973

[5]Ronald I.Mckinnon.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1993

第3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书 名 担保论: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法律推理

责编姓名 庞从容 唐仲江

责编证号 庞从容201300184505 唐仲201300184943

添彩与规范

《担保论: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法律推理》原先译者直译成《担保知识: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法律推理》(Collateral Knowledge: Legal Reaso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Knowledge在英文中具有丰富内涵,包括所知、理解、认识、科学等,但是如果把这部学术专著称为知识,则不免过于单薄,极大地减弱了著作的学术分量,也不能体现本书原旨。于是编辑建议译者译成“担保论”。译者从善如流,这部译著已经跻身于我国法律类经典专著的行列。编辑做了一个添彩的事,尽管只是一字之差,然而高下立判。

这部译稿由多人翻译而成,规范至为重要。责任编辑对术语翻译的精准与规范、体例统一、漏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完成了体例统一、对照原文纠正错译,重新翻译漏译部分,对于疑难问题,请教各领域专家进行解决,最后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审校。编辑还拟就《翻译凡例》,提供给有双语能力的读者参读。译著的边页码也是严格按照翻译著作的基本要求。学术著作,特别是法学专著,必须包含参考文献、主题词索引(或人名索引、判例索引或主题词索引), 这部译著也都在责任编缉仔细订正下呈现出来。

编辑的添彩,在于灵感的瞬间闪现,而做完所有规范的事情他用了六个月的日日夜夜。这些都是一个编辑的职责所在。前者需要智慧,后者需要刻苦,二者都是一个优秀编辑不可或缺的。

获奖感言:

撰写审稿报告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很难想象写不好审稿报告的编辑会是一位好编辑。审稿报告首先体现编辑自身的文字能力,流畅准确、表达清晰,言之有理、论述有据。其次审稿报告真实地记录初审、复审和终审编辑对稿件审读与作者交流的完整过程,展现承担不同审次编辑对书稿的付出与承担的责任,体现了编辑在著作诞生过程中的作为和价值。再次,审稿报告可以有力地驳斥“编辑可有可无论”。很多人包括一些作者,认为编辑的工作不过是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已,一份优秀的审稿报告,能看到编辑的专业眼光和创造力为书稿品质提升所做的工作,由此,也一定会重新认识编辑的价值。

编辑的本质是把关和选择,编辑的价值是让书稿完善和增值。从政治导向、学术价值、社会效益等宏观角度,从书稿内容、行文规范,注释体例、标点用法等微观角度,去分析它、判断它、修改它、完善它。编辑同时是一门遗憾且永无止境的艺术,而审稿报告记录了编辑为追求完美而付出的努力和贡献的智慧

――庞从容

初审意见

一、书稿的特点和价值

责编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读与思考,认为本书是一本学术佳作,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具体理由如下:

(一)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基于在日本金融衍生品市场长达十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经验,深入研究了如何将金融市场中担保品的使用作为稳定市场交易的调整手段。作者认为,担保品的操作是一种鲜受关注却不可或缺的行为及实践,期望普及读者的法律技术知识,同时也证明了如何让日常的私人行为成为更有效的市场规范形式,担保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管理技术与行政的核心领域。

(二)学术贡献

本书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学术贡献:

1.独特的研究方法。本书系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其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涵盖了法人类学、法理学、担保法学、国际私法学、民族志学、金融学、政治哲学等多个学科,有机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运用于担保论与金融市场的研究。另一方面,作者的交叉研究还体现在打通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界限,在著作中既有关于法理学的深入讨论,又有关于担保、仲裁、法律冲突等问题的真知灼见。虽然在该书出版前五年已有多位学者用民族志学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但该书是第一部用这种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金融市场的专著。

2.富有创见性的研究结论。本书对国际金融体制提出反思、批判与建议,并对全球金融市场背后的法律框架建设提出了创见性观点,那就是作者提供了一种关于金融与金融监管的新的思维方式与修辞。金融市场的管理并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法规与政策,同时也是通过普通的法律技术与各种各样的市场参与者平凡、细碎的工作得以实现,其结论令人惊诧,也令人信服地相信:“边缘决定中心”。

(三)现实意义

自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革金融体制,创建“金融新秩序”的呼声不绝于耳。金融改革究竟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牵动着世界金融市场的敏感神经。当下有关金融改革的争论存在两个立场:新秩序设计者和金融业的卫道者。前者主张独立于金融市场之外为其设计一套规则,后者抵制任何形式的规制,主张任金融市场自由发展,新秩序设计师与金融业卫道者都持有一种公私治理分立、规制与去规制对立的简单观点。万安黎教授新作《担保论》以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之,本书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金融市场的观察与判断,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以作为我国金融调控部门、金融监管机构的决策与研究人员、金融法学界、经济学界、人类学家以及法科生与学者的专业参考资料,同时也是值得模仿的学术范本。

二、书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本书系纯粹专业学术图书,无任何政治立场问题,一审编辑对照英文原著,历时6个月,完成了书稿的审读工作,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一)书名翻译问题。原书名为Collateral Knowledge: Legal Reaso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译者按照字面意思,将主书名译成“担保知识”,Knowledge在英文中具有丰富内涵,包括所知、理解、认识、科学等,但是如果译成担保知识则较为单薄、静态,不能体现本书原旨。

编辑建议译成“担保论”:一是让读者联想起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二是可以体现原书书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二)内容翻译的准确性方面。翻译作品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那就是忠实、准确,但本书由6人分章翻译,内容又极其专业,同时涉及金融法、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翻译难度较大,6位译者很难兼具以上全部的知识背景,因此在书稿内容的翻译上存在不够准确的情况,表现为专业术语翻译不精准、不统一,内容阅读起来缺乏连贯性和相互照应,加上每个人的文字功底与风格各有差异,使得整个书稿阅读起来缺乏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

针对此种情况,编辑在审读过程中,通过通读全文,先大致了解整本书稿的主旨和特点,然后对照原著,指出不甚准确的翻译,与译者协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一些疑难句子,则多方请教,如英语和专业均有造诣的教授和专家,获得了他们的指点,得以修正。

(三)全书的体例统一性问题。表现为标题层次个人自行标注和拟定不统一,人名、地名、协会名、著作名等前后不一致,且与索引部分的翻译也还存在不统一;图表体例不统一,注释中英文著作的斜体使用不统一等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编辑进行了全部的统一规范。

(四)书稿存在漏译。表现为正文漏译、注释漏译、参考文献漏译,漏译的有句子和词语等。

针对以上情况,编辑提请译者补译,有些词语编辑自行翻译。

(五)英文版原著中存在多处斜体的词、词组和短句,译者在译文中有的用黑体、有的用斜体,更多的是没有标出。

编辑对照原著,将斜体的中文翻译部分一律改为黑体,同时括注原文,表达作者引起读者注意和强调的本意。

三、提请复终审注意的问题

1.方便读者对照原文,是否要增加边码?

2.原文有大量被动句,翻译过来,是否应该以意译为主,采用主动句?

3.本书文后的参考文献较多,是保留原书的英文状态,还是需要全部翻译?

4.文中很多专业词汇,涉及金融、经济法、国际法与人类学等,需要确认这些专有名词的精准翻译;

5.本书中的关键词“技术统治”“专家治国”“专家技术治理”“技术官僚”对应的均为同一个单词tachnocracy,这四种译法各有长短,需要选择与统一;

6“致谢”放在前面还是后面?原书在前面,但是根据汉语习惯应放在正文之后。

复审意见

一、对书稿和初审意见的评价

本书稿分为五章,分别从什么是担保,专家治国,拆解专家治国,对哈耶克式金融监管批评的商榷,虚拟的透明度等多个角度对担保这一制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本书旨在通过使全球金融的监管实践同时变得更加技术化和政治化,从而实现它的民主化,同时作者在运用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自下而上的“蚁视”视角,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范式。本书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在中国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也填补了同类图书的市场空白。

一审对书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历时6个月的一审编辑工作,无论是对于书稿翻译质量还是学术规范以及书稿的完整性方面,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承担了诸多应由译者完成的工作。经过一审的编辑工作,书稿在总体品质上有了明显提高,体现了编辑的增值工作。对于一审编辑所做的工作,二审编辑绝大部分都是赞同和肯定的。

二、对初审所提问题的处理

1.本书边码对于读者查询原文,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的索引功能。但同时在目录上细化了原著的目录内容,增加了二级标题,易于读者对本书的主要内容一览无余。

2.原文的被动句应该根据语境改为主动句,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保留参考文献的英文,与原书可以完全一致,因其中的绝大多数文献均无中译本,如果强行翻译,反而增加读者寻找原著的困难。

4.对于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词汇,应请教专家核对和确认。

5.经讨论,单词tachnocracy全书统一译为“专家治国”。

6.“致谢”放在文前较为均衡,因为文后有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等辅文。

三、书稿处理意见

本书的重译部分,需要与译者再次确认,少量疑难句子,编辑难以拿捏的,还需要请译者重新再对照原文翻译。

封面设计建议写上一两句提炼本书主题的话;同时应将原书封底的三段推荐语进行翻译,仍然放在封底,以便读者快捷了解本书主要特点和内容。

终审意见

一、对书稿和初复审意见的评价

本书系美国名校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Annelise Riles(万安黎)的力作。通过对担保这一看似边缘但实际非常重要的制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的论述,揭示了最为重要的公私监管工作常常不在于政策设计的层面,而是在于实施、信息收集与管理以及日常管理的实践中。这一观点为关心全球金融市场的广大读者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同时为解读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本书具有原创性和学术出版价值。

初审和复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译文的质量和学术规范作出了贡献,体现了编辑的学术素养和敬业精神。

二、对初复审所提问题的处理

对于初审编辑提出的问题,终审编辑赞同复审编辑的处理。对于重新翻译的部分,终审编辑绝大部分都是认可的,只有个别地方需要调整。终审编辑认为,本书中编辑对于日本机构专有名词的精准翻译值得称道。

三、处理意见

落实审稿的意见和建议,并交付译者确认后,建议发稿。

编 辑 手 记

回顾这本书诞生的历程,有太多的不眠之夜,有与居于国内国外5位译者50余封邮件的交流,并在做完这本书后,拟就了完整的《译著交稿规范》,获得学者的普遍好评。

第4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 人才流失 长效机制

一、金融机构的人才概述及其在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

(一)金融机构人才的概述

在2012年9月国际金融报上发表的就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邱晓彤先生的专访报告中指出:由于近几年银行的扩张速度非常快,而人才的培养工作与机构扩张速度不同步,使得产品设计、营销与管理人才等关键人员紧缺,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这类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勇于突破和变革的勇气,以及将个人发展与企业使命有效结合的职业规划。具体来说,管理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卓越的领导力,营销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而产品设计人员需要有创新、组合、整合的能力。

从人才特质看,应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是专业。必须具有相当优秀的专业基础,能够体现更好的培养前景。再者是综合素质高,一专而多面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而产品设计、销售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也需要拓宽本专业以外的规划和管控能力。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人群类型的金融产业,从业人员更需要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融会贯通、甚至转型的能力。

(二)分类人才在金融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管理型人才:切斯特·巴纳德曾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指出:经理人员的真正职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促进对立的各种力量的综合,调节互相冲突的各种力量。

2、营销型人才:营销技能作为一种终身资产伴随着他的主人,在金融领域起着衣食父母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性机构,营销人才不可或缺。营销人才的流失会导致金融机构短时间内有比较明显的业绩下降。

3、产品创新型人才:在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创利空间,于是,各家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产品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是伴随人才共同存与无的。

4、风险管理类的人才:风险管理员工进入的门槛通常比较高,需要经过金融机构基层工作的沉淀与发展,对机构的业务相对比较熟悉后才能步入管理岗,从初级的管理者到中级管理者再到高级管理者都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实战经验才能成就。

所以说各类人才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成的。因此人才的流失,在短时内难以培养新的人才。更多的只能通过花更高的代价从外部引进。

二、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1、新兴金融机构的设立,提供了更多的高就业机会。近些年金融机构外资机构,中小型股份制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设立等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人才流失提供了更多高就的机会。

2、金融机构人才紧缺,金融机构争取的重点对象。金融机构的迅猛增加,与特殊人才的缓慢增长严重不协调,造成金融机构人才的紧缺,各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金融机构为了吸引人才开出比其他单位高的待遇条件(包括职务的提升和经济待遇的提高),不可否认,薪酬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求职者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3、金融机构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合理。金融机构人才管理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金融机构考核制度建立不合理或者未能严格执行,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凭主观判断的居多,过于看重个人评价而没有科学的方法体系,考核结果往往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合理的做法势必影响到人才的去留;更有甚者,一些金融机构更多的是看到这些人才给本机构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造成优惠政策向营销人才和产品创新人才倾斜,对风险管理类的人才等关心不够,甚至风险管理类的人才往往需要配合业务的开展做出让步,在营销、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类等方面的人才间形成不平衡或者不公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员工的激励措施,将薪酬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硬分离,结果使得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受到影响。在管理过程中,有些金融机构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在招聘过程中没有坚持能岗匹配原则,往往喜欢高学历人才,而不论其是否适合本岗位的工作需要。其二、金融机构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压力山大的业务量,需要员工无休止地加班,经常到深夜。一些金融机构提倡加班,有些金融机构甚至以员工加班时间多少作为判定该员工的敬业度及作为提拔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造成未婚青年没时间谈恋爱,成家人士没时间照顾家庭,一些人才为了照顾家庭而选择更为轻松点的机构服务,因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其三、金融机构的人文环境较落后,没有团队凝聚力,导致各人都处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何顾他人瓦上霜这种心态之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一种关爱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氛围。又或者是工作安排不合理,同一项工作有多个部门的人员涉及,形成重复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所有部门都只管做,不管是否做好了,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人才流失的后果

金融机构的人才通常会带来以下几类后果:

1、客户的流失。人才频繁的流失,会带走对企业很重要的客户,这一点在营销人才流失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而这些客户通常是需要金融机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后才营销进来的客户,然而就是因为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这些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也很可能随之破裂,甚至可能随流失的员工一起流入竞争对手的机构。企业必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才能招来新的顾客。

2、人力成本增加。人才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空岗的困扰,企业必须招聘新员工,而新员工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往往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该过程需要同事、上级提供协助与监督,从而导致组织内部其他员工工作负荷和压力增加,绩效降低。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银行会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岗位,但是每一个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会严重影响组织的士气,促使其他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

3、人才流失影响工作的连续性。金融机构的各项工作就好比一台机器里面的各个组成零件,是相互关联的。因而当人才流出时,金融机构工作的衔接性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员的更替,老员工需要适应新引进人才的工作风格,新引进的人才对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也会影响到工作的连续性。

三、如何建立减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长效机制

人才的离职与跳槽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更多时候却是金融机构问题行为的折射。如同环境的恶化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样,金融机构人才环境的恶化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当金融机构发生人才流失时,管理者要做的不仅是对某个人的挽留,更要反省的是“是否本机构的人才环境恶化”,反省之余,还要对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富有成效的对策。在此,笔者就建立减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长效机制提几点看法:

(一)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其一、明确员工职责[3]。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相应的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二、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标准。用客观的评判标准取代主观的评判,让人才甚至员工内心舒坦。其三、坚持正确的选才原则。应坚持能岗匹配[4]原则以招聘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树立起人才效益的观念,而不应一味招聘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应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趋于同步。正确的人才观还应包括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完全阻止人才流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科学的评估、合理地配置人才,使优秀的人才不致因工作过于简单而感到乏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流动的愿望。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员,也应给予一定的培养或将其调换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同时,适当淘汰一定的庸才也有利于减少真正的人才流失。其四、加强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改变提倡加班的观念,提倡员工提高效率,不搞形式主义,不加不必要加的班。让员工工作与家庭兼顾,稳定员工的后方阵地。

(二)建立清晰的员工职业的发展路径。企业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工作关系。同时,金融机构应为员工的成功制订一套核心价值理念,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使机构内的人才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从而乐意长久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在制订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前还应对企业员工的需求状况和个人价值观进行调查,尊重员工的意见,注重感情的投入,从而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意识,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明确员工离职的违约责任。明确员工离职的违约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加大违约赔偿力度,让人才为跳槽行为承担责任。当人才要离开机构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是对目前人才随意跳槽的一种有效的约束。金融机构应与人才签订明确的合同,以增强法律效力,防止人才的随意流失。尤其是银行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培养时要与潜在的人才签订协议,约定培训后的服务年限,违约所需支付的培训费和违约金等。其二,对于高级人才尤其是人才实施一定期限的脱密期,增加人才离职或跳槽的时间成本,违约者还要支付更高的违约成本。

人才流失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宝贵的人才,该问题的解决涉及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从机构的整体目标出发,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更好解决金融机构人才流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

[2] (美)巴纳德 著,王永贵译《领导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17978。

第5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一、关于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理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政策是支持农业发展,鼓励贷款,并给予一定的农业信贷补贴,因此出现了理论上的“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 由于但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特殊情况,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储蓄,要发展农村经济,只能依靠政府贷款扶持。而这种研究理论的结论是:农业信贷补贴不是以盈利目的,而是首先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而贷款支持对象主要以农村贫困阶层为主,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但是该理论在指导实践中是不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由于廉价的信贷资金可以持续的获得,政策上对利率上限的规定, 使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获得更多的农村储蓄,致使农村金融没有活力(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 , 1991) 。

(二) 农村最底层的穷人其实并没有成为信贷低息扶持的受益者,那些获得大笔贷款的较富裕的农民才是低息贷款补贴的真正受益人(速水佑次郎、拉坦, 1986;沃格尔,2000) 。

(三)政府的贴息支持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再重视和管理这些贷款,因此就不会有效的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尤其是贷款使用和贷款偿还能力等。(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1991) 。

(四)农村金融信贷由于投放对象不合理,因此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二、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 是在推翻农业信贷补贴论和接纳了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他的理论基本逻辑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落后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得不到发展又会反作用于金融,从而制约金融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金融深化”来解除“金融抑制”,使金融机构脱离政府干预,完全依赖于金融市场,在充分吸收公众储蓄和投资的前提下扩大信达投放,从而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农村金融市场论的假设前提比较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1)在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农村贫困阶层都有进行储蓄的意愿,只要条件允许,贫困的小农户也会进行储蓄存款,而众多的小农户储蓄是不容忽视的。[2](2)低息政策应当取消,因为其变相的影响了储蓄活动,阻碍了金融发展。(3)导致农村信贷机构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就是过于依赖和运用外部资金。(4)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 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农村金融市场论认为: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 由金融机构自身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资金供求的平衡, 减少政府的干预以及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 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该理论所强调的金融政策主要有: (1)农村储蓄要在农村金融资金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储蓄动员是关键。(2)实行利率市场化,从而实现储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用以平衡资金供求, 使储蓄存款利率保持在零以上。(3)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要看信达资金的回收率,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综合评估。(4)应该取消为特定利益集团提供的定向目标贷款制度。(5)要把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结合起来。[3]

第6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 异质效应 波动率

前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实现货币借贷、资金融通、票据办理以及有价证券交易的特殊市场,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国的金融学家也从未间断对于金融市场的研究。在金融学中,Muller在1993年提出了异质市场假说,以分形理论为基础进行扩展,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市场预期对于金融市场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对金融实证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了解释,对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异质市场假说

异质市场假说,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对于金融市场造成的不同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描述,针对金融实证中的重要现象进行了解释,在市场金融资产波动率的解释以及预测问题上,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异质市场假说提出后,各国的金融研究者对于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Muller在1997年,首次将波动率与市场的异质性结合在了一起,认为金融市场在不同时期的波动率能够充分反映不同的市场与其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同时,不同时段的波动率相互独立,可以揭示市场的动态变化规律。2009年,Corsi将异质市场假推广到了高频数据的应用方面,结合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投机程度,将其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面,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造成影响。而在2011年,张小斐和田金方在充分考虑隔夜效应的基础上,证实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异质程度要高于美国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异质性

结合异质市场假说,金融市场会受到不同类型市场参与者的影响,不同的个人偏好、风险状况、资产类别等都可能构成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特征,使得每个参与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交易期限。这种看似混乱没有规律的交易期限,实际上会受到周期性事件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市场中,大部分同类投资者每一次的交易频率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期限。而针对金融市场一致性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这个期限进行发现,判断期限内市场的波动情况,从而分析投资者对于金融活动的参与度。这里选择国内股票市场一段时间内的数据,结合低频波动率和高频波动率,对市场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低频波动率为日收益率的平方,记为CV1,高频波动率为每5分钟收益率的平方求和,记为RV1。

(一)异质自相关分析

在金融市场中,传统的自相关分析主要描述了当期波动率与滞后波动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对金融市场波动率的长记忆性进行观察和分析。而异质自相关分析是在考虑当期波动率与滞后波动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对当期波动的影响进行反映,由于这种影响可以反映出交易的持有期与当期交易的关系,因此,运用异质自相关分析,可以有效揭示市场的异质效应。

结合普通自相关与异质自相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结论:

一是无论波动率为低频还是高频,异质自相关系数总体上高于普通自相关系数,因此,如果采用异质波动率作为解释变量,对金融市场未来的波动率进行预测,其预测的准确性可能由于传统的自回归预测模型。

二是无论是普通自相关还是异质自相关,都反映出波动率具有显著的长记忆性,因此,利用异质自相关可以对波动率长记忆性进行有效刻画,同时具备一种衰减规律。

三是低频异质自相关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市场交易的异质效应进行反映,表现出明显的月度和季度效应。

结论中的前两点内容,在各国的研究过程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而第三点内容属于一个新的发现,要想更加准确地理解,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为何低频波动率能更好地揭示金融市场的异质效应;其二,如何对月度和季度效应进行解释。对于第一个问题,相关学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论,是由低频波动率自身的定义决定的。以月度波动率来看,低频异质波动率的定义为CV(22)t-1=(Pt-1-Pt-23)2,表示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中总收益的变化幅度。根据Muller et al的相关理论,假定以月为投资尺度,则投资者过去一个月的收益变化会直接影响下一天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股市的波动。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月度和季度两个时间频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分析师效应,大部分投资者都会以此为交易周期。

(二)异质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主要的异质效应进行提取,具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加直观地对金融市场中日、周、月、季乃至总的异质效应进行反映,结合异质市场假说中的基本理论,可以对引发这些异质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在提取的主成分中,包括了影响者与影响因素,其中影响者会受到影响因素的限制,使得其交易频率在对应的交易频度上。而由于影响因素存在的客观的周期性,将投资者的交易频度限制在日、周、月、季的交易频度上,从而使得这些频度的异质效应尤为突出。因此,主成分分析能够对典型的市场异质效应进行解释。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结合传统市场异质性主观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异质自相关分析和异质筑成分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金融市场日、周、月、季效应,得到更具说服力的主成分与异质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对金融市场的客观规律进行揭示,对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斐,田金方.异质金融市场驱动的已实现波动率计量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40-153.

第7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从1994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并存的组织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成长,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暴露出诸多现实性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低质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本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严重;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不足;农村信贷资源萎缩;农村金融市场价格被扭曲;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逐渐向商业化和集约化改革,实行在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减少网点的措施。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信用社的服务手段及方式不相适应;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贷款,但显著减少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且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较高,贷款额度较低,贷款利率封顶等情况,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大部分亏损,其无能力向农户提供贷款,我国人民银行所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相当于杯水车薪,广大农户还是只能够寄希望于民间借贷。政府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无法真正到户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扶贫帮困的美好初衷。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贷款难问题在制约农村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

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路径取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选择。成长模式的选择要依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来做出理性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简称内生成长模式,是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凭借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内生演化而来的一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在刘易斯古典模型中,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形成能力,需要依靠工业部门来形成其自身的资本以及实现现代化。但刘易斯却忽视了农业和工业两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对整体的资本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将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二者独立,这不仅低估了农业部门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能力,而且高估了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资本形成的能力。农业部门是能够自己内生农村金融市场的,即使在我国“以农养工”的阶段中,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民间金融。基于市场中金融需求的诱导角度来看,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又称需求诱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当农村企业和农户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强烈时,有经营实力的农村经济体为追求利益,就会自发地组建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满足人们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金融需求的诱导,就会自发形成民间金融组织。政府不会在这一成长模式中做出明显的金融干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必要法律制度,以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秩序。当农村金融市场选择市场主导型成长模式时,农村的经济主体就会占有较大的农业收入份额,因为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农村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当,并且能够自主支配由此产生的储蓄份额时,才能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基础。市场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依靠的是市场,能够有效实现主导农村金融资源的横向配置。然而,这种形式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速度缓慢。农业的自身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属性而不健全,即便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机制得到满足,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农村金融需求是无法依靠内生的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来满足的,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所发放的高利贷盛行,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二)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简称外生成长模式,是在农村经济体外部凭借政府的强制力量人为地植入到农村经济体内的一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这种成长模式基于对外部金融模式的移植,几乎不需要农村经济主体和农村金融主体做出贡献。农村经济体系在政府金融因素刺激条件下,依然缺乏金融市场成长因素的积累,为回应政府外部金融刺激,只能够强行启动,表现出一种效率低下、有量无质的弱质量性增长。在此成长方式下,政府部门采取由上而下的模式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及运行机制。即在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中,政府部门先强制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过程中,后组建农村金融机构,从而在农村经济中布局。然而,农户和农村企业自行组建的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被视为非法组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打压,导致其交易转入“地下”。这种方式与“以农养工”的工业化战略思想相适应,与后进国家工业化战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成长模式中,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的规划与运作是依据政府的效用偏好而完成的,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结构,因而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又是一种供给主导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政府是通过事先的金融供给,以诱导和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而此种情形下,金融需求的市场化程度十分低下,大多是满足政府指令性的生产和消费。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量性扩张。农业金融资产规模量的扩张取决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政策走向,若政府采取重视的态度和积极政策,规模扩张是有可能的,若政府采取歧视农业的态度和消极政策,规模难以扩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在此种方式下,农业经济各主体间不能够通过真正的金融手段来调剂余缺,农业金融主体的参与和努力程度十分低;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由于政府的集中承担收益和风险而缺乏利益激励与风险激励,这无疑会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即使此时有金融资产的增加,也难以完善市场、优化结构,如果此时选择依赖行政力量来予以维系,金融风险将逐渐积累。

(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型成长模式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都存在相应的缺陷,政府主导型成长模式较市场主导型所存在的缺陷更为突出。市场内生型为主、政府引导相结合机制的混合型成长模式是最佳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特别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金融市场应该从外生为主导的成长模式向内生为主导的成长模式转变。农村金融市场在成长过程中应努力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中的配置职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效率的提高也应该依靠市场机制力量,使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低质状态得以改善,还应该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政府介入的理由如下:一是在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部门的利润率远低于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因为在这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农业部门一定会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资本净流出。二是在市场条件之下,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增收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是一个弱质经济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这就导致农业部门对外部资金缺少了吸引力。三是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的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在提供农户融资场所和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还增进了农村的社会福利,因此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内生成长中给予适度的政策鼓励,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不仅要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安全的方式介入,而且要出资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对农业的政策性诱导和扶持,增强对贫困农户的扶贫救济,满足公共产品融资以及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混合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依据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过程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农村金融市场在市场机制导向下成长,政府介入的目的是通过制定税收减免、补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政策以保护和放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因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在市场导向型混合成长模式中应以内生和需求引导为主、政府外在供给和引导为辅。此模式往往常见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政府的干预较少。

2.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市场和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中并存,而政府机制所起到的作用较市场机制要大。政府不仅要组建并运营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向贫困农户提供政策扶持性信贷,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村合作金融,从而实现政府支持农村金融的目标。政府应该注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配置金融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此过程中如果政府直接的干预力度较大,则会损害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内生成长机制无法顺利建成,因此,此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应该以外生为主、内生为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将逐渐取代政府导向型混合成长模式。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往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或农业重视度和重要性较高的国家中常见。

总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若要加快从政府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就需要政府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内生机制和制度环境,并通过改善工农贸易条件来创造城市金融要素向农村领域延伸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措施来组织农村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增加农村金融资源净流入,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高质量成长。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选择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阶段,基于以上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的分析,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最佳选择。在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的建立中应达到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一)产权关系明确化

产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施的权利,体现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工具,如法规条例、法律法令、社会公德、社会习惯以及决定政策,社会强制力是产权实施的必要条件。明确的产权关系既可以使产权关系的制度成本有所下降,还可以使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降低,并且农村金融资源的边际效益也会相应提高。当产权关系清晰时,凡影响产权交易双方的损益关系的经济信息,必然会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因而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是非常及时迅速的,及时迅速的金融资源动态调整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明确产权界定的条件下,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具有非常清楚的损益关系,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会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达到最优化。如果没有明确产权关系,市场交易后的结果不能够被金融资源的所有者判断,金融资源的流动性会随着下降,难以纠正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这将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善出现阻碍。

(二)政府边界合理化

政府导向型农村金融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的建立要求合理地界定政府行为的边界,包括政府的干预领域和市场定价的边界。基于国际经验和经典理论研究,政府的干预领域应该局限在市场失灵领域和自然垄断领域,因而,政府的决策行为必须采取法制手段来进行规范,从而避免微观农村金融市场被政府部门过度干预,其别要注意对价格体系的过度干预,不合理的价格干预易产生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不足,这样农村金融市场便会长期陷入短缺状态。政府部门也存在失灵状况,仅依赖政府干预去实现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过度依赖政府干预不能够有效的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让农村市场陷入危险境地。

第8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一、金触市场及其客观基础

对金融市场的概念,理论界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另一种说法:金融市场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接触,各种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再有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指直接融资的那部分融资活动”.显然,第一,二种说法强调了市场的“空间位置”的重要,认为金融市场必须是有形的,忽视了无形市场的存在。第三种观点也过于片面,把金融市场仅仅局限在直接融资范围内,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的狭隘理解.我以为:“金融市场是社会资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资,也有间接融资,既有纵向融通,也有横向融通,既包括银行体系内的,也包括银行与企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个人之间的融通,既有一级市场,也有二级市场.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无固定的场所并不是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的系统,就狭义的金融市场来说,是指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就广义的金融市场而言,则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间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场问题应当从广义金融市场的概念出发,现在把资金市场与金融市场两个概念等同运用的做法是值得讨论的,因为资金市场和金融市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金市场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为开放资金市场的话,那无疑是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限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了,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我觉得还是提开放金融市场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场都是指广义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流通的计划性,资金也是计划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场的调节,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以市场为媒介的交换,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结合,作为商品经济油的资金,也必然通过市场的融通米调佑生产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信用经济相适应.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帮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依较,相辅相成.

我国目前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那么,商品经济的特点、矛盾及规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开放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二、我国金胜市场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今年以来又先后在沈阳、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场,但是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而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

(2)人们对金融市场知识的贫乏.据了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票据贴现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货款申请书到银行要求贴现.

(3)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

(4)市场体系不兄善.由于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步履艰难,信息市场滞后软弱,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场是很难有特殊表现的.

(5)专业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据此,我认为,我国近期内还不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开放以摸索经验,而更多的地方还需要创造条件。

三、开放金胜市场摇要实现十一个转化

(一)观念的现代化

中国受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上建国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供给制、大锅饭,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害伯竟争的习惯“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业精神,没有价值观念,没有效益观念,把商品经济、货币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传统的观念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因此,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首先要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效益观,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做好思想准备.

(二)资金商品化

我们知道,只有成为商品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买卖,资金也是如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买卖证券,在资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现行体制下,由于封闭式的资金供给制仍未摆脱,资金没有实现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说,资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专业银行的条条,资金的纵向分配和供应,形成独立单干的工作作风,业务经营、资金运用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城内部,还不能把资金当作自己的财富来运用.从企业来讲,不仅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商.昂化意识更低.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微观经济的搞活.因此,只有实现资金的商品化,使专业银行、企业都能够把自己拥有的资金当作商品、财富来运用,才有利于专业银行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资金商品化程度,决定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加速资金的商品化.

(三)专业银行企业化

从理论上讲,专业银行应该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实体之一,没有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就没有资金的商品化.因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必需的.只有这样,专业银行才具有独立、自主地运用资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拥有的信贷资金作为商品来运用,实行严格地资产负债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当中央银行切断资金来源时,专业银行为保证盈利,就会在市场上寻找来源,实现资金的融通.可以说,专业银行企业化,是专业银行得以进入金融市场的根本保证.

(四)金融机构多元化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调节者。在国外,凡是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其金融机构都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仍然是少而不发达,而且在现有机构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性质外,其余均为国家所有,四大专业银行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垂直领导,具有强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统,名为专业银行,实为中央银行以外的“中央银行”.几家专业银行实行“寡头垄断”、使银行之间的竞争难于实现,也难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缺少投资者,参与者和调节者,显然就没有活力.因此,我国要开放金融市场,就应当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可以考虑成立我国的地方银行,扩大集体金融机构队伍,允许私人办金融机构,从而使国家、集体、私人、中头,地方的各种金融机构浑然一体,共同参与和调节金融市场.

(五)信用工具证券化

信用工具证券化,是商品经挤发展的必然.但我国目前不仅信用工具少,而且没有证券化,银行内部使用的存款单、贷款单、结算凭证以及企业使用的支票,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一些商业票据,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建立,加之在当前信用工具中,国库券由于期限太长,行政派购,失去了信用证券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不仅保利,而且还保本保息,违反了股票发行原则.

证券化的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最大区别是:证券信用条件下的信用工具是流通的,它是一种买卖关系,而银行信用条件下,信用工具是不流通的,只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信用工具证券化有利于投资者有选择性的进行投资决策,便于投资者掌握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从而在投资中获得利益,而资金的需求者则能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来扩充其自有资本.同时,在证券信用条件下,银行信用依然存在并支持证券信用的发展,实现信用工具的证券化以后,就可以通过有价证券的自由买卖来融通资金,从而金融市场也就顺之而开放了.

(六)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信用形式的发达程度与金融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信用形式的多样化,才能带来信用工具的多样化,有了大量的信用工具,才会要求为其流通、买卖提供便利的场所,金融市场才能开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979年以来,的确出现了‘多种’信用形式,但这些信用形式还是很不活跃的,从商业信用来看,许多信用不是真正地融资而是相互推销积压产品,而且巳有的商业信用多以口头或挂帐形式出现,没有实现商业信用的票据化,从国家信用来看,只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减轻银行负担发行俊券,且规模很小,加上这种信用形式本身还很不完善.诸如:行政派购,期限太长,不能转让流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人们心中的威信.近几年,民间集资,股份集资,联营,合营等形式的信用相继出现,但只是初具规模.因此,要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除了继续完善上述信用形式外,还应该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如消费信用、股份信用、租赁、信托、保险和国际信用等.

(七)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利息表现为资金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要有形成合理资金价格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价格体系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价格扭曲,机制失灵,影响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比同业拆借利率还低,使得专业银行之间不愿相互拆借,而是更大地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为此,必须使我国资金价格合理化,形成我国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相结合的利率体系,市场利率可以放开,允许借贷双方自由竞争,随行就市,中央银行只掌握公定利率即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市场利息水平,只有这样,金融市场才会在一个良好的价格环境中开放.

(八)管理手段的法律化

开放金融市场,允许证券买卖,如果管理跟不上,必然带来投机活动.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正规的金融法规,以致于资金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纠纷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应该建立银行法、企业破产法、公司法、股票法、债券法和证券发行、交易管理条例,使金融市场的控制调节与宏观经济的调节相一致.

(九)金融信息传递工具的科学化

金融市场的开放,需要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庞大的信息网络为其服务,以保证有价证券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中,除少数大城市具有比较先进的通讯设备外,其他大部分银行都只能靠邮政来传递信息,难以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通讯技术要逐步引入金融领域,计算机、电传、电报等信息处理方法都应当广泛采用,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必然能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灵敬及时地融通资金.

(十)中央银行调控体系的完善化

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是,金融市场的开放要建立在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发达、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不久,各种调控手段尚不完备,也不配套,中央银行本身的力且也很脆弱,倘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央银行是很难驾驭得住的,我的想法是,目前中央银行应着力应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利率这样二个工具,来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完善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在增强中央银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放金融市场,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贯彻紧缩和松动银根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

(十一)专业人才的优质化

第9篇:金融市场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银行效率;竞争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32-03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本文尝试建立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竞争―互补关系模型来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一、银行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回顾

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实质就是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也即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传统理论认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仅仅是一种竞争替代关系,近期则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莫过于由默顿(1995)提出的金融功能观。默顿认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金融产品的提供上是相互竞争的,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导致交易成本持续下降,而交易成本下降加剧了这种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优势逐步显现,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这实质是对传统的交易成本观的一种发展。当然默顿并没有就此止步,其所提出的金融功能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根据金融产品的性质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作了具体分工。默顿认为金融市场倾向于交易标准化的或者成熟的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能服务于大量的消费者,而金融中介则更适合于量少的新金融产品,服务于那些具有特殊金融需求的消费者,这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各司其职,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二者缺一不可。

事实上,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的互补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提供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的分工合作上,更体现在相互促进对方发展上。这里尝试建立模型来说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银行)之间的竞争―互补关系,着重说明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竞争,以及通过动态竞争实现的银行效率与金融市场效率的相互促进提高。

二、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竞争―互补关系模型

(一)模型基本假定

假定在资金供求市场上,只存在资金供给方银行及金融市场,资金的需求方公司。公司需要通过融资来投资一个项目,市场无风险利率为r,公司可以选择在金融市场上融资,也可以选择通过银行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公司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管理者的效用由公司价值及管理者的私人控制租金决定,即U=U(V,C),其中V为公司价值,C为私人租金。当公司使用外源融资时,公司融资后在资金的使用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道德风险:这里假定公司不具有道德风险(即公司必定投资于好的项目)的可能性为P,公司具有道德风险(即公司可能投资于好的项目,也可能投资于坏的项目)的可能性为1-P。此外,当公司使用内源融资时,公司不具有道德风险,即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时,公司必定投资于好的项目。

(二)银行融资、金融市场融资两种情形下的管理者效用

情形一:公司通过银行融资时管理者的效用。

当公司通过银行融资时,银行可以监督公司的投资行为,通过对贷款的差别化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在投资项目上的道德风险。假定当公司具有道德风险时,由于银行的直接监督作用,公司投资于好的项目的概率为ξ,公司投资于坏的项目的概率为1-ξ。当公司投资于好的项目时,公司以概率?棕获利R,以概率1-?棕,获利0;当投资于坏的项目时,公司获利为0,但是此时管理者从该项目中获得私人租金N。银行根据公司的道德风险状况决定贷款价格,当公司不具有道德风险时,公司的融资成本为r/?棕;当公司具有道德风险时,公司融资成本为r/(ξ?棕)。这样,通过银行融资时,公司管理者的效用为:

Ubank=P?棕[R-r/?棕]+(1-P)[ξ?棕(R-r/ξ?棕)+(1-ξ)N]+C(1)

情形二:公司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时管理者的效用。

与银行融资相比,公司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会带来三点不同:第一,公司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信息更加透明,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及二级市场收购兼并行为会损害公司管理者的私人控制租金,管理者存在失去公司控制权的危险,不妨假定公司上市进行金融市场融资后失去私人控制租金C的可能性为?茁。第二,公司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时,由于没有银行的直接监督作用,而中小股东监督力量薄弱,当公司存在道德风险时,公司必然投资于坏的项目,以获取个人项目租金N。当然,公司的道德风险程度会受到接管威胁的约束,即P的增加,会使?茁增加,从而抑制公司的道德风险。第三,根据Boot和Thakor(1997)的研究,当公司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时,公司投资好项目成功的概率会加大,假设进行金融市场融资时,好项目成功的概率增加为?棕+?籽,其中?籽∈(0,1-?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时,公司的融资成本为r/P(?棕+?籽),此时公司管理者的效用为:

Umarket=P(?棕+?籽)[R-r/P(?棕+?籽)]+(1-P)N+(1-?茁)C(2)

(三)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动态竞争性均衡

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竞争表现在二者之间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公司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当Ubank>Umarket时,公司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反之,当UbankUmarket及UbankUmarket,还是UbankUmarket或Ubank

当银行与金融市场达到竞争性均衡时,有Ubank=Umarket,即

P?棕[R-r/?棕]+(1-P)[ξ?棕(R-r/ξ?棕)+(1-ξ)N]+C

=P(?棕+?籽)[R-r/P(?棕+?籽)]+(1-P)N+(1-?茁)C(3)

将式(3)整理化简,得到当Ubank=Umarket时,

ξ=■(4)

在式(4)中,由于前文设定,当公司使用内源融资时,公司不具有道德风险,即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时,公司必定投资于好的项目,所以有?棕R-N>0。显而易见,1-P>0。因此,P?籽R-?茁C>0。

三、基于竞争―互补关系模型的银行效率分析

由前面的设定可知,ξ为当公司具有道德风险时,由于银行的直接监督作用,公司投资于好的项目的概率,银行的效率越高,银行阻止公司投资于坏项目的能力也越强,即ξ的数值越大。因此ξ可以看作银行效率的替代变量,ξ越大说明银行的效率越高。

当金融市场效率提高时,一方面会使公司投资于好项目时,好项目成功的概率增加,即增大?籽;另一方面会使公司的接管威胁增大,即?茁会增大,以减小公司的道德风险。但是当?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茁就完全随P而变动,即只有当P变动时,?茁才变动,且二者变动方向相同。这表明在一个成熟、高效的金融市场中,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与公司的道德风险成正比。

由式(3)及(4)可知:

当ξ>■时,Ubank>Umarket,此时公司通过银行融资。

当ξ

可见,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二者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种融资方式的替代上,即公司既可以选择银行融资,也可以选择金融市场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公司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

这里我们着重说明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动态竞争过程中,银行效率与金融市场效率会相互促进提高。根据这一研究目的,可以将P、R、?棕、N设定为不变。这样Ubank与Umarket之间的大小关系主要由?籽、?茁和ξ决定,即主要由金融市场效率和银行效率决定。

由于初始状态不影响最终均衡状态,不妨假设初始状态为Ubank>Umarket,此时银行在竞争中占优势,这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金融市场刚刚发展时期的状况。此时,金融市场刚刚建立,市场规模小,效率低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融资来实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此时?籽、?茁不断提高。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在一个成熟、高效的金融市场中,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与公司的道德风险成正比,所以当?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茁就完全随P而变动,即只有当P变动时,?茁才变动。这样在P不变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效率持续提高的结果必然导致P?籽R-?茁C增大,直到U■■=U■■,此时,银行与金融市场达到短期均衡状态1。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P?籽R-?茁C进一步增大,银行与金融市场重新达到非均衡状态UbankUmarket,这时来自银行的竞争压力也会迫使金融市场提高?籽,以增大P?籽R-?茁C,即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上述动态竞争过程不断重复,会形成金融市场效率提高银行效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高银行效率提高……动态螺旋,从而在相互竞争中促进银行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不断提高。

四、结论及相关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种融资渠道的相互替代上;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关系除了如默顿所说的功能上的互补之外,更表现为银行与金融市场相互促进,即在二者的相互竞争中,银行效率与金融市场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实质上,从直观感觉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效率提高对银行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会促进企业公司治理的改进,从而减轻企业道德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增加银行赢利;此外,银行直接在股票市场上市,会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而且在资本市场的外部监督约束作用下,可以改进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银行效率的提高;最后,金融市场为银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展了银行资产组合的空间,有利于银行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实现风险分散化及赢利多元化,从而提高银行效率。总之,随着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这既对银行产生了竞争压力,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客户,形成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同时也会产生正向反馈作用,并促进银行效率提高。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对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政策含义包括: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在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银行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其合理性。第二,由于金融市场与银行存在竞争关系,在国家需要通过银行集中金融资源的特定历史时期,限制金融市场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与银行可以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实现双方效率的提高。因此,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前提基础,从长期角度来看,要实现银行效率的不断提高,就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努力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第四,针对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市场效率较低的情况,国家应积极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与银行的竞争,在竞争中实现资本市场效率与银行效率的相互提高,进而实现金融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要建成一个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必须既重视银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重视金融市场的发展。只有在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中,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宏.论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管制[J].经济评论,2003,(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