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商务物流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对于电子商务,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定义。从现代通讯角度出发,是指借助网络平台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买卖或是在线交易等。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微观上的电子商务是指依托互联网为平台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在线支付;从宏观来看,指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实现的企业生产运作、营销等一系列职能的自动化。从服务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是一种既能同时满足供需双方的意愿,又能在确保商品高质的基本前提下,加速在线交易速度并实现服务成本最优化。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是指一种依托互联网为媒介来实现的在线交易模式。
(二)B2C电子商务的定义
B2C全称Business to Customer,B是指Business,即供应方,泛指商家,2(two)是to的谐音,C是指Customer,即需求方,泛指顾客,是一种商对客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顾客可凭借互联网直接在线支付商品或服务。该种模式以零售业为主导,依托互联网为销售平台,是企业直通受众消费者群的一种全新交易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B2C电子商务全环节的最终结束,是以物流的最终交付为标志。作为B2C电子商务的保障,物流确保了其任务的最终达到。
二、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先朔源于美国,称为“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即最早的“商品配送”。而物流管理则最早产生于二战,美国最先将“后勤管理”(即LM,LogisticsManagement)运用到其后勤的货物供给与配送当中,对部队所需枪支弹药、食品、医药器材的补给、运送等等予以科学统筹,集成化管理。二战结束后,该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商界,被普遍称之为商业后勤(即BL,BusinessLogistic)。这就是最早的物流管理。
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般将其定义为,货物自出厂开始计算起的,对其的包装、配送、中转、存储、装卸等等一系列流程。由于各道工序环节之间均由互不相关、互相分裂的不同主体各自独立承担,缺乏沟通性、协调性、配合性,由此严重影响到商品流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成本。
综合传统物流的诸多弊端,现代物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物流管理、总体物流或是物流系统化的观念。具体说来就是,使物流向前向物流和后向物流双向延伸,从采购物流为起点,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同时,要经过加工、装载、仓储、配送到达需求方一端,最后还有回收物流。现代物流完全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商品由“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流程。由此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将现代物流管理(modern times Logistics)定义为,一种将信息、加工、仓储、包装等全套物流职能整合起来的全新的集成式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确保为需求方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前提下能最大限额度的节约物流运营成本。而关于现代物流管理,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是:现代物流是依据需求方的实际所需,把商品以最小成本由供给地向发生物理位移的全过程。其主要职能包括加工、配送、信息技术处理等等。
三、B2C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B2C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颠覆了商品贸易模式,由此改不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具体来看,B2C电子商务物流与传统物流有如下区别:
(一)商品物流和承运的类型不同
相较于传统物流,在B2C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物流运作的对象不再是大件商品,而是详尽到每个客户的每项要求,并且客户能在任意时间段内追踪商品物流。
(二)顾客类型不同
在传统物流模式下,物流服务的对象大体都是固定不变的,由此物流运营商基本都能对其产品服务需求和客户类型有准确把握。而在全新的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其面临的特定顾客目标群是一个未知概念,而其服务方式等也远超传统物流。
(三)物流运作模式不同
传统物流是一种典型性的“推式运营”,商品一经销售出去,就需要凭借物流来实现货物配送,这一过程里,物流和商流都仅仅是“推式”,实质上物流在整个过程中仅是起到了支持作用。而B2C电子商务物流则完全不一样,其资金流、物流、商流都是围绕市场来运作,其产品生产、销售及货物配运等所有环节都是根据顾客订单运转,在此过程中,物流发挥了绝对主力作用。
(四)库存、订单流不同
在传统物流格局下,库存与订单都是单向的,买方与卖方没有任何交流。而在B2C电子商务物流下,库存与订单是双向互动的,并且顾客还能实时监控,甚至修改库存与订单。而生产商和零售商也能随时及时依据顾客的不同要求调整库存与订单,达到物流绩效最优化。
(五)物流的目的地不同
对于传统物流模式而言,常无法第一时间匹配货物位移信息,尤其是零散客户的信息,加上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功能缺失。在传统物流模式下,由于信息缺失,无法及时获取商品流动过程的信息,尤其是零星分散顾客的信息,加之个性化服务功能匹配不足,因此只能提供集中批量化配送和无差异。然而B2C电子商务物流是完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展商品流动,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最低运输成本,还依托差异化配送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正由于以上几点,所以其配送的目的地也是分散化零散化的。
(六)物流管理的要求不一致
传统物流在其运营过程中的任何丁点状况都能导致其上下游企业的惨重损失,因此传统物流一贯强调物流过程中的稳定一致不变。但是B2C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完全不存在这一问题,因其本身就是为满足差异化的物流需求,其自身策略也是定位为差异化竞争,并且因其物流会有不连续性和结节性等特质,这便对其提出更高要求,务必以优质高效服务以及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开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探讨
一、前言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已广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人们对电子商务所涵盖的范围却没有统一。 过去,人们对电子商务过程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而忽视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业起步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化物流水平,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注意配备相应的支持技术——现代化的物流模式。
我们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必须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将电子化的对象定义为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电子化的工具也不仅仅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还包括叉车、自动导向车、机械手臂等自动化工具。
可见,从根本上来说,物流电子化应是电子商务概念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电子商务过程就不完整
三、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四、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物流保障生产。无论在传统购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物流服务于商流。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市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以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如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仍会退化为一纸空文。
五、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探讨
传统物流和配送中心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以制造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批发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零售业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仓储运输业者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按照物流一体化的理论,近期国内一些电子商务公司提出的自己要在全国建立完整的物流和配送体系的方案显然是不可行的。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在发展电子商务时,应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取以形式的为客户定制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国目前物流企业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供给数量大于实际能力;在质量上有所欠缺,满足不了需求的质量;物流网络资源丰富,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如果解决了上述问题,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为了实现第三方物流,我国的物流企业还要作很多工作,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亟待加强。国内物流业在物流一体化和第三方物流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的现状为这种物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扩张的坚实基础。大力推广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正逢其时。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政策引导 结构设计 信息化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发货人和收货人以外的专门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将部分或者全部物流的任务承担下来,是在不拥有和买卖商品的前提下提供给顾客约束性的条件,以联盟为基础的信息化、系列化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进程中,第三方物流起着降低营运成本、开发核心竞争力以及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等的作用,电子商务是信息传播的保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执行的媒介。第三方物流毕竟是新型事物,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需要探索合理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几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转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走向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物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加以政策性的引导和帮助,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以及合理规定,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不断地强化统筹规划,注重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起来,不断地整合物流企业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最新的市场走向和实际调整发展策略,先了解和掌握最契合时展潮流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念指导,其次是重视物流信息化理论的交流与研究,为物流现代化以及合理化进程的加快提供活力,再者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强化探索和实践,重点研究与开发能够在更大空间上降低成本的配套设施装备和物流配送技术,不断地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还有,目前我国的物流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而且物流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大,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最新市场要求,尝试着发展横向整合,建立一种适合时展潮流的能够贯通物流发展始终的新型物流体系,促使物流企业之间能够从竞争走向合作,不断地壮大物流产业,促使第三方物流获得更加鲜活的发展力量。
二、强化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科学合理的有机系统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依据“统一规划、注重应用、分布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完善相应的系统结构,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物流信息系统。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在层次规划方面,业务层要做到物流作业的连锁反映环节都能够进行有格局的服务,比如报表、合同和票据等需求的表现方式进行作业,在计划层上,要组织适量的专家进行探讨和分析,构建合理的模型以便为高层管理者科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数据层方面,对于物流管理中所出现的各项数据信息,要及时地进行后台加工处理,一部分面向作业应用,另一部分为数据库的存储而服务。其次,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方面,要明确管理目标的概念和定义,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的要求和目标进行每一个子目标的划分,使之服务于总体的管理体系,在信息结构的定义上,要将信息数据之间的交互式关系按照优先顺序定义出模块功能的级别,也就是说将定义功能与子系统。还有,在强化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进程中,要注重人员素质的提升,尽可能多地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掌握更扎实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三、加快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流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第三方物流只有强化信息化建设,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物流信息化的本质是集成,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将现代物流的本质以及服务功能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其中发现具有时代意义的、有价值的物流运作新理念和新思想,纳入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去。利用信息化手段,第三方物流可以实现有效地基本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决策的优化以及客户的信息交互等,更好地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还有,交互信息管理涵盖了下达第三方物流业务指令、关注客户关于物流的咨询服务等,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辅助和更新,不断地强化交互信息管理,尽可能多地为顾客提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在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客户在信息网络平台上说出自己良好的看法和建议,从而能够为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可靠真实的依据,促进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除此之外,要强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对有关工作细节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说明,运用标准化的手段将“供方―干线物流---配送---送达需方”等物流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断地降低物流接口的成本和难度,为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各类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相匹配的第三方物流业作为物流业的新型产业逐步地繁荣发展起来。毕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第三方物流得以长足发展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以便促使第三方物流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最初是由美国it厂商定义提出的,基本定位在“无线贸易”概念上。其中电子化对象主要是针对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并没有提到物流。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已有80多年的发展,日臻完善;同时,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技术创新的本源是需求,作为电子商务前身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的产生便是为了简化烦琐、耗时的定单等的处理过程,以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即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流、商流和资金流处理上的烦琐,以解决现代化物流过程的延缓。
因此,美国在定义电子商务概念之初,就有强大的现代化物流作为支持,只须将电子商务与其进行对接即可,而并非电子商务过程不需要物流的电子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业起步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化物流水平,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注意配备相应的支持技术——现代化的物流模式,否则电子商务活动难以推广。
因此中国的电子商务应该定义为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从根本上说,物流电子化应是电子商务概念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电子商务过程就不完整。
物流作为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需要网络和方式的联合操作,现代化技术和可对物流进行控制和完善。
如上所述,电子商务中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的“流”。其中前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而对于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方式传输,但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的应用,准确、即时的物流,将使物流的流动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能有效地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
生产的顺利进行、商流活动的成功都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而物流活动更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物流保障生产。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原材料的采购、各工艺流程的进行、物资的回收、弃物的管理等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相反,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多么便捷的电子商务,仍将是无米之炊。
物流服务于商流。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即按需方需求将商品实体以适当的方式、途径由供方向需方转移。而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上网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否则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仍会退化为一纸空文。
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可以轻松、方便地完成购物过程。但试想,他们所购的商品迟迟不能送到,或者商家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选择网上购物吗?缺少了现代化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那网上购物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物流和配送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但它在降低成本、优化库存、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和配送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
网络购物最需要完善的就是物流和配送。单就某一网上购物的网站而言,是无法组建一只庞大的配送队伍的,只有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配送部门。但由于双方的业务各自独立,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且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目前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和配送,需要对整个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这一先进的、优化的流通方式对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物流和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企业可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和配送所不可以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是全新的。
传统的物流和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时间因素的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决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
由于流的快速、准确传递,物流和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物流和配送过程相应得到简化。
物流一体化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流模式应运而生。中国应积极推动以物流企业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发展,这将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和配送可以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和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化、自动化、现化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宏观调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的现论,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微观物流一体化和宏观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它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按照物流一体化的理论,近期国内一些电子商务公司提出的自主建立全国范围的完善的物流和配送体系方案显然是不可行的。
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物流。它定位在:物流渠道中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或某些方面物流业务服务。广义上理解,物流包括一切物流活动,以及发货人可以从专业物流商处得到的其他一切增值服务;狭义的物流专指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但仍承接物流业务,借助外界力量,负责代替发货人完成整个物流过程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
今天,许多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核心业务上,而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物流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提供配套服务,灵活运作自理和两种方式,提供客户定制的物流服务。
电子商务凭借强时效性、便捷、低宣传成本等优势引起广泛关注,传统领域厂商纷纷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通过自建电子商务网站或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模式,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商品销售的线上渠道,如苏宁易购、百丽商城、优衣库等。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B2C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224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同比增长176.5%,并预测,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B2C收入规模约为560亿元,2012年收入规模约为1550亿元,我国B2C电子商务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同时《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2亿,使用率提升至33.8%,上升5.7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在网络的主要应用中超过BBS和论坛,排名第一。
CNNIC调查同时发现,只有不到三成的网民认为在网上交易是安全的,不到四成的网民网上注册愿意填写真实资料,86.9%的网络消费者表示如果无法获得网站的进一步确认信息人会选择退出交易。由于信用缺失,网民对互联网安全性的信任度非常低,较低的信任度严重影响网民进行在线交易,制约了互联网在线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电子商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顾客信任问题研究是站在消费者角度研究顾客对商家的信任。由于信任的复杂性、动态性、多维性,使得无论在传统商务环境中还是在网络商务环境下,信任都是一个研究难点。尤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任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的研究相对更少,多数是借鉴国外对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但由于我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网络基础环境、信用评估体系、支付体系、物流体系跟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很多研究不能简单照搬到我国电子商务研究领域。因此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信任进行探究有其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B2C电子商务
B2C(BusinessToCustomer)电子商务是企业借助于Internet所开展的在线销售活动,企业可以透过网络对消费者所提供的商业行为或服务,包括线上购物、证券下单、线上数据库等应用。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的减少交易环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1]
(二)信任的概念
关于信任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认识,自齐美尔(Smmie,1950)率先确认“信任”在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相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信任的定义(见表1)。[2]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信任是个体或组织持有的一种期望,期望关系的另一方会遵从双方对有关事宜口头或文本的约定。[3]经济学认为信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4]营销学研究中的信任问题既关注交易双方的个人特质,又重视交易过程中的交互关系。[5]Morgan&Hunt(1994)在关系营销中将信任定义为“对交易伙伴的可靠性(Reliability)以及诚实(Integrity)的信心认知”。[6]Ganesan(1994)和Doney&Can-non(1997)均认为信任是对基于认知角度的可靠和基于情感角度的善意的感知。[7]
(三)B2C电子商务信任
根据Gefen等人的研究,信任可以有效的降低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在电子商务中,尤其需要信任来连接消费者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8][9]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在研究中常常被学者称为“网上信任(OnlineTrust)”,主要是为了区别于“线下信任(OfflineTrust)”,也有学者称为“线上信任”,“网络信任”或“在线信任”等。[10]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定义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侧重于交易关系,如HarrisonMcKnightetal(2002);二是侧重于交易环境,如Corritoreetal(2003)。[11][12]在电子商务中研究的信任领域被引用最频繁的是Mayer等人提出的信任的定义:信任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履行对信任者重要、特别活动的期望基础上的一种意愿。在这种意愿下,信任者容易受到被信任者的攻击,但尽管如此,信任者也不考虑监控或者控制客体的能力。[13]同时,Mayer等人的研究表明,能力、善意和诚实是一个被信任者值得信任的主要特征。表2列举了电子商务信任研究中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信任的定义。
(四)B2C电子商务信任维度
传统的信任的维度划分可分为:单一维度的信任,二维度的信任、三维度的信任和多维度的信任。其中,二维度信任的相关研究有: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Weber,1951);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Luhmann,1979);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George&Swap,1982;McAllister,1995;KanaWattanachai&Yoon,2002;Lee,2002;Johnson&Grayson,2005等);基于个人的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Zucker,1986);能力信任和人品信任(彭泅清等,1995)等。但是大多数研究采用Giffin(1967)年提出的能力,正直,善意作为研究信任的维度。[15]电子商务领域的顾客信任研究也多采用能力、正直,善意作为研究顾客信任的维度,如Mayeretal(1995),Jarvenpaaetal(2000),Lee&Tuabn(2001),Gefen(2002),Bhattacherjee(2002),Gefen(2003)。也有的研究将信任分为四维或是更多维,如McKnighteta.l(2002),Gefen(2004)在原有的三维结构上加入了可预测性;McKnight&Chervany(2001)采用了信任倾向、机构信任、信任信念、信任意图、信任行为五维结构;Kmietal(2005)[16]从技术、行为、制度、信息、产品、交易六个维度对信任进行划分;我国学者鲁耀斌等(2005)[17]和王宏伟等(2008)[18]也将信任划分为消费者行为、制度、信息内容、产品、交易、技术等六个维度,与Kmietal的六位结构模型相类似;马书刚等(2007)[19]根据网络购物过程将信任分为购前信任、购中信任、购后信任;方明珠等(2010)[20]将信任区分为初始信任、持续信任,并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五)B2C电子商务顾客信任的影响因素
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信任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多数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企业自身、企业网站、消费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Corbitteta,l1999;邵兵家等,2005;[25]Kmi,Ann,2005等[26])。也有的研究将影响B2C电子商务信任的因素归纳为技术因素、商业因素、消费者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庞川等,2004;王宏伟,2006等)。由于电子商务的广泛性,研究者多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对电子商务信任进行了研究,如网站角度(Foggeta,l2001;YeDiana,HenryH,2005;),消费者个人角度(Yoon,2002),厂商特征和消费者特征(谢凤华,2005),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朱跃东,2010)等。[27]由于学科的不同,研究的角度出发角度也不同,如感知角度(Jarvenpaaeta,l2000;Stewart,2003;Koufaris&Hampton-Sosa,2004;魏明霞和肖开红,2006;罗雯,2006),方明珠等(2010)将影响B2C中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划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微观卖方和微观买方;姚公安(2010)[28]的出发点是信息搜索体验。表4是关于B2C电子商务中顾客信任影响因素的部分研究成果。#p#分页标题#e#
二、B2C电子商务信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任概念界定不统一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主要是借鉴传统环境下的定义,定义本身和传统环境下一样,存在着不一致,不利于对信任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导致了在实证研究中信任概念操作的多样性。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学者研究的信任是其它学者研究信任的前因。即用信念来定义的信任将会是用意愿定义的信任的前因。关于信任的大多数研究都未能将信任的潜在维度和前因做出清晰的区分(Mayereta.l,1995)。
(二)信任维度划分不清晰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维度划分多是借鉴传统领域对信任的划分,采用能力、正直和诚实作为B2C电子商务信任的维度(如Mayereta,l1995;Jarvenpaaeta,l2000;Lee&Tuabn,2001;Gefen,2002;Bhattacherjee,2002;Gefen,2003)。但这一划分主要是基于对企业实体的了解和感知信任。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虚拟性,网络消费者多是根据个人感知对企业进行评价,进而建立信任的,这一维度划分忽略了对网络环境方面的信任。维度划分出发点的不同给信任的研究带来了困难。Tan&Sutherland(2004)根据B2C电子商务涉及的实体将信任倾向(消费者特征)、人际信任(商家特征)和制度信任(互联网环境因素)作为信任的维度;鲁耀斌等(2005),在比较分析电子商务常用的12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消费者行为、制度、信息内容、产品、交易、技术的六维模型;马书刚等(2007)根据信任建立过程采用购前信任、购中信任、购后信任作为信任的维度等。信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涉及的实体不同,但是综合现有文献看来将信任过程和涉及的实体结合起来的领域几乎是空白。另一方面,相同的维度在不同的文献中表达不一致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三)影响因素体系不够完善,且同一因素的影响结论不一致
总结各位研究者所考察的影响消费者信任建立的因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消费者相关因素,如网络熟悉度、购物经验、信任倾向等;(2)商家相关因素,如声誉、规模等;(3)第三方因素,如网站质量、第三方认证等;(4)电子商务环境因素,如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家相关因素的探讨,但是却忽略了物流服务和商家类型的影响,很少有文献研究企业物流和商家类型、产品因素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同时对于文化因素对信任的影响,也鲜有文献提及,我国对B2C领域的消费者信任多数是借鉴国外的研究,由于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与国外差距较大,虽然很多因素对电子商务信任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已经得到了验证,但这些影响因素还有待于在我国具体的环境下进一步检验。另外对于同一因素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如多数研究认为消费者信任倾向对其信任影响显著(Kmi&Prabhakar,2000a&2002;于建红等,2007),但是邵兵家通过实证研究却认为消费者的信任倾向对其信任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影响,问题,对策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概述
1.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买卖双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直接面谈或当面交换方式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2.物流定义
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物流公司的整体水平较低,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电子商务的意识淡薄、理解模糊;传统物流体质下的条块分割和垄断;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社会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仍不够理想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对策探讨
通过对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借鉴国外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的成功经验,我国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观念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电子商务浪潮中,物流企业要尽快提高自身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绝不能无动于衷,也不可随便盲从。企业决策者不仅要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要在具体电子商务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合理方式,或未雨绸缪,及早参与,抢占先机,或静观其变,伺机而动,这些方式的选择就取决于企业家们的战略眼光和决心了。
(二)打破传统物流条块分割和垄断。物流活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物流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必要从全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提高社物流效率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物流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物流业的空间优化整合,构筑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多个国家级的现代物流节点、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规划重点应放在发展第三方物流网络:业务点、物流中心、区域运输站场、营业线路、控制中心及综合物流信息网等。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全国物流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 将物流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嫁接, 抢占该领域的全球制高点; 建立多个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 加强完善物流实物网和虚拟网, 发挥网络优势, 组建网上物资贸易和物资配送服务市场, 提高全国范围内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 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 推进EDI 项目建设, 建立全国交通通信服务专网系统,
采用先进的数字编码、调制和时分多址技术, 并集成现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技术, 与智能应用系统互联; 运用全程物流理念, 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 基本建成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 以邮电通讯及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 形成以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
要想成为综合化、网络化大型骨干物流企业,首先要建设物流企业内部网。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互联网络, 加快物流企业自身的敏捷化改造, 初步实现从商品订货、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所有步骤的“全程物流管理”; 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网络,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 以此来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 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 其次是实现物流企业对外联系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与国外著名物流企业成合作伙伴, 形成较完善的全国物流网络并与全球物流网络无缝,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管理, 为品牌企业及B2B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从物流系统规划、咨询、集成到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全球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另外, 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亦不容忽视, 如配备技术结构适应货源结构变化的需求的运输车辆, 控制缺重少轻现象; 建立规模较大的货运站、货运枢纽、多设网点, 购置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运行体系等。
(四)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开放物流业市场。调整区域性和部门性的法规,制订通过一部全国性的物流法,由国务院商务部具体实施,并建立与交通、通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从而统一全国的物流市场,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和规范管理。与此同时,开发物流市场,引入外资物流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与国际物流市场的接轨。
(五)加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物流人才,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完善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以满足我国物流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应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育从事物流理论研究和实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懂得尖端的电子商务与IT技术,从而成为有创新思想的现代化物流复合型人才。其次,企业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转变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引进新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围绕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引进新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目标,拓展用人渠道,强化管理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三、总结
处于起步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与成败得失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实践,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物流业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流通体系 双向物流
目前,供应链管理思想不仅在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不管是农产品的流通、农用生产资料的流通还是农村日用品的流通过程都可以看成供应链的运作过程,所以把农村流通的各个流通组织看成供应链的节点,把农村流通的过程当成供应链运作过程的方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农村流通供应链分析
我国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为以下三种: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以超市等零售商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传统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②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③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
二、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分析
本文把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定义为:在涉及农业及农村消费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所进行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与传统农村流通供应链相比,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具有以下优势:①减少农村物流渠道环节。②促使农村物流观念改变。③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④提高农村物流的时效性。⑤改变农产品或农用物资的运输方式。⑥农村物流趋于专业化,农村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现状的特殊性,它仍存在以下局限性:①分散性,是指农村的生产和需求总量,散落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理空间中,即平均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和需求量非常低。②小规模性,是指农村基础的生产和需求单位,如农户或一个村庄,其生产量和需求量的规模很小,不具有规模效应和谈判力。③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农产品主要的特点有:季节性、产量固定性、易腐性、必需性、可加工性等。
三、对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本文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前提下,提出下述三种改进手段。
农村合作社: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首先要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由合作组来统一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在合作组内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中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还可以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地区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都从电子商务中受益。
第三方物流:农村第三方物流是将农产品物流功能从加工商和零售商中分离出来,这样农户合作社专注于生产,加工企业专注于加工,零售商专注于农产品销售。第三方物流模式较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来说是对农村物流的整体优化,是高效率的,流通和生产之间也可以通过契约制度来有效的协作。并且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农产品、农用物资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服务,这也为双向物流集成提供了条件。
双向物流:本文给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定义:围绕核心企业,将农用物资和农村日用品从城市通过流通网络流入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将农产品从农村经过相同的流通网络逆向的流向城市消费市场,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将农用物资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城市消费者和农民连成具有整体功能性的双正向物流网络结构。双向物流包括,一是农用物资的采购物流,即从城市到农村的物流,一是农产品物流,从农村到城市的物流。本文旨在将这两个正向的物流过程进行集成形成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农用车的空载率和农村物流成本。
四、基于双向物流的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三种手段整合,我们可以构建以物流中心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双向供应链模型来实现对传统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具体模型如图所示:
构建该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成本,通过双向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与普及,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延误供货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农民生产风险的目的。
(2)是降低生产成本,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和技术服务,并能适度降低采购成本,方便农民购买价格优惠、质量保证的农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
(3)是降低流通成本。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能快速、及时地将农产品送到需求地,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有利于削减中转交易时间与流通费用。同时由于有双向物流的集成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空载率,增加流通效率,从而也能降低流通成本。
五、总结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双向供应链可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优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链流通成本,改变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 (2).
[3]李海平.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模型创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 (2).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发展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空前繁荣,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甚至近几年已经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运行归入了国家相关的战略层面之上。由于电子商务实务分类比较繁多,因此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最为普遍的一种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发展以及运营模式,在整个贸易过程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包括电子货币、消费者、产品以及物流。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资源共享,使各地的商业活动能够实现商业互动,消费者仅仅只需要以数据流量为载体,随时随地就能实现购物活动。而对于生产者而言,也可以利用数据信息时监控商品的在线交易以及物流情况,同时还能够及时的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收集相关产品的反馈信息,能够为企业收集大量宝贵的信息,不断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相比于传统的经济贸易活动,电子商务能够极大的降低国际经济的贸易成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成本进行降低:售后的服务成本、合同的执行成本、合同的签订成本以及相关商品的搜索成本。利用电子商务可以极大的减少商品交易的时间,加快文件的处理效率,将商品数据的搜索过程进行简化,使商品的相关文件处理的速度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流方式,利用电子商务,人们仅仅只需要运用数据流量就能够在网上完成所有购物相关的流程,例如:线上交易、物流查询、售后服务等等,利用电子商务不仅使消费者购物变得非常的便捷,同时也使生产者感到交易上的方便。电子商务的普遍推广使得电子货币逐渐代替了纸质货币,使资金流通也变得更为迅速。
(二)消极方面
电子商务与世界经济贸易相结合,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样会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此外,电子商务的相关商品贸易流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电子货币,并且因为电子商务的应用,国际经济贸易的所有流程都是在一些文件处理也是电子档,并没有纸质性的文件,国家无法精准的了解国际经济贸易中商家产生的真实利润,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税款进行大量的流失。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策
(一)加强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能够适应点子上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我们应该增强相关的跨国性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能力,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加强相关的科学技术,不断推进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相关网络技术的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优化国际经济贸易,使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弊端逐渐消失。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想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扶持政策,为企业进行国际经济贸易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对于网络交易方面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督部门,对国际经济贸易时刻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的完善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步就是物流配送,为了能够使国际经济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的配送体制,使消费者能够实时掌握商品运输的相关信息,不断从根本上加快物流运输的速度,优化电子商务运输的管理方式以及境内外物流资源的相关配置,这样能够极大的减少物流的成本,同时能够及时的应对在物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控的意外情况。
关键词:电子商务;综述;盈利模式;创新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把传统买卖交易和物流过程置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路径上,实现电子化和电子交易的过程和方法,它是现实交易活动一个新载体和新手段。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手段和价值创造的新形式。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以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为标志,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认真梳理,不难发现其存在诸如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重构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整合供应链和降低交易成本遇到挑战,物流效率难以提升的难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和交易安全的棘手问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时度势,加速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总体来看,为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阐述可归纳为总体研究、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运营变革研究、服务质量研究、安全研究、物流和供应链研究、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研究、信用及风险研究、知识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共十个方面。
(一)总体研究
吴芳(2012)从应用、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总结了当时的研究热点问题,总结出不同年份研究热点均为安全技术、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与发展预测问题,并提出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银行、商家、用户的标准化环境建设,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培养动物流、电子商务、IT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建议。
(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李柱(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策略措施和分类,从盈利模式方面陈述了B2B、B2C、C2C三种分类,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如旅游电子商务,并初步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情况;孙艳霞(2012)从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从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和交易价值网络视角两方面总结出四种电子商务模式,总结了电子商务的价值驱动因素是效率、创新、互补和锁定;宗乾进(2013)和田雨晴(2013)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展开研究,认为社会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是在社会化媒体情况下,通过整合社交(如自媒体、微博等)图谱和兴趣图谱(如个人兴趣爱好、用户心理、个人行为研究等),来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和销售的一种商务模式。田雨晴重点阐述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框架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商业行为、社会媒体和关键指标。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营变革研究
曾晓娇(2013)重点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应从战略高度实现ERP、SCM、CRM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孙茂长等(2010)基于创新理论和相关理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流程有效结合的所谓技术扩散问题。同时认为应关注B2G模式的研究;李占(2010)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给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确认和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逯俊波(2012)从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研究,总结出电子商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活动、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三方面因素。
(四)服务质量研究
张建方等(2012)的研究认为服务质量的内容应包括:网站设计、信息质量、物流配送三方面。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网站特征视角和顾客感知视角评价两类。评价模型有e-SQ差距模型和服务质量模型等;张小栓等(2007)把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分三个大类九中方法,探讨了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和网站评价的三大发展趋势。
(五)安全研究
徐少同(2007)介绍了国外电子商务的安全研究情况,重点讨论了安全威胁的概念和形式、移动商务的安全威胁情况,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集中方法。
(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张晶晶等(2013)探讨了共同配送的问题,对共同配送的含义、特征、社会经济效应、运营模式、信息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共同配送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前提下,应有横向、纵向、区域和末端共同配送;郭双盈(2014)重点研究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罗列了一些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解决办法如便利店自提、苏宁线上销售和线下提货、天猫的猫屋等;韦宏等(2014)关注物流服务风险问题,阐述了供应风险、物流服务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风险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提出应重点开展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物流服务供应中断风险、外包决策者风险态度对物流服务共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供应风险防范策略等;沈燕等(2006)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物流和应用三个环节,采购应采用B2B模式,物流应采取虚拟物流和全程供应链模式;汤萱(2010)从逆向物流视角开展研究,提出基于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应从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和全要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七)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
吕成戌(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购买的理论基础、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消费决策定量研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EKB决策模型、Kolter &Armslrong消费者决策模型等,阐明消费者决策的典型行为如认知、态度变化、决策形成等。提出了我国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方面的研究不足如:以一般性产品市场为基础来划分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决策类型;研究针对的群体和小样本数据有限;只有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经营管理中涉足很少等;孙洪伟(2009)研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客户忠诚问题,总结了影响忠诚度的六个因素:信任、满意、价值、成本、技术可用性和感情因素。同时阐述了忠诚研究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八)信用及风险研究
李彬彬(2013)从信任的定义、度量、性质和信任管理模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信任研究的基本情况。信任的定义从交易关系和交易环境两个方面思考,类别上分为直接信任度、反馈信任度和总体信任度,各类别可从信任程度、信任值、信任级别和可信度四个方面进行度量。信任的性质分为主观性、反意性、多维性、动态性、非对称性、有条件传递性、实践易步性和衰减性、可度良性。在信任管理模型方面分别列举了国内外包括Marsh(1994)、Abdul-Rhaman和Hailes(2000)、Song(2005)、Almenarez(2006)、LiXiong(2004)、肖虎(2011)、唐伟(2011)等人提出的模型;马红玲、宋光兴(2011)研究了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中市场驱动型信任机制和法律绑定型信任机制。从第三方信任(B2C)、信任图章、安全认证、公证服务和履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及应用进行了梳理;徐昕(2014)研究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问题,认为其原因包括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信任危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服务上的缺陷三方面。解决机制上简要地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参与者:政府、第三方中介、消费者和卖家。胡伟雄等(2012)系统地对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做了研究,对以下方法进行了列举和评价:加权平均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层次分析方法、概率论评价方法、云模型理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
(九)跨境电子商务
李伟(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已超过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增至6.5 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 %”。主要形式包括B2B、B2C和C2C,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德国、英国,其中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市场增长较快。显然,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研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问题困扰,一是跨境物流发展滞后;二是我国出口退税和结汇政策与跨境电商贸易不匹配;三是跨境贸易的买卖双方信用监管困难,纠纷的维权成本高。四是我国海关现行管理政策与电子商务发展不配套问题如动物生鲜产品的检验检疫与贸易便利化和及时性不相匹配问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现阶段电子商务研究视角的高度不够,电子商务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更待提升
现阶段广大学者仍然聚焦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物流、技术、质量、安全、信任等方面的研究上,从当下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是市场中生产要素整合的利器,需进一步发挥其自由整合要素的功能,研究和构建新的企业盈利模式,进一步释放要素的生产力。十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社会化电子商务为例,就是充分整合要素并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我们都可以研究符合各类主体需求的充分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盈利模式,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和良性发展。
(二)对消费群体分类研究不到位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消费群体的电子交易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消费数据可以整合和挖掘,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电子交易模式、方法。
(三)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结合不够
从现状表现表现来看,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便捷的电子交易途径还不够丰富,是限制了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还不能及时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相契合,交易渠道的电子化、人性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应重点开发和研究适于我国社会环境要求的电子交易技术手段。
(四)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制基础不牢固
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法制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现存的安全问题、信用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针对电子交易繁荣所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研究未有涉足
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和生态学视角看,社会由发挥各种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结构组成,并在不同时期达到均衡。当未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的资源整合和交易市场后,这个虚拟世界的巨大变化给社会的其他结构功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会引起社会生态的那些变化,特别是给商业伦理、社会伦理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尽早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艳霞.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J]. 现代管理科学,2012(05).
[2]徐少同.国外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J].中国信息导报,2007(09).
[3]李彬彬.电子商务信任研究综述 [J].经济与管理,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