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文化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经济发展

第1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孝文化 经济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首推“孝”――百善孝为先。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①由于人们长期对传统文化的固执与偏见、否定与批判,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为此,笔者以传统孝文化的经济价值为例,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孝文化是招商引资的“梧桐树”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特别是对海外华人来说,孝是一根敏感的神经。孝文化所蕴含的祖先崇拜、亲人眷顾、乡土依恋等等,对人们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它最能唤起人们的孝亲意识,勾起人们思乡寻根之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孝文化中“聚拢人心、整合人力”的合理因素,通过大力宣传华夏同宗的观念、寻根问祖的寻亲心理,肯定以乡土为美的审美情趣,将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作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批华侨从海外带回大量资金和高新科技到祖国投资,这一方面是国内投资环境改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亦是孝文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时代价值。“经济的一半是人文,经商的一半是人品”。孝文化越畅行,说明民风越淳朴,越可亲、可信,而社会环境之祥和则可以增加海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根据《湖北日报》的报道,2004年到2005年9月,孝感有11个文化项目招商成功,到位资金2.8亿元。投资6000万元的孝南天仙园、投资3000万元的孝文化城、投资2000万元的双峰山孝文化主题公园等“孝文化”载体今年先后动工。投资1.2亿元的应城汤池旅游度假区建设将于10月竣工。巨大的孝文化吸引力,吸引华夏儿女和那些先富起来的商人回乡参与文化建设。②作为灿烂文明古国,我们的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这种独特的文化引起外部世界的强烈兴趣,从而促进外部资金的投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确有双赢的好处。

孝文化是文化旅游的“吸铁石”

现代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是旅游者对文化的诉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文化向往是属于精神领域中的高层次需求。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满足人们文化向往这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爱好者。文化引力往往超过经济引力,文化本身也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日本每年有几百万人到世界各地旅游,有几万亿日元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投资,如果异国他乡没有经济引力、政治引力、文化引力,这种跨国行动是不可能产生的。③在外漂泊的游子,当他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就会想“家”。孝是回望血脉的源头,那些仰慕孝文化、怀念古孝子的海外游子,可以通过回国寻根、寻亲,寻找未泯的孝文化古风,从亲切的孝文化氛围和浓郁的民族亲情中找到归宿感,得到心灵的抚慰。

以孝感为例:孝感是因孝而得名的城市,孝文化已成为孝感市靓丽的城市名片,成为该市打造旅游品牌的根基。近几年来,全市旅游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市年均接待游客在270万人次以上,年均创旅游收入8.7亿元,占全市GDP的2.38%,旅游从业人员75113人,其中直接就业人员13628人。④孝感旅游堪称传统孝文化旅游之典范,充分证明了孝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

孝文化艺术产品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兴奋剂”

现在,反映传统孝文化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家书、朱熹治家格言、严氏家训等历史名人的道德言教以及三字经、千字文等通俗读本大量出现,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反映传统孝文化的影视作品也很受欢迎,如代父从军、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的花木兰的故事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⑤,这说明反映传统孝文化的文化艺术作品大有市场。传统文化影视艺术作品就如一针针的“兴奋剂”,不断刺激着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实,孝文化本身就是经济资源和无形资产,经过选择和开发,将孝文化的特殊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转化为商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如可以开发孝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孝文化娱乐演艺产业、孝文化教育产业、孝文化服装产业、孝文化体育与保健产业、孝文化会展产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孝文化工业产业,形成孝文化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具有鲜明孝文化特色的重点企业和知名产品。这样,不仅发扬了传统文化,也盘活了一方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

孝文化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剂”

孝的本质是一种责任,以孝文化为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员工忠诚度。孝文化强调每一名员工都爱岗敬业,有责任感,讲职业道德,对企业忠诚。企业发扬孝文化,会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拼搏奉献精神,促进企业发展。孝文化是企业的“剂”,它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作用。双星集团就是一家将“孝文化”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成功例子,它从一个资产总额不足千万元、濒临倒闭的制鞋企业发展成为资产44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这与其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双星将“二十四孝”搬到企业,组织员工参观“孝文化”展馆,不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感恩之情,努力打造“名牌员工”。妙用“孝文化”增强了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拼搏奉献精神,促进了双星品牌的发展。⑥

同时,孝文化在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还有特殊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的过程中,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最初大多采取了家族式企业的形式。家族式企业是通过家长来进行管理的,企业的重要部门都是由家族成员来负责,由于家族成员存在着血缘关系,孝文化在家族式中维系着家长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而家长会从家族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首先考虑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内的就业,优先吸收家族成员进入企业工作,缩小家族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

孝文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节约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⑦以孝文化为集中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催化剂”。

孝文化可以拉动“内需”。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其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经济因素,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每当春节临近,人们向四面八方奔走,为的都是“回家过年”,为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要花费大量资金,对拉动内需有很大贡献。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伴生在一起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假日经济”拉动了包括交通、餐饮、购物、旅游等消费,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经济关系,弥补社会保障之不足。孝文化强调对老人的孝敬和孝顺,必然影响到家庭消费结构。孝德的本质是代继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经济关系。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现象,是家庭伦理失范的一种表现。啃老族靠“啃老”而生存:侵占老人的住房,花费老人的收入,危害老人的合法利益,降低老人的幸福指数。孝文化所倡导的孝顺和孝敬父母,对于维护父代的合理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孝文化还有利于弥补现阶段社会保障之不足。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在农村,赡养老人仍然由子女来承担。因此,宣传孝文化中的“养老”功能,必将为老年人生活保障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孝文化的特殊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是值得开发的文化经济资源。当然,由于传统孝文化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必然存在不适应。只有正确认识孝文化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功能。(作者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3页。

②“湖北孝感市打开视野,文化招商呈现一片红火”,《湖北日报》,2005年9月28日。

③吕伯凌:“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华夏经纬网》,省略.

④龙玉祥,晏劲松:“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⑤“《花木兰》引美国《时代》关注,中国题材大热”,新浪娱乐。

第2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3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76-02

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和创造,使之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这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既满足了人们延续生命的需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是有着地区差异的,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纵观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国的两个重要文明体系――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这两种文化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尤其是自古代的夏商周等朝代以来,就有很多的游牧民族逐渐在迁徙融合的过程中变为农耕民族。同时,游牧民族带来的草原文化也在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内涵,促进着中原地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最近几年,人们对草原文化研究的越来越重视,吉林西部的草原文化研究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而对于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以科尔沁草原为代表的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科尔沁草原有着深厚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流源

科尔沁,蒙语的意思是著名的射手。在历史上,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属中国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科尔沁草原地域辽阔,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到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的中部山脉南北两侧,西至老哈河流域、西拉木伦河流域,南至柳河、辽河、大凌河流域,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

科尔沁草原资源丰富。如水利资源丰富,有洮尔河、归流河、霍林河、绰尔河等200多条大小河流,以及莫力庙、翰嘎利、察尔森等20多座大中型的水库。科尔沁淡水鱼远近闻名,种类多、肉质好,无污染,水里繁殖,年出鱼量达到3000吨。

科尔沁草原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983年,在辽西的建平、凌源两县的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发现了许多祭坛、女神庙和女神像、玉质礼器等物品,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曾经出现了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属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红山文化考古的发现证实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家认为,红山文化与中原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可能就是迁徙内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辽河流域的科尔沁草原上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兴安岭以北的一些渔猎民族,蒙古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逐步迁徙到科尔沁草原,并在多年的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出现交汇和融合,而且在农耕文化的深入影响下,逐渐由排斥到缓慢接受了华北传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国家。由西辽河孕育出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互映。

科尔沁草原是许多游牧民族的发源地。北部是蒙古草原的南端和大兴安岭的中部山地,牧草丰富,既有茂盛的林木,也适合游牧民族的狩猎,是北方许多重要的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部多年嫩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域平坦辽阔,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既适合农耕,也适合游牧。南部和燕山北麓、辽西山地相毗邻,这里兼有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双重影响,成为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度地带,但是这里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游牧文化为辅的,北方许多的游牧、渔猎民族受当地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化,逐渐进入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科尔沁草原成为许多游牧民族的发源地。

二、具有开发多元性旅游资源的潜质

从资源的组合来看,具有多元性,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沙漠、河流、温泉、森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对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吉林西部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内蒙古草原、沙漠、护坡、河流等自然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使得科尔沁的旅游产品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由于科尔沁草原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逐渐形成以蒙古族为主,还有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因此自从古时候就有多种文化并存,如中北部的富河文化、东部的昂昂溪文化,西南部的红山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证实,昔日的科尔沁草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崭新的人类文明。这里古迹众多。有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和庙宇、佛塔多座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还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鄂伦春族擅长用桦树皮制作盒、篓、桶、箱和桦皮船等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并在桦树皮上雕绣各种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的图案。桦皮雕刻的纹路非常独特,有其花纹有云字纹、回纹以及各种花朵等许多图案。图案和花纹雕刻完后涂上红、黄、黑三种颜色。木雕主要在木制器物上雕刻花纹和图案。如马鞍和鹿哨上雕刻云字纹,木盆、木碗上刻花卉图案等。骨雕,是用兽骨刻制的指环、筷子、纽扣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如鄂温克族的歌舞文化,鄂温克族善于歌唱舞蹈,尤其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他们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

三、文化资源良好潜质形成了较好人文历史环境

吉林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的,类型多种多样,草原民族的文化、草原的风土人情、北国特有的风光,与众不同。吉林西部的内蒙古的草原文化颇具特色。这里旅游条件好,空气清新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奇特的自然景观,能够使游人享受到这里夏季凉爽的气温,清新的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是避暑、娱乐和休闲的天堂。

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展现吉林西部景观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生物的多样性、各民族的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各类旅游资源在分布范围上较为广泛,如乌兰浩特、鄂尔多斯草原、锡林郭勒、赤峰等主要旅游资源,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体现着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相互融合,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开发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吉林西部地处温带气候带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变化明显,因此,这里形成温带、温带半湿润、寒温带湿润、温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种多样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草原、沙漠、森林、护坡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再加上游牧民族特有的那种纯朴的民族风情,对于当今流行的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科尔沁草原特有的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零星点缀,天空明亮纯净、草地清新辽阔,牛羊成群,对于长期居住在喧嚣都市的城市人们来说,这一切是那么的向往和亲切。以及这里盛产的牛羊肉及牛羊肉制品,科尔沁风干牛肉,科尔沁马奶酒等,都是著名的草原著名的美食。因此说,草原文化中的这些民族歌舞、民族风俗、民族饮食等文化内容走进市场,已经成为城乡人们广泛接受的商品形式,甚至蓝天绿草和飘动的白云,都成了可以经营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商品。在全国乃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能够直接体现出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以科尔沁草原为代表的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经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伴随着更多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吉林的草原文化经济会有着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乌铁红,李文杰.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

[2]李冬,娄成武.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3]刘海丽,尹建中.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途径[J].经济与管理,2005 (02).

[4]成艳彬.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04).

[5]周莉华.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无极.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7]齐秀华.传承草原文化 发展内蒙古文化产业[J].理论研究,2004(Z2).

[8]刘敏,陈田,钟林生.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01).

第3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文化”这个词,这些年特别受宠,简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人们事事说文化,处处讲文化,言必称文化。这个历来清高和庄严的词语,变得越来越亲民了,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能和它拉上关系――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考古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节日文化、内衣文化、衬衫文化、裤子文化、袜子文化、包子文化、粥文化、咸菜文化、地产文化、汽车文化、厕所文化……

打开报刊或者网页,每天都能看到形形的文化新闻,文化事件,其精彩、热闹、多元,简直叫人眼花缭乱。

洗澡是很寻常的事吧?如今,也被赋予“文化”意义,拔升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听说马鞍山就因为洗浴业发达,要发展洗浴文化,打造“中国浴城”,这等气魄,足可睥睨世界。

鸡肉也有文化。北京超市就举办了“鸡肉文化节”。超市负责人说,鸡在中国文化中被看作吉利的象征,俗话说,无鸡不成宴嘛。文化节期间,该超市销售特价鸡肉产品价值70多万元,同时带动生鲜速冻类食品销售大幅增长。

猪蹄也不甘落后,挤进了文化的圈子。河南周口邓城搞了个“猪蹄文化节”,当地官网做了详尽报道,并配发图片若干。一张图片显示:在一座“古建筑”的墙根底下摆着几张长条桌,桌上放着不锈钢托盘,托盘里,红澄澄油光光的硕大猪蹄堆得好似小山。上方挂两个横幅:一个是“邓城猪蹄文化节活动月启动仪式”,另一个是“邓城叶来猪蹄老店”。

牙刷也有文化。江苏省扬州邗江区杭集镇(中国85%的牙刷在此生产),就有一个“牙刷博物馆”,杭集中学曾经组织学生参观,目的是“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牙刷发展史,了解杭集人创业的艰辛,了解牙刷文化”。

火锅也有文化。四川就曾举办过火锅文化节,重庆和自贡都号称火锅是自家的传家宝,为争夺火锅的起源地展开过热热闹闹的大辩论……

文化热,传统文化更热。考古专家如同雨后春笋,修庙宇、办庆典、搞祭祀,规模越搞越大。河南的周口、陕西的黄陵、甘肃的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的竹山、河北的邯郸、甘肃的天水、山西的万荣共享了女娲。陕西的黄陵、河南的新郑分食了黄帝。河南的焦作、湖南的炎陵、山西的高平肢解了炎帝。湖南的宁远、山西的运城抢夺了舜帝。尧更受欢迎,共有17个地方竞争他的故乡。本来是戏剧中的虚构人物如董永和七仙女已有7个家乡。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里一下冒出来十几个。牛郎织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竟有11地同时申报、6地同时入围、3地同时榜上有名,真叫人感慨,文化魅力大,大家都爱它。

传统文化热中,最热的莫过于国学。读经运动之争尘埃未落,《甲申文化宣言》又冒了出来;“天价国学班”遍地开花,一年只上24天课,学费2万8千元还是普通行情;尊孔之风趋盛,有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法定教师节,曲阜市政府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山东济宁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圣地即将诞生”云云。

和孔子一样备享尊荣的还有理学大师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圣人气象真是威武宏大。2010年10月22日,是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

“文化”多,“文化节”自然也多。

仅以某年的10月和11月为例,就有10个广为认知的“文化节”:山西省“广场艺术文化节”、“双胞胎文化节”、“中国丹东国际摩托文化节”、中国莒县第三届“福来山福寿文化节”、“中国性文化节”、“华夏民俗文化节”、“中国内丘扁鹊文化节”……办文化节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文化节,你会得到大约100多万项有关的查询结果:“汽车文化节”、“家具文化节”、“家居文化节”、“豆腐文化节”、“内衣文化节”、“生态文化节”、“陶瓷文化节”……真是丰富多彩、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掉进了“文化节”的大海。

“文化”沦为“伟哥”

明眼人不难看出,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中,文化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已经沦为为某种经济服务的工具,这个工具,学名“万艾可”,俗名“伟哥”――经济疲软吗?那就来点“文化”吧。

想要推销点特产,赚取点利润,如果想不出什么好路子,某些地方政府就会想到搞个文化节。金橘熟了要卖金橘,那就办一个金橘文化节;芒果熟了要卖芒果,那就办一个芒果文化节。依此类推,一般叫什么“文化节”,可能就是在卖什么产品,“豆腐文化节”一定是为了卖更多豆腐,“性文化节”一定是为了卖更多成人用品,“猪蹄文化节”一定是为了卖更多的猪蹄,“鸡肉文化节”一定是为了卖更多鸡肉,“内衣文化节”一定是当地有一个很大规模的内衣厂需要推销内衣,“民俗文化节”一定是为了刺激当地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如某业内人士透露,热衷于搞“文化节”,并不说明这些地方多么有文化或多么热爱文化。无非是找一个高雅的名义,请几个“大腕”,搞几场演出,在媒体上炒作一番,借着“文化节”的热乎劲,请中外客商来考察考察、座谈座谈,并许之以投资的种种“优惠条件”。表面上捧的是文化,但真正图谋的,是“文化”带来的一时的利润和效益。

即便连当下的孔子热,最终热的也不是孔子代表的传统文化,而是从祭孔、读经、讲学、办学,到出书、拍影视这样一条极其肥壮的“产业链”。“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买卖孔子历来是一宗好生意。

当然,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和执政者会说自己是在服用文化“伟哥”。他们有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搭台是手段,唱戏是目的”似乎成了主办者众口一词的初衷,言中之意就是想借“文化”之名唱一台招揽客商、发展经济的大戏。于是乎,花费巨资修建楼堂馆所,请来一些学者艺术家,锣鼓一敲,上台说一气,登台唱一段,再请来媒体炒作一番,请一些投资商享受一下文化之乐,观看一下贸易展示,游览一番古迹名胜,到后来,成果硕果累累,各种洽谈交易数据屡创新高,这一场大戏就算是曲终人散了。

然而这经济大戏唱得究竟如何?主办者心里最明白。盘点一下所签的合作项目,计算一下所引进的外资,才发现经济作为唱戏的主角似乎并不叫座。尤其是在偏远贫穷地区,由于资金短缺,设施简陋,处处捉襟见肘,主办者只得拆东补西,横摊竖派,强拆强建,文化创意上生拉硬扯,胡编滥造。那些投资方留下几纸意向性的合同,也就算功德圆满了。除了待来年节庆再开张时才用得上的豪华的楼堂馆所和大舞台之外,得到的只是经济上的大窟窿。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为此算过一笔经济账:“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投资者在商言商,光凭‘文化搭台’,又岂敢‘过来唱戏’?要真有利可图,即使不办公祭,不搞‘文化节’,照样能招商引资。”

在争夺各种名人故里的文化大战中,各地争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具有经济“伟哥”功能的“文化”,不是为了文化传承,不是为了保护文化遗迹,而是看中了“文化”可能带来的暂时的经济效益。名人之争也并非文化之争,而是利益之争。不管是现实还是小说,无论历史还是神话,只要能吸引眼球,吸引投资,换来人民币,拉动GDP,就把他们纳入“文化产业”。有网友戏谑: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方显灵。

综观各种“名人故里”争夺战和祭祀热潮,大多有一个动辄斥资数亿元打造的所谓旅游项目,有些地方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规模效应”,甚至劳民伤财建造文化“假古董”、仿古和人工文化景观等。此等情势下,历史已经不是历史,文化也已经不是文化,任何有噱头和炒作价值的“文化”都成了一门“利益学”和“算计课”,只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兴奋剂,帮助经济获取更大利益是它唯一的价值,如果文化不能刺激经济发展,不能带来更多的金钱和利润,那么,所谓的文化就会无人问津。文化受重视的唯一筹码,就是它能否真正发挥其“伟哥”的作用,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要可持续发展,不要“伟哥”

文化沦为“伟哥”,是因为经济“肾虚”。靠服“伟哥”来刺激经济,不是某一地的悲哀,反映的是落后地区的尴尬现实。

不难看出,花大力气争名人故里这一文化资源的,“文化”事件越闹腾甚至越荒诞的,多是落后地区。它们自身条件不足,获取资源无门,投资农业,见效太慢,这样的长线投资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显然“不划算”;投资工业,风险太大,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落后的行业不宜问津,先进的行业问津不起。左思右想,能够快速治疗“经济肾虚”的妙方莫过于服一粒文化“伟哥”,投资于第三产业,尤其以旅游文化产业最为可取,见效最快,最容易名利双收。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相差7000元,如今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0000多元以上。如果落后地区有合适的获取资源的渠道,发展诉求能得到重视,也不至于病急乱投医,将希望寄托在“伟哥”身上。

然而,必须认识到,治疗经济“肾虚”,“伟哥”绝非良药。文化,也绝非经济的“伟哥”。当文化沦为经济的“伟哥”,不但是文化之殇,也终将酿成经济之祸。“伟哥”也许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出现一时的兴旺景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壮大经济,让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最终还会使经济受到更大的损害。

服下“伟哥”后,一时的经济泡沫虽然可能鼓起来,但能支撑多久,只能看这个“文化伟哥”的药效如何了,药效一过,经济不但会立刻疲软,而且会大伤元气。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三地都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县,他们同时搬出西门庆当作救星,耗数千万巨资兴建“西门庆故里”,打造“金瓶梅文化”,以为在自己家门口捧红西门庆,就可以名震天下,旅游业就能发展了,经济就能上去了,恐怕他们是对这个“伟哥”过于乐观了。西门庆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直是棍和恶人的代名词,为了经济的需要,却摇身变成文化产业英雄受到追捧和争抢,实属荒诞。当文化、考古、历史,香的、臭的、怪的,真的、假的、莫须有的,一个个都被绑在滚滚向前的经济战车车轮上,被轧碎的,是一个民族对绵延千年、不绝如缕的文化信念的景仰与传承。当一个社会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扭曲了,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如此“文化伟哥”,不但济不了贫,还劳民伤财,可能会重挫地方经济。

吃“伟哥”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投入很大,收益难说。曾经轰动一时的“印象系列”,就没有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实名发帖称,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印象XX》投资额一浪高过一浪:《印象・刘三姐》,投资6000万元;《印象大红袍》,耗资2亿元;《印象・丽江》,投资2.5亿元;《禅宗・少林》,烧钱3.5亿元;《天门狐仙》投资1.2亿元……据此,姜宗福断言,“超大规模投资、表现手法老套、一哄而上的印象派山水实景演出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视文化为经济的“伟哥”,昭示了地方政府的GDP焦虑与经济发展路径的单一,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上的“黔驴技穷”和“饥不择食”的困境,折射出某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政绩和GDP的双重压力下,既缺乏创新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懒政心态。要改变文化错位为经济“伟哥”的乱象,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地从长远着眼、从大局着眼去决策经济的发展,去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观,打破GDP盲目崇拜,改变懒政心理,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不投机,不跟风,不急躁,不盲从,使经济从根本上“强身健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经济壮大和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4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以“水”、“氵”、“氷”作为部首构成的汉字有527个,其中带“氵”150个。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水文化的分类包括:道水文化、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文化沟通着历史与未来。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综观的一生,也体现出诗词艺术思想体系的水文化现象,因他从小熟悉水、喜欢水、钟爱水,与水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极深的渊源。他的所有著作中蕴含碧绿的水、含充满着灿烂水文化的韵味,具有水的灵性、水的深沉、水的勇猛、水的精美。绿水青山培养了他的艺术天性、悟性和灵性。

在我国,湖泊的称谓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区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样。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与语言的特色。汉族称之为湖;;蒙族称之为诺尔等,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不同,对湖泊又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平平常常的一个名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湖泊以其特殊的价值,更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与沼泽、沿海的一些滩涂、鱼塘、水利设施等构成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迷人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提供充沛的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因此湿地又别称为“地球之肾”。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也带有了某些深刻的文化内涵。湖泊是美的,它将其具有的形、影、色、声以及与之朝相辉映的山石相配合,形成了和谐的自然风采。如果说山脉是沉雄苍劲、伟岸崔巍的话,湖泊则具有灵逸幽深的品性,更显得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水天相接之处,碧波绿影,烟波浩渺,山水交汇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饱含诗情画意的天然奇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居住在湖泊的居民群落,由于其家庭世代利用当地资源,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信仰,他们对湖泊有着强烈的精神依附,而形成了许多不同于草原、森林的风俗习惯。湖泊,是生物的栖地,更是文化的源泉。生活在湖畔的渔民自创了许多源自湖泊的动人歌谣、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湖泊的传说.歌谣,湖泊的诗文辞赋,湖泊的自然风采,千百年沉淀融合成我国的独特湖泊文化,它与山、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山水文化。同样,环境需要保护,那么我们在保护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保护了湖泊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爱护湖泊文化”。

湖泊文化的定位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湖泊。··湖区是一块古老文明的土地,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是¥州的"母亲湖",素有"塞外明珠"美誉,··因水而得名,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水与¥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发挥水的作用,做水的文章,以“湖泊文化”为定位和龙头,全力打造··的“湖泊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湖泊文化”对··影响深远,在多年的调研和探索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水的开发、利用对··独具意义。塑造出观水、玩水、嬉水,饮水、吃水、游水,读水、论水、拜水的一幅独特的··文化图。

··是西部“湖泊文化”的一块瑰宝,这里平湖如镜,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湖泊鱼塘星罗棋布,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良好,丘陵起伏,高低错落,变化多姿,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湖泊,她既有塞外西域文化的内涵,又有其独特的湖泊文化的底蕴,这里人杰地灵,风华物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演绎了千年的韵致。特别是近年来,··县浓郁的塞外民族风情为突破口,以民俗为主线,以蓝色唱响为主调,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湖泊文化,以··多民族区域文化冲撞交融积淀的湖泊文化为依托,挖掘这一自然特性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湖泊文化品牌,有力的推动了··水文化、水经济的健康发展。

“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立足··“水文化”的特色,科学规划,做好水文章。在水文化与··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为政府与依法行政等三个方面的关系。··的发展既要体现湖泊特色,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制度因素,实际上,水文化的概念更准确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从这里特有的地名即可看出。如同大家都熟悉的区域文化概念一样,最直观的文化分类均以山水地域特征为标志,是一种典型而纯粹的水文化,是一种内陆水文化,体现了对包容量较大、开拓风险意识很强的海洋文化的一种向往。

宣传湖泊文化助推旅游文化和水产产业

培育··湖泊文化,要依托旅游产业、水产产业,才能赋予··湖泊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要大力宣传和打造“塞外江南水乡”这个品牌,要超前发展文化事业。··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教育事业昌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我县文化产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发展具有对外扩张力的传媒和音像制品等现代文化产业,显然让··勉为其难。如何在落后、偏僻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县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把民族民间文化和旅游、水产紧密结合起来,主推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经济结合,将文化与旅游、水产结合,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几千多年来,承载了许多科学、文化内涵,王兆国同志题词:“春风绿··,疑是江南岸”。2005年11月被列入中国十大名湖名录。在这里,自然与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渔业、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有其丰富的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谚语、开度河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的爱和恨,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和理想。赞扬真善美、鞭打假恶丑。体现了先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不与洪水争“路”的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形成了民间习俗,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开发价值。版权所有

旅游业中丰富的水文化现象。水文化,是一个较大的文化概念,因此要开发旅游文化,加快以下水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人格修养类。水被特定的人格化。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被人们或崇拜、信仰、或规避、畏惧。诸如新疆等地以及有泉的地方多是冠以智、慧、灵等吉祥之词。

崇拜景仰类。水是人之生命之源,人一生离不开水,“载舟亦水,覆舟亦水”,在政治上都给了水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旅游中,对奇山异水无限崇拜、景仰,甚至神化。··的传说十分丰富,景点多样,以水命名,大做文章,文化沉积量大,不一类举。

人文景观类。人文景观是以水为载体的再生型水文化。这类型中,大体有四种基本的构架。一是以水为背景的构筑物,并用水或水部类字命名,以追求典雅时尚,二是把独特的水现象水文化,如迎神庙会等风俗。三是人工造景中,水的一部分有意识的注入人文意识。四是因人而名。

风俗时尚类。风俗时尚是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而水文化在风俗时尚中又十分突出。这一类中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民族风俗。如那达慕、叼羊赛、庙会、婚嫁丧娶等。二是宗教仪规。如点灯节、庙祭等。三是方术析占,也可称俗信行为,在民间已习俗化,旅游中已游乐化。如新船下水;四是饮食风俗,主要是酒、茶、汤、粥、汁。此类名目繁多。品种殊异,地方特色极浓,为饮食文化的一大门类。五是行业风俗。水上运输。至于渔民、水上职业者的风俗更为较为常见的普通现象。版权所有

文体游乐类。水文化中文体游乐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久远。屈原的《九歌》中《湘君》、《河伯》等多篇即是描述了古代大型的水上祭祀和娱乐活动。唐宋以来,水戏、水傀儡亦很盛行。龙舟竞赛、划船、滑水冲浪等水上竞技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项目。现代化的水上公园,游艇是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进步。水文化的文体游乐还向陆地延伸,如“拔河”虽系陆上运动,其竞争冠名以河,含有居其险,背水一战之意。中国象棋中,中间明确标以“楚河”,应当看到这是水文化特征向陆上运动和进军的结果。另外滑冰、滑雪等运动自然与水有不解之缘。

工艺美术类。水文化所反映出的工艺美术,大到水系改造,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北方冰雕,山水风景等等都充分展示了水的工艺美术,使水文化向艺术的高档次升华,同时也成为难得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建筑工程类。以治水、水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进步的高度文化积累。除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诸如宝浪苏木分水枢纽工程、大小湖隔锑等工程,还有大小湖众多的湖泊开发都成旅游业的新景点。

总之,湖泊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反映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水赋与文化色彩,使其在旅游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使水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更大,手段更高级科学,挖掘度也深。对于提高··湖泊文化的价值和在旅游业、水产业中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1、弘扬湖泊文化,推进建设先进文化。水文化凝聚着··人民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先辈创造的文明成果,研究水文化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水文化是我们推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开展水文化研究,是试图在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支撑点。水文化的研究正是要求人们以水为出发点,研究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高人们对水利基础设施战略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建设好··爱国主义基地充实、增加其丰富内容。

2.弘扬湖泊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水行业的必然选择。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其相应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理论道德,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对策和措施。2002年颁布的我国的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中国各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面临的水问题各有特点。时代要求,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地和谐。如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只有与自然达到同一,才取得极乐。形成[社会文化环境。如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它使人类生存有了危险(例今年沱江水污染事件)从而对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形成一种新的强制,要求人类做出改变或调整,当我们认识这种危机的历史根源、性质和规模以及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时,就会面对挑战进行调整,选择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有很多,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交融和呼应,使之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弘扬湖泊文化,确立旅游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搞好"水文化、水经济"的要求,要从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水设施、水法制等方面积极治理··,打造亲水文化。

··的旅游资源丰富,雪峰、沙漠、湖泊、珍稀动植物一应俱全,有广大区域未受过任何工业或城市污染,保持着原生状态,发展旅游有很大的潜力。景区特点为集中具有沙漠,湖泊,山丘,草原,鸟类等不同旅游资源为一处,同时有浓郁的蒙古族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迹.··水质良好,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盛夏,这里蓝天丽日,绿水白沙,水平如镜,锦鳞游泳,群鸟集翔,牛羊哞咩,堪称塞外江南;湖周草甸,夏秋时节,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野花盛开,牧歌悠扬,一派典型的草原景象;海心山后是广大的沙漠,流动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充分展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开都河畔有清代的喇嘛庙等历史文化遗迹优美迷人的多样化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构成了··景区极具潜力的生态旅游价值。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的湖泊。··地域文化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举办中国··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对于丰富湖区渔民精神文化生活,振奋全县干群精神,挖掘大湖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旅游事业,以赛会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宣传、推介··,谋求··文化、旅游、经贸和招商更快更好的发展,拓展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活动由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三大板块构成,菜单包括:中国··水上运动会、中国··文化发展研讨会、··风情文化暨··名特优农产品、旅游资源展示推介、十一黄金周千人百车··行及媒体聚焦··等;不仅有鲜明湖区特色的体育比赛,还将举办当代··书画摄影展、“日出斗金”··风情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巡回演出;同时还有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及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推介旅游资源及产品。在··举办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无论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还是自然条件、办会经验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可有龙舟竞赛、划船竞赛、水上拔河、浮桥行走、水上篮球、障碍游泳、钓鱼比赛、撒网捕鱼、编织虾笼、水车竞踩、湖泥塑身、渔姑织网、丝网张鱼、撑船比赛等;表演项目设千人竞渡、沙滩排球等。运用底蕴深厚且丰富多彩的文化,独特且完整的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湖区人民的风土人情、生产劳作、舟楫往来、饮食居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俗庆典等文化内涵。

湖泊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湖泊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适度的旅游发展有助于湖泊的保护,湖泊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湖泊旅游发展中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旅游地开发建设方案,防止因旅游开发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加快湖泊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不断地开发和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湖泊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的湖泊旅游正处于发展时期和转型期,而且发展不平衡,各地要加大湖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交流,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的探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旅游发展经验,快速与国内湖泊旅游业接轨。

第5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摘 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是城市整体形象的升华。连云港作为山海相拥的旅游城市,挖掘名人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连云港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丰富而耀眼。连云港文化以海洋文化、佛道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著称,在东部沿海的文化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推进沿海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文化建设新领域,加快历史文化名人的发掘整理,有助于我们以务实的精神去弘扬和利用传统的历史文化,为连云港在新一轮沿海经济大开发中创造连云港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名人文化;连云港;旅游经济

连云港地区自古就是江北古邑,淮海重镇,厚重的历史积淀,灿烂的人文文化,深深地浸蕴着连云港城市文化。“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鲧殛羽山”、“舜葬苍梧”、孔望山摩崖、藤花落遗址、将军崖岩画昭示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孔子三次登临朐山以观沧海,叹逝者如斯;秦始皇东巡至此,立石为阙,彰显帝国风度;徐福东渡,把华夏文明传向东瀛诸岛。连云港于唐宋时代文化发展达到,并对日本和朝鲜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连云港人才辈出,正史中立传的人物就有16人,其中有鲍照、戴复古、吴恒宣、李汝珍等杰出人物。《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了27位海州人的11部著作。

纵观连云港历史文化的发展,曾出现过三大高峰:古海州的汉代摩崖石刻文化和滕花落古文化遗址和城市遗址,作为古城海州文化的起源地,因年代过早,留下的东西不多,可供发扬的余地不大。而文化积淀比较丰富的是:西边的海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和花果山、渔湾风景区的神话小说文化。其中佛道文化以清幽、奇特的景观和环境为依托得到了滋生发展。汉晋之际,道教灵宝派创始人之一的葛玄和名僧昙猷先后来此筑庵传法。宗教与大自然的结合,使花果山成为“山岳之神秀者”。由于文化积累深厚,近些年花果山的西游文化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在国内也都有了较广泛的影响。连云港名人在正史中立传的大多是封建政界人物,不易评定其功绩。从狭义的文化观点来观察连云港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可以找到的专章介绍的与连云港关联密切的很多,如朱自清、李汝珍、吴承恩等,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代表了连云港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近几年来,连云港经济发展很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也都初具规模。余秋雨教授说过:“城市文化建设应包括实用性和观瞻性兼而有之的文化设施建设,创造具备文化默契和基本共识的文化气氛,建立有明确文化等级和层次的文化序列,树立在各个序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偶像。”文化设施是有了,但缺少叫得响的文化名人,缺少文化偶像的构建。这使得城市文化建设缺少了灵魂。当然,近年来也开展了“连云港之夏”、“徐福节“等,旅游项目也越做越大,并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功举办了六届连云港旅游节。2011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512.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实现旅游总收入5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同时,旅游的规划、建设、管理都上了轨道,旅游的设施、服务都在不断改善,开发了新的景点和线路,满足了各地游客的不同需要。但旅游景点总体缺少一些文化味,游客反映缺少历史感。本地旅行社设计的旅游线路基本上主要以风光线路,除花果山、海滨度假区等景区好一点外,其它景区基本上半天就能看完,缺乏文化项目和文化内涵。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文化景点建设。当代的旅游业既然是产业,就要讲究品牌,更要满足游客的深层文化需求。连云港的品牌近几年已逐步打响,自然景观建设也取得突破,深受游客喜爱。人文建设也正在进行,特别是阿育王塔佛教文化和花果山佛教文化的开掘,让游客留恋往返。但是连云港佛教文化自有它的局限性,可能难以成为全国性的品牌。而名人文化品牌建设也许更有潜力,因为名人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的人物在连云港有多人,有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例如,《西游记》和《镜花缘》。就连云港的花果山和渔湾等景区而言,每个景区都只能玩上半天,内涵不足,光凭现有这些东西,很难把品牌做大。因为从山水景色来看,花果山比不上附近的泰山,洞穴比不过山东临沂的地下画廊,海滨比不过青岛,城市比不过南京、苏州,古民居、老街也缺少上档次的东西,没有状元楼、宰相府。作为地方品牌,要具有历史感,能深入研究、引起争论的东西,这样才有文章好做。历史人文景观才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别人无法比较无法复制的。现在各地都在打名人牌,宁海就找到了徐霞客,而徐霞客是江阴人,但徐霞客是从宁海出游的,徐霞客游记是从宁海写起的,宁海就拉住他作名人,打徐霞客牌。所以我们也要打打名人牌。土生土长的朱自清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作家,今后完全可以把这个品牌作为连云港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建设的共同的重点。名人能否作为城市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重点开发,一要看他的成就大小,二要看是否附合主旋律要求,三要看其生平事迹是否丰满,四要看他的历史遗存是否丰富,五要看他有无历史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就这些问题而言,作家朱自清不仅成就大、符合主旋律、生平事迹饱满,而且具有争议性,因为作家曾说自己是扬州人,而事实上作家出生于古海州,并且直到12岁才离开海州。

第6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经济 城市经济发展 具体分析

文化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同工业经济不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软实力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把发展文化经济作用党和国家战略的重点。文化经济不仅满足了当前人民大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同时还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经济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最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经济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加有利于城市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反过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方面的市场需求,其中就包括文化经济的市场需求,这对整个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正是因为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文化经济放到一个制高点,并将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1 文化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也就是文化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重大的。事实上,文化经济管理体系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文化经济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能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它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软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替城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优势跟机会,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当中,城市的管理者和政府的有关部分必须认识到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应该把文化经济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管理制度当中去,并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发展。

2 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研究和分析

(1)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具体的城市管理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把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纳入到城市管理中去,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经济,通过这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的带动,城市经济必将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在城市文化的提升方面,文化经济同样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通过城市文化的提升,城市的气质和精彩的风貌将更加被世人所羡慕。在整个城市风貌提升的基础上,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通过展示自身的人文特征和精神风貌,为文化经济建设的未来提供力量之源。因此,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文化战略在城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当把文化战略作为基础性的工程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要整合整个城市的有效资源,从历史文化古迹到名人故居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充分扩大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好好文化定位工作。要想使得城市经济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在第三产业这方面要重点下功夫,让第三产业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链条。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依托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形成一条健康的文化产业链条,自然就离不开文化定位。因为文化定位能够催生出一个品牌的品牌文化,甚至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最终再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湖南的凤凰古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为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产业也是其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最终文化产业也推动了凤凰古城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一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这些城市文化包括市民的精神文明、城市精神等等,这些因素同样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座城市逐渐形成了改革创新、兼收并蓄、诚实守信的城市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的城市精神提炼,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愿意千万深圳就业,同时这对深圳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因此,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定位的相关工作,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

(3)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当中,城市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大都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上面,第三产业往往相对来说弱势很多。这就要求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强调文化经济的重要性,以此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各个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4)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所以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简单地来说,相关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搭建经济贸易平台和文化唱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文化、有内涵的文化品牌的创建和宣传来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在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一定要重点强调优质的文化产品,对外所展示的文化形象一定要有当地的独特性。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且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它还能够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也能够积极引进专门的人力资源,最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便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市民个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经济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应该认识到文化经济的重要性,把文化经济纳入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这些去引导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相互发生作用,我们应理智地看待,采取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植雄,叶妙君.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4,06:26-29.

[2]李桂芬.关于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分析[J].民营科技,2014,04:268.

第7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一、地域文化和观念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往我们在研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时,常常注重各类经济指标的分析,却忽视了考察区域文化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区域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进取精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当一个区域形成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优良文化,就会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氛围,培养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人们积极进取,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能够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各种制度政策、法规条例的健全规范状况和现实中的执行程度、区域内人们的道德情操、社会风气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成本的高低。

区域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构成,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具特色,同时也孕育了有不同个性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同时,区域经济也受着地域文化的结构、类型、性质等的制约。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主体行为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地域文化环境成为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湖北地域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通常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例如,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分析其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时不难发现,历史传统、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三峡文化、武当文化、神农文化千百年来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湖北文化虽然在历史上是相当灿烂的,并且对湖北省近代和当代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湖北民众较高素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正如一枚硬币有两个面,湖北历史上的文化对当代湖北人民观念的形成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从当今的市场观点来看更是这样,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历史上商阜文化的传统一定程度上在湖北民众中形成了一种“重经商、轻生产”的观念。在古时流通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商业比实业有着丰厚得多的利润,充满着睿智的湖北人民借地利人和之便在商海中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此种传奇般的经历与故事口耳相传,向人们昭示着商业的魅力。而在那个时代,经营实业者无不筚路蓝缕,从充满着荆棘的荒野中走来,且未见得能有较大回报。

两相比较,便使湖北人民形成了经营商业比经营实业更为有前途的观念。这类观念在湖北人心中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对生产领域投资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种观念在民众之中的蔓延,使本地不易形成一种如同江浙一带那样竞相进行制造业生产的气氛。

如此一来,湖北就不仅没有培育出生产性投资的环境,也没有保留住生产性投资的环境,投资者更多追逐的可能是投机的利益。

②历史上各方思潮、各路英豪在地理上处于中心的湖北风云激荡,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此轮番上演,使湖北人民眼界开阔了不少,也使湖北人民产生了一种参与历史创造及融合四方文化的自豪感。见惯了大世面的湖北人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只愿做大手笔而不愿从小事做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状况。这对湖北本地发展实业,吸引外来投资不是非常有利的。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2003年1月在谈及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指出,应从文化的层面来思考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他阐述了阻碍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六大文化现象:一是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不协调。二是竞争意识过度、合作精神不够。三是精明过度、高明不足。四是短平快,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很浓。五是求职就业心很强,创业精神欠缺。六是官本位意识强,商本位、企业优先意识弱。

三、塑造湖北地域文化,转变陈旧观念的建议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彻底改变一种文化更是需要假以漫长时日。但为了湖北省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了湖北经济的长远发展,培育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文化氛围,树立湖北在当今中国的文化形象、确立其在新时期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要好好反思一下区域文化中的“孽根”,找出那些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和行为,深入分析它产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甚至是会引来非议。因为当前呈现的文化必然有他的历史积淀,客观上看,许多时候也无所谓优劣,但是要判断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我们经常会责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但是很少去认真分析这种既有思想的文化渊源。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潜心下来,从历史、现今和未来的角度,审时度势,客观地进行这项研究。

其次,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应当共同研究经济发展滞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与发达地区在文化与理念上的差异。

第三,要认真思考什么是当代湖北的文化,我们应当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凤凰卫视的纵横中国节目,在谈及湖北文化时,既为湖北的历史而赞叹,同时也为现实的湖北而深感困惑。

第8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4;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59-02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由于自然地域各要素的差异,使人们的生产实践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及不同的生活习性,并由此形成不同的体制、观念和价值体系。经过历史的积淀,构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即区域文化。

关于区域文化的概念,学术理论界仍然是“百家争鸣”。但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就其所实现的载体来说,一般包括三种情况:第一是物质文化,这是通过实物来展现的文化,是文化最基础的层面;第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及宗教体制等;第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指人们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以及价值体系等,这是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载体的区域文化概念,是指古往今来中华范围内不同的区域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一切文化遗产的总称。这种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习俗和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必然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内涵和特点,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畜牧经济滋养了畜牧文化,农业经济孕育了农耕文化,工业经济昌盛了工业文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深刻影响区域文化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内容等。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刚刚引进我国时,美国的小学都已接入了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不及美国,文化方面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信息文化)就低于美国。另外,发达的文化往往伴随着繁荣的经济而存在。经济落后的区域与经济发达的区域相比,由于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改造自然及自我改造的能力较差,封闭性特征突出,其文化本身的可塑性及对外的文化交融性特征不明显,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旧时代的文化而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不足,但更能保有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和原生态性。

(二)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和文化呈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要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一方面,积极文化背景可以为人们提供力量和灵感;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受到消极文化带来的惰性。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使文化观念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我国现有巴蜀文化、齐鲁文化、闽南文化、吴越文化、臧佛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模式,这是该区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对外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区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其影响,所以发挥了强大的塑造作用和调整控制作用。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打上了区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农业发展观、工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伴随着这几种观念的转变,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与自然关系比较协调,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的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人对自然的过分索取和掠夺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及加深的阶段;强调平衡人的需求、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可持续发展理念支配下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往往开始于文化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区域文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应同步发展

对区域文化进行分类,更有助于对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对策的理解。具体地说,区域文化其实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即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的目标、信念、道德和价值等的总和。商业文化是商业运行的理念,也是商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反映出的观念,可以概括为是商品流动领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消费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在消费理念和消费对象等方面趋同性意识文化的总称。

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更能够脱颖而出,打造优秀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在三者之中处于基础地位。商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企业必须注重研究营销环境和市场定位,而且建立营销组织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把商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完美结合。

(二)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理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区域文化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文化资源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所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既可以发展教育、文艺、体育、民间工艺等传统的文化产业,又可以发展旅游、科技、工艺服务等现代文化产业, 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等出现,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区际差距拉大等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已开始进入体制和区域双重驱动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实现文化产业的产值逐年递增,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促进东、中、西部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我国东、中、西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文化在本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东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西部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东部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长期影响的结果。文化的区域差异是一把双刃剑,从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其区域经济能否良性发展。不同文化类型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相互承认、认同和进一步的合作,从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剂的角色,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补互利,并实现各自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兴胜.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5.

[2] 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

[4] 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

[5] 曹连平.青海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思考[J].新西部,2009,(4):44-45.

[6] 赵冰,金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90-492.

第9篇:文化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