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婚礼设计范文

婚礼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婚礼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婚礼设计

第1篇:婚礼设计范文

中式婚礼强调喜庆,吉祥。所以中式婚礼中意大红、金色为主色调。配以代表祥瑞的牡丹、荷花、喜鹊、龙凤等图案。所以这些元素在中式请柬中也极致表现。传统中式请柬以竖式,横式折页形式为主。各种吉祥的回纹也是请柬常用的装饰图案,突出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新人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愿再拘泥于固定格式,现代中式请柬设计中也增添了不少别样的风格。比如色彩上增加了白色,米色,金色等淡雅色系,设计元素由淡彩绘制的花卉的吉祥图案,将中国文化中的淡雅发挥到极致。在设计形状上有单页、复页或多折叠的结构。中式请柬设计也不仅仅局限在平面形式,在中式传统风格上发展出与传统图案结合的立体请柬,例如蝴蝶造型,孔雀造型。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断不能出现的白色,在西方的婚礼中式圣洁的代表,也是西方婚礼的主色调。西方人把白色作为他们婚礼必用的传统吉祥颜色,配以紫色、香槟色、粉色,格局上多为横式,简洁淡雅。在印刷方式上有浮雕压印、凸版印刷、热浮凸印刷、雕空字体等。传统西式请柬上的花纹穿插了宫廷元素,描画了经典的欧式花样。给人以简洁奢华感受。请柬设计的造型更具创意和新意。在个性请柬上并不拘泥于基本形状的变化。创意点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富有多样性。无论从构成形式、表现手法来看,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不仅有平面的,还有立体的(如胶卷式请柬,地图式请柬)。有直接利用物象的,有以英文文字符号构成的。

2中西方请柬设计的现代结合

中式风格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造型讲究对称,其中细节赋予中式元素,看似简静的现代简约设计中却蕴藏着典型的中式风格。形状有方、圆、花形、多角形。中式风格一般都比较稳重,很成熟的风格。设计特点讲究层次,设计元素多为传统图案的运用简化,给人以贵气的感觉。风格特点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和艺术性。但是比较局限,多样性不够突出。西式风格则以柔和圆润的弧形为主,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体现浪漫的基调。与中式风格一样的是也常用对称的方式体现庄重大气。多样性上较中式设计更为丰富,其构成形式,有以具象、意象或抽象图形构成的,有以色彩构成的。具有很好的创意性、识别性,也不失西方的个性特点。现代婚礼请柬设计中西式风格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种风格的合并或其中元素的堆砌,而是要认真推敲,从功能、美观、文化含义、协调等等方面综合考虑。

3婚礼请柬的个性创意表现

现代情侣越来越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追求个性的展现,这一点婚礼请柬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其个性创意主要表现在形式创意和形状创意两个方面。在形式创意上,有普通折叠式、立体装饰型、明信片式、拼贴式等。在形状创意上有几何型、有机型、徒手型、异形请柬等。

(1)在形式创意上,最常见的是折叠式请柬,但却能有诸多变化。比如折叠加卡式设计,在折叠式的基础上在内页附加卡片,用个性字体交代结婚地点,时间等信息。体现出时尚气息。直接在第一页就把结婚的元素作为细节来显现也是不错的方式。此外还有,立体装饰型,平面的光板请柬过于常见,立体感觉则更为抢眼。新郎新娘的装扮极具象征性,常被用在立体装饰型请柬的创意上。在平面请柬上加上立体装饰也是创意体现之一,例如在请柬上系上大大的蝴蝶结,让请柬顿时熠熠生辉。把当下流行元素流苏结合进请柬,中式的玉佩当装饰带等也是不错的创意。还有立体的剪裁,也让装饰图案更为生动有趣。明信片式由于它本身所体现的文艺气息和环保概念也备受推崇,一物多用不如从请柬开始。明信片请柬主要有简单风格,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请柬上留下写祝福语和邮票的设计增加了请柬的实用性,摆放在一起也格外雅致。此外,还有更加个性的另类设计型,这种请柬打破原有定义上的请柬,结合来自生活中的创意想象力令请柬别出心裁。例如网页版请柬,视力表式请柬,一个系列请柬。

第2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 结婚礼服;设计;制作技法

礼服是一种社交服,是参加典礼、婚礼、祭礼、葬礼等郑重仪式时所穿用的服装。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场合的意义。按照用途及出席场合可以分为:日礼服、晚礼服、婚礼服、演出服、舞会服、小礼服等。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作为礼服中重要一支的婚礼服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婚礼服设计和工艺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激发着设计师们不断从细节工艺上进行设计创新,提高礼服的品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一、婚纱礼服的相关理论

婚礼服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时所穿着的服装。按照穿着对象,它包括男礼服和女礼服;按照地域文化则可分为中式婚礼服和西式婚礼服,中式婚礼服指“长袍马褂,凤冠霞帔”,西式婚礼服则指西装和婚纱。现代婚礼上,西式婚礼服已成为婚礼服饰的主流。西装,由于裁剪合体,使穿着者具有高大笔挺的形象,但其款式较固定,主要在工艺质量上提高品质;而婚纱,款式变化多样,装饰细节手法丰富,凸显女性婀娜身材的同时,又能衬托出女性优美、典雅的气质。婚纱礼服,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前,女性没有特定的结婚礼服,只是在结婚当天穿上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衣服,而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自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穿上白色蕾丝婚纱后,这种象征着纯洁的白色的长礼服逐渐成婚礼中较为固定的礼服款式。因此婚纱礼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婚礼服行业设计师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推动了婚纱礼服行业的发展。

现代婚纱礼服,外轮廓款式造型较为固定,上身多为款式较合体的紧身胸衣,下身为造型较夸张的具有一定体积感的裙子,上下部分形成对比,衬托出女性上身的纤细和曲线美。如果说外轮廓是支撑礼服的“壳”,细节工艺装饰设计则是丰富礼服内涵的“肉”。不同装饰工艺细节设计使婚礼服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过搜索各大网络及参考图片,分析一款婚礼服中的主要装饰工艺设计,可将婚纱礼服归纳为褶饰婚纱礼服、刺绣蕾丝婚礼服,缀饰婚礼服三大类:

褶饰婚纱礼服:主要采用面料改造的方法,将面料进行折叠,并进行排列,使面料具有层次感和规律性,形成简洁大方的风格。

刺绣蕾丝婚礼服:主要采用具有特色的蕾丝面料或者刺绣面料作为婚礼服的主要亮点,可直接采用蕾丝、刺绣面料运用于礼服中,也可将蕾丝、刺绣面料中的图案进行剪切,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特色图案运用于礼服中。蕾丝面料或者刺绣工艺可运用于局部如胸部、背部、下摆等,也可在整件礼服中运用。刺绣蕾丝礼服具有高贵、典雅的风格。

缀饰婚礼服:主要运用钉珠、立体花等缀饰设计,珠片与立体花可分散装饰于整件礼服中,也可按照一定的图案进行组合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缀饰婚纱礼服具有高档、奢华的风格。

二、褶饰婚纱礼服的设计

褶饰婚纱礼服主要运用自身面料进行塑形,其可塑性较强,变化丰富多样。

褶饰设计是指将面料按照一定的方法或者规律进行折叠,使之产生流线、节奏、韵律的肌理效果。折叠后的褶裥若将其展开,可见到凹凸的效果,凸起的褶痕称为波峰,凹陷部分称为波谷。按照折叠的方向及形成方法可将褶饰分为:明褶、暗褶、顺褶、碎褶、堆褶等。

褶饰设计,主要运用于婚礼服的上身。一是运用于胸部。褶裥沿胸部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抹胸式褶饰装饰;或左右胸部分开制作,沿胸部斜向方向延伸,成交叉重叠,交汇于前中,形成蚌饰褶饰装饰,这种形式凸显胸部的美感,同时可使由于胸凸所造成的周围布料的浮余量消失于褶裥中,但需要注意褶裥要平服;褶裥延纵向方向延伸或形成扇形装饰于前胸,主要起装饰作用。二是运用于腰部,横向折叠可在腰部形成类似于腰带的装饰效果,同时又不至于使腰部显粗。腰部最后一行褶裥使用相反方向折叠,使之形成内“工”字褶,可使腰部分割线迹藏于褶裥中,提高工艺品质。三是运用于肩部,褶裥折叠成长度较长的带状,连接于一字型抹胸前后边沿,其肩带左右,可从视觉上打破平衡,增加活泼感。另外,人体活动时,肩部会产生褶皱,运用褶饰设计可使肩部褶皱为一种装饰,而不至于破坏礼服美感。由此可见,褶饰婚纱礼服的上身设计轮廓造型上较为简单,多为贴身胸衣,而运用这种褶饰,可增加礼服的细节设计,避免单调;又可以使布料在人体上的浮余量转移到褶裥中,使服装更加贴体美观。

三、褶饰婚礼服的面料选择

面料是礼服设计的根本,是设计师们展现其设计构思的载体。礼服的面料主要有锻、纱、真丝、塔夫绸、蕾丝。不同面料的性能对服装的成形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褶饰婚礼服由于采用面料折叠的方式,且褶饰多运用于贴体的上身,因此以薄面料为主,多采用薄锻,或者以薄锻为底层面料,折叠后的纱覆盖其上进行褶饰细节设计。其整体效果呈现出轻柔飘逸之感,能够表现出梁满朦胧之美,华丽带有神秘感。

四、褶饰婚礼服的制作技法

1、褶饰婚礼服制作技法一

根据款式先在人台上用颜色标志线确定款式及切割线位置;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制作出贴体胸衣;确定褶裥的位置,并根据褶裥的大小,方向,选取符合的用于制作褶裥的面料(常见的为较轻薄的纱料,欧根纱,网格纱等);将褶裥面料置于胸衣上已确定好的褶裥起始位置上,用大头针在褶裥两端固定,并留出4cm的量以做处理布边用;按照正确的褶量抓褶,并在两端用大头针固定,依次进行其他褶的有序排列;用褪色笔在进行了褶裥塑形的面料上画出正确轮廓线,取下面料,修剪掉多余的布料,注意要保留2cm缝份;将褶裥面料缝制固定于胸衣面料上,完成褶裥塑形。此方法为单件立体裁剪制作的方法,比较直观。

2、褶饰婚礼服制作技法二

根据款式先在人台上用颜色标志线确定款式及切割线位置;将基础纸样铺于人台上,确定该款服装的纸样;依照纸样裁剪出基础样衣的裁片并穿着于人台上;确定褶裥的位置,并根据褶裥的大小,方向,选取符合的用于制作褶裥的面料,面料长度比褶裥长度大;将面料两边边沿(褶裥排列方向)1cm处缝一道线迹,线迹调疏,抽出其中一条面线或者底线,形成抽碎褶,完成后的抽碎褶长度跟礼服款式设计要求中的长度保持一致,头尾留出4cm,抽出的缝纫线四端都保留,无须剪掉,将四端缝纫线都打结固定于布板上,将抽褶后的不规则的面料进行抓褶排列,并在左右两端用大头针固定;将塑形后的褶皱面料铺在人台上的基础样板面料上,在人台上进行褶皱调整,使之平服。将调整后的褶皱面料取下,褶皱面料两端缝制一道缝纫线,固定。此方法平面结构设计运用于礼服制作中,利用较合理的基础样板根据具体款式要求进行样板修改,在褶皱塑形上采用人台外的塑形,再进行微调整,减少了直接在人台上塑形的难度,提高正确率。此方法较适合于工厂中定制礼服小批量生产。

3、工艺细节上的注意事项

排褶时,第二个褶裥的波峰与第一个褶裥的波谷需重叠0.6cm,以掩盖住波谷处因面料重叠具有厚度而产生的印痕,并使排褶规律,美观;当褶裥长度较长时,排褶的时候,可在每个褶子两端大头针的中间再用大头针固定,多一个固定点,以使中间部分的褶裥不移位。在排褶中,最后一个褶裥可排成反方向的褶皱,使它和倒数第二个褶裥形成内“工”字褶,以掩盖住拼接线(如上身与下身拼接的腰线)。

五、结语

细节装饰设计已成为当今婚纱礼服设计中的主要创新手法,褶裥设计作为一种常用的细节设计手法在婚礼服中的运用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企业设计师们正确运用褶裥设计于婚纱礼服中并采用合理的褶裥塑形方法可提高婚纱礼服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石慧君.浅谈礼服的设计与制作[J].艺术设计,2016.2.

[2] 杨小红.浅谈婚礼服设计与制作[J].商业视角,2014.9.

[3] 魏静.礼服设计与立体造型[M].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1.

【作者简介】

第3篇:婚礼设计范文

Marcus Bell

工作室名称:Studio Impressions

地点:澳大利亚布里斯本

网址:marcusbell.省略

如果你问Yervant Zanazanian为什么喜欢拍摄婚礼,他会回答:“每场婚礼都是一出戏剧。”然而这个行业在28年前却缺少戏剧色彩。“完全没有变化,”他说道,“人们站直了看镜头,然后你告诉他们别动。没有生动的表情,毫无感觉。”到90年代,当他感到时机成熟时,开始一些规则。他将中画幅相机换成35毫米胶片相机之后又换成数码相机。他为新人在城市的日常场景中拍摄,以此取代了在花园场景中的摆拍。他甚至主动提供免费婚礼拍摄来获得创意拍摄的机会。“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说,但是一旦他开始建立起新风格的工作体系,客户便蜂拥而至。他自然而艺术化的风格影响了一代婚礼摄影师。今天,Yervant的工作室是澳大利亚最有声望的工作室之一,他对于这个行业的贡献亦被广泛认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他说,“我们就像一个共同工作的大家庭,不遵循规定同时又并行不悖。”

Nate and Jaclyn Kaiser

工作室名称:The Image Is Found

地点:美国圣地亚哥

网址:theimageisfound.省略

Rocco Ancora在学习建筑期间对摄影产生兴趣。“有天我们要给一些建筑拍照,”他说,“于是我拿起一台相机,没想到这成为了我热爱摄影的开端。” 他很快就放弃建筑投身摄影,最初是作为一名助手在暗房里学习制作照片。他不久后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在2002年进入婚礼摄影的行业。“我喜欢拍摄婚礼的全部”他说“这在于它是一场不可重复的事件,有许多事情在进行着,你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情感。”Ancora的风格表现出他在胶片和暗房方面的功底,强调事先构想,其影像宽广的色调范围使之很容易就成为一件艺术作品。他的照片巧妙地使用自然光源并呈现出纪实摄影的风格,“我喜欢使用远离相机的光源,尽可能在影像中呈现出造型感和情绪。”他说道。Ancora在肖像方面的影响有时超出了摄影的范畴。“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前拉斐尔绘画中吸取养分,也向伦勃朗和维米尔学习,”他说道。“我为他们使用光线的方法着迷。”Ancora的美学和他杰出的照片制作工艺为他带来了许多嘉奖。最近他被邀请加入XSiGHT,这是一家国际性的工作室团体,作为那里的创意总监。“越来越多的新人在寻求不同的创意,”他说,“他们想要把真正美丽的东西挂上墙。”

Parker J Pfister

地点:美国阿什维尔

网址:parkerjphoto.省略

“我的生活信条是‘保持简单’,”Jonas Peterson说道。这是他在拿起相机前学到的,这句话出自Charles Bukowski(查尔斯・布考斯基,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大师)。“我认识到简单的词语可以引起强烈的情感,”他说,“我把这种简单带进了我的摄影。”在拍摄了一次朋友的婚礼后Peterson对婚礼摄影产生了喜爱。他很快就开始用周末的时间来从事婚礼的工作,最后放弃了自己广告文案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摄影师。Peterson将自己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归因于他不愿将婚礼照片拍摄成固定的模式。“我开始拍摄的时候没有看过任何其他的婚礼照片,”他说,“我只是不断地思考自己如何去做。”对Peterson而言这意味着让事物在技术上变得简单,使用基本款的镜头和现场可用的光线。他采用极简主义的方式来拍摄肖像并且对于打破经典构图教条毫无畏惧。他并不是没有能力遵守这些教条。“我知道一幅好的照片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说,“我所做的不过是对惯例的一点点反抗。”或许Bukowski先生也会赞同他的观点吧。

Camille and Chadwick Bensler

工作室名称:Jonetsu Studios

地点:加拿大温哥华

网址jonetsuphotography.省略

活跃于洛杉矶的Dina Douglass建立了自己在多文化、宗教背景下工作的声望。她尤其以拍摄南亚婚礼著称,婚礼在经过数小时的准备后呈现出色彩斑斓、精致繁复的服装和布置,这些与Douglass的摄影风格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她的风格强调鲜明的色彩、精致的外观和富有技巧的镜头运用。“我的行李总是很重”,她说,“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惧怕设备。它能让你控制局面而不是局面控制你。”Douglas跟随客户到过印度、印尼、厄瓜多尔等遥远的地方。她认为“做一个大千世界的学生并试着理解客户的文化背景非常有帮助。”达到客户期望值的一个诀窍是“理解对新娘和这个家庭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因为这两者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新人往往想要纪实和时尚的风格,而他们的家庭倾向于团体照和婚礼仪式上的重要瞬间。“这些关键细节在眨眼间就能发生,”她说,“如果你错过了,在新人父母看来,就相当于毁了这场婚礼。”

Greg Gibson

工作室名称:Greg Gibson

地点:美国华盛顿

第4篇:婚礼设计范文

一、我国按揭房屋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按揭”是金融行业的专业术语,“按揭”一词是从香港传至我国大陆,系英文“mortgage“一词的粤语音译。按揭制度源于英美法系的衡平法中物的担保的一种类型。在英美法系国家,按揭人将房产的产权转让给按揭受益人(通常是指提供贷款的银行)作为还款的保证,按揭人通常继续占有该财产,在还清贷款后,按揭受益人立即将所涉及的房屋产权转让给按揭人。香港法的按揭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按揭制度基本相同,只是香港的按揭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任何形式的抵押和质押,而狭义的按揭则不包括抵押。虽然目前大陆的现行立法尚未出现“按揭”字眼,但实际上却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按揭”的存在,且大陆的按揭制度已对外来的按揭制度做了很大的改造,其主要特征是不转移按揭物的所有权。

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习惯将银行开展的“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业务称为“按揭”,即一种银行用其信贷资金向购买自用住房的自然人发放的自营性贷款方式。为了防范贷款风险,目前银行主要开展的房屋按揭方式是贷款人所购房产及房产用地的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同时以房屋出卖人或专业的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贷款人在交付首付款后,采用分期偿还贷款,其购房不足部分由银行提供贷款。贷款人到期不能偿还本息的,贷款银行有权依其抵押物实现抵押权,或由保证人承担偿还本息的连带责任。

文秘站:二、按揭房屋分割难的几个突显问题

(一)由于按揭贷款购房涉及到开发商、购房人、银行三方主体,按揭房屋的借款人向银行偿还贷款的周期可长达数十年之久,履行按揭贷款合同的期限长,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和取得房屋产权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作为购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有可能是夫妻的一方或双方,因而在离婚时,按揭房屋款未履行完,房屋产权证未取得,房产的首付款、还贷款、房屋的增值纠纷等等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很多。

(二)购买房屋时的按揭房的资金来源、购后分批还款的资金、结婚前购买的按揭房以及结婚后购买的按揭房等等问题,均是离婚案件中极易引发争议的事实。尤其是随着当前房价的大幅攀升,房屋的增值部分和可得利益的归属也成了离婚案件争论最多的问题。房产作为固定资产,可能会耗费个人一生的全部积蓄,因此,当事人诉讼法院请求离婚,对财产的争议最大莫过于房屋的产权归属,当事人就此很难达成和解。

(三)银行与购房人(贷款人)之间的贷款关系,银行与购房人之间的抵押担保关系,银行与房屋出卖人或其他专业的担保公司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等等。

(四)在处理时须充分考虑到当事人双方利益,以及婚生子女的利益,从公平公正角度出发,处理离婚案件中的按揭房问题。而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非常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同的法院和法官在法律理解和适用上不统一的情况,造成同一种情形,对其权属认定往往也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有碍于司法公正。

三、离婚诉讼中按揭房屋处理涉及的几个问题

(一)尚未还清贷款的按揭房产能否分割

对于尚未付清全部房价款的按揭房屋,在离婚诉讼中能否进行财产分割,理论上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在付清全部房价款之前,对按揭房屋还未取得所有权,既然没有所有权,就不宜对按揭房屋的权属进行分割,可以先判归某一方使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涉及婚姻案件处理分析民事审判实务问答》的相关意见就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只要进行了房屋权属登记,就已经从开发商那里取得了所有权,陆续偿还的只是欠银行的贷款本息,而不是房价款,既然取得所有权,理当可以分割。

在金融实践中,按揭指购房人将其与房产商的房屋买卖合同项下的购房人所有的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贷款给购房人并以购房人名义将款项交由房产商以支付房屋价款,若购房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则按揭银行有权将该抵押房屋变价并优先受偿,其中,并不存在将按揭房屋的所有权转让银行的环节。所以,按揭人对于尚未付清全部贷款的按揭房屋拥有所有权,离婚时可以进行分割。

因此,在离婚诉讼中,对于已经取得权属登记的按揭房产,即使尚未还清银行按揭贷款,也不能将其认定为尚未取得所有权而不将其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方按揭购房,其与银行之间形成的是以所购房产为担保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婚后配偶一方参与共同还贷,则是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夫妻一方的婚前个人债务,离婚时应由权属一方给予补偿),不妨碍按揭房产的权属确定与分割。

(二)按揭房产权属取得时间如何确定

以权属登记的取得时间作为区分按揭房产是婚前所得还是婚后所得的时点,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推导出的答案。可以说这种推导在逻辑无懈可击,在适用上也十分简洁明快。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到房屋权属登记还存在有较长的时间差。购房人进行房屋权属登记时,仅享有申请的权利,能否登记成功以及何时登记成功,既与登记

机关的工作效率有关,也取决于相关各方当事人的配合。许多房屋由于非购房人本身的原因,无法及时甚至永远无法办妥权属登记。如果机械遵守登记生效主义,以权属登记时间来判别财产性质,等同于把按揭人的财产置于由偶然性因素左右的不确定状态,其唯一也是致命的问题在于其可能得出有失公允的结论。对于不同的当事人,可能仅仅因为办理房产权属登记的时间差异就导致了财产性质的不同,还可能出现一方完全没有出钱却仅因为结婚登记就成为房屋共有人。这不仅让一般民众难以接受,也有违婚姻立法确立个人财产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让现实适应理论,那就是典型的削足适履。 追溯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立法目的,即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物权法的公示原则使物权变动过程公开化、确定化,使物权变动通过一定的客观物态形式出现,从而使第三人可以通过公示获悉不动产权利的性质与归属。在离婚诉讼中,分割只在夫妻之间进行,并不存在与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冲突。对于讼争房屋的事实及权利状态,夫妻双方都是清楚的。按揭房屋的分割争执的焦点只是在于,购房人取得按揭房屋所有权的时间是不是必须等同于取得权属登记的时间。显然,从不动产公示制度设计的目的来看,登记生效主义在夫妻之间并无坚决贯彻之必要。

我国《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规定了不动产物权登记生效的若干例外,如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鉴于房屋产权登记仅仅只是不动产对外公示和取得政府担保该所有权归属的方法,不动产物权的登记时间不应影响不动产物权业已确定的归属。在婚前一方签定购房合同,也办理了相应的按揭手续情形下,该买卖合同的双方主体业已明确,对售房人享有请求交付房屋、办理产权过户的权利也已经明确。为避免有失公允的结果出现,笔者认为,在夫妻之间,一方婚前按揭贷款的房产应当以办理按揭手续而非以房产权属登记的取得作为所有权取得的判断时点,这应作为《物权法》登记生效主义的相关规定在适用上的又一个>文秘站:

(三)婚前财产的按揭房屋婚后增值部分能否分割

按揭房屋为共同财产,则房屋增值部分作为共同财产分割,当无异议。但若按揭房屋为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房屋增值部分能否作为共同财产分割?在司法实践中,判决可谓五花八门。有些法院按借贷来处理,无权分享增值;而有些法院则判决有权分享增值。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虽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用婚前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按揭房屋是否可以视为个人财产投资则值得商榷。因为房屋具有两栖性,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投资品。在实现生活中,大多数普通居民购买一套房产只为居住使用,非为投资盈利,扩大认定按揭房产增值为投资收益十分牵强。

第5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ADDIE;

作者简介:李逢庆,主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大学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交融共生中,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以OCW计划为代表的开放课件项目和视频公开课的融合创新,最终质变为在线教育大规模变革的引爆点——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2012年起,短短3年多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从起初对MOOC引起的“一场数字海啸”的惊呼[1]到基于“问题视角”对MOOC热冷思考[2]的迅速转变,最终促使在线教育“后MOOC时代”[3]的新型在线课程学习模式——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腾空而出。SPOC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为主,将MOOC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引用的“相交模式”[4],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并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教育技术学的以往研究中,混合式学习(BlendingLearning)是与混合式教学最为相近的表述,如余胜泉等[5]、张其亮等[6]众多研究者在使用BlendingLearning这一名词时,将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直接等同;Singh等[7]在对混合式学习进行界定时,连续用5个“适当的”,强调其目标是取得最优化的学习结果,将混合式学习的关注点聚焦于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混合式学习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学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对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面向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

起源于工厂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思想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标准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媒体以及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实现标准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被迫选择以中等水平的学生群体作为参照,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活动,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差异和成绩分化的现象。学生成绩分化的正态分布曲线反过来继续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最终形成一种教学设计与学习成效的恶性循环。然而,如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富有成效,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应该是一种偏态分布,即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优良甚至优秀。基于上述认识,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8]。

掌握学习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教育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掌握学习实验,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彻底解决学与学生个别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使该理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天然优势得以彰显,掌握学习理论为混合式教学尤其是课前知识传递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Merrill[9]的研究表明:只讲究信息设计精致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产品,虽然这些产品的质量是上乘的、外观也颇吸引人,但由于其并非按照学生学习的要求加以设计,因此只会强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在结合社会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多种代表性理论的基础上,Merrill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时,其学习会得到促进。

围绕面向真实问题的解决,Merrill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四个阶段:激活、展示、运用和整合。其核心思想是,只有当教师的问题设计是面向真实世界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解决指导的时候,学生的有效学习才会发生,教师的教学效能才会得到提升。这一理论的提出,将教学推向了更加复杂广阔的真实世界,不仅强调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真实世界劣构问题的设计及问题解决方面的指导,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讲授式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协助者、促进者。

3关注高阶思维养成的深度学习理论

布鲁姆将认知过程的维度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10]。观察当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时间仍然停留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记忆、复述或是简单描述,即浅层学习活动。而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并没有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深度学习理论研究者正是基于对孤立记忆与机械式问题解决方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该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条暗线并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11]。

在当今的大部分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较少帮助的浅层学习活动,发生在教师存在的教室之中;而当学生试图进行知识迁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等深度学习时,却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基于此,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将原有的教学结构实现颠倒,即浅层的知识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则在有教师指导和帮助的课堂中实现,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4促进记忆保留的主动学习理论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教授梅耶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讨论了学习过程模式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认知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主动学习是促进知识由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最佳方式。结合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可以发现,被动地接受教师教学中传递的抽象经验和观察经验,学生的记忆保留时间较短,学习效率低下;由于做的经验能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观地反映外部世界,故主动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能够促使记忆长期保留——这与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12]的教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正由于此,为促进学生的记忆保留,在混合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到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并与同伴协同完成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内省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超越。

二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

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模型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抽象化图形描述,以其精简化、可视化、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教育、培训领域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指导性设计模型。体现通用教学设计特征的ADDIE教学设计模型,涵盖了教学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它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步骤(如图1所示),以保证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13]。

1分析阶段

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而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系统要有明确的目的,课程体系要有整体性、要与学生有明确的相关性,并与教学环境相适应。因此,分析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主要从学生的共同特征、已有知识储备、学习风格等三方面出发,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媒体和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组织策划等提供实施依据。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对象向培养目标确定的能力转变的支撑性材料。随着人类对知识内涵认识的深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分类进行了界定,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等。目前最为权威和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法是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知识分类观点,即知识可以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What)的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的原理知识、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技能知识和知道是谁(KnowWho)的人力知识[14]。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的内容分析依此知识分类观点进行知识分类,对于明晰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保障。混合式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网络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活动环境——网络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网络硬件环境的配置、网络学习平台及其可用资源的建设、学生可用网络学习设备的环境配置等软硬件环境资源;课堂教学活动环境主要包括实验活动室、支持合作探究的研讨型活动室、便于开展讨论辩论的活动室以及便于汇报、展示和交流的多功能教室等。

2设计阶段

基于前述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灵魂之所在,对后续阶段起着统领作用。结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并由此确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使得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

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并确定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核心区别之一,就在于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的不同——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何更加有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而混合式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更多地偏重于哪些媒体形式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策略设计需要考虑教学组织形式,如采用课堂环境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讨论辩论式学习以及课下真实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等,以真正将“学生为主体”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是在教学策略确定之后,围绕学习活动而开展的具体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过程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个环节,而是围绕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学习活动而进行整合的设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和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课堂教学与研讨活动的策划与设计、课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等环节。

学习评价设计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习平台的用户日志和在线测验完成情况)、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如组内自评与互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和课程的期末考试等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

3开发阶段

立足于分析、设计两个阶段,开发阶段重在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源,同时制作、开发各种辅助学习资源,以生成具体的教学单元内容。在开发阶段,课前需要完成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配套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制作和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在线配套课程资源的建设。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利用配套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支架,因此,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在线配套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应该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设计;同时,要注意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的区别,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任务设计的核心是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转换为面向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旨在通过借助合适的教学媒体,将虚拟环境的优势和现实环境的优势相结合,开展教学和研讨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后文将作详细论述)。

5评价阶段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体现依赖于评价阶段,而评价主要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在后期阶段中对教学设计方案予以不断完善;总结性评估则在教学实施完成后进行,主要就学生的学习成效、知识掌握、能力养成、价值观完善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鉴,并据此修正教学设计的五个步骤,通过迭代式的循环,形成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最佳实践。

三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仅从ADDIE教学设计模型出发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讨论,并不能体现出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流程展开讨论,以便为高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更加清晰的操作流程上的指引和经验参考。

为此,本研究在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5][16]的基础上,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逐步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出了三阶段式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1课前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正式实施前,教师需要将设计并已制作好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在线配套课程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①学习指南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信息,如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习方法的建议等;②具体任务部分,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并应用相关的配套资源,完成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学习任务;③困惑建议部分,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交至学习平台,教师据此可以把握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状况,并了解学生的问题之所在,以便利用网络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简而言之,课前阶段是指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相关内容,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相关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惑及建议提交至学习平台,形成课前自主学习反馈;教师则利用平台提供的讨论区、聊天室或QQ群、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同步/异步的交流与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

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伊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中讲授或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网络平台无法完成的个别化指导,也可以在课中阶段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完成。在课中的典型任务探究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让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协助学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指导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上的支持与帮助,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运用如头脑风暴、世界咖啡馆等活动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以方法上的指引,并提供适当的决策支持服务,以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便进入课中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览、限时演讲、辩论会等形式,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反思在知识、技能上的收获,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并开展自我评价,建构自我意识。

3课后阶段

课中的展示和交流完成后,学生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提炼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总结并提交至学习平台,以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教师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转化为可重用、可再生的学习文化资源和教育改革资源,以促使教育系统进入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环”和自组织系统[17]。

第6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桩基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优化设计施工常见问题

引言:

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简称 管桩)因具有制作工艺简单,质量容易保证,植桩方便,耐打性好,造价便宜,检测方便,施工工期短,桩基抗震性好等优点,在桩基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在沿海地区尤其普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基础大多采用管桩。我们知道,一个工程中基础部分占整个建筑物投资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桩基础的设计方法,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并能处理工程施工中的若干问题,这是一个职业结构设计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笔者就以下几方面,浅谈管桩基础设计的方法及其施工中常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的确定。

什么是管桩桩身结构对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首先要明白特征值是正常使用状态的极限值,设计值是承载力材料最终破坏的极限值,桩基设计时应该用特征值来布桩,相应取用的承台底面荷载效应组合应该是标准组合,以便建筑在正常使用中,桩顶变形不超过比例界限 。基础设计必须有甲方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文件。有了所需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其原位测试参数,先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3.8条计算管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有下面三个公式:

Quk= Qsk+Qpk=u∑qsikli+qpk(Aj+λpAp1) (5.3.8-1)

当hb/d

当hb/d≥5时,λp =0.8(5.3.8-3)

可以看出λp桩端土塞效应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Quk的大小,所以要根据承台底荷载的情况合理的选择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如果是带桩尖的闭口桩,λp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取1。再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2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公式Ra= Quk /2计算即可。有的工程不需要再换算由5.3.8条公式直接算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以上方法算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是理论值。并不一定是桩基础设计最终采用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还需要验算桩身的强度设计值Rp,其值根据桩基规范中公式5.8.2-1和公式5.8.2-2算得。桩身极限受压承载力设计值由Ru=2Rp/1.35算得。比较计算得出的Ru和管桩图集中的桩身极限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大小,如果计算得出的Ru大,那么Ra取值应为Rp/1.35,这个值应该小于上面记算得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如果计算得出的Ru小,那么Ra以原计算值为准。另外一点,桩基规范规定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需考虑桩身压屈验算。所以在计算桩身正截面受压承载力时需乘以稳定系数ψ,此系数很可能小于1,具体大小根据相关公式确定,这里不再阐述。所以在计算时应注意不能忽略。采用单桩静载荷实验的方法来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方法。单桩承载力大小应由试桩来确定,除了地基基础为丙级的建筑外,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荷实验的方法来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大小。单桩静载荷试验,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Q进行。且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当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

二、桩基础设计的方法

1. 选择合理的桩型。这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桩型选择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了解各种桩型的特点,拿常用的钻孔灌注桩和管桩比较如下:

管桩的优点:造价低,因为其是批量生产的,且是空心桩,配筋率低;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经济效益明显;相同条件下,管桩的承载力高于灌注桩,这点从地质勘察报告书中看的很清楚;管桩是在工厂制作的成品,质量有保证,这方面杜绝了现场偷工减料的弊端;场地干净,不需要排浆处理。管桩的缺点:管桩是挤土桩或半挤土桩,挤土效应会扰动周围土体结构,造成周围房屋、市政设施受损,还会引起桩位偏差,所以管桩不宜在城市建筑群密集地区使用;管桩难穿透硬的夹层,往往是桩长短,持力层不理想,导致大沉降,且不经济;抗拔能力管桩差,管桩只是桩头做桩帽的短筋锚入承台,而灌注桩直接是桩身钢筋锚入承台,且管桩是多节的,所以在一些体积相对较大,高度相对较高,但质量相对较轻的建筑物设计中不宜考虑,比如在一些体育场馆中的设计就不宜设计,在一些高层超高层的设计中也不宜考虑管桩。熟悉各种桩型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桩型,不仅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而且经济效益明显。

2. 桩长、桩径选取

桩径与桩长的设计即基桩的外部尺寸的设计,它应综合考虑荷载的大小、土层性质及桩周土阻力状况、桩基类型与结构特点、桩的长径比、以及施工设备与技术条件等因素优选确定,力求做到既满足使用要求又造价经济,最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基土和桩身材料的承载性能。管桩一般为摩擦型桩 ,对于摩擦桩,有时桩底持力层可能有多种选择,此时确定桩长与桩数两者相互牵连,遇此情况,可通过试算比较,选用较合理的桩长。摩擦桩的桩长不应拟定太短,一般不宜小于4m。因为桩长过短则达不到设置桩基把荷载传递到深层或减小基础下沉量的目的,且必然增加桩数很多、扩大了承台尺寸。也影响施工的进度。此外,为保证发挥摩擦桩桩底土层支承力,桩底端部应插入桩底持力层一定深度(插入深度与持力层土质、厚度及桩径等因素有关)一般不宜小于lm。根据计算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先估算承台下桩数,其数量是否合适,尚待验算各桩的受力状况后验证确定,桩数的确定理应还须考虑满足桩基础水平承载力要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桩基水平承载力是由基桩的材料强度所控制,可由基桩的结构强度设计(如钢筋混凝土桩的配筋设计与截面强度验算)来满足。此外,桩数的确定与承台尺寸、桩长和桩的间距的确定相关连,确定时应综合考虑。

3. 基桩的布置

基桩的布置是桩基概念设计的主要内涵,是合理设计、优化设计的主要环节。

1)基桩中心的最小中心距。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3.3.3条规定的基桩最小中心距,并结合承台的构造要求布置桩,使得承台面积最小

2)考虑力系的最优平衡状态。桩群承载力合力点宜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以减少荷载偏心的负面效应。当桩基受水平力时,应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抗弯截面模量,以增强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减少桩基的倾斜变形。

3)桩箱、桩筏基础的布桩原则。为改善承台的受力状态,特别是降低承台的整体弯矩、冲切力和剪切力,宜将桩布置于墙下和梁下,并适当弱化。

4)桩端持力层选择和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 桩端持力层是影响基桩承载力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制约桩端阻力而且影响侧阻力的发挥,因此选择较硬土层为桩端持力层较为重要;其次,应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有效发挥其承载力。进入持力层的深度除考虑承载性状外尚应同成桩工艺可行性相结合。

三、预应力管桩施工中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1. 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1)预制桩施工挤土效应造成桩体上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虽为中空,在沉桩过程中桩端处部分土体能够进入到管桩内部,实测资料表明,一般黏性土中施工管桩土芯长度能够达到桩长的1/3,即称“土塞效应”,桩体排开的土体不可能全部进入管桩腔内或被压缩,挤土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挤±效用必然会造成表层土体的上浮,对于长桩(一般超过20m)由于桩下部进人硬土层较深,发挥嵌固作用,桩体的上浮不明显;而对于短桩,由于未进人深部硬土层,桩体随着浅层土体的上浮而上浮,工程实倒表明短桩比长桩更易发生桩体上浮事故。由于桩体的上浮必然会造成试桩过程中变形加大承载力降低。

2)恢复期短桩周土未充分固结。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桩周和桩端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的扰动,土的侧阻力和端阻力都有所降低。随着土体的重新固结,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不断增加。实测资料表明桩施工完2个月后,桩侧阻和端端阻应均有增加趋势。为了获得较高承载力一般桩施工完成后要闻歇一定时间再检验承载力,称间歇期或恢复期。《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均规定了预制桩承载力检测间歇期,但一些建设单位为了赶工期未按规范执行,造成承载力不足的假象。

3)持力层局部缺失或变软。预应力管桩优点是桩身强度高,为充分发挥管桩优势,一般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不合理或取样间距过大,对持力层的起伏未查清,使得桩施工时已达设计桩长,很明显未达到要求的持力层,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贯入度。

2. 桩位偏差过大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的偏位,如果桩偏位过大,超过规范规定限值,设计变更加大承台刚度及其配筋,或者加大基础梁刚度和配筋,这将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桩位偏差过大原因主要有:

桩过密产生挤土效应。密集群桩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挤土效应,后施工的桩很容易将先施工的桩挤偏。一般采取经常复测桩位的方法来避免桩产生偏位。

场地土质软,大静压机陷机。一般超过400t静压桩机施工预应力管桩,对场地表层土的强度有一定要求,如果表层土软,未进行处理,大静压机行走过程中容易发生陷机,可能将已施工的桩压偏。为避免造成桩偏位,桩施工前应对场地表层土进行处理,一般采用拆房土经碾压处理即可,处理厚度不能少于50cm。

基坑开挖水平位移过大。如果基坑开挖采取放坡方式或柔性桩支护方式,将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土体的位移必然带动基坑内桩产生位移。

3. 桩身质量监测有Ⅲ、Ⅳ类桩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桩身质量监测报告结果,发现有Ⅲ、Ⅳ类桩,这种桩身破坏影响了桩身承载力,需要设计处理,很可能需要补桩。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桩接头破坏。管桩的桩长一般较长,接头多,接头部位采用焊接,因施工时焊接质量差容易在焊口处脱开,造成破坏。

桩头部位碎裂。桩端持力层一般为岩层或较密实的粘土,最后一节桩沉桩难度最大,如果桩身质量不好,桩头很容易打裂或者碎掉。

4. 地域性特点。

沿海地区一般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会带有腐蚀性,所以在接桩处的钢构件需采用环氧树脂涂层,且施工时需带闭口桩尖,具体设计要求参见《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

第7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级配设计 贝雷法 参数

矿料级配设计是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据国外研究得出的经典的说法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有60%依赖于矿料级配的嵌挤的作用,沥青结合料的粘结性只能有40%的作用。对于各种沥青混合料类型,《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虽然也规定了一个范围,但规定的范围较宽,因此,需要对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引起重视。

贝雷法级配设计

由伊利诺州交通部的罗伯特.贝雷(Robert Bailey)发明的一种级配组成设计方法被称为“贝雷法”,其主体思想是以集料的骨架作为混合料的承重主体,期望以此提高抗车辙性能,同时通过调整粗细集料的比例,获得合适的间隙率保证设计的混合料具有一定的耐久性。

1.1贝雷法中粗细集料的定义

在贝雷法中,粗细集料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的以4.75筛孔为界的划分方法,其对粗细集料的定义为:

(1)粗集料。置于单位体积中能产生空隙的大集料颗粒。

(2)细集料。能填充粗集料产生的空隙的集料颗粒。

贝雷法中粗细集料的分界筛孔称为第一控制筛孔,可按照下式确定:

PCS=NMPS×0.22

式中:PCS―第一控制筛孔尺寸(Primary Control Sieve);

NMPS―公称最大粒径(同马歇尔中的定义)

式中0.22是基于集料的球形嵌挤模式得到的。

1.2贝雷法中参数的定义

贝雷法中给出了3个参数,其意义如下:

CA。其表达式为:

[CA]= (1)

式中:PD/2为粒径D/2(D为工程最大粒径)的通过率(%);PPCS为第一控制筛孔的通过率(%);

FAC.。其表达式为:

[FAC]=(2)

式中:PSCS为第二控制筛孔的通过率(%),第二控制筛孔为0.22倍的第一控制筛孔。

[FAf]= (3)

式中:PTCS为第三控制筛孔的通过率(%),第三控制筛孔为0.22倍的第二控制筛孔。

从式(1)、式(2)、式(3)可以看出,CA比表征的是粗集料内部质量比,FA。比、FAr比表征的是细集料(PCS以下)内部质量比。这对于合成级配,还缺少粗细集料之间的质量比,贝雷法是用设计密度来控制粗细集料之间的质量比。

1.3贝雷法级配设计步骤

(1)确定粗集料的选取密度(kg.m-3)。

(2)计算粗集料在选取密度下的空隙体积。

(3)用细集料的干捣实密度确定填充粗集料空隙所需的细集料(kg.m-3)。

(4)利用粗、细集料各组分的密度,确定填充矿质混合料的总重(kg.m-3),根据各级粗集料体积+各级细集料体积=单位体积,并确定各集料的合成质量百分比。

(5)根据粗集料中所含的部分细集料及细集料中所含的部分粗集料,分别修正粗、细集料的质量百分比。

(6)若使用矿质填料或回收粉尘,则需要调整细集料部分的百分含量。

(7)确定经修正后各集料最终的质量百分含量。

(8)合成级配的分析。

矿料组成确定后,需要对集料的体积特征进一步分析。

2贝雷法中各参数的确定

2.1粗集料密度的确定

为了得到期望的集料骨架结构,应选取粗集料的适宜密度,从而确定粗集料的用量。确定粗集料选取密度时,必须考虑混合料是细级配还是粗级配。理论上,松装密度是粗集料形成骨架结构的下限,是粗级配混合料与细级配混合料的分界点;而干捣密度通常被看作是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形成骨架嵌挤结构的上限,其值约为松装密度的110%。粗集料选取密度按松装密度的百分率计。对粗级配混合料,粗集料选取密度一般取松装密度的95%~105%;对易碎的软集料可接近105%,但应避免大于105%,以减小集料的破碎和现场压实的难度;对细级配混合料,选取密度应小于松装密度的90%。应注意的是,对密级配混合料,建议粗集料选取密度不要采用松装密度的90%~95%,因为这个范围的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结构不稳定,现场的变异性较大。

2.2 CA值的选取

根据贝雷法的要求认为,当CA比在0.4~0.8范围内时,能确保粗料在集料结构的平衡。当CA比过小时,沥青混合料易发生离析,当CA比接近1时,级配中的粗料会变得不平衡,这是由于干涉颗粒将控制粗集料的结构,从而导致难以压实,且易于推移。由此看来控制CA比并不是来控制粗集料的骨架的。即使CA比都在要求的范围内,也仅仅说明其没有发生颗粒干涉,且施工和易性好而已。

2.3 FA值的选取

贝雷法中,对FAC和FAf的值的选用也用一定的规定。当FAC较低时,混合料不均匀,难以压实到规定的密实程度。随着FAC增加,整个混合料中的细集料部分压实的更加紧密。但较大的FAC意味着细集料的过细,细集料较粗部分产生的空隙率较多,需要较多的较细部分填充空隙,导致混合料稳定性不足。对于大多数密集配混合料来说,FAC在0.25~0.50之间比较合适。同理,随着FAf的增加,混合料的空隙将逐步减少,但较高的FAf在级配曲线上可能呈现出“驼峰状”。

3 其它级配设计方法

3.1 最大理论密度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Joseph F.Goode和Lawrence A. Lufsey提出了一种级配曲线图,即以筛孔直径的n次幂为横坐标,以集料累计角原点(0,0)和右上角(D0.435,100)的直线。 采用轧制碎石料对n取0.35、0.40、0.45、0.50、0.55时的不同级配进行了马氏试验。试验结果同样是当n取0.435时,混合料的密实度最大。

3.2 变i法

林绣贤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直接以通过百分率的递减率i为参数的i法,变i法在嵌挤密实结构级配设计中的应用(表3)是依据粒子干涉理论,由次一级颗粒填充前一级颗粒之间的空隙至最大密实度,剩余空隙再由更次一级颗粒填充至最大密实度,依次逐级填充而最终得到的嵌挤密实级配(MG-16)范围和变i法计算的级配(CI-16)范围结果。

第8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只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因此设计人员应当遵循规范的要求以及甲方的需要,来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而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整个体系的剪力墙布置和调整过程就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直到按照周边均匀对称的原则将结构体系的位移与刚度趋于最合理,才能使材料发挥最大的效能。其中的连梁作用不可忽视,其刚度将直接影响整个剪力墙结构的整体刚度。尤其不可盲目增大某一个或几个构件的刚度,以至于造成薄弱位置转移甚至产生新的薄弱部位。

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

建筑结构通常主要是受到来自于垂直与横向两个方向的外力。多层建筑由于其高宽比较小,平面的尺寸较大,结构的高度较低,并且结构受到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也很小,因此在多层建筑的设计中主要是考虑如何来抵抗其垂直的荷载。然而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其受力特点也同样在逐步地产生变化,而在设计时则主要考虑垂直荷载、横向荷载、结构展延性以及侧向移动等方面。

1.1 垂直荷载

通常高层建筑物的垂直荷载都较大,并会在柱中产生相当的垂直应力,以此来影响连续框架梁的弯矩,而且同时还会影响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所以必须考虑其垂直荷载对其轴向变形的影响,从而对其下料长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1.2 横向荷载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垂直荷载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包括来自地震作用与风荷载作用的横向荷载值,则会随着建筑结构动力特性的区别而导致较大的影响和变化。

1.3 结构延性

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结构在碰到地震作用时,其所发生的变形就会大得多。为了保证建筑在其塑性的变形阶段当中仍能具备较强的变形能力,就必须在结构的设计中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其结构展延性。

1.4 侧向移动

对于结构侧向移动的控制是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所在。而且随着其建筑高度的逐渐增加,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侧移变形就会随其建筑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针对高层建筑的这一特征,其在横向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侧移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2 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中主要受力的构件包括框架梁、柱、楼板和剪力墙。其中作为垂直构件的混凝土剪力墙是其提供结构刚度的第一构件,它在高层建筑当中承受结构的绝大部分横向荷载和垂直荷载。而当高层建筑的受力结构主体全部由剪力墙构件来构成时,就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剪力墙结构。在剪力墙结构中单肢的剪力墙承担了所有的横向荷载和垂直荷载。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较为优良的结构体系,属于刚性结构,其刚度和强度都比较高并且具备一定的展延性,传力也均匀直接,有不错的抗倒塌能力和较高的整体性。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设计应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合理的结构布置

所有民用建筑的结构布置都应尽可能遵循简洁、规则的原则,保证结构的质心与刚心相一致,而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剪力墙的方案布置、墙肢的长短等均应合理。因为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属于低矮墙,且其抗剪刚度相对较大,所以如果平面形式复杂、布置的墙肢较长,就很容易出现受力过于集中、局部刚度过大的现象,甚至往往出现只布置极少的剪力墙就能满足上下层的抗侧刚度比限值的情况。所以在剪力墙布置方案上必须要坚持对称、均匀、周边、分散的原则,且墙片不宜过长,墙片平面形式也不宜采用增强抗侧刚度的“T”、“L”等平面形式,而应尽可能采用“一”字平面形式。同时还应控制好剪力墙的最大间距,以满足规范的要求。纵向剪力墙还应在外纵轴布置好开窗洞的剪力墙,这样就能大大增强其横向抗倾覆的能力,以避免边柱产生过大的拉力和压力。

2.2 建筑高度和层数要求

根据资料和研究证明,随着楼层数的增加,剪力墙结构的震害将会加剧,所以规范对于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有着严格的限值要求。其中的建筑高度指的是从室外地面至檐口或者屋面板板面的高度,对于半地下室结构则从室内地面算起,而对于全地下室或者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则仍然应从其室外地面算起。对于那些带阁楼的坡屋顶则应算至山墙的半高处。

2.3 抗震要求

根据历史上地震的记录及其分析研究,之所以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会产生严重的破坏,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上部刚度和底层刚度之比太过于悬殊。因而导致当地震集中作用到底层时,就会因为底层刚度较上部结构要小得多而造成底层弹塑性的明显且突出的集中变形的现象。所以控制上部刚度和底层刚度之比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

2.4 底层框架柱布置

如果剪力墙结构的底层是全框架的结构形式,那么在其内柱X、Y向轴线的砌体墙中均应设置构造柱或者框架柱,且其底部全框架结构的柱距不宜太大,一般要求控制在到八米以内,而且每根框架梁上最多只能设置一道非落地的剪力墙。从使用功能来讲,通常底部全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大部分为商住楼,而该跨对应的上部结构即可分割成两个开间,无论上部结构是用作办公还是住宅,该跨所对应的上部结构开间的尺寸都能够达到填充砌体结构所能达到的功能,以此来控制每根框架梁上部仅设置一道非落地墙。与此同时考虑到大框架梁的梁高一般控制在梁跨的八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如果柱距过大,就会使得梁截面及其配筋率出现超限,而且增加上部结构非落地墙的数量也会使这种现象趋于严重。

2.5 过渡层的设计

对于存在过渡层或者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比如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过渡层或者转换层的剪力墙墙体在地震中需要提供的抗倾覆力矩和抗剪切力最大,且其受力也最不利。除此之外,由于在垂直均匀荷载的作用下,过渡层或者转换层的剪力墙墙体处于拉剪或者者压剪的应力状态,而一旦有横向荷载作用时,过渡层或者转换层的剪力墙墙体的横向承载力及其抗裂性能都将相应地降低。根据试验表明,在垂直和反复横向荷载的作用下,过渡层或者转换层的剪力墙墙体的横向承载力大约会降低两到三成。而如果按验算一般墙体横向承载力的方法,当其托梁的高跨比或者者垂直荷载较小时,就将会过高地估计过渡层或者转换层剪力墙的抗震承载力,从而降低结构抗震的安全可靠性。因此过渡层或者转换层应在每开间设置圈梁以及构造柱,以形成类框架体系,从而增强过渡层或者转换层传递地震剪切力的能力,并大大增加其展延性以及耗能能力。

2.6 连梁设计

剪力墙的连梁是一件耗能构件,因此它的剪切破坏将对抗震不利,并会使结构的延性大大降低。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对连梁进行强剪弱弯的验算,以保证连梁的剪切破坏晚于弯曲破坏。所以切忌人为来加大连梁的纵筋,这样就有可能无法满足其强剪弱弯的要求,也不能单纯地认为加大箍筋就一定能保证其强剪弱弯的要求。因为当连梁不能满足其截面控制条件时,一味盲目地增加箍筋必然会导致连梁在其箍筋还未充分发挥作用时就发生剪切破坏。而连梁截面的抗剪计算中,对于那些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应注意将其剪力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

2.7 长墙肢的处理

高层建筑剪力墙的结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展延性,特别是对于呈高细形状的剪力墙(即高宽比超过二)而言,就具有较好的展延性和弯曲破坏的属性,从而能够很好地避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然而在墙肢长度比较长的情况中,为了满足其每个墙段的高宽比都超过二,就可以采取开洞的方式来将长墙分割成为独立的、小而均匀的墙段。此外,当其墙段的长度较小时,因受弯而导致产生裂缝的宽度也比较小,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剪力墙墙体配筋的作用。另外对于剪力墙结构当中存在的不多的长度超过八米的剪力墙长墙肢而言,在理论计算当中其楼层的剪力绝大部分都是由这些剪力墙的长墙肢来承担。因此在发生地震尤其是超烈度的强震时,这些长墙肢就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而短墙肢则会因没有足够多的配筋,从而使整个墙面的结构遭到全面的破坏。为了避免这种不利的现象发生,因此对于大于八米的长墙肢,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处理:一方面,采取开施工洞,也就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于墙上留洞,而混凝土结构完成时再砌筑填充墙体,从而将长墙肢分隔成为短墙肢。第二,采取开计算洞,也就是在进行结构设计PK计算的过程中假设有洞,而在绘制施工图时却不留洞,从而通过这种特殊的计算方式来加强其它的短墙肢的配筋。对于这种方法而言一般适合用作地下室外墙等不允许开施工洞的长墙肢。

参考文献:

第9篇:婚礼设计范文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 弯箱梁 斜腹板 设计

一、概述

运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209(二连浩特至河口)公路山西境内的一部分,是山西省"大"字型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晋煤外运主要通道之一。

老龙沟二号桥位于209国道运城至平陆段内的山岭重丘区,跨越老龙沟,为双幅分离式高速公路大桥,桥梁全宽20.5m。两幅桥之间的分离带为50cm。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桥梁中心桩号为K17+930,起点中心桩号为K17+825,终点桩号为K18+035。该桥位于平曲线为圆曲线内,路线中心线半径为25lm,左幅桥中心线半径为256.25m,右幅桥中心线半径为245.75m。桥梁纵断面部分位于半径为R=13000m的竖曲线内。竖曲线两边纵坡分别为3.8%和3%,竖曲线半径为R=13000m,T=117m,E=0.526m。横桥向设有5%的超高。桥梁结构体系为单箱单室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梁桥。

二、技术及工程用材(表1)

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 挂车-120。

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温度:极端最高温度43℃,最低温度-13.2℃,常年平均温度14.6℃。

支座沉降:0.015m。

三、桥址区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老龙沟二号桥位于山岭重丘区,跨越老龙沟,沟谷呈"V"字型,地形起伏很大,山岭陡峭,沟谷幽深,属中条山脉西南段的低山重丘区,地层上部为坡积物,下伏为太古界二长花岗片麻岩,高差达80m。

2.气象

桥址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干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风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4.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1℃,极端最低气温-13.2℃,最热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3℃。最大冻深33cm,最大积雪厚14cm,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速18m/s,主导风向为东风。

3.水文

桥梁跨越老龙沟为V字型沟,两边基岩裸露,灌木荆棘丛生,沟壁陡峭,沟底平常只有一股细流流淌,水量受季节控制,雨季洪水时,流量增大,最深水位达1~1.5m,枯水期流量减少,水位只有1.5~0.8m左右。洪水主要由两边区域的山坡降雨汇流而成。

4.工程地质

桥址区分布的主要是太古界涑水群的变粒岩和后期燕山期泥合花岗岩以及由于热液变质作用形成的花岗片麻岩。其中夹有多层片麻岩。该区处于构造发育区,且中条山前大断裂至今仍在活动。使得岩石风化变质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四、主要材料

1.混凝土

上部结构主桥箱梁采用50号混凝土;防撞护栏采用30号混凝土。

下部结构桥墩采用40号混凝土;基础采用25号混凝土;桥头搭板、桥台耳墙、背墙均采用25号混凝土。

2.钢材

钢筋:直径≥12mm者,均采用Ⅱ级(20MnSi)热扎螺纹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Ⅰ级(A3)光圆钢筋。

钢板:应符合GB700-65规定的A3钢材。

3.其他

锚具及管道成孔:主桥箱梁锚具采用OVM15-12型,OVM15-12型连接器及其配套的相关配件,管道成孔采用内径为90mm的钢波纹管。

支座均采用KPZ系列抗震型盆式橡胶支座。

伸缩缝采用J-75D80B型伸缩装置。

桥面铺装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

五、设计要点

由于老龙沟二号桥位于高山峻岭之中,受地形条件限制因素较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桥梁位于平曲线内,且半径较小,预制结构很难适应小半径线形的变化,因此该桥系用现浇施工方案,以保证线形的顺畅。

该桥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预应力混凝土弯箱梁在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设置了斜腹板,导致了预应力钢束空间线形布设的难度更加繁复化。其二是该桥的桥面超高达5%,导致了内外腹板高差较大,增加了箱梁自身的扭矩。其三是该桥纵断面位于3%的纵坡内,使桥梁的构造处理进一步复杂化。其四是该桥跨越深谷,桥墩高度达66m,为了保证桥墩形状线条简洁,其外形尺寸保守一致,内侧腹板由上向下逐渐加厚。对以上诸条不利因素,在本次施工图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上部构造

上部构造采用梁高为2m(以箱中心为准)的等截面斜腹板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梁横坡由两腹板调节而成。内侧(圆心侧)腹板高度为147.5cm,外侧腹板高度为172.5cm。单幅桥箱梁顶板宽度为10m,底板宽度为4.0m。悬臂板长度为2.5m。箱梁在跨中断面其顶、底板厚度分别为25cm和20cm。腹板宽度为40cm。lm过渡段之后,其腹加厚至60cm,余均不变。再过渡到底板厚50cm。边跨梁端顶、底板厚度分别为50cm及80cm。为了便于施工,在悬臂板与腹板的交接处设R=10cm的圆弧,以利于脱模。为增加桥梁的美观性,箱梁断面采用斜腹的形式。

为了满足锚具布置的需要,箱梁内侧在端部附近加厚,腹板内预应力钢束除竖向弯曲外,在主梁加厚段尚有平弯,与此相应,锚固面应相应倾斜,使预应力钢束张拉时垂直于锚固端面。

因本桥位于路线中心线半径R=25lm的平曲线上,内、外幅半径不同。为抵消弯箱梁因扭矩产生的不平衡支反力,本桥在桥台处向路线左侧设置了15cm支座预偏心。在桥墩处设置了6.5cm支座预偏心。

由于预应力引起的径向力(崩出力)的作用,腹板箍筋予以加强,从而起到增添防崩箍筋的作用,为方便施工,可不专门设置防崩筋。

2.下部构造

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主墩采用 4m * 3.5m的空心薄壁墩,由于桥位跨越的老龙沟地势陡峭,落差较大,最高的桥墩达68.0m,为减少墩顶产生过大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将薄壁墩的外形上做成等截面,内侧壁厚由上部的0.5m至下逐渐加厚到下部的lm。墩底设3m的实心段,从而达到加强桥墩整体刚度的目的。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桥位处沟谷两侧的基岩强度存较大差异,且存在一条死断层,运城岸基岩风化严重,且较软弱,所以,桥墩基础在运城岸采用钻孔灌注桩,双排桩桩径为150cm,承台厚200cm。三门峡岸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分为三层,每层厚度1.5m,最下层平面尺寸为10m*9.7m的矩形,襟边宽度横桥向取为1m,顺桥向取为1.2m。

运城岸桥台采用扶壁式,基础采用直径为φ120cm钻孔灌注桩,梅花形布置。三门峡岸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台,两侧台高分别为5.00m和2.99m。U型台肋厚为0.5~2.34m。基础横桥向长设为21.30m。

3.结构分析

上部结构静力分析,采用有限元专用程序进行计算。计算荷载考虑了恒载、活载、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支座强迫位移、地震力及温度变化等。施工阶段计算共分七个阶段,用三孔万能杆件支撑梁搭设施工平台进行梁体浇筑施工,全桥支撑梁用三孔进行周转。由于该桥桥墩较高,为了保证结构物的可靠性,在静力分析的同时,还采用空间有限元通用程序,

对结构、动力静力特性进行了分析。

箱梁横向桥面板计算分别按框架和简支板考虑固端影响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择其大者进行截面配筋设计。

六、施工要点

1.上部施工

(1)由于本桥为跨越老龙沟险要地形及施工采用在墩顶架设施工平台支架的施工方法,支架架设前应对支架平台进行认真设计及试验,以保证支架平台的支承力及弹性、非弹性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每孔支架平台应在全跨内架设,全桥共设有三孔支架进行周转。

(2)主桥上部箱梁施工。采用在支架平台上逐孔现浇施工的方法,施工程序如下:

a.完成第一、二跨支架平台搭设及预压后,安装第一孔箱梁梁段模板及钢筋至第二孔的0.2L处(第一个施工缝),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钢束连接器处混凝上端面与钢束中心线垂直,待箱梁混凝土达到85%的设计标号后,方可按设计图所示,对称张拉相应钢束并接长钢束,接长钢束应通至第三施工缝处。而在第一施工缝处不张拉的预应力钢束的长度应从梁端留至第二施工缝处。

b.安装第三孔箱梁梁段模板及钢筋至第三孔的0.2L处(第二个施工缝)浇筑工序及要求同前。然后浇筑箱梁混凝土,接长钢束的长度应通至第四施工缝处,而在施工缝处不张拉的预应力钢束的长度应留至第三施工缝处。

c.重复以上两步骤直至第五跨,待第五跨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85%的设计标号后,方可在梁端对称张拉所有钢束。

预应力张拉以张拉吨位和伸长量双控,以伸长量为主,若伸长量低于-5%和超过+10%时,应停止张拉,分析检查出原因并处理完后方可继续张拉。

2.下部施工

下部构造墩身施工,由于本桥跨越深沟,墩身高度大,所以采用矩形薄壁空心墩。施工时利于滑摸爬升施工法,并严格控制墩身中心线的垂直性。在施工到墩顶部位时,注意预埋支架平台所需的承重构件。

上、下部构造施工时,应注意为下道工序预埋构件或预留孔、槽,并确保其位置准确。

七、结论

对老龙为二号桥的施工设计,使我们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设计理论上、构造上、施工工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该桥目前正在进行后期施工。

由于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箱梁的内外腹板受力情况的分配如何,以及桥梁墩高达68m以上。结构物的抗震性是否与设计一致,都应做出可靠的评价,为此已建议做如下成桥状态下的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