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2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考勤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一些大学的课堂考勤改革引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对合理推进课堂考勤制度改革、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层次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创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指学校的组织机构、职能系统和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工作绩效,以及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是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必要手段。
2.课堂考勤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学生课堂出勤率是学风建设一项硬性指标。加强学生课堂考勤,确保学生上课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当前大学课堂考勤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学习纪律松懈,逃课现象屡有发生。这固然有学生的个人原因,但是与教学管理体制本身不完善如考勤制度执行不力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进一步完善考勤制度,加强考勤制度的执行力度,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帮助学生健康成才。
二、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大学生考勤管理方式是任课教师点名,有的大学采用发放出门证的方式管理学生外出,有条件的大学使用门禁系统来管理学生上课和回宿舍,以便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这些措施对于强化教学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无视学校制度的要求,私自外出,擅自逃课,甚至出现一些学生陷入传销陷阱、遭受意外伤害等情况,致使其学业荒废。目前,随着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视,不少大学设置了课堂考勤指纹打卡系统。此项措施经试用后取得了显著效果,课堂缺勤率大大下降,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1.实施指纹考勤的积极效果
使用传统的点名考勤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学生还比较自觉,到课率较高,但是慢慢地就散漫起来,几周过去,本来有几十人上课的教室可能只有十几人来上课,教师点名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曾有学生笑侃:有的教师真伟大,面对一个学生能讲课。这其实是学生的无律造成了教师的无奈。其他如门禁管理等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缺勤现象的发生。而且现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比较少,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惰性一来就干脆不去上课,久而久之,逃课成风。虽然考勤与成绩考核、毕业证获取有联系,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传统考勤方式效力日减。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加强课堂考勤而采取的指纹考勤则强化了制度管理,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实际应用,是为了贯彻落实大学精神、推进学风建设而对校园文化的约束机制进行了强化。实行指纹打卡,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促使他们多关注课堂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引进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教师不用再花费时间点名,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学校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如果有突出或突发的问题,就会及时被发现和解决。这样产生的积极效果从整体上改变了校园文化环境,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规范了教学纪律。
2.实施指纹考勤的理性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很明显,学生只依靠从课堂学习获得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扩展思维,从多角度、多环节开展研究学习。另外,课堂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学以致用,他们迫切需要在实践能力上获得提升,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所以,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选择地去听一些喜欢的课等,这就与指纹考勤的制度化形成了矛盾关系。
三、做好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课堂考勤制度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进大学学风、校风建设,是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
1.深化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要积极制定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校训,以此强化大学生刻苦钻研、奋力进取的治学态度。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教师在学术品行方面要发挥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和师德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大学精神,端正学习态度。
学校可以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加快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把一些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作为制度确立下来,从制度上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认识,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
2.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完善课堂考勤管理
由于大学各专业特点不同,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坚持专业特色,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学校要坚持自身的发展优势,把优势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协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教学目标关系,综合学术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特点,充分考虑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改革专业学科建设。大学可考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选择调整,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各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于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要强调课堂学习,实施严格考勤,保证上课率。另外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实行弹性考勤制度。围绕学生参加各种考试的需要开设相应考试辅导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学习的严肃教学,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被动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强。教师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鉴国外互动教学法,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项目,如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团队式作业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学习内容也可灵活设计,如围绕教学要点选择题目研讨,基础学科可从实际运用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需要结合教学方向进行。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不能只通过考勤强制学生学习,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工作上提高要求,积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显增.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教书育人,2007,(12).
[2]刘锦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关系
一、校长办学理念的含义与构成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实际的想法或观念,这些想法或观念是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理性、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校长基于教育现状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构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校长办学理念源于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是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校长办学理念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彰显了校长的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观等。校长办学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在构成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以及校长与师生、办学治校、课程教学等方面关系,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了校长办学理念。首先,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是校长对自身职业身份、角色责任、能力素质以及处理与其他角色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是校长办学理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办学理念的首要构成部分。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决定了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对自我职权的履行、对教育实践的开展等问题,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校长的师生观体现了校长对于处理自身与师生之间关系的认知理念,这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有怎样的师生观就意味着校长怎样看待教师与学生,怎样处理自己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问题与学生问题等。这是关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的重要认知理念构成。再次,校长的课程教学观体现了校长对开设的课程、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最后,校长的办学治校观体现了怎样办学、怎样特色办学以及怎么样高效管理学校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落实,深刻体现了校长的教育理想。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等的综合性体现,囊括了学校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制度体现,主要包括校园组织管理中遵循的多种条例化的制度章程、纪律要求、行为规范等,以及在校园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规范、风气、价值观等。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常常通过正式的文件做出明确规定,校园制度的制定与形成是以国家的要求规定为依据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系统。总之,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自身的办学理念而有意识制定的,在校园范围内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并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秩序性、规范性及组织性,比如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规范制约作用与激励强化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园制度文化首先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安全;其次明确了师生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可以提高师生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圆满地完成学业。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发掘学生的进取心,在与同学的“追、赶、比、超”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校长办学理念是渗透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用文化发展学校、用制度治理学校是衡水市第二中学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追求的办校、治校的至高境界。衡水市第二中学从1996年建校至今,二十多年间历经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衡水市第二中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衡水市第二中学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同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治校来践行校长办学理念。(一)校长办学理念指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办学理念出发,通过制定各方面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学生与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表现,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衡水市第二中学始终坚持制度治校,通过制定科学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而也打造了衡水市第二中学勤奋、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制度治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管理的保障。坚持制度治校,首先就要形成“制度高于一切”的理念,树立制度的威严性;其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进行完善;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每个学校都会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但是能否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坚决执行,还要有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践行校长办学理念。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校园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前进的,同时也是在学校管理中对校长办学理念的践行。校园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就在于它有一个文化内核,而衡水市第二中学校园制度的文化内核就是以人为本。该校所有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是建立在关注、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是可以聚拢人心的。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理念融入各项制度章程中,把全校师生的需求与利益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制度应该是民主后的集中,是公正合理的严谨条文,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不是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死规定”,而是刻印在师生心中的“正冠镜”。校园制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二中每位师生的一种自觉与习惯,是对校长办学理念自觉的践行。(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升华校长办学理念。管理重在管人心,制度不仅是校园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学校管理中,校园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精神与心灵。衡水市第二中学的制度文化认为,制度治校不能对师生进行强硬的行为控制与机械性的统一要求,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激起人们的逆反情绪。制度应该内化为人们日常的一种习惯,让师生自觉去践行,让制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理念。校园的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权威性而不是人文关怀的存在,这也是对“原生态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升华。衡水市第二中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坚持“制度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典范,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中,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37-38.
[2]陈辉华.校长在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定位[J].教书育人,2018(02):7-8.
关键词:学生为本,制度文化,和谐校园
Abstract: The students is an independent thought, personality, need, value of the desire to realize their own individual, these are just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of the man. The school management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ized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the students for the modern management concept.
Keywords: students for base, system culture, harmonious campus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生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一切为学生发展”之本。本文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制度文化,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一、笃定办学宗旨,“一切为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一所学校,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也就是确立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手段和方法。这是每个校长必须思考和确定的问题。校长办学思想是否端正,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方针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贯彻执行上。校长的灵魂,只有依附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才能真正成为“一校之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培养人的目标和方法,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确立 “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1、管理中处处“为了一切学生”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确保施教区入学率达100%。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保证所有孩子上学的权利。遇到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一方面向政府汇报寻求支持,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寻求资助,一般小问题学校自己主动解决。几年来,扶持贫困生的单位和个人累计超过二十批次,有效解决了少数贫困学生的上学乃至生活问题。其次,注重三风建设。以“读书益智,崇德尚美”为校训,以“严谨、求实、团结、进取”为校风,以“博学、严谨、善教、爱生”为教风,以“自主、合作、实践、创新”为学风,遵循“以人为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加强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自主发展。
2、制度中浸透人文情怀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本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服务对象,某种情况下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人,因此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要体现三项原则:一是体现学生意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原则,三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成为制度和规则主人的原则。学校管理的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要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应当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要相信学生不仅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而且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设计和执行制度、规则。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被“物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其结果是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这些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更要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
因此,学校领导者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以师为本,关心、尊重教师,以生为主,关心爱护学生,使学校充满人文精神,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这是促进学校健康科学发展的最好方式。
二、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展现智慧的阵地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可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学生从各种束缚解脱出来,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1、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实现课堂“三化”。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我们天天在喊“以生为本”,实则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对 “以生为本”的理念,到底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的哪些方面认识是肤浅的,是茫然的。为此我们将从“课堂人性化、课堂情感化,课堂民主化”上引导教师加强认识。所谓人性化即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训斥、命令、控制、束缚甚至变相体罚的简单粗暴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尊重理解激励引导等人性化的管理。所谓情感化是指改变“唯知识”论,而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使学生即得到知识,又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民主化,就是指要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尘垢陋习,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为达到三化要求,我们将坚持遵循课堂教学“四让四多四带进”。“课堂四让”指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和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自己反思纠正,规律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四多”是指给学生多一点预习指导,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给学生多一点提问的机会。“课堂四带进”指的是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激励带进课堂,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创造。
2、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主阵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放飞心灵,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是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生本教育的课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我校经过培训与学习,实践与感悟,逐步使教师接受了这一新的教育理论,并不同程度上把生本教育理念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上,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了思维、实践的机会。体现了一个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形成了四个流程:即个人收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归纳感悟,做到(一)灵活安排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设计(二)科学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三)恰当引导教学评价,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生本教育的课堂,要求教师走下神台,将舞台还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学生一定喜欢。
三、营造校园和谐氛围,“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
学校的所有管理因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 长者 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 父母 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新的教育层次,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改制而成。由于院校成立历史短,成分杂,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学校的文化积淀明显不足,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尚处于探索之中,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行环节的探索需要全力投入,遂使文化建设在不自觉中退居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导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文化方面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文化的普遍弱势。这类高职院校是通过合并或升格的形式演化而来,学校的层次和生源基础决定了院校文化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的弱势、校园活动文化的弱视、教师文化的弱势与学生文化的弱势几个方面。二是不同学校的合并形成的内部文化差异。由不同学校合并形成的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内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甚至是泾渭分明的,院校内部缺乏统一的价值观与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组织文化。三是文化意识的普遍欠缺。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普遍缺少文化意识,具体表现在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弱势上。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面对规模和效益竞争的日趋激烈,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服务意识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当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面临诸多实际向题,竞争的压力使学校忽视或无暇顾及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上述三个特点共同构成了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同时也凸现出加强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文化管理理论的主要基础是组织文化理论,其研究内容是如何通过形成组织文化亦即通过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达到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价值观整合是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文化整合的心理基础随着管理界对文化价值观的日益重视,以豪斯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以价值为基础”的领导学理论。其涵义是:领导与其下属之间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关系,领导者通过明确表达愿景,为组织与个人注入价值观,使组织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同组织愿景。豪斯的研究表明:价值观导向的动机比制度导向的动机更加强大、广泛和持久。从广义上看,合并学校的整合包括物质的整合、制度的整合与价值观的整合,而关键是价值观的整合。如果合并后的高职院校没有对价值观念的有效整合,凑合在一起的组织成员必然是貌合神离的,管理制度也很难有效实施,形成不了合力,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合并前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教育特色、不同的学校文化,合并后,很多教学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是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所致。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学校是最需体现以人为本的组织。”[1]要求学校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服务于人、重视人的参与、重视人的发展。要先人后事,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学校的主体是教职员工,教职员工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基础。高职院校不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就会走向以物为本。一些合并后的高职院校领导往往将教职员工当作学校发展和改革的负担,觉得让某些职工留在学校是一种恩赐,并逐渐产生一种“老板意识”,视教职工为“打工仔”,这是很危险的。人与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因此,要善于激发人的潜能与奉献精神,不能失去对人的信任和信心。日本的企业家将“企”字拆分为“止”和“人”两部分,认为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止人”,即留住人才。人才对企业重要,对学校更重要。
激励机制是形成高职院校文化的动力源泉首先,激励可以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的才能和智慧。研究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工作绩效不但受能力制约,受激励程度也是影响绩效的重要方面。每所学校都存在勤奋者、不安心工作者和安心工作但无积极性者。受到激励的教师将不断追求自身知识的丰富与技能的提高,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更具有奉献精神。其次,激励可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教师代表一个学校的声誉与地位,现在,各类学校都认识到优秀教师的重要性,不断出台各种激励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些高校甚至开出百万年薪吸引海内外杰出人才。再次,激励是形成良好学校文化的有效途径。组织文化形成、维持和发展的最基本过程是,凡是顺应组织文化规范者可得到赞赏,而逆行者则会受到惩罚,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措施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院校组织文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出院校的精神追求和一系列行为规范,通过多种方式的渗透与全校师生的认同,形成一种特有的、与院校精神相一致的组织氛围,是院校成功实施文化管理的标志。
院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再造文化管理应以营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有人将其看作是纯粹精神层面的工作,是务虚的活动,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组织成员共同价值观的确立,是以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为基础的。必须承认利益机制的作用,利益共同体中利益的满足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尤其是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需要与满足最为重要,只有建立起组织与组织成员利益的互动关系,组织成员才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不惜牺牲组织成员利益的组织很难建立并维持共同的价值观。组织在让组织成员做出贡献的时候,也应该让组织成员的正当需要得到满足。
1.利用教职工的参与,强化教职工对价值观的认同
组织认同感就是认同组织并把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职工的参与可以强化教职工对价值观的认同,参与不应是形式上的,价值观的选择应反映大多数教职工的意愿,只有自愿做出的选择,才会强化人的主动性。
2.以教师为本开展学校工作
学校在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应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实实在在的。首先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尊重、权益维护上。其次要提供岗位培训,使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再次要给教师提供潜力发挥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术研讨和学业进修,开阔视野,参与学校事务,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3.完善价值观的传播网络
传播网络对于多校区学校的价值观融合十分重要。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导致各校区之间接触偏少,一些学校合并后仍采用分块管理的形式,人为地制造各校区的分割,各校区还是按原来的习惯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学校价值观的融合。学校应利用正式传播网络(如会议、校园网、院刊院报、文件等)向全体教职工宣传学校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办学理念、英雄榜样、轶事等)也无时无刻地会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学校范围里传播。参与传播的有各式各样的人:轶事传播者、说教者、传闲话者、消息探听者、说悄悄话的人以及小集团,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传播、修饰与加强学校的价值观。[2]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持院校文化的融合
“组织文化反映组织的战略考虑和领导的主观意愿,但这种反映不是直接加在文化上,而是通过其他管理机制间接影响文化形成”。[3]学校文化关注组织价值观,以价值观为中心,但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建设。恰恰相反,学校的制度和物质建设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最可控、最稳定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形成、维持和发展的基础。新文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其他管理机制(管理过程、规章制度、行为规定、组织条例)间接地发挥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形成和保持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1.融合各校区的管理机制
管理制度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和状态。管理制度对学校文化的作用决定了要融合合并学校的文化,首先要统一合并学校的管理制度。“合校必须坚持实质性合并,这是合并成功的前提。”[4]实质性合并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以务实的精神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融合: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融合;学校管理机构的融合;学校规章制度的融合;学校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融合。
2.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以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及时予以强化。激励机制包括鼓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要围绕学校精神的贯彻与行为规范的养成,建立一系列评价、表彰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组织文化氛围约束违规者,同化新加入者。
总之,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要建立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保证组织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从而为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阿瑟·W·库姆斯,安·B·迈泽,等.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M].罗德荣,黄爱萍,等.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2](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M].罗德荣,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流行文化是伴随现代社会的产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它包括音乐、体育、影视动漫、互联网、即时通讯、服饰、时尚等诸多元素。流行文化以其光鲜亮丽的外装,轻松诙谐的内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生。面对今天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进行甄别、选择的责任。同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有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甄别流行文化,还可以从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上着眼,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而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围绕我校江苏省课改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很多尝试,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浅的体会。
一、在流行歌曲中品读诗歌、散文
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文课程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增进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及不同职业类别对语文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灵活、开放而又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流行歌曲可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时代特征、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对流行歌曲有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论、多元化教育理论以及隐性课程理论为流行歌曲走入语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流行歌曲包含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流行歌曲这个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变单一、封闭的课堂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互动的开放的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本就和当时的流行歌曲密不可分,《诗经》与汉乐府本身就是民歌,既然是歌曲,他们就带有一定的旋律,宋词元曲更是配乐而和,这些都印证了诗歌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而当代的许多流行歌曲也在努力寻找古代诗歌的旋律。如大家熟悉的《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无言独上西楼》这几首歌,歌词本就是古代诗词,许多歌曲到了歌星的口中,就可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在教学这一类作品时,恰当地运用这些歌曲可以使教学更加轻松有趣,也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还有一些诗词,和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内容方面。在教学时把歌曲带到课堂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蒹葭》时,配上歌曲《在水一方》,如梦如幻的歌曲背景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
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如今的职校学生,要他们背诵几首诗歌很难,可要他们说出流行歌手的名字,多半会如数家珍,对于流行歌曲,会顺口哼上几句。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语文教学的良策。学生重“歌”轻“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流行歌曲的情感“或晴或雨”,符合他们的审美倾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诗地处高处、远在古代,让他们有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那么,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特别喜欢周杰伦的歌曲,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周杰伦的许多歌曲和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台》、《青花瓷》、《本草纲目》、《千里之外》等,这些可以直接作为欣赏的材料。当代流行歌曲,有许多首歌跟经典诗文相关。在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甚至有的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哼起了歌曲《荷塘月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习《长江三峡》时,聆听歌曲《长江之歌》也为课堂增色许多。有些流行歌曲以优美的意境,积极励志的主题吸引着学生,如《蜗牛》、《少年中国说》等,它们可以作为语文欣赏和思想教育的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流行歌曲,既可让学生与流行文化亲密接触,又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课文的魅力,增加语文的修养。
二、影视文化拓展了原创作品
影视作品形象化,画面感强,跟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相适应,受到大部分学生的热爱、追捧。影视文化的审美符合语文教育的需要。当今的语文教育已极大地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影视文学不仅向学生传播自然界的各种美,也在传播着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美,表现了社会生活,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而社会生活正是语文教育的本源。影视文化的语言通俗活泼,更符合职校学生的审美,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为语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能。他们从小就在影视文化中成长,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西游记》、《米老鼠与唐老鸭》等。而一些优秀的影视剧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宽广、更生动、更活泼。从一定角度来说,影视文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了原创作品。我们都知道,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和影视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早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向艺术舞台,选入职高教材的《祝福》、《雷雨》、《茶馆》等也早就被搬上了银幕。在讲授这些文章之前,先让学生看影视作品,然后再和课文比较,使学生先有了感性认识,再有理性的分析,不仅理解了形象,还能使形象更加丰满。通过电影电视作品同原著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品的精妙内涵,体会原作语言的优美之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实践证明,影视作品同语文教学的结合操作性强,也是最容易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方式。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有限,如何去筛选作品,巧妙地跟教学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广告,丰富了说明介绍
广告,和语文教学的距离看起来很远,但越来越丰富的广告语言使学生们对许多广告词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现代传媒形式。也许有人会说,广告也是影视文化的一部分啊,确实如此。熟悉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说明文、应用文的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致大家也都一清二楚,无需缀述。而广告用语却形象生动、高度凝练、简洁明了,许多用语甚至已成为日常用语甚至口头禅,如“我的地盘我作主”、“一切皆有可能”、“把精彩留给自己”等广告词。如果说明文能像广告那样让人耳目一新,课堂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说明文的教学就像是苦口的良药,是良药,但苦口,而广告就如同胶囊、包有甜皮的药丸一样,给人甜美的感觉,更易让人接受。因此,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尝试着用相关的广告词导入,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入学习,使枯燥的课堂饶有趣味。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时,笔者用“七彩云南翡翠”的广告词导入,再转到“景泰蓝”上来,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进入课堂。为了让学生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让他们编写广告词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许多。再比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尝试做导演,设计拍广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将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职校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创新,也是一种探索。流行文化元素的范围很广泛,除了本文列举的几种元素外,还有很多,如服饰文化、体育文化、住宅文化、交通文化等。文化的范畴本就“无孔不入”,让这些文化小范围地走进语文课堂还可以,可要是系统地进入就需要多几分思考了。笔者曾在“流行时文美文阅读”方面做过调查,学生眼中的时文美文和语文课堂中的许多要求相去甚远,他们的审美观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众多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地为语文教学所用,还需要语文教师多用些心思。流行文化可以丰富语文课堂,而站在另一角度看,由于流行文化对诗文的明晰化的阐释,使学生的审美趋于同一,从而大大缩小了学生的审美空间。文学欣赏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将成为过去。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僵化局面,与大力提倡个性化,提倡创新思维的时代精神相悖。本文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并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共同促进阅读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EB/OL].网络资源.
[2]参见浅析影视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渗透[EB/OL].百度文库.
【关键词】文化 高职 大学英语 阅读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国家人才战略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与发展,第二语言教育逐渐达到顶峰,英语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它承载着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当中英语只是一门“工具”,严格说这与国家文化战略是不符的,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还是要落实文化教育。
一、概述
1.文化缺失现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多数时候将英语当做“工具”。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种理念导致的是文化性的异化。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在最初就带有功利性即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的观点中一直强调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就是要了解该语言的文化。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功利性导致的结果便是价值取向、文化属性方面的异化,甚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这样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落实文化教育十分紧迫而且必要,同时意义重大。
2.意义。
(1)文化教育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等也不同。处理不好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中便出现各种问题,最直观的例子便是翻译问题。很多西方文学的译作当中语境是明确的,但就是感觉嗦或者感觉读起来不顺畅,反过来汉译英也同样如此,这就是忽视文化因素的结果。高职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当中使用的阅读材料,显然涵盖了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这些因素是不能忽视的,既要强调基础语言知识,也要强调文化教育,这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2)阅读的意义。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够为英语的听、说、写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听”,直白说就是“听得懂”,其基础是词汇量和语言规律,阅读是积累词汇量,找到语言规律的重要途径。其次“说”,即口语表达能力,同样需要阅读的积累,并从阅读中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写”也是一样的需要阅读积累。所以阅读是其他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点。
二、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目标。大学英语在高职院校当中一门基础必修课,阅读能力是培养的关键目标之一。从教学大纲来看,学生要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英语资料并正确理解,要能够阅读合同、信函、技术说明书等实用文字材料或专业文字资料,要通过阅读掌握词汇、短语、语法、句型等,并就文章大意展开话题讨论。
2.教学的方法。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英语阅读有兴趣,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当中。所以正确选择阅读材料就比较关键,要保证材料的趣味性、难度适中,却需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选择对应的材料。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则需对应于旅游相关的阅读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材料的难度和涉及范围,增加学生知识面,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提高实用性。
(2)传授技巧。
1)培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首先要改变逐字逐句默读的习惯,要让学生大声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推导文章大意。其次,培养出广泛的阅读习惯,即略读以及检索读。前者是让学生只了解文章布局、基本内容和写作基调等;后者则是在略读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精读文章的某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关键。
2)阅读方法。首先寻找主题句,就如同高中英语考试当中提供的完形填空材料一样,往往以首句作为主题句,承载材料的主题。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关键就是以主题句为突破口。其次,联系上下文,找到文章逻辑关系,一般可利用信号词,如for in-stance,so ,because,on the contrary等。最后猜测词义,即以逻辑关系为基础,猜测生僻词的含义,然后再查字典确定。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3)渗透文化。阅读材料当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阻碍学生快速阅读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学外语之所以难,就在于文化的差异。这是结合上文内容得出的结论。所以从文化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在教学当中渗透文化教育。
其一,观念上的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既揭示了英语教学当中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还揭示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失衡。所以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其二,课堂教学的渗透。阅读材料包含着无法回避的文化因素,以旅游专业来看,涉外旅游就需要清晰地掌握中外文化,否则如何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国的人文景点、传统文化。最后,则应利用课外的碎片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英文阅读材料,如报纸、杂志、小说等。或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尤其是电影、脱口秀等,推动文化意识的渗透。实践活动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组织项目学习等。
结束语:在文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不能仅从基本语言知识出发展开教学。而是要将文化教育渗透进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掌握用英语推广中国文化的能力,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本地化、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国际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多元化积累方式 实践 网络阅读
职业学校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文章或者片段,当前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重视阅读,重视积累,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帮助学生运用多元化的积累方式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阅读多元化积累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重视阅读宣传,创造积累的环境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地阅读,产生阅读动力,提高阅读效果。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阅读宣传,例如,介绍优秀文学家的例子、名人传记,还可以引用优秀的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充分全面地阅读。通过多种角度的阅读宣传,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创设读书的氛围,开创“读书角”,让同学们进行班级图书的漂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读书的最佳境界,达到竭尽全力读书,守住清贫读书,并创设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实现阅读心境的净化和升华。
二、精选阅读内容,告别阅读误区
教师要教育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塑造优秀的人格,发挥读书的最佳效应。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有品位的书,做高品位的人。接近优秀的经典的高尚的书,从中获取营养,吸收芳华。远离有危害的书,告别污浊的书,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在信息社会中,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学会筛选,学会吸收。
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注重阅读的互补性,拓宽阅读面,丰富营养,增加阅读积累的种类和角度。
三、阅读积累多元化,提高积累有效性
(一)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感受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内涵,最终实现高效运用,让课堂充满浓浓的阅读情味,让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
朗读多了就会促进理解,教师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读书很重要,不仅积累知识,习得语感,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能教会我们驾驭文字。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打开学习语言的窗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要重视理解的直觉性,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好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体味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朗读的亲切体会中,学生就能够将内容和写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体会到韵味,享受到美感。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从而受到熏陶,语言的魅力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实现内化,让学生学得真知。
具体的朗诵方法有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表演朗读等,通过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的形式,能读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学生在朗读中真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二)粗读浏览、精读研究、快读和慢读有机结合。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将精读和慢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撷取丰硕的果实,实现阅读能力的最优化提升。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的,是书目、标题、文章内容、有用信息的筛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信息;精读则是针对重要信息而言的,对精词、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赏,实现语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读和精读的交替中,学生可以增加阅读的质量,提升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制作阅读笔记,凝聚知识宝库。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读书做笔记,会使阅读效果提高,做笔记在阅读积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教育学生制作好阅读笔记,重视下面的制作方法:
1.卡片式笔记,这样归类整理、管理使用能记录经典的语段,帮助收藏重要的阅读资料。
2.摘抄评论式笔记,在摘抄的过程中发表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讲解理由,这样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剪贴式笔记,摘抄相对比较费时间,通过剪贴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积累,在剪贴过程中分类别整理,例如:祖国风情、历史长河、科技博览、动物世界、音乐无限、名人故事等。
(四)重视网络阅读,提升阅读宽度。
上网是开拓学生视野的好途径,学生使用网络阅读,可以更便捷地选择,使用发帖、跟帖、回帖等手段,加强阅读反馈,实现思想交流,升华阅读感悟,提高阅读效率,拓宽阅读视野。
学生在网络阅读中,能够形成知识储存,积累写作素材,通过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文章流光溢彩,美妙绝伦。
四、科学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全面到位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引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阅读重在长期的积累,阅读和积累都需要吸收和内化,通过阅读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作用于客观实际生活中,形成语感,提升境界,吸收营养。为了促进阅读多元化的积累方式的生成,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一)通过佳作交流展示,将阅读材料再选择再体现。
教师要追求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式,实现阅读材料的交流与评比,选择优秀的阅读方式,不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实现阅读成果的获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读书心得交流会,将阅读材料再分析再感悟。
读书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来抒发新的看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模仿能力很强,爱表现自己,喜欢抒发独立的见解。教师要通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学习的灵感产生跳跃,学习的睿智得以绽放,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成就阅读的丰富与深刻。
(三)辩论创作获得新知,加工创新生成智慧。
阅读要重视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综合测评、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阅读和积累,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通过演讲和辩论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通过表达和创作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经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正是通过以上这些阅读多元化积累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学生会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受到阅读积累的滋润和灌溉,并渗透进心田,滋润内心的成长――教师要努力浇灌阅读教学的花朵。■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高品位之校园文化,往往以其蕴藉深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潜藏着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之双重动力功效。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需要从认识、指导、师生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扶正和拔高,方可构建成高品位之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及其定位
1、校园文化定义
单从字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校园作为限定语,既有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指标,也有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界定意义,即它涵盖了由学校主体组织、进行或完成的在校内或校外发生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1]。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校园文化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2)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3)特色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4)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5)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二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必须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构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2]。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它代表着学校的基本价值观,是形成校园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可以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是在分析本校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高职学校更是如此。(2)办学精神。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精神风貌,要使校园精神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深入人心,并切实转化为学校每个成员的行动,还需要组织领导不断有意识的积极宣传、倡导和精心培育。
2、 物质文化建设
人们了解一个校园文化,首先接触到的是校园环境,比如学校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都是物质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好媒介之一,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标识,通常指校园名称,形象标志如校徽等,有着悠久文化的校园都有承载学校历史与使命的标识。其次是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等,校园环境的建设常常渗透着学校的人文气质,切忌就物质文化建设大搞校园建设。在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更多地体现本校特色,对于高职而言,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在校园里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学校不一定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有名人字画,但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不一定在图书馆有多少名人传记言情故事,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职业企业文化类报刊。
3、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引领并约束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大学的精神理念相一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制度管理,也就是每所学校都会建立的学校管理制度,比如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体现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二是特殊管理制度,比如学校社团管理制度,特殊的节日活动制度等,在工科大学里,一般要求严谨务实,文科学校则灵活一些。
三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和提炼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满足学生发展,注重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扬弃,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4],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1、认识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他们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事,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然景观建设和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开拓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否则,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娱乐或消遣的活动是缺少文化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的。
2、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受办学时间条件所限,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很多高职院规模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如果只有单纯的人员和资源整合,而忽略文化的提炼、升华,那么高职的校园文化只能停留在大学招牌的空架子上而无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各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本来就有差别,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难免会出现特色不明显、层次不清晰的现象,全体师生对学院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形成不了共识,师生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学习积极性,而鲜明的特色真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存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毕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学者形容其为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品位越高,特色更加明显,硬件建设固然重要,大学建设如没有文化建设做支撑的话,仅仅有一个偌大的校园和现代化的建筑不可能给予学生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文化的滋润和呵护,大学的品位和质量就难以显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
3、 师生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文化应根植于专业文化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创新思维和完善自我人格。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求知欲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教与学双方都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还要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转贴于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习惯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完善素质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创新培养,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5]。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要着眼长远,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现实措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
2、要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的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院文化。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保障校内环境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但是要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4、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6]。首先,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空间加大,不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其次,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5、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
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为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指导社团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情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使校园文化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建波,张厚兰.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3]韩迎春,吴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评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主题词】校园文化 建设 新认识
校园文化,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笔者做了八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在改中做,在做中改。但校园文化建设仍不规范,仍是这里贴几句名言,哪里挂几幅标语,红、蓝、白相互映衬,花花绿绿,还着实感觉自己在做校园文化建设。有时在教师们津津乐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还独自站在本人指挥设计的校园文化墙前面孤芳自赏,看到自己洋洋洒洒的前言,辉煌雄伟的规划图,精炼意简的校训、校风、学风一应俱全。心里还觉得很踏实,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有一种身在巅峰一览众山的感觉。
深圳之旅,聆听了专家们的点拨,得到辅导教师悉心的教诲,实地感受深圳南山的教育环境氛围,这里不愧为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教育的“试验田”,我特别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讨教,倾心的感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回首这八年所做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做了一些低层次的工作,离终极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谈谈笔者的一些新认识,与同仁共享。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人从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工作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有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无论理解也好,概括也好,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进行定义也好,他们都不会离开“校园”这个实体。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既强调了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导文化,又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既体现学校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反映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蕴含着学校的传统,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解
1.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从以上定义我们看出,学校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又称为学校精神。正如北京大学的“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农业大学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些大学精神,近百年来,无论是在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用他们在教育、科学、学术等各方面创造出的奇迹,和他们把国家前途命运同学校紧密相连的责任感,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的内涵。今天,仍成为北大、清大、农大师生治学和做人的追求。已构成了北大、清大、农大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这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校的人际关系上。
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校师生内在动力,催人奋进。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能在健康和谐的道路上发展。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2.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实现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它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各功能教室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校园的“四化”(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建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育人气氛,用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让环境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充实校园文化的物质底蕴,为师生拓展综合素质提供物质条件,让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连一块顽石,一块冰冷墙壁都赋予它人文的内涵,赋予灵性。让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当我们走进深圳南山的学校,那确实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茂密的绿荫丛中鲜花灿烂。桃源小学的育人氛围,包含在师生的分分秒秒中,浓浓的书香文化让你清清楚楚地感觉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华侨城小学雅静的环境,师生的举止习惯,无不让你感觉到你就生活在低碳的氛围中;走进桃源中学那科技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于腾飞的科技时代。这些育人的环境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3.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构成的显性文化,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得以实施的保障。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把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建立起学校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障校园各方面的工作得以开展和落实。只有制度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组织和落实制度的机构。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制度和机构的建设。
制度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全部,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制度。如: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工会、党支部、教代会、少先队、后勤、安保等均有他的制度,还需要人去监督、去执行。让这些制度成为学校师生规范言行的指南。让各项工作上下左右联动,形成一股合力,保障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沿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涵盖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平常所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在底层,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二层次是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起来相对要难一点。最高一层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金字塔尖上,做起来有难度,要做到更好就更难
校园文化建设虽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尽其心、尽其力把它做到更好。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