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应用化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报告

第1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环保创新;高中生视角

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实验是实践性的操作,必然会需要各类的化学资源,而很多的化学反应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些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当融入环保的理念,改变原有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从化学实验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循环使用、需求绿色环保型的化学实验保护措施,以废物利用、低耗排放、废弃物治理废弃物等好的观念和实际探索方式为主,通过开展课题创新与实践探究,形成一套具有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环保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库。

一、高中化学环保创新实验课程的开发要点

开展化学实验环保创新工作,重点要以教材为核心,围绕考核的方向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化学基础和环保认识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特别是在化学实验的环保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绿色环保理念创新为引领,重点做到以下几项工作。(一)整理高中化学教材和考试大纲中关于在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利用、化学废弃物治理和相关化学实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重点内容,形成专项的研究课题,在学生中间开展专题教学,在强化学生应试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增加他们对化学实验环保创新的理念意识、想法和经验。通过案例或者实验问题解决教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实验当中去主动地探索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环保的目标,形成新的思路、方法,从而提升个人的化学实验环保创新能力。(二)做到创新理念宣导与具体的实验实践相衔接,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当前的实验程序、实验设备、使用规则上是否存在一些与环境保护理念不相符的问题,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平常网络、书本等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提出改进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课外尝试对一些环保实验的创新理念开展尝试和验证,向学生和教师及时分享结果与反思。(三)持续的开发环保实验资源,开展环保创新实验的讲座,把当前成熟的环保实验模式、流程向同学们进行详细地介绍。(四)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深入的剖析,特别是针对具有低碳、节能、绿色概念的实验题目,做好更加全面的导入和讲授。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导学案模式,先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实验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弊端,负面的影响有多大,这样才会提升对开展环保实验创新的重视程度,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的探索和学习中去。(五)围绕实际的化学实验项目,对其使用的化学试剂、实验设备设施、实验方法开展能耗和污染的分析,加强环保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的探索创新,借鉴好的实验模式,引进效率更高、污染更低的实验设备,以提升实验的环保程度。

二、高中化学环保创新实验的重点应用方法措施

(一)实验废弃物科学再利用

很多化学实验在原有的设计方案中,大多是在经过简要的包裹或者除害后,当作废弃物处理掉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废液残渣是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的。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氯气制取实验中,反应结束后留下的二氧化锰,如果直接废弃的话,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针对此种情况,就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强酸再次与其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这样可以实现其功用的二次发挥,从而提升它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能够减少后续处理回收的成本[1],另一方面对环境来说,污染的负担相对减轻了。同时还有很多已经形成的废弃物是可以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进行回收的。比如:在二氧化硫的转换实验中,可以用氧化钙代替其吸收剂,从而转换为污染较小的排出物。利用化学性质的转变来开展试验过程中的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比如:可以把废弃的化学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易拉罐作为一些铝质材料应用于化学实验,以代替从市场中直接购买相应的铝材,比较常见的就是铝的氧化反应,在氧气中燃烧,形成氧化铝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材料的循环利用

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不仅会用到纯水、酒精等基础性的资源能源,也会使用很多的试纸、试剂、化学原材料等资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力普及节约理念和节约意识,让学生关注到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从细节处做到材料资源的节约,包括了水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化学试剂的减量使用,对化学实验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去尝试新的方法能够让废液废弃固体重新发挥效能,实验设备的重复使用等。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些实验会用到氯化铁和硫氰化钾等物质,其回收的液体就能够反复利用。还有在教材中关于强碱弱酸盐的化学性质测定实验中,用到了醋酸钠溶液,观察分析其水解的性质影响,可以把醋酸钠晶体放到原有的试管中去,可以让全年级的学生在做同类实验时共享这些材料。这样的细节处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高效地满足化学实验课中的很多试剂需要,更能够实现多次循环利用,更加符合绿色环保实验的理念[2]。

(三)积极尝试运用新型化学实验材料

化学实验中,尽可能地找到一些替代品,来取代那些对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和动植物有危害性的化学实验材料,并且不断创新材料的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实验,保护实验室和周边环境,更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以经典的制氧实验为例,通过高温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可以产生氧气,不过其发生分解反应后生成的其他物质具有一定的污染性,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所以有些国家就尝试更加环保节约的制氧试验,比如: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式使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这样的分解产物对环境都是无害的,不过应当在实验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国内的部分教材也在探索将这种方式作为操作性实验之一。

(四)不断推动实验小型化简约化

小型化微型化的实验主要有这几个特点,包括了原料使用减量化、实验设施的微型化等,这样投入的原料越少,那么未来排除的污染物当量就会越小,也会节省一定的实验时间,提升效率。而小型的仪器则可以更好的控制和操作,耗能也会相对降低,这完全符合化学实验环保创新理念。微型化实验当前已成为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改革的一个方向,它的实际所需量耗用成本通常是一般传统实验的百分之一,而设备与能源的消耗也会压降一半以上[3],这些显著的优势应促使它将会逐渐地替代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化学实验。

三、从学生角度看提升化学实验创新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验环保创新理念

以教材为核心,通过教材内大量的实验案例入手,把之前已经向学生传导的“废弃物再利用”“环保节能”“循环高效实验”的相关理念,融入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经过实践的感知和体会,对于实验环保创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对于如何践行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路径,从而在以后的实验中身体力行地去把细节的环保理念做到实处,这样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地养成环保实验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环保创新的素养,强化环保实验的应用能力。

(二)相关化学实验实例分析

以从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实验为例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其中有个最为常见和经典的实验就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该项实验中,教材中提到为了防止剩余的一氧化碳和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进入环境和人体内,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所以要用一个塑料袋来罩住排气口,让其进入并密封收集。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氧化碳是要连续不间断地从玻璃导管中通过,流速和流量控制难度大,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得塑料袋因为大量气体涌入而产生破裂,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就会跟着散入空气当中去。或者塑料袋在收集一定程度后,同样也要把一氧化碳释放到空旷地域造成一定的污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在分析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在化学工业中的污染处理方法就是利用了它易燃烧的特性,所以可以架设一套让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装置,将其通过导管再引到酒精灯的喷口处,使其充分燃烧后,形成了没有毒性的二氧化碳,这样即使没有彻底地做到减排,但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的污染性。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一氧化碳作为废弃物实现再利用,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进一步地催化还原反应[4],让氧化铁更快地被一氧化碳还原,提高了实验的速率,并且会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更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比如:在毒性较大的一些实验当中,可以尝试运用混合法来把需要多次展开的实验整合成为一次,这样污染的控制与处理就会更加容易。如在钠在氯气和铜在氯气中燃烧为例,二者都会用到氯气,因为氯气是有毒气体,因此可以让二者的实验归并,把光洁的铜丝插入到小块的钠单质中,中途注意要把钠周边的氧化成分清除干净,而后再把钠放在酒精上灼烧,待其几乎熔化后快速伸入到氯气中,并及时观察其燃烧现象。这种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氯气污染环境的概率,体现了实验环保性的理念。结束语由此看来,在未来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当中,把环保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并不断地强化完善是其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它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化学实验效率,压降化学实验成本,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方面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所以科任教师应当加大教学创新和探索力度,把环保创新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张红,任淑霞,马志广,等.融入绿色环保理念的物理化学实验综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6):54-56+72.

[2]管俊峰.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渗透探研[J].成才之路,2018(18):80.

[3]陈蒙.绿色化学与环保理念推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J].化工管理,2017(34):36-37.

第2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PT测定方法和报告标准化的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方法是在3.13%(0.109M)的枸橼酸钠以1:9抗凝血浆中,加入商品化的凝血活酶,使血浆重新凝固并记录其凝固时间。由于PT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手工操作方法,报告方式多以秒直接报告为主,也有的实验室以百分活动度(PTA)、PT比率、PT指数报告,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混乱,给病人和临床用药带来许多不便。

PT实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试剂、仪器和操作技术,尤其受试剂的敏感度不同的影响最为重要。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国际敏感指数(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得PT标准化报告方式(INR)值相同,所以,采用统一的INR报告方式,即使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检查,均可得到一个规范化、可比性强的结果报告。

INR概念及计算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PT标准的报告方式为INR,1979年WHO提供了第一批人脑凝血活酶,并将它作为第一国际参考试剂简称LRP,其原级试剂编号为BCT/253,WHO用BCT/253作为PT试验的参考试剂正式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的PT报告公式,命名为国际标准

化比率,简称为INR,参考值一般为0.8~1.5。其计算公式为:

PT比率(PTR)=

PTA=

INR=PTR

ISI称为国际敏感指数,是厂商生产的凝m活酶试剂与国际参比物比较而计算出的敏感指数,WHO的原级人脑凝血活酶参考试剂即BET/253其ISI值为1.0。ISI值越接近1.0时,表明凝血活酶试剂越敏感,反之则敏感度降低。

INR临床应用

临床上,治疗高凝状态的病人,如心脏栓塞、静脉栓塞常采用肝素或华法令进行溶栓治疗,一些心瓣膜疾病的病人,在人工换瓣以后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以维持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低凝状态,而PT试验则是监控它们的最常用和最敏感的指标,是临床医生作为调节抗凝药物用量的重要依据。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见表1。

监控:INR为2.0~4.0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E或肝病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在肝病上的局限性

有人曾用7种组织凝血活酶检测了27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及29例口服抗凝药患者的PT、PTR、PTA与INR,对于肝病患者,只有PTA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PT的变化,INR组间差异非常显著,但对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只有INR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结果的差异,PTA组间差异非常显著。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WHO标定不同组织凝血活酶的ISI时用的是正常人或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的血浆,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浆。②肝病与口服抗凝治疗时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不同。③许多肝病患者INR值非常高,而它超过抗凝范围(4.0)时,标准化的准确性将大大降低。而PTA检测简单,所受影响因素少,只要准确测定正常人与肝病患者的PT即可,因此目前它是评价肝病患者病情或病情变化的最佳表达方式。

第3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化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应用化学专业[1,2]是分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着力于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工学专业,自成立起就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到企业就业为引导,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中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体现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学合作方面。对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转让等;对于教学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确立未来企业用人需求,针对相关需求,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结合企业特长及专业所需,共建实训实践基地;(2)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企业产品及工艺技术,注重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3)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如实践技能的锻炼;(4)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采用以校内实训实践为主,校外实训实践为辅的方式进行;(5)是在教学效果上要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

因此,为了改善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及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辅助教育,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科研层面,要通过恰当的衔接,将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4,5]。

二、产学研联动的举措

自2010年起,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实训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与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交流,决定共建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学校和企业携手的一次全新尝试。产学研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可以营造一个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建设方式一般为学校投资实习中心场地、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等,并负责实习基地的运营和管理;由企业投资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实习资料、企业案例等。通过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多方面都可为学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在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该企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不仅提前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有利于选拔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持学生的毕业见习及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从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层面,着力于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应用化学专业来讲,主要立足于黄山当地的多家精细化工企业为主,如永佳基团的相关企业如黄山华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华佳化工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向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围绕着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印刷软包装材料方向为主,长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约定相关实习基地企业的负责人,根据各个企业的实习内容共同修订见习及实纲;并在后续见习及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理论全流程讲解培训、现场各个环节参观讲解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产业的过程。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见习、毕业实习的完成,学生在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一线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毕业论文及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及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

环节。毕业论文及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适当向工程设计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选题,采取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结合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内容选择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行业及产品,从而学习企业对产品的制备及检测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里面,就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方面与企业技术人员达成毕业论文选题意向,企业技术人员在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展征题工作的时候,根据企业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的需要,可以给出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针对毕业设计类的课题,注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工程设计课题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指导教师为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毕业论文全程在企业完成的方式进行,并按照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室对毕业论文时间节点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这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实验实践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企业的产品及工艺要求,锻炼了自身的实践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后面到相关企业就业及更好的适应企业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已经签约企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充分认识企业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在此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缩短就业适应期,通过实质性的完成项目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联动的效果

经过近些年的巩固与发展,在产学研联动项目的牵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些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环节更好的认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更强,且所学技能与市场能够紧密结合,培养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改善,应用型技术得到加强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为后续就业打下了基础,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几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双能型师资进一步加强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联动实践环节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地方产业的横向课题也明显增加,只有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真正的带出课堂,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产学研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及时总结并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出众,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杨明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鉴,张荣明.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晓峰,叶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3-55.

第4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由于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考察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造成了中国学生理论知识很扎实,但对比起外国同龄学生,欠缺较多的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黑龙江大学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研发实训课程。经过在专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努力探索、重视成效、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体系

1.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基础学时30学时,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主要锻炼学生利用所学应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处理科研、生产中的各项实际问题,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内容

本课程着重通过承担科研和技术服务,实现产学研结合,以项目带动教学,实行“实训-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就业”一体化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是“实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的价值中枢,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研发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增强师生企业工作经验和技术应用性科研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

本课程设立精细有机合成、晶体设计与生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及有机催化四个方向,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进行学习。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在专任指导教师的直接示范和指导下,从学习阶段直接进入到科研和生产阶段。

本课程注重实效,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实训方向的设备、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等进行认知乃至熟练掌握。指导教师对有关本方向本次课题的理论进行细致讲解,尤其是基础理论课上没有涉及的内容要格外注意,根据不同项目设立数个研究小组,对涉及的有关安全问题或贵细化学品的使用进行现场考核后方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3.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与生产实际力求保持一致,本课程分方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研究成果或生产产品的质量为第一评价因素,研究小组组员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专业知识、设备操作、研究或生产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具体事项,加强评价的反馈与学生的改进,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课程保障体系

本课程以《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条例》、《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条例》、《黑龙江大学本科实验类课程质量标准》等条例或标准为管理依据,保障教师的教学工作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参与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教师均为年富力强、具有丰富科研及生产经验的正高职、副高职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由于设备购置与实验场地建设的投资较大,因此在设备购置与实验场地的建设上避免“一次即成”急于求成的急进思想,而采用渐进的思路,逐步发展。这样做还可以保证设备购置先进性,不容易很快就被淘汰。

二、课程效果

在应用化学研发实训课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研和生产中,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直接与用人单位的工作无缝衔接。例如,我专业的精细有机合成方向的学生在课程中直接进行定制合成有机化学品的研发工作,从定制产品有机结构逆向合成路线设计到原料厂家和价格的确定,从TLC反应过程监控,柱层分离样品,从小试到中试,到工业化生产,全流程学习及操作。尤其是从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使用的50毫升的小烧瓶放大到25升的玻璃反应釜进行小批量生产试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有机化学反应的放大效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生生产出的产品又需要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仪器分析数据进行纯度测定,填写产品质检报告,产品包装、产品发运,最终产品成本核算等环节均有参与。这些学生参与的过程与国内数以千计的有机合成公司的工作流程完全一致,实现了学生的定向培养,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三、课程展望

学生进行应用化学研发实训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进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后的工作本领。但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同学提出不能总想着为公司创造价值,能不能尝试自己创业,让别人为自己打工,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为此,在将来的课程中,我们将与学校的创业教育学院紧密合作,尝试设立黑龙江大学小企业扶植基金或成立产业园,直接以科研或生产型企业孵化器的形式引导参与课程且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创业。这将真正地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顺应时代对应用化学人才的需求,为学生顺利地走向技术或管理岗位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经过几年不间断的努力,我们在应用化学研发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针对性特别强,学生学习劲头足,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远超专业其他课程;学生掌握了大量工作技能,符合企业需求,近3年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课程内容和深度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建红.基于实训课教学评价表的学生职业培养.高等教育,2012,20,87-88.

[2]何宏斌.搞好学院实训课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3),70-71.

[3]张志强.浅谈如何提高实训课堂学习效率.价值工程, 2012,31(1),244.

[4]林状辉.谈“任务驱动”在实训课中的实施及功效.科技信息,2012,12,204-205.

第5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实施

引言:随着新课标中的要求逐渐出台,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标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去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积极地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充分积极响应了新课标的化学教学要求。在化学课堂上,打破以往较为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的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得和学生做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有利于去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一、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化学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比如说要对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不断的夯实和培养,通过不断的应用化学实验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加深W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相关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说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相关化学原理的思考力度,全面的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在实施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前,需要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基础构建,不断的去将这种教学模式灌输给教师,强化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可以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观念,进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通过不断的去强化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可以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进度,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深化教育的体制改革意识。化学教师在编写课程教案的时候,应该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化学知识点,学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储量是有限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究化学知识,才可以高效的去接受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充分掌握一些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只有对掌握化学知识进行不断的知识加深,才可以进一步的去创新化学的教学模式。

2.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新课标的最新要求,教学模式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整体授课时应该把学生当做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必须要做到民主和平等。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多和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去积极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课堂秩序氛围,充分地去调动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创新开放性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提出实验探究的主题,然后就是对实验探究的过程进行明确的细化。

1.实验探究主题的提出

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逐渐的去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探究的最终思想,并且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去告诉学生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如果提出的实验探究主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更好的公司,同时去设计一些情境,充分的考虑到化学所需要的一些因素。

2.实验探究的过程

在实施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时,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探究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整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加深学生对于一些化学物品的了解。比如说学生对某一类的化学物品的性质会更加的清楚,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引导的学生去自己动手去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在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室,会相对比较认真的去观察实验的各种现象,在记录的过程中要进行数据的精准测量。

四、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构建好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后,需要进一步的去实际实施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对二氧化硫的制法进行检验时,我们需要去加强一些实验等情境,并且要结合实验发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结合现在的空气质量,然后引出二氧化硫对空气污染的危害,在一些空气的质量报告中也会出现二氧化硫。通过真实的实力和具体的操作,学生就会对二氧化硫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再想学生去介绍如何去有效地防治二氧化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五.结束语

根据上述的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参照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安排,积极主动的去构建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不断的去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升.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09(04).

[2]杨宏伟. 侯千金.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

第6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理论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7)

第7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任何科学研究,只要涉及化学现象,分析化学常作为一种手段而被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去。因此,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高职化工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多年从事化工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与大家交流讨论,以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由于分析化学不是化工专业的骨干专业课,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我们都知道,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化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有同学从事分析工、检验工作,所以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专业课。学生忽视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授课学时受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在我院分析与检验专业专门开设定量分析化学课程一学年,仪器分析课程一学年。而化工专业只开设分析化学课程一学期,其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部分。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基本只能涉及到化学分析法的容量分析法部分,而仪器分析法常常被忽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与化学分析取长补短,在各个战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不应忽略仪器分析内容。

3.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目前,分析化学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析化学的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介绍相关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主要内容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主要在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课内实验常常出现滞后现象,而综合实训往往在理论课还没有学习到的时候就进行,学生在操作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不理想。

5.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验侧重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职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关于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每门课程,不只是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分析化学是集中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从而产生逻辑结论的好范例,这种收敛思维对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学好分析化学,不仅可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拓宽我们的就业面,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招聘员工时非常关注的能力之一。再者,分析化学和我们化工专业的其他专业课联系密切,其学习方法对其他专业课也有可借鉴之处。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并重。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我们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容量分析法中,四大滴定分析法在知识上具有可迁移性,可以系统化,从而压缩授课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加入仪器分析知识,使学生可以更多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滴定分析常用玻璃仪器,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实物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操作,将理论课与课内实验合二为一,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解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含量、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其封闭及僵化现象等抽象知识点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轻而易举攻破教学难点;在讲解有效数字知识点的时候,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把学生分小组,安排学生课下预习,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化学应用性强,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我们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对象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牛奶中的钙含量的测定,补铁制剂中的铁含量的测定,废水中重金属镉的测定等。通过分析这些实际对象,学生不但掌握了正确的测定方法,还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应加强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本着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的基本原则,选择难易适当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出具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总之,分析化学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英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15~16

[2]唐顺铁.分析化学的内容应进行改革.大学化学,1999 (14)

[3]方明建.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4(2)

第8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 TiO2 光催化剂 掺杂改性

中图分类号:O472 ; O643 文献标识码:A

1金属离子掺杂改性

大量的研究报告显示金属离子的掺入可改善TiO2薄膜的光催化性能。在TiO2晶格中掺入金属离子可达到通过引入缺陷位置或改变结晶度来抑制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延长载流子的寿命,从而改善光催化性能。

金属离子掺杂对电荷对迁移过程的影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当半导体的表面电荷层厚度达到与入射光的入射深度相同时,催化剂的光致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最有效,催化剂对光的利用效率也最高,此时的金属离子的掺杂量为最佳掺杂量。

(2)掺杂离子在TiO2晶格中必须既可以捕获光生电荷,又可以将传递光生电荷,掺杂后才能够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

(3)金属离子的最佳掺杂量是通过测量光生电荷的寿命来度量和表征的。

付宏刚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3+/TiO2/SiO2薄膜,通过对罗丹明B在模拟日光下的光催化降解实验发现,掺杂0.03%Fe3+得到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最高,且Fe3+/TiO2/SiO2薄膜催化剂比TiO2粉体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曹亚安等研究了Sn4+掺杂对TiO2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Sn4+/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相对未掺杂TiO2薄膜有所提高,原因如下:TiO2薄膜吸附CO2含量高于Sn4+/TiO2薄膜吸附CO2含量,表面吸附的CO2可以和表面的羟基、桥氧形成双齿结构的表面物种,使有利于光催化的表面活性物种的含量降低,从而使光催化活性有所降低;Sn4+/TiO2薄膜比TiO2薄膜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光催化活性相应增强;Sn4+的引入,引起了Sn4+/TiO2薄膜相对TiO2薄膜晶格参数和晶包体积的增加,形成晶格缺陷、表面缺陷。尹霞等利用溶胶-凝胶法和微波等离子体沉膜技术,制备了同时掺入Fe3+和H的TiO2薄膜,发现Fe3+-H/TiO2薄膜比Fe3+/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高,可能是由于适量的Fe3+取代Ti4+后,在晶格内部引入了缺陷,成为电子、空穴的陷阱,减少了电子-空穴的复合,延长 ・OH自由基的寿命;掺杂的H原子半径很小,可以位于TiO2晶格之间,受到近紫外或可见光的照射,氢原子的1s轨道上的电子可以跃迁到2s或2p轨道上,形成空穴,空穴迁移到薄膜的表面,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了可见光,提高可见光的利用率,提高光催化效果。Pt4+掺杂制备的TiO2薄膜兼具光催化和化学催化双重活性,到目前为止,能够兼具光催化和化学催化双重活性的,仅发现于采用提拉-光沉积两步法制得的铂化TiO2薄膜。对于掺杂离子Au3+的引入,由于Au3+能被还原成单质态,所以Au3+掺杂能使吸收光谱发生红移,能提高对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而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吸光度也会增加越多。

2非金属离子掺杂改性

非金属元素掺杂二氧化钛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始于Asahi等人发现N掺杂二氧化钛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效果有所提高。

非金属元素(如:C、P、F、N、S等)的掺杂可使杂质原子代替TiO2中的氧原子,使TiO2的价带变宽,带隙变窄,因而表面更容易产生高活性电子和空穴,能使表面更容易趋向于超亲水性,同时控制TiO2非金属掺杂物的浓度和性质,可以改变其结晶度、相位和表面结构,使它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和超亲水性能。N掺杂TiO2薄膜的透射度比起稀土元素掺杂的TiO2要低10%,禁度宽带也变低,使吸收光谱出现红移(480~490nm),而且TiO2-xNx薄膜有着很长的光衰退时间(72h)。导带附近离散的电子水平在带隙产生使得超亲水性和活化时间的延长,并进一步增加薄膜表面粗糙度,使其具有较高的超亲水性能。Lin等人认为N掺杂的二氧化钛,N原子的2p轨道形成了高于O2p轨道的定域态,减小了二氧化钛的禁带宽度,同时表面O原子缺陷引起的Ti3+离子也会导致禁带宽度减小,增加二氧化钛对可见光的吸收。C掺杂TiO2比N、S掺杂TiO2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和超亲水性能。C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跟TiO2产生协同效应,薄膜表面可以形成纳米管,能提高其表面吸附能力。C的掺入使表面会生成石墨靶可以扩展TiO2薄膜的吸收波长到可见光区范围(450nm),同时表面生成的碳纳米管、Ti-C键和碳酸盐,改变了薄膜的表面结构,使其更容易变成超亲水性表面。

参考文献

[1] 付宏刚,王建强,任志宇,等.Fe3+-H/TiO2薄膜催化剂的结构对其光催化性能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9):1671-1676.

[2] 曹亚安,沈东方,张昕彤,等.Sn4+掺杂对TiO2纳米颗粒膜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11):1910-1912.

[3] 尹霞,向建南,翦立新,等. Fe3+-H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J].应用化学,2005,22(6):634-637.

[4] 何春,付丰连,查长虹,等.兼具光催化和化学催化双重活性的Pt-TiO2薄膜[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1):120-121.

[5] 李芳柏,李湘中,李薪军,等.WO3-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J].化学学报,2001,59(7):1072.

[6] Asahi R,Morikawa T,et al.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in nitrogen-doped titanium oxides [J].Science,2001,293(5528):269-271.

[7] Premkumar J.Development of super-hydrophilicity on nitrogen-doped TiO2 thin film surface by photo electrochemical method under visible light [J].Chem Mater,2004,16(21):3980-3981.

第9篇:应用化学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深入;人才培养;化学化工专业

1研究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有效地优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类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80%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了大类培养模式。大类培养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流方式,大类培养能规避学院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壁垒,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以及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一系列育人环节统一规划,使高校育人工作步入快车道[1-2]。

2大类培养过程中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深入发展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大类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专业。但是“在实践中的未完成性、在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中的待完善性”[3],导致大类培养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初入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迅速转变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与引导,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大学授课方式经过微信问卷调研发现:有14.06%的学生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有64.51%的学生比较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只有21.43%的学生能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影响其后续发展能力。

2.2课程设置及内容不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化工专业课程偏多偏难,任务繁重,学生只局限于本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等通识课程的了解,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从而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例如在智慧树平台上选课比例较高的“写作与沟通”“音乐鉴赏”的课程。

2.3师生考核评价体系陈旧、单一,不能完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学生学习潜力

在教学一线的工作中,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PPT或者板书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厌学问题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笔试为主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考核内容拘泥于书本和讲义,忽视其他智力因素,如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大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近期末靠突击复习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推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办法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势在必行。

2.4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训意识弱化趋势比较严重,导致工科毕业生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影响学生就业率。究其原因是学校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使部分研究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质效果。

3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1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专业选择机会,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固本强基,夯实学生成长基础,太原理工大学成立求实学院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相近专业划分为化工大类。在“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下,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末设置20%的学生跨大类重新选择专业,第二学期末设置30%的学生在大类内部选择专业。转专业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自主测评的意识,在测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维、自主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针对化工大类人才培养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狠抓学风、教风建设,充分调动教、管、学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2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以及教育模式

专业培养与大类培养的区别在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非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在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轻基础教育的问题。大类培养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适应专业的能力,因此须全局考虑在通识教育阶段的课程学时及学分设置。从课程体系看,一年级期间主要修读基础核心课程。化工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化工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太原理工大学通识课的课程总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2020级新生中增加了“工程伦理”“写作与沟通”和“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三门通识必修课程,同时增加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等通识选修类课程,将2019版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导论”课程顺延。通过修改培养方案能够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文学艺术、写作沟通、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夯实学生通识基础,又能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3.3设置专业节,增强学生专业荣誉感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本科生展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学术前沿成就、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开拓学生专业选择的视野,提升学生专业决策的格局,学校举办了本科学生专业节。专业节设置了“专业博览会”“专业宣讲会”“实验室开放日”和“线上逛专业”等板块。“专业博览会”上,专业学院通过现场介绍、师生互动、实物展示、卡通招揽等方式全方位向同学们展示其学科建设、专业优势、特色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使学生们广泛了解各专业建设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专业宣讲会”可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学院的历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前景、课程与发展规划,还能聆听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实验室开放日”,可以到感兴趣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参观,参加实验室组织的沙龙活动、实验互动、仪器设备体验等。“线上逛专业”采取线上媒体平台视频播放的形式,由各专业学院录制3min宣传视频,进行专业介绍,带领大家了解专业历史、建设成就、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项目、课程特色等。

3.4革新教学评价,激发教师和学生内生动力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控、激励、发展与导向等重要功能,关涉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4]。大类培养模式下,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保证教学效果,实行小班教学,同时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求实学院革新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案,对于承担大学一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师实行全新的量化评价体系,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三类评价各占一定比例,以数字化结果表征教师的授课质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通过过程考核及时跟踪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5完善以及配套的专业实训相关制度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和完善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化工类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科技论文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光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模型制作等竞赛的制度,并定期进行各种比赛,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论

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学科,要求教师们发挥一流师资队伍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大类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重新架构有利于夯实基础与专业深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及教育模式;实行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量化评价体系以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让教师回归教学、学生回归学习;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制定相应的专业实训制度,确保学生专业训练的配套措施,促进其专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牟蕾,杨益新,闫春更,等.高校大类培养改革实践:内容、实施与评价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70-74.

[2]孙向晨,刘丽华.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19(Suppl1):41-46.

[3]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