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公共媒体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媒体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媒体传播

第1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公共场所;影像传播;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娟,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000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文化上的巨变。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它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创造出新型的人际沟通模式。虽然业界关于新媒体的讨论众多,然而这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开放式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新媒体指的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形态的媒体。不仅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城市文化的构建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其目的不单单是发展传媒产业,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社会空间。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公共领域原先的时空构成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传播环境给城市文化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在眉睫。

一、城市发展与公共场所影像传播的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繁荣刺激了城市的扩张,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匆忙间竖起一座座高楼广场,城市公共场所的建设也空前繁荣。公共场所是人类城市生活的一个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可供分享的兼具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特殊时空,一方面公共场所直接表现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具体而细微变化,另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公共场所了解城市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特色。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空的形成将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公共场所往往是城市中心,它浓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展现城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面貌,一般由中心广场、市政大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展览馆等地标建筑为传统阵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购物中心越来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人们一出门便要乘坐公共交通车辆或出租车,便要途径广场、街道、过道、楼宇中庭、电梯入口等公共空间,影像无所不在。户外广告率先改变公共场所的面貌,而今的城市建设使得这类新媒体技术支撑的户外广告装置的发展变本加厉,各种尺寸的LED影像装置仿佛一夜之间遍布城市的街头、楼宇等公共空间,它们占据了公共场所的重要位置,亮闪闪地宣告这座城市的关注热点或近期活动,成为城市居民的日程表和提示标签。

这些影像装置首先是作为户外广告的新形式出现,所播放的内容也兼具商业广告影像和公益广告影像。然则,一旦构成大众传播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出现在公共场所的、门类繁复的影像装置不只是彼此孤立地存在,也不只是简单地传输广告。众所周知,商业广告往往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因这类影像传播往往为某类意识形态的意图做出说明,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建立直接的联系。一些国外的研究者论证了这类影像所具有“公共数字美学”性质,认为这种多媒体影像装置成为联结当下公众的关键性因素,是大众文化与科学技术相遇的结果,它们正推进一种新型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的形成,共同创造一种“媒体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空间的影像注重功能性。例如地铁站的公告牌,往往是四类影像交替出现,最大限度发挥影像装置的功能和价值,巩固了影像在公共场所的地位,融入公共日常生活。城市的这张影像面孔传递着思想、情感和交流。“交流理性是一种手段,主体互通性可藉此挡回‘系统’的要求并扩展生活世界的空间……然而,在大多数社群中,交流通常并不包含权力游戏,而是要成功地取得共同的集体实践。”影像是城市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不知疲倦的说服者,是目的明确的广播者,是城市时尚的装扮者,是尽心尽意的服务者,是公共精神的建构者,也是公共文化的缔造者。

二、新媒体技术强化城市文化辐射力

机械装置对文化的改造是深刻的,公共场所的影像装置将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了沟通文化的功能呢?城市越大,可能性越大。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各类影像装置的通用转变为通约,具备了与电视这种媒体艺术相仿的特征和功能。

地标性建筑往往携带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信念和共同记忆,根据这些标记寻找所需的另一时空的坐标,因而人们出行总是习惯性地寻找地标性建筑。尤其是新兴的经济消费区域、文化活动区域时空节奏快,变化大,城中交通枢纽和大型购物消费中心日渐成为最具活力的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影像装置为人们提供及时的信息传播,从物理形态上来说,它们能够保障信息量和传播的有效性;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言,新媒体影像装置是商家与公共宣传部门共用的一处平台;从功能上来说,这些影像装置拓展、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介质传播范围,对社群和公共场所的时空变化产生影响,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公共空间具有独特的辐射力。

首先,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装置能够与人群实现互动,与人群互动是户外广告特性的延续,这是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次,创造了独特的场地互动效果,以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为例,城市各个角落的影像重复播放以奥运和世博会为主题的宣传短片,成功地将城市的不同空间联结在一起,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再次,公共场所的功能性设施对于材料的利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标准,作为高科技代表的影像装置的使用具有象征意义。这类公共空间的户外广告往往一并被摄影机纳入视野,意外地取得了广告之外的符号学意蕴,即公共空间的影像广告=经济活力=城市活力=人们的活力。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公共场所的影像按照传播目的进行分类,大致说来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视频广告,这类影像以视频广告播放为主,辅以天气预报、路况报告等服务性信息,是最为普遍的公共场所影像。第二类是转播的电视节目,包括体育赛事、时事新闻、生活常识等内容,其间会穿插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和上海东方明珠台都曾制作了专门的移动电视节目。第三类是那些反复播放的服务性信息,说明性的资料性质的影像,发挥以往公共场所的宣传画的作用和功能,及时传递城市大型活动的重要信息。第四类影像是通过活动的多媒体装置在大型活动场所出现,活动结束后这类装置就不保留在原来的场地。这类影像最先运用在演出、晚会、演唱会性质的演出上,是颇为炫目的舞美背景,在一些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也频繁使用,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卷纸状投影设备成了高科技的舞台,为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属于此类影像。

三、新媒体技术构建城市文化新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关注科技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入侵”,影像更是被鲍德里亚视为消费社会广告对日常生活“入侵”的标志,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也呼吁人们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视觉说服的力量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关注,种种担忧似乎都可以追溯到大众传播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一相同的现实根源。“现在我们目睹的是形成以新型服务、新型传送系统、新型支付方式为特征的媒介新市场。”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地域观念,也超越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概念,以“软实力”缔造者的身份,随经济一政治一体化而迈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融合。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特殊的传播效应,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的主流传播平台

“新媒体”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9世纪,视觉和听觉技术的大量产品产出是流行文化的关键因素。日常生活中涌现的大量媒体意味着这些媒体的生产和消费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确立界限的。我们从立体图像到电视选取检验‘多媒体’装置的特征的主要依据在于此,而不是只关注什么才是‘新的’新媒体。新媒体的‘新’维系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很快就遁入背景,成为持续变化的多媒体整体的一部分。”影像技术总体上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影像艺术的美学特性受制于技术特性就越来越明显,它们天生就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事件。这就推动了城市问的文化交流,以公共场所的影像为背景的街头文化活动、促销活动、公益活动频频推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活动将影像作为舞美的一部分。来自官方和大众媒体的支持为影像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企业家强有力的介入更是为公共场所的影像提供了普及化的可能。

这些影像的依存之本是经济原则还是公共精神,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对于公共场所的影像。要把影像的动机和效果分开来看。现在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沿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关注影像幕后的推手如何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推向公众,提醒公众警惕这种单向的交流变成某种价值观的宣传。

(二)一种说服性的平台

公共场所的影像是一种说服性的平台,总是调整人们的各种观念:消费观念、时尚观念、强调公共精神,普及安全知识,宣传大型群体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城市生活的调节器。然而,公共场所的影像具有因循守旧的总体趋势,新媒体装置的介入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守旧,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仍旧是一种粗糙的文化形态。

高耸的楼群悬挂起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颇具冲击力的画面和突兀的环境对比使得影像轻而易举就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它直观、易懂,在人群中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提供群体传播的议题,能够形成聚焦效果,或者转移注意力。它可以协助重新建立或强化某种公众秩序,例如上海徐家汇的港汇广场和人民广场,不分昼夜地滚动着城市的焦点,从楼盘广告到公益广告,从明星到市民,从现实到想象,从商品促销到文化活动,兼具广告牌和宣传画的多重功能。公共场所的影像是传声筒,是说明书,是指示图,是宣传廊。通过挑选某一生活场景,营造某一情境,将跨越时空而来的信息经过影像语言的加工,保证主题和观念的完整传播,与每一个观望的行人建立一种隐性的参与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种交流,体现公共性的精髓所在。

(三)影像中的影像

“以影像的形式拥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非现实和重新体验现实的遥远性。”影像文本价值整体观念要建立起来,个别文本的价值是散乱的,即使能概括出特征,也是暂时性质的。公共场所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景观,也让我们看到其背后公共文化建构的不足。影像装置和高速公路,立交桥,霓虹灯,楼群一起构成表达时尚的语句。同样也是其他艺术戏仿的对象,在MV中频繁出现,久而久之成为都市主题的后现代视觉效果不可或缺的元素,于是我们看到另一种公共场所的影像:影像中的影像。人们很容易就从中得到中国影像的某些符号学特征,这些公共影像被其他艺术纳入视野,以纪录风格定格于一些民间、个人或官方的影像记录之中,出现在影像艺术展上,极有可能建立起“公共数字文化”。四、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影像传播管理

(一)总体评价

时至今日,支撑公共场所影像装置留存至今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商业性的,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而影像装置一旦在公共场所固定下来,就不再只具有商业价值,只体现经济学意义。影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从创作、传播、维护角度来讲,又具有群体性,理应肩负起这个城市的社会景观的捕捉和文化生态的有效表达,显示人们环境改造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空间的总体评价。

公共场所的影像旨在建立起场地互动,重新定义空间,或是建立起与人群的互动,将商品广告、时事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是展现一个城市总体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理应对公共文化起到引导和建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境况来说,这些影像也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无法处理好自身在这张文化关系网中的位置。这使得公共场所的影像发展的下一步仍旧笼罩在浓雾中。形式僵化,影像语言的把握过于简单化,色彩凌乱,影像质量参差不齐。根本谈不上视觉风格也没有自觉地与城市定位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这种落后的观念是应该得到及时纠正的。

(二)与城市的生活节奏形成共时叙事的关系

公共空间的影像传播能够建立起公共文化与个体生活的关系,扩大文化的大众形式,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能够将私人生活重新纳入公共范围之内。它是—个巨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纽带,将隐身的文化结构,社会文化揭起一角,通俗易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与城市的生活节奏形成共时叙事的关系。

无论是艺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影像,公共场所的影像都属于这个城市,理应肩负起这个城市的社会景观的捕捉和文化生态的有效表达。公共艺术显示的是人们环境改造的能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空间的总体评价。公共文化要体现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价值取向和观念。不应拘泥于写实,应关注普遍性,它本身即可构成一个社会事件。

(三)挖掘影像的中介意蕴

公共场所的影像是多个空间的入口,内部和外部的界限不够分明,内容与形式处于并不协调的状态,影像装置以商业推销为起点,沿袭自身新陈代谢的规律建立起的循环系统,具有超强的适应性,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挖掘影像的中介意蕴。关注对影像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关注批评如何形成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有助于提高大众对影像的辨别能力。城市的环境品质的建设市民生活理想及文化品格的追求。公共场所的影像表达尽管在管理层面上来说,已经被纳入公共管理之下,但其内涵的表达却缺乏自觉与自发性。公共性、艺术性的批评体系并未对公共场所的影像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统一管理不能等同于单一管理,应将一定的管理权限交由艺术管理部门,主动促使公共艺术批评介入公共场所影像的传播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6-187.

[2](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

第2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摘要】公益广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弘扬优良传统,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新媒体的发展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提供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和传播效果不够突出。本文根据新媒体的特点结合受众需求,针对传播策略提出五点建议,以期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 公益广告 传播策略

一、公益广告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公益广告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受众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遏制社会不良风气,需要大力倡导。同时,公益广告助力企业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提升品牌资产,具有无形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公益广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中华好风尚”、“自强创辉煌”、“树立新风尚、迈向新世纪”、“改革开放30 周年”等公益广告活动。2003 年国家广电总局第17 号令《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中每天播放公益广告的数量不得少于广告总播出量的3%。公益广告在营造文明社会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下公益广告传播环境的变化

得益于移动终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广告传播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可以扩大受众覆盖范围,加强公益广告表现力,针对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从而形成良好传播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利用新媒体进行公益广告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如目标受众模糊、广告内容枯燥、广告表现平庸、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降低了公益广告的有效性。大多数公益广告只是将新媒体当做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加以利用,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直接照搬到新媒体,忽视其自身特性,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难以发挥新媒体优势,实现倍增的传播效果。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公益广告传播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公益广告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策略

公益广告通过新媒体传播,需要充分考虑传播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目标受众需求。将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以生动化的形式传播,吸引受众注意力并引发共鸣,引导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1、内容故事化和生活化

公益广告的内容是引起共鸣的先决条件。以往公益广告大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以政府为主导传播价值观,强调宣传作用。例如“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扬优秀民族文化、倡导社会公德观念”等。广告内容宏大枯燥,与受众生活脱节,略显生硬且流于表面化。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公益广告播放的时长得到保障,有利于深化公益主题。同时,互动性强、沟通顺畅,可以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和征集建议,使内容更加接地气。公益广告可以从受众生活身边小事切入进行内容创作,贴近受众生活,拉近距离,加强其认同感。如学生宿舍、办公室、商场等公共场所节约用水、用电的公益广告,或者倡导学生饭堂、单位食堂进行“光盘”行动等。

此外,还要以讲故事的方式编写广告稿,用丰富的剧情、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化的冲突等激发受众好奇心,引发其持续关注。利用新媒体特性,可以针对部分内容做系列公益广告、延长广告时间,或者进行类似微电影的内容创作,让受众加深了解,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目标受众精准化

新媒体在虚拟空间满足受众集群化的需求。受众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汇聚成具有共性的不同社群,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划分依据。大数据通过自然抓取受众的接触习惯和行为,可以帮助公益广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投放。根据受众特点和需求播放公益广告,使之与受众相契合,提高其认同感和黏度。同时,要重视群体的扩散效应,加强传播效果。

例如,针对喜欢运动的人群,可以投放鼓励“绿色出行”的公益广告,提倡步行、骑行、慢跑,减少开私家车,在贴吧、兴趣小组、手机APP 进行广告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播放倡导其捐赠旧衣、旧书或支教的公益广告,在班级群、校园BBS 上进行传播。白领群体可以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在重要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投放给亲人送祝福的公益广告等等。

3、传播主体多元化

数字化虚拟空间降低了传播成本和门槛,为更多传播主体进行公益广告传播提供便利。不同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受众需求传播公益广告,满足各方不同需求,最大程度发挥公益广告价值。

(1)跨界合作形成联动效应

以往公益广告的重要传播主体是政府部门,多为宏观层面的宣传。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如行业协会、NGO、NPO、媒体还有企业等,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成为公益广告的主体,推动其发展。以上主体可以利用自有媒体,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公共微信平台征集公益广告作品、播放获奖广告等。

异业结盟、跨界合作也是促进公益广告发展的有效方式。如太阳能企业或基金会可以用赞助的形式,与政府合作,在网上举行“节能环保”公益广告征集大赛,有利于公益并且塑造企业、基金会的良好形象。利用新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承诺根据公益广告的点击率、转发量和评论数量进行一定金额的捐赠。比如,每多一条公益广告企业就捐赠1 分钱等。

(2)突出受众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自主性增强,话语权和表达权得到提高。公益广告要作用于受众,首先必须源于受众。要提高其参与性,鼓励受众自我创作,并进行二次传播,扩大传播的有效半径。

可通过网络举办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大赛,激励受众参与,并将受众投票作为评选的获奖标准之一。或在视频网站设置公益广告专区,根据受众上传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数量,开放会员看电视、电影的权限,以此激励受众进行创作。还可根据受众转发公益广告的数量来为受众贴标签,如转发30 条以上的公益广告该会员账号,就自动贴有“公益小达人”的认证标签,以此激发受众传播热情。

4、表现方式生动化

数字化为提高公益广告表现力和冲击力提供技术支撑。3D 打印和投影、AR(现实增强)、音频聚光等技术,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更加刺激受众感官,增强公益广告冲击力,提高体验感。有利于加深受众对公益广告的印象,并且带来自身行为的改变。

调动受众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进行情景模拟,突出现实感,更能促进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例如,用3D 技术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加强视觉冲击力,针对环境污染的公益广告,可以将污染前用清新亮丽的色彩表现,反之用阴暗的色彩突出污染后果,并把二者进行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增强表现力。或者利用新技术模拟真实情景,如让受众坐在驾驶位上,呈现酒后驾车发生车祸的全过程,在不良后果发生后播放简短的广告语,传播“文明驾驶”的公益理念,使之更具说服力。

5、传播平台多样化

得益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日趋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多,使信息碎片化,整合传播成为优化公益广告效果的关键。同时,要提供便捷平台,实现公益广告的价值。

(1)实现跨媒体整合传播

目前,传统媒体进行转型,与新媒体相融合,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拥有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和电子读物等,使原先在传统媒体播放的公益广告,延伸了传播空间。同时,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种终端普及,如手机屏、电脑屏、液晶屏等,为公益广告投放提供多元化的渠道,实现360 度传播。

譬如,通过户外媒体,有效利用受众“无聊”时间,传递有意义的公益信息。同系列的公益广告,可以在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机场LED 屏等进行投放,契合受众生活轨迹,用不同渠道传达同样的信息,从而强化传播效果。此外,各大网站要做好公益广告的相关链接,方便受众对感兴趣的话题自动搜索和主动传播。

(2)携手电子商务平台共创价值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公益传播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具有以下特点:交易的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便捷,即时到帐;第三方支付提高公益事业信任环境。其传播意义得到重视。

电子商务网站是传播公益广告信息、招募志愿者和募集资金的有效平台。在公益广告的播放页面,可以嵌入相关电子商务支付的链接。方便受众浏览完公益广告后直接转化为实际支付行动,支持公益事业,实现公益广告价值。此外,可以采取趣味方式,推广公益广告。比如,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定时“拍卖”公益广告,刺激网友及时竞价,即有利于提高广告播放量,也可以促进公益款项的募集。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提供新契机。相较于传统媒体,数字技术使公益广告的传播更具价值和挖掘性。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吸引受众眼球,成为优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公益广告要根据新媒体特点以及受众需求,进行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公益广告在新的传播化境下必将取得新进展,更好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第3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科技传播;公众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20-04

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对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科技传播不光仅仅只是由政府、媒体和科学家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科技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科技传播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公众的需求。科技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对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技传播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像科技一样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科技传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激起公众对科技的兴趣,让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自媒体的兴起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搭建了新的平台。

1 自媒体与科技传播的结合:由单向传播走向公众参与传播

科技传播产生于人类科技活动的需要,是“科技知识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1 ]。科技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很少有公众对科技活动进行质疑和主动参与到有关科技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公众参与科技和科技传播是公众的权利而非义务。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科技活动不再是少数科技专业人士的专利,一般民众也逐渐参与科技传播,参与到科技决策。

公众参与理念近年来逐渐进入科技传播实践和研究的视野。公众参与是较新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公众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如诺曼・尼等认为,公众参与是指平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和管理领域。公众参与的研究在中国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俞可平教授是中国较早涉足公众参与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动。[3]他指的公众参与是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基于此概念,公众参与科技传播可作如下阐释:公众主动参与传播科技信息,推动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试图通过科技信息的传播来影响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的活动。英国科学家、科学社会学者贝尔纳较早认识到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意义,在1938年所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认为,报纸、科普书籍等科普方式有共同的缺陷,它们都是被动的,它们是一些关于科学的描述,和它们无关的公众可以去听,也可以拒绝去听。如果不让全体公民在一生的某些时间、许多公民在其终生都亲自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科学就永远也不会真的普及起来。[4]

从整体而言,科技传播事业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以及科学传播3个历史阶段,当前的科学传播阶段,强调科技传播事业的公众参与。而之所以强调公众参与,是由当前科技传播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科技史和科技实践表明,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孤立行为,也不是价值中立的纯科学行为。科技活动总是在社会场域中进行,是一个由各种行动者参与博弈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对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科技的影响日益深远,普通公众需要了解科技的发展,这为科技活动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国外在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进行了较多的实践,例如丹麦的法律明文规定,凡是涉及争议的重大科技议题,必须让公众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交公众进行讨论。[5]近年来,随着中国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在科技传播方面的参与也逐渐活跃起来。

但是显然,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传统的科技传播属于单向性传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传统媒体。科技信息从科学共同体经由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流向普通公众,科学共同体和传统媒体是传播主体,而普通公众则是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研究者质疑这样的传统科技传播方法是否能够唤起公众对科技知识的热情, 是否能够增进公众面对科技风险时的判断与决策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科技传播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自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公众参与科技传播的途径,也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提供了契机。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比较严谨的定义是2003年“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所说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6]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公众参与科技传播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自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他们的内容和接收方式,真正显示了自媒体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自媒体不仅为科技研究者和科技爱好者提供了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与平台,更为普通公众创造了亲身参与科技传播的有效途径。科技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众参与型科技传播成为科技传播的主流。

第4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第五媒体;传播功能;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06-01

一、何谓“第五媒体”

传播大师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曾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当时展到一定阶段,媒介也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第五媒体”应运而生。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五媒体并不陌生。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受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正在崛起,这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又一个新的媒体形式。如果对第五媒体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描述,那“迅猛”无疑是最合适的。2010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媒体发展论坛上,《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约为20亿,手机网民数5年内将突破10亿。

第五媒体的受众是全部手机或使用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用户。由第五媒体研究中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42亿用户,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2.77亿,已经接近PC互联网3亿多的用户基础。由于受众基础广泛、传播范围广、影响力较大,手机媒体一第五媒体已经是广受关注的社会主流媒体之一。

二、第五媒体的传播功能

由于第五媒体的承载终端和应用形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因此第五媒体拥有其他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在一些专家眼中,第五媒体又可以被称作“社会化媒体”。

第五媒体具有两种与大众传播功能不同的传播功能:人际传播功能与大众传播功能。我们只有做到充分地认识,并且很好地运用,才能令“第五媒体”发挥其作用。

(一)人际传播功能。第五媒体是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由于其借助的媒介(手机)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目前还只是能通过声音语言或者是书面语言来实现人际传播。手机短信是“第五媒体”进行人际传播最重要的特征。其传播模式是人和人通过互发手机短信来延伸人际交流功能。而且,由于有亲情和社会人际关系因素的存在,它是一种传播效果更加明显的人际传播。

(二)大众传播功能。传播学上所说的大众传播,可以理解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对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和存储等是第五媒体普遍具备的功能,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在实现信息传递的同时,己担负起了大众传播的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功能的融合

第五媒体的人际传播功能体现的是手机所主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而随着人际传播,个人的信息被传递给其他的社会关系群,又实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这种融合必将为人类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个性与共性融合。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追求个性的完善与自我实现。在此种条件下,对于信息的使用,人们有了更多个人化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言,这种个性化的需求第五媒体更容易实现。我可以通过定制来获得“我要”的新闻、服务讯息。

大众传播媒体的共性是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第五媒体保留了这一共性。在信息流通社会,大量的新知识、新事物涌现,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第五媒体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集中性与分散性融合。若某一传播活动要求受传者与传播者在空间、时间上高度接近,我们就说这种传播具有集中性;反之,如果某种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在接受传播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上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就说它具有分散性。

有目共睹的是,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都受到一定限制。而第五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打破了这种限制。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可以说,第五媒体传播的分散性已经处于其他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高度。手机短信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站到了人类大众传播领域的最前沿。

(三)交互与体验的融合。第五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是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的。其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信息的终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或是信息的接受者。人们在传播中将个人世界外化;在接受时,获得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在第五媒体中实现交互与体验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5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

第6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28-04

Abstract:The good Beijing Olympic Games media environment is realizes the Olympic Games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maximization premise. This article through literature methods and so on materia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was safeguard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which to Beijing Olympic Games Olympic Games media dissemination Beijing Olympic Games successfully hold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finally indicated that Beijing Olympic Games media dissemination divided into “the hardware”, “the software” and “works” 3 main systems, these 3 systems safeguard the important basis condition which Beijing Olympic Games successfully hold.

Key words: Beijing Olympic Games; media; dissemination

北京奥运媒体传播是奥组委针对大众奥运媒体传播的需求而提供的无形活动和有形产品的组合。北京奥运媒体传播是集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诸多传播类型的综合性指称,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显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背后有着多重隐性力量的作用,所以奥运媒体传播具有“一体二性”的本质特征。从第一层划分,奥运媒体传播是由显性的媒介质与隐性的媒体人共同构成的主客体的复合,前者是后者意图的显性表现,后者是前者取向的隐性主导。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系统分为3个主要部分,即:“硬件”、“软件”和“活件”。奥运媒体传播是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系统的信息流动空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社会系统、传播系统和媒介系统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我国新闻媒体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其巨大的冲击力也必然会波及到整个世界的传播机构和传媒市场。因此,北京奥运媒体传播在奥运会上将扮演重要角色,会吸引更多国际国内观众观看奥运赛事,在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提高我国体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1 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硬件”建设

北京奥运会借力高新技术打造数字奥运,实现奥运媒体传播硬件建设的跨越发展。创毅视讯公司研发的首枚支持CMMB标准的移动多媒体信道解调接收芯片IF101已达到商用水平,正在与各大手持消费电子设备企业开展手机、PMP、MP3、GPS等设备上看电视的技术集成和设计工作,将配合国家广电总局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网络运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手机电视实现各项赛事的直播。中科大洋将为北京奥运传媒提供城市电视奥运大屏幕播出及监控中心系统、大屏幕终端系统,为奥运期间户外电视节目的播出提供服务。奥运场馆大屏幕将采用新奥特公司的中文显示图文系统技术,首次实现中、英双语同步实况显示,从而打破了历届奥运会单一英文语种显示的历史。奥运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是奥运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为媒体提供更加成熟、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是奥组委和通信合作伙伴的责任。

在2008年奥运会上,以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为主的关键技术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数字电视标准中的最高等级,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的应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为了实验当时尚未成熟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国际奥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批准了利用HDTV转播技术进行小规模转播的实验。参与实验的各国专家和转播商一致认为,HDTV转播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人们对奥运会的观感,能够给人们呈现出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奥运会。但是,在HDTV转播技术尚未成熟,尚未形成产业化的当时,大范围的利用HDTV转播技术转播奥运会是不现实的。随着HDTV产业的成熟,特别一些国际广播电视领域的专业厂家已经生产出了从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到接收设备等一系列的产品,产业化的进程已经飞速的启动。在2008年奥运会前,HDTV技术完全能够担负起奥运会转播的重任。因此,负责2008年奥运会转播工作的北京奥林匹克广播公司(BOB)已经提出了在2008年奥运会上,采用HDTV技术制作全部奥运会信号。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体现出北京奥组委提出的“科技奥运”的精神。作为为BOB公司提供全部通信服务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将会根据HDTV技术的特点,建立HDTV通信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也将在奥运会期间支撑奥运会的全部转播工作。

北京奥运会借力硬件高科技打造数字奥运,实现奥运媒体传播服务跨越式发展。例如,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会形成一种传播的外动力,可以提升中央电视台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雅典奥运会刚结束,中央电视台已经提出了2008年争取实现10-16项比赛的公用信号制作目标。北京奥运会将全部用高清晰度信号进行电视转播。此外,北京奥运会将是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网络进行视频转播奥运会。据北京市“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2008北京奥运会在通信建设方面包括16个大类,255个项目的“硬件”建设,总投资约1000亿元。“硬件”数字奥运的目标要求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奥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可支付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硬件”数字奥运 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将不仅是巨大的奥运媒体传播的建设规模,它将引导数字革命,也将推动着我国媒体转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 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软件”建设

2008年的奥运会对中国媒体来说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成功媒体的奥运既是中国硬实力的彰显,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在举国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似乎更有必要认识到成功奥运的软件基础。奥运媒体传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体育媒体传播事件,作为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系统中的“软件”建设要素,更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

2004年10月27日,在我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奥林匹克传播有限公司(BOB)成立,这标志着北京奥运电视传播工作正式启动。在2008北京奥运和残奥会期间,BOB 将作为主传播机构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媒体提供奥运会广播电视公共信号,建设运营国际广播中心和其他场馆的转播设施,为奥运会转播权持有者提供相关服务。BOB打破了以往奥运电视转播的运作模式,创造性地设立中外合作性质的转播企业,并且以将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留下人才遗产为原则,作为一项公司目标和合作双方的法律义务,通过公司的运作机制确定下来,协议里约定的条款包括,第一要确保在BOB的管理层和技术团队中都有中方人员参加。第二要确保公司的管理层中有2/3的中方人员。第三要争取中方团队转播半数以上的奥运比赛项目。第四是开展针对中国在校学生的计划,直接培养奥运转播的专业人才。BOB通过对中外双方在资金、技术、设备,特别是人员合作方面的计划实施,将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留下一笔丰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的遗产,提升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水平。

国家广电总局将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主要运用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直播卫星4种转播技术,让观众欣赏到更为精美的画质效果。北京奥运会上,将会采用高清转播,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对所有赛事进行高清电视转播。北京奥运会三大数字互动平台网站,即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体育总会网站、华奥星网站开通。随着奥运数字“软件”建设的深入发展,奥运媒体传播规模扩张以追求国外市场占有率。比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将在为广大美国观众提供24小时电视转播的同时,推出网上直播、精彩视频回顾等个性化服务,通过网络收看奥运比赛将从北京奥运会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奥运会的赛会期间,北京奥运会将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从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的计划中了解到,在奥运会开始前,主要通过大量的宣传片来介绍北京,包括北京的历史、文化、体育运动发展历程、奥运筹办工作进展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些前期预热报道将吸引全世界观众的目光。在奥运会期间的转播过程中,将主要通过更多的细节将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完整地呈现给世界观众。奥运会结束后,仍然要做大量的后续报道。

在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联想打印机向全世界展现了其奥运品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水上运动签约,并同时推出PRO系列全线打印机新品,为迎接奥运会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的应用环境中,高温、高湿是不可回避的难题,而联想打印机在奥运水上运动比赛现场的应用,显然对打印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室外温度60°C以上,特殊天气下湿度超过80%这样的严苛条件,联想开发了“极限核”技术,使得打印机能在极限环境下正常使用。

中央电视台在奥运会新闻媒体上起步较早,国家一系列政策使央视国际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奥运媒体传播力量。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3个奥运频道,奥运频道1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奥运频道2和奥运频道3是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数字负费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奥运电视媒体传播的定位,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将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络和手机多平动的优势以及CCTV的人才优势、节目制作优势、传播技术优势,联合最广泛的新媒体合作伙伴,确保最大范围地传播奥运盛况。央视国际将利用新技术倾力打造奥运网络电视和奥运手机电视,建设以“视频、互动、多终端”为特色的奥运网络社区,帮助高速增长的新媒体用户发现和欣赏最新、最多、最好的奥运节目。最近,中央电视台公布了完整的北京奥运转播方案。央视将动用7个频道全面转播北京奥运会,包括CCTV-1、CCTV-2、CCTV-5(奥运频道)、CCTV-7(赛事精编频道)、CCTV-高清以及足球、网球2个付频道。(1)CCTV-1反映北京奥运会全貌的频道,届时每天除保留《朝闻天下》、《新闻30分钟》《新闻联播》3档新闻外,全部用来报道奥运会。在赛事选择上将会安排关注度最高的比赛,以游泳、跳水等为主项,将会有196枚金牌诞生于这个频道;(2)CCTV-2将取消原有编排,24h转播奥运会比赛直播和实况录像。以转播奥运观众关注的奥运和国际赛事为主,以足球、篮球、马术、帆船为主项辅之以柔道等。在这个平台上,大概有37枚金牌的直播记录;(3)CCTV-5(奥运频道)以奥运观众关注的中国优势项目,一些有可能产生中国金牌的项目,都被分别在这个平台上,以射击、田径、游泳等为主。这个平台将涵盖69枚奥运金牌的诞生;(4)CCTV-7(赛事精编频道)以奥运经典赛事的重播为主,也包括少量直播赛事,以满足广大错过直播的观众的收看需要;(5)CCTV-高清已经在5月1正式开播,CCTV-高清频道将充分利用高清国际信号精选每天的顶级奥运赛事,将选择那些具备高清画面特点的赛事,射击、田径、游泳、体操、跳水等;(6)央视风云足球和高尔夫及网球是2个付频道,以直播足球和网球为主。以上7个频道届时播出时间将达3000h以上,比上届雅典奥运会转播时间多出2000多h。在8月9日之8月23日央视也将推出一批精品专题和新闻节目,包括白岩松和欧阳夏丹主持的《全景奥运》,将在央视一套每天22:30-24:00播出。而《早安,奥林匹克》是CCTV-奥运频道每天早间6:30―80:00播出的一档资讯类新闻节目,将对前一天比赛进行全面报道,对当天比赛进行预告和推介。另外,央视还将推出一批大型演播室直播节目《荣誉殿堂》,总主持人是崔永元和刘建宏,该节目在每天的赛事转播结束后于晚间22:30-24:00在CCTV―奥运频道播出,为此将在央视新大楼设置一个12000m2的大型演播室,邀请观众参与,以中国运动员为主,特别是当天有优异表现和成绩突出的运动员,让他们走进现场和观众互动,创造“荣誉殿堂”的气氛,弘扬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奥运拼搏精神。

北京2008年奥运会从申办准备阶段,就建立了北京奥运会申办官方网站;获得主办权后,为方便宣传、开展组织工作和招商工作等,建立了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初级网站,并于2003年7月13日开通了北京奥组委中级网站。根据北京奥组委的计划,北京奥运官方网站将于2005年正式开通。北京奥运官方网站可吸收大型运动会官方网站栏目设置的经验,设置更为丰富多彩、功能齐备的栏目。具体地说,奥运官方网站的栏目可以包括:(1)新闻中心:在奥运会组织阶段、举办期间及闭幕后的一段时期内,及时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种重要新闻消息。可以设置“全部新闻”、“本日新闻”、“重要新闻精选”、“突发事件”等子栏目,对奥运会新闻进行多角度的报道,同一条新闻可出现在不同栏目。(2)组委会公告:组委会的赛事安排及更改、重要活动通知等公告。(3)奖牌榜:包括奖牌榜、各队积分、每日金牌等。用图、表形式参赛队伍的奖牌数、团体积分、当日金牌的分布等,随时更新。(4)奥运会历史及各类信息:回溯奥运会的历史和重要事件;提供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类资料信息,如国际奥委会、各专项赛事委员会、各国奥委会的资料。(5)主办国及主办地文化信息和其他基本信息。(6)注册信息: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在线注册。注册资料随时形成统计数据,并可以图、表形式动态显示。(7)赛事信息:在比赛过程中报道赛事进展及成绩。(8)赛程信息:公布赛程安排。(9)场馆信息:奥运会各赛场比赛项目安排及比赛时间。(10)气象服务:提供各场馆的短期、中期、长期气象服务。(11)服务指南:包括宾馆服务、餐馆指南、交通指南、本地公共设施、旅行社、常用电话等。(12)奥运会组委会:介绍本届奥运会组织机构、人员的组成、职责、联系方式(电话、传真、E-mail)。(13)竞赛委员会:各比赛项目竞赛委员会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职责、联系方式等。(14)参赛队资料:各比赛项目参赛队的组成、基本情况、运动成绩等。(15)反兴奋剂:公布国际反兴奋剂委员会的有关章程、禁药目录、奥运会期间涉及兴奋剂的事件、人物、处理结果。(16)网上订票:利用官方网站进行奥运会门票的预订和销售。(17)内部网站:奥组委可利用奥运官方网站所搭建的平台,通过与官方网站相连接的内部网站,开展网上办公事务,完成奥运会的组织、指挥、协调工作。(18)合作网站:与专门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合作,完成奥运新闻的、网民互动活动的组织、有奖竞猜活动的开展等事务。(19)相关网站链接:奥运官方网站提供国际奥委会网站、各单项竞赛委员会官方网站、其他奥运会网站、大型运动会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便于用户方便地获取感兴趣的更多的奥运资料与信息。(20)图片库:提供奥运图片、文化图片等新闻图片和资料图片。(21)下载中心:提供贺卡、音乐、FLASH动画、壁纸、屏保视频信息等网络资源的下载服务。(22)奥运会其他活动:如青年文化活动、体育科研大会等。(23)志愿人员招聘:利用官方网站招聘志愿服务人员。(24)奥林匹克虚拟博物馆:与国际奥委会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在互联网上建立奥林匹克虚拟博物馆。(25)特色服务:如鲜花服务、礼仪服务。(26)电子邮件:提供运动员与全球各地的奥运迷,以及亲朋好友联系的渠道。(27)网络销售:出售商品、会徽及其他纪念品。(28)奥运在线俱乐部:提供奥运沙龙、奥运会金牌竞猜、比赛结果竞猜、在线互动游戏等多种参与方式,更有效地吸引网友、特别是青少年关注奥运会。

为了2008更好地宣传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所有媒体都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由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改造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改造项目为新华社提供包括多媒体内容的存储加工、数据、统一计费和认证等应用系统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为奥运会的报道活动和新华社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媒体资源库系统”是方正电子在数字传媒领域中新的旗舰产,其市场运用前景十分广阔。“全媒体资源库”在新华社的运用,重点在完成多媒体奥运会报道及数据库支撑的任务,完善对外信及图片产品的功能,配合相关部门更好地履行新华社的职责;完善中国图片总汇系统作为中国最大图片库之一的交互服务能力及专业;配合并支撑金融交易化服务手段,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性化服务能力数据库系统对大客户贴近式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数据库的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及完善认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务功能。

3 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活件”建设

人们通常将奥运媒体传播视为一种奥运传播空间、渠道和方式。奥运媒体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矛盾性是沟通、调适奥运媒体传播者与受众群体的关系。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目的是给观众提供良好的奥运知识传播空间,实现奥运媒体传播的最优化服务。北京奥运会媒体传播的总体目标体现在3个方面:(1)力求北京奥运会各类新闻的快速和准确传递,同时争取国际媒介更广泛和更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2)谋求“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世界范围的转播;(3)协助国外记者了解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

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活件建设主要是指主管奥运信息传播服务的职能部门。作为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系统中的第三要素,“活件”建设更能够有效化解“信息沉余”和“信息饥渴”,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要素的关键之关键。主管奥运信息传播服务职能部门作为“组织界限沟通者”能够更好的实现北京奥运会媒体转播的总体目标。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力、环境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的较量。北京正在迎接的不仅仅是一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民素质的洗礼。

北京奥运会能否得高分,不光要看场上东道主运动员和场下的观众表现,更要看北京奥运会媒体传播活件建设及媒体发言人的言行举止。任何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国家,都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大力支持,每个人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来访者对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评价,更关系到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以电视观众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电视转播频道覆盖的观众人群将大幅增长。根据艾杰比尼尔森统计,在上届雅典奥运会期间,主要奥运电视转播覆盖的全球观众规模高出正常节目收视人群2-3倍。北京奥运会期间,除了现场观众以外,全球还将有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观看比赛转播。北京奥运会不仅带来了精彩的奥运赛事,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契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使奥运会彻底商业化,商业化使奥运会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基础。随着奥运商业化的快速发展,奥运会各种公共关系更加复杂,奥运信息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部、媒体运行部、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各分支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主新闻中心运营主管是整个奥运会媒体传播系统的核心。目前北京奥运会已在媒体传播系统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北京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作好了新闻媒体制度上的保障。北京奥运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对奥运会危机做出快速反映应,满足奥运媒体经营的需要,满足公众奥运赛事知情权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奥运公共意识,塑造政府奥运形象、调节奥运公共关系,发挥“缓冲闸”的作用。

奥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管理创新研究是北京奥运媒体转播的“活件”建设。北京奥运“活件”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可操作的中国式奥运电视节目支持人管理和系统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最终为我国奥运电视行业培养大批能够面向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优秀奥运电视主持队伍,加快电视产业与奥运媒体传播的结合,增强奥运电视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综合软实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期间注册文字和摄影媒体的工作总部,也是赛时北京奥组委新闻运行的工作总部。赛时,MPC可为来自世界各国的5600名奥运注册记者提供24h设施、信息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同时,北京MPC也用于2008年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

4 结论

4.1 媒体传播是北京奥运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关键。2008北京奥运会拥有极高的媒体传播价值,通过新闻媒体能够会吸引更多国内外观众观看奥运赛事,并在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提高我国体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条件。

4.2 如何更好的报道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宗旨,理解奥运媒体传播的本原,传播和平、参与、奋斗、友谊、欢乐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是每一个媒体机构、媒体传播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我国媒体传播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演练机会。国家媒体应抓住这次契机,表现媒体传播的人文关怀。

4.3 媒体传播历来成为奥运会第二战场。从某种角度说,历届奥运会是媒体制造的。奥运会是一种全球性的通用语言,也一种体现人类最美好情感的文化,更是沟通人类友谊的桥梁。但北京奥运会期间媒体传播环境复杂,北京市、北京奥组委及各级媒体单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重视媒体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硬件”、“软件”和“活件”的优势,从而更好的实现北京奥运媒体传播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单玉霞,易剑东.体育信息主管提高2008奥运会媒体服务质量研究[J].体育科研,2008,29(1):67-69.

[2] 张暄.以奥运会为契机,提升首都公民文明[J].北京社会科学,2008,(2):14-16.

[3] 孙维佳.北京奥运电视传播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历史机遇[EB/OL].中国人民大学听视传播研究中心WWW.省略/ReadNews.2005-02-16.

[4] 王晓东.奥运会电视收视回顾及北京奥运会电视市场开发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2007,24(5):25-29.

第7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34-02

新闻编辑是伴随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出现而后出现的,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进而出现了广播电台编辑和电视新闻编辑,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次变革。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对传统新闻编辑工作的一大挑战。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虽然以网络为代表,但是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这种单一的形式。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通讯设备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各种针对手机用户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一些传统媒体在开设网站的同时推出了自身的手机客户端以适应移动用户的需求。

从网络以及手机这些信息传播终端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特点主要有:

(一)信息容量巨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运用各种图文声像组合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加上超链接的应用,同一条新闻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

(二)更新速度更快

新媒体可以做到实时更新信息,尤其是现在的手机客户端,只要有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用户就能够看到最新鲜出炉的新闻。

(三)新闻的互动性加强

用户可以实时参与互动,对信息进行反馈和质疑。新媒体的互动性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四)新闻的来源不再单一

正因为互动性增强,用户任何一条新反馈或者质疑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新闻来源,可以说人人都有麦克风。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确有着很多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优势,比如信息容量、传播时效、与受众的互动等。但事物总有两面,尤其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有着缺陷。与优势相伴而生的就是新媒体的硬伤,信息容量过大,更新速度过快,受众就会不自觉的在海量信息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互动性的增强,信息者的增多,造成了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新闻编辑有三大功能,分别是策划功能、把关功能和组构功能。策划功能包括对受众的定位,对受众需求的了解,编辑出版物题目的选择和确定,组稿以及营销的策划。编辑的把关,即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编辑决定传播什么、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必经程序。 组构功能即是对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并构成整体的、有序的出版物化系统,包括稿件的组织与配合。这些功能都是在以报纸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传统的编辑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策划功能上,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和刊播方式上无法与新媒体相抗衡,因此,就会在报道深度和信息权威性上下功夫。同一事件,新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更新动态,传统媒体就应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弥补时效上的缺失。另外,网络上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据说”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传统媒体可以在信息来源上加以甄别,获取第一手资料,而非经过多次转述的信息,增强信息的权威性。不过随着报网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很多主流报纸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网络信息的可信程度略有增强。

在传统大众媒体中,编辑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居于中心位置,决定着信息的采集、取舍、过滤、整合。也就自然成为传统传播方式中的“把关人”角色,这种“把关”是大众传媒外界人员无法参与的。但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传播权力的广泛分布,专业的传播组织不再拥有传播霸权,因而“把关人”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网络新媒体以个人化的服务代替了传统的批量生产,传播形式也不再单一,但“把关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多种不同的形态,例如删帖、发帖未通过、封杀微博账号等等。这些把关行为既有组织性的,也有个人选择性的。从宏观上看,网络新媒体的把关人有一下几类:

(一)有传统媒体做背景的专业新闻网站

这些网站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

(二)各类商业网站

这些商业网站开设新闻频道,以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和竞争力。但他们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网站,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政治时事更是如此。因此目前商业网站扮演的只是新闻信息整合的角色。

(三)普通网民

网络的个人化、交互性的特点使普通人有了信息的权力,但在发表个人看法的同时,一些谣言或欺诈信息混杂其中,使个人的消息缺乏可信度,所以网民只是网络上部分信息的把关人。

(四)中央政府

这是最权威最有力度的把关人。从宏观上看,在网络新媒体中,我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增加,这意味着把关的减少。不过从微观上看,新闻网站所接受和提供的内容大大增加,这也就需要有更多的筛选,因此个别媒体网站对自己内容的把关反而强化了。在网络时代,“把关人”有着三重身份,并在这三重身份之间互相转换。一是信息提供者。传统的信息把关人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二是信息分类者。传统把关人运用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分类,为用户提供指导。三是规范的倡导者和监督者。传统把关人比一般用户更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因此在网络运行规范上,传统把关人应该有所作为。四是网络社会组织者。传统媒体中已经具有权威性的把关人可以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网络传播更有序也更有效。

组构功能上,网络新媒体中也经常会出现同题集中,专栏,配发评论、资料、图片等形式,网页的版面编排与报纸的版面编排在操作上区别不大。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编辑的应对

(一)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

传统编辑要在新媒体应用技术平台上,学会音频、视频的剪辑和加工,学会处理网络碎片化的图文信息,学会管理网络互动社区,成为复合型的新型编辑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

(二)重新闻的权威性、独创性、特色化

网络传播的新闻信息量巨大,新闻来源也很难确定,而且大部分都内容重复、相互复制引用,其中还存在虚假、媚俗等等的不良信息,面对真假难辨的泛滥信息,用户很难在短时间里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传统媒体应该凭借自身长期形成的品牌,用专业化的新闻队来筛选、加工信息,为受众提供来源可靠、传播规范的并且具权威性、独家特色的新闻报道。

(三)加强受众理念,积极拓宽与受众交流的渠道

鉴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编辑应该从内心消除长久以来由于信息单向流动形成的心理优势,站在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拓宽与受众交流的渠道。比如电视节目可以更多地采取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报纸可以邀请新闻人物与读者进行座谈对话,也可邀请读者们与编辑记者们进行交流,倾听读者真正的需要。

(四)打破区域限制,树立全球理念

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区域限制,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世界各国的新闻,网络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地球上任一个角落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编辑更应该适应信息发展的规律,打破地区限制,树立全球理念,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Google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10-10-25.

[2] 任志明,张洁.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6).

[3] 严志武.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J].兰州学刊,2000(5).

第8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1.广播电视具备的自身优势

广播电视宣传是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有着其他媒体和工具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一是快捷传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传播不单有声音、有图像、有文字,进行现场直播、录播、广播或异地连线采访的功能。特别是有一支强大的采编队伍,可以随时将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思想和新闻动态,编播的综合节目,及时予以反馈。二是覆盖面广。广播电视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种载体和手段、渠道与方式,形成最优化、最大化的传输网络与覆盖体系,进行各种各样知识与信息的传输与播放。特别是有线数字电视和车载广播功能的轿车普及后,更多的家庭通过广播电视广泛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及时、正确、全面地得到政策法规的引导,实现自身的身心欢愉,这比其他媒体传播范围更广、作用更大、受众更多。三是超兼容媒介。广播电视不仅具有兼容多种传统和新型意识形态媒体的特性与优势,并且可以兼容各种巨大的社会信息。既可兼容书报刊传播,又可兼容影视音像等音视频点播;既可兼容证券、交通、气象等各类信息,又可兼容网上购物、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通信业务等数据化传输。广播电视的兼容性,支持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强大渗透力和全面扩散性。

2.明确广播电视的宣传重点

广播电视首先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发展中,广播电视的喉舌性质与宣教功能不会改变。为此,广播电视必须增强喉舌意识,把体现主功能的新闻等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保证,并把它办好办活办出特色。同时,根据时代与受众需求,采制与传播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类、科普常识类、文娱体育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使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更加符合群众的客观需求和欣赏口味,以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时代性,为推进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一是注重理论宣传。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二是服务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心,搞好经济宣传,既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内容,又是广播电视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广播电视要关注经济建设动态,解读经济工作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把握正在发展、变革、进步的社会,形成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三是关注民生民情。广播电视要把镜头和视角更多地转向民生一线,围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主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从探索新形势下传播的内在规律入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把话筒伸向受众,多用受众的语言,多联系受众身边的事例,多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办一些新栏目、好栏目,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给力加油。

3.强化广播电视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最为信息前沿的广播电视行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方法,提高实效性。一是注重宣传重点创新。就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作、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宣传,营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注重宣传亮点创新。就是加强典型宣传,在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搞创新,大力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三是注重宣传热点创新。当前,社会日趋多样化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的交叉,必然导致热点问题的增多,在各种利益面前,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播电视要适时适度地引导社会热点,以深度的报道、全新的视角、多样的栏目,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等方面的工作,力求多帮忙、不添乱、求实效,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善于创新,使广播电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4.树立广播电视发展理念

广播电视的影响力表现在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成为全民的共识,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方面,广播电视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一是树立责任理念。加强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低俗化,提高公众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二是树立法治理念。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对采访和传播的节目内容承担法律责任;三是树立道德理念。遵守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四是树立市场理念。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紧密相关,如果没有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价值,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价值就要受到影响;五是树立效益理念。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作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第9篇:公共媒体传播范文

手机的基本使用情况

1.通过对调查分析看出,手机用户大多已拥有手机数年,对手机及其使用并不感到陌生。他们的手机普遍用来日常联络、商榷工作事宜和倾诉感情,仅有10%的比例显示,手机是用于获得新闻、资讯和知识。

2.手机消费主要集中在通信费和短信费两方面。手机用户每月在这两方面的消费占到手机单月总消费的80%,其主要用途都是日常联系和交流情感。

3.随着手机报出现,人们通过手机来读报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手机报这一新功能作用不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表示没订阅过手机报,从而可看出虽然手机普及率很高,但它还是主要承担一种通讯工具的作用,它作为新兴媒体的功能开发尚未取得广泛效果。

公共事件中的手机

1.消息来源可信度待提高。针对媒体渠道可信度的调查显示,市民较信赖传统媒体上登载的新闻信息,认为具有高可信度的信息传播渠道是传统媒体,而手机传播渠道的可信度仅占5.6%。由此得出结论,人们不太相信手机媒体所传递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这反映出信息发送者的身份需要得到信息接收者的确认,才能保证其消息的进一步传播。

2.公共事件发生时手机的效用。针对公共事件发生时手机的效用问题,我们进行了个案调查。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信息知晓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3.5%的人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被告知的。但在调查关于突发事件发生时首选的信息传递方式方面,选用手机传递信息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达到76%。

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手机媒体在告知新闻信息方面远不及其他媒体占的比重大,但手机通过其两大功能――通信和短信息,在传递最新公共事件消息给自己的朋友家人时还是产生了可观的传播效果。

3.政府权威短信息对手机用户的影响。通过分析政府权威短信息对手机用户的影响可看出,在公共事件发生时68%的人表示接收过政府部门发送的信息,这其中72.1%的人认为这类信息很有用,仅有4.4%的人觉得这类信息没用。

由此看出,对于公共事件的发生,政府利用手机进行信息的影响效果利大于弊,人们较认可政府作为信息源的形象。同时,政府官方信息在告知某件事情、稳定人民情绪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手机短信息转发的可信度。由于手机短信息的群发和转发功能,使得手机用户便于同一时间将自己接收到的公共事件消息再次群发或转发给其他亲人或朋友。据调查,34%的人表示会转发有关重大事件的信息,66%的人表示不会转发相关信息。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众多被调查者认为,要是真实的重大事件发生,信息的会是权威机构,发给他们信息的同时也会发给其他手机用户,所以自己没必要再次转发给别人;

另一方面,要是自己的朋友发给自己关于重大事件的信息,信息源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因为朋友也可能是接到其他人发给他的信息,再转发给自己的,所以最初信源的可信度如何不知道。愿意转发信息的手机用户也表示,就算他们转发了信息,自己也会对信息的可信度怀疑,信息接收者也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心存疑虑。

5.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从手机媒体在近些年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影响的调查发现,32.5%的人认为手机在关于公共事件的传播上起积极作用,所产生的正面效果大于负面效果,27.5%的人认为正负效果相当,33%的人表示不太清楚。

这些数据显示出,人们对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产生影响的态度还是相当模糊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起的正面效果,但还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关注过手机媒体的影响力,只是仅仅把它作为一般的通讯工具来看待,并不太在意它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对手机作为媒体的认知评价

1.对手机媒体的认知。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68.5%的人赞同通过手机媒体来传播新闻信息,也有13.0%的人表示不赞同。对于是否会用手机自己亲眼所见的新闻,76%的被调查者对此持肯定态度,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手机用户还是对手机作为新的大众媒体形态持肯定态度的,并对用手机这一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和表示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调查显示,手机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认知态度是积极并且乐观的,他们愿意接受这一新媒体形态。

2.对手机媒体优越性的认可度。手机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内容图文并茂,传播形式也很新颖。那么,这些传播优势能否使它在传播重大新闻事件上同样具有优越性?调查结果显示,59.1%的被调查者表示手机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比传统媒体具有优越性,23.7%的人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表示还是信赖传统媒体。

调查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手机媒体的评价还是持认可态度的,他们赞同手机媒体的优势是可以在传播重大公共事件中凸显出来的,这种优越性会随着手机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进一步使用而变得越来越呈现出依赖性。

对手机作为大众媒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发生时的有效作用。手机的优势就是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发送复制性高,信息接收人群不受地域限制。这些优势应充分利用起来,在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地通过手机这一渠道向人们传递最新最确切的新闻动态。

2.进一步完善政府官方信息的发送渠道,设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发送平台。政府作为重大公共事件官方的信息者,具有极高的信源可信度,因此,人们对政府部门发送到自己手机上的短信息都会仔细阅读并且容易相信,这些消息会得到极大地重视,这有利于政府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建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发送平台对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方便市民及时地了解市政消息,以及传播重大的公共事件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降低手机报的资费标准,使手机的媒体功能得到发挥。现在大多数的手机用户对订阅手机报产生排斥心理,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手机报的资费偏高。因此,通过降低手机报的资费标准,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订阅手机报,这样可以使手机的媒体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用户遍布社会各阶层。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影响人群是不受社会阶层控制的,而要想让大多数人第一时间知晓公共事件的信息,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手机的优势就在于“人手一机,机不离身”,用手机来传播重大公共事件,既快捷,覆盖面又广,也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把发送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视为政府官方的一大职责和任务,这样就强化了信源的可信度,在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促进手机作为大众媒体的发展,从而也提高了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