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路化的普及,为新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媒体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要想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新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强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加入人文理念,使技术与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新媒体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重要性、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新媒体艺术中人文价值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中人文价值进行探讨。
新媒体艺术作为时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在艺术中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与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艺术是以人文观念为基础的,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新兴技术。要想更好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就要对传统艺术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及重要性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虽然新媒体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将其理解为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这种艺术是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表达先进的艺术观念的,现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将计算机和电路传输连接在一起的艺术。其不仅包括光盘,还包括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及网络广播艺术等。现在的新媒体艺术是以研究为对象的,其利用的是现代化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广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手段,作为艺术作品主要创作材料,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观念,事实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艺术作品的总称。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同时也会有新的艺术家作品出现,为新媒体艺术增添新的色彩。
(二)新媒体艺术重要性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展现出来对现在的艺术实践和程序的过程是比较重要的,是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的艺术的载体,能准确的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再是一种艺术,也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们要想更好的掌握新媒体艺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还需要将其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同时新媒体艺术所担负的使命也将会越来越重,不仅担负着连接现实世界的使命,还担负着与数字世界接轨的使命。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新媒体艺术正以一种新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使艺术和其他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促进了艺术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将会有所影响。
二、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
(一)内涵上的交叉与学科体系的相对独立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可以将不同的载体融合在一起,科学与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当这两种理念共同作用于我生活的同时,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但是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在这一时代却显得相对融洽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确定性的问题,要明确艺术与科学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只有明确的区分二者概念,并时时关注科技的新趋势,不断的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扎实的人文基本功前提下创作出更新、更优秀的作品来。
(二)二者互为交融和相互促进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人的观念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仅靠技术对其进行完善是比较空洞的、缺乏灵魂的作品。新媒体艺术的是艺术家在确定自己风格之后,以传统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再用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才形成艺术创作。如当代的舞蹈艺术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表演,再通过电视镜头将其保存起来,在满足现实大众影响的同时,也能对后世有所启发。它打破了传统的以书画、壁画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化技术,使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真实性。舞蹈的编排是艺术家个性、思维的产物,其所强调的是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而电视媒体将舞蹈艺术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舞蹈艺术更加生动活泼,因此,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是人文观念和技术的统一。如果艺术家只就传统艺术进行创作,而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么这种艺术只能称得上是艺术。如果只是一味的追逐于技术,没有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活动,那么艺术只能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缺少人文性。在新媒体创作中,人文观念和技术性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传统的艺术和新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更好的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
(一)人文价值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
真正的艺术是思维和技术结合,艺术作品创作蕴含着人独特的思维,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而仅以技术的形式完成的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将艺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诠释新媒体艺术。如2010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就使用了新媒体艺术,广州亚运会相关状况通过记者实地采访,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网络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真正的实现一人一媒体。以互联网的方式播报新闻和信息传播,不仅信息源广、姿态多样,还能迅速、及时的向全球传播。此外,这种信息传播途径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改。这种新媒体艺术不仅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亚运会赛事相关情况,还能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同时也能将艺术创作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诠释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
(二)新媒体艺术中审美人文价值
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文化传媒时代,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化作品跨领域的营销态势,是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人们常将市场和消费机制也渐渐的融入到审美和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内,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是少数的专家和学者的责任,广大的群众有了参与评价的权利,如通过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电视剧、电影,其收视率的高低是需要人民大众参与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可以实现的。但是在评价的过程必须要适度,只有对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使真正的美学得以实现。以道家学术为例,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能够超越现实的美。道家认为现世的美是有限的,无所谓美丑。只有追求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从中又可以看出道家的审美观是以朴素、不加修饰为审美的价值原则的。常生活审美大众化的今天,审美的视野不应该再集中于事物表面上,而应该向更深层次递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正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媒体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与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要想使新媒体艺术发挥更好的作用,还要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以便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 2010.(08).
[2] 李宏梅.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媒体产业[J].国际学术动态.2009.(01).
[3] 汪海波.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J].艺海.2010.(09).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及边界
要回答什么是新媒体艺术,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媒体”。“媒体”一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那么换句话说,一切能够承载文化、思想、情感等信息的物质形态都可以称之为“媒体”。回到“新媒体”上,顾名思义,一切与传统的、旧的媒体相异的媒体,或者以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时空形态,重新组合起来的媒体就是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建立在新的媒体之上的,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就目前来说,新媒体艺术包括了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它的表现形式虽然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新媒体同时下普遍认可的数字媒体是存在区别的,它不以艺术是否“数字化”为其评判标准,在概念上它具有宽泛和模糊的特点,具有边沿的可扩充性和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它能够充分地满足现代人们艺术表达的需要。
二、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它不仅带来了设计过程的变化,同时也正在极大地影响设计风格和设计思维发生日益深刻的带有根本性转移的变化。
(1) 协同性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媒介的传播效果,如声音、文本、图本、视频、动画以及通信融为一体,形成视听结合、传授结合的设计图像。
(2) 综合性新媒体艺术不仅涉及大量图形设计手法和传统动画、影视表现手段,而且大量使用电脑图形、电脑音频、网络通信技术和表现手法。由于设计手法和技术运用的复杂性,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工程师、音乐师等多人合作,动用大量的设计、制作力量和信息资源。
(3) 互动性 是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沟通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是艺术同一性的极至体现。
以网络艺术而言,互动性的数字平台,使任何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他进入数字网络系统,他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他所感兴趣的艺术创作,对作品进行补充、修改和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作,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理性与情感元素。
(4)高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媒介涉及电脑硬件、软件、数字通信网络、数字视频与声频设备、光盘存储器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在种类、技术、性能等方面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导致了新媒体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多变和不断发展的状态。
三、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基础
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新的美学基础上,今天的艺术家,重新引入了具有原始人类学功能的美学――作为一个符号和行为系统的美学――促使一种新型的交流美学的新生,这就是交流美学。这种新的美学媒体经常是“非物质”的――它的基质来自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交流美学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将人们在环境和设计的进化中感知到的原理变化为艺术的本身。它是一种发生在真实时间中的事件美学,并通过远程控制技术的手段带来使视觉结合物理上的不同空间的可能。在这类事件中,不是交换的物质内容,而是被创设的网络和交换的功能状况。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传统的只关心物体外观和某些具体价值的“外形”美学被新的“出现”美学或“形成”美学所取代,新的美学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现在许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正体现了这种注重交流与过程的美学观念。
1、数字媒体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媒体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其以2进制的形式来整理各项信息,包括对信息的记录与传播,而这些载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载体,比如实物载体、感觉载体以及逻辑载体等都属于数字媒体,这是广义的数字媒体。结合数字媒体的相关概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感觉媒体。感觉媒体就是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共鸣,使人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上产生直接感觉。二,表示媒体。表示媒体简而言之就是感觉媒体的传送载体,其能将感觉媒体以2进制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将其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三,储存媒体。储存媒体的含义比较直观,当感觉媒体数字化后会产生相应的代码,储存媒体的作用就是将这些代码媒体储存起来。。四,传输媒体。传输媒体是指信息传递的连通线,信息通过传输媒体就能实现信息传递。
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媒体逐步出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将其自身的艺术思维以及理想思维融入到数字媒体中,使得数字媒体不仅只体现出了其艺术魅力,还展示出了其优秀的表现手法以及应用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今社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其活力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一大亮点是其绘画艺术与传统的绘画艺术不同,其是由电脑数字技术来完成,主要做法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相结合来实现。简而言之,数字科技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最核心的要素,要想使数字媒体艺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数字科技。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优势
1、使动画设计更具多样化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所以在动画设计制作方面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更能体现出其艺术魅力。并且,数字媒体艺术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于单一的动画设计来说更为广泛,使得动画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二维动画,动画设计已经从二维动画发展成三维动画,到如今已经发展为CG动画,并且动画设计的风格也随之改变,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2、使动画设计更具真实感
我国最初的动画是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当时的科技技术并不发达,所以二维动画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是不真实,仅供娱乐,并不能切身感受。数字媒体艺术将三维动画和CG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入到动画设计中,使得动画所呈现的场景、人物等更为逼真,人们在感受动画时,能带动人们的感觉器官并与之产生共鸣,带给人们真实感,使得现在的动画设计更受欢迎。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带动了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
3、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现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已在逐步走向成熟,对于动画设计来说更是利大于弊,现在我国很多电影都会加入一些动画设计,这无疑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也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使得动画更为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将随之提高。并且,现在的动漫电影也深得人们喜爱,其原因是在设计动画时利用三维立体动画,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会有相对真实的感受,这是二维动画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在动画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不但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利润。
4、促进产业发展众所周知,动画产业能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在动画设计中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正因为有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使得动画产业由原本的二维动画发展为三维动画,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将会向CG动画发展转型,这代表着我国动画设计领域又将取得很大成功。
三、现今动画设计所存在的局限性
1、动画设计师的局限
我国的动画设计从二维平面动画到三维立体动画再到现今CG动画,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更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所呈现出的效果也越来越贴近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不仅只是感官震撼,更是精神震撼。但是,随着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最大的难题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技术难度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动画设计师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动画设计师要有创新能力,该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般的想象力而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创新,其次是要求动画设计师要具有良好的操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创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技术难度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动画设计师有着很大的考验。目前我国大部分动画设计师还不同时具备以上条件,这是现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一大局限。
2、设计内容太过复杂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动画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也会涉及较多的内容,所以在动画设计师设计动画时,很容易因为所涉及的内容繁琐复杂而出现各种差错,制作出来的动画往往不能让人满意。因此,在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时内容太过繁琐也是动画设计领域的一大局限。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国外艺术家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使用技术,便把这项技术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开启了新媒体艺术时代。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20余年,却可以和石油、电力等实体经济相抗衡,足以看出它未来市场的空间和潜在实力。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画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点在于,首先艺术表现的技术手段不同。新媒体艺术充分发挥了个体所有的感官细胞,完全突破了原有人们对艺术作品单一、被动的体验式欣赏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问到的,鼻子嗅到的全部纳入传播的艺术轨道上来,进而激发客体对艺术的精神感官、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心灵感官。其次是交互过程中的接触范畴不同。传统的艺术方式基本与客体是相互隔阂的,主要依托于创造主体自身的艺术细胞进行发挥,凸显个人的天赋和魅力。而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是实时与客体进行交流的,通过网站或其他传播工具都可以快速听到客体对主体的反馈和声音,进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这两个层面上,《新媒体艺术》这本书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该书第一章就对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美学渊源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美学特征、表现形式、发展历程进行逐一汇总,最后得出重要结论即新媒体艺术是数字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该著作还有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借鉴作用。正像书中所说,林迅先生在外考察期间,意识到新媒体科技对艺术的辅助与促进作用。艺术研究有必要引进各种新媒体技术,并借鉴发展“边缘科学”的新经验,编写了这本书。当下新媒体的艺术创作过程凸显出了复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艺术表现中,个体的创造与传播,艺术的交流与回馈都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而新媒体艺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的无缝拼接,这种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先进的体验感受,成就了新媒体艺术未来不可小觑的霸主地位。书中,林迅先生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与创作关系入手,对主客体双方进行分析,认为主客体的此种交流模式会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用一种“距离感”来看待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经验来看,作为个体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其自身的心理、生理、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对于个体的创造无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干预和妨碍。但是新媒体艺术是结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作为主体,通过技术的融合和生成,凭人们的直觉和想象创造出世界上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阿凡达》中的外星生物、《长城》作品中饕餮的样子,完全是通过个体绘制原型加上新媒体技术的优化加工设计而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艺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思维空间,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虚构、营造出虚拟的现实。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新 跨界融合 数字媒体 声光电 中国新媒体艺术
一、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20世纪前期,三大革命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战爆发,世界人民陷入灾难当中。由于战争的缘故,各国前所未有地致力于研发新武器、新技术,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此为基础,二十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被发明并快速发展,这股风潮被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对人们的意识,审美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录像艺术被艺术家用于创作,开始成为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这是新媒体技术用于艺术实践的开端。
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艺术家们善于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诸如电动装置、数码动画、影视特效、数字全息成像技术、光电综合媒介、互动媒介、数控激光投影、编程激光等艺术手段应运而生。
“究竟什么是新媒体?目前仍无科学和严格的界定,学者众说纷。......在的新的媒特殊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包括:交互的多媒体装置、虚拟现实环境和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艺术等。”
由于对新媒体艺术界定的特殊性,结合新媒体手段的实际运用,本文对新媒体的界定具体表现为:数码动画、影视特效、数字全息成像技术、光电综合媒介、互动媒介(数码互动装置、虚拟与现实互动)、数控激光投影、编程激光等。新媒体艺术设计以“创新”为创作重点,弘扬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利用现代数码媒介、声光电媒介技术手段,以原有的形式为立足点,围绕人们的审美需求,为艺术拓宽道路。新媒体艺术,是对以往艺术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媒介的变革,这种变革充分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和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特征。
二、我们的起点及发展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崭新的学科,中国的学校教育里,新媒体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跨入千禧年,新媒体艺术渐渐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其中最为明显、影响最大的是国内大中院校纷纷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从此,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影响甚广,无论是国家性的大型节目,还是地方性的晚会舞台,都运用了新媒体艺术元素。尤其在世博会上,各国绞尽脑汁进行科技创新,以最新科技展示最新颖、最潮流、最高端的全方位艺术效果。2010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包括建筑的外形设计和场内的装饰布置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最新科技水平,也是新媒体艺术最尖端的展示。这次新科技展览吸引了国内外超过7000万观众参观,数以亿计人关注,很多场馆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一次科技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展示,前所未有地出现在中国人面前,震撼了国人。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媒体艺术自此以后在中国被广泛地传播应用。
当今中国社会,信息快速更替,艺术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样。新的信息、技术、观念、形式往往冲击着我们的观念。在当代,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轻易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如何才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要以研究者的角色,以创新的态度去完成这种探索,表明我们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坚定的立场。
三、我们的方向
“我们要大胆地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发,尽可能打破常规意识,利用一切可变因素,不断在‘试一试’中发现、开拓、创造数码动画、数码影像、光动综合造型。”我们知道创新性是事物生存的依据,对未知事物的开拓是创新精神的表现,跨界融合避免了艺术的 “近亲繁殖”,为艺术长远发展作出贡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在“新”,表现在艺术形态与结构上。“新”是相对传统而言,既然是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倘若继续给他加入更多“新”的概念,效果不一定显著;若是我们选择新旧相结合,即新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碰撞,形成的艺术效果也许会更加强烈。
新媒体艺术的种类层出不穷,许多形式被传统的艺术家使用,成为艺术家专业创新探索的技术手段。现代的艺术追求多元化,传统的平面艺术如油画、版画、国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式微的变化,艺术家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可谓绞尽脑汁,新媒体艺术的加入,使艺术、科学与社会规律被激发出一种跨界融合的生命力,可以让他们的创新变得事半功倍。
四、紧跟世界发展步伐
新媒体艺术在吸取科技与文化的精华,以最尖端的表现形式,在艺术界独树一帜,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拓展艺术的极佳方式,不仅能表达艺术家的想法,还能给受众带了全新的体验。
当今,新媒体艺术俨然成为世界艺术的主流,艺术家利用新媒介手段创造出许多新媒体互动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新媒体艺术被艺术家认为是最流行,最时尚,最前卫的艺术形式;在西欧,新媒体艺术被艺术家运用到各种场合,包括展会,市政广场,商场,街道,由此延伸到指示牌,广告牌,标示系统等;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是新媒体艺术的阵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新锐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兴趣浓厚,有些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 教育
艺术规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持有这样的美学理论:艺术是依靠数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这正适合用于数字媒体这门艺术,因为在借助许多数的关系来完成工作时,细微的差错往往造成极大的错误。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相整合所产生的事物,其核心问题不外乎三个:一是技术融入艺术的途径问题;二是技术存在于艺术活动及其成果中的方式;三是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形态中的整合方式。这三个问题,不仅关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独立,而且关乎美学当代重构的关键。
数字媒体技术通往艺术的必由之路——情感
“数字媒体艺术”首先是“艺术”,艺术是人类特殊的心理表现活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首先遵循的是最大限度地释放作为本体的人的精神欲求。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的感性创造能力的调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数字媒体艺术”也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结果。艺术也好,技术也罢,虽然有着相对分立的存在界面,但它们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性创造的结果,归根到底它们所赖以生存总要为人所服务。
人类对自然的把握和利用都是以自身的特质和需要为准绳。人的情感需求有很多,除了视、听、触、昧、嗅五种感觉之外,还有种特殊的感觉——直觉。而艺术创作常常基于主体人的直觉的自由性。然而这种“自由”当通过数字技术表达于互联网平台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艺术不是感官刺激或感官的愉悦。因为其“自由”更要有约束,正所谓“艺术的理性自由”,是在我们理性判断和取值的前提下,数字技术所赋予数字媒体艺术先天的自由性格。只有当两者为人的情感而统一和融合的标准的时候,两者才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媒体技术所蕴含的客观界的必然性与媒体艺术所蕴含的主体界的自由性,虽然是相悖的,但作为掌握两者的同一主体的人却能够以情感为尺度使两者获得双向同构。情感活动的自由属性及其能够被多样化表达与交流的可能,使之成为媒体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根本点。
情感作为媒体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根本点,主要体现在媒体技术进入艺术领域的路径上,即媒体技术从数理领域进入艺术领域,参与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必由之路唯有情感,媒体技术只有在表达与交流情感的时候才能够走向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实质上本身是一种语言——计算机语言,我们可以用它来传递信息、无限交流,也可以用它来创造利润、生产文化、制造偶像。当它从一种机器语言转化为全能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和使用它。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的使用它,它就属于艺术。它是一个工具,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生命的体验,将情感赋予给它,它就不在沉没,不在冰冷。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存在方式——艺术规律
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艺术形态的新名称不断涌现,如: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虽然媒介技术不断发生变革,但是艺术就起形态而言无外乎有叙事、造型、表现、再现、体验的几大类[4]。新的媒体技术并不能改变艺术的本质,它只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过程。所以,艺术发展的历史实质始终是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和生产以及传播的再造过程。我们抓住不变的“艺术规律”就可以在大千的网络世界中尽情发挥我们的艺术见解。媒体技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存在,所因循的并非是技术规律而是艺术规律,是合艺术规律的存在。我们不可再盲目的技术崇拜,为技术而技术、为制作而制作、为特效而特效的追求了。这只可能会导致作品审美品质的下降。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整合方式——从概念走向现实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媒体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有机整合,不仅取决于两者的内在有机联系,并且有赖于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消费定位。所谓数字媒体艺术的消费定位,即其相关作品或产品未来所指向的行业系统,其关键环节就是明确所生产或创作的作品在艺术消费市场上应有的位置,而这一位置对数字媒体艺术形态而言应该具备相对的不可代替性]。实际上,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和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一方面缺乏消费的普遍性,一方面还停留在概念消费,它们往往带有手法或形式的推广效果,并不产生市场消费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生产或创作只有解决了消费定位与时常现实的口径对接问题,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度,才能保证其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和谐。
总之,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艺术生产与传播的流程再造必然发生,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仅是媒体艺术生产与传播领域里始终存在的核心新命题,并且也是美学研究的课题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亚.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在希腊古典艺术中的应用[J].艺术探索.2011,(05)
[2]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美育学,2011.
[3]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012.
随着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和普及,我国已经逐渐从传统媒体时代步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主要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表象,这也对标志设计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和研究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当代;标志设计
新媒体是我国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科学艺术水平的产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新媒体艺术也随之诞生。在新媒体艺术中,人们不再依靠传统的人工手绘,这对当代标志设计也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顾名思义就是以新媒体为依托和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新媒体指的就是和传统媒体比如说报刊、广播、电视等不同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因此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通过大量利用数字艺术、网络艺术,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身边有的客户端比如说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等,在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的帮助下受到大量的信息和娱乐服务。由此可见,新媒体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和广泛的,因为新媒体中大量运用了数字化信息艺术,因此又被大众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艺术,与传统艺术完全依赖于艺术工作者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主要依靠的是数字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是“数码艺术”“数字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的核心基础是数字艺术,这也是它与传统艺术相比最为明显和鲜明的区别特征。新媒体艺术的英文名称为ComputerGraph,简写为CG,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电脑图像就是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新媒体艺术随着社会不断地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现阶段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艺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换句话说,新媒体艺术已将全面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和艺术层面当中去了。新媒体艺术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的特征,一个是互动性另一个就是连结性,新媒体艺术创作主要需要经过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这五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新媒体艺术。在此过程中,第一步就是需要进行连结,与传统的欣赏艺术人们只需要在远距离进行观看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要求人们将全身心都投入进去,然后通过积极与其他人之间进行互动和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对作品的意识会发生相应的转移和变化,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比如是对艺术中的经验、创作艺术的思维、艺术之中蕴含的具体关系等等。新媒体艺术彻底打破了和颠覆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人们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不同艺术,和全球各国的人们进行艺术上的讨论、交流和互动[1]。
二、新媒体对当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标志当做成一种视觉符号,美术设计中的具体理念也经常可以通过标志设计得以完全的表达和展示出来,当代标志设计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商业经纪与文化产业的影响下也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在各种商业活动和问话活动中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
1、当代标志设计充满立体性传统的标志设计虽然也是一种大家默认的视觉符号,但是大部分传统标志设计只是对固定的文字、图形或者其他形式进行符号式的转化,传统标志设计把成功与否定义为社会大众是不是能够对标志产生深刻的记忆因此传统标志设计别强调标志的识别度和视觉效果,为了使得人们能够长长久久的记住标志,许多传统标志设计具有极强的固定化,比如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京都念慈菴的标志,京都念慈安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直至1946年谢兆邦在香港成立了京都念慈菴有限公司,并且设计出了孝亲图的品牌标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70多年来未曾改变过。但是从这些传统的标志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仅仅只有平面这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传统标志设计长期以来能够给人们带了固定的静态美,但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时代大背景下,人们求新求变得诉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也迫使当代标志设计急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此基础下,新媒体艺术能够有效帮助当代标志设计实现创新,走向新的发展高峰。当代标志设计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首先改变了原来固定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使得标志设计的艺术效果大大极强,从原来平面的标志设计变成立体的标志设计,从原来标志设计传达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当代的标志设计除了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之外代表着其他的深层含义,当代的标志设计要求表只需要起到能够宣传产品、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和传统单一的标志设计最大的不同,比如说现在的许多汽车标志都已经由原先的平面状态变为立体状态,如奔驰人字形的立体金属车标等等,都是受到了新媒体艺术的影响,这样立体的标识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它的记忆,更使得这些标志具有激情的识别度和视觉效果[2]。
2、当代标志设计充满互动性前文提到过,新媒体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互动性,当代标志设计受此影响下也产生了极强的互动性,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京字标志,它的灵感来源于篆书的京字,但是设计师在此基础上把它设计成一个人在向前奔跑,这个标志不仅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欣赏者们更是能够通过这个奔跑的小人感受到北京奥运会传递出来的全民参与的奥运精神,更加引入大家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程度,使得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性得到有效加强。再比如挪威诺尔辰岛的旅游标志也充满着强烈的互动性,随着岛上气温和风向的不断变化,该标志的方向、颜色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通过惯常表示的具体方向和颜色就可以判断出当天岛上的天气情况,这也是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下的代表性标志[3]。
三、结论
总而言之,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标志设计的影响相当大,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当代标志设计不仅完成了由静态单一的平面设计转化为动态立体的设计,更是能够通过设计积极与人建立起一种互动性,增强标志的识别度和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健.标志设计的空间形态拓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赵梦.浅析新媒体艺术与艺术结合对当代设计的影响[J].金田,2014,12:75.
“宅男艺术家”养成之路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1984年毕业后,他便与施勇、樊建平在华师大附近租工作室,开始创作。
90年代时,国内的文化状态呈现多元发展,中国艺术家也开始参加国际大型双年展等。虽然当时的主流还是绘画,但是媒体艺术这一最直接的当代科技、传媒的产物纠合着文化、视觉艺术的创作形态也吸引着艺术家们,早在1988年张培力就已经开始录像艺术的创作。胡介鸣在毕业后一开始也是以绘画为主。1992至1994年,他主要以感光材料和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为主。1994年开始转入装置艺术创作,举办首次个展《目击游戏》,是一件艺术家由绘画过渡到装置的作品。
其实早在1991年胡介鸣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虽然购买之初并未想到要将之用于艺术创作,但可说是开启了他的“宅男之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台电脑就是他的“大玩具”,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并非他投身新媒体艺术的原因。从1995年之后,艺术家便毅然决然抛弃画笔,因为“当时觉得新媒体的空间更大,更能表现我的感知,对观众也更有吸引力一些”。作品《1995-1996》是艺术家第一次尝试具有空间概念装置作品。1999年的《与快乐有关》,艺术家用心电图测出成年人处于全过程的心率等心脏指数,依据这些指数的波形图谱曲,并以自动钢琴演奏成曲。胡介鸣开始尝试身体的信息和媒体技术结合的表现方式,首次涉及编程。
虽然创作之路看起来像“科技宅”,但其实胡介鸣的创作媒介十分多元,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都是他表达观点与质疑的途径之一,其关注点在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并尝试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将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时间是他最想表达的
这个名为“时间之光―― 胡介鸣・记忆拼图”的展览,当然也围绕着他长期关注的主题:时间。震旦博物馆水晶厅的七扇长窗引发了他想起《圣经》中关于创世的记录:“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是世界的起源,也是时间的起点,记忆的拼图皆伴随着光的流转与时间的流逝。
作品《输入输出:天堂与人间》很好地体现了作品与光影之间的互动。这组作品以计算机为媒介,透过输入手绘作品图像、输出数字影像而得到下一轮绘画的依据,让程序的随机性与艺术家手绘的人文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因为在屏幕上与实际做成的窗贴效果不同,胡介鸣与馆方也透过多次的尝试,从而呈现出最能抓住光影的感觉,让作品随着一天的日升月落,天气的变化无常都有多种样貌的改变,让有形的的作品与无形的光线彼此交融。其实早在去年,胡介鸣就开始试验关于《输入输出》系列的试验,并在年底完成输入。胡介鸣表示,程序和人的大脑记忆颇为相似,尽管将信息删除,但是却不等同于完全消失。图像透过不断的删除与累积,就像煲汤一样,越到后面味道累积越丰富。直至现在,他已累积了几十套图像程序,只要给它新的命题,便又会产生全新的东西。此外,经过程序编辑输出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呈现极大的差异,超出人类的预判,也让他创作过程充满惊喜。
说起记忆,这次展览也是胡介鸣时隔二十年后重新绘制架上油画,手绘作品与计算机输出的图像互相对望。当被问及重拾油画有何想法时,他表示:“我一开始以为肯定是忘了,因为很久不画。但是去年1月份拿起画笔画第一笔时,我马上就意识到,就像我拿筷子吃饭一样,已经在我的记忆之中了,一点障碍也没有,非常自由。”
他将数字媒体归于《天堂》,而将绘画部分归于《人间》,形成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有趣对话,而在两件作品之间的,则是另一件影像装置《水平状态》。这件作品缓缓升降如跷跷板的作品似乎隐喻着“人的系统”与数位时代中“未知的系统”互相抗衡、不断改变的消长过程。当谈到新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时,胡介鸣表示,全球的科技以倍增速度发展,这是非常可怕的。或许这种加速度是需要克制的,就像一辆车一样,既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在这次展览中,他认为人工智能绘出的图和人从身体出发的图实际上就是油门和刹车的关系,在发展与制约中保持平衡。或许就像《水平状态》这项装置的运动一样,当平衡打破时一侧的作品就滑动到了另一侧,但是最终它总归会到平衡的位置。
新媒体艺术与收藏蓝海
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新媒体艺术作品侧重以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形式来表现主题,而让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点就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新媒体艺术将艺术品的界定扩展到四维空间,包括时间的参与以及观众的感知,不少新媒体艺术作品都利用人类的身体和感知能力来实现互动,人的身体被艺术家视为重要的媒介,观众不再单单站在客体立场,也会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谈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大家脑海里可能会先出现各种程序设计或电子装置,但其实最开始的发展是以视频为主。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标杆式人物――被称为“视频艺术之父”的白南准。这位美籍韩裔艺术家,是使用电视机来表现艺术的第一人,于此对应的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这一时期,成就了新媒体艺术的电视时代。早在60年代初,白南准开始尝试探索将音乐置入视像表达的可能。白南准的兴趣在于将时间概念视觉化:“这势必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作品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一种时间艺术。我喜欢没有固定流派的艺术。”
70年代以后视频艺术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之一,在视频艺术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形式介入其中,壮大了新媒体艺术的力量。而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更扩大了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它也用更新、更平等化的准则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并迅速成为全球化的语言。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地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新媒体艺术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拓宽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用一种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在一个世界中打开通往另一个可能存在空间的大门。
此时谈起的『计算机『网络,就言同提及彼时被『说旧了的『新媒体:在这个人人统治、人人受制,且浑然生活其中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名词本身似乎变得毫无冲击力可言。但新媒介的产生、发展,依然给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的前进带来更多可能。
时下,许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跨界学习旁人看来似乎无需深入接触的程序语言,并掌握此种媒介的更深层表达阶段。
在今日未来馆本馆首站的开幕展览上,美术馆选择了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圈,且被贴上『中国前沿的媒体艺术家的徐文恺,作为年轻艺术家单元参展艺术家之一。但在访谈中,笔者发现,艺术家并不是我们臆想中一位狂热的媒体技术者形象,他反而对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自己的创作的现状,均有着较为清醒和理性的判断。
东方艺术・大家:关于“未来”你怎样理解?
徐文恺:其实提到未来,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会联想到非常“高大上”的东西。包括这次在未来馆的展览,肯定不少人的心理预期是冲着捕获一些闻所未闻的事物类似猎奇的心理去的,而我认为这或许过于片面:我始终觉得,你越是在意未来,你反而越该关注现在、关注当下。
包括未来的艺术面貌亦是如此,只要你能投入在当下,真的去关注当下的艺术、艺术家,你就能准确的把握它们的动向。
东方艺术・大家:你对未来馆的哪些特质最感兴趣,是什么吸引你参与到这次展览中的?
徐文恺:这次不仅有许多“新媒体”艺术家前辈参展,更因为这次也吸纳更多和我一样的青年艺术家,让我觉得参加这次展览会获得我理想中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
另外就是馆方对“未来”这个概念做了很详尽的学术梳理与铺设,无论从事前工作还是最终的布展效果预览,都令人满意。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今日“未来馆”和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有什么区别吗?
徐文恺:区别肯定是有的,但不是仅限于表面概念本身,不是说提出“未来”,就和“过去”“现在” “传统美术馆”等等一下子拉开距离了,没有这样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今日美术馆这次将“未来”的概念从开放性上来说确实打开到了一定的高度。
东方艺术・大家:在未来馆中传统艺术家的概念有发生改变吗?
徐文恺:表面上看,因为参展作品及艺术家的特点,大家看到都是目前国内较为活跃的新媒体艺术家,相关作品可能会“入乡随俗”、在“未来”语境下显得更加“应景”了,但我觉得艺术家始终是艺术家,不会因为概念而发生目标和手段倒置的改变。比如艺术家需具备的前瞻性,它本身就是“未来”概念的一种。没什么值得强调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会一直关注未来馆的发展吗?
徐文恺:会的,我对未来馆以后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