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市场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环境建设

第1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今年以来,邢台县国税局立足实际,采取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健全规范税收征管服务、丰富拓展纳税服务内容、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以服务促征管多项措施,大力开展优化税收环境、办税环境、服务环境,打造税收环境竞争优势,切实发挥了国税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态度。观念决定行动。该局秉承“服务纳税人,奉献全社会”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权益服务、透明服务和真情服务”等税服务机制,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浅层服务为深层服务,在系统内部实施微笑服务、零距离服务和导引服务等文明竞赛活动,将纳税服务渗透到日常管理和文明执法中,覆盖到税收工作的整个流程和纳税人的全部办税过程,从而实现了无缺位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更让纳税人感受“税收文化”的温馨。

二、利用信息化建设,拓宽服务领域。为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深化个体双定业户“网上银行”划缴税款的改革成果,我们于去年初全面推行多元化报税改革工作,变纳税人过去单一纸质申报为网络、银行划缴、软盘、电话(12366)、邮寄和纸质等多元化方式申报纳税。经过一年来的运行,所辖纳税人均实行银行划缴税款的方式缴税,建立了以金融机构和税银电子网络为依托,实现纳税人多元化电子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管理和稽查的税收征管格局,不但加快了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也把为纳税人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彻底解决了集中办税排队拥挤的现象,提高了办税效率。

三、创新办税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在全市国税系统两基建设之初就成立了办税服务厅,并在系统内部不断丰富和拓展纳税服务内容,健全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的办税需求。通过配置多媒体电脑查询机,设立全民服务台,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重点服务等多种方式为纳税人提供了纳税咨询、办税指南、涉税举报、投诉监督等服务,坚持文明办税,实行了全程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提醒服务和预约服务,严格落实优民惠策,拓展市场经济,营造了倾听纳税人呼声、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良好环境。

四、实施协调联动机制,推进治税效果。做好国税工作,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尊重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动向其汇报当前的税收工作动态。二是在坚持依法治税中与当地政府谋求共同点,共同为辖区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三是以实绩赢得地方领导的信任。开拓、务实、能干、成事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在工作中坚持有诺必践,实事求是,不说大话、假话、虚话。四是以诚相待,坚持互助共赢的原则,与工商、公安、地税等部门建立了税收信息反馈制度,共同打击偷逃国家税款违法行为,促进了税收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2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园林;规划;园林城市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69-02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的城市构建要求也一直在提出。然而城市作为城市人口生活的一个载体,发展重心不应该只局限于经济繁荣,更多的应该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设计能为人们提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就是改善居住环境。

园林是自然与社会相联系的,满足一定社会功能需求的理想艺术空间。在中国古建筑得不到重用的今天,中式园林却得以留存,并翘首以盼更大的发展。

园林能否结合到城市设计中?

早在1992年国家就提出建设“园林城市”。园林的主体功能就是观游特性,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园林景观和园林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观赏、游览、休闲、交往、娱乐等的场所和空间。只有园林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而成的园林城市才是传统园林的出路,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出路。

一、中国园林发展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国的园林自殷商时期就以园囿的形式开始出现,发展至今3000多年,是世界园林三大派系之一。最初的目的是改善帝王宫殿的居住环境,后来被文人墨客所喜爱才在民间出现,之后中国古典园林便生出三个派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树木、山水和建筑组成,功能齐,形式多,意境美。它的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誉。

二、长沙园林发展

长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从西汉开始就有郡王在这里修建定王台和的蓼园,同时期还有贾太傅的宅邸,可见长沙古典园林历史之悠久。

在唐宋时期,长沙园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日后对长沙乃至湖南影响深远的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唐代兴佛教,寺庙园林,如麓山寺(原灵麓寺),就是那时候留存下来的。到宋代时,书院的建造又开创了长沙园林的另一个。长沙最久负盛名的两大书院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便是在这一时期修筑。

元朝主要兴建的是书院,并未有很大建树。到了明清时期,长沙园林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长沙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大环境。这一时期,长沙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形式的集合地。北京紫禁城的落成,引起各地王府的争相模仿。长沙王也建有一座,随后带动了一批衙署园林的修建,后又引起建造私家园林的热潮。

清末政局动荡,长沙位于重要交通枢纽位置受其影响,文化发展也相对停滞,园林的发展也停了下来。

三、长沙现状分析

长沙在38年的文夕大火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千年城池的景象也再难延续,长沙成为了一个有记录而无遗址的悲剧。自解放以来,长沙市便致力于园林建设。长沙市目前有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公园(景区)13个:烈士公园、天心阁、橘子洲、动物园、南郊、晓园、桂花、王陵、紫凤园、白沙古井、石燕湖生态公园、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公园(景区),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个。但是,长沙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上仍旧有许多不足。体现在:

(1)绿化分布不均匀,缺乏整体规划。长沙河西有岳麓山绿带,河东却因为发展得比较早而没有集中的绿化。长沙市的每一片绿地规划个体之间缺乏联系,缺乏整体规划。

(2)不重视城市环境建设,景观被视为建筑附属。

(3)崇拜欧陆风,痛失本土文化。

四、改造与应对措施

针对长沙现有的不足,提出以下改造意见:

1.从平面上

①新区整体规划布局,旧区有机更新整合。长沙的河西新区建设可以看出,对于整块地区进行合理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是很大的。合理的设计使长沙河西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建筑空间形态。河东老城区不能进行大片综合布局,所以只能通过局部改造的有机更新模式,通过量变,产生质变,慢慢让点式的绿化发生关联,形成城市绿网。

②在地区的自然系统中将城市与近郊农村进行综合考虑。霍华德在工业革命后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应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到延伸和改良。“农田包围城市说”应该改为“城中有村,村围着城”,从而适应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化。

2.从空间上。建立与大气、水、动物、植物的正确流入、移动相关的绿地生态系统。对于河川、道路等线性空间进行绿化整改。将生活临近空间(墙面、屋顶、以及其他市内小空间)中被多种绿色植物覆盖的部分作为生物的生息空间,并考虑加入垂直绿化技术。调查各种绿化现状,实现绿化全体的网络化。

3.顺应当地的文脉

①在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必须顺应当地风土的文脉,从而使园林绿地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园林绿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就是文化性。长沙园林以寺庙和书院为主。把它用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时,不能照搬这两种园林的形式,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浓重的文化氛围,体现长沙的文化气息。

②乡土植物的利用与乡土植被群落的营造是绿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植物是当地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乡土植被群落也是当地资源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园林建设过程中乡土植物的利用与乡土自然植物群落的营造就是创造绿地文化的过程,为景观的丰富内涵,体现在植物种类上即为生物多样性。在长沙的园林植物的选取中,应该引入能形成长期固定群落的园林植物,使其能稳定发展,不造成对其他原有本土植物的侵害。

五、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是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如何真正理解它,如何把它用于实践中,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课题里是值得思考的。长沙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价值也很高。长沙要真正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延续这些古典的元素,又要加之现代的城市建设色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孙玉梅.长沙园林研究[D].2005.

[2]李树华.从绿化,到美化,再到绿地文化──我国园林绿化发展大方向的探讨[A].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7.

[3]刘有良.长沙市园林绿地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第3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一)、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1、功能不协调。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

三、当今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新思维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二)意识

(三)风险意识

(四)生态意识

(五)系统意识

四、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四)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五、环保法体系的建设完善

(一)、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二)、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

小结: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新思维

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在研究范围、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人们进行新的思维,具有全球意识、政治意识、风险意识、生态意识和系统意识,才能适应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需要和发展趋向。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当今的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时空上已经较长期地覆盖了整个人类地球。例如人口剧增,加剧了世界绝大部分不发达地区人民的贫困化、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各种人为的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和积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破坏,使地球上的生命遭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大量温室气体(CO2、CH4,N2O、CFC)的释放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会给全球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生物物种的锐减这样的全球性问题,还是发生在各国国内的一系列具体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具有全球意识,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二)政治意识

环境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首先是因为环境问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核心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目前兴起的“环境外交”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全球环境问题所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对策不尽一致,决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环境问题政治化争论的焦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问题;2.发展权问题;3.资金问题;4.技术转让问题。

第4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中药 国际市场

踏入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全球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作为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回归自然、提倡绿色环保的中药产品也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表面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关于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关系问题,只是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在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类社会自身。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从“自然资源――产品――环境废物”开放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向“资源――产品――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一次技术经济活动的范式革命,而且也是一次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只有整个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根本转变,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环境,并具有资源投入、技术、信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社会物质技术保障,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回归自然”,崇尚天然也正是我国中药的最大优势所在。我国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医疗知识的结晶,它提倡并协调与科学文化和大自然生态文化的发展,中医有独特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这些都符合了循环经历发展的理念,因此,我国中药应紧紧抓住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好时机,大力开拓中药的国际市场。

二、我国中药国际化存在问题

1.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据有关统计,我国中药出口中低附加值、低加工的中药材仍是主要品种,占中药出口比重的64.3%,而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仅占35.7%。世界上其他国际约有170多家公司和40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研发。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拨巨款专门用于“非常观”医药研究开发,并将重点放在中医药方面;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购买单味药材的取味物粗品,然后精致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药理筛选,不少工作已取得很好成绩。德国、英国等国家素有使用和生产植物药的习惯,具有雄厚的资金、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日本拥有60多家汉方制剂企业,其原料药的75%由我国输入,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80%,仅销往欧洲的单味制剂多达200多种。1999年仅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一家的销售额就达到6亿美元,而同期我国整个中药行业出口额为5.16亿美元。因此我国中药的国际化道路是崎岖的,竞争是激烈的。

2.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因此,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的流失。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一方面以合作开发名优获取我国中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将我国的企业拒之于门外。同时,我国很多重要企业缺乏产权意识导致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从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我国著名品牌“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增加了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3.没有建立标准的生产体系

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国家在正常的关税手段逐渐失效后,不断发掘新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最为流行的就是技术贸易壁垒。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要求,如果不按上述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进行生产,则所进口产品会被拒绝进入国内。我国中药生产缺乏完善的生产标准体系,长期以来以手工作坊为特点,生产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生产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也缺乏大工业生产的程序化、自动化水平,不同药厂生产同一品种产品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产品个批次间质量也不稳定,更达不到国际市场对药品的要求。在纳入国际统计局的1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31家,符合GMP(现代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的不到10%。这种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这对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了很大风险。

4.创新能力低下

医药产业是一个技术创新型产业。今年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对传统医药的科研投入,其科研和生产已驶入了现代化轨道。而国内中药厂家、科研院所对中药新药的开发投入不多,尤其对药理作用的研判、有效成分确认、新剂型的改造投入严重不足。国际著名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一般占营业收入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而我国中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1%~3%。低水平的研发投入造成了我国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再加上我国历来注重对传统理论的继承,难以推成出新,研究方法一直不能有所突破,虽然中医理论机构严谨,分析视角独特,但与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所注重的量化统计分析格格不入。这也是我国中药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

1.建立循环经济系统

以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的经济,国民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正常的生态循环。因此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转变观念,提出“减量经营”,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很多中药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浪费和严重的原材料种植过程中被污染而被很多国家的绿色环保体系拒之门外,因此企业应从中药原材料种植、产品生产、使用出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杜绝对物料和原料的污染,建立产品的绿色环保体系,建立废弃物品的收集、处理、再资源化、再商品化的循环处理系统,扶持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专利制度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对于药品而言,专利所保护的是药品的核心技术特征。在中华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的基础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其现代科技含量,是可以适应现代专利制度要求得到保护的。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如医药配方、现代剂型、医药新用途,甚至是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等应当及时把握专利的申请时机,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同时,在核心专利的周围,也应适当设置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专利,全方位保护核心技术不受侵犯。我国中药开发研究能力的优势,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即以专利的优势,弥补中药品种保护的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这种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中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

3.完善生产标准体系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科技与管理的体现,拿不到这张通行证,公司就无法在国际市场立足,走向国际市场就变为一句空话。而我国药物制剂质量的可靠性得不到认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未通过GMP认证。按规定,到2004年底,为达到GMP要求的药厂将推出制药行业。作为制药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尽快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国家GMP要求对公司硬件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力争进一步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4.加强研发、创新

研发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国中药要走出国门,应具有高效、微量化、便于携带和应用的优势制剂品质,突破中药“丸、膏、汤”的传统制作方法和观念,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同时,组织一个中药国际化联盟是一种有效手段,世界上一些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相关机构,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达成协议,组成一个中药国际化联盟,对中药的品质管理方法、数据库、临床实验研究,来促进中药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冯国忠 唐慧鑫 马爱霞:扩大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策略[J].中国药业,2006年15卷第19期

[2]中国药业面对世界医药市场的尴尬与机遇[J].2004年第13卷第6期

[3]杜建彬:浅谈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3期第18卷

[4]刘张林:我国张药产业的国际化[J].亚太传统医药,2005年第3期

第5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银行卡市场建设 改善 农村 支付服务环境

为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充分利用该市被所属分行确定为辽宁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县这一有利契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推进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在其所在的农村地区,踊跃探索能使支付服务的环境建设、质量以及效率都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的新思路及新途径,更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环境基本情况

2013年,辽南某县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同比增长23.5%;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以及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分别为50.7亿元和128亿元,增长的百分比分别为42.5%和20%;人均的农民纯收入以及人均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090元和17500元,增长的百分比分别为18%和19.3%。辽南某县级市现有行政乡镇27个,自然村294个,农村人口73万,占全市人口的70%;农村经济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乡镇工业企业、渔业、水产养殖业、果业及粮食、蔬菜种植业等。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及自然村基本上都实现了通路、通电,并普及了电视和通讯网络,尤其农户收入的增加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全市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支付服务状况

1.银行网点分布情况。截至2013年末,各银行机构在辽南某县级市城乡共设立分支机构121家,其中在乡镇设网点机构59家,占比49%。在乡镇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农村信用社30家、农业银行25家、邮政储蓄银行3家、村镇银行1家,分别占乡镇金融网点机构总数的52%、43%、5%、2%。

2.银行卡发卡情况。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银行机构发放银行卡139.9万张,人均持卡1.35张。从持卡人分布来看,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已逐渐向农村拓展。

3.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情况。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各银行机构共有特约商户389家;ATM机221台,覆盖辽南某县级市城乡;POS机607台,覆盖辽南某县级市21个乡镇,覆盖面达到78%。

4.支付系统接入情r。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有12家支行级商业银行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接入率100%。农村基层网点有18家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占农村网点31%。

(二)支付工具使用状况

从近期开展的对250个农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抽样调查情况看,在银行开立账户的有169户,占调查总数的68%;有58%的农户去过银行办理过汇款、承兑等业务,有30%农户日常持卡消费。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愿和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力推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人民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充分发挥基层央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扶持力度的同时,找准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支付服务配套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年来相继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等文件,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同时,组织制定了自己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提出要扎实推进,稳步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市场,力争在几年内实现全市乡镇、村屯支付服务全覆盖的战略构想,使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协调沟通,建立机制

为赢得辽南某县级市政府对开展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该市支行及时向政府详细汇报了上级行文件精神以及支行制定的相关规划和部署。辽南某县级市政府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人民银行,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造福于全市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政府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三)深入调研,摸清底数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一些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相继落户辽南某县级市,极大地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支付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所在市中心支行高度重视,多次会同支行、银联、商业银行等部门深入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开展支付环境调查,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辖区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会议,走访企业、农户,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对辽南某县级市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进一步摸清了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找准了定位和切入点。

(四)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第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全市城乡居民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有一个感性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利用乡镇集市及市内繁华地带进行集中宣传。通过散发宣传单、现场解答、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居民了解使用银行卡比之现金更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优势。

第三,发挥支行“金融课堂”的教育作用。采取“金融课堂”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的方式,向居民讲解银行卡、反假币知识,使广大城乡居民对非现金工具从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接受。

(五)点面结合,扎实推进

所在的市中心支行根据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等特点,把辽南某县级市作为其所在地区推进农村银行市场建设联系点,先后组织银联、农行、邮储银行、联社等单位到辽南某县级市召开现场会,并深入××、××等乡镇街办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在距离辽南某县级市区较近的××街道××村由邮储银行建立第一家银行卡助农取现点,之后各单位将齐头跟进,在实现××街道全部村屯都设取现点后,再向其他乡镇辐射,以保证银行卡市场建设在平稳中发展,在扎实中推进。

三、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初显成效

(一)突出银行卡特色服务,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

几年来,辽南某县级市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广银行卡使用,加大银行卡投放力度,经统计,到2013年末,全市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17%。

各银行机构还针对行业不同特点,推广银行卡特色服务。农业银行针对广大农村客户的特点,推广惠农卡特色服务,惠农卡是专门为农户办理,除具备借记卡所有结算功能外,还是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同时也具备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发放、公用事业代收付等特色支付结算功能,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

(二)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改善用卡环境

由于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在营业网点布放ATM存取款机,使柜台的离柜率增加20%,减轻了柜面的压力。各银行机构在其网点设置24小时自助银行的同时,还将一部分自助设备布放在商场、超市,有的走进了大型工厂,从而拉近了百姓和银行的距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辽南某县级市××××集团有限公司门前设立的ATM自助银行。2012年,工商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整合远程技术资源,在县郊银行网点稀少的地区布放ATM自助银行机具,为工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末,辖区共布放ATM机221台,比2011年增加105台,增长90.52%;布放POS机607台,比2011年增加323台,增长113.74%;发展特约商户389家;用卡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三)所在市首家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在辽南某县级市正式运行

2014年1月12日,所在市首家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揭牌仪式在辽南某县级市××街道××村举行。本次揭牌仪式特意选在当地的赶集日举行,通过分发宣传单、现场演示等形式向当地村民进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普及面。该村一位农民还在服务点进行了现场取款操作,亲身体会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安全、便利,对此赞不绝口。截止2014年1月末,取现点共办理取款业务10笔,金额1,570.00元,办理查询19笔。

四、农村支付环境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全市121个银行分支机构,农村网点机构只有59个,虽然数量和市区大约持平,但是按照辽南某县级市农村3000多平方公里地域面积以及70多万的人口来看,农村网点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分布也不尽合理,给农户办理银行业务带来不便。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不高

在调查中,虽然有一些农户对银行卡、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认为使用它们要比现金安全方便,但实际利用比率却很低,这除了受传统观念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1.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滞后。诸如ATM机、POS机以及BST自助终端等银行电子产品在农村还没有推广普及,使农民感到使用银行卡极其不便。

2.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如手续费、年费等各项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支出,使农户宁愿使用现金也不用其他支付工具。

3.金融宣髁Χ炔还唬方式方法不对路。没有结合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农村特点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宣传。

(三)农村金融支付系统延伸“不到头”

目前,辽南某县级市所有的银行机构都加入了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形成了渠道畅通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但是,县以下的银行网点多数没有接入该系统,出现了农村金融支付系统延伸“不到头”的现象,使异地和跨行的结算业务都要通过县级支行营业部,从而增加了资金流通环节,延长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影响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思路

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应立足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实际,找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涉农支付清算系统业务处理的广度与深度,增大网络覆盖面,丰富农村支付服务主体构成,全面推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支付清算在建设有关的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以便使农村地区清算资金的效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建立。鼓励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进一步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改善网点设置,拓宽结算渠道,尽可能为广大农户提供方便,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支付服务需求。

2.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纵深发展。要努力对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使其早日直接加入到小额支付系统以及大额支付系统中去,这样,支付清算的网络才能随之进一步向乡镇地区延伸,跨行进行的资金清算所需要的资金运行通道也才能更加安全、方便、快捷与高速。

(二)不断丰富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推进票据业务的发展

在了解和掌握农村企业办理支付结算意愿或需求的基础上,推行适合农村企业的票据业务,提高结算的票据含量和使用率。

(三)加强金融宣传,提高农村现代支付意识

第6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外商投资软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十几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外商投资环境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吸收外资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但是,当前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仍旧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加强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是当前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掌握福建省投资环境的变动情况,对各设区市投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考核,对涉外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福建省外资办从2001年起建立了外商投资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制度,每年以问卷方式开展一次测评调查。测评工作以全省及九个设区市和有关涉外职能部门作为测评对象,通过考察外商对投资软硬环境及投资相关要素的评价,籍以衡量测评对象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变化情况,并就各职能部门的施政行为进行满意度测评。本文借助测评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研究评估福建省外商投资环境的发展现状。

1.1对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总体分析

测评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对福建省投资软环境的满意度,2001~2007年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2004年,得分区间在6.66~6.94。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以来,近三年得分均超过7分,表明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全省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12分,较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存在一些全国性的客观因素影响,诸如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货币政策越来越紧、出口退税率连续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力度较强、“两税合一”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之福建省业已存在的劳动力紧缺、用地紧张等老问题,对于多数以外向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说,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测评调查结果是在闽外商对现实困境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表明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竞争力还有待于提高。

从投资软环境期望满足程度看,在全省九个设区市被访的外资企业中,认为目前本地区投资软环境已超过预期期望的占12.8%,基本接近预期期望的占67.7%,未达到预期期望的占19.5%,全省投资软环境期望满足指数为5.78,处于“基本接近期望”的水平。这表明,目前福建省投资软环境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外商的预期期望。

调查数据显示,外商对福建省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抱有信心,对海西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在调查中,认为投资软环境会继续得到改善的占66.6%,有八成多的被访者对海西发展前景表示比较乐观,仅有1.5%的被访企业感到不太乐观。外商在闽继续投资的意愿较为强烈,有六成多的被访企业表示将会继续在本地区投资,有四成多的被访企业表示还会推荐亲友或同行来本地区投资兴业。

1.2对福建省外商投资政务环境的分析

政务环境是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政务工作的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便民化。在投资环境测评中,对各设区市政务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设置了6个项目,分别为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奉公、政策稳定性、政策透明度、执行公平性,其中后三项为近两年新增评价项目。根据我们的分类,同时为便于跨年度的比较分析,我们以前三项作为政务环境的评判依据,而把后三项作为政策环境的评判依据。

测评数据显示,2001~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政务环境满意度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为5.74,2005年达到峰值7.11后,在高位整理,有所回调。具体分析近三年政务环境分项评价结果,外商对公务人员服务态度较为满意,对政务部门办事效率较不满意,办事效率满意度指数下降幅度比较大。对政府职能部门施政行为满意度进行分析,被访企业近几年普遍对外经贸部门、海关、对台部门、税务部门和侨务部门评价较高。在2007年全省9个设区市的政务环境评价中,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依次为三明市、龙岩市和南平市。从总体上看,外商对内陆地区政务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要高于沿海地区。

外商投资企业大多属于“两头在外”类型,因此比较关注通关环境的优劣,这是政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评结果显示,近几年福建口岸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改善通关环境卓有成效。2003年以来外商满意度指数大幅提升,2004~2007年平均值高达7.43,比同期政务环境得分(6.86)高出8.3个百分点,也高于其他投资要素和条件的测评得分。2007年测评数据显示,6个设区市的通关环境满意度指数在各项可比测评数据中排名第一。

1.3对福建省外商投资政策环境的分析

外商投资政策环境是指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吸收外资的政策规定,诸如鼓励外商投资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等。这些政策规定是否适应外商投资变化的需求,其稳定性、透明度和执行公平性如何,则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根据测评调查数据,2005~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政策环境满意度指数分别为7.41、7.36、7.01,政策环境满意度指数在2005年达到阶段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相较而言,外商对政策稳定性的评价较高,对政策透明度还有疑义。主要原因是,福建省政府于2005年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收外资的政策规定,其后政策出台力度则有所减弱。各设区市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近两年很少推出新的扶持政策。

从2007年各设区市政策环境评价结果看,满意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依次为:三明、龙岩、宁德、漳州、南平、莆田、厦门。山区地市更加注重通过营造较好的政策环境,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开始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过渡。具体考察政策执行公平性的满意度指数,尽管2007年全省平均水平略高于政策透明度,但有6个设区市满意度指数低于政策透明度,反映出大多数地方在政策执行方面还不尽人意。

1.4对福建省外商投资市场环境的分析

外商投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与外商投资行为相关的市场体系健全性、运行机制健康性、市场信用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在投资环境测评调查中,2001~2003年指标设计为市场秩序,2004年采用市场开放性、竞争平等性、社会信用度三项指标平均,2005~2007年直接采用“市场环境”来衡量上述要素和条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投资环境测评调查指标体系中,“市场环境”与“融资环境”并列作为调查内容。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市场环境”并不包括资本及其他要素市场,而把这部分内容归并到“投资要素配套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商对市场环境的满意度指数呈现波动性较强的特征,2001年得分为6.06,2002年得分最低(为5.91),2006年为得分最高年份(得分7.1)。2007年,外商对市场环境的满意度指数为6.74,低于政务环境得分6.92、政策环境得分7.01,说明福建省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滞后。

分析比较各设区市的市场环境,2007年外商满意度指数除三明、宁德外的其它七个设区市比200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得分居前的厦门、泉州、龙岩的降幅较大。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相一致,各地市场环境进一步趋紧,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1.5对福建省外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的分析

如上所述,我们把与外商投资行为相关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条件统称为投资要素配套环境。为便于直观分析,投资要素配套环境主要考察土地供应、劳动力供应、资金供应(融资环境)、能源及原材料供应、产业及技术配套的变动情况。

根据测评调查数据,我们整理形成2005~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满意度指数及其构成表(见表1)。由此可见,近三年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满意度指数逐年下降,而且每一构成要素均呈回落态势。同时,外商最不满意的依次为劳动力供应、资金供应和土地供应,三个年度无一例外。特别是劳动力供应满意度指数仅6.17,是所有投资软环境测评指标的最低值,而且在6个设区市测评结果中排名倒数第一。

2007年测评调查还表明,目前影响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几大难题分别是:人才招聘与稳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资金筹措困难等。其中人才招聘与稳定问题尤为突出,9个设区市的外商都把它作为最主要的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测评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近几年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改善不力,既有自身在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松懈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制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有所恶化带来的结果。因此,能否有效解决外商反映突出的用工难、融资难、用地难问题,必须引起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改善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事关福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提升,事关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成效。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大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用工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

2.1营造更加高效、便捷、规范的政务环境

2.1.1完善外商投资审批管理制度

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现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进行重新核准定位和规范,从职能设置上界定各职能部门施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权限、管理事项和相应的操作办法。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解决的问题,可不设立行政审批,并要加快向中介组织转移有关涉外管理职能;对确需设立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也要明确条件,精简层次,缩短时限,强化服务,增加透明度。

2.1.2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

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在项目选择、项目审批、企业设立、项目实施、企业经营、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外商当好参谋,主动帮助外商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积极为外商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入户、就医、子女入学等提供方便。改进外商投资企业人员出入境的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2.1.3加强行政执法环境建设

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目标,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公开评议来强化民主监督、效能告诫来严肃工作纪律,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当前特别要进一步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由各级政府纠风部门负责加强监督和管理。清理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推行“收费许可证”、“项目上网公示”、“一个窗口”收费等制度。各类检查必须实行检查报备、登记制和检查许可证制,严禁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同一部门多级重复检查或同项目重复检查,无正当理由及法定手续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禁止对外商投资企业搞各种达标或评比等活动。

2.2营造更加统一、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

2.2.1清理调整涉外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现行的地方性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努力消除政出多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要从省里有关部门入手开展清理政策法规工作,做到政策规章条文明晰,表述准确,避免部门间交叉和矛盾,各地政府也要依据省里清理政策规章的要求,调整各地相关的政策规章,废止不统一、不规范的政策文件。新制定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必须和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特别要注重从制订实施优惠的激励性政策转向制订实施基于规则的规范性政策。

2.2.2落实兑现涉外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兑现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涉外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效应。对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除省政府已用正式文件作修订的条款之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执行。对于有些与外资企业订立的合同条款,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而难以执行,或由于合同条款不严密、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矛盾的,必须主动与外商协商,采取过渡性措施或以其他方式予以补偿。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

2.2.3完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

成立专门的省级涉外政策咨询机构,统一国家和省里的涉外经济政策法规,并适时向社会提供涉外经济政策的咨询服务,促进政策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各级政府与省直涉外部门要协同配合,建立相应的机制,交流信息,提供数据,为外商投资提供全面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法规和措施,要在指定刊物上予以公布,杜绝靠印发内部文件、红头文件来管理涉外经济活动的做法。

2.3营造更加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

2.3.1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自身建设,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为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着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经济封锁,打破部门和行业对市场的垄断,纠正以任何行政手段歧视或阻碍外商投资的行为,建立统一、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企业以价格或收费形式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2.3.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继续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偷逃骗税、走私贩私、金融证券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外商对市场环境存在问题反映强烈的地方,要组织开展涉及外商投资企业专项治理活动,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正当权益。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实行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经济鉴证服务市场的整顿,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虚假鉴证等不法行为。

2.3.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信用环境、规范信用秩序的治本之策。抓紧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理顺监管体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依法规范信用服务行为,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信用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托“金税”、“金关”、“金质”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偷逃骗税记录,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2.4营造更加符合外商投资需求的配套环境

2.4.1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研究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办法和有关配套法规,创建新型的人才流动和吸纳机制,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工的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劳动者和企业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这部法律。在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的同时,积极构建若干人才制高点,着力培育若干吸纳人才的重点载体和人才创业基地。要把引资工作与引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为主体,大力引进留学生、海外学者来闽创业。加强与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和宁夏、重庆、新疆等对口帮扶地区的合作,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流机制,定期相互通报劳务合作计划,广泛引进经过当地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

2.4.2积极改善融资环境

推进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企业债券、股票融资、风险投资的规模,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一个可靠和宽松的融资环境。金融业要牢固树立服务外商投资的经营观念,适时调整信贷策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规模。有关金融部门要围绕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金融信贷创新,对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和循环信用业务,为其提供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等多种信用品种服务,推选各种金融中介业务,探索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的金融工具创新,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为外商投资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改进信用管理,建立以企业、企业法人、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各级政府要推动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资金可由地方政府出资,各类基金和私营企业介入,或采取向社会公共募集资金等多种形式。

2.4.3有效破解用地难题

福建省人均耕地仅0.6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用地短缺问题尤其突出。目前,项目用地存量少和土地使用费大幅提高,直接影响到福建省外资项目的落地。各级国土部门要落实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外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证,同时设立省重大利用外资项目专项用地指标。规范地产交易行为,完善工作流程,实行全程制,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外商以收购、兼并、租赁、产权置换、特许权经营等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鼓励外商采用BOT或TOTT基金方式投资基础设施以及投资证券业等,缓解用地的压力。引导外资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提高外资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柳勇,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1-199.

[2]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7-285.

[3]张蔚,徐晨,陈宇玲.国际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7-219.

第7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贸易产业制度安排市场建设

市场建设,主要包括市场秩序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环境建设。其中,市场秩序建设,主要包括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市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和营销设施等方面;市场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卫生环境、安全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政府对市场建设作出制度安排,就是在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抑制市场不正当竞争、优化市场环境和强化市场基础建设等方面作出制度性保障,从而净化市场风气,使市场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风方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市场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市场秩序建设的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行为是企业行为,不应受到政府的干预。然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同企业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政府对市场竞争放任自流,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欺诈行为,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政府必须制定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竞争正常进行的市场规则,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按照市场规则对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

当前,各地市场交易秩序比较混乱,各种虚假的、欺骗性的促销活动泛滥,各种“有奖销售”、“买送促销”和“折扣推销”等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使购买者不知如何去面对市场各种营销活动。许多消费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市场到底有没有货真价实的商品,商家到底有没有诚信”?在热闹非凡的促销之后,人们不禁想起商家为何不计成本、不讲利盈推销商品,且不谈生产者是否获利,那么经营者何以维持营销成本。因此,为了净化市场,消除各种虚假的销售行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禁止各种折扣、有奖销售和买送促销活动。市场上所有销售的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价格的变动必须讲明原由,必须有真实的商品说明书,包括商品性质、成分、用途、成本、价格、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只有这样,货真价实的商品才能重回市场,市场营销才能回归理性,消费者才能在选购时进行“理性判断”。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进口的商品,一是要防止低价倾销和受补贴的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要保护国内产业不受进口产品的损害或威胁;二是要防止携带有害或有毒物质的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口,对国内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三是要防止进口产品的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或对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损害威胁。因此,政府一定要把握进出口关,加强监管,制定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规则,以及技术法规,适度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保证国内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安排

市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和营销设施。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外交通设施和内交通设施。为了方便购买者购买,商业营销场所一定要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因此,车站、码头、机场、机关、团体和学校等区域都是商场理想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人流稠密之处,也是交通便利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外交通及其交通环境。内交通是指商场地下停车场或商业广场停车场。现今,外资或合资兴建的商场,都有内交通设施,如地下停车场,或附楼停车场或商业广场停车场。据调查,2005年以前我国企业兴建的商场大多没有停车场设施,给购买者开车购物造成极大困难。因此,政府应在兴新商场中作出制度安排,必须具备交通设施。此外,对于原有没有内交通设施的商场,应进行改建和完善交通设施。现代购物中心主要是通过交通连接的,因此,政府应对市场交通设施建设作出统一规划,并形成制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达到和谐状态,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市场公共设施建设极为重要,它除了公共交通设施以外,主要包括为消费者购物服务的各种服务设施,如通信、邮寄、餐饮、娱乐和休闲等设施。现代商场与传统商场不同之处,就在于营销服务内容的差别上。过去,人们把商场仅仅作为购物的地方,而没有考虑购物者在购物需求之外的服务需求。人们在购物过程中的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餐饮、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当前,外资或合资兴办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有餐饮、娱乐(影视)和休闲(健身、美容和美发)等公共服务设施。因此,现代商场不仅是购物中心,而且还是餐饮中心、娱乐中心和休闲中心。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实质上是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区,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前,许多中小规模的商场并不具备这些服务功能,因而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政府应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对市场公共服务设施作出制度安排,把每座商场变成综合服务中心,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享受更多的服务体验。

市场营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经营设施以及与经营有关的配套设施,如购物广场、仓库和配送中心。现代商场与传统商场不同之处,还在于营销设施套配建设的差别上,例如家俱、电器等商品,都不是现场交换的,而且以订购的方式,由商家送货上门的。因此,商场营销设施也是逐步完善起来的,特别是配送中心、仓库和商场在空间位置上并不在同一地点上。因此,这更需要政府作出制度安排,因为配送中心、商场和仓库在建设上有一个合理布局和配套建设的问题。一家大型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要为同一区域多家商场服务,也要为不同区域多家商场服务。

三、市场环境设施建设的制度安排

市场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卫生环境、安全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它也是政府作出统一规划与要求的重要方面。

商场是人流极为稠密的地方,容易发生疾病的传播,随地丢垃圾、吐痰和抽烟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各种包装袋、包装纸和卫生纸到处可见。因此,讲求文明,讲究卫生,应是商场卫生环境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市场卫生设施是卫生文明的重要保障。例如,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商场专门配建抽烟室、卫生室(医务室)和废弃物回收室,还有专供消费者免费饮用的供水室,在商场各层转弯处还没有垃圾箱(桶),方便购买者放置各种垃圾物。这些公共卫生设施,是两型社会建设所要求的,政府一方面在市场设施建设中作出规划,另一方面要对公共卫生设施实施监督管理,尽管是一些辅助的“小事”,但它却是关系购买者和消费者卫生和健康的大事,因此,政府应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

市场的安全设施容易被忽视,商场发生安全事故频率非常高。例如,一旦商场发生火灾,不但对财产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人身伤亡。因此,商场的安全设施非常重要。安全设施是在发生安全事故中能有效避免伤亡的救济性设施。例如,电梯发生故障怎么办、商场发生火灾怎么办,特殊原因引发爆炸怎么办,有些顾客突发急病怎么办,商场发生斗欧事件怎么办,商场发生盗窃事件怎么办。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商场应配套建设安全设施,如建立安全保障中心,配备安全设施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认为,这些问题可以拨打“110”或“112”就可以解决,实际上往往远水救不了近火。例如,在大型商场或商业街,建立安全保障中心以及配备专业队伍和工具,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旦商场发生大火,及时有一支应急救济队伍专门负责临场指挥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政府应对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作出制度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并将安全设施作为营销设施或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生态设施应成为环保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城市闹市区,还是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服务区,或是休闲度假区,商业设施中的生态环境设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配制餐饮的购物中心,让消费者在购物和餐饮过程中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享受,必然是最受他们青睐的。这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市场营销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营销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因此,政府应作出制度安排,并纳入市场建设规划之中,或作为市场营销规则中的基本准则之一。

参考文献:

[1]余鑫炎.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现代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

第8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也取得新进展,但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4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会进一步趋好,从供需状况看,电信市场、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软件及信息服务市场仍将处于扩张期,但市场竞争会日益深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适时进行战略目标的调整,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

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也取得新进展,但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4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会进一步趋好,从供需状况看,电信市场、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软件及信息服务市场仍将处于扩张期,但市场竞争会日益深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适时进行战略目标的调整,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

第9篇:市场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规划 模式 理念 难点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15-02

1 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的难点

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表明,解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电力工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已经成为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电力市场改革不但对现有的电力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有着巨大的冲击,对电力规划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分散决策与宏观目标间的矛盾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成为市场中相对独立的市场成员。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零售市场的形成,电力零售商、大用户、配电公司作为反映电力需求的主体参与到电力规划工作中,他们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他们具有自主规划的权利,根据各个主体发展的需求,制定投资发展策略,其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存在与能源政策、电力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制定相应的机制与法规,消除矛盾的同时平衡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深入思考。

1.2 积极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竞争,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电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且对之后很长时间的电力生产都有影响,也就是说投资决策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在规划阶段引入市场机制,从源头上进行竞争,这比发电竞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自身的发展投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那么,有如下问题都值得考虑:如何组织规划市场,采取何种模式、运行规则、交易决策方式;电量市场有多种模式(比如单一购买方式、双边交易等),该如何与之协调;如何反映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长期供需信号,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如何协调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出现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被掠夺式的使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做好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的关键所在。

1.3 市场机制失灵

在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必须面对其失灵问题。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具备优越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现象是市场机制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消失,而只会有程度上的差别。在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研究的时候,必须考虑该问题。

1.4 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是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环境下,打破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审批开工的体制,发电公司也不再承担满足负荷需求的责任。只有在电力市场中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稳定的投资激励和宏观层面的调节措施,才能确保电网内电能供应的长期稳定,避免出现周期性的电力供应短缺,在长时间内维持电力市场中的供求平衡。如果市场缺乏有效的投资引导机制,无法保证投资者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将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使其减少对电力系统建设的投资,导致在一个长时期内电能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如果电厂回报率过高,则会导致新建电源项目过多,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长期偏低,造成发电公司亏损。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都不利于电力工业科学、稳健、持续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做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组织市场环境下的电源规划,采用何种市场模式、何种市场规则等,如何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1.5 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从电力系统的物理运行规律看,电源和电网本质上是一体的,电网是电力生产消费、电力商品交易的纽带,与此同时电网又可能是电力市场合理交易、公平竞争的障碍,为保证电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就需要有强壮的电网结构;然而过分突出电网建设,将导致利用率下降、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等问题。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防止电源规划工作与电网规划工作的脱节,防止发电资源和输电资源的浪费,确保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和负荷分布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做好电源电网协调规划发展的工作尤为重要。然而市场环境下电源、电网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提出有效的协调手段、激励措施以及运行规则,从而解决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的问题。

1.6 电力工业与资源、运输、环境的协调发展

电力行业的生产运营与设备制造行业、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和运输行业等息息相关。电力工业发展既能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会被这些行业的发展所制约,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地发展,否则必将导致“木桶效应”。目前我国为解决电荒问题,火电建设速度远远超过煤矿建设速度,没有相应的煤炭生产能力、可开采储量和运输能力的支撑,必将造成电煤紧缺状况,导致火电无煤停机,煤价上升,不但不能解决电荒问题,而且投资效益难以保证,对将来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发电一次能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发展必须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下,对之进行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电力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控制发电排污将成为一项必须的工作。上述的问题在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情况下较为容易处理,然而在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使得问题变得非常棘手。

2 新形势下电力规划的总体理念

在市场化改革的新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面临众多新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把握全局科学发展与市场个体分散决策的关系,解决“三个协调”问题:①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②电力工业与能源政策、矿产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的协调;③电力工业内部因素包括电源结构、电源布局等的协调;

(2)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通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反映电力工业的长期供需关系,为电力项目的投资运行提供正确的经济信号,避免出现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等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

(3)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效果的评估和监管问题。电力规划的评估和监管问题必须由政府部门直接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针对问题一和问题二,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明显地问题二大于问题一,也就是说必须在保障“三个协调”的前提基础下,再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竞争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否则电力工业不能正常运转,何来经济效益。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分阶段解决方式,如图1所示。

在前文中已经强调,由于市场体制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形的手”无法实现“三个协调”,必须依赖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进行全局把握,保证电力工业的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框架下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效益。也就是说一个全局的、统一的规划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这阶段和传统模式下的行业规划有些类似,但为适应市场环境和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具有新的内容、特征与目标,为了区别在此称之为电力行业规划。

3 新型的电力规划模式

3.1 规划模式的总体框架

3.1.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为电力规划工作准备所需的基本信息和前提工作,和传统规划基本类似,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电力需求预测:首先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并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2)能源规划政策:电力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能源规划和能源安全的需求。另外电力作为二次能源,主要为煤、水、气、核,电源结构的规划必须与能源规划相互协调,否则势必造成投资的浪费。为此作电力规划之前必须明确能源规划政策;(3)资源储量与承载能力:电力生产离不开相应资源的支撑,比如煤电不但需要燃煤的支持,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如今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发电支撑资源的短缺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近年电源无序建设已经将该矛盾放大并激化。由于资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不能盲目地、无节制地开采使用,必须合理规划;(4)交通运输能力:目前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电煤运输已成为电力生产运行的一大障碍,为避免出现因交通运输阻塞导致无煤停机的现象,在电力规划阶段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的因素,尤其是我国目前需求急剧增长,并且以火电为主,需着重考虑,解决好煤电运的问题;(5)环保容量:现阶段我国电源仍以火电为主,发电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灰渣和烟尘等有害物质;(6)电源电网运行现状:即现已运行的电力系统基本状况;(7)协议送电计划:在“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所规划电力系统不是个孤立系统,因而需要考虑与外部电网交换的详细情况;(8)可行电源点:由政府委托第三方对本系统内的电源点进行可行性研究,作为优化规划的发电资源;(9)可行输电线路建设方案。

3.1.2 电力行业规划

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示出了显著的效益。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固有缺陷,必须政府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进行干预,弥补市场缺陷,不能纯粹由发电集团公司“自主决策”,而是需要重视宏观调控与宏观把握,才能保障电力工业的正常运转,发挥市场效益。为此要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必须先好做电力工业的电力行业规划,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

3.1.3 电源竞争规划

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作用,就必须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电源竞争规划主要解决在发电侧由多家发电公司构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公正地分配有限投资电源点的建设权,反映出稀缺的电源投资市场价值、更好地实现电源投资阶段的资源优化配置等。

3.1.4 输电网规划

经过电源竞争规划阶段,电源规划方案基本确定,而即使在市场环境中,电网公司仍然作为唯一垄断者,其规划方法与传统方式下基本相似,可以直接沿用传统的电网规划研究成果,在此不在复述。

3.1.5 监管与评估体系

在传统规划中,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也具体、多样,涵盖了传统电力规划指标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方法与指标过于分散、繁杂,缺乏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评价方式,给电力系统生产运行部门带来较大的困惑,无法从众多的指标中发掘出针对主要问题的明确的决策信息。必须就某一特定的主题,把原来已有的和一些新提出的评价方法中和该主题相关的,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给出明确的、科学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决策信息。

3.2 政府部门、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在规划模式中的地位与职能

3.2.1 政府部门

从前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政府部门承担起电力行业的宏观调控的职责,同时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各个环境起到主导作用。

在前期准备阶段,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并做好资源、环境、运输等相关因素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信息的收集。

在行业规划阶段,协调考虑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电源结构优化、系统调峰问题、电源布局优化、电源电网协调发展以及电力投资决策对后续发展的影响等因素,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制定科学的、经济的电力行业发展方案,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监管与评估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1)对竞争规划市场的监管;(2)对最终规划方案的评估。由于电网公司仍旧是唯一垄断者,因而还需保证电网的开放性评价工作,比如接入费用是否合理、阻塞情况是否减缓或消除等。上述工作需要较深的专业技能,具体工作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机构来实施。

3.2.2 发电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发电公司对电源的投资必须通过在竞争规划市场中申报电量合约的竞争方式来获取,申报价格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经验运行水平和发展策略,完全自主调整,获得电源建设权和新建一定年份内的电量差价合约。

3.2.3 电网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电网公司主要工作为在电网规划阶段,根据电源竞争规划的结果,实施细致深入的电网规划,要求满足:(1)行业规划中地区交换容量的需求;(2)电网开放性评价指标的需求。

4 新型规划模式分析

该规划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分为多阶段处理,每个阶段即相对独立,突出解决某一问题;每阶段又相互关联,使得规划过程协调统一。理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优化规划;(2)通过由“粗”到“细”实现电源电网的协调优化规划。①电力行业规划阶段粗放地实现电源电网协调规划;②在电源竞争规划后,电源规划方案已经确定下来,此时做深入的电网规划,实现电源电网的细致的协调;(3)解决了宏观调控与自主决策的矛盾关系,即实现政府部门对电力规划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协调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等因素,提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又达到了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目的,发挥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4)与传统规划模式有一定相似之处,大部分可沿用传统规划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经验,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蒋鹏.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