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社区运营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运营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运营策略

第1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绩效管理;协同共享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 -03

一、扬州社区学院运营情况剖析

2015年4月,扬州相继成立了9家社区学院,分别为广陵区的文昌花园、荷花池、琼花观、连福和邗江区的翠岗花园、康乐、武塘、文苑和竹西等,并享受一次性的3万元奖励。总的来说,扬州社区学院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完成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技能水平的相关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运营经验

1.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扬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是社区学院运营的主要支持力量,从学院规划、筹备、建设、发展等方面通盘考虑,为建设“名城扬州”奠定文化基础,并培育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就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供应侧结构改革下企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变化的有效措施。保证就业稳定,维护社区和谐的主要手段是完成人员技能再转型、下岗人员再创业、在岗人员再创新等,这些都难以离开社区学院塑造的“终身教育”环境和“持续学习”组织。

2.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高

社区居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会带来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与高水平性,也对社区教育内容带来了较大挑战。兴趣来源于激发,得益于成就感。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优化及生活区域条件的完善都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学院学习,接受各种类型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据统计,近62%的居民对参与社区学院学习明显感兴趣。

3.课程涵盖范围广

据调研数据统计结果,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占24%,专业技能类培训课程占42%,兴趣爱好类课程占26%。课程内容既包括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消防安全,基本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与教育阶段,并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4.创新创业初现成效

社区学院与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应用,通俗来说,即是及时、有效地成为谋生手段、休闲方式及应急措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策略,是“L”经济曲线的长时间决策内容,也对社区学院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创新,结合区域、文化、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创新。扬州社区学院初步显现出创新与创业成效,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人员,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运营不足

1.自身造血功能欠缺

扬州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拨款,社会捐赠与其他团体资助很低,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受到办学性质、定位及功能的影响,就近、免费与灵活是我国市场需求的主要特征,但资本构成、持续投入与预期收益是社区学院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政府拨款、公共服务采购支付仅是其收入的一部分,更多地收益来源应注重于市场需求的开发、继续教育等方面。

2.师资待遇较低

与高等教育相比,扬州社区学院专职教师工资收入较低,且大部分为兼职教师。这种构成决定了队伍调整较大,流动较频繁,不适应知识积累与技术孵化的要求。从工资收入构成上来看,社区教师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与课时费等,年收入在4万至5万之间,也不利于队伍的承继性与稳定性。

3.员工积极性有待提高

吸引与激励员工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社会需要,又可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另外,又包括X、Y与Z因素。总的来看,社区学院首先应能保证员工纵向收入比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横向收入比的要求,综合考虑岗位、家庭与兴趣爱好等综合因素,提高员工满意度。

4.资源分享平台尚未构建

教育资源的有偿获得是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是激发更新知识体系、创新研究理论与应用知识成果的先决条件之一。社区学院、企事业单位与区域学校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思路是降低社区学院运营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扬州社区学院采用聘请专业教师、技术专家现场授课等传统方式,容易增加运营成本,又不便于灵活性的课程安排,因此,构建教育资源分享平台是当务之急。

二、扬州社区学院运营绩效实证性研究

社区学院的定位为非营利性单位,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及其他职业教育等。值得强调的是社区学院的运营绩效关系到长期生存发展的态势、多元化投资的有效性与可能性及经济支撑力度的大小等,因此,研究扬州社区学院运营绩效是非常必要的。

(一)扬州社区学院运营绩效分析

运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社区学院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1.影响因素

社区学院绩效影响因素有:市场需求环境、政府政策与法律规定、管理模式、盈利渠道、融资环境及核心能力等。其中宏观影响因素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需要适应的条件,而微观因素则是可以通过社区学院自身努力实现改变,从而完成绩效考核任务。

2.评价指标

与企业运营相类似,社区学院绩效评价指标可以表现为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同时,与企业绩效考评不同之处在于居民服务满意度、教育覆盖率、再就业创业培训人次等。这些指标是社区学院绩效管理评价水平的重要内容,通常应用于专家打分法、线性规划法等定量分析,旨在研究最佳管理阶段的表征及对应的合理管理策略。

(二)扬州社区学院绩效管理实证性研究

1.绩效管理概况

扬州社区学院是扬州市政府推动并提供一定量的资金拨款,对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结合绩效管理的内容,经营效益与经营者业绩应是社区学院绩效管理的重点,但因为我国社区学院的参与主体、运营目标及管理模式的特殊性,造成绩效管理的侧重点是经营者业绩,如社区培训人次、培训项目数量及对下岗、退役等人群的工作技能培训等。同时,社区学院是社区管理的组成部分,以维护安定、共筑团结为方针,更多的采用定性考核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总的来说,绩效管理尚未在扬州社区学院普遍推行。

2.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资料分析,扬州社区学院绩效管理的定量分析不全面,仅对成本、收入及后续预算、投入进行记录,无法全面反映管理过程中现金、资产等变化,缺乏后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评估。结合国外社区学院管理经验,资金运作能力、融资能力、偿债能力与新增、修改项目计划可行性能力是绩效管理考评的主要指标。因“自身造血功能的缺位”,加上长期养成的资金依赖症,扬州社区学院的绩效管理的实际执行力往往“被打折”,并带来管理松散、人员激励作用不明显及资金利用率低等弊端。因此,结合上述运营绩效实证研究结果,笔者建议扬州社区学院采用“低成本、集约化、共平台”的发展策略。

三、扬州社区学院发展策略

“协同共享”赋予互联网+时代新理念,不仅指知识理论体系的衔接、配套与共享,还包括实践经验与生活方式的合作、分享与学习。传统意义上,协同共享是企业内部各部门或企业间,为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低,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共享资源,协同作业,从而完成企业目标管理的管理策略。本文则将协同共享作为扬州社区学院发展的重要策略进行研究,解决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绩效不善、士气不佳等问题,并将其主要内涵详述如下:

(一)承继与创新并重

通常来说,社区学院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载体是教师与书籍。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学院教育资源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与形式,其核心为信息,载体是计算机、服务器等,且智能、仿真与生态等学科的发展将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外部因素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与历史的承继、信息与实践的创新是社区学院资源协同共享平台的特点之一,并对社区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协同共享平台构建的初衷之一是教育资源普及化或大众化的承继、创新,直到不同等次教育的融合,从而带来社区文明的进一步繁荣。

(二)协同与共享永存

社区教育资源平台构建的主要手段是协同与共享。协同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协同的目标。协同主要有:一是知识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协同;二是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协同;三是师资与研究团队培育途径的协同;四是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的协同。共享则包括:一是智库的建设与共享;二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三是经验的提炼与共享。

(三)成本与收益共担

如前所述,本文研究的难点是协同共享平台的成本承担与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从而既能保证社区教育平台建设的顺利实施,又能保证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协同共享平台非盈利性的本质;二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三是灵活的运营管理方式;四是地区间的沟通与合作。

(四)冲突与合作互换

协同共享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联系的结果,既是合作与统一的趋势,又存在冲突与矛盾的现象。是社区学院发展面对的主题,也是教育资源协同共享平台构建的主题。认知、理解、接受与包容是相互合作的前提,而漠视、误会、敌视与仇恨是导致冲突的因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是,实现不同教育结构的顺利转换,也是降低和避免教育冲突的重要手段,因此,冲突与合作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各不相同,并具有互相转换的现象,如发生冲突变合作,变合作为冲突等,都是今后教育资源协同共享平台需面对的艰巨任务。

四、结论

扬州社区学院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解决居民再就业困难,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强化与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功能、警示功能、培训功能、宣传功能,成为连接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桥梁,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更是连接居民的桥梁。成功的社区学院不仅担负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组织”体系的重任,还是区域创新创业的源泉。因此,研究扬州社区学院对城市经济发展,乃至城市竞争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02).

[2]刘春朝,李建春.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动力机制[J].江淮论坛,2014,(01).

[3]刘志忠.我国社区学院社区性的缺席与在场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作者简介:

第2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虚拟社区;消费者;信任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34-04

一、引 言

在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源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法律制度保障下的交易关系。互联网打破了信任所

依存的传统社会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网民对互联网信任度较低,只有35.1%的网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1]。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交往,交往对象不再受限于血缘关系和地理区域。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开放性、虚拟性和时空分离特性等特征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信任保障机制,信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虚拟社区的主题之一[2]。

虚拟社区存在多种形式和类型,其中,消费者为了购物、消费和交易所聚集的虚拟社区成为主要类型之一。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环境下诞生的商业模式,保持一定数量的成员规模是其产生商业价值的基础,而信任又是消费者加入虚拟社区、进行互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信任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学者们对虚拟社区信任的认识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消费者视角探讨虚拟社区信任的作用机制和]化模式,为深入研究虚拟社区信任关系的形成机理抛砖引玉。

二、虚拟社区信任的涵义

Mayer、Davis和Schoorman(1995)认为,信任是指“无论是否具备监视和控制对方的能力,基于对方会采取对自己特别重要的行动的期望,信任方接受被信任方行动伤害的意愿”,信任的本质不是冒风险,而是冒风险的意愿[3]。虚拟社区信任是消费者在依托网络空间的虚拟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信赖心理状态,可以分解为技术层面的信任(技术信任)、制度层面的信任(制度信任)和人际层面的信任(人际信任)等三个层次。

技术信任是消费者对社区网站技术系统的稳定性、保密性和社区网站功能多样性产生的信赖感知,比如,加入虚拟社区不会遭受网络病毒侵犯,不会泄露个人隐私。技术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的意愿产生影响,它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加入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在加入时是否愿意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是否对虚拟社区产生依赖感。如果虚拟社区不能提供基本的技术信任,将使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削弱他们参与虚拟社区的动力和提供真实信息的积极性。技术信任来源于消费者在注册和登陆虚拟社区时对社区网络技术系统的感知。

制度信任是消费者对虚拟社区制定的规章制度、约定及控制措施的信赖感知。社区网站为了调节成员间的虚拟社会关系,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的行为,对成员的某些行为给予激励或者惩罚,维持虚拟社区中的社会秩序。虚拟社区制度由社区运营商制定的制度和各个论坛版主制定的版规构成,对成员在虚拟社区中的在线交往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对线下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制约作用。

人际信任是指消费者个体对其他成员个体和成员群体的信赖感知。在匿名环境下,由于成员的身份、性别、年龄、喜好和社会身份等各种信息都不为人真正所知,消费者需要在互动中感受对方的能力、友善和诚实,做出信任判断。Ridings、Gefen和Arinze(2002)认为,虚拟社区信任要放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去理解,因为成员个体不仅仅是与一、两个成员的交流,发出的帖子还面向群体,信任是在成员个体与由陌生人构成的群体之间形成,是一种广泛意义的群体信任[4]。人际信任形成于成员间的互动过程,对社区成员信任的结果将可能使消费者愿意接受成员的信息,采纳对方的建议,也使消费者愿意向其他成员提供信息和意见,并与对方保持长期交流的关系。

在虚拟社区信任中,技术信任是前提,制度信任是基础,人际信任是核心。技术信任是消费者加入虚拟社区的前提条件,虚拟社区在技术上的安全设置(如密码保护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了基本的信任。如果消费者失去基本的信任,就会无情地抛弃虚拟社区,不再参与和登陆,当然也就不再与虚拟社区的成员开展在线交流活动。社区制度是消费者在虚拟社区中进行在线交往和发生社会关系的基础,制度信任为消费者信任虚拟社区成员提供了制度保障。虚拟社区信任的核心是人际信任。匿名性和虚拟性影响社区成员建立有效的人际信任。只有形成人际信任,才意味着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社区信任。人际信任促进技术信任和制度信任,赵玲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能激发成员对虚拟社区运营商的信任[5]。

三、虚拟社区信任的作用机制

虚拟社区信任具有商业价值,是虚拟社区产生商业价值和营销价值的基本条件。虚拟社区信任的商业价值表现在对消费者的参与行为和商业行为的直接影响上(如图1所示)。

虚拟社区信任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参与行为。消费者的参与行为包括加入和参与。加入是指消费者在虚拟社区注册并拥有成员身份,可以发帖和参加社区中的讨论。没有加入,就没有发帖的权限,只能作为一名浏览者旁观。信任使得众多的消费者加入虚拟社区。Lin(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感知信任影响成员参与虚拟社区的态度[6]。但是,消费者在成为虚拟社区的成员之后,并不一定会与其他成员进行在线交流。虽然成员并非出于信任才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但信任的存在才能使虚拟社区的成员彼此进行深入交流,并对虚拟社区产生粘性。Ridings、Gefen和Arinze(2002)研究发现,信任增加成员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意愿,是支撑虚拟社区的陌生成员之间自愿性合作行为的关键要素和预测成员信息交流意愿的重要指标[4]。Wu和Tsang(2008)的研究结果证明,信任影响成员对虚拟社区的粘性和分享信息的意愿[7]。可见,信任为虚拟社区成员的持续互动提供支持作用。

虚拟社区信任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沟通平台,为消费者交流购物信息、分享购物经验、传播消费观念和寻找交易对象提供了便利。信任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相信来自虚拟社区成员的购物信息和购物建议,信任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接纳虚拟社区成员的推荐意见的程度。徐小龙和黄丹(2010)通过对天涯社区“手机数码”论坛调查发现,社区成员58.2%的帖子互动内容为购物询问和意见提供[8]。赵玲等人(2009)研究结果表明,成员间的信任影响成员从虚拟社区获取产品信息的意向,这种意向和对商家或虚拟社区运营商的信任又最终对成员从社区或商家处购买产品的意向产生正向影响[5]。虚拟社区信任将使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其他成员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虚拟社区信任还影响消费者对虚拟社区中的购物信息的再传播行为。出于信任,消费者将从虚拟社区搜集的购物信息向现实环境中的亲朋好友传播,使购物信息从网上向网下扩散,从而影响网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虚拟社区信任对消费者的交易行为产生影响。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供虚拟社区成员之间或者成员与虚拟社区运营商进行交易活动。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信任,社区成员之间难以开展商业交易。虚拟社区信任为成员的交易行为提供基本的保障。在虚拟社区中,信任使成员对社区群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社区意识。信任使得成员之间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信任程度越深,归属感和认同感就越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虚拟社区就会由一个松散的组织向紧密合作性组织方向转化,所拥有的市场力量就会越强大。日益增多的虚拟社区“团购”现象就说明,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虚拟社区成员群体拥有了较大的讨价还价力量。台湾学者皮世明和李依珊(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信任直接影响虚拟社区群体的团购意图[9]。

四、虚拟社区信任的]化模式

虚拟社区信任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存在一个产生、保持和终止的]化过程(如图2所示)。消费者在接触虚拟社区时,只可能产生初步的信任感。在与虚拟社区成员的交互过程中,消费者对虚拟社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既可能保持最初的信任程度,也有可能加深信任感,或者维持着对虚拟社区某种程度的信任。消费者在经历过一段信任之后,消费者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信任虚拟社区,终止信任关系。虚拟社区信任发展过程可能由信任产生直接转变为信任终止,中间并不经历信任保持阶段。

与虚拟社区信任发展过程相对应,消费者对虚拟社区存在三种心理状态:初始信任、持续信任和不信任。初始信任是消费者在初次接触虚拟社区时产生的信任感。持续信任是消费者在参与虚拟社区的过程中获得和持有的信任,实质是消费者对虚拟社区的信任保持在初始信任水平或者更信任的心理状态。持续信任是一种动态的信任关系。当信任未能得到有效保持时,信任关系就会终止,由此转变为不信任的心理状态。

初始信任是持续信任的前期阶段,也是虚拟社区持续信任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初始信任可能决定信任方与被信任方将来互动的程度[10],初始信任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成员对于被信任方后期信任的发展[11],但初始信任并不必然导致持续信任,而是有可能直接转到不信任的心理状态。当持续信任的条件和依存的社区制度发生变化时,原有的信任度不断衰减,造成消费者对虚拟社区及其成员产生不信任感。初始信任、持续信任和不信任实质是消费者在虚拟社区所经历的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在虚拟社区信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信任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初始信任产生于消费者与虚拟社区的初次接触,消费者在接触虚拟社区前一般存在一种信任的信念或者倾向。初始信任只有依靠第二手资料、情景因素或者个人的直觉判断来做出信任推断[12]。在初始信任中,技术信任为主,制度信任为次,人际信任尚未形成。消费者的初始信任建立在对虚拟社区网站所展示的技术特性及社区制度的认知上。虚拟社区的安全性、有用性、易用性、美观性和外部声誉将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决定因素。除了虚拟社区技术特性因素,初始信任也受到消费者个体的信任倾向的影响。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网络经验和经历对虚拟社区产生一定的信任倾向。

持续信任是成员间通过互动形成连续信任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依存于成员在群体中形成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依靠的社区控制手段。由于虚拟社区控制手段的效力比较有限,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主要是双方策略和利益计算的博弈结果。在持续信任中,人际信任取代技术信任成为主体,制度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人际信任的发展。在虚拟社区中,社区制度的约束力非常有限,无法发挥足够的保障作用。成员间的信任往往依赖非正式的手段,比如双方交流的频繁程度、交往关系的深度、对方的声誉等。持续信任并不是一个恒量,随着人际信任程度的变化,持续信任的信任水平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不信任源于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受到破坏或者成员对虚拟社区网站失去信任。成员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会损害双方的信任关系,比如采取欺骗手段、提供虚假信息、不履行承诺。双方在交流中采取消极的态度和不恰当的交流方式,比如谩骂、讽刺、诋毁对方,也会影响双方原有的信任关系。如果虚拟社区管理者没有对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做出公正的处理,将降低他们对虚拟社区的信任。如果虚拟社区运营商为了谋取私利,出卖成员注册的资料信息将直接导致信任关系终止。

五、结束语

消费者成员是虚拟社区的重要资产,要保持和增加这种资产,需要维持和增强虚拟社区信任关系。虚拟社区因信任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商业价值。在虚拟社区中,信任是消费者的主观认识和心理感知,而且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化的状态。虚拟社区运营商所提供的技术措施和社区制度只能提供初始信任,建立和加强持续信任才是虚拟社区运营的重点。因此,虚拟社区要通过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版规制度和促进成员之间的深度交流来打造良好的信任环境。

在虚拟社区信任]化中,持续信任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持续信任本质上是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和利益博弈形成的人际信任,具有内生的特性。成员间的互动程度与持续信任互为作用,互相促进,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高互动的成员之间容易形成高信任度,高信任度又将增进成员间的互动频度和交流深度。建立在高互动基础上的持续信任将激发和增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意识又将促进成员的互动程度,提高虚拟社区的信任水平。显然,剖析持续信任的影响因素、]化路径和内生机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3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前瞻观点:市场不会给太多时间让Web2.0公司成长,2007年Web2.0靠前的大公司会胜出,大量小公司会死掉,胜出的公司包括上市的和被收购的,它们的市值加起来不会超过10亿美元。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3月千橡互动集团获得共计4800万美元的投资。在坚持用户创造内容的理念指引下,猫扑网提出“新媒体,新门户”的理念,打造了“新闻”、“娱乐”、“互动”等三大中心,同时了社群营销、病毒营销、创意营销、内容营销、体验营销、宽频互动营销六大营销模式。

2006年最正确的事情是从已经变成红海的地方撤退,我甚至感到遗憾的是撤退得还不够早。2007年我们公司会继续收购一些公司,千橡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至少能达到每年递增30%。

如果非要上市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但千橡一直在等待有利的时机,我们的野心是做市值非常高的公司,所以一直在不同领域里进行尝试。

2006年千橡做了很多扩张,但年底的收缩说明某些领域不适合多投资,希望我们的做法可以为其他Web2.0公司提供一些经验。

2007年千橡的战略规划将分两步同时进行,一方面要把“新媒体、新门户”的策略坚持实施;另一方面,在社区运营方面希望能够做出成绩。千橡目前并非多元化道路,而是有侧重点地进行运营。千橡的网络游戏业务2007年底前会实现赢利,预计将达到几千万的营业额,而明年将会达到上亿元。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Web2.0这批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不会超过第一批的十分之一。因为Web2.0潮流会竞争加剧,市场不会给太多时间让你成长,第二批砸的钱可能比第一批多2~3倍,但上市融资超过3000万美元、或被收购的公司不会超过5家,这5家加起来不会超过10亿美元,所以我不建议明年继续投Web2.0,以免浪费太多社会资源。

手机视频前景不错,但可能要后年才能看到效果,明年可能还不行,3G手机明年要达到一定用户量还是有困难的,这一年的变化会有限,明年年末的时候兴许可以预测一下趋势。估计明年网游行业竞争会加剧,可能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会有大量公司加入网游行列,但大部分都没有研发,网游的质量会很好,用户的选择也会增多。但随着参加的公司增多,网游市场总收入变大的同时,每家能分到的钱不会多,这也是经济规律。

此外网络实名制推行起来要一段时间,要看国家的推行力度,这对网游行业可能影响会比较大。

2007年博客领域不会出现新兴的老大,会由传统Web1.0公司填补空白,Web1.0在新的应用上做得很好。

视频领域明年是一个收官阶段,明年如果还卖不出去,也就永远都卖不掉了,会有5~6家网络视频角逐,但绝对不可能单独上市;社区会持续火热,它在6大应用中,虽然比例最小,但是成长最快。

另外,中国互联网进军国外市场是一个趋势,像今年金山网游卖给越南、百度搜索进军日本市场等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有限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互联网需要进军国外市场拓展空间。

盈利模式在十年之内都不会发生变化,一定是网游靠收费盈利,非网游靠广告盈利,这两块商业模式已经足够撑起这两个领域。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省略

第4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 养老地产 亲和源模式 商业模式

一、中国当前养老地产趋势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为减轻人口过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实行了计划生育。如今,近40年过去,计划生育有效遏制中国人口增长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口结构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未富先老。

中国当前仍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提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对尤显吃力。此情此景下,政府积极扶持养老产业,鼓励社会参与养老体系的建立,由此揭开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帷幕。再者,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养老产业背后隐藏的是惊人的商机。据有关数据表示,我国2005年老年市场需求为6000亿元,2010年达到1万亿,2020年将达2万亿;[1]更为乐观的推断显示,到2050年,养老产业市场需求有望突破17万亿[2]――而目前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类产品还不足500亿元,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巨大缺口,催化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养老产业产品种类多样,而其中,老年住宅则是老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海为例,据“上海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上海至少有41.4%的老年人可视为老年住宅的潜在消费者。[3]至此,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养老服务、商业地产运营和金融创新等属性的养老地产应运而生。[4]当前养老地产市场上的资本主体基本形成了以“房企系”、“保险系”和“实业系”为主导,房地产私募基金投资商与国外养老投资机构并存的市场格局。由于养老地产的商业地产属性,使得房企在养老市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因此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先锋,面前市场上出现的养老地产主要都出自“房企系”。

但养老地产又有着不同于商业地产的特性――适老化。适老化使得养老地产开发不能仅是关注居住功能,还必须匹配有相当程度的养老设施和养老专业服务化。同时,由于养老地产更多是一种过程经营,产业链的整合度在这个产业里更显重要。由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国养老产业的起步较晚,目前养老地产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状态。虽然已有不少房企涉足这一产业,但大多过度关注住房的功能建设而忽略养老服务,以运营商业地产的模式开发养老地产,使得市场开发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养老地产在规划、开发、持有、运营以及后期服务环节中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等特点,融资难也因此成为养老地产的又一难题,私募资金、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借此进入到养老产业,但资金与产能是否能有效结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养老地产似乎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难题亟需解决。

几乎进军养老地产的所有企业都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提高住宅的适老功能上,结局就是养老产品的同质化,这样的产品不仅是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更糟糕的是,企业似乎完全没有挖掘出客户的真正需求。这一切使得养老地产的市场参与者目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创造企业价值?如何传递企业价值?如何获取企业价值?――这是商业模式所要回答的问题。

从商业模式的完整性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养老地产项目还处于开发期或试运营期,极少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尽管如此,但市场仍存在行业模范――“北有太阳城,南有亲和源”。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和上海亲和源项目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养老地产市场的两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项目运营已经基本进入盈亏持平的稳定状态。其中,亲和源模式以其独还特新颖性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争相模仿。亲和源地处上海市浦东区,它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商业模式,辐射带动了周围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杭州绿城集团的乌镇・雅园项目、杭州金色年华老年公寓、杭州的万科随园・嘉树项目等;同时亲和源还在积极发展着连锁模式,在浙江海宁、浙江宁波、山东潍坊、辽宁等地开设连锁店,着力扩大企业影响力。另外,亲和源多次承办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积极发挥产业先锋作用,是当前养老地产行业的领导者。

二、亲和源模式解读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康桥公共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由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康桥镇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2007年8月公司正式改制成为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0万元增加到20000万元,并引入新的股东上海日扬房地产有限公司和上海亲和源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老年产业的投资及经营管理。2003年,该公司提出了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构想;2007年,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正式开始运营。运营至今,亲和源已成为业内典范。

最初,亲和源的首次尝试是失败的。2007年,该项目正式投放市场,但是市场反响并不如人意,2007~2008年,出售的会员卡不到几十张,那时整个社区总共才有11户人家。究其原因,在2007年时,中国社会里人们对机构养老仍持怀疑态度。国办养老机构普遍呈现服务质量差,但对于民办的养老机构,不够坚固强大的资金链是老年人最大的疑虑。老人对于横空出世的亲和源信任度极低,在其看来,亲和源的养老模式是具有风险的,老人不愿把毕生的积蓄投入一个风险项目。价值观念的问题困扰了亲和源,这使得亲和源必须对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

针对此状况,亲和源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展开高强度的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提升亲和源气知名度,同时,社区运用口碑营销的方式,不断提升老人对亲和源的信任度,从观念上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再者,亲和源在和客户的约定上写了这样一条――“如果企业因故破产,则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由政府负责处理清算或者交给其他同类的公司继续运营”,以此打消了老年人对企业破产对社区影响的疑虑。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南汇和浦东两区合并。这一决策对地处南汇地区的亲和源养老社区影响颇大,突增的客户源,使得亲和源的销售有了突破。至2010年,亲和源获得挚信资本的一亿元风投,已经销售了450多张卡,有600余人入住。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鉴于今年来养老服务市场的快速、扩大发展,政府意识到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亦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势在必行。外在环境的优势为当前亲和源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得亲和源能合理调整、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随着当前亲和源由亏损逐渐转向正常化运作,亲和源所形成的现有商业模式逐渐获得认可,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永胜.中日老龄产业问题比较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5):116.

[2] 李巍.养老服务商业模式设计[J].商界评论,2014(4):98-100.

第5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2016年9月19日,网易论坛官方公告,称因网易传媒业务发展需要,网易论坛将于2016年10月19日关停除房产和家居以外的PC论坛。在网易论坛正式停止服务前,网易将为用户提供“回忆打包珍藏”服务,一键打包下载每个用户的个人文章资料和历史珍藏。过期后,用户数据不再留存。

在互联网这片风波诡谲的大江湖,新人笑、旧人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网易论坛这样一位曾经无比辉煌的“大侠”走向终点,还是让人唏嘘不已。业内曾经评价,当年的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的长处是新闻,搜狐的长处是搜索,而网易的长处是则是社区。早在1999年,网易论坛就已诞生,是成立较早的论坛产品。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第一代网友几乎就是伴随着网易论坛成长起来的。所以,网易论坛关闭的消息激起了许多人的怀旧之心。

事实上,网易论坛这样一个实力较强的论坛尚且难逃关停命运,其他论坛的境遇也就不难想象了。在此之前,大旗网于2015年7月关闭,凤凰论坛于2015年10月关闭。以目前传统BBS的整体低迷来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论坛关停或者转型。

对于BBS的衰弱,业内外有目共睹。在PC时代最早成名的西祠胡同已多次易手,自2000年被e龙收购后,西祠胡同经历过多次改版与休站。2010年之后,免费的高知论坛向商业化转变的步伐越发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西祠胡同的影响力日益衰弱,2015年再次被出售后,如今已基本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除西祠胡同外,天涯社区从“国内BBS第一股”变为ST股的经历,也反映了BBS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落寞。2010年后,天涯社区在BBS逐渐走弱的势头中一度逆势而上,并在2015年8月登陆新三板,上市后的估值为10亿元人民币。然而,天涯社区却在挂牌当天出现零交易的现象,并在近几年连续亏损。

在BBS火爆的年代,有一句话叫“南天涯北猫扑”,用户将天涯和猫扑比作是BBS界的双子星。如今,双子星变成了难兄难弟。2006年底,猫扑转型门户网,试图冲刺海外上市,但没有结果。在千橡互动集团收购校内网之后,其核心地位被校内网所取代,发展战略也左右摇摆不定。有报道称,2011年后,猫扑在转型与创新方面策略失准,用户活跃度明显下降。

内外交困,危机与新希望并存

其实,传统BBS的没落,并不是没有征兆。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年传统BBS的用户约为1.4亿人,增长率为负,这是传统BBS诞生后首次出现用户负增长。到了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再次报告,传统BBS用户已经只剩1 000万人左右,并且连续三个半年使用率下降7%。

为什么曾经辉煌无比的传统BBS衰落得如此之快?有业内人士表示,传统BBS的衰落首先是因为本身存在问题。在信息获取与交流上,传统BBS无法满足用户即时性的要求,使用户转向移动社交媒体;在运营方面,除了编辑消息外,还需版主每天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维护,比如删除广告贴,为论坛引入新鲜内容,与用户交流互动等,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绩效;在用户体验上,社区运营不佳,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用户体验需求。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传统BBS的用户黏度下降,交互性越来越差。

与上述原因相比,来自外部的冲击才是最为致命的。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兴起,吸引了众多的用户,而智能手机的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阅读习惯,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移动社交迅速蔓延,传统BBS的人气大大下降。TMT独立分析师付亮认为,“BBS的崛起源于时代,在网速带宽较低、上网设备尚未普及、互动参与度不高的时代,BBS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各地网民聚合在一起,根据感兴趣的话题,逐步形成圈子并进一步分享信息。但随着PC全盛时代的来临,BBS入口增多,信息展示方式从文字增加到图文、音频和视频结合,信息的汇聚功能进一步凸显。”

虽然传统BBS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在不断加强用户的参与度,但终究收效甚微。如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微信》和知乎等新产品没有出现,传统BBS或许将持续繁荣。遗憾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所幸,虽然传统BBS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但也绝非许多人所说的穷途末路。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百度贴吧依然拥有相当高的人气,这说明这部分需求还不能被完全代替。”

尽管综合性的BBS不再兴盛,但更多垂直化和本地化的BBS却仍然存在,并且在亚文化的圈子里发挥着重大影响力,更不用说很多新的社区性APP,实际上仍然是BBS的变种。BBS的局限性固然很大,但它在“基于特定主题的深度交流”方面的优势仍然无可替代,而BBS用户之间的平等、亲密和可控的氛围,也使得它在吸引与保留特定用户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目前,传统BBS仍在两处领域大放异彩:一是聚焦细分市场的垂直论坛,以虎扑和汽车之家等为代表;二是充当商业品牌的后花园,以小米和魅族等新兴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因此,传统BBS只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敢于做出新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去追赶模仿,实现复兴也并非不可能。

第6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这即是“微博拯救春晚”的由来,同时也使新浪微博的媒体属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许多在“制播分离”上改革顺利的电视台,在贯彻台网联动战略时,也不得不重视与新浪微博的关系。据悉,除了央视之外,新浪媒体拓展部基本上对接了全国主流的卫视频道,大多采用资源互换的方式开展合作。新浪微博社区运营总监董文俊认为:“用户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其他的观众一起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能够影响更多的潜在观众加入其中。”

但是变革尚远不止如此,同样是在春晚档期,包括百度、腾讯、360、小米在内的中国各大科技公司纷纷重金投放电视广告,却又都在电视广告播出之前,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提前公布广告内容,用“事件”来包装了自己的营销行为。

众所周知,广告行业有着严密的流程和规则,先于目标媒介投放的周期提前曝光广告成片,实乃大忌。电视广告承担的责任,在于借助电视屏幕这一媒介渠道广而告之,传递企业或产品的最新动态,从创意策划到决策拍板到制作出炉再到终端播出,有着厚积薄发的秩序,也正是缘于这种对于终端播出渠道的依赖,使得企业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稳固的供需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具备独有“交互”特征的互联网的崛起和普及,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改造电视广告的生态系统。以小米为例,其央视春晚广告片《我们的时代》以品牌宣传和情感渲染为主要内容,时长达1分钟,作为一直以来都将营销重心置于新媒体的公司来说,这次转战传统领域所耗成本确实不菲。不过,小米却提前4天——早在1月26日,就在优酷上传了这个广告成片,并借助官方网站、官方社交媒体帐号予以推广。一方面,小米抢在春晚热度逐渐攀升的途中,就借势赚足了眼球,但是另一方面,这样一来,央视的广告效果也因小米的提前曝光而打了折扣,电视屏幕彻底沦为管道,在新媒体的狂欢过后,姗姗来迟地端出了一碗陈年剩饭。

“传统媒介未动,数字传播先行,电视广告搭台,社交网络唱戏”,这是电视广告正在遭遇的生态改革,与其说是新旧之间的硬性颠覆,不如说是线上线下的软性融合。在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上,线下电视媒体的渠道特权被线上社交媒体瓜分,在对待广告的实施手段上,除了“投放”之外,“创意”、“经营”也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将一个电视广告也赋予能够取悦互联网用户、并在他们热议的平台上生起波澜的效果,是有别于收视率的另一层考验。

第7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截止今年4月23日,累计用户已超过2 000万人,入驻明星超过500位,收录高品质音乐超过500万首,用户自主创建的高品质歌单多达3 200万个。”这是2014年我们采访《网易云音乐》产品总监朱一闻时获得的数据。而自去年7月起,《网易云音乐》用户数已超过1亿人,入驻明星超过1 200位,收录歌曲1 000多万首,用户自主创建的歌单6 400多万个,累计产生1.2亿条乐评和2亿次的音乐分享。

“可以说,《网易云音乐》是目前市面上增速第一、口碑第一的音乐产品。”产品经理王诗沐先生坦言,这样的成绩超出预期。“产品刚推出的时候,我是万万没想到产品能火到这个程度的。”事实上,期间《网易云音乐》也被业界誉为“黑马”,被不少用户认为是一款有格调、有品位和有追求的人气音乐APP。

用户的快速增长,和产品对主流平台的全覆盖不无关系。据王诗沐介绍,从2013年4月《网易云音乐》正式至今,已经覆盖了iPhone、Android手机、Web、PC、iPad、WP手机、Mac、Apple Watch和Win10等多个平台。

“《网易云音乐》是一款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产品,我们希望带给所有平台的用户同等的、极致的音乐体验。所以,我们一直都尽力去为各个平台及时做出适配。”基于这样的原因,王诗沐和他的同事先后花了很多精力,完成了多个平台的适配。

以Win10版本为例。2015年12月,《网易云音乐》for Win10的UWP版本上线,虽然最先公布的只是一个Beta版,但不到12个小时便收获了近2 000个用户的五星好评。这样的成绩,让《网易云音乐》团队的成员们倍感欣慰。

如今回想起来,UWP版本的开发过程并不易,“UWP平台的理念很美好,一个APP适用多个平台。但实行起来现实很残酷,尤其是对于《网易云音乐》这样功能完备、结构复杂的第三方APP来说。”他表示,由于PC和手机的特性不同,功能上天生有差异,“要顾及两个平台的体验,个中纠结,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用运营击败Apple Music

在版权之外,对于中国的在线音乐平台们来说去年另一件重要的事,便是Apple Music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和以往的很多苹果产品不同,Apple Music不仅只存在于iOS平台上,还为Android平台进行了适配。不过,面对苹果这个新对手,王诗沐显得很自信,并对这位新同行表示欢迎。

“不可否认,Apple Music的进入,对于国内的音乐用户付费习惯的培育,将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我认为Apple Music并不会对国内音乐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他认为本土运营公司在产品模式和音乐上下游的探索上,都较苹果要更具优势。“比如,在个性化推荐和社交互动上,Apple Music目前的用户口碑并不如《网易云音乐》。”

王诗沐的自信,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易云音乐》有别于同行的运营策略。两年前,网易音乐高级总监王磊就曾跟我们强调了运营的重要性。而如今在和王诗沐交流时我们发现,运营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中已经变得非常具体。

采访中,他用“活泼而平易近人”,来形容《网易云音乐》的运营思路。“我们认为,产品的品质感、格调高并不意味着高冷,相反,在内容运营(含社区运营)上,我们奉行的是:有态度而高品质的内容,活泼而平易近人的风格。”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网易云音乐》成功塑造了云音乐小秘书、空虚小编、潇洒小编和曲库小护士等深入用户人心的运营人员形象,同时接受了用户对其赠予的“云村”昵称。王诗沐认为,这种运营风格对于用户的快速增长、产品良好的音乐社交氛围起到了不错的促进作用。 网易云音乐1亿用户会 一位用户制作的云村全家福

收费尝试尝到甜头

当下,用户的付费意愿低,是国内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过,《网易云音乐》所推出的音乐收费业务似乎是一个特例,其销量增长速度为团队带来了不少惊喜。

2015年11月11日~12月10日,独立音乐人陈粒的《爱若》数字单曲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进行独家首发,月销量超过了10万份。其中,有一个粉丝买了1 511次,而购买超过1 000次的用户,甚至多达10人。

王诗沐指出,付费支持的前提一定是认可,建立在音乐素养和审美之上,平台的用户质量是能够促成音乐付费与否的关键。在他看来,《网易云音乐》用户对优秀作品的认可和付费意愿,在行业同类别产品中处于前列。“甚至有用户自发在我们的官方微博下留言,希望我们更多的将高品质的音乐和服务收费,说他们很乐意为此付费。”

事实上,这得益于《网易云音乐》在早期就将用户群定位在中高端人群。“我们没有采用粗暴的捆绑式推广,仅依靠口碑传播便迅速覆盖了国内音乐用户的顶端人群,保障了用户质量。”

除了在线上尝试付费音乐包和专辑等付费项目,线下的O2O市场也是网易云音乐团队将要发力的一个点。2015年,《网易云音乐》已经开始在演唱会等音乐现场的O2O直播上做了很多尝试。如举办中韩明星现场PK的“音乐大战”,直播李祥祥新碟会和联手野马现场(汪峰投资)直播“引以为荣・2015叶世荣新专辑首唱会”等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据悉,今年《网易云音乐》将在音乐现场直播方面有更多的新动作,这也被认为是行业的一大热点。“此外,我们还将去尝试一些比较大胆的商业化方向―完全有别于传统广告的形式,是真正为热爱音乐的人构想的一个商业模式。”

版权大战并未落幕

提到去年在线音乐平台之间的版权大战,大家都记忆犹新。一时间,、封杀和口水战等成为了常态。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此前火药味最浓的《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最终选择化敌为友―在曲库方面开展合作。聊到这背后的细节,王诗沐表示双方的合作是为了积极推动着数字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版权局及相关政策也为促进这次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策划:《成功营销》杂志社

整理:宋铮

摄影:月禾

鸣谢:力维斯投资集团

近期关注:

《成功营销》杂志行业热点系列沙龙之4A沙龙

主持人:

郭都《成功营销》杂志 网站主编

参会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孙小凡《成功营销》杂志 出品人/主编

葛景栋 新浪网全国渠道及营销策略中心兼华东分公司总经理

李明顺 康盛创想副总裁

王炜 金融界网副总裁

叶开 北京汉拓管理咨询咨询合伙人

代琳 奇虎网媒体销售事业部总经理

陈思彤 酷6网华北区营销总监

陈镇波 和讯网社区运营总监

欢 新浪网产品与设计副总监

刘理德 新浪网体育频道社区资深编辑

李函霏《成功营销》杂志 副总经理

社区发展壮大,社区营销渐露头角

郭都:《成功营销》杂志社办的沙龙这次应该是第五次,我们杂志社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发现一些传统行业看似离IT业、互联网有些距离,但是他们也非常关心社区营销这一块,特别是该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然后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很多人感觉找不到头绪,因为在强调精准营销的今天,社区营销又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很少有人把它集中起来,让各行各业的人更深刻地去理解,以及如何去有效利用社区营销。

欢:在2002年新浪就开始了社区营销的探索。社区营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社区,这是我们做营销的基础;第二是营销,也就是目前大家都在关注的焦点。最初我们对社区只是一个朦胧的认识。比如,在2002年底NIKE和新浪宣布结成战略合作,我们从探讨鞋文化的论坛切入,逐渐将其发展为一个叫做“我为鞋狂”的体育社区。后来,新浪充分认识到将网友的虚拟社区生活和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因此整合新浪线上、线下以及WAP的资源,组织了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北京马拉松大赛等诸多线下活动。这些都为社区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明顺:我们是做社区软件的,比如说像论坛软件、社区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我们最近也跟奇虎网一起合作,目前也有大量的用户开辟BBS,我们会把其中有价值的系统分成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主题方向、不同的人群,对他们进行定位,会帮助客户找到整体的解决方案。

代琳:我们管自己叫社区营销专家,我们跟DISCUZ合作,因为DISCUZ占据市场70%的份额。我们主要是帮社区做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如何选社区、如何做后续媒介的策略以及媒介的效率评估。

同时奇虎有这样一个社区搜索引擎,会发现网民中有经验有价值的东西。反过来这些东西对企业也是有效的,比如说宝马汽车产品广告,可以准确投到汽车行业的社区里面。我们也会帮企业找到一些高端用户人群的社区,把相关的信息投放进去。

社区营销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吗?

郭都:很多网站可能跟新浪的情况不同,他们没有很大的流量和规模,现在很多社区都是分散的,而且都是从一个小点出发的,像这种情况不知道新浪能否给出一些建议?

刘理德:我们跟NIKE合作,是一个把社区品牌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了,随着我们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和延长,我们慢慢发现实际上这两个品牌的合作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你必须善于研究客户的特点,还是拿NIKE的客户举例,NIKE在体育领域里面的形象,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树立消费者的偶像,把他神圣化――甚至你要模仿他,和他穿得一样,和他保持一样的生活习惯。我们在社区里面要做的也是这样,一定要突出表现一两个收藏运动鞋最好的玩家,让他们说出他们的故事。这样客户能看到我们生产的产品在中国是能找到偶像力量的。比如说乔丹来中国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收齐乔丹鞋的50个网友。这样就很容易触碰到用户的核心价值理念。

代琳:我问两个问题。如果不是NIKE,而是中国的一个安踏,你觉得有可能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吗?如果不是NIKE,不是能出500万、800万的企业,是一年只能出50万的企业,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葛景栋:其实做社区的产品不见得跟原来网站的品牌有必然的联系。就社区来讲,能够满足一些用户对于社交或者网络生活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有一些蔓延式的生长。

新浪在某些方面是有优势的,比如同样是徐静蕾的博客,在新浪推一推,大家关注度就不一样,比较容易火;但是反过来说,真正的社区影响力不是靠网站推出来的,因为推出来的东西更适合短期的、观赏性的,但是社区的东西真正是要靠大家去参与,要看参与的人对这个东西的认可。

比如说“我为鞋狂”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有很多东西能够方便地帮助人们去看鞋的照片、发表对鞋的评论等,如果你的产品在使用性的设计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使你推得再好,用户的活跃度也不会太高,用户用得还是少,最后这个社区还是失败的。所以我觉得新浪做的这个社区,如果把成功归结于强强联合,倒不如归结为产品的应用性贴近用户的需求。

孙小凡:其实社区还需要更多地培育市场,新浪是一个开始,它的成功对其它的都会有一个参考的价值。

社区的特性决定它会不断分化蔓延

代琳:社区表现出合久必分的特点。因为时间越长就会使意见越来越多,这个现象以前在车友会里出现过,所以导致现在的社区越来越多。

李明顺:像以前的爱卡,以前就是用我们的软件,现在宝马的车友会就是从以前爱卡里面出来的。我们的软件从2005年底宣布免费使用之后,到现在我们的用户是原来的4倍,2005年之前都是高版本收费、低版本不收费,那时很多用户用不到高版本,很多人就不用了。免费后,用户数从10万增长到了40万。

孙小凡:那么从零增长到10万用了多长时间?

李明顺:用了5年。我们还做了一个很简单的IT模式,除了软件免费之外,还可以享受一个空间和免费的二级域名。这项服务到目前形成了十几万的小社区,可能给同学开一个、老乡开一个。在我们没有推广的情况下,它的增长性很强。

欢:像新浪去年推出的圈子,现在积累的人数可能没有像大型论坛的人那么高,但是这些小圈子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分化的小社区,其实这些人更专。我们也在考虑基于未来社区的营销方式,其实这些小型的圈子越集中、越小,定位就越准。

社区营销只能是“雾里看花”吗?

代琳:目前互联网的用户差不多有50%的时间是消耗在社区里面的,正是由于Discuz平台的存在,网站差不多70%、80%有社区,当互联网已经步入到社区时代,营销也会往社区方面走。企业主也有进入社区的想法,但他不知道效果怎么样。第一是怕上面有一些负面的新闻。

葛景栋:有人利用这个自由发言的平台,去做这些事,这是必然的。但是我同时要说,一个品牌,一种客户关系的纽带,用社区和用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不是靠声音响去喊出来的,而是靠你建了这个社区之后,你跟你的目标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你为他带来的这种正面的价值,从而回报给你的品牌。

如果说我们跟NIKE做了这个社区之后,我们不去做大量的活动,不做网友球赛等这样的东西,它就会变成杂草丛生了。当你把社区作为一个平台,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的良性沟通的时候,你的这个问题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就是你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去杜绝、去屏蔽,这也是需要的,两者都需要去做。

王炜:我们现在拿不到数据,看不到社区的效果,这也是构成社区营销最大的弊病。我也跟别人提到可以采取DELL的方式,用户打电话进来的时候我就会知道是来自哪个社区的,最起码让广告主很精准地看到社区的效果。

叶开:其实我们可以给广告主一个很好的效果监测,比如说我是NIKE,我需要关注的不是点击量,我知道点击量100万其实并没有意义。我只需要知道这个人的ID、活跃程度、好友是多少、对好友传播NIKE的内容有多少。其中可能有1000个VIP用户,是我们的铁杆爱好者,他的活跃程度可以通过在线率衡量出来,然后对他打分。

社区营销链上另一端的企业该做什么?

李明顺:其实社区营销也分很多很多种类,我觉得应该分两块,整个互联网也应该分两种,一种是按效果付费的,一种是按品牌付费的。品牌这块的广告主付费需求有不同的阶段,他们最早的需求是把社区当作公关,然后慢慢他觉得社区里面有更多的人,这就到了效果方面,所以他想到把社区当作一个营销平台。然后他会跟用户对话,了解客户的感受,不仅是业务流程,对他的生产流程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最后进入到了高级阶段,企业充分地曝光到这个社区里面了,所以就真正形成了这个品牌。这是经得起考验的。

郭都:我补充一点,从品牌营销上来说,企业追求的是曝光率,为什么说奥运会对营销有价值,实际上就是企业会从奥运会的相关宣传上获得曝光率。现在企业主要还是看重这一块。

葛景栋:作为企业来讲,首先应该理解它在这种社区营销中所处的姿态。以前在1.0的传播中,或者在广告传播上,是比谁的声音响。在那个方式上,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是居高临下的,别人是聆听者。但是在社区营销上,给企业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它自身的定位要发生改变,它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平等的甚至略往下的一个定位。企业要做的并不是自己在这儿嚷嚷,而是要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这里的人为你嚷嚷。

网络社区究竟还有多少东西可以发挥?

李函霏:依附于社区的产品越来越灵活、丰富,所以社区营销其实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整合营销,而且会给我们的营销思维不断带来新的启示。

王炜:现在各种社区我看得比较多,我觉得现在的社区产品搞得太复杂,“贴吧”的形式就非常好,足够简单,简单到傻瓜式交易。

李明顺:社区的形式还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玩法,社区里面的用户第一种是生存性需求,第二种是存在性需求。

陈镇波:第一个是生存需求,第二个是被认同的需求,然后是被喜欢,但更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其实这些人性的东西都可以在社区里面建立,比如说博客或者个人页面就是宣传我的存在的需求,像QQ就是这样。

陈思彤:在社区中,比如在李宇春的“贴吧”里面,显示了她买的一款手表,然后她的FANS全部买了一块,我们去分析这个状态,其实这就是社区的效应。社区现在有博客、有BBS等形式,这肯定都会聚集人气。我们酷6就是用草根跟互动的形式来做。

孙小凡:听完了大家的很多观点,我发现其实很多思路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我们是一个平面媒体,但我们更习惯于把自己看成一个平台。社区要发展,需要找到它的上游企业,以及下游的网民,还需要不同行业间的认同与合作。我们的杂志也是一样,利用互联网可以无限扩大我们的平台。然后再回归杂志,把平台上的资源积累聚集起来,最终是要达到在客户与用户中找到平衡点,让他们之间也可以有效地互动起来。

新浪网:全球第一娱乐门户网站,2003年推出了与世界知名品牌NIKE合作的“我为鞋狂”鞋迷专属社区,进而又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活动将这一社区推为最火爆的网络社区之一。就社区营销来讲,这应该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成功案例。

康盛创想:最初是以做社区软件为基础的IT公司,而后逐步跟网站合作。2007年5月,康盛创想和奇虎共同InSenz社区营销联盟,并完成了对中国移动飞信IM、摩托罗拉手机、三星手机等典型通讯类型客户的第一轮社区营销推广,将名为“Discuz!”的模式向旗下社区推广应用。

奇虎网:中国最早的社区搜索网站,当大部分网站在做博客的时候,奇虎网开始推出聚客。2007年4月,奇虎正式推出名为“蜘蛛计划”的社区联盟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为各大社区提供搜索服务并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之分成的方式获利。

第9篇:社区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物流 清洁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寻找出路,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低碳经济就出现了。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因而众多的专家学者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大大扩展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目前,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并且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国内,低碳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袁欣欣(2013)[1]创新性的将低碳物流这一概念引入到采购决策中,并设置低碳补偿这一条件来对采购决策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代楚楚(2014)[2]以某快递企业在成都的网点分布以及早高峰配送数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李进,张江华(2014)[3]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问题,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仅考虑经济费用的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比较,说明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路径安排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魏子秋等(2013)[4]认为物流联盟是“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下重点推广的经济组织形式。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各大物流园区的建成,国内外的物流巨头相继入驻发展,与此同时,各大物流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面向园区的各大物流巨头学习,一面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所在省发展特点,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经营,提升管理效率,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十二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用车的开发应用,力争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与推广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使技术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同时,也要加强物流设备的管理与改善,要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促使物流运输硬件设备的改进,提高物流运输工具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物流运输的设备结构和配置。二是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循环利用,部分企业正加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

二、物流业在实现低碳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有些省内仓储、分拨配送等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市区周边的物流园区及库房的建设与拆迁频繁,致使物流园区不断向市外扩展,基础设施的外迁使得物流企业的配送范围大大扩展,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同时在城市市区内物流的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交通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再加上一些比较突出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道路难行、乱停乱放等,使得城市配送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物流服务方式没有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创新意识比较低下,服务意识差,物流专业技术水平低,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直是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物流服务:例如只是提供运输、仓储等。而对于一些更加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的设计,二次包装以及更加完善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等,都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传统型的企业,陈旧的经营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创新性比较差,技术落后,人力资源投入跟不上,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致使市场逐渐萎缩。

(三)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离低碳还有一定差距。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而在国外,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EDI技术、射频技术、GPS技术等技术在物流行业中获得了大量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内,这些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却不尽完美,造成了物流运输车辆的空载率高,空驶率也高,使得道路上的车辆增多,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当今物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开展物流成本情况调查,全面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潜,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开辟城市配送专用路线,建设社区、机关、学校等快递智能自提柜等配套设施,同时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提高人均盈利能力,以降低人力成本。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互配合下,逐渐扭转物流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物流成本回归符合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三)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较重的税负,制定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清理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前置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同时进行新一轮的税费改革,在“营改增”的大政策下,增加增值税的可抵扣项目,将占物流经营成本较大比重的过路、过桥费等相关费用纳入增值税抵扣。同时支持快递快运、食品冷链、电子信息、医药、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专业物流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区域性专业物流基地和中心地位。

(四)打造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碳排放。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机共享,各个物流企业之间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以便能为客户提供功能多样,成本低廉的全方位服务。并且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还能为在物流途中的汽车提供相关的货源信息,以便能降低车辆的空载率,这样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与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袁欣欣.低碳物流背景下的供应商选择和采购优化决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3.

[2]代楚楚,徐菱.考虑碳排放的快递企业配送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进,张江华.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1779-1787.

[4]魏子秋,吕文岱,韩雨辰.区域物流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