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应用化学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研究方向

第1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皮划艇(静水);项目特征;生物力学;研究应用

一、前言

皮划艇(静水)200m作为全新纳入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其相比较于500米以及1000米而言,距离更短,竞争也相对更为激烈,因此该项目对于运动员的技术以及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得该项目的运动特征受到了大量运动员以及科研人员的重视。研究项目特征以及生物力学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对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特征研究

1.运动环境

作为水上运动中的一个项目,皮划艇项目中的艇和人的重心在上面,浮力中心则在下面,一旦出现偏差便会出现翻转力矩,导致人艇系统将会持续在不平稳状态。该项运动要保证运动员在不平衡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控制身体姿势,运用正确的划桨动作使艇得到水的推动力[1]。若艇处于不平衡状态中,为了使艇可以平稳而快速的前进,将对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以及平衡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2.运动属性

该项目一般的比赛时间处于40s~60s间,和300米短跑所需时间相近,然而却和短跑要克服重力进行大肌肉群做工有所不同,皮划艇不需要进行承受重力,因此肌肉群的负荷较小。主要是进行磷酸原系统以及乳酸糖酵解进行供能,主要是进行无氧供能,消耗的全部能量中仅仅有10%~20%为有氧供能,比赛全程是一种力竭性做功过程[2]。皮划艇作为一项快速无氧为主进行周期性的项目,运动员对于耐力、速度力量、乳酸耐受力和最大力量等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3.竞速结构

竞速结构就是在皮划艇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对各阶段所需速度加以分配以及节奏安排,研究人员通常将皮划艇全程分为起航、加速以及途中与冲刺四个部分。合理的竞速结构能够对运动员所具有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最大程度的调动。由于皮划艇是一项水上运动,在处于静止过程中保持平衡非常困难,在起航前将会出现显著地晃动,所以要将比赛全程分为航前准备、冲刺、起航以及途中四个阶段。

航前准备阶段是使艇保持静止于水面上得到出发指令,但是由于皮划艇相对较窄,一旦运动员重心稳定性不佳,要想保证整体的平衡,便要调动大量的肌肉进行维持平衡,将会使划桨做功的肌肉量下降,对出发后的第一浆划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对比赛成绩造成影响。所以航前准备对于平衡能力以及中心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起航阶段是由静止不断加速至稳定状态,此时要保证一个合理的浆频,并非是浆频越快越好,一旦频率过快将会对体能造成极大的消耗。途中阶段此时艇速非常稳定,此阶段时间以及路程都很长,只有控制好浆频以及划桨节奏,确保一个稳定的途中速度,便要利用速度力量对途中速度加以不断的维持。冲刺阶段则要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在确保每浆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浆频,以此来取得最快速度,此时艇速呈现显著地提升。

三、生物力学方法应用和展望

运动生物力学对于竞技体育领域而言,主要是将其运用在合理的训练以及测试中,以技术角度实现对运动员的监控。主要的监控形式对运动员的实时运动技术动力学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进行测定,同时对参数做出诊断以及评价,以此作为指导运动技术所学的理论基础。录像解析作为运动学指标获取的主要手段,将划桨过程中的身体、艇速、浆角以及位移等方面的角度、角速度的变化情况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训练的技术支撑。在皮划艇前进过程中流水和浆叶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主要的动力源,同时也是重要的阻力源,对水-浆作用力已经成为主要的动力学研究指标[3]。采用三维运动学能够将皮划艇中水面上的所有的运动指标进行获取,然而在皮划艇监控当中,对艇运动现象造成的原因解释主要是利用水流动力学,从而实现对运动技术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结语

皮划艇运动相比其他运动而言,对运动员所具有的平衡力以及身体控制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皮划艇项目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起航准备将对整个比赛成绩造成直接的影响。皮划艇运动对于运动员体能要求相对较高,要想提高比赛成绩,便要在体能的基础上对能量的利用率加以不断的提升。而生物力学将是一种完善运动技术的重要方式,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研究提升我国的皮划艇竞技水平,使我国成为一个运动强国。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曹妮娜.浅谈在动作和能量代谢视角下如何进行静水皮划艇项目训练[J].科技展望,2016,07(07):266+268.

第2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第3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化学 专业选修课 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89-02

在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选修课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它是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为基础,有着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开设时间往往在第五学期后,其课程目的是在学生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或继续深造做准备。

应用化学是一门偏重应用的专业,必修课程往往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必修课程对于专业的应用性体现的较少,而这恰恰是专业选修课的功能和优势,因此,对于必修的专业课程,由于其以基础知识为主,系统性强,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其优点是教师掌握课堂和教学进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可以同时教授众多学生。但专业选修课由于知识繁杂,系统性差,且各部分知识独立成章、其目的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锻炼某方面特长为主,应用性较强,部分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领会,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课堂显得枯燥、呆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立足于化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对这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引入了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教学的组织

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将专业选修课所涉及的行业知识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专业选修课程在开放式教学组织中,根据课程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每组有5名左右学生,第一次课就明确每个小组要完成的章节内容,让各小组成员课下准备自己小组要完成的讲课内容,等学习到该章节时,首先由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讲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其余两名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讲述,小组中最后的两名学生要针对本章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知识补充,然后根据每个学生所讲述的知识,了解学生知识的欠缺,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讲述。最后,教师将重点内容再独立讲授,形成课程由学生自学自讲主导的,教师以点评、重点阐述为辅的开放式教学课堂。

二、开放式教学的地点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来讲,其往往是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因而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授课地点不仅仅限于讲台讲授,而要与专业实验室结合起来,以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铺垫,通过实验室相关的专业实验来进行强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使知识变成一种能力。例如,在助剂化学及工艺学课程中,学习第三章抗氧剂的内容时,讲到各种抗氧剂的合成和应用,那么接下去就选取2个课时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相关抗氧剂的合成及抗氧性能测试,通过直观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讲述第六章阻燃剂的内容时,要学习各种阻燃机理和阻燃剂的阻燃性能,选取时间在实验室用准备好的相关类型的阻燃剂来测试其阻燃能力,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令学生本来难以理解的机理知识等。针对一些工艺学相关的内容,可以选用2个学时的时间带着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设备等的直观认识。

三、开放式教学的资源

一般来说,应用化学的专业选修课与相关化学产品领域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向相关知识的生产、研发方向延伸,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的前沿发展及未来的方向,使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已经过时的、陈旧的知识。比如在功能化合物的教学中,重点告诉学生哪个官能团具有这个特殊的功能,这样的官能团在什么样的结构环境中能够加强这种作用,通过从结构上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白化合物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比如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中讲到酚类抗氧剂时,要介绍目前酚类抗氧剂在科研领域的研究方向,其结构中起作用的是酚羟基,只有在酚羟基的邻位有较大位阻的基团时,酚羟基的抗氧能力才令人满意。另外,针对目前抗氧剂国内的主要生产厂家,这些厂家主要生产哪些品种的抗氧剂等均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和产品有一个主观的认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帮助。

四、开放式教学的评价

在开放式教学中,采用单一的理论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完全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对评价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多种渠道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课下材料准备、小组主讲效果、各个学生的讲述内容进行评价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助剂化学及工艺学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60%(包括:考勤成绩20%+小组及个人表现成绩20%+作业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以此加大对教学活动过程中材料的成绩比重,从而使以往单一的知识评价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多种评价方式。

五、开放式教学的效果与不足

在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给予学生足够自由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开拓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另外,通过学生的自我讲述,给每个学生一个在讲台上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可以较清晰地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但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是课时不足,对于一般的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来讲,其课时多为32学时,如果在现有学时中再加入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会导致理论课程较难完成;其次,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小组准备材料的过程中,随机性太强,导致课程教学中的部分重点无法较好的展现等。针对相应的问题,我们将会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的开放式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侯银元.运用开放式教学法进行化学教学的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3,(2).

[2] 朱典成.开放式化学教学的探讨[J].华章,2009,(3).

[3] 梁桂英,岳群峰,王春晓.高师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时代教育,2011,(1).

[4] 冯亚青,王利军,陈立功,等.助剂化学及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第4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科研项目;产学研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俊(1965-),男,黑龙江泰来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BB1211013)、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GJXHB2110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66-02

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然而,随着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抽出时间找工作;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忙于准备复试,因此,高校很难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凭借自身地理上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或长期的科研伙伴。如华东石油大学利用邻近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每年向两大企业输送大批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提前了解并参与了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提前将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意识到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东北石油大学利用邻近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以及大庆炼化三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加强了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除了石油院校利用邻近石油石化企业的地理优势外,食品、农业、工程等院校均可借助地理上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在利用学校地理优势的同时,也借助学校现有的资源,如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或校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了解和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习基地,开拓毕业设计新渠道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不同,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利用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如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大庆石化公司以及大庆精细化工厂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除了定期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外,还借助实习基地这一新渠道,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如根据实习基地和学校的需要,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耗时较短的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实践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在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学校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在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利用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课题在企业进行,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机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目。

图1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起,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增加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数目增多,尤其是最近五年,安排到实习基地或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毕业设计人数增加,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二、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的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用于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很难接触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会使用,使得企业对毕业生很不满意。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能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和使用科研所用的先进仪器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利用精细化工科研室、油田化学科研室、提高采收率科研室以及高分子材料科研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将部分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界面张力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教学手段和环境,弥补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且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笔者在带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所从事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强,毕业后融于企业所需的时间较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三、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学和考核,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联系较少,教师讲课时,可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但很少与实验相结合,即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是力不从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经验较差,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本科期间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目前,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提前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围绕毕业设计题目看书、查资料、做部分实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图2为近五年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量。

图2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数目有所增加,说明高校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日益重视,并且将毕业设计的时间从13周增加到18周;同时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实践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近几年提前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的人数明显增多。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应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并时刻提醒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综合知识的运用。依托学校产-学-研优势,将毕业设计与实习、科研以及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仅仅通过教学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局限,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使学生较早接触生产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王建华.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8):118-119.

[2]赵文静,祁飞,何箐.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79-82.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5]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6]姜丽娟.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J].科技咨询,2009,(10):216.

第5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参与性;积极性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必要手段,其效果更是其他的教学途径不能够比拟的,无论是从知识的理解,还是进一步的探索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方向应该是科学、实用、简约、安全的,具有启发性,以下是对基本化学实验的改进案例。

一、减少药品浪费,争取产物和原料的循环利用,发展节约实验

化学药品是化学实验进行的基础,在每年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会浪费很多的化学药品,特别是因为学生使用量不对、重复实验次数多等原因。另外,学生、教师节约药品的意识并不强,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实验质量”上。所以对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改进药品使用、提倡节约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钠的燃烧实验。新课标的教材中,更换了传统实验使用的石棉网,而是采用蒸发皿,虽然能够循环使用蒸发皿,弥补了石棉网易被烧破的缺点,但是却不能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视野范围,学生不能够观察到钠的融化过程,燃烧现象和产物的观察也不容易进行。可以选择使用硬质玻璃作为燃烧的依托物,并用酒精灯加热。这样不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视野范围,更重要的是淡黄色的产物变得更加明显。其中玻璃管可以是废旧的试管,而实验切下的钠的外皮,可以用于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使实验现象更加“神奇”有趣,发展趣味实验

实验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及听课效率和实验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新课程的一些化学实验中,过于重视实验的“精确现象”,让学生失去了对“神奇现象”的惊讶。这样的化学实验是过于紧张的,即使让学生正确地进行了实验操作,也不会让他们爱上化学实验,更爱上学习化学。发展趣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保证,以下是对简单实验的趣味化改变。

例如,碘和铝的反应。传统的教学是将碘和铝,在有无水的情况下进行反应的对比。新课程的实验中没有要求将碘变为碘粉,使得燃烧并不充分,而且用量较少,没有“吸引人”的紫色烟雾产生,这样使得学生只能观察到略微的颜色变化,实验并没有什么看点。要想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就要以一个吸引人的“名义”来使实验更具魅力。首先给这个实验起名字为“滴水生烟”:取三克碘片放置在干燥的研钵体内,再加入0.2克的铝粉。将其混合均匀之后,移入坩埚内,尽可能堆得紧凑一些。形成一个小丘,并在丘顶挖一个小坑。用滴管向“坑内”滴一两滴水。碘和铝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发光发热,产生棕色烟雾,放出的热又使得过量的碘成为碘蒸气,更是美丽无比。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立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能力。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虽然对实验有所改变,但是不尽完善,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多的改进办法,为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添柴”、助力。

参考文献:

[1]潘裕其.问题化教学与当代课堂的缺失[J].教育发展研究,2006(4B).

第6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结合:化工领域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76-02

一、省内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产学研合作途径的比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相比全国高校和省属高校,成立时间短,产学研合作底子薄,欠账多,观念落后,信息闭塞而进展不大,欠账多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必须从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选取一个符合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相关专业方向进行建设,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也是如此。

经调研发现,化学化工类专业实施产学研大多数都是依托当地的环境资源。其中遵义、贵阳、毕节、六盘水就是如此。而我校实施产学研较好的是民族旅游学,而不是化学专业。现阶段,大多数院校都设有非编制性的相关研究所从事产学研工作。这些地方院校因工业化发展的区位与程度不同,各自选取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结合地方资源争取省级学科建设项目,并以此为龙头,选择产学研切入点,明确研究方向。比如,六盘水瞄准的是煤炭加工产业,黔南瞄准的是磷化工,毕节瞄准的是应用化学,遵义瞄准的是黔北特色资源。而我们结合黔东南正在实施的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旅游活州的战略,瞄准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开发区及州边地区材料类企业,包括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凯里市闽源锰业公司、凯里市凯荣玻璃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材料类生产企业。同时分院以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建设为龙头,依托材料化学专业建设,进行产学研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与省内其他地方本科院校的切入点相比,我们是结合本地多数企业的生产实际,大力加强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训能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与改善学科建设。目前,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对学校周边的工业园区进行调研,以期在校企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方面有新的进展。在与周边高新技术企业——铜仁市武陵冶化厂合作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联盟,不断总结经验,探讨实施产学研的工作途径。同时,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充实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改善了科研硬件条件,建成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研平台。

二、我院产学研合作切入的途径

1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化工产业、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支持,而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在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周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结合我们分院这几年实践的探索,以及参考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及部分重点院校的经验,我们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产学研如何进入角色,取得地方企业的信任,“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主要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一点已为各高校所认同。相比其他地方院校,我们人才组成结构相对合理,教授、博士数量居于中等偏上,但总体数量偏少。人才能力结构的竞争力也处于前列(见表1)。要保持并继续放大这种优势,现在急需增加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和教学人才团队。同时,增加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数量,这样就有可能增加我们在实施产学研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2 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和全球化的人才流动,高校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1)构建一支多学历、多学位、多学科交叉双师型人才队伍。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工厂进行岗位培训、到相关知名院校进行课程培训、聘请或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生产实际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方式来解决。(2)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的进步与更新,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因此有必要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开设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它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也有利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大融合。

3 建立分院产学研中心,协调统筹管理产学研相关事务。即成立以重点学科负责人为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为参与者,教学管理人员,分院分管领导、相关企业与技术负责人参与的科研创新人才团队,以应用化学研究所为依托,积极发挥团队作用。以团队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显示我分院科研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标识。

4 建立区域科研开发平台。充分利用我院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精密仪器设备,如XRD、UV-Vis DRS、FT-IR、BET、GC-MS、AAS等仪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并以此作为介入生产企业科技服务,联合攻关,开展产学研联盟的科研开发平台。

5 坚持科研为企业生产实际服务的方向。力争产生的科研成果是企业急需的对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有用。通过确定与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筛选研究项目,实现研究方向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开发出与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更新、产品换代需要的科研成果,使其工业化。以此作为高校提高科研影响力的依据。

6 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践与科研合作关系。校企(事业)合作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基础,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强一强结合”结合模式,就必须选择理想的企业事业合作单位,实现平等、互利,这是真正通过产学研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几年我们有一些成功探索。如我们2009年暑期利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共建单位麻江县农业局成功进行土壤测土配方项目的合作,2012年暑期利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共建单位天柱县农业局开展土壤测土配方项目的合作:以及2008年以来连续几年送学生到共建单位黔东南州环境监测站进行专业实习和与该单位开展科研技术合作,这几年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取州环境监测站的岗位。共建教学实践与科研合作关系使师生受益,参加活动的师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应用,熟练掌握了专业实验技能,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7 共建“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和校内实训室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通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化学、材料化学及制药工程专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学院加大投入,基本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有效利用企业捐赠的设备,使实训室车间化、工厂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各类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产学研合作切入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我们能做事,能做成事”,企业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也才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愿意出资出人出物与我们合作。

三、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化工领域产学研合作途径研究的几点建议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由于升本时间短,合作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与科研技术能力不足,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人才引进的多层次性。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增加高校话语权的重要作用。目前情况下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主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来达到。高层次人才引进要考虑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用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引进的博士应考察其专业背景及其发展的可塑性。让引进的人才能留得住,用得上;同时,对现有博士也要以同等条件留住,否则,进来一个生疏的,气走一个熟悉、好用的,得不偿失。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目的地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到企业业务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或从企业引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注意技能型人才的属性,合理搭配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必须明白我们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及其作用。候鸟型人才引进应偏重于国内相关学科的院士、重点大学的著名专家、国有大型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们均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为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人才保证。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在合理制定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兼顾课程设置与当地企业的生产工艺的对口需求,在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同时,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兼顾专业实验和企业工艺生产需要;兼顾专业实习与就业的结合。

3 把握贵州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契机,以课题申报为突破口,引领学科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省厅纵向项目,扩大横向项目研究范围,争取科研经费,建好科研平台。

第7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乌兰(1973-),女,博士后,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实验的呈现方式和知识点分布特点,由此得出了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新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一套面向21世纪、体现时代特色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新教材更加重视化学实验[1]。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编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实验呈现方式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2]。每个模块的栏目设置基本相同,都包含了以下十个子栏目: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实践活动、信息搜索、插图。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三个栏目中。在“实验”这个栏目主要介绍一些典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操作、锻炼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这个栏目是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过程、加深认识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实践活动”这个栏目介绍一些与社会相关课题的调查活动、研究、课外小实验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实际、应用化学知识、增强角色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总共设计了194个实验,其中典型实验109个,科学探究43个,实践活动42个。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分布状况

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编排既分散又集中,高中化学实验既分散在《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七个不同模块。又设置了《实验化学》这个的专门针对实验的模块。以“原电池实验”为例,如下表所示。

“原电池实验”分散在以上三个模块五个专题中,每个模块考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必修2要求学生认识原电池的装置,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要求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简单原电池你;选修6实验化学要求学生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并把它用于实践。从必修《化学2》到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到选修6《实验化学》,从前往后,三个模块对原电池实验的要求层层深入。

三、新教材实验编排方式对教学的启示

1.研究教材,把握尺度,层层推进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的研究教材,看这个实验在那个模块什么栏目中体现,如果是在“实验”这个栏目,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如果在“科学探究”这个栏目,就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2.深入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叙述:“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到分析问题,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第8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4-02

一、绪论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竞赛”,下同),始于1989年。198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等34所高校与“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组织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竞赛,并决定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竞赛。第一届“挑战杯”竞赛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影响,参加竞赛的院校只有30几所,几百件作品,但是开了一个好头,在大学生中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届“挑战杯”竞赛于1991年召开。到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时已经有1900多所高校、近5万件作品参加比赛(其中包括港、澳12所高校55件作品)。有305所高校1252件作品进入决赛。“挑战杯”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全国有巨大影响的全国大学生赛事。同时,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也积极的参与组织此项赛事。我校于2001年组队准备参加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由于准备不充分,参赛题目没有通过吉林省相关部门的审查,与这届“挑战杯”竞赛失之交臂。2003年,我受校团委嘱托,组织了3个大学生参加第八届“挑战杯”竞赛。我们吸取了上届“挑战杯”竞赛没参加上的教训,认真进行了准备,取得了“挑战杯”竞赛吉林省“二等奖”、国家“三等奖”的好成绩。我们的参赛题目是“热释电红外线室内照度控制系统”。后来,我们学校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室的照度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平均每年节电达几十万元。

自2003年带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我已经组织大学生参加了六届“挑战杯”竞赛竞赛,共获得国家“三等奖”两次;吉林省“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四次。通过六次带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我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下面就从选题、选参赛学生、编写申报书、编写研制报告、完成作品的确定技术路线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二、怎样选择好的参赛题目

全国“挑战杯”竞赛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参赛学生不受限制(从大专生到博士生都可以参加)的赛事,选题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无所不及。项目的来源有国家的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营企业的项目、指导教师自选的项目等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赛事,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面对这样的赛事,选择参赛题目就成了一个难题。参赛题目广泛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参赛,对于每个准备派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院校来说,获得奖项是第一位的。他们对自己学生的参赛题目的要求只有一个,获得的奖项越多、等级越高越能显示自己学校学生科研能力越强、科研水平越高。自2003年以来,我立的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因此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怎样选择好的参赛题目的体会。

1.抓住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重大问题,多数是老百姓民生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重视、引起共鸣,人们都希望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容易得到领导的支持。例如:2005年左右,社会上对废旧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垃圾”特别重视,我就提出了“利用废旧光盘采集太阳能”的项目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获得了立项,参加了第十届“挑战杯”竞赛获得国家“三等奖”、吉林省“一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07-2008年,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冰冻现象,使高压输电线路出现了大面积结冰,严重的地方出现高压输电铁塔倒塌的严重事故。我就提出了“高压输电线路除冰装置”的项目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获得了立项,参加了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吉林省“三等奖”,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待批)。2009年左右,国际上对二氧化碳引起的使地球变暖的温室效应问题比较重视,我就提出了“利用光合作用转化锅炉烟气”的项目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获得了立项,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吉林省“二等奖”。

2.选择学生尽可能参加的项目。全国“挑战杯”竞赛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赛事,但是适合在校大学生参加的并不多。从我这几年带学生的参赛题目来看,我们的参赛题目大多数是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发电送电有关。例如:2007年的参赛题目就是涉及利用太阳能、热能的转换、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环境保护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有更多专业的学生参加竞赛。2009年的参赛题目直接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电能的安全输送,并且研究的题目涉及应用化学方面的电解知识;自动化控制方面的液位、压力、控制;工程力学方面的爆炸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让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研制、参加竞赛。2011年和2013年的项目直接涉及环保。例如:白色污染和废旧化工产品的综合利用,这两个题目也是我们学校应用化学、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学生能够参与,深度介入的题目,所以这样类型的题目容易立项也就可以参加竞赛了。

3.选择多个专业学生都能够参加的题目。这几年我带的学生有电气自动化、自动化、环境化学、应用化学、热能工程、机械工程等几乎涵盖了我校全部专业,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题目才容易得到校领导的支持,获得立项参加比赛。总结起来,参赛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项目,参加竞赛互相学习了解不同专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

三、认真撰写申报书,研制报告等相关材料

要很好地完成一个“挑战杯”竞赛作品,有一个好的选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确定好选题之后就是撰写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申报书,申报书写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题目能否获得立项,只有获得立项才有资金研究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

1.认真写好摘要。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把将要研究题目的工作原理、机械部分、电气部分、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法等相关方面内容都写清楚。要用精练的语言叙述清楚,要将研制项目的意义讲透,要使读者都认为大有必要立项研究这个项目,这样就有希望能够立项了。下面是我写的一段“挑战杯”竞赛申报书的摘要仅供参考:本设计针对2008年中国南方的雪灾对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巨大破坏,设计一个能无人操作、自动控制除冰的装置,来解决高压线除冰困难、危险的问题。具体思路是:将铁芯线圈至于高压输电线附近的磁场中,当有交变磁力线穿过线圈时会在线圈中产生磁通,磁通变化时会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若线圈闭合在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倍压整流、滤波得到直流电,给蓄电池充电;同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利用蓄电池中的电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用电火花在燃爆器中引燃,产生爆炸振动通过弹簧作用在高压线路上,将输电线路及装置本身的覆冰除掉。

2.题目要有新颖性。要在决定对该题目研究之前进行相关文献进行查询,主要查找有无和你要研究的题目相关的文献。相近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相关信息,避免做重复性的工作,又会影响立项的成功。要有创新点,有详细的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

下面是我写的一段关于创新点的、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的内容:

此次设计的基于太阳能与电磁感应、电化学原理、爆炸力学的高压电线出兵装置符合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特点和功能,并具有很强的再次开发特性。我们设想,该装置功能将继续被增强,增设机动装置,让其能够在有冰雪输电线路上移动除冰;增设智能模块,使其能判断线路状况,自动采取行动,实现高度自动化;增设无限监控模块,使其可以被远程监视控制,实现手动/自动切换。最终发展方向为除冰机器人―输电线融冰―除冰站结合的除冰方案。

四、结论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人生经历,没有一点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所以参加工作以后都不知道如何融入社会。如果他(她)们能够参加类似于“挑战杯”竞赛这样的竞赛,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蕾,付维璨.“挑战杯”竞赛创新培养的对策与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2]任大伟.从“挑战杯”竞赛透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3,(6).

第9篇:应用化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加强服务并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奉献能力为出发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加强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巩固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密切联系已刻不容缓。如今,优化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得不重视的战略布局,为此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调整的重要举措,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教育部于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出于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发展考虑,要求高校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接地气,踏实地从事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些措施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程,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紧密围绕以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心,加强和巩固已有培养基础,以实现多样化培养目标为主线,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呈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单位应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创造性实践性地运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宗旨和理念,进一步加大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力度及加速改善过程管理进程,探索有效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拓展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实践方式,从而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此培养出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研发人才。但是,怎样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着重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进行探讨,并以材料工程、学科教学物理等专业培养研究生为例,探讨专业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1建立与学术硕士不同的培养方式,体现专业特色全日制

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各方面应具有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性极强,在培养过程中应减轻课程理论教学部分的比重,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课程内容应增加与专业相关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有关的内容,以专业知识为辅;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量应与学术型硕士相当,避免出现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明显的情况,应尽可能体现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如应突出技术型课程的学习。改变课程讲授方式,尽量避免传统以“填鸭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应突出研究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尤其在实践课上,教师应与研究生探讨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醒研究生在实践中减少出现类似情况,帮助改善研究生学习方式,加强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应多聘请校外业内专家进行讲座并增加校外行业专家授课的机会。

课后再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加强同企业的联系,自觉投身企业建设,掌握与市场、社会、企业相适应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目标。以材料工程专业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开拓研究生的学术与科学视野,结合该校在船、海等方面的专业特色,主要对于加工工艺、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的应用以及性能表征技术等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教学课程,如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质、海洋工程材料概论、核防护材料应用技术、陶瓷烧结技术、材料腐蚀研究方向与技术等具有浓厚工程背景的特色课程。除此,该校还侧重综合实践环节部分的锻炼,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增加了材料工程新技术科技讲座、科研实践等实践课程,聘请从事工程研究的工程管理人员或企业专家能手,为专业型研究生传授企业新近研发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关的实践应用,以上两种举措均突出了该校及材料工程专业的特色,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可为高校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所借鉴。

2实行校企双导师责任制

导师对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性作用及指导性作用。双导师责任制作为一种有效培养环节,能帮助研究生将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成果有效地应用在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建立并完善双导师责任制与校企、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基地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及保障。高校在实行双导师责任制时,可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后经过师生互选环节选定校级主导师,由主导师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及科学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密切沟通,指导研究生选择自身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企业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完善校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双导师会议,联合制定适合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方案。此外,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以便专业型研究生更出色地完成研究项目。利用企业的优势,不定期聘请企业导师校内授课并开展讲座等学术交流,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研究生进行探讨,为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学科教学物理为例,研究生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在校级导师的指导与介绍下,次年深入重点高中实习,由重点高中的名师进行实践指导,充分了解高中教学的规律及高中生的特点,为毕业后更好地就业打好基础。在各级导师的联合培养下参加各类全国性重要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暨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扩展知识面。

3创新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培养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作为尚处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的专业型研究生,其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塑造需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的全面配合和有效实施。基于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内部各相关院系资源,多方面、多样化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整合学科之间的共同因素,融合、提升老学科的传统优势和新学科的创新点,为培养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高创新思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综合叉,发展出许多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新兴学科,如材料工程、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学等。学科内部各方向间的互助合作对扩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利用材料工程与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的共同特点,应用化学方法制作样品,并利用物理方法进行测试,提升至材料工程中的成品,并将成品投放至企业,形成一条动态的产、学、研、用链条,对培养复合型材料学科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复合型高层次多学科交叉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思维扩展空间,有助于研究生解决单一理论思维、单一研究方向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而我国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生力军及主力军,要不断完善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的特色,实行校企、校院双导师制,利用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忠云,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2]李圣,王海燕,李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张准.师范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论丛.

[4]巫瑞智,胡宝瑞,李茹民,赵伟,徐晓峰.浅谈材料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J].黑龙江冶金,2015(4).

[5]程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研究[J].优化管理策略,201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