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旅游产业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产业趋势

第1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ECFA 台湾 文化旅游 产业 趋势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涵义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本文中的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主要是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综合起来,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指通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从而形成的增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二、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1979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出境观光,并于1980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当地旅行社迅速成长起来,数量激增,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20世纪70年代末,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开辟,开启了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台湾日渐重视将旅游业同文化、体育、农业等多种行业结合,多方位全面发展。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转折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文化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成为开发台湾东部的重要产业。

进入21世纪,台湾实施“21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于2001年通过“旅游业发展方案”,次年出台的“六年‘国家’发展计划”,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台湾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希望能使入岛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旅行社成为岛内旅游市场重要的新兴力量。2007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2006~2008年赴台游客增长缓慢。2008年末开始的金融海啸加上2009年初H1N1流感疫情重创台湾旅行社,直至2008年7月,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全面开放中国观光客赴台旅游始见成效,2009年,游客总数迅速提升,激增了14.30。至2010年11月实现当年大陆赴台人数突破百万。

2、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1)自然景观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岛森林覆盖率58.53,其中62维持自然状态。台湾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与潜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

(2)人文资源荟萃。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化呈现多元性,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都在这里交融,使这里的人文面貌充满融合的创意与奇趣,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3)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引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4)台湾当局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丰富,注重规划和宣传。2003年以来,台湾观光管理部门,注重规划,打造友善、人性化的观光旅游环境,“以顾客导向为思维、套装旅游为模式、目标管理为方法”全方位推动各项基础设施、软件服务、旅游网络、国际宣传以及旅游产品配套包装。

(5)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文化旅游产业长期逆差。一方面,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北部和南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中部次之,东部较慢。另一方面,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入岛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

(6)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成本问题。台湾文化旅游企业的设备经营及人事成本过高,降低了业者对产业的投资意愿。

(7)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危机的冲击。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危机,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ECFA的签订给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

1、ECFA的签订,为台湾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生机。ECFA生效后,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实惠,通过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直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有效推动当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还能有效化解两岸民众因长期隔阂造成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促进相互了解、融合。

(1)推动两岸文化旅游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两岸将相互减免关税进口对方生产的产品。因此文化旅游产品相应地也能实现贸易自由化。

(2)推动文化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将互相开放、放宽对方服务业进入的领域,并降低进入门槛。服务业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ECFA能够很好地推进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大陆服务业布局台湾市场提供机会与条件。

(3)推动两岸文化旅游投资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两岸将逐步减少双方互相投资的限制,并建立投资保障机制,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促进投资便利化。这将有力地刺激两岸空闲资本投资对方的优势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从而逐步一体化。

2、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将成为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1)文化优势。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台湾闽南人与客家人的祖籍地多在福建,福建各县市在台湾也有众多的亲友,具备祖籍地文化优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血缘相亲。台湾的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自然文化等一脉相承。台湾的语言主要来自福建。台湾的民情风俗与福建极为相似。台湾的民间信仰多数是从福建直接传入,与移民东渡及民间信仰传播相伴随的是福建的戏曲艺术的传入。台湾教育深受福建影响,清代台湾的各级教职几乎都是来自福建。

(2)地理优势。福建省是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大陆省份,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交通便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实现运输成本以及相关的交易成本可以最小化,旅游产品能够快速流通,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3)经济优势。台湾与福建的文化旅游产业各具比较优势,互补性明显。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具有相对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福建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如果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距太大,福建省的基础条件太差,较为发达的台湾地区与相对落后的福建地区对接的积极性就不高。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迅速,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水平提高,对文化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文化消费在总量上有望较快增长,质量上有可能较大提高。

(4)政策优势。福建是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及全省、沿海突出部数十个台轮停泊点与台胞接待站、对台试点货物直航口岸等,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小三通”、“大三通”的实现,闽台“两门、两马”之间率先签订地方交流协议,2008年7月,大陆正式全面开放居民赴台旅游,打开两岸同胞互访之大门。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对台湾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奠定了基础。《福建省对台湾地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福建与台湾先后签订两山两水景区对接合作、《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协议》、《闽台旅游品质保障合作协议》等开始实施,构建了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机制。此外,福建旅游业界与相关部门已累积正确处理涉台旅游突发性事件及化解危机的丰富经验。

四、ECFA签订后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再充实其中的内容。虽然ECFA已经签署并生效,但全面落实还有个较长的过程。ECFA的后续协商将逐步推进,什么可以做,必须深入地探讨。台湾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新挑战,如旅游接待能力、游客入台手续简化、深度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质量投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这些问题需要两岸联手合作,共同推进。

1、台湾应加快制定更加开放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台湾当局应减少政治因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开放政策,简化入台审查程序,积极筹划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台湾已向大陆提出开放陆客自由行每日上限500人,停留时间15天的要求。此提案若获大陆同意,将使得大陆每日来台观光人数总额升至4,500人。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将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定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两岸双方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具体实施时间及相关安排,两岸双方将再行商定。

2、台湾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安全预警防范机制。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台湾旅游部门要与大陆加强沟通,密切与旅行社、景区的联系,实现信息互动。建立信息收集、预警评估机制,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应依托旅游部门开展旅游安全警示教育及安全知识培训,增强游客安全自我防护意识。除了为游客购买合适的保险之外,还应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发展行为。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行业整顿力度,规范行业行为,一旦因旅行社的原因给游客造成损失,游客有权向相关部门投诉和提出赔偿。

3、台湾应尽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接待和服务能力。随着两岸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会选择入台旅游,入台游人数激增。由于台湾人多地少,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台湾要加强与大陆的信息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和服务问题,推进入岛手续便利化等,分散游客。台湾还要进行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营销,逐步有序扩大入台湾旅游市场。

4、台湾应进一步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自台湾开放大陆游客入台观光以来,大批大陆游客进入宝岛旅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后,大陆游客更加渴望多元化、个性化的深度旅游。在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台湾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深度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实现文化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等。

5、台湾应加强与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机遇。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目前实施条件较为成熟,不论对于福建还是对于台湾,都是互利双赢的,不仅能使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能促进文化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企业管理的合作,促进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促进闽台成为一体的经济文化圈,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9-14;

(2)吴声怡、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4)陈萍,《台湾旅游业发展透视》,《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年02期;

(5)路透社2011年 3月18日《台湾观光业焦点》,cn.省略/article/companyNews/idCNnCT037122620110318;

(6)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第2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 休闲旅游 政策保障 产业发展

休闲旅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著的休闲性和深刻的体验性等特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代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逐渐强化,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呈现出休闲方式多样化、旅游时间分散化、旅游活动计划化、休闲诉求层级化、消费更加理性化等特点。本文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探讨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希望能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1.珠海市金湾区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1.1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金湾区依托临港工业和河口地理环境特征,交通条件优越,工业和传统农业观光基础条件优越,高端旅游产品硬件条件较好,对海泉湾温泉旅游区、航空城、金海滩、会展、高尔夫、乡村游等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4年金湾区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200.36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1.01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14亿元,同比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08.65亿元,同比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2亿元,同比增长20.5%;外贸出口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3.9%;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407.59万人,同比增长40.8%。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休闲旅游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呈现出更快的趋势。

1.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目前休闲旅游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于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富裕与非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1.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消费,是促进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途径。当然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2.对策与建议

2.1突出品牌,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产业。

以海泉湾温泉度假旅游区为中心,加快海洋温泉旅游产品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策划内容丰富的活动内容与演出,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线路组合,辐射游艇、沙滩、龙舟等水上项目旅游,形成功能较全的区域性滨海休闲旅游服务。

2.2强调生态文明,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休闲农庄、果园、鱼塘、农家乐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基本农业的保护,继续保持其传统生产模式,通过系统的展示和解说,将其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项目,学生认识社会的教育基地。

2.3依托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契机,发展会展产业。

依托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展览中心,结合西区特色产业开发,配套商务会议设施,优先发展符合珠海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展会、品牌展会和国际著名展会,推动品牌展会培育和发展,全面提高珠海会展业的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

2.4突出地域特色,利用本地地理文化资源,发展康体休闲旅游产业。

区域文化的挖掘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区域文化也是旅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极具优势的战略财富。通过突出区域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塑造形象,可以带来规模化的客源,并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金湾区历史名人、历史文化、森林生态、金湾高尔夫俱乐部等资源的空间组合优势,将古镇观光旅游、山地运动和高尔夫度假有机组合,依托城镇功能,提高绿化率,完善道路、河湖沿岸和公园等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形成综合性旅游胜地。

将金湾区海洋温泉、高尔夫、游艇、乡村游、航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协调发展,打造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群,推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图)

3.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政策保障

3.1经济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金融信贷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最大范围地消弹休闲旅游领域内的价格歧视政策;做好休闲旅游的财政预算,完善休闲旅游的供应链体系,建立休闲特征明显的娱乐、演艺等的专项资金制度。

3.2社会促进政策。

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休闲旅游发展,形成社会投资的良好氛围,牢固休闲旅游的社会基础;鼓励公益设施、基础休闲设施等的社会捐赠;大力发展休闲教育,培养休闲旅游的专业人才;增加旅游保险险种,扩大旅游保险范围。

3.3科技支撑政策。

科学技术能够缩短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能够密切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能够拓宽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范围,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的异地性、知识性、体验性等诸多特性使其对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密切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关注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是加速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关键。

3.4环境优化政策。

关注生态文明,加速生态恢复;重视休闲场所和社区的旅游氛围的营造;建立软、硬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监督保障机制。除制定并落实完善的休闲旅游政策保障体系之外,随着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该针对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修改,修订不合时宜的条文,完善政策内容。同时,还要明确大政策下的小细节,维持政策的连续性,拓宽政策实施的渠道,保障政策的顺畅推行,最终确保休闲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旅游科学,2007,6:1-5.

[2]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

[3]邓小海,曾亮,罗明义.国内休闲旅游产业研究文献分析.旅游研究,2014,10:45-47.

[4]黄群玲,刘晓平,梁琪.中山市休闲产业定位及结构分析.韶关学院学报,2009,6:23-25.

[5]罗自力,温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位思考.农村经济,2007,3:12-14.

[6]张颖.产业转型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探析.商业时代,2013,9:20-22.

[7]程琳.桂林旅游产品转型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8.

[8]蔡磊,张莉.我国城郊健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12:28-30.

[9]吴克祥,李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商业时代,2004,3:25-28.

第3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业;融合

传统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融合,将会挖掘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并会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整体形象,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2011,24:44-45.

[4]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05:23-31.

第4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香格里拉 钻石模型 区域旅游

一、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背景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乐园。小说畅销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安然、闲逸、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一区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区域内的四川、云南、西藏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香格里拉”争夺的热潮。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未来十年,三省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大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同时,政府和机遇这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四个基本因素犹如钻石的四角,相互影响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一)。波特的钻石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是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区域地质结构独特,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但是具有非常多独特且珍贵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很多地市州都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滇、川、藏三省区合作制定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势必将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三、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大香格里拉的优势生产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态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场感召力,也是相关省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二,资源要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大香格里拉拥有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景色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我国所有的路上景观。从人文资源看,该区域内生活众多少数民族及其内部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节庆习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数量、成熟度、发展趋势等。波特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扩大将刺激企业技术改进创新,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国际竞争。

从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看,香格里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另类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原始生态所需要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形成了对大众市场的潜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资源丰富,所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方式,比如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等。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对形成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和支持产业的配套发展。

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鹤庆的新华村的铜银工艺等等,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还帮助了当地的民众脱贫致富。

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大香格里拉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乐资源。很多地方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歌舞乐挖掘出来,通过改编和包装,按照产业化运作推向了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种花鸟鱼虫,再到各种奇珍异兽,应有尽有,且原料大多是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生态食品,很受食客的欢迎。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战略、结构状况以及国内同行竞争程度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国内“京津唐”、“沪宁杭”、“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竞争力较弱,但是在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旅游影视业、文化工艺生产业、文艺演出业、会展业、传媒业、高原体育业的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系列群,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随着云南不断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许多旅游企业已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资产的质量及运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竞争优势。

5.政府和机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和扩张。

机遇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首先,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作为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和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大香格里拉区域应当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加快经济的区域化和板块化发展。其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香格里拉区域正好处于中国西南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高级要素还存在不足。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区域内主要旅游区的交通连接度仍然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较差,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线。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公路设施进行修缮与维护,同时加强支线航空的建设和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电脑通信网络;加强生活休闲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前提。针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建设,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营销的支撑。滇、川、藏三省区应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应用投资,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努力拓展网络功能空间,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能,使该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营销窗口。

在吸引游客,扩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2)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总体上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关辅助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较为发达,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辅助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这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该地区在餐饮总类、规模、档次、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影响到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大香格里拉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旅游相关辅助产业。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提升集群内单体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滇、川、藏三省区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努力争取把相同类型、相互关联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改善旅游产业营运状况,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打造旅游核心区域,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选取一个空间区位恰当、资源特色明显且组合度较好的“地理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丽江、四川甘孜、西藏林芝,这些“地理点”能够形成旅游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同时也能摆脱区内各点独自开发、主题混乱、重复建设及内部自我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无障碍旅游区的内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保持各地区自主权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畅通无阻。

5.加大政府投资,加强政府职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视和加强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职能包括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旅游资源,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等。

目前,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黄渤海等旅游区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区域关联度低,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知名品牌,凭借作为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凭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的优势,大香格里拉一定会在滇、川、藏三省区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和自兴.丽江联手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04702.htm

[3]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发展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方澜.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旅游经济,2010年,第5期

第5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发展模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相对边远和闭塞,这类地区往往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而有特色,如黔东南、滇西北、川西北、湘西等地区。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类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尽管这类地区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然而,从全国来看其发展现状还不尽人意,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其资源富饶度极不相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旅游业属于综合行业,同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者、旅游企业及其相关单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功能、外部经济循环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功能、带动关联产业功能等,[1]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论文的格式。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民族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往往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带。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0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发展优势,3A级146个,2A级212个,1A级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3]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2.2%和51.8%,[2]生态环境良好,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村寨、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藏在深闺人未知”,“多样”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

(二) 市场需求优势

从目前和将来旅游市场规模看,中国现处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快速发展阶段,需求旺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而民族地区更是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除了个别特殊年份(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3]。随着世界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低碳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神秘性、原生性等特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

表1 2002―2008年民族地区国内外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一览表

 

年份

国内旅游人次(万)

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增长(%)

国际旅游人次(万)

增长(%)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增长(%)

2002

11988

11.6

750.84

63.1

678.26

96.3

9.21

11.4

2003

12332

2.9

562.96

―25.0

215.09

―68.3

6.0

―34.9

2004

15470

25.4

764

35.7

388

80.4

10

69.7

2005

19022

23.0

962

25.9

485

25.1

13

28.0

2006

23529

24

1356

41

600

24

15.8

21.0

2007

29300

24.6

1698

25.2

758

26.3

21.8

38.0

2008

32400

10.5

2003.7

17.9

899

18.6

第6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在西部地区得以大力发展,并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区位优势突出,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区(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西部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乃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为寻求合理有效的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自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首次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以来,旅游扶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模式。英国国际发展局通过对其资助的6个案例区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匮乏被所有的案例区视为最主要障碍。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脱贫的长久之计和根本途径[2,3],有必要发展特色产业并提高人口素质[4,5],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如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方面主要靠政府投资推动;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制度变迁。但是,很少有学者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加以考虑,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对旅游业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该文试图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分析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旅游产业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资本的存在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态。前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后者是指依附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同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较物质资本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增长

“据MANKIN等人用世界各国横截面资料估计,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大约各占1/3”。我国学者李宝元将滞后一期的教育投资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对中国1978-199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当年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下一年的经济效应更为显著;在这里,作者研究的教育投资并不包括非正规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只针对正规学校的教育投资。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教育的蓬勃兴起不容小觑。可想而知,若把非正规教育也考虑进来,教育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二是健康投资与后期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从健康保健投资来看,其最明显的经济贡献就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和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促使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链得以快速发展。

从旅游需求产生的三个重要的客观条件来看,国家经济的发展,首先,使得人们可支配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自然会追求更多的享受,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其次,现代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旅游需求提供了保证条件。显然,国民经济与旅游需求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反之,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收入有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加外汇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等作用。二者相互渗透,彼此促进。

(二)能够刺激旅游市场

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极大的促进旅游需求,同时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文明、环保的发展环境。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高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较多了解,很少有地域偏见,求知欲强,容易产生旅游需求;反之,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的人,认识狭隘,往往知足常乐,不容易产生旅游需求,或者旅游需求层次不高。这也是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明显高于农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表1所示,在2003年-2012年10年内,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逐年增大,旅游人数和总花费差距也随之急剧增加,旅游人数2007年之前城镇居民出游增幅较农村居民缓慢,之后增幅巨大,2010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数一跃超过了农村居民。这也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本投资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城镇都远远优于农村。由此可见,如果农村居民收入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则其旅游需求必将得到提升,从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源泉。

表1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旅游状况对比

项目 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472 9422 10493 11760 13786 15781 17175 19109 21810 2456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622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5153 5919 6977 7917

城镇居民旅游人数(百万人次) 351 459 496 576 612 703 903 1065 1687 1933

农村居民旅游人数(百万人次) 519 643 716 818 998 1009 999 1038 954 1024

城镇居民人均花费(元) 685 732 737 766 907 849 801 883 878 915

农村居民人均花费(元) 200 210 228 222 223 275 295 306 471 491

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元) 2404 3359 3656 4415 5550 5972 7234 9404 14809 17678

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元) 1038 1352 1630 1815 2220 2778 2950 3176 4497 502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有助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初期的休闲观光旅游、更高层次新型旅游(如农业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到今天的体验旅游,是旅游需求不断变化的结果,势必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旅游人力资本存量,直接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各种旅游人才,而且还可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交流,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旅游产业结构要得到优化,纵向上必须升级换代旅游要素,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人力资本的形态也要适应新时期旅游发展的需要,否则,不仅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制约旅游行业结构的优化。

(四)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旅游产业要素已扩展为“食、住、行、游、购、娱、体、会(会议)养(养生)媒(媒体广告)组(组织)配(配套)”多个方面,他们相互交织组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形成了包括游憩行业、接待行业、交通行业、商业、建筑行业、生产制造业、营销行业、金融业和旅游智业九个类别的行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综合性非常强,其发展会受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科学技术、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巨大影响和制约。此外,加入 WTO 我国的旅游业面临着来自国际旅游市场更激烈、更直接的竞争,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凭借高科技手段,实施跨国经营,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而实现这一切,归根结底需要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培养、储备高素质国际化管理可用之才、人力资本,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

(一)旅游教育滞后,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四类:一是懂旅游的管理人才;二是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三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四是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体育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和在未来社会竞争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西部地区所拥有的旅游人力资源在全国所占的份额太低。人才匮乏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通病,现已成为严重制约西部旅游业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无论从“量”还是“质”上极度缺乏,以至于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人才队伍相当困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竞争形势的出现使得旅游高级人力资源走俏,西部地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普遍较低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素质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旅游教育发展滞后。西部12个省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新、青、宁、藏等地没有一所有实力的旅游高校,势必将进一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西部地区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及科技支撑。其次,人才流失严重。尽管西部各省区为了留住原有人才、吸引外地人才,采取了不少力所能及的措施,但收效甚微,人才“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连土生土长的大学生,也不愿留在西部工作,大量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加快西部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迫在眉睫。

(二)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西部地区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首先,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和手段。近些年,就各旅游区制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而言,由于受行政、地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规划缺乏有机的系统组配,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甚至严格意义上而言,许多景区(点)仍处于“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的开发状态中,因而导致了旅游项目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和资源的过度开发。此外,少数部门和地区领导由于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急躁冒进、急功近利,如旅游规划片面追求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度、高投入、高增长”,而忽视了与其他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得产业之间矛盾升级。在旅游管理方面,一是体制的不完善和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不正当经营和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旅游管理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及旅游营销水平较低,满足不了日趋多样、复杂、高质的新形势旅游需求。其次,旅游区域合作意识淡薄。旅游区域合作或者资源的联动开发不仅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在提高综合效益的同时还能增加旅游竞争能力。然而,西部地区的一些领导思想狭隘,缺乏远见,在景区(点)的开发中各自为政,合作意识淡漠,结果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甚至产生恶性竞争,最终两败俱伤。最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劣,服务质量不高。由于旅游活动“异地性、即时性”的特点,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欺骗游客、粗暴待客以及宰客的现象,致使游客游兴丧失并对旅游经营管理部门产生厌恶情绪,严重破坏了旅游地形象,损害了旅游行业效益。

(三)旅游资源粗放开发,破坏严重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多元化特点突出,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如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更有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如塔尔寺、布达拉宫、秦兵马俑、都江堰、丽江古城等。其中,有4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些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大多坐落在比较偏僻、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加之科技水平较低、文化教育落后、旅游技术发展滞后,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较差。在经济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掠夺性索取,致使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严重破坏甚至消亡,忽略了资源本身作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自然属性,丧失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产品结构单一

如前面所属,西部地区具有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目前开发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立体开发的角度来看都存在不足。深度上,景区(点)的项目内容过于单调,文化意蕴未能充分展示出来,科技含量较低。广度上,立足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人文旅游资源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开发力度远远不够,较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开发。立体开发方面,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单一。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忽视了休闲度假、探险、商务、科学考察型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即便是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互间简单模仿、主题雷同,这种重复建设,加之低劣的制作技术,一方面使得人造景观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另一方面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也急剧下降。

(五)旅游市场风险频发,预警机制缺乏

近年来,在政府和民间企业的推动下,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产业之间的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尤其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经营者面临着严苛的经营挑战,不论旅游企业经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是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都较过去更为复杂,发生的频率也高。诚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格所说,企业经营是无法完全规避风险的,因为风险是企业在运用现有资源以取得最大利益的经营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因素 。西部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淡薄,没有建立预警机制的意识。所以,西部地区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引进高级旅游人才,才能规避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改善西部地区旅游产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首先,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在香港大学经济及金融学院做公开演讲时指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更显得宝贵。国家要取得进步,企业要取得成长,人力资本就是最可贵的资产,”并预言:“未来50年内,人力资本将是任何经济实体中最重要的资本。”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是人才的竞争。鉴于人力资本投资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旅游教育的投入,增设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扩大和优化旅游专业各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满足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和资助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并且应该把人力资本投资纳入旅游战略规划中,确定人力资本投资的目标,保证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其次,健全人力资本市场机制。西部地区要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大量业务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其旅游行业的人才规格,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机制,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不断优化环境,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能为个人提供有效刺激和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地区配置是以利益为导向,借助于市场机制进行的。西部地区可以借助人力资本产权利益驱动,推进和合理引导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并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再次,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只把产生在员工身上的费用作为生产成本的传统观点欠妥。企业提高效益,不是一味地压缩产生在员工身上的费用,而是在于投入了这部分费用之后所能获得的收益。因此,我们应当用投入与产出思维模式来审视企业对员工的投资(包括获取投资与运营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专业化知识和能力,能够使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从而增加整个旅游经济的规模收益;也能够提升投资者及其相关人员的生产效率;当然,也有助于旅游技术开发和信息传播、提高旅游市场运作效率、规避旅游市场风险、构建和谐社会。

第7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第一次把我国的旅游产业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而且是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较之过去关于旅游业是重要产业的提法又大大迈进了一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体现了政府对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巨大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通过旅游拉动内需的巨大成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意见”从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诸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极具操作性,也非常切合实际。比如,“意见”对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参与协会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是不可或缺的。协会作用发挥得好,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间关系就更容易和谐,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起来就更为顺畅。近年来,桂林各行业协会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协会还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会不少工作还只是限于一般事务性工作,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协会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实质参与,还有待加强与促进。

如今,行业协会在加快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于我们今后加快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提振了极大的信心。政府管理部门也将在协会建设方面给予最大的扶植,让协会真正成为行业自律和发展的带头人。

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形势下,国务院又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无疑给桂林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把桂林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大舞台,这给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政府到企业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如何利用这个大舞台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戏。

第8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频繁沟通与交流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结构间的协调也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将在所难免地遇到旅游产业结构非优化的矛盾”。如何有效调和矛盾,推进旅游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明确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差异是一大重要前提。

二、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位熵分析

区位熵用于衡量某一区域内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于反映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及某区域相较于高层次区域的作用及地位。结合我国多个省份旅行社区位熵数据来看,较高数值的集中在北、上、广、浙、苏等东部省市,在、宁夏、甘肃等西部省市较低。由此可见,旅行社区位熵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东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稍低,由东到西呈梯度递减的格局。笔者引用2000-2009年我国旅行社的区位熵结合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区位熵下降的省份明显多于上升的省份,旅行社总体集中度面临下降的趋势;从区域角度而言,东西部省份大幅变化,中部相较稳定;从总趋势而言,西部省份上升明显,以重庆、四川、湖南增幅最为明显,东部正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小幅上升。不过,总的来说,我国旅行社区位熵仍处于均衡化发展状态。

从各省市景区区位熵来看(如图2所示),除却部分数据空缺状况,2009年四川、江西、广东、江苏、新疆、北京相对较高,青海、、天津等省份较低,这些省份区位熵特征没有体现出明确的区域集中性。但绝大部分景区省份区位熵都呈上升的趋势,以新疆、四川、江西、河南增幅最为显著。总体来说,我国各省份景区的区位熵也处于均衡化发展趋势中。

(二)集中指数分析

产业集中指数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内,各个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对于旅游业这种综合性产业而言,考虑到各行业的互补性,过于集中的区域发展并不利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旅游产业集中度指数而言(如表1所示),整体集中指数约0.138 2,但有77.4%的省份高于该平均值,其中较高地区包括青海、山东、安徽、上海等省份,而湖北、辽宁、黑龙江、广西等省份集中指数较低,这说明我国的产业集中指数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各省市旅游核心产业区的集中指数趋势来看,这十年间全国的总体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大体呈下降趋势,旅游核心产业在全国层面上已基本实现了一个区域平衡。从区域角度来看,增幅较大的省市集中在山东、江西、广东、湖南等一些中东部的省市,增幅超过了0.1;下降指数波动较大的包括、湖北、辽宁、河南等中西部地区,降幅超过0.05,大体呈现出一副东增西降的局面。

(三)产业机构变化指数分析

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区域某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大小。从2000-2009年的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来看(如表2所示),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相对较小,总体得分为1.126 4。通过省市对比,发现:约61%的省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在这十年间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动不太突出,可能是因为我国在这段时间里,旅游产业的宏观发展形势较为稳定。从区域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旅游核心产业机构变化指数有着明显的抵御特征,即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不小。其中西部的赏析、新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的辽宁、广东、黑龙江、河北,中部的湖北、护板、河南等地的旅游核心产业结构变化指数都比国家平均值稿;而东南部省市,除了广东、广西两省外,其他省份均抵御国家的均值。

三、我国旅行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状况

我国在区域旅游行业的区位熵方面反映出一种东高西低呈梯状递减的格局,这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高度重叠性质,原因是: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与各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有较大的关系。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总收入在区位熵方面呈均衡发展的势态,折射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事实。

从旅游核心产业的集中度来看,在这方面没有凸显出明确的区域性特征。但可以发现:如青海、这些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开发的相对滞后,对当地景区和旅行社的贡献较小。而对于上海、广东、山东这些省份而言,便利的交通、相对发达的商贸经济,导致这些省份旅游产业的集中指数相对较高。总体来说,我国的旅游产业集中指数呈下降走势,我国核心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已基本趋于平衡化发展。

从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层面来看,我国在2000-2009年这十年间的旅游产业结构的总体相对平缓,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已经朝着最佳的状态发展。转到区域层面上,我国旅游核心产业的结构变化指数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性规律,概括为北大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北部、东、西部地区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产业变动大。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使旅游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9篇:旅游产业趋势范文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转”

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二五”时期,云南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8.4%和26%,旅游总收入先后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6%,对全省经济的综合贡献达到13.52%,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持续加剧,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态势、新挑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主动顺应潮流、从容应对挑战,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有所作为。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旅游产业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抓手,将保持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年出游率将达到人均5次,形成每年超过60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旅游人次的海量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把握机遇,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变化新趋势。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激增,促使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化。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结合日趋紧密,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加速转变。二是国际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旅游者来华旅游,将拉动旅游消费上千亿美元。三是智能化。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渗透率将超过20%,1/5的公民旅游将通过在线方式实现。四是高端化。旅游者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高精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扩大。五是生态化。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和引领新趋势,继续发展和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增强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的主导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竞争新挑战。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在当前旅游市场格局调整中被边缘化,进一步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旅游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旅游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和新业态新产品较少,高品质旅游文化活动匮乏,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偏少,自创、自主品牌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屡见失范,旅游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尽快加以解决。

进一步明确“转什么”

破解难题,工作才有针对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泛泛而谈势必落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取得共识、实现突破,才能保证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转变思想观念。未来3―5年,我们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切实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把转型升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旅游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旅游需求的新变化,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法。坚持出大思路、谋大手笔、成大格局、获大效益,“铺天盖地”地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并推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按照推动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的思路,围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需求,加强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旅游综合管理,大幅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效率。

进一步明确“向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