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基于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也包括基于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也包括直观的说明和启迪。曾经,我们过于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将数学课程内容不恰当地窄化为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认识数学内容的盲区。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上我们也许只看到数学结果及其内在联系,但从动态的角度看,每一个数学结果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形成过程,并且在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常常蕴涵着上位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为载体,充分展开数学教学过程,实现三维的课程目标。例如,课程标准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强调了估算的实际问题背景;要求“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强调了估算的核心策略。这两点新要求,都启发我们要从结果形成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估算,即估算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则不仅强调对估算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还强调方法选择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近似思想、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一、教学过程的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本身也成了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1.过程建构知识。

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同,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如果学生不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可以充分展开认识1米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1)观察米尺,并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2)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再拉直看看1米有多长;(3)闭上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4)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20厘米)的学生尺,用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对着米尺拼一拼。这样组织教学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在米尺上指出1米,认识1米的长度,是准确地建立米的第一印象;剪1米长的绸带是将尺上的1米具体化,借助绸带这一替代物再次感知1米的长度;闭上眼想想1米的长度,是将动作思维及时上升到表象思维,在头脑中保留1米的长度印象;用学生尺拼1米,进一步将1米的长度具体化,借助已知的长度(20厘米)记忆新知(1米)。

第2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 优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维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我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作了以下几点归纳。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练习中穿插新颖有趣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借助计算机所营造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教师灵活地选择不同素材,大胆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兴趣,便于学生探索、理解更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口算、简算、笔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争夺“计算小能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巧设开放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堂练习《小学数学同步评价》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与同伴讨论。有时还邀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目,有效地激发学生挑战难题,感受数学思维乐趣,从而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册《数学广角》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例1时创设了“从5瓶口香糖中找出1瓶次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来利用准备的天平、口香糖等演示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新颖、直观的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达到教学目标,我没有单纯地去讲解,而是利用教学实物和计算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接着呈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从而在学生思维中形成比较系统的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基础上认识并归纳正方体的特征。

四、先学后教

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再讲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效避免了数学中极易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现象,教师教得省时、省力、高效,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言堂”教得苦、学得累的状况。

我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中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具体如下:上课开始,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③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要明确学习要求,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程度、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如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第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例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例3――连加、连减,共三个例题,并布置自学完三个例题后,独立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06页的做一做和尝试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要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做好必要、及时的指导。自学要求可随着学习内容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地分步呈现,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学的信心。同时,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好已学知识的正迁移效应。接着,学生自学,教师督查并个别辅导,这一步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关键。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汇总,并挖掘存在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做好“第二次备课”。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经过了学生的自学,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合作后,教师再进行答疑解难、精讲点拨。最后,通过大约15分钟有针对性的课堂计算练习,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让学生及时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实施有效评价

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的信,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我先讲了一个古时代一位国王与象棋大师戏言奖赏的故事;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问同学们: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是小于0的,近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的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1.加强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我准备了一根绳,让一名学生把绳的两端固定在不同的两点处(绳长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另一名学生用粉笔尖将绳子拉紧,并画出轨迹。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椭圆的形状,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出椭圆的概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还在观察、操作、表述中学会了思维,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2.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面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最后,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二、优化学习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优化学习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把握好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学习目标,并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注意学习目标陈述的准确性。

3.保证学习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学习目标。

三、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效益

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上好每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是可行的。

2.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

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按照认识论和学习论的规律安排教学。

根据这些规律,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优化课堂教学。

(1)复习引入。通过练习并回忆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

(2)出示目标。当新知识引出后,及时投影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对目标作一简要说明或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3)达标导学。重点是“导”。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先学后教”是学生先根据学案中的思考题自学,然后教师提问检查、质疑问难,并让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教师启发诱导,精讲重点、难点及信息反馈中的共性问题。

(4)达标练习。教师解难答疑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精选习题尤为重要,所选习题要紧扣目标,题目应由易到难。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解完题之后师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归类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做到解一题会一类。

(5)达标检测。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5―8分钟左右的检测题,让学生当堂检测,并记录下典型错解,在课后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结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结构是知识传授结构、时间安排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等子结构的集合。使这些关系有机衔接,才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有效培养学习的习惯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及时总结。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 书法 课堂教学 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现代社会电脑被广应用的同时,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学生不做新时代中的新文盲,在小学展开书法教育是势在必行的。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书法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任找求。但我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书法课普及缓慢、制约瓶颈较多。所以,在书法课堂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小学九年义务教学中又一重要内容。本文,我将结合小学书教学的特点,看看如何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书法,喜欢书法。

一、给学生述书法的发展史,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汉字的独特性。鲁迅先生讲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古老的书法艺术怎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做好小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还可以使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促进性格塑造,提高文化品位,培养高雅气质和人文情怀等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此,书法教师就要在书法课堂上,适当地穿插给学生讲一些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从书法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美学追求、哲学思想、思想感情、人文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通过学习书法更能帮助学生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在课堂上结合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书法艺术的感染,爱上书法这一艺术课程

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增加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师就要在书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了解书法名家对书法的态度以及他们练习书法的刻苦精神,还有书品与人品的怎样完美地结合。王羲之常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等。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人品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敬佩。在课堂上,当学生为练习的枯燥而感到乏味时,不防给学生讲讲这些古人的趣闻轶事,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这些书家学习,使学生爱上书法课,爱上书法,从而不断提高书写水平,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和求知欲望

中国书法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种艺术门类中比较独特的一门艺术,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也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可以用到书法,如影视字幕、书信往来、报刊杂志、书籍封面的装帧和广告宣传等,无所不用,又无处不在。

当然,书法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视它为高雅的艺术,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有不少外国人高价购买汉字书法作为珍品收藏或转送亲朋好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讲解,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们就会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欲望。

四、教学生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信,让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在小学生书法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书法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写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欣赏中国传统书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欣赏水平。中国书法或端雅、或秀媚、或端雅、或艰深、或玄妙,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收与放、疏与密、奇与正,美妙无比、意境深远。所以,教师借助一些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实际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如有的作品丰腴、滋润;有的苍老、古拙;有的庄重、严谨;有的温柔、含蓄;有的风流,妩媚;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险劲、挺拔;有的秀逸、清纤等等。通过带领学生对各种书法艺术的欣赏,不但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学习书法自信,陶冶他们的情操。让我们书法课堂教学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效果。

总之,要想把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书法课堂上,就要求书法教师有深厚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艺术水平。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把书法和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汉字和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性格、气质、人文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华. 语文教育学科结构的深层探究[J]. 语文教学研究, 2011 (7): 11-14

[2] 佚名《浅谈少儿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 教学观念 学习效果 过程考核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学好《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分析方法,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由于要满足教育大众化需求,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基本知识点又相当多,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导致《电子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和期末考核中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严重偏离正态分布规律,为解决这一瓶颈性问题,我们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尝试,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1.《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单一标准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参差不齐,有统招的、自主招生的、由职业中学升上来的,另外有由“2+3”高职模式(即5年制高职,2年基础教育,3年分专业教育)升上来的学生。统招生素质相对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一些,自主招生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由职业中学升上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差,由“2+3”高职模式升上来的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弱,自主能动性较弱。不同教育背景下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如果按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则只能有个别学生达标。

1.2信息时代大多数学生都是“手机控”。

现在手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学生是人手一“机”,加至校园建设日趋完善,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的各个角落,从学校层面出发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同时为学生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提供了便利。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是“机”不离手,每隔几秒就要瞄一下手机,更有甚者是“全程监控”手机,根本无心听讲。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轻装上阵”,不带一片纸,不带一支笔,更有甚者连课本也不带,理论课不听讲,习题讨论课不练习不参与,实验课不动手不思考,作业不完成,提问什么都不知道,课堂上老师放任不管良心上过不去,如果管则又没效果。

1.4个别学生学习拔尖,表现出的是“吃不饱”。

高职院校学生有一部分是由于偏科生才导致未升本的,这些学生如果选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表现出学习能力特别强,理论实践学的都很好,但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教学,因此表现出这些学生学习特别拔尖,作业、实验要求满足不了这类学生的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现状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做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2.1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

《电子技术》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这时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已有半年时间了,对自己所学专业、自己实际学习情况、今后就业目标等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顺势利导,给学生提前讲解《电子技术》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导课及后继课的关系,课程的基本要求、高层次要求等,将课程学习与考核分为2~3个层次,如基本层次、创新层次等。基本层次只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最基本的应知应会内容,考核内容相对简单,而创新层次针对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基础好、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与创新活动等。参考学生《高等数学》、《电路分析》课程学习成绩及学生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次,不过实施起来需要其他课程配合与学院支持。

2.2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信息化教学。

将课程内容融入具体项目中,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实行实地教学信息化,课程辅导网络化,提升学习效率。

2.3制订形成性考核方案,注重过程考核。

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的考核办法,制订详尽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将作业、考勤、课堂表现、课堂小考等与平时成绩切实挂钩,每次实验快结束时都进行抽考,使学生始终处于备考状态,每个项目学完都进行项目评价,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有效克服学生大面积挂科的现象,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积极组织课外兴趣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如鼓励学生加入大学生电子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参加院级电子产品制作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结语

对高职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考核方法很难实现教学初衷,只有结合实际,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下获得知识与能力。我们通过几轮教学改革试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为以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1(第一版).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第一版).

第7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乐趣;创新

一、为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未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之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适时、巧妙地设置使学生感到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才能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不然的话,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的进入学习情境,也就体现不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没有向下一步分析探究的自然过渡,他们会对下一个过程感到突然和不知所措,自然也会影响下一个过程的有效进行,从而影响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境设置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规律揭示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设置情境来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研究探索过程自然有趣和富有激情。

二、通过使学生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落实过程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许多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发展过程。教学中只有对知识内容深入剖析,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融于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过程性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周密安排,精心策划。在合理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以后,把整个研究探索过程分成几个步骤。如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发现猜想、分析验证等,各步可设置重点提问、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各项活动要把握的原则是:提问要适时、有效,不要随意提问,更不要不注意研究问题的梯度,提出的问题跨度过大,使学生不好回答或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认真考虑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这些问题应是研究探索的问题的关健环节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思维有障碍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和小组的合作交流都要有个人充分思考和小组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保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了解掌握讨论交流情况,以便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教师不要因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避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得不到时效而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猜想结果的验证和最终结论的形成都要由学生自己做、自己说,不妥之处由学生自己完善。方差公式的研究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少老师说,只要记住公式,会用公式做题就行了。岂不只这样糊里糊涂地给学生一个公式,学生不知道公式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形成的,记不住,用不活,当然也谈不上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方差”是在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以后学习的,教学时老师可这样引导:生活实践中有时候需要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能说明问题吗?能与不能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平均数不能说明,我们用众数或中位数能说明吗?仍不能说明。我们能不能用平均数做一个标准量,求出每组数据中各数与平均数的差,通过这两组差值来比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通过这些差值也很难看出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我们把两组差值分别加起来如何呢?显然,由于正负相抵,用求和得到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避免正负相抵,使问题得到解决呢?学生通过讨论,一定会知道只要把每一个差值求绝对值或进行平方,然后再求和,和数大的那一组数据的波动性就大。研究到此,问题解决了,方差公式也产生了。这个公式不是通过什么数学原理、公式推导出来的,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设置的。这是一个新知识的诞生过程。

三、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解决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

第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

一、确立数学现实性教学观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标准要求中,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回归于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积累的培养,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小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形成数学思考模式。另外,教师要善于将当今的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跟上时展的脚步。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向的目标设计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目标。然后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将教学价值内容进行细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内容也不断调整和变化,导致教学目标设计也随之变化。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内容对课堂的整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设计过程中,在遵从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要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科学、合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创设趣味性的现实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所以,在课堂内容设置上要进行综合性考虑。要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现实问题,即不脱离生活本身,还可以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更新已有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9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发展途径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通过调查显示,全国有25%的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只是用于考试过程中,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用处. 这一观点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不但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化的途径进行具体论述: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但会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创新教学观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的知识点时,老师便可以将所有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图形,而老师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身份,观察学生如何进行讨论的. 其中,在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乏出现对钝角和锐角认识错误的现象,这便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区别锐角和钝角,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锐角和钝角的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方式

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喜欢学习,并具备独立探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将实际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明白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意义.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便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如:一位李大妈去交水电费后获得一张发票,上面写着电260度,水25吨,每吨1.7元,李大妈总共交了水电费250.5元. 但是,由于李大妈的疏忽,将发票撕掉了一部分,李大妈不知道每一度电的价格. 让学生根据发票上显示的内容帮助李大妈计算出每度电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快速找到了等量关系式:总费用 = 水费 + 电费,数学算式:(250.5 - 1.7 × 25) ÷ 260 = 0.8元. 由于该案例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便有利于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就是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其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希望在学习中被老师肯定.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便需要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但是,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同时,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四、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通过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 同时,通过评价还能够帮助老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例如:在李老师所教的班级的一次期中考试中,全班52名学生,而成绩优异的只有3名,及格的25名. 李老师没有气馁,而是对考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方言教学,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听懂自己所讲的数学知识. 从此之后,李老师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便开始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成绩优异的学生有20名,及格人数48名. 李老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了解了自己授课中存在的不足点,通过改正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结 论

总而言之,数学不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也是小学教育阶段中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和逻辑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