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科学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方法

第1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一、图书资料室的管理现状

(一)滞后的服务手段 目前图书资料人员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应付借借还还打扫卫生上,管理不规范,一些人借书太多,长期不归还,使图书资料难以深层次管理与开发,客观上制约了图书资料室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编目、借阅、流通登记和图书资料整理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而对充分开展利用文献资料,编写教学科研需要的二、三级文献、专题资料和咨询服务、跟踪服务等高层次服务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体现不出图书资料室的学术性质,也使文献资料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二)严重短缺的经费 资金短缺影响相关设备购置,制约着图书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影响着图书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经费是保证图书资料室各项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近年来图书资料大幅度涨价,学校所拨经费更显短缺,严重影响图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图书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图书资料陈旧率与日俱增,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

(三)萎缩的整理功能 由于长期以来对图书资料人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以至于图书资料室仅具有流通、阅览功能,处于“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状态,业务的单一使图书资料室的职能萎缩,整体功能也在不断下降。

二、时代的发展对图书资料室的科学管理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对图书资料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模式应该由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转向依靠自然、经济、教育、文化的整合。其宗旨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发展观,主张以持续最佳发展取代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发展,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它不仅要求人们的经济意识和环境意识发生根本的转变,还要求人类的发展观发生转变,不仅需要经济及生态环境的优化,还需要社会图书资料室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能够达到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同步,保持并促进社会发展优势的发展战略与模式,真正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和谐与共进。?图书资料室的信息中心地位说明社会的持续发展不能失去图书资料室的支持,图书资料室自身也要与社会紧密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的持续变化,不断地改变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对图书资料室的要求。

三、图书资料室科学管理方法

(一)从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

图书资料室在开展信息服务时,要把搜集来的大量资料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提取、加工,分门别类地把有价值的资料集中并加以推广或储存备用,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这样既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又便于与其他数据库资源共享,实现文献的自动化管理。

(二)从藏书建设进行科学管理 学校拨给有限的购书经费以外,还应在本单位的创收基金、科研经费中拨给资料室一定的经费作为藏书基金。要改革图书资料的采集模式,多听取教学科研人员的建议,确定购买图书资料的重点和方向,提高资料采集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三)从加强对图书资料室管理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科学管理 资料显示: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提供的最多知识只占一个人一生所需知识的10%,剩下90%有赖于个人通过继续教育来获取。为了提高图书资料室的服务质量,要加强对资料员的培训,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员也能够有机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关于图书资料室管理员的培训应该做到:1.面向数字网络。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是未来社会也是图书资料室的发展趋势,进行计算机的采编流通、进行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为用户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是当代图书馆员必须掌握的本领; 2.面向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3. 具备创新能力。图书资料室要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必须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干的人才来实现,而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时代的发展已证明,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图书资料室才能不断地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及科研的重要基地。图书资料管理员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知识、进行创新服务的素质。以自身的优势,给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理想环境。

第2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学管理原理;麦当劳;标准化;员工培训

一、《科学管理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西方社会都存在着一种非常矛盾的社会现状,以美国最为突出。一方面,工业及企业迅速崛起,市场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迅速;另一方面,雇主和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尽量减少支出,一直采用相对落后的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且工作强度很大,然而效率和工资却很低,这导致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1]时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费雷德里克・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由于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巨大浪费的目的,通过大量贴近实际的实验,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原理》的诞生是人类管理科学一次质的飞跃,对西方各国工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发展,它所主张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二、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一)共同财富最大化

在泰罗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工人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罗认为,以“共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生产效率最大化为途径”是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思想。他指明雇主与工人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实现工人财富的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的实现雇主财富最大化,反之亦然。[2]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双方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二)建立标准化的作业程序

科学管理原理源于实践,它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工人工作的情况,发现工人在工作中出现“磨洋工”现象的原因。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的反复研究,剔除多余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出标准化的作业程序。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关键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将使用工具、操作过程、管理活动标准化,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三)劳动效能最大化

1.科学的挑选工人

泰罗认为,工厂管理者必须在客观上承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工人的综合素质必须完全与工作的实际要求相匹配。泰罗制中,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为工人寻找最适合的工作,帮助他们成为“头等工人”,并设法激励他们,从而发掘他们的潜能。“头等工人”是指有抱负的适合于完成某项工作的人,而不是许多人所理解的某种“超人”。泰罗在确定工作的额度时,是按照在不损害头等工人的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使其连续工作多年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的进度,又可以使工人会变得快乐而健康。

2.对工人的教育和培训

泰罗认为,工人要彻底接受和具备效率最大化思想,主动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如果要实现这一点,工人们这就必须经过一个特定时期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请专业的人员将新的科学技术和标准传授给工人;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工人的思想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样可以使生产效率最大化和共同财富最大化的思想彻底被工人们所接受。[3]

(四)计划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泰罗认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按照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来做,管理人员对其协助很少。由于工人的这种独立工作的情况,使得工人很难接受其他科学的方法和法则。因此,泰罗提出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发现科学、确定标准、分配任务的职能,使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因此在泰罗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等以前旧体制下从未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工人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这是从传统管理体制到科学管理体制变化的标志。

三、工业中科学管理方法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在服务经济时代,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不断地向市场提供新的或改进的服务,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4]服务创新是服务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5]而服务设计对于服务组织实现服务创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在服务设计研究方面,Levitt[7]较早地提出将工业的标准化、细密的劳动分工和资本密集的“生产线法”应用于服务业,使服务业的运营工业化,并在这一思路上建立服务设计方法即工业化方法。该方法从系统化、标准化的观点出发,使用标准化的设备、物料和服务流程,实现精确的控制,使服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典型的例子是麦当劳所代表的快餐创新。

(一)麦当劳背景

1955年,世界第一家麦当劳由创始人Ray A.Kroc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现在,平均每三小时就有一家麦当劳新店开业,这种惊人的扩张速度,使得麦当劳标志性的金黄色M标志遍布全球,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连锁品牌之一。麦当劳成功的秘诀就是它创造了一种适应时展的商业模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得以迅速扩张。

(二)科学的管理方法

1.作业程序的标准化

麦当劳开创了一套适合快餐业的广受认可的经营理念就是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店铺,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都是一致的,所有麦当劳快餐店使用的调味品、肉和蔬菜的品质都由总公司统一规定标准,制作工艺也完全一样。麦当劳的这种管理克服了服务的无形性,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

麦当劳有自己的《麦当劳手册》,以保证各店运营的标准化。例如:汉堡肉饼的脂肪含量应控制在17%-205%之间,而且必须由83%的牛肩肉和17%上好的五花肉混制而成;可口可乐的温度保持在4摄氏度,此时口感最好;面包厚度是17厘米,里面的气泡需保持5厘米,这样面包口味最佳;新出炉的汉堡包保质期是10分钟、薯条是7分钟、冲好的咖啡是30分钟,超时未售出的食品要扔掉,倒进垃圾箱。麦当劳这样的运营方法,使得其形象更鲜明和突出,让人一见到麦当劳就产生一种如归的感觉,形成了麦当劳独特的标志。

麦当劳时刻以顾客为先,其餐厅内部干净整齐,一进去便令人产生一种愉。工作人员上岗操作前双手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处理,使用麦当劳专用杀菌洗手液,仔细清理指间与指甲缝隙,两手冲水需20秒以上,并用烘干机将手吹干。各个岗位的员工都需要不停地使用消毒抹布清洁餐厅内外,以保证麦当劳时刻整洁,当打烊后所有的餐盘机器都会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劳动效能最大化――建立员工培训制度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服务公司必须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和激励,上下通力合作,从而使顾客获得满足感。麦当劳建立了一系列培训制度可以确保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为麦当劳的可用之才。

麦当劳每年都花费巨资对各地的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仅在中国,麦当劳每年的培训费就高达一千多万元人民币。麦当劳的培训体系采用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就是要让员工得到更快的发展。晋升对每个人是公平的,适应环境快、能力较为突出的、能迅速掌握各阶段新技术的人员,都能得到晋升。很多企业的用人机制就像是一座金字塔,越往上人数越少;而麦当劳的用人体系则像一裸圣诞树。如果你能力足够强,就会让你逐步上升,培育新的分枝,所以你永远都会有不断升迁的机会。

四、结束语

事实上,《科学管理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创新,而是把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科学管理方法论带进了生产管理中,使管理问题上升到科学的认识高度。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麦当劳的长盛之本正是借鉴了工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并加以创新,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和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员工培训制度。(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罗斯・M・罗伯逊.美国经济史(第三版)[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乔瓦诺维奇公司,1973.360.

[2] [美]弗勒德里克・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3] 赵志刚,黄小葵.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评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34-37.

[4] Bullinger H J,Fhnrich K P,Meiren T.Service engineering:Methodical development of New service produ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3):275-287.

[5] Menor L J,Tatikonda M V,Sampson S E.New service development: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2):135-157.

第3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目标 管人 管心 管魂

精神涣散、意志薄弱、合作缺失等问题在企业内普遍存在。一个健康运营的企业,不仅要拥有员工的人,更要拥有员工的心乃至魂。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认为管好中国企业的员工,应从“管”、“理”转变为“安”,最终实现“无为而治”。①与其理念相佐证的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理论认为,控制员工行为不如获取员工的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而“管人”不如“管环境”,即形成强势的“组织氛围”、“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②企业实现对其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可通过以下科学方法逐步实现,即“管人”、“管心”、“管魂”。“管人”指控制好员工的生产行为,达到企业规定的绩效标准;“管心”指尊重员工的个性与自主行为,以人尽其才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减少反生产行为和离职行为;“管魂”指通过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与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规范员工的价值观与行为,争取“无为而治”。

转型经济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变得极其微妙。风靡欧美的战略HRM与统治日本的“以人为本”制度,都不会轻易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员工管理。在中国,企业管好自己的员工应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此,员工管理工程需要基于三步走逐级推进,从管好企业员工的“人”与“心”,直至掌控员工的“魂”。

一、人力资源管理第一步:“管人”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指出,“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③员工的需求层次不同,对组织给予其自、认可和挑战工作的渴望也不同。持有此种工作态度的员工,通常希望自己的工作手册清晰明了,以完成最低绩效标准为己任。对这些员工来说,满意度不是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相反,高生产率是他们感到满意的因素。

对在企业内追求最低绩效标准、企业外追求自我挑战的员工来说,组织采用“控制”式“管人”较为合适。④因为,“控制”型的员工管理系统通常对绩效的要求为最低标准,且希望维持而非超越该标准;组织结构为金字塔等级式,自上而下,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下达工作任务;组织系统的协调与控制通过明确的规则与流程实现,不鼓励员工自主行为。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控制”式管理对员工技术要求低、强调其独立性、体力工作与脑力工作分离;培训机会有限、工作方式单一;绩效评价基于个体;薪酬和福利政策依据市场标准制定。“控制”式的组织结构与员工管理措施,在组织与员工间建立起简洁的雇佣关系,员工以8小时工作制为己任;企业也只要求员工达到额定绩效标准即可,无须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处理同员工的关系以及员工的“情变”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步:“管心”

罗宾斯呼吁重视员工的“情绪”管理,改变传统理性人假设以及组织都是无情绪的认知。只要是人,就有情绪,在组织中亦是如此。组织中的员工带着好情绪会促进工作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因而要想既得到员工的“人”又得到员工的“心”,就要从外到内“读懂他”。

员工与组织的关系除了受正式劳动合同约定外,还受隐形、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影响。心理契约崩溃不仅使员工工作效率锐减,更会失去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忠诚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管理员工的“心”就是在员工与组织或员工与领导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让员工感知到来自组织或领导的公平、支持与信任,保持员工的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消除反生产行为与离职行为。

对于看重同组织的心理关系、追求自与自我实现的员工来说,组织采用“承诺”式“管心”较为合适。因为,在“承诺”型的员工管理系统中:组织绩效标准基于市场制定更高、更广与动态的标准;组织结构扁平,部门间处于共存状态;不强调职位差别、等级;组织系统的协调与控制通过共有目标、价值观实现;在组织中具有规范的信息共享流程。在处理同员工的关系时,采用“承诺”系统的组织通常不严格界定工作范围;依据任务变化为人才制定权变的工作要求;组织不解雇高参与者、高承诺者;在经济不景气时,所有人均等分担风险。这些组织结构与员工管理措施都旨在提高员工的参与度、自、协作性以及工作热情和干劲,消除员工与组织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管理员工的“心”或情绪,可为企业留住核心人才,并让愿意继续为企业工作的员工更多发挥组织公民行为,让不愿再继续为企业工作、进行反生产行为的员工“另谋高就”,最终通过形成团结、奋进、执着的创新型员工团队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人力资源管理第三步:“管魂”

“魂”指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源泉。⑤其实,在企业中不仅存在企业家精神,也存在员工精神。企业中“人”的精神不是人格特质,而是一种行为,一种能够影响组织价值观、不断革新组织结构的创新行为。如果说“管人”是管理员工的人力资本、“管心”是管理员工的关系资本,那么“管魂”则是指管理组织中被人表现的组织资本。

同人力与社会资本不同,组织资本超越了员工的个体与群体边界。组织资本无法由某个员工或某些员工的人格特质表现,只能由嵌入在组织日常工作流程与数据库中的核心知识、技术和能力表现,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员工的“魂”或“精神”,是指通过对那些具备良好人格特质的员工或群体进行管理,将他们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升华为组织资本。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岗位建议、团队合作模式等隐形知识显性化,录入企业的数据库做永久保存。“管魂”的目的是让员工真正参与进企业决策中,融入企业组织,并促进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变革行为。

管好员工的“魂”,需要好的组织环境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这其中包括,形成参与式的HRM系统;形成公平、互信、互助、协作的工作氛围;形成科学、向上的企业文化。参与式管理注重员工对企业决策制定与实施的参与性,一方面可以让最有发言权的员工对岗位如何创新、优化提出最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宝贵建议输入企业的数据库永久保存。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促进员工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单干无法把企业做成现代化企业,只有形成团结、协作的小工作团体、大工作团体,才能使企业具备抵御风险、勇于创新的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价值观、信念、工作精神的体现,体现了企业所有人员的行为规范。“管魂”一方面要令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倾向、融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将优秀员工团体的工作精神、工作信念转变为企业的组织资本,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构筑表现组织“灵魂”的企业文化,将有助于员工行为的“管”与“理”转变为“安”。“管魂”就是让良好的制度环境来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感知到“安”的工作环境中充分、自由地发挥其才能。

四、结语

上世纪旨在提升制造业体力劳动者生产率的泰勒式管理方法,在21世纪可能失去效力。因为,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一只推动企业发展且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企业组织如何管好自己最有价值的资产――知识工作者,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才能不断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这些问题都在拷问着学者与实践者。HRM的科学流程与方法是什么?企业从初创到走向成熟、从小规模到做大做强,在管理员工时应从员工的“人”、“心”、“魂”逐级推进。“魂”的管理是最高境界,目的是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两者均得到“安”。但这是一个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曾仕强.从管人到安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②詹姆斯・N・巴伦,戴维・M・克雷普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③斯蒂芬・P・罗宾斯.管人的真理[J].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④Arthur J. B. The link between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in American steel minimill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2,45(3): 488-506

⑤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健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的进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发展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正是源于这一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攀升。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输出量大,精细化程度低,使得这类人才难以达到企业期望,培养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成为校、企的融合的关键点。为了迎合社会需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管理学学生不但要懂管理,还要懂得人力资源如何科学管理,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配合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来解决企业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影响教学效果

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仍然在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刻板的条条框框来分析人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理论教学完全按照教材来讲,让学生用条条框框来分析人才,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感情”对于人才的激励作用。高职院校中这种僵化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状况了。

2.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具有高学历和学术水平,专业知识较强,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完全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无法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3.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

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人力资源课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学科知识,它与市场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相关的内容,但是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并不是以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有的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甚至一直沿用比较落后的教材,其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严重脱节。

4.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考核中,虽然强调了要进行形成性考核,但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使得考核仍旧显得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是实践性课程,理论教学难以收到效果,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因受到某些外在条件的限制,仍是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考核。这种稍显单一的考核制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不能起到引导促进作用,无法为学生的创新思想提供阵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方法策略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首先,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更加地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增加课时等。其次,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要选择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人力资源的教学,并且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更加地注重实践。例如,针对教材设置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一是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加强课程训练,通过专业课程来提高实训课时比例。二是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企业,按照专业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实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3.导入新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及时更新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不断有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跟上这种时代性的变化。

4.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考核并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量化的分析考核,而是需要对于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拔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够真正选拔出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

三.结语

第5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室)范围内,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有: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和减少错误理解而造成的损失。②为现场教学和科研训练打基础。首先,学生进行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调查、参观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必须先通过课堂教学接受课程的基本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传授课程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基于所学内容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③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提供保证。④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讲授和研究方面的问题,以便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学”和“科研硬、教学软”的现象,忽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放在第一位。[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必要重视和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加以推广运用。

(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进行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成本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学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居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①体系的完整性。各高等学校的作为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大多按板块分为总论、成本核算和除了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成本管理的内容,是一门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至于一些处于研究状态的、还不成熟的成本管理内容,如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等,在各高校的成本管理学或成本会计学课程中列入的情况则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成本管理学课程是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②学习内容的侧重性。目前的成本管理学课程侧重于成本核算的教学,成本核算教学占课程教学内容较大比重。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核算方法的传授。③作业(习题)课和课堂实验的课时较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教师进行指导或辅导。一般来说,作业讲解课时占总课时的12%左右。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课堂中,为实现教学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有关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和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有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的布置和讲解、实验等。基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一般的教学形式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科学研究法、图表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整体和局部法、前后呼应法、重难点精讲法、前问引导法、后问复习法、互动问答法、比较分析法、追根溯源法、作业巩固法、幽默教学法、检验巩固法、事件导入法等。

1.科学研究法。它是指在课程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如关于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观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观点,可要求学生撰写小的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也可让学生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见解,然后再有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后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

2.图表演示法。它是指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用图表形式将一些教学内容直观、醒目、简明和完整的表现出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集中、总体了解和掌握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如用图表表现的成本体系和有关方法体系、费用汇集与分配主要账务图、用账表或框图相连接的方式反映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程序、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等。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复杂的内容直观和形象化、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记住有关的内容。在运用的图表设计上,注意图表要准确、清晰、美观、简洁、明了、易懂和好记。

3.归纳总结法。它是指对成本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成一般的知识,以便学生记忆和举一反三推广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将各种形式多样的费用分配方法归纳为比例分配法和扣除分配法,将各种比例分配法归纳为一个在相关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套用的一般公式,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公式归纳为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一套公式、适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的两套公式等。

4.整体与局部法。它是指根据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与局部内容之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正确处理第一章介绍的成本管理的总体内容与后面介绍的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总体内容与费用汇集和分配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法运用,使学生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不至于迷失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一般可用主要账务处理图来总括和系统反映从要素费用汇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汇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汇集与分配、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全过程,同时说明各个阶段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具体方法,以及前后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了解完整的内容和局部处理内容。

5.前后呼应法。它是指在教学中使有关教学内容前后顾及、相互接应、衔接连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前述成本分类与后述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费用汇集和分配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前述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核算与后述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关内容,不至于学到后面知识忘了前面的知识现象的出现。

6.重难点精讲法。它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按重要程度进行恰当的取舍,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进行详细和深入讲授,对次要内容进行简略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潘懋元等(1984)认为,“这些重点常是理论的核心或关键部分,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组织教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抓纲挈领。”[3]成本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和不分重点和难点地讲授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难点精讲时注意要讲授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难以理解和容易误解或混淆的内容。在成本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成本计划编制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法等。

7.前问引导法。它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出将要讲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运用前问引导法不只是在开始上课时提问,而应将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之前,提出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什么,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不是仅指产品成本,应如何构造成本体系等问题。

8.后问复习法。它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出与前次所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了解学生课后复习情况和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开始上课时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上是有效果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与上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予以点评,如果回答正确的话要予以肯定,对回答不正确和全面的话,可以让其他同学再提出新的答案和补充,使学生加深对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9.互动问答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以及学生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从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单纯由教师一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教学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用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讨论和案例教学中。其作用在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使教学信息在教学互动中得到沟通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清楚和误解的认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问答不仅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且在课间和课后都可以进行,课间和课后问答都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就案例发表意见和进行争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0.比较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界定有关内容,以便准确掌握有关教学内容和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教学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定额比例法与在产品定额成本扣除法的比较;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比较、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比较、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比较、成本分析内容与成本核算内容的比较等。

11.追根溯源法。它是指教师对一些教学内容不仅介绍其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其形成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说明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结论的形成过程,揭示有关内容的本质,而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已经形成的公式和结论等内容。例如,在教学中说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形成原理、计划单位成本的测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12.作业巩固法。它是通过教师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讲解作业和总结做的情况,解决学生在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成本管理方法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涉及的计算内容较多,因此,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方法的目的。教师应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对所做作业进行讲解。在讲解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对作业的类型进行总结,对作业中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分析和点评,以便让学生知道所做作业的不足之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在讲解作业的过程中,还可对作业中一些涉及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调说明或提问,提醒学生注意。例如:在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异同点和特殊处;在讲解分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异同点、简化分批法的优缺点;在讲解分步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等,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13.幽默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或故事解说某些教学内容或导入将要讲授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和技巧,如对比法、借用法、夸张法等,其中的借用法在运用可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流行的词语和歌词来解说某些教学内容。

14.检验巩固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生产经营环境为背景,让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成本管理操作,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能的一种在成本管理学课程实验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形式过去一般在理工科的教学中采用,最近一些年来,这种教学形式也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采用。实验教学形式一般分为知识学前实验、知识学后实验和设计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的检验巩固法是运用于知识学后的实验的教学方法。采用检验巩固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该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实验的资料或教材、有关实验的账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的知识;②在实验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③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要对报告批改和总结。

15.事件导入法。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事件导入将要讲授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事件的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教师所导入的事件一般应是与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熟悉的和热点事件,如在讲授质量成本管理内容之前,先讲几件近期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新闻事件,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采用与事件导入法相似的导入方法有漫画、典故、悬念、成语和名言等导入方法。

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综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家龙,尹俊,周纯.武大三“名嘴“激情秘诀[N].楚天都市报,2010-7-23.

第6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所谓分课制,就是依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或教学结构的不同,分课型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着重从教学内容入手,对传统管理学由一人授课的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多位学科背景不相同的成员,根据各人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负责各个管理职能的教学内容。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该学院自2011年起对会计学专业一个班级学生实施了分课制教学,将管理学教学内容依据管理职能理论分为五个部分:管理基础知识、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分别由五位不同教师进行讲授。本研究通过问调查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衡量管理学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二、研究内容

从2012级会计学专业挑选一个班级作为课题研究实验对象,采用分课制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其它平行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分别向2011级和2012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4.8%。其中实验班级收到有效问卷53份(16%),2012级非实验班级收到有效问卷198份(59.6%),2011级收到有效问卷81份(24.3%)。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调查问卷针分别对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评价进行研究:管理学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除问卷调查外,研究者与学生进行座谈,抽查学生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用定性的结论与定量分析结合进行互证,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测量表对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利用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便利的相关矩阵,KMO统计量为0.879,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值2546.238,p﹤0.001,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非常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了5个因子。这5个因子分别是:管理学学习兴趣因子、实践操作能力因子、教学效果因子、管理学课程评价体系因子、管理学课程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对问卷和各种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上5个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78、0.77、0.73、0.75和0.68,整个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8。以上分析表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二)2012级学生对分课制教学模式下管理学课程的评价。实施分课制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其问卷各项得分均高于非实验班。其中两个对象的三个因子得分差距超过0.7,其它两个因子差异超过0.5,表明二者在对管理学课程评价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更为积极和正面,对管理学课程的效果比较满意。非实验班评价均略高于3,表明该班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较为积极,对管理学课程的效果基本满意。

(三)2012级实验班和2011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评价2011级学生和2012级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高年级学生对管理学课程评价较低,特别是学习管理学的情感因素差异极大。从实验班角度来讲,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分课制直接影响了实验班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评价,即实验班学生对分课制教学模式持积极的评价态度。

四、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验班学习成绩的提高。从6个平行班中选择一个班进行实验,无形中给实验班级学生造成了某种心理暗示,使实验对象感觉到被重视和被期待,与其他学生相比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期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进。

(二)教师的作用。分课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分,将整体内容有机分割后,教师授课内容少,备课时间充足,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占有广泛,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的描述,劳动分工熟练了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同样,分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在某一授课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五位不同教师授课,风格迥异,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是新鲜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7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管理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对课堂的监管上,对于学生的正确做法,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的好习惯可以保持。长久下来,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肯定,如让学生养成自主看书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对写字认真的学生,每次交上作业,笔者都会在作业后边画一个“五角星”作为鼓励。正确率最高的学生,就给他们写一个“优”字当作奖励。当五角星积累到十个,就奖励该学生一个本子。在这样强化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作业写得认真、漂亮,正确率也特别高。因此,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的长处,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增强自信,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同时也能知道别人的想法,让探究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有条理,概念记忆更牢固,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而且,进行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有的学生会用线将圆缠绕一周,再将线展开测量线的长度;有的学生会将圆片边缘的某一处定一个点,以标记的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将圆片滚动一周,便可以知道圆的周长……

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用心倾听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机会,能将他人的想法融合进自己的观点中,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断提高,明白如何真正地与他人进行合作,提高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的隐蔽性管理

课堂的隐蔽性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对教师正常讲课没有影响的前提下,针对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课或者不遵守上课秩序的学生,采取一些方法使之回归课堂、认真学习的方法。课堂隐蔽性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经常使用的有表情演示法、走动演示法、手势演示法、变声演示法、互相提问的方法、变样演示法等。在教学活动当中,隐蔽性管理方法是一种针对性很强但非公开的管理措施,它具有灵活多变、效果好的特点。

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课堂情境设置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身边,并且时时刻刻为人们服务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应把实际生活中购买东西这一情景与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准确地认识人民币,并且同学之间交流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还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2.拓展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不少问题急需处理,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学生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到最后处理问题,也是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确保学生积极探索及思考。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才能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及热情,才能促使其积极自主地学习,最终实现知识的转化,不断提高其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得到激发后,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有利条件来支持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过程中,要在课堂中逐渐体现出民主思想,这种教学理念逐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魏书生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民主在师生之间的作用就好比一座桥,课堂越民主,那么这座桥就更能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且更牢固。”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除了要采用以上措施,还要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森,潘光文.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第8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一、商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商标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可以这样说,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拥有具备竞争优势的品牌。实施商标战略,对于增强微观经济竞争力,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有着重要作用。

_.我市拥有商标的数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总量及平均占有量相对偏少,发展不平衡,比例偏低,特别是驰名商标发展滞后。一是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有些企业缺乏创牌意识;有些企业只注重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而忽视了品牌的内在建设;二是品牌数量、结构、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加、优化和提高。品牌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例甚少,叫得响、打得出的强势品牌不多,特别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几乎没有。同时,品牌经济总量不够大,品牌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名优产品所产生的增加值占全市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高。

_.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发展重心仍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满足于现状。缺乏申报认定驰名商标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职能的优势,利用登记、年检、企业回访,帮助企业自主创新找准发展的方向,提高企业运用商标,发展壮大的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移。

_.商标品牌结构单一,不注重品种的连续延伸发展,形成企业注册商标含金量低。首先对已注册的商标的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帮助他们了解商标的知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引导企业注重产业链商标的注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三是发展联合体,积极培育商会、协会、合作社群众团体组织,改变“单打独斗”的现象。

_.商标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侵权行为认识不足,只注意诚信经营,不注重保护商品的商标,侵权、抢注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商标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二是建立投诉举报机制;三是互通信息,认真解决商标与专利的注册矛盾。四是发挥监管职能,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为品牌战略的实施工作除障碍。

二、我市商标工作整改计划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着力于提升商标意识。商标是商品和服务的标志,是商标所有人重要的无形资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商标管理、商标保护的职能部门,各级工商干部要率先学习《商标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商标业务知识。同时要结合“_·__消费者权益保护日”、“_·__世界是知识产权日”及其他大型活动,积极开展商标法律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增强社会各界的商标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企业强化商标法律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引导广大企业自觉运用商标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各有关行业协会、商标中介组织在商标品牌培育、宣传、保护、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推进商标战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商标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各界的商标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商标、爱护商标、发展商标”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业务指导,着眼于商标注册服务工作。凡是有市场前景可以注册而未注册的商标,要积极引导、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对有一定知名度老字号的产品与服务,要支持其尽快申报商标注册,将老字号的保护纳入到法律的范畴;要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把商标注册的重点逐步引向科技产品和农业产品,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与服务,要积极扶持、指导办理商标注册。

(三)加快培育发展,着重于打造品牌形象。商标的注册和培育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工商部门要积极做好已注册商标培育发展的后续跟进,引导商标所有权人提升品牌形象。要积极落实政府关于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决策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开展市知名商标认定为契机,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企业要切实落实奖励政策,支持企业争创著名、驰名商标,努力形成具有××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群,带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承担我市商标发展战略第一领路人的角色,科学地运用商标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重要内容和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要进一步树立为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观念,严格执行《商标法》,加强对企业商标工作的指导,为企业培训商标工作人员,帮助企业解决商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厉打击假冒商标,制止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做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五)重点培育和保护驰著、名商标。商标战略的最高目标就是驰名商标。工商部门应对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誉的重点企业的商标管理进行重点培育扶持,选好培育梯次,帮助制定培育规划,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培训商标管理人员,指导企业准备和制作驰、著名商标申报资料,做到为企业铺路搭桥,提供一条龙服务。企业在争创驰、著名商标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投入,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成为不法分子竞相假冒的重点,企业来之不易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因此,重点保护驰、著名商标和重点培育驰、著名商标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定期地、主动地对驰、著名商标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收集案源,重拳出击,确保商标所有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要倾听它们的意见,对于本级工商部门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反映,努力为它们服务。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能极大地推动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其中的社会效益还包含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和鼓舞效应。

(六)我市出台相应政策,包括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重奖的政策,强化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引进以国际、国内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价并注册登记为股权的,按外来折资入股无形资产计算招商引资任务,并对引荐人给予奖励;以博览会或示范街等形式对我市驰、著名商标及其商品和企业形象集中展示,进一步提升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反映我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并通过典型引路,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借品牌优势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竞争,拉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9篇:科学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悟性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