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媒体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传播的特点

第1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优衣库事件就是在社会化媒体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就充斥了整个媒体,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时,优衣库除了被动地澄清自己外,只能选择默默去承受。

那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在面对类似的危机事件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弱负面传播并逐步消除危机呢?这显然是个难度很大又很复杂的课题,在这里我们不一一展开去说,只是从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两个特点来简单探讨一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应对。

第一个特点是网民的聚集攻击性,而且只喜欢攻击强者。如果发生危机事件时,企业表现强势,不承认有责任和错误时,往往会引来网民的聚集攻击,还会比第一次强度更大,甚至会去找出企业的责任和错误所在。更有甚者,会就此话题发酵出其他企业负面话题,对企业形成多波次的攻击。所以在这个特点下,企业的正确选择,应该是第一时间发出示弱声明,表达企业的歉意,承认相关的责任和错误,并做出整改措施。这样一来企业成了态度很好的弱者,网民的聚集攻击就找不到发力点,大多数网民就不再进行攻击了。这样就在第一时间最大化地削弱了网民的攻击力,为后续的公关动作争取了时间。

第2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13-01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科技就是它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这其中,媒体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媒体的发展迅速且其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好的融合,这也导致了新媒体在农村科技传播当中越来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农民进行科技知识的学习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来说都非常有益,更为农村经济其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动力。

1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非常明显,包括开放性、生动性和即时性,以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有了新媒体的帮助,农业科技的传播无疑能够达到更高层次的效果。首先,新媒体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受众在获取和信息方面的能力。由于农村受众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特点,并且传统媒体仅仅能做到单向传播,这也就造成了农村受众处在比较被动的位置,新媒体则完全不同。新媒体的代表就是网络,网络媒体却是拥有很强的互动性以及即时性的,这会逐渐的解决农村受众自身的一些不利条件,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获取和农业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变的越来越突出,那么能否在农业相关信息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获取能力,而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借助于此,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新媒体能够让农村受众在对信息进行接受以及的时候范围变得更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而这也让在进行国内外的农业信息收集时候有了更多的方面,所以对于农民来说,利用好互联网,提升对互联网的利用能力非常重要。对于新媒体,应该努力让信息成本减少,在低价格的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质量,从而达到对农民信息需求的激发目的,也让农民逐渐改变一些固有方式。借助于互联网,还可以对农业信息进行整合,有效的传播和促进农业发展。最后,新媒体促进知识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流通来说,计算机网络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资源,他能够让农业传播在知识农业发展当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对于知识农业来说,它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而知识在农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才能够具有更多优势。

2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当中有很多优势与优点,同样还有很多不足存在。首先,新媒体自身就存在着不足之处。正因如此,新媒体在进入到农村社区的时候,也就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也是受到农村自身情况的影响。经济的相对落后,交通的不便,居住的分散以及环境的封闭等都会让新媒体的进入遇到很多困难。在农村当中利用新媒体进行农村科技传播,其环境无疑是单薄而脆弱的,也不具有很好的整合性,所以发展得并不够快。其次,在关于农村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上,农民对它的需求度并不高。农村科技信息的主要受众就是农民,而要将农村科技信息转换成为生产力也需要农民进行实践。所以,从理论上来看,知识面的限制、思想观念的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这些来自于农民自身的情况,会让他们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真正需要,那就必须得进行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才行。却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农民对于农村科技信息其需求度并不高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农民在借助于媒体进行信息了解的时候,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兴趣是远不如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很多农民会利用电视或者是网络去收看娱乐节目与新闻,却很少寻求农业科技的信息与知识。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是,有不少信息和当地农村其实际的生活情况以及农村的生产需求是脱节的,这也导致了农民对于农村科技信息其需求度的减少。最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信息与新闻其传播与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对农村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造成了深刻影响。只是,在一些农村科技信息相关的收集和编辑上,高水平与高专业水平的采编队伍是非常缺乏的,这就导致关于农村科技信息的很多内容都还是要依赖于传统媒体进行获取。只是,新媒体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也有多种传达方式和多样化的演绎方式,这就导致了新媒体需要和传统媒体进行结合与整合,才能够更好的让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得到提升,也让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推动。

3结束语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农村而言,新媒体还没有彻底成为主力宣传媒体。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快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当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晓春.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涛.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强,曾小红.新媒介在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0.

[5]苏卫良,李华,赵素娟.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

第3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09-02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也日益发达起来。于是出现了人们目前所看到的新旧媒体融合现象: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不再是单纯的纸媒,电台也不只是单纯的电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民媒体的时代。全媒体的概念催生了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者,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由于生产力提升,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促成买方消费,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

3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模式,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积极使用媒介,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采取随时更新信息,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让信息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其次是个性化的,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的信息,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离不开利润的支撑,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有效,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但随着其“朋友圈”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受众(也是顾客),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1.1交互性

首先,从全局的角度看,新媒体的价值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传统的覆盖率和信息量决定的,而是有其交互能力决定的。而是否可以交互,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较为本质的区别。

1.2可定制

可定制即个性化服务,传统电视用户的接收方式为实时接收,而新媒体IPTV用户既可以实时接收,又可以进行点播。点播接收具有个性化,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具有实时交互的特点。

1.3调解能力

新媒体的无缝式传播形式和其不可估量的用户都有能力调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1.4超时空

新媒体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时间和空间是交错交织的,信息的须知方式超越了原有大众传播的时间性媒体和空间性媒体的对立,从而使所有的信息固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时空。

1.5综合性

从传播形式上,很多人强调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实际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新媒体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但同时,它是对人际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摒弃和革新。

2新媒体中的人际传播

2.1新人际传播: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人际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传递,而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情等也将换一种形式通过各色屏幕直接表达。因此,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我说你听、我传达你接受,而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是“我说给你,你复制给他,他上传给更多的交互者。信息在人际传播的网络里增值和孵化,每一个参与和交互都回通过分享来提高决策参照、普及概率和反馈量。”因为,新媒体时代中的人际传播可以定义为: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传播。而这种有别于传统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被称作一种新人际传播。

2.2“新人际传播”是对“人际传播”模式的进化新人际传播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一个人所能延伸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相反,无线开放性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增加了不同的种族、国家和地区及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的机会。

2.3新人际传播的优点

2.3.1信息可以永久储存和查阅你的个人电脑一般会帮助建立一个针对不同的交互对象的交流记录缓存专区,以及一个专用的“收到的文件”文件夹。这样你的聊天记录不特意进行删除处理,他将永远存在你的电脑中。

2.3.2覆盖面广,复制信息的能力强,不限一时一地新人际传播不一定要求及时回复,不一定要求指定方向......它像大众传播模式一样,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同时向许多人传播信息。

2.4新人际传播的缺陷

2.4.1使用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大众传播媒体能适应社会的普遍需要,而且十分迅速;其效率之高,适应面之广,是人际传播无可比拟的。

2.4.2短信的另一面催生情感的隔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这种符号的符号没有了感情的接触,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是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这种主观的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使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从而使人际传播丧失了最基础的意义。

第5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

第6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背景;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

现阶段,随着网络和媒体之间有机结合,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然而,面对这些条件,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促进广电新闻传播,提升新闻媒体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全媒体环境,注重提升媒体的舆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部门,加大新闻宣传管理,为合理性决策提供前提。

一、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广电新闻传播方面运作规律

关于广电新闻传播,一般包括广电新闻形式,还有新闻传授相关内容,新闻传播一系列方面。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在运作规律上,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在内容生产方面,运作规律包括:改变以往单一记者来源模式,进而逐渐实现全民参与提供①。对于广大受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内容各项生产环节。在节目形态方面,运作规律包括:告别以往比较单一的传播方法,能够更加实时和互动。同时对于媒体以及受众之间,进行了角色转换。在传播方式方面,运作规律包括:实现了传播领域上的不断拓展,同时充分落实多渠道覆盖原则。能够有效发扬各类渠道,构建新型节目形式。同时,相关受众在传播渠道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有关于广电新闻传播,在规律方面出现了显著改变。通常最大的变化,即受众参与规律方面。无论是新闻传播主体方面,还是传播客体方面,融合以及相互影响。在新闻传播方面,经营规律包括:无论媒体传播形式方面,还是手段方面都实现丰富化。这样就造成以往简单的媒体,调整成能够实现多种经营的方式②。而通过这一规律作用,帮助媒体各项经营发展,具备光明的前景。第一,在传播方式以及领域上,逐步扩大。尤其面对当前全媒体背景,广电新闻传播方面,把旧有广电媒体逐步拓展,对于广电新闻传播而言,达成了工具的广义化,从而能够在新闻内容传播方面,实现十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应该积极组织新的运作策略,同时力求通过打造新的队伍模式,不断适应变化。第二,关于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彼此影响。利用新兴及时手段,其中比较关键的功能是,传播者以及接受传播者之间,界限方面出现了混淆现象。同时对于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大大削弱。但是,传播者以及接受传播者之间,在实时互动方面提高③。基于此,能够让一直主导的媒体,同样出现被主导的情况。哪怕属于主流媒体,也能够实现变主动为被动,彼此转化等。同时现阶段很多非主流媒体,得到不断关注,而一些原本比较主流的媒体,居然受到非主流媒体牵制,进而出现了热点互换。第三,现阶段普遍面临聚合以及分化增速的问题。面对全媒体背景,着重突出于快速聚合提高作用,还有快速分化减小作用等。如果一个事件升温,那么随之将出现迅速爆炸聚合,速度比较惊人。而对于较为单一的广播电视,只有播出时间段,才能掌握有关信息。但是面向全媒体,能够利用网络手机,马上获取到相关信息,同时参与评论讨论,可能仅仅在一瞬间,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导致一定作用④。然而,考虑到热点问题过多,可能关注度迅速减小,也可能昨天的热点,仅仅在一瞬间,没有人关心问津。第四,在传播时差方面具备一定忽略特点。通过采取有效的实况实时策略,能够实现观点传播快速,仅仅一个观念,能够快速传播。仅仅一个号召,能够迅速响应。然而那些突发性事件,掌握难度较大。因为在有的时候,还未及时反应,局面已然无法掌控,并且最终只是被动应付。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一,应该快速。学会合理利用规律,应该及时抢占阵地,积极构建舆论优势。第二,应该引导。尤其根据不同反馈信息,应该充分引导受众,合理看待产生的问题。同时应该把控事件解决方针。第三,应该借势。利用受众的正面思想,能够利于新闻信息,实现更大的影响。一般对于受众来说,在新闻事件方面,具有不同的见解,应该强化积极的见解。第四,应该把控。尤其那些受众消极的反应,应具备把控能力。

结语

本文分析全媒体背景下,广电媒体如何实现有效传播,同时就传播规律方面予以一定阐述。基于此,应该注重新闻传播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完善管理模式,开展队伍建设。只有这样,对于广电全媒体,才能建设和发展。

注释:

①吴文平.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J].声屏世界,2011,(8):59-60.

②薛京.媒体云,广电媒体的必经之路——记华为&索贝“融合新闻中心”全媒体峰会[J].电视技术,2015,(14):112-113.

第7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2],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3]。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4]。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5],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6],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 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7],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9]。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 Grinnell 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 niche,en.省略/wiki/Ecological_niche[OL]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 Dimmick, John Christian Feaster and Gregory J. Hoplamazian,News in the Interstices: 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nms.省略/content/early/2010/05/11/1461444810363452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 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省略/lxm19871231/ss-5245420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642326133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819775930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t.省略/1932619445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省略/,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share.省略/927

新浪语音微博,t.省略/mobile/phone.php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t.省略/1403262007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第8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传播 革命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指出了传媒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等内容的革命。新媒体以其平等、自由、互动、开放、合作、无边界的传播特点,“人人都是源头,人人都是受众”和“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普遍现实,给整个社会、文化、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传播变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本文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的传播革命。

传播主体的革命:从“媒体”到“全民”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可以主动信息,新媒体传播的传授关系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传播形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传播主体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其他组织、机构、个人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元。传播主体正在从“媒体”走向“全民”。“全民”的传播主体形成以后。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通过新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2002年底,美国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变化概括为we media(自媒体)。自媒体目前的主要形态是博客、播客,近来发展迅猛。据美国The Diffusion Group公司的名为《播客:事实、虚构和机遇》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美国“播客”用户是80万人,2005年美国播客用户是450万,2006年是1150万,2008年是3300万,预计到2010年人数将达到5680万。随着播客受众的不短增长,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自媒体网络上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主导传播的局面。实现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传播内容的革命:从“单一”到“复合”

在现有的大众媒体环境中,媒体按照传播形态可以划分为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传播的是单一的文本(SMS)、音频/音乐(Sound&Music)、视频(TV)、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信息。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在主要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与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像传统电视一样收看直播节目,并且自由选择电视剧或影片:利用手机上网,聊天、发送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报:像PC机一样运行应用程序浏览新闻,搜索下载资料。所以说新的传播媒体能够通过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使得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者之间的边界。”

传播方式的革命:从“单向”到“双向”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代替,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地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传播。我们可以概括为“点对面”式的传播。也就是说,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从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公众这个巨大的“面”进行传播。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呈现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三种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是“双向”的传播。双向的传播方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传播受众的革命:从“大众”到“分众”

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很广,包括了各个年龄,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的人,受众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的发展是在互动技术、搜索技术等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新媒体对受众技术使用、掌握以及文化素质水平提出了要求。新媒体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上班一族和学生群体,其中上班一族多为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中高收入者,这些群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根据《iResearch艾瑞-2006年中国3G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手机网民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上,18岁以下的仅占34%。在美国,手机网民同样以年轻人为主。同时,在悠视网提供的资料中,22岁左右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25岁左右的用户,大专学历的占69%,本科学历的占18%。该网站用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为3845元,远高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水平。这些数据反映了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特征的团体。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受众“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受众人群具有特定性,正在逐渐变为“分众”。

第9篇: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独特的优势:第一,传播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没有大量整段的时间去获取信息,闲暇时间呈现碎片化的倾向,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正符合这一时间特征。如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公众微信号推送的文章,人们利用等人、坐车等闲暇分散的时间即可便捷地获取信息。第二,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与朋友聊天、游戏等需求。如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查询自己需求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参与娱乐游戏等休闲活动。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速度越来越快、内容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这种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可以得到更高效地满足。第三,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与目的性得以突显,个体选择的内容也更具个性化。传统媒体是媒体提供什么,受众就看什么。而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选择的主动性与目的性更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的信息资源。其选择的内容更具个性化特点。第四,新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如微信、微博等,都有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信息者可以及时地与受众交流、沟通。第五,新媒体可实现多媒体信息传播。传播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还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等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与信息呈现、分享方式,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服务于学术信息传播。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依赖一种传输方式获得成功,因为广大读者正习惯同时使用多种终端获取所需信息[3]。学术期刊不能仅依靠纸质出版单一的传输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在保持以往内容占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信息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扩大信息的传播效应,增强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延伸学术期刊的意义。

二、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浪费,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4]。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曾强调,“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5];学者StephenQuinn,VincentFilak,M.讲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闻进化方式正日益凸显,即融合。作为21世纪初的新闻学人才,你必须了解融合。因为它很可能影响你职业道路的推进”,甚至中央明确要求主流媒体限期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抢占舆论主阵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缺陷,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路径,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能。新媒体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尤其是微信。据统计,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累积到5000万受众,分别用了50年、38年、13年、4年,而微信仅仅用了14个月。在新媒体应用上,时政新闻类的大众传媒远远走在学术期刊的前面[6],作为传统媒体的学术期刊不得不面临新媒体应用问题。正如某传媒人所讲,学术期刊主动拥抱新媒体是时展使然[7]。主动利用新媒体,服务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对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应意义重大。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如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与互动性,受众面广泛等,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面,挖掘潜在的读者,还有利于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将学术信息更快捷、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提升学术信息的传播效能,延伸期刊的意义。有了新媒体,学术期刊不仅只做传播者,还可以按照读者的需要去做媒体。因为新媒体实现了期刊社与读者、作者方便快捷的互动交流,期刊社可根据作者、读者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采编思路,更好地给期刊定位,发展期刊[8]。

三、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对策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应积极尝试新媒体的应用,提升传播效应。但目前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的现状不尽理想,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刊物的网站建设;二是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如采编系统的应用;三是集群化统一出版,如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通过数字化中介机构统一学术信息。这些更多停留于将文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简单应用,而对当下用户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学术期刊涉猎很少。学术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积极尝试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多渠道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增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信息资源数字化、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捷、及时,服务内容个性鲜明、交互性强、受众面广。传播科学技术成果的传统传播媒体———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拓展学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学术信息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实现多角度交互、多层次衍生以及多渠道服务,充分彰显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扩大期刊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可通过微信、微博等增加信息传播路径,增强信息的交互性。例如,设立面向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作者、读者推送各期重点文章要目,及时搜集作者、读者的反馈意见,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强化联系。向审稿专家推送刊物取得的进展、编辑部近期的工作要点,编辑部掌握的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等,使审稿专家能及时了解刊物动态,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保障其审稿质量。

(二)改变学术信息的传播形式,主动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传播领域,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传播碎片化[9]。新媒体的特征决定了传播信息的特点。碎片化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特点。学术期刊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学术信息时,要使信息的传播形式符合新媒体的特点,寻求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策略,将科技知识与科研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传播,如把作者的创新信息或相关的点评信息,加工成简短的信息条,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提供给目标读者群体,使得他们可以在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里,及时分享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再如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学术前沿信息、学术动态等,还可以利用博客窗口来提高期刊的检索效率,展示优秀论文,宣传期刊,展示期刊动态等,对刊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