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社区运营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运营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运营概念

第1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虚拟品牌社区 用户行为 策略

引言

近年来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与购物的重要渠道。虚拟社区是网络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是信息、情感、物品等多方位分流分享的平台,通过在线议题的讨论,形成网络空间的人际互动,维系成员之间的情感,影响网民生活与企业营销方式。目前虚拟社区用户数量为1.56亿元,网民使用率为29%。虚拟社区中的信息提供者、编辑者和传播者都是社区成员,其在虚拟社区中交流消费体验和感受,在互动中彼此影响(徐小龙,2010)。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品牌为主题的虚拟社区,虚拟品牌社区已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和进行市场营销的新武器。

本文以中小企业主导的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虚拟品牌社区为研究目标,分析虚拟品牌社区中的用户群、主题版块、社区成员的信息关注与互动行为,并据此提出中小企业虚拟品牌社区运营策略。

虚拟品牌社区的概念与分类

虚拟品牌社区是“基于对特定品牌的关联而形成的一个自选择、分层化、非地理边界的消费者群体,成员分享价值观、常规、社会象征,彼此有强烈的成员认同”,虚拟品牌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共通的意义、互动的环境、对品牌的兴趣及分享、成员的认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Amine Abdelmajid,Lionel Sitz,2004)。

虚拟社区可依据成员需求、商业模式、支持技术、互动方式等进行分类。根据研究目的,本两种划分:一是依据社区管理者不同,将虚拟品牌社区分为企业主导、消费者主导和第三方主导社区;二是依据社区所依赖技术平台的归属将虚拟品牌社区分为自建虚拟品牌社区和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虚拟品牌社区。中小企业受自身技术力量及营销资源的限制,自建虚拟社区投入大、周期长,难以聚集社区人气,因而其虚拟品牌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第三方平台开展,比如淘宝帮派――是经淘宝官方授权,在遵守相关规则的条件下,由淘宝会员在淘宝平台自由组织的虚拟社区。

中小企业虚拟品牌社区结构及用户行为分析

本文选取会员数量多、活跃度高的淘宝店铺帮派――纳纹服饰、柚子美衣、阿卡邦、裂帛牧场、韩都衣舍作为研究对象。上述社区平均会员数51699,淘宝帮派积分均在50万以上,由淘宝金冠级卖家企业所组织,是淘宝最活跃的虚拟品牌社区。

(一)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分类

对上述社区的社区成员身份信息及历史购买记录进行识别整理,发现从与品牌的关系来看虚拟品牌社区的参与者构成主要分为四类:

品牌向往者:成员具有产品消费需求,关注特定品牌的产品,将其作为潜在购买选择,希望通过社区获取更多的关于该类产品的信息以支持其消费决策。

品牌拥有者:成员已经购买了特定品牌的商品,其经常浏览论坛,希望与其他同类消费者交流情感,分享产品使用体验,获得特定信息帮助。

特殊关注者:成员出于特殊的目的对特定品牌进行支持美化(如品牌内部工作人员)或者攻击诋毁(如竞争对手),或者在虚拟品牌社区借助其人气从事其它推广工作。

信息搜寻者:其主要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引导进入虚拟品牌社区,以查找获取信息为目的。

品牌拥有者、向往者和特殊关注者往往在社区内有发帖、回帖等互动交流行为,而信息搜寻者在虚拟品牌社区内的注册比例低,参与的互动活动则较少,以潜水为主。

(二)虚拟品牌社区内的主题版块设置

依据主题帖构成内容对虚拟品牌社区的主题版块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可分为官方公告、官方活动、潮流资讯、品牌故事、新款预览、投诉建议、买家秀、在线转让、分享交流等功能版块。其中前五个功能版块主题帖主要由作为特殊关注者的品牌内部工作人员,带有明显的营销导向,可称为官方引导帖;而其余版块主题帖则主要由品牌拥有者和品牌向往者自主为主,社区成员相互交流品牌情感,沟通品牌消费经验,可称为自主交流贴。

(三)虚拟品牌社区成员信息关注行为分析

虚拟品牌社区中主题帖的回复/阅读数量反应了社区成员对信息的关注度。在目标虚拟品牌社区中2012年10-12月时间段内随机截取100个主题帖,共500个主题帖,对主题帖内容进行结构化编码以分析其信息焦点,统计每个主题帖的回复/阅读数量。研究发现:

1.自主交流贴获得的成员关注比例显著高于官方引导帖。比如裂帛牧场的精灵秀・以梦为马、非池中・行走,阿卡帮的卡家败衣秀、盛夏真人秀等均得到社区成员热烈回应,而官方引导贴中无论是官方公告、潮流资讯还是新品预览所获得的成员响应比例均不高,只有官方活动由于有客户参与激励机制而相对获得高的关注度。比如纳纹装园设置的乐生活、时尚记、情感记系列社区版块了大量官方引导贴,但获得的成员响应极小,80%的主题帖回复小于3,约一半主题帖回复为零,阅读量一般也仅有几十个。

2.具有成员响应激励机制的官方引导贴和迎合社区成员消费群体特征的自主交流帖更受社区成员关注。前者活动主题一般包括社区盖楼、签到、买家真人秀、接龙游戏、许愿等多种形式。活动中企业一般会投入少量企业优惠券或企业商品作为参与奖品。比如阿卡邦的主题帖“阿卡的三件衣裳”,以一件裙子为奖品吸引到的回复/阅读数量高达2760/225058。自主交流贴中与品牌理念相吻合的反映社区用户情感、思想、经历的主题帖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是由于虚拟品牌社区聚集的成员具有共同的消费群体特征,因而可以容易引感共鸣和自发参与。

3.投诉建议类客户服务版块作为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沟通渠道,容易引发社区成员关注。在客户服务版块的主题帖中有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投诉、合理建议、情绪发泄、问题咨询等多种类型,此类客户需求,热点焦点问题的主题帖客户关注度较高。比如阿卡家虚拟品牌社区的主题帖“偶有个建议让姐妹们买到经典老款”、“想要这条美得冒泡的大摆裙的MM来举手”分别获得了59/3001、56/3004的回复/阅读数,因而虚拟品牌社区是有效服务客户、获取客户需求的渠道。

中小企业虚拟品牌社区的运营策略

虚拟品牌社区具有显著营销价值,然而受技术、资金及网站流量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虚拟品牌社区建设不能单独依附企业网站,而应借助第三方平台,在具体的虚拟品牌社区运营中应注意以下策略的灵活运用:

(一)加强与客户沟通,挖掘社区会员需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有效获取及响应客户需求是企业的重要工作。社区会员的需求体现为对虚拟品牌社区的需求和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虚拟品牌社区是获取客户需求的有效途径。品牌向往者、品牌拥有者在社区中注册并参与在线讨论、投票,其中包含丰富的用户信息,比如用户ID、职业、经济状况等个人信息;对企业产品的看法、意见、使用心得等用户需求信息。企业营销人员可以与社区成员进行直接沟通,了解其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也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隐藏在大量繁杂的非结构化信息中的潜在用户需求,分析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潜在因素;还可在社区直接进行在线调查,主动、热情地邀请品牌拥有者、品牌关注者及信息搜寻者参与调查,有效获取用户需求,改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二)关注客户反馈并及时予以响应,管理会员行为并提供及时服务

消费者在网上的评论呈“u”型分布,其往往在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才会去网上发表评论(徐琳,2007);消费者在虚拟品牌社区发泄不满,其实给企业改正错误,挽留客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虚拟品牌社区中投诉建议类客户服务版块容易引发社区成员关注。企业一方面可以在此类主题版块内开展在线售后服务,品牌拥有者在购买或者使用产品时所遇到的问题在社区里,企业及时对客户的反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更能获得客户的认可。虚拟社区内成员构成复杂,对于品牌向往者、品牌拥有者的服务需求予以及时响应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怀有恶意的特殊关注者在虚拟品牌社区内散布的攻击企业品牌的不良信息,品牌企业作为虚拟品牌社区的项目管理者对此类信息要及时屏蔽清理,对会员行为进行引导管理,避免虚假恶意信息对品牌造成伤害。

(三)整理并完善会员数据库,开展精准营销

广告促销信息是虚拟品牌社区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达成营销目的,提升销量的重要工具,在虚拟品牌社区运营中要注意控制广告比例,注意广告形式的选择,应结合会员数据库开展精准营销。网民加入虚拟品牌社区参加在线讨论,要注册自己年龄、性别、电子邮件等信息。中小企业在虚拟品牌社区的长期经营中可以积累丰富的成员资料,在线销售的企业通过结合客户订单整理并完善会员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可对成员的生活风格、消费风格、兴趣爱好、主要技能、职业以及大体收入水平等有相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消费特征利用Email、短信等方式开展精准营销,有助于降低用户对广告的反感,进而增大成交比例。

(四)合理引导社区舆论,塑造良好网络口碑

口碑传播是人们相互之间通过口头方式交流关于某个品牌、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具有非商业性和非正式性的特点(Arndt J,1967),网上口碑逐渐成为消费者收集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上口碑可以改变消费者的产品态度和购买意向(金立印,2007),并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郭国庆、杨学成,2006)。品牌关注者和品牌拥有者基于虚拟社区开展对产品的交流与讨论,进行情感沟通,自主交流贴获得社区内成员关注比例高,其内容也可被社区外网民转载,被搜索引擎所收录检索,增加了品牌信息的网络可见性,逐渐形成品牌的口碑传播。品牌企业作为社区项目管理者、组织倡导者应注重对社区舆论氛围的引导,鼓励成员开展与品牌理念相关的讨论。

(五)提供适当的激励,引导成员参与互动

研究表明虚拟品牌社区内设有成员响应激励机制的官方引导帖具有更高的成员关注度及参与度。因而作为企业虚拟品牌社区的项目管理者、组织策划者宜注重分析虚拟社区参与成员的需求,合理设置社区成员的参与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活跃社区气氛,塑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将社区内的单纯浏览者转换为积极参与者、组织倡导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品牌社区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虚拟品牌社区在促销、口碑传播、客户需求分析与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较大价值,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在互动中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忠诚度,扩大品牌影响力。虚拟品牌社区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环境分析[R].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2.徐小龙.虚拟社区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及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10)

3.Amine Abdelmajid,Lionel Sitz.How Does a Virtual Brand Community Emerge? Some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research[A]. Marketing: Where Science Meets Practice, Esomar Conference, Warsaw,2004

4.徐琳.网络口碑和知识困境[J].现代经济探讨,2007(6)

5.Arndt J.Role of Product 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67b

第2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各种的在线教育平台都有自己的手段去获得用户,最常用的是公关三步曲:基数用户量、造势稿子、活动,三个环节不断循环。而这也是很多平台风光得好,而有消失得很快的原因,通过外部有意的宣传,带来的只是公关公司给你看到的结果,恰恰并非一个良性平台需要做的。并且带来的一个弊端是用户流失极其严重,大部分的用户都是猎奇的心理来看一看,不带走一片云彩,确实造就海市蜃楼般的感觉。互联网运营又被戏称三部曲的六字用户运营真言:拉新、留存、促活。任何一种的活动,甚至营销都要建立在任何一个中去,否则只会是无用功。而在拉新上面,在线教育平台该如何在较短时间获取用户?

一、扩大覆盖面:员工自媒体化

最近两年,自媒体成为互联网人士必不可少的话题,而也有不少人从事自媒体活动,当然也有优秀的公司用自媒体来武装公司。而在扩大覆盖面上面,在线教育们应该鼓励员工自媒体化,用自己为公司代言。过去,我们是被公司代言,如今我们要让自己为公司代言。互联网带给教育的变化之一教师不在是一个大系统下部分,而是能够自成系统,老师为公司代言的时代。

在此过程中,公司会遇到比较多问题:比如员工积极性不高、比如工作耽误、比如作假等等,但是这些在一个开明的领导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把此作为战略计划,那么就必然会得到执行。我们不渴望能够得到100%的转化,而能够有30-50%的转化就是成功了。自媒体化的好处不单是我们所认知的那些,还有这些:

(1)为市场提供人。无论来自各个行业,都要有自己的员工,让员工把平台覆盖面做广,不要只局限于那几个在线教育圈子,因为很快会发现来来去去就是自己在自娱自乐;

(2)参与感。小米营销的法则之一,让员工有使命感,而非变成一个打工的角色,一起与领导参与到一个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中,让公司一条心;

(3)融资面广。作为创业公司,融资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只局限在一城一地中,就错失很多资源,因为即使教育有千亿的市场,但是对于大部分投资来说,教育还是太小了,而且每个领域份额都不大,难以做大,就是小打小闹,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线教育不断融资就会成为关注的一个点,能够得到看好就代表踩在一批炮灰往上走了。

二、与学校合作,开发项目

在线教育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有些项目的本身是适合与学校合作。在学校看来,如果能够免费使用某个系统,来为学生谋取更好的教学资源,相信大部分学校都是愿意了,排除各种的所谓的斗争之论。通过自身平台为学校开设专门的学习通道,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平台的利益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平台都有跟学校合作,就是不成功?因为大部分的平台看重学校里面的钱袋子,而非真的从学校出发,每个来到学校都谈怎么赚学校的钱,可想而知一个传递知识、开发用户为目的的目标就变质,谁还会为了用户而考虑,而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短视,也是为什么大型互联网机构更加受学校欢迎原因,因为人家是真合作。

不要让你们现在看到的合作来说事,就我知道而言,除了网易等几个机构还算可以的话,其他都是变质的。不用说获得用户,就说留住用户就基本很难,当然这里的一些公司本身就是不需要用户,只需要客户,本身这样子做无可厚非。

如果跟谁学跟某个学校合作,推出实验班,就类似最近佛山南海区全区几十所学校共同开发的“朝阳学堂”平台,而能够提早把它弄到跟谁学上面,何乐而不为。创业是要生存第一,但是教育的意思就在于有长远的布局思维,一城一地的得失,未来必然会返回来了,社会都是平衡的。

三、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这里说的合作并非投放方面的合作,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合作,比如很多平台都投放竞价,都有教育产品,这些不是这个合作,而是共同开发一个项目,或者合作推出某些活动或者营销手段。传统教育机构都频繁跟互联网合作,就是看重它们背后的互联网资源,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合作带给公司员工潜移默化的变化,这才是合作的目的,而非真是为了表面大家都看得到业绩,或者带来用户,因为这些都是有时间性,而唯有思维才是自己的。

第3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虚拟低碳社区 计划行为理论

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兴起,发展“低碳经济”已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种新经济模式的兴起必然引发了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革。然而对于“低碳消费”,消费者普遍认为将会牺牲和降低现有生活质量并造成个人生活不便,因而不愿意改变现有生活方式和习惯。面对与环境有关的消费中,这种类似于社会规范的消费模式限制了个人选择余地(张浩,2012),并且成为阻碍低碳社会构建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环境心理学家Mohr提出了基于社区的社会营销理论(community-based social marketing,简称CBSM),它是指出通过基于社区的团队力量,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监督,改变旧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个体践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欧美国家一直领导着世界的低碳运动,而在web2.0时代下随着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低碳社区逐渐形成,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其中。相关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大众营销(mass marketing)更为有效。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为日后制定引导路径提供思路。

虚拟低碳社区

(一)虚拟低碳社区定义

一直以来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是从改变个体行为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近几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构建一个社区,将消费者联合起来视为一个“组织”,运用营销的思路来改变消费者行为。Moloney(2010)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来形成新的社会规范,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以社区的形式来促进行为的改变更有效且可持续性强。低碳社区(low carbon community)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景环境来解决促进低碳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实践来看,有四类典型的低碳社区:基于地理空间的低碳社区(urban community);基于企业、行业内部的低碳社区(sector community);基于共同兴趣的低碳社区(interest community);以及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的低碳社区(virtual community)。

虚拟社区是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始大量出现,并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Preece(2000)指出虚拟社区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相同目的的人组成的,他们彼此默认一定形式的规则、方案、仪式和法律,他们的互动遵循这种规则,成员借助计算机系统支持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归属感的形成。针对参与者对虚拟社区需求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社区:兴趣型社区,如各类论坛;关系型社区,如人人网;幻想型社区,如网络游戏平台;交易型社区,如淘宝网;创作型社区,如新浪博客。而虚拟低碳社区(virtual low carbon community)正是基于虚拟社区平台上的,一种具备相同兴趣、相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团体或组织,个人通过参与团队的方式彼此合作,旨在减少成员的生活方式的碳强度,最终目的是逐步形成整个社会可接受的一种低碳消费模式。

(二)虚拟低碳社区的发展

国外虚拟低碳社区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Carrotmob,一个虚拟性的组织,致力于通过联合消费者个体的力量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利用借助新媒体宣传的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个体消费者开展社区活动,以减轻个体在实现低碳消费过程中的无助感。这些多变的交流传播方式的意义主要在于观点的分享、成员招新、活动协调组织、经历报道,以及各个活动间的互相鼓励。目前国内虚拟低碳社区主要形式为豆瓣小组、认证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以及个别环保组织独立运营的网站及论坛,其中济溪环境交流网络由一群年轻的中国环境保护志愿者于2004年12月创立,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活跃的青年环境组织交流平台,组织主要结合在线平台建设,与其他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打造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线下活动。通过与国内虚拟低碳社区管理者深入访谈发现,参与者对于该类社区参与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参与者较多扮演浏览者和潜水者角色。大部分参与者主要进行信息浏览,较少进行回复与互动,信息分享与传播不足。线上互动有限直接导致众多线下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而使得虚拟低碳社区无法有效将个体集中起来,无法从本质上起到改变行为的作用。而有必要分析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以寻找激发消费者参与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虚拟社区运作。

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

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基于“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之上延伸拓展而提出的,被认为是行为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模型,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亲环境行为、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

计划行为理论TPB理论认为决定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是执行行为的意向,而意向又由三个因素决定。首先是态度(attitude),指个人对某个行为赞成或反对的评价,包括认知评价以及情感评价。其次是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指个人考虑是否执行某个行为过程中对他人及社会态度的感知。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个人对执行某一行为难易程度的认识以及对自我行为控制能力的判断,Ajzen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便利条件(facility),反映了行为中需要的客观资源的便利性,比如时间、金钱、基本设施等;另一个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人对执行某一行为对自我能力的自信程度。该理论同样可用于分析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将影响行为的因素纳入到TPB综合模型中(见图1),从而更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参与行为。

(一)态度

整体来说消费者对“低碳”的态度将影响是否会参与虚拟低碳社区,态度越积极越有可能参与其中。而影响态度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分别是个人利益于社会利益(刘宇伟,2008)。根据已有文献研究,个人利益可体现在参与虚拟低碳社区能够带来实际利益,包括消费者可获取的信息、经济利益、解决问题方法等;以及情感上利益,包括在虚拟社区中得到的分享与帮助的乐趣、社会价值感满足等。而社会利益则是通过参与者自身相关知识水平范围内感知到的低碳消费能够为社会带来的直接利益。认为利益越大,越能够产生积极态度。

(二)主观规范

影响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规范可以分为社区外的社会规范以及社区内的组织规范。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交互演变而来,并通过技术、营销和媒体等商业体系来强化的,最终形成一个社会的消费模式,可以称之为“社会消费习惯”。因而目前社会普遍的消费习惯以及信息宣传将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决策。而虚拟低碳社区是一个相对的组织,其内部成员之间也有内部规范,有效的内部规范能够促进社区内成员的认可感,加强成员凝聚力,提高参与意愿。当成员具有归属感时,会愿意遵守社区内规范(徐小龙,2012)。

(二)知觉行为控制

在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中,对参与难易程度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是否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参与的程度。一方面体现在对虚拟低碳社区便利条件的感知上,Internet设备是否便利可及,虚拟低碳社区运行是否正常,界面是否友好,社区分享内容及资源是否容易理解且可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参与。而便利条件作为外部因素并不必然引发行为,自我效能是对自我完成某种特定行为能力的判断。当消费者关心环境问题,同时认为通过加入虚拟低碳社区能够将自己与其他成员共同促进改变行为,将会更加积极投入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针对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消费者,还涉及到与社区成员间的线上线下合作,因而对社区成员和管理者的信任感也将影响消费者的参与,同时将有助于社区内的互动。

(四)个人习惯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个人日常习惯在亲环境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习惯具有无意识的、自动的特点,同时是在特定情境-反应连接中建立的。实证研究发现把过去行为加入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时,过去行为加强了解释度。因而消费者过去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习惯强度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在行为意向到行为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分别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个人习惯。其中态度又受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影响,主观规范受社区外的社会规范影响以及社区内的组织规范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受社区便利条件、自我效能以及信任感影响,最后个人习惯具有调节作用。由于虚拟低碳社区概念出现不久,本文分别根据已有对虚拟社区以及环境行为两个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构建了理论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虚拟低碳社区是全面构建低碳社会的一个有益尝试,从个体消费者角度转向“组织”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能够为制定干预行为的引导路径提供思路(段文婷等,2008),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浩.基于社区的低碳消费模式:国外的理论与实践[J].消费经济,2012.2

2.Moloney,Susie,Ralph E. Horne,and John Fien. "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 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 38.12 (2010)

3.Heiskanen,Eva,et al. “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Energy Policy 38.12 (2010)

4.Preece, Jenny, Diane Maloney-Krichmar, and Chadia Abras. "History of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ies."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Sage(2003)

5.Jackson, Tim. "Motiva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review of evidence on consumer behaviour and behavioural change. A repor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Network, Surrey: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5)

6.刘宇伟.计划行为理论和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J].中国流通经济,2008.8

7.徐小龙.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动机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第4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养老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4亿,预计今后几年内,老年人口将按每年800万人的规模持续递增,即平均每年增长0.4个百分点,到2014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人,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全国老年人将超过4.3亿人,我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可撬动1万亿规模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业将有力助推“绿色GDP”的增长,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带动促进社会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困难。

1.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几倍增长。

2.死亡率的下降推动寿命延长。随着老年人寿命的提高,赡养时间逐步延长;同时,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会出现两代老人,赡养数量开始增多。另一方面,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供养者的老龄化,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

3.21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目前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代际分离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4.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难全,由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与社会养老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社会化养老社区的功能

社会化养老项目在功能设置上应一应俱全,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建立一站式全方位老年养老体系,让老年人充分尽享舒适充实的晚年生活。项目建设应实现养老居住、医疗护理、社工培训、休闲度假、综合配套、服务管理六大服务功能。

1.养老居住。养老居住区的建筑应拥有方便老年人生活的现代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和一系列高科技智能老年产品,打造养老智能化建筑,形成养老居住住宅建设标准。

2.医疗护理。在养老社区应设立医疗站和康复养生中心,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及护理就业基地。建设康复性疗养中,开展老年康体服务,应用综合的物理疗法(体疗、理疗、水疗、按摩、蒸气浴等)来治疗老年慢性病。

3.综合配套。建设一站式购物中心、老年旅行社及老年旅游咨询中心、老年家政服务、老年保险服务、老年节庆影楼、老年婚介服务、老年代办及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建设老年大学,在老人闲暇时间为其提供发展个人爱好、天赋和潜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服务管理。设有办公楼、员工宿舍和综合楼满足日常运营管理的需要。

四、社会化养老项目运营模式

1.建设模式。社会化养老社区应按照政府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都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

住宅专用性:本项目在设计上有别于一般的住宅产品,全部住宅为低层小高层或有小院落的老年别墅,不建设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对老年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各个细部针对老年人特征的专用设计上。

功能多样化:为缓和老年社区的垂暮气氛,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年轻人也吸引到社区中来,以沟通活跃社区的气氛。在老年社区的规划中,导入度假概念,使社区不单具有老少康乐的功能,而且具有为年轻人节日悠闲度假的功能。

社区融洽化:由于老年人独立于子女居住,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赖由子女身上自然而然地转向邻里之间,因此,本项目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在单体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住户之间交流的功能,以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

2.服务模式。社会化养老社区以高质量的服务定位,建立一套高标准的服务模式,重视优质、尊荣、休闲与健康等条件,区别于其他社会养老机构在大众心中的负面刻板印象,强调安全、人际及健康管理。

老年人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大,常规性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两者缺一不可,本项目将定制式和菜单式的社区服务上升到老年人生活基本需要的层面上。随着服务沿着细化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单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力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本项目将服务内容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业机构提供,部分服务也可采用社区运营管理公司与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

医疗服务的质量是老年人选择养老社区的首要因素,本项目通过从硬件到软件的周到配置、从预防到治疗的全程关护等,打造便捷可靠的医疗环境,使凡进驻社区的老年人实现:无病有指导预防,小病在社区康复,大病可定向医治,急救能快速上门,帮护能立即到位,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将在这里得到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呵护。项目将设立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等。

此外,还将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多姿多彩养生休闲生活,包括运动养生、娱乐交谊等。项目拥有完整的社区功能,设有超市、银行、图书馆、等。

在服务工作中,将老年养老社区文化的营造作为工作的重点,主动关怀老年人的文化需要,经常性或定期举办“老年运动会”、“老年书画比赛”、“老年联欢会”等社区活动,并邀请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到社区管理当中,提倡老有所为,共同营造“健康、和谐、活泼”的老年社区文化。

3.信息服务模式。以现代通讯、智能呼叫、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为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建立入住老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生活信息、医疗服务、文体娱乐、家政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为基本内容,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主体,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信息服务体系,为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信息体系提供支撑。

4.管理运营模式。社会化养老社区采用建设与管理相分离的经营模式,项目住宅及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由项目开发公司进行,建设完成后,交由专业的养老社区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采取租售结合的方式将部分住宅出售、将公寓进行出租。养老社区经营管理公司通过招标等形式引进专业化的服务企业或与服务企业合作搭建专业化的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5.投资模式。社会化养老社区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按照“谁投资、谁运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由房地产商对住宅、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进行投资,然后整体出售给专业化的社会化养老公司,由社会化养老公司对软件部分进行投资。

五、相关建议

1.加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等各种媒体以及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新社会养老观念,增强全社会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紧迫感,形成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第5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石川河;土地安全;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58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移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现阶段已经在农用地治理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工程建设,对确保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土地工程应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地,这其中还存在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质量提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人居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这就需要健康、持续、稳定的建设用地投入作为基本保障,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1-3]。

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1新型城镇化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4,5]。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6,7]。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合理处置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生态关系,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1.2科学技术破解城镇化发展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瓶颈日益凸显[8-11]。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以粗放式用地、用能的方式不断扩张,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未考虑土地质量健康问题,导致多地出现“毒地”现象,危害人类健康,整个过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居环境差距大。过多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区位条件较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反之部分区域的发展投入较少,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环境呈脏、乱、差趋势发展,再加上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差异,使得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阻碍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功能不完善,设计实际不匹配。在前期规划中不根据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完全不遵从科学依据,不持有科学态度,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建设资金量不足,发展需求难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复杂、投资项目多等问题,单一依赖财政支出,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导致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的问题。

1.3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市场潜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我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49年,较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水平较低,但是速度快。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7%,但與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低了近7%,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大,还有很大发展潜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2]正式,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根据近10多年来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陕西省2000—2018年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靠近,2019年达到59.43%。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发源地和桥头堡,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趋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将会对省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抢抓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有力机遇,瞄准特色小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注重科研引领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为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2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以石川河为例

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项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项目建成后,将生态建设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2.1前期治理

土地安全是确保人居安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土地治理”科研攻关,针对建设区域内存在的土地质量脆弱、生活、建筑垃圾围城、土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开展前期调查、技术研发、问题治理、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管控,对区域内的污损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和维护,从根源上解决土地“亚健康”的问题,以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整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2.2生态环境建设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表明在国家层面已经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予以紧密关联。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定是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的。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应该被综合考虑并加以利用。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以富平石川河为例,通过GIS、GPS、RS等技术,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建立生态本底,设置生态调控单元,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项目开发的建设重点,最终形成利于人类生存、提升环境质量的生态结构。在微气候改善评价方面,对项目前后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环境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城市城镇边缘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使石川河局部微气候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有效缓解了富平县的城市热岛效应。整个建设过程,将“绿地系统”转型为“绿色基础设施”,将“开敞空间”营造为“绿色廊道”,将“城市片区”整合为“生态功能区”,切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好“生态本底”与“绿色根基”,创造了一个更为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2.3智慧人居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时代交替,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普及的浪潮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逐步迈进智慧化时代。有的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其核心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川河提出了智慧人居的概念,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为切入,创新研发了智慧人居社区平台,全方位构建了“人物互联、业务在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社区运营生态,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智能优化。

2.4运营模式创新

在运营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提升土地价值为核心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由企业足额垫付项目费用,改变了政府担保金融机构贷款的模式,将企业收益与项目质量互相绑定,既解决了政府资本不足的问题,又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双重目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辅助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运行的经济支撑方法。石川河项目运用该模式,不但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增长,同时又吸引多个知名企业前来投资[14,15]。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作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系统化提升的科技研发。要全面创新,加强土地整治、城市综合体建设、土地开发研究、净土生态治理全方位创新,采取规划先行,高起点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重视土地整治、绿色建筑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转化,进行产业化模式推广,通过同网(物联网)、同台(通用功能平台)、同数(数据体系)、同效(高效运营数据中心)和同制(制度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度标准化体系,将科技融入建设环境的提高,让人居环境更加智慧化,最终实现农业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开发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4.1以土地安全为核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新型城镇化产业落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研作为支撑治理工程实施及应用的基础,确保土地洁净安全。从研究角度出发,应着力净土新材料、新技術、新装备的研发,从而保证人居用地土壤环境长远安全,保障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4.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导向的新方法、新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新型城镇化下生态环境建设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重点针对工程项目区域,开展城镇生态环境评估研究;针对陕西城镇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及新材料研发;开展城镇生态环境管控的新方法及新模式研究。

第6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80后、上市公司CEO、不善言辞是于敦德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30出头、体型略瘦、戴着一副眼镜的典型工科男形象,如果行走在大学校园里,说他是在校学生也毫无违和感。亲和力的最好例证是,他对下属说话很客气,没架子,70后-90后的下属都喊他“老于”。于敦德如此评价自己与搭档、途牛网COO严海锋:“他比较奔放,我比较含蓄;他比较外向,我比较内向;他比较具体,我比较抽象。”就是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2006年开始创业,进入在线旅游行业,用7年的时间开拓进取,将途牛带进美国的资本市场――5月9日,途牛旅行网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代码为TOUR,成为继携程、艺龙、去哪儿之后第四家上市的OTA公司。

于资本市场而言,有了携程、去哪儿等在线旅游概念股,途牛的故事并不难讲。但在目前国内的OTA市场,途牛模式与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携程、艺龙由机票酒店等单品为主营业务,去哪儿则采用“中间页”模式,而途牛网则是自营休闲度假产品,主营出境休闲旅游,该模式比单品更加复杂。其整合线下传统旅行社旅游产品,将后者的旅游产品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

而最大的不同在于,前几种模式以佣金为主要收入,途牛则统购统销,直接服务消费者,以赚取差价为主要盈利模式。

“专注休闲旅游,不做机票、酒店;只做零售,不碰批发,到现在来看,当时的这几个方向性决策是非常关键的。”于敦德毫无掩饰的庆幸自己当年的远见。

主打“卖场”模式

上线“特卖”模式是途牛上市后“第一枪”,并宣称要打造在线旅游领域的“唯品会”。

这是途牛网通过互联网形式销售旅游产品后的又一次延伸。于敦德表示,现在整个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大量的库存尾货,以前可能通过亲朋好友去库存,但现在显然难以支撑。

他表示,库存对于旅行社来说是实打实的成本,和唯品会主营的服装品类不同,旅游产品有时间限制,在发团之前如果销售不完,旅行社要承担所有成本。按照途牛网特卖的规则,旅行社一般在临近报名截止时间前上线库存产品,价格由旅行社自定,途牛作为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选择特卖是途牛的重大战略方向,其是否会像当年于敦德选择自营休闲旅游方向一样成功呢?

2004年,于敦德大学毕业,与校友严海锋有过一次创业的机会,通过学校内部网站结识的两人想通过互联网“卖书”,但最终因投资人改变主意而未能成行。于敦德笑言,当时也投了很多“高大上”公司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所以想着创业。但首次创业胎死腹中后,他只身前往北京,加入后来如日中天的博客网负责技术。严海锋则进了一家基金公司。

2006年年初,在一次活动上,两人再次碰面,当时的严海锋已进入一家育儿网站担任COO,第二天,于敦德就辞掉博客网的工作加入这家网站担任CTO。10个月后,两人又双双辞职,创立途牛网。

作为途牛的共同创始人,于敦德和严海锋同为80后,两人到现在认识15年了。虽然在性情上不太一样,但能让两人一路走来的是相同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简单诚信,直接,如果在什么事情上有看法或者意见,就直接说出来。于敦德认为一个人主导的公司很难管理,有来自伙伴的不同的意见,是规避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方法。他说,在公司的事情上面有不同意见很正常,还是要多沟通。现在,二人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默契,“如果我们两个都觉得对的地方,往往就不会错。如果我们两个都不同意的话,那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显然,在选择自营休闲旅游方向上于敦德和严海锋意见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在行业网站中选择了在线旅游市场,一方面源于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了市场空间。中国旅游市场总规模高达1万亿元,每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在线旅游刚刚起步不久,占整个旅游市场的比例非常小,潜力巨大。而当时的携程、艺龙已经上市,以机票、酒店单品为主。于敦德认为这个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了,虽然在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基本已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过程。他想要一个更激动人心的革命性创新。

他选择了休闲旅游。当时传统旅行社依然是休闲旅游市场的主力军,携程尽管有涉足,但规模尚小。于敦德表示,当时也还没有休闲旅游这样的概念。因此途牛准备进入这个行业,通过互联网的方法抽象休闲旅游行业,将其从线下搬到线上,然后进行结构化、标准化,使旅游产品变得可预定,更高效。

但于敦德依然面临选择。专注休闲旅游人群的社区网站穷游网已经出现,聚焦生活服务类的点评模式大众点评网也诞生三年。作为有着多年社区运营经验的于敦德,似乎选择这两种模式水到渠成。但他认为,社区和点评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变现很难。目前穷游网依然面临这个问题,而大众点评早已转型团购、预定等直接销售模式。

于敦德和严海锋最终选择了开放采购模式,通过互联网对线下庞大的旅行社市场进行整合。于敦德表示,通过广泛的和供应商合作构建途牛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富的产品,与同行形成差异化。目前,与途牛网合作的旅行社已达3000多家。

随着携程、佰程、同程“三程”的加入,OTA休闲旅游市场再现模式之争。在“三程”看来,途牛的卖场模式能够快速解决产品的丰富度问题,但需要通过更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管理上游资源和服务客户。

而于敦德则表示,这是途牛创业初期确定的原则,专注零售,自产自销是行不通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电视机是海尔生产的,苏宁卖的,为什么旅游产品一定是自产自销?

于敦德希望在接下来20年中国旅游行业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途牛网能够继续围绕自己的使命,围绕互联网+旅游,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和创新,给客户更优的体验。

不是“工作狂”

外人都很羡慕做旅游的人,但实际上,因为业务繁忙,旅游业者自己平时出去的机会反而非常少,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最近,于敦德出去旅游的机会慢慢多起来,“因为现在要做CEO推荐产品,出去的机会就多了。我会亲自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推荐中,不过这些产品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面世。”于敦德说。公司的亲子游产品他也常体验,“孩子现在3岁了,去过日本,国内也玩过不少地方。”于敦德说,通过体验才能更好地做服务。

繁忙工作之外的于敦德,爱好之一就是跑步。但被追问到是否是在以跑步的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时,于敦德的答案让人颇为意外,这个思维缜密的理科生就是这么霸气地告诉我们,“我没什么压力!”

于敦德称,相比于其他网站CEO,自己的生活习惯很健康,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晚上11点入睡,他把原因归结于“有了孩子”。为方便跑步,家里买了一台跑步机,晨跑半小时完成4公里。难怪于敦德没有一丝小肚子,维持着养眼的清瘦体型。

老板热衷跑步的事情实际上全公司都知道。途牛已经举办了多次别具特色的“牛拉松”长跑比赛,每一次“牛拉松”,大家都会跑得不亦乐乎。

第7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合作社区;合作创新网络;新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37-07

一、引 言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34)曾假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公司长期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1] 尽管创新对企业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但对于普通的公司来说,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在一项调查中,首席执行官认为他们的公司只利用本身创新能力的15%至25%。[2] 所以,改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各种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其中包括跨部门业务团队,内部风险投资程序,建立或收购新业务单位,剥离新的风险投资企业,形成联盟或在合伙公司投资。但是,所有这些做法往往受限于企业大多数现有业务的周期性,从而生产出渐进性创新,而不是当今全球经济日益需要的连续和突破创新。

由于新产品、服务和技术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的创新传统上是严格地受到保护过程。依靠内部研发能力,公司自己发明和商业化其产品和服务对。[3] 虽然人们可以收集、分析和分发市场和其他外部信息,但外部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经常发挥了被动和有限的作用。很显然,全球化背景下,分布式创新模式已经兴起,并受到几个因素的推动。首先,由于技术进步,许多产业的创新竞争压力快速增加。第二,由于产品更加复杂性和品种扩大,开发新技术和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第三,在许多行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公司用于分期偿还新产品开发投资的时间减少。为了解决在更快节奏下开发新的和更复杂的技术和产品中的问题,企业需要广泛地利用本身的和其他公司的资源。这可以通过利用在企业边界之外开发的创意和技术,以及允许本企业不应用的创意和技流向外部。[4] 第四,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独特核心技术是参与合作及分享租金的基础。因此,探讨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分布式创新组织

1. 相关概念

(1)分布式创新。如今,创新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对处理创新关系的新思维提出了迫切要求。近年来,分布式创新的新思想体系已经出现。David O'Sullivan(2003)[5] 则指出,分布式创新是遍及或贯穿属于组织供应链内、甚至特定联盟内的一个特殊内部互联网络上的创新。Coombs & Metcalfe(2002)[6] 则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在多个公司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分布实现的情形。我国学者高小芹和刘国新(2009)[7] 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分布式创新与集中式创新活动相比,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模式、动力源泉以及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时性、协同性、合作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它既是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

从上述分布式创新概念中看出,分布式创新依赖于:①单个创新企业独自地完成自己的创新活动,这部分创新活动具有“封闭性质”,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知识或技术;此外,单个创新行动者不可能完成所有创新任务,从而需要来自外部创新资源支持,以及吸纳外部创新思想。单个企业的这部分创新活动具有“开放性质”。因此,分布式创新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平衡;②不同企业参与创新过程必须具备协同能力,从而使得“封闭性创新”与“开放性创新”互为基础,共同发展。同时,对分散创新成果进行整合;③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广泛应用所形成技术网络,并支持上述“封闭性”创新和“开放性质”创新,以及创新过程的协同及其成果整合。

(2)合作与协作。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各企业在处理创新关系的时候,都突出强调“合作的理念”,这是人们寻求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迹象。为了真确理解合作,特简要地辨析一下合作与协助之间异同。从字面上看,合作是“二人或多人共同完成某一任务”[8],“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9]。而协作则是“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10]。从这个解释中,可能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别。

从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理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协作是不同于合作的,当理性经济人仅仅按照契约要求开展协调与配合活动时,此仅是协作。协作伙伴处于相互防范对方阴影下。但是,如果协作伙伴通过契约而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的协作实现了升华,即从协作升华到合作。这时,配合过程中淡化“经济人”的一面,而突出了非经济人的一面。的确,在社会交往中,契约与承诺二者都是协调人们的媒介,但是,契约导向人们的协作,而承诺则会带来合作。总之,合作与协作的根本区别:合作属于一种社会生活形态,而协作从属于利益追求目标。在产出方面,合作导致各方的利益互惠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尽管合作不以此作为目标。协作虽然在产出上并不能够保证协作各方获益,但通常参与协作的人会估计“合作”是否有利,能否获益。

(3)企业合作社区。分布式创新的最新形式称为“合作社区”。合作社区的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社区成员分,企业组成企业社区,个人组成个人社区。第二,企业社区有经济和技术的目的,为创造及商业化新的产品和服务。第三,大多数创新社区都集中于改善特定学科或领域,如Linux操作系统。相比之下,企业社区被组织成为一个竞技场,企业在其中可以彼此合作,以创造它们能保留所有权的独特解决方案。

最初,个人社区推动了学习和开放式创新,借助ICT的广泛应用等物质基础,又推动了分布式创新。个人社区是一种社交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11] 个人社区是社会性的网络,其中专业人员和/或业余爱好者,就特定主题或感兴趣领域,自愿地交换新观念、知识和经验的,从而创造一个知识“百科全书”。

以下从个人社区和企业社区角度,对分布式创新社区进行分析。个人社区的分析企业社区基础。

2. 个人社区的范围和类型

个人社区已经出现在各种广泛领域,并具有许多不同形式。一个众所周知形式是实践社区。它是指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当对特定主题或领域有共同兴趣的不同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协作、流思想、寻找解决方案,并建立原型。实践社区可以出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12] 在分布式创新中,正式形成的多功能团队,以及基于个人偏好等形成的非正式的群体,都具有个人社区性质。

一种受到研究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卓越实践社区是开放源码软件。例如,那些与Apache Web服务器和Linux操作系统联合的社区,不仅开发卓越市场价值的软件解决方案,而且开发新业务模型和成功新企业。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如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如体育器材)中,产品是越来越多地通过专业人士社区独立开发,或与在任企业合作开发。实践社区的不同形式可以按照组织范围和创造性程度划分。

依据组织成员来源范围,个人社区分为三个原型。第一,社区主要是公司内部员工集合。这种类型社区提升学习过程,以实现组织“知道所知道的内容”,因而是有效和有价值的组织。[13] 例如,西门子已经建立了20多个企业内部的实践社区,跨越不同组织单位,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撑。[14] 这种个人社区类型的范围仅限于在单一企业内部的那些员工的知识生产潜力。 第二,社区可以完全地在既定企业的边界之外。[15] 第三,混合形式社区,指个人社区与一个或多个其他企业进行合作。[16] 例如,AO基金会(省略)是最重要的整形外科网络,其在研究、开发、许可和教育的领域与工业公司进行合作。当个人社区围绕生产企业的品牌组建时,混合形式社区也会发生。例如,品牌社区是LEGO用户社区[17],或成熟统计软件用户的Stata社区[18]。混合社区是一个“中介”。如(省略)创建一个在线基础设施,为此公司可以将它们无法自己解决的研发难题,粘贴到科学家的全球社区。[19]

依据社区展示的创造性过程,个人社区类型可划分为创意构思、技术问题解决和原型开发三种。很多社区具有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或技术的明确目,同时也存许多以交流经验和信息(论坛)为重点的社区。本节的其余部分,侧重介绍个人社区,其中这些个人的明确目的是在他们各自领域开发新概念和创新方案。

3. 个人社区的关键特征

从社区的主题/领域角度来看,个人社区共享几个特征。①社区是一个论坛,是最重要的特征。在特定主题或领域有共同利益、但不同背景的个人,自愿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交流各种信息和知识,既有技术的又有市场的。这样的知识共享使得一组个体成员,为现有或新技术开发与新应用,共同开发新的知识、公布并解决问题和追求创新的理念[20] 。②新颖性,也是个人社区的关键特征。社区产生专有知识和新颖的想法,以及解决方案是成员中间自由传播;③知识产权特征。任何产生于社区的知识产权属于整个社区。[21]

从经济角度来看,个人在社区内的行为似乎是不合理的。例如,为什么个人将自己才华、创造力和时间奉献给一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从经济方面分析,初步回答是,共同开发公共物品的过程也可以产生私人物品。[22] 私人物品是一种内在的和外在奖励的混合物。内在奖励包括创造新事物的享受、智力挑战的激励、认同和互惠的情感,以及与团体或社区的团结。外在奖励包括提升的信誉,还有针对潜在雇员和风险资本释放技术卓越的信号,以及各种源自更好解决方案与方案更快扩散的利益。[23]

内在和外在的动机,至少部分地解释为什么社区通常自发地出现,采用方式是通过非正式接触,且超出了正式组织的正常规划、激励和所使用的控制系统。社区自动地得到管理和持续,而不采用是等级机构方式。通过对社区做贡献的过程,个人形成共同身份、信任、良好的社区公民的合作价值和规范。[24]

4. 个体社区创新的机制

个体社区扩大多样性知识来源。作为创造创新的手段,个人社区是不断扩大、用于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技术知识的来源。而社区成员在社会议题上有共同利益,每个社区成员基于他或她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提供独特知识集。因此,个人的社区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知识,往往超过了企业内生产者在R&D实验室或在一组个人的发现。

例如,LEGO(乐高)的头脑风暴用户社区(mindstorms.省略/community/default.省略行业组织的起源和目的、成员、治理结构和协同创新过程(见表1)。

三、企业社区构建

本部分以Blade.省略是一个企业合作社区,重点是开放式刀片服务器平台的开发和推选,是由IBM开发的创新性计算机服务器技术。Blade.省略已经成长为超过100家成员的企业社区,包括领先的刀片硬件和软件的供应商、开发商、分销合作伙伴和来自几个国家(尽管的大多数成员企业是在美国)的最终用户。

1.省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8月,当时IBM宣布,它将公开BladeCenter服务器机箱的规格。[29] IBM公司说,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开发者社区,重点扩大为有前景的刀片架构提供解决方案。IBM还注意到,它自身没有能力推动刀片应用程序的所有创新;IBM希望其合作伙伴在创造未来刀片解决方案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06年2月,IBM公司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组织(Blade.省略的所有经济的目的是,鼓励和加速基于刀片处理器技术的解决方案增长。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达到这些目的,包括为设计它们的解决方案向成员企业提供指南,开发成员企业可以使用的独立兼容测试程序,主办全行业方案集会和其他营销活动,教育刀片平台解决方案市场,并将会员所关注的和喜好纳入扩大和改善社区的战略举措。

2.省略成员有三个类别:理事成员、发起成员和普通成员。理事成员企业各自有一代表可以参加Blade.省略会员资格的核心权利,是与其他成员企业进行合作的机会,以及参加委员会或小组委员会的资格。

发起会员公司有三种类型:①他们正在分销或开发硬件、软件或为刀片平台提供的服务;

② 为基于刀片解决方案或产品,它们提供咨询或分销支持; ③他们目前使用刀片平台解决方案。除了有权委任董事会代表之外,发起会员拥有与理事会员一样的权力。最后,企业可以成为Blade.省略及其使命。普通会员须经由董事会多数表决通过。

2008年初,Blade.省略的委员会或小组委员会,利用论坛向Blade.省略作为项目运转。ISTO,始建于1999年,其母组织是建立完善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研究所(IEEE),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司,为业界团体(如财团,特殊利益集团,联盟,论坛,工作组)提供技术和标准开发的支持。IEEE-ISTO作为具有大量附属企业的组织,为工业群体提供合法的论坛,以便在它们不成立一体化公司的情况下运行。在一体化、完全保险、非营利组织中,IEEE-ISTO方案享有法律保障和运营保险利益。IEEE-ISTO提供了管理和业务支持的完整菜单,让Blade.省略有一个办事处。这个办事处主管着Blade.省略具有来自成员公司的志愿者组成的九个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按照功能进行组织,包括由技术委员会、电源和冷却委员会,兼容和互操作委员会和营销委员会。目前,为企业社区运行,志愿者委员会执行双重功能:从整体上讲,他们从事对社区有用的工作;同时,他们是成员企业的知识智囊团,且成员企业可轻松地利用这个资源。因此,各委员会是社区的智力“百科全书”的持有者和开发者。

3.省略后不到两个月时间,成员企业开发了60个解决方案,是社区创造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成功标志。探索解决方案涉及大量知识共享过程,包括网站张贴和9个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以及参与全员会议和其他社区活动。企业间的合作发生在Blade.省略成员企业为新的解决方案与它的客户合作时,或采用刀片技术发明人IBM所提出的咨询建议);②直接合作(二至四个成员企业为新解决方案开发而共同工作);③汇集协作,也称为库协作(Blade.省略,让其他会员企业在追求创新项目中使用);④外部协作(Blade.省略公司在“一次性”的创新项目上合作)。

四、Blade.省略代表一种新组织形式。

首先,根据Palmer and Dunford观点,从时间标准(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或背景关系(这种形式第一次出现在特定背景)分析,企业社区模式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虽然一些企业社区已经存在,但它们中的没有几个社区是有目的地设计或达到了Blade.省略体现了人为规划的企业社区可持续性。此外,毫不奇怪,企业社区模型首次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公司,因为计算机行业,以及如生物技术等其他知识密集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发展新的组织形式的孵化器。

其次,根据组织目标导向标准。一般地,大多数新成立的组织是“复制”组织,因为它们的目的、能力和活动,如果与现有组织的活动相比真的变化不大。[32] 相反,“创新”的组织,是那些与现有的组织形式显著地不同的组织。Blade.省略本身不具有牟利的目的,虽然所有的成员企业都肯定寻求营利。因此,Blade.省略也是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社区基本的构建块是企业,所以社区的边界比通常的组织边界大得多。 Blade.省略迅速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同一个组织一样。

最后,Blade.省略运行一系列合作创新过程,同时地进行着合作甚至竞争的过程。无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作过程将更加易地开发,如果它们保持与其他关系模式相隔离。可以说,协作能力也更容易开发,如果它确实不涉及商业目标。因此,Blade.省略的主要组织特征列在表2中。正如所述,组织的宗旨是创建一个活动舞台,以便成员企业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而相互合作。如Blade.省略行业组织具有商业和技术目标;而社区则聚集于产品创新,不仅仅是特定主题或情趣领域的改进或扩展。

Blade.省略这个特定组织。相反,Blade.省略避免了在成员企业身上出现任何重大功能失调或剥削、搭便车的行为。

五、对组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目前,经验对组织设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几个影响。其主要影响是,组织设计理论的重点需要继续拓展,超越单个企业和多企业网络的界限(Gulati 2007),以涵盖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设计(Demil and Lecocq 2006; Miles et al.省略设计反映了组织间优势的所有四个来源,但特别对知识共享的程序(社区支持四种不同类型合作),以及有效的治理结构(Blade.省略的总部,并没有经营组织核心业务系统本身,而是创建和维护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例如,,Blade.省略主要作用是推动整个社区的利益(它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但帮助其成员企业追求自己的技术和商业利益)。它的治理方式也是推动性质的,涉及平衡方向、参与和意志的融合。例如,通过Blade.省略已经产生了60个独特解决方案。而社区成员公司都乐观地认为,许多其他的解决方案将随之而来。但是,这可能是真实的,市场和技术互补性使得Blade.省略或其他企业社区已发展到同一阶段,将开始考虑替代方案,即那种似乎在新的产品和市场开发方面有较少制约的组织方法。研究社区在那个阶段的适应性反应,对确定未来组织形式具有指导意义。

第8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物流 清洁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寻找出路,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低碳经济就出现了。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因而众多的专家学者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大大扩展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目前,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并且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国内,低碳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袁欣欣(2013)[1]创新性的将低碳物流这一概念引入到采购决策中,并设置低碳补偿这一条件来对采购决策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代楚楚(2014)[2]以某快递企业在成都的网点分布以及早高峰配送数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李进,张江华(2014)[3]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问题,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仅考虑经济费用的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比较,说明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路径安排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魏子秋等(2013)[4]认为物流联盟是“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下重点推广的经济组织形式。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各大物流园区的建成,国内外的物流巨头相继入驻发展,与此同时,各大物流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面向园区的各大物流巨头学习,一面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所在省发展特点,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经营,提升管理效率,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十二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用车的开发应用,力争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与推广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使技术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同时,也要加强物流设备的管理与改善,要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促使物流运输硬件设备的改进,提高物流运输工具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物流运输的设备结构和配置。二是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循环利用,部分企业正加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

二、物流业在实现低碳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有些省内仓储、分拨配送等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市区周边的物流园区及库房的建设与拆迁频繁,致使物流园区不断向市外扩展,基础设施的外迁使得物流企业的配送范围大大扩展,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同时在城市市区内物流的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交通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再加上一些比较突出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道路难行、乱停乱放等,使得城市配送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物流服务方式没有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创新意识比较低下,服务意识差,物流专业技术水平低,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直是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物流服务:例如只是提供运输、仓储等。而对于一些更加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的设计,二次包装以及更加完善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等,都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传统型的企业,陈旧的经营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创新性比较差,技术落后,人力资源投入跟不上,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致使市场逐渐萎缩。

(三)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离低碳还有一定差距。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而在国外,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EDI技术、射频技术、GPS技术等技术在物流行业中获得了大量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内,这些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却不尽完美,造成了物流运输车辆的空载率高,空驶率也高,使得道路上的车辆增多,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当今物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开展物流成本情况调查,全面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潜,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开辟城市配送专用路线,建设社区、机关、学校等快递智能自提柜等配套设施,同时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提高人均盈利能力,以降低人力成本。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互配合下,逐渐扭转物流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物流成本回归符合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三)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较重的税负,制定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清理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前置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同时进行新一轮的税费改革,在“营改增”的大政策下,增加增值税的可抵扣项目,将占物流经营成本较大比重的过路、过桥费等相关费用纳入增值税抵扣。同时支持快递快运、食品冷链、电子信息、医药、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专业物流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区域性专业物流基地和中心地位。

(四)打造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碳排放。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机共享,各个物流企业之间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以便能为客户提供功能多样,成本低廉的全方位服务。并且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还能为在物流途中的汽车提供相关的货源信息,以便能降低车辆的空载率,这样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与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袁欣欣.低碳物流背景下的供应商选择和采购优化决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3.

[2]代楚楚,徐菱.考虑碳排放的快递企业配送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进,张江华.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1779-1787.

[4]魏子秋,吕文岱,韩雨辰.区域物流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39-41.

第9篇:社区运营概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就在有人糊涂有人明白的混沌时期,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在颠覆一个又一个行业。互联网到底给企业以及未来的创新带来什么,或许要从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开始探究。

说不明白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应用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让众多高管们“敬畏”的专有名词。在很多场合,他们都被教育要有互联网思维,否则,他们的企业将会被淘汰,他们本人将会被淘汰。他们被告知,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地上个网、做个微信、做个APP,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想方式,像雷军做小米那样,像黄太吉卖煎饼果子一样。

但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如何才能把传统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关键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经营和管理企业?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却没有人能说得明白。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解释是“专注、极致、口碑、快”,黄太吉则是免费上头条。网络上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快速、免费、交互。可这些所谓的原则放在传统行业同样合适。所有这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就在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之时,关于“互联网思维是个伪命题”的观点迅速传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什么用户体验至上,什么快速迭代,什么免费,都不是互联网基因的必要元素,也不会是市场永久的利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众多热捧互联网思维的大佬们在十年后不会再有什么互联网思维,就如同十年前提出注意力经济的张朝阳的搜狐在2013年已经很难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都在改变。之前发生的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在我来看,就是一个过分相信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家和一个对传统经济有深刻理解的企业家的理念之争。

新经济的基础是共享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对世界的这种改变还是有它的核心的,那就是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关系被部分颠覆,“外部性失灵”已不能解释新经济的开放、合作和共享。

在传统经济时代,公共性外部性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大家熟识的概念主要有“公共性失灵”和“外部不经济”。经济学上的公共性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而不具有排他性。公共性失灵是指公共性会导致市场失去“看不见的手”原有的资源合理配置的效力,单靠市场力量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率的配置。这个理论一般用于认证产权的重要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因公共而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的经济学原理却不再是完全正确的真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迅速发展,产权归谁所有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归谁所用。人们称之为“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最初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出租闲置的财产,比如汽车和房屋,也称为“协作消费”。

协作消费的概念源于美国人雷切尔·波茨曼和鲁斯·罗杰斯合著的《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书中称:社交网络和实时技术正让我们回到原始的协作生活中,我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进行共享,这些都成为新鲜的充满活力而吸引人的方式,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我的东西就是你的”。简单来说,协作消费的本质就是“物物交换,物物共享”。如果给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协作消费指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方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的商业模式。

随着各种交换行为网站的产生,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称之为“共享经济”。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在2013年专门讨论了这一经济现象,并对共享经济的本质作了一个基本的解释,那就是物尽其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商品并不一定要拥有,拥有的不一定只限自己用。

与此同时,随着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使得共享平台得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规模因而变得更大,可以共享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各种基于共享概念的经济行为不断涌现,共享经济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物物交换式的租赁。现在的共享经济已从物尽其用拓展为知识共用、需求共用、数据共享、供应共享等各种经济领域。

“共享经济”问题专家尼尔·格兰弗洛说,“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

合作,合作,还是合作

在研究共享经济这个现象时,我发现人类一直都在私有和共享之间纠结。人们一直在为自己获得需要和喜爱的东西的所有权在努力打拼,但分享和合作又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命题。

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诺瓦克的《超级合作者》这本书。这本书的观点让我洞悉了人类社会与行为的奥秘。它的主要观点是“合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中“突变”和“选择”之外的第三条进化原则,也就是除了相互竞争之外,大自然还有相互帮助的法则,这一互助法则可能比竞争法则更为关键。

作者在书中强调说,一方面,在生命的竞赛中,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这是达尔文的核心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另一方面,无论复杂度高低,各种生物都会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彼此合作。而且,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合作”,并不仅仅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工作,而是指更具体的一层意思,即“原先的竞争对手决定开始互相帮助”。

但是,合作并不意味着排斥竞争、利己,也不要求回避矛盾。《超级合作者》这本书由对著名的“囚徒困境”进行探讨而展开。作者告诉我们,人们从合作中各取所需,遇到纠纷和矛盾时,人们最终会选择倾向于带有善意、宽容的“赢定输移”策略,这种策略在各种策略中更胜一筹,可以促成双方的合作以带来更显著的总收益。

而对于经济学概念上的外部失灵即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地悲剧”,比如,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诺瓦克告诉我们的办法是,把每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公布出来,以此来衡量它们的“名声”。尽管罚款或者关门也是一个办法,但名声的力量可能更大。在作者看来,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而且,诺瓦克坚信,合作能引领我们走出困境。他说: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全方位共享

所以,回到开头所提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企业家真正应该学习的互联网思维是开放和共享。企业必须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

在健康的开放的生态系统里,企业的决策不再是基于管理层的爱好,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趋势和方案;企业的融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模式,众筹、P2P模式都成为新的更高效的融资方法;企业的运营也可以通过恰当的社区运营,让有才华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让喜欢尝鲜又细心的用户参与到“产品”测试中;让喜欢炫耀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营销中;让吹毛求疵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质检中;让喜欢分享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客服中;让喜欢分析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数据挖掘中……而营销这一环节,也将被互联网技术简化压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然后以订单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厂家按订单生产,然后通过物流配送体系直接将货发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探测和营销战略被一张订单压缩简化了,同时还省去了分销这一环节。与此同时,管理也会发生根本性的的改变:有互联网思维的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