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服装设计方法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方法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方法论

第1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形式美内容美聋哑人服装设计特殊性

[作者简介](1980-),女,北京人,天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根植于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0-47)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91-02

在服装设计中,形式美与内容美通过服装设计作品时刻呈现。形式偏重外在,展现受众的直感反应;而内容注重内在,表达抽象的意念。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协调统一。聋哑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聋哑人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感悟和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1.形式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可以被感知的元素会作用于受众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于受众生理感觉器官的部分,如款式造型、色彩设计、面料材质等可以被看到、摸到的,我们就称之为“形式”。服装设计最终能够使服装产品的受众感觉舒适、放松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必定是建立在人类的某些共同感知之上,生理上对舒适性的需求导引了对“统一”的偏好,然而心理对于求变的要求则引领了对“多样化”的偏好。但是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形式美的体悟和信息传递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由此导致的轻微自闭以及习惯性逃避令他们在服装设计学习阶段会出现设计信息、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聋哑人在情绪上反应强烈并且不稳定,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他们在接触有关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信息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激烈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冲动,设计元素的存储、借鉴却缺乏持续性。

2.内容美的特殊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蕴涵于形式中能够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反应的东西,如审美价值、思想理念、时代文化背景等我们就称之为“内容”。而能够被我们的心理所接受、认同或引起共鸣的内容就是“美的内容”。服装设计的内容美是形式背后的内涵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抽象美感,是由服装产品受众在看到服装外在的形式之后产生的联想引起的。对于聋哑人来说,对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感悟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聋哑人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诸如这些心理上的反应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形式背后所蕴涵内容的判断和探索。另一方面,聋哑人通过兴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生活,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而不习惯深入探索。多倾向于眼前世界,较少考虑长远利益。这便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和牵绊了聋哑人对于服装设计内容美的深入理解。

二、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植入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

1.在教学中培养聋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服装设计中,形式美是可见的,内容美非但不可见甚至是抽象的。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抽象的理论,能够代表和演绎更普遍的具体,因而能够最终指导服装工艺实践。但是多数聋人学生认为抽象地学习是困难的甚至有点可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聋人学生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它们可以被看做是培养聋生抽象思维能力最恰当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切入点,锻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构想以及由具象到抽象的创意图案绘制,这将会为之后的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效果图等学科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中采用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蕴涵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了解中,在服装作品艺术创作中,既有普通美学的一般规律,也有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大量的特殊规律。作为聋人学生,由于他们本身活动的场所少,交流的对象有限,在学习阶段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帮助,因此这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自己或他人欣赏和评价服装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并按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断提炼和积累经验,这样制作出来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才会显得丰满、生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地增加聋生的欣赏与见习类课程,在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展示观摩欣赏中,学生可以摄取大量的信息,并主动进行筛选与品评,为今后自己进行设计创作积累有效元素。服装公司等实习基地的见习对于聋人学生更加重要。在校学习最终要走向就业,而学习服装设计基本的就业方向是服装公司,在学习期间,了解公司的运营、服装的生产销售流程,相比较空洞的纸上谈兵要更有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

3.创造聋人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形式美与内容美可以帮助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服装艺术实践,但它并不能提供现成的公式,让学生按照这个公式去设计创作。这便需要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认真分析前人的意见,分析其合理和谬误之处,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普通的知识体系,又要不断总结和提炼服装设计的特殊性。以上关键两点其实正是聋人学生的薄弱之处,对于他们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克服其单向性思维的习惯。例如,在谈到服装审美时,往往只强调它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功利性及经济性的渗透作用等都是片面且孤立的。由此看来,为聋人学生创造良好的独立思考环境相当重要。服装设计专业多数课程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任课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可以把创意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并将诸如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缝制工艺等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也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完全正确,但经过教师辅导与纠正后,学生们会自发地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的学习与实践铺路。

4.在教学中注意探讨美学发展脉络。服装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哲学美学并不断发展至今。我们想要在教学中融入形式美与内容美,就必须首先通过分析、比较美学的起源、不同流派及其观点,以此来丰富聋人学生的美学知识,培养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聋人学生来说,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美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往往容易使其厌烦。教师不妨利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情境化的阐述方式来讲解美学理论。在讲解西方美学中的“模仿说”时,我们可以借助古老的传说或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将艺术视为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艺术是现实的影子,继而形成了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模仿说”;苏格拉底和格罗康讨论艺术模仿时用镜子来比喻绘画,认为画家像旋转镜子的人,拿着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马上就会造出高山、大地、草木、动植物等诸如此类生动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并激起他们聆听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递出去。

服装设计的美在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其中包括直感与抽象的融合、外在与内涵的交叉以及公用属性与审美属性的统一。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影响,聋哑人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欠操控性,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沉而含蓄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比较发达。在聋哑人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抑弊扬利,使他们在感受到欣赏对象的款式、色彩、肌理等特征时,能够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自发地跟随教学过程去感知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深度,进而挖掘他们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意思维,进一步提高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付黎明.设计美学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6.

[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赵.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7](英)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英)鲍桑葵.美学史[M].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9]管德明,崔荣荣.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10]刘蕾,侯家华.服装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1]范梦.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2]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省略

第2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1]胡桃.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第3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感性营销;情感认同;需求;感性单词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61-01

一、 感性营销概述

感性营销是在感性消费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营销新概念。所谓感性营销,就是指企业的营销活动情感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对消费者的心理分析为基础, 通过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简言之,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核心,通过借助情感包装、情感设计、情感广告、情感促销等策略,来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需要与动机、感觉和知觉、消费者的态度来讲,迅速捕捉和寻找、定位剖析客户的情感因素,从而运用情感产品、价格、服务、促销等策略给予消费者满足。

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的需求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的感觉越来越重要,他们的眼光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在消费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感性色彩日渐浓厚,选择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挑剔,他们已不再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相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满足心理需求的程度。人们购买这种商品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用,而且是为了显示自我的个性品位身份地位情感情调等与众不同。感性消费时代的特征是消费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和情绪商品的表现形式服务的环境气氛等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商品的功能和效率则退居其次,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准则不再是基于“好”与“不好”之分,而是更加移情于“喜欢”与“不喜欢”。

二、服装感性营销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作为与人们消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其消费需求也经历着由量的消费质的消费到现在感性消费的变化。服装是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时尚性。服装的时尚性源于创新和需求。服装的创新既有技术的创新,也有设计创新,两种创新手段推动着服装从内在的功能、品质到外在的款式、风格的不断完善和变化,而需求则影响着创新的方向,从而决定服装时尚的变化趋势。感觉是第一印象,我们在观察一件服装时,会注意到它的色彩、款式、材料的质感、做工和穿着之后的综合印象,从而判断该服装是否适合自己,进而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尽管服装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由于购买服装的人有感情,不同感情的人喜欢不同感觉的服装,如稳重的、豪放的、淑女的、奢华的等等。因此,服装设计者不仅要追求外观形式上的表现手法需要通过不同的设计赋予服装以不同的感彩,以不同的感情产品迎合不同顾客的感性消费需求。服装感性营销就是把人们对服装的感情用感性单词予以描述,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人们心理需求的要素,将这些要素转化应用为服装中的设计要素,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服装感性的研究,可根据感性工学的基本原理,将服装造型要素和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对服装各要素进行分解,如服装的分割线的位置、领子形状、口袋的大小、纽扣的排列、面料的色彩、纹样、服装的制作工艺等等。分析出影响消费者感觉和判断的要素,从而组成要素空间。

研究用于描述服装各要素的感性意象词汇,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专业术语等方法广泛收集能够准确表达消费者感觉或观念的形容词,即感性单词。如漂亮的、有吸引力的、优雅的、拘谨的、中性的等。把这些感性单词进行筛选、整理、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语意空间。如对服装外轮廓的描述有稳重的、活泼的、简约的、浪漫的、自然的,对分割线的描述有理性的,柔软的,跳动的、敏感的,服装功能性的描述有保暖的、方便的、易于搭配的、易于穿脱的等等。把这些分类整理的后感性单词存入数据库。

通过对感性单词的分析,把得到的感性单词转化为服装设计要素。各服装要素组合,生成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如把“女性化的”这一感性单词转化为服装要素,我们可以想到X廓型、高腰线、 腰带装饰、双排扣、泡泡袖、公主线等等,把这些要素组合生成符合消费者感性意象的服装款式。

三、服装感性营销的发展前景

感性营销作为在感性消费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营销新概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感性营销起步虽然晚,但并不妨碍它在我国的发展。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成为时下营销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服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抓住了消费者对服装的感觉要求,才能创造出既十分个性化的又非常舒适的优秀的服装产品,只有引起消费者强烈的消费愿望,服装企业才能真正拥有竞争力,而感性营销正是可以准确掌握消费者感觉的有效手段,因此感性营销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第4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将传统符号与现代手法结合,才能使设计为时代所接受。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男女服饰变化迅速而繁多,总体上呈现的趋势是多样化与个性化两大特色,这种变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的多元、复杂的符号语义有很大关系。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民主化倾向使服装业从等级化、制度化的规范中解放出来,趋向于大众化和平民化。现代社会的流行就是大众化的流行。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高级时装向大众时装发展,高速的多功能机械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在制衣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时装成衣化的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商品化生产是这一时期时装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男装方面,除了传统的西装之外,夹克衫、牛仔服、运动衫等普遍流行起来。女装也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裙装,战后社会职业女性人数迅速增长,实用性较强的女子职业套装便流行起来,筒式裙、管式装、短裙乃至超短裙也出现在公众场合。

20世纪60年代,更出现了嬉皮士装、紧身弹力装、乞丐装、湿装(weet look)、圣特洛普装(ST•Trop Style)、比基尼泳装等等。许多著名时装大师在这一时期大出风头,成为世界知名的时装设计风潮引领者,圣•洛朗、皮尔•卡丹、加拉班尼、玛丽•奎特、乔治•阿马尼、三宅一生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服装设计界曾经因西方社会经济萧条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旧形式的复兴潮流。如牛仔服、喇叭裤、夹克衫、皮革服装开始走红,多用衫受到追捧。一部分青年人走上服装要求极端个性化的道路,纹面、剃发以及故意穿上破烂肮脏的服装招摇过市以求引人注目的朋克一族成为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装潮流具有变化节奏更加迅捷、样式原料更加多元以及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等特点。后现代艺术思潮在服装领域的广泛渗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重要原因。至于具体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为古典风格的回归、华丽高档与朴素简便的兼容、丝绸与纯棉原料广受欢迎,极其紧身与极其宽松样式的流行等倾向正好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潮流相吻合。

二、孔雀革命――男装的变革

战争期间,男装被军服所取代,单调而统一。战后因忙于职业劳动,工作服和职业装取代了军装,样式单调,色彩灰暗。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和科技进步,出现了种种新的艺术流派,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穿着上也显露出追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兴趣。

1967年,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集团杜邦公司为推销其化学纤维物打出了一条宣传色彩绚丽、图案醒目的化纤男式衬衫的广告。这则广告采用比喻的手法,用美丽的孔雀为图案,将雄性孔雀在求偶时张开尾羽的动作纳入画面。广告的解说词中说道:“雄性孔雀尚且开屏显美,我辈男士何必恪守灰暗的衣装。”这则广告的普遍流行掀起了男装的革命,一改过去男装单调灰暗的传统,出现了款式、布料、色彩、图案的全面改革。由于这场变革和这则以孔雀为题材的广告有关,因此被称为“孔雀革命”。美国国会议员迪希特博士在这场革命中为男装改革大力鼓吹,因而在上流社会也得到响应。

化学合成纤维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投入市场,60年代迅速普及,它以石油沥青为原料,生产批量大、价格低廉,印染色彩丰富,在普通市民和低收入人群中颇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更出现了模仿羊毛织物、丝绸、尼绒等质地的化纤制品,它们具有定型效果好、洗涤不变形、易干、价廉等优点,所以在服装面料领域一度大受青睐。

除了花衬衫之外,孔雀革命中最重要的男装款式便是牛仔装。这种至今仍在青年中广受好评的款式,本来是西部淘金工人的工作服,它的发明人是原籍德国巴伐利亚的裁缝李维•斯特劳斯。“牛仔”是指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牧场主雇佣的放牧骑手,他们的勇敢、骠悍在西部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后来成为许多好莱坞西部探险片、匪警枪战片和游牧故事片的主角,得到年轻人的爱戴。这些骑手们的服装多以厚质的布料和皮革做成,细裤腿,紧身背心、遮阳帽和有短穗的上衣。1850年,在德克萨斯的金矿区开成衣店的李维•斯特劳斯,用帐篷布仿照西部牛仔骑手服的样式裁制结实的工作装,深受淘金工人的喜爱。1874年,他又在这种服装上增加了金属铆钉作装饰,形成了牛仔装的基本形态。直到50年代,这种牛仔装仍然只是在年轻人和体力工作者中流行,在东部社会和上流社会则常遭白眼。如贝克保险公司就规定,不许职员穿牛仔装上班。到了60年代,牛仔装突然流行起来,它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由美国年轻人勇敢地把它带进西方社会的各个角落。

60年代美国艺术界出现的那些离经叛道的后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潮流特别符合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青年人以穿牛仔装来标榜自己蔑视权威和陈旧传统的反叛精神。

60年代牛仔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好莱坞电影的作用。著名电影演员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电影《欲望号街车》中,男主角是一个离家出走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穿的是T恤衫、皮夹克和牛仔裤。电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影片中人物所穿的服装便迅速被模仿而广为流行。到了70至80年代,牛仔裤更是越过大西洋涌向欧洲,同时,在亚洲的许多地区如东南亚、香港、日本也普遍流行开来,并且形成一些著名的名牌商标:“苹果”、“比利”、“牛头”等等,有人惊呼:全世界的青年都被“牛仔化”了。

在世界时装中心法国,60年代流行的服装是圣•特洛普装,它因发源于法国南部的海边城市圣•特洛普而得名,这里是度假胜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服装样式。时装设计师们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推出独树一帜的新式样,它们大多是多元符号的拼合,但反过来又成为领导潮流的新式样。60年代末,这里成为法国时装生产的中心城市,人们称来自这里的服装样式为“特洛普式”。

这时期的男装还盛行一种皮革与织物相结合的上衣,其样式类似夹克或猎装,但大多以肩、胸、背部贴缝皮革,其他部位用方格式彩条尼绒组成,被称为“湿装”,意指感觉好像衣服已经潮湿的样子(另一种说法为可在小雨或多雾天气防雨防潮湿)。

“嬉皮士”运动对服装的影响也表现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男式服装变革中。嬉皮士是指美国社会出现的一批对社会成规持批判态度的年轻人,他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追求一种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世俗的反抗,他们穿着奇特、发型怪异,并且服用麻醉剂和迷幻剂,出入酒吧和低级娱乐场所。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独特的艺术家,他们远离常规,使用嬉皮语言(属于爵士歌手和垮掉的一代人的语言),汇聚于旧金山咖啡馆和爵士酒吧集中的“北沙滩”地区,一些著名的店铺像“画廊咖啡店”、“共存烤面包店”、“爵士地下室”都位于这里。一些艺术家回避了常规艺术材料和技巧,他们立身于龌龊的现实物质世界,只是靠简单的自发性创造获得成功,突出了现时的生活状态。借用嬉皮士的语言来说,这种艺术被称做“恶俗艺术”,意思是粗俗的、世俗的,但常常是有力而天然地撼动了“高雅艺术”的固有地位。

嬉皮士的服装及其恶俗艺术启发了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一些由名师设计、名厂生产的“嬉皮士式”服装应运而生,英国有家名叫“BIBA”的时装商店便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迎合嬉皮士们的逆反心理。到了70年代,嬉皮士中的极端分子更发展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美国、法国和德国青年中出现了一批名叫“朋克”(PUNK)的角色,他们以独特、怪诞和令人难以理喻的打扮公开出现于公众场合。他们剃光头,或者在头顶中央留一绺鬃毛般长发,并且竖立在头顶上,这种头发还经常被染成红色、蓝色、黄色,甚至绿色等怪异模样。他们还在脸上涂绘眼圈,或者在嘴、鼻和腮部绘出怪异图案纹样,类似土著人所为。至于服装,则自己创造了一种粗陋的“朋克装”,圆领衫、紧身裤,在胸前和后背上随手写上一些怪诞的字句,或者画上一些莫名其妙的图画,开80年代“文化T恤衫”之先河。

80年代男子服装的特点是“机织羊毛衫”的兴起,这是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之后出现的新潮流。一种以计算机控制的可从事针织、刺绣、织毛衣等多种简便机器普及到每个家庭,这类毛衣式样大多宽松自由,图案变化多端,雅俗共赏、贵贱皆宜,受到普遍欢迎。

三、奎特夫人与女装革命

玛丽•奎特是20世纪60年代时装界的著名人物。她于1934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阿伯拉特维斯,父亲是一位教师。她于16岁到伦敦就读于伦敦的戈德史密斯学院。毕业后,在伦敦颇有名气的经营女帽和头饰的丹麦人埃里克开设的公司工作了两年,主要为这家企业设计女式帽子,其消费对象主要是少女。当时,少女的服装并不被人注意,常常和母亲的衣着没什么两样,正如奎特夫人在其回忆录中所说:“我时常希望年轻人穿上她们自己所喜爱的服装,它不是古板过时的,而应该是真正20世纪的青年女装,但是,我知道,这一工作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50年代,时装业处于战后恢复期,正酝酿着改革战时单调质朴的服装格调。奎特夫人注意到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倾向,旅游、运动、社交成为蒸蒸日上的新兴产业。这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加兰女士发起了一场“青年女装运动”,她认为当时流行的高级面料和礼仪服装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加兰女士的这些思想对奎特夫人影响至深。1957年,奎特夫人和她的丈夫在伦敦英王大道开设了一家名叫“市场”的妇女时装用品商店,受到广泛欢迎。奎特夫人推出的第一种款式就是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迷你裙”,她为这种裙子的流行向青年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口号――“剪短你的裙子” ,它和男装中的嬉皮士装组成一对,成为60年代时装潮流的最尖端,也是青年人最喜欢而社会舆论争议最强烈的款式。

迷你裙又称超短裙,在古代希腊的男子服装中就已出现过。奎特夫人正是受到古希腊瓶画、罗马壁画、雕塑作品中的战士和少女的短褶裙的影响并结合当时的时尚元素而设计出来的。奎特夫人设计的服装具有舒适、简洁、方便、运动自如、开放的特点,就此而言,这些原则是服装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70年代,取代迷你裙的新女装款式是在美国兴起的“热裤”(Hot pants),这是一种与男子服装中的西式短裤相对应的女式短裤,紧身,长度只及大腿上半部,上身配之以露出肚皮的短上衣,或做工精致的花夹克衫,也有的流行长下摆薄料衬衫,将前摆打成一个结,贴在肚皮的脐部,就这样出入公共场所令社会人士瞠目结舌。

到了80年代,女装男性化成为一种时尚,即所谓无性别服装。青年女性穿着可扫地的喇叭裤和西服衫,甚至前裆开口的男士裤和夹克衫也十分流行。

尽管服装一直存在着多样的潮流和风格,但是许多服装设计师的创意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念十分合拍。如法国服装设计师戈尔捷兼具摇滚歌星、通俗音乐学者和手工艺泰斗身份于一身,他于1976年推出粗犷的超短男皮夹克配以显示娴雅女性的芭蕾舞短裙,内衬古朴轻柔的长裙,腰间系层层绸带,效果令人惊叹。稍后,他又设计了内衣外穿的样式并风靡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从印度和中国获得设计灵感,又以其新奇、怪诞而又充满欢乐的鲜明个性吸引关注。

总之, 后现代设计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服装设计的走向,它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念、美学基础和文化内蕴, 二者相互促进,兼容共生,可以预言未来的服装设计无论如何变化,都必然打上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它和时代的审美倾向必然融为一体。

参考书目:

1. 朱铭等:《设计家的再觉醒》,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亚雷译:《1940年以来的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邬烈炎、袁熙:《外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5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 情侣装;图案设计;造型;装饰性

情侣在现在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可小看的角色,在服装设计中考虑这群特殊的消费者内心真正的诉求――对对方的一种爱慕,便把这种诉求体现在情侣装的图案中,希望通过图案体现情侣装的精髓。因此,本文探讨情侣装的图案设计方法及发展方向。

一、情侣装图案的造型分析

1、分类

服饰图案:顾名思义是针对或应用于服饰并对其进行装饰的纹样。服装的图案造型可以分为单独式图案、连续式的图案。情侣装的图案造型主要是单独图案为主,可以分为动漫形象,动植物形象和自由设计等。

2、情侣装图案的动漫形象

动漫形象源于动画和漫画的典型形象,能表现一定的人物特征,很受青年人的喜爱。

情侣装图案的动漫形象是人们对经典电影、动画片、漫画中的形象进行借鉴,使这种形象与情侣装融合在一起,更能直截了当的说明情侣装的设计主题。如我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可以通过对红太狼和灰太狼的这两种形象的设计来展现在我们的情侣装图案上,在动画片中灰太狼便是以一种疼老婆的形象出现的,当我们把它应用到情侣装中时可以得到许多情侣的喜爱。

3、情侣装图案的动植物形象

植物形象,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进行灵魂的交流,作为我们感情表达的载体,被赋予各种寓意,例如百合象征百年好合等。

在情侣装图案的植物形象设计中要考虑图案整体与服装的构成比例问题,还要把图案的风格融入到服装本身的设计中。设计提取的植物形象符合服装的设计理念,两者结合,相互融合。对于不同风格的植物要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利用。

动物形象。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中,动物的造型利用很多,动物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以某种动物为主题的图案也就被赋予了与这种动物带有相同感彩的含义,对于图案主题含义能浅显易懂的表达出来。

情侣装图案动物形象彰显着各种特色,它们能使情侣装和动物们一样具有机灵、憨厚、可爱、聪明等等的感觉,使得情侣装更具活力。我们的艺术设计就是取之于大自然,动物们的形象也就是我们要利用的一方面,结合对于情侣装设计理念的需求,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动物的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对于服装大颜色,比例等等方面,把动物形象运用到情侣装中。

4、情侣装图案的自由设计

自由设计是把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呈现之前不曾出现的形象,同时又具有美的感受,自由设计可以不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但是最后要呈现出一种另样美。

在情侣装图案的自由设计中可以加入顾客自有的元素,这样就使得图案的设计更加自由。它们的内容独具一格、不落俗套,可以以花草鱼虫、动植物、人物等等为题材,也可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图案,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艺术感觉需要进行选择。情侣装的顾客群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本身就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可以在一部分图案已经进行设计后给予顾客一定的自由设计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把他们的那种甜蜜的爱恋体现在服装的图案中。他们可以通过在上面书写文字、数字,进行绘画,或者还可以把他们自己的代表甜蜜的物品形象的表达出来。这种自由发挥、任意安排、无拘无束的潇洒,其效果给人一种随意性很强的感受。

二、情侣装图案的装饰性分析

1、情侣装图案对服装的装饰性

图案本就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更是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图案可以美化服装,令穿着者更加漂亮,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还能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是感情的象征。图案与服装结合充分地表现出来,将服装的实用性和图案的艺术美发挥到了极致。

情侣装是新兴的服装类别与服装图案这个古老而新颖的中华民族艺术之花,通过各种的结合方式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种不同风格的服装,它另类的风格和幽默的表现手法深受青年情侣的喜爱。在情侣装中最突出的便是图案的设计变化,情侣装上通常是把图案的位置设置在前胸和后背这些醒目的部位,将图案放置在胸前时,则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彰显性,因而格外突出,易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情侣装的款式变化不大,想在这些变化不大的情侣装中产生变化这就要在其图案装饰性上入手,通过图案的装饰来美化服装,进而提升情侣装的装饰性。

2、情侣装图案对情侣的装饰性

情侣装对于情侣之间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它十分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职能,很细腻的表达出情侣之间的感情。情侣装的图案通过颜色种类的变化、面积大小、点线面的组合等等一系列的元素结合得到的。情侣这个特殊的顾客群体处在很爱美的一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服装的装饰性有很强的要求,但是情侣装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大众化的款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远远无法满足情侣们对于服装装饰性的期望,设计师通过对这种现状的分析,为了提升情侣装的装饰性就把重点放在了图案上,也就是说情侣装是通过图案的设计变化来提升它的装饰性的。大众化的运动服,如果在上面进行一些艺术字、手绘图案、个性的图案设计,它就有可能成为一套成功并且独一无二的情侣装,这些图案提升了整个服装的价值。

三、情侣装图案的表现技法

1、情侣装图案的平面表现

平涂法。在情侣装的图案中十分常用,在图案形象中的动植物形象、几何图形、抽象图形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得到。

描绘法。是指用油画棒、蜡笔、色彩铅笔等等在布料的表面进行直接描绘的方法,在情侣装的图案表现中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对艺术字、几何图形、抽象图形、图案的自由设计进行表现。

2、情侣装图案的半立体表现

情侣装图案的半立体表现,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它只是在粘贴、拼接、串珠这几个方面有利用,但是它的利用还不是很好。只是在最基本的基础上运用粘贴、拼接、串珠等方法制作出一些浅显的图案。这就为我们进行情侣装图案设计时提供了很大的设计空间。

四、情侣装图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情侣装图案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图案的设计大多表现在了面料上,现代社会的印染技术、纺制纱线和服装制作的各种设备都比之前高明了许多,服装的图案在纺纱织布的过程都有表现,但是情侣装图案的设计中大多都只是表现在了印染面料上,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在纺纱的过程中也要对图案进行印染,使它不单单给人一种图案和服装结合不是那么和谐的感觉,增加它的协调性。

2、情侣装图案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在,快速方便的网络和逼真的绘图软件给我们设计图案能带来很大便利,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设计更好的图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针对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也可以把顾客自己设计的图案表现在情侣装上,这样便能增加情侣装的个性美,能更好的贴合顾客的需求。如果以后能实现这种方式的构图理念,就能更好的增加情侣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静,王允.服饰图案.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丽,程悦杰.服饰图案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石磷硖.服装设计方法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这是去年一部描述80后电视剧《奋斗》里的经典台词,这段话也让我想起了刚进大学的时候,专业老师给我们服装专业学生描述着“某一天当我们站在华丽的T台上,在鲜花和美女的掌声中,成为万人羡慕的的一代设计名师,为服装行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这也是我们的梦想,应该也是老师没能完成的心愿。

执行——初涉职场

和大多数服装专业的学生一样,大四的实习是在上海的A服装公司,每天的工作除了关注流行趋势之外,就是重复的款式、版型、工艺的设计、协调进行生产,乐此不彼。可是有一天逛街的时候,发现同样一件服装,买出的价格竟然有天壤之别,有人说那是品牌,在当时我深信。

为此毕业后,经过几翻努力加入了具有外资背景且号称“休闲王国”的B著名服装公司品牌推广部,承上启下执行品牌、商品运营推广工作。期间是一个广泛学习了解服装品牌推广的过程。更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在B公司工作了N年后,被推荐为某C服装公司的企划主管,由于熟悉了B服装公司推广的的方法和严谨的运营体系,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除了B公司的推广的的方法在C公司同样有效可行之外,还拥有着与B公司同样严谨的运营体系。但事实证明了我的一厢情愿(虽然C公司有着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的光环)。当时,以我的判断现阶段C服装公司所急需解决的是品牌建设及形象的老化的问题,而非之后的推广。为此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品牌的建设与塑造之外,便将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寄托于外脑-便希望为C品牌创意一个“与众不同”的概念、给产品找个“绝无仅有”的卖点、请个“家喻户晓”的代言人、做个“一鸣惊人”的广告、写一波波“蛊惑人心”的炒作软文,搞一场场“轰轰烈烈”的促销活动……

带着这些问题,抱着学习合作的心态拜访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服装行业的营销专家和品牌大师,却一直苦于得不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最后在与我的老师长期沟通后,毅然决定从服装产品本身入手,结合品牌的塑造,与东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系统的解决。

长期的与东华老师和研究生工作的关系,让我们经常有时间在一起探讨服装行业的发展和服装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此时,我的思路开始逐渐清晰,服装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除了品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运营即管理。

咨询——华丽转身

正如《奋斗》所说,梦想是艰难的,因为那梦想就是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我们的爱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幸福。辗转福建后,毅然来到中国管理咨询最前沿——上海。

使我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管理咨询方法论的同时开始重新思考在C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 C公司品牌建设与形象老化

品牌的塑造与建设一直是所有人关心与研究的课题,可品牌概念可大可小,C公司真

正的问题源于从未清晰的认识到C公司的事业应该是什么、将是什么、谁是顾客、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在顾客心中价值是什么,而表现在品牌塑造的有心无力,形象的迅速老化方面。

似乎没有什么比回答这些问题更简单了,事实上这些问题从来都是困难的问题,只有经过努力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才答得出来,而且正确的答案通常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C公司决定,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由顾客购买服装产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效用来定义。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只能从外向内看,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经营的事业。时刻都将顾客所思、所相信和所渴求的,视为客观事实,并且认真对待,但是轻易做到这点的服装企业最高管理层并不多。企业管理层必须设法让顾客诚实的说出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企图猜测顾客的心思为C公司品牌创意一个“与众不同”概念、给产品找个“绝无仅有”的卖点、请个“家喻户晓”的代言人、做个“一鸣惊人”的广告、写一波波“蛊惑人心”的炒作软文,搞一场场“轰轰烈烈”的促销活动,

所以,企业最高领导层的首要职责就是提出这些问题并且确定这个问题会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也很少人充分研究和思考过这个问题,而这正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相反,每当我们发现一家卓越企业时(例如ZARA-买得起的快速时尚),几乎总是发现这些公司成功的主因在于谨慎而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在深思熟虑后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假如没有即时的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深思熟虑,详加研究,任何公司将导致快速衰败。

其二,管理与运营

更为严重的C公司品牌在忘记了为什么如此经营和生产的同时却过多考虑了单纯的生产和经营目标(战略问题)以至于表面上看来C公司拥有和B公司以及其他大多数公司相同的基础核心体系。却没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只是在进行没有实际意义的讨论,

除此之外C公司总是习惯从战术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战术是执行的核心,战略是战术的基础,战略不等于战术,但它必须同时成为战略的决定因素,对于那些落实与保障战略与战术的措施,可以称之为管理运营——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第7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影像传播;文化内涵

ソ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正面临着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变。视觉时代使我们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稍微留心一下青少年的文化接受,就会发现影像接受已经日益成为主流,以视像为主要符号的视觉化传播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它所具有的求新、求变和时尚性特点不仅传播着文化流行时尚的各种信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观念、方式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ニ谓视觉文化,就是以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为文化内容并被大众所认同的文化。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今世界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特征。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症候,有着深刻的商品经济背景。大量的视像消费,正是后工业时代的逻辑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电影,有了以下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

ヒ弧⑹泳跷幕背景下的影像魅力与文学思维的关系

影视本质上是一种视觉文化,而视觉文化能不能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从影视艺术的实践来看,语言和人物性格是其中的关键,而这必须凭借文学。如室内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令人忍俊不禁,语言的幽默与隽永是其成功的奥妙。盘点最受观众欢迎且最有艺术含量的电视剧,或是文学名著的改编,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或是有很好的当代文学作品作为剧本的基础,如《历史的天空》《有泪尽情流》等电视连续剧,都是以很好的文学文本为蓝本。

ナ酉竦拇丛煊胄郎,虽然是当下的、直观的,却不可能是与语言文字完全脱离的,反之却是密切配合的。图像的魅力,相当大程度上是需要文学语言的穿透的。从对视觉作品的欣赏角度来看,人们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即是许多图像连结为一个结构;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品以其独特的面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符号,视觉艺术的整体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对视觉作品的欣赏角度看,人们习惯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也即是许多图像连结为一个结构。同时,人们也乐于期待后面的变化,以其不可预知的惊奇感作为审美的由头。创作者依循于这个规律,用许多的画面来完成这个整体性结构,而这单纯靠视觉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文学思维进行运作。没有文学思维,是无法实现这种功用的。

ビ笆游幕的积极发展与健康提升,应该更多地吸取文学的乳汁。我们在面对无所不在的视象时,当然不必取一种抵制或排斥的心态,而应该将视觉审美纳入新的文艺学格局之中。文学之于视象也非异己的、消解的,恰恰是建构性的,它是使视觉文化走向深度,去除碎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对文学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视觉文化必然会走向更为浅表、更为零碎的形态。而以文学作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或灵魂,才是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更高审美境界的良谋。

ザ、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叙事电影”与“景观电影”研究

依据话语(语言)和形象(视觉)的基本二分,我们有理由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将电影区分为以叙事为主的电影和以景观场面为主的电影,两者形成了叙事主导与景观支配的不同结构性模式。在做出这种区分的同时,紧接着必须申明,这种区分只是在比较的意义上提出的,这绝不意味着叙事电影没有景观成份,反之亦然。比较起来,叙事电影趋向于以话语为中心,讲究电影的叙事性和故事性,注重人物的对白和剧情的戏剧性。因此,虽然画面不可或缺,但这类电影仍以语言中心为模式,而不是去追求形象的逼真和视觉冲击力量。甚至可以为了叙事性和情节性(戏剧性),牺牲某些画面的视觉效果。反之,景观电影突出了电影自身的形象性质,淡化甚至弱化戏剧性和叙事性,强化视觉效果和冲击力。景观和场面成为电影最基本的视觉手段,其他一切语言性要素都要退居次席。

ト绻我们透过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当代电影,这一倾向也非常显著。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就带有明显的景观化倾向。文学内容对电影来说已经降至极低的地位,场面、画面、身体和服饰等视觉因素被无限夸大了,甚至对白变得可有可无,剧本也无足轻重,叙事性就范于景观性的视觉因素,《红高粱》《霸王别姬》的这类特征也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很有意思的“倒错现象”应运而生。倘使说过去是电影家倚重于小说家或剧作家,文学剧本对电影的制约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现在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小说家借电影来“增势”和获得象征资本,小说作品面世时似乎只是一个“初级产品”,它等待着电影的遴选和垂青。

ヒ蛭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小说家可以通过搭电影的“车”来获取在文学场内无法获得的更多的象征资本。然而,作家们似乎对电影所走的“反文学”和“压制叙事”的道路并无察觉,他们不但期盼着电影的惠顾,而且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视觉景观表现也成为许多“新生代”作家极力效仿的技法。殊不知,当叙事文学依照景观电影模式来创作时,文学已是岌岌可危了。

ノ颐亲苁巧存于一个图像所包围的世界中,画家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踏遍名山大川,电影工作者也无须亲临险恶环境去拍摄,一切均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去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由视觉影像所组成的影视世界,出现由“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的转化,就成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恰恰对影视造成了巨大伤害。

ト、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艺术造型与艺术感染力

影视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同时包容着叙事与造型形象的融合。正因为如此,影视美术师在其创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影视思维,对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显得尤为重要。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首当其冲的是美术师的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设计,即造型语言的设计。因此,影视美术的造型设计是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基础。

ヂ奂耙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必然涉及影视美术的空间造型、人物造型和造型语言等方面的因素。而空间环境、人物化妆、各个局部空间要素的多样有机统一,服装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和谐统一的构成关系,使造型要素具有一种造型语言的功能。

ビ笆用朗醯淖芴逶煨蜕杓埔求成为影视艺术展示作品内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同时又要具备艺术空间造型形式的独特魅力。因此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原则是:艺术空间的整体性,影视时空的连续性,景人一体的融合性,造型语言的参与性,创造意识的大众性。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完成来源于影视剧本及其风格和样式。导演对未来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是美术师进行总体造型设计的导向性创作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形成则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本和未来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思维及对导演、摄影等创造意图的综合理解和共识。

ゴ统上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是“电影是照相式的物质复原”,如美国好莱坞的西部片、家庭、德国的言情片、法国的心理片、日本的警匪片、中国的历史片以及意大利的社会片等。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造型细节,还是人物的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都给观众亲临其境的感受,甚至是生理刺激。银幕世界里这些视觉冲击力经过调动观众的思维,升华为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认识人物,理解主旨的目标。但逼真的纪实效果,并不排除对某种造型形式的追求、提炼和加工。因为银幕世界里的艺术造型不等于自然的复制、原始的抄袭,而是美术师对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的有机构成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而且也是逼真的,给观者一种艺术形式上审美享受。

ヒ虼,深入研究和探讨影视美术设计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空间造型的表现,深入研究探讨银幕形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制作规律及其艺术特点,可以使影视具有更强大的视觉文化传达能力与艺术魅力。

ニ摹⑹泳跷幕背景下的电影“意象造境”与传统文化魅力

“意象造型”思维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对自然造化的观察、摹写、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这种思维是以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中国电影美术的“意象造境”是指电影美术在中国传统艺术“意象造型”的观念意识下,美术师把诗词戏曲、园林建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的格律、气韵、结构、情趣、意象等形式美感,运用到电影场景空间及影像画面造型之中,从中获得景物空间与影像造型之间的相互关联,以“诗情画意”的电影画面,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ピ凇暗谖宕”电影作品中,造型语言不仅作为影片的构成元素,而且被转化为最鲜明的视觉语言。其影像造型不再是对环境、景物逼真性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语言,使之成为创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的外化。换言之,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或社会生活空间,而是成为创作者的心理和心灵空间,成为意象化的象征性空间。如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描述的是一条宁静的河流和一片贫瘠的土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清寒荡涤了心灵的污垢。燃烧的激情在宁静中回归浩然明澈之宇宙,自然地道法于清寒中带入幽远苍茫的世界。看似充满画面的连绵无际的黄土地,却是一个虚空世界。在这个虚空的世界中,则包含着生机勃勃的生命精神的意境,此为“大象境界”也。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以“大空间”的画面,把祖国的土地、天空表现得辽阔、庄严,虽然遭受蹂躏,山河残破,但依然壮阔美丽。两部影片的造型手法上,简洁高远、浑厚博大的黄土高原、虚缈游动的人物造型,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意境的追求,也体现出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原则的结合。

ヒ庀笤煨褪侵泄传统艺术的美学品质,是中国电影美术创作思维之源。从意象造型的观念与方法,达到意象造境的境界确是中国电影美术从成熟走向辉煌的标志。它结合并超越了传统的“影戏”观念,通过“诗情画意”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体现出中国电影美术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东方意蕴的美学品格。

プ凵纤述,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影视作品的影响魅力应该同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还是采用现代的语言,都应追求品格精神的显现和艺术语言的升华,这也是影视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02).

第8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解码2013内生动力

聚焦一:服务驱动

年度观点

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泽:服装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既是功能性的必需品消费,又是精神性的文化时尚消费;它既是一种使用品,又是一种装饰品。所以,对服装企业而言,就是要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去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纵观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中国服装已从工业时代、商业时代,过渡到如今的服务时代。以报喜鸟为例,从2005年为顾客提供VIP专属服务至今,报喜鸟的回头客可达10%,VIP顾客消费占60%以上。未来,服装品牌将全面地进入以服务取胜的时代,企业应从原来的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只是靠比拼销量或是大打折扣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对行业整体发展非常不利的,以服务为驱动是当前市场演进的一种需求。

“服务”大家说

知名评论人、财经专栏作家石述思:企业的天职是通过为人民服务,进而为人民币服务,没有利润的企业是可耻的。提升服务力,不仅是服装业的使命,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使命。

上海有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浦:在营销推广上不仅注重产品推介,还深度挖掘孕妇装消费群体的需求,以生动形象的书籍作为向顾客普及孕期知识的媒介。此外,还通过在店铺设立虚拟试衣镜,解决孕妇试衣不便的问题。

深圳市叶子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胜:我们希望通过卖产品过渡到如何塑造一个气质女人。在终端卖场,我们传达一种设计文化,也主张把这种气质运营打造成终端卖场的媒体化,媒体的传播化,进而将营销变成真正帮助消费者提升其素养。

宝洁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孙格非:一是产品分校,让顾客在第一时间能够买到宝洁的产品,这最为重要的原则;二是在商店,我们需要在最好的位置;三是价格透明;四是麦克运营模式,即无论多少家店,在哪里,宝洁的标准都是一致的。

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服务是所有企业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它能使中国品牌最有希望在未来时尚舞台讲出新故事、好故事,甚至真正让品牌产生附加值。面对全球经济变革,我们必须给予最细致、最周到、最用心的服务,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真正的五彩。

聚焦二:深化定位

年度观点

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以定位为指导,继而拉动产业升级是中国服装业升级的重要方法论。所谓定位就是找到顾客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的理由,以及这个品牌为什么存在的理由。

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于此,就是每个产业集群和集群内的企业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目前,集群内企业可分为终端品牌、制造品牌,以及兼具终端和制造品牌这三大类。其中,制造品牌可以通过精细化定位来形成企业最核心竞争力。比如做小批量、高附加值订单,凭借研发优势实现有创造力的制造;做中附加值订单,以快速反应取胜,最大化有效产出;做低附加值订单,通过创新管理打造自身独特优势。

在此基础上,每个产业集群深化定位,打造出一些强势的领军品牌,以此引导其他品牌,进而带动集群产业走向繁荣。只要解决好集群内终端品牌和制造品牌的升级,那么,产业的整体升级也就指日可待了。

一个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必须靠定位来实现升级。通过定位理论,可以把每个产业集群都打造成品类研发能力最强、品类产业链配套最完善、品类专业化生产程度最高、品类领导品牌最集中的集聚地。

当下,每个企业都需要重新思考与明晰自身定位,这是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具备创造力的制造优势重构的开端,并将成为中国服装品牌体系的构成基础,更是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上行的伊始。

“定位”大家说

北京工商大学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当服装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不如过去那么明显,我们该如何转型?从战略上来讲,就是每个企业都要在新的竞争环境、新的需求状况之下重新定位。

广州力果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维建:品牌的发展来自企业定位,品牌的发展、创新也源于DNA。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不能够光听到、学到就是好的,一定要结合企业的DNA看是否合适,具备条件,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核心所在,才能在发展中融会贯通。

浙江乔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应琴: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得到社会的尊重。

盖奇(中国)织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莎莉:如何做重新的定位?必须要立足企业自身的优势,创新现代经营模式。如果你自己不去改变,不去蜕变,总有一天会有新的T恤专家来取代你。

杰克控股集团总裁阮积祥:一个企业的定位是你如何思考你自己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应该围绕客户将自身优势有效地结合,这样才能在他人眼里形成与众不同的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中国制造业要想充分发挥新优势,需重构产业布局,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追求差异化、专注,并通过服务来赢得客户、增加利润,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聚焦三:链条掌控

年度观点

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在绝对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借助供应链的整合、管理和优化降低相对成本,不失为当下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供应链体系中,要实现价值的增值,首先来源于对供应链科学有效的整合及建立,即建立协调有序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需注意的是,供应链整合是建立在供应链结点上的企业和部门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建立一套整合机制,在满足上述条件情况下,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核心企业必须考虑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协同是供应链整合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供应链的各企业可能存在文化工作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不同,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的话,即使选择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机制,也未必能获得供应链的协同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联想等知名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供应链的翘楚。中国服装业也应更多地将目光投入供应链竞争。

以国际化的整合对品牌供应链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企业对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功能,最终实现产业附加值的倍增效应。

“供应链”大家说

溢达集团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车克焘:对于竞争力元素,一是整合,尤其从出口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整合全球资源;二是成本,靠流程、管理、科技提高等来促进效率提高,控制成本;三是有创意和创新;四是关注绿色生产、环保理念、减能减排;五是社会责任,践行一个企业对社会的关心。

香港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至颖:网络整合在供应链整合中非常重要,利丰就有自己的供应商网络,当接到一份订单的时候,就会立刻开启供应商网络来寻求最适合的合作者。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网络来应对上下游供应链的变化。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卢山:受成本因素影响,我们将供应链拆分,高端品牌在意大利生产,基础款考虑往东南亚转移,主力产品还是想在中国最好的加工厂完成。希望找到加工经验丰富,生产成本适中的国内生产企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对过剩行业产业链来说,一是整合,即有实力企业的并购,就像秦国一统六国;二是产业聚合,某些环节借势来聚合很多碎片化企业,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四是升级商业模式,从产业组织高度来调整产业链分工和交易模式。

红豆集团常务副总裁周鸣江:在供应链文化中,要强调平等、互信、双赢的关系。如果没有互信的基础,生意很难做。有了共赢,下游企业生意做得越大,上游也做得更好。

聚焦四:文化自信

年度观点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文化是什么?它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设计的基础、品牌精神的彰显、品牌升级的保障。

品牌不仅是一张烫金的名片、一个有故事的标识,更是员工、客户乃至社会提及它时形成的一种语言、一种憧憬、一种情绪、一种敬意,甚至一种信仰。它承载着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承兑着内心深处的每一个承诺,讲述着品牌背后的信仰。

它彰显时尚,充满忠诚。当品牌文化感动了企业家自己时,它将影响企业家和他的团队;当品牌文化感动顾客时,它将影响顾客的审美和生活的态度;当品牌文化感动世界时,它将影响并决定世界时尚和艺术的走向。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品牌溢价最大的障碍是时尚话语权的缺位,根源则在于对中国文化挖掘与发挥的缺失,以及对本土文化自信的不足。

“文化”大家说

《嘉人》副出版人兼执行主编邓立:服装是多元文化美的载体,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品质。中国服装品牌如何以独有的姿态站在当下的国际化舞台,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在这个土地上的文化自信心。

上海日播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征:我们不是在做衣服,而是在做文化,衣服是一个载体而已。真正的品牌文化,不是说在你的衣服上贴一个标签说我是中国或东方的,而是要把品牌精神元素与服装设计和品牌传播贯通在一起。

上海之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寿增:当下大家都追求快时尚,是因为此时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然而当社会真正变得安定时,这些可能并不适合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如果都是今天买的衣服明天不要了,那不是我们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要审慎思考未来生活方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考量如何做品牌,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那做出来的品牌也不会持久。

杭州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丝绸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具中国符号特征。根据丝绸本身的特性,如今的丝绸企业要设计一种适合它的新的商业模式,使其与文化价值、产品结构、品牌价值、消费群体一脉相承,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转型升级。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明:服装人应从自己的企业实践、品牌实践,有意识地追求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信心,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设计、最好的品牌。当我们自己有了足够的自信之后才能影响消费者,而消费者亦是希望中国强大,中国服装品牌是值得为之骄傲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Meta Think 咨询公司主席陈富国:服装本身是创造意义的品牌,只有具有文化创意的服装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有一席之位。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没有中断过,它蕴含思想、文学、视觉表达、民族习俗等元素,给中国服装设计、品牌表达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

聚焦五:人才机制

年度观点

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人才战略是一以贯之的企业战略。企业人才之所以会流失,很大程度上还是机制问题。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赛马机制”,因为人才不是看出来的,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相应的赛马机制检验出来的。企业领导则应扮演“伯乐”的角色,才能不断发现人才。

人们常说“一将难求”,但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转离不开某个人,这无论如何都是管理者的管理失败。把培养人才纳入上级考核,并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如此企业才能稳固。

所谓筑巢才能引凤,企业必须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平台,以此来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同时企业领导应不断地授权,让优秀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

今天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分享精神,更要学会舍得。任正非在总结华为今天成就的最大原因时,只用了三个字“给足了”。能否让所有员工都受益,并感受到企业的成功是与大家相关,这在企业是很重要的。

“人才”大家说

宁波太平鸟时尚女装有限公司CEO首席执行官欧利民:德才兼备、诚信友爱、充满激情是企业选择人才的关键;而企业要做的则是对人才实行选拔机制,以内部培养为主,同时进行外部引进,给予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

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兼巴拉巴拉事业部总经理徐波:森马坚持80%的人才干部是内部提拔和任用的,同时建立了大学生培养体系,通过对人才的不断培育,实现企业新老员工轮换,避免企业内部体系僵化。

中国利郎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胡诚初:一个人到企业以后,能够融入其中,为企业作出贡献创造财富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人才”。当他不断地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企业也给了他很多财富的时候,他就成了企业的财富,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人财”。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民:舒朗最大的特点是特稳定。为什么舒朗人挖不动?我个人认为,舒朗人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为自己打造的一个经得起摔打、有共同文化信仰的团队。不是适合你们的人才,你挖他干吗?

聚焦六: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大家说

优酷土豆集团营销策划总经理王忆景:利用新媒体推广,品牌的差异化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优秀品牌。比如迪奥、兰蔻等都是通过官网、微博和视频并列与消费者对话,以高质量内容传递品牌内涵,这样消费者才会崇拜你,也不会觉得消费贵了。

凡客诚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春焕:只要做互联网,做电商,新媒体营销就是一件必做不可的事,它是一个隐性的口碑传播。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涛:体育用品或者体育服装企业营销与普通服装企业的基点不一样,体育资源是可借助的资源,与之合作的品牌服装专业性会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极大凸显,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威汉营销传播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一枬:社会化媒体不是简单地发一个微博,而是用来聆听,外面的人说什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现在的话题是什么?知道这些之后才能清楚下一个目标该怎么做,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

聚焦七:渠道创新

“渠道”大家说

零点集团定性研究总监&北京零点消费品行业研究总监张燕玲:当今企业最强大的生产力是创新,最有生命力的创新就是跨界合作。其实,每一类消费者都是处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圈内,其购物、餐饮和着装文化都是在一个层面上的,而消费需求的转变就构成了渠道跨界的基础。

NC.STYLE国际品牌经纪公司总裁陈芃:品质等于一切,简洁等于最好,精准的眼光等于成功的开始。企业在做市场的时候不能靠行业直觉做判断,需要科学决策的手段做慎重的决定。

宁波博洋服饰有限公司唐狮品牌总经理应春光:一杯可乐原本卖一块多,在饭店卖三块。在不同的渠道,消费者行为是不一样的,所挑选的产品和价格也有差异。2012年我们整改了20%的店铺,把不同的产品放到不同的渠道,同时渠道更加细分,如今单店业绩平均提升了30%。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在今天,渠道创新是需要的,但是前提是你要先把自己做好,只有把自己做好以后消费者才会跟着你走,而且今后将越来越呈现这种趋势。

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周严:中国消费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他们开始驾驭品牌,并用更松驰的态度来拣选品牌。在现有的形势下,我们只有扩展思维的轮廓,以宽广和博大的情绪创新业态、跨界合作,在终端快速形成生产力,才能在品牌生产中求得高级的品牌成功。

聚焦八:效率管理

“效率”大家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管理学院教授韩永生:在今天,行业内仍然具有巨大的效率改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的创新与信息化的支持,提供改善效率的有效手段,使我国的服装业增强竞争力。

真维斯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刘伟文:将原本粗放的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模式,用信息技术化来支持企业的每一个决定,提高营销准确率,同时加强来自顾客、渠道、营销、产品方面的数据处理,达到精准管理。

第9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

一、设计艺术比较中可比性的概念

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是指设计艺术比较研究的课题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衡量尺度。可比性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往往在两种情况下进行:其一是在比较研究的选题阶段,判断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可比性;其二是对已完成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可比性判断。可比性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其外在形式可能是显形的,也可能是隐形的、不容易捕捉的,有待于人们去发掘。具有类同性的设计现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显形的,它们就像兄弟子女一样,呈现出容易辨识的相似处。尽管不是所有具有类同性的设计现象都易于辨识,但是只要研究者能够细心考查,追根溯源,通常都会有所发现。至于无类同性和因果联系的设计现象之间的可比性,就不那么简单了,它不可能用考据求证的办法来认识和捕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文学界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孙景尧、卢康华在他们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中认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例如,中国的独轮车,仅从工艺、材料、性能等内部因素来看,是无法与日本的“子弹头”列车相提并论的,是具有差异性的,但是它们在突破时空条件局限、体现创造力方面是一致的,因而两者具有基本的可比性。

二、设计艺术比较中可比性研究的客体

设计艺术比较是对研究对象之间以及研究对象内外部“关系”的研究,换句话说,设计比较关注的不是设计的好坏,而是设计是否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罗可可艺术风格受到中国清代装饰的繁缛纤细风格的影响,那么罗可可的风格特征与清代的装饰风格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设计艺术比较就是对这些不同视域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又如中国汉代的装饰形式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具有中西风格混合的特征。那么对汉代这种具有西方特征的装饰形式研究,就是设计艺术比较的研究任务。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就是围绕这一“关系”是否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而展开的研究。当然,研究对象之间要既有同又有异,这样的“关系”才有比较的基础,如果研究对象完全相同,便没有比较的必要;如果研究对象完全不同,便无法或者说很难找到联系。但是,不是说研究对象之间有了异同关系,就一定具有可比性了,世上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而且也都是有差异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我们要进行的比较应是有价值有研究意义的,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可比性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义性的范畴,在进行比较时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同或异。把设计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看作可比性而加以硬性罗列,这是一种误区。设计现象表面的相似,可以作为揭示可比性的窗口与切入点,但是,类同性并不等于可比性,从类同性到可比性,其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比如,这是一些什么意义上的类同?是具有根本意义的,还是表面上的?从这些类同之处中能不能寻求到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们在具有类同性之外,还有哪些差异?只有当这种异同关系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时才称得上有可比性。

三、设计艺术比较可比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如前所述,设计艺术比较就是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跨视域条件下的设计事象之间的异同关系。这种异同关系,主要是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中得以逐渐明确。通过这三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设计系统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求同辨异,用辩证的视角总结设计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设计艺术比较的可比性研究,其实质就是使这三种研究方法得以有效实施,从而在学理上揭示艺术设计的内在规律。

(1)可比性与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将不存在事实联系的国家或民族相似的设计现象或设计观念作平行对照,以找出其中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不难看出,平行研究中的平行关系,是在不同国家或民族这一“异”中找寻设计现象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同”,所以,“类同性”研究就成为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基础。

(2)可比性与影响研究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消化、吸收之后,与自身设计互相渗透、融合的外来影响。如中国隋唐石窟装饰图案就受到波斯丝织联珠纹的影响。影响研究关注的是不同设计现象之间的“同”。所以,“同源性”就成为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基础。

(3)可比性与阐发研究由于设计艺术比较是跨越不同文化圈所进行的研究,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形态和设计思想。当不同文化圈的设计研究者在研究“他者”的设计艺术时,往往是站在自身的文化背景运用自己的设计理论,阐释他者的设计理念、设计形态以及设计思潮等;或者用它者的设计理论来研究本国的设计艺术。这种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在阐释中辨析异同、加强沟通与交流的设计研究工作,我们称之为阐发研究。在阐发研究中,所比较的对象必须处于同一关系中,在相同的话题下进行比较。因此,阐发研究的可比性研究基础可称做“专题性”,即在一定的话题或空间内,把不同时空的设计事象作专题性比较。

四、设计事理学方法论的引入

长期以来,由于对设计比较的理论和客观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大量的设计比较研究只停留在现象差异的呈现阶段,无法揭示出深层的事理逻辑。站在主观的立场上,用简单的比附和模仿,是不能够最终揭示设计存在与演化过程对于突破时空条件限制的特殊意义的。如果将研究视野扩大至与物相关的人和事及其情境、文化等等,分析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那么事理逻辑便会渐渐显现出来,这样其可比性就一目了然了。事理学由著名设计家柳冠中先生带入国内并得到系统的阐述和挖掘,最终形成了设计事理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形而上的、方法论层次的理论思考。这种理论反对浅尝辄止式的思考,对事件的内在价值予以充分关注,这种研究方法抓住了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核心理念。设计事理学认为:“物”的背后,是一件件的“事”,如饭是物,做饭、吃饭则是事。服装设计、餐具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实际是在研究衣、食、住、行这些“事”。“事”是“物”的存在状态,也是人和“物”发生关系的行为状态。而透过“事”又可以看到“物”合理存在的关系脉络,这就是“理”。这里的理主要讲得是情理,强调从人们生活的情理出发,通过注重用户的需求,进行适用的设计。举个例子,人们洗衣服,最终目的不是洗掉脏东西,而是穿干净衣服。要穿干净衣服,是否一定要用洗衣机?众所周知,生产洗衣机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摆放在房间里还占据着不少的空间,从能源角度、从环境角度来看,洗衣机要耗费大量的稀缺资源——水。那么怎样才能既节省能源又能穿干净衣服呢?洗衣服的目的是把污垢洗掉,如果衣服不脏,还为什么要洗呢?如果我们致力于改变纺织材料,生产出不会脏的衣服,那就再也不用洗衣服了。从设计事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进行设计比较研究,这是一种很适宜的角度,能够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很贴切地融入设计比较中,只有从我们生活的事物情理中去感受和理解,才能不拘泥于物的限制,另辟蹊径——对于洗衣机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洗衣机本身,无法从更深层次探求人们购买使用洗衣服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洗衣服,而是为了穿干净衣服。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言:“注重需求目标,而不是功能;注重事而不是物;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设计比较中,笔者认为应该遵循这样的法则:把设计现象放到具体的事中去,看其是否合情合理。只有具有这样的视野,我们才能跨越古今中外设计物的表面形式障碍,揭示设计比较的潜在可能性。可比性研究消化、吸收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成果,就是试图将设计艺术比较研究提升到复杂系统的层面,揭示潜藏于繁芜纷杂设计事、物之后的理,即设计存在与演化的系统联系,从而在较高层次衡量可比性。以桥为例,拱桥、廊桥、拉索桥在材料、技术、性能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还要考察与社会结构、民风民俗密切关联的造桥目的、地域特征、历史条件等,这样才能理解当时当地桥的设计的根本动因乃需求满意度和限制突破度。只有具有这样的视野,我们才能跨越古今中外设计物的表面形式障碍,揭示设计比较的潜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