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土壤条件 B. 气候条件
C. 生物条件 D. 地质条件
2. 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
A.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植被遭毁
C. 气候恶化 D. 围湖造田
4.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 )
A. 水文 B. 地形
C. 气候 D. 植被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5~6题。
5. 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大气污染
C. 森林破坏 D. 温室效应
6. 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同一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 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8.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9. 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10~11题。
10. 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
A. 山东丘陵 B. 东南丘陵
C. 德干高原 D. 巴西高原
1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3)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 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 地面变干燥
C. 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13.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被①表示____________,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________的分异规律。
(3)图中洋流对②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14.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以来,新疆等地连续4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北疆降雪分布图”。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anoarineveryman'sboat(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keepsb’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misstheboat(失去机会)”,“rocktheboat(捣乱)”,“allatsea(不知所措)”,“tofeelatsea(迷茫)”,“inthesame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raincatsanddogs(下倾盆大雨)”、“thedogdaysofsummer(三伏天)”、“worklikeadog(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的差异性
【关键词】环境色彩;色彩心理;旅游景观;视觉感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游客对旅游活动的追求和猎奇心理的欲望越发强烈。各地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主题公园、休闲氧吧、自驾游营地、人文村寨等等,新奇的旅游活动在中华大地上遍地花开。但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景观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交互性的。旅客、开发商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必然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寻求解决之道刻不容缓。而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除却政令、规划策略等宏观的着眼点之外,我们还可以一种微观的有效手段,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加以引导与控制。
一、游览感知与景观环境
旅游者对景观旅游资源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动机,而他们的动机是复杂性与多样化的融合体。根据各自不同的背景与需求,旅游者的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经历与感知区域性的差异是其永恒的主题。辽阔的原野植被繁茂的森林更加受到偏爱。动物的种群数量,植物的冠幅与密度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环境的感受,因此景观环境中的自然原生态基质是吸引游客的感知基础。而景观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依附于基质的景观,如清澈的溪流、芬芳的花香、欢快的鸟鸣声也都是组成自然景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给景观环境带来一种多变的灵动性和吸引力。但是对于原生态自然环境中灌木杂草的无序生长受到负面评价较多,这说明次序性的视觉感受在自然环境中更具有亲和力。而在影响环境喜好的各因素中,身体与心理年龄因素比重较大,如儿童较少受到人为痕迹对环境喜好的影响;中青年则表现出对环境中人为部分较高的敏感度;而对人工环境的排斥反应最不明显的则是老年人,但同时正面感受程度也远不如儿童。因此自然景观环境的综合面貌特征,是在环境所具有的个体自然因素与人的心理感知上,起到了一个综合互动的媒介作用。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喜好偏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综合面貌感受,决定了环境引人注目的差异性特征,且对这个特征进行指引。游人对自然环境中个体感受的喜好倾向,正说明了这一特征的吸引力,使他的感知体验跟多的投向它,即环境感知的先觉形态。游人对神秘而又富有变化与新颖的景色有着特别的偏爱,它对游人探索欲的激发十分显著,而对于那些各项因素都处在平均水准的景观环境来说,旅游者能够通过何种感知手段,对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环境面貌特征加以感知,从而获得差异性的游览经历呢?
二、“色彩与环境感受”――环境色彩
康定斯基(俄国画家与教育家1864-1944)曾说过:“不画出某些色彩的形状,也可以创造出具有意义的真实来”,而 勒?柯布西耶(瑞士建筑家,现代建筑旗手1887-1965)也曾明确指出:“色彩不是用来叙述什么的,它是用来唤醒某种感知的” 。这些观点表明,色彩在视知觉中拥有独特的感知功能及其实用价值。因此在色彩心理学中,利用同统一的视知觉经验和色彩架构形式,表述与感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使色彩成为环境信息表述中,绝佳媒介和载体。而特定颜色的内涵意义,如黑色或者白色,其叙述特点在同质的时空背景下具有某种兼容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色彩对人们的自然属性认知的感受上,更加反映在的群体对色彩共有意识上。这是人类对色彩特性长期的观察和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环境色彩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文脉背景、经济结构等地域性特质的相互作用下,环境信息所物化综合后的色彩表象。环境色彩区别于个体物质的色彩特性,它不单独显现物质的固有属性,而是对特定的整体环境信息进行融合与演绎。
三、“色彩”――作为旅游景观环境的最重要主题
两千多年前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色彩的早期观点“可见即是色彩”。而现代物理学定义的色彩是:波段范围内可见光的一种能量分布状态,它可引起人类的视觉刺激作用。而在艺术家、人文学家、建筑的眼中,色彩是表述人性情感的一种抽象语言,是共性美感中最朴实化的表述。因此我们研究色彩的现实意义,是掌控其所固有的感知内涵和标示功能。而在景观自然环境中色彩是一种能够唤醒自我感觉的介质,它所具有的能量可以激发出人们最为直接和真实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界共有的标识系统。因此“色彩”必然的成为了旅游景观环境中,最为有效与耀眼的,造势手段和氛围营造方法。它能够对旅游者形成最直接和强力的,视觉暗示与景观感受。从而在宏观上引导一个旅游景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在微观上调节景区的景观视觉特性。
在体验现代景观环境时,身体感知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环境空间信息的传递和表述依附于具象的天空、大地、山林建筑;而色彩虽然是由人的视觉所感知,
但它还是要依附于如光线这一即抽象又具象抽象的实体而存在,它是环境空间相貌的视觉形态。因此在规划建设旅游景观环境时,根据项目定位和目标人群的不同特性架构不同色彩形态,并且引入一些非视觉性人文感受(如喜庆、温情、平和等)传达给人们,在兼顾如生态、人性化、文脉等各方因素的环境资源;使其审美层次提升达到整体环境感受相互和谐的现实。这即是现代环境色彩设计的本质内涵也是其根本目的所在。
四、结 语
现代旅游景观开发,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人为建筑构景,而是着眼于景观大环境的各类因素。其中环境的视觉感受已成为景观感知中的重要主题,游客不再是简单接受视觉上的色彩形态刺激,更是一种环境与视知觉间的互动体验。在旅游景区的环境开发中,研究当地区域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关注其原生状态下,色彩的视觉特性、演化规律、精神内涵等,能够帮助我们提炼与确定景区的环境基调色彩,其色彩具有地域性的包容感和延续力。以此为参照,结合当地民俗、服饰、建筑的色彩,可使我们掌握此地色彩上的地域差异与超常性。从而为和谐区域内色彩的视觉感知提供色域基础。在此之上景区内建筑、植物、路径、标识、服饰、广告宣传等等,其用色都应遵循此色域基础以达到全局和谐局部差异的效果。从而使景区内的人工痕迹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避免出现对原生态环境的侵略式影响,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从概念到形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Abstract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 rise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and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creasing,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but very few people studie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existing analysi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was proposed.
Key wordsrur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则区域发展较快,反之亦然。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实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各种负效应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例如: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设的过度膨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特定乡村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作一探讨。
1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来的。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Lrmi和Clem A.tisdell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载力、最大承载畜牧量等相关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于是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载力概念。美国的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内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土地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来,很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不同方面,对全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载力理论以及其计算方法,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后来人们在研究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游客容纳量。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环境发展对旅游活动有着很强的反作用,环境容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崔凤军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丰富和发展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或将环境容量定位于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标。总的来说,相对于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使用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更能体现出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容量作为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环境发展的主动性;其次,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加强调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
3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研究概况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区域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的情况下,该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2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和楚义芳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类:第1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第2类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旅游承载力的涵义、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法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发展为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围也从单纯考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承载力发展为权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承载力[7-9]。
3.2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更成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来动态监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仍没有完全统一,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普遍应用意义。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2个概念还有所争议,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来看,实际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即研究的侧重点大多放在旅游点区的游客数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测算模型大多为静态模型,对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等因素考虑较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地在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瓶颈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环境承载力的量测中应该体现这些差异性,这在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三是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是针对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其是缺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旅游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旅游系统,其中集成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各种功能的旅游点区。各个旅游点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
4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4.1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4.1.1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更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设施承载力、社会心里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上述承载力分量所决定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就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首先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系统,各种旅游景点在规模、质量、区位等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在整个系统内部,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均匀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作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这样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综上2个方面,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布差异性。
4.1.2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间规模、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乡村居民素质、当地政府政策、乡村环境恶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
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不像以前是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旅游只是乡村多种功能中的一种。乡村各种功能之间具有互动性,任何一种功能活动的变化都要影响到其他的功能活动。例如,乡村的农耕活动是为乡村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乡村中的农耕活动增多,就会增加对于土地、人员的需求,在土地、人员数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转为旅游的农耕规模和人员数量的水平。
4.1.3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乡村的性质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乡村旅游设施承载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不同性质乡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要素也会不同。例如,对于观光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生态承载力。对于体验式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
4.2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构成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规划通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以下4个承载分量构成。
4.2.1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 Space Bearing Capacity,RSBC)。相对于单个风景旅游区而言,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大小和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4.2.2经济设施承载力(Economg Establishment Bearing Ca-pacity,EEBC)。经济设施承载力是指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大小。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设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设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范围,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住宿设施主要为旅游活动服务,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设施承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4.2.3生态环境承载力(Zoology Environoment Bearing Ca-pacity,ZEBC)。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不会发生不可接受的破坏条件下所接纳的游客数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固体废弃物承载力等。
4.2.4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ety Mentality Bearing Capacity,SMBC)。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乡村旅游一方面会将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现在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产生冲击。旅游活动超过一定的强度不仅会造成游客旅游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会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这种不断交流过程中的游客满意程度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水平2个方面。
4.3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通过总结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得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为:反映乡村旅游地当地居民、当地环境、旅游者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所研究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可分为明确需要和潜在需要。明确需要是指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不必明确表达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潜在需要指那些必须要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才能够确定的需要。三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即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所持有的观点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乡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质。五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游客需要、当地居民认可度、当地环境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进行定期评审。六是优良、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受益对象不仅是旅游者,还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员工、社会投资者、当地政府等。
5参考文献
[1]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2] 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旅游发展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3] 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4]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0-130.
[5] 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4.
[6] 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77-83.
[7] 曲小溪.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
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
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
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4.结语
1 房地产及其市场特征
家庭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需要清醒的认识房地产独有的特征:
1.1 位置的固定性与质量的差异性。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从而造成它在质量上的差异性,即使它在建筑设计、结构及内外装饰上完全相同,也会在自然、经济区位环境上有所差异。
1.2 数量的有限性及供给的稀缺性。房屋可以根据需要生产,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土地有限性的制约,房屋的供给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1.3 利用的永续性与报酬的递减性。房地产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只要正常使用,就可以持续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
1.4 产权的分割性与权益的流动性。房地产产权是由一系列权利组成的,这些不同的权利可以同时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由不同的权利人支配。房地产这些特有的特征决定了家庭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决策时不能采用以往在购买其他一般商品时的决策方法,要结合以房地产的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家庭房地产投资决策需考虑的因素
家庭房地产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因素:
2.1 宏观投资环境。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还是陷入低潮都与整个宏观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房地产投资决策首先应考虑宏观投资环境,而人口统计因素、经济因素、房地产金融及产业政策是影响宏观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有利于家庭选择投资时机、投资区域、投资规模及物业类型、档次等。
2.2 地区经济分析。地区经济是拟投资的房产的直接经济环境,在分析时要从下面五个方面分析区域性因素: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②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③地区发展战略;④人口因素;⑤自然环境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自然环境因素。
2.3 微观分析。家庭对拟投资项目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微观市场的分析来说非常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分析:①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直接影响不同类型的物业供给;②收入水平和税收政策直接影响不同物业的有效需求。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市场对物业的档次;③国家住房政策和企业规定成为影响物业有效需求的直接原因。有些地方在旧区改造中实施货币化安置,亦加大了个人购房的比重;④拟投资项目地区规划、交通、环境及历史成因是影响物业供求的个性因素。对居住物业而言,完善的小区配套和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设施、符合人性的个案设计、良好的建筑质量及到位的物业管理,都是影响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办公楼项目而言,主要影响因素有交通通达程度、周边环境与周围商业设施的关系、大楼的风格、装饰的标准及大楼的智能化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物业管理;而对商业项目而言,则要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成因和集聚效应,分析其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可见,影响不同物业供求的个性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必须按拟投资项目所属的类型进行分析。
2.4 拟投资的房地产的个体分析。可以从价格、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居住成本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上需要分析的因素及分析层次如图1。
图1家庭房地产投资决策因素层次图
作为家庭投资房地产,在进行宏观因素和区域经济因素分析时,会因为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有一定的难度,在分析时可以看目前房产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人口中外来人口增长情况等几个简单的数据即可大致推断该区域投资价值。
3 家庭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
在根据前面的投资决策因素分析后,投资者可以依据图2的过程进行房地产投资,在图2中投资决策标准可以根据自身的一定判断提出标准,在给标准分配权重为非常重要的步骤,最好找多人进行评测。
图2 家庭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美感;意识美感;软舞;健舞
中图分类号:J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90-02
一、中日的审美意识在舞蹈中的差异性
1.中日舞蹈形态美感上的异同。中国舞蹈审美意识的传统,是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演进中不断形成的,它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一脉相承的传统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制约下,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意识在形态上主要具有轻柔、线性、变化、旋圆等特点;相对于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意识,日本方面则以娴静、柔和、曲线、平稳等特点为主。形态美感,是人在外在形状姿态上对美的主观反映和评价。从这方面来看,中国舞蹈形态美感的核心是“圆”,这种“圆”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日本舞蹈形态美感的核心是“稳”,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是中日两国的形态美感中都包含了线性之美和柔和之态。
中国的线性之美突出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上,显现于舞蹈艺术造型,便是它始终追求着一种线性的律动美感。日本的线性之美同样突出在造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对动作形态讲究后倾“三道弯”式的曲线美。
中国舞蹈讲究柔和之态,主要表现为以腰为形体运动的轴心,运用技能技巧体现出的舞蹈美态。舞者的纤腰体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和顺,也反映出中国舞蹈的优雅与阴柔。中国古代就曾以纤腰似柳作为评价舞蹈美丑的标准。日本舞蹈也讲究柔和之态。虽不强调以腰为轴心,舞蹈的流动感仍是以柔和温婉为主。
日本舞蹈根据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把外来舞蹈元素进行改造,这也使中日舞蹈形态美感的差异性受到影响。
第一,日本舞蹈注重造型美,但不注重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中国舞蹈对这一点十分重视,讲究的是舞蹈的延伸、流畅与连贯的美感。而日本舞蹈的动作为上下运动,一般表现为身体的屈直或者踩脚的步伐,它注重对舞蹈造型的排列和定型,却缺乏动作与动作间的延续性。
第二,日本舞蹈以“稳”为核心,注重动作的平稳性,并且节奏缓慢。而中国舞蹈则以变化为主,尤其体现在舞蹈的轻盈飘逸。这与日本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跪坐和榻榻米更直观的反应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习惯。
第三,对面部表情的要求不同。中国舞蹈直到现在都非常重视面部的表情,其中突出表现在对眼神交流的要求。而日本舞蹈与中国舞蹈在这一点上是截然不同的。日本的舞蹈面部表情很少,有的舞蹈甚至以浓妆和面具淡化面部表情。
2.中日舞蹈在意识美感上的异同。意识美感,是人在内在精神活动上对美的主观反应和评价中国传统的意识美感包括和谐、内敛、超逸。日本的传统意识美感则包括物哀、和谐、天然。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在于“和谐。”但由于两国的自然环境、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差异,在意识美感上的差异性也尤为突出:
第一,自然环境影响下生成的不同意识美感。日本位于中国大陆东侧,孤悬海外,且自古以来受地理条件影响长期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因而对大自然生成了一种莫名的敬畏感,“物哀”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形成。而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优越,反而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审美意识。
第二,对“真善”产生“美”的文化的不同吸收。日本崇尚自然、简朴的审美风格,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属于“真”;而中国则以“至善”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
第三,中国的意识美感是内敛与超逸的统一,而日本则表现为以闲寂为主的“静”。中国舞蹈的气质以内敛为主,但开合之间包含着灵动超脱的元素。而日本的岛国根性使其国人拥有着一份民族自卑感和隐忍的气质。
二、日本对唐代健舞和软舞的吸收与摈弃
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高峰。舞蹈作为文化艺术中多彩的一部分,广纳国内外各族乐舞开创了一段唐舞新风。轻盈柔媚逐渐被矫捷奔放所取代,日本在对健舞和软舞的吸收中是否也和中国一样发生了这种转变呢?
唐代舞蹈丰富多彩,繁花似锦。按舞蹈风格特点可分为“健舞”和“软舞”两个部分。健舞和软舞是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前者风格大多刚健矫捷,后者风格大多优美婉转。其艺术技巧很高,后成为教坊传教授业的主要内容。唐代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此时的日本正处鸟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领域在当时的中日交流中并没有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其的分析,可通过唐代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的音乐中寻找舞蹈交流的足迹。以遣唐使为中心的中日音乐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早在中国隋代,日本已经派遣遣隋使到中国学习文化,继遣隋使之后,日本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8月第一次派遣唐使团,期间经历长达264年的历史,正式到达唐国土的一共有十三次,到达人员包含了以学习唐乐为首要任务的声音长和声音生。他们所带回的唐乐中包含了唐代各种舞蹈。那么,在这些东传日本的舞蹈中,日本是怎么进行吸收和摈弃的呢?日本的审美意识对其的作用和影响是怎样的呢?
据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当时的“健舞”有《阿辽》、《柘枝》、《黄獐》、《拂》、《大渭州》、《达摩支》、《棱大》、《阿连》、《剑器》、《胡旋》、《胡腾》,共12种。软舞也是由民间乐舞改编而成,多用于宴享。这种舞蹈姿态柔婉,舞步轻盈,音乐伴奏舒缓平和,表演时感情较为细腻。见于记载的舞蹈有《垂手罗》、《春莺啭》、《乌夜啼》、《半社》、《回波乐》、《渠件席》、《兰陵王》、《凉州》、《屈柘枝》、《团圆旋》、《绿腰》、《苏合香》、《甘州》共13种。
日本对其的吸收和摈弃,从当时传入日本的唐乐曲目中,我们可以初见端倪。朱雀天皇承平年间,日本最初的分类形式汉和辞书《倭名类聚抄》中,就记录有塘区132曲。其中包含有软舞的有《团圆旋》、《春莺啭》、《兰陵王》、《甘州》、《苏合香》、《凉州》,包含健舞的有《剑气浑脱》。此记载后来被日本唐乐研究家岸边成雄根据中国古代文献整理证明,上述曲目虽不完全肯定是唐乐曲目,但至少和隋唐燕乐有着莫大的渊源。
为什么在健舞和软舞中,只有上述舞蹈被吸收呢?一方面,部分曲目和舞蹈可能在东传日本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不存于史料。另一方面,日本的审美意识可能对其产生了作用和影响。
日本是流传和吸收较多的是软舞。软舞优美柔婉,符合日本舞蹈形态美感的柔和要求。而健舞刚健矫捷,则不太符合日本形态美感的娴静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健舞没有被日本所选择。虽然健舞中仍有一支《剑气浑脱》(又名《剑器浑脱》)被吸收,但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限于手中的史料匮乏,已经无法考证清楚其中的一些舞蹈与日本审美意识之间的具体关联,但从上诉材料分析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存在的。当然,日本对唐传舞蹈的取舍不会仅仅只因为审美意识的原因,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和课题。现在“宫内厅式部职乐部”设在日本皇居中仍有《雅乐》的演出,如《兰陵王》等,这些活化石见证着中日乐舞交流史,也为残存的唐代乐舞留下了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1]黄韵怡.日本传统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向开明,李宝祥.论中日舞蹈文化[J].北京:东疆学刊.2006.08.
在如此复杂的地理条件背景下,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与汉文化渗透交融,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地方文化,因此,贵州被誉为“文化千岛”。
与石头关系密切的黔中屯堡人、黔西南布依族风情,与水和木有关的黔南、黔东南布依族、侗族和水族风情,这些都与当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地质条件背景密不可分,所谓“天人合一”,其实也就是“地文合一”,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民族生态人文。
在黔东南地区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也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雷公山地区,从旅游地质来说,主要分布着元古代板溪群浅变质岩地层,距今有八亿年;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系、新华夏系构造的交汇处。因而这一带岩层破碎,风化严重,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河流与河谷阶地发育,形成了水、木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世居此地的苗族、侗族及水族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上千年的适应和演化,这些民族在居住上,就形成了吊脚楼、风雨桥等木质建筑特征;在音乐上,苗家的飞歌、侗族的大歌,长久地在河谷中回荡、在树林里穿越;在食物蛋白质的获取上,形成以水稻、香糯和鱼类为主的食物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如苗族酸汤鱼、侗族俺鱼等地方特色美食。
在黔西南地区的南、北盘江流域,主要分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地层,石山,河谷切割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以溶蚀盆地、溶蚀洼地为主要聚居地的生态环境,久而久之,便形成以石头为特色的布依民族风情。在居住上,以石板房、石头寨为特征;在音乐上,布依族的八音坐唱,适合在坝之中、洼地里的村寨聚会演唱;在食物链上,玉米、小麦、油菜等旱地作物和小型哺乳动物构成主要的食物链,也就形成了闻名于世的花江狗肉等美食。
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人类在进化和进步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如果不但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的深层奥秘,必然会获得层次更高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地域特色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它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导视系统设计即signdesign中的sign是指在整体层面上的一种识别符号,它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会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而且会形成设计对象的整体性可识别意向。
中村吉朗在《造型》一书中提到:人们刚看到物体时,对色彩的注意力占80%,而对形体的注意力仅占20%,这种状态约持续20s;2min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min后,形体和色彩各占50%。这说明景观色彩往往能先声夺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具有营造氛围、创造意境的功能,直接反映出某一空间环境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时代气息。作为一种富含表情和情感的语言,色彩无疑是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机能
色彩在导视系统中是极具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灵魂是直接、醒目,导视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因为色彩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能与周围的环境色彩形成互补关系,还可以强化色彩对比,使导视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使人关注并接受相关信息。色彩也可以在一系列的导视中产生一定的视觉秩序,即第一信息、第二信息,这便是由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的一种可利用的因果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的调和;多种色彩为表达一个效果而互相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秩序:统一、和谐或调和。也可以把色彩的调和作用运用在导视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或导视系统自身的色彩构成上,通过色彩调和将导视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融为一体,使同类色或近似色体现出统一的色调,形成一种素雅的美感。
二、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
1.规范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应由统一的规范色构成,使各标识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视觉效果,便于为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规范性原则的成功范例。其造型是由米老鼠肖像和几何形体结合而成,上半部由米老鼠的头部和两只大耳朵组成,下半部是一个方形结构,其上标有地点信息,色彩是由红紫两色构成。统一的造型、规范的色彩导识,高高地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和园内路旁,闪动的色彩和迪斯尼肖像在树丛的衬托下形成一种既有很强导向功能又饶有趣味的景观导识标志,游客进入某一区域之前,此导识标志就开始反复出现。在这里,无论是哪国人,凭着规范的色彩和造型,都能识别导识标志上的“语言”,准确无误地找到他们的目的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在园内愉快地游玩。
2.与自然环境协调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源于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永远不能离开大自然这个背景,设计中要力求保持和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大海及岩石的自然色。
图1为瑞典某地的旅游指示牌,画面精美。让人惊奇的是:随着指示牌中摇柄的起落,其中心的风景画也让观者享受到用望远镜移动景色一样的奇妙感觉,与背景的静态图片形成巧妙的动静结合,导视颜色与自然色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在我国云南石林景区内,很多路标指示都用红色油漆在路边的石头上直接标出,虽然很醒目,但与自然色不协调,破坏了景区原有的岩溶风貌。
3.共通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须为广大游客普遍接受,要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即导视系统的色彩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受众的差异性导致其对色彩感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这种差异性之中寻求一种最大化的共性认识。一般来说,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使用要具有弹性,不宜过于极端或过于强调个性化倾向。
如德国某旅游景区的指示牌设计(见图2),牌示中的白色、绿色单纯而明快;红、绿色的运用充分考虑到信息的高度通达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产生了优美恬静的视觉效果。此指示牌设计的表现手法使游客在感受到原野清新空气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设计的魅力。
4.可识别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在考虑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个性,形成专有色彩,使色彩先于图形、文字等要素而直接传达出内容。个性化的专有色彩,有助于形成色彩的可识别性,促成视觉记忆,使标识易读、易记。
色彩通常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物理色还是光产生的视觉效果,都能加强或减弱导视系统发挥其识别作用的功能。所以,色彩配置的合理性及其对主题的有效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图3是莱茵兰—法耳茨州城堡、宫殿的旅游指示牌,该设计运用了对比手法,古典风格的建筑与现代指示牌设计结合在一起,视觉反差强烈,红色的、斑驳的建筑立面形成了肌理上的对比,可识别性高,极富视觉穿透力。
三、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地域特色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不但要考虑一些色彩的基本特性,还要了解该景区所处地域的文化传统、居民的色彩习惯、使用者的色彩喜好、色彩的美观度、景区导视系统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度等。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地理学是对色彩地域特色的最好诠释。在对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进行设计时,要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研究分析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以彰显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个性。
四、结语
导视系统的色彩是景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从全局出发,给景区一个大的色彩基调,而决定这个色彩基调的因素是复杂的,要从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对景区做周全详尽的调查考证后才能确定。在大的基调确定之后,根据各分支系统的不同使用功能,以及不同颜色灯光下的不同视觉感受,来确定其支系统的色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导视系统正确地反映旅游景区的特点,减少人与旅游景区的生疏感、距离感,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参考文献:
[1]胡佳音.材料在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大学,2005.
[2]赵云川,陈望,孙恺,等.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53-60.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9-211.
[4][美]莱斯利·盖勒里·迪尔沃兹.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杨晓峰,张谦,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