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医学卫生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卫生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卫生管理

第1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卫生管理;法律课程;课程设置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

第2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 班主任 “以人为本” 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对班主任意义更大,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我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应当自觉地把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将我的做法跟大家一起交流、分析。

一、以人为本,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有调查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则有80%的时间是与学生交往的。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就难有成效。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呢?

1.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

其次,师生要平等信任。教育是平等的,师生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

师生关系如果处于一种尊重、平等、信任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应是素质优良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者,充满亲和力的真诚的倾听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例如,当后进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教师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耐心对其进行帮助、教育,才能为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就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下去,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教师不能将学生当做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全面推进教育工作。

2.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表现为师生的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1)互相交流。师生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这种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既不是单纯接受,又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同样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与能动性。因此,握有交流主动权的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有多方面需要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以平等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一种持久的和谐的师生交流。这种交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重要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有意识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主题班会的组织,又有无意识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的态度和情绪呈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悟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记忆理解知识。其实,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平常与你经常交流的学生上课时精力最集中。当他走神的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切尽在不言中。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2)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学本身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就不可能高效和快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因为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想、做,就可以一题多解,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就像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如计算机、现代科技、音乐技能等已超过了部分老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极多,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师却毫不知晓。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心悦诚服地把学生当老师,向他们学习自己不知的东西,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二、以人为本,树立多元智能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绝不是标准化测试中所得到的成绩,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其中解决问题是指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路线。加德纳不仅重新界定了智力,而且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提出有八种智能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在这八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哪一种智能更重、哪一种智能更优越的问题。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能力。对于每一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一领域,哪一方面更擅长的问题。众多学校教育的失败者却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只读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勒令退学,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的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学习上却是个“傻瓜”,从弱智到“天才指挥家”的舟舟,等等。如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强烈的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异曲同工。

第3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Abstract: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heavy and hard and has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uter and deep cause of not students-oriented management in college, initiates the idea of students-oriented management, and do well students’ management by closing them and form the scientific students’ management model.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students-oriented

0 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2 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

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不是对立的,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栋梁之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既要做到严格管理,又要有法可依。管理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人类的繁荣和幸福。

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的管理模式。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生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激励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

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学生也是如此,特别像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有的个性偏激、不服从管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学校感受他们的大学生活,完整他们的人身。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使得不少专科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多数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愿望是能读本科,但高考成绩不如意,愿望落空。不少迫于家长、亲戚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读专科,心有不甘。加上对专科教育认识的模糊,给学生造成专科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到校报到的新鲜感过后,“感到自己不像大学生”,心情郁闷、压抑,自信心受到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多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去教育和培养。

3 结束语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237-238.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3]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2):112-116.

[4]黄嵘,刘运嘉.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J].法制与社会,2010,(3):186,190.

第4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学生管理

将“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是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方法,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手段,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将“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应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

(1)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树立质量至上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质量至上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学风建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树立成长成才意识。[1]在新生入学初期,学生工作管理者就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高度重视教风建设,进一步深化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者。正因如此,所有高职教师都应到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牢牢记住教书育人的宗旨,使自己成为学风建设的实践者。在教学中还应当潜移默化的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大型的教师评选活动,评选出学生最满意的教师,以此作为建设教风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学生的质量。(3)规范教学秩序,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实施学生考勤制度。这种方式既可以通过任课教师进行,也可以由班级指定的学生进行,可以说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实施学生考勤制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并有效保障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2.构建学生工作体系

(1)构建学生工作体系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将以生为本作为一种口号,还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现阶段,想要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高职院校就应当设立相应的学生管理机构。从而打破以往行政特色浓厚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是高职院校落实“以生为本”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必然趋势。(2)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优势。高职院校所构建的“以生为本”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该种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改变以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管理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其次,学生管理体系均以服务学生的项目作为管理内容,能够将学生服务工作落实到实处。再次,在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下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功能。最后,着重注意学生管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机构。(3)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关键点。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名字的变更也意味着学生工作内容、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根本性改变。高职院校在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过程中,应当通过设置相关机构,使学生服务内容得到真正落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完成“学生管理”向“服务学生”转变。高职院校的所有教职工都应当彻底改变以往“管理学生”的错误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拉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服务学生”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关心学生就业,就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是头等大事,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就业方面给予学生帮助,那么就是将服务学生这一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其次,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等。使每一名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够在生活无忧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实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现民主化管理。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处于“18~22”岁这一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日益成熟,他们具有一定的主见,渴望能够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教职工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有效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3)丰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当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形成高职院校所独有的校园文化精神,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术研讨会,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可以建设能够代表高职院校特点的标志性建筑等等。为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校园。

4.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季萍 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1.召开班会,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打扫易,保持难,这是卫生工作的常识。所以要搞好卫生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为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3.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人,值日生分为四个组,每个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卫生,扫地、拖地四个人,擦窗台一个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扫走廊各一人。卫生区是男厕所和垃圾车所在的部分校园,面积较大,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值日生厕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时打扫,随时捡拾。每天早上,7点30到校,7点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点30到校,1点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组长检查效果,每天记录,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形成良好风气。

(2)制定“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做到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

(3)继续做好班级绿化美化,学生认养绿色植物,美化教室环境。

(5)卫生检查办法:实行卫生班长负责制,每天记录各组值日情况,是不是按时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净,班会时间进行评比,进行督促,形成组组争优秀的风气。课间及时到位打扫,保持较室内和卫生区的洁净。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主动捡起每一片纸,形成人人讲卫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会上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4.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坛等风景建筑设施。

6.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6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无论是老板还是在打工都要做到每会必到,每到必全。每会必用。学要用到,还要讲速度,生意场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偷二抢,偷信息,抢时间;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多像成功人士靠进。要想自己成功,富有那么你得像富人学习。从前有一个穷人,看见一们富人生活得很好,于上对富人说,先生,我愿意为你打3年,不求一分钱,只是有吃有住就行了,这位富人觉得很划算,立即答应了。三年过去了,穷人离开了不知去向……

XX年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变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那个富人相比之下,就显得寒酸了,于是昔日的富人向昔日的穷人说:我愿意出50万买你成功经验。那位穷人说,我是在你那儿学到的呀《经验》。赚上了大笔钱,而如今你要买我的成功经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变成富人的捷径是向富人学习。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能学到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变得富有,必须向富人学习;即使在富人堆里站一会儿也能够闻到富人的气息。

过去的失败不等于现在失败,过去的辉煌不等于现在辉煌。所以说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不重要,因为那些都过去了,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说讲究方式方法,时间与成功不成正比。日本这所在强大,源来好学,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一位学者去美国会见一位朋友,路过富翁区,中国学者对美国人说,朋友你看,这些富人住高楼,开豪华轿车。你有什么感受?美国朋友说,你没有什么,也不羡慕他们,只不过是他们得到了一个好的信息,把握了一次好的机会罢了,如果那一天我把握了一次机会,或许比他们生活得更好。同样这位学者去了日本考查市场,同样去了日本富翁区,我不羡慕他们,更不嫉妒他们,反而我要找机会靠进他们,学习他们如何挣的钱,从而超过他们。当这位学者回国后,去了广东,同样和一位朋友路过富翁区,学者同样问广州朋友,你看到这些有钱人,你心中是如何想的呢?广州的朋友说,我恨不得拿把刀砍死他们。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为么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我有一位朋友是台资公司高级主管,有次他代表公司请一位台湾朋友进餐,酒过三循,这位台湾老板有点醉了,拍得他肩膀说,小包啊,你们大陆人长得贱,这时他也不能做什么?只好听着。台湾老板接说,小包啊,你不要生气,你好好的想想你们大陆人,在20岁之前的人理想,抱负当经过社会磨练之后,理想没有了,抱负没有了,也就相当于20岁死了,80岁才埋罢了,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啊?当我三年再见这位朋友,他已经在广东开了公厂,成为了一个小老板。

你多学少挫,少学多挫,少挫多学,多挫少学,所以说失败与学习有很大的联系,要想有一个好的学习,那么必须有一个空怀和归零的心态。想尝到更多更多知识。

1、首先要像一块海绵——吸水;

第7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管理学认为,现代管理应由控制性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并且,服务性管理思维的核心诉求即人本化,凸显人的价值,建立遵循人性需求的服务机制。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培养、激发高职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圭臬,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主要条件,以彰显高职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基石,来实现高职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融入、成长成才。[1]

1 内化“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

1.1 “管理学生即替学生服务”

首先,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即服务,管理学生就是服务学生。要彻底摒弃“控学生、管学生”的管理理念,应真正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管理的目标指向。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管理中的“师道尊严”的意识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主从关系”(命令和遵守、支配和从属)。其次,打造为高职生解难排忧的主动服务机制。要“急同学之所急,思同学之所需”,将与学生们平时生活密切关联的服务延伸至课余时间、节假日。再次,努力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做好服务。[2]要关注、关心、关爱高职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比如思想认识、学习实习、心理发展、身体健康等情况,竭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服好务。

1.2 “关注关爱学生”

首先,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种双方互动、深度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管理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关心呵护学生。教师既要留意观察学生,又要把关爱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不仅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思维方法来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同时,还须认知、认同并尊重学生于学习上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其次,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应恪守的原则是:竭力从原来的传授者变成促进者,从管理者变成引导者,精心替学生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须注意关心学生忧愁疾苦,特别是贫困学生、农村学生,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

1.3 “师生深入沟通”

首先,要做到与学生经常接触。高职学校的一些教师“上完课下课走”,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也是时时让学生难以看见,致使许多高职生觉得“自己没人问”。作为高职生的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学生作友,耐心地、真诚地多与学生交流,体悟学生的各种实际心理需求。其次,于教学过程和教育行动中,要多多开展平等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难、亮出问题,勇敢开展辩论,进行头脑风暴,营造充分民主的教学气氛。再次,在对学生的管理服务中,必须基于人本原则,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术情怀,精心组织大家开展健康有益、时尚新颖的文体活动。[3]

2 切实做到“三个尊重”

2.1 “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仅将学生作为朋友,而且将学生视为服务客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并非传授和接受之关系,而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开展交往,此交往过程乃基于师生完全平等的对话。教师既为一个引导者、激发者、倾听者、关爱者,也是高职生的伙伴、哥(姐)们。值此交往情境,高职生便可获得知识上的理解、认知上的发展和能力上的提升。

2.2 “尊重学生各项权利”

要切实尊重高职生的各项权利,并给予高职生更多知悉权、决定权。高职学校任何一件与学生有关的事项,决定之前,要广泛、充分地询问学生的实际想法,予以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空间、通道。平时于高职的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教师占有的知识并非总比学生多、深、广,所以,让高职生有更多发言权,对于师长们来说也是一种交流、学习、提升。同时,高职生平时在学校,对于他们的每一项权利,学校都要充分考虑、竭力保护,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2.3 “尊重学生职业追求”

自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生成过程来看,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即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理想,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前提、基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高职教育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心灵呼唤,走进他们的头脑之中,根据他们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及实施教育活动,顺势而为,借力而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管理,并且于受教育的过程中萃取养分,锤炼自己,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主体性

3.1 “主体参与式”

所谓“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即不囿于教师讲授这一单调方法,而是契合高职生学习表征而机动安排,灵活掌握,借助发现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度激活、充分调动高职生求知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于授课时,归纳、精讲、提醒、评点通常须占全堂课的35%,而把65%的时间给予学生。借助启发、引导,教师鼓励大家于其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融入,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深入动脑,进而有力激发大家的问题意识。

3.2 “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之具体反映。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启发高职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索,逐渐培养他们的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比如,锤炼高职生大胆否定、敢于质疑的怀疑意识、创新精神,依此获得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

3.3 “拓展式”

所谓“拓展式”教学法,就是问题拓展教学法,即在阐述某一概念、某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注重引导,着力培养高职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素质、能力。以此为基点,帮助高职生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树立新意识,产生新观念、亮出新问题。

4 创新评价制度以高扬学生主体性

首先,采用多样化考核方法。就是说,应以高职的个别科目作试点,尝试使用多样化考核方法,比如,或使用“三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综合考试(论文、制作、设计、调研报告、答辩等加以综合),或借助开放性试题。其次,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发展性评价基于察觉并激发高职生的潜能、禀赋,及时准确地认可、激励高职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他们于学习、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麻烦,并帮助他们攻克,并且将评价看成发现高职生发展可能性的路径、方法。因此,教师在高职生平时的学习评价中,必须尽可能地实施激励,凝聚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为高职生捕捉成功机会。[4]

概言之,高职教育管理中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这样,就是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主体性,更要创新确立评价制度以高扬学生主体性。惟有如此,才能做到高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J].教育与职业,1998,(1):15-16.

[2]罗贝尔・萨蒙.未来的管理:走向以人为本[M].王铁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8.

第8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开始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但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意义还不明确。本文尝试梳理和分析了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范围,并对其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明确的论述。

关键词:

民办高职;教学管理;内容;范围;意义

近些年,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开始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话题。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有利于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给学校管理者提出更多的建议。那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涵是什么,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具有何等意义,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容具体又有哪些,本文试图就这些话题作一分析。

一、内涵概述

参与管理是一个企业组织或机关在推动业务前进的同时,使其员工在思想上、情绪上、感情上,对业务的决定和处理有亲身切入的察知与感受,而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依附感、责任感及自尊、自重、自荣的心理,因而愿意贡献才能和力量,成功地达成企业组织或机关的目标。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管理者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的决策和实施。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而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涵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以主体身份和意识参与并影响教学管理活动,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活动。学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应该参与到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中来。

二、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内容

(一)了解教学计划和重大教学决策,参与制定培养方案

作为学生,本应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校方的培养计划,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学校要将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方式去培养、为什么要培养成这样的人等问题,清楚教学政策改革的原因和措施,及时掌握校方在重大决策上的动态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对学校的教学政策的制定和该政策表示认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学校形成共同认识,更加配合学校开展教学改革。

(二)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

学分制已经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应用起来,根据个人的偏好,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和教师,在课程进展、模块选择、学习进度上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了更好地适应学分制的教学方法,学校大多实行了“一课多师、一师多课”的课程安排,学生还可以自主规划学习的时间,能够提早毕业或是在一定年限里延迟毕业。

(三)反馈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

学生并不仅仅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帮助教师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变化,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教师与管理者将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实现了信息在双方之间的互通,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协商解决教学管理中的矛盾与冲突

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期间的各个要素肯定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与教师联手,充分沟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互相商讨,通力合作解决问题。为使教学矛盾得到最合理的解决,学生与教师双方进行共同商榷是必不可少的。教研室应该积极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问题的解决当中来。

(五)评价教师、课程和教学计划

学生有权利对教学计划、教师以及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展开,确保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做到真实、客观和公正。在对评价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系统分析之后,学校管理者能够利用该信息进行政策的制定。

(六)对教学方案和措施进行修改

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学决策和计划。这一环节需要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低年级刚刚进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能力参与其中,只有充分了解学校的整个运作情况后的学生,才能够参与其中。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教学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之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民意调查,在广泛采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方能实行。

三、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范围

参与指的是个体以第二或第三方的身份加入到某件事情的决策中。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开展的,其理论基础和背景就是公共管理领域中参与式管理理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践中起步较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我国,为了迎合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学校要转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在本文中,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参与的对象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讨论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师评价、进行自主选课等。

四、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义

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义可分为两方面,分别为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高职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评价应引起重视,我们应认识到,原来的一套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吸纳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已成为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重建符合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本研究希望为丰富和完善高职教学管理理论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进而完善我国民办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总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经验,探索高职院校发展的规律,促进民办高职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实践意义的角度出发,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立足于高校之林的基础,也是学校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在学校中,学生既是被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同时,学生参与管理是学校真正实现民主教学、效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可以使校方得到更加及时、全面的反馈信息,学校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二)民办高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下的高校教育模式基本上都还处于填鸭式教育的阶段,学校先制订好具体的教学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培养学生,在这种体制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的情绪与状态之中。在如此状态下学习,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还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效率。所以,让民办高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管理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这样一来,能够从学生的根本需求角度出发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权利被尊重,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构建新时期的和谐校园

当下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即把学校的管理权利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了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这样,就可以促进学校工作人员与学生关系的良好发展,避免学校与学生处于对立地位的尴尬局面,让学校氛围更加和谐,有利于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

作者:付云华 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淡心广,孔祥义.加强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12).

[2]陈元玉.浅谈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设[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3(23).

[3]魏艳娟.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运行机制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9).

第9篇:医学卫生管理范文

1.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行为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

2.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应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实施这些举措,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日后走上社会提供保障。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站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制定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解决学生在生活上与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会更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辅助。高校管理工作中除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工作,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理念着重强调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有效机制,除了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外,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现信息化,体现出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程度,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系统化,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科学,便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管理工作,坚持用更加人文的形式服务学生,学生也更为乐意服从高校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加强,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为高效。

3.坚持服务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学生的保障机制,对于家庭条件较差同时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从而在高校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同时,高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解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心理品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高校给予自己的帮助,培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高校通过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