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和世界各国的设计产业链一样,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上游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产业中国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主要源于中国各高等院校和少量的私立性质的行业培训机构。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名单,按学校所在地、办学类型、科类等排列,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本科院校约700多所;第二部分是普通高职院校约1000多所,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和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部分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约200多所;第四部分是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约100多所(不含军事院校);共计2100多所。其中,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艺术设计专业大体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展示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等。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数量达到10多万,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和英语专业后中国的第三大高等院校专业。从数字上看,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人才资源丰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产业兴旺发达,同时也为中下游的艺术设计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2.中游的艺术设计制作产业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制作公司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全国大中型城市,尤其以沿海和少数的几个直辖市最为集中,因为市场与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上规模、上档次的艺术设计制作企业并不多,几个凤毛麟角也都有外资背景,真正的优秀本土企业少之又少。
3.下游的艺术设计与传播以及各个评估与售后服务产业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下游企业一般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或企业转型而来。例如中国的广告大鳄依然是几大国资性质的电视台和报刊。下游企业一般也是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但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依托其他行业销售渠道的售后来实现。
二、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的特点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从表面上看,规模庞大,结构完善,市场前景可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上下游之间缺少联系与互动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独立性特点,各个设计企业一般都注重横向的交流,而忽视了纵向的联系。不少机构和公司,各自为政,注重自身行业的建设,无视相关企业的依存关系。
2.行业结构脆弱、分工简单,不能适应任何来自外界的冲击大部分的行业仍然采用原始的手工加工制作工艺,加工人员学历普遍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观念和能力较弱,更谈不上主动再学习,从而影响行业的再发展。
3.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单调,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受管理者和艺术设计人才观念落后、陈旧的影响,艺术设计多数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还是传统的几个主打产品,决策层不敢投入,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都是造成设计产品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关键原因。
4.行业管理水平落后,在设计管理上表现尤其突出国内的艺术设计管理人才大多不是专业的、正规的从业者,他们一般是从设计师或业务员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艺术设计管理教育与经验。可喜的是,近年有少数高校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艺术设计管理人才,首批毕业生在最近一两年也将走上市场。
关键词:动漫产业链 现状 问题 对策
完善动漫产业链条,是推动动漫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提升我国动漫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动漫产业链发展还不尽如人意,需从多个方面努力来推动其完善。
一、我国动漫产业链发展的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快,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动漫产业链条的支撑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动漫产业发展较快,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依据艺恩咨询的统计显示,中国动漫片产量在2007年突破10万分钟后,在2009年达到17.1816万分钟,相比于比2000年的0.4689 万分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2000-200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49.20%。在这种总量上升的同时,动漫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出现了一些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如《美猴王》、《三国演义》、《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并且其中部分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2、领军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动漫产业的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根据工商总局对企业登记的信息检索,2009年全国与动漫有关的企业达5000多家,经营项目中兼营动漫的也有5000家,相比较而言企业的整体实力有所提升,截止到2011年6月19日,在A股上市的传媒娱乐类企业数量达到18家,这些企业基本属于动漫产业或与之相关,其中浙江的中南集团、奥飞动漫等企业表现抢眼,有望成为我国动漫领域的领军企业。此外,与动漫有关的图书、音像、玩具、文具、食品、服饰甚至手机桌面等动漫衍生产品也不断增多,2009年,动漫期刊达到50余种,2011年6月在当当网中输入“动漫”,出售的图书音像达到526个。
3、动漫产业链条完善的支撑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为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家将动漫产业列为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并通过部际联系会议的模式来解决管理难的问题,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文件,成立了动漫版权交易平台,并积极的打造动画产业基地。所有的这些政策措施,为动漫产业链条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我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动漫产业链还面临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够、衍生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1、核心产品竞争力不强影响产业链的打造
我国动漫产品中能够公开上演且能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不多,据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的《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动画电影仅16部上映,截止到6月8日,2011年仅有3部国产动画电影在大型电影院上映。大量的产品无法获得足够的上映时间,主要在于产品的竞争实力不够,预计盈利空间不大,从而难以获得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支持。这种核心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将极大的影响产业链条的完善。
2、衍生产品开发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从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来看,当前还主要集中于一些日常用品、玩具、衣服等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向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不够,特别是缺乏完善的机制,产品延伸面临产权交易、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仍然较为明显,从而给产业链条的完善带来了挑战。
3、市场化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中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外国产品进行竞争的企业不多,企业本身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产业的发展还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产业本身商业化的机制还不完善,产品盈利能力还不够,这就使得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还有赖于政府“输血”,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三、促进我国动漫产业链完善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转变政府扶持方法、积极发展动漫园区、推动动漫企业并购或联盟发展等方面着手。
1、转变政府扶持方法
首先,政府要将政策扶持转变为政策引导,更多的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上,要通过目标引导、达到目标给予奖励等方式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其次,政府要将直接政策的完善转变到商业化政策的完善上来。政府要在完善常规政策的同时,在衍生产品商业化等方面下功夫,以政策来推动衍生产品的发展,从而完善产业链条。
2、积极发展动漫园区
推动动漫产业链条的完善,可以积极的借鉴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建立动漫产业园区,推动动漫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来完善产业链条。特别是,可以积极利用现有的软件产业园区等基础条件,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入园发展,从而推动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
3、推动动漫企业并购或联盟发展
推动动漫产业链的完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培养一批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这些规模企业的发展来推动配套企业的发展,以此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因此,一方面,可以积极的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动漫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来进行扩张,从而在较短一个时间段内提升动漫企业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采取联盟的方式,通过合作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昕.我国动漫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9(2):75-77
上游发展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半导体工艺设备和ICCAD设备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到了80年代,工艺设备生产能力相当强大,而且费用也十分昂贵,从而与设计环节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产业;到了90年代,测试也成为独立产业分离出去。
IC产业最近一次分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在进行中,这就是IC设计产业中的系统设计和IP设计的分工,形成了Chipless设计方式。它对IC产业的影响将不亚于80年代Fabless(芯片设计)与Foundry(芯片制造)的分工。
IP核(知识产权核)是指用于产品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者可编辑逻辑器件(FPGA)的逻辑块或数据块。将一些在数字电路中常用但比较复杂的功能块,如FIR滤波器,SDRAM控制器和PCI接口等设计成可修改参数的模块,让其他用户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模块,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工程师的负担,避免重复劳动。随着CPLD/FPGA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复杂,使用IP核是一个发展趋势。目前自主开发和经营II核的主要公司有ARM、Amphion、De Soc、MIPS Techoloes和Rambus等。以ARM公司为例,1985年ARM公司设计开发出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ISC处理器IP模块,1990年首次将其IP专利权转让给Apple公司。目前全球共有IBM、TI、Philips、NEC和Sony等多家公司采用其IP核开发自己的产品。
我国对IP产业非常重视,2002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集成电路IP核标准工作组(IPCG)”,负责制定我国的IP核技术标准,后来又成立了“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和“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SSIPEX)”,为IP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2004年8月,由CSIP筹建的国家IP核库建成,并开始正式向IC/SOC设计商、制造商提供服务。2005年8月,“中国硅知识产权产业联盟”(简称中国IP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联盟由CSIP、中芯国际、中星微电子、神州龙芯、苏州国芯、大唐微电子、智芯科技和海信等多家单位发起。首批加盟的企事业单位有51家,包括国内各地IC设计企业、科研机构、国内外硅知识产权(IP核)提供商、世界著名EDA工具提供商以及IC制造企业。
下游发展现状
嵌入式应用系统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每一类数字化家电产品都有千万台市场需求量,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上百万台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量几百万台,同时出口的嵌入式应用产品特别是通信设备逐步增长,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中国嵌入式计算机创造了数千亿元的效益,国内外的市场为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嵌入式应用系统已在国防、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等领域普及应用,深入到企业、军队、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个人家庭等各种场所。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上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家庭通用、企业通用领域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物业,安防、电信、商业,金融、交通和媒体出版等应用领域。另外,在工业、军事和医疗等领域,嵌入式应用也开始逐渐增多。嵌入式软件产业链发展现状
中国嵌入式软件产值2006年已经达到1461.6亿元,占整个软件产业的比重超过20%,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中国;智慧地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891-02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Internet of Tings in China
LI Ling-xuan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ical College, Puyang 457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the third wave after computer,and the Internet about the world information industry.As a new industry,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are very broad, and can provide technical power for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review process in summary about The Internet of Tings,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inal thing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rospect.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eel China; globe wides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被称之为传感网。在2005年11月27日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ITU(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第一次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而物联网不仅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也能实现人与物之间甚至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从本质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但绝非互联网的翻版。目前,物联网的比较通俗的定义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处理,从而实现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1]。
1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物联网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起步较早,实力较强。在我国,1999年在中科院就开始了传感网的研究工作,并在传感网的不少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4年在我国的金卡工程办公室就曾提出RFID最终的应用成果之一就是要形成一个人与人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互通、互联的物联网;2005 年10月,我国成立了“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主要开展电子标签标准的制定与研究工作;中国移动物联网运营中心于2006 年底在重庆成立;中国电信在2008年的通信展上展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家居”;中国科学院于2009年6月10日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较详细地描绘出了物联网发展的路线;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7日到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时提出了: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也称之为“感知中国”中心;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于2009 年9 月10日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挂牌成立;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 年9月11日组建了“物联网”标准工作组;江苏无锡于2009 年11月3日建成了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并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于2010 年6 月8 日在北京成立,更好地推进了物联网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 年6 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 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宣称物联网已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等60 多家单位于2010 年7 月加入国内首个物联网联盟,这将大力促进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方协同进步、努力创新、共同发展。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这已是“物联网”连续第二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物联网的发展已进入到了国家层面的实施阶段[2]。
表1 国内外物联网发展轨迹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从原材料、技术支撑、器件生产、系统集成到网络的各个环节中国都有一定的话语权,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也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 目前中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 物联网应用开发的行业参与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
物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开发。物联网运营商和技术企业无法理解各个行业的要求和特点,所以物联网的应用开发不能只依靠运营商,也不能只依靠物联网企业。物联网业的发展急需一个完整物联网的体系基本形成,更需要一些示范性的案例进行带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应用价值,才能投入到物联网的发展建设中来。
2) 标签物拥有者的个人隐私如何受到保护是物联网技术及推广的关键问题。
物联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射频识别技术,而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标签是要被预先嵌入物品中的,但由于物品的主人并不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物品本身可能会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将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一定的侵犯。所以说确保标签物拥有者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成为射频识别技术甚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到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
3)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体系还不完善
在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各厂商各自为战,随着大物联网概念的横空出世,各厂商融合的商用新模式有待完善。中国移动通信研究所的所长于蓉蓉就曾表示,“要想发展成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充分改进和完善政策环境,要不断地进行共赢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4) 物联网的发展急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出台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各个行业,需要多个行业的多种力量的融合。这就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立法上走在前面,制定出适合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政策及法规,从而保证物联网行业的正常、稳定和健康发展。比如在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并不十分强大,但自从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后,不但是政府进行直接投资,而且在产业政策上也给予大力支持,使美国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目前世界上PC和互联网的信息产业几乎完全控制在美国人的手中,美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之外,甚至在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影响上都起了巨大作用。所以说对于复杂而庞大的新兴的物联网产业,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要走在前面,政府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研究和协调,才能使物联网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5)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目前互联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得益于标准化做得丰常好,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的工业协议TCP/IP协议、路由协议及终端操作系统,这些标准都是全球统一的,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用任一台能联网的电脑都能很方便地沟通和交流。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技术如传感识别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终端应用技术等都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如果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各行其道,那结果将是无法预见的也会是灾难性的,会导致大量的专用物联网之间相互连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更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统一的商业模式。因此,加快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的标准机制,是物联网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果一开始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会使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相反将积重难返,以后有了问题就很难解决。
6) 管理平台尚未成熟,是大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说物联网,人们分习惯性地想到RFID,但RFID只是感知技术,目前的感知技术虽然不十分成熟,但是相对来说开发起来并不难。物联网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网,而不是在于物。感知是相对容易的,对于已感知的信息,没有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进行管理和整合,那这个已感知的信息就没有意存在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具有庞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方法获取的传感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目的性的传输,将是一个大的课题。对于一个中小型的企业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也可以开发出传感的某种应用,但是它无法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高效率的综合的网络。如果没有这个一个广泛的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各自为政,其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发展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也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的。对于要建设的这个平台,电信运营商最有可能会是最有力建设者,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管理平台建设者出现[3]。
3 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展望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就曾分析预测,未来的物联网发展将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0 年之前,RFID 会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这一点已得到了证实;第二阶段是2010年到2015 年,物体互联;第三阶段是2015年到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第四阶段是2020 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美国的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 也曾预测: 到2020 年, 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会比人与人通信的业务高出30倍之多,那时人类社会将正式进入物联网时代。
但就现阶段而言,物联网的许多相关技术仍不太成熟,也有很多技术正在开发测试阶段,离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物与物之间的普遍互联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尽管有距离,但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许多物联网的应用场合,如远程防盗、电力系统的远程抄表等,当然这些只是物联网的应用的雏形,尚未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的网络。在未来,物联网将会颠覆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在我国,政府不论从政策上和资金上都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作,物联网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项目之一,我深信,我国一定能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契机,有力地推动世界第三次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物联网产业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对此,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唐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陈柳钦,物联网:现状・动向・瓶颈[J].新经济导刊,2010(9):77-93.
河南省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部各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高新区开发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点。研究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现状,可以使我们了解河南省高新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及河南省高新区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从而为找到相应的发展对策。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具有一定特殊的措施和优惠条件,主要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1988年河南省建设郑州高新区,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发达的区域。截至目前,河南省省级高新区达到10家,国家级高新区4家。其中,郑州、洛阳、南阳、安阳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这些高新区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成为河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如河南省在郑州高新区拥有中部软件园、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及河南科技市场软件城等软件集中区域;在洛阳高新区有洛阳软件园,这些软件基地已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软件产品。
近年来,河南省高新区也形成了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不仅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如“十五”以来,河南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或实体110多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60多项,已完成项目380多项,新增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利税60多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拥有一批具有高新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推动了河南支柱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等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上并不强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如:创新能力薄弱,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些现状,通过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来提高河南省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产业技术联盟的必要性
所谓产业技术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以共性技术创新和重要标准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为战略目标,通过某种契约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
产业技术联盟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推动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它通过互补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技术联盟,可以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仅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从而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打造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高新区企业通过技术联盟,使不同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进行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国际领先技术,从而提升联盟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促进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技术纽带,即产业联盟内部的知识网络、经济网络等,使集中在高新区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有效协调了产业联盟内部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管理,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组织创新,并实现了组织间互利、互助和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
3.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技术联盟在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不同创新联盟体构成的创新体系的自组织作用,不仅实现了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同时又形成了多元的创新网络,促进了不同创新联盟体的紧密联系,更加完善该区域创新体系。
4.加快产业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以实现主导产业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而产业技术联盟正是由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组成创新联盟体,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为产业集群带来了技术和规模效应,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产业技术联盟加快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
河南省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对策
目前,河南省高新区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可能导致高新区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并引导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是否一定要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踪和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研究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来提高河南省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一点是正确的,也是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技术联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由于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河南省大多产业联盟是以发展食品制造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及煤炭业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联盟可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并具有河南特色,从而带动了高新区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如何选择最佳的联盟伙伴
企业之间正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才形成合作的联盟体。而选择不同的联盟伙伴就会产生不同的合作形式和利益关系。因此,如何选择最佳的联盟伙伴是使产业技术联盟团结合作,达到最终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河南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等有几百家,可以建立多种不同的产业联盟,要选择该产业最佳的联盟伙伴只有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潜在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资源分析等,从中选出能互相满足多方面要求,并能获得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作为该产业技术联盟的合作者。
3.是否需要建立联盟内部约束和制衡机制
由于产业技术联盟是通过某种契约建立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中的各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管理与文化背景,并且高技术企业之间有着紧密合作与激烈竞争的双重身份等多种因素,因此高新区产业技术联盟内部管理非常复杂,不容易进行约束和制衡。如果要在联盟内部建立约束和制衡机制,一方面可能会加强组织管理,保持合作双方的稳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联盟双方由于受到约束和制衡,互相之间产生猜疑,失去信任,最终导致联盟解体。最好的办法是以共同利益为前提,通过合作双赢,互利互惠,使联盟伙伴之间紧密联系,提高合作效率,从而增强产业技术联盟双方的稳定合作关系,提高产业技术联盟的整体竞争力。
4.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性
产业技术联盟内部之间是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合作,因此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对产业技术联盟伙伴之间的愉快合作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建立联盟内部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不仅有利于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还能促进联盟各方成员之间进行广泛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潜力,从而提高产业技术联盟的网络组织管理和知识创新效率。但是这个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也有可能成为一些有其他企图的利用工具,从而产生虚假信息、信息障碍等不利因素,使联盟内部管理混乱,甚至产生内部矛盾,影响联盟合作关系。因此,这一方面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过程中也是值得注意的。
5.政府对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莲藕;淀粉;加工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30-02
莲藕淀粉,简称藕粉,即狭义的藕粉。广义的藕粉还包括通过调配加工的速溶藕粉。本文所述仅限于狭义藕粉。
1 中国莲藕淀粉产业现状
1.1 中国莲藕淀粉分布及其产量
无论是莲藕淀粉产量,还是莲藕淀粉加工厂数量,当前均居历史之最。2012年全国莲藕淀粉生产产量接近4 000 t,生产厂家40余家,基本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区域。从北到南按区域划分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华东六省),湖北、湖南(华中二省),广西(华南一省),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三省)。其中,产量较大、厂家较为集中的省份有湖北5家(汉川2家,公安1家,洪湖2家)、江西6家(广昌4家,石城1家,宁都1家)、江苏多家(均集中在宝应县)、云南4家(澄江3家,保山1家)。年产1 000 t左右的省份有湖北、江苏和江西。
1.2 莲藕淀粉的分类
①按工艺设备生产线不同,国内莲藕淀粉生产模式,基本可分为南、北两大类 a.南派。以江西大创农牧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的成套设备为代表,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一级清洗二级清洗锤式粉碎立式旋筛震动平筛除砂器蝶式分离浓缩真空脱水气流烘干筛分成品。
b.北派。以济南某厂生产马铃薯淀粉工艺,经过改进的工艺为代表,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一级清洗二级清洗挫磨机-卧式离心筛(四级)旋流站(12级以上)真空脱水气流烘干筛分
成品。
从生产规模与投资而言,两种工艺设备北派投资较大。单从耗电能而言,北派工艺能耗就大大超过南派工艺,以500 kg/h产量计,北派工艺约为350 kW,南派工艺约250 kW。
②从生产莲藕淀粉的原料细分来看,可分为子莲和藕莲两大块及多种类别 a.子莲淀粉。该类淀粉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以及浙江等子莲产业规模较大的省份,以子莲全藕为原料生产莲藕淀粉,生产时间为立冬到开春,完全吻合“立冬以后,立春以前”的古人藕粉制作的金玉良言。这类藕粉具有黏度佳、色泽优的特点,最受下游深加工企业欢迎,唯一不足之处是典型颗粒度仅为60%左右,相对较低。
b.藕莲淀粉。该类淀粉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安徽、贵州等省份,以藕莲全藕为原料生产莲藕淀粉,其黏度适中,透明度、色泽、典型颗粒度均不错,美中不足之处是其生产成本高,总产量较低。另外,以江苏省宝应等地利用出口盐水藕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的莲藕淀粉,也属于这一大类,但因含有少量的盐、保鲜剂等成分,风味、口感、色泽、黏度均欠佳,典型颗粒度达80%左右,生产成本低、周期长,当年10月至翌年清明(4月5日左右)均有生产,总产量较高。湖北、山东、湖南等地以上市鲜藕打下的小菜藕为原料生产莲藕淀粉,其特点是口感、风味、色泽、黏度均还可以,典型颗粒度居中,70%左右,且生产成本低、周期长,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当年10月至翌年清明前后均有生产,产量高。
2 不利于莲藕淀粉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莲藕淀粉加工产业发展较快,一方面得益于莲藕(含子莲)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莲藕淀粉加工技术不断创新,莲藕淀粉营养保健价值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产品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而且远销海外众多国家,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方兴未哀。然而,莲藕淀粉加工业也还存在诸多困扰产业发展的问题。
2.1 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产业规模在不断发展,辐射范围日益扩大,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政府对相关企业项目立项支持方面力度小,产业发展后劲较弱。
2.2 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虽然近年来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主要加工企业多是小微企业,而莲藕淀粉加工业对资金、设备要求较高,运营成本也高,效益不理想,困扰企业发展。
2.3 加工设备有待改进
现有莲藕淀粉加工对工艺设备、关键控制点的技术掌握还不很理想,产品质量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工艺设备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2.4 加工原料成本过高
莲藕淀粉加工原料,均需要人工仔细采挖,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原料收购成本明显增加;能否机械化采挖莲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品质容易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需要在流通领域中对其采取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低温保障措施。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农业较大省份,除了要将自身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外,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每年还要承接来自东盟各国的大量农产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成为广西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1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 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 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 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 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 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 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 433万吨,水果产量1 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 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外,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产后储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用于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的投入远远高于产前的投入,已形成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低,对农产品的保鲜、安全等要求不高,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关于冷库、冷藏车、冷藏容量等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更谈不上了。当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应借助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地实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对重要的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营造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广西来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造和发展:一是改造传统冷藏设施,将传统冷藏库功能由现在的“仓储型”转换为“冷链物流配送型”,商品储存和库温设置逐步趋向多品种、宽温带和低温化;仓储方式逐步趋向货架式、托盘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二是依托现有的物流基地发展新的冷链物流设施。可结合广西规划的全区物流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湾经济区、桂中、桂东、桂西四大物流区域,南宁一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六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梧州、玉林、百色、贵港、贺州、河池、来宾七个专业性物流中心,打造一、二、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例如,依托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建设13万吨冷藏、冷冻库,构建集仓储、配送、运输、加工、商贸、信息服务为一体,海、陆、铁多式联运的冷冻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冷冻物流基地。
(3)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大多农产品为易腐食品,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整个环节都处在低温控制范围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大致经过预冷、冷冻冷藏加工、冷冻冷藏运输、冷冻冷藏销售四个环节,其中涉及到预冷环节的空气预冷、真空预冷、水预冷技术;仓储环节的冷藏库设计技术和制冷技术;运输环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等等。与国外相比,这些技术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是采用土法保温方法,原因是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4)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为冷链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生产商、经销商自营冷链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优势、业务优势和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南菜北运”试点基地的广西,大量农产品需要外运,可到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广西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企业税收、冷库建设征地、冷链车辆管理审批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5)促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物流建设一样,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依赖物流信息网络。广西应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开发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交易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健全虚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冷链运作流程,包括包装、运输、储存、分拣、配送以及批发、零售每个环节进全程追踪、追溯管理。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信息技术,提高广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6)引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引导广西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与管理工作性质的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从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体系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2] 覃毅延,唐连生. 广西新鲜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2(1):24-26.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飞速猛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中国居民旅游的热情高涨,用于旅游消费的开支日益增多。而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加,传统的旅游模式、雷同的旅游景区让旅游者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如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过去热门的团体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散客游、自助游等模式日益受到追捧,旅游者开始热衷于借助现代信息手段自己规划旅游行程,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标志着智慧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
景德镇作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四大古镇之一,有着长达 1700 余年的制瓷历史,是国务院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城市、魅力城市,2015更是入选中国景区国际影响力20强之一。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景德镇旅游业发展迅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5年景德镇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311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境外旅游人数42.47万人次,增长14.9%。旅游总收入261.32亿元,增长30.1%;其中,旅游创汇1.64亿美元,增长19.9%。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但是景德镇旅游业在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上还是相对滞后的,这将牵制景德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智慧旅游”是一种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而旅游服务是为了实现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是旅游者从离家开始到结束旅游回家过程中,为其提供的娱乐、休息、餐饮、行动等各种服务的总和。所以本文将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出发,对景德镇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现状做出逐一分析。
一、吃
景德镇在“吃”方面颇具特色,尤其是一些小吃,比如冷粉、碱水粑,饺子粑,麻糍等,就算是在江西其他地方也是没有的。但是在饭店布局上却没有统一的规划,特色小吃店分布也较散,缺乏针对游客的特色美食街,许多外地游客找不到正宗的景德镇风味。目前景德镇旅游局已建设完成景德镇旅游网,其资讯版“食在瓷都”这一版块介绍了一些景德镇的特色菜和名点小吃,还推荐了一些代表性的饭店。但是覆盖面不大,一些在本地口碑较好的特色小餐馆没有得到推荐。除此之外,景德镇很多商家也加盟了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这些网站也为游客寻找美食提供方便。但是这些网站目标群体较广,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者,比如无法帮游客规划在某个旅游线路中的饮食安排,或者是结合不同景区配套推荐一些口碑较好的美食和饭店。而且在智能功能上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饭店预定功能,没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食客评论互动版块等。
另外景德镇的餐饮市场上智慧餐厅的建设也稍显滞后,所谓的“智慧餐厅”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餐饮店量身打造的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客人自主点餐系统、服务呼叫系统、后厨互动系统、前台收银系统、预定排号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目前我市只有几家餐饮企业配备触摸屏点菜、服务呼叫系统、前台收银系统和预定排号系统,这些智能化的功能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也可避免排队时间过长造成旅游食客满意度下降。虽然部分星级酒店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能实现在线预定服务。但大多数的餐饮企业仍是传统模式经营。
二、住
在“住”方面,景德镇的酒店类型多样,囊括各种档次,既有高档的星级酒店,也有经济实惠的快捷连锁酒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农家乐、陶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客栈。而在智慧酒店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以星级酒店为主,智慧酒店是指酒店拥有一套完善的智能化体系,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实现酒店数字信息化服务技术。目前景德镇星级酒店基本已建设完成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取电开关,电脑网络体系,展示体系、互动体系等智能化功能,但在交互视频体系和信息查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仍较为落后。另外,星级酒店和快捷连锁酒店都建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既能起到宣传和导航作用,又能实现在线预定服务,这为游客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中低档次的特色客栈虽然没有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在如去哪儿、途牛等旅游APP上也能够实现客房预定服务。
三、行
从出入境交通来看,目前我市航空运输方面只有景德镇罗家机场,已有直飞航线六条,以及多个无缝转机航班,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较为便利;陆上运输方面,客车运输主要有3个车站,其中客运中心站班次最多,以省外长途班次为主,景德镇汽车东站和里村短途车站则以省内班线为主,而景德镇开往婺源高铁站的直达班车三个车站都有,班次也较为频密。火车运输方面景德镇较为落后,虽然皖赣线上的列车均经停景德镇站,但车次仍较少,预计2017年底通车的九景衢高铁能给我市旅游带来新机遇。
从境内交通来看,景德镇没有专门的旅游专线公交,智慧交通发展严重滞后。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目前我市公交公司推出“掌上公交”APP,免费提供景德镇公交车的线路查询及实时信息服务,为旅游者出游提供方便,但我市公交电子站牌稀少,景区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极低,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不高。
从智慧旅行社建设来看,目前景德镇旅游网提到的旅行社有35家,但智慧旅行社系统应用普及率比较低,仅局限于最基础的旅游电子商务,车辆管理调度系统、智能旅游车辆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和导游通系y等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智慧旅行社平台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大多数中小旅行社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智慧系统的建设。
四、游
“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景德镇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国家级景区14个,其中1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6个3级景区,2个2A级景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要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景区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了,智慧景区是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目前景德镇旅游网已经能实现我市大部分景区的360度全景虚拟游,但主要是图片展示,缺乏文字、视频和声音展现。国家级景区内基本实现免费Wi-Fi覆盖,部分国家级景区建设了专门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比如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等,除了景区简介、景区指南和微博互拥劝婵椋还提供在线预订服务和文化讲堂。但在二维码的虚拟导游系统、基于游客定位的电子语音导游系统、智能门票系统、游客流量监控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仍十分滞后。
五、购
景德镇最主要的旅游产品就是陶瓷,目前我市有数个规模较大的陶瓷市场,比如国贸广场、中国陶瓷城等。也有定期开市的创意集市,比如雕塑瓷厂、陶溪川等。许多陶瓷企业和陶瓷商铺借助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网店,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但是至今我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专门宣传、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实行统一监督和管理。再者,因为陶瓷产品重量大,容易破碎,不易于游客携带,严重影响游客购买陶瓷旅游产品的欲望和选择,使得一些价值较高的、较大型的陶瓷旅游产品难以销售。虽然部分陶瓷商铺有自己固定合作的物流公司,能提供物流服务,承诺保质保量、及时将产品送至游客指定目的地。但因为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服务平台,往往时间耗费较长,到目的地要求客户自提,如果有纠纷也找不到投诉途径。
六、娱
关键词:联合作业;改善措施;生产节拍
汽车总装车间作为汽车整车出厂前最后一个车间,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流水线性质的批量生产。然而由于工序安排随意、物料摆放不合理、作业内容不均衡等流水线常见问题,使得装配线的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某大型客车总装H线作为样板区,该线目前生产节拍为48分钟/台,按照标准工作时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该流水线通过运用联合作业分析和工序平衡技术,来降低生产节拍,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 改善目标设定――降低节拍
所谓生产节拍,是指生产一个产品所需的时间,即一天的工作时间除以一天所生产产品的数量。因为只有明确了生产节拍,才可以指挥各个生产工序,保证各工序按统一的速度加工,从而达到生产的同步化,因此流水线节拍的设定就成为了一切目标的设定之源。
按照市场计划要求,某大型客车日需求量为14台,车间按照每日工作8小时计算,则
生产节拍=
而总装H线某标准车型原来的生产节拍为48分钟/台,现设定生产节拍的改善目标为34分钟/台。每次走线所用的3分钟并未算入节拍内。因此,改善目标34分钟包括实际作业时间31分钟和生产线走线时间3分钟,因此,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实际生产节拍控制在31分钟以内。
2 改善的基础――现状分析
设定目标之后,首先要对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点,然后进行改善。联合作业分析是分析流水线生产现况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联合作业分析是指通过图表形式分析作业者与设备、作业者与作业者之间的组合作业时间样式,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频繁移动与待工等问题,改善工作中的物料设定、作业顺序、作业工具的一种分析方法。将作业的内容分为操作、搬运、等待、检查四大类,其中搬运和等待都是浪费,是改善的重点。
要实现联合作业分析,首先,安排好观测者,对相应作业者和作业内容进行了解,然后选定一台标准车型,从流水线走线开始计时,进行观察作业者的工作内容,按照实际观测顺序,如实记录作业者的操作、搬运、等待、检查等作业和现象,如果发现搬运、等待现象,则将具体的问题点记录下来,之后对分析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发现的问题点,最终针对问题点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明确具体的改善方案和完成期限。
以某标准车型的边窗安装工序为例,该工序由7人联合作业完成,每个工作者完成此工序需要63min~74min之间不等,可以看出作业内容的时间远远大于生产线节拍48min,作业者必须跨多个工位操作才能完成,各工位作业者容易相互干涉。通过使用联合作业分析法对作业情况进行记录,由于完成内容较多,仅列出前10min每个作业者的工作内容如表1。
表1边窗安装联合作业分析表
通过对作业者前10min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有很多问题点,分别把这些问题点在表1中标明。如问题点1-1、2-5、5-3等,说明物料放置区不在本工位对应的备料区,离使用点很远,每台车需要步行去取物料。另外物料、工具等缺乏识别管理,作业者无法快速取用物料,到处寻找,如问题点1-2、1-4、6-2等。
另外对每个作业者完成此项工序的总时间63min~74min按操作、搬运、等待、检查进行分类,分析每部分所占的比例,形成表2。
表2改进前作业内容时间比例分配表
通过表2分析发现,边窗作业的实际操作时间仅占了54%,而40%(17%+23%)的时间都被搬运和等待浪费掉。最突出的特点还有作业内容分配不均衡,有人忙,有人闲,比如作业者7的操作时间为66min,而作业者2的操作时间比例仅为16min。从而导致完成整个工序所需时间较长。
经过分析和现场实践,边窗安装工序做出如下改善:
1、制作玻璃专用存放货架,减少现场的库存量;
2、按照生产工号对整车玻璃进行配送;
3、配料过程中按照玻璃实际装配顺序进行放置,减少搬运;
4、制作可移动打胶车,代替作业员抬玻璃。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改善,使H线边窗玻璃安装作业中的40%的搬运和等待时间克服掉,大大降低了实际作业时间。但仍然达不到生产节拍在31分钟以内的目标。这就需要除了减少每个作业者的时间浪费之外,还要做到时间均衡。
3 效能提升的实现――平衡工序
改进前每个工位的作业内容安排是依据工种为原则,实际作业时间大于原来的生产节拍,造成了人员串岗作业现象,不仅影响作业效率,而且会对其他工位造成干涉。虽然通过联合作业分析及问题点改善,把每项工序的作业效率提升了,但要使实际的生产节拍降下来,调整生产线的平衡度是根本所在。
调整平衡度应以时间为原则,将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限制在一个生产节拍内。工时小于节拍的工序,可以从其它工序中分解出部分作业内容,通过增加作业内容使之与节拍吻合;工时大于节拍的工序,其作业内容必须分配给另一个作业员或下一个工位的作业员。
以H线标准车型边窗安装为例,工序平衡后的操作内容如表3。
表3 改进后生产线工序分割表
经过工序平衡后,人员减少至6人,并且每个作业者时间大致相同,这样就把生产节拍控制在大约为30分钟/台以内,达到了把生产节拍最终控制在31分钟以内的目标。
4 结束语
(1)通过联合作业分析,找出问题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使H线边窗玻璃安装作业中的40%的搬运和等待时间克服掉,大大降低了实际作业时间。
(2)对生产线进行工序分割后,运用工序平衡技术,人员减少至6人,并且每个作业者作业时间大致相同,生产节拍控制在了大约为30分钟/台以内。
参考文献:
[1] 富闽鲁等. 冶金备件装配作业流程优化分析[J].工业工程,2007,(9):130-135.
[2] 吴永程等.生产线平衡持续改善分析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8,(3):61-64.
[3] 王巍等.基于精益生产的美的微波炉生产现场改善分析[J].森林工程,2007,(9):93-96.
[4] 孙建华等.生产线平衡的手段与方法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4,(4):34-36.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balance in the bus’s assembly line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facts in an assembly shop of a large bus compan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balance, a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for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assembling wok, then through taking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make the production step from 48mins to about 30mins.
Key words: combina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measure; production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