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

第1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2022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今日,我从书架上翻出《飞鸟集》,抱着读了起来,《飞鸟集》跟《繁星·春水》很相似,同样都是一首首小诗,给我许多深刻的道理。我一口气读到第五十首诗,许多诗都告诉我很有意义的哲理。

  正如第四十三首诗:“瀑布咏叹道:‘虽然干渴的人只要少许的水便够了,我却快活地给予了我全部的水。”瀑布用它所有的水把干渴的人的肚子填饱了,却献出了自我的美貌,自我的青春,自我的血液甚至自我的生命,它无私地献出了自我的全部积蓄,只为了干渴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奉献?

  在生活中,也是需要我们奉献的,因为它不单单为了自我,更是为他人着想的一种表现,是为了身边的人能更幸福。在我们的身边,仔细寻找,终究还是能找到一些奉献的人,例如班长,把自我写作业和复习的时间用在管理班级上,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何尝不是一种奉献?例如教师,把自我的年华用在培养下一代上,传授知识给祖国的花朵们,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奉献?

  巴金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理解,也不是在于争取。没错,就是付出和给予,又不求回报是奉献的真正意义,生活需要奉献!社会需要奉献!世界更需要奉献!

  让大家来一齐奉献吧!

2022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让生命如夏日花朵般美丽,死亡如秋叶般平静。”“鸟儿愿为一朵白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多么优美的句子啊!这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它们都出自泰戈尔的经典诗集——《飞鸟集》。

  《飞鸟集》由105段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但是多读几遍《飞鸟集》,再细细品味,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泰戈尔的经典诗集,是爱与美的交织。

  刚开始读《飞鸟集》,我就喜欢上它的语言。它的语言非常优美,朗朗上口,有一种甜蜜柔嫩的新鲜气息,如花朵般绽放在每一页诗上。

  第二遍读泰戈尔的诗,觉得韵味醇厚,使人深受教育。“树根给予树枝果实,却不求回报。”这句话把父母比作根,把孩子比作果。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上班族,每天他们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可以说,父母每天的生活都像打仗一样:早上要先送我到学校,他们才匆匆去上班;下班第一件事是要冲到学校接我,回到家一个煮饭菜,一个辅导我写作业,很累很累。但是父母这么关心疼爱我,从来不求回报,我很感动,总是尽力多帮助父母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2022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于读那些阳光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读华丽中透着沧桑的古老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清新,读这些小诗酒香在暴雨后初夏的早晨,推开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明亮的晨。

第2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 原版电影 语言环境 

一、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英语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商务人士的必备交流工具;而对于青少年一代,英语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电影是把视、听、说结合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情景生动逼真、语言丰富地道和语音纯正流行的特点。因此,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原版电影有题材丰富, 情景生动, 音乐优美等众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电影种类颇为丰富,包括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这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喜好, 还可以使学生由对电影的喜爱发展到对影片中涉及的历史,语言的喜爱。另外,英文的热播电影也可以满足年轻人喜欢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比如,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指环王》、《越狱》或者是《阿凡达》的时候, 了解这些影片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队伍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如果能够利用同伴效应( peer effects),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用其中的片段进行教学,或者是用英语描述其中的片段,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当中通常会有一些画面让学生变得兴奋难忘,并对画面甚至是台词有生动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课文中只有文字没有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蜡。既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其关键是要从“听”和“说”入手,因为“听”和“说”能够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逼真。跟我们一样是中国人的海外华侨,他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就是因为他们有练习“听”和“说”的语言环境,而我们则没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靠自己来营造一个生动的语境。看英文电影和情景剧相对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营造英语环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语并且同时跟读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英文原版电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 “听”、“说”能力。英语听力的难点包括语音语调、措辞、句型、思维和文化,而这些都会在电影的观看中得到解决。一方面,电影源自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夸张体现。英文原版电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生动的语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学到地道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一些老电影, 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罗马假日》等电影中人物的语速较慢, 语音清晰地道,某些词汇和句型的用法与我们所接触的书面用法有很多差别,我们也能通过看电影来汲取这方面词汇的灵活运用或者更多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电影中地道的英文表达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人接触时不会产生陌生感。 

(三)原版电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电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电影语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电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较经典的地方。电影演员的每一句台词的设计都在展现和传达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词汇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中的很多词汇和句子是我们经常忘记并且不能灵活应用的,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过看电影,我们能很好地积累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流行的短语句子。比如学生在看“Friends”的时候,就可以学到这样一个句子

“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决定好了吗?”当看电影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特殊词汇和习惯用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通过欣赏原版电影,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 

第3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原版电影英语学习 作用 方法

1 通过看原版电影学英语

1.1 通过原版电影学英语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看原版电影学英语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许多老作家和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今天,看的电影学英语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教学法。在一些有名的培训机构,他们也会开设类似的课程,旨在通过经典原版电影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仅仅是听磁带和广播,通常会感到厌烦,但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电影中的台词相当有趣。而且就词汇学习来说,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单词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理解其字面意思。另外观众也能了解西方文化,品尝不同的东西方价值观念。英语电影是融合了看,听,说的媒介,能为学生床罩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

1.2 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功能

1.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因素。电影当中的动感画面能让学生变得兴奋,并对画面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的兴趣也就增强了。原版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愉快的环境,慢慢地学生 大的激情也被激发了,而不是像课文只有文字没有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肝胆枯燥乏味。

1.2.2 增强听力

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挥,那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记忆力也会产生。根据很多实践经验,通过看和听得到的记忆力效率要比仅仅通过听所得到的记忆力效率高。一个心理学报告指出人体的不同器官在吸收知识时有不同的表现。举个例子,我们的眼睛能够吸收83%的知识,然而我们的耳朵只能吸收11%。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吸收知识能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1.2.3 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电影语言是非常丰富和富有感染力的。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独特和富有哲理的地方。甚至每个演员的语言也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内涵。因此他们使用的词汇是完全不同的。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因该注意词汇和习语的用法,这样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英国和美国文化。至于词汇和句子的学习,有一些常用的单词我们经常忘记并且不能灵活应用,诸如“ever, or, something, happen, deal” 等等。我们因该掌握好这些常用词汇的用法。通过看电影,我们能逐步积累这些用法和搭配。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新鲜和流行的短语、句子。比如有一次我在看“Friends”的时候就学到了这样一个句子“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决定好了吗?”

1.2.4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我们必须首先从听和说开始。原因之一是听和说的学习能是语言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那些海外华侨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因为他们有掌握听和说的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尽管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条件,但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看英文电影和情景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有意识地创造英语环境来迫使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并且同时进行操练所听到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听说能力。试试上英语听力的提高包括以下6个方面:语音、语调、措辞、句型、思维和文化,而这6个方面都会在电影中得到解决。首先,语音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语音不仅包括单词的发音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发音形式诸如略读、爆破、省略、重音、连读。电影里就经常有这些现象。比如“all right”读作“orright”“going to”读作“gonna”。原版英文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活生生的语言环境。倘若我们想提高听力水平,我们就应该把自己长时间地置于地道的英语环境之中。英文电影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上面提到的听力的6个方面在电影里嫩嫩刚得到真实的展现,这就使我们能够通过看原版电影挺高听力。而且电影还可以帮我们提高口语,我们可以观看情节分析对话,从而进行讨论来练习口语。电影里的台词非常直接、实用和地道。从中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内容。比如在电影““Forrest Gump”里有这样一句话“I am a man of my word.”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很难想到用这样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2、怎样有效地通过看电影学英语

2.1 电影的选择

一方面我们要选择适合语言学习的电影。第一,语言内容应该比较丰富。第二,内容议案贴近生活。第三,发音应该清晰、地道。基于此适合语言学习的电影应该是生活片、爱情故事片、喜剧片而不是恐怖片或科幻片。电影的内容应该是健康的,像那些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影片就很适合作为观看材料+,这样观众的价值观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们要遵循从简单单复杂的原则,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电影,但一开始我们应该选那些简单并且精彩的电影,诸如“Family Alum”, “Lion King”, “Beauty and Beast”, “Sound of Music”。这些电影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且没有太多的俚语。“According to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 uncomprehensible input can not help to improve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Wang Gaiyan, 2004)。在我们有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应该看那些情节比较复杂,语速比较快的电影,这样我们才能慢慢地取得进步。当到了这一阶段时,我们应该注意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历史剧,比如“Forrest Gump”, “Gone with the Wind”, “Brave Heart”等等。

2.2 看电影的具体步骤

另一方面,我们在通过看电影学英语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步骤。第一,在看电影之前,我们最好不要读剧本,我们所要做的是了解内容、人物的特征以及人物的背景知识。尽管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至少可以知道一些情节。第二步,在第二遍观看电影时,我们要边读剧本边看电影。也许一些人应经通过了TOEFL和GRE,但他们也不能处理所有的阅读问题。事实上,电影中的一些对话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地读剧本反复地听。还有就是我们在看的同时要记下一些有用的表达法和句型。第三步,选择一些经典的片段进行操练。在这一步骤里我们要注意精听不断地重复知道弄清每个单词的意思为止。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复述这部电影做一些口语练习来提高口语水平。最后一步就是反复朗读背诵之前记下的短语、句子知道能够脱口而出。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要反复地用,因此这些句型才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3、结论

总之,电影是多功能的媒介,它集看、听、说于一身。电影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众多的优点。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通过看原版电影学英语的好处以及怎样把电影有效地运用于英语中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Barry Baddock.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M]. England: Phonenix ELT, 1996

[2] Cortazzi M, Jin L X.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J]. Language Teaching, 1996, (2):61―80.

[3]Wang Gaiyan. Understand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ogress and Effectively Organizing Listening

Class [J]. 中国教学,2004,27,(3)

[4]卞喜玉. 英美影视与英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1995,2:79-81.

[5] 龙千红. 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03,(3)。

第4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第5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原版电影;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11-01

一、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英语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商务人士的必备交流工具;而对于青少年一代,英语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电影是把视、听、说结合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情景生动逼真、语言丰富地道和语音纯正流行的特点。因此,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原版电影有题材丰富, 情景生动, 音乐优美等众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电影种类颇为丰富,包括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这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喜好, 还可以使学生由对电影的喜爱发展到对影片中涉及的历史,语言的喜爱。另外,英文的热播电影也可以满足年轻人喜欢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比如,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指环王》、《越狱》或者是《阿凡达》的时候, 了解这些影片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队伍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如果能够利用同伴效应( peer effects),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用其中的片段进行教学,或者是用英语描述其中的片段,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当中通常会有一些画面让学生变得兴奋难忘,并对画面甚至是台词有生动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课文中只有文字没有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蜡。既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其关键是要从“听”和“说”入手,因为“听”和“说”能够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逼真。跟我们一样是中国人的海外华侨,他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就是因为他们有练习“听”和“说”的语言环境,而我们则没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靠自己来营造一个生动的语境。看英文电影和情景剧相对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营造英语环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语并且同时跟读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英文原版电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 “听”、“说”能力。英语听力的难点包括语音语调、措辞、句型、思维和文化,而这些都会在电影的观看中得到解决。一方面,电影源自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夸张体现。英文原版电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生动的语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学到地道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一些老电影, 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罗马假日》等电影中人物的语速较慢, 语音清晰地道,某些词汇和句型的用法与我们所接触的书面用法有很多差别,我们也能通过看电影来汲取这方面词汇的灵活运用或者更多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电影中地道的英文表达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人接触时不会产生陌生感。

(三)原版电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电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电影语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电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较经典的地方。电影演员的每一句台词的设计都在展现和传达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词汇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中的很多词汇和句子是我们经常忘记并且不能灵活应用的,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过看电影,我们能很好地积累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流行的短语句子。比如学生在看“Friends”的时候,就可以学到这样一个句子“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决定好了吗?”当看电影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特殊词汇和习惯用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通过欣赏原版电影,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

二、怎样利用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学习

(一)合理选择电影

对于电影的选择,我们应该遵循三点原则:第一,语言内容丰富,有内涵。第二,影片内容易懂,贴近学习和生活。第三,演员发音清晰、地道。因此,学生应该倾向于选择生活片、爱情片、喜剧片而不是恐怖片或科幻片。电影的内容应该是对观众有积极意义的。像那些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影片就很适合作为观看材料,与此同时,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看电影的一开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单的电影,例如“Beauty and Beast”和“Sound of Music”等。这些影片没有太多的俚语,而且影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看一些情节比较复杂,语速比较快的电影。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影片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我们最好选择一些历史剧,比如,“Brave Heart”和“Gone with the Wind”等等。

(二)制定计划,重复观看

对于电影的重复观看的次数,一般确定为最少5次。因为在开始接触原版电影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觉得新鲜的同时,也觉得生疏。第一遍观看时,应该看全英文字幕。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哪个情景或内容不理解;第二遍观看时,看中英文字幕。这样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反复研究;第三遍和第四遍观看时,再看全英字幕。在理解了整个电影的基础上,学生抓紧记住一些电影中有特征的典型句子,短语或词汇,并且跟读,模仿;第五遍观看时,应该不看字幕。在听一句模仿一句的同时,回忆这个句子或短语出现的情景并进行翻译。如果有时间或有精力,可以在两天后重新看一遍,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三、原版电影的局限性

首先,不论是商业类电影,还是文艺类电影,拍摄的初衷都不是专门用来英语语言学习的。因此,电影中的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例如,美国电视剧《迷失》,剧中的人物来自不同国家,Kate来自美国,Sayid来自伊拉克,而Jin来自伊拉克韩国。他们的语音语调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其次随着目前影片拍摄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影片一味地重视视觉效果,从而忽视了影片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内涵;再次,一些电影,诸如《七宗罪》,《美国丽人》等影片风格不是积极向上的。整个影片都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样的影片有时虽然很有个性,很能感染观众,但是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尚未巩固的青少年儿童观众来说,是比较不可取的电影。所以,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最好能够采纳老师或者家长的建议,去看健康积极的影片。

四、总结

原版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学习的新工具存在了明显的优势,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正确合理运用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掌握英语交流技巧,从而锻炼“听”、“说”能力,使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军.新效率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6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 总之;语义关系;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的well、You know、I mean、in other words[1]等和汉语中的“好”、“总之”、“我觉得”、“也就是说”等。对于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就命名来说,最近使用较频繁的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提示语和语用标记语,究竟是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好,还是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Schiffrin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认为,话语标记语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3]。Blakemore提出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语境假设;它们的作用是对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明示语境假设,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可能付出的努力[3]。Fraser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语义关系[3]。冯光武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对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3]。

本文赞同冯的观点,即,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点明或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标记语则关注的是发话人的说话方式、对前述话段信息的主观评价及语境关联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总之”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总之”凸显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总之”用来表示下文是概括性的话。“总之”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用来连接多种语义关系,原因是:一、“总之”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体现了语用语法化特征。二、在现代汉语中,“总之”具有一定的总结、提示之义,可以用来复指上文,引起下文,这增强了其一定的承接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指代关系中,编码使用得越多,听话人所需要的推理就越少。“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这样的提示作用可以减少“听话人”解码的时间。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总之”的作用在于加强话语的延续性,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可以付出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话语。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位置通常在句中。在此,可以笼统地把“总之”前出现的句子称为“前项句子”,“总之”后出现的句子称为“后项句子”。其连接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七种,即推论、强化、目的、解说、承接、转折与假设。下面我们逐一论述。

1.“总之”表示推论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推论关系时,前项句子一般提出理由或根据,后项句子则是从理由或根据推出来的想要表达的结论。

(1)仓库中零部件的存放周期缩短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减少了,物流更加科学清晰了……[总之],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产品成本降低了。

(2)这套电脑系统可以避免堵塞、提供行车所需时间、侦察出路途中的障碍,[总之],将大大有益于改善城市交通。

(3)那么,在具体问题上,群众吃不上碘盐怎么办私盐冲击怎么办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手段缺乏、防治人员待遇过低怎么办,[总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直到把主要问题解决彻底为止。

例(1)中想要说明的是在前项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得到的后项中满意的结果:产品成本降低了。例(2)中后项所表达的结论“将改善城市的交通”,也是从前项电脑系统的各种优势条件中推导出来的。例(3)中前项句子摆出一些困难问题,后项结论认为问题只能慢慢解决,直到解决为止。

2.“总之”表示强化关系

“强化关系”类似于复句当中的“递进关系”,表示后项句子的意思比前项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浅到深。

(4)寻求答案应当从环境资源日趋“稀缺”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冲击中,从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们健康的损害中,从人们为获得环境资源最佳利用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中,[总之],应当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从而建立环境资源的社会价值理论。

(5)哈佛经理的职位注定了哈佛经理的大脑必定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经济、管理、法律、自然科学、文化礼仪……[总之],他必须无所不知。

例(4)中除满足前项句子的条件外,还应进一步满足后项句子的条件“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例(5)中后项句子比前项句子更加突出强调了哈佛经理的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

3.“总之”表示目的关系

前项句子表明说话人想要做到的一些事情,后项句子说明做这些事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6)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7)产品要么豪华名贵、要么古朴典雅,要么庄重美丽、要么怪诞离奇,[总之]这一产品必须是同其他产品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例(6)和例(7)中都在前项句子说明了想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后项句子则清楚表明之所以实现了这些条件的目的是什么。例(6)中的目的是“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例(7)的目的是“产品与众不同,并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4.“总之”表示解说关系

前、后项句子间有说明、总分的关系,前项句子往往进行分述,后项句子一般进行总说。

(8)有时令人迷醉,觉得妙不可言;有时仿佛内含哀愁,虽是淡淡的,却能引起心灵的颤动;有时会感到美得有点不可接近……[总之],观画者感受不同,对微笑就产生不同的猜测和解释。

(9)有人提议设计方案必须像机械般精密与准确,也有人要求能应用于电视节目或室外广告塔的弹性设计;[总之]意见众多,构成要素显得很复杂。

例(8)中前项句子分述了微笑的不同形态,后项句子进行总结概括。例(9)中通过前项句子的分述,后项句子得出结论“意见众多,构成要素复杂”。

5.“总之”表示承接关系

所谓“承接”,在这里主要是指前后项之间有相承的关系。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做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10)有人说他们去了上海或是南京,有的说他们去了海南或是深圳,[总之],背井离乡,在外靠打工谋生。

(11)鲍卡斯指出,[总之],美国在对中国人权、武器控制及贸易问题上的政策不应该使两国整个经济关系倒退。

(12)陈锦华强调,[总之],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按照宏观调控的要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领域都保持了增长势头,物价上涨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基金增长都逐步趋缓,利用外资情况也较好。

例(10)中后项句子紧承前项句子,缺省的主语可以适时补出来即“他们”。例(11)和(12)中,“总之”起一个缓和语气的作用,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先后相承。

6.“总之”表示转折关系

后项句子不是顺着前项句子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成同前项句子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方向说下去。

(13)当然,失败者的能力或技术不见得输给胜利者,但是问题在于他能否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总之],物竞天择的道理在美国社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14)各色人群和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亲临第一线指挥决策,可以造就人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总之],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没有对基层工作真正熟练的把握,就不可能具备政治家治国的卓越才能。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后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顺承关系。例(13)中前项句子围绕“失败者”而谈,后项句子却说明“物竞天择”的道理。例(14)中前后项句子所谈的主题也各不相同。相比例(13)中较为单纯的主题,则略显复杂。

7.“总之”表示假设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假设关系时,前项句子提出假设,后项句子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15)但无论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还是看热闹中学会了看门道,看门道中凑了热闹,[总之],这一段时间,足球的氛围,空前地浓厚、热烈。

(16)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例(15)和(16)中后项句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前项句子提出的假设后实现的。前后项句子保持一致。即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现。

“总之”可以连接、显示和强化构造不同的语义关系,比如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等。我们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总之”前、后项句子的顺序安排不是任意的,这些句子表达的顺序关系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可以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减少听话人对话语解码的时间。

二、“总之”的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标记语的一种是意义的,但不是传统语义学视角中的真值条件意义,而是一种加强或指导话语意义理解的语用意义。可以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显示其语用功能。根据前贤的理论研究和笔者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总之”用作话语标记语时主要有四种语用功能,即“总之”的推导、强调、总结、让步和话题标记作用。

1.“总之”用作推导性标记语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会使用话语标记进行提示。“总之”作为一种插入语,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引出结论的推导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7)通过这本书,人们会看到,企业家并不是持筹而算、锱铢必较的财迷,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诗人的气质,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感,[总之],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

(18)你每月不过37元的薪水,为我的两个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学费,买课本、笔墨,还给我买药,[总之],你花在我们头上的还少吗?

例(17)和例(18)中的“总之”连接的是带有明显推导关系的信息结构,显示由原因到结果。例(17)中,“总之”表明信息前后的因果关系,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需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企业家持有的观念,因此,企业家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例(18)通过对具体的事实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你花在我们头上的钱并不少。

(19)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20)也许是常年在粉尘扑面的地下坑道里钻来钻去,也许是阑尾手术伤了元气,[总之],手术后不久黄炳华常常干咳不止。

上述两句中,说话人运用“总之”来表示由假设到判断的推理过程。例(19)和例(20)中,前项句子提出某些假设条件,后项句子在此前提下得出相应的推断,并且前项句子构成的假设的条件,具有一种不确定的语气效果,后项句子的结论则较为肯定。

运用推导标记语“总之”以后,说话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语句中留下了烙印,这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只有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才能推导出相应的认知结果。

2.“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

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为了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常常需要对前面的语言信息作进一步的语义详述,包括用新的话语成分重新解释,使前面表达的内容更具体清晰,或作进一步的具体评述。“总之”能引入这类阐发性信息,充当阐发标记语。

(21)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呢,就我看他这个家谱很有意思啊写的,就是说,后来看这个家族,大家后来就不上进了啊,不太上进就学了很多满人的习惯,抽鸦片哪,什么这个看戏呀,[总之],反正就有点儿这个堕落下来了,这个民族啊,就腐败了,这个家族。

(22)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例(21)中,“总之”引入的后续话语是对前面话语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说话人通过使用“总之”,后项句子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前项句子中这个大家族不光学会了满人的一些坏习惯,而且家族堕落下来。例(22)中,后项句子对前项句子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论述。表明前项中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对中国社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紧跟着“总之”之后,常常会有解释性的新信息出现,这种新信息往往和前项内容相关,起补充说明和进一步评述的作用。“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3.“总之”用作总结性标记语

总结,是指后项句子包含的信息是对前项句子表达内容的总说和概括。“总之”自身的词义中含有概括性的因素在其中。当“总之”用在句与句之间时,往往可以连接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表总结关系。并且,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保持话语理解的延续性,经常做一小结,引起听话人对后续话语的新鲜感。

(23)一,它们都产生于郭译《维特》问世后“维特热”在我国大兴的那些年,它们的作者极可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二,它们的形式全为主人公写给某个知己者的信函,恰似一种内心独白(与《维特》基本相同;西欧其他著名书信体小说如英国理查生的《克拉莉沙》和卢梭的《新哀露绮丝》则为几位主人公的相互通信);三,它们的主人公也跟维特差不多,或是世界上的“漂泊者”,或者失恋者,或者多余人;四,它们的主要情节也多为主人公的不幸际遇,特别是爱情遭遇;五,它们的情调都是低沉哀怨、缠绵悱恻的;六,它们的主题思想多带有批判社会的愤世嫉俗倾向;七,它们的结局也往往是主人公的自杀,要不就是绝望的出走,[总之]都是悲剧。

(24)事实告诉我们:主宰科学技术的是人;人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决定他用科学技术为哪个阶级、哪个制度服务;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他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成功与失败;人的道德责任心决定科技服务的质量高低……[总之],人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素养决定科学技术是造福于人民,还是贻害于人类。

例(23)中前项的句子分别表述了悲剧的种种形式、特点,后项句子进行概括总述,说明这种种现象都是悲剧。例(24)中运用“总之”以后,前后项句子之间的总结关系更为明显。由此可见,“总之”用在句子中表总结关系时,可缓解听话人理解话语的压力,对前后句子有一个更为连贯的理解。

4.“总之”用作话题标记语

很多学者在研究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时,都注意到了它们有引出下文的用法。“总之”可以用来引出新的话题,即话题的改变。我们举例说明。

(25)他看到的是:穷人望着灯火辉煌的咖啡馆而不得入,服丧的穷苦寡妇“连痛苦也得节俭,卖艺老人晚景凄凉正如老文人穷愁潦倒”……他感到“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决斗”,大城市的喧闹扰乱了孤独者的心灵,从生到死没有多少时间是幸福的……他在梦幻中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到那“一切都是美的、丰富的、安静的、正直的”地方去生去爱去死,在自己的屋子里认识了“极度快乐的永恒”……他思考着艺术家的命运,他蔑视公众(实际上是资产者)的口味,他嘲笑所谓法兰西人的机智……[总之],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悲观主义的思想笼罩着这个欢乐与痛苦、豪华与贫困尖锐对立的巴黎。

(26)在美国文学界有巴罗斯(Burroughs),品钦,或者说是伊兹梅尔?里德(IshmaelReed),在法国有新小说派及其后诸潮流,在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类型,以新的关于文本性或者说文字(écriture)的美学为基础……[总之],文化这一概念在后现代主义中已极大地扩张了,而且商品也不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含有文化的内容。

(27)人不少,有的人一路顺风,著作等身;有的人一鸣惊人,但很快成了过眼云烟;有的人屡当整人的英雄;有的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受冤几十年之后,或英才屈死,或神情麻木……[总之],你只要看看涂光群的37万字的《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一书,你一定会感慨万端,获得许多生活的启示、哲理的思索,同时对年轻时狂热的作家梦泼进了一瓢清醒的水——至少在我是这么想的。

例(25)、例(26)和例(27)中“总之”引起话题的转换。例(25)中,他看到和感受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总之”的话题转换作用提示我们关注一种新的思想在影响着巴黎。例(26)中前项句子探讨关于文学的问题,后项句子引入了文化概念。二者虽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差别仍旧是很大的。例(27)中,前项句子对人的类型进行了一些概括,后项句子则进行话题转换,引入一个新的话题:看《中国三代作家纪实》会让你得到人生的感悟。

“总之”的话题标记作用,显示了说话人对话题内容的组织和调控过程,有助于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

以上,我们以“总之”为例,论述了它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表现的多种语用功能。它的作用是不构成话语的基本意义或命题意义,但却具有丰富的语用效应。一方面,说话人利用这种语言手段,可以更好地组织话语结构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话语。

本文从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语“总之”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总之”连接前后项句子有七种语义关系和四种语用功能。由于语言系统各要素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分析的也只是话语标记语“总之”的典型情况。遇到特殊的例子,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汉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标记语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因此还值得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58.

第7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83-02

刚踏进中学的孩子,十二三岁如花般的年龄,从身体到思想都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培养(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通俗一点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为孩子获取谋生的本领、顺利就业做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做准备。这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语文,尤其是语文的诗歌教学恰好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实践者。

有了小学诗歌背诵的积累,在唐诗宋词方面,孩子们能背下来的已经不少了。中学阶段,对孩子的诗歌学习,在会背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理解诗人借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对诗歌进行艺术手法鉴赏,这就是一种能力了,同时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和塑造。

自孩子上初中以来,第一次讲诗歌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诗歌,而是先讲了一个诗歌小专题――《一条美丽的河流――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介绍诗歌,到屈原的《楚辞》,再到汉末五言诗的产生发展,再到唐朝,诗歌的辉煌时期(这个阶段我讲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历史,初唐四杰、盛唐气象、中唐诗歌最后到晚唐之花的璀璨),又讲到了宋朝诗歌的思想哲理,还有后来的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当然也补充了大量的诗歌佳作,如《诗经》中的《关雎》、《黍离》、《木瓜》、《蒹葭》等,屈原的诗歌是选自《离骚》大量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五言诗主要介绍了《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生年不满百》等),隋朝介绍了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唐朝初唐四杰的诗歌,盛唐时期,边塞派、山水田园派,还有诗歌双子座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唐白居易、韩愈的诗歌,晚唐小李杜的诗歌。到了宋朝,介绍了苏轼、王安石、杨万里等人的诗歌,元明清诗歌的一些个别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作,如于谦的《石灰吟》等,这些内容,用了两节课才讲完。在讲课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小学诗歌背诵的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诗歌体系,初中时代与小学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思维的开启,一定帮助孩子尝试着去接触一个宏观的概念和轮廓,我们才能慢慢的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初的需要老师一点一滴的帮助他们来构建,一旦到了一定的阶段,学生们自己就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框架了。同时背了这么多的诗歌,也是知识总量的积累。

接下来我们才进入诗歌的学习,一旦接触到了诗歌,学生就会在我画的诗歌这条河流上找到相应的点,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就一步一步的丰满。而对诗歌内容的讲解需要启发和引导,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升华。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年龄,学生情窦初开,每一个少男少女心中都有一个钦羡的异性,于是懵懂的感情就开始了,所以,我在讲爱情诗歌的时候从来不避讳爱的字眼,如在讲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时候,除了讲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之外,还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爱的讨论――什么是爱?我们该怎么爱一个人?

一场“爱的教育”开始了,我问学生从三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哪个人更爱花?①有人爱花,看见花儿开得漂亮,就把花掐下来,揣在怀里,当然花儿的结局不言而喻。②有人爱花,花儿开了,就在花儿面前转了两圈欣赏了一会儿离开了。③有人爱花,看见花开了,就默默的为这株花添了一杯土并浇了水。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第三种,这就是李商隐的爱情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学生回答:付出。懂得了付出,就开始明白了爱。那么我们该怎样爱一个人呢?我又问孩子们,你们希望你爱的人因为你的爱而越来越优秀还是因为你的爱而受到了烦扰越来越糟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我明白了,他们开始思考了,当然我们都希望我们爱的人会越来越好,那么我们该怎么做?一个孩子说:我会帮助他。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我们该共同努力,好好学习……纯真的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周记中,又一次表明心迹:老师,您说得对,爱就是付出,想一想妈妈对我的爱,就是付出呀……

讲完了这首诗,我又给大家布置了个作业,即在课外“百度一下”著名感人的爱情诗(每人一首),将其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我看到了有席慕容的《一颗会开花的树》、舒婷的《致橡树》……去掉重复的,一共有三十多首,我们挑出了十首,配乐(悲伤的诗歌配乐,比如《一颗会开花的树》,我们用的是大提琴版的《太多》)让孩子们朗诵了一遍,等这些都做完了,我又问大家:你能不能说几句爱的誓言?孩子们说:“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于孩子们懵懵懂懂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对感情的美好向往和对诗词句子的深刻体验,这些老师不用讲,孩子们将记忆终生。

同样关于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行路难》),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等诗歌的讲解,对待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对待亲情的感悟……我们都是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也在古人的熏陶下逐渐的萌生发展。是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实践。

第8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一、“诗意语文”的几种描述

首先,我要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描述“诗意语文”。

第一种描述,“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走进语文的路径有千万条,我选择了诗意的路径。我用诗意的方式理解语文,理解教育的过程,进而理解人生。“诗意语文”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她”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粒精神的种子。诗意语文的特质就是温暖而有人情味。如果说“人情味”三个字的重点是落在“人”上,那么“书卷气”这三个字的重点自然应该落在“书”上。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孩子人生的诗意美好,因为在教育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孩子,孩子的人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语文的各种性质中,去及时、切实地发现诗意。“诗意语文”追求深沉的诗的意味。

第二种描述,“诗意语文”崇尚真实自然、富有神韵、简洁质朴、不束缚于“我执”和“法执”的课堂设计。“我执”是指教师对语文的一种单一的、自我的理解。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会给语文课堂打上自己浓重的精神印记,但是绝不可以执着于这种印记,不可以变为“法执”。诗意语文有独特的课堂设计,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成长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追求“真”与“灵动”,追求课的境界,让课堂充满诗意、充满审美、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激趣、充满执教者热烈的情感、充满孩子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就是我一直追求并执着的那份“热烈的情感”和那份“生命的成长”。

如果一定要用赘龉丶词来概括诗意语文,我认为第一个就是“美”,美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抗拒的。我曾去俄罗斯旅游,那里的美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不论是圣彼得堡的夏宫还是冬宫,它们都已不再象征彼得大帝的权势和野心,也不再彰显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攀比,它们给世人留下的是不尽的珍宝、心灵的震撼,它们以美的姿态穿越时空 。台湾大学有一位学者曾说:“美是看不见的精神物体。如果语文课堂缺少美,尤其‘诗意语文’缺少了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缺少了灵魂。” 所以,我觉得“美”是“诗意语文”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感”,“以情感人”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诗意语文”更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情感。

第三个关键词是“哲思”。我想,没有思想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美”。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哲理和哲思”呢?我觉得课堂中的“哲思”应该用一种隐晦、曲折的方式去呈现,而不能直抒胸臆。课堂如果缺乏哲理,就缺乏了深度,也就缺乏了深入人心的力量。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永恒,没有爱也就没有诗意的课堂。

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里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幸存至今的国家,所以我们拥有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我们有倡导“诗教”的传统。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以诗为教,这将是我人生的乐事。我甘愿做一位虔诚的传道士,向学生传布我的“诗教”。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兴与诗”。“兴”就是起,“诗”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起点。那我们的精神终点是否也是“诗”?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哲学、科学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见到“诗”的 光辉。

常言道:“安身立命”,而诗意语文的使命是“安心立命”。“安身立命”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追求。但是“安心立命”则不同,“吾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的愿 望。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们安放自己的心灵,是“诗意语文”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语文不仅要让孩子们“安身立命”,而且要让他们在“安身立命”之后,拥有一种胸怀,即“安心立命”。

许多作家写过很有诗意的句子,可以作为追求“诗意语文”者的参考。

第一句是“语文像一棵大树,一方面向天上伸展,另一方面也向地下延伸”。向天空伸展的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有用的部分。但是向地下延伸的部分是我们看不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无用的部分,它是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它可以沟通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涵养人的心灵。今天,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便是这地下的部分,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应是这地下的部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文之根,它关乎每个孩子心灵的成长。

海明威称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即使在文学艺术之都的巴黎,也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们不再尊重艺术,不再尊重诗。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这样的感慨。清代作家张灿曾说:“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有一种无奈,一种苍凉,一种嘲讽。同时,这也应该是一种警示的钟声。听了这番话之后,语文教师的心也会有所触动吧!我们的语文课上已经没有了“书画琴棋诗酒花”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应试的格局。

诗歌是美丽的。我非常信奉朱光潜先生的话,“诗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假如给语文初学者一把开门的钥匙,最好的莫过于诗。诗歌是最高明的,它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基廷说“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出发得太久了,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了。而基廷告诉我们的正是: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有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叶嘉莹先生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真身就是自我。”这句话阐释得愈发深刻。因为在希腊神话当中,阿波罗太阳神庙的门楣上均刻着这样一句话:“人们啊,请认识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叶嘉莹先生告诉我们,诗可以照见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认识自我。如果人一生当中,对自我的认识越多,则说明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在这里应该有所担当。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元素:语言结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意语文”就是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的。

首先,“诗意语文”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有这样一句话:“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并不简单地把语言表达当作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工具,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思维的路向与生命体验的精神符号。”正因如此,“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要求有文学气质。它是一个书底,既要站在书的高度上,还要渗透个人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趣和品味,浸染独特的感觉体验和情感,点燃与激活诗性思维与生命激情,凝结成无形的精神。它要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精神向度,要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坚守美的信念。

其次,“诗意语文”与人的境界。《宋史》里记载刘忠肃常用“士以器识为先”来告诫自己的弟子,意思是说读书人应当把器量和见识放在最重要位置上。这里,他没提到才学也没提到知识,而把“是否是士”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第一标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是士,怎能期望培养出具备“士”精神的人呢?所以,我们要“以器识为先”,我们做人要做得有意境,有风姿。只有人生富有诗意,世界才能最终走向审美化。如果语文课不能胜任诗意的担当,那么我们的人生怎么去实现一种诗的意境?

再次,“诗意语文”与人的情商。卡耐基认为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商,而是取决于情商,情商占了成功因素的80%左右。情商从何而来?其实也是源于语文教育中凸显诗意的那部分内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只猫爱上了一个年轻人,请求爱神维纳斯将它变成一个姑娘,让她得到年轻人的爱慕。维纳斯γǘ了怜悯之心,真的把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年轻人对她一见钟情,立刻把她娶回家。猫感到幸福极了。这是有智商的一种表现。后来,维纳斯想检验一下猫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习性,就在她面前放了一只小老鼠。这是对情商的一个考验。此时,猫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敏捷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扑过去抓住老鼠,一口就要吞掉它。维纳斯很失望,只得把她又变回了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猫虽然拥有了人的外型,却没能拥有人的情商,所以它终究只能是一只猫。这是精神层面的上的一种缺失。

最后,“诗意语文”和中国传统浪漫精神。二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浪漫精神讲究“灵性”“灵气”“温柔”“静敬”,追求“无用之用”,追求百年大计,追求对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这也是“诗意语文”与中国传统浪漫精神相契合的 部分。

此外,“诗意语文”与教育的四个维度――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密切相关。只有实现了这四个维度,才能完成诗意的栖居,完成人类精神的超化。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仅仅完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打造,却忽略了对他们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我们应该对这三个维度有进一步的思考。

“诗意语文”有四义:文辞、抒情、想象和爱。“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为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诗的境界是混融一体的艺术氛围,所以“诗意语文”应是不论讲什么内容都要富有诗意。

“诗意语文”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他写的文字中就可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姿态。读书应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生活习惯,就像我们需要天天吃饭一样,我们也需要天天读书。关于读书,古人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变成读者之后才能变成学者。”首先得是读者。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读者?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说要焚香净手,然后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开始今天的读书。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此话极为犀利。在读书过程中,真正践行了这句话。过程中,在敌军穷追不舍、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了海量的书。真正的读书人就是如此,他们是见缝插针地读书,是随时随地捧起书来阅读。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从10%的整体阅读角度来说,7%的书是要略读的,3%的书是需要详读的,7%的书是要做笔记的,3%的书是要读一辈子的。一生中最喜欢的书籍是《红楼梦》和《红与黑》,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两本书;他一生中最喜欢李贺的诗,他也读了一辈子李贺的诗。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尚能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如此。读书的我们,可以永远将自己的思想与书做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我们“诗意语文”的立身之本。

三、“诗意语文”的建构

最后,再谈一下“诗意语文”的建构。“诗意语文”,居于首位的就是文本解读。“诗意语文”的文本解读追求充满诗性与哲思的个性解读。文本解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更是语文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在文本中读出别样的自我及文学的自我意识、自然、人生。我们读书时,既要读出最为大众化的、广博的内容,又要读出有个性的、有深度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追求剑走偏锋,不是一定要表现出与众不同。此外,文本的解读也涉及到问题的设计,要善于运用含蓄蕴藉、言在此意在彼的曲问。

第二,“诗意语文”的课堂美学特征是追求一种重峦叠嶂、花团锦簇的千姿百态之美。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局限,毕竟每个人的讲课风格不同。

第三,“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追求绚烂缤纷与沉静深刻相结合,既要简洁大方,又要蕴藉深远。

第9篇:关于爱情的哲理句子范文

摘 要:金庸有自己清醒的关于武侠小说的本体观、创作观和鉴赏观。其本体观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是一种形式传统化、功能娱乐化、本质情感化的文学类型,与其他小说类型是平等的;创作观主要是以人物为核心并写出人物的性格、情节跌宕起伏且与人物性格相适应、设定历史背景以求真实感、武功源于想象已增神奇性以及力求不断创新;鉴赏观主要表现于不以类型论成败,应以娱乐性、情感性、人物塑造、人生思考以及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为评价标准。金庸能全面提升武侠小说品格,成为武侠小说创作第一人,得益于这样的认识及其在创作中的成功实践。

金庸小说自被施以经典命名以来,以金庸小说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已颇丰,内容亦涉及很多方面,且比较深入。但是,至目前,对金庸本人的关于武侠小说的认识却研究不足。所以如此,与金庸本人从未系统地论述自己的武侠小说观有莫大关系。然而,对于武侠小说,金庸是有自己清醒而自觉的认识的。虽然这些认识只散见于小说的后记、再版序言,以及一些访谈录中,但从中却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庸关于武侠小说的本体观、创作观和鉴赏观。金庸小说所以能成为武侠小说集大成者,与此有关。梳理出它们,不仅对研究金庸小说本身有极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武侠小说的理论建设。

一、本体观

对于武侠小说这一文类本身,金庸主要有以下一些认识:

1.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武侠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雅俗之分。金庸在早年接受采访时就强调,“……不管是武侠小说,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他任何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而在2002年的新版《金庸作品集》序言中,金庸则再次明确表态说:“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可见,在金庸看来,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和其他各种文学类型,尤其是和其他小说类型相比,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也因此,金庸对所谓的“雅”“俗”观念并不赞同。他说:“俗和雅是没有界限的,任何作品,艺术作品一定要俗。一定要给人民大众接受,这是的意见,这一点我同意。他主张文艺一定要为工农兵服务,你说因为工农兵接受就俗了,只有文人学者,大学教授同意,这就雅了,我不赞成这个讲法。”

2.表现情感既是文学的本质,也是武侠小说的本质。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金庸在早期小说《神雕侠侣》后记中就曾有过回答。他说:“我个人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正义感、仁善、乐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所能代替的”。而在成名之后的多次受访中,金庸始终坚持此说,且更加直截了当。例如,“以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文学主要是表达人的感情。文学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如果能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感情,那就是好的文学。”文学的本质如此,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种的武侠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虽然有种种不同之处,如“武侠小说基本上就是描写冲突的,像两种力量的冲突,两种观念的冲突,或是命运与人之间的冲突”,武侠小说“主要是幻想的,一般人的生活不会这么紧张和惊险”,但在表现和揭示人类的情感这一根本点上,武侠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应有什么不同。所以,对金庸而言,写武侠小说就是要能揭示出人的情感,而且“希望写得真实、写得深刻,把一般人都不太注意到的情感都发掘出来、表现出来”。

3.武侠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中国化的、传统化的。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种形式,是西洋小说里面没有的一种形式”。它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形式跟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类似,第二它写的是中国社会,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是非善恶的观念,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基本想法没有很大改变”。虽然“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似乎出现了一种观念,以为外国的形式才是小说,中国的形式不是小说”,使现代文艺小说“跟中国古典文学反而比较有距离,虽然用的是中文,写的是中国社会,但是它的技巧、思想、用语、习惯,倒是相当西化”,也因此造成“用中国传统方式来写小说的人,就比较不受整个中国文化界的重视,甚至受到歧视”,但由于“武侠小说大都是描写中国人的社会,中国的人物”,“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更加重视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观念”,“具有传统的小说形式,内容也是传统的,它的道德观与一般人的道德观也趋于一致”,所以“中国人自然有亲切感”,“自然不知不觉会较易接受”。“这种现象值得每一个人去正视它”,“我们应当充实它,并且加深它的价值”。

4.娱乐性是武侠小说最为重要的功能。娱乐性是金庸在武侠小说本体认识上又一始终坚持的观念。他一直强调:“武侠小说本身在传统上一直都是娱乐性的”,“武侠小说是真正的群众小说”,即使在现代,“我个人以为,武侠小说仍旧是消遣性的娱乐作品”,“武侠小说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否则读者就不看,它的目的也达不到了”。进而,不只是武侠小说,就是所谓纯文学小说,也应当注重娱乐性,因为“小说离开了娱乐性就不好看了,没有味道,我认为这是一种创作的失败。现在有一种文学风气,不重视读者的感受,不重视故事,老是要从小说的内容里寻找思想,寻找意义,这就变成‘文以载道’了,这不是文学”。“小说一定要好看,因为小说最重要的还是好看。”当然,重娱乐不能唯娱乐,“如果一部小说单只是好看,读者看过之后就忘记了,那也没什么意思。如果在人物刻画方面除了好看之外,还能够令读者难忘和感动,印象深刻而鲜明的话,那就是更进一步了。毕竟,小说还是在于反映人生的”。

金庸关于武侠小说本体的认识,无论是对于武侠小说文类本身还是对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类型平等既意味着武侠小说文学地位的还原,也意味着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无比坚定信念,更意味着金庸因此而怀有一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致力于武侠小说创作上的种种探索;以表现情感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的根本,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武侠小说的理念,且力求表现深刻、真实,从而达到借虚幻的江湖世界表现真实的人心、人性、人情、人生的目的,这样的定位既在理论上与纯文学相一致,使类型平等之说显得更坚实,又在实践中因其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使金庸小说能够与纯文学作品比肩;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并因其中国化、传统化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这既表明了金庸对这一客观现象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明他于20世纪中后期创作武侠小说并非只是出于偶然的机缘,也并非只是为了提升所办报纸的发行量,而是为了继承和光大本土文学传统,这在全面西化的20世纪中国文坛尤显可贵;充分肯定武侠小说的娱乐性,进而强调小说本身的娱乐性,突出读者的阅读活动首先应该是娱乐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赋予其一定的内涵从而感动读者,非常符合于文学本身的精神与功能,这不仅更加坚定了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信念,而且也使他在创作中更自觉、更充分地调动和运用娱乐元素。金庸关于武侠小说本体之如此立说,无疑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也因此形成了金庸不同于一般武侠小说作家的创作追求。

二、创作观

以合理、客观的武侠小说本体认识为前提,本着创作出既好看又耐看、既能给人以娱乐又能使人感动的武侠小说的创作追求,于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金庸也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1.以人物为核心,写出人的性格。金庸在创作之初就曾说过:“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人本来性格而定。”在多次接受采访时金庸同样强调:“我个人觉得,在小说里面,总是人物比较重要。……我总希望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写得统一一点、完整一点。”“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我希望写出的人物能够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读者看了印象深刻。”而在2002年的新版《金庸作品集》“新序”中,金庸依然认为:“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而且,既然是写人,就应当写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复杂性,所以“我写的角色也不是好人、坏人相当分明的,坏人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坏人身上也会有好的成分,好人身上也有坏的成分。作者当然希望写人写得真实,读者难免误会认为作者有时候把坏人写得相当好,是否鼓励坏人。我想作者不是这样认为,他考虑的是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他有时反映社会上具体存在的事,并不是说他反映的事就是他赞同的事。”可见,在金庸看来,塑造人物是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而要塑造人物,就必须写出人物完整、真实、复杂的性格。

2.追求情节的曲折跌宕,但须与人物的性格相适应。金庸认为,“武侠小说基本上就是描写冲突的,像两种力量的冲突,两种观念的冲突,或是命运与人之间的冲突。‘误会’也是一种冲突。人类社会基本上是充满冲突的,许多小说、戏剧也描写它,武侠小说只是更适合描写冲突罢了”。所以,武侠小说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也因此,“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同时,“侦探小说的悬疑与紧张,在武侠小说里面也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如果可以加进一点侦探小说的技巧,也许可以更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小说家注重情节的曲折跌宕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而为。所以金庸同时认为,“故事的作用,主要只在陪衬人物的性格。有时想到一些情节的发展,明明觉得很不错,再想想人物的性格可能配不上去,就只好牺牲这些情节,以免影响了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有怎么样的性格,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例如“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

转贴于

3.设定历史背景,符合多重需要。金庸小说大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金庸对此主要有以下一些解释:其一,文体需要。“武侠小说本来就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既然以古代社会为背景,那就不能和历史完全脱节。”所以“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中国古代的、没有法制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不合理社会)中的遭遇”。其二, 作品需要。因为“我写的武侠小说有的场面比较大,常有大的战争,这就必须要有所依据”。其三, 阅读效果需要。“武侠小说多是虚构的,有了历史背景,便增强其真实感,武侠小说不可能像神话那样,要有真实感。历史是真的背景,人物都是假的,这样可以使读者自己去想象一切的发生,一切都变得真的一样。”其四,个人兴趣需要。设定历史背景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对中国的历史很有兴趣”。当然,金庸小说中也有没有具体历史背景的作品,如《笑傲江湖》《连城诀》等。没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不等于没有历史背景。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间很长,过去许多朝代的变化不是很大的,而是很缓慢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或清朝,只要不与政治牵连在一起,背景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作品虽没有具体的历史朝代,却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朝代。这是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更深刻把握。

4.武功的产生想象化,招式名称形象化,境界哲学化。对于自己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金庸也有比较明确的考虑。其一,产生想象化。“大多数小说里面的招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与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招式的名字。有时找不到适合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其二,名称形象化。无论给武功起什么名字,“总之那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就可以了……就是你根据那名字,可以大致把动作想象出来”。其三,境界哲学化。“中国古代一般哲学家都认为,人生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淡忘,天人合一,人与物,融成一体。所谓‘无为而治’其实也是这种理想的境界之一。这是一种很可爱的境界,所以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希望主角的武功,也是如此了。”其四,集大成者。“如果我们希望男主角的成长过程,多姿多彩,他的武功要是一学就学会,这就未免太简单了。而且,我又觉得,即使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一个人的成长,那过程总是很长的。一个人能够做成功一个男主角,也绝不简单。”所以,男主角大都因有几个师傅或较多的意外机缘而成为武功的集大成者。

5.力求创新,超越前人,突破自我。金庸具有非常明确的创新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超越文类本身的限制。金庸认为,对于武侠小说创作来说,“作品不管写得怎样成功,事实上能否超越它形式本身的限制,这真是个问题。”所以对他而言,一方面既注重武侠小说的传统形式、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希望藉这个形式表达出一些真实的,正确的社会意义,甚至呈现出某种永恒的艺术价值”。第二,超越前人。例如在回答何以在《神雕侠侣》中将男女主人公处理成“一个残废的男主角,一个失贞的女主角”的问题时,金庸说:“我当初决定这样写,也许是为了写武侠小说的人很多,已有的作品也很多,自己写的时候,最好避免一些别人已经写过的。一般武侠小说的男女主角总是差不多完美,所以我就试着写男女双方都有缺憾,看看是否可以。”第三,突破自我。金庸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之路时说:“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我喜欢不断的尝试和变化,希望情节不同,人物个性不同,笔法文字不同,设法尝试新的写法,要求不可重复已经写过的小说。我一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大致上并不重复,现在变不出新花样了,所以就不写了。”

在武侠小说中能够以人物为核心,自觉致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力求把人物性格塑造的真实、完整,同时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辩证统一,使情节因人物个性而产生、发展,人物个性又因情节的发展而得到显示、强化,不仅因此塑造了一系列可以称之为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避免了“庸俗闹剧”的可能;在小说中以背景的方式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种种状况,或者是表象描述,或者是本质揭示,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又丰富、提升了“侠”的内涵,尤其是当金庸以当代视角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时,不仅增强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而且增强了小说深厚的文化感;想象的武功而非真实的拳术照搬,不仅避免了机械和一般,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表现空间,使金庸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学养尽情挥洒成为可能,武功因此而具有哲学化、艺术化、性格化的品质,也更加增添了神奇性和观赏性;自觉努力于超越文体、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创新追求,使金庸小说得以避免模式化、类型化、重复化。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金庸能够全面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成为武侠小说创作第一人,绝非偶然。

三、鉴赏观

相对于本体观、创作观,金庸直接谈武侠小说鉴赏的文字就更少。不过,细加梳理,与本体观和创作观相适应,亦可看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鉴赏方面的大致认识:

1.不以类型论成败。金庸以为,“武侠小说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少坏的作品。我们不能很笼统地、一概而论地说武侠小说好还是不好,或是说爱情小说好还是不好,只能说某作者的某一部小说写得好不好。……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和它是不是武侠小说没有关系。问题是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感动人,有没有意义,而不是在于它是不是用武侠的方法来表现”。即,武侠小说作品的好坏“要从小说本身的价值来判断”,而不能从它是不是武侠小说来判断、评价。

2.娱乐为主,人物核心,情感本质,人生思考。金庸在接受采访回答“对小说有些什么基本的要求”时说:“小说一定要好看……其次,如果一部小说只是好看,读者看过之后就忘记了,那也没什么意思……毕竟,小说还是在于反映人生的”。“当然人生的各部分都可以,也应该加以反映,不过,我认为归根结底情感还是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而在回答“理想的武侠小说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时,金庸说:“这个问题很难答复”,但就“个人的希望和方向”而言,“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我希望写出的人物能够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读者看了印象深刻。……另外一点是,当然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从金庸这些关于武侠小说的基本要求或理想的武侠小说应当是怎样的表达中,既可看出金庸有关武侠小说的本体观、创作观,亦可得出其评判武侠小说作品质量高低的标准,其一,是否生动好看,有强烈的娱乐性;其二,是否以人物中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三,是否深刻揭示、表现了人的情感;其四,是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

3.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金庸虽然在根本上认为“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它并不是追求什么目的,只是追求一种美感”,“至于真假善恶,则是另一回事”,因而“不想把文学当成是一种影响社会的工具”,“不赞成用‘主题’来评断一部作品。主题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文学的功能”,但同时认为,“小说中有人物,就有价值观念或道德观念。武侠小说本身是很微妙的,它也是一种大众型的产物,要接触千千万万人,如果故意或不知不觉地传播一种对整个社会善良风俗有害的观念,我希望能避免。虽然它属于美的范畴,但是事实上它是对人有影响的,因此作者要考虑到武侠小说是有千千万万人读的”。即从评判的角度讲,是否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尺度。

4.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与武侠小说本身无关。首先,对青少年因看武侠小说而导致模仿甚至暴力犯罪的指责,金庸以为“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武侠小说来负的,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其次,对青少年因读武侠小说而废寝忘食甚至荒废学业的问题,金庸说:“坏的影响,太过当然是有……什么东西一太过必然有害”,但是这与评判武侠小说本身的好坏没有关系,“譬如年轻人喜欢打球,打得过多而打坏身体或荒废学业,难道我们能说打球是坏的吗?”所以“武侠小说是中性的,是一种普通的娱乐”,不能因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否定其本身。

不以类型论成败是鉴赏的前提,唯此才能做到客观、公正而不先入为主,也才能进行鉴赏;娱乐为主、人物核心、情感本质、人生思考以及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作为评价武侠小说好坏的标准,是比较全面、合理的,凭此鉴赏武侠小说基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因武侠小说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否定武侠小说本身的认识,也比较客观,对纠正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因负面作用而否定武侠小说本身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作用。总之,金庸的与其武侠小说本体观、创作观相适应的鉴赏观,对如何鉴赏武侠小说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南发.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A].费勇,钟晓毅.金庸传奇[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以下引文相同处不再详注。

[2] 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3] 金庸.神雕侠侣·后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4] 黄里仁,王力行,陈雨航.掩映多姿,跌宕风流的金庸世界[A].金庸传奇[C].

[5] 刘晓梅.文人论武——香港学术界与金庸讨论武侠小说[A].金庸传奇[C].

[6] 卢玉莹.访问金庸[A].金庸传奇[C].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