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城乡规划乡村振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乡村振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规划乡村振兴

第1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外围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第2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

1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相应概念来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并在2013年于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实;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其主要针对乡村发展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符合农村群众的现实期望。能够看出,“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处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指引下,“三农”发展架构逐步成熟。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均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内容的设定均具有时代性特点,着重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美丽”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美丽的目标”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具体而言,必须长时间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并结合农村地区现实发展情况与建设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主要内容等实施更新调整。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表现出相互补充、搭配的关系。其中,乡村振兴属于战略层面的部署,而美丽乡村建设则为措施层面的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能够生成更具体的政策内容以及举措方案,驱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最终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效果。无论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还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均需要为农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让区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有奔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升农业生产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弄农村生活升级,并让乡村逐渐转变为住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为关注,相应问题的解决成效不仅关联着国计民生,也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性。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迅速、广泛推行,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支持。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相应工作的展开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之间有着极高的重叠性,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也切实满足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现实需要。实践中,出于对促进乡镇振兴战略推进提速增质的考量,必须要精准把握着力点,强化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更好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的展开,促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好保护了农村特色文化,并达到了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的效果,整体支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成果巩固。因此,联动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路径探究

3.1打造生态工程,强化公共设施建设

(1)优化整体规划一方面,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前,相关人员应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理念适时打造生态工程。相关部门需实行优化调整整体布局规划,利用点与面的结合来全方位加强乡村振兴。具体来看,相关部门应依照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乡村内部的教育区域、商贸区域、农业生产场地与文化广场等,在合理优化多项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乡村教育,适时提升该区域村民的教育水平,完善地区教育质量。(2)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在实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参与者可利用适宜理念及时改造旧危房,通过对扶贫工作的结合来规范农户的房屋建设,增强农屋建设标准,做到美观、实用与安全,在妥善解决相关矛盾后,增强乡村各项布局与功能的合理性,更为合理地打造出以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工程。实际工作中,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设定为打造美丽乡村、持续优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等方面,加速农村地区生态工程建设;设定美丽乡村试点,并充分发挥出试点的区域带动性作用,促使区域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成为现实;持续加深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驱动重视建设转变为建设、管理与经营并重,把握政府部门占据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落实多元投入机制,促使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常态化保持;搭建并引入全域美丽乡村骨干体系,重视农村地区家前屋后和村内公共空间清理项目的切实落地,以此构建起一批宜居村庄;重点推进区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先行先试开展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投入等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各级美丽乡村建设,驱动生态工程加速提质。(3)完善基础设施在以往城乡发展中,城市居民可基于广场、公园休息闲聊、锻炼身体,而农村区域的公共设施不全,农村的劳动人员与孩童同样向往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其希望能够在公园中运动锻炼与游玩,因此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过程中,应逐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可安于现状,需从农村居民需求入手,加快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此外,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必须做好交通设施建设,从公路、高铁、桥梁等交通设施入手,切实提高农村交通条件,以此拉近城乡间关系,关注民众利益,确保农村区域能够紧跟时代进步而发展,使乡村居民能够实现舒适宜居生活。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期间,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使新时代农村能够展现出新面貌。(4)做好卫生治理在农村地区长期发展中,对于生态保护及卫生管理内容存在忽视,且受到物质条件及受教育程度限制,在农村发展期间可能出现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如垃圾乱堆等,此外,新能源在农村现已未实现规模化普及,造成了一定能源浪费。针对上述问题,应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理念,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推进新能源入村入户工作,针对农村现有问题着手解决,同时持续推进厕所改革,全面消除旱厕,使利民政策能够切实落实。考虑到垃圾乱堆现象,应贯彻落实垃圾分类政策,做好地方性垃圾收运处理站建设,从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方面改善农村环境,切实推动美丽家园的建设。

3.2多渠道发展乡村产业

(1)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早已推出了“旅游+”模式,并依托于该模式形成了“旅游+农村”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过程中,应以共建美丽家园为目标,依照农村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拓展旅游业,若该类旅游业带有适宜的生态特色,不仅能为广大游客带去适宜的体验感,还能增加该地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保证区域农业效益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广大村民的整体收入。结合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来看,其主要以采摘园、农业工业园、特色民俗为主。①采摘园。将农村特色耕种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构建采摘园区,由旅客自主动手采摘,实现体验消费。②农业工业园。打造主题式工业园,将特色养殖业、种植业以工业园的方式建造,并增设工业园市场及特色小吃,在提供体验式产品的同时,带动当地特色产品发展。③特色民宿。以当地民族习俗、文化传说为主题改造房屋,以此完善乡村旅游体系,健全配套设施。(2)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适时强化科学技术,管理人员精准找出该地区适宜的种植品种,利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该类品种,增进该品种种植与栽培效果,提升该品种的优良性,有效缩减农业市场的各项风险。最后,相关部门管理者还可在该乡村搭建与农业种植相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农业种植信息投放到该平台中,并利用适宜的网络宣传来强化区域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从而借助多项渠道来发展该地区的农业产业。(3)实现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需要着重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形成特色农业品牌,以此助推美丽乡村建设[2]。此时,要求深入挖掘、开发农村地区的优势特色,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建设与集群化发展,在乡村内逐步建设起优势产业带。在实际产业规划期间,应注意打造协同效应,整合村落、乡镇力量,以区域为单位展开统一管理。在协同发展建设期间,应做好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建造区域性产业园、物流园等,以行业为单位成立区域产业联盟等地方性产业发展组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整合力量,突出优势,继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从产业角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4)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出乡村之间的联系性优势,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村地区优势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另外,应当重视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性优化发展,结合乡村文化推行文旅融合产业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以此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例如:①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价值,使作物能够以产业链下端的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②打造无公害等农村地方品牌,并做好农产品等级划分,用于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以此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继而实现农产品增收;③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销售农产品,构建“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以此促进农产品销售。

3.3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期间,相关部门需将村民主体性发挥出来。一般来说,在实行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其重要建设目的促进乡村效益,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便利,因而应采用适宜方式来发挥村民作用。其一,在实行各项乡村发展与惠民政策前,该地区管理人员应仔细问询当地村民的具体意见,若其对该项政策存有异议,则应通过讨论与研究来完成对应修改。其二,在发展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民综合素养的培养较重要,相关部门可依照该地区发展的特色,为相关村民制定适宜的培训计划,即广大村民要利用该项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农业种植、管理水平,了解该区域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利用自主自治意识的提升来强化对该乡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继而有效增强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力度。其三,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文件指导,做好农村区域“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划分,调整农村零散化土地板块,进行空间整合,以此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而在农村土地空间规划期间,规划主体不仅限于专业规划人员及当地政府人员,还需引导当地农村居民参与其中,选取农民代表作为纽带衔接农村规划项目与当地居民,以此彰显村民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此外,由村民参与其中后,可极大提升农村国土空间规划效果,继而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另外,在推行美丽乡村的优化建设工作中,应当着重整治乡村环境,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践中,需要在村党总支部的指导下,由党员带头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其中,切实发挥出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农村群众广泛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群众明确责任,自觉清扫、相互监督,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营造共同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氛围;结合不同乡村在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3.4强化村级文化建设

在建设村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内容:第一,在开展村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者应设置多种与村级文化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利用该项活动可适宜增强村落内部文化的特色性,比如,相关管理者可设置“戏剧村庄”“村庄节令故事”等活动,并借助该项活动来深入挖掘出村庄内部的特色文化,增强村级文化建设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村落受历史影响,其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文化遗产,在实行村级文化建设期间,管理人员需精准保护该地区特色的文化遗产,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保护相结合,设置不同形态的“乡村记忆”档案馆、村志馆与博物馆等,在历史记忆的影响下,增进乡村内部的地域特色,继而把当前各类乡村打造成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第三,在农村环境内定期举办多样性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节活动,以此助推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价值性更高的文化品牌,推动乡村发展成为农村居民的人文家园、精神家园。第四,针对村落“老建筑”,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修复管理工作,保留村落文化细节,使“老建筑”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的见证人,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强化村级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还要着重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农村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理想的环境条件支持。对于不同的乡村来说,其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着重提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而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点完成的任务,特别是要关注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等,可以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性扩大,实现文化振兴[3]。

3.5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

农村地区的发展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因此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持续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地区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经济基础。在当前的实践中,可以依托两种方式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即乡村集体资产盘活以及依托农村产业提升经济水平,必须要结合乡村地区的现实情况与需求选取不同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具体包括:第一,在农村地区推行合作组织带动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当地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并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优势产品,在农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统筹管理。为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要求农业合作社由村民代表构建委员会,并搭建监督监管机制,做好权力约束,以此切实保障各村民利益[4]。第二,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结合集体土地、资金等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情况(下转第30页)资源与旅游风景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仙海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在当地乡村发展康养、旅养产业,同时康养、旅养产业为乡村带来人流与老年人,与当地老年人形成交往活动与聚落空间。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深挖历史文化融入乡村风貌与乡村产业中,打造适合旅游与老年人的产业与产品,例如旅游装备,民宿(包括旅游型民宿,康养性民宿),餐饮,书法国学堂,中医文化体验店,禅茶文化店,仙海文创产品店等。同时打造中医药材耕种体验店,茶树采摘体验店等,重构生产生活聚落空间,让外来游客有所体验,让本地村民寻回耕种生活的习惯与乐趣。通过吸引同龄人,注入活力产业的方式,重构活化乡村产业聚落空间。

4结语

第3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就贯彻落实关于开展“融入发展”大讨论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结合域情、民情、政情和发展规划,做如下发言:

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将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兴产业聚集、乡村振兴示范、美丽滨湖花园城。即中心城发展核,高新技术及临空产业园、绿色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产业园、花卉科创产业园、。使命催人奋进,我们将凡事秉承“融入优先、凡是先想融合”的思维,切实融入发展大局。

一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贯彻融入发展的理念。再好的思想都要依靠实际行动来体现。进一步树牢“融入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委、政府工作大局,着力从政策法规、便民利民、宣传服务、人才培养、制度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凝聚力量、贡献智慧。创新落实好各项便民利民新举措。做到让群众“只跑一次”。

第4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三农,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5.8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10.69万亩,新建千万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泥草房改造投资5400万元,累计享受国家农机补贴1491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452台(套),农田路建设完成500公里,公路沿线风貌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功打造了1个五星级村、14个四星级村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和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品牌效应日益扩大。累计投资6亿元,建设了“界江游”客运码头、中华恐龙塔、永安东湖风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21个,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安置就业1500余人。同时,嘉荫口岸在俄方口岸闭关的不利条件下,累计投资1.3亿元,先后完成了港口码头、口岸延伸公路、口岸客货监管区、口岸货运站、口岸浮箱固冰通道5个重点工程,口岸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为口岸恢复通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边陲名城建设初具规模。五年来,累计投资8.9亿元,先后完成专项规划编制14项,开工建设了第二热源一期工程、幼儿学校等城市基本建设43项,建设了西环路、体育路等市政设施49项,“七纵五横”城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城区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累计改造棚户区8.3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0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9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49%。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民生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2.96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1.6%。教育投入累计达到2.5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对14所城乡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在全县实施了营养餐和免费校服工程,学生福利水平全国领先。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体育公园、射击场等体育设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发展。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8391万元,实施了结烈河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乌云镇和向阳乡国土防护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红光乡500亩大豆、保兴镇500亩水稻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种植和改培北药2.6万亩。种植食用菌5000万袋,实现产值1.4亿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社37个,流转土地27万亩。进一步健全了金融支农制度,全县耕地参险面积达到67万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完成实测面积33.3万亩。继续加大对俄农业开发力度,全年共组织赴俄农民440人,耕种俄方土地36万亩,总产值实现7500万元。2016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5.5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19亿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打好旅游发展组合拳。先后实施了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成立了嘉旅茅兰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及伯龙瑞嘉有限公司,为今后茅兰沟、恐龙馆景区的融资、经营及开发搭建了平台。弥补冬季旅游短板,打造了江边广场“冰雪乐园”,开发了江上垂钓、捕鱼、冰雪运拥嚷糜蜗钅浚举办了首届“全民冰雪活动日”暨嘉荫县徒步行活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篇文章正在破题。

项目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总投资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25个。建设了保兴镇、青山乡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重点推进了滨江旅游带精品景区等旅游项目;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等文教卫生项目;实施了建制村通畅、三级公路建设、危桥改造等重点交通工程;县林业扑火营房、金地阳光小区等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历时3年的黑干流堤防工程嘉荫段已进入收尾阶段。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组建了旅游开发、城投、房地产开发等4个国有公司,成功与哈银金融租赁公司签署10亿元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6万平方米。实施了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划停车位1857个,增设交通信号灯41个,有效解决了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开通了覆盖县城和城郊的公交线路,居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巩固强化“三供两治”能力,推进自来水计量收费、智能水表安装入户,改造供热和给排水管网6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垃圾处理场维护改造力度。实施了老旧居民小区集中改造工程,成立业主委员会19个,引进了优质物业服务公司,有效改善了废弃楼、单体楼无人管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村内基础设施和农田路社会化养护的长效机制。

民生事业持续发展。14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坚持教育投入力度不减,继续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县各学校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检。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成了中医院改制工作,县内主要医院全部回归公益性质;新建了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7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和4个贫困村卫生所业务用房,为10个医疗卫生机构购置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14种医疗设备。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出台了《嘉荫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嘉荫县人民政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8个政府工作制度,对办文办会、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程序等政府行为进行推进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行风评议,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4次,并按照法定程序,召开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价格听证会,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民主。

坚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底线,用良好生态促进发展。牢固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发展理念,不断巩固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成果,抓好沿江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着力做好茅兰沟、平阳河、太平岛自然保护区及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加强水资源、大气、土壤的监察和监测,让嘉荫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夯实主导产业振兴这一根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着力建设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伊春对俄贸易桥头堡、龙江生态旅游聚焦点“一县一堡一点”,做到农业以“质”取胜、工业以“效”振兴、旅游以“精”立业,形成“多点发力、多点生金”的发展格局。

释放改革开放这一动力,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动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加快嘉荫和俄帕什科沃跨境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全力扩大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

第5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阿坝州;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7-02

一、基本情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阿坝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概略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发端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期间九寨沟、黄龙等宝贵资源陆续被加以保护,以科研考察为主,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接待型旅游初成气候。第二阶段是产业初创期,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期间接待型旅游开始向大众化旅游转变,旅游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第三阶段是快速成长期,从90年代后期到汶川地震前,此時段我州将旅游产业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作为“木头经济”的替代和“一体两翼”重要的“一翼”,强力加以推动,尤其是九环西线和九寨黄龙机场的先后建成,为旅游快速发展打开了空间,产业规模连上台阶。第四阶段是振兴跨越期,从2008年到至今,地震当年全州游客锐减到不足200万人次,三年多来,阿坝州坚持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目标不动摇,将振兴旅游作为灾后产业恢复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一手强力攻坚“进入难”问题,一手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以“全域景区”新理念强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短時间内以最快速度恢复到震前水平,突破性地实现了再生性的跨越发展。

(一)龙头提升带动强劲

全面提升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等景区建设管理水平,逐步迈入了核心景区龙头带动、骨干景区完善提升、景区景点建设发展的良性轨道。建成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名。

(二)集镇村寨特色靓丽

按景区规划灾区、按小城设计集镇、按景点建设村庄,整体打造、连片推进,汶川水磨、三江、映秀等极重灾区发展转型,茂县坪头、牟托、理县桃坪、木卡等102个精品旅游村寨靓丽推出,威州、凤仪、川主寺、漳扎等100个特色魅力乡镇跟进演绎,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串珠成线、连点成线带面的城镇村寨旅游带。

(三)服务管理精细人性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风貌塑造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产品多元化、产业链条化、服务人性化快速推进,环境净化美化,全域景区化,游客消费选择的多样性、硬件服务设施的完善度、软件人的满意率全面提高,游客极目之处皆见美景,自驾游、民俗游、红色游、乡村体验游等成为农牧民致富源动力。

(四)宣传促销效应凸显

创新营销理念,实施整合营销,多渠道组合、多方式融合、多活动联合,相继与境外旅游机构、航空公司、新兴媒体、景区等达成战略合作,掀起高密度、大范围、全角度的营销攻势,成功承办“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灾区旅游强势推出,形成了南北辉映、东西贯通、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2011年,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69亿元,占GDP总量的36%。

(五)瓶颈制约根本改观

坚持以大项目、大投入推进交通大发展,全面畅出口、强骨架、上等级,完成九黄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新改扩建干线公路18条,映汶高速、黄土梁隧道、雪山梁隧道、巴朗山隧道和成兰铁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陆空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交通瓶颈制约问题根本性改观。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州旅游业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二五”以来,随着旅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区域合作与竞争更加激烈,旅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已成为阿坝州旅游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就文旅资源保护开发蓝图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区位环境,编制《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错位发展。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及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州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2008-2015)》及各项子规划,使恢复重建成为增强灾区发展后劲和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将灾区作为景区来规划、将集镇作为小城来设计、将村庄作为景点来建设,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加强重点县城和重点旅游集镇规划管理,形成层级明确、管治有效、民主透明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监管机制和体系。

(二)坚持保护优先,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立州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州藏羌文化研究会,设立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布《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37项,申报确立国家、省、州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9名。编制《阿坝州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工程总体规划》、《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完成茂汶羌碉、松岗直波碉楼、理县筹边楼等重大文物的抢救维修保护工程,成立州藏族传统编制挑花刺绣协会,建立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加快生产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和开发。成功推出《藏谜》、《羌魂》等大型藏羌歌舞文艺节目,展现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三)坚持政府主导,夯实文旅资源保护发展基础

创新资源保护开发管理体制,建立“州县共管、以州为主”州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编制的景区管理局4家,组建州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和13个县级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加快文旅资源整合开发步伐。规范管理文旅市场,组建了州旅游执法局和县级执法机构,出台《阿坝州旅游市场管理办法》、《阿坝州金牌导游员评定办法(试行)》、《阿坝州农(牧)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办法或意见,管理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突破“瓶颈”制约,相继建成九黄机场、鹧鸪山隧道、川九旅游生态示范路、郎川路、通县油路、景区油路和都汶高速,完成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公路改造升级,畅出口、强骨架、上等级,“陆空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可进入性和通达水平极大提升。

(四)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文旅资源保护开发步伐

推进文化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深度研发特色文化展示展演形式,重点在九环线、西环线和内环线上推出了九寨天堂甲蕃古城、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纪念碑碑园、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从“风光游”到“文化游”,以独特鲜明文化特色吸引游客。探索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农旅互动的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创造性启动实施了以打造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和100个幸福美丽家园为主体的“三百示范工程”,错落有致、串珠状分布的魅力乡镇和精品村寨有效连接起各景区景点,由散落的“金沙”到一盘“活棋”,乡村游、草原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举办国际大熊猫文化旅游节、国际牦牛文化节、瓦尔俄足节、嘉绒锅庄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增强了藏羌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引领力。

(五)坚持要素保障,优化文旅资源保护发展环境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提供标准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实施标准化引领,在景区、通道、设施、服务等方面推行标准化,逐步形成依标准管理、建设、经营和服务的良性机制。量身打造精品线路,设计推出适合不同地方、职业和年龄阶段潜在消费者的线路和服务,学习借鉴云南等地先进经验,引导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生态旅游线、民俗旅游线、红色旅游精品线、地震遗址旅游线“串珠成链”。推动发展藏羌餐饮文化,以藏、羌、回美食为中心,培育发展本土餐饮品牌、餐饮名店和名品名厨,成功推出九寨沟边边街、金川文化街、汶川旅游步行街、若尔盖大藏精品街等特色鲜明的餐饮美食街区、酒吧娱乐街区和主题园区。

(六)坚持“四个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鲜明确立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定位,把保护放在首位,强化管理促保护,加强保护促开发,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走“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产业开发与增添民富相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坚持富民优先和“三结合”(民生工程与旅游转型、整治城乡环境与提升旅游形象、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依托“三百示范工程”、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完善县城和重点集镇功能,推进观光型经济向富民型经济转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科学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和优质产品,确立了“一区、两廊、三环线、四枢纽、六片区”布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坚持规划引领和跨越发展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做到后发不掉队,创新不止步,促进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

第6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2002年,××县三次产业结构仍为39.6:29.3:31.1,按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来看,仍处于前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发展的滞后,兼之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使得××县难于跨城乡经济鸿沟,乡村人口一度占县域人口80%以上,城乡统筹之路尤显艰难。

但××县坚信,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走在全国贫困县前列。正如××县县长所说:“作为革命老区和全国贫困县,不能坐等国家支援,自力更生让自身具有造血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才有更多的主动权。”近年来,××县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从解决“三农”入手,缩小城乡“二元”经济鸿沟,推动城乡“一体化”。

数字的变化体现了××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可喜成绩:

2003年,××县的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7:43.3:29;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2:47.5:27.3。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56.05元,增长8.19%。

荣誉的获得见证了××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丰硕果实:

近年来,××县获得全国文明县、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全省七项考评综合先进县、全省工业园区先进奖、全省工业崛起贡献奖、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在当前城乡大流动、大开放、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县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特兴农”,在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以工哺农——建设两个工业园区,做强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文秘杂烩网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壮大,既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又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直以来,城乡之间的二元体制,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统筹城乡发展做起。

统筹城乡发展要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在哪里?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突破口在工业。县长杨丹认为,只有工业发展了,经济壮大了,才能真正有实力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要发展,前提是要搭建和完善园区平台。

自2001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园区已由原来不足1平方公里的乡镇工业小区发展成近8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

2006年底,××县及时开辟了12平方公里的凤凰园区。近三年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4.5亿元,目前,凤凰园区一期5800亩用地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全部到位,二期5000亩征地即将完成;县城工业园区公交、保洁等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一个中部内地县打造两家高规格、高起点的工业园区,堪称中部雄心!于是人们欣喜地看到:协讯电子、忆声电子、浩汉电子、华忆科技、先歌国际音响等一大批大型企业争先落户。食品加工业燕京啤酒、娃哈哈集团两个全国食品行业“巨头”也被吸引过来。这些商界“航母”纷纷瞄准××、率先抢滩。

2008年的4月3日,尤其值得载入××县乃至全市工业发展史册。

这一天,由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华硕投资30亿元的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在××县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这也是全市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世界500强缘何“花落××县”?可以说,××县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成就了世界500强的落户。

××县地理交通区位优越,业已形成了一个机场,一条水道,两条铁路,三条高速,构架为辐射珠三角、长三角、海峡两岸经济区的8小时经济圈,是连接北京、西南、华中、福建、广东、长三角、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区位优势凸显。

××县创业服务环境良好,为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产业转移的企业落户提供良好平台。劳动力成本、水电成本均是沿海地区的2/3。贴心服务客商的阳光政府,诚信务实、高效可靠的办事效率,让客商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这些是吸引客商落户的“法宝”。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吸引下,如今××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林化医药、冶金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工业化,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02亿元,连续6年保持15%以上增幅,三年翻了近一番;财政总收入完成6.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9亿元,两年翻了近一番。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今年1-8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19818万元,同比增长89.2%;主营业务收入412366万元,同比增长87.5%;工业上缴税金20247万元,同比增长78.9%;工业增加值124960万元,同比增长76.0%;新增就业1493人,同比增长215%。2009年4月,园区被评为江西省“民营科技园”。

××县工业的壮大,既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又为“以工哺农”提供了可能。

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机会。

××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县人口的1/3。××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电子项目解决用工近2万人,如协讯电子从2006年3月26日正式落户投产,2006年用工达到1400人;2007年达到3500人;2008年达到近6000人。

工业的发展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扶持。

××县逐年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奖补扶持力度,2006年,县财政列支100万元,对横江葡萄、肉牛、肉鸡、生猪四大农业产业进行奖补;2007年,县财政列支的农业产业化资金达200万元,2008年达400万元,2009年达500万元。

以城带乡——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规划,在改善城镇面貌同时不忘农村建设。经营城市与建设农村两轮驱动,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推动,两者并行不悖。

在初步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跨越同时,××县不忘提升城市化水平。

××县紧紧围绕把县城建设成“井冈山旅游的前沿地、××市休闲的后花园”的目标,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003年至200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5.5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0平方公里,共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98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30.6万平方米,××大道、君山大道、建设大道、赣江大道、富川路、庐陵文化广场、龙湖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城市框架全面拉开;2007年,××县将军公园于8月1日隆重开园,影剧院竣工使用;2008年,庐陵体育中心、庐陵生态公园、城市展示馆等工程全面完工;……如今,走进××县县城,设计新颖、文化韵味浓郁的广场,集秀水、幽径、凉亭、垂柳等美景于一体的公园,给人置身山水园林的感觉。

××县的城市建设,春华必然秋实: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县城。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县将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县城启动了汽车城、城关市场扩改、白云路休闲娱乐一条街建设;大力培育了五金、建材、灯具等各类专业市场。

从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来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

县长杨丹认为,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规划向农村延伸,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

2008年,××县不惜重金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杭州园林设计院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设计单位,做了××县城乡统筹规划。

规划对××县的19个乡镇集镇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布局:敦厚镇,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医药、食品、电子、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市二、三产业转移和人口扩散基地;凤凰镇,以城郊休闲度假和电子、食品为主的××县东部工业型城镇,是××县的第二产业基地;永和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旅游业为特色的××县东部旅游型城镇;横江镇,农贸型城镇;永阳镇,商贸城;油田镇,矿产工业镇……。

按此规划,××县逐步形成环绕县城、依托市区、多点对接、众星拱月的小城镇建设格局。

把农村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绿化美化、生活便利”的新社区,是××县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充分享受发展实惠的着力点。

2007年,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200万元,新农村建设点自来水入户率达80%,卫生厕、沼气、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60%、60%和72%;2008年,全县实施了125个新农村建设点和3个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建设,建成9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00个电气化村,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

如今的××县农村,村民们走的是水泥路、用的是自来水、上的是卫生厕、烧的是清洁气,农闲时可以在村休闲广场听听音乐,到村文化书屋看看书,生活变得越来越“城市化”。

××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被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委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以特兴农——致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形成农业五大特色产业,扶持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和谐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势必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

而××县人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大多不到一亩。

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县以发展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抓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培植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8年,××县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各乡镇培植壮大了一批区域特色强、产值高、增效显的产业。

如今,该县“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形势喜人,共形成37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全县在重点扶持做大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发展了40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

2007年,横江葡萄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横江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全年肉鸡出笼量突破1500万羽,肉牛饲养量达20万头;

2008年,横江葡萄种植面积1.8万余亩,肉鸡出笼量累计达到2000万羽,新培植5个杂交母牛示范村,肉牛累计出栏8.9万余头;

今年上半年,横江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出笼肉鸡1344万羽,出栏生猪30.9万头,出栏肉牛4.96万头;

……

如今,永和、敦厚两镇的无公害蔬菜,横江镇的葡萄,凤凰镇的肉鸡,固江镇、登龙乡的肉牛等一大批农产品走上产业化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县五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该县所有扶贫乡镇和70%的在册贫困户,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柱。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小农市场和大市场的矛盾。传统农业的“小舢板”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大市场的风浪,需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等各种现代的生产流通组织形式。

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县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做大××温氏、××正邦、锅丰米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完善横江葡萄、敦厚养猪等专业合作社,全县农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今年上半年,××县合作社累计发展社员6000余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建立基地近6万亩。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但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氏禽畜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快速发展肉鸡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县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县百姓中,可谓耳熟能详:1999年,横江葡萄试种成功;2001年,横江葡萄协会成立;2007年,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

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包括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品牌体系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化体系建设,从而把横江葡萄的品牌打造成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

如今,农户种1亩葡萄纯收入达7000余元,真正实现“一亩葡萄十亩稻”。

第7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今天召开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认清形势,组织动员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三化三区”决策部署,规划“双五十”,建设“三城”,念好“八字经”,做好今年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我县新型城镇化水平。刚才,世保同志宣读了表彰通报,稍后马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强化共识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城镇化进程最快、城乡建设管理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划大投入。城乡规划累计投入(工作数据)多万元。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县城滨河新区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四项专项规划。小池滨江新区编制了“1+6+1”城市发展规划。禅文化旅游区完成总体规划、五祖景区控制性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镇、孔垄镇等6个乡镇高标准完成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小池滨江新区和五祖镇总体规划,分获省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和村镇规划类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立了查违办公室,查违控违力度空前,去年共拆除违法建筑物700多间,保证了规划的刚性执行。

(二)面貌大变化。初步形成以“一主两翼”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县城区呈现出“五变”:一是变“大”。完成了2.1公里一环线改造升级,全线贯通12.5公里的二环线。拉通了五祖大道延伸段和D6路,105国道改线工程全面完工,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万。二是变“高”。12层以上建筑及高品质的住宅小区由过去的个位数上升为现在的过百栋。三是变“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3平方米。四是变“靓”。**大道、人民大道等6条主干道完成刷黑升级,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成效显著。城区河道整治有力推进,滨河新区及“一河两岸”变成美丽的风景线。五是变“优”。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数据)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工作数据)套。县直小学由两所增加到六所,殡葬设施搬迁、妇幼保健院搬迁、职教中心、城西农贸市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先后完成,67.4千米地下管网得到有效维护,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大胜关山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近12亿元,形成“五纵九横”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15家,产城融合呈现加速度。小池滨江新区先后投入(工作数据)多亿元,新建、改造道路93公里,完成5000吨级码头、11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联投启动区、小池教育城等有力推进,镇区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21平方公里,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五祖镇建成第一、第二安置区,基本完成老镇区房屋立面徽派改造工程,被评为全国最美村镇。禅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建设加速推进。孔垄站前新区、蔡山城南新区、分路南街、新开口商贸街、刘佐鄂东新城、大河桥头新区、苦竹西街、柳林古角新村、停前驿前新区、独山文化广场、下新幸福大道、濯港临街徽派改造和杉木烟铺安置区建设各有特色,建成24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

(三)管理大提升。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推进城管大会战,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率实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洗车市场、农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区禁限鞭和七月半烧包袱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困扰居民的噪音浓烟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建了沙岭、东禅、蔡枫树3个停车场,正街鑫城等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创建了2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148个村环境整治成效突出。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违法执法“零容忍”等行动,着力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四)机制大突破。省长投、交投、联发投、鄂旅投等省级投资平台纷纷入驻,县城司不断壮大,先后组建县旅司、交司和小池城司,融资规模过百亿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融资难题。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与调整工作,获批建设用地指标(工作数据)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工作数据)亿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小池“四化同步”土地拆旧、城区“空心地”清理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工作扎实推进。申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数据)个,总投资(工作数据)亿元。完成房屋拆迁(工作数据)多户,县城城乡安置区、开发区洪?景仓们?⑽遄嬉惶烀虐仓们?⑿〕?0万平方安置区等成为城镇建设新亮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改革在全省率先破题。严格项目“四制”管理,创新了政府投资项目拦标价审计、项目设计增减变更五方会审、建设资金分级审批、房屋建筑竣工联合验收等机制,项目管理日益规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镇化率还不高。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为(工作数据),低于国家、省平均水平(工作数据)和(工作数据)个百分点,比全市低(工作数据)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和人气有待提升。二是基础配套还不全。县城南北通道不畅,断头路、错位交叉路偏多。城市绿化、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地下管廊建设相对滞后。老城区功能混杂,居住拥挤,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三是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缺少地域风格,缺少主题形象、特色街区和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我县文化资源禀赋不相匹配。四是居民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居民公德意识、卫生观念、文明素养偏低,车辆乱停乱放、随意调头、横冲直撞现象时有发生,出店经营、乱扔垃圾、随意破坏公用设施等陋习积重难返,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房地产交易现象屡禁不止,规划执行和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城市品位,影响了居民生活,阻碍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迎难而上,乘势而上,加速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二、从高设标,强化举措

去年年底,中央、省、市分别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对宏观形势和基本县情的分析,当前我县城镇化工作呈现三个特征:从城市发展规律分析,正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快速发展期。纵观人类发展史,城市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城镇化率30%以下是起步阶段,30%-70%是中期阶段,70%以上是后期阶段,我县正处于中期阶段,是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从宏观形势分析,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东禅西道”文化旅游格局、小池开放开发等国家和省级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合安九、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交汇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县城完全具备了建设中等城市的条件。从面临的挑战分析,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中等收入陷阱”、“城市病”、“空城计”等诸多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世界性难题。我县正处于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做好产业支撑、人居环境、住房体系、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工作,加速城市人口聚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必须紧扣“三化三区”决策部署,坚持快速发展的主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质为帅”的发展理念,从高设标,科学推进。关于今后一段时期和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举措,这里我用14个字概括,就是“规划双五十、建设三城、念好八字经”。

(一)“规划双五十”是远期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到2025年,县城区发展规模力争达到“双五十标准”,即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围绕这一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定为: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城区常住人口达25万人,建成2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级旅游名镇、4-5个文化小镇。规划建设100个中心村(社区),建成10个景观村、30个美丽精品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市建设更具特色、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城市发展更有后劲、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建设三城”是发展方向。齐白石先生曾对学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更是如此,一味简单模仿,就会迷失方向、丢失灵魂。相信许多同志都有深切的感受,过去我们到外地城市考察,主要是看工厂、看马路、看高楼,现在改成看山水、看风景、看历史了。**是有着1400年历史的千年古邑,**县城是百万**人的县城,必须要建成有底蕴、有特色、更现代、更宜居的城市。

一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些世界名城都有突出的主题文化,如巴黎是“时装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文化底蕴深厚,**禅宗、**戏、**挑花、岳家拳、诗词、楹联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必须将这些文化资源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看了就不会忘、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建筑上。人们讲到京派建筑,就会想到皇家园林、四合院;讲到徽派建筑,就会想到马头墙;讲到闽南民居,就会想到客家“土楼”,这些都是建筑特色的魅力。我们的建筑,决不能简单复制拷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搞怪诞的“新、奇、特”,必须推广“禅风水韵、吴楚乡情”的地域特色,打造“天下**”人文品牌。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具体项目上。要像建设**戏剧院那样,建一批禅宗文化馆、岳家拳武术馆、诗词楹联走廊等承载历史文脉的标志性项目。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片区、每一条街、每一个村庄,包括户外广告,在设计过程中,都要植入**文化元素,留住城市的记忆。

二是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按照城市分类标准,中等城市指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城市。我们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既要注重城市人口规模,更要体现时代气息,在“现代”两个字上作文章,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城市现代化。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要加快实施“光网城市”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计划,发展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智能社区,为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管理增添动力。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易涝点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确保城市的蓄纳能力稳步提升。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供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城市新区和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三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庆依山而筑,以山城闻名;威尼斯居水而建,以“水城”著世;一座城市没有山水就没有灵气,城市建设必须融入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搞城市建设不要做推土机,见山平山、见水填水;而要做高明的园林大匠,见山用山、见水用水。要把山、河、林、湖等生态元素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之中,有计划地保留湖泊、水系、林地、耕地、湿地,实施“引水济城”,为居民留下青山绿水。积极开展“绿满**”行动,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庭院绿化工程,建设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和小游园,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财、地“三挂钩”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民转市民进程。

(三)“念好八字经”是工作举措。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念好“规筹拆建、查管整创”八字经。

第一个字,“规”。就是做好规划设计,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编制水平。要坚持多规合一。做好全域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双五十”的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三城”规划编制工作,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城乡建设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协调统一,地上地下规划要协调融合,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要坚持规划先行。今年要加快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城区建成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分步推进镇域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一年一年做下去,力争3-5年实现全覆盖。做好迎宾大道、高铁**南站、移民新村、新建村镇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100套“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建筑风格图纸,要分批次尽快发放到乡镇和村。要坚持刚性执行。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一任接着干。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和效能监察,坚持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建设、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小区和房子。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规划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充实力量,弥补乡镇规划管理的短板。

第二个字,“筹”。就是创新机制,更多途径筹资融资。经初步预算,今年县城区建设资金需求约在(工作数据)亿元。“钱从哪里来”?一是向上争资。积极对接国家政策,重点在棚户区改造、城市管网、河道整治、生态建设等方面,储备包装项目,大力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吃到政策红利。二是土地融资。坚持弹性出让、净地出让的原则,科学合理控制供地规模,适时推出一批优质地块。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收力度,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消除批而未供的存量建设用地。力争全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工作数据)亿元,其中(工作数据)个亿用于县城区建设。三是债券融资。县财政局要加强与省财政厅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按照最新发债政策,我县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工作数据)亿元,县发改局、县城司要在申报落实国开行合安九铁路(工作数据)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的同时,积极筹备发行企业债券。四是平台融资。四大平台公司要精心策划包装融资项目,优先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银行贷款,平台公司不行就用子公司,子公司不符合条件还可以根据政策导向组建新公司融资。继续采取政府委托代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施和以下属公司或第三方贷款等形式,争取商业银行贷款。尽快完成县文化系统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局办公楼等闲置资产处置工作,力争融资(工作数据)亿元以上。五是社会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园绿地、公共停车场、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在采取PPP融资模式时,要慎之又慎,反复论证,不能留下后遗症。

第三个字,“拆”。今年县城区人民大道延伸段、爱民路、大众路等十三个项目,共440户纳入征收,还有合安九高铁(工作数据)余户的拆迁也要启动,拆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大拆才能大建,迟拆不如早拆,现在不拆以后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要坚持合力拆迁。拆迁不是哪一个乡镇、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每一个拆迁项目由一名或多名县级领导挂帅,全程指导,统筹协调。每一个部门都要分配拆迁任务,责任包保,全员上阵。公安、房管、国土、城管、法院、综治、等相关部门以及**镇、濯港镇、杉木乡等乡镇要密切配合,打攻坚战。要坚持依法拆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制订房屋征收工作的操作规范,确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切实做到征收决定民主、征收程序规范、房屋评估公正、征收信息公开。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依法办事水平。要坚持阳光拆迁。建立全县统一的征收补偿安置办法,确保执行政策统一、安置标准统一,建立健全适当补偿机制,让支持拆迁的群众不吃亏,确保公平正义。要坚持和谐拆迁。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多用“磨劲”和“韧劲”,避免“蛮劲”,真正做到暖人心、稳人心、安人心。

第四个字,“建”。严格执行责任包保制和项目“四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管理,形成城乡建设热潮。加快县城区建设。首先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完成“八个一”规定动作:完善一个新区,建设一个与黄冈市区或周边城市协作对接的开放开发工程,一个城建重点项目,一个“棚改”项目,一个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扩散工程,一个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工程,实施一片环境综合整治,一个城镇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计划。在此基础上,围绕“促发展、保畅通、惠民生、提形象”的思路,完成一批自选动作。今年要加快县经济开发区12条道路、(工作数据)亩土地收储以及污水管网、垃圾转运站等配套建设。推进人民大道延伸段、105国道升级改造、四祖西路东段刷黑等15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启动五祖大道拓宽工程,完成大众路、爱民路等拥堵路面拓宽以及部分破损路面修复工程,实现“一环畅、二环靓、三环启动有模样”。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县一水厂升级改造、阳光家园公租房、县福利中心、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市民休闲公园等一批民生项目。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是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条精品示范街、一个绿色生态设施、一个产城融合综合体、一个宜居示范小区、一条与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城镇连接的对外公路、一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其配套设施、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个文化特色小镇或美丽乡村风情线。在完成“八个一”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易地搬迁、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方面选择“两个一”作为自选动作,最终实现“10个一”、“11个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五美三宜”标准,着力建设20个美丽示范村和5个精品村。重点在红色旅游路和横山公路沿线(大河6个村、苦竹10个村、五祖5个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坚持绿色为底,在公路沿线广泛开展“补植”绿化行动,建设村庄绿化带;坚持文化为魂,突出红色文化、岳飞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传承,打造文化长廊。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确保完成新整治183个村庄环境的年度任务。

第五个字,“查”。就是保持查违控违高压态势,严格实行城市“五线”管理,即“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红线”(道路用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违反规划私搭乱建、顶风抢建行为,是阳光下的犯罪,是明目张胆的抢劫,是对法律和政府尊严的公开挑衅,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让其付出代价、自食苦果。对老城区、城中村、开发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和隐形房地产交易行为,由查违办牵头,各乡镇、社区(村)以及开发区、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协作,逐户核实,逐户登记,逐户确认,逐户过关。对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党员干部以亲朋好友名义进行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对不顾政府三令五申、顶风作案、强行建成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对明显违反规划、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公安、监察部门要强力介入,查一批典型,办一批铁案;供水、供电、消防等其它部门要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参与、积极配合。同时,要从制度入手,建立长效机制,破除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

第六个字,“管”。城市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坚持全员化、数字化、网格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城镇人民管,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化管理。把数字化城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形成特色”的原则,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运行机制,最终实现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以14个社区为网格平台,每个网格实现“六个一”,即安排一名挂点领导、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责任单位、一个牵头单位责任人、一个社区负责人、一个联络员。通过责任包保,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社区网格。推进人性化管理。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规范城区废旧回收市场、夜市街区、汽贸城等专业市场和各类便民摊点的建设,让小商贩和困难群众生活有出路、有保障。

第七个字,“整”。重点开展六项整治。一是整治房屋立面。以打造精品示范街为抓手,以“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地域建筑风格为基本定位,着力推动“一街一风景、一路一文化”。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一条街一条街的整,力争五年内实现城区主干道房屋立面整治全覆盖。二是整治空间杂乱。积极开展城区楼顶广告、墙体广告专项整治,坚决取缔城区主次干道落地灯箱广告和条幅、彩旗、刀旗。开展城区主要街道立面店招整体改造,积极创建户外广告店招管理示范街。大力实施管线入地工程,清除各类影响市容和有碍观瞻的线网、线杆,净化空中环境。三是整治垃圾围城。学习借鉴宁夏中卫市“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工作经验,推行“清扫、洒水、洗尘、捡拾”一体化作业,提高城区道路洁净度。推进垃圾袋装化,沿街所有门店和居民生活垃圾都要实行袋装化,定时收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乱倒、随地遗撒的问题。加大“牛皮癣”清理力度,主次街道由城管执法局负责,封闭的居民小区由房管局负责,无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和背街小巷由各社区负责。坚持开展重大节日和周五卫生大扫除活动,充分发动社区、机关单位定期清除单位之间夹缝、空隙地带、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城市出入口陈年垃圾,消除卫生死角。四是整治交通拥堵。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灯光信号、电子监控等设施,新(改)建1-2个大型停车场点,引导车辆进入指定区域有序停放。重点整治逆向行驶、车辆随意调头、摩托车载客、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严查无牌无证驾驶、故意遮挡车辆牌照和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违停车辆贴单处罚力度,以严管重罚规范交通秩序。五是整治占道经营。开展五祖铁路桥北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整治,严控粮食巷、水产街出店经营现象,落实文化公园南门夜市烧烤摊点定时、定点管理措施。强力开展非机动车停放、占道加工、占道洗车、占道汽修、占道堆放物料、违规搭建遮阳雨棚等市容乱象整治工作,实现城区主次干道零出店、零占道。六是深化禁限鞭整治。积极巩固禁限鞭成果,倡导市民群众在重要节庆、店庆和办理婚丧喜庆事宜采取电子炮等形式,减少噪音环境污染,力争3年内在城区全面禁鞭。

第八个字,“创”。就是抓好城市创建工作。城市创建是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抓城市创建,城建城管就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过去几年,我县通过抓卫生城、园林城的创建,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创建:一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通过推进文明小区(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建设,狠抓居民城市素质提升。二是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抓好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规划一批休闲广场、公园绿地、街道绿岛、城市绿带、庭院绿园等,完成“一河两岸”延伸段、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绿化工程,力争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接近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三是做好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抓好农贸市场、“五小”行业等重点领域整治,争取明年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四是争创省级生态县。推进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控制、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清洁能源使用、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秸杆禁烧和陶瓷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等工作,加强湖区、库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6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50个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五是争创省级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小池“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完成(工作数据)亩土地拆旧任务,力争各类建设用地指标(工作数据)亩以上。建立工业园区不履约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合理利用工矿废弃地,依法处置闲置低效用地(工作数据)亩以上,确保年度土地供应率(工作数据)以上。

三、压实责任,强化落实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方向已经明确,任务要求非常清晰,关键在科学推进、抓好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我任指挥长,政协张主席任政委,甘世保同志任常务副指挥长,潘高峰、程鹏、李再华、欧阳水平同志任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住建、发改、国土、房管、城管执法等15个部门组成,韩冰同志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指挥部要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各项重点城建项目都要排出时间表,明晰路径图,落实责任人,确保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会后,各乡镇也要及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尽快完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推进机制,为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形成工作合力。开发区、**镇、濯港镇、杉木乡等单位要牢固树立“县镇一体”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项目建设责任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牵头职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统筹调度,精心安排。发改、财政、住建、规划、房管、招投标、消防、环保、供电以及各管线部门都要从大局出发,做好项目审批、工程招标、资金调度、质量监管、联合验收等工作,宣传部门和电视台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城建城管工作进展情况,加大违建和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步调一致抓城建、齐心协力抓城管的工作格局。

严格督办考核。指挥部要坚持月例会制度,一月一会商,一季一督办,半年一拉练,年终结总账。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细则,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县城区建设方面,把“规筹拆建、查管整创”等方面工作,尤其是拆迁、建设、网格化管理等作为考核重点内容,纳入年底全县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乡镇建设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乡镇予以支持,主要是支持乡镇“八个一”工程。城区城管会战工作,引入“第三方”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督办大会,年终对14个网格进行综合考评排名,对排名前5位的分别奖励10万、8万、6万、4万、2万,末位的罚款1万。乡镇城管工作,年底也要进行排名,对前3位分别奖励5万、3万、2万;末位的乡镇罚款1万元并通报批评。

第8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关键词: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对策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皖北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水平较低

皖北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工业。2012年皖北三次产业结构19.2:49.6:31.2,一产比重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滞后全省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约为42.0%,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皖北地区所辖22个县(市)中,有17个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皖北地区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2 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7和11.8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二者比值约0.9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皖北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弱,目前皖北地区还没有一个城市排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位之内。由于财力薄弱,皖北地区县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大中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2.5%,落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皖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57.5亿立方米,只有全省和全国的46.4%和24.1%,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经过多年治理,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但仍有65%左右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皖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20%,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五)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皖北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皖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比重较大,特别是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根据土地利用最新数据,皖北地区的村庄建设面积占区域面积的11.68%,为全省最高,未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很大。

二、皖北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获得国家批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凤台县及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被纳入规划范围,由此,皖北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规划在财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项目布局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加大支持,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安徽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多条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这些具体政策将推动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皖北地区具备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安徽省皖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周边市场覆盖3亿人口以上,市场空间广阔;煤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同时,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态势初显。宿州桥、亳州涡阳、阜阳颍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推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三农问题

皖北是安徽省农业大区,农业比重大,农民数量多,农村面积广阔,要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家给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皖北发展农业,首先要紧扣这一定位,利用国家各项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首先要主攻具有皖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保障大宗农产品运得出。同时要注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如阜阳和亳州黄牛、亳州中药材、砀山酥梨、怀远石榴等特色产品,促进其精深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皖北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应抓住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组织农民学习科技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改善农村环境。皖北地区农村面积大,四化协调必须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化为引领,咬定工业化不放松,是实现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皖北地区工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加快皖北地区工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目前,皖北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优势的相关产业,如淮北的食品加工、亳州的药材加工、宿州轻纺服装鞋帽加工等,要立足这些基础,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二是推进资源深加工。皖北地下煤矿多、地上粮食多,其煤炭资源占全省95%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60%以上,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煤炭资源深加工,打造“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硅-光伏”等产业链,走多联产之路。加快引进和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皖北地区工业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资源,要未雨绸缪,敢于无中生有。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潜力评估,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

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际经验,皖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皖北地区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一是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土地指标、重大项目布局上向中心城市倾斜,把蚌埠、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扩大宿州、亳州、淮北、淮南城市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皖北各县多为人口大县,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弱,县城建设滞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具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潜力。同时要推进撤县改市,有助于各县争取更多发展政策,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最后,择优培育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力的重点镇,如亳州古井镇、淮北临涣镇等,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等特色产业,使小城镇迅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将开发区纳入所在市、县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对接,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市县的产城融合。加强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农业人口异地转移。皖北地区人口密集,大量农民亟待转移,单靠皖北地区就地城镇化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四)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皖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皖北地区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保障水资源供给。皖北地区尤其是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而且皖北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这又加剧了水资源缺乏。要加快建设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保障皖北地区发展所需水资源供给。二是加快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皖北地区作为后发地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新路子。严格环境准入,适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打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皖北发展,如果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没有如破,必然受到制约。一是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国家对于中原经济区给予了较大的先行先试权,皖北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皖北地区与河南省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资源禀赋相似,从产业分工和市场来看,相对于长三角等地区,与中原经济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工作协调机制,加速融入中原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阻碍“四化”协调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减少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振宇,陈香.皖北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分析及相关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J].蚌埠党校学报,2012(01).

[3]任志安,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

[4]李琼英.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差异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1).

第9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一、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高度重视都市圈发展。日本东京都市圈、韩国首尔城市圈都是重要的创新中心,通过充分发挥城市圈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东京都市圈主要指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从东京湾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和长崎,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26.5%,人口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全日本11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个在该大都市圈内。在东京都市圈内,又包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子城市圈。东京作为三大城市圈之首,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聚集体。东京都市圈是日本的金融和交通中心,综合性城市功能十分强大,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都设在东京;区域内拥有日本最大的港口群体和航空网络,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和地铁几乎能到达所有重要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通向日本全国及世界各地。韩国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集中在首尔,一半集中于首尔都市圈城市,城市化率达96%。

东京、首尔都市圈的发展有共同特点,就是统一规划,统一发展建设计划,按规划和计划分步实施。1955年日本就提出了“首都圈”构想,并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到1986年,日本先后四次编制《首都圈基本规划》,使城市功能配置更趋于合理,并应用新技术不断解决扩张时存在的大城市病,使城市始终保持活力和繁荣;目前,日本正在按照第五次《首都圈基本规划》,重点建设环状道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开发据点城市,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韩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在推行新城政策,以分散过度集中的当时称为汉城的首都;1982年颁布《首都地区管理法》,统一部署和管理整个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1984年又制定了《首都圈整治规划》。

东京和首尔都市圈的发展,有两点重要经验:一是按照都市圈发展规律,将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成为都市圈核心。东京和首尔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在发展中采用以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集约化产业链为格局的发展模式,形成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都市圈。这不同于欧美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低密度、粗放式的扩张模式。东京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初级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化和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走过了一个逐步高级化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制定合理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链形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在东京都市圈形成过程中,日本政府积极、适时、主动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充分重视与构筑合理产业链,以优化的城市职能分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二)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城市建设的土木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都市为30.6%,中都市为24.9%,小都市为20.6%,町村为15%,均居各项财政支出之首。东京临海副都心建设首先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管网、热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都充分考虑、优先规划、一次性建设,他们历时7年、耗资3500亿日元,建成总长度16公里的大管沟(又称“共同沟”),是世界上利用地下空间将各种基础设施融为一体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共同沟”是一条距地下10米、宽19.2米、高5.2米的地下管道井,把上水管、中水管、下水管、煤气管、电力电缆、通信电缆、通信光缆、空调冷热管、垃圾收集管等9种城市基础设施管道科学、合理地分布其中,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美化了城市环境,避免了乱拉线、乱挖路现象,方便了管道检修,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东京有1000万人,但交通秩序良好,很少出现交通堵塞,这得益于地下、地上、空中的立体交通体系和多样化的交通组织形式:地下是地铁,地上是公共交通和轻轨交通,空中是高架路。尤其注重发展地铁,16条地铁线将首都圈编织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地铁时刻表前后误差绝对不超过30秒。首尔也只是在节假日出现交通拥挤,主要是因为居民集中开私家车外出度假,平常公务员和市民出行大都选择公共交通,因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比自驾车出行更能保证准点到达。东京和首尔也非常重视停车场地的建设,在东京几乎每栋建筑物下都是地下停车场,根据一定的服务半径,地上还建有集中停车场,一般能保证停车后500米内能到达目的地。

(三)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日本和韩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初期也曾深受污染之害,吸取教训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举改变了公害大国的形象。考察团一行在日本和韩国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天蓝、地绿、水清。据介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山地大部分覆盖着森林,城市周边有大量的农田,城市建设有大型的公园、水系,按照服务半径规划建设了大量街头广场。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以下特点:一是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社会对环保支撑力度的增强,环境保护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把污染的防治工作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上的专业化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日本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产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东京临海副都心有一栋非常漂亮宏伟的建筑,外形看起来像歌剧院,实际上是垃圾处理工场,但从外面根本看不到垃圾的运送,也闻不到异味。另一方面,环保事业所需的资料、咨询、监测、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各项资源供给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日本的环保设备制造业以及与环保有关的服务业产值,已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环保设备的制造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二是环境保护的社会化和全民化。不断扩大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绿色化程度及范围,与垃圾的分类利用处理相配套,垃圾产出者义务进行垃圾分装,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倡导生产和生活的零排放以及资源循环使用。日本和韩国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都实现了垃圾分类袋装化、统一收集处理。在韩国农村,考察团看到每家农户的都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完的生活用水才能流入管道或河流;农民向政府购买垃圾袋,代替交垃圾处理费。三是环境保护的生活化和日常化。通过国家立法、学校教育,以及传播媒介和舆论的宣传、监督等,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和重要内容,从而使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韩国政府规定,农村宅基地的60%用于建筑,40%用于绿化,保证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四)高度重视在城市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贯穿于日韩两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原则。日韩两国非常注重城市建设的细节,道路、环境、建设都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和便利。道路两旁的路沿石,都考虑到附近居住的残疾人、儿童、住户和商户的出行习惯,做不同的设置;城区施工都进行围档、安全防护并设置隔音板,做到不扰民;城市街道两边,设有充足的供游人休息的石椅、木椅,任何车站和其他公共场所均为残疾人设置了专门的电梯和厕所。同时,政府善于与相关利益协调沟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韩国首尔政府投资,成功实施了一条污染河流清溪川改造的大手笔工程,建设部门在改造过程中与周边市民进行了420多次协商,没有一个“钉子户”,没有出现因任何一件因建筑的拆迁而影响规划的执行,改造完成后得到市民高度评价。韩国现任总统李明博就是当时的首尔市长,他能当选总统,清溪川改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日本政府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中都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大的机场、车站往往也是综合交通枢纽,如东京成田机场就分别与京成电铁、公交车相连,人们一下飞机即可乘上前往各地的公交工具,而且大公司或大商场楼下几乎都有地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地下立体交通为居民出行提供极大便利,地铁车站、地下步行街和地下商场等处的环境也非常美观舒适。

(五)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日韩城市基本上都有大型的城市建设展览馆,木更津市跨海大桥、东京临海副都心、清溪川改造项目展览馆把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展示的非常清晰,既有利于当地群众了解建设项目的情况,又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有利于外来参观者充分了解该地区。对老的建筑遗迹,他们不是一拆了之,而是注重加以保存和重新利用。日本的函馆对原有老街区进行保护,建成步行街区,将原码头仓库进行了加固,形成了城市的商务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到这里参观、购物,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韩国的庆州把每个历史遗迹都保护起来,划为公园,成为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800-900万人参观。韩国首尔在清溪川上设置了9个景点,讲解员都是穿着韩服进行讲解,全面展示韩国的文化和历史。

(六)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全世界企业界学习的榜样,在城市管理中,日本式的精细化管理同样为人称道。考察团一行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洁净、明亮的城市,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路面平整、交通标志明显、斑马线清新、护栏光滑、线条流畅,城市任何地方的市政设施干净整洁,市政基础设施完好率非常高。在东京的某些街区,为了杜绝烟头污染,专门在路上设置了无烟街区,不准吸烟,在其他公共场所烟民也只能在设有烟缸的吸烟区吸烟。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避难场所建设就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有的学校都有救助带,公共场地有避难所,宾馆餐厅有避难通道,确保任何人在遇到灾难时都有处可去。另外,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已经不是简单的可循环利用和不可循环利用,而是按类别分成五六种。

(七)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韩国新村运动自开始起,就得到了政府从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1971-l980十年间,政府在改善农村道路和住房条件、实行农村电气化、推广使用高产水稻品种、改善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兴办乡村工厂等每一个项目,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帮助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推荐了l2种标准住宅图纸。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向农民普遍发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还争取国际组织贷款,并从“住宅彩券”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村建设。日本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除当地农民资金及政府农业金融机构贷款外,国家还采取特殊补贴方式,提高中央、都道府县及各市町村等三级政府的补贴水平。据统计,日本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其中40%由中央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农村通电、发展畜牧业、建立公共设施和农村广播等,后来又增加了电力供给及水电开发。韩国新农村建设始终注意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韩国政府虽然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决不包办,政府确定若干项目由村民讨论选择,具体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不搞齐步走。韩国农民从村里自己选出新村建设指导者,负责组织大家的行动,里长(即村长)只管服务,指导者不拿报酬,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项目获得县级政府的批准后,政府再拨水泥、钢筋支持,给予配套。今天的韩国,农村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房屋、道路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河道、沟渠、山坡都经过了人工处理,农家小四合院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条条标准公路直通农户,路不见弃物,山不见裸土,环境优美宜人。据介绍,近40年来,韩国政府对农村的投入累计达20亿美元。值得重视的是,政府1倍的投入吸引了3倍的社会资本。日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他们在推进两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论从政策设计还是规划制订,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坚持推行自下而上的原则,充分倾听农民意见,把握他们的需求,并不断引导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韩国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农民和市民的收入差别不大。考察团访问了一家韩国农户,该农户有四个孩子,分别在首尔、大邱等城市工作,孩子们的收入还不如父母在家种地和经营一个小型面粉加工厂的收入。

(八)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建设。日本、韩国的文明为世界所公认,我们也有比较深的体会。接待我们考察的,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事先都做了认真准备,除具体介绍外,还准备了相关资料,整个过程不仅井然有序,而且彬彬有礼。我们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城市基础设施被人为破坏的现象,基本上听不到大声喧哗。特别在城市交通中,车辆、行人都严格遵守规则,各行其道。在东京,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凡吸烟者都到专门设置的区域。垃圾分类回收实际上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日韩两国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的居住区,都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考察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考察期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人们的信心普遍受到影响。由于土地私有,政府组织城市建设和一些重大项目建设时,在征地、拆迁问题上很伤脑筋。日本这几年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工程进度明显放缓。日本不少城市对山东的情况了解不多,这对双方交流与合作有一定影响。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积极推动我省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目前,我省先后规划了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鲁南城市带,黄河三角洲城镇圈等几个都市圈。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积极发展都市、城市圈,有助于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可以避免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在我省城市圈的规划建设中,要着重加快核心城市的发展,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二)积极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的优势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优势,克服制约发展的困难;要尽快完善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局面,推动黄河三角洲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发展面临的困难,形成推动发展的思路,落实解决难题的措施,要给予黄河三角洲发展更宽松优厚的政策和的制度保证,特别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要突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三)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在全省城乡逐步实现污水、垃圾集中回收处理。现在我省污水处理已基本实现一县一厂,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垃圾处理一县一场,下一步要在农村建立起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机制。二是逐步出台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规定,实现垃圾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三是加强绿化,提高全省林木和绿化覆盖率。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必须搞好绿化,提高树木成活率,才能形成好的发展环境。四是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海岸线的保护。东京湾由于急于发展,发展初期造成了严重污染,现在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治理。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防止“先污染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