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

第1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口语实训

语言表达是母语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学校母语学习中因为重视不够,缺少相关的实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是一种放任滋长的状态,以至于本可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不强或较弱。语文教学需做出改变,增加语言表达实训环节。

一、 语文课堂口语实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语文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达到实效是语文实训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兴趣原则。兴趣就是动力。语文实训让学生感兴趣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到。实训的组织形式应尽量避免刻板、严肃,而要活泼、有新意。虽然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项目,诸如介绍、演讲、朗诵、辩论等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但是可以在这些项目上增加新意。增加新意,可以偷换实训名称,如将演讲比赛的名称改为“故事大王争霸赛”,诙谐有趣;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打破传统的比赛模式,如将演讲比赛变成超级演说家,借鉴“导师制”,建立“团队制”。还可以在活动开始前预热,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对教室加以布置,改变讲台课桌对立的摆放格局等等。再比如朗诵,可以借鉴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鼓励学生配乐朗诵录音,课上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从内容上来看,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训主题。如辩论,教师提供多个辩题,学生投票选择,辩题应当是学生关心和正在经历的,如打工与学习、爱情与友情、能力与学历等的辩论。为使活动更有新意和趣味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交由他们进行策划。

2.激励原则。由兴趣带来的动力要持久保持还需不断激励。将学生在语文实训中的参与和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中会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布置活动时就明确赋分标准。如演讲实训,主持人、演讲选手、学生评委分别多少分,分数必须体现出差异性。积极参加和不参加的不能等同对待,表现优秀和表现较差的也要有区别。赋分的标准要详细具体、客观公正,赋分必须依据标准进行,不可随意更改。为了更好地激励,也可以采用一些物质奖励,如利用班费购买文具等物品作为奖品。或者由活动承办小组发挥创意自制奖状。也可以全程录像,之后将视频传至微信公众平台或者QQ空间。这些措施都能激励学生认真准备,拿出最好的表现。

3.思维原则。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也要重视思维的训练。说话之前要理清思路,使得话语条理清晰。每次活动时,需在评分俗贾卸哉庖环矫孀龀雒魅饭娑ǎ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技巧并开展相关训练,如巧用“首先”“其次”等表示时间、层次的词语,放慢语速,类比联想等等。

二、语文课堂口语实训活动形式设计

语文实训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是在同一层级的,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则笨嘴拙舌,要让他们在同一场训练活动中各有收获,必须要明确各自的不足,或者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是什么,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根据多年来教学观察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表现为:普通话较差;语病较多;口头禅使用频繁;紧张;无话可说;声音太小等。另外,体态语言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眼睛不敢正视;站姿不端正;表情呆板;缺乏手势语等。学生结合自身问题确定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还需进一步确定训练达到的效果,如不出现口头禅等等。总而言之,要让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保证实训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语文实训活动可设计为:介绍、演讲、朗诵、辩论。

介绍是较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训练,所训练的内容为语言组织能力,训练目标为词句准确,语言流畅。具体训练形式可设计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家乡介绍、产品介绍、书籍介绍等等。为激发学生在训练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介绍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还需在训练开始之前讲解介绍的方法,诸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分清内容主次有所取舍,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如何推敲词句准确表达等等。

演讲与介绍相比对表达者的口语能力和体态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演讲的训练目标是绘声绘色讲述,演讲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令节日的“主题演讲比赛”、结合课外阅读的“故事大王争霸赛”、结合自我经历和他人事迹的“我是超级演说家”等,也可以开展命题即兴演讲“脱口秀”等等。演讲训练开始之前教师要讲解演讲的技巧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同时明确演讲要求和考核标准。

朗诵是文学艺术的有声表现,声情并茂是朗诵的要求。朗诵训练的目标是让声音充满情感。朗诵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经典诗文朗诵会、剧本朗读会、“我是主播”朗诵录音交流等。朗诵训练之前教师要讲解朗诵的技巧,包括语调、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朗诵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技巧运用的训练,也是认识态度的端正。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心态的调整,可以进行朗诵示范、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等,营造出朗诵的氛围。

辩论首先是思维训练,其次才是口才训练。思维通过语言加以外化,想到什么才能说什么。至于表达者能够想到什么自然是与他的知识占有情况相关。这应在平时加强阅读学习,进行知识积累。其次也与表达者的思维敏捷度有关。辩论训练的目标是语言技巧的运用。辩论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的擂台赛、四人合作的团体辩论赛等。教师要在辩论实训之前向学生讲解思维和语言技巧,并进行单项训练。如类比联想与归谬法等。另外,辩论赛的辩题可由学生选择确定,再以抽签形式决定辩论的正反方。

以上四个语言表达实训形式虽然训练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每一次实训都有所侧重。反复训练和重点训练相结合确保了口语实训效果。

三、语文课堂口语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口语实训对设备的要求很低,可以在正常的语文课堂上开展。每次实训时间是固定的,因此要合理策划和组织。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交由学生策划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具体做法为:教师实训任务,提出实训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撰写策划书竞争承办权;教师根据策划书确定承办小组并对其进行指导;承办小组全权负责实训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后教师进行点评,其他小组也对承办小组作出评价;承办小组的表现计入语文平时考核成绩。

第2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培训

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由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神州视景杯”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于2014年5月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据组委会介绍此次大赛可谓历届以来参赛院校最多,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盛会,其中参加比赛的高校共246所,参赛选手近千人。“神州视景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共举办了六届,其中三届为饭店服务技能,三届为导游服务技能,2014届大赛是我院第二次参加的导游服务技能的全国比赛。随着本次盛会落下了帷幕,笔者从大赛指导教师的视角,回顾比赛,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并通过与其他参赛单位对比,理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行之有效的选拔和培训模式,以期在今后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赛后反思

通过之前两次的参赛经验,发现选手在参赛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参赛选手虽比较优秀,但积极性不高;笔试环节分数低;导游讲解不熟练或较紧张;才艺展示流畅性欠佳等不能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等问题,在2014届参赛的前期准备中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训练。首先,要求选手是主动报名,并从始至终积极性较高,主动完成培训任务;理论笔试环节,高度重视,多套模拟题练兵;才艺展示环节分别是与导游身份相符,唱歌、说唱快板、评书、脱口秀等语言类的节目,并注重节目流畅性的把握;讲解训练方面,则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在办公室、教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甚至在参赛的火车车厢里都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进行训练,锻炼心理素质,以保证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水平。

虽然以往易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从成绩也可看出,在备赛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赛后结合大赛组委会总评会上的总结,作为参赛的领队和教练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选人问题

华侨大学汪京强教授的点评中强调,首先就是“选人”。“选人”的第一要点就是选手的形象气质、整体状态、礼仪仪态。汪教授讲“选人的标准就是让评委看了你就不想让你走,你的气质、性格吸引人;同时,要选‘目中无人’的选手,上台不胆怯”。另外多位评委都强调选手的发音、口齿很重要,绝不能有方言或说不清普通话的情况,另外态势语言要自然,而这些都是在强调我们所选的人一定是综合素质相当高的选手。

然而,根据专家的点评,反省自己,我们在选人上有严重失误。凭借之前的参赛经验,我们每次选拔的参赛选手多是比较优秀的二、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有一定比赛经验,得到过诸多荣誉,考取导游资格证,即将毕业。但这样的选手往往对于比赛的积极性不高,感觉是被动去为学校比赛,对获奖的渴望不够强烈,训练过程中往往出现懒散、偷懒、被动、自以为是的情况。因此在此次选人环节,我们更多或是仅仅看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也是此次比赛失误的关键点之一。

(二)导游词撰写

2014年度比赛的景点讲解内容要求是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讲解时间为五分钟。在前期撰写导游词的过程中,仅是讲述了景区中每一个具体景点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区的特色,没有将景区的特色突显出来,没有对景区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是将表面的东西,甚至是可能会与其他景区雷同的东西讲了出来。在创作导游词的过程中要注意景点的“点、线、面”内容的设计和整合,要注意导游词组合的科学性,导游词前后顺序的逻辑性。导游词不能仅是讲“点”,不能太具体;也不能讲“面”,太笼统;而要讲“线”,将一个景区、景点的布局、特色相串联,讲解清楚,大众通用的景点知识不能在这样的比赛中有优势。

至于英文导游词,要特别注意讲解的对象是外国人,注意讲解对象的年龄结构、身份等特点,不能用中国人对孩子的方式进行英文景点的讲解,也不能把中文朗诵的风格放在英语讲解上,英文导游讲解更要注意强调主题,要进行“合时合地” 的讲解,不能脱离所在的现场,一些人物故事,或是其他景区共性的东西没有特点,脱离讲解现场,不适宜出现在导游讲解服务的比赛中。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英文讲解的语速,每分钟180-200个字最恰当。同时要从外国人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总之,根据赛后评委所讲,导游词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让评委听完之后有思考,有可以回忆的东西,而不是听完没有营养,更谈不上回味。

(三)讲解风格与方式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讲解,首先要有亲和力,选手所选语言的感彩与基调要与所讲解的景区内涵相一致。例如不能讲所有的景点都要笑,要笑的恰到好处。同时,选手的态势语言,站姿、仪态,每一个手势都很重要。从优秀的选手身上可以看出,选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另外,讲解时的语音、语调也同样要注意细节设计,不能出现方言这种严重的语言问题。

在语言表达清晰的基础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即是对讲解技巧的考察。选择严谨还是幽默的风格,要与所讲的景区内容相符,更要前后风格、基调统一,不能瞬间变换风格。

(四) 比赛着装

在每届技能大赛后的总评会上,多位评委会谈到选手的参赛着装问题,评委表示一定会在讲解中扣分的着装有短裙、紧身裙、细高跟鞋。专家评委们认为,要选择适合景区风格、内涵的服装,与此同时,还要适合选手自身。赛后反思在服装问题上的失误,主要源于教练自身的不够重视。回想2012年第四届全国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参赛经验,当时过分关注选手的着装,在赛前专门挑选并租借比赛服装,但最后成绩并不理想,让我们感到还是讲解和才艺节目本身的质量更重要,服装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在此次备赛过程中,参赛团队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太不在意选手的服装,只要合身整齐就好。通过两次极端的经验,让我们深刻反思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五) 知识问答环节

知识问答环节所体现和考察选手的绝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评委在选手回答问题的现场反应、语态、表情中考量的是选手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此次比赛中,一个中文选手所抽的问题并不算难,但由于选手太激动、头脑发热,直接说“经验太少,我不会,我以后会努力的”;在英文的问答环节,一名选手基本没有看懂问题,甚至听不懂评委老师的互动,听不懂主持人的语言,在这样的状况下,讲解的成绩自然不高。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赛前要认真对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细致把握,尤其要将问答环节的题目整理成册,要像模拟讲解、才艺一样,对知识问答环节进行情景模拟和训练。

(六) 才艺展示不专业

通过2014年度的赛后总结,专业评委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比赛中专业艺术选手较多,例如专业的古典舞、现代舞、美声演唱、戏曲、乐器等才艺节目;其次,批发类节目多,如朗诵、新疆舞,或是革命年代的文字朗诵,如雨巷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历史时代文字的内涵,更谈不上准确表达;第三,语言类节目普遍分数不高,因为节目没有硬功夫、不专业;第四,“一秒变装”的节目分数低,即前一秒后一秒干的不是一件事,串烧可以,但串的不好即是可怕。

由此可见,才艺环节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才艺”的真正内涵,就是希望参赛的选手们、未来的导游们有一技之长,强调的是才艺的专业性,这才是才艺比赛的核心。

二、参赛心得

(一)构建参赛辅导团队,明确一对一的辅导配置

在参赛过程中,与多家院校的领队、教练沟通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成绩较好的学校基本都是一对一的辅导,即一个指导教师带一个选手,最多不超过两个选手,这一经验是我们日后参赛中需要认真商讨和改革之处。就像总评会中专家的点评,比赛不仅是选手与选手的比拼,而是一个团队的比拼,因此构建参赛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二) 注重导游专业招收中对才艺特长的侧重

对于综合性学院的旅游系,在招生过程中自然不如旅游专业类院校有优势,因此可以考虑在招生时放宽对有文艺特长学生的入学条件,或是去艺术类专业的中专进行对口招生工作的宣传,仅是一种想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教师应在学生一年级入校时就开始注重挖掘或开始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

(三)优化选拔方式,注重综合素质的选拔

参赛选手的选拔要全方面考核。通过参赛的经验教训,结合各类专家在关于“选人”问题的阐述。不难看出,全国性技能大赛所选的参赛选手,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绝不能放宽选人的标准。不能仅看重选手的外形条件,更不能仅看重选手的积极性,要对选手的语言表达、发音情况、仪态举止、参赛经验、外形条件、参赛积极性、是否考取导游资格证、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才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和选拔。因为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拉开差距的就是对细节的把握,因此,参赛团队从第一步选人时,就不能马虎,要加强对标准的细化。

(四)细化评分标准,不忽视每一个参赛环节

第3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培养;运行模式;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5-0014-01

高職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的技能的手段,也是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方法。下面以C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一下本人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思考。

一、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技能比赛不仅成为检验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的手段,同时也逐渐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办学效果的一种展示,也是各高职院校相互了解、互相交流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适应职业技能大赛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经过近两年对C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参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大赛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语言文字基本知识、朗诵技巧、书法技能等都有着明显提高。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一些被长期忽视的技能缺陷很快会暴露出来;在参赛的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性、强化性、有目的性的训练,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二、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存在问题

(一)普及性不高

大赛通常选拔成绩优秀、操作能力强学生参赛。很多学生在动员或初选时已经宣告与大赛无缘,也无法得到与参赛选手同等质量的指导训练,对职业技能大赛的了解也停留在说课、讲课的层面上,如何训练,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职业技能比赛的“普及”和“普惠性”在多数学生身上无法体现。培训成为“精英选手”的“个人专利”,大赛内容越来越“精尖”,与小学教育常规化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受益群体少。

(二)技能提升效果不好

很多高职院校参赛更多是为了取得荣誉,他们比较重视结果而非过程,没有把技能大赛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纯粹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观点。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聘请专家设计参赛作品,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停课训练,长期脱离所在班级群,专业课学习没有时间完成,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参赛上。整体上看,学生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

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大赛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专业性不强、实践性不足。从专业课教师队伍中选的,指导学生理论性内容大于实践性操作。学历高的专业教师,没有实际小学教学经验,许多从小学选的优秀教师整体实践能力较强,但专项技能还有所欠缺。更多的是,许多指导教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时间很长,但与小学生的接触较少,对小学了解不足,职业理念滞后,方式方法陈旧。

三、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议

(一)增设职业技能大赛内容

当前,职业技能大赛种类繁多,但是专门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却不够,内容也一直是延续以往的比赛传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校内技能比赛活动,很多课程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评比。除了传统的三笔字、简笔画、朗读之外,一些分类比较细化的项目如古诗吟诵、教师礼仪、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等都可以设计成比赛内容。

(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的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比赛应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应该常态化,参与范围应全员化,让该专业的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比赛目标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学生在明确预期成果、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的基础上,自我提升的过程。评价方式可以是专业评委和非专业群众参评相结合,也可利用现代化手段,以网络参评、公众投票等办法检测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社会接受程度。

(三)加强职业技能大赛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职业技能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健全培养机制,重点把握指导教师整体实践能力提升。多渠道引进人才,构建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从小学教育行业聘请人才或者选派专业教师深入小学顶岗锻炼。外聘教师入职需经过岗前专业性培训,在职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外出培训、带薪入职等方式提升实践训练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如何使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教师职业岗位相结合,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仍需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琼.高职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2]宋新丽,王玲波.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职业,2012(8). 

[3]吴连香.基于技能大赛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4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运用能力; 提高成绩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往往发现很多学生在英语某一方面的成绩特别突出,有的学生口语水平很好,语音语调把握得非常到位;有的学生写作水平很高,无论是英语书法还是行文构思都相当得到位……但这些学生往往在其他的方面表现就不怎么突出了,譬如他们懒于开口说英语,听力很差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仅以个人的观点,谈谈该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 用竟争意识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其说的欲望 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学生来说,竟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uch your head ! Point to the window ! Show me your ruler ! Open the door ! Look at the blackboard ! Raise your left hand ! 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竟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竟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2. 重视语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开发智力,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学会获取有用信息,学习课文的重点语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打下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我们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①快速阅读(Skimming),寻找中心句(Topic Sentence)。如果语篇较长,可要求学生归纳并表述各段落的中心思想。②通过上下文(Context)猜测生词的词性和词义。这方面应注意所选的语篇生词不能太多,以免增加难度。③组织学生进行详读(Close Reading),对课文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课文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教师可通过组织以下练习来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课文细节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并归纳各段大意、回答一些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图表。

3. 强化朗诵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在农村的许多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以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出现和真实环境下的语言输入就更少。输入的不足产生了输出的困难。因此许多农村中学生英语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在现有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呢? 强化朗诵训练,充分利用朗诵对英语习作的正迁移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培根说:“一切的知识,不过是记忆。”试问,一个学生若没有大量的、高质量的、系统的输入,怎么谈得上有输出,又如何能进行英语交流呢?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年代里,在没有任何教学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外语人才。那个时代的人就是通过背诵学外语,背单词、背课文、背一切可找到的语言材料,最后就干脆捧起大字典来背。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汉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大量的阅读背诵是扩大词汇量和获得广博知识的源泉。教师在开学初应首先通读全册课本,了解各个话题,确定写作项目,进而明确一学期的朗诵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安排,基本上每周背诵三五篇。

4. 引导学生参加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开辟英语角,开设英语日,提供语言实践场地,提高交际能力;指导学生向远方亲戚朋友用英语写信,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英语能力;出英语板报,简报,交流文化思想,扩展课外知识。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进行英语书法比赛,提高学生英文书写能力;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进行英语演讲比赛,锻炼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扩大学生语言知识量。指导学生在课外听英语广播,看英语读物,丰富学生英语知识;组织学生收看英语电视,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利用电脑学习操练英语,充实学生英语语言知识。

第5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阶段 高中语文 阅读c写作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90

高中是学生时期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与小学和初中不同,高中生将面临高考,由此进入大学学习,如果把大学之前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小学和初中属于起跑、匀速跑阶段,而高中就是最后的终点加速冲刺阶段。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不同,新课标立足社会发展实际,着眼未来,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建设。

语文与数学、英语历来都是高中教育的“三巨头”,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相比,这三门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语文教育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则十分复杂艰难的工作,从近年来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未来中国高考改革趋势来看,语文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对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视更不可忽视。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其应用性特征,提高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育的难点恰恰就在这里,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老师和学生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知识背诵和试卷试题上,对语文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方法,能够对高中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要想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首先是要让他们对阅读和写作产生兴趣。任何一门课程,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要先从老师抓起,因为老师是授业者,假如学生们不喜欢甚至讨厌他们的语文老师,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呢?如果把语文比作一座知识的宫殿,语文老师是宫殿的管理者与讲解员,学生是游客,他们不喜欢这位管理者兼讲解员,又怎么会在这座宫殿里愉快地畅游,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所以,对于老师来讲“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中学生都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新时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只有老师自己专业素质过硬才能服众,只有老师对学生足够关心,上课的方式灵活多样、亲切幽默,才能成功“圈粉”。作为老师,能够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学任务就成功了一半了,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会连带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在此基础上,老师的教学计划才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出于对老师和课程本身的热爱而进行的学习也就会取得较大收获,阅读和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第二,高中语文课程设计应该更多的向阅读和写作倾斜。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占的比重很大,未来的高中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考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是“得阅读和写作者得天下”的学科。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课程安排得过于枯燥和压抑,大量的背诵和试题挤占了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具有明显的“速食性”和目的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设计得更加灵活多样,使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和自发地写作,可以将诗歌朗诵、散文朗诵等朗诵活动融入课堂,打破单调的课堂听讲模式;推荐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也可以将部分当下流行的优秀畅销书和具有真情实感的网络美文推荐给学生,更多地与时代接轨。除老师指定阅读书目以外,还要鼓励学生推荐书目,提交口头或书面推荐理由,以适当的自由选择权来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锻炼其审美能力。现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语文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优秀散文、诗歌、小说的音频、视频,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量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这个学科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较高的写作能力往往也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几乎没有哪个作家是阅读贫乏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能发现写作的奥秘,那些所谓的写作技巧会随着阅读的增加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写作技巧的灌输与鼓励,像揠苗助长一样,贻害无穷。适当组织一些书法比赛、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和考试之外,鼓励学生多练笔,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作,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路人,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需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内因是质变的关键。自发的阅读往往比被动的安排效果更好,即使学生对老师和语文本身都有兴趣,能够积极完成老师安排的各项任务,但时间长了就容易懈怠和疲倦,而自发的学习与实践会更为持久,效果更佳。那么,如何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呢?

第6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歌唱 心理素质 培养

随着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声乐比赛,不仅是歌唱技能技巧的比赛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声乐教学不但要解决学生的声乐技巧问题,同时还要培养歌唱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声乐教学内容,也是声乐教学要解决重要问题,它理应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练好基本功

歌唱的基本功是歌唱者的看家本领。它包括歌唱的气息、共鸣、位置、焦点等一系列的歌唱要素的协调统一,它是一个综合体。这个整体要在歌唱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运行习惯,不能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否则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将无从谈起。人体就是一个乐器,我们如何做好自身的乐器,这就要依靠平时基本功的训练。比如:气息的训练离不开横膈膜的运动,横膈膜的规律运动是歌唱强有力的支持者。歌唱时没有横膈膜有效运动气息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气息得不到支持声带就不会有良好的闭合,声带闭合不良就会出现不良的歌唱声音。由此可见,横膈膜的有效运动是歌唱必须支持者。认识到这个以后,我们就要不厌其烦的结合发声进行大量的气息训练,让横膈膜养成在不同音高上、不同母音上支持歌唱的良好习惯,只要开口就有支持,否则就不要开口。要注音基本功的培养,基本功扎实了,一张嘴就有,不用东找西摸。只有这样到舞台上才能稳稳当当的演唱,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什么都不怕”。通过这样的基本功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建立。

二、正确把握作品情感

歌唱不是唱声音,要唱感情,从学习歌唱开始就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每次的吸气都要带着情感,哪怕是练声都要这样。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练声和歌唱脱节,怎么都结合不起来”。我说是你练声时没情感,因为歌唱是有情感的,怎么会不出问题呢。所以,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演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词作者到底写了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及曲作者和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不论长短、快慢都凝聚着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思想感情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时应该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每一个音符的意义。要唱什么像什么,不能单方面认为歌唱就是声音的艺术,要用歌唱的情感去替代机械的发声,不要成为一个发声机器,要成为情感的传递者。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忘记音高带来的麻烦,同时歌唱的情感又会培养稳定的气息,又能帮助横膈膜得到自然的、本能的、协调的运动。利用歌唱的情感来培养良好歌唱习惯,这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是一个非常有效方法。

三、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相信自己能唱好。唱歌要有自信,要相信课堂上学到的技能,把平时的歌唱习惯带到舞台上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歌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选歌时要注意不要太大,要适合自己。如果选个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就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信心不足。演唱时老想着这个高音怎么上,那个气息怎么吸,歌曲的情感忘得一干二净,歌唱的基本习惯也被打破。选歌要有原则,既不要轻而易举,又不要高不可攀,要恰到好处,这样不但有利于歌唱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不要把自己老跟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学习歌唱自己才最大的敌人,要正视自己,要把现在和自己以前比,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发现自己的不足。长处继续发扬,短处不断完善。最怕的就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的短处比,这样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自信也会越来越强。

四、多参与社会实践

常年说:“一回生,二回熟”。歌唱和干其它事情的一样,次数多了就会适应、就会熟练,临场胆量就会越来越大。抓住每次上台的机会,不管是考试、演出、比赛都把它当成检验自己的阵地,尽量的去表演、去释放。舞台上听到的声音和琴房里听到的很不一样,特别是再加上话筒,更是两种概念。这些都要去学习、了解、适应。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舞台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却不能把握机会,一次又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如何能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加强艺术实践的能力,使自己在不同环境、面对不同观众都能保持良好的演唱水平。因此要不断反复锻炼,多参加活动,不怕失败,重要的是使自己在每次实践中增长舞台经验,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演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歌唱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很多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获得成功是良好的技能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第7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国情怀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且提高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灿烂历史,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依据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语言能传达感情、表达思想,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语文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美德。我国国土面积庞大,山河秀丽,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这些涵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丰富素材都是小学语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深掘、整理这些素材资料,还应利用这些丰富的素材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记叙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分析记叙文中关键人物的形象是理解记叙文主题的重要方法,并且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利于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讲授传达爱国精神的记叙文课文时应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不仅要分析舍身堵枪眼的动机、目的,还要分析当时的想法并且是怎样去做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上感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还能从根本上理解主人公英雄行为背后的内涵,这样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2)诗歌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素材。例如,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唐代张志《渔歌子》、唐代李白《望天门山》等;描写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宋代陆游《示儿》、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底层人们的关心之情的,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唐代李坤《悯农》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含义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吸取古代有志之士爱国精神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3)说明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说明文体裁的课文,这些说明文有些是对我国著名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介绍,表达我国锦绣河山的壮丽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在讲授这些说明文课文时可以通过文章说明的对象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叶老笔下的苏州园林不仅传承了我国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园林艺术,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教师可以从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艺术特点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

2.在课后阅读和写作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选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作为学生课后小练笔和作文的题目。作文训练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息息相关,把写作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说过“文以载道”,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感情,作文就是把内心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把内心的想法、感情、思想、理想等表露出来。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写作练习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外读物时可以选择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阅读之中。近几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影视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举办各种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水平有限,课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带有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和技巧,还能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爱国精神的认识,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能力训练之中。例如,朗诵《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描写八国联军入侵毁掉我国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的课文,在朗朗上口的课文中体会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振兴中华而好好学习;以举办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的主题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结合课文谈谈感想或者结合学过的课文树立理想都可以是演讲的内容;举办“祖国辉煌历史”知识比赛,爱国主义主题的板报设计比赛等这些语文课外活动都能将爱国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行动中热爱祖国。优化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将课文内容升华,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在语文教学中,应避免把原文中本来没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硬说成具有爱国精神主题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模式;也应避免脱离课文实际主题套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上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方式。巧妙借助课文传达爱国主义精神,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给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利用内涵丰富的汉字和语言以及广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思想,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参考文献:

\[1\]邱柏杰.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1,(11):105.

\[2\]王胜利.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应用研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6-7.

\[3\]张燕军.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3,(9):155.

\[5\]赵生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A\].萃英集\[C\].2000.

第8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语表达;说话兴趣;口语内容;训练方式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日渐成熟,思想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千世界,五彩斑斓。有多少中学生渴望去创造,渴望去参与,渴望把自己的青春风采展示给世人。要想做到这些,自然离不开语言这种交际工具。能说会道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特长,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所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教学中要把口语训练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现在的初中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应充分利用他们这方面的优势,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许多学生在课下都能“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敢当众说,因为胆子太小,当众说怕出丑,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正确引导。

一次语文课上,教室里异常的安静,同学们都在思考,我让一位男生发言,只见他不敢抬头,满脸通红,我这样引导他:“你觉得班级里你最了解谁?”他放松了些,说:“我班班长,我们从小就在一个班读书。”“好,既然很熟悉班长,你不妨就他的外貌、衣着,性格等描述一下,班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这个同学此时落落大方,“慢条斯理”地讲完了一个小故事——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他的表现也让其他同学看出了门道:那就是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才感到有话可说,同学们兴致勃勃,我又叫了几个同学做了口语作文。这样做,不但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也为今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做好了准备。

二、从比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转化为口语内容

比如我在讲《变色龙》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最关注的就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之前,我撇开这一问题不说,举了一件同学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例。如学生王某向同学李某接一支笔,李某不表态,却给了王某一句话:“你真会节约,就备有一支笔,真知道占便宜!”针对这一话题,我诱导学生:假如你是王某,该如何说?假如你是李某又该如何回答才有礼貌。对生活中的细小的问题,因为有了比较和思考,学生才对说话转弯的技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时,我又给学生设下一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警官,该如何处理狗咬人这件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口语内容。

三、采取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和方法

(1)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给学生听朗读录音,然后教师指导朗读,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训练,进一步熟读。通过朗读可以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口语材料,又锻炼了口才。如学习美文《春》时,学生们首先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人人都把感情投入到文中,认真地练习朗读,这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背诵练习。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背诵,它既可以强化记忆能力,又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与运用好普通话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重点篇目、精彩语段,可以采用边学边背的方式;在分单元及考前复习阶段可采用抽查背诵法,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比赛。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语文学习的深入而提高,语文课的口语训练使之提高更快。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比赛,比赛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形式要多样化。对于口语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进行朗诵比赛、成语短语接龙比赛;对于口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出一些即兴题目(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举行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这些形式可满足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强烈愿望,也可以让他们有了参与竞争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同时更好地训练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9篇:朗诵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