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社区运营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运营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运营规划方案

第1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慧社区 智慧城市 需求分析 系统架构 运营方式

1 引 言

城市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数量显著增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经济蒸蒸日上,城市已经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火车头。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包括城市人口密集、管理复杂,人与自然矛盾突出,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等。城市所面临的这些挑战,贯穿在城市的组织、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六大核心系统。为了使城市运行中所依靠的核心系统更充分并且有效地工作,迫切需要引入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问题的首选方案。

关于“智慧城市”,IBM公司曾对其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即“智慧城市”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器、数字家庭、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智慧社区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市民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的新城市形态[2]。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3]。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能孤立于社区之外[4]。因此,以智慧社区为起点,采取“从下而上”的构筑方式,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目前,对“智慧社区”国内还无统一的定义,但概括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具体内容大致是综合运用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技术,将楼宇、物业、家居、路网、医院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加以充分互联,并基于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各类社会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2 智慧社区需求分析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模组,它对外承载着社区与城市的信息互联,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对社区内部信息的需求,对内承担着感知层信息的收集、转换、处理,并与互联层完全连接和融合,满足社区内“高效、节能和环保”运行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以达到“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目的。

系统框架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第一步,近几年对中国如何构建智慧社区的架构问题也有许多探讨。大部分学者在社区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社区信息系统应分为应用层、功能支撑层和数据技术平台层[5]。根据这个思路寻找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成功。

但是本研究认为,对智慧社区建设不仅应考虑社区物管和居家的基本需求,还要立足于智慧城市、感知中国的层面去规划和建设。

据数字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需求调查和智慧城市对社区的要求,智慧社区的需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 智慧社区的基本功能需求。智慧社区有政府(政府机构、执法机构)、企业(物业、商业和服务)和个人(居民、来访者)三大类直接参与者,物业作为主要使用者,其功能需求单列,各方对智慧社区系统的功能需求不同:①政府:以“居民信息管理”为核心,关注环境、生态、公共安全、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方面信息,并对其进行收集、处理和响应。包括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居民管理、计生管理、民政管理、劳动保障、党建管理、文教管理、志愿者管理、社会救助、平安社区等。②物业:关注治安、物业维护、社区环境、财产和人身安全、协调外部企业对社区的相关业务。包括保安消防、物业管理、物业档案、环境监测、电梯管理、停车场管理、垃圾回收清运、电子巡更、电子围栏、小区一卡通等[6]。③企业:关注企业在社区的服务、收益及设备维护,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及商务活动。包括商户管理(商品预定、服务预订、积分管理、结算管理等)和面向服务(信息的、通知推送等)等方面。④个人:关注社区所提供的环境、服务、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居家、出行、安全、方便、信息服务、社区办事管理、家居智能管理等方面。

? 智慧社区的性能需求。①快速扩展能力:能通过应用模板、引擎,提供新功能、业务的扩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技术政务、业务功能的发展与变化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为快速搭建各项业务应用提供保障。②应用集成能力:具有定义标准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的能力。③资源共享能力:向政府、企业提供社区相关资源,提高自身与城市、社区间、企业的数据交互。④系统应该具有安全、可靠、易管理、易维护、低成本的特点。

3 智慧社区建设中待解决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而提出的,而智慧社区的建设领域零散、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社区建设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综上所述,要完整实现智慧社区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无论从现在或未来的角度看,不可能由任何一家供应商完整地提供所有服务,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管理的逐步完善,基于基本架构和架构的可扩展性来构建智慧社区,才能赋予智慧社区不断自我完善的生命力。所以,基本架构和架构的可扩展性成为智慧社区建设关注的焦点,其依赖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

? 有效的总体规划。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建立清晰的社区发展策略与规划:充分考虑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需求,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根据社区环境、定位、特色等要素量身定做规划;严格按照智慧城市对数据接入、数据处理、应用框架、业务接口规范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避免信息孤岛出现。

? 建设可感知的社区。充分利用3S、3G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社区基础设施与生活相关的设施进行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将人与人之间的P2P通信扩展到机器与机器之间的M2M通信。由“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充分互联的基础信息网络,发挥三网协同效应。

? 建设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从国家层面上,政府牵头主导,成立各专业领域的行业信息化标准组织,促进广泛的行业用户和厂家参与,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针对使用规模大、集中度高的行业,通过政府推动引导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建设奠定基础标准体系。

4 智慧社区系统架构的构建

合理的社区架构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使社区的信息资源有序、主动、高效,实现整合管理和深层次的利用,提高社区的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实现社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与智慧化,使智慧社区真正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本研究以智慧社区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为导向,结合智慧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基于4C技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IC卡等组成)及3S技术(由GIS、RS、GPS组成)等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对业务、标准、管理流程、应用和信息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智慧社区系统架构[7-8](见图1),该系统架构由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表现层构成。

该架构从参与者的视角上关注表现层是否实现自身功能需求,而事实上,是由隐藏在表现层后面的支撑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的。

4.1 表现层

表现层是智慧社区直接表现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实现用户体验的软硬件系统。面向智慧社区三大直接参与者,通过不同终端,例如手机、PC、PAD、户外屏、IPTV等,提供社区应用的入口访问,然后根据可控性策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9-10]。该层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①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设备自动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同时主动或被动地告知参与者。②为了实现与智慧城市、政府、企业、商业以及其他社区的通信,提供专门的访问策略和标准接口。

4.2 支撑层

支撑层是基本构架的核心。该模型不仅是为了满足智慧社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同时也是系统可扩展性的实施者。该层主要由可扩展模板管理和系统引擎组成,功能有:

? 可扩展模版管理:是指系统完成后,可扩展模板可实现对新增应用系统或子模块的动态升级。只要符合数据标准接口和系统模板规范要求,就可将数据按数据库分类附加到数据层,应用子系统模板即可加入可扩展模板管理中,新应用或新功能即能实现与原系统的无缝集成,使软硬件均能即插即用。

由于系统面临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等实际情况,故要求其能快速升级,以保障整个系统正常运作。可扩展模板能管理和实现对不同供应商的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有效地避免系统重建,达到支撑层能力及应用的扩展,使系统具有自成长的生命力。可扩展模板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 系统引擎:对社区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过滤和挖掘等,内外数据交互和特定消息响应采用标准引擎(见图3),适用于更高层面(城市的角度)对社区资源利用,标准化引擎大大降低了系统投入和维护量。

4.3 数据层

数据层以数据交换、数据抽取的接口规范为标准,对不同应用子系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类、一体化等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建立有序的社区数据中心,从而保障支撑层内各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

数据层作为社区管理体系的数据中心,在开放网关环境下,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下:

? 标准类数据库,包括涉及社区内业务、政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标准等。

? 公用类数据库,包括社区综合统计信息库、社区空间信息库、社区服务资源信息库、社区人口资源信息库、社区物业名录信息库等。

? 社区数据:以满足用户信息交流、、沟通等需求为特征,处理和存储社区内的信息服务数据,包括收费服务数据、治安消防数据、日常行政工作数据、社区文档数据、图纸、多媒体数据等。

? 实时数据:以时间序列为主要特征,处理和存储智能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实时数据主要以社区内部使用为主,如社区视频监控、音频等数据,更新周期短,数据量大。

? 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存储智慧社区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各类管线结构数据(小区平面、地下管线、楼层垂直管线等)、小区电子地图等数据。

4.4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是实现将社区内部智能监控系统、感应设备设施、电信电视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接入城市通信网络的功能,实现数据在网络路由层的传输、交换以及支撑各子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它是实现物联网、通讯网、互联网互通的物理保障。

如图4所示,网络层由物联网、通讯网、互联网构成,它们在信号传输上采用自己的端口接入各自的组网中,在网络路由层各自独立。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在它们之间设立隔离装置,一般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互联。

5 运营方式

我国基础网络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无线城市)、中国电信(光网城市)和中国联通(智慧城市)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网络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而在系统研发和集成方面,国内的华为等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

目前,学者们对智能社区的运营方式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供应商与社区物业在资金投入、后期运营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多种组合的运营方案[11],就社区建设本身而言,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但从目前城市具体情况来说,社区大小、档次相差很大,通过政府招标多家系统服务商、硬件供应商的运营方式,会造成物业投资负担过重,社区信息化参差不齐,无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统一起来[12-13]。

智慧社区的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惠民内容的一部分,要使其真正融入智慧城市,避免出现数据孤岛,所选择的运营方式不仅应关注经济、技术和局部功能,还应该注意智慧城市规划、集成能力、可扩展性、数据交互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等因素,考察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新技术有效、及时地应用,确保社区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采用按功能分层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方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运营方式。BOT方式在市政工程中应用非常普遍,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是一种较新的尝试。基于BOT方式的智慧社区运营方式内容包括:①建设(build):政府牵头,参与制订应用准入制度,像城市建设规划一样审批复核智慧社区建设规划,确保社区建设中的软硬件符合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从源头上杜绝软硬件重复建设的可能,指导智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通过契约授权运营商负责具体的建设实施。②运营(operate):政府负责运营监督,运营商拥有一定的期限专营权,负责运营管理。③移交(transfer):运营权到期后,运营商将运营权移交给政府。

该方式的优点在于:政府起监督、协调作用,物业所承担的投资和风险都非常小,可以保证智慧社区的建设有序运行与资金回笼,有效地促使运营商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规避技术升级和自身需求突变风险,从而实现政府、物业和供应商多方的共赢。

6 结 语

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是智慧中国在不同层次上的组成元素,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同样也是世界各国研究与发展的热门领域,是城市与社区发展的方向。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用基本架构、集成能力、可扩展性、数据交互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等指标综合评估社区建设,将有利于规范社区和城市建设。然而,目前智慧社区的建设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与威胁,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本研究针对现在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智慧社区直接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并充分考虑智慧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整体设计架构。此设计架构力求在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系统技术应用四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对系统运营提出可操作的运营方式,从而获得一个先进、科学以及经济的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R/OL].[2012-09-02].

[3] 我国智慧城市达154个 投资规模将超1.1万亿元[EB/OL]. [2012-08-22]..

[4] 郭华东.从认识数字地球来认识数字城市[EB/OL].[2009-10-24]..

[5] 李焱. 中国社区信息化及其系统结构的框架研究[J].电子政务,2012(5):91-95.

[6] 王要武,李良宝.数字社区的功能需求与系统构建[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35(6):85-88.

[7] Sillence E, Baber C. Integrated digital communities: Combining Web based interaction with text messaging to develop a system for encouraging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on[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4(16):93-113.

[8] 刘春年,邹珊.数字社区市场的发展及探索[J].情报杂志,2007(4):132-136.

[9] 戴瑜兴,杨金辉,肖昕宇.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一体化设计[J].低压电器,2007(2):19-23.

[10] 李端明 李宇翔.U型组织中信息系统扩展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4):46-50.

[11] 吴余龙.智慧城市的投资运营与评估[EB/OL]. [2012-08-23]..

[12] Zeng Mingxing, Chen Qiang, Li Hongli. Research on innovation model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digital city[J]. Energy Procedia,2011(13):1804-1810.

[13] 吕剑亮,李伟.中国数字化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5):672-675.

[作者简介] 李宇翔,女,1964年生,副教授,13篇。

第2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1.1养老社区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我国养老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的选择日益受到国内学者和开发商的关注。通过查阅大量关于老龄群体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本文将其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自身因素、健康因素、家庭情况以及社区环境,这些因素显示出老年群体对养老社区的关注重点。此外,在养老社区建设投资中,土地成本比重较大,严重影响投资回收期,进而影响开发商对养老社区的运营稳定性。因此,养老社区的评价还需考虑土地成本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立如下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1)居住方式指标,细分为养老选址、与子女的居住方式及养老成本三项指标;2)社区环境指标,细分为医疗条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质量)、适老化设计以及社区居住人群年龄段四项指标;3)宜居老人类型指标,仅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为评判对象。养老社区是否符合老年人及开发商对各类因素的期望成为评价社区优劣的标准。

1.2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众多养老社区类型,如综合型养老社区、会员制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依据社区老年人口聚集程度及选址的不同,将我国现有养老社区分为集中养老社区、异地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集中养老社区是指老年人群集中供养的场所,其经过适老化设计且养老配套设施齐全,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照顾,同时还可享受各种专业化为老服务。异地养老社区是指在离开老人现有住所所在地而在另一城市建设的配备商业化为老服务的社区,常以环境宜人,且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城市或大城市周边地带作为迁入地。混合养老社区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及相关配套服务的规划,以老年人居住要求为核心而设计建设的复合社区;其二是在社区投入使用后,参考居民老龄化程度,在社区内部建设相应规模的老年住宅或托老所以及养老配套的综合社区。

1.2.1居住方式

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受限,社区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它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居住环境、养老条件,也会影响养老成本及代际关系。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为获取充足的周边配套和养老资源,通常建设于城市繁华地段。这使得入住老人的生活、出行较为便利,但也导致开发商土地成本高昂。而异地养老社区常以房价、地价、生活费标准较低的地区作为迁入地,可减轻迁出地政府及居民的养老负担,也可降低开发商的土地资金投入,并能与迁入地产生经济联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均实行老年群体集中供养,这能产生养老服务的规模效益与分工效应,有利于节约养老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率。但老年群体聚居使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亲情成本升高,代际分离问题严重。同时,老龄群体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较弱,难以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混合养老社区通过实行老年住宅、青年住宅、托老所等不同居住形态的混合,有效拓宽了社区的适用人群范围,可有效提升社区的整体消费水平。

1.2.2社区环境

对于老龄群体而言,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养老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影响其对养老社区的满意度。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水平相当,不仅拥有齐全的周边配套设施,还在社区内配备多样的服务和设施。相较而言,由于混合养老社区注重居民的全龄化,服务人群广泛,故社区医疗内容更丰富、更专业。而异地养老社区受迁入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开发商需投入大量资金自建医疗和为老服务,通常会因资金不足致使服务水平差,或因投入过高而继续延长投资回收期。同时,在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中,单一老龄群体聚集极易形成“老人城”,老年人缺少多样的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压抑感,不利于健康养老。而混合养老社区的居民涵盖老、少、中、青各年龄层,可有效解决养老社区的活力不足问题和亲情化需求。2.2.3宜居老年人类型参考国际上对老年人自理条件所做的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分类,同时考虑社区中老年配套、为老服务水平及医疗护理条件,可以判定各类养老社区的宜居老人类型。异地养老社区由社区提供为老服务和医疗护理,但因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只适用于自理及介助老人。集中养老社区和混合养老社区有充足的周边配套设施和资源,且社区内部具备完善的服务和专业的医疗团队,自理及介助老人可获得全方位照料。同时,部分规模较大的项目还配备介护老人专用床位,可为其提供全天候治疗与护理,实现了老龄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养老。通过现有养老社区的指标比较分析发现,理想养老社区不仅要全方位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还应兼顾开发商的收益性。混合养老社区相较于集中养老社区和异地养老社区具有明显优势。它构建的年龄层次混合、居住形态混合、养老服务类型混合的社区可满足老龄群体生理及心理上的整体需求,且青年群体的引入提升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社区资金平衡加快。然而,混合养老社区虽然强调全龄化居住,但子代与父代沟通联系性不强,在住宅设计、规划布局、功能划分上也缺乏整体的开发思路。本文针对混合养老社区的上述缺陷做出改进,提出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

2.1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功能分区及配套设施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混合养老社区模式为基础,在规划布局上将不同居住类型分区设置,并按功能需求的不同将各年龄段人群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明确划分建筑布局、功能配置和室外环境。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划分为子女公寓区(A)、老年公寓区(B)和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C)三个功能区。(1)A区即子女公寓区,以中、青年子女为入住对象,并细分为两个组团。组团一是建筑类型及配套设施与普通住宅类似的片区,用以满足青年子女对住宅的刚性需求;组团二是功能配置较高的高档公寓,以满足中年子女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该区住宅的运营实行房屋产权出售。(2)B区即老年公寓区,供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入住。该区住宅以配有医用电梯的高层和小高层为主,室内外设计均实现适老化和智能化,内部设计采用走廊式,走廊及走廊侧留有放大空间。同时,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该区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内部以走道连通。老年公寓区住宅的运营采取租售结合的方式。(3)C区即社区服务与护理保健中心,重点负责协调社区与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服务。为规范和指导社区工作,做好养老社区建设和老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中心需要与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政府部门协调,以获取其政策、技术及资金上的支持。此外,为了向社区老年群体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一站式服务,通过与当地大型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社区老人提供以下三种医疗方案:1)合作医院建立就诊绿色通道,社区老人可免挂号,优先就诊。同时,医院与社区建立数据库,统计并共享社区老人的病情、过敏史、接受过的治疗、日常注意事项、护理办法等信息,这样便于医生问诊,也可保证老人出院后能在社区得到更为有效的护理治疗。2)由合作医院提供专业医护人员和常用医疗设备,建立科室齐全的社区医院。同时,招募并培训一批老年护理团队,向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护理和住家护理服务。3)依托于社区医院,社区与合作医院合资开设介护老人床位,实现床位制医院养老,允许介护老人长期入住该区,由专人对其进行照料和康复训练。介护老人床位的运营实行只租不售。规划布局上,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A、B、C三区按“品”字形布置,A区与B区毗邻而立,这样既方便子女探望老人,又可以保证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实现子女陪伴养老,降低亲情成本。C区是病人、医护人员、探访者的聚集地,人流量、车流量较大,为方便交通,同时保证A、B区安静的居住环境,因此规划在“品”字形布局的前端。为加强各功能分区间联系,在A、B、C三个功能区间布设视频呼叫系统,子女与老人家庭一对一,C区与老人家庭一对多,以保证在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子女,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事故,也便于子女和医护人员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人群结构多样化,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各类人群的需求,如为孙子女一代配备幼儿园、游乐设施、亲子乐园,为中青年子女设立健身俱乐部、酒吧,以及面向大众的餐饮、农贸市场、商业街、超市、休闲娱乐、美容美发、教育机构(包含老年大学专项)等配套设施。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运营方式主要采用“家庭会员制”,即以家庭为单位办理会员卡,按会员级别的不同,家庭成员可共享规定范围内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2.2多代分居养老社区的主要优势

2.2.1加速资金平衡,降低管理成本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通过出售房屋产权或使用权收回前期投入,快速实现资金回笼,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同时,社区持有经营餐饮、商业、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物业增值等配套设施,并通过引入非老龄群体提升整体消费水平,为社区正常运营注入动力。多代分居养老社区以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功能需求相近的人群集中安置,从而产生服务和管理上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应,可降低管理成本。

2.2.2社区沟通性强,规划合理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将不同居住形态分区设置,并明确划分公共设施和室外环境,在规划布局上形成一定的专属性和独立性,可有效避免管理和使用时出现纠纷,且便于社区资源与服务的支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社区运用视频呼叫系统将三个功能区紧密联系,不仅方便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养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2.3社区内部形成自循环体系

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实行老少共同入住,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以及不同家庭结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并通过提供多样的居住形态、配套设施和为老服务构成了社区内部的自循环体系。一方面,若老人对住房的要求随着身体状况或家庭变化而产生差异,社区可协助其转入符合其需求的其他功能区继续养老,老人无需脱离社区,从而实现“一站式”养老。另一方面,家庭中的几代人共居于多代分居养老社区,并按功能需求的差异分住于不同功能区,各代人可随身体状况或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不同功能区间转换,享受相应的服务,家庭内部也可实现自循环。

3结语

第3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石川河;土地安全;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58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移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现阶段已经在农用地治理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工程建设,对确保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土地工程应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地,这其中还存在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质量提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人居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这就需要健康、持续、稳定的建设用地投入作为基本保障,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1-3]。

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1新型城镇化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4,5]。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6,7]。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合理处置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生态关系,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1.2科学技术破解城镇化发展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瓶颈日益凸显[8-11]。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以粗放式用地、用能的方式不断扩张,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未考虑土地质量健康问题,导致多地出现“毒地”现象,危害人类健康,整个过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居环境差距大。过多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区位条件较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反之部分区域的发展投入较少,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环境呈脏、乱、差趋势发展,再加上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差异,使得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阻碍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功能不完善,设计实际不匹配。在前期规划中不根据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完全不遵从科学依据,不持有科学态度,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建设资金量不足,发展需求难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复杂、投资项目多等问题,单一依赖财政支出,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导致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的问题。

1.3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市场潜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我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49年,较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水平较低,但是速度快。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7%,但與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低了近7%,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大,还有很大发展潜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2]正式,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根据近10多年来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陕西省2000—2018年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靠近,2019年达到59.43%。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发源地和桥头堡,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趋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将会对省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抢抓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有力机遇,瞄准特色小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注重科研引领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为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2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以石川河为例

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项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项目建成后,将生态建设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2.1前期治理

土地安全是确保人居安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土地治理”科研攻关,针对建设区域内存在的土地质量脆弱、生活、建筑垃圾围城、土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开展前期调查、技术研发、问题治理、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管控,对区域内的污损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和维护,从根源上解决土地“亚健康”的问题,以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整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2.2生态环境建设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表明在国家层面已经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予以紧密关联。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定是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的。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应该被综合考虑并加以利用。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以富平石川河为例,通过GIS、GPS、RS等技术,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建立生态本底,设置生态调控单元,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项目开发的建设重点,最终形成利于人类生存、提升环境质量的生态结构。在微气候改善评价方面,对项目前后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环境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城市城镇边缘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使石川河局部微气候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有效缓解了富平县的城市热岛效应。整个建设过程,将“绿地系统”转型为“绿色基础设施”,将“开敞空间”营造为“绿色廊道”,将“城市片区”整合为“生态功能区”,切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好“生态本底”与“绿色根基”,创造了一个更为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2.3智慧人居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时代交替,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普及的浪潮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逐步迈进智慧化时代。有的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其核心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川河提出了智慧人居的概念,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为切入,创新研发了智慧人居社区平台,全方位构建了“人物互联、业务在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社区运营生态,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智能优化。

2.4运营模式创新

在运营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提升土地价值为核心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由企业足额垫付项目费用,改变了政府担保金融机构贷款的模式,将企业收益与项目质量互相绑定,既解决了政府资本不足的问题,又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双重目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辅助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运行的经济支撑方法。石川河项目运用该模式,不但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增长,同时又吸引多个知名企业前来投资[14,15]。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作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系统化提升的科技研发。要全面创新,加强土地整治、城市综合体建设、土地开发研究、净土生态治理全方位创新,采取规划先行,高起点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重视土地整治、绿色建筑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转化,进行产业化模式推广,通过同网(物联网)、同台(通用功能平台)、同数(数据体系)、同效(高效运营数据中心)和同制(制度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度标准化体系,将科技融入建设环境的提高,让人居环境更加智慧化,最终实现农业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开发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4.1以土地安全为核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新型城镇化产业落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研作为支撑治理工程实施及应用的基础,确保土地洁净安全。从研究角度出发,应着力净土新材料、新技術、新装备的研发,从而保证人居用地土壤环境长远安全,保障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4.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导向的新方法、新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新型城镇化下生态环境建设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重点针对工程项目区域,开展城镇生态环境评估研究;针对陕西城镇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及新材料研发;开展城镇生态环境管控的新方法及新模式研究。

第4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各村(社区)、镇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对重要交通站点和公共客运车辆持续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治疗”的防控方针,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有效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同时,规范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和较大事故,有效控制一般事故。

二、疫情防控工作职责

(一)交管办。负责做好辖区内客运场站的防控工作,设置本辖区隔离室,一旦发现发热症状和疑似病人第一时间隔离并通知上级部门;督促在一线在岗的站务人员、司乘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所有乘客必须佩戴口罩;督促辖区运营车辆每天落实消毒、通风措施,并建立台账;在车站、招呼站通过张贴疫情防控宣传海报;要求车站严格执行“八不出站”(超载、安全列检、安全带、驾驶员资格、客车证件、出站登记审核、司乘人员未带口罩、客运车辆未消毒一律不出站)规定,全面督促属地客运企业严格落实禁止携带宠物乘座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利用红外线体温检测仪逐一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要求,尤其要加强来自外来人员的体温检测,做好检测人员体温健康登记台账;加强道路车辆特别是武汉地区返乡外地车辆的排查和登记,并将每日体温检测情况和车辆排查情况及时上报。

(二)交管办、交警中队。负责收集各村(社区)、镇级相关部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协调配合卫生健康、公安、司法、市场监管所等重点部门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负责督促运输企业全力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客运站等交通领域人员密集场所、营运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每天落实通风、消毒、测体温等防控措施;督促运输企业每天发班前测量驾乘人员体温,驾乘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才能出站发班,严厉打击站外上客;督促客运站,配合卫生院建立体温检测点和隔离室;做好应急运力储备工作,强化应急情况下的道路运输和人员转运保障。负责车辆、通讯的保障工作,保持应急车辆车况良好,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在疫情一旦发生时,能及时运送应急队员和物资前往现场;负责应急情况下道路通行管制。

(三)卫生院。负责协调医护人员力量保障各疫情防控检疫点体温检测和“留置点”医疗卫生监控工作;负责指导客运站落实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和通风。

三、道路运输安全工作要求

(一)交管办。负责保障辖区内农村公路安全畅通,落实对乡、村道路巡查,建立隐患台帐,及时整治道路安全隐患,形成闭环管理,不能立即处理的,应及时设立相应的警示标识;同时落实“路长制”,抓好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负责修复路面坑槽等病害,做好边沟和涵洞的清理疏通,确保排水顺畅;负责乡、村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道路非标等情况的查处,保障道路安全通行能力;负责乡镇施工路段安全通行工作,做好安全标志标识设置工作。

(二)交警中队。负责全镇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工作负责全镇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负责开展各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负责春运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参与城乡道路和安全设施规划,加强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车辆安全管理。针对春运期间,私家车、返乡返岗车辆的情况,加大流动巡逻检查,严管严控超速、超员、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防范恶通事故发生。负责全镇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切实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车辆的拦截检查,及时发现苗头、消除隐患。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及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成立镇应对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道路运输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

(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做好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和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三)加强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做好客运企业密切接触者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切实防范由此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第5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一)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打造15分钟文体服务圈

根据__市《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我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巩固已有阵地的提升成果,继续推进区、街、居各级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和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功能,推动区级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完成2个街道图书馆市级达标建设,1所街道图书馆联网分馆建设,整合提升社区图书室,完成20个社区图书室的市级达标建设,推动区新文化中心建设,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发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阵地作用,积极构建15分钟文体服务圈。

(二)注重文化供给侧改革,打造“零距离”服务

全面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网络、微信等客户端技术建设,持续做好24小时自助图书机服务工作,探索电子借阅服务模式,利用现有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云计算”平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通过数字平台建设,构建服务群众的新媒体纽带。持续推进文化服务活动,以需求为导向将专题文艺晚会、书画摄影比赛与展览、培训、讲座、文化下乡、幸福广场秀等活动融入居民群众的生活,创新构建“政府买单,居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服务模式,丰富群众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要围绕我区各级文化品牌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全区各街道、社区完成基层文化活动800场次以上。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规范我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健全队伍管理机制,建成工作机制,推广深化文化场所“自助式”管理模式,加强与不同类型的志愿者队伍共建、交流,形成资源整合与共享。

(三)深化文化活动品牌,打造__文艺精品

认真组织开展__区第八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配合做好第十二届__元宵民俗文化节、第八届__(__)城市诵读节、第九届__文化节等区级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拓展提升品牌内涵、文化效益和活动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艺术节这一载体的带动作用,促进各街道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深入打造“幸福__百姓乐、__梦工厂、__同乐汇、__欢乐季、喜乐金__”等“一街一品”,将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向常态化、精品化发展,使全区基层文体活动更加繁荣。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行动,继续办好“__讲坛”、“读书公园”、“__文化”等阅读品牌,打破传统阅读模式,尝试推出全市首家“真人图书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加大文艺创作力度,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聚焦中心工作,围绕特区建设35周年、建党95周年、胜利80周年等时间节点,组织座谈、交流及采风等活动,认真谋划,在语言、舞蹈、音乐等门类抓好一批精品创作。扶持好基层文艺团队建设,重点扶持____合唱团、__区外来青年艺术团及__区中青年舞蹈队等文艺团队,筹备成立女子快板队。指导和扶持__区社区文化艺术协会开展活动,利用社区艺术协会平台,推动街道、社区艺术团横向交流、纵向提升。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文艺骨干为核心,通过层层带动,提高文艺人才专业水平。要整合各级资源,打造出一批具有__特色的文艺精品,形成“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生产一批”的良好态势,力争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和活动中为我区获得更多荣誉。

要更加重视推进文化产业工作。一是抓好平台建设。以文化产业园区平台建设为抓手,依托闽台(__)文化产业园核心区二期,持续跟进华美文创园、__建筑文创园、海西工业设计中心等园区的运营,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集群发展。积极推进海丝艺术品中心、__1#、7#厂房、两岸__文创园等项目的改造建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激活文化“因子”,实施“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建筑、服装、体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综合带动。二是着力政策推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协会、园区运营商、活动平台等形式宣传推广既有产业政策,利用扶持政策推动和引进龙头文化企业入驻、培育文化企业发展,做好政策兑现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做好企业帮扶。积极走访企业,跟踪骨干企业,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协助解决实际问题,收集企业资源,完成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重点文化企业的推荐工作。

要认真做好第九届__两岸文博会工作,加强前期项目储备,提升统筹组织工作水平,提升我区分会场办展水平,充分发挥文博会的展示推介和合作交易的平台功能。要指导__(__)国际时尚周活动开展,立足2015年的活动经验,保证充分的市场运作时间,以更具本土特色的时尚产业定位__区的时尚主题。要加强协调对接,鼓励、支持业界开展文化产业活动。

积极开展我区文化对台对外交流工作。依托__两岸文博会、__文化节等文化贸易

交流平台,促进两岸文化往来互通。加强与台湾文化企业交流对接,吸引台湾知名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到我区落户。积极组织文艺团队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推动社区文化艺术协会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互动交流,配合我市外侨办与友好城市“法国尼斯市”的合唱团办好合唱友好交流音乐会。支持引导辖区涉台文物古迹开展对台对金交流,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完善联合联动工作机制

全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行政审批便利化、规范化、透明化。加强文化市场依法管理,结合新一轮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重点加强对上网服务、娱乐场所和出版、演出行业的市场监管,着力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全面运用,落实执法监管规范化、信息化制度。积极探索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争取市级监管平台延伸,开设区级监管窗口,尝试与公安远程监管平台功能共享共用,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健全联合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动,完善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通报制度和综合执法机制。主动与公安、消防、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和各街道联系沟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加大日常巡查和监管的力度,推行网格化管理,开展2016清源、净网、秋风、护苗“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黑网吧”集中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扶持民营实体书店,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二)强化市场主体责任,扎实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监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市场信用档案,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信用监管制度。进一步厘清执法监管边界,强化市场主体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经营主体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律责任,形成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执法部门加强服务和后续监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培育,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等职能作用,巩固推广网吧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果和经验,鼓励多种经营和业态融合,探索试点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形象,争创文明窗口。

继续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落实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属地职责,及时做好新公布的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调整充实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员队伍,进一步规范完善文物保护管理网络,落实日常管理职责和巡查制度,严格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在有条件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监控系统,完善安全设施。积极配合做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薛令之墓”迁建工作。

进一步健全完善保护机制,推进__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公布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加强指导“非遗”项目传习中心建设。利用传统节庆和“非遗日”,整合全区非遗资源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要发挥我区戏曲资源优势,推动芳草越剧团与钟宅民族小学、金尚南音社与金尚小学共建。

(一)立足惠民,做深做广全民健身工作

编制完成《__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加强与工青妇等部门的合作,开展区级职工体育活动。在全区各街道举办“全民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并在“8?8”全民健身启动日将全区全民健身活动推向。继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壮大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积极引导体育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参与性强、娱乐性强、趣味性强的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供给。充分发挥体彩公益金作用,指导各街道继续完善文体活动中心、社区体育设施等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新建、扩建一批全民健身场地,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着眼特色,做精做优区街体育品牌

持续打造“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__杯”帆船赛、__第二届全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等区级品牌赛事,着力提高__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服务保障水平,积极组队参与省、市各级各项体育赛事,通过参赛、办赛促进我区特色体育发展。指导各街道因地制宜打造品牌赛事活动,推动“一街一品”成熟完善,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发挥区体育总会的作用,加强对体育社团的指导和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支持体育社团组织承办特色品牌赛事、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继续支持、指导区篮球协会举办“时尚三人篮球”挑战赛、第二届世界大学生篮球邀请赛,指导区篮球协会、区足球协会广泛开展篮球、足球进校园活动。同时探索体育产业工作机制,梳理摸查辖区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立名单目录。加强体育市场管理,推动体育产业科学发展。

(三)紧抓培育,做实做强青少年体育

巩固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及各类单项体育比赛,指导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开展活动,指导、支持健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等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承办高水平的青少年体育比赛,争创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学校和体育社团资源,提高青少年“三大球”的运动水平,促进青少年

体育全面发展和对外交流交往。支持区少体校开展体育训练,加强业余体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完善以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重点,各类体育培训机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选拔人才体制。(四)对标创建,重视做好老年人体育

扎实推进老年康乐家园建设,完成示范社区建设任务。支持和指导区老体协继续举办老年体育健身项目的培训和交流展示活动,进一步健全老年体育工作网络,培养更多的老年体育骨干力量,促进老年体育活动深入开展。

(一)跟进重点旅游项目,加大a级景区创建力度

科学编制完成我区“十三五”旅游规划。主动对接市、区重点旅游项目。配合推动东渡国际邮轮母港、五通__旅游服务中心、__文化旅游产业园等省、市重大旅游项目尽快建成投入运营。跟踪推动五通旅游码头建设,跟进__古镇项目,指导__古镇完善景区建设,协助宣传推广。改善__区旅游消费环境,宣传推广风信子跨境直购商城。对接__商集团,推动__渔人码头滨海美食休闲旅游区建设,丰富__旅游项目,加快发展邮轮游艇、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

积极创建a级景区。指导现有a级景区完善设施、丰富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指导区国投旅游公司开发仙岳__旅游资源,对标国家4a级景区要求,持续提升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指导区国投旅游公司和路桥游艇旅游集团加快__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湾区旅游功能,加速提升__旅游业态,对接市旅游局整体申报高a级景区。推进环湾高星级酒店群建设,宣传推介__精品旅游线路,将__打造成__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和主要旅游目的地。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

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确保2016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按要求竣工并对外开放。推动旅游街区建设,指导各街道在成熟、特色商业街建设旅游街区,丰富旅游街区的休闲、娱乐、观光等功能。完善__片区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__道路指示牌建设和灯塔公园led显示屏、触摸屏建设。

持续宣传《__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奖励办法》,指导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举办系列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依托新闻媒体和“乐游__”微信平台宣传推广“__八景”、重点旅游企业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办好“帆船嘉年华”、“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激情__”等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实施“走出去”精准营销战略,提高__区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推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旅游行业监管,将日常检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争取成立旅游质监所,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做好旅游投诉受理工作。要重点加强东渡国际邮轮码头和__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整治工作,规范辖区内的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旅游统计机制,委托__大学统计系对__区旅游进行科学、系统、规范化统计,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指导旅游业发展。持续做好文明旅游,配合区文明办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和引导活动,树立__区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

持续加强党建工作。坚持党要管党,贯彻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聚焦正风肃纪,用党规规范言行,牢固树立讲纪律守规矩意识。

第6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二〇〇八年,全市城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为主线,按照省委*二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叫板世界一流,媲*际名城为城市发展定位,借鉴*、*等先进国家和城市的管理经验,落实“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管工作方针,在巩固发展*-*城市管理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二〇〇八年,全市城管工作的思路是:四大整治,四大行动,四个推进。具体的工作任务是:

一、抓好四大整治,全方位提高城市优美度

(一)高标准完成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年是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的最后攻坚年,要继续坚持标准加速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强化环卫保洁、完善基础设施、整顿广告招牌、规范架空管线等,提高城中村和社区的环境卫生和村容街貌水平。*年年底前,在特区内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和*区90%的原自然村和90%的社区要创建达标。对全市已创建达标的,今年要对其中的10%予以复查,复查不合格的要重新创建达标。此外,在达标村中积极引入规范的物业管理,*年年底前,达标村的物业化管理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

(二)继续强化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在严格禁止楼顶广告的同时,*年将整治重点转移到未经批准违法设置的落地广告上来。同时严把审批关,控制户外广告增量。此外,积极协助制定户外广告设置的区域性详规,继续推进户外广告公共用地使用权的拍卖工作。

(三)大力推进街景营造与整治。认真总结和推广中英街、深盐路、人民南、华强北、滨河路、创业路、南海大道、沙河西路、107国道新安段、清林路营造与整治的成功经验,将以“穿衣戴帽”为主要内容的街景营造与整治工作扩展到全市。营造与整治的重点内容包括屋面“平改坡”、绿化和美化屋顶平面、改造建筑立面、建设灯光夜景、整治架空管线、清理广告招牌、清洗粉刷外墙、更新完善市政设施和沿街绿化、设置通透式商业橱窗、规范临时设施设置等。*年年底前,特区内各区至少完成1条城市主、次干道或商业街沿线的建筑物“穿衣戴帽”改造,*、*和*区各街道办事处每年至少完成1条城市主、次干道或商业街(道路长度不少于300米)沿线的建筑物“穿衣戴帽”改造。

(四)开展市政设施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整体水平。*年是为期4年的市政设施综合整治行动的关键一年。根据整治计划,各区要继续开展断头路整治工作。*、*和*区继续对未达到标准的市政道路进行整治改造,进一步提高特区外市政道路建设管理标准。继续对特区外“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进行整治。继续对已承担市政道路功能的小区道路进行整治,重点对*年接管的小区道路分批进行整治改造,并抓好日常管养工作。整治改造人行天桥,对一些重要路段、繁华地段中具备条件的人行天桥逐步进行加盖(顶棚)改造。在开展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继续完善道路、桥梁和路灯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逐步向全市推广使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道桥、照明的规范化管理。特区外在三年过渡期后,要全力以赴,切实抓好对原由股份公司管理的社区市政设施的接管工作,确保特区外社区市政设施管理得到加强。尽快出台全市道桥、照明设施管理养护监管办法,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考核。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在全市开展市政设施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抓好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继续以人性化的设计、绿色环保的技术措施大力推进皇岗路、深南路二期、*路、八卦二路、贝丽路、田贝四路、笋岗路、春风高架桥等道路修缮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南大道上步灯光景区、文锦路灯光景区以及滨河滨海大道灯光长廊和春风高架桥景观照明建设,努力营造深南大道灯光长廊、滨海大道灯光长廊“双龙起舞”的城市夜景景观。

二、开展四大行动,促进城市管理全面升级

(一)开展城市美化行动,努力营造堪与世界名城媲美的国际花园城市

1、启动两个规划的制定工作,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全市公共绿地和各类公园管理现状,启动《*市公共绿地和各类公园布局规划方案》及《*市推广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方案》的制定工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继续打造“公园之城”。加快儿童乐园、安托山、罗芳、红岗、银湖山、布心山等市政公园筹建工作。特别是*、*、*区要积极筹建新的市政公园和社区公园,打造公园之城。全市计划筹建各类公园30个。

3、大种市花簕杜鹃,彰显城市特色。全市计划种植簕杜鹃350万株,形成市花特色景观。其中,*、*两区各负责种植100万株,南山区、*区各负责种植50万株,罗湖、福田、盐田三区各负责种植10万株。局直属单位种植20万株。

4、积极改造和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加强绿化改造。坚持自然生态的原则,推广深南—新洲立交绿化模式,绿化养护和绿化改造向自然生态方向转化。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积极推广屋顶和垂直面绿化,大力整治黄土,提倡见缝插绿,增加城市绿量。根据不同区域对造氧、遮阳、除尘、降噪、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方面的功能需求,选择和配置植物物种,增强城市绿化的生态服务功效。大力推进停车场绿化,建设生态停车场。

5、加快园林绿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大*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大*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要成为充分体现*生态、旅游、滨海三大特征的国家级景观区。加快梧桐山风景区建设,重点抓好梧桐茶海、山樱花景观、十里杜鹃长廊等景观生态林建设,让梧桐山“绿宝石”发出璀璨的光芒。加快*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景观长廊建设。积极开展各项前期筹建工作,将*湾滨海休闲带打造成为大众欣赏*城市滨海景色的“观景台”。加快建设仙湖植物园苏铁保护中心,努力建成集苏铁保育、科研、生产及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二)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努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1、尽快解决环卫设施设备不环卫问题。环卫设施设备的卫生管理要向*、*看齐。市区环卫各单位要限期通过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创建达标。各区要落实环卫设备、器具定人、定时的卫生清洗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容环卫杯”竞赛方案,提高环卫设施设备管理评分权重,环卫设施设备的管理情况要纳入环卫招标条款。

2、实施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新制定的质量标准和作业规范。增加道路清扫的密度和冲洗频次,消除道路泥沙、扬尘多,人行道污垢厚重等现象,提高道路清洁度。特别对深南大道、华强北、东门步行街、人民南等一些重点公共场所和重要主次干道,要实行更高清扫保洁标准。继续强化落实连续性清扫保洁制度,保洁配员及保洁时限一定要达到要求,继续推行夜间垃圾清运制度。积极整治门店、住宅小区侧后及小胡同等易忽略的卫生区域,大力清理屋顶、雨蓬、铁皮顶等长久积存的垃圾及杂物。督促各有关部门落实清扫保洁经费,按标准配足清扫保洁人员,加强长效管理,不断加大公路、铁路、待建地、建筑工地、市场、河道、山边地带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3、建成完善先进的垃圾收运系统。已建成的垃圾转运站要尽快投入使用。规范新建垃圾站运营管理,完善市场化垃圾收运系统。逐步改变以手推车和垃圾桶收运垃圾的模式,推广车载桶装密闭式的垃圾收运模式。大力推广坂田模式,尽快解决一些片区运力不足、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

4、着力突破环卫管理难点问题。积极协调建立环卫清扫保洁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全面核算道路清扫保洁作业任务量,科学测算市政道路清扫保洁价格标准,为逐步提高环卫作业外包单价提供科学依据。努力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全市快速路、主次干道要以机扫为主,街巷道路条件具备的要逐步实行机扫。加强公厕建设与管理,认真解决市民入厕难问题。有效控制余泥渣土污染,对沙河西、中心区、北环路、泥岗路等重点路段严格把守,继续加强梅林关口、布吉、龙华等薄弱环节的整治。认真执行《*市餐厨垃圾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先规范收集运输,再推进综合利用的思路抓好餐厨垃圾管理工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区要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把握好农村城市化过渡期以及大运会等契机,大力提高特区外环卫管理水平。

5、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工作,*年底要完成总数达479座垃圾站的建设任务。推动大运会体育新城封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继续推进*老虎坑垃圾卫生填埋厂二期扩建工程、老虎坑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白鸽湖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坪山垃圾发电厂等工程建设。加快水径渣土受纳场、粪渣处理厂、新卫生厂建设进度。特区外各区要尽快制定本区域范围内渣土受纳场设置规划,解决渣土出路难问题。

6、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爱国卫生工作新局面。把爱卫工作重点放在特区外的基层社区及特区内的城中村。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开展“四害”防治设施建设达标验收活动,制定完善设施使用及维护管理制度,努力提高除虫灭鼠专业化、市场化覆盖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巩固灭蚊、灭蝇、灭鼠“三项”达标成果,切实做好“四害”高峰期的密度控制,严防登革热、流行出血热等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加强务工人员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继续开展国家、省、市卫生村和行业卫生单位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创建的试点工作,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三)开展街道执法规范化建设行动,提高城管执法执行力

1、以落实执法巡查制度为重点,加强执法过程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严格执行《*市街道综合执法巡查管理规定》,落实三级巡查制度,将巡查队伍设置、人员配备、巡查线路、巡查时段、打卡登记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实现街道综合执法巡查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落实《*市街道综合执法量化指标体系》,每月检查和考核,并将结果向各区、街道通报。落实《*市街道综合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队容风纪、文明执法、办案质量、执法成效、社会监督等方面按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2、进一步完善执法监察机制。完善综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定期的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街道执法队与各相关部门的执法合力。建立完善严格科学、操作性强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督察权威,完善督察手段,通过落实黄红牌警示、执法考核等制度促进执法单位文明执法和高效执法。注重督察效率,抓办案质量及反馈率,有重点地对市民关注的问题进行执法监督。加强对街道执法队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完善公安协同保障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暴力抗法等。

3、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求每年每个队员至少接受一次脱产培训,各执法队每月组织一次政治思想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召开业务分析会,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执法培训制度。组织符合条件的执法人员到国内专业院校进修,分批组织业务骨干到国外先进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开拓视野,更新知识。以创建达标执法队和标兵执法队活动为载体,抓典型、抓样板,激励各街道综合执法单位全面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升队伍形象。

(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1、积极推广节能措施和技术。积极探索使用太阳能;协助相关单位加强广告照明管理,科学调控广告亮灯时间;大力开展城市照明节能工作,合理配置路灯供电设施,在道路照明改造工程中采取使用节能型箱变、高效光源和灯具;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在景观照明建设中推广使用符合绿色照明标准的产品,体现“绿色大运”理念。

2、积极推广园林绿化节水技术。在园林绿化管养中千方百计节约水资源;采用并推广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广场、停车场的硬质铺装面积;利用中水浇花草树木、冲洗马路,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因地制宜分步建设储水窑、注水井等雨水利用设施,创造雨季蓄水灌溉绿化的自然条件,建立雨水回用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积极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沼气发电、填埋气体提纯制燃料、氨尾气制肥等技术;大力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继续优化推广沥青再生技术;扩大树枝粉碎制肥产能;积极开展用市政污泥生产绿化用肥的相关研究。

三、加快推进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打造城市管理现代化信息平台

(一)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管的执行效率。建立完善设计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究效率的数字化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结果制度,会同监察部门,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长效监督机制,将监督指导职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案件处理质量和效率。

(二)初步建成数字化城管综合执法系统。建立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统一的数字化综合执法系统平台,实现全市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综合执法业务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三)继续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技术平台。积极开展自助技术创新,全面开发系统拓展应用潜力。建立完善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以及内外部信息交换网络化,大力提高我市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认真处理市民投诉,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作用,提高受诉、处理和反馈水平,做到有诉必复、复必及时,使市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时时有人理、处处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五)继续加强数字城管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各区要重视操作员、监督员的业务培训,制定方案,分批组织落实。

四、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一)推进市政设施维修养护合同化管理。大胆研究和探讨市政业务合同化管理问题,积极稳妥推进道桥维修养护业务从目前的计划性管理向合同化管理的转变,进一步理顺管理主体和养护主体的关系,建立监理制度,全面加强对养护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管养效果。

(二)筹建公园管理中心。打破“建一个公园成立一个管理处”的传统模式,组建公园管理中心,继续将公园管理可社会化的职能逐步全面推向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三)加快全市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南山区部分社区及特区外各区,要加快推进环卫作业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切实提高环卫作业质量。继续坚持市政道路清扫保洁标段末位淘汰制,稳定和提高市政道路清扫保洁质量。

(四)探索数字化城管监督员队伍管理的新途径。在条件成熟的片区,探索建立城管监督员队伍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

(五)为解决行政执法对违法自然人处罚难问题逐步创造条件。深化课题研究,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营造舆论氛围,达成社会共识,为解决行政执法对违法自然人处罚难问题逐步创建条件。

五、加快推进城管科研,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发展对策

(一)开展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管理对比课题研究。按照*叫板世界一流,比*际名城的定位,开展全方位对比研究,在管理理念、管理设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寻找差距,探索现代化城市管理发展对策。

(二)提高城市管理科技含量。围绕生态物种配置、节约型绿化、循环经济等重要课题开展技术研究,为城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认真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经费核拔和科研成果的验收管理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城管宣传;策划系列蕴意隽永的公益广告,并组织指导各行业在包装及印刷品上的环境公益宣传,提高市民环境意识;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确定不同主题,通过“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公园文化节、梧桐山登高节等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继续推广城管形象标志,将全市城市管理、执法、服务、宣传等纳入统一的识别体系中,方便市民了解和监督城管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遵守城管法规、维护城市环境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六、加快推进城管机关作风和队伍建设,全力铸造和谐城管形象

(一)落实党的*大精神,深入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多形式开展学习党的*大精神活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贯彻省委市委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以思想大解放,催生大举措,推动大发展。

(二)全面推进绩效评估和绩效考核工作。拟定科学严格可行的工作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指标体系,健全绩效考核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工作制度。与此同时,继续开展和谐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和妇代会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第7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1香港地铁新线建设与物业开发

香港地铁的建设与物业开发同步进行。通过新的地铁线路的建设带动沿线物业发展,提高地铁沿线的土地价值,是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的典型。地铁沿线的物业开发一方面为城市的土地开发、城市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撑,同时为新地铁的开通带来客流,提高新线路的运输效率。地铁沿线物业开发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为地铁新的建设提供投资来源,减少政府的负担。在兴建观塘线、荃湾线和港岛线时,地铁公司同步在沿线发展中赚取利润。地铁公司与物业发展商合作,沿着三条地铁线上建设完成十八项物业发展,提供31366个住宅单位,25.1万平方米的办公楼面积和29万平方米的商用面积。机场铁路沿线共有62公顷土地用作发展住宅和商业用途。在建设香港站、九龙站、奥运站、青衣站和东涌站的同时,将其五个物业开发项目作为购置车辆的一个重要部分。机场铁路沿线将提供约29000个住宅单位和120万平方米的办公室、商用和酒店面积,以发展成为具有各种设备的社区。这些社区同时将被发展为主要交通枢纽和地区中心。在建设将军澳支线时,地铁公司被赋予了沿线的上盖开发权利。地铁公司在设计发展这些新物业时,先向政府取得发展地铁上盖或毗邻空间的权利,与地产发展商达成协议,利用发展商的资本,以缴付政府所需的土地补价、兴建、财务和其他成本。

2轨道交通线物业开发的地点选择

2.1城市轨道交通线的基本构成和物业特征城市轨道交通线按照其敷设方式分为地下隧道和地上高架两种,为论述方便,我们把它分别称之为地铁和轻轨。无论是地铁还是轻轨,物理上都由区间线路、车站、停车场和车辆段所、控制中心等组成。贯穿于城市交通走廊的地铁或轻轨,要么处于城市繁华地带,要么所处地带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区域,轨道交通具有引导城市开发的功能。可以说:一条轨道交通线就是一条城市经济带。因此,轨道交通线沿线具有得天独厚的物业开发条件,物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特征。

2.2轨道交通线物业开发的地点选择选择物业开发地点当然离不开轨道交通线本身,归纳起来,轨道交通线物业开发地点有如下几种选择:

(1)区间高架桥桥下物业开发大部分区间高架桥均位于城市道路的中心或者边缘,桥墩宽度范围内通常作绿化处理或作车道使用,特殊情况下,高架桥位于城市地块内,其用地界范围内即可进行适当的物业开发。

(2)地铁和轻轨车站出入口及周边物业开发地铁和轻轨车站出入口通常要连接车站附近的公共场所、人行道等,是乘客乘降必经之地。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中,休闲购物的乘客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上下班客流比例,出入口周边物业开发将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日本东京地铁出入口一般是结合城市公共建筑规划建造,出入口楼扶梯往往深入到商场、写字楼等建筑内。

(3)地铁车站站内物业开发以地铁功能区分,地铁车站包括标准站、折返站、带存车线车站等。标准站车站建筑规模以满足基本的站务、设备用房为原则,规模较小,一般没有可供开发的地方。而后二者则不同,为了满足地铁行车功能需求,其建筑规模远大于车站功能用房面积,为在站内进行物业开发创造了条件。总之,地铁车站站内物业开发是指利用车站富裕空间进行商业服务开发。

(4)车辆段所上盖物业开发车辆段所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段所内工艺用房尺度大、建筑品质一般不高,对城市景观有一定影响。从集约用地、改善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车辆段所上盖物业开发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控制中心综合开发控制中心又可理解为轨道交通行车指挥中心,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列车的运行控制和调度指挥,是轨道交通必不可少的生产机构,通常由房屋建筑和专业设备组成。将控制中心、轨道交通行政管理等机构合并进行综合开发,是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和运营部门的首要选择。

3轨道交通经济带开发业态的选择

(1)房地产业轨道交通对沿线地价的影响具有超前性和当期性。随着各条线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商机逐渐呈现,全线通车后,将全面带动郊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北京地铁一号线建成前,沿线很多地方是菜地和荒地,一号线建成后,沿线大量的楼房建起来,很快连成一片。上海地铁一号线建成前,近郊闵行区的莘庄镇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远,属于典型的功能“小而全”城镇,自1997年一号线通车后,凭借与中心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莘庄已发展成经济发达、第三产业繁荣、城市生活品质较高的现代化城镇。轨道交通建成后,势必会引起沿线直径500m圈内的房地产升值。

(2)商贸业轨道交通的开通,将使沿线周围集结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商业区,密集的商业设施又会吸引大量的居民出行,使传统的业态发生巨大的调整。例如,上海近郊闵行区的梅陇地区,依靠轨道交通集聚大量人流,已从一个临近中心城区的郊区小镇发展成商业设施聚集、流通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轨道交通经济带。要在沿线和车站周围发展百货、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主力业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打造出一个特色商业带,使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逐渐在沿线形成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商贸企业、大型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为骨干的商品大流通格局。未来的节点城镇居民可在上班的路上,将购物、洗衣等诸多家务活顺便完成。

(3)服务业在沿线和车站周围发展酒店、休闲娱乐、停车场等服务业态,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必将提升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形成产业经济效益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相互促进。

(4)制造业上海等大城市正在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大量的工业园区、科学园区及都市工业园区被集中在郊区,已经开通和将要开通的轨道交通将在这些园区附近设立车站。轨道交通为这些园区内的上班族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购物方便。随着轨道交通向远郊的延伸,在远郊人口稀疏的轨道交通沿线,化工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物业开发的必要性和案例分析

4.1物业开发的必要性

(1)物业开发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融资的一种手段,将对于增强轨道交通造血机能,改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沿线物业开发可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思路,符合节省土地的国家政策;

(3)轨道交通线路沿线物业开发在进一步提高沿线各类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保障轨道交通客流的稳步增长,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4)车辆段所上盖开发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车辆段所工艺用房尺度大,在控制建造成本的前提下,建筑品质不高,单纯美化投入成本大,不合算。结合住宅、商业综合开发,可规避车辆段所不良视线对城市景观的干扰。

4.2物业开发规划案例分析

4.2.1车站周边物业开发如图1所示,某地铁车站位于马池路与花园五路的交叉口,车站横跨马池路。根据城市规划,马池路以南为物业开发,周边规划为住宅小区待建用地。为使车站建设与周边物业开发有机结合,规划设计中车站在马池路南北各设置一个地面站厅,其中北侧地面站厅为地上两层建筑,南侧地面站厅结合物业开发为地面五层建筑,车站的活塞风亭及新、排风亭全部与超市结合设置,车站冷却塔设置在北侧地面设备用房区屋顶上,物业开发冷却塔设置在南站厅物业开发屋面。地铁站厅的乘客可通过站厅直达超市一楼大厅;二至五楼均为超市卖场,可通过电动人行步道自由通行,出超市时,须到二楼收银区付费(或通过无购物通道),经楼扶梯到达一楼大厅,顾客还可通过两部电梯到达地上二层超市出入口,也可到达地下一、二层车库。可以预期,车站建设与周边物业开发有机结合,将取得“多赢”的效果。

4.2.2地铁车站出入口及站内物业开发某地铁车站为折返站,站前设停车折返线,为地下二层10m岛式站台车站,车站总建筑面积约25242m2,主体建筑面积约20544m2。车站总长度为530.2m,标准段宽18.5m。车站所处位置周边为少量建成的住宅区和多数未形成的住宅区,交通处于发育中,车流量较小。车站站五条地下通道及九个主要出入口,一个消防疏散口,均为无顶盖式出入口。消防疏散口与3号出入口合建,设四组风亭,两座冷却塔(图3)。该车站建筑规模较大,各出入口及站内富余建筑面积钧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实际规划设计中,在车站的3、4号出入口附近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地,规划的公交站设在5、6号出入口之间,其它出入口钧结合周边地块房地产开发进行优化布置。停车线上部空间面积约4200m2,全部用于车站内商业开发。随着地铁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按规划实施,该地区将形成集商贸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于一体的、功能较齐全的中心片区。图4所示为车站存车线上方地下一层商业开发区局部效果图。

4.2.3车辆段所上盖物业开发某车辆段总平面按初期运用库两列位尽端式布置,预留近期运用库三列位(11线33列位)贯通式布置条件。运用库位于车辆段的南边,初期由11条22列位停车列检线以及2条4列位月检线及1条不落轮镟修线组成。联合车库设于车辆段北边,位于运用库的正上方,由大/架修库、定/临修库、静调库、油漆库、车体检修间、移车台以及转向架及轮轴间、辅助生产间组成。其它库房布置如图5所示。在满足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可按高层住宅小区及商业等用途进行开发,同时布置配套公建用房满足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具体原则包括:土地集约利用,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车辆段屋盖上部空间,进行地产物业开发;通过地面层及上盖平台层的立体组合形成丰富层次感空间结构;各层平面通过简洁有序的立体垂直交通联系为一个整体;将汽车、轨道车辆对居住人群休闲生活的影响减少至最低限度,同时充分考虑到住宅小区人员出行的便捷的流线来组织人流和车流。结合车辆段总平面布置,可将整个场地范围划分为车辆段区域即办公区、车辆段上盖区域即工艺库房区和无上盖区域三个大的区块。其中上盖区域位于场地中东部地块,盖下一层为车辆段与综合维修基地,上盖为住宅小区。结构顶盖总高6-16m,上盖区域停车列检库及联合车库的顶盖上方区域为13、29层住宅、共19栋,结合车站设有一座6层写字楼和一大型3层商业区。其它区域为绿化、运动场地、道路及局部3~4层的小区配套公共建筑(如社区服务、商场、小学、会所、幼儿园等)。无上盖区域主要进行住宅小区开发。开发效果见图6。

5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物业开发的实现

(1)政府支持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属社会公益事业,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加上其投资规模较大的特点,建设一条轨道交通线往往给政府带来较重的负担,政府大多通过土地转让和开发进行融资。如前所述,物业开发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融资的一种手段,可增强轨道交通造血机能,但轨道交通物业开发需要政府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轨道交通部门从事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

(2)规划落实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技术性法规,每一条轨道交通线都必须依据规划合法建设。在没有引入“物业开发”概念的时候,沿线用地往往根据工程实际用地进行规划和审批,然而,在需要进行物业开发时,则须将开发用地纳入规划。显而易见,落实用地规划是轨道交通部门从事物业开发的必要条件。

(3)效益评估物业开发可供选择的业态非常广泛,主要有房地产业、商贸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但不是任选一种都能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必须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在环境、时间、空间方面对物业开发业态的影响和周边的城市环境(包括未来环境变化)。因此,轨道交通沿线选择什么物业开发业态,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效益评估,明确不同地段的开发方向,以确保效益最大化。效益评估是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必要的过程。

(4)工程设计与实施在规划落实、经济效益评价可行的情况下,轨道交通物业开发应及时转入具体工点的规划设计和招标实施阶段。至此,轨道交通物业开发方能得以实现。

第8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商业区高校发展模式创新创业大学生商业区内在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附近高校消费群体以及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然而正由于其形成过程自发性、管理上不规范和信息交流渠道缺失等,相比于校内商业区域,在服务质量上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大学生商业区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对高校群体具有着校内商业区域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影响,故而其管理上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各高校周边商业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选择浙江省内各高校周边商业区进行实地调查。商业区内服务设施齐全程度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相关,如相比于浙江师范大学地处偏僻,商业区不甚繁荣,而浙江理工大学等周边商业区的设施则较为完善,其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同时,所采访的大学生对商业区的服务评价总体不错,基本满意。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其目前的发展情况作了以下总结和归纳:

(一)商品及服务的多样化,使得环境和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据调查发现,高校周边的商业区所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能够基本满足高校及社区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服务内容主要有餐饮、服装、超市、宾馆等,另有网吧、饰品店、理发店、台球室等休闲娱乐场所。然而,商品及服务的多样化也逐渐暴露出关于食品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主要有:

1.商业区内部餐饮类店铺过分集中,基于其主要消费群体为在校大学生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因而食品卫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走访发现,在校大学生对餐饮店所提供的饮食卫生普遍存有疑虑,一是地沟油等食品原料安全,二是餐饮店铺的清洁卫生。

2.餐饮类店铺的增多也对街区内部街道的整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街道卫生呈中下水平,基本都是商铺各自自觉管理所在范围的卫生情况。因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故而空气混浊,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而这些一般会由街道的环卫工人进行处理。同时商铺较为集中,街道略显窄小,也对商业区内部的卫生清理造成较大的阻碍。

对于上述问题,一般情况下是有辖区内城管大队进行管理,但因多种因素,管理缺口较大。

(二)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申权维权不便

据了解,高校周边的商业区基本不为高校管辖,而是属于政府,或者作为村镇的一部分,其土地归集体所有。因靠近高校,对该区域的利用一般是通过土地转让或出租建立商业区,以吸引高校群体和社区居民前来消费。商业区的管理活动是按照浙江省普通营业管理办法由当地有关部门来执行,店铺进入经营,需要取得营业执照和店铺租赁协议。若有店铺转让和转租,在已经办理营业执照、具有营业资格的前提下,一般仅需要和商铺主自主订立转让或者租赁合同,即可进入经营。但也不能排除若干店铺并未办理相关手续,而是私下通过转租的方式开始经营活动。而有关部门对于店铺经营资质并未有实质上的审查,而仅限于形式上,由此在商品及服务质量方面出现较大缺漏。采访得知,学生对商业区内部的商品质量态度不够乐观,多数认为,对于服装及生活用品,虽然价格较为便宜,但是质量一般,甚至较差。相对于市中心其消费水平较低,因缺少足够的监管,商品和服务质量更是有所折扣。

商业区内基本没有具体成文的管理规范制度,对商业区区内商铺经营主的权利义务未作明确规定和说明,如果发生纠纷,基本由商业区内部自行解决,而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处予以介入。更为重要的是,商业运营活动中缺失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学生或者商铺店主在有权利诉求甚至遭遇权利损害的情况下,申权维权不够方便快捷,甚至无处申权维权,所产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甚至可能激化。

在对大学生涉及权益损害问题的采访中了解到,如遇产品问题,学生一般是直接找商家索赔,在没有正规票据作为证据或者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大型超市及宾馆等较大商铺提供发票),也会选择放弃维权,主动“认栽”;而遇到人身损害问题,则也会选择联系高校相关部门予以协助解决问题,去校外相关维权部门则较为不方便,甚至有相互推诿现象。当然,这无疑还涉及到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问题,另作讨论。但是,没有一个特定和稳定的信息反馈平台,无论是对任何人维权都是不便也是不利的,不能被简单忽视。

(三)校外商业区缺乏大学生创业平台

据调查了解,各大高校均重视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活动,例如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浙商孵化园”、浙江农林大学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广场”,同时还特别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班”,招募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班研修辅导。但是,校内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不是过分偏于理论,就是偏于简单的商品买卖,且扩展范围小,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思维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相比于校外,则缺少足够的“实战经验”,风险承担过小,竞争压力偏弱,实际锻炼价值不高。若能够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在校外进行锻炼的平台,则显得很有意义了。

目前,通过走访发现,因缺乏真正有效的商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创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校外自主创业仍占少数,未能形成良好的规模,或因实际操作过程中生产效益不高、店铺租金贵等其他问题,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大,兴趣度下降。大学生选择大多是服务生、发传单等兼职类工作。浙江师范大学有联系相关部门,在商业区建立了规模不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收费服务,替学生承担了一部分风险,租金相对于社会上要低,申请两年后未达到预计销售业绩,则会失去店面使用权。这样的尝试显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四)存在的其他问题:

1.因碍于其场地所限,商业区规模的扩大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商业区的发展或局限于高校附近,而与周边城市的连接方面受限,也就是说难以将商业区的发展影响扩展到整座城市。

2.商业区地块为政府抑或村镇集体管辖,在未得到政府政策支持和高校的积极鼓励的前提下将无法有效开展。商业区开展过程中区内的卫生、秩序管理等制度亟待完善,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沟通交流工作。

3.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商业色彩过于浓重会对高校的文化教育造成一定的冲突,实践中在充分考虑到高校师生的生活品质问题上,高校实际上应有责任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是通过对高校相关部门和商业区的采访和调查了解到,各高校与校外商业区联系并不紧密,基于分属于不同方管辖,因而基本上没有合作项目。

二、高校―商业区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构想

高校和政府只有转变传统管理观念,解放思想,减少行政性权力干预,给大学生独立开展活动的支持和扶持,给予大学生管理团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保证新模式运行,保持创新力和活力。故校方和政府的态度转变和资源投入是该发展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高校一般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内商业区,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如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统一管理校内的各种商业活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商务中心更设置优斯特商场,为格子铺形式,为缺乏创业基金的学子提供自主创业机会。况且正因为高校是教育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在于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对商业性活动在原则上应当保持一定距离,所以高校与校外商业区的联系基本不存在是有理由的。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开始呼吁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与商业区的联系将不断紧密加强,高校在保持自身职能和性质的前提下,与校外商业区的合作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更能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声誉,与商业区发展共同实现双赢局面。

在实施可能性方面,高校基于其长久以来对于自己内部商业区的管理和维护,已具备基本的实践经验,但考虑到校外商业区地位和性质的特殊性,在管理经验上需要有所改变。同时,高校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其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的投入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评价,从而有足够的实施数据进行改进和完善。就这方面来说,校外商业区区有着天然的优势,很好地符合了高校的发展要求。作为高校临近的实验基地,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高校文化宣传的良好平台。

基于以上分析所得可知,高校和商业区在各自发展上存在着良性的合作基础,有着共同的发展需求。相比于发展成熟的商业区,高校在与其合作的难度有所加强,但是就正初步形成的商业区而言,则存在着很大的合作可能性和现实操作性。就此,我们根据现实情况探讨和设计一种新的高校―商业区合作发展模式。

三、高校―商业区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高校―商业区合作发展新模式”的具体设计方案,简单而言,即高校与政府(抑或村镇委员会)协议约定,商业区设立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关的管理细则,依法对商业区进行管理。在不影响原有商业基础的条件下,首先要对商业区的现有格局作明确的改造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在商业区呈现更为稳定的发展基础之后,高校依靠学生群体,将本校的科研创新产品和技术投入商业区进行销售,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推广活动吸引周边村镇居民前来参观了解,并向高校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作针对性的调整预案。当高校与商业区的磨合进入平稳期之后,除了为商业区进一步招商引资外,也要邀请其他高校和科研类机构进行文化和科研技术交流,从而在具备一定发展力的基础上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声誉,也为高校与商业区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合作发展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1.商业区经营自主原则。即不受到高校与市政府不利于市场运行的过份干涉,不违背市场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以行政手段加以制约。

2.管理服务性原则。即任何管理活动都以向商业区发展提供辅助活动为主,不得干扰商业区内商铺店主的经营活动,而是为其提供更适合于商业经营的良好环境。

3.商业区管理委员会独立性原则。即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均独立开展,只是在商业区改造等重大问题上需要与校方共同商议决定,并征求所有方的同意批准。校方对管理委员会的决策有提出建议和异议的权利,但不得直接干涉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4.大学生参与性原则。这是该模式的特殊原则,即不论是商业区管理活动,还是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创建和发展,均由大学生群体全程参与。对于重大决策的决定、实施和监督也需要有大学生的参与,管理委员会应当对此充分重视。

(二)实行该发展模式的具体问题

1.管理协议与规定

校外大学生商业区一般不属于高校管辖,故需要与政府或者村镇委员会共同起草签订一份关于双方权利义务的委托合同,专门设立“商业区管理委员会”,约定一定期限内,按照共同制定的管理规定操作。需要作出说明的是,对于商业区管理费用等必要支出均由商业区所有方承担,涉及管理处罚的问题则交由政府处理,高校作为形式上的管理方。

管理规定中的“规定”均为“服务性规定”,即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市场秩序,破坏市场竞争自由的非授权,所有的管理活动均为商业区各商户服务,而且其管理活动应当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执行。对于商业区内有必要进行改动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向所有方反映,并在充分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与否,最后所做出的决定需要被公示。同时,管理相关方有调解商业区内商户间纠纷矛盾的义务,依据事实和法律排除纠纷。当然,商业区所有方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大学生商业区的发展和实施情况做实质了解,商业区管理委员会需要对此进行作详细的书面报告,并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商业区管理委员会

商业区管理委员会为独立机构,校方无权单独解散该机构,但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对于商业区相关重大事项的决策是与校方共同商议决定的,校方对此有提出异议的权利。为了尽量避免外界因素的的干涉,保证有效执行,该委员会的专职和管理人员可以由校方和所有方向外界共同聘任,并且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高校大学生和教职工参与。

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应在商业区筹建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措施解决,同时充分分析讨论发展现状,并提出尚未明显但初露端倪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其内部应独立划分一个监督小组,对委员会重大决策和操作有异议的,有权要求决策者公开进行解释;对于违规操作的,应当撤销该决策;决策有较大争议的,应当开展一定规模的听证会,民主投票表决。监督小组的监督行为自主独立,不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干预。小组成员最好为委员会外部人员并且作为专职服务上岗。

3.大学生商业区改造

针对目前大学生商业区所呈现出的各种问题,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在设立之后,应更为及时深入地对商业区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有效可执行的方案,合理进行区域划分,由高校内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师生负责具体实施。

(1)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该合作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即为有意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服务,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给商品销售的学生提供专门场地。为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其门槛要求可适度降低,并且可以通过校创业社的宣传,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活动。当然,也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要求其不得销售“三无产品”,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二是设立专门区域,由高校提供其所能支持的技术和科研创新作品等,通过指导学生实际设计、开发、生产、宣传、销售,并且通过专业学生对外积极推销自己的研发产品,反馈消费居民的意见,随后进行总结改进。尤其是要利用高校自身的特殊优势,将最新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传授,以促进自己自主研发的技术迅速普及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实现技术分享,同时积极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做出技术改进,再做试点工作,重新投入使用。对于这个实践模块,要求较高,能否推行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更仰赖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和课程内容创新,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专业知识储备。高校对此应当提供更全方位、更深层次和更专业的资源,包括技术、人员和硬件设施,并帮助和扶持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以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研实力的专业人员。

(2)建立商铺信息档案和商铺评级制度

为了能更有效地管理,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制定一份商铺信息记录单,对所有商铺的必要信息进行整理记录。对经签订合同转让或转租后的新入商铺,应当要由现任店铺主与下家商量好转让金或租金以及相关事宜后,到商业区管理委员会进行转租登记,并由管理委员会对其店铺经营管理规定予以事先指导和说明。

商业区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调查采访活动,从消费者的角度考量商铺产品与服务质量,由学生群体作商铺等级考评并进行排名,以增强商业区内部良性竞争,考评结果仅具参考价值。

(3)整顿卫生状况

在“管理规定”中明确各商铺对自身所属区域卫生承担责任,配套公共卫生设施(如公用垃圾桶等),并可制定一定的处罚标准,但遵循“先告知,后处罚”的原则,尽量不对商铺的经营造成影响。对于处罚方式,可以采取警告、通报、罚金等形式灵活运用。对于处罚标准,应当由管理相关方召开听证会,合理采纳区内商铺主的意见。因管理活动由学生群体执行,故应事先做好商铺店主的思想沟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4)设立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商业区主要是为高校群体及社区居民所开展,其功能的健全与完善需要建立在高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满足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设立连接消费群体、商铺区与管理委员会的信息交流平台。消费者或商铺店主可通过该平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管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合理地处理问题,并告知当事人最终的处理结果。商业区管理委员应当对商业区内的投诉意见进行定期的收集,并且在事实清楚、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做及时有效的解释和改正,并做好备案工作,以便做好完备的商业区管理活动。当然,管理委员会应特别重视学生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以此调动学生群体监督、间接管理商业区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信息平台适用于商业区内关于店铺转让、租赁、兼职、促销、商业区管理活动等信息的共享,从而有利于商铺店主、高校师生及社区居民及时了解第一手信息,提高商业区运行效率。除此之外还有公示商业区管理信息,公布商铺登记排名等,并及时将高校决定投入销售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周边乡镇居民,就近享受产品和服务。

(5)运用高校资源,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商业街的成功运营需要掌握和运用相应资源。”高校应开展具体有效的、针对学生群体的商业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借助创业社、设立专家组等来提供相关培训服务,将“生态性创业”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在保证高校自身文化传统和优势的前提下,逐渐将商业文化融入到本校教育文化中去,以相互借鉴、补充、融合。并且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各种方式鼓励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去,保持对该项目的热情与精力。

四、结语

高校―商业区合作发展新模式,源于高校与商业区自身所具有的互补性优势以及求得进一步发展和影响力提升的共同目标,也出于培养新型“创业型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困境的需要,但因大学综合实力、管理理念、大学生自身能力、商业区发展潜力和建设周期以及地域性等因素的限制,该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将面临诸多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由大学生大规模实际参与的商业区建设有着明显的优势,其良性发展对整个城市文化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模式设计上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能够被其他高教园区所借鉴和推广,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营与管理,2008,(1).

[2]王洪艳.试论商业街的文化性.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3]安彩娟.商业街建设的误区.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7).

[4]张世标.商业街发展模式探索.现代商业.

[5]陈汝新.浅谈高校周边的商业街.科教文汇,2009,(7).

第9篇:社区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旅游景区;信息化;对策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6

[中图分类号] F59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2- 02

旅游景区是吸引旅游者出游的核心要素,旅游景区是各地自然与文化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 976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5 573个。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 658.60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核心是旅游景区,景区信息化也成为旅游信息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 旅游景区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推陈出新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的网速,以及搜索引擎技术、电子商务、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如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推出了网上世博会的项目,其运用三维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变化是旅游景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旅游的经历愈加丰富。旅游者旅游的形式也由团队旅游慢慢向散客旅游时代转变。散客旅游时代,旅游者倾向于在出行前通过互联网查找旅游信息、安排行程,所以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要求旅游景区必须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为游客服务。

(3)旅游景区的产品特点也使旅游景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必然。旅游业的六要素分别是“食、住、行、游、购、娱”,而旅游景区提供的产品几乎涉及以上全部要素。产品类型多,而且旅游景区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即只有当旅游者亲身游历时才能体验,在游览成行前无法接触实物,所以对旅游景区产品进行系统展示,对旅游景区依托的资源体系进行监测管理,对人力、财务、物流等内部办公体系进行管理是必然趋势。

(4)旅游景区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旅游景区顺应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景区管理、思想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已成为旅游景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历程

我国旅游景区为了适应信息化趋势,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 数字化阶段

早期主要强调数字化,用以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如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原建设部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体系。

2.2 全面信息化阶段

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5A级旅游景区评选工作,其中对景区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5A级景区创建的评分标准》中,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有明确的分值要求。5A级景区评分标准满分为1 000分,其中关于旅游景区信息化的项目分值为91分。

2.3 “智慧化”阶段

“智慧景区”是于2010年提出的一个先进的理念,是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观念在旅游景区领域的应用。“智慧景区”的内容包括:优化和再造景区管理业务流程;通过物联网对景区的旅游设施进行监测;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打造多方(旅行社、酒店等)参与景区管理的平台。

3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取得的成绩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取得进展。景区特别是等级较高的景区积极利用互联网争取客源,目前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的途径较为多样,如自建网站进行旅游景区形象宣传、线路推介等;加入携程、驴妈妈专业旅游网营销;与旅行社、旅游酒店合作相互输送客源;通过搜狐、新浪等知名门户网站宣传。

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目前国内大中型旅游景区,甚至小景区基本都配备电脑和上网设备,用于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

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旅游景区应用的信息系统有:为游客服务的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智能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LED信息系统等。

3.2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旅游景区信息化存在错误认识。旅游景区信息化意义重大,可以实现景区运营市场化、景区服务扩大化、景区管理效率化。但是目前很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存在误解,认为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加入到一个专门旅游网站能进行景区介绍就是信息化了,而没有认识到景区信息化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源吸引方面的作用。由此就出现了网页信息组合不从游客需求出发、在线服务严重缺乏、旅游景区消息更新落后等问题。

(2)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软件、硬件缺乏。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其中5A级景区发展的程度最高。但是纵观全国的旅游景区,有的景区购买了电脑等设备,但是没有连上互联网,无法进行信息;或者缺乏景区信息管理方面的软件,电脑成了摆设;有的景区甚至没有电脑,不具备开展信息化的条件。

(3)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我国除了一些大型的旅游景区外,都没有发展景区信息化的专项资金。除去购买服务器、计算机等硬件的开支外,景区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更高,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软件购买、服务费用使景区吃不消,最通常的做法是景区仅仅购买财务软件、门禁软件等,而将网站委托给网络公司操作,信息更新不及时。

(4)旅游景区信息化人才匮乏。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人才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智力支持。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主要需要两方面的人才:一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二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使得很多景区建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及时更新、维护。

(5)旅游景区信息化“孤岛”情况普遍。目前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酒店等合作机构并未达到信息共享,有用的旅游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在相关企业间传递。同时在同一景区因投入不足,没有统一的规划,各部门采用的信息化系统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困难。由此可见旅游景区信息化“孤岛”情况普遍存在。

4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旅游景区进行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旅游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涵盖旅游信息、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产业与业务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引导旅游景区积极参与,并尽可能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人力、技术等支持。

4.2 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旅游景区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旅游景区可以完善自建网站,积极加入专业旅游网站,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景区信息展示,可利用的手段包括音频、视频、三维全景等。还要将旅游者需要的旅游景区信息按旅游者需求进行分类,让旅游者方便地获得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此为旅游景区需要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信息渠道进行网上营销。在旅游景区内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如引进电子门禁系统,实现计算机售票、验票、查询、汇总、统计、报表等管理功能。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通知、文件、简报等文档的电子化,实现信息、监督检查、值班等政务工作的网络化,不断简化旅游信息化工作流程。

4.3 加强旅游景区与信息化相关方合作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与相关方密切合作,其中软件企业和学校是重要的合作方。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软件都是针对景区单项业务的,没有旅游景区整体的信息化方案。旅游景区应该加强与软件企业结合,共同研制开发旅游景区适用的技术装备和软件产品。

旅游景区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旅游景区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旅游景区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正规培训培养出既懂旅游景区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光辉.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林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