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而说明了我省农资企业仍然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我省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业务 内需拉动 金融创新 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2.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企业;特性;治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57-02
一、社会企业概述
社会企业是介于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一种特殊组织,它的运行模式趋向于企业,价值主张又趋向于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的建立、运行都是面向市场,和一般企业一样,他要有市场竞争力才能生存下来。因此,社会企业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与一定的创新思维。进入市场盈利斌不是它的目的,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如非政府组织一样都是要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盈利只是它的手段。它是汲取社会,又把资源反馈到社会当中,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社会企业作为新兴的组织,其自身具有很多特点,它的独特性表现在组织模式、商业计划、运作方式等等。社会企业虽然对社会发展很重要,但要建立一个好的社会企业是很困难的,既要考虑到国情,又要考虑到它的可持续性等等。
我国的社会企业还正处于萌芽状态,我国社会企业数量不是很多,发展也不完善,当然,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社会企业优势的发挥。不过,也有很多社会企业家在努力尝试,试图通过新的治理模式来解决政府很难处理好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企业的特点
(一)服务性
社会企业就是为了服务社会而生,它产生的背景就决定了它要具有服务性。它的出发点必须是解决社会问题。服务性也是社会企业和一般企业最大的差别。可能有人会疑惑如果有业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算不算社会企业,比如现在一些广告说你购买某某产品能为哪些人捐助爱心等,其实这种并不能算社会企业,因为它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盈利,它做慈善事业并不是企业建立的宗旨。还有单纯的以捐款的形式并不足以诠释社会企业的内涵。
社会企业的运行也是围绕服务来展开,从员工的雇佣,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无不体现出它的服务性。有的社会企业专门雇佣弱势群体以达到更好的服务。弱势群体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难题,比如残疾人,一般企业是不会雇佣他们的,因为会影响生产效率,增加劳动力成本。而社会企业则不一样,它以独特的运作模式来帮助这些弱势者,这不仅使他们就业,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社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有的可以让人们生活更为便利,比如青年旅社等。有的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建自然保护区、回收利用废品等等。总之,社会企业无不体现出它的服务性,服务性也是它最基本特性。
(二)创新性
我们在看一些社会企业的案例之后,不难发现它们的商业模式、运作方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很新颖的。比如杨柏翰大学的三个学生发现在大学有很多残羹剩饭,于是他们就思考是否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在不断研究之后他们发现这些渣宰很有利用价值,能用来做肥料培养出肥沃的土壤,于是就来发展这个项目。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可以发现故事主角是很有创新思想,能发现别人没想到的商机,创新的思维对社会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企业的创新性是由他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企业既要走商业模式道路,又要解决社会问题,如果商业模式没有创新性,就很难兼顾到二者。社会企业只有在商业模式等方面有创新思维,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多样性
社会企业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服务的对象、解决的问题、运行方式等方面。我们所了解过的社会企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其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社会企业是一个多彩的舞台。
从服务对象上看,社会企业服务的群体是很多样化的,包含着各个群体的人,社会企业的价值主张不同,所服务的对象就不相同。比如有的解决残疾人问题、有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的服务于广大居民等等。从解决的问题上看,它虽然都是解决现今的社会问题,但出发点各有不同,社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社会企业面临这个大的领域自然呈现出多样化。当然,在同一个社会企业所解决的问题也有多样性。就拿上面说道的“莘莘秸秆、袋袋相传”这个案例来说,它不仅解决环境问题,还解决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等。从运作方式来看,它也有多种形式。有的社会企业通过雇佣弱势群体来实现社会价值,有的社会企业通过产出的产品来宣扬一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有的社会企业可以投入到公共事业的建设当中等等。
三、社会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一)从治理模式上看
现在社会当中主要是通过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三部门来治理社会,市场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政府对市场进行一些控制,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也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由于政府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处理并不到位,遗留了一些社会问题,这时候非政府组织兴起了,它解决一些政府遗留下或解决不好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健康发展。大家会觉得有这三部门模型的治理方式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可你有没有发现社会上还是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把政府治理能力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放一边不说,假设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吗?其实不然,还是会有一些因素导致社会问题难以很好的解决。这时就需要社会企业插入到三部门治理模式中。
前面已经说到社会企业是以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它把市场与非政府组织相结合,可以很好的处理三部门模型处理不了的问题。比如现在一些残疾人可能已经有了一些物质上的补助,但他们还是会很自卑,有的可能会想他们是社会的累赘,觉得自己很无能。如果有企业聘用他们,他们内心会看不起自己吗?社会企业在这里面不仅能提高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些是三部门模型无法做到的。所以说社会企业插入到三部门模型中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对解决社会问题是很重要的。
(二)从社会方面看
社会企业解决的问题是多样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莘莘秸秆、代代相传保险公司是个典型的社会企业,旨在让公司事业兼顾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该公司的业务是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把秸秆变废为宝,做成环保袋。再将赚来的钱捐一部分给农村学校。从这一个简短的小案例中可以感受到社会企业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是很大的。在这案例中,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对环境、就业、教育等公共事业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看一下环境方面,农村的废弃秸秆一般是把它们烧掉,这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把它做成环保袋不仅能改善空气质量,还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宣传一些环保知识等,对于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说到保护环境昆明的“啊布世家”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啊布”倡导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社会企业直接对一些生态破坏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当地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现今环境污染已经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光靠政府的治理已经无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些社会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宣传相关的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
然后看一下就业方面,从“莘莘秸秆、代代相传”这个案例中可看到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解决了那个地方的就业问题。其实,社会企业对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就业。一般的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员工的雇佣上是很挑剔的,使得一些弱势群体与这些企业无缘。而社会企业恰好是要帮助这部分群体,它可以通过雇佣这群体或其它的形式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说以说,发展社会企业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最后看一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在“莘莘秸秆、代代相传”案例中该社会企业把部分盈利捐给当地教育事业,促进当地教育发展,这体现了社会企业能改善公共服务。社会企业所涉及到了是多个领域,在提高科技,改善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四、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一、昆山民营经济的特点
(一)数量大,发展速度快,门类集中
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 无论是昆山私营企业的数量, 还是其的生产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飙升。据统计2005年底,昆山民企总数为5280户,2010年昆山民企总数为已经突破4万户。2006年,昆山新增个体工商户为3500户, 2008年猛增至21596户, 之后经过短暂的调整期, 2010年止跌为升,达到10174户。昆山市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名列江苏省第一、资本总额名列江苏省第二。走过辉煌的“十一五”,2008、2009、2010三年,全年新增注册民资分别为110亿元、137亿元、200亿元。昆山民营企业总量达到3.52万家,累计注册资本达到846亿元,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总量均在全省确立了“领跑”地位。
(二)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抗风险能力低
昆山规模型的民营企业还不多,个头还不大,与先进地区还要较大差距。从工业产值来看,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仅923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3.6亿元。与自身比,这个数字是“十五”期末的3.7倍,但与民营经济发达的同类城市比,昆山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尚有广阔的爬升空间。统计数字显示,到2010年底,昆山全市民营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93家、超5亿元7家、超10亿元7家,龙腾光电、三一集团实现产值分别达79.6亿元 和78.4亿元……。金融海啸袭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昆山感觉到寒意。小企业特别是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小企业,纷纷倒闭,开始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
(三)外向配套企业居多,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开放型经济始终是昆山的“第一性”经济。昆山不断进行产业整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强化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昆山外企多,这让民营企业找到了发展的捷径,就是外向推动、内外协作。在昆山,有的民营企业固定的和一家外企合作,有的则是将自己的产品供给多家外企。昆山的配套销售额已占工业产值的相当份额,如轻工业高达30%,机械类占22%,电子企业占17%,纺织行业占16%,模具、电路板、儿童用品等行业也形成了配套企业群。
二、昆山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培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昆山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之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外部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足的政府服务环境,昆山的民营企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
(一)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足
昆山民营企业属于小型微类企业, 是典型的“百姓经济”和“ 草根经济”,常常遭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国内,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千强企业、百强企业行列的大企业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在从国际层次来看,缺乏走出去眼光、能力和气魄,国际化水平低,能够叫得出名的跨国企业还没有出现。从企业规模看,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理解不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2.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从总体上看,昆山民营企业出口形势尤为喜人,并且连续几年都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并不能掩盖其出口产品种类的性质上的缺陷。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深入,脱胎于“农村工化化和市场专业化”的昆山民营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现实挑战。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环境,其内生性弱点突出显现。目前昆山民营企业具有“低端道路”的典型特征。从产业的分类来看,昆山民营企业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3.家族式的经营,缺乏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家族制管理模式在昆山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这种产权结构单一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不规范,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在生产经营中,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同村的人,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的关系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任人唯亲,家族核心人员掌控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家族经营之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家长制作风,凭经验管理,凭感情决策。家族经营的企业只可能再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甚至接班人是注定的、不可更换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市场环境
1.行业中介组织独立性不强,薄弱的领导力
目前,昆山的民营企业重“单打独斗”,轻横向联合,力量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独立自主的行业中介组织的引导和带动。在我国,行业中介组织等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目前主要是一种依赖关系、“婆媳”关系,独立性、自治性、民间性严重缺失,过度地受制于政府甚至直接被纳入官方组织的网络之中,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有些学者把它称为“准政府组织”、“半自主的非政府组织”、“半官半民机构 ”,认为它们充当政府的“助手”、“傀儡”、“附庸”。
2.内需不足,经济风险较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获得的比较有优势,走出了一条高投资的出口,低消费的生产型、出口型经济发展道路,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多项农产品产量排名靠前,制造业遍布世界各地,2009年超过德国夺得世界出口冠军。但现阶段内需战略刚刚启动,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消费能力比较弱、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中国尚未成为世界消费大国。
(三)政府服务
1.政府转变职能缓慢,对民营经济的服务不到位
托马斯.杰弗逊曾宣称“构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民是那个国家中一切权力的源泉”,“首要的权力不管来自何处,只能归于人民”。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就要竭尽全力的为人民服务。当地政府在管理非公经济的事务中,仍然惯性使然的实行上级对下级、“婆婆管媳妇”的计划经济时期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只注重管理者的身份角色,不重视服务者的形象,没有“亲和力”,疏远了彼此间的距离。一些领导干部不敢与民营经济、老板经理大胆来往、“交朋友”,怕招来“傍大款”之嫌,缺乏直接了解情况事实;不少部门还习惯于开会作指示、提要求,领导台上排排座,老板们在台下“洗耳恭听”,久而久之,会议开成了走形式,走过场,老板们“会趣”全无。
2.税收政策不合理,赋税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税负过重,将会遏制其经济的活力,反而征收不到税收;相反,如果把税收减免到合理的范围,税率看起来降低了,但由于经济活动扩展,税基大幅增加,经济发展和税收都能得到良性发展。根据拉弗曲线,宏观税负超过某个临界点,企业投资和经营就会缩减,个人收入也减少,政府税收也随之减少。当前税制某些规定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存在税率过高,税负过重、重复征税等弊端如现行增值税制中多把私营企业划入小规模纳税人,使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人。还有就是在昆山等外资企业较多地区十分明显的企业所得税和税收减免方面,内外资实行两套税制,内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征收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则是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有悖于公平竞争原则。
3.区别对待,民营企业准入困难,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长期扮演着“二等公民”的角色,难以获得与国有大企业同等的待遇。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存在片面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大量资金向国企倾斜,民营企业对资金的取得一筹莫展。理论上说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像对待外商那样对待民营经济,可在现实中,已出台的一些相关扶持措施基本上没有落实到位,依然在“望洋兴叹”,民营企业渴望何时能像外资企业一样享受平等的待遇。虽然国务院早已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非公经济36条”理论来说行业准入的大门应该是敞开了,然而,中间仍然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企业仍然被“玻璃门”挡在门外。
三、昆山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培育的路径探寻
(一)市场创新
企业的生命在于市场,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和使命,而市场创新则是创造利润的一个重要源泉。由此,昆山民营企业必须要善于研究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注重开发深度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努力实现企业的区域性、属地性市场角色向大市场理念转变。昆山市东邻上海,西依苏州地缘优势,立足昆山,培育本土型民企和引进外来型民企并举方针,积极“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充分发挥紧邻上海的地缘优势,抓住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及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与上海实现“错位发展”。
(二)体制创新
民营企业产权具有“三缘”性, 即绝大多数昆山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三缘”产权是阻碍昆山民营企业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产权改革的重点是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逐步替代以往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下的宗法产权制度。民产权开放是民营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办法。产权开放的目的是实现民营企业资本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消除“三缘”性宗法产权的现象。这种产权多元化改革,不但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范围,有利于技术进步,而且导致企业产权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三)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驾驭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昆山民营企业要善于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昆山外资企业多的优势,努力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现有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以及管理流程,创建起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并以此从整体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水平,以保障民营企业不断实现新的超越。通过完善公司制度与治理结构来把“人治”转变为“法治”,企业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管理的难度, 如果没有专门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层管理制度,作为企业运行的机制,严格执行,其前景是非常渺茫的。
(四)人才创新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差距说到底是一个人素质的差异问题。创业意识、财富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强烈氛围,民营企业家要树立办大企业、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是铺就“昆山之路”的基石。要加大民营企业的投入力度,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人才队伍。要加大吸引、培养和建设各层次专门人才的力度,积极留住人才。创新人才选拔要注重德才兼备,品德和专业都要符合企业要求,还要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企业急需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昆山民营企业要加强和大学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着力打造“人才特区”,使昆山成为长三角人力资源流向的热点地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吸引具有国际经验的海外留学人员。
参考文献:
[1]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冯莉.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9(2):58.
[3]王振宇,华树村.浅析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及革新――以昆山民营企业为例.科技信息,2007,34.
[4]钱秋霞.构筑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昆山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3,7.
[关键字]页岩气 现状 发展前景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 TD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5-1
1页岩气简述
页岩层是指泥质沉积之后成岩,形成的一种具有页理构造的沉积岩。页岩气,顾名思义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特指赋存于页岩中的非常规气。页岩层中含有一定的烃源岩,烃源岩是与烃类有机起源说紧密联系的,亨特(J.M.Hunt,1979)将烃源岩限定为"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烃源岩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即干酪根;达到干酪根转化成油气的门限温度即埋藏深度。
2我国页岩气赋存及现状
2.1 页岩气的生成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主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它可以生成于有机成因的各种阶段天然气主体上以游离相态(大约50%)存在于裂缝、孔隙及其它储集空间,以吸附状态(大约50%)存在于干酪根、粘土颗粒及孔隙表面,极少量以溶解状态储存于干酪根、沥青质及石油中天然气也存在于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甚至砂岩地层中为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层内的就近聚集表现为典型页岩气的开采的原地成藏模式,与油页岩、油砂、地沥青等差别较大。与常规储层气藏不同,页岩既是天然气生成的源岩,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气的储层和盖层。因此,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页岩、高碳泥岩等常是最好的页岩气发育条件。
2.2我国目前页岩气的储量
中国主要盆地和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万亿-30万亿立方米,与美国28.3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经济价值巨大。另一方面,生产周期长也是页岩气的显著特点。页岩气田开采寿命一般可达30~50年,甚至更长。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沃思堡盆地Barnett页岩气田开采寿命可达80~100年。开采寿命长,就意味着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大,这也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
2.3目前页岩气的主要分布
页岩气主要在分布北美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侏罗系、泥盆系,密西西比系富集多种成因、多种成熟度页岩气资源。
中国许多盆地发育有多套煤系及暗色泥、页岩地层,互层分布大套的致密砂岩存在根缘气、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但目前尚未在大面积区域内实现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资料显示,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地层可能是页岩气的主要富集地区。除此之外,松辽、鄂尔多斯、吐哈、准噶尔等陆相沉积盆地的页岩地层也有页岩气富集的基础和条件。 重庆綦江、万盛、南川、武隆、彭水、酉阳、秀山和巫溪等区县是页岩气资源最有利的成矿区带,因此被确定为首批实地勘查工作目标区。
3我国页岩气的发展前景和意义
21世纪中叶将是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代,但是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已处于中期阶段,那些规模大、储量大、资源丰度高、易勘探、好开采的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少,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勘探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开发效益相对较差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成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成为了首要的资源接替者。[1]
世界范围内,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逐渐成为天然气产量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页岩气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正确分析我国页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准确把握我国页岩气的发展路线,对我国天然气有序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更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持续稳定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
我国具有非常广泛的页岩气发育基础条件和良好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依据地质历史及其变化特点,目前可将我国的页岩气发育区划分为大致与板块对应的四大区域,即南方、华北—东北、西北及青藏等四大地区。以南方的扬子地区为例,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连续发育了广泛的海相沉积,分布面积200余万平方公里,黑色页岩地层厚度数百米。我国南方地区与美国东部页岩气产出地区(阿巴拉契亚等)具有诸多的地质可比性,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页岩气发育地质条件有利,是我国南方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3]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天然气需求量与日俱增。自“西气东输”一线开建以来,中国燃气下游基础建设不断扩大,老百姓对天然气越来越依赖,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近年来多次出现“气荒”现象。按照业内专家看法,中国天然气净进口量所占比重将从2010年的20%,扩大到2015年至2020年的30%至40%。
与国产天然气相比,目前进口天然气——无论是管道气还是LNG价格都明显偏高,而老百姓对气价的承受能力又十分有限。天然气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防线,但我国的天然气能源短缺现象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瓶颈。因此,页岩气是中国值得高度重视且具有广泛勘探意义的重要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4]
4结论
综上所述,能源关系未来,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气体能源的重要战略地位已经凸显。我国研究利用页岩气的步伐正在加快。页岩气的开发必须依托科技进步,攻克技术难关,以使我国天然气产能不断提升。这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还将使我国在天然气进口和碳排放谈判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并改善我国能源安全状况,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雪芬,陆现彩,张林晔.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6):597-605.
[2]邱中建,赵文智,邓松涛.我国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意义[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6):4-8.
论文关键词:精确林业 GPS GIS
论文摘要:概述了“精确林业”的内涵及其主要支撑技术 (包括 GPS、GIS、RS、DBMS、DSS、VRT等 )、操作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精确林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林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林业发展阶段,于是,“精确林业(Precision Forestry)”应运而生。所谓精确林业,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的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
1、精确林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它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1.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_种可供全球享用的空间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用途多、可靠性好、覆盖范围广、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林间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实时、快速地提供包括各类传感器(如CCD摄像头)和运载平台(如作业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空间位置,辅助作业机械完成处方实施.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根据数据绘制电子地图,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1.3 遥感
遥感(RS)是一种多平台、多波段、高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层)自然界目标的波谱特征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的目的。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实时地获取树木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差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存储和查找数据最优化,实现了﹁体化存储和初步的一体化查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避免了数据过于琐碎带来的不便。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建立包含林木长势、自然条件和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它使GIS软件能充分利用商用数据库已经成熟的众多特性,如快速索引、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安全和恢复机制及分布式处理机制,明显提高GIS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1.5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和模型系统(SS),它根据专家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
1.6 可变量控制技术
可变量控制技术(VRT)就是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林木所需用的水、肥料、农药等变量的类别和数量进行判断,根据需要调控如植保机械向林间喷洒这些变量的速率,使系统能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进行操作规划,以达到精确定量地灌溉、施肥、喷药的目的,体现了“对症下药”、“按需给予、”“变量投入”的原则,它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粗放型林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等措施。GIS绘制电子地图,生成林木长势情况分布图,分析此图,获得林区内树木长势的差异程度一根据该图,对影响树木成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地形、土质、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气候状况、虫害、病害发生情况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树木生长发育模型、相关作业的专家知识库等建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确定产生长势差异的原因,生成林木管理处方图一根据处方图,生成响应林业机械的智能控制软件,按照按需投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利用可变量控制技术实施施肥、喷药等操作一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2、精确林业的基本操作过程
精确林业的出现,使定量获取影响树木长势情况的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可变量投入,达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环保好等目标成为可能。图1是精确林业基本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GPS和实时传感器的作业机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自动采集林间定位及对应林班的树木长势情况数据一通过型、空间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模型,通过用户选择最优模型,输入模型的参数,获得仿真运算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的依据。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树木长势、病害、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针对林木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生成处方图,提供各林班施肥喷药方案,对精确林业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精确林业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动态
一些发达国家在精确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发展较快,如在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模拟、林木育种以及生长监测和森林收获等领域已有成熟的应用。
美国林务局为每个林管局和林业研究所配备了资源级GPS接收机,主要用于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飞机导航、林相图的自动更新和林区作业的定位服务。
美国林务局和伊利诺大学联合开发的Smart Forest软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以DTM三维显示技术为基础,使用GIS作为决策支持媒介来考察景观尺度的资源状况,在林业信息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视角模拟观察森林景观及其变化。
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对原有的利用卫星RS数据监测火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合并,形成了一套基于Internet影像查询系统的、实用的火灾探测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和区域性敏感的特点,所以适合于区域和全球火灾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火灾位置等信息。
Reid等人(2001)研究开发了FIAMODEI。来存储和分析林业数据,主要具有森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森林生态景观分析、观光风景区内的森林布局等功能,同时,它还可提供林道、河流、边界等数据的查询。
Dimitru和Olson运用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和卫星数据来确定森林覆盖率。技术路线是,通过像素尺寸的变化来判别树种是否有所增加,对比Landsat TM和SPOY—XS遥感卫星摄像2、3、4波段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到林区内较为准确的信息。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研究开发了一套航空录像的自动配准和校正系统,它是实时获取资源信息的RS工具,克服了影像配准与几何校正的时间太长、费用太高、与精确GIS匹配能力有限的缺点,在不增加过多硬件的基础上,极大降低了人为干预的操作,主要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
3.2 国内研究动态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的木材运输决策支持计划系统,它综合运用线形规划和GIS技术,可以协助计划者确定最小费用集运材路径、确定最佳楞场空间位置和木材流分配,目标是在需材单位定货和森林资源条件的约束下,木材集运综合成本最低。
东北林业大学完成了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报预防、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使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运行和信息传输,自动优化系统参数和自动修正模型参数,形成扑火指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开展了利用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GPS、GIS、DBMS、DSS、VR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从事精确林业的构成、实现、应用等研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农药自动精确施用系统。该系统以实验室环境中所建的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农药施用的真实情况,用总结出的一套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控制喷头实现农药的精确施用,分析和探索了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在实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对施药过程中的运动模拟、树木图像采集、图像分割、施药决策、数据交换、喷雾执行等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涵盖了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主要技术要点。实验室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并有很好的户外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路旁树木的病虫害防治,林木栽植株距较大时,和常规施药方法相比,可节省50%以上的用药量。
此外,该学院还开展了农药精确喷雾机时空数据分析与融合研究,目标是建立集CCD摄像头、GPS、GIS为一体的移动式农药精确喷雾系统,图2为该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它的设计思路是:将CCD实时立体摄像系统、GPS、GIS在线地安装在高射程喷雾机上,随着喷雾机的行驶,所有系统均在同一时间脉冲控制下进行实时工作,把GPS精确定位数据和CCD获取的林木数字图像通过处理随时送人GIS中,而G1S中已经存储有电子地图信息和林班图,在GIS平台上有效集成时空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根据历史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植物保护专家在长期生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当时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根据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害发生类型、程度,利用此系统来对应控制特定区域做出可变量控制决策而实现农药精确对靶喷雾,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
4、精确林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精确农业试点工作,部分技术、产品已趋成型,如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小汤山精确农业示范工程已进行了谷物测量、水分在线测量、田间信息采集、RS监测作物长势、水分、病虫草害、防治环境监测、GPS采样定位、导航、农业ES分析、农业机械的实时在线控制等试验。林业与农业相比有诸多不同,如森林资源类型多、区域差异大、周期长、干扰多、变化快、条件复杂,决定了精确林业实现的难度要比精确农业大。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发展前景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此成果,社会工作机构初步具备了一定职能,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职业,离专业化、职业化还有相当的断离。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者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都在基层社区直接从事家庭、老年、矫治、医疗、康复等社会上作,并以此为职业,其中的人部分人员未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他们将成为今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主体。二是兼职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咨询和研究,承担社会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社会工作只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主要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某些有计划的延伸,其知识和工作能力多半不是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一专业实践。三是志愿者队伍,其主要工作是义务性的老年保护、病人护理、诊治咨询等,这类人员人数多、专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他们虽有奉献精神,但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相关机构正努力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民政部相继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慕本规范》、《救助管理机构基木规范》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规范优质社会服务的要求。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困境
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体系、适合本上的教材、教法与实习场地等: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熏川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对照这三个条件,日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理论本土化困境
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缺乏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到目前为止,还卞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
(二)专业教育困境
制约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包括以下几点:(1)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上作专业,有一大批社会工作教师,但其中受过高层次社会上作专业训练的教师还比较紧缺。(2)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教育模式不够科学。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规范性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3)实践本性受到削弱。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乏专业的训练,再加上实践木土化的幽难以及经验缺乏和自身对实务理论的理解不透彻,许多教师难以对实践学生进行专业督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体制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是“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服务都由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负责推行,或由“准政府”机构包办,政府既没有放手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也没有让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从而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足够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国外的经验表明,发达的社会工作体系通常不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撑的,它需要一个发达的民间组织社会下作网络支撑,其中大规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四)职业定位和岗位缺乏困境
社会工作是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己有百年历史,发展非常成熟。但是,在我国,到日前还没有明确界定并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分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止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五)社会转型带来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从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上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来企事业单位承担福利服务的结构己不复存在或很少承担其成员的福利服务,而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经济效益压力下左右为难,政府相关部门因为体制不顺和裁员而影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政策供给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价值理念模糊、服务方法与技巧缺失等都给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工作发展带了阻碍。
三、小结
国际经验表明,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康姣,任文启.西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反思[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05)
[2]罗兴奇,宋言奇.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的本土构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5)
[3]董志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热”“冷”境遇及反思[J].社会工作.2015(03)
关键词:汽车金融 产融结合 征信 资产证券化
一、汽车金融的萌芽以及界定
(一)汽车金融在我国的萌芽
汽车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接近百年的时间。最早是以分期付款消费的形式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在福特汽车公司首先出现。在当时汽车是奢饰品的情况下,分期付款的方式促进了汽车的销售,但是也给厂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汽车金融服务应运而生。最早的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机构是通用汽车设立的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70%~8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贷款实现的。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回顾发展历程,汽车金融是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乘用车业务开创之初,一些汽车厂商开始与商业银进行汽车贷款的尝试。直到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汽车金融业务算是有了合法的身份。2004 年银监会出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对汽车消费贷款作了更进一步的规范。
(二)汽车金融的界定
汽车金融是金融行业和汽车工业的交叉产业,贯穿与汽车相关的全环节,为汽车的生产、流通、终端消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汽车金融是汽车产业的金融,是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的结果,涵盖了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是金融服务提供者对汽车产业提供资金服务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汽车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为汽车生产提供融资支持,例如,汽车金融机构为厂商投入新的生产线提供贷款等;
2、为汽车销售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服务,例如展厅建设、展厅扩建、库存融资等。库存融资是经销商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汽车金融机构根据经销商的销售预测核准一定额度,经销商在额度内向厂家订货,销售后还款,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
3、直接针对终端汽车用户提供消费贷款,例如融资租赁、汽车消费贷款等。
(三)产融结合
金融融入汽车产业,市场参加者包括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集团的财务公司以及其他的信贷机构等。汽车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介入汽车消费的最重要的渠道。我国的汽车产业要稳健地发展,必须要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汽车厂商纷纷设立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或者设置金融衍生服务部门,原因就在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依赖于衍生服务体系的配套。
二、汽车金融在我国的机遇
(一)汽车金融的发展空间大
经过二十年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汽车生产、销售仍未达到饱和的状态,汽车工业发展空间巨大。汽车工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些年来,随着汽车生产基地的增加以及现有汽车生产厂的产能扩张,汽车产品无论是从产品丰富性上还是从价格上,都给了市场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将嵌入到整个汽车的产业链,深入到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愿意消费汽车这样的提高生活品质的商品。这也为汽车金融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而“80后”、“90后”将成为消费的主体,这部分消费群体更能接受超前的消费观念。消费群体将推动贷款渗透率的提升,未来十年预测能达到30%的渗透率水平。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多重驱动力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
汽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汽车厂商、经销商、消费者、保险公司都不断推动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前进,促使汽车金融走向综合化、产业化经营。汽车厂商需要提高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增加潜在的购车用户。汽车经销商需要提高盈利水平,获得更多的营运资金。银行、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消费者则通过实际的按揭购车行为推动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多重作用下,汽车金融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通道。
(四)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汽车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面对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征信环境日趋优化,监管手段也趋向现代化,这无疑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金融功能不再被简单地限定为中介功能,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杠杆作用。
三、汽车金融在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汽车金融主要服务对象有更高的需求
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汽车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经销商和终端客户,有新的变化趋势。首先在经销商方面,越来越趋向于集团化的经营,甚至有汽车经销商集团已经成功上市,经营内容越来越综合化,涵盖了汽车销售、保险经纪、担保公司等方面。而在汽车产业方面,融资需求更加多元化,包括建店融资、过桥贷款、库存融资、汽车消费信贷支持等内容。在终端客户方面,客户更加注重采用按揭的方式进行理财,也更加关注个人的征信记录,对于贷款产品的丰富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汽车金融渗透率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远的距离
从全国看,作为汽车金融的主要业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动力不足。全国的渗透率水平仍停留在10%上下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同时,当前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信用环境欠佳,贷款的审批手续比较繁琐,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方式存在疑虑。贷款消费的观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三)征信体系仍不完善
征信体系的完善性,不仅影响消费者贷款的手续,也影响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征信记录采集覆盖面窄,审批依据很大部分仍是依赖于客户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资产证明、单位收入证明以及银行流水。评审过程中征信记录获取面比较分散,包括央行的征信系统、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银行还款记录等等来源,辅以客户提供的各种资产资料,才能综合判断客户的征信情况。只有健全、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才能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四)资产处置立法方面尚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处置资产的手段基本为诉讼、债务重组、拍卖、以物抵债、自主清收、核销等方式。对于汽车贷款来说,特殊性还在于,车辆作为动产,非常容易藏匿,加上车辆的价值贬值非常快,处置起来困难重重。通常的情况是“人车消失”,即使有房产,房产通常的价值远高于汽车价值,法院查封上往往不给予支持。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通常没有能力清收车贷客户,而第三方清收机构游离于法律的边缘,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汽车贷款清收。资产处理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动产担保交易法律规范、汽车抵押法律规范、资产处置等等的法律法规未成体系。目前在汽车金融不良贷款处置方面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金融公司的资产处置难度大,这也为汽车金融的发展绑上了枷锁。
(五)创新能力不足
个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中利润较高的业务模块,目前我国的汽车金融产品较以往丰富。通过市场分析,各大商业银行产品雷同,各大汽车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由于缺乏合理的风险评分模型,普遍没有差别定价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的外在动力、内在压力和制度保障均有不足之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广,汽车金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缺少长期、持续的发展规划,汽车金融公司受到资金问题的限制,业务规模受到制约,而在监管方面,当前的限制还是比较多,例如首付、贷款期限方面就作了严格的规定,灵活度不足。
四、汽车金融发展的展望
(一)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成为汽车金融业的强劲动力
目前,市场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以及汽车金融公司。随着商业银行对汽车金融业务的日益重视,将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经销商融资以及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据2011年的数据看,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占到40%的市场份额,信用卡贷款业务占到25%左右,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约占30%的份额,另外还有少量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汽车金融业务。反观发达国家,银行占汽车金融的比例仅为30%,行业竞争主体是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占到市场总额60%以上。
作为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专注于汽车产业链,与厂家渠道紧密联系,具有先天优势。此外,对终端客户也具有更强的风险控汽车金融服务。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往往是某大汽车集团的下属企业,与整车销售密切,对经销商的掌控能力比较强,便于实行联合的促销政策。尽管有先天的优势,汽车金融公司也有先天的不足之处,资本金有限并且融资渠道有限,规模往往在一定的水平就止步不前。再者,资金成本非常高,价格竞争力弱于银行。但是,随着汽车金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只要能解决资金问题,汽车金融公司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将非常强劲。
(二)汽车金融推动汽车行业的利润结构变革
我国的新车销售已经跃居全球第一,汽车的保有量早已突破了一亿辆。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各汽车厂家遍地开花,竞争加剧。整车销售的利润越来越薄,这是是必然的结果。观察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链,七成的利润来源于售后市场。汽车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围绕一辆车的消费行为挖掘价值,拉长生命周期。除了整车销售的过程外,消费者维修、保养、续保、二手车销售、换车等环节还与经销商发生密切的联系。汽车厂商或者经销商在销售上让利,甚至采用贴息的方式惠及消费者,增加消费者与汽车品牌的契合度,从而把客户培养成为终身客户。一些4S经销商的整车销售利润甚至为亏损状态,但是通过汽车贷款手续费、保险返利、汽车精品、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服务,获得巨大利润。
随着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增长,消费需求增加,汽车金融业务对汽车行业产业链的深入,将进一步提升售后业务利润的占比,加快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完善的征信体系将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汽车金融体验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 国际经验
中国的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它们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取决于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发展状况。随着国家、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小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小企业的发展,因其具有的独特非公经济、富民经济特性,愈来愈成为各地经济社会骨干支撑力量。以青岛为例,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327.73亿元,占全市GDP的49.2%;实现税收收入146亿元,占全市的28.5%;中小企业吸纳了全市新增就业的70%以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当前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小、弱、散,处于原始成长期,存在层次不高,结构偏低,创新力、竞争力不足,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战略导向研究偏少,指导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还不够明确等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综合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中采取的富有特色的措施,希望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所借鉴。当然,因各自的情况不同,各国和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也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资金援助
中小企业大都资金短缺,因而提供资金援助是各国和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如美国就制定和实行了国际贸易信贷计划( ITL) 和出口周转资金贷款计划( EWCP) 等,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其中,根据国际贸易信贷计划( ITL) ,小企业管理局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周转资金提供高达125 万美元的信贷担保,其中周转资金部分不得超过75 万美元。在德国,为鼓励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政府在最近几年从国家预算中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优惠贷款,贷款额最多为250 万马克,但不得超过投资额的50 % ,贷款期限为15 年,年利息在2. 5 %~3. 5 %之间。欧盟则对人员少于50 人的小企业,在贷款额低于2500 万欧元时,欧盟投资基金可提供50 %的担保,如资本是跨国的,基金可提供70 %的担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曾在两年时间内,通过工业技术和地区发展部,向小企业出口促进拨款1970 万澳元。2006年,意大利政府所属的对外贸易协会与意全国商会联盟签署协议,计划在年内投资600万欧元,以帮助本国更多的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意大利政府将重点加强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意大利投入的重点则集中在珠宝首饰、室内家具、冶金和航海设备等方面。
除上述欧美国家外,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积极从资金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在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在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74 年底,对出口型企业的贷款比率达到总贷款的40. 2 %。80 年代后,为了通过增加中小企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实现其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的持久化,对出口型企业“中小企业特别资金”的供给规模又逐年有了进一步扩大。金泳三政府上台后,则更加大了对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支持,如提高“中小企业外销贷款”的融资额度,即由原来出口1 美元货物融资650 韩元提高到700 韩元;准许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及到海外发行债券,准许商业银行办理中小企业外币贷款;增加对中小企业出口关税的退税等。
二、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中小企业走向世界不仅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人才、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种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美国除有发达完善的各类信息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外,还有专门向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如由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发展中心和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设立的向出口企业提供重要市场数据的计算机数据系统―――SBAtlas 系统。为改变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 个“美国出口援助中心” ,同时,小企业管理局还与商业部、联邦律师协会共同建立了出口法律帮助网络( ELAN) ,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法律顾问。意大利的真实服务体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第三意大利的为服装业服务的CITER (Centro Informazione Tessile Emilia-Romagna),它位于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主要提供五种服务:一是每半年报告一次国际市场趋势和国内外同行业竞争者的情况;二是向生产者提供有关市场上纱线的价格与品质的信息;三是收集相关机器的技术工艺及相关信息,使成员企业获知技术发展的情况;四是向成员企业提供CAD/CAM使用站;五是向当地生产商家提供时尚趋势。由于与很多大商场联系密切,CITER能够获得市场上各种服装的消费时尚,搜集消费者品位、审美观以及购买动机的数量。
在日本,建立了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能够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和市场情报搜集整理,及时提供给中小企业。同时,日本还通过“贸易振兴会”专门为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提供各种服务。一方面“贸易振兴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和有关海外企业信用的调查,组织和派遣对国外投资的中小企业赴海外考察。另一方面,“贸易振兴会”通过其驻国外富有经验的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在海外搜集到的信息资料,以及提供有关贸易机会、市场动向、商品动向、贸易实务、处理索赔等国外投资问题的咨询。中小企业若委托“振兴会”进行海外市场调查,日本政府承担50 %的调查费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近些年也强化了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社会化服务。在韩国,政府机关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有关出口情报,派遣海外市场开拓团,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展示会。韩国政府还大力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事业团”的职能,支持其进行海外市场、海外投资调查,支持其帮助中小企业将闲置设备转移到海外,及与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等国之间建立技术协作。新加坡为帮助中小企业在国外市场寻找商机,生产力与标准局制定了业务发展计划和商业联网计划,建立资料数据库,收集各方面资料,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机票和其他资助等。台湾当局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辅导机构和辅导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指导行销业务、举办商品展等,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设计
中小企业由于其人才、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企业国际化的行动计划和战略步骤,从而使其难以打入国际市场或在国际市场上不能稳定、持续发展。因此,鼓励和组织某些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帮助中小企业设计其国际化进程的行动方略,就成了一些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幸福》杂志不仅评选世界最大的500家大公司,而且还每年报告美国增长最快的500家小公司。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曾拨出过400 万马克用于鼓励一些学会和企业协会牵头从事部门和结构研究,开阔商品市场视野,分析西欧各国消费趋势和特点,以便协助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根据国际市场状况,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从事这项工作支出低于8 万马克的,政府补贴65 %,超过8 万马克的,补贴50 %。此外,德国经济部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帮助中小企业家解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促销及巩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等问题。
四、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美、日、英、法、德等主要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更是十分注重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尤其是多方面、全方位地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强竞争优势,很多产品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早在60 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注意以优惠待遇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和设备,奖励引进先进技术的企业,重视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60年代起台湾当局在高雄港、高雄楠梓、台中潭子建设了三个出口加工区,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而1980 年台湾当局又在新竹建立了科技工业园区,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资源充沛。同时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经营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电脑及其配件、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1987 年,新台币大幅升值后,产品出口竞争力也随之下降,为此,当局在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向中国大陆、美国和东南亚投资外,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等,通过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留在岛内的中小企业致力于产业升级,即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逐渐扭转了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滑的局面。
除以上政策措施外,一些国家还通过改革和完善进出口管理制度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创造条件。如韩国近年来开始逐步给予中小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简化进出口通关手续,分段废止外销品检验制度,放宽对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及外汇进出入管制等,这些措施使中小企业赢得了较为宽松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
综上所述,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选择有特色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策略,以提升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
参考文献:
[1]周立春.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战略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