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于设计的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意味着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设计、实施、观察与推理;化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人类的生命、生长、生计、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化学。人类依存的自然世界和人工制品世界说到底是化学物质,而化学知识是促进这两个世界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近10近来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着眼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现象、事实和问题情境中学习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实验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和素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参与各类化学设计中学习。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要求上,而且还体现在各类考试命题的导向之中。例如,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全国2卷第28,36,38题,均为基于实验与工业设计的问题探析,广西考生的考试数据如下:
第28题为必考题,考查二氧化氯(ClO2)生产工艺流程及实验室检验方法。平均分3.7033,难度0.2469,标准差2.8711,区分度0.3271。
第36题为《化学与技术》选考题,考查用异丙苯氧化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选答的考生人数为24570,占考生总数的16%。平均分5.7914,难度0.3861,标准差2.8292,区分度0.2554。
第38题为《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合成路线的相关分析。选答的考生人数为53071,占考生总数的35%。平均分3.8896,难度0.2593,标准差3.1016,区分度0.3255。
从考试数据可看出:(1)学生在实验与工业相结合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偏弱;(2)选考《化学与技术》的考生得分率高,而且这些考生往往来自二、三类普通学校,这表明基于化学工业设计、化学实验室设计的化学学习,其难度并不是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集中精力,聚焦于基于化学设计的学习。(3)有机化学合成路线解析是传统意义上的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亲历实验与工艺设计的经验基础比较薄弱。
再从现行的中学化学课程来看,课程所安排的化学实验,多是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极少有创新实验,更没有设计实验,学生没有接受创新与设计的学习、训练的机会,没有经历创新与设计的实践体验,这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理论与事实,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基于设计学习的教学实践,探寻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解决实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学习的理论基础
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设计学习),最早由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多林・尼尔森(Doreen Nelson)教授提出。设计学习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产品和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学科内容、分析问题、建立标准、探索问题、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学习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掌握科学和社会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设计学习,学生学会在设计中进行学习,学会全面思维,学会依据设计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J.L.Kolodner等人构建了“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为教学设计与实施者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实践路径:
图1 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
在该模型中,“需要做……”是工作目标,指向即将开发的设计作品;“需要知道……”是新知学习,指向已有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以及新技能、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设计作品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设计―展示―解释―反思―再设计……”的螺旋式的进步过程。新知学习的过程是阅读、调查、观察、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确定性结论等过程,这是一个自主的、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模型体现“知做合一,知行并进,知做耦合”的教育思想,在同一教学中,既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化学变化”概念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基本认同化学变化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变质”“变味”“蜕变”等现象,并确立了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应进入基于设计的学习:设计实验说明以下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醋中加糖、醋中加草木灰、醋加氢氧化钠、醋中加盐。在设计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更为深入地了解,还查阅相关知识,找到可以判断物质变化的“指示剂”,同时也感受到化学的实证思想、化学实验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基于设计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明确导向
每堂课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就有与之相应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本要求。基于设计的化学学习,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促进化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但过于宽泛、杂乱的“设计任务”使学生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结果使得教师变成“无头苍蝇”,教学偏离预设目标,最终失去设计学习的意义。因此设计学习的“设计”应具有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查阅有关的化学实验、化学实践资料,确立与知识目标相匹配的“设计任务”。如学习HClO的漂白性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探究HClO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果仅仅是为了观察现象,那么在设计时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也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但很多同学会产生疑问,到底是Cl2还是HClO具有漂泊作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课堂的负荷增加,教学主题也由探究HClO转变为探究Cl2。最终因为设计任务导向不够明确,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对整个教学任务有宏观把控,对课堂活动要有一定的经验性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升“设计任务”的导向作用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系统规划
教学实践虽然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但每节课都是相对完整的体系,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因此设计学习也要与之相吻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或者几个设计任务生硬拼接。与之相反,教师要在整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使得整个设计学习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更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在系统的设计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由单一设计、局部设计到整体设计。如实验装置设计,应充分考虑反应、收集、尾气处理等细节,强调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宏观把握;由简单设计到复杂设计,如溶液中离子检验,通过缜密的论证、推敲,设计严谨的检验步骤,促进学生更高的思维能力发展;由模仿设计到独创设计,如从实验装置的改进过渡到实验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课内设计到课外设计,如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由必修课渗透到选修课,如从化学理论延伸到化学史的发展,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要想做好这些系统性的规划,教师应在课前调查学生兴趣、知识水平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并找出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再设计。
(三)营造文化
各类设计探究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并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否则将导致结果只保留了空壳和形式,失去真正意义。因此设计要在科学的框架下,不断丰富,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实现设计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营造设计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定期给学生留下探究问题,让其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逐渐适应,设计能力有所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化学设计学习能力,学校可以设置化学知识设计大赛等活动,加强设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组织,以竞赛的强度和力度促进学生发展。在举行竞赛活动时,班级通过黑板报、海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投稿参赛,形成竞赛氛围。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内心的怯怵与不自信感,提倡小组合作,通过互帮互助、互补互促、以强带弱,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勇气参与。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化学设计竞赛活动的强化,可有效营造设计学习文化,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主动学习,有所收获并增强自信心。
(四)检测反馈
任何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反馈并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才能便于后面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才能更有效地突显活动的成效。化学设计作为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活动,同样需要及时有效地反馈。如何反馈?可以通过当面谈话、问卷调查等获取反馈信息。面对数量大、情况复杂的中学生而言,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进行检测。具体方法是教师将学生设计作品转化为能力测试题,让学生重新回顾自己的设计作品。例如化学实验装置设计,原理是否科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操作步骤是否可行和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等。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以发现新的问题,然后总结改进,使自己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新的飞跃;或者将师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测试题,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螺旋上升;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技术工人构建开放设计实验能力测试活动,通过多元、开发的测试,及时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下转第66页)(上接第58页)通过多种渠道检测以后,教师应针对反馈信息及时汇总、整理、总结,从而调整教学重点、进度、深度等,并根据反馈结果设置有针对性的设计任务。这样也就能便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次的设计学习任务,为随后的检测、指导提供依据,从而提升设计学习的价值。
在设计中学习化学,事实上已经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并频繁使用,但我们却较少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提炼。设计学习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化学实验与工业设计。本文所举例子主要为实验设计,而工业设计主要为工业模型设计。除此之外,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如化学学习进程设计(学习计划)、化学调查研究设计等。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实施案例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探寻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R・布里斯罗(美).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Seel.N,Dijkstra.S.Curriculum,Plans,and Proces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Inernational Perspectiver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2004
一、《技术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不足,交互性差。
如今《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是教师判断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尺子。在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师没有留足够的课堂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在课后由于学生的课业繁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教师解答自己的疑问,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疑点越来越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改革其教学。
2、学校的技术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约教学。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由于学校的技术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电脑搜索信息、与朋友聊天、写博客等,而有些学生却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却不能利用电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加工,如world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乏味性,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往往都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注意听,甚至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另外一面由于如今我国高中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在实践步骤的时候,一个授课教师不可能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的疑问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惑,这样时间一长,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革应试教育的方式之一就是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诊断、反馈的过程。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改革高中课程设置的实验性的课程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测试中表现不出来,因此其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改革,不能再像是传统教学一样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如今很多学校仍是采用单一的考试和分数来的评价方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多方位发现、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
1、开拓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解决每个学校的技术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开拓课程的教学资源。因为《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单单来源于学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中常见的一些小物品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手表、电灯、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实物,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飞机等常见的学生感兴趣高科技实例,甚至还可以利用如使用电饭煲做饭、打电话、上学等一些日常活动来进行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制作模型》的时候,我就独立设计提线小鼠的图样,引导学生制作提线小鼠模型,所用的材料成本不到五角。在市面上随时都可以买到。此外,我们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我校教师独自设计的课件就有近二十个,从网络下载的课件也有二十多个,从而构建了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的基本框架。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大于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指导到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让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或是电脑信息技术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学年还可以在校内甚至是校间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采用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技术与设计》是一门通识性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的是一些基础的具体技术,从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能适应不同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例如,针对大班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提交作业或在线答疑,建立班级讨论的bbs。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混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让实际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1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75
有效教学是高中生物课堂追求的目标,是教学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教师在新时期要大胆创新,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衡量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高中生是否取得进步或提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要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教学条理清晰、注重效率,但学生配合度低、状态较差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反之,如果教师教学敷衍了事、责任心差,但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听讲也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根据我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下面从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师生有效互动,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有其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成长路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要想学生喜欢上生物,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现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给予学生温暖的呵护。师生互动不仅能改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还能促进师生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逐步成长。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他们喜欢与教师成为朋友,所以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学生,去关爱学生。
在我的生物课堂上,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相结合,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细胞的时候,学生可能对细胞的概念比较模糊,这时我会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我还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提前做好的课件播放给学生,课件上生动的动画和音频更加清晰明了的向学生展示细胞的形成和变化,然后再辅助教材的讲解,大大增强了课堂效果。
二、 营造趣味化和探究性的生物课堂氛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高中生学习生物有利于开发智力,拓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缓解学生厌学的现象,高中生物课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营造趣味化和探究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生物课堂有所收获。趣味性教学是一种应用较广的策略,它将知识蕴含在轻松幽默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同时,高中生在学习中还要保持高度的探究性,对于学习高中课程有较大的帮助。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形成了鲜明的模块化,学生有了初中生物的基础,再学习高中生物就会显得很轻松。我在组织教学方面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上网查找教学策略,为生物课堂增光添彩。比如在讲蛋白质的相关计算时,复杂的计算公式可能使学生感到困惑,学生要掌握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重量等计算,还要理解各种计算公式之间的转换。我会通过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蛋白质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人的一天吃几个鸡蛋才能得到人体需要的蛋白质,最后教师通过计算结果还可以给学生科普一些生活小常识。
三、 注重课堂提问和练习的生活化和科学化
生物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要想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课堂提问。提问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提问的越多越好,如果提问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厌烦,没有新鲜感。所以,生物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比如在讲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核酸是由DNA和RNA组成,就要及时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尽最大的努力去配合教师工作,能够将生物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全部掌握,利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现实问题。
课堂练习是生物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易错题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我会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让高中生真正地提高生物学习水平。有效的课堂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选择练习内容,提高生物课堂质量。比如在讲脂肪肝的形成时,我会设计练习来让学生掌握当摄入脂肪过多,不能及时运走,磷脂合成减少,形成脂肪肝。总之,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营造具有科学化的课堂,让高中生物课堂具有生命力。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的有效教学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锻炼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设计;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也要重视教学设计,要转变以前的思路,按照新课标的新要求来设计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践中一般遵循以下三点策略。
一、按照教材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按照教材知识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内容为不同水平和特性的学生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他们能够吸收的信息。比如,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走向社会”“家庭实验室”等栏目,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套教材比较强调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该多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来尽量完成这些栏目。只有明了教材的特点,教师才能在授课中游刃有余,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在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开展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提倡探究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要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欲望的问题,设计一些让学生互动、探究的环节和环境,从而通过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动手,最终将书本上的知识彻底内化。比如,在教授“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用木板和铁钉分别压气球,当木板下压时,很大的力气也不能使气球破裂,而铁钉只要沾上气球就能让他们破裂。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压力具有如此的魔力,受力面积等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等。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辅助,相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三、加强学生动手和自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设计一些能够提高他们实践动手、从中发现契合教学内容的环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比如,在教授“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让学生使用酒精、铝圆柱体、铜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具,分别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该定律。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能够使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慧霞.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与实践[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5).
【摘 要】现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在各级教学活动中也有相应的体现,让学生接受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信息思维,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要求。而从新课程改革伊始,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它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前景广阔,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比如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回归生活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这一话题,该观点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从现今课程存在的问题——理论——提出解决方法这一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 回归生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发现现在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不断促进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度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的需要,不断的向回归生活的理念靠近。但是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没有完全的达到三维目标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的个体需求和真实体验,更多的还是重视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定位仍就是知识的灌输者,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一节课的学习概括起来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仅仅是模仿操作步骤,双方合作配合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低迷了,而且理论知识的枯燥性也容易使学生在上课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其它事的结果;而且成绩为上的理念也存在于该学科中,教师做的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缺乏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凡此种种,都影响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高中信息技术也对学生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别注意在提升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搭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知识的采集、加工、处理、表达及交流的能力,并且学生能对所采用的技术及活动的整个过程、方法以及结果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致力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要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持高度责任感。不要成为社会的公敌。最终让教学回归生活,贴近实际,普及理论知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的设置更多的关注人文的发展,因此,回归生活的理念也就有了依据。
回归生活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以教育目的,把人类的生活精要以及个体的不同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内容,在课程的设计中注重生活的体验注重实践,强调加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发生实际的联系,同时提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经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三、遵循回归生活理念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主体性、生活性以及发展性的原则,其中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性,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教师要明确其实际职责,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不要包办全部的教学任务。生活性的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它引入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产生兴趣。而发展性原则,即最重要的那个原则,要求教师从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注重整体思路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结合度,促进学生自身各种能力的加强。
四、基于回归生活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以《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设计的实践作为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以《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设计的实践作为基础,从实际生活中挖掘信息技术的思想,然后将提炼的信息技术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接受的通俗的知识。
(二)从实际生活着眼,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回归生活的理论要求教师从生活中提取信息技术应用,这就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结构。
(三)运用新技术更好地建设课堂环境,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可以考虑将数据库管理等一些新型的专业的技术引入到课堂中进而让其在生活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把生活与课堂相连接;用信息技术去支持生活实践,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效果。
最后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以学生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然后形成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中将教学目标预设出来,把生活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生活问题的信息化。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回归生活理念的原则即实施的必要性,总结了回归生活而理念能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讨论,最终形成比较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生活中所需的技能集合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同时,灵活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红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32期
[2]杨兆华.例谈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22期
[3]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谈恩兵.基于有效视角的高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因材施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个别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所以说教学之前,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一、分析能力水平
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学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对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还拘泥于设计同一,教法同一,“千课一面,众口一词”,必然导致学生感到味同嚼蜡,一无所获。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学生认知的起点能力,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寻找到差距,从而真正落实教学所需,课堂教学才会变无效为有效,达到更高的效率。
以教学“水平三”五年级跨越式跳高为例。
1.教材方面
水平三跨越式跳高是小学阶段教材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教材在小学阶段跳跃类运动的教学不能超之过早和过分地追求高度。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主要定格在学习简单形式的助跑与起跳相衔接的跳跃动作,体验在快速跑的过程中如何自然过渡到起跳的动作要领。根据课标精神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2.学生方面
学生在这个时期处于加速生长期、精神振奋期和思索期,有着极其强劲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着很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又有其独特的独立性,这时要更好地培养其不怕挫折的能力,给予学生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想象力、模仿力、耐挫力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列性的竞争比赛,触发学生追求成功,勇于尝试挑战和冒险,靠自身的能力和外来的合作之力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极限。
3.对应策略
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性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借助教材特有的趣味性、展示性、竞争性强的特点,采取带领学生练习、指导练习、纠错练习、促使学生模仿的学习方法,在快乐活动中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弹跳素质。教学中,为消除学生对横竿的畏惧心理,以皮筋代替横竿,充分利用器材的安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练习,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跳跃能力的练习,学生在了解跳高的知识后,主要练习简单的跨越式跳高技术。练习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现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高度进行练习,通过自主练习、指导纠错提高跳跃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组织互帮互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把握心理需求
兴趣和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基于两者紧密相连的关系,我在本学年度就所教的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分析如下:1.依赖性强;2.自我约束能力差;3.模仿能力强;4.好奇心强。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质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因此在体育课中会出现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高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内容比较喜欢,学习的兴趣也高。
以教学“水平一”二年级《投掷》为例,用不同的两个班分别采用了常规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相对比。
1.常规教学模式:讲解示范――探究教学――合作练习
2.情境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讲解示范――评价鼓励――游戏活动――探究教学――合作练习
结果显示:
常规教学模式:教学虽然运用语言和示范动作,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所学的动作全貌,了解所学动作的整体形象、结构,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在整个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却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动作程式化,恰恰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全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全面了解到学生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热衷喜爱,教师通过设定情境“喜羊羊智斗灰太狼”启发性的诱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务必着力于教学设计之中,在评价鼓励中适时奖励喜羊羊头饰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更高一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凭臆想进行判断,着重于实践,依照客观实际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健康第一”“实践第一”“敢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根生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三、完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和方法要转变,是不断探索的一个长期发展方向,课堂教学是贯彻与落实新课程的主阵地。根据新课标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把教什么变成学什么,把怎么教转为怎么学。因此我们力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备课“细”字突出,“一标”明确――课标;“双基”扎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点”明确――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三路”清晰――教路、学路、教师的思路;讲课要“精”字突出――精心设计导语和板书,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使用教具、学具,精心指导学习方法,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过程。走入学生当中,观察他们、了解他们,通过不断地思考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赏识、期待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体育课堂上并不缺少乐趣,缺少的是我们老师开采情趣的心眼!缺少的是关爱到每一位学生,去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能!“相信潜能,充满期待”,今后的教学中,我愿意尽我所能,让真挚的情感在体育课堂恣意流淌,让细微的爱心在学生心田纵情穿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地呼吸!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儿出版社,2011-02.
[2][苏]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翼学习”平台既是教师制卷、阅卷和发送学生学习情况的平台 , 同时也是学生查看成绩、纠正错误、自主学习的平台。在“翼学习”空间里,有很多的学习资源,比如各类习题、课件、讲课视频等。我们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上传到平台上,让学生在课余从平台上各取所需、自主学习。这既可以提高我们教师的微课制作以及教学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去自学有疑问的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能否制作出优质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1]。由于微课的情境化、趣味性和可视化正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 所以它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个优秀的微课离不开精心的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因此 ,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制作出更多让学生爱学、易学、学而有收获的优质微课。
一、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类型
微课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既可以是穿插在课堂的某个环节的知识点的讲述,也可以是课后的补充,更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根据微课的具体作用, 微课教学设计的类型可分为新知讲授型、技能学习型、答疑解难型、情感熏陶型、复习小结型、策略方法型六种[2]。
二、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
如果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微课,应该选择该节课所传授的内容中学生普遍觉得有疑难或者是容易出错的某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是那么集中的时候,教师插播一段微课,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可以反复播放微课。当然,有的时候教师插播微课也可以只是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如果是应用于学生课后学习的微课,那么教师选择的教学设计内容应该定位于目前所传授章节的重点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制作一些适合学生的微课,来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它既可以是单个的微课,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可个性选择、按需学习;也可以是将某一章完整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微课集(一般为 3—10 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章节知识掌握的情况,各取所需,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这样的微课特别有益于那些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接受能力较差,接受的知识点有限,却可以在课外利用微课来反复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为止,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单个知识点的选择要符合微课之微,时间最好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知道,这个时间范围,既可以让老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又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厌倦和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宜用来制作微课,教师选择的微课教学设计内容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一定是每个章节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学生的易错点,或者是针对某种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思维和方法,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如果是制作微课集,则要注意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章节中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知识点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成微课集,并且一定要在传授本章的知识点之前就做出来放到学习网站上,既可以让学生同步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拿这些微课作为预习的材料,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举两得。
三、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策略
(一)知识导入力求新颖、紧凑微课的妙处就在于一个“微”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微课的知识导入能否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微课的知识导入,导入要迅速、新颖、紧凑。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也要符合该微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的特征。导入一般有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回顾旧知识、设置悬念、引出新内容,列举跟该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事例引入等方式。比如二次函数的探究课 “y=ax2+bx+c(a ≠ 0) 的图像与字母 a,b,c 的关系”中, 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首先在 PPT 里出示图片(如图 1 所示),然后进一步介绍:“只要看一眼这个图,我就知道以下结论: ① a<0,b>0,c>0; ② a+b+c>0,a-b+c<0;③ 2a+b<0。你一定很想知道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吧?那就跟我来 ! 保证你 10 分钟不到就学会啦!”图 1二次函数演示图又如 , 在讲授“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 , 我是这样导入的 :首先在 PPT 里出示图片(如图 2 所示),然后进一步介绍:“飞机刚刚着陆 , 速度非常快,飞行员迅速减速。猜猜看 : 飞机从着陆到完全停下来需要多长时间 ? 跟我学完这节课 , 你就会分毫不差地算出来啦 !怎么样 ? 让我们开始吧 !”图 2滑翔的飞机(二)知识脉络阐述要清晰无论是单一的微课还是成系列的微课集,无论微课是新知识的传授还是针对某种题型的答疑解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76 数字教育 DIGITAL EDUCATION学生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内容,最开心的学习方式是花最少的时间、消耗最少的精力、以最简洁的方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一旦选定了微课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的处理过程中,知识脉络阐述要清晰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环环相扣、知识点讲解淋漓透彻、呈现方式新颖的微教案,再根据微教案制作出学生喜爱的微课。比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分为三大块来进行教学设计:当 x 的范围在对称轴同侧时,当 x 的范围为全体实数时,当 x 的范围在对称轴的两侧时。(三)学习重、难点要问题化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我们通常用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有没有突破来衡量,评价一节微课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老师们对重、难点的处理最好不要直接讲授和呈现结果,而应该将重、难点内容转化成若干个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片段性问题,采取提问、做难度系数呈阶梯式上升的练习题等方式,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消化掉微课中的重、难点。这样的微课才不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才能让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最完美的补充。(四)课后小结要提纲挈领微课的课后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需快捷简练、提纲挈领,用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工具,能将各级主体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因此,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网络,小结微课所学内容[3]。比如:二次函数的探究课“y=ax2+bx+c(a ≠ 0) 的图像与字母 a,b,c 的关系” (五)学习效果及时检验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能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微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微课可以通过配套微练习来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反馈知识学习效果。“练习者的正确率”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可在微视频中插入关键帧来设置习题,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掌握了微课的内容,所完成练习的得分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学生就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若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则就像玩游戏没通关就不能升级一样,需要重新进行该知识点的学习。
四、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反馈
实用性是微课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我们教师设计的微课,要像美食一样讲究“色、香、味”俱全,“色”好比画面(视频、PPT 课件等),“香”好比教学设计的内容,“味”好比声音(语言、配乐等),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而制作出的微课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去观看、去学习并从中受益,最终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教师也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对自己的微课进行修改完善,从而逐渐提高自己制作微课的水平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困惑;探索;了解学生;领会教材;调整自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9
复习课教学不是简单的新课知识重复学习,而是总结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及形成观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把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在实施探究活动时,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景和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采用以下四种设计策略可有效提高复习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组合情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对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没有刚学习相关内容时的新鲜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新情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另外复习教学要在原有基础上综合、提高,所以创设的情景应该是组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这种组合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教师加工的结果。
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中,投影展示三幅不同年代金属器具(从左到右依次为商代金器、西周青铜器和清代铁器):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发现:商代金器保存完好、西周青铜器表面有一些铜绿,清代铁制烟斗却锈迹斑斑;而商代最久远,西周次之,清代离现在最近,这是为什么?
通过教师如此加工的组合情景,不仅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且通过解释简单现象,一定会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知识的认识。
二、编制变式问题进行定量化实验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定量思想设计实验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对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化学基木观念的形成乃至科学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新授课中,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会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在复习课中,则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酸及生成的氢气之间的质量关系,但是如果简单地根据金属的质量去求氢气的质量,很难激发学生定量化探究的欲望,可以通过改变问题情景和呈现方式,通过编制“设计实验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量化探究。上课片段如下:
【问题】 如何利用以下用品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药品:镁条、稀硫酸 仪器:镊子、烧杯、电子天平(精确到0.0001g)、注射器(50mL)
【教师引导】根据Mg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Mg和H2的质量比为Ar(Mg)∶Mr(H2),而Mr(H2)为2,那么我们要求Ar(Mg),则需要测量什么?
【小组1讨论】我们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列出比例式,所以我们应该测出反应的镁和生成氢气的质量。
【小组2讨论】我们也可以先测出氢气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求出氢气的质量。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思路和方法基本正确。因为氢气的密度很小,生成氢气的质量很小,并且由于该反应是发热反应,会逸出水蒸气,所以用所给仪器测定氢气的质量误差会较大,测定氢气体积则比较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交流如何操作。
【大组交流】先测定镁条的质量,然后把镁条放在注射器中,把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后,吸取足量的稀硫酸,然后立即堵住管口,观察活塞移动的位置,最后读出氢气的体积。
【学生提出问题】手是不能接触稀硫酸的,怎么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呢?
【教师解惑】可以带上一次性塑料手套以防护手不受腐蚀。另外注射器必须平放在桌上以保证内外压强相等。
【共同归纳原理】Mg + H2SO4MgSO4 + H2
x 2
m1 m2
= x=
【教师提示】氢气密度约为0.0899g/L
【学生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
【反思】测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大,有哪些原因?看看那组同学说出的可能原因最多?
【小组3】在吸进稀硫酸但还未堵住管口时,有一部分氢气逸出,使得测出的氢气体积偏小,则测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大。
【小组4】也可能硫酸不足,没有把镁条反应完,那么生成的氢气就少,测出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大。
【总结拓展】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如果结果偏小,可能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看看镁条,表面是不是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果我们没有把镁条打磨光亮,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大家课后可继续探究。
通过以上定量化探究活动,学生从定量的角度不仅深化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认识,而且改变平时都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去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的固有模式,有利于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实验的定量化探究活动,更能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三、设计有真实情景的问题,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授课重在知识的领悟、初步理解,复习课则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而解决有真实情景的、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如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等知识的复习,可通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复习,上课片段如下:
【问题1】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知道锌比锡活泼,下面我给大家做个实验,看看能不能证明这一点?
【教师演示】先把滤纸在SnCl2溶液浸泡一下,然后取出放在培养皿中,取一粒锌粒放在滤纸中央(如右图),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锌粒周围“长出了”许多灰白色树枝状固体,和锌的颜色不同,应该是被锌置换出来的锡。
【教师提问】既然锌能置换出SnCl2溶液中的Sn,能不能说明锌比锡活泼呢?
【回答】可以,因为只有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才能把金属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教师点评】非常正确,那就请大家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所属基本反应类型。
【学生回答】Zn + SnCl2Sn + ZnCl2(置换反应)
【问题2】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炭黑及金属铜和铁。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从管道烟泥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过滤操作使用了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滤液B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
(2)步骤④中,所加入的金属X与Zn的活动性顺序是Zn>X,金属X具有广泛用途,X是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除去不纯铜中的杂质金属X,可选用的试剂有___(填标号)。
a.磁铁 b.稀盐酸 c.蒸馏水 d.氯化铜溶液
【回答】略
通过解决以上两个真实性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与深化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原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获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收获,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复习课教学更能更有效地促使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得以积极、有序地进行,使学生不断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也只有帮助学生形成了化学基本观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总结中,学生初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化学基本观念:
(1)物质的多样性(同属于金属单质,活泼性各有不同);
(2)定量观(研究化学反应从实验角度了解哪些容易测定的物理量、如何根据量的关系计算那些不容易测得的物理量);
(3)变化观(置换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化学反应的恰好完全和物质过量等);
(4)微粒观(金属的化学性质,从微观的角度就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
【关 键 词】 多样;趣味;层次;实践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体验的学习途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观。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焕发出活力,已迫在眉睫。以下是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多样性和趣味性结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时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通过设计新颖创新的作业,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对作业的评改,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更不能呆板,枯燥,要寻求作业创新,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抄一抄。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丰富的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2)找一找。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了使学生情文相通,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大量苏轼生前的事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3)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以看、听、摸、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表演课本剧、评议课本剧作业
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把语文小课本变成学生活动的大天地,把作业布置成改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评议课本剧系列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传统篇目,教材要求积累文言常识、理解思想内容并且背诵全文。猛地一看,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确不易,而通过表演课本剧、评议课本剧作业的完成,为轻松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层次性作业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学生又是不同的个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应当有层次性。这为我们开展研究学生作业的层次性提供了依据。有层次的作业设置,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使其个性充分的发展,成为全面并有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科学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按不同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本人一般采取以下三种类型:
1. 铺垫型。这是为完成基本题有困难的学生设计的练习。这种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降低起点,或把基本题做分解。
2. 扩展型。这是为学生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在做好基本题的基础上选做题,是对基础题的扩充和延伸。一般来说选做题比基础题要灵活,思维难度大些。
3. 超前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题后,可布置预习题,或要求他们对课后有关题目自行探究,或找出不懂的地方,为新课质疑问难做准备。也可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为突破新教材的难点做准备。
四、强化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与生活相关联的。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特别是对于综合活动课,因为它有综合性、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可引发学生在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会参与、探究发现等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大语文观。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成长在这里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 让教学更有效[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