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资源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据《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实践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受高经济利益的驱使,《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5%的森林资源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有50个,中国生产林比重59.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而中国在用于预防、缓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占有30.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的9.3%。但是,中国在保护物种生存延续、维持生物生活发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只有2.9%的林木资源投入在,仅将3.2%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世界环境保护组织要求用于旅游休闲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应该是3.7%,而中国只有1.2%。总之,中国森林资源在世界上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的角色。
中国人工育林速度加快、面积扩大
世界人工造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83%,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工育林分布在以下这几个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22.45%)、美国(12.23%)、俄罗斯(12.04%)和日本(7.48%),而中国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4。从人工造林发展速度来看,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最近20年间,每年净增值为54.47万公顷,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
新农村林业资源建设
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但目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因此,要想建设更美的新农村,必须要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一)统筹规划,加强林业企业的科学管理目前,我国农村林业要想走上快速发展高速车道,必须实事求是,从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坚持“引领带动”的新原则,在有条件有能力的乡镇中配置一批有发展前途、有带动引领作用的新型林业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对原有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有林企进行兼并、改制,实现资产重组,最大程度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不断增强林企的生命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这样林企做大做强,朝着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企业方向迈进,另外,还要支持和鼓励有发展潜能的林企,通过各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部门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走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二)教育宣传和科普知识的普及要想使现代林业获得长足发展,关键还是发展观念,现代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中解脱出来,目前,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农民那种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需要科技的力量,逐步使农业、林业发展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来,不断引领农业、林业发展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生态化转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和科普知识的普及,让广大农民掌握一定的林木栽培技术、以及专业化发展、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科普知识,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加强农村林业工作站建设最近几年来,多年来,农村林业工作站一直着发挥懂技术、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供生产过程中的系列化服务,通过对林农发展林产品精加工等绿色产业的指导、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拓宽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林业工作站建设,逐步将基层林业站作为基础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有利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林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观光旅游业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观光旅游业优势明显,如果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地规范开发,那么他所带来的辐射影响力,不仅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在一些自然条件优势明显的农村,可以进行系统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集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养生休闲胜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把此项工程扎扎实实地长久地做下去,成为农业结构转型的一种新兴产业,这样还能促进城乡人们的交流沟通,增进友谊和感情,传承各种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社会和谐风气,实现城乡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理事长;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83-03
2008年以来,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3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 146户,社员153万个,占全省农户总量的18%。随着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其虽然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带动农民增收力度并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人力资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这也关系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其他资源功能的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0%是农民,20%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因素的研究一般是从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包括理事长)两个角度来考虑。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多由农村生产(销售)大户、村委会、龙头企业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拥有专职管理人员的合作社不多,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理事长的领导能力、经营管理经验、身份等往往举足轻重。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研究概况
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孙亚范[1]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才是否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利益的比较和权衡,只有在自身利益能够得到改善时,农民企业家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获得广泛的社员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孙迪亮[2]认为由于长期忽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合作社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在西部农村几乎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徐旭初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牵头人的情况对合作社的发生、发展及绩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体作用比例为20.32%),而且牵头人社会职务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远大于其股份比例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张美珍[4]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作用失灵,必须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以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团队,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进行培育与激励,从而实现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本研究将结合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以理事长的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指标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情况。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采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班)的调查,2012年5月长江大学“三农”协会会员的调查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湖北荆州、宜昌等地部分示范合作社的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86.67%;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分布、成立时间、主营产品、人力因素(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内容;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6个市,各地市的有效样本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 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合作社最早成立时间是2006年4月,最迟成立时间是2011年8月;2006年成立的合作社仅2家,2009年成立的合作社最多,有58家,这说明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之后,合作社发展迅速,具体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见表2。
被调查的合作社一般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或粗加工业务,少有深加工,其中经营产品最多的是种植类,占43.59%,其次是水产养殖类,占21.79%,其他产品如畜禽(17.95%)、茶叶(5.77%)、花卉苗木(3.21%)、农机(3.21%)和其他类(棉麻、中药材等占4.48%)的分布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分布基本一致,详情见表3。
3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3.1 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
理事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中,小学占5.77%(多为55岁以上),初中占19.87%,高中(中专)占59.62%,大专占14.74%。这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理事长占调研人数的74.36%。
此外,从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情况(表5)看,年龄范围为24~6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43%,这部分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生产、销售方面的经验丰富,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及国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条件,带头创办各类合作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合作社的理事长。
3.2 理事长在任时间
除了理事长的文化程度,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也是衡量理事长能力的一个因素,在任的时间越长,管理合作社的经验就越丰富。表6中理事长在任时间的情况显示,被调查理事长的平均在任年数为3年。其中在任3年的最多,有68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43.59%;其次是在任4年的,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23.08%;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非常少,担任理事长5年及以上的只有10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6.41%。从调查结果看,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与表2的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基本吻合,原因是湖北省合作社起步较晚,合作社理事长任期一般也不长,即使成立时间满了5年的合作社,由于人才和资本缺乏,这些理事长大多都会连任。由于任期较短,就要求合作社理事长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3 理事长身份
从表7来看,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是生产(销售)大户的比例占52.56%,村委会干部、企业董事长和农技推广人员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比例分别为27.56%、10.89%和8.99%。调研进一步发现,生产(销售)大户担任理事长是因为生产(销售)大户相对普通农户来说,有着更多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收入和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他们更有合作的愿望。村委会干部任理事长的比例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创办合作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村委会干部懂政策,想通过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这两类合作社的共同点在于,理事长自身素质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企业董事长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虽然有经营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但却往往存在企业与普通成员争利的情况。
4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4.1 完善中国农业教育体系
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组成,这3个层次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高、中、低3个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与农业发展实际脱节、与农业研究和推广脱节、与农业经营体制脱节等问题,结果造成农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教育改革,优化农业教育结构,大力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
4.2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
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持续工程,开展这一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再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并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除了提高补贴标准以外,还要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经费的科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情况的发生。
4.3 建立合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具体应体现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量化的薪酬结构体系;薪酬体系制定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公平性、现实性及可操作性,把握科学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因素;为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总体上要把握住基础工资占薪酬小部分,岗位津贴及绩效工资占薪酬大部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56.
[2] 孙迪亮.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4):83-87.
关键词:农业院校;自主学习;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55-03
随着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和推广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对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对西北某农业院校2010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该农业院校切实践行分级教学,2010级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参加了一个英语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分成A、B、C三个等级。本文主要选择了B班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笔者对该农业院校2010级B班的216名学生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平均分为50.97,及格率为20.83,不及格率为79.17。
学生卷面成绩分布图
从上面的几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呢?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实验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学习者的学习
计划性及学习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学习者对听说读写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2010级(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B班的216名学生,涉及文学、工学、理学、农学、林学、兽医学、动物科学、法学、经济学等各个本科专业。
(三)问卷调查
期末考试之后,笔者就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考文秋芳教授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2003),从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着手,就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计划性,英语学习态度,网络资源及虚拟学习环境(新视野网络教学平台及冰果作文系统)利用,英语学习工具书的利用,关于听力、阅读、词汇方面的学习方法探索等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16份,共收回问卷216份。
问卷采用克里特5分量表,A、B、C、D、E分别代表“完全不适合”、“通常不适合”、“有时适合”、“通常适合”、“完全适合”。
(四)研究结论
1.关于学习的计划性。在此标题下设了6个问题:经常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及周计划;经常评价自己英语学习进步的情况,从而找出薄弱的环节和改进的措施;研究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哪些特点有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哪些阻碍了自己的学习进步,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弱点;课前预习,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将要获知的知识;课后复习,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已学到的知识;了解教学大纲与教师的授课进度及授课特点并实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策略;课堂及课外很注重对学习方法及策略的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实时思考现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切实可行。从表1可见,被调查者关于学习的计划性的平均值为2.7508,足以证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而是浑浑噩噩,学到哪儿算哪儿。笔者就学习计划性的问题又进行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教师布置作业就做,不布置作业的话,根本不会自己去查缺补漏。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应付了事,如果教师查得紧就做,教师查得松或者不查的话,压根就不做。而实际上,上课的每个班级大约有80人,所以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督促到位。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方向与目标,更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提高与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最首要的问题恐怕就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表1 学习计划性描述统计量
2.关于学习态度。在此标题下设了7个问题:从不旷课,没什么事或者身体并无大碍的时候不会请假从不旷课,没什么事或者身体并无大碍的时候不会请假;在英语课上从不睡觉、走神、玩手机等;主动记笔记;在英语课上尽量主动回答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问题会向教师及同学询问;在学习课文时,只要能搞懂大概意思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每一句都理解透彻;课本学不学都没关系,主要做好四级或六级真题,考试能过关就好了。表2中的积极学习态度均值为3.1167,略高于3(有时适合),消极学习态度均值为2.69,介于2(通常不适合)与3(有时适合)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算很积极,但也不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与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略有差异,笔者曾就此问题向一些教师作过了解,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该学校的学习风气很差,学生压根儿不爱学习。但从我们的问卷中却反映出了新情况:在该农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
表2 学习态度描述统计量
3.关于网络资源的运用。此标题下设了7个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本内容,在课前搜集、筛选,整理好相关的资料来准备英语课堂的学习;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如过级考试资料,听力资料等;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会上网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很喜欢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按时完成教学平台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充分地利用冰果作文系统来提高写作水平;会不时地浏览一些英文网站,并获知相应的信息;经常听英文歌曲,经常看英文电影。从表3可见,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均值为2.7639,介于2(通常不适合)与 3(有时适合)之间。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该农业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侧重评估形式的多元化,学生被要求按时完成新视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相关练习题,并定期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完成冰果作文评阅系统中布置的作文。但是由于各个教师的要求不尽统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地介绍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一个积极正确的引导和一个严格的管理检查机制。此外,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在上网的便捷度、网速、网络开放时间、网络管理及校园网资源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校的一大部分生源源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来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而总是等着教师来告诉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方面比较欠缺,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无动于衷,迷信与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学习者自主解决问题的引导与培训相对比较缺乏,学生不知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完全没有自己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这种意识和主动性。
表3 网络资源运用描述统计量
4.关于学习工具的运用。此标题下设了4个问题:有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有没有查语法书的习惯;有没有经常使用相关工具练习听力;是不是没有任何工具书,也没有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从表4中可见,学习工具使用情况的均值为3.4753,介于3(有时适合)与 4(通常适合)之间。与表3中的网络资源使用情况相比较,传统的学习工具的使用情况明显较好。
表4 学习工具运用描述统计量
5.关于学习方法的探索。此标题下设了6个问题:收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录音;听写的习惯;基础语音知识的夯实;课文学习的深度;课外阅读量等。由表5可见,学习方法探索情况的均值为2.4835,最大值为8.71,最小值为1.29。平均值低于“通常适合”,且两极分化严重。广大英语学习者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也仅限于对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者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担任的角色缺乏认识,不知如何参与其中,表现出茫然和消极。
表5 学习方法探索情况描述统计量
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性,学习态度,对相关资源和工具的使用及对学习方法的探索都与最终的教学效果紧密相关。通过具体的分析,文章开始就列出的成绩分布图应该有了解释。学习者学习计划性、学习态度、对相关资源和工具的使用及对学习方法的探索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学习计划性和学习方法探索方面尤为欠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和自主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得最终的学习结果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
(一)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加强学习方法和策略培训
问卷及访谈都表明,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定期地引导学生制订相关学习计划,并适时督促学习计划的贯彻情况,唤起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积极进行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恰当的听力、阅读、口语、翻译和写作的习得技巧,并定期组织讲座、讨论等活动让英语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说、读、写、译的学习策略。在课时安排中将学习策略当做授课内容,并作出一定的课时要求,加强与学习者的交流甚至说是协作,深入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学习者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背诵单词,据笔者了解,照着单词手册按照字母顺序背单词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对语言习得规律及语言习得策略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解很深的学生人数不在少数。要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语言习得观念才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任务。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与精心安排下,学习者的错误观念才有可能得以纠正,学习者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大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才能落到实处。而教学手段及媒介的极大丰富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师生角色
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加重要,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方法的培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管理和监控整个学习过程,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同时避免“放羊式”的网络学习模式。在网络时代,多元化的学习手段及发达的学习媒介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要想改变学习者的陈旧观念,首先得改变自身的陈旧观念。这样一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势在必行。学校应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及时获得新知识、新理念。同时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科研中来,深化到理论层面来理解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并建立一种可以深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教师之间对话的交流平台。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中自我提高,这才有了转变师生角色,彻底打破填鸭式教学的可能。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形成性评估手段,使其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为了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教学效果,把握学习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科学有效的评估手段尤为重要。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切实践行自主学习,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更多关注。近年来形成性评估手段发展迅速,为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效地监控学习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首次对评估进行界定,即增加形成性评估的内容,改进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评定机制,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评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形成性评估主要包括三部分:(1)课堂评价,包括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教师及学生的自我反思。(2)课外素质教育活动评价,即学生参加各类英语大赛的情况(口语赛、听力赛、翻译赛、作文赛、英文歌曲赛等)。(3)阶段性测试评价,即每隔一段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
测试。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这种评价机制,甚至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以便更好地实施形成性评估,注重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可以从各个层面了解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但在进行大学英语测试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评价过程耗时费力。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提前准备和设计各种课内外活动,此外,还需投入大量精力给每一位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阶段性测试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及时阅卷及做大量统计工作。综合来说,该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形成性评估手段来干预教学过程,避免网络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雪顺,马武林.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行为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Z].北京:北京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5]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6]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
关键词:农业;区划管理;作用
农业区划办的核心职能是围绕农业资源监测和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它是组织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编制农业区划和区域指导性规划;提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区域的政策建议,负责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工作等。
1 重视热点问题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1.1 创建农业遥感监测应用平台。农业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近年来,我办在上级农业区划办的大力支持下,配备先进设备,培训人员,建立起北票区农业遥感应用队伍,为新时期农业区划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培训,争取把我办农业遥感工作提升到区域监测站层次。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完成北票大宗农作物分布一张图。
1.2 2011年农业区划办独立开展北票市红干椒本底调查实践,沿主要路网建立解译标志点,利用卫星影像判读统计出北票区红干椒种植面积的分布。2013年至2016年我办承担全市区域化建设任务,建立红干椒、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验证点和数几个解译标志点,完成全市大宗农作物遥感监测分配的任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迅速、准确、直观地掌握北票区各类农作物面积分布情况。
2 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规划研究,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2.1 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资源加工型工业的发展,还有效地带动保鲜、仓储、运输、营销及服务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农业区划部门的职能优势,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规划研究,对因地制宜确定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引导结构调整沿着健康轨道向纵深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形成优势产区,促进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红干椒、番茄、食用菌、油桃、花生、杂粮、红薯、中药材、及温室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工作。通过实验示范,形成技术总结材料,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探索。2013年通过区、市农业专家组对项目的验收。同年年底,我办与上级申报并组织实施《北票红干椒基地育苗项目》和《红干椒商品性研发项目》等,扶持红干椒生产种植合作社开展工厂化育苗实验示范,对撒播育苗、区域育苗、组培育苗等进行实验。严格按照实验区建设要求,建立育苗基地,解决种植户需求的瓶颈问题,强化实验区建设指导与管理,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使育苗区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北票地方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2.2 完成农业资源数据库收集工作。根据上级农业区划办工作要求,2012年完成农业资源多年历史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与上报任务,为全区农业资源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资源区划资料电子化与农业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推进农业开发成果应用、农业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3 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挂点帮扶、结对头觯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干部普访贫困户、留守儿童调查、矿山征地、用地拆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征地、生态移民征地拆迁等任务。
3 深入挖掘开展农业资源利用
继续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动态,结合北票区资源优势,拓宽思路,在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本地特色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做文章,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经验探索,丰富北票区农业产业的品种资源。
4 及时更新农业区划数据库。北票区农业区划数据库于建成
该数据库是附属于农业信息网,主要是把北票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农业自然资源特征与评价,农业区划工作情况,各类调查研究等录入到数据库,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共享。
5 配合农技推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了解周边县市区的农业生产和基层建设情况,及时沟通与反馈信息、协调和配合生产等。
6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为确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建议;实施测土配方工程,强化生态农业基础;建设畜牧养殖小区,转变畜牧生产方式;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等调研课题,我办会同相关科室,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7 做好资源综合评价工作
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变化动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在土地利用、土壤养分、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产品市场动态、生产意向、农民负担、农村地理信息等方面进行监测,为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提供资源变化数据。
关键字:生物工程;农业资源;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的应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趋势严重,食品生产成为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转基因食物研究的水平,在世界也首屈一指,因此在大田试验和商业化方面,地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特别是我国首创的“转基因杂交水稻”更是得到了专业研究的认可。
基因工程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让动植物按照人的意愿在生长时呈现一些优势。例如:
(1)培养具有抗病虫害、抗逆、抗除草剂的农作物。美国科学家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时,尝试将壳质酶基因引入到作物中,最终得到了具有抗真菌病害的转基因植物,并已经培育出具有抗除草剂作用的高粱、小麦和玉米。同样,我国在这方面的领域,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转基因杂交稻。
(2)通过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培养出具有高营养的食品。随着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培养出的食物主要有具有高蛋白的转基因玉米,并且培育出含丰富消化肽的大豆,这类大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3)除此之外,还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美国就尝试培育具有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大豆,这类转基因大豆富含丰富的异黄酮。虽然基因工程在近年来的发展更加广泛,但是对于这种发展仍然有许多学者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其安全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即使如此,基因工程的应用为农业资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细胞工程的应用
(1)常规的生殖方式周期比较长,对于一些珍稀或者面临灭绝的动植物而言,不适合其发展。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即细胞培养技术,通过培育而得到的植株,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无性繁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利用这种技术培育出更多的高价值花卉,甚至一些名贵的中草药。而在动物方面,这一技术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前景,比如利用动物胚胎移植的方式,培育出更优质的种牛。
(2)根茎类植物在长期种植期间,可能会导致其退化甚至引发病毒感染,这些植物受到影响后,会直接导致品种质量的下降。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培养时可以进行有效的脱毒,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细胞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融合和培养方式,而是转变为农业工业化的深层培养。利用工程发酵设备,可以大量地繁殖培养液中的生物组织细胞,从这些细胞中,继而获得有用物质。
3 发酵工程的应用
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方式生产一些生物制品。而我国的酿酒、制醋其实都属于发酵工程。随着发酵技术的发展,其在农业资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对于农业发展而言,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肥料,破环了土壤结构,污染环境,因此利用发酵技术开发新型肥料成为农业中重要的课题。新型肥料的开发,充分地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性质,对肥料的磷、钾起到分解作用,同时保证农作物可以获得必需养分。
(2)秸秆是农作物中重要的副产物,一般用来做饲料,但大多数都被烧掉,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为了改善这一困境,我国通过微生物技术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 总结
本文对生物工程在农业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入21世纪后,这种技术更是为我国的农业资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研究时,应该树立新的观念,并加以创造,让人们充分认识这一技术。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蒋明.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0(6)
2 管正学,管轶众,王建立,张宏志.生物工程在农业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J].资源科学,2000(6)
3 曹军平.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4 张华峰,胡建成,黄巨富.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自 然杂志,2002(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一、前言
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要对农村资源进行全面利用,除了要认真分析农村的实际发展形势以外,还要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后可知,循环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为此,我们应对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立足现有发展模式积极寻求创新,保证农业经济获取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按照3R 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最小排放或最小侵害的一种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差别: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粗放生产——消费消耗——大量废弃——末端治理”所构成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先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出来。然后又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来看,农业经济要素中资源分为一次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消耗以后难以再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摈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应利用比较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保证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从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形成了以下发展模式:
(一)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其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满足实际需要。
(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业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形成了有效推动。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形式。
(三)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
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考虑到农村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合力,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模式有足够的了解,并积极采用该发展模式。
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进,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目前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为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统一认识,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在具体经济发展中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由政府牵头,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指导,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对农业经济形成有力的促进。
(三)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强调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实际要求。所以,我们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快速增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经济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认真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创新,采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形成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宝海.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
[2] 赵国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1(01).
[3] 曹廷.湘潭县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 邱珊鸿.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从农业内部着手,即只能靠农业自身发展功能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农业循环经济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土地贫瘠,耕地和水资源极为有限,粗放式的开发对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转变这种依靠资源消耗、牺牲环境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已是势在必行。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在节约资源、预防污染的同时,将生产资源循环使用,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是一条减轻资源环境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贵州山区广泛种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芋,过去只能做粉条,收入很少,但引入循环经济模式后,以芭蕉芋为原料建立了生产燃料酒精、生产牛羊乳酸饲料及肉牛饲养的循环体系,现今每年可产18万吨燃料酒精、270万吨酒精发酵饲料,可供7-8万头肉牛的饲养,并能解决2.7万人就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水平。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业循环经济总体规模较小
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较低,难以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研发、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严重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也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主要局限在个别区域和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要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求形成农业产业整个系统,包括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服务业、农产品消费等各个体系之间的协同和整合。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单打独斗”,产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低、耦合性差,延伸产业发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规模效益,难以带动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约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支持力度不大
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进入我国的时间不过短短十余年,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政府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偏差,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废弃物再利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并未认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形式,导致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也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农民的认可和推动。而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生态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就使西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广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之我国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往往以GDP为准绳,而农业循环经济投入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这就导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追求政绩,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对不能立竿见影的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性不高、重视不足、扶持不到位,从而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调控机制
农业资源滥用是当前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农业、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究其根本,资源滥用是由资源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所引起的。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价格普遍偏低,未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更没有将环境成本核算在内。低廉的成本造成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不合理以及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些都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调控体系,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来解决。如西部地区城镇供水的商品价格通常低于成本价格,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该地区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水域污染问题也越加严重。此外,实施循环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缺乏价格优势,这也给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在农业资源价格扭曲的情况下,环境破坏成本低、环境保护成本高,企业和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性”也难以得到体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然举步维艰。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西部欠发达地区现行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模式在管理、成本、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既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也局限了循环经济的效益,因而,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以农业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集中居住+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建立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低排放、再利用、再循环”,并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各地应根据地域特色,积极扶持一些资源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益大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以“点”带“面”,逐步铺开,进而在培养区域主导产业的同时,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
(二)提高认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美、日、德等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可以看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只能成为空谈,在我国更是如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生态环境复杂,又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尤为困难,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循环农业开发战略和规划,并根据规划,拟定具体发展措施和实施时间表。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建立信息平台普及循环技术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知识,扶持一批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从儿有效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来自于《湖南社会科学》杂志。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构建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环境评价;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2-04
一、引言
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倡导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组成,还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整治与效益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可获得基本的数理化理论知识,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再生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等。当今新兴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污染物的排放,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背景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跨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应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问题,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介绍评价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掌握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环境评价的性质、目的和方法,初步掌握和开展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因此,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二、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内容单一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动手能力弱。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而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忽视学生个性培养。核心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所开设的课程有限,学生必须全部选修,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
另外,高考录取学生,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愿意服务社会,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改革,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开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自己,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隶属于环境生态类[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2]。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2]。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作为农林类高校,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该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强调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及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3份,有效问卷60份),表1显示,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其不满意率仅为1.7%,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教学。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提高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满堂灌输知识,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43.3%的学生感到满意,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基本能理解的43.3%,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应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思考问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如图1所示,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25.0%)、案例分析(33.3%)以及调研(24.2%)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
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3]。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以学生为基本点,以自我需求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持肯定态度,其中,10%的同学非常满意,58.3%的同学满意,26.7%同学感觉还可以,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有52.0%的学生认为,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为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从易到难,渐进地教学,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图3示),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22.0%)、网络教学(15.0%)、学生专题报告(16.0%)、案例教学(25.0%)、其他的方式(2.0%)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考核机制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14.3%),开卷考试(23.3%),提交论文(10.0%),案例分析(11.0%),平时成绩结合考勤(17.0%),综合考核(21.4%)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总结所学知识,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四、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其知识,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因人施教,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5]。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师资的支持,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
[2]李旭霖,崔德杰,史衍玺,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卷(10):56-58.
[3]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5-38.
[4]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6-7.
[5]王救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4):40-41,44.
附件1:
《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评价》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提高同学们实际学习应用能力,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术氛围,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希望您认真填写,忠心感谢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
您的性别:
男?摇女
1.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A 重要?摇?摇B 比较重要 C一般 D 不太重要 E 没有用处
2.您对《环境评价》教学的质量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3.您对《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4.您是否能够理解《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
A 完全理解 B 大部分理解?摇?摇 C 基本理解 D 少部分理解 E 都不理解
5.您在《环境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到启发:
A 经常 B 有时 C 偶尔 D 很少 E 没有
6.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A 合理 B 比较合理 C 一般 D 不太合理 E 不合理
7.您喜欢的《环境评价》课的作业类型应当是:(多选)
A 实务模拟 B 案例分析 C 做习题 D 写论文 E 调研 F 其他
8.您对《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9.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应该是:
A 闭卷考试 B 开卷考试 C 提交论文 D 案例分析 E 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 F 综合考核 G 其他
10.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实习的效果如何:
A 很好 B 比较好 C 一般 D 比较差 E 很差
11.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方式包括:(多选)
A 教师讲授 B 学生讨论 C 网络教学 D 学生专题报告 E 案例教学 F 其他
12.您觉得本课程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改进
A 教师水平 B 教学态度 C 教学方法 D 实习条件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方法和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经济,以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形势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2.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3.缺乏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高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4.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合理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3.加大农业发展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一,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第二,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第三,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知识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组织农民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调动广大农民朋友学知识、用科技的热情,并使其尽快掌握市场经营本领;第四,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4.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5.开展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
我国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方面,要优先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以利于促进与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开展产业时要把产销相结合,以保障产有所销,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创收着想,才可真正调动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
三、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比较多,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应对,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等,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献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途径选择及思考[J].经贸实践,2016,(07):34.
[2]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