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农村自然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自然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自然环境

第1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儿童;主动发展;研究

前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头戏,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薄弱环节,关注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实施农村幼儿学前教育改革,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关键要素。

一、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环境分析

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环境由学校、家长和自然环境三部分组成,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基本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已经具备基础的学前教育教学条件,摆在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一座大山是广大农村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不重视的问题。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个社会普遍性问题。随着外出打工潮,年轻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增很普遍,隔代教育增多。比如,许多家庭,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就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忙照顾,每个月寄些生活费回来。然而,老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与年轻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爷爷、奶奶这辈人多数文化层次低,教育观念落后,老人虽有高度的责任感、浓厚的爱、传统的育儿经验和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又有着一些消极因素,对孩子易溺爱、放纵、或经常打骂;思想保守和僵化,常用老规矩、老方法对待孩子;用静态的方式来抚养孩子。所以有些小孩很小就显得很成熟,爱学大人的样子讲话、做事,没有了幼儿的天真活泼,像个“小大人”,家长还以此为荣,认为是孩子聪明、懂事。另外,农村的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没关系,在我们的周围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留在家庭中养育,他们认为小孩子还小也不会学什么,只是拿给老师看管而以,而且每月还得上交“昂贵的生活费和交通费”,更何况天天送进送出也很麻烦,所以还不如放在家里――既安全,又省钱省时。还有些家长生活没规律,经常打麻将或看电视到深夜,孩子就玩到深夜。比如,我们幼儿园有些家长经常早上十点多才送孩子入园,理由是:每天打牌很晚,孩子也不肯睡,早上太早又起不来。

鉴于上述农村家长的普遍观念,作为学前教育办学机构,只能在合理劝导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和反思,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教育观念肯定会有所改善,从农村孩子的角度出发,农村幼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以其勃勃的生机存在于他们的周围,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农村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井然、有趣的活动场所。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应该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走向自然,充分认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养料”。让这些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自然资源走进孩子的视野,走进孩子的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还能使幼儿园的工作独具特色。这显然是基于农村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特色教学模式。

二、关于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服务于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城市学前教育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对幼儿生活、性格和心理上的引导,全面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教学原则上尊重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方法,教学实际上结合农村自然环境的优越性,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服务学前教育的初衷。

学前教育体系中游戏教学法是公认的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高校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农村幼儿来讲,有很多传统的农村游戏完全能够取代现代化教学设施和道具,甚至能够在游戏环境上优于城市的很多幼儿园。比如农村的蓝天白云、田间草地,各种植物水果的采摘和观摩、树林游戏的拓展,以及跳皮筋、捉迷藏、丢沙包等,基于农村特色自然资源的游戏教学能够给幼儿的成长塑造出更加自由和舒适的教学环境,释放孩子的天性,在得到家长的安全许可下,是个不错的教学尝试。

基于农村废旧材料的创意设计,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是个值得推广的拓展教学方式,比如设计玩具,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点,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目前,市场上的玩具虽然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但农村幼儿园由于受经费和其他条件限制,游戏器材还很欠缺。因此,农村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来“以物代物”弥补玩具的短缺。如用碎布头做成沙包、布娃娃、木偶等;用木匠锯下的边角料加工成多彩的积木;用麦秆当游戏棒来吹泡泡、当哨子、拼图、编辫子;用玉米秆、葵花秆芯做眼镜、猫头鹰;用大纸箱制成活动汽车、坦克;小纸盒做成纸盒积木;厚纸板做成开发智力的插接玩具等;报纸、易拉罐、各种草籽、豆子等消毒处理后加工,鼓励幼儿一物多玩。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幼儿节俭的朴素意识,又可以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主动创造。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第一步,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在努力提升师资队伍,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对农村特色自然环境的利用值得所有从事学前教育的业内人士深思。

参考文献:

[1]魏寿洪.学前自闭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的实验及干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

第2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幼儿园 环境 农村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reate Nursery Environment

——Take Hai'nan Rural Kindergarten as an example

LAI Zhujing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27)

Abstract Local resources as the country's most basic teaching environment nursery, kindergarten building for the environment has a vital significanc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reation of nursery environment, however,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Hainan Province village kindergarten, there is also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f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nursery environment is not mature enough for the natural inadequate u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kindergartens environment.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ountryside

1 影响海南省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关键因素

1.1 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较为落后

很多的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的认识不足,这种落后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农村,许多幼儿园教师未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系统训练,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幼儿的培养没有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他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误解导致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不足。比如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就是要求小幼儿能够多学习一些拼音、简单的汉字和数字等等,却忽视了小幼儿的美育、德育、智力启蒙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在农村幼儿园,老师们更是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提高,因此他们很难利用本土资源加大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1.2 经费紧张,无法购置各种材料

农村幼儿园在环境的创设上也有经费紧张的难题,这是因为农村的幼儿园绝大多数都是私人创建,幼儿园的环境的建设一般也是私人投入资金。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说私人对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投入是有限的,很多开发幼儿智力的玩具例如积木、拼图等,这些幼儿园无法保证能够让每一位幼儿享有同等的机会玩耍。从幼儿家长的角度而言,同样是迫于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限制,他们很难说会出较多的学费让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美育、德育等等,同样对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问题不大重视,这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创建幼儿园环境时候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

2 浅析海南省农村幼儿园环境建设的优势

2.1 本土天然可利用的环境创设资源较为丰富

海南省自然环境清新宜人,各种贝壳、丰富的植被、椰子壳等使得海南省的农村幼儿园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别具优势,这是其他的地方所不能取代的。特别是海南省的农村,自然环境是更为优越的,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蔬菜和丰富多彩的植物给本土带来了可喜的人文景观和艺术鉴赏价值。这样的环境就为海南省的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及其环境的创设奠定了很好的环境基础,这些幼儿园可以通过将这些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幼儿的教育,既能够减少大量的资金投入,又能够让幼儿们与本土资源直接接触,以最直接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2 幼儿对于这些环境资源的接受能力较强

从幼儿园的生源上来讲,由于海南省农村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这些土生土长的幼儿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较为熟悉的认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合理地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资源的创设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本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嫁接,实现幼(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62页)儿园教学的生活化、灵活化,对于培养幼儿的各项素质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为幼儿将来的发展铺路。

3 如何充分地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

3.1 为幼儿园的教学购置形象可感的教学材料

幼儿园教学环境的创设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包括本土的自然环境,同样还包括能够开发幼儿智力和情感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幼儿园来说,要合理地分配资金,安排一定的经费来购置形象可感的教学材料。从幼儿的培养出发,尽可能地寻找能够在本土资源上寻找到的替补品,这样就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来进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仅仅能够让幼儿很容易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大大地节省了经费的投入。所以对于幼儿园教学环境材料的购置来说,要考虑到多重的因素,既要保证幼儿园的资金能够得以正常的运转,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和情感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以培养幼儿为目标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 多引领幼儿与大自然亲近,搜集相关的素材

由于海南省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裕,这样就给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这是一种最直观、最形象的环境的创设。大自然提供给幼儿的是形形的景观,它们能够大大地拓宽幼儿的知识面,让他们能够从自然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也昭示着一种情感,多引导幼儿们亲近大自然,让他们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乐趣,这样能够在无形之中,开启了幼儿的美感,对于幼儿起到了最直接的熏陶意义,这对于他们长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过程中要保证这些环境资源要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有目的和取舍地进行教学环境的创设。因为对于本土资源的使用来说,可供使用的资源是多方面的,要善于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选取那些常见的对幼儿有启示意义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而对于那些不常见的事物,它们大大地超出了幼儿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不能作为教学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例如,荔枝、香蕉、芒果这些常见的水平可以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过于细微的分类,例如香蕉的种类等,这些内容就不太适合作为教学的内容,因为幼儿的接受能力还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说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幼儿本身的学习能力也是有着较大的关系的,只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实现最有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

4 结语

目前在海南省乡村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着力地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首先提高创设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分配资金,根据幼儿的需要购置各种形象可感的教学材料,引领幼儿多与大自然亲近,使之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所以要善于从本土资源上着手,让这些天然的自然环境成为幼儿园环境构建的有利资源。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省乡镇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本土化研究》的成果论文” (编号:HJKJ2012-90)

参考文献

[1] 叶蔚青.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2] 王海青.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学周刊A版,2013(8).

[3] 朱红娟.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幼儿园特色环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11).

[4] 石彩玲.论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J].管理学家,2013(12).

第3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旅游

1引言

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成为了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态、自然、质朴的环境已经荡然无存,城市的居住者离自然也越来越远。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农村开始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风格,拼凑出了风格杂乱,没有价值的农村建筑。这种盲目的跟风,不仅毫无美感和特色,也使农村丢失了原本的乡土特色。因此农村景观改造面临着一个杂乱的现状,对于这种恶劣现象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使其回归原本的自然的美丽乡村。

农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都市景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城市景观的方法用在农村景观建设中。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将农村建造成现代化的城市,而是要在农村耕地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耕种用地不变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生活富裕,农业增收等等是建设农村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农村景观设计的基础和要求。设计者应实事求是,立足于农村客观形势和状况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2农村景观设计的意义

农村景观设计对于新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农业增收,带动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

首先,解决农村的生活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农村俊秀的山川河流,浓厚的聚落文化,民俗风情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

最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极大,需要一个自然的,宁静的,优美的地方放松心情。农村就具有这种优势,美丽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喜爱。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思想和经济差距。

3农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3.1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的原则

城市圈不断的往外扩张,人口急剧增大,很多污染严重的工厂选择建在人口较少土地较多的农村,对于卫生保护意识薄弱和卫生设施基础不完善,这无疑对农村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农村景观设计的最主要目的和意义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农村工作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保护。

3.2尊重农民耕作生活的原则

设计应围绕人的生活需要,如果脱离人的设计则会变的毫无意义。进行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到实地进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不了解农村当地生活的环境和状况,是无法设计出符合满足农村的景观设计,不贴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会破坏农村的自然环境,影响农民的赖以生存的耕地。

3.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

农村景观设计需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本土资源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加强交流和融合。最近几年,农村观光旅游发展较为迅猛。很多地区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调动本地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很多成功的国外乡村景观生态旅游案例,在不断的启发我们,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美丽乡村。农村旅游景观设计,不经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防止本土文化的流失和破坏。

3.4弘扬宣传本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文化,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是人和土地和谐共生的揭示。而这种“土”味浓厚的文化,如果不加以保护,往往会在时代的洪流里慢慢的消逝。发挥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的重要,乡土文化是经过千年岁月累积而成。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样神秘的东西也随之越来越少,一些原始的,质朴的村落经过开发早已丧失了最初的形态。一般那种越是偏僻,越是很少与外界来往的农村聚落,本土文化保留的越是完整。“乡土”是农村的灵魂,失去灵魂的农村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3.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的沼气经济、实用、环保、节能,有利于农村可持续的发展,在农村景观环境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让环境变得更美丽和清洁。

4农村旅游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将焦点放在田园风光上,农业从第一产业开始转向第三产业。因此农村旅游景观设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4.1景点的设计

一般作为旅游开发的农村,自然山水风光一定是非常宜人的,设计者不需要刻意再去雕琢和人工化造景,而是需要将其自然发挥到最大。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景点景观设计,例如农耕艺术、美化农庄菜园、养殖业环境的美化,将农作物进行艺术造型改造、采摘温室瓜果。农村旅游场景的布局应该围绕形式美的原则,突出景点特点,强化和营造纵向上的视觉美。

4.2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

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吸引着城市人,农村农业园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特色来迎合城市人,麦田、菜园、果园、梯田、苗圃、温室、鱼塘等做为农业园的内容,可以进行特色旅游改造,可以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和瓜果蔬菜。

大地的艺术是自然美的,农耕田园艺术是人工和自然结合出的艺术美,是包含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美,是感人至深的美。

4.3旅游商品的设计

民间手工艺具有地域性、艺术性、大众性、娱乐性等价值,像拨浪鼓、竹蜻蜓、风筝、面具等都是民间传统玩具。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体现。现代物质、文化的冲击,很多乡土民间艺术品因为没有了实际效用而成为观赏物或者逐渐的消失。设计者应挖掘这样的具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吸取其中的特色,加以利用、改造,设计为有价值旅游纪念商品。

5结语

新农村景观设计需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凸显文化特色,不然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一些不正确的农村建设理念需要纠正,设计者应该用最质朴、经济的设计描绘新农村蓝图,唤回那些自然、和谐、宁静的美丽乡村。“创造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尊重平常、回到人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我们需要白话的农村。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33-01

《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教师要认识到农村具有的传统的知识和本土的文化遗产,具有固定的价值和效力,并能促进发展。”我们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乡镇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很多农作物是开展活动、环境创设的好素材,还有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更是具有教育价值。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乐意学习别园的办园特色,但是不生搬硬套,不断摸索和完善适合农村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

因地制宜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这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要求。如我们班就发动每个幼儿把自己喝完的旺仔牛奶瓶带到幼儿园,老师把三四个瓶子用胶带绑在一起给幼儿当作梅花桩,让幼儿在操场上做“走梅花桩”的游戏。此外,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大型户外玩具,可以请木工制作平衡杆、跷跷板、攀登架等。一些乡镇柳编盛行,可以用柳条编成各种小筐、小篮子、小推车等,用来盛放物品。还可以利用自然物装饰活动室,如用玉米粒、大豆、红豆、绿豆等粘贴地图或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叶加工成标本,或拼剪成各种图案;用橘子皮做成;把各种蔬菜和水果进行造型,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动物;成段的玉米秸,既可以用来数数、比较长短,又可以做建构材料,铺路轨、搭建房子等。这样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我们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的接触频繁而广泛,面对农村的环境天天看,日日观,有亲切感,有探索欲。因此,我们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的河、石、土、水、竹等,师幼共同制作共同创设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尽情体现农村特色。

二、立足自然,开发特色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四季变化比城市更为鲜明生动。春天,大地泛绿,柳树发芽油菜花金黄,蜜蜂嗡嗡,蝴蝶飞舞,麦苗在春风里点头,夏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夜晚有热闹的蛙声伴人入睡,粘知了、捉泥鳅的乐趣是再豪华的游戏也代替不了的,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大人们迈着喜悦的步伐去收获,冬天,大地一片雪白,有足够的空间堆雪人,打雪仗。现在的农村不但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资源,可供我们挖掘利用。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自己的世界,儿童自己的生活环境。“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来作教材、教具,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1、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比较。农村出门是田野、菜地、果园,为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提供便利。我们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观察和比较。当城市幼儿用图片观察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生长过程时,我们却可以带幼儿到田间地头进行观察、记录,讲解交流,教学活动因此生动,更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农村植被丰富,我们带领幼儿到秋季的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各样树叶和种子,粘贴各种图画,如用一片柳树叶,两片银杏叶贴成蝴蝶,用枫叶和柳树叶贴成孔雀,用带颜色豆子贴成脸谱。

泥土是农家之宝,除了探究土壤,玩泥也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玩泥,也带一些泥土回到幼儿园,学习捏、团、揉等“工艺”,制作游戏用的食品、水果、蔬菜等。通过玩泥,我们提高了幼儿的绘画、粘贴、塑型等能力。

3、利用自然环境中有利地形,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农村幼儿园虽然没有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但是农村有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树林,这些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树林里玩游戏。利用田梗练习平衡,利用小河练习投掷,利用田野中的小沟练习跨越,也可以根据季节玩水、玩雪。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锻炼幼儿的身体。

总之,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要想将农村幼儿园办得具有农村特色,我们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就必须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尽量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适宜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其个性特点,让每个幼儿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同时,要在幼儿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让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充满情趣。

参考文献:

[1] 杨 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

[2] 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第5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环境建设;传承;创新;措施

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建设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具有显性特征,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明显标志,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优越的环境能够有效改善民风,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风尚。江南山村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先辈们择地定居一般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做到扬长避短,并在村落建设中积极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居。遗憾的是在近二三十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观念极大改变的过程中,千百年传承和保留下来的人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损毁。如山村挡风林被砍伐,河堤失修,河道堵塞,道路损毁,等等。因此传承与创新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传承是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

在江南山村的建设中,首要的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再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1、恢复“水口”挡风林

“水口”即村口,先辈们选择村落特别注重水和气(风),依山傍水是一条基本原则。水流与气流(风)又常常是一致的,故此,在山区村落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先辈们无一例外都会植树造林,形成两道严严实实的“挡风墙”,既避风又藏气,其本身也是一道美丽如画的风景,同时还是一座村落悠久历史的象征和淳朴民风的表征。据我们的走访和观察,如今许多山村的水口挡风林早已遭受损毁,与往日相比,村头村尾都已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洋房”林立,不见绿树成荫,现代文明活生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秃头村”。本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通过植树造林建立和恢复水口林,使屋群与树林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一幅古朴优雅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新农村画卷。

2、维护山村“母亲河”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村落总是与河溪相伴相随的,无论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工开凿,河溪都是一座村落不可或缺的。有水人类才能生存,有水村落才有灵气。毫无疑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流过村庄的河溪作为重点进行整治维护。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山村公益事业无人问津,导致公共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突出表现在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甚至是唯一水源的母亲河,河堤垮塌,河道堵塞,河水遭污染。长期缺乏有效管理,更无有效的治理。一些村民随意将生活垃圾倒入河溪中,造成河床抬高,河道堵塞,河水污染。在枯水季节,村庄里的河溪成了垃圾窖,“母亲河”成了臭水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山村河溪的管理和维护,要建立公共建设基金和村民公约,及时处置损坏河溪、影响水源水质的问题,使代代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恢复其本来面目,即便是用上了自来水也要把母亲河打扮得更加洁净靓丽,真正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3、修护村庄石板道

在江南山村,村落之间、房屋之间基本上均以石板道相连。石板道既古朴又耐用,只要修护好就能长久使用。在今天,山村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的石板道,但是同样由于道路属于公共设施,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由于村集体基本没有资金来源,村民个人又不愿投资,在人们只顾家庭私业、不问集体公业的背景下,“石板道”这一山村特色愈益失去原有的光彩,逐渐成为山村中老年人的一种美好的记忆。也难怪乎人们总有一种“观房屋如同城镇,看道路依旧农村”的感叹。新农村建设应把道路建设当作基础项目来抓。除了修筑通汽车的公路外,应注意修护好石板道,尤其是房屋之间的小巷道,要以石板为基础,辅以水泥加固。这样做既保留了石板道的质朴和山村的特色,又能节约建设成本,便于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上。

二、创新必须结合山村的特点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建设中的创新,要立足于现有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打造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生存空间,创设对村民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现代生活氛围,但创新必须结合山村的环境条件和历史特点。

1、赋予挡风林以新的功能

“水口”挡风林再造要避免简单的植树造林,应根据村庄的发展,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特点及乡土文化进行总体规划,在突出挡风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如除移栽传统树木外可选择一些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其它优质树木和花草,使水口林成为提升山村品位的植物林,同时可以在水口林安置一些健身设施,使水口林成为村民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

2、因地制宜规划山村巷道及绿化地

山村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及长期以来缺少统一规划,房屋基本相同且以坐北朝南为主,但房屋大小高矮各异,且房屋摆置也显得杂乱无章,屋间巷道三拐四折,宽窄不一,显得七零八乱。其实这些正是山村房屋巷道的一大特色,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利用原有的结构特点并加以改造,同样能够变劣势为优势,使特点为特色。我们可以在加固原有石板道的同时,在一些相对空旷的拐角和地段或植树或栽花,把脏、乱、差的旧村落建设成鸟语花香、洁净宜人的花园式新村庄。

第6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放松疲惫的身心,回归天人合一的惬意,改善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和谐。

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为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休闲农业要想发展好,有钱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挖掘客源。那么,休闲农业的潜在客源究竟在哪里?根据旅游者的出行动机,结合市场实际,我们可将潜在客源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

此类市场目前依然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野趣的农家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村观光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无论是欣赏乡村风景,还是体验乡村生活,对他们而言,都十分难得。

作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可以在农场种植各种蔬菜瓜果、花卉,以供游客参观、采摘,这样不仅能够多获得一份收益,并且也给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

第二种: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现在很多白领都喜欢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郊区的农场放松,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休闲农庄,是他们常去的地方。经营者可以借助郊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乡村文化,给这些白领提供体验乡村生活的服务,建设一些农业体验园、度假农场等。注意要把食宿安排妥贴,方能满足这些人群的小资情趣。

第三种:游览、体验农村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旅游观光、体验生活,是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之余,去更多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如果针对这部分学生市场,建设一些观光学习的农场,或者体验馆、沙龙之类,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开发夏令营项目。

第7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陶渊明;农耕;田园诗;和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77-01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但陶渊明经历了13年的仕途生活之后,为何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农村这片田园故土来安放自己的心灵呢?各家众说纷纭。而我认为正是农村和谐的自然环境与陶渊明双向选择的结果。陶渊明热爱自然,习惯于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因而它情不自禁地去追求与发现自然中的美,比如青山绿水、苍树翠鸟等,追悟它们恬淡、平静、和悦的特征;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适宜人起居住行的环境,给诗人带来无限的生活意味,所以非常自然的进入了诗人的生活视野进而艺术视野。双向选择出来的结果,就具有和谐的特点。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很快找到了农村环境与自己个性细想的契合点,融入了农村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体会到了真纯、融洽的人情美,于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诗人,找到了自己安生立命的最好的环境。

罗宗强在《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中说道:“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镜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每种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①足可看出陶渊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是多么地和谐。在罗宗强看来,“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人生境界,就在于他真正持一种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并接真正做到了委运任化。”②罗宗强还认为陶渊明所达到的“物我冥一”的境界,是和谐的境界,也是最美的境界。他指出,《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所表现的,也是这和谐。历代说者论此诗,谓其不知从何处着笔,关键也就在物我冥一上,分不出心无的界限,一片心绪,不知落在何处。人与菊、与山、与鸟,和谐地存在着,仿佛宇宙原本就是如此安排,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不可言说也不必言说,这种物我的和谐,就是一种最美的境界,心物交融的境界,当然是一种不易描述、不易图解的境界。”③人与大自然,与山川田园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和谐并存。正因为诗人选择了这种适中的生活环境,既有人的欢乐又亲近大自然,所以才能进入这样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笔下的自然环境是属于农村这一片土地的,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诗人特别愿意歌颂春天,正是因为它适宜人生活,适宜万物生长,适宜农业生产,是天地与人关系最为和谐的表现。如《游斜川》云:“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临曲,同游斜川。”《拟古九首》:“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天气风和日丽,景色优美,非常适宜人游山玩水,观赏风景。这主要是说春天天气的宜人。《时运》云:“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和郭主簿二首》:“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暮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万物迅速生长,显得润泽鲜美,这主要指草木得到天气和气而呈现最佳的状态。《桃花源诗》云:“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记历志,四时自成岁。”《腊日》云:“风雪送余运,无防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这主要是说明春天是最好的节气。除此之外,诗人往往还在劳动中发现自然美,歌颂自然。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天与人的和睦关系。《劝农》云:“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藕。”春天这么美好的节气非常短暂,因此要珍惜春天的时光,及时耕耘,一年才回有好的收成。在诗人看来,适合耕耘的季节是美好的。《归田园居五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南野是诗人耕作的地方,诗人厌倦了仕途的险恶,所在志愿就是回到农村躬耕田园,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劳动的心情却是无比喜悦,从中也就增添了生活的质感。没有劳动,诗人就不会注意到南野的美丽。《归田园居五首》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在这里,荒草是不美的,因为它使得庄园荒芜,而月亮和露珠是美丽的,因为它们是劳动的见证。由此可见,大自然的风景和农业生产、农业社会中的人紧密相结合,这就是诗人审美经验的基础,离开了农业生产,就没有和谐可言。

适合农业生产的环境是好环境,那么不适合农业生产的环境在诗人眼中就是不好的环境,与诗人的心理情感格格不入,没有美感可言。那么冬天就是诗人最不喜欢的季节了,因为在农耕社会中,冬天基本上没有任何收获,全靠秋天的储存,如果秋天的收成不好,那么这个冬天就是最难熬过的,就会面临缺衣少食的困境。《寅卯岁十二月中作于从弟敬远》云:“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衣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皑皑白雪,在我们看来时多美的纯洁与美好,况且还有皓月当空,何等壮观。但是在诗人严重却是了无喜悦之情,因为这雪下得让诗人感觉寒冷,饥寒交迫的生活让诗人感觉难受。在《岁暮和张常侍》云:“向夕长风起,寒云设西山。咧咧气遂寒,纷纷飞鸟还。民生鲜长在, 伊愁苦缠。屡缺清酤至,无以乐当年。”因为冬天没有任何收入,诗人感觉到苦闷,冬天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眼中也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由此可见,农村生活给了诗人一片自由的天地,在亲自躬耕中体会生命的喜怒哀乐,该喜则喜,该忧则忧,不像在仕途中那样身不由己。在这里,诗人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追求建功立业的文人中独树一帜,不耻于劳动,亲自劳作,与农人和谐相处。正是有了这样一中和平与和谐的心态,才能写出那样真实纯情的文字,开田园诗一代诗风。

注释:

①《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②《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③《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

根据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如下: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不断推动农业朝着大规模集成方向发展。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例如,北大仓地区,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这样就能够大量解放农村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会逐步转移到城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许多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广泛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而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呈现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农业的生产总值对于国民生产中的稳步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推广所带来的收益。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能够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农业的总产值不断提高,总体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资源消耗的日渐突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以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质变坏等问题,加上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于是发达国家利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效低能耗的发展方向,对于土地的无限制开发转换成为保护性开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把农药的使用、化肥的释放做到精益求精、适度适量的特点,这样既能减轻土地的负担,又能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首先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过量的滥砍滥伐,对于土地耕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耕作制度,对于适合水田的土地尽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节约型耕作体系,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开采等方面要遵循节约的原则,要重点保护土壤、水资源,保证对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大型机械化农业对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够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作用,这是因为机械化的精确性所控制的。为保护耕地的自然肥力,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应大力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保证化肥释放的科学化、机械化,避免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施放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

第9篇:农村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新农村建设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目标是改善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发扬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实现人居空间活动的有序移动。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村落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人口外流、滥用耕地、环境恶化、村落中出现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导致农民家园归属感的丧失。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村庄建设的调控手段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时期的局面,对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村庄的规划建设缺少有效引导。我国有56%的人口聚居在村庄,大量农村人口的聚居环境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从规划的角度研究乡村人居环境并促使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

1基本涵义

1.1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新村镇是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清洁安全的生活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1.2人居环境

道萨迪亚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与“人居环境”内涵一致的概念。他认为:“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人类聚居不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聚居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人类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人类聚居实际上是整个人类世界本身。[3]”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3]。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

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包含了维持人类生活生产所必需的住房及各种生活设施,而且包含了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网络体系。从广义上讲,人居环境的运行可依次分为物质、行为、制度和文化等4个层面,且层层深入发展[3]。狭义上的人居环境,则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映人居环境的物质要素及其空间范畴[3]。

吴良镛院士用系统分解理论,从内容上将人居环境划分为五大系统:①自然系统。它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其中包括气候、水、土地、动植物、地形、资源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②人类系统。人不仅是自然界的改造者,还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具有对物质和精神的多重需要;③社会系统。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相互关系,包括了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④居住系统。其是人类系统、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等;⑤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居住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交通与道路系统、通讯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