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第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这是一个追求知识的时代,许多的家长和学校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了“高分低能儿”。这种只重视成绩、重视智力培养儿忽视非智力培养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随着独生子女的队伍不断扩大,很多的围绕在孩子们身上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家长的溺爱,学校的不重视,许多的孩子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甚至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势头,完全没有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等的优良品质。

再就是,由于现在思想的开放,网络的发达,孩子们普遍都“早熟”,而年龄偏小,还没有完全辨别良莠信息的能力,以至于胡乱模仿,将家长至于尴尬的境地。还有一些孩子们,具有冒险意识、冒险精神,却没有抗挫折的能力,意志力与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差,以至于碰到困难就一蹶不振,悲观情绪久久不能克服。

还有就是孩子青春期的教育,性教育不可少,但是中国的思想还是想对很保守的,面对刚上小学的孩子,很少有家长涉及到性方面的教育,觉得难以启齿,以至于发生本不该发生的事时哀叹后悔。其实,这方面的教育不用如此隐晦,早在鲁迅先生的时代,他就给孩子们讲述这方面的知识。越是理解就越是不走偏,相反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不被解决就很难满足。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2.1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也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身体正常发展,充满力量,增强自身吸引力。

2.2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运动项目是需要一定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身肢体的协调能力要好。比如说,篮球项目需要参与者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既要防止对方进攻,又要找准时机带球跑跳投篮,还要时刻注意场上每一个成员的位置变动,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自己的队友,平时做起来很连贯的动作是需要一定能力的,而体育项目所需要的能力与参加者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问题。所以,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需要毅力、需要坚持,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从而加强了心理的承受能力,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2.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的人际交往程度是有这个人的热情程度决定的,每天心情愉快、笑容满面的人人际关系比那些郁郁寡欢、愁容满面的人的人际关系要好的多,也许是有些人天生就不善言谈、冷若冰霜。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在运动中,身体动作与手势要占多数,不是靠语言为直接传播媒介的。而且,在集体活动中,要服从组织者的安排、尊重观众的态度、与同伴们并肩作战,在这个时候就会自然的注意自己的形象、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以上方面都做好了,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被别人友好对待,人际关系自然改善。

2.4调节起伏不定的情绪

体育运动使自身的细胞都处于活跃状态,直接带给人愉快的感觉,能够降低颓废情绪的影响。成败乃兵家常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积极面对的,当紧张、不安、烦躁等情绪来袭的时候,运动一下是不错的放松方式。成功与失败,无奈与释然,烦躁与高亢等情绪交替体验时,丰富的情感融合是一个人性格检验的良好时机,也是完善性格提升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可多得的时刻。这种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逆反心理,觉得有自己独特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思维辨析事情,不用家长时刻的提醒牵绊。受到表扬了,得到同学们的追捧了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是天才,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教育,很可能有成为仲永的遗憾隐患。还有的孩子在课程上做的差一些,就因此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失去读书的乐趣,对于这样的情况,就要教育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可以自暴自弃。教师们要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调整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挫折,适当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三、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完美融合

3.1体育课加强心理教学

大多数的体育课只是教学生们如何打篮球、踢足球、掷铅球等等体育项目的规范动作与技巧,很少提到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体育只是一种实际动作课程,很少有理论的教授,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也不感兴趣,对于这一理论薄弱环节,学校应该加以重视,将理论的考察归入期末成绩里面。

3.2因材施教更专业

不同的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业余兴趣与特长也不同,通过体育教育可以看出孩子们在哪些方面有特长,以及这些特长的体育项目与他们的身体状况是不是相适应。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们,可以安排他们拔河比赛;对于易爆易怒、性子急躁的孩子们,可以安排他们下象棋;对于优柔寡断、一直不定的孩子们,可以安排他们打篮球;对于缺乏自信心、自卑的孩子们,可以安排他们长跑、游泳等等。让体育教学推动学生们人格的发展,针对性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学校要多举办一些体育运动游戏,提高小学生的上学兴趣。篮球赛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怎么现实,但足球赛、兵乓球赛都是很好的选择,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不仅劳逸结合,利于孩子们成长,还能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发掘潜能。举办一些亲子体育活动项目,也有利于孩子们和家长亲密关系的培养,增进感情,减少家庭矛盾的发生。

3.3合理负荷更健康

负荷运动是一项非常锻炼人意志的项目,我们在平时看的军事类节目中,负荷跑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负荷慢跑属于有氧运动,这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改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好锻炼的时间对学生们的意志力是一个很好的检验与锻炼。

第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他们承载着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我定位高。同时又处于青春末期到成人期的转变时期、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难免产生心理不适应及不良后果。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导致退学、休学、自杀、杀他人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给个人、家庭带来伤害,也给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敲响警钟。近年许多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群。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大量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其中常见有以下几种

1.1 人际关系问题;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的环境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离开了父母和应试教育的老师,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群体、新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需要自己来安排,有的同学表现出焦虑、抑郁、失眠、苦闷等不良情绪。在与他人交往中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缺乏交往技巧有此引起了孤独、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他们渴望友谊、理解、和信任。又不善与人沟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问题。

1.2 学习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其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等。造成成绩不好、苦闷、自卑、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等不良心理反应。

1.3 情感问题:大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发育接近成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上强烈渴求爱情,又不善于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在大学谈恋爱缺乏成熟的条件,如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等。内心易产生矛盾和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失恋,易引发心理疾患。

1.4 择业压力问题: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会受到社会、家庭、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从天之骄子到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太大,对前途感到迷茫,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1.5 其它问题:如经济问题、家庭关系、人格缺陷,健康问题、容貌问题等方面而造成大学生的困惑和苦恼。影响身心健康。

2.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2.1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新生阶段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班会、晚会、新老生交流、文体活动、宣传等入手,力争尽快熟悉校园生活。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独立性、适应性不强,及时给予生活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医疗健康教育,讲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尽快了解学校生活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2.2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基本医学常识讲座,帮助树立健康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还应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疾病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里广大师生、教职工等共同生活、工作、学习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和人格塑造,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催化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2.4 对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心理预防与治疗

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显得更加敏感、自尊、争强好胜,容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愤懑、自卑、自负等不良情绪,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易发生挫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心理危机,重则精神错乱,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适应社会生活,至关重要。让消极情绪通过合理的宣泄、转移和升华,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保持乐观,建立自尊,培养积极人格。

2.5 培养独立自主的自信心,确立合理期望

独立的自信心是指,不受自己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左右的自信心,不过分苛求自己,确立合理目标,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目标过高、过低会产生优越感和自卑感,给自信心造成不良影响,或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或自我否定,心灰意冷,产生自身价值困惑。要想解决价值困惑带来的心理问题,避免极端行为出现,要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和广大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能力、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引导他们对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现象做深层次的思考,增加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社会应变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因此,帮助学生从不断的追求中完善自我。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未来的社会发展将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科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根据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81-582.

[2] 金绪中,沙海燕.江西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学杂志,2005,13(4):281-283.

[3]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8:160-161.

第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心理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它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无疑是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精神文明在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这两者对小学生而言,就显得厚此薄彼了,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多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是幸福的,但他们精神负担很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改善,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农村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家长更容易受到“学而优则仕”、“读书只为跳农门”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成绩,对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往往认为顺其自然即可,有些家长甚至不关心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当前我国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认识不足,把这门可按照普通文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

(2)校园环境的变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比较浓厚悠久的农村社区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小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娱乐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不良信息侵蚀他们的思想,毒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生活在2l世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农民及其子女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也带来了价值观的混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育素养低下

经过对中心校和村校的调查,农村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学校的课程设计不能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和心里潜能的开发。数量不足的农村小学教师中有不少是民办转正的。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心里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无法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活动。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议

(1)重视家长和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对家长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应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在农村小学,由于缺少“家长会”制度,加上教师和家长沟通较少。所以,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要求教师家访等方式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农村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工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学生能置身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并受其长期濡染和潜移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4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1-0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日益迅猛,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对处于适应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因其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与其他院校有很大不同,同时因受其自身长期积累的不良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因素等影响,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心理健康是人体机能健康的一部分,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和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又能不断完善与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与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于积极状态”。因其自身存在的特点,高职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对自我认知的怀疑而引发的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由于高考失利而不得已选择职业技能学校,此类学校位于高等院校中较低层次,可能并不符合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的期望,难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落差。这种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的落差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会表现得更为敏感,再加上学习、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自我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不断显现,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积极性格的养成,会自然形成一种排他心理而表现出一定的孤僻。

2.对专业学习的怠惰而引发的焦虑心理

因职业学校是很大一部分同学不得已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而且高职生普遍基础较差,一些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技能学习与高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同学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没有充分的心理预估,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逃避学习,长期的抵触情绪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怠惰,但又会为未来的就业、生活而担心和感到恐惧,从而引发焦虑心理。适当的焦虑能够增强人的上进心,促使人们持着求胜心理去努力奋斗,但是过度焦虑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长期处于焦虑、沮丧、不安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和才华,影响其成长成才。

3.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而引发的浮躁心理

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师生关系甚至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与中学时期有很大不同,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平时也得不到老师的悉心照顾,再加上同学个性各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而高职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每个人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会表现出不成熟。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致使他们对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不足,容易受外来刺激的诱惑而表现出浮躁心理。在学习上动力不足,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缺少执着投入和耐心细致的精神,甚至养成抽烟、酗酒、打游戏等不良习惯。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职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教育模式和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测试、情景体验、知识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地参与,体验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让其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有效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

另外,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家长付出努力,不能因为孩子上高职而觉得脸上无光,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价值观。当发现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与其沟通,并在必要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通过与学校的共同配合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个人,教师要引导其正确评估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跟家长、学校沟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第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失衡;主体地位

心理教育工作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其尊重个体的宗旨,体现了我国心理教育中积极的一面,因此,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怀,实现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把中职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促进中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

1.心理失衡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假象:认为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处在比较领先的地位。但事实是我国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都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其中中职学校教育就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中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架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中职学生提供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抑郁、焦虑、偏激等不良心理影响着学生面对各种事件时的态度。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就能够找到正确的排解方法,进而找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学生心理素质较低时,往往选择逃避。

2.心理问题引发更多的不和谐现象

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综合能力,在倡导和谐校园的今天,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当被凸显出来,中职学生内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主要内容。但是,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极大的难度。例如,学生没有在毕业时拿到毕业证,就选择跳楼轻生;或者因为失恋就选择伤害曾经的恋人;又或者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就报复自己的同学。学生的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与学校的教育不无关系,其中心理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的中职学校在学生教育方面太过重视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学生的心理极为脆弱。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增强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学生参与机制

中职学生已经具有非常独立的人格和相对成熟的心理特征,在中职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缺乏特点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的比重,尊重中职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理解和宽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重新拉回到心理的课堂中来,提高教育的效率。在构建相关的参与机制方面,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构建制度要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使参与机制能够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校可以开设挫折意识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学业、情感取得成功的同时,个人魅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情况,对不良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疏导,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2.及时关注和化解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

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要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思想问题,两者的解决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同,解决心理问题时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根据中职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教师要重视对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中职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中职学生的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总之,中职学生心理教育是整个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受众群体庞大,影响的维度非常广,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有着显著的作用。当前,中职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引导,使得心理教育的效果逐渐下降。在全球化蔓延、科技飞速进步、信息空前开放的今天,更需要人文关怀来加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职学校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增加人文关怀的比重,为心理教育带来新气象,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问题 弊端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才是优化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以下就来讲解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在社会中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还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从心理学技术以及理论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密性也比较差,就导致学生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故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的越来越不积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只是形式性的存在,并没有在学生中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二)心理个体咨询中的问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与个体咨询的学生,不仅其没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学生个体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没有足够的认识,妄下定论,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与疏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没有耐心与学生交谈,而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也没有排除其心理障碍,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收获成效。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的心理教育观念还只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研究调查,往往简单的说两句话就结束了,这种草率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弊端的对策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全体学生面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渗透,多途径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导师的培训,提高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隐私顾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心理咨询上可以是个体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邮箱咨询、QQ咨询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咨询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还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技能。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切实有效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凤.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J].理论界,2011,(08)

[2]曹峰涛.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1)

[3]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6)

[4]郭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J].才智.2011,(19)

[5]张芙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学理论.2011,(18)

第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策略

应各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但从实践的角度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详细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策略改善,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偏差,许多高职院校将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导致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医疗取向为主,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辅导,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此之外,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通过简单地办讲座等形式,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绪管理等心理素质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的认知偏差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看作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还有的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认为是道德认识偏差所引起的问题,没有对心理教育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或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相补充以及共同促进的作用与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缺陷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这种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利用心理学知识来维护,进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往往生搬硬套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将心理将抗教育的课堂变为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发挥。

(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并形成了以兼职教师及辅导员为中心的教育团队,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低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领域做的相关探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强化心理素质训练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所取得的实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大小,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应重点强化包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通过自主的认知、体验以及反省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根据其出现阶段性心理问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施。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理道德与思想道德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能厚此薄彼。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学生优良品德以及人格的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确立关系紧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生活的主导,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结合和补充,共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学生的自我整合程度越高,相应的心理障碍就越少,也会使学生自我对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能力越强,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今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化的具体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老师要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性心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适应性、心理应激等共性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扰采取相应的帮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及他人,并进一步进行意志力和情绪调节的训练,扩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解决了心理障碍,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前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团体性心理教育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育的时效性和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要积极运用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娟梅.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3,35.

[2] 刘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第8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120-01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朝着全面、整体性发展,并且国家和社会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愈重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成长有着关键作用。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程度低,发展不平衡

由于观念没有转变,简单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形式需要,作为应付检查,并且安排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充当心理教员,有的甚至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形同虚设,学校乃至整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程度不深,仅仅把心理健康工作当成摆设。并且在心理健康工作经费投入上非常有限,严重的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虽然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明显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沿海好于内陆,城市好于乡村。

1.2 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沿革、目标、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对于许多基本概念还达不成一致,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而对于如何在中小学形成完备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思想,无法使心理教育工作科学系统的展开。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应试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大问题是理论研究工作远远滞后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无论在资金投入或者在人才储备方面。因此,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人才培养,并且呼吁教育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缺乏规范性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纷繁,不仅开设了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还包括组织心理教育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形式,但是这些教育形式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缺点。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并且课程紧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属于常规的教学范围,其次,教育课堂常常存在无序的状态,并且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一定的教育标准,教师个人偏好的影响较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成人化和知识化的倾向,这种教育内容不仅对学生无益,更加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感。

1.4 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不是专业的心理专业出身,大多是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兼任,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并不熟悉,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因而在心理课堂上或者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往往不能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知识或技能开导学生。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充满热情并且富有责任心,但是这只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如果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那么在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时,其工作质量肯定不乐观,并且有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或咨询方式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学校领导往往存在着错误的意识,许多一线教师因为任课成绩优秀,而被派往心理教育的岗位,殊不知心理教育与任课教育是千差万别的。

1.5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不对外开放的弊端,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如果脱离了家庭与社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或咨询上,不仅不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心理教育华而不实,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并且家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占大部分时间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融入社会生活,而学校教育却与这两方面脱节,严重的本末倒置。

2、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盲区,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非常迫切的。心理教育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都要加以明确,加大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的力度,各个地区应该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做到读懂吃透上述文件,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保证,必须以建立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为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难想象教学会取得成功。因此,要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结合

第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模糊性。突出表现在:

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 长期以来,由于受“智育至上”思想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⑵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道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⑶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存在着认识上的片面性。他们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动,只要不想坏,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没病”;还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而来心理咨询的学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还有的认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而“后进生”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学生”。

(二)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但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很少。这种师资配置上的随意性,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尽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但两者毕竟有本质的区别。思想品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仅就心理辅导而言,就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机械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

(五)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而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一)学校除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等活动外,还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始终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问题也始终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旦学习方法有所改进,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二)在保证心理健康教师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培养的量,以满足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