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未来规划和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 初中生 学习
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个别省市已经开始实行英语学科一年两考或者三年多考的模式,这将改变过去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与此同时,它也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高考英语依旧重要,但急需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比以往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新高考更侧重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的考察,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只有在语言情境中学会的并加以运用的英语知识才能帮你赢得高考。面对这种改革形势,初中生要更有先见之明,从现在做起,科学合理地规划初中三年英语的学习,以便在高中阶段给自己减轻压力,轻松应战高考。英语考试无论如何改革,考试内容的基本要点不会有所改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形式的英语考试。因此,初中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学习英语。
一、转变学习态度,轻松学英语
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小学阶段英语成绩不理想,学生产生自卑感,自认为不是学习英语的那块料,就自动放弃学习英语。其实,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小学英语成绩并不影响初中英语的成绩,学生只要不断的努力掌握知识,成绩定会有所提高。对此,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另一种是激进的态度,他们以取高分为目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法和单词的掌握,并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是与其他同学拉开成绩的重要一门学科,这便会造成他们只会在试卷中追求高分,在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上明显不足。这类学生应站在高角度看问题,不要将自己当一个取高分的机器,而应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自己,使自身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人,而是知识储备和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完备的人。只有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轻松的学习英语,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二、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科的重要基本功,无论高考怎么改革,最终的考核总要归到这四项技能上。对于高考改革来讲,我们练好这四项基本功就可以了。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提高这四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英语整体的实际应用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语音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英语语音学习不但有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听说能力需要特殊的语言环境,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对此,初中生要进行大量的语音输入,其中包括教师的发音、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听英文磁带等等。只有大量的正确语音输入,才能掌握正确的发音的技巧。其次就要进行模仿和训练,这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训练过程中要借助交际情境中句子和语篇的语流来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能力,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同时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阅读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汲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其次要尽可能多的阅读原版英文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慢慢地具备提取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会让初中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了学习热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完成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了,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交际能力,写作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要广泛的阅读文章,背诵或仿写一些写得好的段落文章,让自己脑中存有一些好素材。还可以用英文写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自己的感悟等等,然后自己检查错误或寻找专业的老师改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急不得的,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的积累和练习的过程。
三、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动力
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初中生应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联系,大概的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翻译官或者英文教师,那么初中生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际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让自己的英Z水平近乎完美。如果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并无太大的联系,那么对于英语成绩我们完全可以过的去就行,没必要在英语学习上争高低。依据这两种情况,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习的计划。根据英语高考所要求的,首先制定一个大目标即初中三年自己的英语要达到的水平。其次,再制定一个个小目标,例如一个学期四项“产出性技能”即听说读写各自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一周之内英语的哪项技能要重点的提高一下。特别强调,一切计划都贵在坚持,半途而废是不会看到学习效果的,也不会有什么学习成果。当然初中生也要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努力,但也不能一味地学习,要学会适时的放松身心,在休闲娱乐时可以看看英文电影,听听英文歌曲等,陶冶情操。也可以适时的和朋友去玩耍,不要让学习成为交朋友的障碍。初中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人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四、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现在软件工程师已经开发出愈来愈多英语学习软件,有腾讯课堂、英语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等等。有些学习软件中会有优秀的教师为初中生讲解英语知识,也有专门提高某一项技能的课程,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实际交流水平,而且会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不需要请家教就可以学习到知识。当然还会有一些国外的老师来讲课,学生可以和外教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因缺乏语言环境而说不好英语这个问题。还有的软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会选取一些有趣的英文电影片段,学生通过模仿来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学生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是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学到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真正的价值在交流应用。通过高考英语改革,考试不会一次性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给予学生提升的时间和空间。本文针对的是高考英语改革下初中生应如何学习英语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笔者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上存在着局限,以此文来引起教育者和教师们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凤仙.对英语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 2016(10):1.
[2]王莹.英语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走向[J].中学生英语, 2015(40):84-85.
[3]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 (03):86-87.
[4]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7.
[5]刘千千.交互作用模式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3-55.
关键词:地理;农村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个人的兴致和情趣,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某一事物强烈的关注和喜好[1]。学生一旦对学习一项新的知识或技能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重新认识地理的一个过程,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和习惯,且能有效促进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本文运用问卷、实地观察、走访、谈话等方式,对商丘市民权县野岗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八年级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7份,有效问卷172份。并对2016年在河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的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试图从不同层面对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行深入探究。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的因素
1.农村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就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对来自全省十八个县市105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仅占12.38%,仅有30名教师毕业于地理专业,由此可看出农村地理教师专业技能偏低;此外,40岁以上的地理教师占55%,30岁以下的地理教师仅占19%,可见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如图1)。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地理学科作为副科,有的学校重视不够,安排临退休的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大部分学校缺乏具有系统地理教育基础知识及相应地理从教经验的教师从事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工作。总的来说,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地理教师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较弱,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难度较大,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堪忧。
2.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学校等教育机构担负着教授初中生地理知识的重要职责。通过对野岗乡第一初级中学的调查、走访,发现学校对地理教学投入较低,地理教具较少,日常教学工具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和补充。由于必备教具的缺少,地理教师无法进行形象的教学,学生只能对地理事物进行想象。这样的地理课必然索然无味,学生难免对地理课产生厌倦心理,更谈不上对地理学习有兴趣。
3.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缺乏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在地理学习兴趣养成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3]。由于中招考试中地理不作为考查科目,并且地理知识难度较其它学科大,农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很大误区(如表1)。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 “副科”上,这一心态导致学生在地理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在地理课上学习其它“主科”。如此一来,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培养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1.加强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投入
农村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地理教学。由于社会、学校乃至学生自身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地理学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成为难题。加大对农村地理教育的投入需要从教师结构和硬件设施来入手。
(1)改善农村地理教师结构。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地理课成功的重要保障。为农村引进地理专业人才,可激发现有地理教师工作及科研热情,也是提高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
(2)完善教W硬件设施。成功的地理教学需要大量辅助设备的支持,如地球的运动、地质地貌的特点、洋流的分布及运动等的讲解,如果只靠教师口述及学生凭空想象很难达到应有效果。只有直观教学才能满足学生需要,让其领略地理奥秘,激发其对地理知识的渴望。
2.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1)完善农村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农村绝大部分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知识结构有待改善。虽然大部分都执教多年,但其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开发能力较差。着力使农村地理教师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地理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地理学习平台。
(2)促进农村地理教师转变课堂模式。走访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地理课堂依然是较为老套的教学模式。很多地理教师忽视了课堂主体――学生的地位。教师应提高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地位,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3)提高农村地理教师计算机水平。近年来“互联网+”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农村地理教师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地理课堂中难以推广。在信息时代下,地理教师应紧抓时代主题,并让现代科技合理运用到地理课堂中,给学生呈现乐于接受的课堂组织形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让地理课堂“动”起来,大力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欢乐课堂”,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不倦”的状态。
3.提升农村初中生主体地位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落后的地理教学现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课堂仅是教师的课堂,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提升,大力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根据某一地理话题,小组之间举行一场有趣的辩论赛;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等。
对于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相结合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大力提升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初中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农村中学日常地理教学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完善其知识结构。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纲要[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 教育研究,2014(03):96-105.
一、课题的缘起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在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求解应对之策。职业专家指出,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原因在初中毕业时就埋下了。因为初中毕业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教育很少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体验职业生活的机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考试得高分交差,似乎没什么其他理想追求。初中毕业后,许多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不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学业,于是,学生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 其实,人无十全,才有偏短。由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才干、素质修养和兴趣爱好不同,任何人都有其擅长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关键在于要能清醒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过程来看,初中三年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从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从懵懂困惑、任性幼稚向着清晰、理智、合理的方向发展。此时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当中有的是没有意识去规划未来,有的则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但由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规划多了盲目性和畏惧性,有些人就出现了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生活兴趣缺失等消极状态。由于没有人生目标的生活是无聊、不安、焦虑的,于是也就出现了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等现象。而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则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体验人生规划的平台。
很多国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从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非常重视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如美国学生很小就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自觉。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教育起步很晚,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就更为淡薄;初中阶段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一项空白,最近,才有专家呼吁:“职业规划应自初中始”。
我校是一所公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全校16个班级,870名初中学生全部是来自十几个省市的民工孩子。他们当中,也许有少数的人能考上普通中学,以后上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按照目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约为1:1的比例来算,就算小升初时我们学区的一个班的民工孩子没有被择优录取到其他学校,我校还是有70%多的学生要进入各类职技学校学习动手操作型技能。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在不同境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校决定根据学校的生源特殊性,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的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知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探索初中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一种主观意识,对求职、择业及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确立职业理想后,可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各种准备。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地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动力,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2、理论基础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 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2)生涯辅导理论
生涯是一个有关生活风格的概念,包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的一系列与个人工作生涯有关的所有活动。生涯辅导是指由咨商师所主持的系统性方案,用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生涯管理,是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涵,整合了家庭、社区、和学校等层面,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是一系列用以协助学生自我理解并掌握工作世界中的机会、学习发展其个人生涯所需的决定技巧,包括工作找寻、工作面试、工作适应技巧,并将学生安置于其所选定的职业中。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开展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的实践研究,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的目标
1、我们并不需要初中生过早定下就业目标,但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体会职业工作要求、掌握职业规划要领等等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校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进行职业感知和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他们今后选择专业、规划人生奠定基础;
2、让学生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资助政策以及就业前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高中学校类别;理解职业与个体成长发展的关系,形成职业平等、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养成正确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态度,增进对父母的了解,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3、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加强学业管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动手型职业技能,为民工孩子将来自力更生,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全校近五分之四的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引领青年开展课题研究,跨好向科研型教师的第一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试、调研,现状研究
①近年来,宁波地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②农民工孩子的家庭状况及家长的就业现状的调查
③我校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调查
2、实践研究
①我校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包括职业体验、职业感知、家政、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②在相关学科渗透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研究
③分年级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综合实践与毕业分流指引
④通过专题德育、校企联合等途径实现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
3、研究的方法
①实践研究法
②调查研究法
③实验研究法
④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
1、课题筹备阶段。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制订出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2、调研宣传阶段。完成学生职业问卷设计、量表设计,进行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向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渗透和宣传。
3、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活动;学生不断盘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职业技能的形成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探索。
4、研究的整理反思与改进推广阶段。形成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报告;讨论交流。
五、预期成果
1、开发利用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动手技能,同时丰富学校综合实践的内容;
2、形成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3、职业生涯规划的优秀案例展示,通过优秀榜样作用,促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关键词】 初中;作文;谈文色变;兴趣;阅读;生活;积累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因为在中考中作文分数差不多占到了“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因为作文水平直接反映出初中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然而,如此重要的作文学生却不喜欢,甚至厌倦,谈作文而色变。老师一布置作文便怨声载道,左右为难,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而拼凑出来的文章或内容空洞、或情感苍白、或简单无味、或文体错乱。
造成初中生“谈文色变”的原因主要有:为了某种特定目标和需要而写作(即中考)、作文教学与生活分离、学生阅读量少、教师急功近利,一味强调“技巧”,忽略包含观察、认识、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个纬度。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做好初中作文教学三年总体规划,实行循序渐进训练
实施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目标。如果只为中考作文而教学,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写作的自主、自由。作文教学要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为此,每一届的作文教学我都认真做好三年总体规划,做到循序渐进的训练。按三步方略:“会写”“写真”“写奇”。
“会写”,就是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性规范,即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通过学习范文、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训练让学生“会写”。
“写真”。就是在“会写”的基础上让学生不拘一格的练笔,自由驰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让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由衷地发为声、行为文,让他们有话要说,不吐不快,学会自我感动。
“写奇”,这是作文教学最终要提升的一个新高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最忌平淡无奇。要鼓励学生理性思考,大胆创新。创新意识是中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素养,只有多角度、多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二、把作文兴趣还给学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学习兴趣是课程的情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1、言传不如身教,用榜样力量感染学生
学游泳,教练要做示范动作。中学作文教学,老师除了辛勤舌耕,还应该动动笔,作文示范,象教游泳那样“下水指导”。语文老师如能动手写文章,用自己的得失甘苦,经验教训去启发和指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由怕作文到爱作文,那样效果一定会很好。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尝试练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练,并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因为我所写的大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熟悉,所以很感兴趣,往往是争先恐后去阅读。读后他们恍然大悟:原来作文是这样写的(可写身边的人和事)。实践证明,“下水作文”能较好地拂去蒙在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恐惧症和厌倦感的灰尘,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以读促写,由浅入深以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生活少,加上不善观察思考,难以获得写作题材。课文是学生写作的典范,从语言的运用、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安排、题材的选择的方面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课文的写作资源,在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加强训练,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谭嗣同的《口技》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领会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后,随即就可让学生练习仿写,也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个活动场面”。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既解决了学生无从下笔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显然是是不可能。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在阅读上下功夫,除了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主阵地。老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有精读、泛读。泛读,就是要博览群书,要求学生不管你是否喜欢,都尽可能多去浏览。精读,是按需、寻趣、有目的地选择而读,并把文章之要义,词语、段落之精华记下来,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他为己用”,通过归纳、仿写等训练,从阅读中学到更多。另外,老师要善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读书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背诵比赛、故事大赛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创造书香教室、书香校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量就会增加,获得的信息就越多,写作材料就会更丰富。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这是由于学生受阅历、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的。因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山水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区举行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接触生活、认识社会,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觉把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日记、或片段描写,做到即兴而发,体验快乐。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使丰富的作文材料储存在脑海里,以后在写作中心中才有了积蓄,才能“下笔如有神”。
写作是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表现。初中语文教学如能做到有总体规划,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能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如此,学生则不再“谈文色变“。
参考文献:
一、初中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现状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好奇多动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他们之间开展的难度。
首先体现在课堂秩序的混乱。初中学生大多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模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音乐课堂上常常出现嘻嘻哈哈、讨论激烈、偏离主题的现象,更甚者,音乐课教学时间变为学生放松娱乐的时间。这就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肤浅,在教学中失去了实在的意义。
其次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上较为简单,表面上看人人都可以参与,但是实际上没能引起人过多的探究欲望和深思,久之,就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可有可无,从而失去参与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果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种学习的负担,让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课堂的实践背道而驰。
最后,教师未能合理规划合作时间和合作任务。教师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比较随意,没有做好时间和任务方面的规划,以至于学生探讨问题时不是有的放矢,而是随性漫谈,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效果,也影响到整堂课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对策建议
1.营造互助氛围,培养合作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我们在开展初中音乐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初中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与他们讨论的积极性成正比例关系,友好度越高,他们就更愿意与教师相处,也就更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建立合作小组。通过建立人员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学习成员在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便会感觉到他们是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自己是这一团体中的一员,长期以往便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开展竞赛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如小合唱比赛、我爱记歌词、歌词大接龙等,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2.强化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欲望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鼓励他们分析观点,互相请教问题,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一,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初中音乐课堂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们善于表达和倾听。任何单方面的倾听或者表达都不足以达成实质性的合作。第二,让学生学会互助和支持。比如在音乐模仿教学中,乐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那些有待提高的同学;音乐表演或者舞蹈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会使他们表演得更好。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这一宝贵的合作互助资源,要从各个方面以鼓励的形式褒扬互助。
3.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形式,交给学生的那些任务即使不通过合作也能独立完成。因此,要想有效提高音乐合作学习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若干教学任务,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适时地、恰当地安排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对他们也能够形成一种挑战。
4.把握好合作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合作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时间,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保持合作学习高效性,促使其能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根据音乐教材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概况,从多个方面对合作学习具体时间设置进行充分考虑,进而安排出合作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自身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确保课堂教学计划得以完成。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11-2
近年来,陷入舆论漩涡的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而且暴力手段越发残忍,施暴学生越发低龄化。云南孟连县副县长之女率众殴打侮辱初二女生事件;广东开平市中学生当众一名女生的恶待事件……昔日被称为净土的校园已不再宁静。这种现象有违学校的称号,学校首先应该是“传道”的场所。
一、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国独生子女是普遍现象,祖辈的溺爱、父母的娇惯助长了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特点,受不得一定委屈,吃不得一点苦头,为一点小事就会大动干戈。
(2)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泛滥提供了鱼目混珠的众多信息,未成年人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很弱,模仿能力很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优秀文化和罪恶文化的网络流传,使未成年人难分是非,导致其中一些人走上了罪恶的道路。
(3)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想道德的灌输教育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在青少年中形成应有的普遍道德认同。
(4)学校过多地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上综合原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校园恶性事故频发的恶果。
二、总体规划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社会重任。全社会必须系统抓,整体抓,系列抓,才能抓出效果。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到家长,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幼儿到成人都要充分重视,切实行动、真心实意、坚持不懈、长期坚持才能真正抓出成效。由此,本人经过聆听专家讲座、查阅相关文献,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有相应有效的、强硬的措施,不按规定要求做,必须有强硬的处罚措施;同时,社会监管措施一定要有效有力,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理所当然的;坚持每天的执法检查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有一个系统保障,坚持不懈。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动所有的人力资源,在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场所加强教育,使得罪恶没有人群,罪恶没有土壤,罪恶没有机会,罪恶没有源头,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措施方法
措施一:加强全社会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个人真正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因为从大的方面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从小处讲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否安全稳定;从个人讲,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孩子的成长、成才。所以我认为,宣传工作应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措施二:健全工作机构和监督机构。宣传、文化部门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宣传作用;出版社有目的地出版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好读物,让青少年在熏陶中成长;文化、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切实净化文化市场;工、青、妇组织要加强合作,并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工作;公安、司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财政、计划、建设部门应把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列入城市整体规划,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足够的活动场所;体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
措施三: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抓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工作,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思想道德规范系列教育;其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制订科学的教育评估标准,使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让每一片墙说话,让每一个活动教育我们的孩子,学校要开展体育艺术周,校园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再活动中的得到应有的教育。
措施四:要建立德育基地,利用好优良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他们学会明辨是非,不断进步的道理和方法,使他们确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四、校园堡垒
校园要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坚固的堡垒。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一)办好家长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家长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家长学校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去评估学校的优劣;在各级各类评优中,主管教育部门要对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加以考核,以此推进家长德育水平的提高。
(二)抓好幼儿教育。幼儿阶段,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我们重视还不够,很多幼儿园找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去教孩子,随便找一个人来“看”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幼儿德育必须加强,首先要解决提升师资到合格的问题,持证上岗;要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是没有编制的。只有解决了编制问题,她们才会珍惜岗位,专研业务,提升水平。
(三)抓好小学德育教育。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要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处处作为学生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四)抓好初中德育教育。初中生懂得一定的道理,而且在这一特定的阶段,有叛逆性,所以恰当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初中生的德育要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是一所学生不足五百名的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坚持“让校园成为老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以课题促课改、促发展,积极推进科研强校、和谐育人。2009年,学校申报的《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前几年,据我们所作的一次调查,在全校将近五百名学生中,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竟不少于30%,但每年实际到学校来接受个别咨询的学生不过十几人,这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广,还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校部分教师与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过类似的班级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效果很好,有85%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团体心理咨询。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校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操作模式,2009年,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4年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所谓团体心理咨询,也称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一、准备
测试、统计、分析。2009年12月,我校有3位心理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在校12个教学班的481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之后集中3周时间完成了统计分析。
课题组编制并下发了《淼泉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态度,完成调查报告,并制订下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组向各班班主任下发《淼泉中学班级团体心理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意见及参与态度,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下发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调查报告。
对课题参与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学习课题方案、明确个人职责和具体任务、参与团体活动的要求,确定每人参加的团体。
通过对各种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课题组有了较大收获,并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各位班主任非常关心和了解班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愿意参与和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这对课题组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第二,各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整体性的心理困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去改善或缓解。
第三,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第四,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学生,还是要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办法跟踪辅导。只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开展了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下面以“2011~2012学年成长团体”为例,作具体的介绍。
二、心理咨询团体成员的招募
宣传。课题组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在校内张贴海报、班主任例会、向各班发放招生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
筛选。在宣传工作之后,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共38人报名),从报名的学生中分三步筛选。
首先,报名的38人重新参加测试,筛出总分不超过70、阳性项目数不超过43、各项因子分不超过2的学生31人,筛选掉的学生建议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31人填写参加团体咨询动机或目的问卷。从答卷分析中排除与团体活动目标不相符的6人(他们参与的原因有的是听同学说或听老师说好、有的是想了解他人、多接触几个同学、多交几个朋友等),将筛出的25人按照动机的强弱、目的的明确程度大致排序,同时考虑到尽量使各班人数和男女比例均等。
最后,是个别面谈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前两次筛选出的学生,按照第二步的结果排序,每人面谈10分钟,目的是使指导者进一步了解参加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评估该生是否适合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对团体咨询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参加团体后能更好地遵守团体规则和较快地融入团体。
经过上述三步,最终筛选出21人(男生10人、女生11人)。对没有入选的学生集中起来做出解释说明。之后,将各班团体成员名单交给班主任,以争取班主任的支持。通过家校路路通和成员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团体咨询的过程
2011~2012学年团体心理咨询,名称为“成长团体”,团体活动共计6次,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一般是安排在班会课上,活动地点在团体咨询室。团体共21名同学,1名教师为团体指导者,2名教师为参与观察者,团体活动的主题分别为:“遇见”“牵手” “有梦有朋友” “认识自己展翅高飞” “信任坚持” “相亲相爱一家人”。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都会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同时参与指导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小结,写出反馈结果,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团体咨询的结果分析
(一)定量分析
1.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显示本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总均分和各项因子总均分均小于1,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在9项指标中,3个年级总体得分处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说明本校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2.团体咨询的效果分析
团体成员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以“成长团体”为例)数据显示,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在9个因子中,团体咨询后的平均分都低于团体咨询前,说明各因子健康水平均有改善,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差异性十分显著,强迫症状、敌对、偏见、精神病性因子的差异性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团体咨询后,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3.团体活动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初中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适宜在室内进行,必要时可在室外活动1~2次;团体活动每月1次较好,每次活动60分钟为宜;就活动内容而言,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主题很有必要,因为初中生普遍喜欢在团体中进行适当的游戏;团体人数20人左右较适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异性同学同时参加一个团体较好;98.04%的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整体感觉很好。这说明团体咨询深受中学生的喜欢。
(二)定性分析
1.对成员追踪随访、观察的结果分析
结束活动后,通常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成员进行随访。随访时我们了解到:团体成员最大的变化是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积极主动了……可见,团体经验对成员的行为主动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实验结束后成员的自我评价
团体咨询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成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拟订人生规划并付诸实施,学会自我评估、与人共处、互相尊重、相互了解。所谓发展功能,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促进成员自我了解,掌握建立彼此互信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习惯,对他人充满信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团体咨询具有预防功能,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成员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共同探讨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
五、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本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较好
通过前期研究调查和抽样(100份)分析初步得出“本校初一初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适”的结论。
2.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而且提高十分显著。
3.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团体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影响咨询的效果。比如,以“学习”为目标和以“成长”为目标的两个团体的成员,在实验后总体学习成绩都有进步,但“学习团体”明显比“成长团体”的学习进步幅度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二)操作技术成果
1.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团体咨询活动主题很有必要
“2011~2012学生成长团体心理咨询”,共组织了10多次团体心理活动或游戏,其中有预计主题活动的为8次左右,占团体咨询活动的85%。当然,不能因为设计了一些活动主题就将团体咨询活动格式化,每次团体咨询是否需要主题、需要什么样的主题,都要以团体成员的发展需要为依据。
2.在初中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以团体游戏类活动为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是游戏类性质的团体活动课。因为初中生存在个性化的或者较严重心理疾病的现象很少,而大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性的问题较多,不需要那种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疏导。另外,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游戏类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3.心理教师对于活动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
研究者发现,心理教师对于活动的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把握好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交流这些环节,否则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的心理教师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仅靠师资培训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在自身能力尚有欠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足,把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去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指导活动,否则,活动将丧失应有的魅力。
4.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获得了很多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课题计划如何制订、课题研究该如何具体开展等关键问题,更坚定了今后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多次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有机会实践在师资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心理辅导这个岗位上逐渐开始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