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就要从多方面给予创新性的审核运用,并建立符合所建质量体系的准则要求,及时纠正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尤其是强化对预算编制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以支持新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内容,阐述了审核的定义、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并分析当前在构建内部审核考核评析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对策和建议,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方法
从内部审核的方法去探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管理方式,并从审核机制的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细节要素等出发,思考内部考核的评析机制,强化管理,更好的推动整体效能的提升,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都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内部审核机制的科学化、先进化和规范化,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简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相关概念
1、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尤其是对审核概念的掌握,更加重要。审核是为了获取审核证据进行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并在满足审核准则以及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独立的评价分析。因此,对审核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信息[1]。譬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等等。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现状来看,审核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类别,就是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和环境需要,选择不同的审核方法,能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2、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依据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的内部审核基本要求出发,围绕审核程序、内审重点、审核计划、审核人员、审核资源等给予全面的分析。其中,审核程序主要围绕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审核类别、责任建立等多方面的程序;内部审核的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有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从多方面满足审核的需要。
二、剖析新形势下构建内部审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内审定位缺失
在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上,由于受到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价值观、整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定位上还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上面,导致内审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预防价值,不能发挥内审价值创造的前瞻性作用[2];同时,内部审核还没有全面发挥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在一些单位,内部审核的职责和效能被无限的扩大,造成众多管理决策都离不开内部审核部门参与,存在管理上的一些误区。
2、制度管理空洞
在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的制度健全上,加强整体的教育培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和管理,尤其是重视市场的效能,重视绩效考核,没有形成活力、凝聚力,造成管理上的不足,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尤其是在质量体系的安全管理上,内部审核的方式没有创新性,整体的服务功能被弱化。
3、整体组织乏力
由于管理力度不够,重查下级,轻指导下级工作;以及力量薄弱,无法自主组织内审项目,或者安排项目过少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上,往往力量薄弱,无法自主组织对内审项目的具体安排,缺乏整体的指导方案和工作思路,造成实际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探讨构建内部审计考核评析机制的建议
1、集中考核,建立综合考核评析机构体系
在具体的内部审核的程序上,建立高素质专业内部审计考核评析工作队伍并制订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综合考核评析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要负责对各个科室、各个地方、各项工作的集中考核,牵涉面广,关联度高,不能有一丝马虎,不能出现一丝纰漏[3]。在实际工作汇总,可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考核评析工作操作细则、考评人员管理机制、考评人员培训制度、考评工作监督制度、考评评析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的教育,锻造一支在工作中铁面无私,敢于碰硬,不徇私情,以刚正不阿、考评从严、无私无畏的形象开展综合考评工作。
2、分类指导,建立科学考核评析指标体系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管理上,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核方法,在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上,遵循经济发展的需求原则,延伸管理渠道。一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考核是基础,各项指标要细化硬化,便于操作。定性考核的分值比重要适当,定性考核要设置具体细化的参考内容,防止凭主观印象打分的现象。二是速度与质量相协调。考核指标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考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考评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置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使考评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考核转变,纠正忽视对社会、文化等领域考核的片面做法。三是务实与务虚相得当。检验工作是否有实效,这是考评工作的核心取向。工作务虚的指标设置不能过多、过细,不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关注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书上写的、看上去养眼的,要把指标重心放在发挥实效的第一线,以务实的考评指标考出“货真价实”,考评成果使人信服,防止在考评上走形式、走过场[4]。
3、多维评价,建立阳光考核评析体系
内部审核是一个全面化的综合评级机制,因此,要从多方面思考内部审核的具体方式,促进整体效能的提升,并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建立监督机制一级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评估机制等来加强系统化的运用,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一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程监控的管理体系,可以设立举报箱、专线电话、网路管理等多种监督渠道,让各种力量融入对内部审核的监督,更好的提升质量管理的时效性[5]。二是要强化内部审核的价值评估机制。建立价值评估机制,检讨内部审计的策略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是否与价值推动力保持一致,并根据检讨的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完善内审价值创造的相关流程,同时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机会,有效发挥内审价值创造作用。
四、总结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方法上,可以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细节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探索,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体现出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规范审核程序和具体步骤,提高内部审核的技巧和整体效率,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评审等都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作用真正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军;郭利敏;浅谈如何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质量[J].畜牧市场,2006,(8):12-13
[2]杨凤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方法探讨;浙江预防医学;2008,02(7):32-33
[3]曹忠来;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的重要环节—纠正措施;青海交通科技;2010,02(6):55-56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改进措施;药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验室建立与运行质量管理体系[1],是保证检测结果科学、准确、公正,具有可比性的主要手段。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有效控制、维护和持续改进,才能提高体系的适用性和符合性,确保实验室工作有序进行,使实验室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探讨其改进措施,可以确保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不断提高。
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1.1实验室重业务,轻质量管理
有的实验室认为,只要把检测和科研搞好、业务技术过硬就很满意,不需要过多考虑合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常常把质量管理放在次要位置[2]。
1.2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检测工作脱节
最常见的现象:检测过程未按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凭印象做或怎么快怎么做;有的检测需要制定作业指导书而没有制定,或者写一套做一套[3]。
1.3考核评价内容不完善,监督工作质量不高
缺少考核或评价的具体要求,工作做了,但没有或不知如何考核和评价[4];监督员监督不力,未到现场监督或监督记录不及时,过后补记、转记,有的监督员对质量体系理解不深入,监督形式和内容单一,监督工作不全面、质量不高。
2改进措施
2.1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2.1.1领导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机构的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体系运行涉及各职能科室与检测室,领导的组织与协调力度是关键。领导不重视,各科室之间就缺乏配合,质量体系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5]。所以,首先要求领导重视,主持好管理评审,做出改进决策。
2.1.2加强培训、宣传及贯彻执行
使全体人员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ISO/IEC17025的内容和要求,了解每一个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参与质量活动,使之变成自觉行为。实验室的培训、宣传及贯彻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考虑员工的需求[6]。应建立考核与效果评价机制,检查是否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
2.2将信息化引入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应将更多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将质量体系与信息化有机融合,把各要素加入到信息化平台的各个环节,作为管理和运作过程的限制性要求,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提升[7]。
2.2.1文件管理信息化
建立文件管理平台,所有体系文件的编制、预授号、审核、审批、培训、实施、修改以及作废的每个环节都在网络上运行,任何一个环节只有符合管理体系的规定才可以继续运行,否则停止并提出纠正要求。所有体系文件统一由一个部门实行电子化管理,保证修改和更新及时到位。尽量少打印纸制版,如确有需要,应规定打印权限,在打印文件上显示打印日期并提醒使用完毕及时销毁;每打印或销毁一份纸制文件,管理部门平台要有显示,以便监督到位;当纸制文件未销毁前就有修订,系统会自动反映出还有哪个人、哪个部门打印的纸制版文件未销毁,以便提醒打印人员和管理部门,防止使用过期文件。
2.2.2标准物质管理信息化
建立标准物质管理平台和台账,使标准物质的领取、使用、销毁信息实时更新。将标准物质基本信息录入台账,系统对标准物质的某些重要信息如期间核查、有效期、贮存条件等进行提醒,使标准物质管理更加严谨。
2.2.3仪器管理信息化
建立仪器信息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建立台账,实现仪器从购买申请、审批、验收、检定或校准、SOP的形成、维修、核查直至停用报废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信息化,并将一些重要的时间如核查、检定或校准时间设置自动提醒,实现全程跟踪管理。
2.2.4检验过程管理信息化
现在已有很多实验室运行了LIMS系统,该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水平,可以减少人员操作的随意性。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增加了实验室工作全过程的原始性、可溯源性,减少了人工书写及人为错误和各环节操作的随意性,亦可提高执行力,可实现“全程跟踪、时限管理”,有效预防“两张皮”现象。信息化管理的引入,能使纸上的质量体系更好地落到实处,从而发挥质量体系的最大作用。
2.3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项质量活动及结果都可能发生偏离,因此,应强化考评和监督机制。
2.3.1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例如,培训要有效果评价,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质量体系执行得好的表扬奖励、执行不好的批评惩罚。
2.3.2实现高效的内部监督
为了加强实验室内部监控,质量监督员要把握好监督时机、关键人员及关键环节。监督时机:要把握新标准、新方法(包括标准变更)刚实施或开展时;检测方法发生偏离时;新设备刚开始使用或设备修理后重新投入使用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质量仲裁检定时;检测结果出现临界值时;发生客户投诉时。关键人员:要把握新培训人员、新上岗人员、短期聘用人员、长期休假重返工作岗位人员等。关键环节:要把握对检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环节、技术力量薄弱的环节等。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实现高效的内部监督,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及有效运行[8]。
2.4做好内审和管理评审,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内审与管理评审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内审与管理评审可以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2.4.1提高内审员素质
实验室内审要由具备资格的内审员所组成的内审组负责进行,而内审员的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其所具备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审核技能决定了内审结果的质量。首先,内审员必须具备实验室已认可或已申请认可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要求,以便发现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其次,内审员要定期培训,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等不同方式,对内审员队伍进行持续培训,使其及时掌握实验室认可相关政策、准则、规则的变化和相关专业领域标准、方法的变化,以持续提高实验室的内审质量[9]。
2.4.2充分发挥最高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评审要目标明确
最高管理者要重视管理评审,将其作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平台。在参会人员讨论意见不统一时,最高管理者能做出决定,以统一实验室的工作思路。最高管理者要掌握好分寸,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不能造成一言堂现象[10]。管理评审要目标明确,主要针对质量方针和总体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外部环境变化对实验室的影响、近一年来实验室改进工作的效果进行评审,不能偏离管理评审的意图[11]。
2.4.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不能流于形式
要做好充分准备,参与人员应认真围绕满足顾客期望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持续有效性来运行,内审和管理评审不能流于形式[12],要注重寻找制约体系运行的本质与关键控制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和改进质量活动过程,使质量体系得以持续改进。
作者:张莉 孟庆妍 李丹 单位:吉林省药品检验所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CNAS-CL01:2006.
[2]李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出现的问题的探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5,(4):81-83.
[3]温华伟.浅谈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3):161-163.
[4]方大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常见的六个问题[J].中国计量,2008,(4):43-44.
[5]易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与持续改进概述[J].海南医学,2011,22(9):126-128.
[6]李成,李兴根,罗益群.浅谈如何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5):58-59.
[7]胡宇东,莫瑾.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信息化实践[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4,(5):48-49.
[8]彭文兵.论药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中国药事,2012,26(11):1169-1173.
[9]红霞.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2):27-28.
[10]冯维华,杨红娟,王琦.实验室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5):60-62.
关键词:内审员、管理体系、素质提升
企业通过建立管理体系认证,使其确保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能够优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赢得顾客青睐,使企业获得较大的效益。
如何使体系运行不断得到优化、持续改进、提高,使其保持有效性?内审员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深入在企业当中,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企业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能更好的识别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结合工作体会,我就如何提高内审员素质,提升体系运行质量,做简要论述。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标准的认识
ISO9000族标准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根基和核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是第一部应用于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目前已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思想的规范,在规范管理、促进国际贸易、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也是率先引进ISO900族标准的国家之一,在1988年就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系列标准,1992年改为等同采用,并不断修订、完善。
正因该系列标准非中国土生土长的,完全由国外引进,个别词句较生涩难懂,不符合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在整体把握上存在困难。标准理解上的困难,必然导致对体系认识的肤浅;标准理解的不深入,必然导致贯标工作的困难;标准掌握的不熟悉,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不全面、不规范。作为管理体系内审员或者企业当中具体的执行人,必须对标准不断研读,理解内涵,如标准中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持续改进”是体系有效运行的目标,掌握精髓,才能保证贯标工作的顺畅。学习、领会、熟练掌握标准,深刻领悟精髓是内审员必备的资质,也是检验其是否具有内审员资格的标准。
二、扩展知识面,夯实理论基础
在深刻学习、领会标准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知识。首先必须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一切行为的判断准则,是一切行动的准绳,具有强制性,必须遵守,并按要求执行。作为内审员必须熟悉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特种设备以及计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其次,注意了解国际惯例和习惯做法。ISO体系由国外引进,是国际规范,学习、掌握国际惯例一方面可直接借鉴经验,提高效率,二是有助于与国际接轨,提高运行质量和效果。
三是注意丰富专业知识。作为内审员是按照既有的审核计划,进行对照检查,形式、方法相对简单。为提高检查效果,在内审时往往要注意各专业间的搭配,如安全与质量人员,环保与设备人员等等,这就要求各自必须对本专业内容相当熟悉,以专家身份在审核中抓住关键所在。
三、明察秋毫,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作为内审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参与企业的内部审核,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监督整改情况。内审是检验内审人员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做好审核工作,吃透标准实质,内审员要做到“四多”,即多看、多听、多问、多记。
多看,就是多看受审核部门的现场,所提供的文件、记录;多听,就是听取受审核部门的情况介绍,其对标准、体系的理解;多问,就是针对看到和听到的提出问题、问明情况,掌握现状;多记,就是及时把看、听、问的情况记录到审核材料上,以便形成完整的审核记录,形成体系。
四、认真参加“三会”,总结提高
“三会”即首次会议、内审会议和末次会议。三会是内审组与受审核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内审人员有效沟通、学习的途径。通过会议一是可以进一步明确审核的目的、目标;二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信息的透明、公开,有助于帮助内审员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取长补短,堵塞盲点,同时把分散的点连成线,形成完整的系统。
五、积极参加后续业务培训,提升理论水平
温故而知新,在对标准、法规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紧紧抓住一切机会自觉充电,如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题讲座、体系换版的转版培训、企业内审员培训、业务交流等,查缺补漏,更新知识和观念,汲取先进的审核技巧和经验,既提高理论水平,又增强实战能力。
六、加强个人修养,塑造完美
作为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一是要正直诚实,不弄虚作假;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条、手册等文件为判断依据,不先入为主、主观臆测;三是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尊重受审核人员,不盛气凌人,耐心听取对方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四是要增强保密观念,严格防范窃密、泄密的事件发生,对文件资料严格履行借阅手续,不对外泄露,废弃的文稿、纸张予以销毁。
内审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点滴积累,并在实战中历练。内审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再次充电、重新检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闭路学习循环系统,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过程不谋而合,积淀、成长、成熟是内审员全面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高素质的内审员队伍将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维护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杨小凤,赵风波,吕育栋.浅谈质量体系内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第1期).
[2] 周红丽,李洪瑞.内审员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年9月第4卷第9期.
[3] 芦春江.浅谈内审员的选择、评价与管理[J].管理观察,2013,(第20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内审提出新的要求。对此需机械制造企业自身内部进行不断的调整,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内审实施方案,实现最优效用,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并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内审的意义
机械制造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内审相应制度与方案必须到位。[1]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给机械制造企业内审实施的具体办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关于机械制造企业内审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机械企业内审是机械制造企业认真贯彻落实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题中之意,也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定期实行内审工作,并严格遵守机械制造企业内审程序,对每次制造企业内审的结果进行汇总,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做得好的方面进行优质信息的记录,同时对需要改进的方面也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在机械制造企业内审过程中,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者提供给企业内审员的审核信息必须属实。在企业内审过程中,发现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企业自身有能力进一步改进时,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需全面监督,为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机械制造业的内审,是确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内审的实施方法
机械制造企业内审实施的方法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在本章节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的研究分析机械制造企业内审的方法。在所有关于机械制造企业内审方法中,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是企业进行有效内审的关键。还要对机械制造企业制定年度内审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高效开展内部审核工作。同时,在对机械制造企业内审时,还要对企业内审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最终筛选出具体有效的审核计划的关注点。在实施企业内部审核的过程中,还要对内审员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及时的纠正,以此确保企业在今后发展中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2]
(1)培训合格内审人员,确保QMS体系正常运行。关于在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内审的方法中,培训合格的内审员是进行企业内审的关键。关于对内审员的培训,首要的工作是对内审员的挑选。对接受培训的内审员,必须是从机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车间进行挑选的,且都具备相应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参与挑选的人可以是企业最高管理层人员也可以是车间普通管理人员,人员来自层次越多,对进行内审时了解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就会越全面,有利于保证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经过对相关人员长时间的培训,直到合格后,建立相应的机械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骨干力量,从而确保QMS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2)制定年度内部审核方案。制定年度内部审核方案,是机械制造企业内审的重要方法之一。年度内部审核方案的制定,对机械制造企业这一复杂体系的审核,存在明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此方案的制定时,必须对该企业发展存在的弱点,曾出现质量问题的部门,或存在质量隐患的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挖掘。同时,还不能忽视顾客的需求,通过相关部门对顾客的调查,对满足顾客要求的部分进行方案的制定。在关于企业内审的时间安排上,以该机械制造企业为例,过去是每年进行两次,相邻两次内审间隔时间不超过6个月。从2010年开始,由于每年要进行三次外部审核,所以修改为每年进行一次,相邻两次内审间隔时间不超过12个月。
(3)制定具体审核计划关注点。制定具体审核计划关注点,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3]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严格按照内审相关的文件与法规要求进行,并对顾客进行的信息反馈进行分类汇总,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埋藏的隐患信息进行汇总,并依据机械制造内审相应法规进行对应,得出具体的审核关注点。以该机械制造企业为例,因为锚具产品的特殊性,企业不仅需要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需要通过铁路产品认证、交通产品认证,所以在内审时我们还应重点关注针对产品认证的补充要求和特殊要求的审查相对应的条款。另外,在制定具体审核计划关注点中,还不能忽视相关证件的关注。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从事电工职业的人员,是否已具备国家相关部门承认的电工证书。
(4)实施审核。在实施审核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与法规进行审核。并按照企业年度审核方案进行内审,在内审的过程中,内审员应该按照审核计划所列的审核项目的内容逐条、逐项地检查评价。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检查现场、收集证据等方式检查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并做好现场审核记录。审核组长根据各位内审员的现场审核记录编制审核报告,审核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受审核部门及审核日期、审核准则、审核员和审核组长及受审核部门主要参加人员、审核概况、审核结论、改进意见及要求等方面内容。
(5)内审后的纠正与预防。内审后的纠正与预防,也是机械企业内审的重要部分。在机械企业的内审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审核的目的所在。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应形成书面的报告,并提交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以确定采取纠正措施,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纠正后的结果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验证,以确认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对内审中发现的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应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同样也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验证。
四、内审的效用
内审的效用,不仅仅只体现对企业发展的效用,还体现在对内审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上,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也是内审效用之一。在内审过程中,最终的审核报告,是对今后企业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作为长时间从事企业内审工作的人员,以科学有效的态度进行企业的内审工作,直接提高内审员的业务水平。在内审过程中,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纠正,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有利于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避免有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促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也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定期的内审工作,存在重要的效用。
五、结语
关键词:内部审核;有效性
一、做好审核的策划和实施
(一)做好审核方案的策划,是确保审核项目有效实施的前提
要想有效地实施审核,必须做好审核方案的策划和实施。这包括从策划到实施、检查和改进的全部审核活动。具体应包括审核的目的、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内容、审核时间、审核组成员等。特别是审核组成员的配置是否符合需求、审核时间与受审核项目是否恰当,都会影响到实施的有效性。
(二)选择切合实际的内审方式
实施审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集中审核和滚动审核。采取哪一种审核形式更适宜,更有利于提高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应依据企业的产品、过程、体系特点和企业的审核能力而定。
(三)正确理解审核准则,并注重审核准则的全面性、完整性
审核准则不全面、不完整,势必影响审核的有效性。审核准则不仅要全面,还要防止由于理解不准确形成错误的评价,如果脱离标准的要求,以自己或行业习惯和经验作为评价体系的依据;脱离企业实际、机械教条的应用标准等。
(四)提高内审员的审核能力
审核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审核的有效性。因此,审核组在每次审核前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内审员学习与受审核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正确应用审核准则创造条件。另外,要严格按照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实施审核活动。
(五)事先编制好内审检查表
检查表作为审核员的工作文件,其作用主要保持审核目标的清晰和明确,使审核程序规范化,减少审核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可以帮助保持审核进度,防止时间过松或过紧。
二、按照过程方法进行审核,并突出对主要过程的审核
管理体系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上,实施管理体系审核,即是对构成体系的各个过程进行审核。这包括对过程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审核。过程不是目的,结果才是关键。审核一个完整过程,体现了关注审核过程的有效性,也为管理体系评价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
三、应用“PDCA”方法实施审核
企业每开展一项活动,都应有规定(P),并按规定实施(D),然后对结果进行检查(C),最后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实施改进(A)。将“PDCA”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可大大提高审核的有效性。采用“PDCA”审核方式,体现了ISO9000:2000标准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
四、全面、客观地查找审核证据,召开内部会议,做出适当的审核结论
(一)查找审核证据
内审员首先要从大量信息源中获得审核证据,再将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得出审核发现,综合所有的审核发现并考虑审核目的后进行评审,得出对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因此说,客观、全面、准确地获得审核证据,是确保管理体系审核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开好审核组内部会议,做出适当的审核结论
鉴于一体化审核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审核组内部的联络与沟通尤为重要。审核前,开一次审核准备会,明确每个内审员所负责的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尤其是注意那些涉及多个管理体系的过程。为确保内审员对审核结果认定的公正、准确性,在对受审核方的现场审核基本完成后,内审组在每天现场审核完成后要召开审核组内部会议。经过交流和全体内审员的讨论,综合评价,最后由内审组长确定不合格项,以及可以识别的改进机会和发展趋势。
五、关注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一)纠正措施的制定
审核部门给受审核部门提出一些不符合项,受审核部门针对这些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由部门负责人制定纠正措施并提交管理者代表批准。纠正措施必须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对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开展调查,举一反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审核中的不符合项,企业内审员必须把握住受审核部门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受审核部门的标准和要求理解透彻。那么对受审核部门进行复审或者对其部门负责人进行再教育时就可以采用对应措施。
(二)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
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只有进行持续的内部审核,企业才能针对不符合项整改,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如果内审部门不能按期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必须向管理者代表提出延期整改计划。否则,受审核部门就应该对不符合项制定纠正措施计划并予以实施和记录,并报告审核组。另外我们还应注重不合格纠正措施的长期效应,对涉及人员习惯的操作性不合格,应在验证合格之后继续给予关注,防止此类不合格的重复发生。
总之,内部审核是一项系统、细致的工作,既不同于认证审核,也区别于供方审核。只有密切结合公司各项管理业务的实际,搞好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才是企业不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ISO9000:2000.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ISO9001:2000.
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S].ISO19011:2002.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33-02
疾控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级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监督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的能力建设,确保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为社会提供公正可靠的技术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工作。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有效性。目前,大部分疾控机构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有的通过了实验室认可,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但如何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有效性仍然值得探讨。下面结合我部实验室建设和持续加强实验室管理谈谈体会。
1 当前疾控机构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市场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忧患意识较差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当前,具备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世界一流实验室相继进入我国市场,疾控机构实验室作为起步较早的资深事业单位,仍然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个别实验室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违法违规行为[1]。
1.2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11个为管理要素,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很多实验室只重视开拓市场、增加收入,而忽略对实验室的管理。有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虽然做得很好, 但文件规定与实际执行并不一致。
1.3 技术力量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检测能力的保持不足、检测环境及控制措施的不足、检测设备更新的及时程度不足、检测报告的不足,这与技术人员脱节、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资金缺乏有关。
1.4 人员培训不到位
现在各疾控单位非常重视人员的培训,从管理到技术,从技能到心态无所不包。培训包括四大步骤: 讲解、示范、演练、巩固。很多单位往往是培而不训,大多数所谓的培训可能就做了第一步讲解。具体到工作中怎么做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好多单位培训后觉得没有效果的原因所在。
2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做法
2.1加强管理评审,重视内部审核
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实现实验室的自我改进。管理体系定期内部审核是检查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内审, 能自我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疾控领导就质量方针、目标,对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审和管理评审, 在接受第三方检查之前增加一次内审,审核涉及与质量有关的相关科室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素,当管理体系出现重大问题时组织不定期的管理评审。在内审和管理评审前,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做好策划工作和实施计划,严格按相关程序进行审核和评审。现场审核是整个内审的关键,跟踪验证是内审的延伸。每次审核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针对不符合项,及时分析原因,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管理评审由疾控机构主任(队长)亲自主持,各部门人员报告一年来进行的质量活动和存在的问题,就质量方针和目标,通过管理评审对体系的现状和适宜性进行评估,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使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进行。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加强内部沟通,进一步理顺和协调质量管理科室与各部门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2.2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检测质量
大部分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均采取一年一次集中审核方式,相当于年终考核,所以,日常监督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把质量监督活动作为重点评审项目。根据各项具体工作需要及不同专业领域要求,设置并任命了2-3名质量监督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及程序。质量监督员由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能够胜任监督工作需要的业务骨干担任。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日常工作中,监督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保证最终结果的质量,对检测现场、操作过程、关键环节、主要步骤、重要检测任务、新上岗人员等进行重点监督。质量管理部门对实施监督的记录和结果定期进行检查,质量监督员将监督实施情况提交管理评审。通过日常监督的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行得到维护,检测质量得到监控和保证。
2.3参加能力验证,提升质量水平
能力验证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通过实验室间比对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参加能力验证活动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补充,是评估实验室质量控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能力验证中出现的不满意或可疑结果的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通过能力验证,可以评价实验室是否具有胜任其检测工作的能力,正确评估实验室自身检测技术和检测质量,还可增加客户对实验室能力的信任。多年来,我们积极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能力验证活动,均取得优良成绩,使实验室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2.4征求客户意见,改进服务质量
群众对检测质量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一直鞭策我们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检测水平。把满意度调查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及时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高度重视服务对象的每一例申诉和投诉,保证合理化建议的采纳。针对需求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并落实整改,更好地为客户和相关方提供优质服务。技术质量、服务质量齐头并进,才能赢得上级信赖、社会肯定、群众满意。自建立管理体系至今,一直积极主动开展满意度调查,根据客户要求,不断增加特色服务。当客户有抱怨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处理,直到客户满意为止。通过多年努力,客户满意度已达到98%以上。
3体会
3.1 牢固树立依法检测的意识是做好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底线。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检测人员必须明白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各项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遵照执行。
3.2 重视质量管理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保障。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全体员工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专人负责,有标准可依,有制度可循。强化自身实力,认真编写好体系文件、执行好体系文件、改进好质量体系。
3.3硬件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打造硬件基础,每年业务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发展基金以持续改善检测环境、增添更新设备、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
3.4 重视继续教育是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关键。加大实验室人员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强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单位可支持检测人员学历、学位的提升[2]。针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员工业务水平的差异而组织的日常业务培训和学习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5 健全机制、奖惩分明,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考核是实验室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强考核,保证人员的责任感及参与质量活动的责任心。考核涉及体系文件的实施、规章制度的落实、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结果、安全工作、服务水平等方面。考核与奖惩挂钩,从而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
3.6 有序推进实验室科学发展是探索的重要方向[3]。重点落实到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急功近利。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钱洪智,朱心强.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 (8) :1985-1987.
关键词:细节管理;质量;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74-02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加工过程都有较明确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标准,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包装上看出产品的系列标准,如:饮料食品的包装上会有成份含量的数值,医院的检验报告单上也有人体各种检测数据的标准,卷烟包装盒上的数据等,这些标准,一方面规定了厂家在生产时应保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消费者的一种保护。企业在生产时,除了坚决执行这些标准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的细节进行管理,通过细节项目化管理保证质量。细节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有多大?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就是说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曾就这一问题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对于企业的生产而言,可以确定细节管理决定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二个至上的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细节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1 管理制度完善
1.1 产品加工过程标准的制定
①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生产所需的文件框架。我国现在实施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文件和记录有明确的阐述,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建立企业生产所需的文件框架。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企业在运营中充分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在大文件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本企业生产实际的管理文件。企业内部的标准文件可以分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三大类,这三大类标准文件的建立对于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细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管理标准是企业管理层面的标准文件,它告诉企业职工我们需要做什么;技术标准是技术层面的标准文件,它告诉企业职工我们按照什么做;工作标准规定了人员的责任,它告诉企业职工,我能做什么。这三个层面的标准文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到操作层面,实现我们应该怎样做。
③细化分解标准文件,形成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企业产品加工活动中,操作工直接使用的作业文件,操作工按文件内容操作设备,执行技术标准,使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应包括产品技术要求、操作检验自检说明、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作业指导书是对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细化,具体指导操作人员加工生产。在制作作业指导书时,我们应该注意,可以直接引用标准文件的内容,需要把所引用的文件名及编号注明。根据企业管理技术层面的文件更新及时更新作业指导书,保证作业指导书的实时性,有效性。
1.2 其它与产品加工过程相关的文件的制定
除了制定产品加工所需要的管理、技术标准外,生产加工部门还需要针对生产加工过程制定本部门的系列文件,称为三级文件。三级管理文件应齐全,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切实体现生产管理的内容。三级文件的制定,依据的是职能部门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但较管理技术标准更加细化,充分体现出细节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三级文件一般包括管理标准的分解细化版本,技术标准的再分配内容等,三级文件的内容更应适合生产部门的各项环境,设备保障情况、工艺路线、技术标准等。在制定三级文件时,应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进行,如设备方面的管理文件、质量方面的管理文件,生产现场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文件。三级文件的制定需要得到全体职工的支持,即做到公平合理,文件制定后,必须在生产部门全范围内进行宣传或传达,保证每位员工的知晓,以利于三级文件的全面实施,使三级文件在生产管理工作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2 以预防管理为主线,实施立体细节管理模式
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部门首要的工作任务,与产品质量紧密相伴的还有一个危险的词汇:质量事故。一个优秀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最严格预防的就是质量事故的产生。那么,怎样在生产的同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呢?
①强化预防管理,严防质量事故。预防管理工作旨在做好各项预防,包括生产前预防检查、预防性维修、生产过程中各项检查预防,生产过程质量指标检查性预防,生产结束后数据统计分析预防,各项趋势性问题预防等。做好预防管理工作,产品质量就得到了基本的保证。预防管理工作还应当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着手,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技能,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运行。
②以执行力为工作准则、以目标管理为中心,保证工作执行率100%。在实施预防管理的同时,必须将工作重心与企业的目标管理项目结合,使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还应当以执行力为工作准则开展各项工作,执行力是企业前进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美国西点军校就严格奉行这条理论,推出“没有任何借口”的管理理念。企业在执行标准、开展工作中也应当提升“执行力”,达到工作执行率100%,以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③以质量改进项目为手段,将日常工作策划为项目,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大或小,企业的技术人员也会在不断的拓展中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攻关,长期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杂乱无章的攻关活动不会取得完美的效果。近年来,专家强调将日常工作策划为项目,组织实施,形成日志或经验库,这样积少成多,不仅完成各项攻关项目,还会积累各项数据材料,为企业留存宝贵的经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
3 细致检查督导
企业在产品加工工作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对产品质量的判断,即产品检验,目前国内各家企业都在推选不同的检验模式,有操作人员自检的一级检验模式,有企业自检、公司内部二级检验、行业三级检验的模式,总之,产品质量检验同样是细节管理的内容,同样关系到产品质量的稳定运行。
①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重点控制过程。为使产品质量运行稳定,必要的监督检查是一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手段越精细,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越强。产品质量指标的监控,应重点控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而不应只重视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产品质量的检验项目也因产品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有一些项目可以由生产线操作人员完成,有一些项目必须由质检人员完成,技术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综合各个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为了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标准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检查和预防,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控制重点是过程质量运行的稳定性。
②技术力量的督导作用。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按重点控制过程产品质量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生产过程相关人员,如操作人员、质检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根据生产牌号的技术标准信息,对过程产品质量实施控制,确保其稳定运行。对于产品质量,操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技术人员根据产品技术标准信息,指导生产过程控制方法,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4 适当奖罚考核
生产活动开展起来后,自然就会产生优劣现象,同样的机械设备不同的人员生产出的产品也会略有不同,这就需要适当的奖罚机制,一方面对优秀的操作人员和优秀的产品进行奖励,另一方面也起到激励的作用,督促与产品生产质量相关的人员共同进步。
5 总结分析详尽
产品质量运行稳定性,还需要统计技术还进行衡量,这就是定期的统计与总结分析。生产部门需要将统计周期细化到即能够体现产品质量运行情况,又能指导生产的范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需要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实施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生产部门必须走在企业的前面,将统计分析工作做实做细,更加快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质量改进,保障产品质量稳定运行。
6 结 语
细节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来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产品生产的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是细节管理的内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随时注重细节管理,只有把所有的细节都管理到位,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为使细节管理做好做实,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技能,细化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标准,细致检查考核,全面统计分析,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将企业做“精”做“优”。
【关键词】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多投标项目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作为竞标的基本要求,我公司自1998年以来,先后通过了三个体系的认证,并形成了“三标一体化”。本人作为公司的内部审核员,曾参加过多个分公司及施工项目的内部审核,下面就内部审核,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审核的基本概念
1、审核的定义 所谓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审核类别 按照定义,根据审核者的身份及目的不同,审核可以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种基本类型。
内部审核也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者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语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其工作一般由熟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又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即内审员)完成。
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具有认证资质的机构进行。
二、内部审核的目的
凡是认证企业,每年最少要组织一次内审,以提供体系、制度、要求运行和正确实施证据,对照标准发现问题,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改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因为三个标准均要求企业要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内部审核。
2、是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不断改进的一种途径,通过内审发现问题,为体系的持续改进寻找切入点。
3、外部审核之前的自查自纠,以便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为外审顺利通过打基础。
三、内部审核的内容及方法
主责部门(即企业中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组织企业的内部审核。
(一)内容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两大块。外业主要指的是工程场地、驻地、工程实物等,通过观察、交流、提问等途径对三个体系所涉及的法规、制度、措施、工艺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内业主要是指查阅相关的制度、记录等资料,与外业互为补充。
(二)方式及方法
内部审核均采用抽样方式。抽样是指对各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抽样,应覆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条款,就条款来讲不存在抽样。一般来说,管理机关采取文件资料抽样,工程项目采取工程场地、驻地、工程实物和文件资料相结合的抽样方式。其主要的审核方法有以下三种:
1、按条款审核
根据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及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三个标准的条款要求,逐条或者有选择性地进行审核。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标准条款不缺少,审核比较全面,但是审核呆板教条,只能查是否有运行,不能查运行是否满足。
2、按过程审核
采用过程方法的理论,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或者项目施工的工序,对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审核。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核思路清晰,可以反映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易于查找问题,但需要审核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实现过程,容易丢失标准条款。
3、展开式审核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安排,抽取一个完整的过程或独立子过程或1~2个以上的样品,涉及哪方面的问题,就延伸到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抽取。
人:项目经理、总工与施组或向甲方报验资料是否一致;人员进场的安全、环境、质量、技术标准培训;劳务工台帐及进场培训;特殊工种数量和工种与过程要求是否一致;安全人员配置情况。
机:机械设备管理办法;自有和租赁设备台帐及运转、运行、检查记录,维修保养计划与实施,操作规程及操作人员资格;大型设备安拆及验收;租赁合同的规范性等。
料:物资管理办法;物资需用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方式;合格供方名录及评价;进货检验;不符合物料的处置方式;帐、物、卡一致,标示清晰,无混淆;物资存放条件符合仓储要求,消防设施齐全;甲供自采物资分区管理;工程废料回收及处置方式等。
法:管理目标和指标;国家、行业、地方、业主、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标准清单和其他要求;主要过程和重大风险过程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案;各种管理办法、应急预案;环境和安全风险识别,与过程符合性,环境合规评价;不符合产品处置等。
环:消防和食品防疫满足要求;危险环境标示;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对防尘、防潮,半成品防护实施;临建房屋设备的验收;临时用电验收和规范用电;围挡、道路、场坪符合情况;水、气、声、渣、危险品的使用、控制与处置。
测:仪器仪表管理办法及台帐;强检设备送检情况;封存停用设备再启用情况;新购置设备的检验;自制测量设备校验;对各过程的自我检查记录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审核,可以看清事物的全貌,但需要审核员有清晰的审核思路和很强的审核能力,三体系审核内容交叉,被审核方配合人员多,容易重复和缺少标准条款。
四、内部审核的几点注意事项
内部审核是一项较强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不同的部门、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如何做好内审工作,下面仅从内审员的角度,谈几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因地制宜,编好检查表
检查表是审核员根据法规和其他要求、部门职能、审核经验来确定的现场审核计划,包括审核项目或审核要点、审核方法等。
一个有经验的审核员,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受审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编制检查表,如:利用程序文件找出规定的要求汇总编制、根据职能或职能分配表编制、确定一项主题编制、根据一项事物的形成过程展开编制。
2、详略适度,做好审核记录
记录审核内容是审核的关键工作,记录要有可追溯性,以便于在审核后对审核的不符合得到被审核方的确认和理解。
记录过于详细,会耽误审核时间,可能导致审核不够连续,并不能完成审核任务。记录过简单,将导致事实描述不准确,不符合或不符合报告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需要审核员对事实证据有初步的判定,符合要求的可以简单记录,不符合的要重点记录,同时抽样量不易过多,一般2~3个就可以,3个都不符合,其中1个重点记录。
3、灵活运用,避免教条主义?
内审员除了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条款的含义和要求外,还要深谙国家、行业的法规要求,并且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审核中灵活运用,否则,呆板教条,死抠条款,使受审核方为了应对条款而另作资料,造成两张皮现象。
4、端正心态,提供增值服务
关键词:提高 QHSE管理体系 有效运行 措施
1 QHSE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多数组织建立了QHSE管理体系,有效实施QHSE管理体系给组织带来了有序的经营管理、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好的声誉。QHSE管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但有些组织在实施QHSE管理体系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将标准条款的要求与组织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管理体系在文件上存在为了标准而起草标准,在实施过程上存在为了审核而审核、为了拿证书而认证的现象。管理中存在 “两张皮” 的现象居多。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组织虽然建立了QHSE管理体系,但组织的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管理体系的理论上理解的差异、实际运用中技能的欠缺,忽视了QHSE管理体系对实际工作管理上的规范、指导作用,导致管理体系是个“虚框架”,得不到组织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Q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被轻视化了。
2.2 QHSE管理体系标准化
组织依据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及Q/SHS 0001.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来了管理体系,有的组织在整合中,未能有效的理解标准条款对实际的指导作用,不能有效的将标准条款的要求与组织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文件编写上存在为了标准而起草标准,在实际实施QHSE管理过程上存在为了审核而审核、为了拿证书而认证的事实,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2.3体系内部审核形式化
组织在实施QHSE管理体系中,形式化的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在内部审核活动中,审核内容的策划、审核人员设置、审核时间安排上都有脱离实际的现象,审核记录过于简化,审核结果不能有效反映组织的QHSE管理体系得到实施与保持,更不能反映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管理体系的要求的符合性,组织的内部审核趋于形式化。
2.4 日常运行控制弱势化
组织在实际运行QHSE管理体系时,未能按照各个标准条款的要求规范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控制,QHSE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行处于不规范状态下。组织在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来临之前,急忙补救QHSE管理体系运行支持性的各种资料,为了检查、为了能审核过关而补记录、造资料等,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控制处于弱势化状态。
3 有效运行QHSE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领导要高度重视
组织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是组织有效实施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关键,决定和控制着组织的前程,对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运行QHSE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应重点关注从如下几方面:
1)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所在区域和整个社会;
2)对组织的未来提出明确的宏伟蓝图;
3)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
4)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建立和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公正性和道德准则;
5)建立信任并消除忧虑;
6)向人员提供所需的资源、培训及履行其责任与义务的自由;
7)促进、鼓励并承认员工的贡献。
3.2 全员积极参与
全员参与的目的是让各级人员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确保组织的方针、目标得以实现。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组织在运行QHSE管理体系过程中,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更有赖于全体职工的参与,唯有其充分参与,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才能更显现。在QHSE管理体系运行中,实施全员参与,可以确保组织的方针、目标的有效实现,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3.3 管理体系具有适用性
采标的适用性影响本组织运行标准的效益。QHSE管理理念是 “飘过来的洋文化”,组织在采标整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标准的要求与本组织的实际要求的情况,将标准的要求转化成本组织的要求,实现标准条款的要求与本组织要求的“无缝隙对接”。组织在编制Q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在领导高度重视下,选拔懂得专业技术、具有管理能力、理解标准条款要求的专业人士来组建体系文件。文件在讨论过程中,应全员参与,使形成的QHSE管理体系文件即符合标准条款的要求,又符合本组织生产实际的要求,避免为了标准而编制标准的现象。
3.4 细化体系文件培训
在QHSE管理体系运行中,开展管理体系各种文件的培训工作,是为了确保QHSE管理体系文件得到有效落实。培训的内容除QHSE管理体系的手册文件、程序文件外、支持性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外,还应根据QHSE管理体系运行中的日常运行控制、监督检查、组织开展的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和问题项的分布情况,斟酌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了解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不断增加培训内容,跟踪检验培训效果。
3.5发挥内部审核作用
内部审核是组织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是组织自我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内部审核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开展内部审核工作,需要组织最高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需要管理者代表和体系管理部门的精心策划和实施,需要一批合格、称职的内审员的全力投入。在QHSE管理体系运行中,应根据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策划审核内容,组织内部审核人员,及时开展内部审核活动。通过开展的内部审核,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组织管理提出咨询和建议。
3.6开展管理评审活动
管理评审是对QHSE管理体系进行组织内部评价,查找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改进的方向。开展管理评审的时机最好在当年年底或下年年初实施管理评审,一方面可获得年度体系运行的全面信息,另一方面可确定下年度的工作方向。在体系发生重大变更或出现质量问题时,也要适时策划进行管理评审,确保体系的适宜性。管理评审信息的输入应重点关注组织目标的兑现情况;产品符合性;内审和外审结果;顾客的意见投诉及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分析;过程受控情况和改进状况、资源的配置及利用率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状况及持续改进能力分析;相关方、本组织员工的建议等。管理评审作出的决定和制定的措施,应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并将其结果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