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公路用地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

第1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一、基本情况

县域面积2867平方公里,18个乡镇,158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2万人。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90.617公里,其中县道259.184公里、乡道587.945公里,村道643.488公里。全县共有客运企业2家、客运车辆36台;公交企业1家,公交车辆24台;货运企业26家、货运车辆2136台;机动车维修企业62家,其中一类15家、二类20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家。全县共有渡口10处,渡船10条。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实”字当头抓建设

夯实农村公路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主干道,先后实施青塘至西溪公路青塘至蛟潭段、三龙至湘湖公路(新平至王港段)、蛟潭至礼芳公路、浯溪口水利枢纽库周环湖公路、东流至朱溪、勒功至诰峰、经公桥至西溪、经公桥至莲花山、鹅湖至潘村等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好通自然村、窄路面拓宽、危桥改造等项目,不断完善乡村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形成横通东西、纵贯南北、串联各景区、古村落和乡镇、对接城区和对外通道的“一环三纵四横多联”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等级匹配、安全便捷、绿色环保、旅游和客运能力提升的内通外联交通格局。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20多项,建设总投资约7.5亿元。

2017年我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07.4公里,目前已完工41公里,在建35.7公里,待开工30.7公里。危桥改造计划5座,现已全面启动前期手续工作当中。截止目前,全县县道三级公路比例达到90.6%,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95.5%,基本上形成了县到乡有二级公路、乡到乡有三级公路、乡到村有四级公路连接。

(二)“严”字当头抓管理

进一步贯彻落实《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县级公路管理站、交通质量监站和乡镇交管站机构齐全。组织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公路路政等部门24名执法人员集中办公,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车595辆次,执法人员2956人次,检测涉超车辆6722辆次,卸载货物5690.3吨,切割改装车辆95辆,处罚168辆,全县干线公路货运超载率由集中治超前的67%骤降至现在0.5%,货运车辆治超治限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按照“整齐、整洁、整治”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公路、车站码头等重点部位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资金1526.6万元相继完成等乡镇道路环境整治项目,其中有省级贫困村中洲村和南溪村;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支持庄湾乡打造杨家庄童画村,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交通环境。

(三)“畅”字当头抓养护

为改变我县农村公路长期存在严重的“重建轻养”现象,我县出台《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统筹农村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及其它资金218万元,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和相关的管理人员;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推行了分段承包和“三定一保”的养护模式,使得我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走向了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同时,为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新型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首个集农村客运、运政、路政、公路建设与养护“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的蛟潭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随后又相继建成鹅湖和经公桥2个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为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县市区。

随着近年来养护资金的投入和养护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级公路养护覆盖率、经常性养护率全面达到100%;全县县道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3.3%,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达到85.5,乡村道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4.6%、技术状况指数MQI值达到83.9,各项指标军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县道宜林路段县道、乡道、村道绿化率分别达到98%、95%、90%。坚持把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16年至今完成农路安保工程标准化改造2条15公里,安保能力明显增强。

(四)“优”字当头抓运营

为强化农村客运安全,建立农村客运班线安全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惠及民生,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制定以县城及周边为中心,县域东线至瑶里、西线至经公桥的县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以形成“中心开花、东西两翼齐飞”的城乡公交网络。为此,我县先后开通了樟树坑至市火车站、寿安鸿兴经黄泥头至市火车站、鹅湖至瑶里、鹅湖至金竹山、县城至高墩庙、三龙经县城至市火车站、三龙经洪源至市西客站等7条公交线路,同时还开通了县城内外公交专线,极大的完善了县城周边公交服务网络,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现我县正在进行县城(市区)至瑶里农村客运公交改造工作,力争年内完成。

(五)“准”字当头抓扶贫

抓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派驻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到三龙村帮扶,创新帮扶模式,入股企业分红,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家庭增收;另一方面,全面推进通贫困村道路建设,实施通贫困村25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建设,今年共下达建设计划40公里,争取项目补助资金320万,危桥项目2座,争取项目补助资金170万元,安全防护工程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2.45万元。

三、主要问题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较,依然存在着基础不牢固、养护任务重且资金不足、安全设施少等制约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建设方面: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头绪多,程序复杂,用时较长。公路用地权属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公路用地和林地地域划定不明,给农村公路建设前期手续的办理增加了难度。公路建设资金缺乏,上级下拨的公路建设资金有限,地方需要配套资金数额较大。施工过程中,地方干扰大,拆迁补偿成本高。村村通公路大部分已超过使用年限,现在很多需要修缮重建,工程量大,资金落实困难。至今各乡镇、村仍有数目不小的村村通建设贷款无法归还,影响乡镇、村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路面宽度为3.5米的村通公路完善提质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和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日益凸显。窄路面加宽项目实施后,路面有新有旧,整体效果差。

管理方面:少数村镇对乡村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能。农村公路线长面广,现有的路政巡查人员和经费投入与农村公路执法巡查的需求不匹配,巡查力度和频度不够。治超“省道治理硬,县乡村道治理软”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村思想麻痹,放任超限超载车辆通行,造成许多农村公路损毁严重。未经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群众缺乏自觉性,公路边乱堆乱放、打场晒粮等侵占公路现象时有发生。

养护方面:当前执行的划拨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已经过时,严重影响公路的养护成效。少数基层乡镇责任心不强,管护落实不到位。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现象仍普遍存在。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危险,工资标准低,养护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无法为其购买意外保险。应急资金缺乏,农村公路抢险抢修力不从心。受山区地理条件和建设投资的限制,一部分乡村公路坡陡弯急,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和防护栏杆等设施普遍不到位,安全性能差。

运营方面:我县地处山区,农村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而且路面较窄,无法实现村通客车率100%,而且有些村通客车是在不符合条件下运营的。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子女进城就读,以及农村私家车的增加,农村客运市场逐渐萎缩,很多客运班车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经停运。农村客运班车主要是在县乡主道上运营,离县乡主道较远的村民需步行较长距离才能到达候车点,出行不便。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四、意见建议

应当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推进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突破瓶颈,进一步建设好农村公路。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科学规划、依法实施,使“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相适应。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农村公路建设审批程序。加大省市在农村公路投资中的比例,缓解县级财政压力。虽然国家出台PSL农村公路建设贷款政策,但至今一直无法真正落地,建议拓宽融资的思路、做法,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资金筹集机制。省市应适当提高每年农村公路建设指标,加快农村公路重建改造速度。土地政策适当向农村公路建设倾斜,以满足农村公路建设用地需求。与国土、林业等部门协商,明确公路用地权属问题。对于村村通遗留的欠账问题,可以采取免补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以提振镇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提质划拨资金和窄路加宽划拨资金,建议两项工程资金整合使用,减少基层压力。

(二)依法治路,进一步管理好农村公路。按照依法治路总要求,明确农村公路管理的主体,逐步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县交通部门除管好县道外,要协调各乡镇、村对农村公路划分界线,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各乡镇要成立专职的巡查队伍,加强巡查检查力度,加大巡路频率,清除各种路障,打击超限超载,维护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路政执法力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乡村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彻底清理乱堆乱放现象,消除隐患。加强沿线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爱路护路意识的教育培养。

(三)完善体系,进一步养护好农村公路。分级分段明确养护主体,层层落实主体责任。省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年适当提高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县政府应将农村公路日常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配套资金。建立养护质量、数量与养护经费拨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对于日常保洁、绿化等非专业项目,鼓励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办法,吸收沿线群众参与。对于农村公路大中修等专业性工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专业化养护队伍承担。加大农村公路应急资金的投入,确保水毁、崩塌等道路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公路养护人员购买意外保险。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2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刚刚结束,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交通运输工作,分析当前交通运输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年交通运输工作。刚才,李凌同志总结了去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安排了2012年的交通运输工作,我表示完全赞同,特别是对2012年交通运输八个方面的工作,请大家按要认真抓好落实。会上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区(市)人民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市交通局与各县区、市交通局从业务角度签定了责任书,请大家认真对照责任书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交通运输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引领经济”、“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苦干实干,奋力拼搏,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交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再创历史新高。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20.26亿元,增长48.6%,占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23.1%。从近三年来看,2009年首破40亿元、2010年超过80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投资增速也是连续三年高于同期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实现了年度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二是重点公路建设加速,骨架公路网络已成雏形。,我市在建二级以上公路612公里,创全市公路建设历史最大规模。杭瑞高速马家湾至白腊坎段基本建成,可望在2012年4月份通车。绥遵高速必须在2012年4月1通车。南楠二级公路、机场快速通道建成通车。道瓮高速、茅台至坛厂一级公路开工,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仁赤、余凯、遵思、绕城东北段顺利推进,顺利实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的目标。五年间,全市相继开工建设二级以上公路15条12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条706公里),“五纵四横九联二环”骨架公路网构建进程大大提前。

三是农村公路建设加速,“量”和“质”同步大幅提升。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的要求,新增通村公路1370公里,继实现“乡乡通油路”后,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面启动通村油路建设工程,新建通村油路1357.5公里,实现55.7%的行政村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率、建制村通油路率分别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8.5个百分点。五年时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了5000多公里,达到24000公里、增长了26.7%,路网密度提高30个点、达78公里/百平方公里,老百姓出行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四是改革创新加速,交通运输发展活力增强。创新交通建设管理体制,与省公路局共同组建了高投司,搭建新的交通投融资平台,确保了地方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在全省首家采取投资设计施工总承包的BOT+EPC新模式,成功引进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道瓮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能顺利交接,合理调整出租车运价、及时增加出租车运力,重拳整治出租车营运秩序,城市公共交通形象得到极大改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得到保证。按期全部取消所有政府收费还贷的二级公路收费,25个收费站全部撤除,交通设施服务民生的属性得到充分体现,交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显。首次引进使用“LNG”新型公交车,厢式货车、标准型船舶等节能型交通工具快速推广使用,客运车辆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同时,水上交通、公路建设、道路运输等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总的来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尤其要说,在推进全市公路建设重大项目过程中,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市四大班子领导紧紧把交通建设抓在手上。在此,我要感谢全市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感谢人大、政协在职领导、以及原来的老领导对交通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准确把握当前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客观形势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交通运输事业还有很多困难需要突破,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交通发展不平衡。从综合交通布局看,骨架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络结构还不够合理,还有不少断头路,交通大循环不畅;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城市交通等交通方式衔接不紧密,以公路为主,其他交通方式为辅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从公路等级看,我市高速、一二级公路总量小,现有的高等级公路采用的技术标准偏低,区域快捷通道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公路高边坡、大纵坡、小半径等问题十分普遍,大量道路至今未油化或硬化,通行能力较差。重建轻养思想仍然严重,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参差不齐,地方财政投入普遍不足,交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二是交通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看,我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虽保持首位,但毕节、铜仁紧随其后,分别达110亿元、101.3亿元,差距越来越小。初步了解,今年毕节将超过我们达160亿元,黔西南州预计也要突破100亿元。从公路密度来看,我市78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密度,仅比黔东南州高1.1公里,居全省倒数第二;我市公路总里程虽列全省第二位,但人均拥有公里数仅39.1公里/万人,低于黔东南的67公里、黔南的51.8公里、铜仁的50.5公里、黔西南的46.9公里,居全省第四位;我市公路水路客运量20745万人次、居全省第二位,但人均只有33.8人次,排在安顺、、黔东南、六盘水之后;货运量完成7177万吨、排在之后,但人均只有11.7吨,排在、安顺之后,居全省第三位。这些足以说明,其他地、州(市)的交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我们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不在明显。三是交通发展资金制约非常突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收缩,融资平台空间不足,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机构还不健全,在落实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障碍。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除了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外,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交通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由地方配套,数额巨大,筹集的难度增加。

尽管我们面临很多难题,但随着发展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化,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更好,有利因素不断增多。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作为支持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了交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对包括公路水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深入实施,国家对交通发展的支持越来越大,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极大支持。三是市委四届党代会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城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宜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年前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交通运输工作目标,“交通优先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不断加强。四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助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五是各县、区(市)换届已经完成,新一届领导班子将集中力量谋划新思路、施展新招数、实施新项目、树立新形象。加上交通运输战线拥有一大批“拉得出、站得住、碰得硬、打得赢”的优秀干部职工,必将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三、全力抓好2012年各项交通运输工作

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重点要实现“五个突破”。

(一)围绕国发2号文件,在抓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重点谋划好近期拟建高速公路、进出境通道、国省干线改造、通村油路等项目单子,争取更多项目挤进今年国家和省的建设盘子。二是要围绕文件相关政策科学编制项目,迅速开展“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现有交通中长期规划的修编工作,积极到部、省有关部门加强对接,力争使更多交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规划总盘子。三是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编制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扶贫交通发展规划。

(二)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引擎,在交通运输支撑能力上要有新突破。今年,交通建设项目多,任务重。一是要全力抓好收尾项目,二是要全力抓好在建项目,三是要全力推进新开工项目。项目建设在全省的比重只能增不能减,只能进不能退。要确保绥遵、遵毕高速龙坑至白腊坎段在上半年通车,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年内通车,争取杭瑞高速至凤冈段、仁赤高速习水至赤水段实现通车。开工建设务正高速公路,实现所有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为“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奠定基础。确保今年交通投资不得低于160亿元。

(三)以创新机制为重点,在破解发展难题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解决资金瓶颈。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路网建设计划,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扶持和资金补助。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平台融资和上市融资的主力军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和规模。要认真总结推广道瓮高速引资的做法和经验,大胆探索BT、BOT等合作模式,多渠道克服融资难的问题。要大力支持现有交通融资企业拓展经营范围,增加主营收入和现金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偿债能力。要抓好招商引资,将效益好、社会投资热情高的项目拿出来招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交通的积极性。市内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交通发展。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要把交通运输作为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建立财政对交通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垫支和建设配套资金筹措,保证配套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为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投工投劳着力解决乡村“行路难”问题。二是要破解用地难题。积极争取我市重点交通项目更多地使用国家、省的土地计划指标。要用好用活国家土地政策,利用好未利用地、低丘缓坡地指标进行开工,想方设法为交通项目用地审批开辟绿色通道。要牵头做好土地报件基础资料,提高土地获批率。

(四)以交通为民为宗旨,公共服务能力要有新突破。一是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基础,运输是目的”的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效益。要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农村客运班线,着力解决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群众“乘车难”问题。二是要以经济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交通便利权为出发点,合理布设公交站点,优化公交线路,逐步提升车辆档次,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突出抓好行业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五)以行业管理为保障,依法行政能力要有新突破。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交通管理。强化路政管理,加强源头治超工作,确保恶性超限运输得到有效遏制。强化航政管理,加大依法治航力度,严格执行航政许可制度,确保辖区航道特别是干线航道不出现新的碍航设施。强化运政管理,加大对“黑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综合整治力度,维护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深化运输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从业人员诚信考核,重点完善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维修质量检测和考核体系。二是要大力加强预防性养护和及时性养护,提高日常管养水平。要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管养主体责任,加大管养经费的投入,改革养护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路况水平,确保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构建更安全、更畅通、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网络。三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工程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单位准入、行为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制度,促进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建立健全招投标相关制度,完善交通建设信用体系,促进全市招投标监管工作发展和管理方式转变。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优良率。四是要坚持不懈地狠抓安全监管。要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保稳定、增效益”的观念,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着力打造平安交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强大合力

交通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重视和支持交通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社会大办交通”的工作格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市)必须把交通建设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统筹安排,重点落实。各县、区(市)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组织研究加快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亲自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推进交通建设上,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对于每一项交通重点工程,各县、区(市)都要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机制、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一位县级领导具体牵头,抽调得力干部成立指挥部或协调领导小组,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服务项目“零距离”、调处纠纷“零拖延”、施工现场“零阻工”。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同志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尽心尽力履职,更好地推动工作,增强工作的实效。要加强交通行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先进典型的带头引领作用,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第3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75亿元,比2007年增长14%;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15%;税收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6%;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

1、积极拓展,加快开发建设。按照“适度拓展、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开发、建设、管理思路,重点抓好政策处理、土地征用和报批工作,做好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工作,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集约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积极参与全县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力争将莹乡路以西、牡丹路以北至茶花路区块和石榴路以东、桂花路以南、兰花路以西、海棠路以北区块以及牡丹路隧道口区块等开发列入土地总规修编,拓展开发空间。

2、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抓好区内20个以上技改项目,重点对占地面积大、低税收的不少于30家企业实行挂牌管理,认真研究解决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问题,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企业整合产研资源,提高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深化招商选资工作。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强化每亩投资强度、每亩工业产值、亩产税收的理念,把好准入关、推荐项目关,努力吸引“高、精、尖”项目入驻开发区,力争引进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鼓励、扶持龙头优质企业、成长型优质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引导配套型企业向“精、专、特”方向发展,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4、加强入区企业建设管理。按照新老“三率”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进度管理、建设保证金管理等办法,建立健全集约用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评价机制,加大巡查督查力度,严格把好建设进度、规划建设等内容的综合验收关,确保入区企业建设进度、投资密度、土地利用、经营效益符合产业规划和达到新老“三率”标准。

5、继续强化企业服务。要以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活动为契机,深入调查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在内的区内企业,摸清开发区工业经济底细。深入开展经济服务月活动,继续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工程、重点招商项目、重点企业制度;对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将逐一落实,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将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进一步完善全程服务,严格实施服务承诺制,重点做好政策服务、办事服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树立和发扬现场办、立即办、限时限刻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有效地提供治安、安全生产、环保等各项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二、以整合提升开发区形象为目标,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2400万元。

1、继续做好道路网建设和平基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内配套工程,与城区拓展接轨。完成荷花路—茶花路—牡丹路—隧道—*大道—连接线—深泉线改造工程;完成石榴路延伸工程,面积26880平方米;完成王大路区块面积50万平方米平基工程和三线迁移、供水工程,做好该区块道路网框架等前期准备工作。

2、切实做好征地政策处理工作,积极探索筹资、融资渠道,为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争取完成历年来土地征用到户政策处理工作,完成2007年转用土地的招拍挂工作,基本完成历年来拖欠土地证的办证工作,做好与各村历年来土地征用费的帐目清理工作,完成县政府下达的20*年工业用地转用任务,抓好闲置土地管理工作。

3、做好百花山广场地块约40万平方米详规修编工作,并争取启动建设。根据建设城市新区的要求,借鉴全省先进经济开发区的做法,20*年拟启动百花山商住综合服务用地的建设项目,以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服务环境。

4、进一步理顺与县城管监察管理体制。将区内环境卫生管理逐步纳入正常轨道,抓好区内环卫、绿化养护等方面工作,将百花山工业区范围内即将到期的绿化管养工程进行公开招标,并要以“治污、治脏、治乱”为突破口,抓好企业内部环境整治,切实优化开发区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厂区内—中转站—垃圾填埋场”三级卫生保洁机制。

三、以“民生、民富”为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基地。落实冬种规划面积5000亩,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6000亩,发展大棚蔬菜面积200亩,发展毛竹林150亩,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瓜果,增加经济收入。

2、继续抓好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和清泉工程。列入重点整治村4个、示范村2个(沈塘、后陈);改善农村农民生活用水村11个;出台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垃圾由村收、街道中转集中处理新路子,从而进一步改善村级环境,巩固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的成果。

3、继续实施康庄工程。争取完成邵汤线、内白线破损公路的修复,完善部分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积极争取行政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

4、继续引导、扶持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的发展。要把农村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并把其作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一项重要行动来抓,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重点解决办厂的场地问题。积极扶持经济:家庭工业(来料加工)经济;超市经济(农村放心店);房东经济;打工经济;农家乐经济;物流经济;投资经济;大学生创业经济。同时,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解决思想,抓住机遇,带头发展家庭工业,率先致富。20*年计划新发展家庭工业30家,全街道家庭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

5、切实做好村留地开发,培育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按照新城区的标准,统筹规划各个行政村的返还地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开发一块,收益一块,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使农民失地后有一定的收入保障。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完善“统筹挂钩、鼓励先进”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落实管理和服务制度,加强孕前管理服务,从源头上减少非意愿妊娠和政策外生育,努力达到县下达的控制指标。

2、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熟溪小学的扩建规划和邵宅小学的扩建工程。积极创建科普示范村、文化示范村,力争80%的村达到体育村标准;积极争创东海明珠工程,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举办一次大型广场文艺汇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工作;深入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加大社区医疗服务站、农村医疗服务社的建设力度,争取100%的中心村建立合格的服务站(社);围绕就业与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提高企业务工人员基本素质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3、重视和支持人大工委、政协工委的作用,支持其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做好人民武装、工、青、妇、民政、老龄委、残疾人等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以稳定为第一职责,构建和谐村居,打造“平安*”。

1、深化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做好稳控工作。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实行群防群治机制,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工作规范化建设,集中力量抓好老户的化解和稳控,重点解决上访热点村问题,努力实现总量稳中有降。

2、深入开展“平安街道”、“文明村庄”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巩固综治中心建设,改善办公场所,推进平安建设工程。加强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反警示教育,巩固同“***”等组织的斗争成果,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有重点地做好一些案件多发区域和场所的防范工作,严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3、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企业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充实调整安全生产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台帐制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消防事故隐患特别是危险源的监控和整改,切实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把好进区企业建筑施工资质关;继续做好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企业法人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抓好森林防火、保护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争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六、以干部为第一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以“六好”党委为目标,重视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增强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把党委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4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民族旅游村寨;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已然是现代产业获得生命力的一种新的特征和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兼并现象在不同产业的企业中经常发生,产业之间的划分界限日渐模糊。产业融合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这种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西南地区民族村寨在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时期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之后,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西南地区民族村寨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在此背景下,由道路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引发的当地发展迟缓的现象在西南民族旅游村寨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民族村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同,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产业融合、发展机遇良好的趋势下,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地区仍然存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等公共产品攻击不足的问题,如何创新供给制度以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给高效率和好效果,降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沉没成本是促进民族旅游村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过的一关。

一、产业融合趋势下创新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必要性

(一)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西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厚,人口密度大,交通、经济相对发达。近年来,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成为连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便捷门户,也是中国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然而,由于受地形差异性、自然灾害、交通发展起步晚等因素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2014年西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5801.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931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4%。作为一个由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中国西南部广大腹地,其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大中型城市及其周边,然而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分布较为松散。目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约占西南地区总人口的58.6%和54.2%。可见该类人口在西南地区人口基数中占有较大比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各级政府投入来大量公共产品用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但仍然出现供给不足或供给无效等现象。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应是层次多样的。在2015年关于西南五省的行政村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均道路面积为8.52平方米,不到全国人均道路面积水平;排水管道暗渠密度为3.2公里每平方公里,低于全国水平;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不到30%。

可见,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由于目前公共财政分配协调中存在缺陷,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财政力量有限,恐怕难以一己之力来根除西南地区民族村寨落后的病根。因此,为了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尴尬,急需建立一套以村民需求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把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该地区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能力。

(二)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黔东南州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上的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连绵,地形地貌奇异复杂,自然植被保护良好,原始生态尚存。黔东南州下辖麻江、天柱、三穗、黄平、黎平等十五个县和凯里市,首府定于凯里市。现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包括17个民族乡,338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48.54万,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土家族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 黔东南州水能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水系发达,河网稠密。各类植物有2009种,重点保护树种占全国的10.5%,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不下十种。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重晶石保有储量占全国60%以上。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吸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

2.黔东南州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黔东南州乃至西南广大农村所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2013年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以来,黔东南州民族旅游村寨不断得到发展。2016年计划总投资67.33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1.71%。从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来看,各项工程进度正在逐步推进,然而,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例如,小康路方面,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部门协调难度大,办理手续困难;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服务项目,因服务方熟悉程度不够而进度缓慢。小康水方面,项目资金缺口大,项目融资难;公益项目补偿低,项目协调用地困难。小康房方面,当地财力困难,农户自筹资金建设小康房,一定程度影响工程进度。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显突出。2015年黔东南州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463吨,2016年上半年,农村垃圾处理量约为16.7万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思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简单,处理技术落后,偏远农村大部分采取就地简易填埋和焚烧处置,极易导致二次污染。同时,各村没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垃圾治理体制缺乏。

(2)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国家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贵州山区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普遍不足,甚至与全国水平相去甚远。黔东南州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教育上,如2014年投资1.15亿在“两山”地区实施教育工程项目163个。改善学生营养餐和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制度等。但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仍然有很大缺口,例如,黔东南偏远农村的教室里连最基本的桌子板凳都无法实现,即使有这些最基本的设备,但教学实验仪器和体育课活动场地等等配套设施又成为一大难题。很多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步行很远的路到乡镇求学,起早贪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农村办学条件艰苦,师资也十分缺乏。

(3)农村医疗公共产品极度缺乏。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是保证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从相关数据来看,黔东南州民族村寨的医疗公共产品供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截至2016年3月,黔东南州内共有394.5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随着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以及异地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依然还是看不起病,生病了在异地就医时如何顺利报销也成问题。很多民族村寨里没有公共的卫生所,村民只能依赖私人诊所,就医没有保障。

二、创新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城镇和乡村的不平等关系贯穿始终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把发展的重心放到来城市建设上,后来大力推行城镇化来扩大城市的规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资金放在城市建设上,比如修建城市道路,更新医疗设备、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等,而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分配数量和质量都与城市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使得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不足。西南地区处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境内有多种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种种因素导致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进相对缓慢,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均,人们无法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供给机会。

(二)财力薄弱导致的公共产品的投入极其缺乏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地也没有可以带动本地发展的企业,地方财政已是捉襟见肘。除了依靠中央财政的拨款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实施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同时,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比较单一,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很难把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中来,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私人企业无法实行收费从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三)不科学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地形、地势、人口分布等因素,西南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过高。当地政府作为供给主体,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人均消耗成本,这样一来,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不好,效率低下的现象。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涉及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容易出现部门协调问题。整体的协调不顺畅会影响到政府供给行为的效率。

三、产业融合趋势下解决西南地区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国家政策投入来拓展“多元化”供给主体

对于缺乏集体资金的民族村寨,应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支持的作用,给予具有吸引力的鼓励措施来驱使除政府之外的主体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中来。在社区、企业和其他部门能够各取所需的前提下,拓宽供给渠道。

(二)通过发展民族旅游村寨经济来增强自我供给能力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特色产业的号召下,朝阳行业中的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农村电商业等正轰轰烈烈地兴起。把握产业融合的历史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各级政府财源,又能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来吸引外界投资者,形成良性循环。

(三)通过基层财政改革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供给长效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财政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因此要建立分类管理的机制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分类管理体现在合理分配各项财政支出,比如农业支出、农村发展支出、农民民生保障支出等等。针对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应像城市居民的基本标准看齐,逐步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治菊.论风险社会下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J].前沿,2010(21)

[2]张平军.推进政府财政制度改革,实现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J].未来与发展,2012(06)

[3]杜永奎.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机制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

[4]谢治菊.贵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

[5]黄婷,陈露.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

[6]廖小东,左光宇,丰凤.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

第5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考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各方面因素,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灾后恢复重建要从灾区实际出发,尊重民意,注重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界定适宜重建和不适宜重建的区域,调整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灾区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自己动手、生产自救,苦干实干、重建家园。

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政府主导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好对口支援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灾区恢复重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城乡住房。要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政策。对于可以修复的住房,要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对于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让受灾城乡居民早日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要改进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貌,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灾区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建房的安全选址进行指导,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和施工技术指导。

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住房。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在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四)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相对集中。

重点恢复重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机构,全面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抓好县级文体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注重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对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抢险修缮,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建设地震遗址及纪念设施。

恢复重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服务、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设施。

在基本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节俭实用的要求,恢复重建各级行政机关办公设施。

(五)基础设施。各类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交通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着眼于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恢复重建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通往重要工矿企业、重点林区的专用道路以及受损民航设施,抓紧恢复旅游交通。

通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体现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重点加强通信干线网的恢复重建,做好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恢复重建邮政设施。

能源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体制改革相结合,重点恢复重建高压输变电设施、城乡低压配电网和油气管线,修复重建水电、火电、油库、加油站和符合建矿标准的大中型煤矿。

水利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统筹考虑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恢复生产等需求。重点抓好水库工程、堰塞湖及河道淤堵处理工程、堤防工程、乡村供水设施、灌排水利设施、水文水资源设施等的恢复重建。

市政公用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符合调整后的城镇总体规划,恢复重建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避难场所等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受灾企业的原地重建、异地迁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恢复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能力,抓紧农村水利、畜禽圈舍、养殖池塘、农机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和良种繁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技服务等设施的重建,恢复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大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和增加收入的重要作用。加快恢复重建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引导各类企业适度集中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扶持为恢复重建直接服务、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建材产业,重点支持重大装备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支持中央和地方骨干企业和军工企业。扶持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发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安全生产要求的落后产能。

(七)市场服务体系。按照稳定市场、保障供应、满足需求、便民安全、增加就业的要求,优先恢复重建对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服务设施,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恢复重建粮库、食用油库、粮油供应站和军供站点等粮食流通设施,成品油、通用物资等国家物资储备设施。恢复完善日用消费品网点和农副产品贸易网点。

恢复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修复和合理布设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完善服务网络,配备营业设备,保障金融系统安全运营。

(八)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视防治威胁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各种次生灾害,抓紧治理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

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逐步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森林恢复,抓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加快森林防火、林木种苗、动植物病害防控等基础设施重建。有计划地开展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恢复重建。

结合城镇乡村和工业集中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各级环境监测设施,加强水源地和土壤污染治理,做好废墟清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理。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恢复和强化气象、防汛抗旱、防震、地质灾害、水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测预防能力。

三、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九)坚持规划先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在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编制要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内外灾后恢复重建的有益经验,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科学民主决策。要加强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计划。切忌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动工,仓促上马。

(十)精心组织实施。灾区各级政府要按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要抓紧做好永久性住房建设与过渡性安置的衔接,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天。在明确选址和抗震设防标准的前提下,先行启动建设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对恢复生产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要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年度计划,明确建设时序,落实责任主体。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十一)加大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政策手段,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各地区、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尽快落实好、组织实施好相关政策措施。要继续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引导国内外捐助资金用于灾后重建。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国有大企业集团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各类企业到灾区投资兴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鼓励灾区群众投身灾后重建。制定异地务工经商的灾区群众及其家属由就业地政府安排就地落户的政策措施。

(十二)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灾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机构。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市、县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指导、协调和帮助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第6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制度性困境;政策性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27-03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陆续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新阶段

农村信用社2003年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将县级联社改制为统一法人社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并成立省联社承担行业管理职责,目前在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改善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拓展经营业务范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营效率有所提高,贷款规模稳步增长;中国银监会在部分省区进行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调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推动了试点省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组建和发展;邮政储蓄改革初步启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于2008年初正式成立,并在试点省区陆续开展了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一是农业贷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规模从2000年的4888.99亿元增长到2006年和2007年的13208.19亿元和15376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稳步上升,2000年的占比为7.4%,2006年和2007年相应增长到13.2%和13.6%。贷款快速增长,表明农金支农功能增强。

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进展,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启动新一轮改革以来,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先后采用专项票据、减免税收等资金扶持政策,置换了部分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和历年挂账损失,有力地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功能。截至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43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

三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注入新活力。自2006年开始,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6个省区进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的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并很快将试点省份扩大到全部31个省市区。到2007年底,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提高了农村金融的竞争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新阶段农村金融的制度困境

应该看到,农村地区“贷款难”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仍较薄弱,农村金融发展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尚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规划,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缺乏统筹计划和协调行动,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力度和实施效果有所不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存量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目前,农村信用社存量历史包袱仍然较重,加上这几年又产生新的支农政策性损失,不良资产规模还比较大,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经营和改革深化。如某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仍有91.5亿元,不良贷款率13.9%;若按五级贷款分类,则不良贷款余额达266.9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40.6%。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仅14.6%,拨备缺口15.14亿元;若按五级贷款分类口径,拨备覆盖率仅3.2%,拨备缺口达117.07亿元,远远达不到防范风险的标准。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仍不到位,新增的政策业务也容易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二)政策性金融运作机制不规范,支农功能不到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7年累计发放粮棉收购贷款275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农业科技贷款1051亿元,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相对较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发挥有所不足。同时,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机制和操作方式较不规范,缺乏制度性监督约束和政策扶持机制,导致政策性业务的资产不良比率居高不下。此外,一些其他金融机构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如农业银行承担的扶贫贷款等,也面临着管理成本高、经营效益差、资产质量严重恶化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尚未理顺,监管工作仍较薄弱。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户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陆续在试点省区建立并运营,但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关系仍不顺畅,市场监管存在盲区,试点工作尚没有全面铺开。如四川省广元市全力小额贷款公司,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2006年4月经广元市政府批准并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从事小额贷款业务,但一直未能获得银行监管部门的认可和业务监管;而中国银监会在试点省区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2007年3月成立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则一直未能获得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

(四)农村金融的抵押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发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贷款中,经常面临抵押担保的困难:农户的房屋等财产往往流动性差,难以用作贷款担保;一些农村企业土地虽已转换为工业用地,但由于土地权属仍为农村集体用地,也难以进行抵押。而农村地区贷款担保机制又相对不发达,办理农业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数量较少,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足,担保范围及对象相对较窄,缺乏法律规范和有效监管,担保业务规模难以满足贷款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保险覆盖率低,农业生产和信贷投入缺乏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提供。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框架性方案设计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问题,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这就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化解存量历史包袱,消除政策性负担的制约,使农村信用社能够轻装上阵,重构自身约束机制,恢复持续经营能力。

1.增加政府资金投入,采用多种手段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在前一阶段通过央行票据、央行借款等方式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坚持“新老划断”的原则,按照农村信用社五级贷款分类的标准,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以及支农政策性损失进行全面清查核算。采用中央和地方出资、引进外部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和亏损挂账进行资产置换和剥离,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

2.深入推进农信社产权改革,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引入民营资本等境内外资本,合理调整股权结构,避免股权过度分散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强化股东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验,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经营管理的效率。

3.建立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村信用社继续施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直至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完成;在货币政策上,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适当调低准备金要求;在再贷款政策上,降低现行的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减轻农村信用社的利息负担。

4.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合作与资产重组行为。对一些严重亏损、经营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加大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整合力度,允许本地金融机构以及跨地域农村金融机构以参股或者控股的方式并购和重组农村金融机构。

此外,清理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歧视性政策规定、规章制度,维护农村信用社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调整政策性金融体制,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和效率约束,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

1.改革政策性金融运作机制,提高政策性金融业务经营的效率。建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市场化选择机制,允许农业发展银行等多个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竞争,通过业务招标等方式确定政策性业务的承办机构,提高政策性业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调整现行的按机构进行支农补贴的办法,实行按资金流向对政策性业务进行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根据具体业务的规模、风险水平来对政策性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补偿。

2.积极拓展农村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范围,稳步发展商业性业务。在现有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村公路、农村通信、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进出口等政策性业务,提高政策性业务的经营约束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稳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开展龙头企业贷款等商业性贷款业务。按照分类管理、分账核算的原则,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分别建账、分类管理、分账核算,不断优化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结构,将农业发展银行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全方位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允许农业发展银行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定向发行政策性金融债,通过城市资金回流农村、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等多种机制,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解决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加强部门协调工作,加快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根据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情况和经验,进一步理顺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的权责关系,积极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具有自生能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环境,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2.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优惠的经营政策和监管政策。加快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应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中小企业的贷款。对农村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规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强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存款人权益的保护。

3.制定相关约束性规定,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义务。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范围和规模等因素,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的比例要求、投放范围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定。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定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上存资金的利率限制,保障支农功能的发挥。

4.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在降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的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设立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纳入母行监管统计,实行并表监管;对农户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强化自律性监管,并建立相应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

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和支持性措施。有关部门应积极扶持贷款担保公司、贷款担保基金等的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机制,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措施,建立农村金融的支持配套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1.鼓励扶持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扶持或者出资参股成立农村贷款担保公司,专门为农业信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也可以由地方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贷款损失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对已经设立的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予以积极扶持。

2.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贷款抵押担保形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试点和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户林地集体抵押、订单质押、动产质押等切合农户实际的抵押担保方式;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探索将存货、厂房设备、收费权等财产作为抵押担保的途径。针对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企业土地已经转换为工业用地的,积极协调办理相关的土地确权程序,推进贷款抵押的落实。

3.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对农业保险的介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俊.农村金融现状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9).

第7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抓住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大省来说,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元。这些既为河南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要看到,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河南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还要看到,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还比较低,一些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与先进省市的差距较大,一些重要指标在全国的份额,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缺乏基础和支撑,甚至会拖全国的后腿。河南必须把发展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正因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来思考问题、制订措施、安排工作。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后,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向依靠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上转变。河南经济结构调整这几年已大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由年的下降到目前的,二产由上升到,三产由上升到,三次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为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积极推进百户重点企业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农畜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最近省政府又开展对污染严重的个重点区进行专项治理。这些都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城市化率、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继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整个中的比重。在二产别要注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整个工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增长方式更趋科学、经济增长的内驱力日趋强劲。现在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我们既要抓住沿海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同时在招商引资中还要注意避免把沿海或国外已经淘汰的耗能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引进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抓好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考虑,统筹兼顾,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对河南这个以原材料加工生产为主的大省来说,处理好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更为重要,必须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去年开始,河南对全省煤炭、铝土矿等战略资源进行整合,到去年底,全省家地方国有煤矿已整合家,小煤矿整合减少家,到期关闭家。原来小煤矿的产量占到,整合后国有大矿产量提高了%以上,相当于每年少浪费亿吨煤炭资源。

河南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必须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既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严格按程序办,使土地使用有序可控。在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同时严格城市规划、严格土地审批,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地拉大城区框架、大量占用农田的现象。注意加大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整合闲置土地,搞好土地存量调整,已经连续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的同时,基本满足了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节约土地、集约用地观念,坚持依法用地,坚决杜绝那种借口加快发展而违规违法使用土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中,干群关系紧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是关键,处在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去年以来,河南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被污染地区和山区农民吃水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因灾造成的倒房重建,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给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救济、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农村道路建设也是这样。省政府从××××年开始,将过去用于经营性公路建设的交通规费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提高补助标准;⒊两年共投资亿元,今年计划再筹资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实现“村村通”,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由于这些措施高度关注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凝聚了人心,也促进了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必须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在项目建设征用土地时,不仅要按照法定标准及时、足额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而且注重解决好少地、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使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这几年河南审慎对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力避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的利益。在政府行政、社会管理上努力扩大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努力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速公路设计时充分考虑方便群众排水、灌溉、通行等问题,广泛征求沿线群众的意见;农村道路建设将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额和建设、参建单位及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等情况和举报电话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城市规划设计和房屋拆迁,也都要征求群众意见,设计方案取得群众认可;征用农村土地要经农村集体和农户确认,征地过程、补偿安置要公开透明等。为了切实把补偿安置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去年省政府明确把土地补偿足额到位作为审批建设用地的重要前置条件,凡是因土地补偿不到位引起上访的,暂停用地审批,并把土地安置补偿到位作为当地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落实下去。这项措施出台后收到较好成效。到去年底,全省拖欠的亿元征地补偿费就已全部清理完毕,群众也比较满意。

加快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实行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这也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群众的长远利益,但在城市拆迁中必须兼顾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以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当前利益。城市房屋拆迁关键是要做到程序合法、安置补偿合理、政策落实到位,补偿安置的方案要得到群众认可。既要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又要确保拆迁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鉴于过去曾有些地方在城市改造中引发了社会不稳和群众上访,去年下半年,省政府决心把××××年以来发生的涉及城市拆迁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作为解决的重点,要求年底前全部结案。同时派出督查组,到基层到群众中做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并实行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包案制度,加强督办,抓好落实。通过努力,房屋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体、越级上访案件大幅度下降。

第8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关键词]土地征用失地农民补偿政策

一、调查背景

平潮镇全镇面积61.93平方公里,总人口7.98万,目前平均人均耕地0.7亩。近几年,平潮镇大量征用土地,兴办工业园区,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审计学院暑期赴南通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08年7月来到该镇,深入平潮镇镇政府、云台山村村委会以及农民家中,了解土地征用政策的施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走访农户时,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的实地调研方式,以问卷和访谈为主。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为96%。问卷主要涉及农民对土地被征用的意愿、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实行情况、失地农户被征地前后家庭收入情况等。

二、各方面基本情况

平潮镇2003年开始征用土地,所征土地93.75%是用于建设工业园区,6.25%用于建设公共事业。2003年-2007年约征地共5000亩。

(一)失地农民年龄

在调查的失地农民的年龄段为:在20-30岁的居民占总人数的6.25%,30-40岁的居民占总人数的21.875%,40-50岁的居民占总人数的29.167%,50-60岁14.58%,60岁以上的站总人数的6.25%。

(二)征地补偿及安置情况

平潮镇自2003年开始工业园区建设以来,依法征用工业园区所需土地,对农民的补偿包括三大部分,即土地补偿费、劳力安置费及一次性青苗补偿费。

1.在2005年9月1日前,一次性青苗补偿费是直接一次性支付给被征田地农户,而其他两项补偿款则通过借款合同的形式,以村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借给征地单位,按年支付资金使用费,标准是按1000斤/亩大米折价计算,大米价格随行就市,取每年11月中旬新米上市时当地贸易市场的平均价,实行下保底、上不封顶,即:当市场大米价格低于1.00-1.50元/斤时,按此价格计算;当大米价格高于此价格时,按市场实际价格计算。

2.2005年7月21日,《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此《办法》出台后,平潮镇各村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但大部分村民认为现行的大米折价的补偿方式更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故目前该镇仍然采用大米折价的补偿方式。

(三)土地征用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平潮是一个经济强镇、工业重镇,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平潮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是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平潮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批批工业项目落户平潮,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就业岗位数量逐年飚升,吸引了不少外来打工者。

平潮镇2003-2007年主要社会经济一览表单位:万元

注:外来人口不易统计,此数字为保守估计

来源:平潮镇镇政府

(四)失地农民的社保状况

平潮镇政府对全镇农民按自愿原则办理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按上年度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30%缴纳,市镇两级补助3%。以2008年为例:市镇补助每位参保人员225.6元,个人缴752-2256元。

(五)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从下列平潮镇农民被征用土地前后所从事的工作对比图中可以了解到,被征地后,当地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务农人数由22.9%减少到3.13%。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由原先的66.67%上升到76.04%,但同时,出现了闲置劳动力,比重高达6.25%。

(六)农民对征地的态度

征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使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获益的过程。我们调查发现,有82.29%的人表示愿意自家土地被征用,6.25%表示不愿意,而11.46%的则表示要视补偿状况做决定。

三、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及分析

(一)在此次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将多方面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总结和归类,从中我们获取了较为详细的发展资料,为我们的课题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在对多方面资料的查证对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补偿标准的上升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幅度,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1月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2008年1-6月份CPI同比上涨7.9%。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基本物资价格上涨过快,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生活压力加大。从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65.63%的农民收入上升,虽然表面上看并无收入下降现象,但同时在我们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有468份(占投放问卷的97.5%)反映现阶段物价上涨过快,对基本生活产生了影响。尽管政府采取了增发低保人群社会保险金和失地农民救抚金的措施,但由于实际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了增发的幅度,百姓并不认可此措施。

2.政府在失地农民和新创企业两则关系上偏轻偏重,失地农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不明显。

近五年来通州市平潮镇累计投资5861万元,建成农村公路72.6公里,新建、维修农桥46座,新建防渗渠52公里,疏浚整治河道145公里,改造泵站33座,新增大型农业机械34台套。完成沿江公路46户近1万m2的拆迁和安置工作,保证重点工程实施。全力做好沿江公路、204国道改线等省级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备土等工作,该镇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这五年来,该镇取得的建设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但可以看出,平潮镇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工程偏向企业的问题,而对于农村农民的一些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疏忽。对于涉及农民的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未能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我们在对平潮镇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走访调查后发现,一部分农民觉得政府下一步应该做的是:从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转变到切实加强落实好涉及民生的问题上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从而让老百姓,尤其是失地农民切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土地征用发展第二产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全镇走向镇富民也富。

3.闲置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资源浪费严重。

失地农民自身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观念落后等问题,造成就业率偏低的现状。一方面,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缺乏创业能力和理财能力,到手的补偿款很容易在短期内用光,失地后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是当前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3-2007年,平潮镇虽然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技能的农民能够找到就业岗位,但部分劳动技能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民,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农村妇女在失地后,并未或很少得到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再加上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造成了“失地即失业”的后果。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强,存有“一补了之”的现象,缺乏对失地农民长远利益的倾注。

(二)建议:格给予经济补偿的政策,转而考虑CPI指数对农民基本生活的影响,参考多方面要素的价格涨幅来衡量对农民实行经济补偿的标准。目前CPI指数发展并不平稳,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在失去耕地之后随着物价上涨尤其是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产品的物价上涨正在发生着大幅度上升。而大米市场价格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而在考虑补偿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到其他产品价格上涨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同时,加大对低收入失地农民家庭的补助力度。对于失去耕地后,家庭外出打工劳力较少的家庭,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孤独老人,政府应当加强对这一部分人的补助,对他们实行特别照顾,诸如实行较高标准的补偿,换言之,就是对这部分人补偿的金额应高于失地所造成的损失。而对于一般的失地农民而言,政府则需要对他们的补偿尽可能的等于失地说造成的损失,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别补偿。资金来源可从征地受益企业、税前列支捐助费,适当补偿失地农民因物价上涨的损益。

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体生活。大力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程,加快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努力实现“一村一清”。全面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农业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村建设,培育“一村一品”,巩固提升10个专业村的科研创新能力。政府可以督促征地受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失地的村、居委多办一些公益事业,以暗补的形式让失地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缓解失地农民与政府和征用受益企业之间的矛盾,构筑一方和谐。

3.通过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从而真正保障农民的权益。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我们了解到,有84%的失地农民迫切需要外出打工技能的培训,另外有16%的农民认为自己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总体上看,目前平潮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缺乏,基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只有很少的农民具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就业资格证书,外出务工大多数都是靠出卖体力。因此,平潮镇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同时做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改进当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并尽早推出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将就业培训、就业咨询与职业介绍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力度,安置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

综上所述,必须将土地征用工作列入建设和谐生活关系的监督工作体系,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真正做到规范和引导政府作为。在具体实施时,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等特征,应该采取较为通俗的宣传方法,如召开讲座,发放传单,张贴横幅等,此外还要注意到和农民的沟通,让农民切实理解土地征用政策和相关补偿标准。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农民土地征用问题都应得到充分重视。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化区域,妥善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党政重视、行政推动是极为关键,而且这种重视不能浮于表面,应真正入村入户,关心失地农民。

四、调查体会

土地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因而土地征用政策自从实施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调研,笔者既走访了当地政府,获得第一手的宏观资料,又走进农户,深入农村,真正认识到了当地农村的现状。虽然土地征用政策在平潮镇实施得较为顺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

通过这次调研,笔者不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深刻认识到作为大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奉献给社会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肩头担子之重,脚下征途之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之下,土地征用政策在改革和实施的过程中会更加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袁铖,《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

[2]丁蔚文,沈维农,《解决被征地农民生计的有益探索-南通开发区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J],《新华日报》,2003年7月

[3]廖小军,《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周飞,倪绍祥,《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缺陷及其改革》[J],江海学刊,2004,(6)

[5]姚蕾,《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损失及对策》[J],兰州学刊,2005,(2)

[6]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

[7]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

第9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范文

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中,我们告别了硕果累累的20__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__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意味着新一轮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又要踏上新的奋斗征程。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去年的发展成绩,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县上下在总结中坚定信心,在新起点上奋发图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午县委刘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精神,我先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起好步、开好局,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工作部署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致力创新突破,进位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一个跨越两个突破三个变化”。

“一个跨越”,就是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围绕“两步走”目标,致力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体现整体经济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跃上了新的台阶。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增长14.3%,人均达到2万元,跟上了全省的步伐,并以此为标志,我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财政总收入完成8.39亿元,增长37.4%,财政总收入净增2.3亿元,是增量最多的一年,并一次性迈上7亿元和8亿元两个台阶,荣获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其他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幅攀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增长37.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21.6%;外贸出口总额达1.5亿美元,增长161%,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并荣获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5亿元,人均存款居全市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90元,增长13.5%,创历史新高。

“两个突破”,就是项目建设和“决战两区”取得了新突破。在项目建设上,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抢抓国家政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机遇,千方百计争政策、引项目、跑资金。先后争取了省级粮油产业特色基地、园区绿化提升试点等政策,成功列入中央苏区县。谋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84个,其中纳入省规划笼子60个、市规划笼子90个;完成项目开发102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 个;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__个,争取上级各类资金6.6亿元,比上年净增6000万元以上。特别在竞争性项目资金的争取上有新突破,其中____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资金2530万元;____航电枢纽工程初步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待批复实施;2×350MW热电联产项目预可研和盐化城供热、热网规划报告通过了省能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1500亩的河西现代物流园列入全市三大重点物流园建设项目之一;县城防洪工程可研报告经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余新公路拓宽改造已列入省重点工程并即将开工建设。“产业对接攻坚年”活动成效明显。先后在__、__举办__盐卤药化产业、机械机电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资金近60亿元。成功举办了__第二届箱包皮具节、灯饰照明产业发展恳谈会,扩大了影响力。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4个,引进内资18.7亿元,增长34.3%,荣获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实际利用外资3890万美元,增长5.5%。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年共开工建设各类产业项目86个,有__个项目列入省重点产业项目调度,为重大产业项目争取各类贷款2.4亿元,争取省级重大调度项目用地指标1002亩,争取市级调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00亩,城乡建设“增减挂”周转指标5000亩;纳入市重点调度的32个项目全部开工,有22个基本竣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决战“两区”上,一是园区发展增量升级。以打造百亿园区为目标,坚持产业集群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平台建设日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投入4.6亿元,__工业园跻身全省生态工业园,并列入全省首批7个生态工业园区绿化提升试点园区,在全市“走两区、看变化”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盐化工业城建设初具规模,盐化大道二期顺利竣工、三期全面启动;箱包皮具产业园20家企业开工在建;机电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玻璃灯饰交易市场建成面积7.8万平方米,市场初现雏形;粮油食品产业基地得到完善,赣中绿色粮油食品工业城被列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获得“全国食品强县”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荣誉;玻璃灯饰产业获世界照明行业品牌评选委员会颁发的“最佳投资环境县”称号。策应城市发展,积极引导城区化工企业退城进园,目前江西新瑞丰生化有限

公司、赣中雪峰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退城落户盐化城。园区新增项目55个,园区已落户企业285家,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__2亿元,成为全市5个百亿园区之一。全县规模企业达61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3.2亿元,增长51.9%,工业税收占比达71%。二是城区建设扩容提质。以打造秀美__生态花园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城规划取得新进展。重点开展了县城第五轮总体规划、城东控规、老城区修建性详规、__大道详规等__项规划修编,并已完成7项。城市建设富有成效。通过财政投入、土地运作、银行融资等方式,全年城乡建设投入达__亿元,以十件实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口文化公园、__森林休闲广场竣工投入使用,__文化公园顺利开园;文化广播艺术中心、城南新区景观河、市民广场、公安技侦大楼基本竣工;105国道城北段拓宽改造、县城5万吨/日供水工程、体育馆、县医院医技门诊大楼正在抓紧建设;__大道街景改造和站前路亮化改造升级工程已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巩固和提高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三城同创”活动深入推进。去年__月20日,我县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获得了继国家卫生县城后又一张含金量高的城市名片。“三个变化”,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变化。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致力主攻工业、做强农业、繁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为21.6:53.6:24.8,呈现出良性运行的好势头。工业占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特色农业调优增效。优质水稻、优质果蔬、良种生猪、中药材和高产油茶等五大特色产业规模壮大。粮食总产达6.8亿斤,建立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2个,粮食生产荣获全省先进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39个生态养殖小区不断规范,生猪出栏85.2万头,增长1%;新发展果业3800亩;新增中药材3万亩,新发展高产油茶1万亩。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较快,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1家,其中市级34家、省级7家、国家级2家。以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汽车货运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货运车辆306辆,总吨位达2.47万吨,物流业税收突破7000万元,增长75%。全民创业深入实施,民间资本彰显活力。全县新发展私营企业131家,累计达1462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91家,累计达__455户。城乡商贸市场日益繁荣,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编制基本就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10家农家店改造基本完成。金融市场日益活跃,相继引进九江银行、赣州银行入驻__,诚信小额担保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荣获全省优秀信用担保机构,保险、中介、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得到新发展。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所有墟镇和992个2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规划。以乡镇“八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乡镇规范化建设,大洋洲镇、溧江乡、桃溪乡等一批墟镇卫生环境日益好转。新农村建设“百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全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__万元,涌现了荷浦莒洲新村、界埠梅塘村、大洋洲泉江村、潭丘航新村等一批示范样板村;乡镇为民办实事工程成效良好,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生态创建,麦斜镇、沂江乡荣获省级生态乡镇,__洲村和__村、__镇__村荣获省级生态村,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三是和谐社会建设向前推进。坚持把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年民生工程投入4.4亿元,同比增加1.6亿元。劳动就业明显改善。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5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9__人。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小集体企业人员参保工作,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县参保人数16万人,参保率85%;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落实到位,参合率分别达99.8%和90%。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共为1.9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救助金2960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806万元;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820套,为全市最多;国有农林场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教育发展稳中有进。全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3314万元,教育园区等一批城乡学校建设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有新提升,全县高考上二本以上分数线人数774人,上线率28.3%,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市第三;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总分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位居全市第一,全县中学生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有62人次获国家级奖。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共组织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4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县人民医院列入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持续开展,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救治工作全面启动,荣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县,继续保持了全国、全省先进荣誉。文广事业日益繁荣。电视专题《关注》栏目荣获全省“十佳栏目”奖。新增农家书屋40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20多个村建立了村广播室,农村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物普查工作荣获全省先进,我县被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剪纸之乡”;牛头城遗址成功列入全国“__”规划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一。有线电视行政村覆盖率达99.3%,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顺利完成。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开展了“打黑除恶”、“清网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启动了禁毒严打斗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县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安全监管措施到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非工口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获市非工口企业改制先进县。工作得到加强,“领导干部大接访”持续开展,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审计统计、县志档案、老建扶贫、物价、国防、民兵预备役以及工青妇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过去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可圈可点,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兄弟县市的关注。去年有十几位省部级以上领导来我县视察工作,有十多批外地代表团来我县考察工作,特别是王萍书记、胡世忠市长多次亲临__指导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当然,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狠抓落实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奋进拼搏的结果,也是在历届班子打下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__的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创业者以及全县人民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实施“__”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正确判断和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对于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__,实现赶超目标,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做大总量、做强实力、做美城乡、做优民生,加快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发展投入快速增长。当前,投入不足仍是我县的主要矛盾,必须树立项目决定投资、投资决定发展的理念,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实施一批事关全县大局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突出立项争资。把握国家投资导向,加强与国家、省“__”规划的对接,努力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县。一方面,要超前论证储备一批项目。围绕工业技改、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加快推动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谋划工作。重点要着手启动风能发电厂测风工作,推进南昌—韶关高速公路过境并设置交互口、昌吉赣客运专线设站、2×350MW热电联产项目、盐化城及玻璃城管道燃气工程、大洋洲__化工专用码头、县城应急备用水源、105国道东迁改造等项目谋划,确保能及时提得出、报得上,力争全年新开发储备项目60个以上。另一方面,要跑省进京争取项目资金。盯紧国家和省资金投向,把握投资政策,在保证常规性政策项目资金争取的同时,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的争取,力争全年争资突破7亿元。重点要争取____航电枢纽工程、县城防洪工程(__大道)、余新公路拓宽改造、高标准农田项目、三湖联圩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保障性安居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盐化城基础设施以及工业节能技改、中小企业振兴等项目资金,力求在重大项目争取上取得新突破。积极跟踪中央苏区县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县财政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项目工作奖补,以调动全县上下立项争资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大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头戏来抓,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不断提高招商水平。在招商对象上,积极策应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强与跨国公司、央企、大型民营企业的跟踪对接,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港台100强企业和重点关联配套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要加强外资企业招引力度,努力在引进外资上有新起色。在招商方式上,取消乡镇和县直单位捆绑产业招商方式,强化产业办招商职能,打造专业招商队伍。继续推行推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在重点区域跟踪推进项目,提高招商效果。在招商责任上,改进固定资产评估办法,强化乡镇、县直经济

主管单位和产业办招商责任,对主要的经济部门继续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严格落实离岗招商机制和惩罚机制,对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第三,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实行县领导挂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初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0个,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中央投资项目、省市重点调度项目、十件实事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竣工率和投产率,确保项目高效推进。要加大项目实施的监管力度,严格招投标及标后监管,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和违法分包、转包行为,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坚持项目“四制”管理,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法人建设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板块经济、特色经济为路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三产共生演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力促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县域经济的崛起关键是工业的崛起。要继续实行工业“三年强攻计划”,集合各类发展要素,不断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能级、上水平。一要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主攻盐卤药化、机械机电两大强县产业和箱包皮具、灯饰照明两大富民产业,推进粮油食品、建筑板材两大产业集群,构建“4+2”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以上。盐卤药化产业要以“两碱”基础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化工为方向,着力推进江西碱业__0万吨联碱、江西祥丰化工30万吨离子膜烧碱、江西新瑞丰生化、江西邦浦医药化工、江西天辉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上下游精细化工、医药化工项目。机械机电产业要以铜精深加工、汽摩配件、砂轮、机械、电子等为主导,着力引进一批关联配套项目落户机电产业园,扩大集群效应。箱包皮具产业要以推进博派公司、东源置业箱包制造基地建设和箱包皮具市场繁荣为重点,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灯饰照明产业要以灯饰深加工、照明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引进灯饰照明终端产品项目,提高附加值;抓紧推进玻璃灯饰市场建设,加快形成“市场+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粮油食品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规范建材、林产加工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申报和建设,力争开发一批省级新产品,提高竞争力。二要扶优扶强骨干企业。继续推行县领导挂重点企业帮扶机制,出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扶持政策,着力缓解企业用工、用地、用电、融资等问题;抓住国家产业振兴、国家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等政策机遇,引导企业科技创新。重点扶持中盐__盐化、中盐江西兰太化工、江西新瑞丰生化、__南方水泥以及铜加工企业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提质增效,抓好规模企业一套表改革,催生一批规模企业,力争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三要加速园区转型升级。立足打造特色园区,进一步强化产业功能定位,抓好园区扩园调区,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完善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功能。重点实施盐化工业城中区道路网架和管网、电网建设,加快盐化大道三期开发,扩大用地规模;推进江西碱业铁路专用线、进场公路、__0KV公用变电站等项目建设,提高配套保障能力。抓好机电产业园、箱包皮具产业园等基地建设,着手启动灯饰照明产业基地建设,争取纳入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园区商住、餐饮、娱乐、物流等功能,在园区试点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引导职工在园区安家。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抓紧城南工业园区绿化提升工程,促进园区规范集约发展。四要完善工业发展体制。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挂产业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抓好工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企业帮扶和招商引资运行调度等工作。强化工业园区管委会监管职能,将工业园城南区、河西区、灯饰照明产业基地平台建设纳入县工业园区统管,严把工业项目准入、规划、建设、验收等关口,确保工业项目一个口子进出,工业发展一盘棋。

第二,力促特色农业做优做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一要做大规模。当前我县农业特色不明、规模不大,仍未跳出传统农业的樊篱。因此必须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围绕优质稻、优质果、绿色蔬菜、中药材、良种猪和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等产业,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政策扶持,集中财力打造有亮点、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基地。优质稻重点抓好溧江、大洋洲、潭丘3个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及__、溧江、城上、神政桥和七琴5个千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优质果产业重点抓好以三湖、荷浦、界埠、大洋洲为主的三湖红桔品种提升、规模扩张,以神政桥、__、七琴为主的井冈蜜柚和以大洋洲、溧江为主的千亩绿色葡萄生态示范园建设,确保果树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蔬菜产业重点抓好沂江、界埠、__等5000亩城郊蔬菜产业带和新绿公司千亩绿色蔬菜标准园、潭丘百亩韭菜标准园、大洋洲200亩食用菌标准园建设。整顿和规范县城农贸市场蔬菜交易,保护菜农的利益,提高菜农种植积极性,确保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上。中药材产业继续抓好三湖、界埠、荷浦等地的商洲枳壳、车前子、黄桅子中药材产业带建设,新发展以商洲枳壳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万亩、黄栀子1万亩、车前子2.5万亩、茯苓1万亩以上。生猪产业要按照“控制县域总量、坚持区域限制”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及标准化猪场建设,提高治污能力,对达不到养殖标准的养殖基地要坚决予以整治。高产油茶重点抓好溧江、界埠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年内新发展高产油茶8000亩。花卉苗木重点抓好__、沂江、神政桥、林业局、黎山林场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年内发展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花卉苗木基地2个,新发展花卉苗木2万亩。二要培育龙头。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关键来抓,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龙头项目招商力度。围绕食品深加工、水果加工、中成药生产、蔬菜生产、休闲农业等,积极包装推介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的农业项目。加大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江西正邦科技__分公司、金佳谷物__分公司、江西瑾德尚品茶油、宏冠绿色农庄、新绿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规范发展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协作和市场对接能力,力争年内新增市级示范社2个、省级市范社2个。三要夯实基础。继续开展“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启动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沂江河联圩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争取启动县城防洪工程、溧江河整治工程和沂江水东段农田防护工程建设。抓好大洋洲、桃溪、七琴等6个乡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扫尾,启动三湖、界埠、沂江、麦斜4个乡镇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整合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三,力促服务业繁荣兴旺。立足打造赣中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成立高规格的商贸服务业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张总量,努力使服务业成为我县新一轮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一要做强现代物流

业。加大汽车物流业扶持力度,优化服务环境,引导赣新、宏发、新赣新等物流公司扩张规模,做大物流总量,力争全年实现物流税收突破1亿元。加快城北物流园建设,启动河西现代物流园开发,推动__河西综合码头尽快试运行,打造现代物流平台。抓紧箱包、灯饰照明等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营,促进二、三产互动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流产业链,加速形成高效畅通、协调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二要搞活商贸流通业。抓紧研究制定专业市场培育扶持政策,强化商贸流通业的监管力度,通过优惠政策规范引导广场步行街、箱包皮具市场、玻璃灯饰市场朝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城南新区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进高端商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形成以县城大型超市为龙头、农村连锁店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城乡消费网络。扩大外贸进出口,规范流通公司管理,重点扶持2—3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力争全年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3家以上,做大出口总量。三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挖掘红古绿特色旅游资源,突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抓紧梅塘水库景区和莒洲岛景区项目招商和开发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创新旅游业宣传营销,广泛宣传__文化,延伸开发__、剪纸产品,精心策划各种推介活动,提高__旅游知名度。加快发展宾招餐饮娱乐业,抓紧建设五星级酒店,提升餐饮服务业形象和水平,发展一批上档次的餐馆、酒吧会所、文化娱乐消费场所,提高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发展外包、总部楼宇、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努力实现各种形态的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三)以城乡同治为重点,加快秀美__建设步伐。实施城乡同治,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提升年”活动,加快建设秀美__。

第一,县城建设要上品位。按照“一城五区、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沿江开发”两大工程,着力打造“一江两岸”秀美__花园城市。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抓紧完善县城第五轮总规修编,并尽快付诸实施;完成老城区控规和城东修建性详规,重点抓好城东湿地公园、二六三地质大队、河西现代物流园以及一批精品商住小区项目规划。要严控城乡结合部、老城区、县城周边山体等区域的建设项目,为今后县城发展留足空间。要加强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沿街和主道路两旁新规划建设的建筑必须色调风格基本统一,立面相互协调。要严格规划执行,实行项目竣工验收联审,坚决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要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城南新区各项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全部竣工。抓紧推进__大道建设,启动区域内的拆迁工作,力争基本完成北段主干道工程。抓好城南五星级酒店、城南幼儿园和一批精品商住小区等新建项目,把城南新区建成县城的“精品”。大力推进城北教育园区、__大道北端拓宽改造、城北物流园、龙山森林公园、东山林森公园、北门湖休闲广场、电机厂休闲广场建设进度,引导城北化工企业搬迁,完善老城区配套功能。抓紧城东大道、善政三路城东段、洋峰路以及两座涵桥建设,年内完成城东大道主体工程,拉开道路网架,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加快余新公路、河西现代物流园和灯饰照明基地建设,抓紧完善给排水、通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园区与城区的对接。三要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文明县城成果,加大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通过综合措施逐步取消县城“拐的”。加强房地产开发后期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推进小街小巷和县城危旧房改造,努力突破城市管理薄弱环节。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适时启动城东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园林绿化、通道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公共场所绿化,积极实施重点路段亮化升级改造,精心打造县城河湖景观带,力争年底达到申报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标准。

第二,小城镇建设要创特色。目前我县乡镇墟镇普遍比较落后,环境条件差,必须下大力进行建设改造。一要加强重点示范镇建设。__镇要启动实施城东新镇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行政办公区和各项配套设施,构建新墟镇雏形。大洋洲镇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已规划项目的实施,促进示范镇建设全面达标,打造成全县城镇化建设的样板。界埠镇要加快新墟镇站所办公楼房、商住小区建设,尽快做大墟镇规模,提升人气。二要加快小城镇市容改造。深入开展“美丽乡镇”创建活动,结合乡镇规范化建设和墟镇“八个一”工程,每个乡镇都要选择1—2个亮点工程进行重点打造,确保年内取得成效。要切实强化墟镇环境卫生管理,改善镇容镇貌。积极推进小城镇空闲地开发,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模式,引导周边村民建房向墟镇集中,做旺小城镇人气。三要加大小城镇建设扶持。对纳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竣工验收后,根据决算价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对乡镇土地出让金收益,按成效分档次予以奖补。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出亮点。开展新一轮“百村改造”,重点抓好70个左右省级村点和40个左右县级村点建设,力争全县建成2-3个省、市级样板村,每个乡镇建成1个亮点村或特色村。一要推进镇村联动。今年要将乡镇所在地的自然村全部列入新农村建设点,捆绑村组新农村资金统筹用于墟镇新农村建设,做到与集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洋洲镇、溧江乡、桃溪乡要以打造镇村联动精品为目标,做大墟镇规模,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树立典型。二要加大整治力度。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提升年”活动,推广沂江乡胡家村、荷浦乡荷浦村等村的空心村整治经验,进一步改善村庄基础条件。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快环保型焚烧炉建设进度,继续完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采取“3+5”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行农户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力争年内完成通自然村水泥路建设里程60公里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三要实施精品工程。继续抓好界埠镇梅塘村、大洋洲镇泉江村县级精品村建设,力争打造成省级精品村。各乡镇要安排专项资金集中打造一批乡镇精品村。

第四,生态创建要有成效。继续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村、生态工业园、绿色学校和社区创建活动。实施____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城北化工企业搬迁、生猪规模养殖污染整治及生态修复,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切实“让山林休养生息,让河湖恢复生机”。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处置环境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污染总量控制指标和减排刚

性任务,为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县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监督管理体制,精减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社会调节职能、经营性职能厘清归位。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明晰国有林场产权,保障国有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继续抓好非工口企业改革扫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和村卫生室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目标。积极探索放活乡镇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为乡镇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第二,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改进预算方式方法,细化预算项目,严控预算资金追加,努力压缩预算弹性空间。规范重大项目支出变更管理,对建设性项目超出预算的投资,必须经相关部门以及专家评审后按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各地、各部门、各产业办在实施任何工程项目前,必须先编制项目预算并经有关部门评审后,报县政府批准再实施。对年初未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的有关设备购置及修缮费,县采购办原则上不予办理审批手续。加强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的问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纪律,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推行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制度,确保财政专项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第三,激活投融资机制。大力支持县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县内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优势企业、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积极推行“招银引贷”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新的金融机构进驻我县,积极引进和发展村镇银行,引导私营资本组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搞活县域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城司、盐化城开发公司及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担保作用,力争年内担保融资3亿元以上。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社会信用秩序,严厉打击逃避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四,改进用地管理制度。一要依法依规用地。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完善供地政策,严格用地审批流程,规范供地操作,特别要根据企业规模、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贡献率供应工业用地。对非法买卖、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该纠正的纠正,该处理的处理,促进土地管理规范化运行。二要集约节约用地。认真清理闲置土地,对各类项目用地特别是工业项目用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依法收回没有按规定期限开工建设或不按出让合同约定使用的用地,防止圈地行为,杜绝土地闲置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城乡用地“增减挂”项目实施力度,最大限度盘活农村空闲土地,缓解用地矛盾。加强土地使用税征收工作,严格征收标准和政策,切实做到依法征收。三要加强农村集体用地监管。各乡镇政府要落实农村土地监管职责,健全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第一,要不断强化工作责任。“两办”要根据本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尽快制发文件,确定牵头领导、牵头单位和协同配合单位及责任人。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分工和职责,把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条一条理出来,一项一项到人头,特别是对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必须做到早安排、早落实。牵头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一定要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不管是目标的提出、措施的制定,还是问题的解决、工作的推进,都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实行台帐管理、盘点销号,以率先垂范、真抓实干的作风引领发展导向,推动目标实现。

第二,要切实完善工作机制。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要强化组织保障。继续推行“一个项目、1—2名县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高位推进,定期调度,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及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工程建设、支持保障等各个环节,积极配合,主动服务,做到特事特办,形成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二要创新推进方式。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项目、重点产业调度制度,分析研究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项目牵头单位及县产业督查办、项目办要及时梳理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县领导现场办公,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月调度、月通报、现场督导、定期检查等方法,强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度。年内要组织两次以上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现场观摩活动,现场评分,现场点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三要健全监督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县主要领导巡查,挂点领导检查,县委办、政府办、效能办督查的“三级”督办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对投资进度严重滞后的在建项目,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敦促责任单位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四要改进考评办法。完善和改进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突出考核重点,兼顾特色工作,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对年度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要大力表彰,对落后单位要严厉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