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云雀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雀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雀阅读答案

第1篇: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社会在进步,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的简单总结,望大家指正。

一、注意正确处理学生读和教师导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清自己与小学生的角色地位: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指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利用好课前和课后时间;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回家与自己的妈妈对应角色来读这篇文章,这样小学生既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生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又可以通过母女情感亲身体验小云雀的心愿,进而与小云雀的心愿达成共鸣。从而在学习本节课上,小学生可以更流利、更有感情地阅读此课文,会带着与小云雀的共鸣认真学习,课后更会因为小云雀的心愿,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教师起点拨作用,启发学生。

二、注意正确处理学生读与学生思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在“读”,这种读不是让小学生大声地、摇动晃脑地、无感情地阅读课文,而是要小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说阅读中学会思考,做到边读边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让小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九寨沟地名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叫那些湖泊为‘五彩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等。让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此文,这样小学生在阅读时不会简单地朗读课文,而是学会了思考。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能激发小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注意熏陶小学生的情感

第2篇: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巧妙引导;展开思维;个性发挥

一、巧妙引导,字词训练,助学生自我学习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的第一课时似乎有一定的模式,我们习惯于通篇阅读全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读通课文后再认识生字,抄写新词。填鸭式的课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听话的,按照老师思路学习的

“乖小孩”,却抹杀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可能哪怕是如此教学,学生还是错误百出。问题出在我们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却忽视了只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东西。因此,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扎实的字词训练,必将成为成功进行语言教学的基本保障。

曾有幸聆听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示范课,进入课题之后,薛老师直接在新授前安排学生自己理解字词句,在课上可以相应地进行默写生词,照样子批阅订正,随后字音纠正字形指导字义理解一一展开,就字词教学环节就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学生通过指导,扎实有效地掌握了字词。对比任教以来传统地给学生划出生字词,要求学生抄写、默写,效果是明显的。

二、巧妙引入,展开思维,使学生学会说话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年级学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重点理解字词句,学会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注重好词句的培养,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模式中,对于课文的朗读,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朗读,换句话说,任何教师在教授课文朗读时,注重段落及分角色朗读,却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读”上,而忽视了“怎样读”。

语文阅读指导注重全面地读通读顺,小到关键词、提示语等字词的指导,大到联系上下文,体会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感情,抓住朗读语气等方面的指导。柳斌同志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主要手段就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

如:在教授《云雀的心愿》时,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对话。在常态课上,很多老师会让学生读,分角色朗读,由读对话引出文章中心思想:(1)云雀的心愿是什么?(2)森林的作用是什么?目的相同,却忽视了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根据说话内容、根据提示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读出说话的语气和心情,真正读懂课文。

三、巧妙指引,个性发挥,引导学生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一味吸收课堂知识,就无法彰显语文的本色。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备课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即确定教学的内容。从字词到理解再到运用,都需要教师借助这篇教材得以实现,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个全方位解读,然后从中择取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只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自我学习,才能举一反三,真正提升语文功底。

对于课文中的知识,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许多答案。学生不是一味地接受,生活的沉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使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欣赏作品时,更是会有自己的独到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时,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课堂交流,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从有字词典(新华词典)到无字词典(生活学问),两者在解释相同词语的方式上进行了简要对比,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意思。而通过朗读,学生都能说出用“晒蔫”和“拍打”能生动描写“骄阳似火”和“烈日当空”,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对于中心思想:学会生活中的学问,也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学习《长城与运河》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开一个我国名胜古迹图片展览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等,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表达美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认识不同,吸收和借鉴的能力不同。教师同时教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应用语言,学会说话,说生活的学问。如此教学,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在进行学生字词训练,阅读训练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语文就是要为言语智能而教。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较量,不是传统的授而是教师的提问、点拨,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的诵读练习,能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运行,从而使学生融入课堂,主持课堂、享受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慧.“量体裁衣”,用好信息技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以我的母亲为例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0).

第3篇: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宗教表演主题经验

丹・斯通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还未读完,朗―霍华德执导的电影却已全球同步上映。电影来得爽快,约两个半小时就让人得到达―芬奇密码的答案。

如其他的好莱坞式电影,《达》体现着大制作、强冲击、快节奏的特点。观众看到的有云集的警车、盘旋的直升机、连串的车祸、血腥的厮杀、惊险的逃亡,观众听到的有重磅金属的音乐、轻松幽默的调侃、专业知识的术语、逻辑严密的推理、云雀在后的阴谋,观众感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历史的质疑、对宗教的诠释、对偏执的嘲讽、对知识的警示。

然而,就整个影片来讲,其繁复琐碎的文化宗教背景、玄之又玄的密码破译却让人很易如坠雾里。这种情况下,除过画面上的东西,导演想传达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恐难为观众,特别是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所领悟。因之,观众在极力追逐故事的发展情节之外,对影片能超然欣赏的情趣便不得不大打折扣。

不过,既然影片的画面还能给读图时代的我们留有印象,那么从其拍摄技巧来说,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影片对宗教上为“圣杯”争斗的历史的讲述。当影片每每涉及此历史,画面就以讲述者为“实”之前景、历史故事则为“虚”之背景来进行展现。这种视觉效果给人印象就如同是在欣赏某种拼贴画,又像是讲述者站在幻灯片前回顾历史。于是,背景上,随画面由陈旧的土黄色到鲜艳的色彩的逐渐变换,宗教内部为“圣杯”的争斗也就栩栩如生、演绎眼前。

至于影片中影星们的表演,男女主角汤姆―汉克斯及奥黛丽―塔图并未见有多少过人之处。相反,其中一个配角保罗―贝特尼,他的表演倒让人过目不忘。或许是他苍白阴鸷的造型,或许是他鞭痕累累的自虐,或许是他痴迷宗教的狂热,或许是他杀人不眨眼的冷酷,总之这一切都通过他的眼神、他的动作让人不寒而栗、如惊噩梦。

联系小说来看电影,《达》至少有两个主题想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作品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用科学和知识,而这也是西方文化中一直被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文学影视作品里,表现知识或科学对人特别是学者或科学家造成异化的例子历来有之。从ChristopherMar,owe的戏剧The TragiCa,History OfDoctor Faustus中那个甘为知识向魔鬼出卖自己灵魂的Dr.Faustus到Mary Shel,ey的小说Frankenstein中创造了怪物的科学家Frankenstein;从戴维―克罗南伯格(DavidCronenberg)执导的恐怖、科幻影片《苍蝇》(1986)中那个以自己做实验品却不慎将自己转化为人和苍蝇的混合体的科学家塞斯到今天《达》中这个为着自己对于宗教的研究而不惜制造阴谋、幕后杀人的历史学家雷―提彬,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这些走火入魔的学者或科学家无不向人说明,知识或科学本身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类自己的偏执和异化。其次,《达》想表达的另外一个主题即宗教意识在现代人头脑中的变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宗教始终左右着人们思想乃至政治的发展。《达》不回避宗教,而以其作为其切入点来反映现代人对于宗教的诠释。就《达》的主旨来看,与其说它是对基督作为神的真实性的怀疑,不如说它是对其神性的解构。于是它让基督走下神坛,于是它将至今仍存活于世的基督的后裔――即作为人的达・芬奇的密码――推到观众面前。

应该说,以上两个主题在西方的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然而当丹―斯通将其演绎为小说,而小说又被改编为电影,《达澌引发的兴趣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细究之,除作者本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宽广之外,其非凡的写作技巧亦给作品大增情趣。如同金庸的武侠小说,《达》融历史与虚构为一体,再借助侦探小说的推理叙事结构,加上牛顿、达―芬奇的名人效应,于是虚虚实实、神神秘秘中,读者、观众不由自主、提着自己的胃口,随着故事情节亦步亦趋,直到悬疑的答案在剥洋葱般最后出人意料地水落石出,大家这才恍然大悟、长出一口气!

第4篇: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所谓“学生活动充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课标所说的“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下面从教师教学的层面,从阅读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余老师“学生活动充分”的设计艺术。

一、“学生活动”充分,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根据“学生活动充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从“学生活动”的角度设计,是“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一个重要角度

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三、以“学生活动”代替提问,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种创新策略

余老师的“主问题”设计常常基于学生的活动设计。

更妙的是余老师淡化提问,不进行提问又让学生活动起来。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递“抓手”。

四、用诗意手法细化、美化“学生活动”,是阅读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方式

语文教师要十分讲求教学手法的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一招一式,都要表现出自己是有素养的教师。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创设“情境生动”的活动

“情境生动”指给课文的教学有意地贴切地假设一种教学的情景。它要求设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看来优雅而又真切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情节表演、配乐朗读、角色演读、身份假设、“场境”对话等等。但大体上不外乎两个类别:一类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一类是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

2.创设分层推进小步轻迈式朗读活动

3.创设精致热烈的说读活动

一句话说读,就是余老师创造的一种精致的说读活动,它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上一句话,形成的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氛围。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一句话关键信息提取,一句话画面描绘,一句话收束课文,一句话展开想象,一句话学法介绍等等,都可以有机地进行运用。这个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大家都来说句话”。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的课堂交流。

4.创设角度丰富的写读活动

写读,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其形式丰富多彩,如给词写话、课文集美、信息提取、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生动译写、想象扩写、片断点评、诗联欣赏、课文概述、课文作文、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等。

下面是对课文《行道树》的“课中集美”读写活动设计:

写作活动的目的:集锦一批美句。请同学们将课中美句集为微型短文并激情诵读: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如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贡把光明迎来。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先课文集美,再诗意命名,是非常有审美意味非常有文学韵味的课堂读写活动。下面是《珍珠鸟》“课中集美,诗意命名”活动后的全新画面:

小鸟素描——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情意——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又如《蚊子和狮子》“替换一处,牵动全篇”活动,就是请同学们写一个句子替换文中最后一句话。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只有再读课文,感受品味蚊子和狮子故事的寓意,才可能有如下的创作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的后面也许是灾难。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这样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绩之后,不要飘飘然,否则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网上。

故事启示我们,世上万物,各有长处与短处若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以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别人的长处,就可能走向失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对方的劣势就可能取胜,忽视自己的劣势不避对方的优势就可能失败。

蚊子打败狮子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着必然因素蚊子有胆量,有智慧蚊子落入蜘蛛网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蚊子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就是:智者胜,骄者败。

5.微型话题式品读活动。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活动设计手法。如余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教学公开课的第二项训练:

余老师先提出“细品课文”总的“活动要求”:“根据下面的话题进行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后,通过PPT呈现“细品课文”的四个话题:

话题一: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要求学生静默思考,任选话题准备发言。学生准备好之后,余先生要求他们先将自己的看法说给同桌听,再将见解说给大家听。在学生当众说答案(前三个话题)的过程中,余老师进行评价点拨,并借助PPT逐一出示自己拟就的“答案示例”。到了第四个话题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尝试直接用“八个字”予以归纳,评价点拨后再出示教者的答案示例。余老师微型话题的品味,细化了过程,美化了表达。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话题设置:

①“于勒”的作用;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③小说中的“信”;④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⑤课文中的悬念;⑥谈对于勒的描法;⑦“吃牡蛎”赏析;⑧“变”中的“不变”;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对比;⑩说说克拉丽丝;⑾说说菲利普;⑿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⒀透过语言看人物的心理;⒁透过语言看人物的性格;⒂克拉丽丝语言赏析⒃课文中的“抑”“扬”;⒄从神情描写看人物的心理;⒅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⒆课文各个人物的特点素描;⒇课文主题浅析。

6.妙点揣摩式欣赏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精确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下面是余老师《云南的歌会》“精段品读”这一部分教学过程:

师:下面我们来细细地欣赏“在昆明乡下”这一段。

咱们一起来,合作探究一个“主问题”。

主问题:请同学们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欣赏方法: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们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美的地方,写得生动的地方。

师:应该说,这一段的每个句子都写得好,关键在于我们的理解与欣赏。

例子: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这个句子写得好。“晨光熹微”写出了时间,“人家屋脊”写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写出了声音,“欢喜”和“坐”将鸟儿拟人化了。

(学生们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

(学生们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段文字的很多美点,我们也好像进入了文章的美好意境之中。现在老师将同学们的发言概括一下,让我们再一次地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如下。)

①这段文字美在“有声有色”。花儿是那样的美丽,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鸟儿是那样的可爱,戴胜鸟叫个不停,云雀不住地唱歌,还有赶马女孩子的歌声在飘荡……

②这段文字美在“点面结合”。……

③这段文字美在“层次明晰”。……

④这段文字美在“详略有致”。……

⑤这段文字美在“烘云托月”。……

⑥这段文字美在“情境交融”。……

……

参考文献

第5篇:云雀阅读答案范文

李汉荣

野地并不很野,就在城的郊外。

随便什么时辰,在城市作一次小小的逃亡,到野地去呼吸,去想些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就一心一意感受那野地,是我的一门功课。

野地有很多树。柳树、松树、槐树,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不是成材林,也非防风林,结出的果子也不能食用,是一片无用的杂木林。它安于它的无用,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这一片野地,在我眼里,它却有着大用。它不仅供给我清新的空气,也免费让我欣赏鸟儿们的音乐会,且是专场,聆听、鼓掌都是我一人。黄鹂的中音,云雀的高音,麻雀的低音,布谷鸟抑扬有度的诗朗诵,报幕的是斑鸠吧,清清朗朗的几句,全场顿时寂静,接着出场的是鹦鹉,不像是学舌,是野地里自学成才的歌手,路过的燕子也丢下几句清唱,全场哗然,喜鹊拖着长裙出面了,它像是不大谦虚也不留情面的音乐评论家:“叽叽喳喳”――它是说“演出很差”?于是众鸟们议论纷纷,议论一阵就暂归于寂静,奖金是没有的,午餐补助从古至今就没领过。它们四散开去,各自找自己的午餐。

林子的外面长满了草,招引来三五头牛或七八只羊。牛有黑有黄,羊一律是白的。羊口细,总是走在前面选那嫩的草,那么认真地咀嚼着,像小学生第一次完成作业。我抚摸一只小羊的犄角,它作出抵抗我的样子,眼睛里却是异常的天真温良,它是在和我开玩笑,那转过来的角,握在手里热乎乎的,它一动不动地让我握着,我们彼此交换着体温和爱怜。我顺手递给它一株三叶草,又握了握它的角,说了一声“好孩子”,却再也说不出下面的话,因为我忽然想起了我穿过的那件羊皮袄。我觉得我对不起这些可爱又可怜的羊,它们是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正想着,一头大黑牛走过来,它埋头吃草,就像我埋头写诗,都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我看见,远处那黑牛,不时地抬起头望我……

野地的边缘有一小块瓜菜地。包包菜一层一层包着自己内心的秘密,像一位诗人耐心地保存着自己最初的手稿。芹菜仍如古代那么质朴,青青布衣,是平民的样子,也是平民的好菜。红萝卜,通红的小手仍在霜地里找啊找啊,在黑的泥土里它总能找到那么鲜红的颜色。南瓜不动声色地圆满着自己,据说南瓜在夜晚长得最快,特别是在月夜,那么它一定是照着月亮的样子设计着自己,它把月光里的好情绪都酿成内心里的糖。西瓜像枕头,却无人来枕它做梦,我就睡在这枕头上,果然睡着了,梦见我也变成了一个西瓜,在大街上乱滚,差点碰上了钢铁和刀子,于是我又返回到野地,我掐一掐自己,想尝尝,却感到了痛,于是我醒来,看见西瓜仍然自己枕着自己酣睡。

子夜了,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星光照看着野地,有些暗,但很静,偶尔传出几声蝈蝈叫,我能听出它们的雌雄……

品后余香:

初读此文,顿觉全篇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和谐之美,表现出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再次细品,发现本文开头独具特色,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简洁干练,叙事清楚,很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而当你一气呵成,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便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因为作者笔下的“野地”,并不仅仅是城外的一片土地,更是作者心灵的休憩地。正是有了这片“野地”,才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远离浮躁,远离世俗,回归本真。

秦 晋

溪水

李汉荣

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你看见某块石头下面在渗水,你以为这就是小溪的源头,而在近处和稍远处,有许多石头下面、树丛下面也在渗水,你就找那最先渗水的地方,认为它就是源头,可是那最先渗水的地方只是潜流乍现,不知道在距它多远的地方,又有哪块石头下面或哪丛野薄荷附近,也眨着亮晶晶的眸子。于是,你不再寻找溪的源头了。你认定每一颗露珠都是源头,如果你此刻莫名其妙流下几滴忧伤或喜悦的泪水,那你的眼睛、你的心,也是源头之一了。尤其是在一场雨后,天刚放晴,每一片草叶,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上,都滴着雨水,这晶莹、细密的源头,谁能数得清呢?

溪水是很会走路的,哪里直走,哪里转弯,哪里急行,哪里迂回,哪里挂一道小瀑,哪里漾一个小潭,乍看潦草随意,细察都有章法。我曾试着为一条小溪改道,不仅破坏了美感,而且要么流得太快,水上气不接下气似在逃命,要么滞塞不畅好像对前路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它复走原路,果然又听见纯真喜悦的足音。别小看这小溪,它比我更有智慧,它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它走的路就是它该走的路,它不会错走一步路;它说的话就是它该说的话,它不会多说一句话。你见过小溪吗?你见过令你讨厌的小溪吗?比起我,小溪可能不识字,也没有文化,也没学过美学,在字之外、文化之外、美学之外,溪水流淌着多么清澈的情感和思想,创造了多么生动的美感啊!我很可能有令人讨厌的丑陋,但溪水总是美好的,令人喜爱的。从古至今,所有的溪水都是如此的可爱,它令我们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纯真的那些品性。

林中的溪水有着特别丰富的经历。我跟着溪水蜿蜒徐行,穿花绕树,跳涧越石,这才发现,做一条单纯的溪流是多么幸福啊。你看,老树掉一片叶子,算是对它的叮咛;那枝野百合花投来妩媚的笑影,又是怎样的邂逅呢?野水仙果然得水成仙,守着水就再不远离一步了;时代的那些岩石,老迈愚顽得不知道让路,就横卧在那里,温顺的溪水就嬉笑着绕道而行,在顽石附近漾一个潭,正好,鱼儿就有了合适的家;到夜晚,一小段天河也向这里流泻、汇聚,潭水就变得深不可测;兔子一个箭步跨过去,溪水就抢拍了那惊慌的尾巴;一只小鸟赶来喝水,好几只小鸟赶来喝水,溪水正担心会被它们喝完,担心自己被它们的小嘴衔到天上去,不远处,一股泉水从草丛里笑着走过来,溪水就笑着接受了它们的笑……

我羡慕这溪水,如果人活着,能停止一会儿,暂不做人,而去做一会儿别的,然后再返回来继续做人,在这“停止做人的一会儿里”,我选择做什么呢?就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吧,让我从林子里流过,绕花穿树、跳涧越石,内心清澈成一面镜子,经历相遇的一切,心仪而不占有,欣赏然后交出,我从一切中走过,一切都从我这里获得记忆。你们只看见我的清亮,而不知道我清亮里的无限丰富……

文章解读:

如果可以“暂不做人”,你会选择做什么呢?在《溪水》中,李汉荣给的答案是“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将他对溪水的无限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在作者笔下,溪水就像一个活泼乖巧的少女,充满了灵气。作者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将溪水刻画得惟妙惟肖,不仅写出溪水那最美好最纯真的品性,而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

王庭宏

井 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

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

据美国航天局说是30多万公里。走了30多万公里,他们发现了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3米,父亲通过这3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3米的长度。3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3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写作借鉴:

1.取材小而精。一条诗意而神奇的井绳,美好了父亲的一生,也让读者感受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2.巧妙的对比。同样是为了“通向月亮”,父亲只需要3米长的井绳,美国航天局却“爬”了30多万公里远。同样是一个月亮,父亲看到的是嫦娥、吴刚、李白的月亮,美国航天局却只抓到几块冰冷的石头……对比的应用突出了乡村生活的诗意。

3.丰富的联想。作者由月亮联想到古井、井绳、嫦娥、李白、美国航天局的登月,神奇的联想,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