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网络媒体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媒体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媒体传播

第1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适应现代人的健身需求

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动态的传播方式、交互性的传播渠道、灵活的弹性机制。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互相进行信息交换、文件传输、解惑与答疑等活动。网络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限制,具有灵活的弹性传播机制。因此,网络媒体能够适应现代人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大量有关健身知识的学习素材、学习资源出现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成为普通人群获取专业健身知识的重要基地。比如,要学习游泳这项健身技能,就可以从网上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游泳有几种泳姿,了解每种泳姿的动作要领、换气的方法、模拟练习、素质训练等知识,并且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了解技术动作要领,使学习游泳技术的进程大大加快,方便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对学校教育的延伸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阶段以外,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网络媒体传播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终身的,不因学习阶段结束而结束。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多样性知识的教育,具备社会教育的广泛性特征。同时,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还具备复杂性特征。对人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某些部分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而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适应多方面、多群体的教育需求。

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获得科学的健身、锻炼信息,人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技术、能力、方法,人们的身体锻炼能较好地符合运动健身的科学规律,人体自身的适应性增强,锻炼效果显著。长期的健身与锻炼会使人们逐步建立起对运动的依赖,形成长期甚至终身锻炼的习惯,使身体自身的弱势甚至是缺失因素得到较好补充与完善。这种长期锻炼能够使人的机能得到很大提高,抵御外界病患侵扰的能力增强,促进身体健康状态的持续。

共享公共健身服务

公共健身服务作为政府一项基本的惠民服务职能,对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公共健身服务的对象、范围、涉及的群体都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如专项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明显不足、政策扶持力度较低、全民参与普及程度不高、服务的项目设置较少等,使公共健身服务难以惠及大多数群体。依靠网络媒体涉及面广泛的优势促进健身知识与技能传播,是实现公共健身服务功能、发挥媒体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利用网络媒体还可以实现海量的健身资源共享,使人们利用网络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大量有关健身的知识与技能,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健身服务。

人们还可以利用基于网络的公共健身服务信息化平台,进行有关健身的互动交流,进行网络答疑、经验互换、互动学习等活动。利用网络建立健身组织,形成群体优势,使人们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传播健康的体育精神

网络媒体能够大力传播对人们身心健康有益的信息,传播能够使人们克服困难、应对挫折、抵抗病魔的健身良方,传播体育运动中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互助友爱的理念,传播“胜不骄、败不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这都是对于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良好引导。

第2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藏学研究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载体

传统藏学研究的信息资源主要是在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型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下,藏学研究文献以电子信息资源为载体,出版及时、易于编辑、便于检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

(二)广泛的信息来源

传统藏学研究提供的信息资源仅限于馆藏,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呈现,其类型多样。互联网上可以查找到6000多个藏学研究的馆藏数据库、美国几千种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和我国2000多种期刊的全文数据库。

(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

随着藏学研究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日趋成熟,用户不仅可以进行光盘检索,还可以进入藏学研究网页查到馆藏情况,提高了文献资料的查找效率。[2]网络环境使藏学研究的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多功能双向互动式传播模式扩展。

二、中国藏学网的建设过程

中国藏学网于2001 年7月21 日开通运行,短短5年间,该网经历了初版建设、第二版建设两个阶段。

(一)初版建设

首先,介绍和藏学研究成果和资料。该网为北京、、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有代表性的藏学研究机构提供一个介绍本地信息动态的平台。其次,通过统筹管理,各机构有效实现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协同和资源信息共享。最后,该网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平台,服务对象既有国内外从事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关心和热爱的人士。

(二)第二版建设

该网站在2003年初开始着手改版。

首先,设立“中国藏学网”编委会,对网站各栏目频道的文章质量进行总体把关,进一步提高该网的学术质量。

其次,调整栏目设置。该网增设了不少栏目,如“专题研究”、“书刊资料”、“藏学文库”、“藏学图库”等。该网曾开辟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活动专栏,及时珠峰奖评奖的最新消息,为广大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最后,加强藏学研究成果的数据化,开通网站全文检索功能。该网在“国内藏学”栏目内,有重点、分主次地上传论文;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基础上,使用java语言和SQL查询语言重新开发设计网站全文搜索系统,实现整个网站按照文章标题、文章内容、文章作者、文章关键字的搜索功能。

三、中国藏学网的传播前景

经过初版和再版,中国藏学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藏学界的肯定。但是从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术界的要求来看,它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传播前景。目前,该网正在考虑第三版的改版工作,初步构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术成果的数字化传播方面。建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数据库、国内外藏学书目、论文资料索引数据库和藏学研究基础文献数据库等,其中包括外来资源数据库、相关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图书数据库。[3]

第二,藏学搜索引擎建设方面。以网络为基础,实现中国藏学的各类学术资料、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全面检索,将最新最全的藏学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用户。它将构成中国藏学研究的神经系统,完成藏学科研的信息传播和服务,实现中国藏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第三,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该网试图通过“藏学论坛”等形式,帮助学者们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学术园地,及时传播学术动态,使其成为一个更加专业化的、更具有权威性的藏学研究和网络交流、展示的门户网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的载体和形态,它加快了信息沟通和成果交流,拓宽了藏学研究的表现方式和交流手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4]在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和关心的读者的支持下,笔者坚信,中国藏学网将为藏学研究的传播与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1]罗桑开珠:《略论藏学学科的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岳凤芝:《网站在藏学研究中的作用》[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王尧:《中国藏学史》[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第3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北京 网络媒体 新闻传播 意识形态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长期以来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北京汇集了全国40%左右的出版社,20%左右的期刊社,10%左右的报社 ,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省市。与此同时,拥有1700万网民的北京也是中国互联网起源、发展、转型的核心地区。1994年在北京中关村中国完成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正式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序幕;世纪之交,北京诞生了三大门户网站的两家――新浪和搜狐,网络媒体兴起,随后百度搜索引擎在北京诞生,一举改写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格局,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门户时代”;社交媒体阶段,2009年新浪微博开社交媒体先河,掀起网络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

现状: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最快的地区

北京是全国网络媒体最集中的地区,除了多个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服务外,还有诸多中央、市属主流媒体开办的新媒体平台。PC端方面,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CNIDP)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类新闻网站访问量前5名里有3家北京属地网站;移动客户端方面,2015年新闻类APP排行前10名中有8个来自北京的互联网企业。

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的市属报纸媒体的媒体融合尝试启动得较早,近年来更是纷纷正式设立和重组新媒体部门,改造采编流程,围绕一站两微一端思路重点发力。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新媒体发展中心,开展了京报网改造工程,其打造成集信息聚集、展示和用艄芾矸务互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在此基础上,配合两微一端等渠道,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模式。集团重点打造“北京日报官方微博”和“北京晚报官方微博”、“北京日报官方微信”和“长安街知事”微信号,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新京报社设立了由社长任组长的“新媒体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全员新媒体”战略,遵循“数字优先、网络第一”的原则,以新媒体部门的突围带动整个报社向新媒体转型。全体采编人员不定时地向新京报新媒体提供内容产品,全天候采集新闻及热点。北京青年报社则以微信朋友圈为切入点,在产品上进行差异化布局包,开办了旨在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团结湖参考”。

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商业网站方面,北京除传统门户网站继续发挥强势作用外,还出现了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由媒体主导的传播方式,而基于数据挖掘向受众用户精准推送信息,获得了极大成功。

问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艰巨复杂

北京承载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传播平台。截至2015年,北京拥有123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网络视频访问量。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闻网站访问量前10名里有7家北京属地网站;移动客户端方面,2015年新闻类APP排行前10名中有8个来自北京的互联网企业。2015年北京的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平台占据全国论坛总流量的接近一半。此外,北京市的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敢为人先,全市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完成了“一站两微一端”的搭建,通过深度交流和多元服务来提升用户黏性。

目前,北京地区拥有93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含中央和部委所属单位),占全国总量的近40%。此外,北京地区共有5175万个新浪微博认证账号,近3500个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在活跃用户数排名前10的新闻客户端中,有8家在北京运营。根据CNIDP和相关数据,北京这些新老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覆盖了全国近50%网民。网民在阅读新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评论,实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强互动性,进一步放大了意识形态传播效应。根据人民网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北京出现了35起重大舆情事件,如北京近13年最强沙尘暴话题、史上最严控烟令实施话题、人大代表挖塌北京地下室事件、鸟巢豪车隧道飙车案等舆情热度非常高,北京成为全国热门的舆论场之一。由此可见,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建议:构建现代网络传播体系,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

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先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和反映民意的作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北京作为首都和中国的“网都”,更要以最高和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平台和渠道建设,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1. 推动媒体融合加快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在传播创新方面,应加速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和运营商的深度融合,针对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网上斗争新战场的动向,及时调整战略中心。要统筹主流媒体、商业媒体、政务媒体、自媒体适应新趋势。推进网上阵地规划建设,积极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探索市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介资源、生产应素有效融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包括网上政务、市属媒体公众号、社会网站、自媒体以及名人微博、草根微博在内的宣传矩阵。打造全媒体采编一体化平台,以“中央厨房”式生产,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屏传播、同屏共振,努力实现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2.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繁荣健康网络文化

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当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排头兵。正确处理好“一元统领”与“多样共生”的关系,努力建设导向正确、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北京特色网络文化。正确处理“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努力为北京营造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正确处理好“专业生产”与“群众创作”的关系,努力提升北京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3.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放大健康理性社会共识

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水平。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把内容变成产品,把受众变成用户,对接网民心理需求。适应当前互联网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善于用鲜活的故事阐释生动的主题,用网民视角展现宏大叙事,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传播的互动性、贴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改革措施、重大公共活动等的报道策划,做好传播效果的预判、评估,因势设题、主动发声、顺势引导,提高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参考文献:

1.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佟力强等:《首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人民出版社,2016年。

第4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城市品牌;传播;媒体

一、传播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传播是社会中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和系统。由信息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媒介渠道、传播的受众等组合成的信息交流和信息融合的稳定结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是传播者(政府、企业、个人等)按照一定的城市定位和规划通过选取媒介以媒介组合的方式传播特定的信息,以提升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来最终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策划活动或行为。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过程,从先后阶段上可分为六个阶段: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城市品牌形象规划、城市品牌形象整体策划、城市品牌整合形象传播、城市品牌形象资产评估、城市品牌形象巩固与发展。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是融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城市品牌传播是贯穿于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的,直接导致城市品牌塑造的最后结果。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维护了社会基础的道德规范、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了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提升了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全面和谐持久的发展。

二、网络媒体目前正逐步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主要平台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着互联网的产生和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众了解外界环境获取需求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网络媒体随着全球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网络媒介形式也不断出现,从最早的社区论坛到新闻综合类门户网站到专业类网站到博客和微博的异军突起再到视频类网站的火热,网络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目前客户端已经从台式电脑逐步转向手机的移动客户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手机第一大国,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主要阵地。

网络媒体是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易储存、易检索、交互强、超链接等特点。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目前逐步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主要媒介,消除了传统媒介的许多弊端,提升了 城市品牌传播的效率和速度。首先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地域限制,使得媒介信息可以均匀的传播到每个客户端,其次网络媒体的内容一般为免费内容,打破了 传统媒体如杂志的高昂售价带来的阶层限制,此外网络媒体包含传统媒体所有的形式而且不限时段的更新是的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大大提升,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进行功能限制与内容局限,这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使得传播具有能动性。在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的所具有即时性、全球性、易储存、可检索性,这些智能的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以可检索性为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而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则满足了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查找特定信息的需求,速度迅捷,使信息按照受众需求智能的传播。

其二,传播信息容量爆炸式增长。网络媒介在的信息容量的传播方面,除了可以实现传统媒介所有的形式和内容之外,还具有信息容量无限大、内容范畴无限广的特点,网络媒介不受传统的版面、时段和频率的局限,可以无限量地信息、更新信息。近阶段来《今日头条》APP横空出世,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直接摧毁了众多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就是因为《今日头条》的内容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时刻都有新的内容出现,这样巨大的信息量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则是无法承受的。

三、网络媒体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传统媒体的网络形式是目前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主导平台。媒体网站通过传统媒介作具有的新闻报道、专题策划、热点评论、多媒体播报以及开展互动活动等传统的、受众认可度比较高的形式来传播城市品牌形象,与其他网络媒体相较,媒体网站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传统形式所带来的信息权威性,对城市品牌的专业解读

传统媒体的网站客户端在内容的导向和价值舆论的取向上与传统媒体具有一致性,网站的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运营、内容规范,对新闻的把握能力及操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内容执行比较彻底。传统媒介的媒体客户端拥有传统媒介的丰富媒体资源,在城市品牌传播活动中常采用网络与媒体联动的形式,在城市品牌的策划、信息筛选、内容执行、活动等阶段都能够与传统媒体进行无缝隙的配合,使得传播的信息可信性高、权威性强。另一个方面网络的形式又大大丰富了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内容和层级。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网络媒体形式有视频网、旅游网、城市生活服务类网站、摄影网站等。这些网站以流动的光影声色记录城市,内容丰富,受众喜闻乐见,深受受众喜爱,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媒体间的互动,传播效果叠加扩散

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各大网站并不是单兵孤军奋战,而是互有应答,共同组成复合型的传播渠道。由于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在其中占主要的是人际传播又号称病毒式传播。受众在接受到感兴趣的信息时会通过自身的媒体如微信、微博出去,于是信息如同病毒在相关的群体间水波似的快速传播开去。所以网络媒体间的联合推广将会使得传播的效果叠加。

(三)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元素、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

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单调的形式,可以用新闻的形式、事件的形式、活动的形式、旅游的形式也可以在其它的内容中进行关联,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网络综合了传统媒介的各种体裁可以自如的切换平面、声音、影像、漫画、文字等体裁进行创新的表现和传播。

(四)政府需要调整角色,引导传播方向

在城市品牌形象网络媒体的传播中,由于网络的多元化消解了传统媒介的中心话语权,作为传播者的政府已经不能单独成为正确观点的唯一表达者,而是和众多个体一起成为信息的一个传播者,在这样的趋势下。政府需要调整自身角色由品牌传播中的表达者转变为监控者、舆论的引导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传播危机中化解者。

四、结语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是一个整合型的系统工程,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各要素的协调运作。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是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的核心渠道,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关系倍加凸显。网络媒体实现了城市品牌形象的多媒体再现,使互动反馈成为重要环节,促进了各类媒介的交融互动,并在城市环境监视、城市地位赋予、城市议程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01).

第5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文学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75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Internet Literature

ZHAO Ke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7113)

Abstract Literature helps with the new media platforms, web-based media, the media, prompting the network to produc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he new media network literature provides technical platform for the network literature hardware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its scale expansion to create a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the new media for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operations provides objective conditions, greatly promoted China's online literature market today, making it gradually scale,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derivatives field, initially showed great market value.

Key words new media; Internet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向人们传播信息,提供服务。而文学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网络媒体为基础媒介,成为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传播文学。这种文学与网络的结合,促使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通过整合传统文学制度因素逐渐形成新型的文学制度模式。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文学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呈现出硬件技术多样化、供需规模扩大化、创作运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移动阅读设备的问世、广泛使用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目前,网络文学正向 PC 、手机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 、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特别是3G手机和移动阅读器推广,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据CNNIC2010年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03亿人。手机成为网络文学用户的第二阅读设备,使用比例达60.1%。

媒体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商家专门针对用户阅读而设计了电子阅读器(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视听娱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手机文字爱好者的网民的重要阅读设备,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达到42.6%。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阅读的需求,多数厂商为此纷推出阅读云服务,可以同一帐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网络中无缝切换。

2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为文学原创,网民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电商电子书刊平台、门户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应用等都分布着大量网络文学内容。

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内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呈现出阅读渠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庞大、作品供给充沛的特点。同时,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庞大,随着付费阅读模式大范围推广,并逐渐得到网络文学用户的认可和接受,整个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

为提高作品的出品效率,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走向团队专业分工、流水线合作创作作品的路子,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工业化”生产的趋势。

(1)网络文学传播渠道众多,作家群体庞大,作品数量巨大,供给充沛。新媒体作为网民自我表达的途径,在网民强烈的表达欲望驱使之下,在互联网这个开放自由的写作空间中,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网络写作逐渐盛行。目前,中国网络的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些主要文学网站注册的数量,口径不同,数字相差极大。比如,在盛大官网介绍中,包括旗下晋江原创网、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网、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等内有注册93万,但其旗下的红袖添香就号称有注册110万。根据一些主要的文学网站所的注册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的数量大概在100万,其中盛大文学包括旗下所有文学网站的就有93万。但这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小型的文学网站无法统计,至于博客就更不计其数了。

(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付费阅读意愿逐渐增强,消费能力逐渐提高。截至2010年12月,文学网络的使用率将近50%,用户规模达1.95亿,比较2009年的数据底增长19.9%,是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用户渗透率唯一增长的应用。2010年,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快速发展,为调动作者创作热情,吸引用户的广泛参与,文学网站采取增加投资金额、加大宣传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等措施。

用户的阅读花费中,手机话费支付成主要支付方式,为59.4%。调查显示,手机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设备,用户对其支付功能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此外,网络文学用户还使用网上银行、支付宝、银行汇款、固定电话支付等方式支付阅读费,其用户比例分别为54.7%、37.2%、15.2%和15.1%。

3 新媒体为网络文学创作运营产业化提供客观条件

(1)在网络文学产业化过程中,新媒体提供的运营平台在产业链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主要分三种:一是电信运营商,二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三是终端厂商。目前,在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仍然是渠道为王的情况下,拥有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就拥有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因而,新媒体平台强势地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在与内容提供商合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阅读及相关服务,并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利润分成,其对网络文学内容的聚合能力取决于与上游版权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合作模式、供应商管理体系、供应商数量等。目前整体网络文学市场中,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业务是最大的收入口,占据整体市场收入规模的七成以上。其拥有相对庞大的用户群、充裕的资金、成熟付费通道,以及对手机应用推广渠道强有力的掌控权。这一些优势有助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领导者。

(2)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全版权所有的全媒体销售体系逐渐成型。在网络文学的销售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盛大文学采用的全版权运营。全版权运营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在新媒体版权的所有渠道上宣传、营销,包括电子阅读收费、无线阅读、改编影视、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媒体版权开发。在全版权的营运之下,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从网络媒体开始延伸,已经涵盖了收费阅读、广告、出版、游戏、影视、漫画、杂志、手机等全媒体领域,网络文学以不同的媒体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其商业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本增值和利润效益不断增长。

其战略运营为,首先取得人气超高的网络文学作品全版权,再在网络媒体上,以其改编网游、影视或动漫,一是网络在线小说因为其开放性、连载性、互动性,更能提前占领网络市场,减少投资风险;二是可以凭借网络文学在网络上的人气,在短时间聚集庞大的消费群体;三是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内容更新更快,不但受广大用户喜爱,而且更容易固定用户群,这些优势为网络文学改编其他新媒体形式,为定位后期宣传营销战略提供了极大方便。此类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市场空间很大,据《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2010)》的调查,网络文学用户中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比例达79.2%,表示会选择玩网络文学改编游戏的也有37.8%。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有《诛仙》、《鬼吹灯》、《兽血沸腾》、《天元》、《佣兵天下》等,电影为《杜拉拉升职记》、《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电视剧为《未央・沉浮》、《佳期如梦》、《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并获得较好的口碑。其中,《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的传奇,实现了从网络文学创作2000字到产值10亿元的收获。

4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但是产业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盈利,需要通过积累用户以及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充,形成盈利规模效应,从而促使产业链各环节走向大规模盈利状态。

而将来,我国的网络文学产业化是其必然趋势。网络文学产业化在经历了探索期、市场启动期之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此阶段,网络文学与新媒体平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主要参与的新媒体渠道商将掌握核心资源。网络文化产业会逐步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使自身发展成为全媒体运营的数字图书资源生产、集成、运营、销售、服务体系。

基金资助:1.四川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四川省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14ZR0173);2.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四川网络文学产业的可实现性研究”(课题编号:wlwx2015001)

参考文献

第6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网络媒体的“信息倚赖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尤其是获取新闻信息方面,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登陆国内网站,不难发现网上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来自传统媒体,很少有网站自己的独创内容。造成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倚赖”局面,主要在于我国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网站登载新闻类信息的管理,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把我国的互联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新闻网站②经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是指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该类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应当经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必须有规定的新闻信息源,即只能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且必须和这些新闻单位签定协议取得登载授权,登载时需注明来源和日期,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200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又联合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旧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与旧规定相比,《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有以下新的规制:第一,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具体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突出其公共性。第二,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范围,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这就意味着具体实践中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只是网络新闻登载,也包括电子公告服务,例如通过BBS、新闻组、QQ群、电子邮件、博客等向公众时政类信息的行为。第三,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前两类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第三类向省级以上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即可。与旧规定(将登载新闻业务的主体局限于“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相比,新规定明显地放宽了登载新闻的权利主体范围,即只要履行了相关行政审批或备案程序的网站,均可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不过,关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来源的规制没有改变。《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第一类、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信息,并且需要与之签订书面协议;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

不管是《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两分法,还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三分法,在管理思路上,我国其实把网络媒体分为两大类: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与非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根据以上规定可知,在我国,新闻单位、非新闻单位设立网站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仍然实行审批许可制,这与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没有本质区别。③唯一不同之处是,网络媒体基本上不具备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权,必须依靠传统媒体供给新闻作品。这种管理体制对新闻单位网站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体开办的,传统媒体强大的新闻采编队伍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新闻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则不同,它们既没有新闻采写权,又没有所属的传统媒体作后盾,在新闻信息源方面“仰人鼻息”,只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如未获得授权擅自转载就可能引起著作权纠纷。《新京报》与TOM网站之间的这场官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非新闻单位网站尴尬的生存状态。

传统媒体作品不是网络媒体的“免费午餐”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与精神利益相关的权利)和财产权(使用和获得报酬等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权利)两大权利。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作品传播者所享有的相应权利)。著作权的法律确认与设立,体现了社会对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和保护。

著作权中人身权之外的内容,随着承载作品的新介质的出现和传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因此,著作权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以应对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鉴于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的外交会议上,形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唱片条约》,赋予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录制者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表演及录音制品的专有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原来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或制定专门法规,以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

我国于2001年对原有的著作权法进行修正,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2006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专门的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及侵权责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通过,2003年12月、2006年11月两次修正),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2005年5月联合了《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办法》。这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把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延伸到新兴的网络传播领域,为解决网络作品侵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促进新闻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根据国际惯例,我国著作权法除了规定“时事新闻”④不适用于本法保护,还对媒体互相使用已发表作品的著作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第22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媒体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本条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网络媒体,但“等”字样可以解释为包括网络媒体。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则明确列举了八项属于网络“合理使用”的内容,使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不必再从著作权法中合理推出。

在网络传播实践中,网站大量转载的传统媒体作品,显然包括有非“合理使用”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网站转载这些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否则便构成侵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可能引起两种情况的著作权纠纷:(一)新闻单位网站转载自己的传统媒体作品。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提出,作品在传统媒体发表后,作者仍然享有网络传播的权利,新闻单位网站进行转载至少还应当再次支付报酬(“合理使用”作品除外),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现在很多新闻单位网站把转载自己传统媒体所发表的作品视为理所当然,不向作者支付任何报酬,这实际上是有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二)非新闻单位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非新闻单位网站如果没有获得传统媒体授权、支付相应报酬而转载其作品,既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同时又侵犯了传统媒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邻接权,即广义上的著作权。我国1990年出台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邻接权的内容,即第四章所谓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后,虽然把第四章的名称改为“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但在第一条保留了“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还是为作品传播者―――出版者、表演者、录制者和播放者的邻接权保护留下了余地。著作权法对作品传播者的邻接权予以保护,是因为其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资。TOM网站的行为即属于这种情况,只是《新京报》提起侵权诉讼而相关作者保持了沉默而已。

可见,我国著作权法对传统媒体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传播者的邻接权保护是比较充分的,网络媒体在进行转载时应谨慎从事,以免陷入侵权纠纷。

理性对待网络著作权纠纷

著作权概念的提出、著作权法的制订和不断修正充实,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作者的权益,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还在于促进作品的传播,从而使文化成果被社会公众享用。著作权法的实质就是均衡作品权利人、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网络媒体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社会共享提供了优质平台,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化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矛盾,既能有效保护传统媒体及其作品的邻接权、著作权不受网络媒体的侵害,又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需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方协作,也需要立法、管理上的完善。

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生”以求“共赢”

在现行体制下,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必须倚赖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供给,似乎是一种“寄生”关系。事实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无形中给传统媒体做了广告宣传。尽管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可以和著名商业门户网站相媲美的,仍属屈指可数。

两者既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就应该携手合作谋取共赢,而不是彼此对抗,两败俱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纷争,无非是利益分配问题,正如《新京报》社律师所言:“我们想通过这次诉讼来促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规范化合作,让传统媒体在合作中赢得一个合理地位。”⑤一方面,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获得对方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是理所应当的;另一方面,处于主动地位的传统媒体,恐怕也应该积极地与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意识到“以一个联盟对抗另一个联盟”做法的失当,于2006年8月与新浪网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三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创了报纸与网站之间互利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

2.建议明确规定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实行“法定许可使用”制度

所谓“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使用人可以不经作者和原发表媒体同意而使用作品(权利人声明不许转载者除外),但必须向对方支付报酬。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权利相对人为作者和传统媒体。关于网络媒体与作者之间的权益关系,高院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曾经作出过“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但是该条款在2006年11月第二次修正时被删去。高院删去这一规定,可能是出于保护作者权益的考虑,也符合权利人自己处置相关权益的法律精神。不过,考虑到网络媒体的特性及作品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网络转载属二次使用等因素,笔者认为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还是实行向作者支付报酬而不必征求其许可的制度为妥。

关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权益关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网站转载传统媒体作品必须获得授权,即征得对方的同意(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网站除外)。这一规制,不利于网络媒体尤其是非新闻单位网站的发展,也容易引起著作权纠纷。因此,笔者建议我国《著作权法》再次修订时,关于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作品问题,对于作者和传统媒体均明确规定为“法定许可使用”。这样做,作者和传统媒体的权益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增加了作品被网络媒体使用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网络媒体也免除了征求转载授权的繁琐环节,更有利于发挥其信息传播迅捷、海量的优势,满足了社会公众共享文化成果的需要。

3.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与网络转载“法定许可使用”相配套的制度。“法定许可使用”的前提是使用者必须向权利人(作品作者及作品传播者)支付报酬。但是,网络媒体的巨大转载量,造成权利人规模庞大且分散,使权利人获取报酬、网络媒体支付使用费用均为不易,且成本过高,难免引起著作权纠纷。我认为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成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由该机构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向网络媒体收取转载费用再转付给权利人,进行网络著作权纠纷仲裁与诉讼等等。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既可以避免传统媒体及其作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著作权纠纷,又能够降低转载费用支付的成本,是对作品作者、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三方均为有利的办法。(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①⑤详阅《〈新京报〉诉案背后的传媒格局》,载《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1日

②新闻网站是指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

第7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新闻媒体更新传播手段应有的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只有及时更新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挑剔的心理,这也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新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应当具备适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思维,以有效巩固传播效果。

    1.经验思维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最基本的经验思维。成功的经验是完成传播手段转变的必备条件,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合理运用经验思维,并合理照顾每个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实现有机的融合。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完成新闻内容传播的正常思维,其容易满足大众的正常判断顺序和理解层次,使内容在大众的思维范畴之内,便于大众对事件内容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使传播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形象思维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需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形象思维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视频、音频资料的特点,将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通过受众视觉、听觉上的配合,来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4.超前思维

    新闻媒体在借助网络传播相关内容时,应当对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也应当注重将超前思维融入新闻内容之中,提前捕捉公众可能呈现的心理状态和感官上的直觉反应,以维护新闻媒体传播的稳定性,巩固传播效果。

    5.创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其传播手段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着力转变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僵化局面,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尽量进行创新。敢于在合理思维的前提下谋求创新,突破思维障碍,尽量抓住受众的心理,使新闻媒体成为网络上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阵地。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运用事宜

    网络的普遍应用最终是为了使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浪潮中来,使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才能使受众在网络上进行选择、参与和互动,使新闻媒体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1.传播手段为内容服好务,时政新闻应以民生为基点

    网络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关注民生的动态窗口。时政新闻要时刻体现民生意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应当尽量满足主题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使民生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到位地反映民生。当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将个体和整体颠倒,不能把偶然与必然混淆。

    2.妥善运用传播手段,经济新闻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理所当然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经济工作并不真正了解,对一些经济问题把握不准。网络上诸如“某果农种大樱桃年收入几万元”、“某菜农大发洋菜财”之类的报道大量出现。这类报道对农民打开思路或许有一定作用,但少数农民少量种植会卖高价获大利,如果更多人一窝蜂地跟风,价格就会下跌,农民就不能发财,甚至会亏本、负债,这样的报道可能会造成误导,毕竟一些农民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的。

    3.传播手段应注意细节问题,科技新闻要通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军事节目或相关内容。军事节目有其特殊的关注群体,因此,进行军事节目内容的传播时,应当注意科技用语的准确性。如果节目中涉及专业术语,应当尽量解释清楚。否则,受众听不明白,必然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导致传播手段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对这类节目丧失信心。新闻媒体工作者如果尚未弄懂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自己弄明白的前提下,说给专家听,由专家评定是否正确,然后传播给受众,使内容贴近受众。

第8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网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逐渐习惯用网络去了解社会、探索世界。新闻媒体作为网络空间里的重要角色,其内容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其传播手段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本文由收集整理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新闻媒体更新传播手段应有的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只有及时更新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挑剔的心理,这也是人们知识水平和观察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新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应当具备适合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思维,以有效巩固传播效果。

1.经验思维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最基本的经验思维。成功的经验是完成传播手段转变的必备条件,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在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合理运用经验思维,并合理照顾每个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实现有机的融合。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完成新闻内容传播的正常思维,其容易满足大众的正常判断顺序和理解层次,使内容在大众的思维范畴之内,便于大众对事件内容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使传播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形象思维

很多时候,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需要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形象思维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视频、音频资料的特点,将所要传达出来的

信息通过受众视觉、听觉上的配合,来增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4.超前思维

新闻媒体在借助网络传播相关内容时,应当对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也应当注重将超前思维融入新闻内容之中,提前捕捉公众可能呈现的心理状态和感官上的直觉反应,以维护新闻媒体传播的稳定性,巩固传播效果。

5.创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其传播手段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着力转变自身固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僵化局面,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尽量进行创新。敢于在合理思维的前提下谋求创新,突破思维障碍,尽量抓住受众的心理,使新闻媒体成为网络上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阵地。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运用事宜

网络的普遍应用最终是为了使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发展浪潮中来,使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只有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才能使受众在网络上进行选择、参与和互动,使新闻媒体传播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1.传播手段为内容服好务,时政新闻应以民生为基点

网络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关注民生的动态窗口。时政新闻要时刻体现民生意识。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应当尽量满足主题的需要,通过合理的传播手段使民生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到位地反映民生。当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将个体和整体颠倒,不能把偶然与必然混淆。

2.妥善运用传播手段,经济新闻应关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理所当然是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对经济工作并不真正了解,对一些经济问题把握不准。网络上诸如“某果农种大樱桃年收入几万元”、“某菜农大发洋菜财”之类的报道大量出现。这类报道对农民打开思路或许有一定作用,但少数农民少量种植会卖高价获大利,如果更多人一窝蜂地跟风,价格就会下跌,农民就不能发财,甚至会亏本、负债,这样的报道可能会造成误导,毕竟一些农民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的。

3.传播手段应注意细节问题,科技新闻要通俗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军事节目或相关内容。军事节目有其特殊的关注群体,因此,进行军事节目内容的传播时,应当注意科技用语的准确性。如果节目中涉及专业术语,应当尽量解释清楚。否则,受众听不明白,必然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导致传播手段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对这类节目丧失信心。新闻媒体工作者如果尚未弄懂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自己弄明白的前提下,说给专家听,由专家评定是否正确,然后传播给受众,使内容贴近受众。

第9篇: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平台;舆论引导

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党报及其子报的重要社会职能。2011年2月19日,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①而有时在某些新闻事件中“微博逐渐主导了信息的传播,传统媒体似有沦为微博的附庸之势。”对此环球时报曾发文呼吁:“传统媒体不应沦为微博的印刷版”!?譺?訛

谁引导谁、谁为谁设置议程、谁来营造怎样的拟态环境、谁来做谣言的终结者……问题落脚到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微博平台、遵从受众心理、优化传播效果、引导网络舆论上。笔者管见草列8条,或可一试。

1.进行成就报道时,切记勿夸大其辞

报道国家发展成就时,如不久前万众瞩目的神九飞天等新闻报道,传统媒体自当通过微博平台的时效与快捷对其进行24小时的即时播报,给予其讴歌与礼赞的同时,鼓舞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当然,微博空间报道发展成就应遵从新闻事实、受众心理,以及公共领域的话语表达方式:忌过度吹捧、忌违背事实、忌扭逆民心。

譬如,对某些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的可能引发博友广泛关注与持续热议的最新发展成就数据,如公民幸福指数、公民人均收入等,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其进行报道时应客观并注明出处避免引发争议的各项数据,如果处理不慎必然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及此后的传播说服效果。

2.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时,宜点明责任主体

微博舆情激荡中有个奇特的现象:每当有口出狂言者、仗势欺人者、以权代法者、损公肥私者等被媒体微博或个人微博曝光之后,一些微博友们总会在对行恶主体予以痛批之后,又把愤怒的矛头对准相关部门,这是失于公允的以点带面的做法。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在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时,应自觉践行谁作下恶行,就用镜头曝光谁;发挥监督职能;点明责任主体。最终引导微博空间的公共舆情朝着“曝光失序—促成重整③”的积极方向迈进,即不能仅满足于引导着批评的怒火燃烧在“失序”之后,还要牵引着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促成重整”之中,以此避免干群误会的不断积淀与失望情绪的持续传染。

3.对突发事件报道时,应坚守新闻伦理

突发事件来临时,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其报道应坚守新闻伦理,坚持四个回避,避免新闻伤害:①回避主观臆断(即先于司法机构的裁决,做以情代法的舆论审判),防止判断失误引发的微博舆情激荡,最终伤害到自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②回避过度批评,防止引起博友的围观与围攻。③回避犯罪细节,防止出现适得其反的犯罪模仿。④回避血腥镜头,给刺眼的血腥、冰冷的死亡等图像打上“马赛克”。

新闻伦理要求媒体给予报道对象和阅读受众以人文关怀,新闻才能有高度、有温度、有热度,不顾新闻伦理必然遭受诟病。譬如,微博上出现的备受争议的新闻图片:浙江乐清村长被碾遇难照、湖北荆州《挟尸要价》照等,虽然其血腥、残忍、冷酷的画面语言确有催人泪下并引发激烈声讨的强劲冲击力,但反复呈现、反复报道、反复突出,就既是对已矣逝者的不够尊重,又势必造成对已经伤痕累累的受害者家属及亲朋的“二次伤害”,且暴力血腥的实景呈现还会让部分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受众感到不快或不适。

4.对热点事件转播时,须注意舆论导向

许多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在对其他官方微博报道的热点事件进行转播的时候,要么是不附观点的直接转发,要么是“同气连枝”地跟风附和,鲜见针锋相对的转播竞鸣。笔者以为,此类转播应“三有三不”:①有自己的立场,不跟风起哄;②有自己的态度,不人云亦云;③有自己的主见,不推波助澜。

2011年11月,成都发生一起女子跳桥的事件,事发之后便有微博称“女子跳桥,百车经过无人施救”,一时间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群起而转之,并将其称之为“成都版的小悦悦事件”——这当然是没有进行深入采访的人云亦云。而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则有不同,其链接的独家新闻《女子跳桥——网爆:百车经过无人施救;她说:成都人给了我很多温暖》④的报道不搞盲目的批评指责,让当事人自己说话,把成都人的善良与温情自然呈现,成为去年冬天成功引导微博舆论走向的一条温暖“围脖儿”!

5.相似题材报道时,勿仅作跟风之传

近年出现的微博播报中有个值得探讨的新闻现象:一个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与热情讨论的重大新闻事件出现之后,不久即有类似题材的相关新闻被其他媒体曝出,形成呼应之势。如南京彭宇案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小悦悦事件”等等,笔者对此称之为“回声效应”。

对此“回声效应”,媒体的官方微博不能仅如“舌妇”般作“一惊一乍”的跟风之传,版本化、脸谱化、标签化而又经常化地因循报道,这样会使微博友们在潜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错误的认识(事实表明,彭宇案后的几个被称为“类彭宇案”的事件都是一些媒体的错误判断),此显然与促建和谐社会南辕北辙。不做惊诧式的风闻口传、不打标签化的版本烙印、不学葫芦僧式的媒介审判,多做事实调查、多挖新闻细节、多跑办案部门,此虽减了一分的“夺人眼球”,却加了“负责任、有操守、不后悔”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