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交通运输市场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市场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市场环境

第1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大幅度地提升了自身的实力。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虽然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也同时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公路运输,因此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经济管理力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加以明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加以完善,还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长久发展。

二、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

(一)实现合同运输

在对交通运输开展经济管理时,首先必须要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真正地实现合同运输,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根据合同的相关约定来进行运输的服务时对运输行业进行依法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根据合同来开展运输服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运输企业的责任感,保证发货单位的物品能够安全的、及时的送到预定的位置中。同时还有利于对运输市场的运营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这项管理制度得到了我国广大运输企业和相关运输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推崇。

(二)实现预算管理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外国的很多国家通过对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对企业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建立起系统、合理的预算体系,充分的发挥出预算体系的监控、分配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对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将现代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起来,从而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加以明确。对预算管理进行灵活的运用,真正地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传统的企业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个难题,首先就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同企业内部具体的收支情况结合起来,将现金控制作为整个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运营的需求,促进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还有一大难题就是要将全面预算工作同企业的核心利益相联系,真正地实现低成本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的获得。

(三)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

我国最近颁布的法律已经对收入管理部门的权限加以明确,因此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都具有对客运系统等运输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的权力,还拥有对货物信息等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因此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运输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采用内部检查的方式来展开财政的核算,从而将稽查的影响范围加以扩大,提升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将收入稽查工作的核心放在对运输收入结算错误的防范和改正方面。如果在运输收入的领域中出现了触犯法律的行为就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查处,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正确性的提高。

三、结语

第2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公路;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U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464-01

前言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得以运转的重要枢纽,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依托于省道、国道干线公路,高速路为主框架,县区乡镇公路为分支,水路、公路运输共同发展的格局。不过在我国政府对金融和土地展开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继续建设大规模交通运输设施的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交通运输工作管理的提高逐渐被重视起来,特别是对于地方公路交通运输这一薄弱环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现存问题

(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实施自收自支机制,所以重收费、轻管理等问题在交通运输行业较为常见。具备远瞻性的市场预测机制尚未创建起来,所以运输市场秩序无法切实得到维持。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作依托,更甚者被动的听从市场的“调令”,在现实管理中通常表现出滞后性。

(二)运输管理水平低、运输站基础设备滞后

很多地区性的公路交通运输团队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管理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较低的思政觉悟和品质,甚少举办和参与到相关业务培训和思政教育座谈会,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区域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严重,各区域之间不但没有加强合作,还会相互排斥、封闭,造成运输组织水平低下,成为阻碍我国建立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道路运输市场,为我国道路运输形成一大屏障。运输站缺乏较高的基础设备作依托。客货运输站点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较缓慢,甚至有的站点多年来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在国内范围来看,乡镇、县城的各个公路运输公司在村村通客运中获取丰厚收益十分困难。因为在没有丰厚利润作依托,经营运输的公司积极性较差,客运的发展不容乐观,许多客货运输场所基础设施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管理理念落伍,运输体系不完善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员的管理理念落后,部分人员对现代物流业理解不透彻。许多管理员对运输行业的知识一知半解,进而导致他们对发展物流业的勇气和信心不足,导致一部分区域的物流市场已经存在被其他行业部门占据的现象。运输体系的不完善:健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顺利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来着眼,国内创建现代化的道路运输体系出于初级阶段,造成公路运输远远滞后于航空和铁路运输。

二、加大力度进行交通运输管理的意见和举措

(一)更新观念,创建创新型的交通运输行业

确保交通运输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要将交通运输业打造成为现代型的服务业,将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充分运用起来,使公路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才能够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真正的转型。这就应采纳以下几点意见:①相关部门应当颁布确切的有助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政策,该政策应当有禁止、限制、鼓励的条例,并与市场机制相联合,创建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②创建城乡客运网,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加深,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下大力气扶持客运业,切实解决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出行难题。③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运用起来,比如IC卡的推行,运政管理系统创建等,能够促进运输管理服务品质的提升,提升其服务水平。④运输公司应当将现代化的管理和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起来,提升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运输费用,增加运输利润。另外还应当科学、有计划的对车辆进行更新,合理的添加“重量级”的大型柴油火车、小型载货汽车等专用车,从而满足国内社会上各种物资运输和人员输送的需求。

(二)加大投入客运货运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为了满足人们的货物运输和出行的需要,应当响应国家“合理部署、统筹兼顾”的号召,建设更完善、覆盖面积更广的客运货运站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尽最大努力达成站点网络体系的全覆盖,促使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强化司机及运营者的管理,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严禁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工作。另外应重视管理客运车辆的工作,对客运市场上的机动车严格把关,防止易燃易爆的隐患车流入市场。此外,安全生产管理不容忽视,严格的命令每个运输公司都应有专门的安全管理部,且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三)在管理工作中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

安全是关乎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进而成为交通运输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客运公司管理人员应当要主动的担负起安全排查的重要使命,排除和根除安全隐患,对车辆和司机进行严格把关,设立定期检查司机和车辆的机制。在客运站点添加安全车和人员,使他们担负起站点安全工作的重任,在客运车上配备专业的进车检测仪器,确保车上不会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出现,进而使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系数提升。健全公路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将全部员工组织起来学习危险品等运输管理法,使他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全部员工进行抢险、救护的实训,加强管理人员在急救现场协调组织培训,健全应急处理预案,为保证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增添砝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制化、市场化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布局,不过在我国交通运输业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更新管理人员的理念,提升人员素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才能够保障经济发展有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宋令民,付殿臣,付殿军.我国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13(10):253+185.

[2]张翼.当代地方公路交通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31):103.

第3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建设;问题;建设目标;解决对策

前几年,我国的专业人士就进行不断的追寻与探索,希望能找出交通运输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直到近些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综合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真正得到规划,促进我国的拥有科学性规划的交通运输体系。对此,必须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受到制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 概述综合运输体系的作用

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就是综合运输体系。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离不开运输行业,在这种形势下,有效的运输体系不仅需要满足国家利益、企业与人们出行需求,还要提出适合市场经济活动的新方向。因此,对于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来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需要相互协调的发展,另一方面,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环节中,要想发挥各自具备的优势,必须以协调配合、相互合作为根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交通运输行业要想较好的发展必须做到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等达到相互合作、协调才能完成。因此,综合运输体系必须被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中,其中,还包括一体化联合运输方式,有效的促进运输行业的优势与潜能共同发挥作用。

2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受到的制约

2.1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受发展环境的制约

我国交通运输体系长期以来都处于政府多重部门的管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导致交通运输体系的网络很难实现总体规划。正因为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与制度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所以没有规范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缺少有效解决方法。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行过程中,由于地方性政策多独成一家,导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政策不相协调,不能形成一致的标准,因此产生了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困难较多。

2.2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运输能力制约

从现状来看,交通体系没有运输能力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现状的交通运输体系的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公路的运输方面还是铁路运输方面,相比较会弱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了交通运输的能力,导致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共同目标不一致。

2.3 交通运输体系受结构分工的制约

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结构没有合理的资源配置,在分工上也不够明确。与其它的运输相比较,铁路的运输不仅运输距离长,运输量大,组织不受天气的影响等,在运输的价格上也比较低,这种运输很实用于现在的社会。现如今,铁路的客运运输方面逐渐降低量,因为,铁路运输行业遭到严重的制约,在运输量上很难实现增加,所以,形成铁路客运运输难以做到为其他运输分担。铁路与水路在发展方面也正处于滞后状态,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为铁路与水路分担了不少货物的运输。存在各种运输方式结构失衡,因此严重影响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目标。

2.4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受协调能力的制约

在我国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才能实现运输、路线的各方面协调作用,有效的促进客流、货流有效衔接。以现阶段来讲,各个方式的运输在规划与制度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有机整体的效果,导致各项运输的成本增加,使资源、土地以及大量资金造成严重浪费。另外,各个城市中的运输行业拥有的枢纽综合度较低,这样加剧了运输体系建设的困难程度。

3 基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目标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任务重、时间长。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根据客观规律发展交通运输业,根据综合运输体系的基本理念,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运输行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能够满足以上需求,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已有明确的规定,要想实现交通运输的综合体系建设,将市场的经济作为导向,前提是以交通运输业的持续性发展,客运方面快速完善,建立智能物流化。在这样的建设目标下,不仅能够使交通运输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充分体现出来,还可以将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经济市场环境中,努力实现先进技术与物流理念的现代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

4 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完善体系发展环境的有效对策

完善综合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环境,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作用,将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去发挥,有效的提高运输效果。政府部门在改革的同时还需要为交通运输体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统一的监管制度与运输标志,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利益之间的协调作用,促进运输行业具有一致的发展目标。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输能力小以及不合理的运输方式结构的融资体制,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资金方面提供保障。

4.2 完善体系动力机制的有效对策

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建设离不开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结合,它能够为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提供新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体培育,为运输企业的运输服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促进各运输企业之间拥有公平的竞争方式。政府部门需要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一定补贴,进一步对企业的竞争机制有所约束,实现运输多样化运输方式发展,在交通运输产生的成本机制上制定统一的制度标准,进而保障运输企业的主要地位。

4.3 进行合理的体系布局对策

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是全面覆盖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各方式都充分的发挥自身具备的优势。由于,铁路与高速公路在长途运输方面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将铁路与高速公路运输作为重点运输框架进行设计。此外,促进铁路网与高速公路网进行互补,进而合理规划运输行业的有序发展,也能有效的形成各企业间的协同发展。

4.4 加强体系内在纽带的对策

将各个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输方式有效衔接,还需要加强运输体系内部的纽带。因此需要建立在强化传统交通运输基础上,促进一体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管理与多式联运共同发展,并且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融入电子技术与数据交换技术,促进我国运输行业实现迅速的发展。这样的方式能够巩固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还能解决运输中存在费用高的问题,有效的促进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更好的作用。另外,运用这样的方式还能使多式联运的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在经济效益上收到不错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个运输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重视,从而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因此,相关专业人员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存在的制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国.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J].理论探索,2013,03:91-95.

[2]马会.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3]于胜英.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4]苏丹.如何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第4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的相关要求,以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城乡结合部公路环境、汽车维修站场为重点,深入落实开展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巩固前期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消除卫生盲点死角,将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引向纵深,为全省推进“两个加快”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责任分工

按照“部门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原则,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制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交通运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指导和督促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是该专项治理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应按照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厅公路局具体负责全省以城乡结合部开放式公路为重点的地方公路及其沿线专项治理工作的督导;厅运管局具体负责以城乡结合部汽车维修站场为重点的运输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的督导;川高公司具体负责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收费站为重点的高速公路专项治理工作的督导;各市州交通运输部门根据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开展城乡结合部交通运输专项治理工作。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城乡结合部交通运输专项治理宣传引导工作,制定科学方案,落实责任分工。

一是加强专项治理组织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细化方案,将专项治理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二是利用多途径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宣传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交通运输参与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着力营造城乡交通环境治理良好氛围。三是对高速公路、地方公路、汽车维修站场等城乡结合部整治范围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卫生死角,积极主动协调地方政府组织工商、卫生、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依法治理,形成合治力,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地带。

(二)以收费站和服务区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高速公路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与高速公路沿线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督促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明确治理范围,落实治理责任,形成治理合力,共同营造高速公路良好营运环境。一是按照“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市场运作,完善功能、提升服务”的指导原则,优质高效地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建设工作,不断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能力,在城乡发展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起好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进一步落实缓堵措施,针对因雾天交通管制、交通事故、路面施工等形成车辆停留或车速缓慢而造成路面垃圾增多的情况,在加强文明劝导的同时,及时增派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三是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交通执法、高速公路公安交警和地方执法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收费秩序专项整治,清理整顿收费站外摆摊设点、非法营运车辆聚集等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现象,净化高速公路营运环境。四是进一步规范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维护车辆正常通行秩序,提高道路安全舒适性。五是全面提升道路保洁水平,加大对收费广场、收费通道、互通立交、人行天桥、边沟等地清扫力度,提高清洁频率,保持清洁卫生,尽力做到不留卫生死角。

(三)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地方公路环境综合治理

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乡结合部开放式公路为重点开展地方公路及其沿线专项治理工作,紧密结合治理“三乱”和“七进”活动,加强养护保洁,减少公路病害,规范交通管理,制止车辆抛撒,促进城乡结合部公路环境根本改善。一是加大公路养护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牌,全面清理公路沿线管辖区域内的白色垃圾,积极劝导公路沿线住户垃圾归池,制止沿线乱扔乱弃现象,确保路面整洁干净。二是进一步加大路政执法和公路“五乱”治理力度,依法取缔在公路沿线乱堆、乱放、乱占、乱建、乱接道等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行为,与有关部门联合强力整治超限超载、带水带泥、“抛、撒、滴、漏”车辆,确保公路运输安全有序。三是进一步加强公路道班房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实行“门前五包”管理,彻底根治基层道班“脏、乱、差”现象。四是规范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妥善处理建筑垃圾,规范堆放施工材料,完善施工现场标识,切实治理工地杂乱现象,维护好施工现场交通秩序,确保公路畅通。五是以迎接交通运输部国省干线公路大检查为契机,加强公路日常保洁工作,重点整治收费站周边环境卫生,消除卫生盲区,创造整洁美观的公路外观形象。

(四)以维修站场和车站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运输市场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机动车维修站场门店多、投入少、规模小、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重点指导维修业主合理规划和合法利用停车、作业场地,严禁占用公路路面维修车辆或随意摆放配件和工具。二是重点督促维修业主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维护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尽可能避免污染周边环境。三是对难以根治的占道维修经营行为,协调当地政府组织交通、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依法治理。四是加强客运站场特别是农村客运站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汽车客运站点固定环卫配套设备,增加移动式垃圾箱(桶)和垃圾袋,设置车辆清洗台,并在车辆安全检查处附设车容车貌检查岗,为广大乘客营造干净、舒适的出行环境。

四、工作步骤

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从年12月3日至2011年2月3日。分为宣传动员、集中治理和巩固提升阶段。

(一)宣传引导阶段:年12月3日至12月13日,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治理办制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交通运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各级责任单位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分工。各级责任单位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宣传工作,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中营造出城乡结合部集中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集中治理阶段:年12月14日至2011年1月29日,以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地方公路、汽车维修站场等城乡结合部为工作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排除卫生死角,查漏补缺,全面改善基层交通环境。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1年1月30日至2月3日,对专项治理工作成效进行检查,总结工作经验,巩固整理成果,建立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和督查问责机制,以文明、卫生新风气和整洁、优美的交通环境迎接春节。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细化职责,加快实施。各级交通运输部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要把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纳入本单位、本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摆在突出位置,与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细化工作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务求实效的推进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

(二)加强协作,积极配合,合力推进。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川高公司和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运管局要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配合当地政府治理办和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尽其责,合力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治理工作有效开展。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积极配合公安和城管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共同推进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取得成效。

第5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关键词:铁路运费;交通枢纽;铁路货运;市场经济发展

引言:铁路运输的优点很明显相对于其他货物运输模式铁路运输更为稳定,并且一列火车的货物运送量相对较大,时效性比较好,并且运输成本也比较低,因此在我国最早期的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铁路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运输需要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改革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适应铁路运输管理部门的需求和生产力,应根据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逐渐迈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的关键在于铁路运输部门是否能够切实际的面对铁路运输市场,因此,这是如今社会以及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任务中,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出路非常重要的。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部门改革的发展形成了深度并坚实的基础,铁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重大创新。在1998年,铁道部开展了试点,在2005年3月份,铁道部的铁路局撤销成功是通过直接站段铁路局的改革来实现。在全国的基础上铁路已设立了18个铁路局(公司),是由四个管理变成两级管理,对于我国50年以来存在的管理陈旧的方法形改变。进一步提高了新的管理手段并且效率有很大提升,在运输生产力方面,有着极大地释放。改变了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局势。通过撤运输站段、封闭容积小的中间站、发展战略装车点和卸载点、实行长交路机车,运用不同的措施以优化业务及劳工团体等机构的设置,使铁路部门交通运输有着极大的震撼的转变,促进中国铁路交通的飞跃发展。

2,重大改革铁路分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公司转移交给国资委及所属的管理部门。而且铁路中的铁路学校、医院也全部移交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此外,获得了巨大改革进步的还有铁路投融资体制的发展。通过对建立道路的发展明确各省自治区与铁道部的合资策略,增强共同创建开展铁路的决心。 2003-2008年,全国铁路公司新成立的合资商有76家公司,导致各地方政府以及投资者投资运用丰厚的资金去投资,以及作为战略投资者,改变了中央政府仅铁路建设投资的情况。根据这些举动不但为铁路市场金融建立一个稳定的平台,并为探索铁路事业未来的新道路以及获得更多的经验对铁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于现有的铁路管理体制的分析,虽然铁路体制改革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超过70局各铁路局之间的日期已有18铁路局(公司)之间的分界,以完成他们的运输和生产管理任务重点满足各省份的运输需求,而且由于统一执行铁道部下达的年、月、日计划,在电动力、运力、能力的利用率的安排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互制约,内耗仍相当严重。沉阳铁路局两哈萨克斯坦,例如,作为两个资源运输煤炭,粮食等主要铁路局,铁道部进入,由于这两个PDI的铁路局方向的部,使用的汽车占用的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辽宁沉阳,吉林两省局服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服务的原材料和能源的运输有保证的要求,安理会势必会优先考虑的利益和满足各省的需求,其中,对于有限的铁路运输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从电力,自控和互控上的车辆数量的交付。此外,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建立了大量的铁路合资企业,也与当前的铁路国家局(公司)管理系统难以相互融合,各种企业管理并存,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铁路,以表示比较大的制约的形成。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铁路交通运输措施的探讨

1 、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由于我国资源有限,能源吃紧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大力倡导,铁路在公路与航空三者中无论在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中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交通运输中的主要成分。因此,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我国对于铁路运输实行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形式是一种扼杀竞争机制的垄断手段。由于企业所需资源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供给,资源充足,并且成本很低,以此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并且员工缺少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铁路交通运输无法满足国计民生的需求,更无法促进其发展。由此看来,铁路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改革现有的行政性垄断机制,探索并建立一个高要求、严标准的的铁路交通运输体制及运行环境,使铁路交通运输的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其不仅为国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更为其他行业的不断进步创造基础,提高我国在世界上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综合以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吉他行业改革的宝贵经验,逐步消除垄断,提升市场竞争机制是现如今铁路交通运输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最为有利的措施。综上所述,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2、 若干个市场经营主体的组建。在市场经济中,除了存在市场经营主体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营主体间的竞争,而要建立有效的竞争,就必须要对零散存在的经营主体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合并。在铁路交通运输中,对铁路局按一定规则进行合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按区域进行划分,并且在合并后实行股份制或集团值得公司形式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资源进行重新组建。实行机制后,合并后的各个集团铁路公司间就会存在竞争。如此一来,将会出现各公司竭尽全力提升本公司的运输服务路线,提升服务质量,铁路交通运输的整体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的行业性垄断也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从而各个集团公司进行公平竞争。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各集团公司的题录资产,而各集团公司则对铁路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改革以后,铁路管理的职能将被划分到全行业管理的范畴中。交通部对其进行直接管理,从而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则,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等一系列相应的规则,逐步完善对此行业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力量,依照相关法律,公平公正地履行对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监管职能。

在对现有的铁路局进行区域划分,使其成为若干个集团公司,并实行市场化的经营以后,铁路运输的内耗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更加能够使各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益得以发展到最大,使其能够为我国铁路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最为有力的条件。以沈阳局和哈尔滨局为例,如果能够对服务东北三省的开高达铁路局进行合并,并且合理的重组规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消除在沈阳局和哈尔滨局间的人为造成的5个分界口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又能对两个铁路局共有的机车和线路运输能力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其运输效率,是铁路交通运输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建设,同时又能为我国西部的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对全国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环境导致运输行业发展受限因此铁路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调整,在运输市场的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化发生。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差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收窄,制约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缓解,需要对物流的大力支持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呈现直接作用于铁路运输。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减少大宗商品,价值高,小批量运输的不断增加,更高的要求,对货物的快速流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而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输也难以满足对货物运输这些新的要求。同时,公路运输,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大量公路密度地区,道路与它的速度,灵活性的优势,有相当数量的短途铁路交通和部分长途交通分流,铁路资源的不断流失的快速发展运价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铁路的市场份额不到15%,从货物周转量,铁路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交通运输在铁路货运影响位置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货运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不仅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运输的外在因素,交通运输和铁路自身的特点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模式,其他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因缺乏内在的动力在深化改革的市场,长期保护的国家政策的长期计划经济的竞争力不足的铁路货运。铁路运输大多是低附加值,大批量的货,就很难提高在货运市场的地位,并交付高速铁路是缓慢的,低的便利,货损差现象严重,缺乏弹性,无法满足业主的要求,导致运输的其他替代方式供应流的一部分。

三、分析商品新时期铁路运输货物概念

目前,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加工装配工业,电子工业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特点,客户需求,消费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交通从“少批量,大批量,周期长”的过渡“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出现在物流领域,为客户提供物流和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仓储,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配送服务逐渐继承,系列化,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通过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取代涌现,并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在珠三角,铁路货运服务超过90%的对象。为此,有必要与客户需求变化的铁路运输进行调整。

铁路本身具有其运输特点,其自身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因此虽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在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传统的思考之江铁轮运输作为单一的一个个体来进行思考,其辩证关系不能连和实际情况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在铁路运输效率政策的改革上往往不彻底或者缺乏针对性,导致改革表面化不具体,针对此类现象要综合考虑铁路运输的局限性和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在制定相应的运输物流改进方案。

共赢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运输行业利益减少运输损失而提出的,其方向是综合多种运输渠道结合地理条件形成以铁路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为综合载体的大型运输策略,是相互协调互相合作的综合策略,其涵盖了物资转运渠道、交接等一系列细节的策划,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运输条件对不同的货物进行运输方式的阶段性安排,以铁路为覆盖运输方式以汽车运输为具置的运输,以海轮、船舶运输结合运河、内陆江河为铁路运输提供运送方便,创造多方运输产值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这就是共赢协作的运输理念,更符合市场对运输行业的需求。

物流过程的实现需要运输,铁路货运则是以运输装卸及仓储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可见铁路货运的业务已经包含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功能之中。这种主要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使得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比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因此,在业务功能上不需要重起“炉灶”。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还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在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和大量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采用新物流技术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NP的10%,而根据国际有关机构的估算中国要占到15%以上。物流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可能。

铁路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作为铁路主要生产部门的货物运输生产,必须根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而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铁路货运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铁路枢纽货运站在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铁路枢纽货运站原有的功能正逐步丧失,而且面临着设备与设施闲置、无效运输、效益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措施开展相应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铁路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的大环境下,进行铁路枢纽内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诉述,铁路运输的货运时代已经发展完善和成熟了,受到多方面货运的渠道制约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对铁路运输的模式进行改革优化的探讨,并且分析可行的改造方案提高整体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荧.我国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现状分析及展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7).

第6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一、整治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非法成品油运输车辆运营,致使未经许可或未取得资格证擅自从事成品油非法营运等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危险品企业安全责任得到全面落实,成品油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成品油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交通运输局决定成立成品油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交通运输局运政稽查大队,由石磊同志兼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依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危险货物管理规定》,协调做好专项整治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人。

三、整治措施

整治工作按照“全面排摸,重点专治,多措并举,疏堵结合”的总体思路开展。

(一)深入一线宣传,全面排查摸底。由运营、维管、稽查等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到危险品运输企业或在重点路段对过往成品油运输车辆进行宣传,并散发传单。另外,要求运管、维管部门对全县所有成品油运输车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梳理出的问题,要求危险品企业限时整改到位。

(二)强化路检路查,重拳出击违法。运政稽查大队在要对辖区内成品油车辆运营的重点路段进行定点检查,对未经经营许可和未取得从业证擅自从事成品油运营的企业、车辆及驾驶人员,将列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

(三)组织执法联动,全方位治理。主动与工商、安监、公安、消防、质监、国土、住建、供电等相关部门联系,积极配合,全力打击,形成多部门综合执法,从而全面净化成品油市场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严格规范执法,文明优质服务。对查获的未经许可和未取得资格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一律予以上限处罚,运政稽查大队要教育稽查人员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用语,既要对违法行为形成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又要坚决杜绝执法不当,造成群众不满甚至引为。

第7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61-03

一、朔州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首先,表现在公路建设上。截至2011年末,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85公里,同比增长2.4%,比2006年末增长93.6%。按国土面积计算,公路密度为92.1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入口计算,公路密度为57.06公里/万人。其次是客货运周转量稳步提高。2011年末,全市公路运输货运量累计达到1935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366411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9%和5.3%:公路客运量达到3074万人,客运周转量达到122107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7%和4.2%。2012年9月末,全市累计完成公路客运量2783万人,同比增长8.4%:客运周转量为101281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5%:公路货物周转量为29423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1.4%。第三是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公共交通得到发展。2011年末。全市民用车拥有量已达到128897辆,比上年增加16736辆,增长14.9%。其中民用汽车88237辆,占比最大,达到68.5%。朔州市区范围内共有公交企业5家。运营车辆202部,公交线路15条,线路里程180公里,市、县两级城市公交体系初步建立,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二)以煤炭运输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凭借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朔州市现代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规划建成了20多个较大的煤炭物流中心和30家年发运能力达300万吨以上的煤炭运销企业。2011年全市煤炭外销发运能力达到了2亿吨,全年向省外运输煤炭1.1亿吨(含洗精煤),比上年增长9.1%,带动全市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39.84亿元,同比增长43.68%,产销率达98.09%。

(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增强

2011年末,朔州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311.0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和2.1个百分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4%。全市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达到92.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29.7%,占GDP的10.8%。“十一五”时期以来,朔州市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9%,平均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投资增长强劲,投资占比逐年提升

朔州市服务业投资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达到161.8亿元。同比增长42.1%。增幅同比提高41.7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4.1%,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行业投资达到43.28亿元,同比增长39%。2012年9月末,交通运输业投资项目38个,完成投资65.9亿元,增长69.5%,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

二、朔州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朔州全市综合运输网络初具规模,但交通设施数量仍显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公路运煤通道建设滞后,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总体布局仍存在缺陷,公路和铁路多以南北走向为主,从而产生了过境运输不便捷和相互干扰等问题,且日趋严重,特别是陕西神木经忻州、朔州到河北和京津,内蒙准格尔经朔州、大同到京津的运煤车辆,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二)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正在起步,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朔州市建制村通水泥(油)路逐年增加,造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万人拥有公里数这些指标较高。但主要以四级及以下公路为多,在总里程中占比达73.1%,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13.4%,运输分担率极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需求,起不到对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分流作用。而且朔州市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为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区内尚未成网,高速铁路工程尚未开工建设,阻碍了交通发展、特别是城际旅客运输的发展。

(三)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缺乏协调

目前,朔州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足够考虑交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市区到各县城和各县城之间基本靠公路客运车辆运营,且票价没有下降,公益化程度不够,居民出行成本高,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此外,各种新建的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布局上缺乏相互协调,没有和城市公交紧密结合起来,未能起到枢纽作用。

(四)信息化工作还不能满通跨越式发展要求,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首先,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其次,受经费制约。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第三,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信息化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

(五)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建市以来服务业发展增速没有一年超过GDP的增长速度。2011年虽有所接近。但仍差0.54个百分点。二是初级化、粗放化特征十分明显。除政府扶持发展的煤炭物流中心外,全市煤炭运输营运车辆性能差,运输效率不高,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现象严重。三是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交通运输传统服务业大而不强,引领服务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四是交通运输业的支持政策和手段不足,影响交通运输业的长远发展。

三、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一)交通运输业是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朔州市第一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少,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煤电工业,但存在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实现转型发展,构建多元化支柱产业体系非常紧迫。在煤炭供应充足、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情况下,发展交通运输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实现地区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交通运输业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

发展交通运输业准入门槛低,是最适宜全民创业的大众产业、百姓经济。朔州建市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55.7倍,但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6.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6.64倍,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差距较大。关键是领域最为宽泛、惠及面最为宽广、与百姓最为贴近、增收最为直接的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居民增收渠道狭窄。以发展大型煤炭物流基地为基础,带动民间资本广泛投入,发展交通运输业,是推动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三)“十二五”时期,朔州煤炭运输业发展步入良好发展机遇期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朔州全市将重点建设铁路、公路在内的六大网路、三大体系和两大枢纽,投资规模约为330亿元。而且在朔州市“一市两县”转型综改试验区和“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深入推进的微观环境下,集煤炭运输、加工、配煤、销售一体的煤炭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经济转型跨越的强力支撑。

四、金融支持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一)交通运输业贷款在全市各项贷款中占比偏小,导致交通运输业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较弱

2011年末朔州全市交通运输业贷款余额为1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同比少增加4.05亿元,贷款余额占人民币各项贷款的6.52%。2012年9月末,交通运输业贷款余额为19.27亿元,较年初增加5.11亿元,增长36.09%,新增贷款仅占全市人民币新增贷款的4.98%,金融对交通运输业有信贷支持仍显不足。

(二)货运车辆购车贷款偏少,导致交通运输业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能力有限

据调查,受历年货运车辆购车贷款不良贷款率高的影响,朔州市金融机构发放货运车辆购车贷款偏少,2011年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也仅发放46笔,金额只有850万元。2012年有所增加,也仅发放1050万元,直接影响了全市交通运输物流量和周围量的增加。

(三)自营物流现象严重,导致物流业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降低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

交通运输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物流成本,而物流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朔州市初步形成的大企业、大集团仍热衷于自己建车队、仓库,搞自营物流,不愿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影响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制约了金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贷款拓展和结算服务手段作用的发挥。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大,导致交通运输业融资需求满足率不高

目前,朔州市交通运输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提供担保,而担保连带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或个人愿为交通运输物流企业提供担保。而且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率较低。一般房产抵押率为60%,生产设备抵押率为50%左右,动产抵押率为20%-30%,而专用设备抵押率只有10%,而交通运输物流企业的资产主要由专用设备构成,贷款抵押率较低,融资额度有限,融资需求满足率不高。

五、金融支持交通运输业发展壮大的建议

(一)重点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业

按照朔州“十二五”发展规划,应充分发挥朔州市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煤电支柱产业,建立区域配送型物流枢纽:紧紧围绕物流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促进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积极整合协调各种物流资源,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力争2015年煤炭外销发运能力达到5亿吨。

(二)拓展多元投入渠道,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交通运输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速度的瓶颈。建议大力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银行贷款投放力度,并适当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高融资能力。逐步形成交通运输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多渠道的机制。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为使县域交通运输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贷政策,区别对待,因地制宜,支持煤炭运输业发展;同时,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给与信贷支持,填补配套资金缺口,缓解煤炭物流业发展中资金紧张的局面。

(四)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

政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最终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制定鼓励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将公共客运交通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逐步建立适合朔州市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第8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2013年12月1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大幅下降,同比下降82.7%,而增值税收入增长显著,同比增长173.9%。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有利于促进各行业间的的税负均衡,再加上现行物流业,运输业的市场发展迅速,为铁路运输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市场化过程。

但是在实践中,交通运输业在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实际税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了。税负的增加到底在铁路交通运输业是否具有代表性,营改增的推行是否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营改增实行前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总结铁路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及效益的变化情况,并为营改增政策的完善,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建议。

“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1.“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成本影响

营改增后,进项税进行了一定的抵扣,导致了企业的营业成本降低。对于铁路运输业,一般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设备运转成本、设备维修成本、银行贷款利息和其他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费等。在成本方面符合票据抵扣的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不必进行增值税的重复征收;交通运输企业对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进行税额抵扣,一方面减少企业应纳的增值税额,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根据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直接减少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减少,使得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交通运输企业利润得以增加

2.“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影响

实行“营改增”,由于计税基础改变,营业收入不含税价,在原有的定价体系下,降低了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企业利润。

假设企业销售单价S 和销量P 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在转型前的收入为S×P,然而在营改增后企业销售货物中的价格中含有11% 的销项税税额,转型后的营业收入可以表示为S×P/(1+11%)。我们可以看出1/(1+11%)小于1,由于销售价格还要加上增值税,所以可能导致销量下跌,那么企业的营业收入在营改增后有所降低。

3.“营改增”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企业进行营改增后,增值税从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下排除,营业税金及附加项下的企业城市建设税和教育费是以增值税税额为计价基础,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影响。

假设取得收入M元,计入利润表的营业成本为A元。增值税为M/(1+11%)×11%-A/(1+17%)×17%,营业税为 3%×S,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综合税率为C,其中C=3%+7%=1,则当(0.0991M-0.1453A)×c>0.03M,即0.0691M>0.1453A时,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大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反之,营改增后营业税金及附加小于未实行营改增时的费用。这一举例说明了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会引起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变化。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

1.在铁路运输企业的营改增实行初期,还缺乏完备的经验

由于纳税主体征收标准的不同,小规模纳税人,我国采用简易计税办法,“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降低。但铁路运输企业大多数属于一般纳税主体,采用一般计税方法,税率的大幅度提升,导致销项税额过大。存在一定的税负增加的情况或者风险。

实行不同税率的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部门在实际的缴税过程中,很难对不同的征税种类进行区分甄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在缴税方面的人力成本。另外,进行营改增之后,要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应机构进行调整,采取统一管理的办法进行增值税征收。前期只涉及票据层面的调整,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但基于我国运输企业目前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深化改革势必影响到部分利益团体,为增值税的改革设置了重重障碍。

2.铁路运输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在铁路运输企业企业实行营改增一年的时间里,企业也在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积极融入改革的热潮中,发挥产业内的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信企业能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从而带动铁路运输业的上下游企业加速发展。

3.扩大抵扣范围

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实行营改增之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稍有增大,从成本上到费用和固定资产都要考虑可抵扣与不可抵扣的税目。根据“营改增”的政策相关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维修用材料、电力等相关应税服务时,其增值税进项税是可以进行抵扣的,但是必须要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作为实现进项税抵扣的重要依据,如果能够及时合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可以有效减轻税负。

4.税负筹划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的税制监管也愈加严格。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的展开,税收筹划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政策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税制监管,及时发现营改增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完善税收筹划的会计处理制度,例如对于存货的非正常损失如何会计处理都要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同时对于企业自身的纳税身份认定也要明确,避免假造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获取专用发票来降低自身税负的行为。

5.制定合适定价策略

第9篇: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范文

一、深刻认识新《水条》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占地少、运量大、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在煤炭、矿石、粮食、原油、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占有独特优势。近年来, 国内水路运输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水路货物运输发展较快,2002年以来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11年,国内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6.2亿吨,货运周转量26068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从1987年的7.7%和13.0%,提高到2011年的9.8%和16.4%。

水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法规支撑,新《水条》的颁布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新《水条》是在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1987年的《水条》虽然对推动国内水路运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的背景下出台的。原《水条》实施25年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水路运输业的组织规模、运行方式、发展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水条》的内容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水路运输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为此,部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研究起草新《水条》,并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于2008年启动了新《水条》的全面修订工作。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完成了新《水条》的审核修改。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新《水条》的出台。

修订后的新《水条》,总结了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水路运输改革发展的创新成果,构建了新的法律制度。新《水条》的颁布施行,对于规范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行为,维护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安全,促进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改善行业发展环境,引导行业实现发展、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综合目标,推进国内水路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水路运输行业的稳步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水路运输面临着行业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因为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等原因,目前水路运输业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引导,寻求政策支持,规范行业管理,促进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以新《水条》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行业发展动力,协调处理好发展与效益、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环保等多方面关系。以法治措施优化市场环境,以良好市场引导结构调整,以科学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优质服务促进良性竞争。努力促进水运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水运强国战略的实现。

二、准确把握新《水条》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内涵

新《水条》在总结和梳理水路运输发展内在要求、分析和解决水路运输突出矛盾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和引导水路运输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与原《水条》相比,新《水条》着重从六个方面强化了制度建设:

一是促进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水运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市场经营主体散、小、乱、差的基本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加强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转型。新《条例》规定,“国家运用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水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对个体运输户从事水路运输的范围和吨位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同时,新《水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支持采用先进设备技术,鼓励实施新的船型标准的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适用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制定并实施新的船型技术标准时,对不符合新标准的在用船舶,可以通过采取资金补贴等措施,引导、鼓励经营者进行更新、改造”。这些规定,对于优化水路运力结构、节约能源、保护水环境、提高航道和通航设施利用效率、保障水路运输安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水路运输实现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统一,增强水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维护市场秩序,鼓励诚信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水路运输市场日趋活跃,在繁荣发展的同时,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损害了其他水路运输经营者和货主、旅客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水路运输市场秩序。新《水条》从市场准入、合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方面入手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明确了水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条件、经营规则、行为规范、监管要求,明确规定了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原则,并要求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告监督检查情况”。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水路运输经营者和货主、旅客的合法权益,促进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水路运输市场的形成。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安全发展。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随着水路运输量的增长和运输货种特别是危险品及船舶数量的增加,水路运输的航行环境越来越复杂,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新《水条》围绕强化水路运输安全管理设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明确要求船舶运输企业和船舶管理企业配备与经营范围和船舶规模相适应的海务、机务管理人员,船舶运输企业要求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船员,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安全条件。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海务、机务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岗位,承担着航运安全、船舶维修管理及应急指挥协调等安全管理工作,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安全。新《水条》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水路运输企业配备海务、机务管理人员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行政法规,明确为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目前,在一些新组建的水路运输企业中普遍存在船员紧缺的现象,特别是民营水路运输企业多无自有船员,通常由船员服务机构提供船员或临时招募船员。船员流动性强,船员对水路运输企业归属感差,不利于水路运输安全。因此,新《水条》规定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有一定比例与其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与企业建立稳定关系的自有高级船员队伍,这样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引导水路运输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新《水条》还规定了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者应当为其客运船舶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从而提高水路运输经营者的赔付能力,并促进水路运输经营者加大企业的安全投入,保障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引导转型升级。水路运输本身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据测算,在相同运距运量情况下,水路运输能源消耗为铁路的50%、公路的40%;二氧化碳排放为铁路的33%、公路的7%;《条例》明确规定“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适用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规定,国家制定并实施新的船型技术标准时,对正在使用的不符合新标准但符合原有标准且未达到规定报废船龄的船舶,可以采取资金补贴等措施,引导、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进行更新、改造;需要强制提前报废的,对船舶所有人给予补偿。这些规定意义重大,明确了国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引导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使用先进船型和技术,推进节能减排。近年来,部在京杭运河、长江干线先后实施了船型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通过能源强度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实现船舶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船舶与航道、港口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船舶安全、环保、节能和技术经济水平,促进水路运输现代化。

五是减少行政审批,强化依法行政。原《水条》规定的行政审批范围较宽,从事水路运输经营及水路运输服务业务均须经过审批。同时一些规定内容计划经济色彩较重,如,由政府对水路运输计划进行综合平衡,港口按国家计划向船舶提供服务等。新《水条》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除水路运输及船舶管理业务经营者需要经过许可外,其他水路运输辅助业务采用备案管理。细化了许可条件,简化了许可程序,取消了对水路运输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内容,能够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同时,考虑到水路运输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市场波动性强且市场反映具一定滞后性等特点,新《水条》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赋予了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特定的旅客班轮运输和散装液体危险货物运输航线、水域暂停新增运力许可的运力调控措施。这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避免阶段性的投资过度、恶性竞争,有利于保障水路运输安全,维护水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新《水条》同时明确了管理责任,为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机构实施水路运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实现了权责统一。为水路运输行业监管提供了办法、措施和激励惩罚依据。

六是建立应急制度,履行社会责任。应急运输是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者一项重要的法定义务。新《水条》规定,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承担应急运输义务和紧急、重要的军事运输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紧急运输需求。同时,新《水条》赋予了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紧急运输情况下的组织协调职责。

三、切实抓好新《水条》贯彻实施

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路运输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法制化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水条》,将新《水条》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一)切实抓好新《水条》的宣贯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贯彻实施新《水条》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来抓。省交通运输厅要对这项工作牵头负总责,精心部署,科学组织。部同时将下发新《水条》的宣贯通知,各省交通运输厅要按照通知要求成立新《水条》的宣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贯彻实施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加强督促检查。要组织好新《水条》的学习培训,部将组织地市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好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使全系统理解好、执行好这部行政法规。

在明年1月1日新《水条》正式实施前,要利用多种形式集中向全社会、全系统进行广泛宣传,使这部行政法规真正深入人心,为新《水条》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并自觉执行新《水条》。同时,也应当积极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宣传新《水条》,使他们熟悉和了解新《水条》,从财政、税收、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将新《水条》的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形成有利于水路运输业发展的共识和外部环境,凝聚促进水路运输业发展的合力,推动水运安全发展、高效发展、科学发展。

(二)认真落实新《水条》各项制度

新《水条》明确划定了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及水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水路运输管理上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水路运输经营者的各项义务。这是新《水条》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水条》的亮点之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认真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履行好法定职责。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不会变,全社会对于国内水路运输业率先发展的要求不会变。但是,也应当看到,经济周期的复杂性和水路运输业反应的滞后性,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环保、节能的压力,行业竞争加剧与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经营行为多样化与监管能力相对不足等矛盾客观存在。为此,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新《水条》赋予的职权,切实履行好每一项职责,落实好每一项法律制度。重点是:一是要研究和把握航运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与分析、强化宏观调控、完善产业政策、规范行业行为等手段,推动水路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要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准确把握和研判市场形势,尊重航运经济发展规律,把重点放在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优化运力结构等的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上来,确保国内水路运输市场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促进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在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突出服务理念。新《水条》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对水路运输管理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水路运输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权的实施,涉及到水路运输业户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防止滥用权、乱执法,新《水条》确定了“国家保护水路运输经营者、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并通过制度设计简化了行政许可程序,明确了规范执法的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一方面要严格监管,认真履职,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服务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要多作换位思考,通过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事项信息公开、网上办理及执法责任制等,提高水路运输行政办事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利民、便民,使新《水条》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服务水平的立法理念落在实处。三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新《水条》赋予了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要认识到这一方面明确了执法权,另一方面更是加大了责任。新《水条》的许多制度都需要通过我们的执法行为予以具体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培养好、管理好这支队伍。要以新《水条》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素质培养,加强执法形象建设,使水路运输执法队伍的执法理念、执法风纪和执法水平上得到普遍提升,提高水路运输执法队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满意度。

(三)抓紧制定新《水条》配套制度

制定、修订配套规章,健全配套制度,是贯彻实施新《水条》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水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研究新《水条》配套规章的框架布局,对原有的相关规章和需要新制定的规章进行统筹考虑,使配套规章做到相互衔接、合理有序,完善水路运输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配套规章,如,根据新《水条》的授权,抓紧制定水路运输经营审批的管理规定、水路运输辅助业具体管理办法以及船舶更新改造和强制报废的资金补贴和补偿办法等;二是全面清理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抓紧认真清理有关水路运输管理的规定,对与新《水条》规定或立法精神不相符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各地也要对现行相关的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积极向地方人大和政府汇报并提出立、改、废的建议,抓紧修订或者废止与新《水条》相抵触的内容;三是对新《水条》的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要进行跟踪评价。部和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积极跟踪新《水条》的实施情况,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对新《水条》的反映及实施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