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培养方案

第1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方案

小学生学习语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今后语文的继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对每篇教材中的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思想、道理、褒贬等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并使用让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但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并可以坚持下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无意中就积累了语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后的竞答,可以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周"活动,采用一些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老师可以适时的调动其积极性,课下督促学生的阅读任务,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及时验收成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时会涉及一些较长的语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读得懂,可以先由老师进行范读,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避免读课文时出现读错语句的现象。或者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看文章的插画、看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弄懂课文的含义。老师范读之后,再叫个别同学进行朗读,或者让全班同学齐读几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语言,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只需要去引导他们,抓住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中心思想。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解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一些讨论,并鼓励他们多角度看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会到文中的道理,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数量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去读课外书。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后,帮助学生选择好的课外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从书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由父母陪伴,这样父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还可以及时监督学生阅读学习的状态。家长也可以为学生在家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通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有童话寓言类、成语故事类、科普知识类、或者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比如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自己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来解疑答惑。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一些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并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上进心。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课堂讲解课文时,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见解。开放式的课堂,就会释放学生的学习能量,学生才能敢于创造与表达。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1、语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的早读任务,或者在课堂上的前5分钟作为学生的朗读时间。朗读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习的课文,也可以是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如果时间充分,还可以每节课让一名学生来一次小的演讲,可以讲自己课下阅读的故事、新闻、科普知识等,每个学生都要轮一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甚至在课下主动为自己几分钟的演讲而努力。

2、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保持读书的热情,语文课可以举办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读书月等活动,也可以进行一些阅读竞速、知识竞答、征文比赛等竞赛。学生在参加活动或竞赛时,都会认真的做准备,并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能小有成就感。

3、课外阅读时,学生要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自己设计一份小报,与同学们互换交流。

五、结语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学会理解、积累并运用语言,而且,阅读过程中,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揭示的道理,都会在无形中教育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丰富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学到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打下较好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焦艳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

第2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甲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学生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丙方: (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__]3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签订的前提

第一条 乙方具有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自愿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甲方和丙方经审核,认为乙方符合择优录取条件,同意录取乙方为免费教育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对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的考生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免费师范生。

将免费师范生的录取通知书及经甲方、丙方签字盖章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一并寄送乙方。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在本协议书签字后,录取通知书生效。

第三条 按照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订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对乙方实施教育培养,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价。

第四条 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第五条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制订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第六条 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监护人签字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及录取通知书到甲方报到,经甲方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成为免费师范生。

第八条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甲方的教育培养方案,接受甲方的教育培养,修读年限为四年。

第九条 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延长修读年限期间,费用自理。

第十条 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甲方的相关规定,入学后两年内可在甲方规定的师范类专业内进行专业二次选择。

第十二条 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三条 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 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个人申请,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并批准,培养高校根据任教学校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后录取。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

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提出免费师范生需求建议计划,配合甲方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在录取之前向甲方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章的本协议书。

第十七条 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在乙方毕业时,组织用人单位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第十八条 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保证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小学为乙方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乙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条 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

五、终止协议

第二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规定审批程序,终止本协议:

(一)在校学习期间,经甲方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

(二)在校学习期间或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甲方或丙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指定医院确认,因身体原因不宜从事教师职业。

六、解除协议及处理

第二十二条 乙方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

(一)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二)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七、违约情形及处理

第二十三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丙方有权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毕业后未按本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十年且未经丙方同意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八、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 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协议经甲、丙方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以及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签字后生效。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乙方及其监护人共同签订本协议。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乙方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 20__年__ 月__ 日

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监护人(签字或按指印):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第3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课程价值;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师资力量在这几年才逐渐壮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理应是能够胜任小学学科教学的、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满足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还应满足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职前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从课程的价值、课程设置以及因地制宜地建立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价值

关于舞蹈教育的功能,国内很多舞蹈教育家都有提到,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谈到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舞蹈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厦静所著的《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一书中提到了“教育舞蹈”这一概念,即舞蹈作为教育手段,面向大众进行舞蹈美育,其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而隆荫培、徐尔充所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到“教育舞蹈”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舞蹈课。作者在书中指出,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以及增进身心健康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具有特殊性。其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其对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培养目标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高等舞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在。目前,国内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研究甚多,而对全科小学教师舞蹈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笔者以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舞蹈技能和素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适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培养方案,探寻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性和价值。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当作普通学校教育中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培养目标,以舞蹈技能的提升为主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育,其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舞蹈家或者是专业的舞者,而是希望通过规范性的舞蹈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并且在舞蹈审美、艺术鉴赏、创造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基于以上教育观念的认知,在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教学时间

舞蹈课属于专业技能课范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学习舞蹈并非一日之功。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舞蹈课程要安排至少每周两课时的必修课,并且配合每日的早功训练。规范、合理的教学时间对舞蹈教学起到保障作用。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开设舞蹈课程。不仅要开设芭蕾基训课程,还要开设古典舞身韵课程、民族民间舞课程,以及舞蹈创编技法课程。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这种科学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是使其从舞盲——能舞——懂舞转变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专业特殊性,授课时要注意几点。

1.精炼性

在授课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例,在对各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提炼最具各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各民族的风格动律。之后,再通过学习典型风格特征的组合,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味。这里的“精”,指的是精而有效,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精华。

2.循序渐进,稳而有序

学习内容应该由易到难。以民族民间舞为例,可以先选择音乐类型变化单一、节奏鲜明的民族舞开始学习,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并且更加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民族舞蹈可以先由藏族舞蹈开始学习,汉族舞蹈可以先由云南花灯舞开始学习。通过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感觉、舞蹈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等。这样即使学生到高年级学习音乐类型复杂、节奏不明显、动作变换快的民族舞蹈时,也不会觉得学习吃力。通过前面几年层层递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建立起来,并为培养舞蹈创编灵感做好准备,最终完成能舞——善舞——创舞的递进过程。

3.特殊性

这里所说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舞蹈教师多为科班出身,从小接受的是专业的舞蹈训练,但教学对象并不是从小学习,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在骨骼发育上已经是个成年人。所以舞蹈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舞蹈教学过程来教,不能采取专业舞蹈院校那种重视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方式。学生并不是要成为舞蹈家或者专业舞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审美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对学生艺术鉴赏力、创造力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技能性教育。受教育者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炫技的工具,而要成为一种美的体现。

4.区别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条件差异,教师应该区别对待。比如潜力大、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可以选拔到层次更高的舞蹈队接受难度较大的专业训练。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技能和艺术素养。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

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有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学方面,国内教师正在寻求一条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寻求进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和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即赏、学、创、教四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法,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法、即兴创编法。口传身授法是专业舞蹈院校常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亲身示范教学,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还可以加入情景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者多种真实的、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以形象为主体的具象场景教学,能带动学生主动体验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表演意识,提升身体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而即兴创编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创编出符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的儿童舞蹈短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舞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在评价方式上略显单薄。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标准仅仅是通过课程测试,并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应该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学生舞蹈课程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舞蹈能力提升激励。对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测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应该参考专业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生可分年级组织测评工作,这对学生学习也起到激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偏见。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技能性教育,在教学以及管理方面,都应遵循教育的规范性、合理性,遵循舞蹈教学的一般原则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应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朴红梅.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资华筠.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王玉文,孙梅.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制约专业建设的瓶颈——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5]王玉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6]徐萱春,.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第4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特点;启示;福建高校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陆续启动的背景下,福建高校立足区域实际,乘势而上,大胆探索,发展迅猛,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9所高校招收全日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其中,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前身为漳州师范学院)和泉州师范学院成绩卓著。回顾与整理这些年来全省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既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办学思路,又可以反思得失,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那么,近20年来,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主要以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为典型,集中探析该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启示。

一、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

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时间、发展规模、课程结构、办学经验虽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以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方向为抓手

自从集美大学2001年首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招生专业(闽南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分别于2002年、2003年陆续设置并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省内其他高校随后次第跟进)以来,福建诸多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方向培养为主,即突出小学教育主干课程语文与数学两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强调学有专长,侧重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特色的成长。一般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理兼招,通常1学年通识教育后,各招生高校根据学生意愿及其职业期望分成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两个专业方向,前者偏重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培养,后者突出小学数学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培养,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推进有力,效果良好。经过近20年的发展,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确立了在省内的三甲地位。它们各自所属的高校孜孜以求,勤勉向上,为全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分科型培养模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这些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明确要求学生至少具有两门以上小学学科的教学能力,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育师资,也体现了学生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在某一学科方向上能够得到深入发展[1]。即在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各“附带”一门小学学科教学能力的“伸展”。武夷学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宁德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均以此培养模式为主。这些都显示出该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即重在小学主科语文与数学师资的培养,并充分照顾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实情,发展一门小学第二学科的教学技能作为“侧翼”,以备应急之需。当然,也有两个例外,一是福建师范大学自2011年招生以来,以综合型培养模式为导向,即学生“学习不分学科方向,侧重语文和数学兼顾其他学科”[2]。二是三明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单科型培养模式为主打方向,培养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社会教育教学的师资(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学科专业信息)。

(二)注重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总学分安排上,漳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7学分,而集美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分别为155学分、172学分,但漳州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上的比例达30%,明显高于其他两所高校的19.2%(泉州师范学院)和17.8%(集美大学)[1],体现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三所高校体现出相容而又略有差异的课程设计方案,比如集美大学的小学语文方向核心课程为: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基础写作、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专业介绍)。闽南师范大学的小学语文方向核心课程为:汉语基础、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朗读与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例分析与鉴赏;小学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小学数学课例评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而泉州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方向的核心课程为:汉语通论、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中外文明发展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为:高等数学(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自然科学概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而且,高等数学(Ⅰ)为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不分专业方向。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方向的核心课程虽有相似、重名、内容交叉之处,但又根据校、院、系情与地方基础教育所需,各展所长,各有偏重,机动灵活,富有创造性,颇具学校特色,并非全盘照搬照抄,复制粘贴,悉数拿来。

(三)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全国名次靠前,是该校的特色专业,是福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即“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之一,是省“十二五”首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它也是福建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3]。近些年,集美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更是快马加鞭,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获得“福建省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骨干培训基地”等省级平台称号,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集美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地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闽南,学校专业投入与师资引进力度相对处于弱势,但其专业发展总体并不落后,也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比如,它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环节,实习、见习长达24周,学分比值高达16,远远走在一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时长的前列。这非常契合相关研究结论,即高校的理论教学应与小学的具体实践尽可能多地结合起来[4]。而且,它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依托省高原学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点,拥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教育学实践基地”等科研和实践平台,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业绩(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师范)本科专业简介)。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极力秉持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U-G-S-N”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3所附属小学,形成了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双赢共同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统一招聘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重用,五年后大部分都能够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在2015年本科专业评估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学校3个优秀等级的专业之一。2018年,作为省首批师范专业认证“试水”和“打样”的试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接受教育部评估,获得专家组好评,并率先获得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2019年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二、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特点的启示

以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领福建风气之先,为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特点给予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一)专业培养方向明确是关键

近20年,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迅猛,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沿海城市化进程领先内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教育包括小学急需大量的优质师资,而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向明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培养优质的师资,而非拖泥带水、夹带诸多附加条件。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各高校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就能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而非分散力量,肢解乃至分化、弱化整体优势。

(二)专业师资建设力度大是保障

表面上,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8人,博士7人,师资力量优势并不明显。实质上,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还单独设有教育学教研室与心理学教研室作为基础师资支撑,前者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后者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该校师范学院还单独设立教育技术教研室作为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技术支持。三项叠加,连同小学教育原有师资,实力相当雄厚,学科与专业师资布局独树一帜。同时,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的厦门,政府财力支持到位。而且,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所在的师范学院本科只设两个专业,能够集中力量做事,具有比较优势。这在福建省同类层次的高校中是少有的,即一般这样的大学,师范院或教科院至少3—5个专业,多条腿走路,力量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却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此外,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远溯至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这是集美大学真正在践行高校办学特色的理念所在,即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色是核心竞争力[5]。相比集美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地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南部,学校及专业投入与师资引进力度相对处于弱势,但其专业的总体发展并不落后。闽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5年开始承担省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已经培养14届共1250多名毕业生,是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职工37人,其中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博士11人,博士研究生4人,师资力量整体上相当雄厚。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拥有一支结构较合理、业务较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9人,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还聘任了20多名小学一线教学名师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中,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一等奖3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这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实属罕见。总之,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与“生长点”。

(三)专心致志,二十年磨一剑

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及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之所以形成一定的特色就在于它们在福建领风气之先,并且专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即定位于福建小学教育师资中语文、数学专业本科的大量需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时,在区域发展中,它们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引起当地政府的有效反馈与大力支持,且使得专业学生得到实践的有效锤炼。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终于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之路。与此相对,福建师范大学虽占有省会福州的区域比较优势,在学科层次与梯队整合的综合发展能力上更胜一筹,但由于它迟至2011年才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比集美大学整整迟滞了10年时间,加之前者把精力与心血主要放在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及科学研究上,师资与物力、财力分配难免有所侧重,更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具体而言,福建师大教育学部(其前身为教育学院)具有4个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点,9个研究方向的学术硕士学位点,4个方向的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设立本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4个。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也不是福建师大教育学部发展的重点专业。其他高校(武夷学院、龙岩学院、莆田学院、宁德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虽明确分为小学语文与数学两个方向,但它们在时间上起步较晚(最早2009年、最晚2017年开始招生),而且又受制于学校整体实力及地方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更无法挑战领风气之先的三所高校。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李建辉.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现状、问题及改进[J].集美大学学报,2013(1):6—12.

[2]林思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28—132.

[3]谭德君.高等学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1—304.

[4]陈瑶,禹建柏.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生初次课堂教学体验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20(1):13—18.

第5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第6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教师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小学教师的关注开始从理论知识的范畴转向实践能力的探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大学教育实践改革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新课程改革;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04—02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池源(1991— ),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的阐释

伴随着我国教师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小学教育专业自2002年起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随着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实践能力是指实践的能力,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规定的要求学习教学理论、学业知识、实践技能的能力;二是就读期间大三、大四学年所涉及到的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认识能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指导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将实践与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科观念的懈怠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作为“草根力量”的一线低年级教师一直是社会不被看好的角色,他们时常被看做是孩子的保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学习次之,所以,小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受尊重程度均在其他教育教学体系之下。作为90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对工作和学生充满着热爱之情,但当真正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对学生的初始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导致专业情感不够稳定,再加之小学教学内容简单乏味,工资薪酬不高,使他们逐渐懈怠,热情渐失。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滞后

小学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而言的。依据当今社会现状,滞后问题不可避免。

1.教师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切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所要教的知识全部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仅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会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有些教学内容难免会缺乏适切性内容,当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得来能够与他们所体验的小学教学生活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知识时,当社会发展与学校人为地发生联系时,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满、对学科专业的冷淡,最终导致其学习能力的滞后。

2.小学教育本科教学不能与新课程改革顺利接轨

我国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先后提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其中第一条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将教育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上来,而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实践水平仍处于初始阶段,教师无法突破传统的束缚,放手学生自主创新。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接轨,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甚少,实习学校对学生不充分信任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甚少,导致其教学能力较差。社会及实习单位对其不认可的心态,让大多数实习生对教学工作望尘莫及。究其缘由,学校基于教学任务的推进,无法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放到课堂,这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不到教学实践中来,无法切身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也就成为制约其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实现其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一)遵循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原则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作为仅有的教学手段的地位目前已经弱化,科技的进步帮助教师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方式,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现代化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意志情趣,不仅可以使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要注意的是,课程切忌不要以多媒体为全部的教学内容。

2.利用课堂活动及合作探究的方式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充分利用课堂活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例如,课程表演、小游戏、诗朗诵、辩论赛,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名义来参与,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专题式教学

无论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是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实践上看,创设教学情境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专题式教学。以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在课本每一单元的最后都会有一节专题讲解课,有时教师觉得它与考试内容无关而匆匆略去,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以《荷》专题为例,教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分组开展活动,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并要求独立完成,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这样的课堂将会迸发出创造与智慧的火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积极参加教学实践

1.学校资金要给予支持

为了进一步改善小学教育研究环境,建议学校加大对教育专业学生科研方面的投资,扩大资助范围,让有意向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优秀项目中,设立一定的科研基金,让教育专业学生觉得教育科研是一项可行的专业活动,而不是一纸空文,更好地发挥钻研学科的能力。

2.实行“一导一生制”

“一导一生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在研究生领域比较常见。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试行“一导一生制”对于离开小学教学环境多年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很多好处,除了自己不断地观摩、学习之外,一线指导教师在教学教法上的指点无疑能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激励机制,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走出去”即学校提早安排学生的教育见习,让学生尽早切身感受到所开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更感兴趣,更有效地学习。“请进来”即请小学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学校上课,与在校教师的正常课时同样安排,把他们的一线经验尽早地传授给学生,以缩短从教适应期。这样,从做中学,从小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案,一定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解决各种难题与困境,进而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认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培书.论调动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效率[J].科技信息,2012(31).

[2]杨一.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走出去, 请进来”[J].职教研究,2007(7).

[3]高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5).

第7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 培养方式 变革 动力 主题 条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36-02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大学中,教师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很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面对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师范院校如何进行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师资服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主题及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动力: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

基础教育由数量发展方式向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必须重新考量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的方式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显然,此培养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已难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有效需求。首先,表现为在师范专业教育上,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对学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情感教育,也没能引导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因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没有向往,没有计划,导致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仍然是学科本位,壁垒森严,师范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实践时间少,见习和实习时间有限,教学技能缺乏培养和锻炼的平台。培养方式存在不足必然导致师范生在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临床性知识”的先天不足,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教师的入职实践和专业成长。

由上可见,基础教育的改革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师范生培养方式,而原有方式的不足更让我们认识到变革师范生培养方式的紧迫性。可以说,师范生培养方式不足与基础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直接催生了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变革。

二、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主题: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对师范生培养方式进行变革应该“不满足对系统的修补,也不是只需要消除和改变原来系统中不合适的或需要改变的方面,而是必须包含着重建的任务”。这意味着师范生的职前教育需要从学校内的基质、整体形态和常规的教育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根本的变化,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

钦州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组建教育学院以来,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提出了“综合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师培养新方案。“综合教育”,要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为目标;“全程实践”,要求师范生“零距离”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加强教学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前教育教学技能,满足就业上岗的需求;“双向互动”,是坚持与基础教育互动、互融,在互动中达到双赢的目的。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进行探讨。

(一)综合教育,实施课程模块教学。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自选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基础作用。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融、专业互通、文理渗透的精神。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为师范生未来教育专业发展提供职前的教育训练。自选课程中每一个学生可按专业教育需要、个人志趣和特长选择规定学分的若干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加强专业基础培养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就业、进一步深造等方面的需求,增强适应性,发展学生个性。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全程实践,实践“4+0”模式。2009年,钦州学院开始在教育管理、小学综合文科等专业开始探索全程见习、实习模式――“4+0”模式,即大一到大四每年安排一次见习,大四安排顶岗支教或毕业实习。在这全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每学期都到一线的教学单位进行学习观摩,在观摩中了解小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常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及发展变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师范生入学后进行相关的语数英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讲座和课程安排,到高年级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也配备相应的中小学教材,而到中小学调研或助教活动等均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三)双向互动,达成互利共赢。为了保持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实现有效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标,钦州学院通过成立“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立实践基地、顶岗支教等途径为全程实践搭建全程性培养平台。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成立为钦州学院与钦州市中小学之间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又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更加适应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此外,钦州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了一批互利双赢的教育实习基地,基地学校为钦州学院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提供了支持,钦州学院结合高校的理论特长和中学的实践优势,也为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的条件:多元化、全方位的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师范生培养方式的应然之路。

(一)进行招生考试改革。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改革,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招生制度上的突破来保障,建立起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个性化人才、经过科学选拔直接进入相应高校、专业就读的新机制。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必须真正构建起一条切实可行的特殊人才“绿色通道”,让部分热爱教师职业、思维发展较好的学生不再受到高考的限制而进入适合自己的师范院校学习发展。

(二)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课程资源、编写相关教材,出版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及学科教育课程教材,帮助师范生进行师范职前教育,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为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有效顺利实施提供帮助。同时,及时编写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教材。另外,加强教材管理,实施教材选用认证制度,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工作,加强对优秀教材编写的资助等。

(三)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目前,落实教师教育课程的师资,理论课主要由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实践性课程则由所在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承担。很多教师长期脱离中小学教育,对基础教育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加上其主要教学精力是集中于专业教学,对类似于“公共课”性质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不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客观地说,很多学科教学论教师并不具备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和相关背景,如果不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师范生培养方式变革成效令人担忧。

(四)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当前,我国多地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孟照彬教授创建的MS-EEPO有效教育实验。MS-EEPO有效教育代表着一种新型教育,以其自身的有效性、先进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平衡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找到了切入点,尝试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创造性”和应试教育中的“知识性”有效结合,较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目前,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陕西、新疆、重庆、甘肃、内蒙古、浙江、辽宁、吉林、四川等省份已有多所校区参与MS-EEPO操作系统应用与研究,并大有发展的趋势。随着MS-EEPO有效教育实验的进一步推广,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流方式,给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建设“革命性”变化:学校的管理理念、教研团队、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精神面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神面貌、生生之间的交往状态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见,MS-EEPO有效教育实验深刻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使得多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使教育教学能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可以以MS-EEPO有效教育为突破口。在高校的师范职前教育与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上,MS-EEPO有效教育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如果大学的师范教育能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互动,就能一改以往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沟通交流的局面。应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对师范生进行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和技术的训练,使其实习及就业时便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此,要积极推行双导师制,从知名中小学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中聘任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从实习基地学校优秀指导教师中选聘熟悉MS-EEPO有效教育的省级专家兼任导师,负责安排和直接承担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提供系统保障。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改革对师范生的职前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系统的师范生培养新方案不但需要具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师范生培养教材的出版与管理、提高课程落实者的素养、建立MS-EEPO有效教育培训模式等条件,更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结合基础教育的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J].人民教育,2012(8)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第8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竞争机制人文关怀教育博弈均衡

一、引言

强烈的竞争意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小学教育中竞争模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必要途径。然而,新课改强调在小学教育中推行人文关怀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激发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感受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竞争的传统定义为优胜劣汰,有输有赢,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势必会形成学生存在好坏优劣之分的局面,尤其是当竞争机制被滥用时,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范雯雯,2009),这显然有悖于人文关怀教育的要求。笔者将从博弈均衡的视角来解读竞争与人文关怀教育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该视角下的小学教学竞争机制能够促关怀教育。

二、博弈理论与竞争均衡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多个博弈局中人的决策相互影响时,局中人的理和均衡决策的理论。博弈的基本要素包括:局中人、策略、得失、博弈结果、均衡。简单地说,也就是参与一场博弈中有决策权的为局中人,局中人通过对实际可行的方案选择,承担博弈得失或结果,而这种博弈结果往往是稳定和均衡的。

(一)学生之间的不完全静态博弈

在博弈理论当中,根据局中人掌握信息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自己和其他局中人的信息准确地把握;相反,则为不完全信息。根据局中人行动的顺序,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共同采取行动,或者行动虽然有先后,但局中人彼此不知道其他人采取什么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单独采取行动并且彼此知道其他人的行动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博弈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本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参与竞争博弈的局中人为小学生,由于其心理、智力的特点和竞争本身的单纯性,小学生在课堂竞争氛围中的学习在主观上并不能准确知晓或把握其他同学的信息,并且彼此不知道其他同学在课堂中所要采取的行动。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其参与的这一博弈定义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这是一场不受其他局中人行动影响的博弈,学生在竞争中所采取的行动取决于他们的天性和主观因素,是一种不受约束和不被影响的个性解放,结果并不是这场博弈当中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不需要比较学生之间的分数,不需要排名,关键在于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竞争学习得以实现。

(二)学生之间的博弈均衡

均衡是博弈逻辑中的重要概念。“均衡”(equilibrium),即平衡的意思。在博弈逻辑中,指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是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在小学教育中竞争博弈局中人――小学生,不同特征的小学生间如何实现最优策略的博弈结果,而避免出现将个体之间的竞争夸大化,组织内部的合作淡化的局面呢?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某种均衡。

整体而言,竞争博弈的结果是稳定、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各个个体得失的此消彼长上,即这场竞争的最终得失是稳定的,而得失比例却是不定的,这取决于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各自的特点和条件。换句话说,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的引入的总体博弈得失是恒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何调节每一个小学生之间的得失,让所有小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种均衡的结果还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上的争先恐后、积极主动,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既调动学习热情,又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加强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博弈视角下的竞争机制能够与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形成共赢局面,通过竞争性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调动,同时,良性的竞争可以找到适合不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的教育目标。

三、形成小学教育“占优”竞争博弈的建议

(一)避免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的滥用

竞争滥用最主要的体现为,对竞争运用的目的不明,教师权利控制形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以及对能力的重视而忽略学生的发展,这种滥用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个人的能力取决于分数,把失败看成一种错误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本质被扭曲成为一种能力竞赛,学生的能力被分数取代,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小学生在竞争博弈得到共赢发展的结果,就需要明确竞争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性地位。

(二)创建竞争中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团队(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只有组成的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共同体中各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精心合作,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才是现实的,因为当竞争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与另一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展开时,“合作互助”就会成为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的“占优战略”。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应该是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的原则下成立的,这样一来,团队中的个体有合作的基础和共识,在团队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各司其职,合理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性评价,但是,从中国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看,考试仍是考核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分数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导致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其个性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教育影响,而考试是当前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平等的有效教学评价手段,对国内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国内教育改革意味深长。我们需要找到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契合点,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课程本身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个性化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四、结语

竞争模式在小学课堂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竞争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个性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在让他们发挥主观积极性的同时合理引导,避免滥用竞争激励的手段,误导学生对分数、结果的极端关注和重视。博弈的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只要我们合理安排,选择可行策略,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不但能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学习主人翁精神,而且能促进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教育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未来教育空间站; 教育云; 网真课堂; 物联网共同体; 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是实施纲要的四大保障措施之一。

本文提出了未来教育空间站FESS(Future Education Space Station)的概念、构想、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学智能诊断系统,旨在探讨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同步建设思路,探索远程教学平台运行同步管理方法,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

一、FESS概念与目标

(一)概念

空间站是人类进行太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平台,它促进了人类从地面走向太空。本论文提出的未来教育空间站是一个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无缝连接为目标的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可以促进教育从传统的“自然时空”向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时空”延伸和跨越,促使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未来教育空间站中完美融合。

(二)“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所服务的地方基础教育相关中小学校为地面站,覆盖与高校相关的各教育实习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辐射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实现远程交互式实时课堂呈现和共同学习。[2]其建设目标可概括为:“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即一个中心平台、两项外延职能、三级服务对象、四面四维融合。

1. 一个中心平台

建成培养优秀师范生和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全新发展平台。服务于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科研及特色发展需求,进行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式变革,如满足常规性教学环节需求、师范生教育见习等,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提高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打造学校教师教育品牌作贡献。

2. 两项外延职能

一是具备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职能,二是建立非正式学习平台,具备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这两项外延职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扩展未来教育空间站的应用,使之能够服务于地方教育与社会,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三级服务对象

一级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可获得中心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二级服务对象是相连接的地面站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可获得地面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三级服务对象面向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按注册用户和一般用户分为两种不同权限,分别提供相应服务。

4. 四面四维融合

通过FESS网真(Telepresence)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平台环境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高校课堂与中小学课堂、城市课堂与农村课堂、普通教育课堂与继续教育课堂等四个方面在时间、空间、内容及方式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FESS设计方案

(一)总体设计

1. 总体布局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若干中小学为地面站,总体布局为星型结构(如图1所示)。

中心站负责管理与协调整个未来教育空间站,其主要标志是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一所中小学为一个地面站,地面站之间通过中心站实现互联。

2. 中心站结构

FESS中心站采用五层十项系统结构设计。纵向五层为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和门户层。横向十项除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三项代表性系统外,还包括智能录播系统、远程教育与学习系统、3D轻松学习及体验空间、教学智能诊断评价系统、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系统、校园网络数字电视系统和中心站门户等七项系统(如表1所示)。

基础设施层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包括必要的装修装饰,秉承从“自然空间”向“数字空间”发展的理念,以“梦幻太空站”为装修主体,彰显未来教育空间站的科技性与前瞻性,并注意突出教育创新和教师技能发展的功能属性,引入VI视觉识别,将科技和艺术有机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