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应用化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培养方案

第1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本文通过完善实验教学计划,优化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题目增加大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方法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型

1前言

应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中的学说和定律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又为实验所检验,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实验技能方面受到系统训练的开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应用化学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掌握应用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误差、有效数字等概念,通过一般性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2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必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譬如:实验内容的不合理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落后,主要数基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上面,其知识面狭窄,应用范围少,而且验证实验比重较大,都是单一的依附于课堂教学,有的学生直接抄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匆匆完成,简单而过,只是为了应付交差,勉强完成了实验教学,本身的实验教学体系只是简单的依附于课堂,没有涉及实际的社会生产;关于最后的学生素质测评与实验报告,表现也是片面单一的,没有实质性的深刻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自主空间,缺乏独立创新精神,同时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使得实验室丧失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对探索发现未知的兴趣,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结果的不理想,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1]因此,必须对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2.1精选实验题目增加大型系列实验项目

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知识的摄列面,难易程度,也要贴近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经过不断的研究完善,选着的题目“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纯度的分析,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油脂的水解(肥皂的制取)107胶水的制备”等。这些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运用精细化学合成方法,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能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教学,为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熟练运用基础工作。

2.2.积极探索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科研型实验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操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必要的合成实验及仪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科研型实验不仅能把过去的知识全面应用和巩固,同时,对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科学前沿有巨大的帮助。如教师的基础科研项目,让学生参加作实验,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科研项目中的先进方法和分析手段。同时学生都争取将自己所做的实验部分做好,不影响下一步的实验结果。这不仅加强了团队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2.3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实验方案设计是学生使用具有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己设计了更开放、更自由的化学实验设计,分析产品和评价结果,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规划实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发挥创造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思考,真正的创新,使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题。包括合成原理与方法、主要仪器、实验药物、设备操作步骤等,要求学生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老师的复习,明确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科研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4严肃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验技术队伍本身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譬如对于资源配置的合适配比,以及相互的资源交流共享,对实验室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效率。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不仅是对于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升级更主要是是提升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准,思维意识,增加对于实验的热情。当然,完善的实验教学团队是构建整个实验室教学的基础,我们需要对于实验室专业教学人员进行的严格把控,当他们对企业有着很强的责任心,能更好的完成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实验教学任务顺利进行。

3结语

我们经过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研究的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性,严格把控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室不单单要是一个严谨治学的地方,更要成为把激发学生热情、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基地。

作者:刘云 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2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教改探索;翻转课堂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是海南大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重要综合性实验课程之一。从2007年至今,海南大学连续多年开设了这门实验课程。该课程不仅颇受学生喜爱,教师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本文就我们开设《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以及教改措施探索进行扼要介绍。

一、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简介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是本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在学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是综合多门课程知识,进行化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及操作技能训练的专业实验课程之一。

本课程现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基础上,具有通过文献调研、独立思考,与老师、同学间的讨论,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方案的能力,并动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本课程的训练,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研究性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以及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相关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实践的一般过程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有:选题―开题―实验―答辩―提交实验工作报告。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主提出实验课题(选题),要求课题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创新性。

(二)对选定的课题,拟定适当的研究内容,并设计、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要求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开题报告,与同学们交流,并提交开题报告交老师审阅通过。

(三)在老师指导下,各实验小组自主完成所拟定的全部研究内容。

(四)实验完成后,实验小组提交实验工作报告,并进行现场答辩;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实验小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选题局限性

我们一直尝试鼓励学生结合已有专业实验室基础条件、所学专业知识和兴趣来自主选择确定实验课题。这样做对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实验兴趣确实可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是会经常出现实验用品缺乏问题,需要临时紧急采购或到别的实验室借用而严重影响实验,甚至造成学生产生挫败感。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选题,还会导致各实验小组确定的课题在研究意义、难度、新颖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到目前为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尽管我们已积累较丰富的实验课题,但实践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题效果较好,可以避免实验课题与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脱节,从而较好保障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

(二)影响实验教学成败的因素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在选题上就要求有一定创新性、探索性,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可见,选题本身是影响实验教学成败的一个首要因素。再者,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实验课程上课学时数是32学时(1学分),基本上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或下午的固定时间,上课时间跨度约两个月。由于两次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难免存在实验样品(如试样分析液、合成实验中间品等)保存中出现分解变质等问题,从而影响实验进展,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及时完成实验项目内容,不少学生强烈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做实验,而他们可利用的时间与老师的工作时间常常存在冲突;这种情况下若同意学生做实验,意味着实验过程中老师的现场指导和监管不到位,这样可能存在潜在的实验安全隐患。

四、教学改革探索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先后对《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安排做过一些调整。例如:将学时数由17学时(0.5学分)增加到32学时(1学分),将课程由第三学年下学期提前到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将课程选题环节由学生自主选题变更为学生自主选题、老师提供固定实验项目两者结合,等等。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对本实验课程深化教学改革。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上课时间适当集中,尽量缩短前后两次实验的间隔时间;这样的安排更具合理性,将有助于降低实验失败的风险。另外,从学生自主选题情况来看,教学培养计划将本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同时将《天然产物化学》理论课程提前到第三学年上学期,对本实验课程的教学较为有利。

(二)实验教学过程引入“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教育”时代即将到来,高校很快进入“教学+互联网”阶段[1]。在《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利用现行网络资源,可以对本实验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集中整理、整合和开发,形成优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到互联网上供学生使用。例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取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自学,利用微信、QQ及E-mail等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为了搭建学习平台,教师需要陆续收集、积累教学资源。例如:

1.历届实验项目清单及相关实验视频

2.现有实验用品(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清单

3.实验室使用要求与安全教育视频

4.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视频

5.相关具体实验操作规范(SOPs)及视频

6.相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视频

7.答辩现场录像视频

……

(三)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近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2~3]。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然后教师重点讲解知识的结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4]。我们学校开设的《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实践中较充分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受教学学时数局限,本课程的上课时间必须充分用于学生自主实验环节。鉴于此,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中,对保障实验进度和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本实验课程实施时,应以实验小组(2-4人为宜)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可在选题、实验开题报告及实验工作报告(或论文)等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意,提高教学时效,进而提高实验课题完成质量。教师课前将实验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在课前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自主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与指导老师及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进而提出实验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实验课时间主要用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解决其提出的实验课题,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现场对各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指导和答疑,及时排除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障碍,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五、结语

《应用化学研究性实验》课程对培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发挥着到重要作用。尽管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多年,但尚需要继续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条件的日益改善,特别是从实际出发逐步尝试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教学实践,预计可以又好又快地促进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家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及外语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2015-10-21,山西・太谷.

[2]王红,曾秀琼,刘秋平,等.基础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196-199.

第3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是指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对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各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注重高效实用性,普通高等应用化学教育如何找好社会切入点,立足长远发展,为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性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从最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最近十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情况来看:2003年为212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在这十年中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少达到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多,为我国全面推进人才战略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奠定基础。树立人才战略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教育受众和高等院校的参与。要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各专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一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体系。

应用化学是将化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何运用于生产实际,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应用化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上升到通信、深海作业、航空航天、探月工程等技术产品,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找好切入点,积极参与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来。“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可以预见,21世纪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是快速发展的行业,科技衍生品不断更新换代,在化工行业为其它行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激烈人才的竞争中,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顺利胜出,也是考验着普通高等教育是否在新形势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培养新思路。当然,最好的答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性选择。那么,立足未来发展,普通高等化学教育机构该如何找好切入点,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化学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性质,应用化学的任务是培养化学与化学应用领域间具有桥梁作用的专门人才。由于应用化学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普通高等院校不能面面俱到。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的提出合理的、实用的、长远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所备更强的综合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地方办学特色。就像完成一个实验报告,通过有目的、有原理、有步骤、有过程、有结果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完成实验报告的目标。立足未来,明确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指导意义。

优化课程结构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改革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实用性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优化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把专业课程教学与非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的融合,加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培养途径,建立具有特色的、实用的结构模式。根据“理论+应用”的模式,把课程分解成专业基础类、非专业类基础、实践类、选修类等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的从新组合,灵活多样的实现人才培养目的,以适应现代化的知识能力要求和生产技能要求。注重专业基础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类课程在于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类在于实实践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知识体系。也要注重选修类课程的调整,增加开设选修类课程,扩大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活动的社会需求。

优化课程结构不仅要合理的调整各部分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丰富课程的内容。丰富课程的内容,要以理论为基础、实际操作为实践、发挥个人兴趣为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以“多方向、重能力”为指导原则,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转变思想观念

应用化学教育应从长远发展考量,教育主体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客体要体现形势政策、教育介体要符合就业需要、教育环体要配合思想教育。转变传统教育的“当官”观念,为新形势下培养更多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应用化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的学科,这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没有侧重点,导致学生学艺不精,不能独挡一面。同时,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看中老师只注重结果不在乎过程,从而敷衍行事,以致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盲目。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新兴人才竞争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日益强大的人才需求。

扩大交流平台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讲座是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指导性讲座能给切实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扩大交流平台指教育机构利用各种信息对学生进行勉励教育的方法,包括网络、媒体、学术报告、讲座等。同时对于培养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引进外界的新兴思想,也要给学生一个展现他们能力的机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思路,产生思想碰撞,不断地完善人格魅力。

结束语

第4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第5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一、依托实习基地,开拓毕业设计新渠道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不同,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利用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如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大庆石化公司以及大庆精细化工厂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除了定期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外,还借助实习基地这一新渠道,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如根据实习基地和学校的需要,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耗时较短的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实践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在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学校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在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利用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课题在企业进行,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机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目。从2006年起,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增加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数目增多,尤其是最近五年,安排到实习基地或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毕业设计人数增加,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二、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的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用于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很难接触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会使用,使得企业对毕业生很不满意。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能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和使用科研所用的先进仪器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利用精细化工科研室、油田化学科研室、提高采收率科研室以及高分子材料科研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将部分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界面张力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教学手段和环境,弥补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且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笔者在带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所从事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强,毕业后融于企业所需的时间较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三、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学和考核,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联系较少,教师讲课时,可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但很少与实验相结合,即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是力不从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经验较差,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本科期间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目前,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提前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围绕毕业设计题目看书、查资料、做部分实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现代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94-02

工程意识是人脑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即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情、合理且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现代工程意识内涵极其丰富,大致包括:(1)使产品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意识,如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创新意识、求美意识等;(2)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整个社会包括生产者更加协调,并能保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人本意识等;(3)使工程和生产取得更高价值和效益的意识,如,成本和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市场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需要强调的是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不算具备现代工程意识。例如,化工生产者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和安全,这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现代工程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过去工程技术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工艺路线,抓好质量和安全即可;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工程意识应与时俱进。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密切合作,发展迅速,不少工程类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林类高等院校同样拥有部分理工科专业,因此,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来进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就应用化学专业而言,目前我国近40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其中排名靠前的35所农林类高校中,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有23所。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应用化学专业分为理科和工科两类,总体为理工结合型专业,只是侧重各有不同。本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理科),设置了生物资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和环境化学三个方向,培养毕业后能在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环境治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最终会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工作,因此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这对培养合格工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农业院校在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欠缺。以农林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农林类院校,在生命、植物、土壤、生态、基础有机化学等学科拥有大量高水平人才和教师队伍;但是对涉及土木、机械、化工等工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而在师资引进中往往又因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不能吸引传统工科院校的高级人才加入,使得教学队伍缺乏真正具有工程经验和设计能力的高资质工程师类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传授工程思想。另一方面,农林类院校的化学学科早期以基础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较少参与校企合作等横向课题,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也忽视了工程意识的培养。

2.课程设置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构成“拼盘”化,过于强调知识化,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工程类课程的设置。

3.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大量跟生产接近的操作实验和实践教学,而农林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础相对薄弱,大都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此外,实验室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教学实验,没有生产实习环节,学生只是掌握单个工序中某个原理的验证或单个实验模型,而没有对工艺过程的整体印象。不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很难让学生形成工程意识。

二、基于现代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农林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建设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科研条件,积极吸引具有工科背景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从海外引进几位具有工科背景,有些甚至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的教授。这些教授的到来,对于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理论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从而获得生产经验,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意识。三是可以通过国内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实现培养计划,派出青年教师进修,以获取工程教学经验。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要求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增设一些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讲解生产实例和企业生产中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着重强调社会责任感,质量、成本与效益的经济意识等工程意识。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门开设了《天然产品加工与开发》课程,通过一些生产案例来讲述天然产物化学与精细化工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完善学科实践教学,建立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植物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综合大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论文和天然产品加工生产实习等环节。我们有稳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如下: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科学院制药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化工厂、亨通光华制药公司、陕西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嘉禾植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农林科大仲情生物有限公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上述企业单位有广泛而友好的关系,我们对上述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为一些产品的市场投放起到了较好的催化作用,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附近的农村创收与农民的就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科研、工程单位的实验室以及其设计、建设的众多设施项目均是本课程教学实习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62-4.

第7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1.1实验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基础化学实验运行一般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总结三个步骤。大多数的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也是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充其量在实验内容上贴近实际生产,其运行机制还是实验室的模式,远达不到实际生产的模拟,不能给与学生实际生产的经验。

1.2考核制度的问题基础实验的考核制度重点强调学生的操作准确度,实验效果,纪律性等方面。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有极大地不同,基础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专业实验侧重于创新性。如果仅仅参照基础实验的考核制度,则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

精细化工企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工业品的企业。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目前涉及到的领域有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新领域[7-9]。由于精细化工企业的原料、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使企业管理的难度远大于一般企业。其详细的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工艺管理,安全和环保管理五个部分。各个管理步骤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时对经济效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生产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管理制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3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中的应用

3.1实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借鉴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仪器药品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产品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制度。使专业实验室在硬件管理(仪器设备、原材料等方面)和软件管理方面(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都能与企业对接。结合实际从实验纪律、仪器药品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教师行为职责等六个方面制定专业实验室管理细则,把化工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行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使专业实验室内形成浓厚的生产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管理制度的改进包括:(1)实验纪律:模拟企业打卡制度,明确上下班时间;实验(工作)服制度,强调着装整洁。实验过程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基本纪律要求。(2)仪器药品管理:强调学生作为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之间必须熟悉实验过程中每一种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以及应急措施。对于仪器,要严格操作程序,操作标准,施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对于实验室的所有设备都要有具体的负责人,都要有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3)实验过程管理:模拟班组长制度,施行细致化,分层次管理。对于每一个实验及其操作过程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安全措施。同时班组长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监控。(4)实验产品质量管理:以实际生产过程的各项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确保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实际生产要求。(5)安全管理:首先确定班组长安全负责制,制定包括水电气安全、仪器安全操作、药品安全管理、实验过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实验,制定实验安全操作规定以及实验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每一个实验环节的安全管理。(6)教师行为职责:和基础化学实验不同,在专业实验中,教师不再充当指导作用,而是充任引导者、监督者、安全员、裁判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改进实验;监督学生相互间的协作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的实验操作表现;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实验室财产安全,判定学生的实验成果。

3.2实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全面模拟实际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在专业实验中,除了基本的实验外,以某一实际产品研发为主组成研发团队进行产品开发。整个实验内容不再仅局限于实验室里,包括市场调研,配方研制,配方优化,成本核算、产品检验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生产、营销、研发能力。市场调研要求学生详细地对某个感兴趣的精细化工产品进行产品价格、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进而确定该产品是否具有研究开发的价值,据此写出调研报告。配方研制要求学生对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文献调研,确定该产品的基本配方,继而提交研究计划和团队人员组成方案。配方优化和成本核算则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兼顾成本核算。产品检验环节则依据该产品的各项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

3.3考核制度的改进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考核中,探索制定全新的专业实验成绩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生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标准。强调过程管理和步骤考核,不再局限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整个考核兼顾实验运行的每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中每个团队成员的表现。同时实验考核以产品的性能及成本为关键目标,促使学生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鼓励学生利用研发的产品进行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8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 本文针对高师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述了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策略,指出理论课主要从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实验课从完善教学环节、考核方法以及调整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为了寻求良性发展,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院校也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原有的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业基础上,积极进行新专业的创办与建设。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以培养理工相结合的应用型化学人才为目标[1],近年来纷纷诞生于各高类师院校。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技术。由于特色办学的历史原因,高师院校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对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总结了几年来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部分措施及成效。

一、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理论课教学

(1)基础理论部分比例偏多,内容繁琐。高师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程体系由于受师范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技术的深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在基本理论的安排上占有很大的篇幅。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以及沉淀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以及滴定分析法原理,系统而又分别独立地介绍,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掌握它们的共性。加上课堂教学过于深刻细致,公式推导繁琐,知识点分散,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介绍经常重视不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甚至对分析化学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讲述和黑板展示的教学模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记笔记,思考的时间很少。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了传递讲义的工具,课堂失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课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是以通过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操作意识不强,训练不够规范,技能掌握不牢固。(2)考核方法不完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结果,缺乏操作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考试抄袭数据、任意涂改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达不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

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

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各个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都在不同程度的压缩。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重组[2]。例如:四大滴定可以重组为统一的滴定分析理论体系。首先提炼共性知识进行综合介绍。其次,再介绍四大滴定分析法的个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共性与个性的完整统一。对酸碱、络合、氧化还原滴定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对沉淀滴定内容要压缩。对特别繁琐的公式,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课堂可以略去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其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整个知识点的介绍以突出实用性为趋向。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重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绪论课是关键,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通过介绍分析化学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环境、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问题,介绍身边具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如食用白醋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等,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从分析化学开始的,分析化学是最具应用性的一门学科,几乎遍及我们的衣、食、住、行。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待身边观察到的现象,就会使分析化学变得有趣。学生对分析化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在授课中我们就能体现到分析化学向现实生活的倾向,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理论也就成了学生揭示生活奥秘的工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对分析化学理论课来说,板书教学是多数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但对大学课堂来说,板书教学传递的信息量偏少,给学生创造记笔记机会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某些用语言不好描述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滴定终点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等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并且印象深刻。还可以选用和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分析化学应用实例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就在身边,人类生活离不开分析化学。

采用对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多年对学完分析化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知识点多而分散,公式记不准,课堂听懂了,课后不会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采用对比教学。例如四大滴定分析法本质上存在共性,但由于依据的滴定反应不同,而导致滴定体系中变量的不同。通过对比教学,对滴定曲线、滴定原理、以及终点误差计算等的共性及个性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再例如,络合滴定中的金属离子和EDTA的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看起来有4个独立的公式,其本质上可以按一个公式记忆:(被考察对象;为副反应影响因子;为络合比)。对例题的讲解也要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否则,学生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对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触类旁通,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注重章节教学内容的及时总结。知识点多、公式多是分析化学课的特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经常记公式不准确,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也是历来分析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课堂采用对比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学完后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将重要的公式、知识点罗列出来,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沿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由此及彼,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复习。

三、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3]。现行实验课由于在教学环节以及考核等方面不尽完善,对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必备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存在问题,笔者教研室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实际应用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

分析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分析对象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将这些分析对象引入实验课教学,可以拉近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例如,白醋中HAc含量的测定,补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工业混合碱的测定,废水中重金属铬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与生产、生活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这些实验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外,更深刻的是学用结合,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十分有效。由于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按照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4]。因此,适当减少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际操作,可以发展多种综合素质。

2、完善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强化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关键是准确获得物质的“量”,每一步实验操作的误差都会传递到分析结果中。因此,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是关键,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据此,我们从完善实验课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入手,突出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首先采取实验课前,教师必须对每个实验认真进行试做,并给出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试作结果。这样使教师不但能胸有成竹地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而且还为批改实验报告、评价实验课效果提供了数据参考。其次,实验课中,要从各方面强化学生的操作意识。包括台面的布局、仪器洗涤到样品的称量、溶解、转移、定容、滴定以及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并将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作为将来考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任何一点疏忽就会使实验数据变得毫无意义,前功尽弃。同时教师要做好逐项检查工作,对难度大的实验,要反复演示指导,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手把手指导,使学生的操作达到规范化。整个实验就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最后,教师在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时要在学生的报告中写上本次实验的标准值(即教师的试做结果),引导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自我评价和误差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考核方法

针对分析实验考试中出现的考核内容不全面,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我们从考试形式、考试管理以及成绩评定等三方面完善考核方法。(1)实验考试实行笔试+操作考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试是实验考试的核心部分,以既突出考察基本操作技能又突出测定结果准确度为原则,实行每个学生各持不同的样品,杜绝传统考试中所有学生持同一总体来源样品而造成的抄袭和涂改数据的现象;在内容上选取操作技能要求高,操作项目较全的实验,分操作和实验结果两部分评定操作考试成绩。其中操作部分从仪器洗涤、天平称量、移液和转液、滴定操作等四方面去考核。每一环节都设定科学而又具体的评分标准,占到总操作成绩的40%;实验结果结合数据记录的科学性,按误差大小去评分。操作分+结果分即为操作考试成绩。(2)在考试管理上实行全员出动,共同参与,责任到人,标准到位。由原来教师一人负责,统管全班、全程的考试管理方法改为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人分包几个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鉴定、监督和指导,指出问题所在。最后集体评定给出操作分。(3)实验课考试总成绩评定通过“操作成绩+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三方评价。操作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50%以上,结合笔试(30%左右)和平时成绩(20%左右),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改革后的分析实验课考试方法,严密细致,考核内容全面,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如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分析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平时打好基本功,考试才能到高分”,确实能达到实验课的培养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该套考核方法曾得到本院其它实验课程的效仿和尝试。

四、成效及展望

通过这一轮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分析化学课堂不再存在学生缺勤现象;毕业论文设计中有关分析测试应用研究的选题率逐年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被后续正式发表;有关在分析化学专业方向考研的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历届省级以上各类化学技能竞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屡次获奖。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中,反映了实施课程改革教学的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强,成绩显著。这些足以说明了我们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对于高师新办的应化专业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是开始了万里长城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课教学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在学校学习就和在工作岗位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平.高师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0.3.

[2] 潘路,王凤武,鲍霞,魏亦军.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82.83.

[3] 陈龙,亓昭鹏,王溪溪.化学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0.11:433.434.

[4] 宗水珍.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9(4):51.53.

第9篇:应用化学培养方案范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

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

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相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对一式或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