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

    甘肃作为西部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农村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主要支撑和来源,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甘肃省在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很薄弱,但是在农业方面的自然优势和发展潜力却是有目共睹的。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是融通资金、调节资金、聚集资金和配置资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整个经济运行的血脉。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管是金融中介主体还是金融服务内容,在种类上都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运行效率、服务质量、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上仍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有效需求,整体上看甘肃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仍未找到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和有效的解决之道。

    1 我省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农业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

    (1)农村担保抵押制度设计不合理,信用担保机构缺位。目前房地产抵押是通用的担保方式,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导致农村房屋普遍不能成为有效抵押品,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实际运作范围,目前还没有涉及全部农村。

    (2)农村政策性保险缺位,商业性保险服务难以到位。传统农业属于高风险弱质产业,没有保险支持,金融机构放贷顾虑重重。目前,各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农险业务,所开办的主要险种基本为农民房屋统一保险和养殖业、种植业保险两大类,但近年来保额、保费持续下滑,承保面逐年减少,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单险种核算亏损,使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望而怯步,基本放弃了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停滞不利于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从而恶化其信贷条件,增加其获得贷款的困难,提高农业资金融通成本。

    1.2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很低

    所谓覆盖面是指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总体情况,是国际上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它可以全面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服务于农户和农村企业,以及满足它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

    1.2.1 网点覆盖面不宽。甘肃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业务覆盖率低,有些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展过象样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国银监局的资料:西部银行业金融网点覆盖面最高的地区是重庆和四川,其次是内蒙古、陕西和广西,而甘肃只在西部地区排在倒数第三。甘肃每个县域只有18.96个银行网点,每个乡镇仅有1.58个网点,80个行政村才有一个网点。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的布局也欠科学,分布不均衡,过于向相对繁华的乡镇集中,经济条件好的村镇网点多一些,边远地区则网点过少、甚至根本没有。尽管眼下我省农村金融网点严重不足,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撤并之风仍在延续,机构和网点的撤并随意性很大,并不考虑农民的需要。例如,从2001~2008年,省县以下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减少了47%,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减少了34%,这大大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网点少,农户获得一笔贷款平均要多跑3、4次,每次要花3、4个小时,这样每笔贷款平均要支出近50元交通费。农民的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很多贫困农户就只能望“贷”兴叹了。

    1.2.2 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逐年增长和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甘肃农村金融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2009年农民人均存款余额分别为:528.51元、649.87元、820.38元、956.70元和1186.47元。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存款也在逐年增长,汇兑和结算业务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当前我省很多基层金融网点只能办理存、贷、汇以及代收税费等业务,其他金融产品匮乏,业务覆盖率很低。例如,涉农保险业务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开展,但是当地农民的保险需求却异常高涨,92.2%的农户有保险需求,其中,希望参加医疗保险的最多(有42.7%),想投保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的农民有24%,养老保险的期望率为13%,但实际上有49.4%的农户没有得到保险保障。其原因除了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和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外,当地没有保险机构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没有代办相应的保险业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农村金融机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得不够,向农民宣传金融法规、致富信息、市场动态等“帮农扶农”工作开展得也不尽人意;我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营业面积狭小、电子化程度低;基层网点的员工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具体业务还不够熟练,办事简单生硬,缺乏细致周到的服务;各种金融服务“乱收费”时有发生,农民负担沉重。

    1.2.3 农村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清,金融发展的主体不明。目前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错位,表现为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主体不明,表现在农村会融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农村金融形式基本上限定在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上,农村会融机构不仅受到中央银行的管理,还受到行业自律性组织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的目标不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致使管理上存在矛盾和差异,金融机构难于适应。农村合作基金会由最初正常发展到最后扰乱金融秩序,农村信用社甚至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都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关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控制主体不明确,农村金融机构中既有信用合作社这样的体现合作互助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也有农业发展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一般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它们的控制主体应该不一样,政策性金融机构由国家控制,合作性金融机构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控制,商业性金融机构由社会公众控制,这是由金融机构的性质决定的,但是目前全省的农村金融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民的利益,更无法保证农民参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

    1.2.4 全省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差,金融创新不足。从目前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反映出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民金融需求比较强烈,但农民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呈现出萎缩的趋势,这既有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更涉及到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作为目前农村金融主体的信用社的贷款利息比较高,期限比较短,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生产周期,这与传统的以农作物生产周期为贷款期限的农村肥料、种子等小额贷款相比,目前的信贷品种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融资的需要。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金融的需求。

    2 加强农村金融对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政策建议

    2.1 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

    2.1.1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这个中国最大乡村银行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回到传统的合作制存在困难,过渡到股份制方向也有障碍。不管如何改革,目标都应是使农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这一不可替代的农村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为此,必须从农村经济实际出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从对接农村内在金融需求出发构建农村信用社管理机制,必须依托农村信用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拓展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2.1.2 增强农业银行的支农能力。农业银行应深化改革,剥离不良资产,建设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商业银行,增强支农能力。改革后的农业银行应继续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把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切实把农业银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2.1.3 健全农业发展银行的扶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应拓宽业务范围,由重点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环节,转向支持农产品的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环节,并延伸到支持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口环节;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型政策银行。

    2.2 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2.1 优化信贷服务,不断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农村信贷市场,针对不同贷款种类、不同贷款对象、不同贷款需求,强化信贷营销意识,扩大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满足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建立积极面向农村的信贷机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信贷投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强化信贷风险防范与提高经营效益并重,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办法,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建立清收盘活与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双重考核机制,提高经办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增强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能力和活力。按照市场化取向确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

    2.2.2 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系统网络建设,扩大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覆盖面,疏通汇划渠道,向县域企业、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推广多种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强化支付结算管理,坚决杜绝随意压票、退票以及无理拒付、挪用截留客户资金行为,公开银行结算方式、业务处理时间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第2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北方农村 经济 水平

一、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是国家建设事业的关键,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农村生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就得把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放到首要地位。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文化素质不高,高投入低产出的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素养水平偏低,并且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农业技术知识,只能用传统沿袭下来的技术种植一些普通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但是,那些有点文化知识的农民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都宁愿去大城市打工,不想留在家里种植农田。受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耕种的成本费用却在持续上涨,包括种子、化肥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虽然国家给与一定的经济补贴,但数额却是非常小,再加上有些农作物的收购价格非常低,这样一来,便使得农民纯经济收入非常少。刚刚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与组织水平都比较低

农业产业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时间以来,受传统观念、生产规模、技术等的限制,从而使得农村产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发展都非常落后。这样便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规模化发展过于缓慢。目前,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非常少,并且规模也是非常小的,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粗加工行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这样一来,使得产品的增值率大大降低。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部门。然而,由于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与销售都是面对市场,因此,对于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是很高。

四、北方农村经济投资诱惑力弱

在我国北方地区,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依然相对较慢,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不能确保各地区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不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再加上,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生产与加工方式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北方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更是相对落后,而有些地区的工业指数甚至是零,长时间以来,没有从事过工业生产项目。然而,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投入巨资引进更多外来企业,但是,因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很多企业都是盲目发展,这样一来,既阻碍了经济发展,又影响了经济体质的发展,进而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状态。

五、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农村经济想要发展,必须得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但是因为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低,招商引资的阻碍很大。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决定在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5个省(区)进行小额贷款的公司试点的工作。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三农”和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融资平台。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得高利率却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使得需要筹集资金的农户望之止步。因此,资金缺乏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根本的解决。

六、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升高

近几年,我国放宽了对货币政策的要求,由于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而一再抬高房价,与此同时,个人住房成为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主要投资项目。然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使得普通消费物价指数也在持续上涨,进而导致了市场整体物价的快速上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食品价格也大大上涨,由此看来,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据有关部门的数字显示,10月份我国CPI达到了4.4%,而在同年11月上涨到5.1%,由此看来,上涨速度是非常快的。受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受伤害最为严重的应该就是农村老百姓。结合有关部门的数字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要远比城市物价高很多,对同一种新鲜蔬菜来说,农村价格有时会比城市价格高出1元有时会更多,因此,很多农民都没有这种购买能力。这样一来,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冬季,很多农村家里只靠院里种植的白菜过冬,然而,这也和本地区的经济与运输条件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严重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我国提出了一种拉动内需的方案,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没有增加北方居民的消费水平,而且每年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针对当前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情况来说,北方农民消费者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我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北方农村的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补贴,从而大大增加北方农民的收入。特别是政府可以颁布相应政策提高农作物的收购价格,有效避免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这也将成为提高北方农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七、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给农村老百姓带来了后顾之忧,这也是在我国边际消费的倾向很低的重要原因,直接导致了人民的消费成为不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北方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可想而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有教育经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对于那些本来收入就不怎么高的农民而言,根本就没有那些过多消费的资金的来源,只能够维持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状况。缺乏有效的需求,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相当的困难的。

八、农村教育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严重的落后,基本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同时也没有实力的资队伍,就更谈不上优秀的教师资源。农村的孩子们学习的课程单一,语文和数学就是主要的课程,不能像城市里的小孩学习德、智、体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农村的小孩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现今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农村的小孩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在北方的农村里,人们的信息相对滞后,文化素质不高,认知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传统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经营的模式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才会有可能减少以至于消除这些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以及高效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乃至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加强农村教育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根本。

九、资源丰富却不能惠及百姓

现如今,我国很多的土地与丰富的矿产资源都集中在农村,然而,有些地区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不仅没有合理开发与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反而利用非法手段,将土地低价转让给其它开发商,使得农民大部分土地流失,破坏了自然资源,农民的利益也遭受损失。和我国南方地区的发展状况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言道,“一方土地养育千人”,但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并没有因此而好过。虽然有些地区引进了诸多项目,但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比较落后,并且产业链相对较短,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结果导致出现了乱采乱伐的现象,直接阻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如今,世界各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阶段,而我国拥有一个较开放的经济体系。并且,我们要在明年将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化结构、有效规避通货膨胀现象。现如今,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念,发展北方的经济只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 许迎春,何雄浪.新形势下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2] 张明如.经济危机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基于村干部视角[J].调研世界,2010(2).

[3] 张晓,卢东宁.吴起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第3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建议;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00-0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对西吉县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1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县域总面积3 144 km2。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全县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 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占52%,农业人口占94%,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 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文化、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2]。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化程度低

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农民靠单打独斗,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 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机械化普及推广率不高。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5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债务多

尽管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3]。农村债务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3.4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培养农村亟需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亟需的实用人才队伍[5]。

3.5 积极做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

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

4 参考文献

[1] 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69-74.

[2] 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4-65.

[3] 张秀生,陈先勇,王军民.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概念尚未形成官方统一的界定方式,对其内涵的看法依旧处在讨论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内涵有以下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直接将其看作农村的金融。第二种看法考虑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金融的成因,以及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对农村金融一词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种看法是在历史范畴下通过宏观经济视角对农村金融进行解释的,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

我国的农村金融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下,以基本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的义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金融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信贷补贴论,另一个是农村金融系统论。农业信贷补贴论认为农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农村居民没有储蓄能力。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收入不确定、收益性低等产业特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不可能选择农业作为融资对象。农业信贷补贴论曾被广泛认可,但它的理论前提却是错误的。根据很多亚洲国家发展农村经济金融的经验,当存在激励机制和储蓄条件时,即使是贫困阶层的农民,也会产生储蓄需求。而且经验表明,由于贷款资金的用途可以进行替换,因此低息贷款很难按照理论设定那样促进特定农业活动的发展,政府也就很难通过低息贷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将利益偏向贫困农民。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系统论产生,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村金融系统论的理论前提完全不同于农业信贷补贴论:首先,农村金融系统论认为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是具有储蓄需求和能力的,政府没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资金;其次,低息贷款影响了人们的存款意愿,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非金融机构有理由设定高利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阶段:1979年到1993年

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在这一阶段,国家着力于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了合作金融组织的地位,并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各项金融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对民间信用放松管制,允许了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和民间自由借贷活动的开展。

(二)第二个阶段:1994年到1996年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994年。为了构建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成立,该银行旨在将政策性金融服务从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确保粮、棉、油等基础农产品在各个流通环节顺利流通,开展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收购、储备和调销贷款;另一种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为主要目的,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产前环节,开展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农业开发贷款,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也按照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加快了商业化改革的步伐,与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改革,并对农村信用社承担金融监管的责任。

(三)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

在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经历了1997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制订了发展地方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基本策略,要求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的机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对民间金融活动进行限制,打击各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并于1999年开始撤消全国各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金融机制基本被激活,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3年为止,全国所有市县和大多数乡镇都己被金融机构网点所覆盖,金融服务可以到达所有乡镇。

首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三农”,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是伴随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国家农业投资公司等各类投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各类民间资金互助组织。

其次,农村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重点围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脱离了对中国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由县级信用联社承担,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得到逐渐恢复。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的职能,政府将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进行分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其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

最后,农村金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方便了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则缓解了农民贷款麻烦和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各项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存问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农村金融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村金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新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导致现有的农村金融逐渐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耕地开始逐渐向大户集中,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出现,农村金融面临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的农村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产生资金集约化要求。此外,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和市场调节手段的运作催生了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的各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仍面临着资金融通的难题。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

农村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逐渐科技化、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不断多样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各个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试图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种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成绩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以前“单一化”的旧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限制。

(三)农村金融借贷双方: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

农村金融活动中还存在着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的问题。一方面,当农户贷款时,小农户由于规模小、分散、贷款程序复杂等原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转而采用向亲友借钱等途径筹集资金,严重影响了农业产出;而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方式、性质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他们的资金需求同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不仅使农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土地产出率,更使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遇到障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进行放贷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借贷方必须具有产权明确的抵押物品,放贷方自负盈亏。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属于低收入群体,收入也不够稳定,使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放贷难的问题。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

(一)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

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国有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服务职能。其次,要大力促进合作制金融组织的发展,改善其管理模式,规范其运营程序,使其充分发挥促进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

随着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为了适应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制,通过激励制度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积累高质量的专业性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各大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农业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5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建议;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民,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而是要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经过对贵阳市白云区五乡(镇)56个村进行调查,全面分析当前贵阳市白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白云区下辖5个乡(镇),56个行政村,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706496.86万元,与2014年的668777.31万元相比,增长5.64%。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1个、50~100万元的有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收入、土地征用补偿、财产性收入等,但是村集体经营收入占比不高。从发展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总体上呈现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城郊村和有资源的村比一般农村的村级集体收入要高的态势。

(二)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随着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等有利条件,通过出租场地、出租门面、物流仓储等多种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如艳山红镇程官村,村集体统一修建门面,为西南家居城提供仓储服务,保证村集体每年有二百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2.整合集体资源,集中发展经济。整合全村资源,集中发展,即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农户增收。如艳山红镇尖山村,利用南湖新区建设、整村搬迁的契机,集中安置村民,统一规划,于2005年开始在现西南家居装饰博览城地址修建整村搬迁居住点,引进西南家居城到新村经营,不仅村民获得房屋、门面租金,村集体经济也获得了发展。

3.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推行 “村账乡代管”,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村级积累。

4.强化产业带动,实现经济发展。借助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按照各村的资源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在此过程中,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促进和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二、制约白云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贵阳市白云区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来看,存在近郊村比远郊村发展快,有土地征拨村比无土地征拨村实力强,差距明显。

二是收入来源单一。全区各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征收等,通过发包、资产租赁、自主经营等获得收入比较少。

三是发展观念弱化。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顾虑。

四是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贵阳市白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不大。能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村不多,而农业周期长、风险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村集体经济中基本上未出现产业带动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一)政策扶持,营造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建议出台征拨预留地政策。按照征用土地的总量,按比例留出少量土地给被征拨的村集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用于村发展集体经济。对已经征拨的村,可以考虑从征拨剩余的零星地块中解决预留地问题,保证村集体发展的土地资源。

2.建议出台项目扶持政策。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在贷款发放上优惠,在办理规划、环评等手续上优先办理,在税收上制定返回奖励规定,鼓励支持发展实体经济。

(二)加强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利用资源,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因村制宜,构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的原则,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励各村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途径。从分析来看,以下几种模式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股份合作型。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股份合作形式,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村集体在实体中占定额股份,并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入股,达到群众与村集体共同增收的目的。

2.资源发展型。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将村集体所有的“四荒”资源,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开发,拓展收入来源,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委托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户承包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合作服务型。可以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果园等资源,由村集体牵头,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聚集财力、人力、技术,把技术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变现为发展优势。

4.产业发展型。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不断坚持并完善。它关乎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及绩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破解。当前,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大力开发集体资源,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狠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吴金海.关于村级集体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2]李云峰,魏丽莉.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J].新,2014(01).

第6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湘江流域水污染;环境税;现状分析;评估;意见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现代社会,乡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理财状况却没有跟得上收入增长速度。随着城市反哺农村的推进,以及农民务工者的增多,农村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如何完善农村理财模式,增加经济的健康度,是目前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庆安县农户经济收入现状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吉安村现有农户60余户,村民近300人,玉米、水稻、大豆等为主要农作物。另外本村很多家庭都以养鸡、喂猪为辅业。打工者的支出中,由于他们没有在家务农,因此没有生产性支出,都是生活消费支出。其中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和医疗支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特价的上涨,2011年都比2010年有所增加。其他支出也有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

无论是纯农户,外出打工者,从2010到2011年收入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外出打工者的收入要比农户收入高很多。 2010年抽样农户人均收入20600.88元,2011年抽样农户人均收入23297.81元,增长13%。种植业仍然在农户收入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养殖业的兴起,吉安村很多农户也利用养殖鸡,生猪来赚钱,由于规模不大,风险也极小,所以收入十分稳定。

二、庆安农户理财的不足之处

(一)农民的理财方式单一

笔者观察发现,农户的收入收入方式上,其理财方式单一,在纯农户和兼业户收入中,除了种植业收入和养殖业收入,就没有金融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资收入。在每年农民的收入余额中,他们基本上是将余额按照定期或者活期存入银行。通过投资理财的收入基本上没有。 对于外出打工者,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是将钱存入银行,少数人有购买股票和国债的情况。

(二)保险投资少,意外风险缺乏保障

农户购买保险的人数极少,只有一两户,没有购买意外保障和医疗保险。通过询问他们认为不需要买保险,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注意安全就不会发生什么大事,就算有什么小意外,也可以直接将存入银行的钱取出来急用。

(三)打工者逐年增多,土地出现闲职现象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大多数都没有在家务农种田,他们认为种田收入比较低。选择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余额2010年为8297元,2011年为8819元,平均收入均高于纯农户和兼业户的平均收入。但为了获取高收入,导致农村土地闲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改善庆安县农民理财状况的策略

(一)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丰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为了应对庆安县农民理财状况中的困难,农民自身首先应不断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具体来说,年轻农民普遍缺乏持家理财能力,应加强培养实践能力,除了自己加强学习外,可以多观察学习身边人的理财情况,取长补短,实践时结合农村实际做好家庭理财。年纪大的农民对理财知识非常缺乏,这就需要增加这些农民的知识学习,在子女的引导下了解科学理财的方法。

(二)基层政府积极对农民鼓励、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更新投资观念,将家中的闲钱转化为投资的资本,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可以开办一定的培训课,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科学融合,设置农业科级课程和理财课时注意实用性,以训练基本理财技能为基础,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聘请专人用现场演示的方法,使农民在直观感受中掌握理财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制定教学内容和大纲时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使农民在大脑里有一个基本框架,不要求深刻理解,能明白必须基本方法即可,注重教授和培养农民的实践技能和对理财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根据农民的理财需求,设计符合适宜的金融产品

针对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等实际状况,以及农民收入支出季节性强、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实际,研制开发出符合农户的理财需要,迎合农村居民的心理,制作出操作简单方便,风险低、手续费少、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的金融理财产品,比如一些短期债券、基金等。让农村居民轻松理财,稳定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理财产品金额起点较高,一般在5万元至50万元不等。虽说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短期内能达到这个理财标准的为数并不多。适合农民投资的理财产品种类少,导致农民个人投资渠道狭窄。而扎根农村地区的企业,也因为所提供的企业理财产品不多,投资收益性不强,以及理财服务支持不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同时,农民的收入带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企业的资金周转的也存在周期性问题,难以满足基金等理财产品的投资要求。这样很多农民和企业客户的资金大多局限于储蓄当中。

农户理财水平的提高是一门长久的工作,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状况的优劣。我国农民数量多,社会普及面广,如何做好农户理财的改革与实践,能够教会农民、服务人民,并在此基础上保障农村收益的持续增长,需要相关工作者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完善农村理财模式,提高实际操作水平,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欣堂.提高农民经济意识:构建和谐农村的战略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农学卷,2010(2).

[2].建设新农村应提高农民经济意识[J].当代经济,2009(09).

[3]龚海涛,张晟义.协同性、竞争战略与涉农(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4]贾科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

第7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家乐”休闲旅游因开发成本低、需求多、见效快等特点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诸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乡村民宿、休闲观光、休闲农庄、乡村乐园等多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态,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诸暨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诸暨是西施的故乡。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芳容”。近些年以来,诸暨市结合本土资源,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农家乐,基本构成了赵家、东及其十里坪、山下湖的榧(茶)乡淘宝游、安华湖同山水果采摘休闲游及其东白湖休闲观光游等三条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线路,将景区与园区密切串联,休闲与旅游有机结合,有效地增进了农家乐的发展。

(一)特色基地建设,市场反响良好

诸暨市与基地相结合的农家乐相对较多,比例占48%,基地总面积达3.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基地型农家乐有5家。如同山锦林原野山庄、赵家镇樱花山庄依托樱桃基地,在樱桃成熟季节开设“采时鲜水果、看田野风光、吃农家菜饭”等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旺季游客每日在1 000人以上;白塔湖鱼庄利用规模渔场开拓农家乐项目,游客在享受到湖面风光、垂钓乐趣的同时也可以品尝美味的鱼宴,客流源源接连不断。2014年五一小长假,晴好天气很给力,诸暨市各大景区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据市旅游部门统计,小长假三天,全市共接待游客56.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4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16.89%和17.38%,“好美诸暨”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

游客对诸暨农家乐的消费水平的合理性评价普遍较好,认为合理的比例占62.83%,偏低与无法接受的均占3.54%。游客选择喜欢品尝当地农家菜的占70.8%,摘水果的占64.6%,钓鱼的占46.9%,爬山的占45.13%,开发得较好的基地与农家乐结合的摘水果活动较受人喜爱。

(二)客源群体有经济实力,省内城镇居民居多

诸暨交通便利,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贯穿全境,境内山川秀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周边游客慕名而来。

1.年龄结构。20-30岁占20.35%,30-40岁的占25.66%,40岁以上占36.28%,中青年为主流消费对象。这部分人群身体素质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城市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压力下有着强烈的对乡村宁静、柔缓生活方式的向往,因此这部分人是诸暨农家乐休闲旅游参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2.收入层次。比重最大的月收入分布段是3 000-5 000元,占36.28%,其次是5 000元以上,占28.32%,再次是1 000元以下和1 000-3 000元的,分别占20.35%和15.04%。这表明,诸暨目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对中低收入的游客的吸引力比较大,而缺少吸引高收入游客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

3.职业分布。来诸暨农家乐的游客中,企事业人员与学生各占24.78%,公务员占19.47%,教育工作者占17.7%。说明随着国家公费旅游的控制,自费游成了主流。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只能关门。

4.地域结构。本地游客占30.09%,省内游客占64.6%,省外游客只占5.31%。省内知名度高,对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来自城市的占47.79%,来自城镇的占37.17%,来自乡村的占15.04%。农村居民出游率很低,比城市居民的出游率明显低很多。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出游流量很小,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对农民缺乏吸引。

5.消费结构。每次平均用于旅游消费1 500-3 000元的占26.55%,3 000元以上的占19.47%,500元以下与500-1 500元分别为25.66%、28.32%。农家乐定位为低层消费,从侧面反映出诸暨农家乐的总体价格比较低廉,高端、个性化的农家乐消费项目投资不足。在旅游支出中农家乐的花费一般占整个旅游消费的10%-20%的占42.48%、20%-30%的占40.71%,40%-50%的为0.88%,50%以上的占2.65%。调查数据表明,诸暨的农家乐消费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存在“能吃饱,还没有吃好”的现象。这表明大众菜肴多,特色、精品的菜肴有待研发。

二、诸暨农家乐存在问题与分析

目前诸暨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户)已达201个,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8个、绍兴市级27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点71个,农家乐经营档次和经营业绩不断提升。诸暨市农家乐已经发展成为“农游合一”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业态,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诸暨农家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游客认为旅游景区周边基础设施种类多、设施先进安全的占24.78%,种类多、设施陈旧的占19.47%,种类一般、设施一般的占53.1%。主要表现在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农家乐中的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也有待提高。同时,许多乡村通往农家乐的道路比较狭窄、路面不平,自驾车行走比较艰难。游客认为目前诸暨市农家乐发展状况满意的占37.17%,一般的占54.87%,很满意只占4.42%,不满意占3.54%。

游客希望农家乐在未来发展中能结合自然风光特色的占64.6%,结合特色饮食的占56.64%,结合文化历史的占42.48%,结合观光购物的占29.2%。这表明,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与特色饮食是吸引客源的最主要原因。旅游饮食是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载体,现已上升为一种旅游项目。为此,诸暨农家乐必须深入挖掘当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饮食习俗和传统,开发、利用、形成有相对独立性的特色饮食文化。

游客觉得在农家乐发展色菜肴尚待改进的占40.71%,餐饮住宿尚待改进的占37.17%,交通问题占10.62%,安全只占8.85%。表明随着农家乐的发展,游客对吃住最关心。如果农家乐经营户能开发出宾馆式标房,供游客选择居住,这样就能带动玩、吃、住、购物等产业一条龙服务,增加游客游玩时间的同时,增加了农家乐经营户的收入。

三、诸暨农家乐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诸暨农家乐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市场营销,实现诸暨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诸暨、养生福地”农家乐品牌,力图把诸暨农家乐建设成杭州湾城市群的后花园。开拓高增长客源市场,开拓农家乐新产品,以求满足不同客源群体的需要、消费能力和喜好,提升诸暨农家乐品牌的知名度。

(一)加强产品宣传,完善营销体系

网络宣传是推广农家乐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这一推广策略中除了使用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推广外,主要还是运用新媒体推广。微博、微信操作简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好,拉近了农家乐与顾客的距离,为旅游品牌推广营销提供了新途径。农家乐行业协会首先要组建一支过硬的微博营销团队,建立完善旅游企业微博的资料、标签,并及时更新粉丝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微博间互动、微博认证的作用,对旅游品牌实施舆论加强监测。

进行品牌推广首先要深入剖析农家乐文化内涵,产品的特征和优势,特别是独有的专项优势,必须做重点宣传推广。只有长期连续不断的宣传推广,才有可能实现“有口皆碑”的最高目标。首先要做好产品科学定位,取得优势。在信息传递中把自己的突出特色宣扬给广大消费者,并能牢牢抓住消费者,让自己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其次要做好同区域的联合营销,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农家乐产品的广告宣传推广上,既强调区域整体品牌的打造,又突出各自独到的资源魅力。变互相拆台为共同搭台以“合力效应”来达到凭个体力量不能达到的营销效果。

(二)挖掘当地特色,注重品牌效应

品牌代表着质量,意味着升值。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是游客的基本需要,随着旅游消费的档次提高,进而发展到健、教、休、度、疗等需要。按照市场营销理念的认识,需要就是市场,这么多的需要给农家乐内涵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农家乐可以在景区内开展多种经营,开发与设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乡村民俗之旅、科技鉴赏之旅、高端体验之旅等,形成新的品牌效应。全方位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提升农家乐的服务档次,扩大农家乐的服务内容。

第8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1.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1 市场化特征突出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实现土地流转“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主要的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合约、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转给以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方式的企业。这一流转不仅实现了土地效益的增加,也解决了传统分散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一个好办法。中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并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2 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化

在农村土地流转早期,分散经营的土地农户谈判能力较差,对这项政策的认识不够,因此获得价格较低。但随着农村集体、地方政府的协调能力与农民认识水平的提高,土地流转价格日趋合理。目前,粮食价格是影响土地流转价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受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与一次性商定的固定价格相比,这一方式的合理性更加突出,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长远收益。同时,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土地流转部门还考虑了流出土地农民的去留,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优化,而且也为农民创造了更高的收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1.3 工作规范性有了提高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性与现代化水平有了提高,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在流转过程中通过签订合同,项目协调宣传的方式完成土地流转。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合同上有了更加合理与规范的步骤,从调查情况来看,约有30%的农户在土地流入或流出的时候会签订书面合同,尽管这一数据并不大,但却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偏远山区合同还没执行起来,合同的签订不仅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而且一旦出事可以进行协调处理,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土地流转工作更加规范。

1.4 多元化的流转方式

今年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日趋多元化,除了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外,也出现了第三方经营、反租倒包、土地股份等新方式,而且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季节性流转与土地信托等新的转让方式。

2.我国土地流转中涌现的新问题

实行土地流转后,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使农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毕竟这项工作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还会涌现新的问题。

2.1 流转主体不够明确

这是目前我国土地流转中最为典型的问题,导致利益主体出现虚化,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发展市场发展需求。尽管法律规定土地是集体的,但在承包期的农民对土地有完全的支配权,但受到当前形势的影响,导致土地的权属边界过于模糊,影响经济效益。

2.2 形式过于分散

进行土地流转就是要实现规模化的经营,随着时间推移,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元化,至今为止,大部分土地流转仍停留在分散经营的小规模模式,导致经营效益较低。一些农民被迫要背井离乡谋求生路,减少家庭负担,这也使得很多土地自发被流转,这种自发性的流转模式与农民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3 土地流转无序性严重

要想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关键是要提供准确且高效的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由散户形式转入到大规模户主手中,形成有效的流转途径。而这一形式催生了土地流转中介,但目前中介市场不够规范,秩序混乱,效果不佳,冬至供求信息收到严重阻碍。

2.4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保障体系不够重视,不够健全,尤其是农村保障体系仍未全面覆盖,这样一来,进行土地流转农户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对小规模散户来说,土地是生存的基础,如果费用没达到预期,很多农户就会放弃土地流转,让土地荒芜。

3.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措施

3.1 产权关系要明确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征,首先,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其次农民可以按户承包;最后是土地权归属集体。在土地承包期内土地农民可以将土地转给第三方,使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割,“三权分立”的局面使得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变成财产权而非债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一局面,使农民土地得到永久性的归属,保证广大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

3.2 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土地充分发挥其应用的经济功能,而且由于土地管理不合理,导致生态、政治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土地治权的结构功能为保护与实施土地产权关系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所以,在土地供求关系,功能属性及产权属性方面,要明确这三者间的关系,并把这三者作为构建土地治权的基础,建立起一个“农户——集体——中介组织——政府”四位一体的结构,处理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关系,保障农民的权益。

3.3 加强中介组织的管理

对当前的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必须要有完善的过程,建立市场化的运作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得到发挥,进而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实现高效运转,使得整个流转程序呈现组织化、市场化及有序化的发展。

3.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要想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首先要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最低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与生活保障,消除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忧虑,另外,政府可以在经济发展的优势下加快土地流转的改革。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种田大户进行投资,兴办家庭农场,加速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结束语:

第9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制约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基础,而是思想。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派出十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为全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