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

第1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信息化 教育资源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现状

目前,中职学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配备的教育资源;2.网站;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料包;4.个人通过博客或专栏的形式教育资源;

以上四种资源发展模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教师提供了很多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对资料的筛选和分配为学生的枯燥的课堂增添趣味。但是以上四种资源发展模式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容缺稀

学前教育资源不仅仅要满足专业授课教师对资料的需求,它还应该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最得力的帮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时刻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及时掌握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方法。但目前学前教育的资源发展要么以单纯的理论呈现,要么是幼儿园某个授课场景的描述。很多中职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后的感触就是,学习那么多枯燥理论没有实际价值。

(二)资源组织无序、单一

学前教育资源内容多,涉及的学科交互在一起,很多学前教育类的网站呈现的大多是一线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虽有一定的分类,但是内容简单、单一,重复性比较常见,结构也相对封闭。专业的教育杂志和书籍由于内容多以文字形式呈现无法引起中职院校学生的兴趣,学校阅览室订购的书面材料往往未能体现实用价值。

(三)资源流通性不强

虽然有很多提供者向学前教育的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也被无数使用者重复利用下载,但“提供――使用”往往是单线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几乎没有交流,即便出现内容滞后或者不合理的地方也无法及时修改,而许多亟待使用的资源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提供,耽误了信息的交流。

二、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必要性与机遇

(一)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学前教育资料的使用者,中职院校需要的教育资源是符合专业教师使用,开拓学生视野,与企业紧密相关的操作场景,从这些需要中我们不难发现,学前教育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仅局限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贡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也要参与到资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建,不仅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课授课内容丰富精彩,更重要的益处是让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职业认同感,对未来的职业有规划。

学前教育资源的发展应该以校本教育资源建设为起点,由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问题作为推动力,在校企合作参与者――学前教育机构企业负责人、员工,学校教师、学生、学校信息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进行建设。参与者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更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专业特色、理念更新、技术支撑,为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专项工程项目,着眼资源建设和共享,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为总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奠定了基础。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将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计划作为十大行动计划之一,明确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两个建设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伴随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步伐,学前教育的资源发展迎来春天,特别是从2003年起,教育部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列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计算机信息部门与企业合作打造本校网络和电子公务系统,都为学前教育的资源发展提供平台。

三、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发展的实施办法

以本校专业特点为依托,借助校企合作的有力支持,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发展的出发点,在具体发展的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几个办法:

(一)利用电子设备技术

信息技术延伸率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与功能,结合面对面研修与在线交流的混合式研修,已经逐渐成为园本教研的主要方式(Bonk&Graham,2012)。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图文并茂的动态化课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学生在企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运用仪器等多媒体将工作实际环境如实记录和保存下来,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依托,让教师不再刻板地用语言描述未来中职学生工作场景,也不必让学生远离实际工作环境,真切地、翔实地近距离接触工作对象。这些动态资料的不断积累让师生不断地面对即将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去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的互动。

(二)将学前教育资源信息化使用纳入学分制

为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学前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中,切实利用信息化资源,应适当考虑将学生的上传资料与使用资料做电子版自动生成记录,并将其纳入就业或实习学分中。学生上传的资料含金量高、内容丰富,被下载和使用的次数多,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把被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印象转变为自愿并热切参与的建设轨道上。专业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或分享学前教育资源的时间。学生就业实习前夕应将信息化使用情况作为参考资料纳入学生实习就业推荐表中。

(三)让专业技术人员加盟

学前教育资源的提供在于专业从事人员的参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加盟则解决了学前教育资源发展过程中技术短缺的劣势,专业技术人员让信息化的进程不再拘泥于技术力量薄弱、等、网络平台瘫痪尴尬局面,专业技术人员也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发展可持续性保驾护航。

(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是自下而上的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重点。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有赖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强调以学校为单位的生态式的良性发展。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是本校发展的第一步,而接下来便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就目前信息发展速度之快,更新之频的特点来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学校自身资源建设必须要接受外来信息,汲取国内甚至国际的教育精华,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营造学习型社会、服务于学前教育作用巨大,潜力无穷。中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发展要确保资源组织的系统化、内容的专业化、更新的时代化。只有各方面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才能做到资源共享,实用性强。

第2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高校将主要的投入放在硬件设备购买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上,在建设速度与规模数量上成效显著,同时也开展了对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探索。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2003年,教育部启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向各类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料)的完善,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由教学管理应用逐步转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目标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国家组织开发了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总体来看,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已成规模,但建设水平和总体利用率有待提高。缺乏规范化、系统化设计和指导,数字资源建设仍呈现一定程度无序状态。精品课程建设尚未形成良性共建共享机制,优质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制订和推广滞后,已有资源难以有效共享,资源应用程度较低。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优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校际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亟待开展。

2贵州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探索

贵州省由于地理以及经济因素,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虽然随着基础教育的大力发展,教育硬件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育软件设施发展速度仍然缓慢。2013年3月,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在统计学生数据、保障义务教育、掌握学生异动、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任务重、教育信息化不强、教学质量不高,使得教育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以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很多高校引入了教育信息化平台,但是由于可利用的资源较少,且缺乏持续性的投入,使得利用率以及师生认可度普遍不高。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建设教学基础硬件设施,但是教学基础软件没有跟上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教学基础软件资源匮乏。对于高等教育,由于学科门类众多,且各学科特点不同,甚至各高校的教学特色也不相同,使得学科教育资源只能由各学校自己解决。推进贵州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使省内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2014年9月在贵阳市花溪大学城4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正式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这种课程互选的模式,在其他地区早有实行,但是经过多年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其中重要问题在于高校间合作的形式、范围、内容等均非常有限,在时间操作层面缺乏可持续性保障。另一方面,由于要按学分收费,互选课甚至被一些学生看作是高校创收新举措。在种种因素影响下,使得2007年4月底,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正式开始时,原计划首批开设的77门互选课程,却有69门因生源不足而胎死腹中。到2011年所有选课学生加在一起不足3000人,仅占大学城在校学生数的2%。由此可见,只建设资源,而没有推动师生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只会使教育信息化浮于形式。

3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由于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已经完成,有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已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以课程互选模式为例,总结多个地区的经验,可以发现由于各高校沟通不够,缺乏长期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师生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充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难以建立,使得很多地区课程互选最终没有发挥出最初设想的作用。贵州省作为正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省份,应该吸取其他地区的教训,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应用。

(1)正确的信息化观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信息化中实现角色转变的必要性,从思想和感情上自觉意识到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努力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传统教学思想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环境,信息时代的教师既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懂得筛选有用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又要教授学生运用信息平台的能力,拓展视野,了解和接触更新更前沿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便利地获取和更新知识。因此对于各高校,转变教师们的传统观念,使之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应当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2)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学方式无可避免的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着重于课堂。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现在,教学已经走出了教室,延伸至互联网。因此,教学方式必定需要创新,使课堂教学有效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如今常见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有些高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作业收改与考试测验。但这些大都是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利用,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微乎其微,高等院校承担着教育与科研的双重责任,因此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探索。如利用校内网络,以在线视频的方式将课堂搬到网络上,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也能对旧有的资源平台进行更新,师生们也可以更加灵活的安排教学计划。

(3)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资源最终仍需要人来操作,因此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师生们的信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师而言,信息素养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检索与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能力等;对学生而言,则包括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检索、管理、鉴别、应用能力等。如今,多媒体课件是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检索与信息系统操作也常见于日常教学管理中,但缺乏对学生使用教育资源的引导。信息技术要更好地为教书育人服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感悟更深,他们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更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承担起研究者的责任,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对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积极营造这种研究的氛围。使教师由原来单纯的信息化教育执行者转变为信息化教育的研究者,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4)积极的宣传推广。由于高等教育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资源仅仅是建成,而没有积极的宣传推广,导致许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贵州等一些偏远省份较为普遍。如今,每个高校图书馆的都有多个电子数据库以及众多的在线教育视频,但是大都缺乏宣传和推广。普通学生只是凭着经验和兴趣在熟悉的电子数据库中查找资源,导致众多教育资源在日常学习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其中原因很多,有些是因为建设尚未完全,功能还在完善中;有些是因为学校不重视,没有在师生中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应用;还有一些是建成已久,但教学资源大多陈旧,多年没有更新。归根结底,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性投入。许多学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提到电子教育资源,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就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有义务进行宣传推广,吸引师生注意力。

(5)完善教育资源。许多高校的在线教育资源,由于多年没有更新而无人问津,并且由于资源较少,使用人数也有限。与之对比,互联网上的公开课资源逐年增多,很多互联网用户都可以轻易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此外,Coursera、小象学院等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逐渐兴起,这些在线教育平台大都能够免费提供优质的课程。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教育资源如果不能积极完善更新,是很难吸引学生使用的。因此,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可以与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优质资源,加强自身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4结语

第3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28-02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国内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中国开展的基础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就应该涉及到基础教育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各个阶段发挥作用。

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文教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条件和普及程度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小,投入不足。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多层次的不均衡、不和谐情况。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先进地区存在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边远山区,本该是信息化教育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却呈现出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发展氛围不够良好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在中小学阶段总体来说形式多样化、系统化,在学龄前教育阶段则显得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教育理念。③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既缺乏一大批专业化的信息教育人才资源,又缺乏用来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质量不高、创新不够,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008年1月,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他的论述给未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构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根据这一国家层面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设想,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广信息应用条件、构建国家信息系统。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教育的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推广信息应用条件是指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构建国家信息系统要求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国家及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统筹创建与中小学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以及基于知识点的教育资源体系。

三、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战略构想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区域共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是靠单个行政区域的实施主体分散能完成的,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单位联合起来,共同配合实施。为此,需要积极开拓并创新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策略及评价的研究,重点研究并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及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和辐射作用,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

2.引入外援。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义务教育,需要和高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达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目的。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的特点,对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对口帮扶,帮助他们培育教学师资、完善教学多媒体软件、改善教学条件。

3.社会参与。为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最大功用,还可将已经搭建好的卫星、网络、计算机等基础设施联合运转,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服务机构共赢、共同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理顺机制,加强各个系统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将已建成的基础信息设施向各种运营服务机构开放,允许和鼓励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资源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资源需求分析,及时把基层学校最需要的资源送下去;另一方面要把各地产生的优质资源整合集中,扩大共享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级教育资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2.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中学都是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内容上衔接不够。建议教育部组织专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构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及其认知特点确定分学段的教育目标,再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内容一脉相承,提高信息化课程的系统性。

3.创建相对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和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网络上各种信息都有,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为此,在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时候,要规范网络学习资源的审核与管理,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有一个健康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对策;应用对策

教育生态学注重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明显。为更好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满足教育生态学的要求,推动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人才。

1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意义

(1)时展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并逐渐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教育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更新了人们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模式,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是时展的需求。

(2)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人才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应该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学校需要顺应这种趋势,加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素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为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在学习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探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传统教学模式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难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这种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改变教师主导地位,激发课堂活力,学生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时代在发展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

2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不足

尽管很多学校和任课教师都认识到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义,并尝试采取相应对策加强资源建设工作,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的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制度不完善,已有制度没有有效落实,资金投入欠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制约了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难以满足教育生态学的要求l 2l。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而顺应时展,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对策

3.1重视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顺应教育信息化趋势

为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是必须的。总的来说,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3.1.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和升级计算机设备

在学校建立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部署校园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推进网络教学,培养全新人才,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

3.1.2加强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

充实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人才,推动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延长学校计算机机房的自由开放时间,给学生以充足时间接触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将其有效利用到学习活动中。

3.1.3重视信息化教育的软件建设和开发

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资金资助力度,注重购买教学软件,使教学软件更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建立与教学软件相应的选择标准与评价标准,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购买教学软件时,注重软件开发,提高开发技术和开发水平,使教学软件充分体现特色,发挥不同教学软件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和效果,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1.4建立信息化教育数据库

为提高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效果,有必要建立数据库。可以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微教学单元库、学科科学案例库、学科网站。统筹规划,实行数据库管理规范化,建立数据库检索系统,方便资料检索。建立教学网站,丰富学习资源,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学习创造便利。

3.2提高任课教师素质

面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为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更好利用,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主动参加培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掌握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指导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主动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要明确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的角色和定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教学时要围绕学生需求进行,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掌握正确方法。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创新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3.3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向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信息的获得或再创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整合,推动师生有效进行课堂互动,相互交流和学习,及时解答学生学习存在的困惑。信息技术为师生相互交流创设平台,有利于借鉴和学习,交流不同观点,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和提高。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4完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评价系统

在教育生态学指引下,为促进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要注重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不断取得进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平时测试成绩、任务完成情况等。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结合,从多个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促进评价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创造便利,提供有效指导。最后,将学习任务评价和全面评价结合,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积极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成绩和进步,增加信心,注意挖掘学生特长和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落实教学生态理念,推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有效应用。

第5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一、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15年教育部的工作中提出较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首先应该符合有效教学,其次它应该强调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最具有理想效果。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信息化教学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次,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再次,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信息化教学需要内需力+自学力+外助力

面对不断兴起的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应该适应并运用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兴起,学校积极运用信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学习内容,拓宽广度,挖掘深度,有效地利用了科技的发展。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内需力,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能给教师提供有效服务。请专家给教师讲解信息技术使用的意义与价值,给教师展示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从而激发教师使用信用技术的积极性,让“内需”萌芽、生长。另外,学校可以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当然,在内需力的推动下,教师也会主动自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2、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首要任务是从三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第二,研究建立信息化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第三,推动高校基于信息技术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机制建设,激励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这三个方面,鼓励各个学校大胆探索,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校内公共课程学科内容建设、选学模式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学校能够结合各自特点,真正打造一套适合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也为将来各校之间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打好基础。

3、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需要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

曾经有这么一个比喻:“在两个悬崖之间有一座桥,你现在看不见,但只要撒把沙子,你就会发现这个桥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透明的。”

2012年1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两年后,到2014年年底,随着教学点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但是仅有电子白板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传统学习转化为智慧学习的关键点不是“白板”,而是“白板”、“电脑”上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化教学的到来就能缩小这方面的差距。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有一款叫TTS的工具,只要在输入框里输入文字,系统就能自动地转换为地道的英音、美音,甚至地道美国孩子的童音。对于教育而言,信息化教学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更多优秀资源在平台上共享。最聪明的老师应该是能够迅速调动全世界最优质资源,变成自己的教育资源。

总结

有人说,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是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最大的一步,如果说,工业革命延展了人类的四肢、延展人类生物性属性的器官,那么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释放的器官是人的大脑。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经是一种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面对大趋势,我们只有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才能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现在信息革命给教师一个崭新的平台。以新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进行的教学,就是要颠覆传统教育最擅长的知识领域,把知识引向智慧。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 朱书慧 韩舒波,关于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2] 包国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晋升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3] 张伟平 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 (1)

第6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1.1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及内涵。教育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调整其信息教育发展方略,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优化学习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1.2 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育更为重视学习者的作用,要求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合理配置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1.3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升级,深化信息化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信息教育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三通两平台”

2.1 “三通两平台”的提出。要说三通两平台的出身,那就是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点。其后不久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推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2 “三通”

2.2.1 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宽带网络建设,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保障校园网络安全,优化网络管理,增进对外交流,学校还要定期进行网络维护及保养,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要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建设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通过教学应用和学生实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2.2 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想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及时输送到每个班级,就必须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即:专递课堂(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名校网络课堂,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2.2.3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要积极打造一个实名制网上学习空间,为学校师生开展网络学习,进行跨区域网络协作科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技术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当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听课、远程协作以及互动听课等活动,积极推动城乡学校网络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2.3 “两平台”

2.3.1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其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3.2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具体要求可概括为:其一是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其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其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2.4 三大主要任务

2.4.1 硬件升级改造

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终端、云眼等)

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投影、白板等)

2.4.2 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2.4.3 教师应用培训。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

3 “三通两平台”的实现

当国家首先提出一个政策方针时,从上到下落实这样的政策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所以,在这样的时间段中,政策里面的内容要落实必然会有先后顺序。结合“三通两平台”的政策,笔者认为,①宽带网络校校通的落实,就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在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硬件基础的完善是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让尽量多的学校完成网络覆盖也是推进后两个通的基础;②关于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落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研究员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这项工作是国家正在做的,也是需要科研与市场相结合的一项工作,从其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层面的意思。

3.1 国家可以从物质和政策两方面鼓励企业做班班通,这对企业来说,必然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据其介绍,去年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有两万亿,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约占到2千亿的比例,可见,这样的政策环境是教育装备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教育装备企业若能顺势而上,必然收获颇丰。

3.2 国家要和企业一起做优质资源的班班通,换句话说,哪一个企业班班通做得好,国家就联合哪个企业做,也就出现了各大教育装备企业竞相参与到诸如《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中来一样,笔者认为,在当下,如果国家还未出台某些项目的建设标准的话,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另外空隙,参与到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至少不会偏离国家轨道。

3.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一通的实现,是三通工程的核心,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做的事情,笔者为什么说是未来呢?因为就目前看来,将教与学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不是说硬件设施具备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就通了,而是从意识上引导其这样的观念。所以,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靠企业,意识上的引导需要靠国家,因而,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从学生和老师这些用户的角度考虑进行研发,就会很好地适应整个趋势。

3.4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从这两个平台的建设过程来看,前者和后者分别交予不同的国家单位去做,而对于教育装备企业厂商来说,不论是跟随哪一个国家单位去做生产,都必然掌握“资源”和“管理”两个关键词,基于此去搞研发,思考如何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最大范围的实现资源集中效应,如何去方便校方、教师和家长管理,建成简单实用的管理平台,哪怕是傻瓜似的操作,依次打开市场,再进一步做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7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思路;高等教育管理;影响;特点;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结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信息化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并且使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逐渐的趋于系统化、智能化。

一、信息化思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信息科技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很大,在信息化思路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思路、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论从效率、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例如,信息化思路极大的影响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传统模式下人的工作量很大,且容易出错,数据的查阅、调取、应用等都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在信息化思路影响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资源库可以共享,相关信息联通、开放,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的应用和处理更为得心应手,且受益于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运算功能等,高校管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应用安全、可靠、方便,极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又如,信息化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一方面,信息化思路减轻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繁琐工作,提高了人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确保了人管理思想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整体性、标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思路为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研究资源,并为教育管理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管理者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建立庞大的教育资源管理库,这样不仅方便了对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的整理、利用,还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宝贵资源得以最完整、系统的保存,使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其中牵扯到法学、心里学等,就高等教育管理本身而言其过程复杂、多变,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在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和教育资源共享性,在信息化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工作过程较为透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性良好,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交流管理思想、经验等等,很好的提升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避免了信息不通情况下的重复工作,由于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所用资源可以随时随地的从资源库调取,也可根据需要编辑、储存信息,拓展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信息化思想下高等教育管理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持,海量的信息数据存储为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提供了方便,使高等教育管理的效果更加突出。第三,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更多、效率更高,例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的各类信息数据都存储其中,管理者、老师、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权限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这一模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顺畅,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方便。又如,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服务,使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有条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第四,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将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信息化思想拓展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思路,在信息化思想模式下,单个职能部门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加工和使用得到了满足,其他部门对相关数据信息的使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且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数据的重复录入,信息的多次保管、存储等),不同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权限和信息使用权限对教育管理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和调用等,很好的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效果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当代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好机遇,各高校也在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思想的知道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较为先进,且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满足了高校对于办公自动化、学生信息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教学等需求。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且软硬件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不仅要立足于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还要重视信息学,将其信息学的内涵和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高等教育管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是对内和对外的双向管理,不仅要管理好高校内部的问题,也要关注高校与外部的联系和发展。四、

结语

总之,高校管理需要创新的、开阔的思维,信息化思路下一样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思维的创新和发展,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而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网络,任何时候人的思想都是科技无法代替的,因此,信息化思路下信息技术只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工具,其应用还需要人的进一步实践和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凤领,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J],只能计算机与应用,2016(01):72-74

第8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1 加快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势

在必行

1.1 浙江省教育资源政策需求

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具体标准,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构建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全省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 用户资源应用需求

浙江省整体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水平,对全省的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全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学校、教师、学生信息化素质较高,学校支持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活动,并希望广大教师把创作的资源成果通过有效的手段提供到教育资源网上进行共享。广大教师期望教育资源网可以全面提供各种教育资源,方便师生应用,并建立本地化的资源整合机制。浙江省有100多个市、县(市、区),用户区域范围较大,期望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构建系统。(图1为浙江教育资源网发展状况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构建全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不仅是浙江省建立教育强省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性要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机构和教师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基于全省资源应用现状,建立省、市、县(市、区)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2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建设思路

一般来说,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存储与分布,存储与分布数据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应用体系结构。而应用体系结构最终决定了整个系统针对具体应用环境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一般主要采用两种存储方式。一种是“集中式”存储,其核心就是将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本身都存储到一个位置,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具有资源集中存储、用户检索效率高、管理方便的优势;第二种是“分布式”存储,其核心是将所有资源的描述信息都集中存储在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而资源本身的物理存储则可以采取集中和分布两种方式,既可以存储到资源中心,也可以保留在分布的节点中,形成分布式的教育资源,从而可以避免集中存储的瓶颈问题,也可以减轻中心管理机构的负担。

考虑到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用户范围较大的情况,采用集中式存储可能会产生资源中心的拥塞瓶颈,导致资源的可用性不高。而且,集中存储会将资源管理与维护的任务集中到资源中心,增加了中心管理机构的负担,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构建资源管理平台显然是不合适的。对此,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采取了“分布式”存储策略的建设思路。

3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建设目标

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资源中心,通过分布式的技术架构,建设面向全省100多个市、县(市、区)的教育资源应用节点,从而构建浙江省教育资源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全省范围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确保全省学校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发现和获取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育资源,政府、单位和个人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交流与应用,促进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采用结构灵活的分布式架构,构建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资源中心,以地市县资源应用管理平台为节点的两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高效融合。

2)遵循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资源和应用标准,不仅解决分布式系统内中心与节点、节点与节点的资源互联互通问题,同时也充分考虑分布式系统与外部资源的互联互通问题。

3)实现开放式的资源管理模式,支持中心与节点的分级资源管理需求,增强各资源应用节点的资源建设参与水平。

4)建立良好的资源应用机制,以“用户需求”和“用户检验”为基本出发点,让教师轻松获取优质资源,轻松上传自己制作和收集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平台所提供的备课等应用工具进行教学应用,有效解决全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应用的问题。

4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方案

4.1 搭建三级结构的体系架构

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可以采用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架构,资源以分布式的形式保存在各级资源平台中。平台与平台之间采用级联连接:县级资源平台与市级资源平台直接连接;市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直接连接;县级资源平台通过市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间接连接;在市级资源平台缺失的情况下,县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直接连接。各级资源平台专注于资源管理,其用户注册、登录、认证功能均交由基础平台统一完成。

在网络结构设计上考虑两种架构:一种是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另一种是类分布式的云计算架构。

1)传统的分布式架构。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的省级示范中心,向上与国家资源中心平台衔接,实现与国家资源中心平台的高效融合;向下采用传统的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架构,为各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关系如图2所示。

各级(省、市、县)资源管理平台节点分别在不同级别地区部署。浙江省级资源中心主要存储具有省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公益性免费资源和市场化收费资源。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和统一管理全省各级资源平台的目录数据和资源元数据。市、县级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存储具有本地区教育教学特色的免费资源,其具体内容更加个性化,建设具有本地特点的个性化资源库。

2)类分布式的“云”技术架构。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在业务逻辑结构上仍然采用分布式结构,但在应用部署上采用基于Saas的“云”技术应用部署方案。平台的网络架构关系如图3所示。

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所有节点采用基于Saas的“云”技术统一部署在浙江省云计算数据中心。同时,为解决全省各地区由于网络带宽、用户访问量等原因所造成的用户访问平台网站响应速度慢的问题,系统采用在相应市或区县部署CDN来解决。

在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中,每个地市县都作为一个子节点,运行同样的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浙江省资源中心对这些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并不干涉节点的独立运行。子节点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只存储管理自己所需的本地化特色资源。

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以满足资源建设中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要。例如,建设学科资源时,可以指定某个子节点来进行特定学科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既可以减轻资源中心的负担,又可以充分利用节点具有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功能,促进资源建设。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管理平台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一些子节点,而是可以随着资源建设的发展,不断扩大,如支持3级4级分布式结构等。

4.2 实现全面功能

对于一些优质的、公众共同需求的教育资源,存储在省教育资源网资源中心,而对于一些个性化的,体现各市、县、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可以存储在各资源站点资源库中。两层结构资源库彼此均可独立使用,同时之间又保持良好的互连互通关系。各站点可以将本区域优秀的资源批量(上传)到省资源中心,共享给其他用户使用;同时也可从中心批量下载(同步更新)全省乃至全国最优质的资源,不断完善区域站点的建设,供本区域一线教师使用,营造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建立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作为全省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基地,浙江教育资源网通过软件和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站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建立一个学科体系完整、知识内容丰富、查询浏览方便的分布式大型综合性信息资源仓库,构成一个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系统,为地区间、学校间开展有关教育资源的各项活动提供理想的大平台。

省级资源中心的目录中心用于汇集和存放子资源库站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即中心只存放各资源站点的基本描述信息,而相应的资源物理文件则存储在不同的站点服务器上。与此同时,系统还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可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传到中心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共享;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

2)建立市、县(市、区)教育资源站点。在浙江省100多个市、县(市、区)部署教育站点,保证教育网络资源库系统对上能够与省级教育资源中心对接。市、县、区教育网络资源库作为二级资源中心,主要进行区域范围内资源的收集、整合、管理、运营和交流,为各下属学校提供教育信息、教学内容等服务;为上一级省中心提供资源支持服务,并积极通过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与其他对等资源站点间进行资源交流活动,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其侧重点在区域范围内,体现区域的特色和灵活性。

每个市、县(市、区)教育站点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管理系统,具有自己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是物理资源文件的存放点,多个分布式资源库站点构成分布式资源库站点群。

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分步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我们要采取以下三方面举措:

一是加强资源建设与管理。组建省、市、县、学校四级管理员队伍,抓好资源网应用培训工作,大力宣传使用资源网,积极组织学校教师进行注册,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熟悉资源网结构及各模块功能,确保网站能够及时有效利用。积极鼓励、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发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登录下载使用资源网资源,实现全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加强对上传资源内容的管理,不断提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搭建互动交流和教研社区。为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建设,增进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师在互联网上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拓宽教师专业成长与培训的方式,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制定资源网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体系,定期对各市、县(市、区)学校资源网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对在教育教学中对资源网建设和应用取得成绩、有创新的教师予以表彰或奖励,以评促建,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整合城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使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名师的引领,农村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就能聆听到名师的点拨,从而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进程。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浙江教育资源网要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中有所作为,应当采用分布式三级结构的模式,通过建立省、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分布式平台,按需创建各地特色资源,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侯建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S):32-34.

[2]崔俊杰,李冶,吴志英.浅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神州,2010(10Z):99.

[3]赵志升,李静,杨小姝.浅析基于教育知识管理构建教育资源网站[J].教育与职业,2007(2):154-155.

第9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配

中图分类号:G434

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教育公平性的缺失,从而会造成教学质量存在区域性、地域性、国际性的差异。但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使区域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且信息交流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果在其中加入教学信息资源,则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就会得到一定的分享与传承,如近几年国内外大学公开课的开放,已然成为大学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改革的重点方向,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及提高整体性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 传统教育环境下教育失衡问题的分析以及教育信息化改变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失衡,比较明显的为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仅有一部分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以及相关教育物质设施的建设,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调拨作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旧有一些偏远地域不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且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由于地方配套条件等原因,教育失衡的问题仍旧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因而,如何开发新的教育技术措施完成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成为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的首要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其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对于国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更是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只要对某一教育知识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够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中为用户筛选出满足需求的教育信息知识关联,这充分的体现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已经不断的增强,众多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也推动了公平教育的发展历程。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取、组织、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有效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以及共享性,即用户在进行知识检索时,虽然获取的信息内容较为零散,但是整合起来的知识却具有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同时为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一些学校也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吸取并对学生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2.1 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存储形式

相对于其他教育信息资源分配模式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分配模式更为便捷化,且信息资源的格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存储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传统的文本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动画格式、促使教育信息资源更为直观且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吸收。同样,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配时增强了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具有网络,用户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能够较为方便的获取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2.2 远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资源分配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塑造出了多样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分配模式,其中远程教学以及网络化教学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模式,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将教育资源更为直观的传输给距离教育资源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化、网络化。当然这种教学信息资源分配的方式需要保障通畅的网络连接,同时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促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如同传统教学信息资源传播形式一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在借用网络远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网络学校的开辟以及各个高校网络学院的开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的限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教育设施发展等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3 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措施

3.1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是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价值效用的最佳方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保障下,教育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用户能够使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较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从而获得知识素养的提升。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如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始进行公开课的开放一方便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分享以及调拨的形式。

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向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教学的配套设施,与一些名校之间实现网络远程沟通与合作,并定期面向教师以及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

3.2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分享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沟通,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推动教学信息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平台的架构兼顾了学习者以及教育者双方的利益,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在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失衡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4 总结

总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是传统教育资源建设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下的延伸。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发展有效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和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均衡普及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Web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技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彭红光.基于区域云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

[3]刘涤非,赵励宁.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